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2022-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科导师个人简介

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士生导师现状比较

【摘要】通过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299名在职博士生导师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等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队伍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发展有失均衡:在博导数量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数量亟待增加;在地域分布上,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男女比例结构仍需进一步平衡;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中博士学历最多,占到七成;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缺少国际交流,海外进修最少,不到二成;4个二级学科博导的H指数均值普遍较低,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的H指数均值最低,并且主持完成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也最少。我国体育学学科尚处于成长进步阶段,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可谓方兴未艾,完善相关制度、科学创新发展是我国培养体育学高端人才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体育学;各学科;博士生导师;比较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each subject; doctoral supervisor; present situation; comparison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自1985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两院三个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批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至今〔1〕,我国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也走过了30个年头。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我国体育学高端人才培养工作虽步履维艰,但始终昂首阔步,勇往直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立4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后,体育学学科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为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作为博士生培养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体育学博士指导教师是体育界学术与科研的带头人,导师水平对于培养工作的质量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2〕,而且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国际声誉。

因此,本研究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4个二级学科299名在职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等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队伍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谢桂华指出:“博士生导师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工作岗位,不是教授职务中的固定层次和终身的荣誉称号。招生并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即为博士生导师,不招生且不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则不是博士生导师〔3〕。”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指当前在职并全职工作(每年在所在单位工作9个月以上)、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博导。

1.2研究方法

1.2.1数据采集

研究数据于2014年12月10日至20日通过我国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官方网站、电话或“百度”搜索工具采集各博导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ISI-Webofscience(SCI)数据库采集研究对象的H指数及发文量、被引频次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研项目”平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年度课题名单”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检索各博导截至2014年12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信息〔1〕。

1.2.2数理统计法

笔者采用了常规描述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专业处理。

1.2.3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及博导人数概况

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已有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其中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17家: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和山西大学;体育学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授权点;曲阜师范大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授权点。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中,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5所,师范院校11所。

表1显示,我国在职体育学博导共计299人,其中男博导242人,占80.9%,女博导57人,占19.1%;男女比例为4.2∶1。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博导数量为12460人,其中男性10787人,占86.6%,女性1673人,占13.4%;男女比例为6.4∶1〔1〕。总体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男女比例较全国水平更趋平衡。

2.2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人数分布状况

表2显示,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博导人数由多到少排序: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116人,占38.8%;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91人,占总数的30.4%;运动人体科学博导76人,占25.4%;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16人,占5.4%。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因此,目前我国全部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均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博导相应也最多。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出台,对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社会体育学问题的研究逐步升温,并不断深入,随之诞生了一大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而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均发展较慢。运动人体科学至今课程体系缺乏一致性,师资队伍的专业层次具有较大差异,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4〕。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仍然缺乏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和框架,使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和价值仍然受到质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仍然处在混沌之中〔5〕。因此,科学高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的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培养弱势学科的高端专业人才,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计发现,各学科博导人数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人数分别为36人和9人,分别占其学科人数的39.6%和56.3%;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人数分别为59人和33人,分别占各自学科人数的50.9%和30.3%。从表2可以看出,17个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中,一些单位的学科单一是造成这种学科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清华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仅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仅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等。由于博导缺失,致使这些高校3个可以招体育学博士生的学科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这些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的优势,科学选聘与招贤纳士相结合,积极高效完善缺失学科博导配置,均衡学科失衡大局。

4个学科的男女博导比例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均是1.9∶1;运动人体科学是2.3∶1;民族传统体育学是1.2∶1。各学科男女比例结构较整体结构均衡。

2.3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教育背景状况分析

读过博士的博导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将更加得心应手,科学高效。表3统计显示,299位博导中,博士191人,占总数的63.9%;硕士42人,占14%;学士66人,占22.1%。

4个二级学科博导中,拥有博士学位人数占该学科比例由高到低排序:运动人体科学占75%;体育人文社会学占64.8%;体育教育训练学占56.9%;民族传统体育学占56.2%。以医学、生物学、遗传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运动机体变化基本规律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博导中博士最多。因为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其研究生培养有较长的历史。1990年,我国体育院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其研究方向即为运动人体科学方向〔6〕。

4个二级学科的博导中,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仅占三成。各学科海外进修博导占学科人数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体育人文社会学占40.7%;运动人体科学占27.6%;体育教育训练学占26.7%;民族传统体育学占18.8%。民族传统体育学应该走出去,借鉴国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地位,促进其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寻求一种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在“互补”与“对话”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气氛中求得更好发展〔7〕。

2.4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科研绩效状况分析

2.4.1H指数概念解析

H指数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教授(Jorge E. Hirsch)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的定义是:如果一位科学家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被引次数不小于H,其他(N-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小于H,那么这位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H〔8〕。

2.4.2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导科研绩效概况

表4显示,299位体育学博导的总人均H值为11.3,根据乔治·赫希教授的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大约为12,晋升正教授大约为18〔9〕。可见我国体育学博导的H指数值较低。

4个二级学科的人均H值由高至低排序: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的人均H值是12.8;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是12.4;运动人体科学博导是10.2;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是9.7。有关研究表明,虽然由于学科划分的相对性和层次性,同属一级学科的各二级学科间也应具备学科H指数的差异,〔10〕但有必要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如此低的人均H值的原因进行分析。

统计过程中发现,299位博导的H值前10名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5人,运动人体科学博导3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各1人;而在H值后10名中,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却占8人,由此可发现一些致使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H值不高的端倪。但若深入探究则会发现,4个二级学科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型学科;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在体育领域的渗透和发展;这两个学科均具有各自母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民族传统体育学是在与社会学、生态学、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性的、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体育教育训练学外的3个二级学科,要么是其他成熟学科在体育学的渗透和深入,要么是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都不是体育学所专有的、独立的本源性学科。〔11〕运动是体育的核心和手段,运动项目是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体育教育训练学以运动项目为逻辑起点,以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以及教学、训练规律为对象,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它也是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12〕因此,它的本源性使其在科研上较其他三个学科不够成熟,尚处于探索发现阶段,这才应该是其科研绩效欠佳的内因。〔11〕

4个学科的人均发文量排序是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人均59.6篇,第一多;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50.3篇,第二;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49.8篇,第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38.8篇,最少。结合人均第一作者率排序: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是57.8%,第一;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是57.3%,第二;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是50.5%,第三;运动人体科学博导是35.3%,最低,可以发现,以多人实验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之所以发文量最多,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多为合著。在体育科研领域提倡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及跨国家的科学研究。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能够拓展体育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范围,扩大体育学的影响力,提高其社会公认度。〔13〕

从4个二级学科的人均被引频次排序看,以研究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政策等社会体育热点问题为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人均被引频次最高,达684.9次;其他依次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第二,521.5次;运动人体科学第三,466.6次;而最具本源性的体育教育训练学最低,仅344.4次,这也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人均H指数值最低的根本原因。

分析4个二级学科完成4个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情况发现,主持过4项科研项目的人次总数为173人次,占总人数的57.9%,有近半数博导没有主持过这4项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各学科主持过4项科研项目的人次总数占各学科人数的比例排序与各学科的人均H指数值和人均被引频次排序一致,人均H指数值和人均被引频次排序第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主持过4项科研项目的人次总数占学科人数的比例最大,87.9%;其他依次为:人均H指数值和人均被引频次排序第二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为68.8%;运动人体科学为43.4%;体育教育训练学为42.2%。这从一个侧面也证明,我国对高级层面科研项目的审批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课题竞争还是要靠实力说话。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有半数以上博导没有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

由各学科的项目总数与人次总数比可知,各学科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博导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人均主持2.7个课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人均主持2个课题,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人均主持1.6个课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全部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4个二级学科299名在职博导的比较分析,发现4个二级学科的发展有失均衡:在博导数量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数量亟待增加;在地域分布上,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男女比例结构仍需进一步平衡;运动人体科学博导中博士学历最多,占到七成;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缺少国际交流,海外进修最少,不到二成;4个二级学科博导的H指数均值普遍较低,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最低,并且主持完成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也最少。

3.2建议

3.2.1科学高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培养弱势学科的高端专业人才,实现学科均衡发展。

3.2.2充分利用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的优势,科学选聘与招贤纳士相结合,积极高效完善缺失学科博导配置,均衡学科失衡大局。

3.2.3从制度入手,鼓励外出交流,民族传统体育学应该走出去,借鉴国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地位,促进其不断发展。

3.2.4严格博导遴选制度,端正科学研究态度,进一步提高博导科研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庆伟.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516-521.

〔2〕田麦久,郑吾真,黄竹杭.体育学博士立足于国内培养之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4):2-6.

〔3〕吴锋.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现状统计研究〔J〕.现代传播,2008,150(1):115-118.

〔4〕乔德才,康道峰,刘晓莉等.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225-228.

〔5〕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25(1):56-60.

〔6〕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25(6):3-12.

〔7〕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12(4):59-62.

〔8〕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9〕王兰敬.h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1,29(4):624-627.

〔10〕李军.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学术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1(4):233-234.

〔11〕陈庆伟.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科研绩效及个体相关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30-136.

〔12〕米靖.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J〕.体育与科学,2012,33(5):104-107.

〔13〕崔建强,刘茂辉,刘文娟.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女性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17-222.

(责任编辑:李远伟)

作者:陈庆伟

第2篇:基于交叉学科背景导师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探讨

摘要:本文以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规章制度为手段,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导师交叉学科背景的实际情况,探索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在生物医学工程系开展传帮带的学习机制、定期学术报告的管理机制、项目导向的培养机制和动态奖励的激励机制等研究生教育实践研究,证明了基于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队伍结合上述机制建立的培养平台,可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交叉学科;团队培养;创新思维

科研团队的建立,既有利于营造学科交叉环境形成新兴交叉学科并发现新的创新点,又能取众所长,形成合力,获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团队中,通过有效的管理、考核、激励等机制,有望提升科研团队成员实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因而,探讨基于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

本文以生物医学工程系科研团队为平台,以管理、考核激励为手段,探讨如何建立基于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

一、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培养机制的建立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兼具理、工、医结合的特点,研究生导师队伍有着不同的研究背景,有着不同的学缘和知识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组建的导师团队,自然成为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如何发挥团队优势,培养出真正有交叉思维的研究生,建立合适的培养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在调研大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团队研究生管理方法,结合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实际情况,我们探索了如何在交叉学科背景导师团队模式下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

1.传帮带的学习机制。可以通过传、帮、带,让新入学的研究生尽早开展文献阅读及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为后续研究探索奠定扎实的基础。特别是让新生跟随高年级研究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性训练,这是培养新生交叉创新思维及实验能力的良好平台。要注意的是,新生不是跟随一个导师或者学长,而是整个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优秀研究生一起学习,学习不同研究方向(理、工、医)的研究风格,自然会产生交叉学科思维,打破单个指导教师的思维局限。该培养模式对新生的要求比较高,学习压力也比较大,需要提前进入课题组学习。对于考本校的研究生操作性强,可以进入课题组开展本科毕业设计。校外考生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解决,其一可以申请跨校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保送生而言是比较方便的方法;其二是本科毕业之后立马融入课题组,充分利用学长毕业前这一段时间来传承知识和经验。经过该阶段的学习训练,再进入导师引导下的课题研究,可以较快地打开研究思路,有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培养模式。其中,一名研究生考上中南大学之后,利用暑期跟随学长学习和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在SCI收录JCR一区期刊发表论文1篇,这是传、帮、带学习机制的回报之一。

2.定期学术报告的管理机制。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直接的作用在于信息的交流,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融洽,达到激励和启迪的作用,进而诱导创新思维的形成。定期学术报告是课题组方便管理、实施性强而有效的学术活动,也是研究生定期开展研究或文献阅读总结的平台,为课题研究中的难题解决建立了一个快速响应的平台。导师来自不同的背景,对涉及理、工、医各方面的问题可以快速响应,可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同时,固定任务给学生以学习的压力,交流过程中及时解决问题会带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并产生创新思维。总之,通过交流讨论,可起到答疑、解惑、思辨的作用,共同开拓新的研究视野,促进研究工作上新的台阶。该管理措施实行以来,学生对文献的阅读积极性明显提高,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初见成效。有的学生还撰写了综述论文,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同时提升了学位论文写作质量。

3.项目导向的培养机制。项目导向一般是企业管理机制,成立导师团队以后,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尝试研究生申请项目的引导机制。它有两个通道,一是国家研究生的创新课题,二是大课题组设置的课题,或者说是导师科研项目的细化或延伸。研究生选择的课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及兴趣来开展,也可以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这特别有利于交叉课题的产生。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交叉性特点,为交叉领域课题的指导提供保障。申请书在导师团队的建议和指导下完成,可以提高开展项目研究的可行性。经过近3年的实践,开展项目申请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的研究生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读研究生主持的国家研究生创新课题比例占到30%,其余学生也主持了大课题组相关项目,明显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增强了课题组活力,有利于学生项目管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4.动态学术奖励激励机制。科技奖励制度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政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入奖励激励机制,可以为研究生带来努力钻研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事实上,奖励机制是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建立相关的奖学金等激励制度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国家奖学金等常规奖励制度的引导下,尝试引入动态奖励机制,跟踪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收到来自导师团队的表扬和奖励。比如,在课题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动态提高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助研津贴,让学生收到努力探索之后的意外惊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呈现出该项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二、小结

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上层,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特征。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交叉学科思维的建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地位,显示出建立交叉學科背景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优越性。通过结合传帮带的学习机制、定期学术报告的管理机制、项目导向的培养机制、动态奖励的激励制度等方面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来完善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实例证明,基于这些机制的交叉学科背景团队的建立,对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能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有益信息。

参考文献:

[1]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周玉清,黄欢,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1-6.

作者:刘正春 郭灿 黄忠朝 黄智 肖嘉莹

第3篇: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 要 在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效果显著,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科交叉 导师团队制 研究生培养模式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utor Team System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and traceability innovation team

LIU Zhanli, SUN Xia, GUO Yemin, YANG Qingqing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0 前言

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截至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将突破300万,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有力支撑了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时期的發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研究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研究生真正肩负起国家富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具备多维度知识和复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1]

交叉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涉及较多传统学科,呈现多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等特点,被认为是产生科学和重大突破的新兴学科。[2-3]利用交叉学科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4]同时,学科交叉也是科研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极大制约了研究生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单导师制虽然具有研究方向延续性好,导师对研究生关注度高等优点,但单一导师固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会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5]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体现团队合作培养的优势,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导师的特长,高质量地培养研究生。[6]因此,基于导师团队,融合不同学科创新要素,对于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7]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主要依托我校农业工程“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拥有“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溯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淄博市农产品安全追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运用食品科学、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门交叉学科,实现对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和致病微生物等食品中重要污染物的高效识别和快速检测。学科团队在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明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导师团队制协同指导研究生的方式,该成果将为省属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1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效果

针对国家重点研究需求,瞄准科研关键领域与前沿技术,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单一导师制暴露的问题,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方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我们建立了导师团队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平台。团队依托优势学科、加强多学科交叉,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图1),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环节交叉学科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1.1以知识传授和科研能力提升为基础,构建校内交叉学科导师团队

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团队现有教师1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领域涉及食品科学、农业信息、化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传统学科,以农业工程、食品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导优势学科,多学科互相融合和渗透。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导师团队瞄准国际科研前沿和国家战略重要发展方向,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研究生选课、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论文初审及预答辩等环节由导师团队共同完成。

在建立导师团队时,采用“老中青”梯队式组合。教授或学科带头人能够瞄准科学前沿,把握研究的方向;副教授根据团队的研究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研究生在学科方向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研究;讲师和博士辅助副教授,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快速提升研究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导师团队将研究生分成四个研究小组,每周进行一次组会,每位研究生汇报一周的研究工作,对阅读文献进行总结,与导师小组讨论,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同时,一个月召开一次全体导师和研究生的大组会,汇总各组的典型问题,形成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反馈机制,做到教学相长。

1.2 以产学研融合为牵引,构建校企/校校/校所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机制

团队依托山东省和淄博市共同建立“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溯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淄博市农产品安全追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固定研究人员17人,其中,国家优青1人,万人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联合行业企业、省部级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遍布全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共15家。

研究生可以依托培养基地的技术岗位和校企合作项目,确定论文选题,选派学术学位研究生到省部级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这些措施极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实行“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产业教授和校内导师团队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同时,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解决基地建设和管理的相关问题。在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的过程中,团队既可以了解企业生产或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又可以充分了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实际需求,从而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开展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研究,促成新知识和新研究领域的形成,真正实现“1+1>2”的合作效果,极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 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工作,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培养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8]

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创新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推动研究生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引导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备 “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同时把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篡改研究数据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学生不端行为。

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导师团队非常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弘扬人文知识,为研究生搭建学习平台。研究生在选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要求必须选修一门人文科学类的课程。经常性举行人文科学类的讲座,推荐学生阅读科学史或者思想史的书籍。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让研究生明白科学的认识会受到技术、方法以及思维的局限性的限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人的研究工作,不要盲目相信教材或者文献上的资料,要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定期举办团队学术交流会、学术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开阔学生视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导师团队分工合作,从论文结构,语言修改、论文投稿到专家意见回复等全过程指导。对于共性论文撰写问题,团队召开全体研究生和导师参加的大组会,由论文撰写资深教师讲解,全员参与讨论,切实提高了研究生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同时,团队要求研究生全程参与导师的项目撰写,课题研究和项目结题等科研活动。这些活动让研究生对自己参与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科研實践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设想,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科研难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团队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引导研究生关注学科前沿方向,具备国际视野。同时,更要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其大胆创新,追求卓越。另外,导师团队还善于营造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环境,让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能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最终成长为具有高尚思想、渊博知识和高水平科研素养的人才。

1.4研究生教育质量成效显著

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导师团队制模式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符合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16-2020年期间,团队共培养研究生7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已毕业研究生中,有10余人博士毕业后进入省部级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截至目前,团队有13名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7篇。另外,研究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10余项,成绩斐然。

2结束语

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多学科导师团队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探索新时期下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打造一支专业背景多样、科研素质高和团队协作好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在导师团队建设、交叉学科融合平台搭建和高素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研究成果可为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通讯作者:孙霞

参考文献

[1] 龚政,江朝华,张继生,等.“双一流”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58-160.

[2] 徐科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探析——以南京地区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1:9-11.

[3] 陈新军,田思泉,雷林,等.交叉学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以远洋渔业遥感与GIS技术为例[J].高教学刊,2020,20:31-33,37.

[4] 陈翠荣,杜美玲.英国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路径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22(2):75-81.

[5] 张广渊,赵峰,王国锋.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278-279.

[6] 尹小君,张小宾,苟贞珍.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构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2020,29:61-62.

[7] 边晓,王飞,占春旺.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5-6.

[8]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6-23(8).

作者:刘战丽 孙霞 郭业民 杨青青

第4篇: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情况简介

一.个人简介

陈立立, 1957年5月31日出生,男,汉族,1984年大学毕业,1993年9月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读研,1996年获硕士学位,曾在日本神奈川大学访学一年,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同时兼任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历史文献学、陶瓷美术史和职业教育史等领域颇有建树。

二.联系方式(办公电话,email,个人网址)

联系电话:0791-83831360 13870809165 邮箱:chenlili1957@yahoo.com.cn

三.科研项目简介

主持江西省2003-2005年教改项目:有形历史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教科十五规划项目:民间文化教育与开发研究,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万寿宫净明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WSZF0

4、12-060

5、12,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2006年-2008教改项目:陶瓷文化史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XJG-06-13-2,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典型瓷俗整理与开发研究05SH235,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万寿宫文化资源与开发研究ZX06201,已完成;

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古籍整理资源研究ZGW0915,正在进行之中;

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10年项目:中国古代陶瓷文献类编,教古字【2010】126号,正在进行之中;

四.科研成果及获奖简介 已出版的著作如下:

1、《万寿宫通志》整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2、《净明宗教录》整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3、《万寿宫民俗》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4、《吉州窑研究》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5、《清代青花瓷》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

6、《光绪青花瓷》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版;

7、《民国粉彩瓷》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版;

8、《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

9、《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已发表的主要论文如下:

1、 《关于吉州窑芒口瓷器延时问题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 《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器的辉煌与衰落》,东方收藏,2010年第11期;

3、 《吉州窑黑釉罐功能考》,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

4、 《八大山人晚年居何处——寤歌草堂位置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3日,14版人文地理版;

5、 《析八大山人讽刺康熙皇帝的一首诗》,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 《析八大山人之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 《中国农村食品腌制刍议》 ,农业考古,2009年第三期;

8、 《中国民間の漬け物に関する一考察》,发表于日本《比较民俗研究》2008年第22期;

9、 《试论陶瓷收藏与民间行话隐语》,见《文化学刊》2008年,第3期;

10、 《万寿宫与番薯西种》,见《农业考古》2007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索引;

11、 《永新县酱萝卜腌制与食用习俗考察》,发表于《民俗研究》2007年第二期;

12、 《远洋陶瓷贸易与番薯的引种》,发表于《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

13、 《论景德镇明清瓷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发表于《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

14、 《桥头村制陶工艺考察》,发表于《民俗研究》2006年第6期;

15、 《瓷杯随俗考》,见《农业考古》2006年第4期;

16、 《宋元吉州窑生产模式探析》,见美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8期;

17、 《古葵即今冬寒菜、盖菜考》,发表于《农业考古》2006年6期;

18、 《论永和镇农业用地与瓷业用地的关系》,发表于《农业考古》2005年第5期;

19、 《景德镇千年瓷业兴衰与崛起的思考》,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20、 《再论“青白花瓷”》,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1、 《克拉克瓷与葬俗》,发表于《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22、 《吉州窑工匠与景德镇瓷都地位的确立》,发表于《赣风》(台湾)2004年11月;

23、 《江西旅游业主攻方向——建设世界陶瓷旅游中心》,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4、 《吉州窑与民俗》,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5、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正面抗日战场作出的贡献》,见《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26、 《宋元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原因初探》,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五.人才培养及指导研究生情况

多年担任硕士生导师,目前正在担任指导三位美术史论硕士生的任务。

六.研究方向和拟招收的学科专业(方向)

研究方向:陶瓷职业教育史、陶瓷美术史论 学科专业:职业教育史、美术史论

第5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和导师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和导师简介

一、中医临床基础

(一) 伤寒学方向„„„„„„„„„„„„„„„„„„„„„„„„„„ 3

(二) 金匮要略方向„„„„„„„„„„„„„„„„„„„„„„„„„11

(三) 温病学方向„„„„„„„„„„„„„„„„„„„„„„„„„„16

二、中医内科学„„„„„„„„„„„„„„„„„„„„„„„„„„„„23

三、中医外科学„„„„„„„„„„„„„„„„„„„„„„„„„„„„42

四、中医妇科学„„„„„„„„„„„„„„„„„„„„„„„„„„„„48

五、中医儿科学„„„„„„„„„„„„„„„„„„„„„„„„„„„„57

六、中医骨伤科学„„„„„„„„„„„„„„„„„„„„„„„„„„„63

七、中医五官科学

(一)眼科学方向„„„„„„„„„„„„„„„„„„„„„„„„„„„78

(二)耳鼻咽喉科学方向„„„„„„„„„„„„„„„„„„„„„„„„82

八、针灸推拿学„„„„„„„„„„„„„„„„„„„„„„„„„„„„86

中 医 学

中 西 医 结 合

九、中西医结合临床

(一)内科学方向„„„„„„„„„„„„„„„„„„„„„„„„„„„91

(二)外科学方向„„„„„„„„„„„„„„„„„„„„„„„„„„„99

(三)妇产科学方向„„„„„„„„„„„„„„„„„„„„„„„„„„108

(四)肿瘤学方向„„„„„„„„„„„„„„„„„„„„„„„„„„„113

(五)骨伤科学方向„„„„„„„„„„„„„„„„„„„„„„„„„„118

(六)颅脑方向„„„„„„„„„„„„„„„„„„„„„„„„„„„„119

(七)口腔医学方向„„„„„„„„„„„„„„„„„„„„„„„„„„121

(八)护理学方向„„„„„„„„„„„„„„„„„„„„„„„„„„„123

十、中西医结合基础„„„„„„„„„„„„„„„„„„„„„„„„„„124

中 药 学

十一、中药学„„„„„„„„„„„„„„„„„„„„„„„„„„„„„126

临 床 医 学

十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学方向)„„„„„„„„„130 十

三、麻醉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麻醉学方向)„„„„„„„„„„„„„„134 十

四、临床检验诊断学„„„„„„„„„„„„„„„„„„„„„„„„„138

中医临床基础

(一) 伤寒学方向

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较早的伤寒论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点,1993年、1996年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重点学科。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点。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确立为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

(1)《伤寒论》教学与文献研究;(2)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3)六经辨证的现代化研究;(4)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李赛美、朱章志、张横柳、彭万年教授。 硕士生导师有:蔡文就、万晓刚、刘 敏,吴浩祥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

学科拥有一批教学与临床经验丰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技术力量雄厚。熊曼琪教授为伤寒学学术带头人,是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知名伤寒学家、糖尿病专家,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赛美教授为伤寒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刘敏教授2006年入选广东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青年名中医培养对象。本学科具有教授7人,副教授2人,中级技术职称1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4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后合作导师一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学位者4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优良学术梯队。 学科条件:

拥有独立临床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病床46张),以伤寒论经方治疗内分泌疾病为研究领域,以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重点专科专病中心,201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拥有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中医疑难病证实验室,面积约1500m2 ,仪器设备总值约600万元。 教学科研成果:

教学方面:承担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班、七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班、三年制专升本班、非医攻博班、硕士、博士研究生班等多个班种的《伤寒论》

3 教学工作,针对各个专业特点的不同分别编撰有《伤寒论教学大纲》。积极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利用临床病案实录开展情景式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与网络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及经典影响力、说服力。

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均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连续多年参与全国教材编写工作,1979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的编写;1996年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2001年第七版、2007年第八版),国家“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案例版教材《伤寒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创新教材《中医临床基础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伤寒论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主编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中医经典百题精解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以及重读经典丛书《伤寒论临床精要》、《伤寒论临床运用》、《伤寒论临床发挥》(科学出版社2010年)等继续教育教材,作为主编、副主编单位出版论著60余部,在伤寒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功举办8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学员遍及国内各地、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获得海内外中医同仁的好评,成为中医优势品牌建设项目。同时挖掘整理经方班宝贵资料,整理出版《经方名师讲录》等相关论著8部,促进了仲景学说的学术交流与传播。

1995年《伤寒论》课程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课程,“《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共同发展”199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1997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200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CAI课件”2000年分别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不同层次《伤寒论》教学模式的建构”2004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 2005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伤寒论》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中医临床基础”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基于多媒体案例库建设的伤寒论教学改革”,2008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 4 建与实践” 2008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方面: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一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l项、教育部课题l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4项、省科委课题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项、省中医药管理厅课题7项、省高教厅课题2项。其中“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糠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成果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治疗II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1997荣获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中医不同治法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病变影响的对比研究” 2002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伤寒论》临床研究模式构建与创新” 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益气养阴、补脾益肾法防治绝经期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基础研究” 2006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方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践” 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经方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 2008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经方现代运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以来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家级杂志100余篇,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神经精神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著名刊物,有的被世界权威医学刊物收集和译成英、日、韩、意大利文发表。

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辩证法、电子计算机、医学统计学、DME、医古文、核医学、临证实用伤寒学、伤寒论、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温病学、内科学。

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辩证法、医古文、科研方法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伤寒论原著及选注、中医临床基础学研究进展、内科学研究进展。

从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目前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04人,博士研究生85人,其中港澳台、越南、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境外硕士、博士研究生共79人。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各级教学、临床、科研单位,获得良好评价。博士后出站3名,均被引进国内高校受到重用。

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赛美 教授

李赛美,女,湖南长沙人,1960年4月生。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第一临床医学院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称号。

长期从事中医经典《伤寒论》教学、科研、临床及学科建设工作。擅长应用经方辨治疑难病症,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主持“全国经方高研班”,成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在海内外具有良好影响。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教学课题7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全国首届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案例版《伤寒论》等教材著作12部,副主编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教学成果奖5项。

培养博士36名,硕士27名,博士后1名。指导国内高校高级访问学者,广州市、中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各1名。应邀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讲学,并出席法国巴黎第18届国际糖尿病大会。

朱章志 教授

朱章志,男,湖南衡阳人,1963年10月生,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医临床基础学-伤寒论博士生导师,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糖尿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 6 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针对糖尿病五脏柔弱,因虚邪盛的特点,提出扶正祛邪大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首席作用,主倡“扶阳抑阴、扶阳化阴”的治疗方法;引入“阳气的圆运动”学说,以阳气的升降浮沉来阐释病机,治疗时以恢复阳气的圆运行为主旨。

主持部级及省局级课题6项,参加课题8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础会、卫生部等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者,成果“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获199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第二研究者),“伤寒论临床研究模式(糖尿病)的构建与实践”2005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三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两度获我校青年优秀论文奖;主编专著5部,参编8部;培养硕士生15名、博士生11名。在国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伤寒论》的研究领域有知名度。

彭万年 教授

彭万年,男,广东人,53.02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骨干。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咨询与评审专家。美国中医药专家交流协会顾问、美国加州中医师公会顾问、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等。主要研究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指导博士生15名,协导博士生6名、指导和协导硕士生12名。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十五规划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主持和参与部省级及校厅级科研课题多项。所参与的经方治疗糖尿病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医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海外医药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参加编写教材及撰述医著10余本计二百余万字。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丛书《伤寒论选读》编委;《现代中医治疗学》常务副主编;《海内外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集成》主编。

在抗击 “非典型肺炎”中,坚持在一线救治病人。获广东省委、省政府荣记三等功;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称号等嘉奖。多次出访美国、澳洲、新加坡、 7 泰国、台湾、香港及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顺利完成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学外教合作及进修任务。为学科发展、辐射作出了贡献。并获日本国春光苑汉方研修会、东洋医学药学研究会首届仲景医学奖。海内外求诊者众。重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救治急危重症病人,精心指导保健康复;积极推广中医药,受到广泛支持。

硕士研究生导师

蔡文就 主任中医师

蔡文就,男,广州市人,1953年2月出生。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9年于广州医科学校读书,1971年毕业后到广州市中医院工作。1975年,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197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医籍《伤寒论》的教学和临床实践。1989年调到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诊疗,2003年考取主任医师职称。30多年来,积极参与多项实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课题设计及实验研究能力,参与研究的《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伤寒论临床学术研究》获日本国东洋医学药学古典研究会仲景医学奖一等奖;《伤寒论远程教学软件》获广东省教育厅广东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软件三等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获中华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伤寒论临床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不同层次伤寒论教学模式的构建》获广州中医药医药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对糖尿病的认识与临床实践》获美国旧金山议会医学突出贡献奖。现科研方向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参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轻瘫等多个课题研究。

积极参与《伤寒论》的教学及研究工作,能系统讲授《伤寒论》全课程,先后担任多班种《伤寒论》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并兼任《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学》部分教学任务。有较强的授课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条理性。并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总结经验,为《伤寒论》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做出贡献。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授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参与远程教学软件开发及临床教学研究,《伤寒论远程教学软件》获广东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软件三等奖奖励。参加多项教材、教参编写工作,撰写6本著作和30篇医学论文,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现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

8 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 敏 教授

刘 敏,男,45岁。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广东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中医名医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伤寒论》教学及经方防治疑难病症的研究,曾应邀赴日本、印尼、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讲学。2001年、2003年、2007年、2008年先后4次获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观摩比赛、临床教学比赛第一名,03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2004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发表论文40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8部,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十二项。

万晓刚 教授

万晓刚,1982年毕业于四川泸州医学院,1990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200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具有较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长期坚持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主要参与各级研究项目13个,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广东省教育厅优秀多媒体课件奖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近50篇,主编、参编并出版学术著作及国家级教材16部。获湖北中医学院"八五"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临床方面,先后师从当代名医江尔逊、李沛然、孙同郊、梅国强、熊曼琪教授等,以诊治心血管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见长,喜用六经辨证,组方简练平稳,重视中西医诊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疗效确切。

目前研究方向:伤寒理论与文献、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中医药远程教育。

吴浩祥 副教授

吴浩祥,男,44岁,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9月生,江西余干人。博士,副教 9 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办公室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医、教、研、管理工作共21年。

临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代谢综合征,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参与5项,编写著作6部(副主编4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广东省高教厅优秀CAI课件三等奖、全国中医药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评比三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金匮要略方向

金匮要略专业隶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广东省精品课程。1981年获我国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研究方向:

(1)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防治风湿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的研究;(2)《金匮要略》病证、治法及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3)《金匮要略》文献研究;(4)《金匮要略》教学方法与内容的研究;(5)金匮学家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的研究。 导师组成员:

博士生导师:陈纪藩教授,廖世煌教授,林昌松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晓玲教授、关彤副教授、陈光星副教授、刘清平副教授。 学术带头人陈纪藩教授。

本专业共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8名、中级职称人员1名、初级职称人员2名。 学科条件:

教研室用房2间,重点学科实验室建筑面积1000m2,仪器设备总值约1500万元。风湿免疫科病床54张,独立诊室3间,实验室1间, 教学科研成果及诊治特色:

教学方面: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丰富,颇具参考价值。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金匮要略教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主编重读经典丛书《金匮要略临床运用》、《金匮要略临床发挥》和《金匮要略临床精要》为临床中医师重要参考书籍。先后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教学课题多项。“金匮要略科研医疗促教学的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同时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匮要略课程建设与创新”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匮要略精品课程网站”获第五届全国医学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和“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名教师先后被评为新南方优秀教师。

11 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人才培育计划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改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科技攻关课题5项,省中医药局课题11项,校级课题10项,与日本岛根医科大学合作课题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批准专利1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临床诊治经验特色:开设风湿免疫病、甲亢专家门诊和独立住院病房,发挥经方及中医治疗特色,效果良好。研制通痹灵片、二藤通痹合剂、瘿气灵、甲肿消、甲眼消、消瘀灵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红斑狼疮、甲亢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辩证法、电子计算机、医学统计学、DME、医古文、临床医技课、金匮要略研究进展、温病学、内科学。

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辩证法、医古文、科研方法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金匮要略原著及选注、中医临床基础学研究进展、内科学研究进展。

招收研究生情况:1978年以来招收硕士研究生境内外共90余名;1999年以来招收博士生20名,博士后1名;获优秀研究生称号3名,求是奖学金1名,靳瑞奖学金1名,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教育部优秀人才1名。

博士研究生导师

林昌松 教授

林昌松,男,广东梅县人,1965年7月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副所长、风湿免疫科主任,金匮要略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新南方优秀教师。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六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纪藩教授学术继承人。1988年广州中医学院医疗一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一直从事医教研工作。师承陈纪藩教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风湿免疫病及内伤杂病。根据风湿病和金匮要略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金匮要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金匮学家学术经验的继承与整理;金匮要略文献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金匮教学与风湿免疫专科建设紧密结合,使专科建设成为金匮教学科研中的亮点,使金匮理论在临床和科研中得到验证和升华。主持风湿免疫专科2004年通过专家验收成为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成员。2009年主持“通痹系列方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2010年主持《金匮要略》理论指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5项、省部级教学课题7项,获第五届全国医学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和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学奖励共10项、科研奖励9项,主编教材教参专著共4部、副主编6部、编委4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60篇。指导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8名。对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研究有独到之处。曾应邀到港台、马来西亚等地讲学、风湿病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交流。

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晓玲 教授

刘晓玲,女,广东潮阳人,1964年6月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 13 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要略专业)导师。刘晓玲主任医师擅长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刘晓玲教授从事《金匮要略》专业课的教学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医疗、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师从广东省名中医陈纪藩教授多年,学习和继承陈纪藩教授的学术经验,以陈纪藩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风湿专科的医疗和科研水平在中医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刘晓玲主任医师主要致力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擅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在风湿病的中西医诊治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刘晓玲教授近五年来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项,其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省科技项目1项,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参与省中医药局项目及校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论著6部。2003年至今已招收临床型硕士研究生18名,科研型硕士研究生8名。

关 彤 副教授

关彤,男,广东南海人,1968年2月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中医师、第一临床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副教授;同时兼任任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医临床基础(金匮要略)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研究,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长期从事《金匮要略》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在各级杂志上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10余篇,参编论著5部,指导研究生10名。

陈光星 副主任中医师

陈光星,男,江西奉新人,1973年2月生,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金匮要略硕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 “千百十”培养对象,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风湿病委员会常委。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血管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 14 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省级课题,参与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省级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授课老师”。在中华系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1项。

刘清平 副主任中医师

刘清平,女,江西高安人,1975年4月出生,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秘书,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中医临床基础金匮要略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三)温病学方向

本专业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土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土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土学位授予权。现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同行前列。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岭南温病研究;(2)中医药防治热带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3)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彭胜权教授、林培政教授、钟嘉熙教授

硕土生导师有:沈

强教授、刘亚敏教授、吴智兵教授、吴宣富教授

张朝曦副教授、林兴栋副教授、于征淼副教授

技术人员简况:学科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技术力量雄厚。彭胜权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首席教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国家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林培政教授为国家级的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及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钟嘉熙教授为广东省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非典防治专家及广州市非典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传染病医疗救治组成员。现拥有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2人,其中获博士、硕士学位者15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优良学术梯队。

学科条件:1988年于全国同行中率先将温病理论回归临床并建立临床基地,现是全国同行中唯一拥有独立临床科室的学科(病床45张),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和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面积约200m2 ,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元。

本学科现已形成了“教、医、研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模式,教学及科研成果丰硕:

(1)教学方面:分别编写有供中医专业及中医针灸专业本科班、七年制中医专业硕士班、三年制班用的《温病学教学大纲》,七年制班《温病学实验指导及大纲》。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均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其中于1996年、2003年及2007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温病学》的主编。主编教材有:中医院校系列教材《温病学》(获1996年国家中管局优秀教材三等奖)、全国规划教材《温病学》(1996年)、新世纪“十五”全国规划教材《温病学》、新世纪“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温病学》(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案例版《温病学》(2007年);副主编教材有:《温病学说之研究》(获2002年 16 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新世纪全国七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研究生教材《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2000年主编出版高级中医药丛书《温病学》。主编及副主编专著20部,其中《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分获中南五省高等教育优秀学术专著

一、二等奖。

《温病学》课程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本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大胆改革、回归临床,首创温病学科教、医、研三位一体新体制”获广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开设“温病学实验课” 获199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医经典温病学改革与实践”获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 2005年获第五届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2),“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0年获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科研方面: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多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课题12项、厅局级课题22项、校级18项,是国家“八五”攻关及“十五”攻关课题的承担单位,2007 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 120 万元),2007年起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禽流感防治新型药物和疫苗的应急研究和开发”重点组成部分“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资助经费400万元)项目研究的承担单位。科研成果丰硕,“岭南温病理沦与临床应用研究”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及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刘仕昌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获200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芳香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研究”201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积极抗击非典获广东省嘉奖集体,1人分获抗击非典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及广东省一等功,5人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1990年以来发表论文350多篇。

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辨证法、电子计算机、医学统计学、DME、医古文、温病学研究与进展、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内科学、病毒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

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辨证法、医古文、科研方法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温病学原著选注及研究进展、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内科学研究进展等。

从1978年至今,共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09名,博士学位研究生54名。1993

17 年以来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 1人、二等奖2人,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1人。香港求是基金“求是研究生奖学金”2人。

博士研究生导师

林培政 教授

林培政,男,籍贯海南省,1951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的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及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中医疑难病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和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分会高等医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及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林教授长期从事温病学医教研工作,1986—1987年作为研修员在日本国立神户大学医学部和兵库县卫生研究所进修,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温病卫气营血的仙台病毒病理模型复制及不同病变阶段血清抗体水平测定等实验研究。回国后一直从事岭南温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广东气候环境对中风复发的影响及其防治研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刘仕昌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等各级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获奖成果16项,其中主持“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刘仕昌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温病学》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副主编《温病学说之研究》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排名第二),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奖励。主持的《温病学》课程建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带领的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林教授主编新世纪“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温病学》及配套教学用书《温病学习题集》,作为总主编之一编写《重读中医经典从书》(共12册);副主编《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中医药高级丛书《温病学》、《刘仕昌学术经验集》、《温病学说之研究》等专著;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已招收研究生中博士生19名、

18 硕士生4名。

林教授曾出访日本国立岛根医科大学、澳大利亚国立悉尼大学中医学院、芬兰国立赫尔辛基大学医学院、新加坡中医学院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钟嘉熙 教授

钟嘉熙,男,籍贯广东,出生于1950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毕业。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获广东省“高教名师”、“南粤优秀教师”, “新南方优秀教师奖” “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广州市防治“非典”中医组组长。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副主委,广东省中医学会热病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广东省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主编案例式《温病学》全国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副主编、五年制全国规划教材编委。重读中医经典从书总主编(共12册)。

钟嘉熙教授师承岭南温病泰斗刘仕昌终身教授,医学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善用温病理论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对温病、病毒感染、风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白塞病等)及脑病、肝病等具有较深的研究,研制苓丹片治疗系统性斑狼疮疗效显著,多次获新闻媒介报道,国内外求诊患者络绎不绝。多次应邀前往港澳台地区学术交流和讲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级3项及厅局级课题16项。主编专著23部、参编教材和教参8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2篇。在防治甲流期间最早提出中医防治理论依据及预防方药,编写“青少年预防甲型H1N1流感自助手册”被省教育厅专门发文推荐给各地预防使用,广东省雷于蓝副省长欣然写序,被同行专家认为是一本“应时而生”的好书。

硕士研究生导师

吴智兵 主任中医师

吴智兵,男,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医热病及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中医湿热性病证及脑血管病、头晕、头痛、帕金森病、神经系统感染免疫性疾病有较深入的了解。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获成果2项。

沈 强 教授

沈强,男,籍贯湖南,1961年4月生。医学硕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感染病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防治SARS及登革热中医药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温病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主要学术特长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特别是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中风、登革热、乙脑的研究。主持课题有国家级1项、省级1项、局级1项、校级1项,参加科研16项,科研成果获奖有省级2项、校级3项,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多次获“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称号。发表论文29篇,编写著作副主编2部、参编3部。已培养硕士生20名,协助指导硕士生、博士生15名。

刘亚敏 教授

刘亚敏,女,籍贯海南,1969年7月生。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主讲课程有《温病学》、《神经病学》,获“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称号。主要学术特长为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疾病及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特别是麝香、冰片对缺血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以及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主持课题有国家级1项、省级2项、局级2项、校级1项,参加课题18项,科研成果获

20 奖3项。发表论文30多篇,编写著作副主编1部、参编4部。2004年11月到日本进修,2005年3月由教育部公派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年。已培养硕士生6名,协助指导硕士生、博士生10名。

林兴栋 副教授

林兴栋,男,籍贯广东梅州,1973年8月生。医学硕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兼第一附属医院四内科(神经内科)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热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热病、脑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的课程有《温病学》、《神经病学》。具有较扎实的中西医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较好地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曾获临床教学观摩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主编重读中医经典丛书《温病学临床运用》。

以中医经典《温病学》理法方药在中医热病、脑病中的运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学术特长为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及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特别是中医药治疗中风、脑炎的研究以及岭南温病湿热证研究。目前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论著6部。

张朝曦 副教授

张朝曦,男,广东潮阳。1956年9月出生。医学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20多年,教学效果良好,是学生“最敬佩的老师”。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明显。擅长治疗本专业所涉及的病种,即各种急慢性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尤其擅长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胆疾病。已治愈了大批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多次应邀参加肝胆病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乙肝中医疗法》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其中本人撰写的“乙肝的治法与选药”“乙肝的对症治疗”被出版社认为是“本书的精华”。羊城晚报等报刊相继作了介绍。多次

21 为国内外同行作专题讲座。掌握了血管内介入等现代诊疗技术。在国内外授课40多班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多项。已招收境内外硕士研究生多名。

22

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由原广州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发展壮大而来,自1978年起就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6年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本学科在1989年被国家教育部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多年的学科建设中不断取得成果,在国内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0年本学科通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教育厅“211工程”重点学科联合评审达到“A级”。

本学科专业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

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病研究;中医脾胃病证研究;中医肌病研究;中医血证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的研究;中医治疗肾病证的研究和中医治疗肺病证的研究。长远还将开展中医防治老年病研究、中医防治内分泌疾病研究、中医防治感染性疾病研究等。

本学科专业目前拥有:

各级技术人员共108人,其中正高职称40人、副高职称40人、中级职称15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5人、硕士生研究生导师17人。学科拥有全国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教授,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欧明教授,学术影响辐射海内外;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导师有冼绍祥教授(学科带头人)、黄衍寿教授、吴伟教授;脾胃专业博士生导师有许鑫梅教授、刘友章教授、刘凤斌教授;肾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有洪钦国教授、谢桂权教授、汤水福教授、罗月中教授;呼吸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有刘小虹教授、孙志佳教授;血液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有丘和明教授、杨洪涌教授;急危重症专业博士生导师有陈镜合教授、左俊岭教授。

本学科专业在中医药防治肌病(重症肌无力)研究、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研究、中医急症治疗研究中医药防治血证研究等方面,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5年来学科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5项,包括国家“973计划”子项目4项、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另外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等省部级课题35项、厅局级课题21项、校级课题30项,合计课题经费834.5万元人民币、港币4万元,其中邓铁涛教授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总

23 研究经费1700万元),作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实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承担高层次重大科研项目的历史性突破。迄今为止本学科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临床和实验研究”、“脾虚诊断标准和量化诊断标准及辨证论治”),获国家乙类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研成果奖6余项、校级科研成果12项。“十五”期间,共发表及学术论文458篇,被SCI收录论文23篇,主编公开出版学术专著38部。教学方面,本学科核心课程《中医内科学》于2007年荣获广东省级精品课程。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参与编写并公开出版各级教材(包括全国统编教材)20余种,其中包括全国21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院校对外教材《中医内科学》、五年制本科生《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博士研究生教材《中医内科学研究》等,深受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的欢迎,其中两部获国家优秀著作奖。近年来共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励1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各3项,校级教学成果12项。个人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励3人次、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5人次、“教学名师”1人次、“派南振兴中医基金优秀教师”1人次。

本专业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个(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急诊科)、广东省重点专科3个(呼吸内科、肾内科、血液科)、全国中医急症治疗基地1个,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单位7个(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急症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1个、广东省教育厅中医疑难病症重点实验室1个。在临床诊治经验与特色方面,心血管内科首先提出以清热解毒活血法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介入围手术期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运用补肾法、平调阴阳、活血利尿法治疗高血压病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消化内科提倡在“肝脾相关”、“胃病从肝论治”理论指导下治疗脾胃病及肝病,在“脾胃虚损,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运用补气健脾法治疗神经肌肉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肾内科善于以中医药为主治疗难治性肾病、肾移植术后、慢性肾脏衰竭、维持性透析等患者;呼吸内科在培土生金法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及救治呼吸衰竭等疾病;血液科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血液系统肿

24 瘤、以活血解毒、祛瘀生新为主法治疗骨髓增殖性疾患及中药内外合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症及ICU在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综合优化方案、中医特色的解毒与脏器功能支持方案、中西综合急救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前列。

课程介绍:本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临床实践三大部分,其中必修课有①马克思主义理论,②外语,③专业外语,④内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也包括了3至4门指定选修课和其他任选课,内容有:医用统计学、计算机、DME、古汉语、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生理学进展、生化、文献检索、实验核医学、免疫学、电镜、分子生物学、药物动力学,临床医技等等。

从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目前已招收培养境内、外研究生共82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06人,博士研究生215人。

博士研究生导师

冼绍祥 教授

冼绍祥,男,籍贯广州,1962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心血管病专科负责人及广东省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课程负责人。

冼绍祥教授师从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欧明老师, 从事医教研工作25年。冼教授医、教、研全面发展,医疗上擅长慢性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科研上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主攻方向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防治及其机理研究、高血压心肌纤维化以及心血瘀阻证的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及其他各级课题10余项。曾参与包括“七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10多项,发表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及管理论文80余篇,主编《现代中医内科研究》等著作7部,参编专著5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4项,校级教学成果2项,厅局级科研成果1项,研制开发新药1项。冼教授多年来诲人不倦,已指导及正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4名,在站博士后2名。

25 鉴于冼教授在学术领域上的学术影响力,他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务院和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西医结合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评审专家。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新中医》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委。并曾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澳洲、台湾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学术交流。

吴 伟 教授

吴 伟,男,广西合浦县人,1964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心血管专业。医学、哲学双硕士学历。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心血管内科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体外反搏学会委员。

1986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并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以及中医内科学医、教、研工作24年。在冠心病研究方面,侧重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干预作用。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冠心病的病机除了血瘀、痰浊、气滞、气阴虚或气阳虚外,还存在热邪或热毒痹阻心脉的方面,尤其表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认为热毒痹阻心脉,热壅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之一,进而在治法上,在国内较早提出使用清热解毒活血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在高血压研究方面,认为高血压中老年人多发,肾虚是根本原因,侧重开展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研究表明,补肾法在改善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在脑血管病研究方面,根据中医“官-窍”的理论,研究证实活血开窍药经鼻腔给药可以透血-脑屏障,脑匀浆可获得比血清更高的药浓度。开展活血开窍法经鼻腔给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的疗效,研究属国内领先。在上世纪80-90年代初引进和开展体外反搏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和食道调搏技术,并且在医院率先运用超声引导心包穿刺和置管引流技术。2000年开始开展心脏介入技术,率先在全国三甲中医院开展了冠心病介入技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绿色

26 通道、起搏器植入等新技术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远程网络教学子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对外教材《中医内科学》(中英文双语版)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副主编。在省级以上自然科学核心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5篇,出版论著10本,其中副主编4本,编委1本,参编4本。

1995年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优秀中医病案作者"。1995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观摩第一名。1997年被医院遴选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8年参加第一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比赛荣获第二名。1998年响应广东省委号召赴湖北长江流域抗洪救灾,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抗洪抢险,救灾防病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1999年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2000年被大学评为“学科建设先进个人”。 2002年8月被医院确定为“中医优秀临床人才”。2006年被广东省中医局遴选为“广东省名医”培养对象。2006年被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大学评为“十五”期间“学科建设先进个人”。“邪毒内侵致冠心病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获2006年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被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评为“先进学会干部”。

近年来,先后赴德国、英国、美国、瑞典、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心血管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通过省学会心血管分会平台,积极主办“南方中医心血管学术研讨会”、“两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研讨会”,不断扩大中医心血管学术在南方的影响。

刘友章 教授

刘友章,男,广东兴宁人。1952年6月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症分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常务委员、广东医学会消化分会肝病学组常务委员、人工肝血液净化学会全国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消化学科学科带头人、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特邀研究员。

27 出身中医世家,1984年考取邓铁涛、王建华教授研究生,1987年首创性提出中医“脾-线粒体相关”学说,并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进行学习研究。他临床上治验丰富,知常达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消化病、神经肌肉疾病以及糖尿病、甲亢、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痤疮、血栓性脉管炎、中风、久咳、眩晕、头痛等疑难病症。他应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肌肉病取得明显的疗效。诊治的疑难病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取得良好疗效。

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各1项。主持及参加省科技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中管局、省教育厅及大学规划课题、校级课题等共五十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以及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著有医学专著及教材7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120余篇,主编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获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

3、2007年,他先后两次被评为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2007年获得“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先进个人”奖,同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消化学科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称号。2008年获派南振兴中医奖励基金“优秀教师”称号。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39人,(培养的博士后及博士已成为国内外中医药临床及科研骨干,其中3名分别担任广东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广州市中医院科主任),硕士15人,广州市优秀中医人才2人。曾多次获邀赴加拿大、越南、香港、台湾等地讲学。

刘凤斌 教授

刘凤斌,男,汉族,籍贯河南,1963年出生,博士,博士后,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消化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广东省中医脾胃消化病重点专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生存质量研究会亚洲华人分会副主任委员等。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荣誉称号,主持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

多年来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继承和发扬了脾胃学说和五脏相关理论,开展中 28 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消化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如重症胰腺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重症肌无力等。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在推广人工肝抢救重型肝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多项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从199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量表测评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参与组织和举办了五届国内和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交流会。

先后主持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完成国际合作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编写并完成了“医药领域量表研制和应用的指南”。参与研制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中国版》作为卫生部部颁行业推荐标准在全国使用。研制的“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及其子量表”、“中医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等量表在中医药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参与编写的《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获得第五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6名(已毕业18名),其中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篇。发表科研、教学论文60余篇。 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内科五脏病学》、《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等多部学术专著。

邝卫红 主任中医师

邝卫红,男,1967年8月出生于湖南临武。1985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 1992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工作至今。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床工作上,长期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鑫梅教授,充分体贴、关心病人,在中医治疗脾胃病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娴熟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并且疗效显著。另外尤其注重病人的生活、饮食、情志调养,并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解除患者心中的疑虑、顾忌。强调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及西医诊断、治疗方法的学习、运用,曾于国内著名医院脱产进修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29 科研工作上,主攻方向为中医药对肝纤维化治疗和胃黏膜损伤防治的机理研究,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作为主要合作者参加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篇学术著作1本,参篇教材2本、专著5本。获得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二等奖1项。

目前在读博士生3人,指导、协助指导研究生10余人,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意不断提高学生业务水平以外,更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认真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一切为解除病人疾苦的崇高精神。

刘小虹 教授

刘小虹,女,山东省荣城籍,1962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呼吸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第一临床医学院从事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89年在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进修学习一年,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和实验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诊治和研究中取得一定成绩。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了学术论文30多篇,参加了《心功能不全与心律失常中西医诊疗与调养》、《疑难病证治验精华》、《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简明中医临床诊疗常规》、《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老年突发病急救学》、《常见病自我诊查与调养指南》等书籍的编写工作,先后培养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

曾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观摩评估第一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课比赛中第一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讲课竞赛”第二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奖”,以及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大标兵”、“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先进女职工”、“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0 孙志佳 教授

孙志佳,男,湖北监利人。1965年6月出生。临床医学博士。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属中医内科学呼吸病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的临床、教学工作近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呼吸衰竭等。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医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先后承担和主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际合作的GCP项目三项。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曾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先后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学术专著8部。自2005年开始招收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20余人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省内外呼吸病专业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曾先后主持4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参加多次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包括全国呼吸年会、亚太呼吸年会及欧美重要呼吸会议。

左俊岭 教授

左俊岭,男,籍贯河南,1963年1月15日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急症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方面,强调中西综合,注重发挥中医优势,重视临证能力之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急危重症的医教研工作,擅长治疗心脑血管急症、肝病等急危疑难重症,在中风病证的急性期中西医综合处理与评价方法研究及各型肝衰的中西快速综合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负责中医急症学教学工作,承担大学各系急症教学任务。科研方面现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性临床与实验研究》,国拨经费400万元,省科技厅攻关项目课题1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西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局级课题2项(肝病及心血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其它项目8项;国家中医管理局非典专项课题2004年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32篇,主编《临床医技操作掌中宝》(广东科技出版社) 31 及《中西结合急诊症治》(人卫版),为《内科急症中西医汇通》副主编,参编论著6部;2003年SARS期间,作为广东省非典攻关专家组中医成员,坚持中西结合、辨病辨证、快速高效的治疗策略,创订以中医药清解法为主的SARS中西综合治疗方案,取效优良,70例全部治愈且无院内感染及后遗症发生,获广泛好评,并应邀到香港及台湾行境外推广,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特殊贡献奖及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之全国卫生系统抗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汤水福 教授

汤水福,男,福建人,1962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肾病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广东省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在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肾内科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交流。

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年,在肾脏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尤其对慢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狼疮性肾炎、慢性肾衰竭、肾移植术后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擅长应用传统中医方法诊治内伤杂病,疗效显著。主持、参加国家“十五”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等各级课题35项,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45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2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2名。

罗月中 教授

罗月中,女,广东省东莞市人,1959年出生。医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生导师。

罗月中教授长期工作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内科领域的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医疗上,善长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致力于中医和中西医治疗原发性和继发 32 性肾小球疾病的研究,如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多次被评为临床优秀带教老师。在科研,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20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临床论文45篇;出版了《实用民间验方便览》、《中医内科学应试必读——练习题及技巧》《常见病自我诊查与调养指南——慢性肾炎与肾衰、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中医内科证候辨析与应用》、、《中医临证指南》等专著12部。积极参与医学事业发展工作,为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肾病分会委员。

杨洪涌 教授

杨洪涌,男,广东梅州籍,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血栓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活血祛瘀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医药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高等院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血液、消化系统疾病等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曾主持部省级课题“清毒饮和养正片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活血祛瘀法诱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理”等2项;参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1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9本。已指导博士生2人、硕士生10人,协助指导博士生20人、硕士生18人。主持在研课题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琥酯对人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最佳作用靶点的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琥酯对人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珠三角汉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致病基因及活血化瘀干预作用靶点”等;并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分课题负责人。擅长治疗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血栓性疾病、各种出血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被多次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 33 临床带教老师。来诊病人遍及省内外、港澳台、东南亚、美加等地。

硕士研究生导师

朱 敏 教授

朱敏,男,1957年出生,籍贯:江苏省,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内科急症临床教学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曾承担及参与的课题有《中医药清解法治疗SARS》、《紫地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等。曾荣获“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等称号。

刘 南 教授

刘南,男,广东陆丰人,1966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中医内科学急诊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医教研工作近20年,在中西医结合抢救内科急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心血管急症方面有较深造诣;在国内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曾先后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专著8部,其中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2项,其中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的“中医药清解法治疗SARS临床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一等奖;多次被邀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演讲,曾被日本传统汉方研究会全国大会邀请作学术演讲。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0余名。

洪永敦 教授

洪永敦,男,广东阳江人,1964年10月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包普内病区)副主任,原心内科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兼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心血管用药专 34 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及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心血管专业)硕士生导师。

学术特长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擅长对冠心病(包括介入诊疗技术)、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治。能以严谨、认真和科学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主持和主要参与省部厅级课题21项,获得 “心脑血管病痰证宏观辨证诊断标准的研究”、“邪毒内侵致冠心病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2项科研成果奖,获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参加3项著名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COMMIT/CCS-2;MAGELLAN;ATLAS ACS2 TIMI 51试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8篇、主编参编论著8部。协助指导硕士生15名及搏士生12名,指导硕士生18名。参加国际、国内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议数次。

李南夷 教授

李南夷,男,出生于1958年6月,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心病委员会常委,《新中医》杂志编委。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学术思想:强调五脏相关,尤重后天脾胃;注重平衡阴阳,先须调和气血;常用化痰活血,同时治本除因;用药轻灵变化,把握矛盾主次;坚持防治并重,善于调养结合。现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与主编医著10余本。

李 荣 副主任医师

李荣,男,四川资阳人,1970年1月出生,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学术继承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会员。

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15年。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学习心导管技术。在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临床上积极开展冠脉造影+PTCA+STENT术、射频消融及心脏电生理起搏等介入技术为病人服务。临床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眩晕病(高血压病)、心衰病(慢性心 35 力衰竭)、心悸病(心律失常)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1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出版论著4部8本。曾赴瑞典、丹麦、日本、泰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参加心血管学术交流。

胡质毅 教授

胡质毅,男,重庆人,1965年出生。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助教、讲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科研处副处长兼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青年学组执行委员。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建华、劳绍贤教授)均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考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导师王珣章教授;同期,通过国家统考,开始攻读临床医学博士。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内科)的研究,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部级二等)1项,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参与的《21世纪初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有关成果成为由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文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广东省优秀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出版论著情况:IBS、MG、Graves’病脾虚患者体表结肠生物电观察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1996;1(3):197—200。 Effects lf herbal medicines on colonic fluid propulsion of rats (in vitro) Abstract#42-0079,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ay, 1993。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组方用药规律浅探 新中医 1998;30(S1):64-65。中风病急性期合并胃肠道出血的中医辨治 中国中医急症 1999;8(4):152—153。我国中医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的初步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1998;16(4):193-195,203。电子计算机辅助教材管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运用 中医教育 1998;17(2):20-21。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中医教育 1998;17(1):3-4,16。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ISBN 7-5381-3621-5 R.738 编委。《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协编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11月ISBN 7-117-03047-X/R.3048 编委。《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年6月 ISBN 7-81010-439-X/R×419 副主编。 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展(第二卷) 学苑出版社 1999年7月 ISBN 7-80060-481-0 副主编。 36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指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年4月 ISBN 7-80089-226-3 编委。

熊文生 主任中医师

熊文生,男,湖南武冈市人,1962年6月出生。广东省名中医培养对象,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委、肝炎专业委员会委员、人工肝与肝衰竭委员会常委、脂肪肝学组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消化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脾胃、肝病以及肌病方向的研究。提出了“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的理论,开展了从理脾化痰法治疗高脂血症的系列研究,并经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广东省中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厅局等各级课题10余项,主编或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17篇,多次参加亚洲、欧洲肝病年会。

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6人,已毕业8人。根据脾主肌肉、肝主疏泄藏血的理论,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探讨血脂异常、胃十二肠溃疡、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重症肌无力等疑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水平。

陈瑞芳 主任中医师

陈瑞芳,女,1963年1月出生,广东潮州市人。医学学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学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体检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体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98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擅长于中医消化内科的临床研究。在中医内科教学上获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与教学经验,深受广大群众与学生的欢迎。多次被大学评为优秀教师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体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工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主持中医“治未病”课题2项,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养生保健科普文章100余篇,多次作客广州电视台、广东新闻台传授中医养生文化,多次到广东省各医院、工作、企业开展中医养 37 生及中医治未病培训讲座,取得较好的成效。临床擅长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感冒、咳嗽、失眠等疾病,擅长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调理。

肖会泉 主任中医师

肖会泉,男,籍贯湖北, 1963年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肝病专业硕士生导师。学术特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慢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论著三篇,科研课题:主持省科委课题1项、省中管局课题2项、大学课题2项。目前已招收研究生:硕士生三人、七年制四人。

冯志瑀 主任中医师

冯志瑀,女,1963年8月生,籍贯广西。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肾病专业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泌尿内科专业硕士生导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学术特长:从事泌尿内科专业肾小球性疾病等临床诊治及科教研工作二十多年,在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染、狼疮性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治疗及血液净化治疗上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经验。

教学、临床科研成果: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及省厅局级课题研究18项,课题获奖项目三项。发表论文25篇,出版论著8部。历年来指导及协助指导临床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约十余名。

杨小红 教授

杨小红,女,广东省潮州人,1963年出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教授,主任中医师。现为中医内科学内分泌、肾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专家库成员和广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分泌、肾脏疾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在内分泌、肾病等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尤其对糖尿病、甲亢、慢性肾炎、肾病综合 38 征、尿路感染、慢性肾衰竭、高血压等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编中医养生和美容书籍一部,参编教科书2部;主持的课题《反药配伍治疗肝硬化腹水(鼓胀病)的临床研究》和《火把花根片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科技厅的经费资助,主要参加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多项。其中,主持课题《反药配伍治疗肝硬化腹水(鼓胀病)的临床研究》获200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课题《火把花根片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获200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加的《中医内科学肝胆病症多媒体CAI软件的研制与开发》课题获全国中医药教育技术研究会2000年优秀课件一等奖,《中医内科学系列电视教材》获省高教厅三等奖。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十多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三名。

杨忠奇 主任中医师

杨忠奇,男,1969年8月出生,籍贯福建,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CP办公室主任、综合科副主任,中医内科学心血管专业研究生导师;学术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内科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十余年,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课题8项,主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课题1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科技奖励1项;累计招收研究生9名,研究方向为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和中医临床评价技术。

李思宁 主任中医师

李思宁,男,广东兴宁人,1967年4月生,硕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门诊部主任、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老年病方向),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及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专家。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师从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陈镜合教授,目前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有较 39 深造诣,善于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解决本专业疑难问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老年病学。

近年主持及主要参与完成了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多项。共撰写学术论文21篇,编写多本专著,如《内科急症中西医汇通》(副主编),《中西医结合急症诊治》(分科主编),主编《中医内科学网络课程》(光碟)于2004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主讲本科及研究生的《中医内科学》和《中医急症学》课程,并在临床中带教实习生、进修生及研究生,2007年成为硕士生导师,每年招生1-2人,现已指导培养研究生6名。

刘安平 教授

刘安平,男,49岁,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教授、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人文学会常委。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以及医学发展与科技文化的互动关系。从事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有独到经验。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级别的科研课题。主要论文:紫癜灵治疗慢性ITP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药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危机与对策——中医教育改革方略,从概念疏理到理论重建,心肺脑复苏新进展,中医药理论的现代语言转型——中医药学术语言的规范化探讨,社会发展与儿童心理问题,中国医学之生命观,以及邓铁涛教授的学术精神。

胡莉文 副主任医师

胡莉文,女,湖北武汉人,1970年出生,现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血液病内科(中医血证)硕士生导师。现已招收4名硕士研究生。

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等疑难病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加强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师 40 教学观摩比赛获得了第三名。科研方面,主持省科技厅及校级两项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省级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国家、省级的杂志发表“消瘀灵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药联合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杀伤力的实验观察”、“丘和明诊治恶性血液病学术思想初探”等多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内科急症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著作。

刘 琼 副主任医师

刘琼,女,安徽省合肥市人,生于1971年11月,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哮喘、支气管扩张、肺心病、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发表“哮喘的中医药治疗”、“益气祛风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等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中医五脏病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新编中医常用方剂手册》等著作三部。主持及参与“理气活血法对非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作用”等科研课题五项。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会员。

刘煜德 副研究员

刘煜德,男,籍贯广东饶平,1973年出生,副研究员,中医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高血压病中医药防治临床和基础研究,(2)开窍药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研究,(3)鼻腔给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4)清热解毒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21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一项,发表论文71篇,其中第一作者21篇。

41

中医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方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专业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中药治疗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男性不育症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各种心胸血管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与机理,中西医结合防治胃结肠癌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减轻术后化疗副反应,中医中药干预甲状腺围手术期的治疗规范研究,中医中药防治肠粘连的临床与机理。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乳房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脾胰肿瘤、周围血管疾病等的临床与机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断与治疗结直肠、肛门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性病及中医美容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博士生导师:崔学教、郑泽棠、谢建兴、陈铭教授

硕士生导师:杨海燕、陈海生、朱其杰、查旭山、池建安、赵先明、谢晓华、丘勇超、眭道顺教授;陈育忠、李玉英、李惠东、苏小康、王继勇、李信平、周少虎、邱云桥、姚睿智、王峻、林少辉、黄梅、谢丹、王百林、战晓农、胡丰良、林少健、宋文英、刘靖、李东海、肖红丽副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目前外科专业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8名。

教学科研成果及诊治特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是广东省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是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外科学》第四版主编单位、第五版的副主编单位以及新世纪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教材的副主编单位。学科既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基础,又善于吸取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对中西医融合贯通,教学条件优越,手段先进,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教学基地。在教学科研方面,主持《中医药类专业<外科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

诊治特色方面,泌尿外科、心胸血管外科、胃肠甲状腺外科、肝胆外科、乳腺外科、肛肠外科、皮肤科各专业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外科疾病,收到了良好的品牌效果,其中泌尿外科、男科是广东省重点特色专科。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专业目前承担“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基于异

42 病同治理论的敷贴疗法治疗急腹症的技术规范化研究” 、“中药复方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细胞因子网络及其信号通路的调控及作用的物质基础探讨”等在研国家级课题项目8项,“补肾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研究”、“中药复方对大鼠AGA毛乳头细胞增殖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补肾杀虫法治疗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对精子质量和顶体酶活性的影响”等省厅级课题20余项。其中多项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

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局部解剖学、英语、医学统计学、DME等。

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多年来先后招收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已毕业80余名。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见99页。

中医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梁沛华 研究员

梁沛华,男,广东省化州市人,1962年12月出生。先后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七年制办公室主任、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现任学校保卫处处长,研究员,兼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医外科学(男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男科病的医教研工作20多年,治学严谨,对男科常见病如男性不育、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有较独到的见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篇,参加编写著作(丛书)4部,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5项,获全国中医药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 ”。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

杨海燕 教授

杨海燕,女,1958年8月出生,山东烟台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主任,中医外科学硕士生导师,已招收主导硕士研究生7名,协导研究生5名。学术特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乳房疾病。

中医药在乳腺良性疾病及乳腺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上有其独特的疗效,为本专科 43 的深入研究及发展提供了平台。从2002年建立专科病房以来,杨教授领导专科开展了保乳术、微创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整形术等新技术。并与全国大的中西医院校及学术团体保持学术交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诊疗水平。并积极投身临床科研,探索中医理论及中药对乳房疾病的影响,已公开发表专业相关论文 31 篇,参与书写论著4部,主持并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共16项。

黄 梅 副主任中医师

黄梅,女,生于1971年12月。云南省楚雄市人。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乳房疾病硕士生导师。业务上,在发挥传统医学治疗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诊疗技术,熟练掌握乳腺的各种手术术式,并开展了乳腺癌保乳根治,乳腺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一期再造,乳腺麦默通微创诊疗等新技术,对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有一定的心得。科研方面,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有6篇。主持省中管局课题一项,在四项省局级课题中排名前三,参与一项部级课题及三项校局级课题。目前科研方向主要是中医治疗对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影响,中医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及中医治疗对于三苯氧胺耐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谢 丹 副主任中医师

谢丹,女,生于1973年6月。广东汕头市人。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我校中医外科学(乳腺病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中医外科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十余年,致力于乳房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乳房良性肿物的微创手术治疗有较深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针刺治疗缓解乳腺癌化疗毒副作用”、“中药逆转乳腺癌化疗耐药”等多项临床研究。在省级杂志发表医学论文10多篇。在学生教育中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先后2次被评为优秀临床带教老师。

战晓农 副教授

战晓农,女,辽宁省盖州市人,出生于1958年3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第二门诊部主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

44 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

战教授从事肛门直肠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对肛门直肠疾病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有较深的体会,在中药外用消炎领域的研究上走在国内前列,特别是自主研制外用药物消炎止痛栓治疗肛肠病炎症取得满意疗效,在全国中西医学会上进行专题介绍。获广东省科技计划厅项目:双氢青蒿素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已培养临床型硕士研究生8名,主编了《举一反三如破竹古方新用》等专著2部。

李玉英 副主任中医师

李玉英,女,籍贯佛山,1964年5月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外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中管局等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作为副主编参与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编写工作,参与课题《试验课程-中医外科学》获学校三等奖。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已招硕士研究生12名。

朱其杰 主任中医师

朱其杰,男.1953年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皮肤专业教授,主任中医师。专业研究方向是运用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皮肤性病,如红斑狼疮、白癜风、银屑病、男性型脱发、带状疱疹等。从事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多年.已招收研究生二十名,协助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多名。

林少健 副主任中医师

林少健,女,籍贯:广东清远,1964年11月出生。职称:副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医外科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工作二十年,擅长治疗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等。完成校级课题:黄耀燊教授临床教学经验研究,正在进行广东省科技厅课题:

45 凉血疏肝方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神经肽影响的研究。近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已招收培养研究生10名。

眭道顺 主任中医师

眭道顺,男,湖南宁远人,1967年10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现受聘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医外科(皮肤病性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2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性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临床一线工作,具有扎实的皮肤科基础及临床经验,有较强处理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及性病科学领域疑难问题的能力,尤其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脱发、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多种疑难杂症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在科研工作中,能够掌握医学科学前沿信息,治学严谨,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有关病毒性性病、荨麻疹、脱发、银屑病等方面的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11项,编写出版论著1部,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经常参加中华医学会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

宋文英 副主任中医师

宋文英,女,籍贯广州,1968年3月出生。副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医美容学会委员。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特长: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1992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从事医、教、研工作至今。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省级、校局级课题多项。目前已招收硕士研究生5名(毕业2名)。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

李东海 副主任中医师

李东海,男,广东梅州人,1970年6月生,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协会医学美容分会委员,1994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到第一临床 46 医学院皮肤科工作,从事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及性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重视和擅长应用经典中医理论,尤其是仲景学说及刘完素火热论指导皮肤科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主持厅局级及校级课题3项。重视教学工作,曾获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观摩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协导研究生10名。 刘 靖 副教授

刘靖,女,山东省临沂市人,1973年1月出生,副教授,中医外科学皮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中医药诊治病毒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银屑病等各种皮肤病及痤疮等中医美容,近年来致力于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痤疮的研究。现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学研究课题1项,参与“十一五”国家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肖红丽 副主任中医师

肖红丽,女,四川广汉人,1973年4月生,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协会医学美容分会委员,2000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第一临床医学院皮肤科工作,从事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及性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重视和擅长应用经典中医理论尤其是卫气营血理论指导皮肤科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厅局级及校级课题3项。重视教学工作,曾获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观摩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协导研究生10名。

林少辉 副主任中医师

林少辉,男,籍贯广东汕头,1965年4月出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胃肠道疾病,对各种外科急腹症、甲状腺疾病、疮疡、外科杂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参加编写教材1部,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主持科研课题《双柏散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疗效观察》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7

中医妇科学

本学科点由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始建于1956年。1981年成为首批中医妇科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罗元恺教授是首位中医妇科学博士生导师。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欧阳惠卿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导师,为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1997年本学科点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学科。2000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并与成都、南京、山东、湖南、广西等5家中医院校的妇科形成协作关系,并在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继续成为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点;2002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并于2007年进入第三轮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作为重点学科项目被纳入广东省“211工程”建设并于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中医妇科学课程2005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妇科学教研室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现任学科带头人、妇科教研室主任罗颂平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有人员:

博士生导师罗颂平、许丽绵、何燕萍、李坤寅4人,硕士生导师叶敦敏、曾诚、周英、赵颖、朱玲、李莉、廖慧慧、王慧颖、卢如玲9人。 研究方向:

⑴补肾健脾法防治自然流产: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从分子与基因水平研究中医药安胎的机理,探讨中医补肾法对妊娠期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调控。⑵补肾活血法调经助孕的研究:围绕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进行综合性研究,补肾疏肝法治疗黄体不健;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免疫性不孕;中药配合放射介入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并研究其治疗机理。⑶妇科痛症与癥瘕的研究:对异位妊娠、盆腔疼痛、妇科肿瘤的诊疗规范及治疗机理进行临床与基础研究。各方向研究处于学科前沿,针对妇科常见与疑难疾病,对保障妇女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具有中医特色与优势,近5年获得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33项,厅局级及校级课题22项。

近5年来主编本科教材4部,副主编教材1部。主编或副主编著作4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及厅级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及厅级5项。招收博士研究生97名,硕士研究生93人。

48 本院妇科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现有两个病区,84张病床,年门诊量达到20万人次,开设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治流产、不孕症等专科门诊,拥有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超声多普勒等专用设备,开展放射介入、超声介入等治疗。具有鲜明的中医与专业特色,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率先建立妇科实验室,采用生殖免疫学、内分泌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具备承担重大课题的条件。

承担中医本科班、中医本科妇科专业方向班、七年制中医专业硕士班、硕博连读班(非医攻博)等各层次教学。开设《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专业课程主编出版了教材。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妇科学、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医临床基础、临床医技、DME、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中医文献学等。

博士研究生导师 罗颂平 教授

罗颂平,女,1957年出生于广州。医学博士,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第

八、

九、十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五、六届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第

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罗颂平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月经病和不孕症的研究。主持“《中医妇科学》双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获2009年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主编《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罗元恺》、《罗元恺妇科经验集》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

49 罗颂平教授从1997年始指导硕士研究生;从2001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2005年起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主编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中医妇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案例版教材《中医妇科学》(科学出版社,2007)、《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主编我校研究生教材《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并担任卫生部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副主编。

1988年作为卫生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研究生殖免疫学。2001年作为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在耶鲁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曾到美国、印尼、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获“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是国家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师” 和广东省政府“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许丽绵 教授

许丽绵,女,广东省揭阳市人,1961年7月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妇科副主任,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妇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不孕症、自然流产及女性生殖道炎症与免疫性不孕的相关性研究有一定的体会。主持“抗精子免疫性不孕与生殖道炎症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中医药对自然流产淋巴细胞亚群、Fas/FasL表达的调控”、“罗氏促排卵方对肾虚型排卵障碍性疾病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等课题。主持的“抗精子免疫性不孕与生殖道炎症的相关性研究及中药干预”2006年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主持的“中医妇科本科生实践教学的研究”2004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参与的“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200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年被评为“新南方优秀教师”。

50

第6篇:导师简介

忻平,男,教授,1954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华东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等职。

现为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秘书长。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主要著作有《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5部,合作的学术专著有20部,个人译著一部。先后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学术月刊》、《学术季刊》、《史学月刊》、《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忻平教授是国内第一部王韬专著的撰写者,并率先提出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其代表作《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抛开“结构主义”俗套,以全新的“全息史观”贯穿全文,对1927-1937年上海的社会结构、上海人的社会人格、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研究。现仍然是区域社会史专著中一部重要且居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被国内外一些大学作为博士生参考书。

鲁雄刚,男,教授,1969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

现为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五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主要从事冶金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

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及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宝钢优秀教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

3、8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3项、授权7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有12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

唐维克,男,讲师,1951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后勤集团总经理。历任上海大学总务办副主任、上海大学副秘书长、后勤集团总经理、后勤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吴明红,女,教授,1968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环化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师、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嘉定区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荣誉。

任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已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1994-1998年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行了合作研究,并于1998年获日本原子能研究院颁发的“留学人员突出贡献奖”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二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徐 旭,男,教授,1968年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党委组织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评估科科长、钱伟长校长秘书、上海大学校办副主任等职。

翟启杰,男,教授,1959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学科办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科研处处长等职。

李伟,男,副教授,1963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环化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余 洋,现任上海大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校信访办主任,博士学历,曾担任过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吴嘉彦,男,讲师,1956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大学招毕办主任等职。

曾经获得上海科技大学“记大功”,上海科技大学“校先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先进个人”等荣誉。

顾莹,女,讲师,1965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吴仲钢,男,副教授,1963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纪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环化学院、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撰写多篇学生工作论文,曾担任上海大学思想理论研究重点课题负责人,获得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三等奖。

周瑛,女,馆员,1955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历任上海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91年荣获校记功奖励,曾经荣获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05年获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奖。

施恩望,男,讲师,1952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副校长等职。

唐小军,女,高政,1952年6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组织部党委组织员、副部长、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全国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统战工作干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大学先进工作者”、“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大学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志宏,男,讲师,1961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科教党委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毛忠平,男,讲师,1952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科技大学政治教师、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教师、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曾担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副主编、《修身明德,纳荣拒耻》一书副主编。

林海霞,女,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学工办主任。曾任理学院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有机结构分析及波谱综合解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药物化学及功能有机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取得一些具有开发前景 的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发表SCI论文近40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 项目以及横向项目。

郭长刚,男,教授,196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先后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副主任。

主要学术称号及兼职有: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美国宗教学会会员。长于古代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热衷于人文教育、公德宣扬与社会扶助,反对贫穷与邪恶。

杨国宏,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人事处处长。

宋少沪,男,副教授,1951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常务副处长、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闸北区外贸公司部门经理、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等职。

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好似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参与市教委项目《装饰工程预算智能化研究》、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施工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施利毅,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处处长、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及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委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张能辉,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招毕办副主任。

曾获得上海市科协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梁亮,男,讲师,1972年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房产处处长。历任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等职。

张文俊,男,教授,1959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设备处处长。 担任中国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曾获93年全国优秀教师、93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94年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95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 98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99年英特尔优秀老师奖。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胡振荣,男,助理研究员,1950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历任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指导员兼团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成员、老干部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老干部办公室副主任、离退休系统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2000年获市委组织部、市委离退局颁发上海市离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谢建强,男,工程师,1958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历任海军航空兵路桥场站司令部副连战参谋、海军上海基地装备处正团干部、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海航路桥机场电源车改装获海航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王军华,男,讲师,1973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主任。历任上海大学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曾经荣获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山鸣峰,男。现任上海大学高教所所长、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中心主任。

鲁 娜,女,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工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妇委会常务副主任。

胡大伟,男。现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曾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等职。

胡建国,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大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宝山分会理事。

曾获得上海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行政记大功;上海大学机关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及上海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一等奖、上海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学校党的建设”征文比赛鼓励奖等。

任永平,男,教授,1963年生。现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沈 瑶,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景国际学院院长。

沃国成,现任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樊春妹,现任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 费敏锐,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协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应用专委会委员、上海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自动化学会理论专委会副主任、仪表专委会委员、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

董晓雯,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

王建华,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翁培奋,男,教授,1964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

汪大伟,男,教授,195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同时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还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科学与艺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地铁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近五年出版专著、编著《寻桃花源记》、《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返手归真》、《设计素描》,并发表论文7篇,《上海市轨道交通标志设置指导手册》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询二等奖,此外还参与多项项目设计。

李红,女,助理研究员,1956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成教高职党总支书记等职。

王廷云,男,教授,1963年5月生。现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上海市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光纤技术及系统、光电测试技术、光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是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科委2002科技预见专家。

谢之君,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剑: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陆翠兰,女,副教授,1954年4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材料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高校帮困助学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撰写的论文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还获得上海市教委系统党建课题三等奖,获“上海市首届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征文活动三等奖,获第一届上海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征文二等奖等荣誉。

王晴川,男,副教授,1969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师。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秘书、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党支部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安徽新闻奖、安徽电视奖、安徽省广电厅优秀工作者、人民日报将、复旦大学特等奖、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南方杯”广播电视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曾在《新闻大学》、《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参与著作《媒介经济学》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钱晋武,男。现任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从事机器人和精密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4项。

顾红,女,副教授,1958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总支书记等职。

朱正林,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秋波,闸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文萍,闸北区卫生局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武 斌,闸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公务员局副局长。

陈新光,闸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唐其艳,闸北区体育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

徐祥兴,闸北区民政局副局长。

高德政,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秦少秋,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第7篇:联系导师个人陈述

尊敬的**老师:

我叫***,****人,21岁,于2013年9月考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大三)。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学长们的推荐介绍,我认真阅读了网页上的导师信息,了解相关情况,觉得自己对您的研究课题很感兴趣,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免试攻读您2017级的硕士研究生、得到老师的指点,目前我也有继续读博的想法。冒昧联系您,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收阅我的自荐材料。

本科三年,我认真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我的学分绩点3.48/4,专业平均成绩:84.84,专业总绩点排名:6/65,能获得院系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同时我注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我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生,对科研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在前五个学期我学习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现代物理导论、固体物理导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电化学原理等课程,我对专业课很感兴趣,专业课成绩大都是85分以上,为自己以后的深造和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前五个学期共进行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等共计50个左右,具有专业相关的实验能力。在大二期间,我跟随博士生**做过半年左右的实验课题“***”,虽然由于中途**师姐前往台湾学习交流而终止了课题研究,但是这段时间内我了解到了一些**材料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我的科研动手能力,为以后的研究生阶段打下了基础。

此外,我十分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担任过校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ZERO工作室副部长,学习委员等。锻炼了组织,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学生工作经验丰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在此真诚希望有机会免推攻读您2017年的研究生。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我也会抓住机会不断提高自己。

冒昧来信,敬请海涵。期待您的回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邮件! 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学生:***

第8篇:硕士生导师个人情况简介

谈景旺,男,硕士导师,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国家卫生部普通外科内镜诊疗基地主任,省外科学会委员。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可很好施行肝、胆、胰、脾、等疾病的任何复杂的开放及微创手术,胰头肿瘤、肝门胆管癌等手术切除率达90%以上,顽固性腹水治疗全国一流,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半肝切除、巨脾切除等全国一流,曾一人负责肝脏移植取肝、修肝、植肝及术后管理20余例,其中一例为肝移植联合胰腺十二指肠切除,为国内第二例相似比例。2006年获第八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 2007年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国家卫生部普通外科内镜杰出青年奖及多项先进技术引进奖。共发表科研论文近100篇,其中,2篇SCI已校样,4篇一审通过,多篇待发表。现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极限肝切除、肝肿瘤、肝移植免疫学等相关的前沿课题研究,有望获得一定成果。

1. 谈景旺等,腹腔镜胆道探查87例临床经验总结.肝胆外科杂志,2008年第10期. 2. 谈景旺.改良Bacon吻合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 3. 谈景旺,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42例临床经验总结.中华肝胆外科治疗,2009. 4. 谈景旺,肝尾状叶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一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年. 5. 谈景旺,杜建等.肝移植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前景的思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17(10) 6. 谈景旺,杜建等.肝移植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的初步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7(11) 7. 谈景旺,陈文,吴燕斌等.肝外胆管癌外科及综合综合治疗.中华肝胆外科治疗,2007 13(2)

8. 蒋国庆,谈景旺,张克志,谢萍.全腹腔镜脾切除术4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年第11期. 9. 谈景旺,肝移植受体手术的难点及对策.国际外科杂志,2007,第2期. 10. 谈景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肝胆外科杂志,2008年,第3期. 11. 谈景旺,陈文,吴燕斌等.肝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4例.中国现代普通外科杂志.2006,9(2) 12. 谈景旺,杜建.胆道肿瘤治疗进展.福建医学杂志,2006,21(5). 13. 谈景旺,陈文,吴燕斌等.肝移植术后胆汁淤积的诊治.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4). 14. 谈景旺,陈文,吴燕斌等.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几个问题.中国临床医药杂志,2006(5). 15. 谈景旺等.肝移植外科手术难点及对策.国际外科学杂志,2009. 16. 谈景旺,徐夙媛,江艺,张绍庚,张志坚,陈立武,肝移植术后胆泥、胆结石的诊治,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6):488-489. 17.谈景旺,张绍庚等.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国临床医学.2003,10(1).115-119. 18.谈景旺,江艺.肝移植治疗肝胆恶性肿瘤,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2,5(4).199-204. 19.谈景旺,张绍庚,江艺.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4):358-360. 20.谈景旺,张绍庚等.阻塞性黄疸中肝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2):129-132. 21.谈景旺,江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30(1):17-20. 22.谈景旺,杨甲梅等.细胞毒T淋巴细胞在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9):545-547. 23.Tan JW(谈景旺),Zhang SG, Jiang Y,et al.Apoptosis in acute rejection of hamster-to-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2002,1(3):340-345. 24.Tan JW(谈景旺), Zhang SG, Jiang Y, et al. Early preventation and treatment of biliary tract complications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2003,2(1):48-54. 25.谈景旺,姚和祥.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脾脏的作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0,21(2):83-85 26.谈景旺,姚和祥,钱光相,吴孟超.异种肝脏的原位移植及体外临床应用.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3). 27.谈景旺,程俊波,姚和祥,杨甲梅,钱光相,吴孟超.细胞免疫在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3). 28.谈景旺,江艺等.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2,23(2):98-100. 29.谈景旺,姚和祥,杨甲梅,钱光相.吴孟超.异种肝移植中体液免疫反应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1999年04期. 30.谈景旺,王烈,杨甲梅,钱光相,吴孟超.T淋巴细胞在异种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07期. 31.谈景旺,杨甲梅.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免疫病理学的实验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2):166-168. 32.谈景旺,钱光相.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技术的改进,解放军医学杂志.2000,25(2):155-156. 33.谈景旺,张绍庚,钱光相,吴孟超.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38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年10期. 34.谈景旺,张绍庚,钱光相,吴孟超.仓鼠到大鼠异种肝移植模型的改良.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9年04期. 35.谈景旺,陈文梓.影像学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肝胆外科杂志,1999年04期. 36.谈景旺.T淋巴细胞在异种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37.谈景旺,张柏和,钱光相.细胞凋亡与肝细胞损伤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8年01期. 38.谈景旺,姚和祥,张柏和,钱光相,吴孟超.阻塞性黄疸肝脏中细胞凋亡的初步观察.肝胆胰外科杂志1998年04期. 39.谈景旺,张绍庚.细胞凋亡与器官移植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7年02期. 40.谈景旺,张绍庚,杨甲梅,钱光相,吴孟超.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免疫病理学的实验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1.谈景旺,张绍庚,王烈,江艺,姚和祥.阻塞性黄疸中肝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42.谈景旺,杨甲梅等.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 :33-36. 43.谈景旺,姚和祥,张柏和,钱光相,吴孟超.阻塞性黄疸肝脏中细胞凋亡的初步观察.肝胆胰外科杂志,1998:(4). 44.张绍庚,谈景旺,程俊波,江艺,林华.巨大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3):167-169. 45.张绍庚,谈景旺,程俊波,吕立志,江艺,姚和祥.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围手术期处理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8):475-477.

联系方式:

身份证:350102196804260058

Tel:13815812608 E-mail:tanjingwang02@yahoo.com.cn

第9篇:彭小东导师最新简介

彭小东 导师

2014年《不懂行销力,如何当领导》当当网,京东,亚马逊等畅销书作者,

2003年《广告媒介江湖行销之四把刀》培训教材获奖并成为当年畅销书籍,

音像制品《炼就广告媒介销售CEO》,《狼性广告传媒团队绝对行销力》总裁网最受欢迎的行业专家和最受欢迎讲座前一位,

《CEO的危机管理训练营》连续三年名列清华远程教育网 "前沿讲座"最受欢迎企业管理专家和营销专家以及最受欢迎讲座前三位,

哈佛商业评论,OWMO全球传媒观察,世界经理人,世界咨询师,世界企业家,价值中国等多家知名传媒专栏作家,特约撰稿人已发表专业文章超过500篇;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高管研修班、武汉大学深圳管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MBA班、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等特邀客座教授,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国家税务局,国家电网,农商银行,海尔集团,江淮汽车等常年特聘培训导师,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香港卫视,新浪乐居,易车网,新华网,佛山电视台,镇江文广集团,宿迁报业集团,环球杂志,亚洲户外等高级行销力顾问,

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院长,行销力国际教育集团、竞争力国际控股集团联席、新东风户外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行销力网,Media Unbounded媒无界网,中国广告媒介行销网创始人董事长,

【荣誉称号】

2005年被业界誉为“中国广告媒介行销培训第一人”

2006年荣获“亚洲十大培训师”称号,

2007年被评为中国广告25年杰出贡献人物

200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经理人

2009年荣获中国培训育才杰出贡献奖,

2010年11月北京第二届自主创业大会彭小东精品课程《财智密码》评为最受企业家欢迎的高端品牌课程,

2010亚太企业企业精神奖(APEA)荣获 “卓越企业家”奖,

2011年荣获“全球华人总裁卓越行销力导师”,

2012-2014年彭小东老师被聘为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前十强特约讲师,世界十大华人杰出咨询领导者,

【工作背景】

四川电视台节目制片人.营销总监.总经理,

中国工商报社总经理,中国精品出品人,

三友集团,万贯集团,博瑞,大禹副总裁

行销力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

竞争力国际控股集团联席董事长,

新东风户外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院长,

行销力网,Media Unbounded媒无界网,中国广告媒介行销网董事长,

中国传媒营销学院院长(筹建),中国民营企业大学院长(筹建);

【擅长领域】

近20年专业销售、广告策划、企业管理、培训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及培训实战经验;擅长企业管理、媒体运营、广告策划、销售培训等;曾有过媒体销售(一天签三张广告合同,个人完成整个销售额50%.三个月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经历);记者.副总编.总编.(四川电视台)节目制片人.营销总监.总经理.集团副总裁等工作经历。26岁带领上千人的广告传媒运营团队,弱势广告客户强势生存法则倡导者,弱势广告媒介强势行销传播者,可视化销售,节约型销售领导者,城市大行销力主要缔造者和践行者,担任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等职位.均取得不错的业绩:

上海一家户外广告传媒公司年销售额从3000万到3个亿的突破;

山西一家电台的一个单一频率销售额从100万左右到1200万的增长

四川一家电视台一个频道的一档汽车栏目在没有增加一个记者一个编辑一个主持人一分钱的制作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年销售额从9万到500万的突破;

北京一家网络公司的房地产板块全国年销售额300万到500亿并完成上市的转变;

广东一家期刊社年营业额500万到5000万到5个亿的转变:

曾先后与港澳台及国际顶尖行销专家交流.现已培训服务知名企业超过100家。

【核心课程】

总裁训练营:

《财智密码》

《基业长青》

《团队竞争力模式》

《盈利模式》

《卓越领导力-从领导到领袖》

《宇宙大智慧》

《危机管理模式》

《领导力正能量》

《行销力管控模式》

《总裁卓越行销力》总裁班

《城市大行销力》实操班

《CEO的危机管理训练营》

其他课程:

<<中国企业新闻写作技巧训练营>>

<<赢在媒体应对实战技巧特训营>>

<<广告媒体销售精英实战技巧特训营>>

<<广告策划与媒体投放技巧训练营>>

<<赢在广播电台广告绝对行销特训营>>

<<卓越大客户行销力特训练营>.

<<中国式广告销售实战技巧特训练>>

<<赢在狼性行销团队之执行力训练营>>

<<打造卓越精英团队训练营>>

<<赢在传媒团队竞争力模式训练营>>

<<赢在传媒经营策划暨传媒领导力训练营>>

<<赢在广告传媒总裁之核心竞争力训练营>>

<<赢在广告传媒总裁之卓越行销力训练营>>

<<中国广告传媒总裁卓越行销力训练营>>

<<销售系统排毒技巧训练营>>

<<炼就广告媒介销售CEO暨绝对成交技巧训练营>>

【客户评价】

彭老师的课程很系统,逻辑思维清晰,更有深度广度高度和力度!

-------重庆新女报社总编辑左建中彭老师的课程非常精彩,我们报纸也感到了自身的危机,我们也要积极的应对市场竞争,彭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有效实用的帮助!

-------海南特区报副总编辑史莉萍新的形式新的市场以及新的客户需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彭小东老师的课程很有霸气和气势;不但在广告媒介行销,在广告销售和传媒策划上都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领悟,思考和创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告经营部主任边建彭老师的<<赢在绝对管理>>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集团公司中高层管理听了以后感触很深.特别是管理员工的技巧和对人才的观点比如新员工进入以后最多只能给五十分,随着表现再加分,而不是一开始就给一百分,那以后就只有减分了等!

------三友集团人力资源部长李子明彭小东导师的《执行力和危机管理》课程寓教于乐,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课堂气氛轻松,导师大量的实战案例及工具分享和演练对我们帮助很大!

------黑龙江农商银行

上一篇:三明学院教学平台登录下一篇:农村电商助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