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按照国务院“放管服”的总体部署,国家税务总局系列举措陆续出台,特别是“放”与“服”效果显著,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历史、体制机制等原因,各类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税收管理质效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信息技术资源配置提升管理质效开展分析,提出意见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篇1:

大企业税收管理优化研究

摘 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大企业发展较为迅速,为了逐渐提升我国大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税收管理,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大企业税收管理优化分析。

关键词:企业 税收管理 研究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带动了建筑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实际发展中,施工企业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和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施工企业的发展,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

1、大企业的内涵界定及涉税现状

1.1、大企业的内涵界定

从国际看,不同国家确认大企业的标准不同。目前,美国以资产作为判定标准。资产超过一千万以上的公司和流通企业为大企业,共有14.5万户,占企业总数0.2%。澳大利亚以企业的销售收入或营业额为判定标准。年销售收入超过一亿澳元的集团或独立经济实体为大企业。集团被作为整体来看待,其子公司不论收入多少,均纳入大企业管理,共有大企业1000户,占企业总数的0.25%。日本以资本总额作为判断标准。资本总额达到一亿日元以上的国内企业和所有外国企业均被视为大企业,占企业总数1.3%。英国以企业的收入、利润、资本额、国际化背景、过去的行为等综合因素为判定标准。由于其标准门槛较高,因此跨国集团成为大企业的基本构成,并涵盖了银行、保险、建房互助会等业务多、经营复杂的行业,共有大企业800户,占企业总数0.2%。从国内看,目前对于大企业的界定尚无明确标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第三条的定义,大企业仅指总局定点联系的45户企业,省局及地市局级大企业的界定,由各省、地市局视自身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从总局对大企业的划分情况看,呈现以下特点:税收收入集中,组织结构复杂、跨区域经营,业务及税收事务复杂性强,财务核算集中、有统一的内部制度和管理程序,信息化应用程度高,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强,税收贡献度较大,拥有公司内部税收机构,拥有适当的内部控制,有较强的纳税遵从意愿。

1.2、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现状

自2008年以来,我国对于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开始不断重视。从国家税务总局开始组建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到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我国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针对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探索。目前,相对于探索之前而言,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逐渐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不断迈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管理职责不清等弊端。全国各地各级税务机关在对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制度构建、机构设置、团队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摸索与演技,逐渐在形成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模式。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例如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方向不明确,制度不规范,设计不严密等问题,都对大企业税收征收的质量和效率带来挑战,极大影响了大企业纳税的遵从度。

2、如何管理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

2.1、实施税务代理,提高征管效率

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组织具备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专业人士为社会上需要协助的大企业纳税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纳税服务活动,有利于改善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税收征纳关系,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成本,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较高效率的利用,实现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大企业和税务代理多赢的有利局面,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切实提高大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税务机关可以把部分基础工作交给注册会计师、律师、注册税务师等专业人士来做,这样税务部门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实施收入分析和纳税辅导,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实现更大的企业利润等重要事项。而从事税务代理的人员,也在此过程中获取代理经验而变得更加专业,可以进一步节省征纳双方的时间,提高征纳双方的效率,并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2.2、完善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机构

目前,在我国存在重点税源管理机构和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两大机构,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能交叉,易导致资源浪费,并对企业的税收资源征收带来一定不便。因此,为完善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我国首先需要将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与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有机整合。同时,由于各省各大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故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层级合理且层次相对完整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对部分大企业较多的发达地区,可适当扩展征税层级,对部分大企业较少的欠发达地球,则可以适当减少税收管理机构等。而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的层次结构具体设置可根据相关行业进行分类排名,进而分别进行专业化管理。例如美国联邦税务局在管理全国的大企业时,就注重分层分局,从而保证相关税收管理。

2.3、建立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人员。结合施工企业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化的特点来看,对于财务人员的素质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要切实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业务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另外,可以适当提高人员招聘的门槛,招收一些专业素质较好或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要切实做好财务人员的安排,成立专门的财务结构,对分配到不同项目中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定期听取会计人员的职业报告,了解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为财务会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增强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人员流失的情况。

3、结语

在税收法制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大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是税务征收机关和纳税主体必须面临的新课题。为了使企业无限降低税务风险,大企业就必须逐步建立起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将税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统筹、规划与管理,从而将税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对于维护健康规范的税收秩序、保护征纳双方的合法利益,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姜跃生.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J].涉外税务,2010,03:5-10.

[2]刘卫明.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涉外税务,2011,03:59-63.

作者:魏明震

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篇2:

优化信息技术资源配置提升税收管理质效

按照国务院“放管服”的总体部署,国家税务总局系列举措陆续出台,特别是“放”与“服”效果显著,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历史、体制机制等原因,各类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税收管理质效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信息技术资源配置提升管理质效开展分析,提出意见建议。

一、当前税收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不匹配问题

各级税务机关在配置各类资源,强化税收管理的工作中,主要暴露出人员、信息、技术以及财力配置不合理的诸多问题,就信息技术配置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资源不匹配

1.信息采集深度和广度不足。信息资源有限导致分析广度不能全面覆盖纳税人的各种涉税行为。

2.内外部信息的质量不高。内部数据、外部数据质量不高,影响分析精度不能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3.系统历史数据不全。未上线金三系统之前CTAIS时期数据不齐全,导致无法结合历史信息研判税收经济趋势。

4.内外数据互通和共享程度不高。不同司局、不同省市局之间信息共享平台缺失,导致各司局用数慢、用数难,省局无法对跨区域税收违法行为进行有效分析。

(二)技术资源不匹配

1.缺乏统一的集成软件操作平台。随着金税三期上线,完成了部分特色业务软件的整合,但另有部分业务软件植于金税三期之外,未形成界面统一、切换方便、实时调用、数据共享的操作系统。

2.信息化未发挥应有效用。开通了局域网和互联网,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从开发软件、配置硬件、后期维护等方面都投入了较多资金。但是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用主要表现在网络化征收税款、对纳税人部分涉税信息的收集存储和简单利用以及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等方面,在发挥现代技术对纳税人信息的深层次分析比对、全方位监控税源以及优化征管流程等方面还有待挖掘。

3.智库资源比较优势发挥不足。各层级尤其是管理层级在专业化分工大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发挥不明显,扁平化管理还需深化。高素质高学历在各级管理层,信息情报省级集中,上层人员掌握更多的情报,拥有更好的信息化设备和专业情报分析人员,但多数从事政策管理和业务指导为主,不直接承担税收管理任务,无法转化为直接优势。

4.技术资源共享不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数学模型,税收风险管理与数学发现密切相关,但基层税务机关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模型构建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构建出成熟的风险模型,而总局、省级税务机关具有智库资源比较优势,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模型,由于层级管理方式的限制,模型的区域化共享不足。

二、资源配置与管理质效不匹配的深层次原因

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资源配置不到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内部管理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影响税收资源合理配置。

一是任务导向冲击风险管理。在地方政府的影響下,大部分税务机关无法避免计划任务导向,税务资源围绕组织收入为中心,容易出现收“过头税”、虚收空转等现象,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代管理模式有所冲突。二是第三方信息披露缺乏法律依据。现行法律体系对信息披露没有明确规定,不仅纳税人对交易方的信息没有申报的义务,银行、网络交易平台等掌握了海量交易数据的第三方没有提供涉税数据的法定责任,政府各部门的协税护税职责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规定,造成数据资源的来源、口径和质量堪忧。三是社会共治格局还未形成。纳税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还没有健全,各领域对守信主体和失信主体的联合激励与惩戒还有所欠缺,社会良好共治格局还没有最终形成,导致税务系统的资源配置与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还有所差距。

(二)固有思路阻碍征管新体制形成。

一是传统科层制限制机构改革。我国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依然延续韦伯的科层制,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集中在管理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传统管理模式限制管理机制的建立。原本以放管服改革的方式来限制政府权力,激发市场活力,现有的做法还是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上修修补补,没有实现根本性的长远规划性的管理机制。三是传统的管理思路限制了管理机制的发展。依然沿用老的思维模式,无法将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在“信息管税”管理中充分得到应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颠覆性的应用远景在税务数据管理得到充分发挥。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质效的措施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从集成新的数据资源、搭建新的技术平台方面提出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管理质效的实现路径。

(一)集成新的数据资源

信息资源的配置,要以管理需求为导向,按照充分性、准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原则,持续丰富信息来源、加强质量管理、补充历史数据、改善数据供给。

1.重塑信息采集框架。从税收管理目标出发,系统梳理数据需求,一方面整合内部资源,消除重复采集(例如税务登记和企业所得税年报的企业基本信息),补充有用数据(例如用于锁定纳税人真实地址的申报开票IP信息),一方面拥抱外部数据,拓展外部政务数据(例如工商登记信息、股权变动信息、房地产交易信息等)和互联网信息获取渠道。

2.构建数据治理体系。统一数据标准和业务涵义,明确数据管理责任,实现数据战略、数据安全、数据架构、数据质量、数据标准、数据应用等数据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提供高质量数据资源奠定基础。

3.推进历史数据迁移。逐步实现数据在时间维度上的积累,对企业经营纳税历史波动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税收风险,还可以预判税收经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税收规划;四是创新数据供给方式,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因事授权,向相关司局、省局等适当开放数据查询处理权限,满足税收经济分析和跨区域税收风险分析需求,促进大数据管理理念不断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搭建新的技术平台

1.扩展网络技术平台应用范围。一是对制度、业务、硬件资源等进行整合。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融合现有的应用系统,将各类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起来为税收风险管理服务,实现部门、应用系统和设备之间的有效协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尽可能实现各个应用系统的桌面集成,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操作。

2.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技术从来都是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动力,应用税务大数据技术,构建大数据思维方式,可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相关大数据运用较好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一套适合税收管理的大数据应用模式。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税务”建设,抓重点,主动创新打造“互联网+税务”特色应用。

3.发挥智库比较优势。适应省、市县实体化要求,根据税收管理任务变化,加强人力的动态调整,使各序列特别是风险应对岗位始终保持有适量的人;把优秀的年轻机关干部放到基层领导岗位去锻炼,直接承担税收管理任务,转化为直接优势。同时,把经历丰富、实践突出的基层干部上挂到省局机关,参与税收评定等实体化工作。组建专家团队,开展风险指南的编写,为市县级税务局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简介:

陈海燕(1976.10-),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科长,博士,主要大企业管理工作

作者:陈海燕

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篇3: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探索与思考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各个国家都加入到了世界的经济竞争当中,我国的大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是我国税收的保障。通过统计来看,我国大企业每年缴纳的税款占据国家整体税收的一大部分。因此,加强大企业的税收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之后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并为国家税收注入强大力量,甚至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分别分析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以往大企业税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提出了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大企业税收管理;探索;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企业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中不断壮大,而且我国的大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效应,还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应,同时也为我国的税收构成增添了更多新力量。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说仍然停留在发展实践阶段,无论是服务模式还是内部税收系统、税收体系都有待优化、创新,因此也就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着我们探索、解决。

1.加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必要性

1.1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税收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在实行的税收政策较多,然而大企业经营的业务和项目还具备着规模庞大、复杂、多元化的特点,税收管理也就成为了衡量大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方向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企业来说,如何加大税收管理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顺应国家税收发展的必然要求[1]。结合近年来大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加大精细化税收管理力度,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大企业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尽快完善、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助推我国的经济发展。

1.2优化大企业的资源管理配置

总的来说,我国大企业相比于普通企业的特点更为明显,不仅具备规模大、资产丰富、业务复杂,还具备着跨区域、国际化的经营特征,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占据着一大部分比例,无论是带动区域经济、区域税收,还是带动国家经济、国家税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大企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员工非常多,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再加上生产周期、经营周期较长,对生产技术、人才需求、资金管理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所以做好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能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切实际的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推动我国税收方面的发展。

2.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我国有一部分大企业因为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对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存在较多误解,所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必须要及时得到优化和调整。很多企业的税收管理意识薄弱,认为只要按期进行准确缴税就算完成了税收管理工作,对税收管理中其他问题的重视度不足。另外,还有一些大企业对自身企业的认知程度存在偏差,忽略了自身本就具有国际化、多行业运营的特点,以及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运行特点,因此无法认识到自身企业加强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最后,一些企业将多元化、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作为企业中税收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却遗忘了税收风险、应对紧急问题的作用,甚至认为专业的税收管理知识传统意义上税收管理的一项调整或者延伸,缺乏对专业税收管理的理解[2]。

2.2风险管理意识较差

总所周知,大企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雄厚,所以企业往往把主要发展重心都放到了产品、经营、技术研发、销售等能带来巨额收入的内容中,再加上大企业管理层的日常工作重点就是了解成本和利润情况,逐渐忽略了财务税收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同时也没有完善的企业内部税收管理制度,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不在预料之中的税收危机,若是长期疏忽管理,那么可能还会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最终导致企业发展走向下坡路。

3.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3.1转变传统税收管理思路

大企業中的负责人和管理者,应当先从改变自身观念,随后带动全体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税收管理思路,提升企业全体人员对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主要加强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等明显特征的掌握,以此来改变传统税收管理理念,加深对专业、精细化税收管理的认知[3]。为了在整个企业中积极树立新时期的税收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者和各大管理部门要加强做好企业的税收管理检查、税收管理风险防控工作,使税收管理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能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模式进行。同时,要想加强税收风险理念,那么就要改变以往的管理观念之上,改变管理方式,将事前、事后、事中三个方面的管理控制结合起来,形成全过程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避免大企业可能出现税收风险的情况。

3.2加大对收税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文章一直在强调税收管理工作对大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度。因此,大企业要想切实际加强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工作,那么必须要重视起对相关税收管理人员的吸纳和培训力度,同时加大新鲜血脉和资金的支持,为大企业高水平的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朝着专业化、精准化方向迈进。上文说到,大企业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环境方面,都是相对复杂的,所以企业的管理层和税收管理技术人员应该结合着自身的企业特点,开展企业内部税收管理的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企业内相关税收管理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和财务分析水平的培训,重点加强税收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4]。另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一些外界专业的税收人才到企业中兼职讲师的工作,以更加全面、现代化的税收管理知识强化企业员工水平,为企业打造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税收管理队伍。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大企业还可以把相关税收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成绩加入到绩效考核当中,适当落实奖惩政策,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还能保证企业中的各项税收管理工作能高质量完成。

3.3完善税收管理制度

大企业应该结合着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税收的相关政策来增强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结合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引入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结合风险管理构架制定风险识别、风险等级评估等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大企业来说,只有税收管理风险评估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日常的税收管理与企业管理者形成无缝衔接,以此降低大企业在日常的税收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税收风险。最后,要想保证大企业各项关于税收管理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就要对企业的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平台,使企业税收的内部、外部资料充分结合,形成信息资料库,并应用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操作水平,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5]。

4.结语

总之,我国大企业正在朝着国际化、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税收管理工作也会越发复杂。因此,加强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无论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是企业的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大企业要在加强税收管理工作中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各项税收管理制度的完善,保证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能够精准、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艳.大企业税收治理模式:国际借鉴与初步构想[J].税务研究,2019(08):108-114.

[2]周昆.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纳税,2019,13(34):29.

[3]丁阳.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2):50-51.

[4]盛香林.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税务会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12):135-136.

[5]崔寿芹.企业纳税筹划现状及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21(13):129-130.

作者:刘大华

上一篇:当代音乐艺术论文下一篇:宣传文化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