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并且资源丰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音乐工作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这需要广西高校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对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论文 篇1:

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及发展研究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及发展;研究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文化也走进了电子信息时代,虽然方便了传播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没落和衰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文化的根基,有着无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抹去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刻不容缓。下面是笔者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策略的一些构想。

一、 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可以了解本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脉络。在璨若星河的音乐艺术世界中,民族音乐是最闪亮的那颗星,有着现代流行音乐无法比拟的光彩。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前,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文化都曾有各自的辉煌历史,民族音乐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印记,侧面再现了数百年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1]。

放眼当今社会,文化和经济以迅猛的势头向前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回顾历史岁月,我们不难发现,民族音乐文化是各地民族发展历程的缩影,它是人类劳动生活中的产生的文化结晶,经历过许多兴衰曲折,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保留并传承了下来。透过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可以知道民族群体的传统生活习惯、道德思想、宗教观念和物质生活水平,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音乐文化、民族文化和思想内涵。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是滋养艺术文化的沃土,新时代的音乐创新应该立足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积极开拓创新,才能实现音乐文化的稳步发展。

二、 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

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技术动力,但它导致传统文化遭到的冲击也不小。纵观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早期,民族音乐主要通过不同主题形式的文娱活动来传播,那时民族音乐文化的繁盛期,因为当时人们的文化活动并不多,而民族音乐是为数不多的实体文娱活动。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多种文娱活动,从前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少,逐渐被明星演唱会、电子音乐节、KTV 娱乐所代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传播路径越来越狭窄的之外,也有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作用,东西方艺术文化交融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在文化交融的同时,舍本逐末,忽略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对的。与此同时,相关文化部门和机构,面对着民族音乐文化的流失,也没有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导致保护和传播机制的不完善、创新力度的不足,也加快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衰落速度[2]。

三、 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及发展策略

(一)做好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及发展的教育宣传工作

在明确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和现状之后,我们就来重点探讨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及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明传承至今,传达出不同历史时期下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涵盖了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内涵。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想要顺利实行这项工作,首先要在思想的层面上,转变人们随波逐流的一贯思维,唤醒人民群眾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因此,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第一个程序。在进行教育宣传工作时,我们主张从国家和民族作为宣传突破口,培植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只有得到群众的认同,才能促使群众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参与配合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中。其次,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宣传工作,还需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情感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活动,例如与各地、各民族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多种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主题的实体文化活动;在大型节假日来临之际,开展民歌艺术节;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融合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和历史文化等等形式,使群众深刻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人文韵味和魅力。从而得到群众对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情感理解和支持,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也为顺利实施保护和发展措施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3]。

(二)数据化存储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近年来,民族音乐文化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想要有效地保护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首先应该开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抢救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编纂四大民族音乐集成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主要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书面出版物上,对民族音乐文化视听资料的保护力度相对薄弱。众所周知,录音录像是音乐的主要传播形式,收集传统音乐文化的录音录像资料才是保护工作的主体内容。因此,相关单位应该转变工作思路,探求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路径,将工作侧重于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视听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并采取信息科技手段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料进行数据化的存储,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资料库,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借此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三)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地传播所有文化形式,通过教育可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因此,想要落实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策略,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我国基础教学体系中,从根本上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改善民族音乐文化迅速流失的现状。总的来讲,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无意识发展和有意识发展。无意识发展是非常自由的,主要基于群众的喜爱之情,由群众自主传唱而流传下来,这种发展方式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式,其弊端是极其容易受到潮流音乐文化的冲击,会受到群众基础的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这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走向消亡的主要原因。有意识发展虽然是次要的发展方式,但因为可以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手段,可控性也比较强,所以有意识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有意识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列入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全国各学校都应该增设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渗透不同层次民族音乐文化,使民族音乐文化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得到有力的巩固,并通过教育体系扩展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

(四)利用旅游业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旅游业的前景也十分乐观。各地区的风景名胜不仅能够吸引大批量的国内外游客,也创造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产业这一便利条件,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发展文化,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我国各民族地区也涌现出许多民族文化村,这些民俗村通过对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民俗生活,带领游客感受原生态的文化环境,使人们的心灵能够挣脱钢筋水泥写字楼的束缚,感受到回归自然、回归民族古典的美,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我们可以将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民俗表演有机融合,让更多的游客观赏到民族音乐表演,领略传统民族音乐的风韵,使游客在极具民族特色、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产生不虚此行的情感,拓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路径,实现我国旅游产业与民族音乐文化同步发展的理想。

(五)建立新媒体平台,打开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新格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新媒体由网络技术衍生出来的新型媒体,也是继传统的纸媒、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种媒体。民族音乐文化雖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是在新的发展时代就要开辟创新的发展渠道,以顺应新时期的脚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传播需求。由此可见,在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策略时,建立新媒体传播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新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也极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便利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次,新媒体可以打开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新格局,让民族音乐的传播不再仅限于国内,而是走向国际、走向世界,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在西方主流文化中也占领一席之地,使“民族的,世界的”口号不再是纸上谈兵,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实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理想。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民族音乐文化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面对民族音乐文化走向衰落的现状,采取积极的保护和发展措施为时未晚。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努力践行保护和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使民族音乐文化重新得到浇灌和滋养,开出更美丽的文化之花。

作者:柴伦党

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论文 篇2:

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摘要: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并且资源丰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音乐工作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这需要广西高校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对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广西 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这里世居着壮、瑶、苗、侗、毛南、仫佬、回、京、水、彝、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的人们创造了自己的民族音乐形式,在经过不断积累、改造、精炼中走向成熟,为后人流传下来的是金子般的精华。面对如此珍贵的民族音乐资源,如何有效地运用和传承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况

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赶坡、侗族的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这些活动中展现出的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音乐文化形式各具特色。

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让世人惊叹,二声部民歌独特的和声运用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广西地方曲艺种类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鱼鼓等,其中桂剧、壮剧和彩调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还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剧种之一。

广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壮族铜鼓之外,还有极具特色的瑶族床头琴、苗族嘎浆、芦笙、啵咧、天琴、侗琵琶、独弦琴、垮尼、葫芦胡、土胡、牛腿琴以及鼓类乐器的瓦鼓、长鼓、黄泥鼓等。

(二)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如侗族的民歌手,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演唱一些基本调(也称为山歌)。孩子稍大一些(大约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们演唱变化的曲调,再过两三年,孩子就可以学习演唱情歌了。然而,在社会飞快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形式已经让很多孩子难以接受了,这是因为我们古老的民族音乐是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压抑的情绪较多,它们缺少了对当今社会的复杂情绪的表达,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

2008年由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有11人入选,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6.7岁,这些情况表明,现在很多民族音乐资料都保留在年龄较大的民間音乐人那里,如果不及时进行开发和保护,这些音乐种类将面临失传的可能。广西艺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旨在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加入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欣赏》、《广西民歌与器乐》、《采茶戏歌舞蹈表演》等。

二、关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思考

广西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多设置了音乐系或艺术系,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是较为热门的专业。作为培养音乐教学人才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系,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近年来,各高校领导逐渐意识到了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选修课程部分逐渐增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很多课程因为学生不愿意选或不能保证授课质量而闲置,发展本土民族音乐变成了一句空口号。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课程进行改革是首要任务。如把广西优秀的多声部民歌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钢琴》课程中引用以广西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的优秀钢琴曲作为教学内容,《声乐》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演唱或曲艺表演内容,《作曲》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素材进行创作教学,《合唱》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族风格的创作曲目等等,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主动地把民族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和传承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这是政府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的有效举措,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在广西国际民歌节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举起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大旗,如钦州海豚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桂林灵川姑娘节、百色田东芒果节红歌会等活动,都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为了加强人们对民族音乐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广西区政府还决定,每年“三月三”歌节期间增加公休日,让人们在休假的时间里,能积极参加到“三月三”歌节的活动中,尽情享受民族音乐之美。

三、结语

“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这是音乐家柯达伊的观点,这说明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 广西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一员,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全社会的积极投入和支持,才能让民族音乐之花开得越来越鲜艳。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度钦州学院一般教改项目《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看广西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项目编号:2012XJJG-B45。

参考文献:

[1]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J].中国音乐,2010,(01).

[2]徐寒梅,温泉,李林.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2011,(04).

作者:岑勉 黄爵斌

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论文 篇3:

以锅庄舞的发展反观大众体育运动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再保护

摘 要: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一的锅庄舞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各族群众的体育运动生活当中。对锅庄舞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众体育运动所体现的优势进行多维度立体性分析,可以此反思大众体育运动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再保护。

关键词: 锅庄舞;体育运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DOI:10.15929/j.cnki.1004-2172.2018.01.010

锅庄,藏语称“果卓” “果”,是圆圈之意,“卓”是跳或舞蹈、歌舞之意,据史料记载和藏学专家的推论,其最早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锅庄舞作为藏民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形式,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依附环境的改变,通过与其他民间元素的相互交融与吸纳,形成了别具一格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体育运动。新时期的锅庄舞蹈不只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更成为了全民健身的大众运动项目。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锅庄舞已经走出曾经既定的传播领域,转而向城市中进行拓展,并且受到了城市受众的喜爱,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期体育和音乐两门学科呈现出的综合互补、交融发展趋势,民族音乐文化将音乐美融入体育领域,使得参与者在音乐中进行体育运动,充分展示出民族音乐的感染力,这不但有助于参与者提高运动技能和音乐鉴赏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形态融入大众的体育运动,不但有助于人们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同时还能够享受优秀民族體育文化带来的益处。本文围绕锅庄舞在当代的发展,探究锅庄舞从民族性的舞蹈内容到大众体育运动演变的本质、模式、程式及其表演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生态系统,对锅庄舞的功能、发展及其演述形态等做深度描述,以此分析其作为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与传统体育的内容相契合的本质特征,并阐述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再反思。笔者以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种维度进行发掘,即把锅庄舞这一发展现象的研究置于社会变迁和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关注其在发展和传承中的嬗变轨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也日渐凸显,音乐也在这种潮流中将艺术美感融入进了体育领域。这不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新思路。锅庄舞作为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与音乐有着紧密的结合,也反映出了音乐与体育的内在联系。从形态特征上来讲,音乐培育的是人健康的情感能力,体育则是强健人的体魄,二者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锅庄舞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藏族人民世代传承,彰显着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又反映了高原群众的审美特征。锅庄舞既是群体性的表演,也是生活中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是音乐与体育的有机统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地域宗教、经济与政治因素互相作用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始终都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当中。锅庄舞使得不同民族的群众聚集在一起,通过音乐和形体动作的和谐统一使得参与者能够在思想上获得认可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一、体育中突出艺术美感

音乐将艺术美带入体育领域,这不但能使体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完善,同时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体育项目除了竞技感突出外,更多项目具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其中具有带入感的无疑是动人的音乐伴奏,同时音乐性也成为这些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西部文化资源重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备受人们的关注,锅庄舞作为其中比较典型的例证,既蕴含着少数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元素,同时又是文化实践的一种方式,展示着民众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的民族精神,这赋予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的生命力。在藏区跳锅庄舞,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没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对锅庄舞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充分感悟其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突出了锅庄舞与当代体育文化语境之间的二元的关系。在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构建符合民族审美风尚和大众社群参与感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将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得以长久延续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运动过程中搭配的民族服饰来烘托音乐美感。富于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道具,在都市晚间的霓虹之下,一场场把传统民族歌舞与传统体育运动相融合的大众健身活动将少数民族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城市生活当中。服饰是传统体育中起到烘托和美化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使运动的参与者在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精彩,并且能够凸显出传统体育特有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少数民族鲜艳的民族服饰配之以恰当的音乐内容,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彰显力量的美感。

在大众体育运动过程中,色彩鲜艳的服饰和热情奔放的音乐表现赋予了城市中的锅庄舞蹈更强的感染力,这不仅从色彩上丰富了表演过程中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视觉审美,同时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满足大众的听觉需要。由于参与者各自的审美方式不尽相同,多样化的色彩搭配加以灵活多变的音符就能塑造出不一样的视听震撼效果,给参与者和观众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体验,随之也就形成了各异的思维想象空间。因此,藏区的许多群众常常在节日里穿上自己鲜艳的民族服饰,大家聚集在广场中央跳起锅庄舞。男子的服饰多表现矫健的身姿与风范,而女子所穿戴的服饰多以体现其端庄优雅的气质为主。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能够吸纳并接受这种趋近于广场舞蹈并区别于广场舞蹈的体育运动形式,无疑是少数民族传统的音乐和体育文化最好的传播手段和发展方式。

二、大众体育与传统音乐的互融性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的存在有着转瞬即逝的特点,在音乐艺术中对时间的分寸感把握极为重要。通过音乐文化与传统体育动作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能够更好地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互动感,并以此来调节运动的力度和协调性,使运动参与者的动作更加丰富、完善。音乐的节奏与旋律,音色与力度以及内在的结构性特征等因素,使参与者在进行运动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乐感。在变换多样的复杂动作中,锅庄舞的参与者们将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把握与舞蹈过程中形体的线条和技巧完美融合,以此塑造出优美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通过对传统音乐与体育文化的结合的方式来增强群众的音乐修养,强健自身的体魄,这对民族未来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音乐不但能够使青少年净化心灵,排解内心的忧愁,更能够完善他们的人格。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感受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获得情感的满足,并通过音乐这种感性形式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使自身情操得以升华。在音乐与体育的相互交融性中可以看出,音乐与体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并彼此间起到互补性作用。

通过大众体育与传统音乐的交融,体现在锅庄舞在城市族群中的流行的具体表现,既能够锻炼身心又在无形中保护和弘扬了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在这场文化传播活动中锅庄舞所体现出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借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传播,这种方式的辐射尽管艰难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失为一种手段。推动二者在形势和内容上的融合发展既是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是充分满足普通大众的运动需要,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以此良性的循环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锅庄舞作为大众体育中极具特色的一枝,必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轨迹,充分发挥地域性特点以及群众基础等优势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助力。音乐文化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内涵上是互补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既要建立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在多层面上的交流。

三、文化保护举措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培养和提升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民间音乐文化和传统体育的结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动作都承载着民族信仰以及审美特点等,再通过音乐、舞蹈、服饰等载体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特点以及观念信仰等内涵转化为外化表现形式。作为大众体育运动的锅庄舞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更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特点。在保留自身民族底色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借鉴与创新,在伴舞音乐上,由原生态的藏歌加入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节奏更欢快活泼,富于动感,舞蹈动作也更加简单易学,既适合全民健身,又适合现代体育课堂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运动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做更为深入的了解,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功效。通过每位参与者在自身运动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魅力,满足青少年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特殊需求。依靠民间力量和国家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以此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保护,不仅要从生活的情境中抽取出来保存记录、整理收藏,还要保护其原生环境,能够将其还原到原始的生活场景当中。只有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社会各界人士都加强保护意识才能讓锅庄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才能有一个更为长效的发展机制。作为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就更加脆弱和不可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不但体现着现代人对于祖先文化的尊重,也更体现着对于自身历史的善待。

结 语

锅庄舞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密码,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感知和探究。在不同地域中,锅庄舞的种类以及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在多学科的融合中,展现民族特色和学术活力。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给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和谐共融的良好作用,同时也使城市族群中参与者达到了健身目的。锅庄舞所具有的韵律使参与者的情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表达,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也通过这种方式被大众能够以健身的方式进行重组和传播,其丰富的风格和种类能够适应不同社群的需求,这对于提升其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地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体育运动发展的带领之下已经悄然发生了社会功能的转型与平稳过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其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才能保证有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到传播和保护的事业中来。

时至今日还能够感受到古老民族音乐与体育艺术相交融的魅力和感染力,聆听流传百年的古朴曲调,守望她在当下焕发的生命活力,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恩赐。坚守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道路虽然艰辛但充满着价值与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古老民族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及活态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一的锅庄舞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各族群众的生活中。通过对锅庄舞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多维度立体性的分析,以此反思体育运动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再保护。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既是民族文化理念的展现方式,有助于丰富和突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同时又是民族文化主要的实践手段之一,展现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起着的重要作用;更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再发展进行着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参考文献:

[1]莫尚洋. 藏族锅庄舞的艺术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乔德平,毕研洁. 藏族锅庄舞的跨文化教育价值及方式[J]. 甘肃社会科学,2013(1):243-246.

[3]马晓真. 体育视角下西藏民族健身锅庄舞的创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4.

[4]王立勇.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锅庄舞的活态传承[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2):53-56.

[5]张启平. 锅庄舞在兰州市流行现象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思考[D].兰州:兰州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17-10-15

作者简介:黄小花(1981— ),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讲师(四川成都 610021)。

作者:黄小花

上一篇:雇佣保姆合同下一篇:幼儿园毕业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