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课程开发数控技术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理念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能兼顾高职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是高职课程开发新的价值取向和指导观念,成为高职课程开发又一新的模式。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要沿着课程目标开发、课程门类与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发、课程实施条件开发、课程评价方式开发及管理方式开发等路径进行,以切实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课程开发数控技术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课程开发数控技术论文 篇1:

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开发

摘 要 为了提高数控技术专业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及职业迁移能力,对该专业的课程开发应立足于企业的岗位需求,解构和重构专业课程,整合开发形成新的课程,以期使专业课程更加实用,更贴近岗位实际。

关键词 岗位对接 数控专业 课程开发

近几年,通过对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企业调研后,发现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主动适应企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所培养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与其职业岗位无缝对接,该专业解构了原有的课程,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构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新开发了能满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的一系列的课程。

1 职业岗位能力调研

本专业在一系列课程开发之前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该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如荆州荷花机床厂、浙江海德曼机床有限公司、浙江艾迪西有限公司等开展了广泛、全面、深入的调研活动,并从企业的职业岗位入手,了解和掌握了企业的数控技术应用情况及对本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后发现现今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结构包含生产一线工人、工艺技术及编程人员、机床维修维护和机床调试与设计及生产组织管理等四类岗位。

1.1 生产一线工人

生产一线工人也就是在现场进行产品制造的机床操作工人,这个岗位要求工作者具备机械工程图读图识图技能,能用计算机软件绘制中等复杂图样的能力;且需具备常用工程材料的选用、毛坯类型、热处理选择的能力及普通机床、数控机床操作机加工夹具使用能力;操作者还需具备常见零件精度的检测能力和零件装配、调配的能力。

1.2 工艺技术及编程人员

工艺技术及编程人员职业岗位要求从业者需具备普通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夹具选用与设计的能力;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夹具选用与设计,以及数控加工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CMA)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1.3 机床维修维护岗位

该岗位需具备电气图及电气接线图的读图能力;普通与数控机床日常维护及机床常见故障检测维修的能力,也需具备液压与气压系统的调试能力;要求从业者具备仪器仪表设备的点检和安全操作规程标准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各电气元件的接线、排线技巧;能对特种检测装置的检测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会使用特种检测设备,了解工业生产中主要工艺参数对设备及产品影响的知识。

1.4 机床调试与设计及生产组织管理岗位

这个岗位要求从业者需具备机床的安装调试与初步设计及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组织能力,及生产协作和机电设备销售的能力,这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数控系统综合技术、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计划等相关技能和知识。

2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结构构建

在对职业岗位充分分析后,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了解构,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它是按照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课程体系,并确定了课程的门数、顺序和课时。按照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逐级递进,要求每一门课程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职业基础课程中将原有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制图大作业”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工程图的识图与绘制”,并开发了新课“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课程”,这门课是单开三周实践课,以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进行巩固和拔高;将“材料学”、“工程力学”及“热处理学”整合成“机械工程基础”去除了不必要的及不适应的内容。在职业技能课程阶段,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拆解为“数控机床原理与应用”和“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两门课程,并增加了课时数;增设了“过程测量与统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量具的使用;重新购置了数控机床维修教学模型机,新开发了基于工作项目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机床故障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参加全国数控一系列大赛来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拓展课程中,除了原有的课程以外,增加了一些电类的课程,如新开发了“机电设备维修”和“数控系统综合训练”两门课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整合,形成了新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是机械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机械工程基础(上、下)、计算机辅助CAD、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加工工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机电设备维修机过程测量与统计等。

2.2 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是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及开发以网络和多媒体为途径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已完成了《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设备维修》、《数控系统综合训练》及《过程统计与测量》等课程的教材编写,其中《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都要经过三年的校本教材的开发时间,边教学边修改,使之更能适合学生,适应教学。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及机电设备维修课程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余课程正在开发当中,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专业课程的开发

专业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来把握,选择之前先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一是以什么为培养人才的目标?二是是否要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其回答是肯定的;三是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来说,课程内容应以适应企业职业岗位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不要求纯粹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只要掌握本专业能满足职业岗位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即可。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应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始终贯穿其中,注重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及适用性、针对性。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出了四点要求:首先是课程内容融入岗位化;其次是课程内容满足够用化;再就是课程内容体现个性化;第四是课程内容简单模块化。以“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培养的学生具备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的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以典型的工作情景为任务,以购置的亚龙558型机床为载体进行教学。通过设置刀架类故障、主轴类故障、驱动类故障、螺距补偿与机械测量等情景模块让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增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选择由简单到复杂,体现由易到难的排序。在课程实施中,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以教师主导的学生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相应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当然,因为某些硬件设施及教学师资的不足,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课程开发的教师本身对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不熟悉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近几年,该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都深入到企业中,使得教师本身及课程体系构建日益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教育中心课题项目“基于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2012B05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凌华.基于任务导向的《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开发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

[2] 冯贵层.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

[3] 章桂花.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对接[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

作者:周凌华

职业课程开发数控技术论文 篇2: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路径

摘要: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理念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能兼顾高职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是高职课程开发新的价值取向和指导观念,成为高职课程开发又一新的模式。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要沿着课程目标开发、课程门类与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发、课程实施条件开发、课程评价方式开发及管理方式开发等路径进行,以切实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活动导向:高职课程;开发路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进程规划的总和,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教育类型与层次的差别主要通过课程理念、模式、结构来体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模式。

高职课程开发是通过市场和企业需求分析,兼顾相关职业资格和标准,确定课程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选择多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序化和排列,并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过程。高职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高职课程开发主要解决课程单元是什么、如何联系起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包括课程目标开发、课程门类与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发、课程实施条件开发、课程评价方式开发及管理方式开发等内容。

比较视野下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

纵观高职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经历了学科课程——模块课程——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三种课程模式的转变。前两种课程模式各有其不足与缺点。

学科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沿用本科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该课程模式是以专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课”为教学单元,以班级为基础进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模式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把更多的教学课时用于理论教学,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结构比例失调,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影响学生对熟练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这一课程模式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忽视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模块课程模式 20世纪90年代,借鉴加拿大CBE课程模式,按照DACUM方法进行的课程开发和体系构建,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识别出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构提供客观基础。一是把真实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活动简单地划分成若干个能力,移植到课程开发中,便形成了呈孤立性的单项能力,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中缺少内在的联系。这种由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忽视了人类劳动的整体特性和经验成分。二是虽然运用了职业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但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组合时,由于没有相应的序化标准,又导致人们按学科体系对这些内容进行组合。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但由于各单项能力呈孤立性,学生尽管掌握了各单项能力,但仍缺乏对其工作任务整体的认识。尽管如此,通过借鉴CBE课程模式的改革,高职教师意识到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这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 学科体系和模块课程体系并不符合高職教育发展特点,职业能力才是高职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在职业行动中,那些与职业和工作相关的知识介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它们有序组合,构成了职业能力的整体,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很多学者有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的提法,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很多专业如数控技术专业等技术类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够实现完整工作流程,而其他专业如商务日语专业等语言类专业,其课程开发则难以实现完整的工作流程,只能通过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活动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将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作为高职课程开发取向的真正意义所在。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式的核心是强调职业工作任务与环境,并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对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重组,构建课程体系,进而对课程进行开发、选择与排序,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是从职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入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学生的职业品质。该课程模式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以能力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克服了以往课程模式的缺点。具体而言,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的优越性体现在: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转向注重职业活动需要的能力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的知识;在课程设计上,体现设计导向的思想,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进行机械化的能力训练;克服了模块课程的不足,将职业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使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点有机统一起来。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开发路径

课程开发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课程开发理念,主要体现的是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等问题。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的优越性,简言之,即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实践中坚持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坚持“两个系统”(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二是开发的方法技术是课程开发理论的核心内容,如需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评价技术等。对高职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而言,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行业企业需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院校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现状;毕业生分析,确定学生内在需求。三是技术组织,主要包括合理的过程与步骤,如课程开发模式。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涉及的主要是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即主要解决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怎样融合的问题。通过以上三个内容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科学化的课程开发,并非通过内容分析确立目标,也并非先选择课程模式、再选择课程内容和方式,而是要遵循从目标入手确定手段,从内容入手确定形式的实践逻辑。高职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开发模式既要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自身的独特运作路径与方式。

课程目标开发,注重前瞻性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模式由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研讨和确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在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以相关职业能力分析为中心,运用倒推法,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课程目标开发。宏观课程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知识主要是与职业能力形成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以够用为度;能力则是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策略性知识)和社会能力三个角度进行开发;情感目标主要是在系统职业能力形成中所需的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课程目标的语言表述常常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掌握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目标开发要注重前瞻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高职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性,培养人才也同样具有周期性。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用“今天的课程培养未来的人才”,从而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课程整体结构开发,注重系统性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根据实际岗位需要选择课程及如何对这些课程进行重组和序化。课程门类与结构开发是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即在岗位工作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能力体系分析,将岗位能力单元对应的教学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分解成课程门类和结构,然后由专业教学团队合作完成课程整体结构重组与设计;在课程整体结构的安排中,要根据能力的成长规律,兼顾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编排课程结构;在课程排序中,要根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课时,从而确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科学比例。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门类与结构开发要注重系统性,即整个课程结构的编排要符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既要体现连续性,又要体现系统能力的提高。在课程开发实践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课程要力求体现系统能力的提高,而处于从属地位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基础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则要体现系统的知识,并融入专业课程中,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因此,课程门类与结构的开发不仅是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互动研究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基础课教师的参与。

课程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发,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课程门类与结构开发是对课程的整体宏观设计,那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发就是对一个课程单元的开发,是微观层面的课程开发,简言之,是一節课的设计,需要教师个体通过创新完成。开发的主要内容有课程单元(一堂课)教学目标、教学进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情境设计等。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开发要注重实践性。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开发是以“突出能力为目标”的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情境和设计,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单元教学设计中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课程实施条件开发,注重真实性 要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环境和物质保证,课程实施条件作为高职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校内实训室、校外顶岗实习单位等。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实施条件的开发要注重真实性。校内课程的实施场地及工具设备要力求具有仿真性,符合真实职场环境的营造要求;课程资源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要为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资源;校外企业环境是学生真实演练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课程评价体系开发,注重开放性 课程评价是促成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是对课程学习和实施效果的重要检测途径。课程评价体系的开发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等的开发,即主要解决“由谁评价”、“评价什么”、“用什么方式评价”等问题。职业活动导向课程评价体系开发要注重开放性。在评价主体方面,要突破以往以高职院校评价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让企业参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全过程的评价,学生、专业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应成为评价的多元主体。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打破分数至上的观念,树立目标导向的评价观念,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学习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能力,体现了怎样的职业道德和情感。在评价标准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顶岗实习考核、校内实训考核、课堂教学考核等。在评价方法方面,要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校内教师共评等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力求科学、客观和公正。

课程管理体系开发,注重灵活性 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与进行,有赖于一套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往的课程管理沿用学科体系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与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以课程实施与目标实现为中心,以有利于学生相关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弹性管理。课程管理体系开发要注重灵活性。要为课程体系的运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与制度,如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框架、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室使用方法、校内实训成绩管理办法、课程实施办法等,使课程开发有指导和规范,课程实施过程有监督和保障,课程结果和质量有反馈和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立秋,白义,赵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5-19.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杨理连.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培训,2008(10):14-15.

[4]陈永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11(8):53-55.

[5]程琳,孙大昕,龚婷.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8):49-50.

[6]张卫红.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开发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08(2):38-39.

[7]闵亨锋.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开发[J].职教论坛,2007(2):9-12.

作者简介:

盖馥(1980—),女,辽宁大连人,教育学硕士,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发展规划处(示范办)高职研究干事,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与管理。

作者:盖馥

职业课程开发数控技术论文 篇3: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构想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搭建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框架,为高职数控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 校本课程开发

一、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在应用工作任务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层层递进和难度分析的方法,我们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进行了构建。

1.明确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看懂与数控技术及应用工作相关的专业英文资料,翻译简单的数控技术专业文献,能够在数控技术专业工作环境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为其成为本专业技术型人才打好基础。

2.确定教材开发“校本化”的方向,辅之以职业教育导向化、特色化和个性化、自由化、动态化的特点。以高职院校环境为本位,开展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本校自身办学理念、优势和特色、办学资源、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断的开发研究中,加强可选择性以满足高职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技能要求变动、工作岗位变化的需求,从而培养出具备阅读专业文献、解决设备故障和实现专业沟通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编制校本教材。选择课程内容时把工作任务分析作为载体,体现工学结合课程特点。把专业岗位可能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在完成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后,对与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专业英语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解释,这就是工作任务分析法。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层层递进和难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高职校教学管理人员、数控技术专业实习教师和专业英语老师,进一步规整职业行动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到简单的顺序,确定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的具体内容,形成详细的分析表,提交给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任务的专家。在此基础之上,专家以专业领域角度和水准对其进行更进一步、更全面的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包括难易程度的分析,职业行动能力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范畴是否适合,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能否胜任相应数控专业岗位工作的判断等。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使课程更加专业化、职业化。这样反复进行,结合咨询、决策、计划、施行、逆向归纳、检查、评估等一系列验证,开发出一套由复杂到简单的具有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特色的专业英语课程。同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职业领域行动能力、专业英语知识领域的相互的转换。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按照“专业应用基础—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应用拓展”这一思路将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内容分成逐步递进,逐渐深入的九个模块,囊括了理论基础性、扩展性、口语实践性三项课程内容的两个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每个工作任务中又体现出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工艺技能和课程的知识点。课程总学时数设置为30-50,每个模块5学时,其中3学时为工作任务一的理论基础性课程内容,2学时为工作任务二的扩展性和口语实践性课程内容。以数控机床简介模块为例,课程内容设置如下表:

三、降低理论难度要求,缩短课文篇幅,增加插图说明

课程内容九大模块涵盖数控及数控机床、计算机数控系统、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系统、特种加工、求职英语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模块具体内容分配如下:英语理论知识基础课程内容,这部分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如表1中任务1所体现的,为与机械制造技术及数控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词汇等。

专业英语口语实践课程内容。此部分内容是指有关于数控机床、数控加工 、微机接口、控制系统、信息交流与操作、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维护保养等的常用交际对话,因为与实际操作应用关联大而归为任务二,不仅作为它的拓展与实践,又提高了高职学生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考虑使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任务一,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二中相关选择内容,这样的模式在体现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原则和特点的同时,将本课程运用工作任务驱动式和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的特色也展现了出来。

通过精心组织内容编写的针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包含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典型机床及其操作、编程为载体,系统全面地介绍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方面的英文基础知识、专业术语和表达习惯,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与教材配套的精彩课件、习题答案、专业词汇总表、拓展知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方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熟悉英文技术文献、掌握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够正确操作国外先进机床,实现无障碍沟通。此外,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英语语言和数控专业知识因素以外的一些课程要素,例如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要素和人文素养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2]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8.

[4]王新陇.项目教学法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作者:张兴旺

上一篇: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校工会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