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推进协商民主建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论文 篇1: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初探

(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安徽 宁国 242300)

摘 要:协商民主的提出不仅开创了民主建设的新途径,也为我们党创新群众工作、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开创了新境界。通过分析其他地区开展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结合宁国市实际情况,分析其所具备的优势,探讨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基础以及机制构建。

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社区论坛;政协;网络协商

一、典型地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一)温岭民主恳谈会

恳谈会是浙江温岭市原创的一种基层治理形式,也是被学界认可最符合协商民主内涵的一种实践形式。

自1999年诞生至今,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安排,包括:提出召开民主恳谈会的条件;确定民主恳谈会的议题;确定民主恳谈会的参与者及其身份地位;民主恳谈会的流程;民主恳谈会主持人的培训;民主恳谈会的监督等。除此之外,还对民主恳谈会在协商讨论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解决办法以及决策执行和实施过程的监督责任做出了规定。温岭民主恳谈会最突出的亮点是将政府财政预算也纳入到恳谈范围中,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二)武汉关社区论坛

湖北武汉关社区论坛主要是通过论坛的方式吸纳社区内的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而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局面。

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平等参与。武汉关社区居民论坛的参与者囊括了社区常住人口和在社区内居住了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员,每个人参与的权利是平等的,不论身份、地位和能力,这种规定是对协商民主平等性原则的充分体现。第二,坚持“逢事必议”的基本原则。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上,大家可以讨论社区环境、安保、基础设施等各种社区管理活动。第三,注重共识达成。达成共识一般由参与者民主协商讨论,但有时参与者分歧较大,协商又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最后结果。论坛形成的结果要求所有居民共同实施,保证其有效性。社区论坛有效地调动了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而不是坐享其成,基本达成了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公共事务的美好愿望。

(三)雅安公民评议会

公民评议会和前面所述的村民(居民)会议、民主恳谈会有所不同,它的目的在于提供给普通民众一个评价地方干部业绩的途径,这种会议在农村和城市社区都出现过,本文以四川雅安的公民评议会为代表。

公民评议会有一套比较规范的程序,一般情况下,评议会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接受评议的地方政府干部就业绩向与会人员做报告;其次,被评议者接受与会人员的提问,提问结束后与会者要评议干部的报告、相互讨论并交换各方意见;最后,诉诸投票或填评议表得出结果,这一点也是与前述两种协商民主形式不同的。评议会的结果对地方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和奖金等级有重要影响,有些领导甚至因为评议分数太低而丢掉奖金或失去官职。公平评议会最大的特点是把官员业绩摊开在民众面前,为民众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对基层民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从上述几种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来看,比较成功的做法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民众的政治参与诉求,这是基层协商民主得以发生的思想基础,也是原始动力;(2)党政机关的积极推动,协商的议题是围绕公共利益和事业,没有党和政府的领导推动,协商只能是“空头炮”,无法落实;(3)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这是协商民主得以运行的硬件保障,有效的制度可以保障协商的效率,不至于“协而无果”。

二、宁国市建设基层协商民主的优势分析

(一)经济发展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社会基础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民营经济为龙头带动的经济发展,使人们提高了民主权利意识和技能。在企业中,以企业家和工人为主体的人群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政治权益,积极通过各种平台表达利益诉求。

2013年的九届政协三次会议中,来自工商联、经济界别中的委员人数达到56人,占全部委员人数的31%,提交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提案31件,为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数量占立案提案的23.1%。同时,市总工会也积极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组织职工参加企业事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012年全市基层工会组织数达到1 318家,涵盖法人单位1 568家,工会组建率达到92%,广泛开展厂务公开职代会专项行动,“公开解难题、民主促发展”。另外,开发区总工会多次举办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培训会,推进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实效性和中小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规范性。①目前,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的企业478家。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二)农村、社区自治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实践土壤

农村、城市社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身份的变化带动了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民主,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参政意识大大增强,基层自治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土壤。

在农村,自2008年“一事一议”工程在我市试点以来,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仅2012年全市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行政村就有103个。汪溪街道姚高村、喻村村民组的河坝原本修建简易,每当山洪暴发,不仅农田毁损严重,拦河坝更是荡然无存。2011年初,姚高村举行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喻村坝综合水利工程作为当年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进行申报。整体工程在全体村民踊跃参与、积极配合下,历时二个月修建而成,彻底解决了喻村及邻近农户近300亩靠天收农田灌溉和饮水问题。

在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参与热情在逐步升温,已经从过去细小零散的社区事务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领域延伸。2012年底,我市首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城西社区正式成立,联合会通过发挥各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的“三社联动”作用和政府、居民、社会的互动机制。

(三)政治协商制度及其实践的经验引导

一直以来,我市政协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作用,为协商民主在基层的推进提供了大的政治背景以及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协商民主的平台不断拓宽。形成了政协全体会议整体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专委会会议对口协商的协商格局,通过政情通报会、委员与市政府领导座谈、专委会民主视察等形式协商,坦诚以对,畅所欲言,增进共识。二是协商民主的成效不断显现。对政协协商后提出的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重视并及时研究、答复、采纳。如政协委员视察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交的报告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机关干部多次深入联系社区开展活动,政协把基层和群众的呼声,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党委政府,建立起上下通达、反应灵敏的社情民意“直通车”。

三、我市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体制机制探索

(一)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基层协商民主在正确的方向上推进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发展的首要前提。从各地经验来看,“民主恳谈”等协商民主实践都是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因此,在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中,既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又要重视党组织的领导和引领作用,确保基层协商民主有序推进。同时,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协商民主经验,使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并在更多层面、更宽领域推广。要通过基层民主协商,形成合法决策的民主体制、治理形式,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决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协商民主要想得到长期发展,必须依制度化来保障。温岭市民主恳谈会之所以取得优秀成果,完备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我市可以尝试通过人民政协这一协商民主主渠道,推动我市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根据中共宣城市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我市于2013年9月已在全市各乡镇、街道设立了15个政协工作委员会,推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要抓住这一重要契机,以政协委员社区联络组为载体,加强乡镇政协的组织建设。②构建乡镇政协与乡镇人大互动畅通机制,将其参政议政结果和提案办理有机共用。

(三)深入拓展基层协商民主的各种渠道

基层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广泛,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代表人士,还要进一步扩大普通群众参与协商的途径。可以通过完善党的代表会议、人大会议、政协会议的旁听制度,改进群众大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以及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等方式,使得协商渠道更为多样的丰富。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和协商民主理论所倡导的公共协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耦合之处。要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互联网资源,以宁国论坛、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等网络载体,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建立政府和网民的对话协商制度和引导网民理性讨论制度,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政治参与中,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鹏飞)

作者:赵欢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论文 篇2:

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關键词】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及改革开放等不同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开展广泛协商,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助于推动人民民主发展,解决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助于推动人民民主发展。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不仅有助于维护团结,也能科学保障民主,在民主政治多个方面有较好展示。尤其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有利于健全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通过更多路径、多元形式去阐释观点及利益诉求,通过协商民主,更好实现集思广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满意的结果,有助于推动人民民主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助于解决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展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民主制度及形式,将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依托协商民主系统,积极开展多方民主协商,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平等对话和沟通,坚持在协商基础上广泛交流,展示不同阶层利益诉求,解决关系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确保决策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广大群众谋福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经验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多党合作及统一战线理论作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高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水平,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倡导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发展之本,也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协商民主的方式,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系列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协商民主的科学理念,依托制度来推动协商民主,促进政治实践发展。

抓住人民民主本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建立初期,将协商民主的原则、精神贯穿其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建立了统一战线,做好政治协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党对其他民主党派的领导,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在协商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切实提高协商质量和效率。协商民主制度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科学目的,依托体系化协商路径,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强调依法治国。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互交织,尤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在决策的前后,作为人民民主重要形式,其发展变化将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我们党作为领导核心,同其他民主党派开展的政治协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依法依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依托各类路径开展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关注协商民主重心,借助多种形式的讨论协商,依法为管理国家及地方各类事务建言献策。加强协商民主建设,要坚持依法有序、积极稳妥,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发展

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强调党的领导核心是巩固国家政治力量的科学保障。党对群众的感召力,是借助有效的组织,将民众聚集到党的周围。强调党的领导地位,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保协商民主制度的正确方向,实现并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并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将自由、平等作为价值取向,强调民主协商的组织与决策形式,从国情出发,彰显社会主义民主,借助自身的路线方针政策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坚持党外、党内协商并举,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人民民主。

突出人民政协渠道的效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体制运转的过程中,人民政协和党委、政府及人大构成“四大政治体系”,人民政协的主题是团结、民主。人民政协内部协商主体包括各个党派团体、各界代表、各民族阶层代表,呈现出广泛性、包容性特点,展示了协商议事的特点。人民政协能广开利益诉求表达的政治路径,搭建政治认同的平台,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广聚共识。因此,突出人民政协渠道的效能,是发挥协商民主机制的有效抓手,对全面发挥协商民主机制效能,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协商民主文化是各参与主体通过平等真诚的讨论和对话,共同参与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在相互理解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最大共识的一种思想意识。培育协商民主文化,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关注协商民主文化的培养。在强调传统协商文化基础上,按照时代发展要求,探索赋予其新的内涵。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的作用。培育协商文化的过程,需要在社会达成广泛认同基础上,形成共识,经过不断的积累,培育协商文化。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积极利用社会组织及民间组织作用。三是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唯物辩证法强调,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因借助内因发挥作用。创建协商民主文化培育机制,在强调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效能基础上,应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确立协商意识,提高协商理念,自觉投入到政治协商中。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努力营造良好协商氛围。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将有助于发挥协商民主的效能。

推进协商民主法治化进程。在强调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需要推动协商民主的法治化进程。一是坚持程序法律化。通过建立协商程序法,让协商民主向规范化、程序化方向发展。建立相应法律规范,明确协商民主的程序,让协商民主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尝试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纳入法制范畴,建立实体法。将协商民主归入法律规范,尝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协商制度的内容。通过上述努力,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确保协商民主往规范化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①宋连胜、李建:《从“民主协商”到“协商民主”——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1期。

②邢乐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考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③范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④《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新华网,2015年6月25日。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作者:李冬青

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论文 篇3:

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探论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前提条件;走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强化人民协商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进行多层面的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关键所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重要保障。探析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新时期协商民主建設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基本经验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对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成功做法进行理性思考,并将其适时提升到基本经验的层面,以便于使协商民主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自我们党成立至今,已经积累了协商民主的丰富经验。从总体上观之,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走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道路;强化人民协商主体地位;进行多层面的实践创新;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一、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前提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协商民主的领导主体,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及其历史使命赋予的,也是同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相互契合的。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在协商民主建设中能够公正无私,广纳群言,找到社会各界人士要求和意愿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做出让大家满意的科学决策,并使决策得到富有成效的贯彻执行。

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和推进,主要是通过党内外的组织制度和政治生活加以实现的。

其一,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和政治生活中,遵循的是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根据这种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各级党委在做出决策之前,先让参加会议的党委委员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民主集中制的这种要求,与协商民主所要求的协商在决策之前的做法相互契合。在此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所遵循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也就是党内的协商民主。这种民主集中制框架之内的协商民主,在党内已经运用得十分成熟。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已经借助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在协商民主方面做出了表率,完全符合用党内民主发展引领人民民主发展的相关要求。

其二,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政治生活中,通过各级人民政协这一平台,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从而实现党际协商民主的顺利推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人民政协日益成为党际协商的重要平台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对政党协商的进一步重视,中国共产党又建立了有助于党际协商民主顺利运行的组织和机制。所有这些,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体地位在党际协商民主建设中愈益凸显。

其三,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基层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推进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各种群团组织及其所联系的各种社会组织,为社会协商民主顺利运转建构了覆盖面广、协调性强、成效显著的组织平台和运行机制。近年来,城乡所涌现出来的民主恳谈会、社区议事会、公民评议会、村民代表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类别繁多的协商民主形式,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应运而生的。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和实际成效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协商民主建设的正确领导者、顶层设计者和有力组织者。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使协商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协商民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必须牢牢记取和自始至终加以贯彻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坚持中国协商民主道路是内在要求

民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考量,人们对民主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民主形式。对不同民主形式的选择,是各国人民基于本国具体情况做出的政治安排。换句话说,人们都有追求民主理想的欲望,但对民主具体实现形式的选择,则存在着显著区别,从而使世界各国的民主打上了深深的本国印记,呈现出形式各异的鲜明特色。

民主的发展历史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民主的理解具有显著差异,不要说民主的具体实践,即使在致力于理论阐释的理论家那里,也存在着分歧。就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的政治理论家认为选举投票是民主的绝好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选举投票弊端的日益暴露,比赛特在20世纪末首次提出了“协商民主”概念。此后,以哈贝马斯、罗尔斯和吉登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哲学家纷纷将民主的视角转向了协商民主和对话民主等新的民主形式,认为协商和对话更能体现民主的本质特征,更合乎民主的现实需要。即使在协商民主理论阐释框架内,西方学界对其的阐释也众说纷纭。以米勒为代表的学者将协商民主视为一种决策方式,以瓦拉德斯为代表的学者把协商民主看成一种民主治理形式,以科恩和库克为代表的学者则将其看作一种社团或政府形式。①就直接民主与代议民主而论,在古希腊,由于民主的规模较小,产生了直接民主形式,这是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随着民主参与人数和民主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到了20世纪之后,代议民主随即成为众多国家的重新选择。就每个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其民主形式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及其相应的民主形式,日本推行的是多党制及其相应的民主形式。由是观之,在民主的实现形式方面,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民主模式,各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那种不顾本国的具体情况,盲目照搬其他国家民主形式的简单做法,只能使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民主误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协商民主之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时把握协商民主的时代脉搏,使协商民主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凸显时代特色的同时推进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从而彰显出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协商救国、协商建国、协商兴国为具体内容和实践特色的协商民主行进路线。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协商民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点,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此意义上,协商民主在经过协商救国和协商建国之后,已经迈步跨入协商兴国和协商圆梦的新时期。事实证明,协商民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它能够让社会各界民众把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充分表达出来,找到使大家认可和满意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协商民主的这种效果和优势,绝不是西方民主所能够比拟的。这也诚如习近平所言:“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②这一段话,明确指出了公民在选举之外有序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的确,一些西方国家,尽管对公民数年一次的民主选举投票很重视,却难以给公民提供更为广泛的民主参与权利,从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只有在投票时被暂时唤醒,投票之后则进入了数年之久的休眠状态。从严格的意义上观之,这样的民主权利是流于形式的,也是不为我们所取的。而在我们国家,除了常见的通过各级人大体现出来的选举投票的民主形式外,还存在着以人民政协为平台的协商民主以及社会和基层的协商民主,可以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广泛的民主参与渠道,让广大公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真实表达,使其民主参与权利得到充分行使。这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也是协商民主的独到之处。2014年11月,习近平在和奥巴马的会谈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我们讲究的民主未必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直选上。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而且要几上几下。”③这一段话,不仅重申了协商民主对于了解民意的重要性,而且还道出了其中的内在原因,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本质属性。同时,与西方民主相比,我们的协商民主不仅不比西方的直接选举逊色,而且还更胜一筹,从而表明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事实也正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所创立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道路,顺应民心,符合民意,不仅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也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让协商民主的形式得到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色才能得到更好发挥。这是新时期推进协商民主建设时所要遵循的又一基本经验。

三、强化人民协商主体地位是核心理念

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體地位。协商民主,以协商于民为重要手段,以协商为民为价值指向,以协商惠民为显著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而言,通过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能够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能够把协商民主由先前主要由精英参与的政治协商扩大到人民大众参与的社会协商和基层协商。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十年的协商民主发展进程,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逐渐出现了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政治参与主体多样化的明显趋势。在此情况下,只有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开辟更为广阔的政治参与渠道,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需求。如果广大民众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不能通过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诉诸非法上访等手段进行表达,从而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协商民主形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既能拓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空间,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既表现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需要的“被动型参与”,也表现为出于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的“主动型参与”。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之前,很多公民要么是集体经济领域的成员,要么是全民所有制领域的单位人,其权利维护一般可以通过自己所在领域的集体或单位得到解决。社会出现转型之后,不少公民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已经突破原有的领域和单位,当其权利需要维护时,就需要到党和政府等上级部门进行表达。这种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利需要进行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被动性”。换句话说,如果公民不进行政治参与,其自身利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只有通过必要的政治参与,其自身利益才能够得到真正维护,这是“被动型参与”的常见情景。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但对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政治参与具有强烈需求,还对与自身利益不直接相关但也存在一定关联度的公众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政治参与产生了兴趣。例如,众所周知的食品安全、环境治理和物价调整。借助于政治参与的形式,对社会共同关注和普遍关心的公共问题表达意愿并提出要求,这是“主动型参与”的常见情况。这种“主动型参与”的情形,恰好与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内在功效相契合。协商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并通过这种有序政治参与找到大家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从而使大家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

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协商民主渠道,提供日益广泛的公民参与途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协商民主建设进程中,尤其是在近年来,我们党不断强化人民主体地位,时时处处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协商民主不断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这也诚如习近平所言:“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④“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就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⑤在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习近平不仅指出了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取向,并且对如何实现这种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阐释。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协商民主的这种价值取向,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正是在不断高扬人民主体地位的过程中,通过协商于民的广泛渠道,谨记协商为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建设才出现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此意义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既是协商民主发展进程中必须牢记在心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基本经验。

四、进行多层面的实践创新是关键所在

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实践创新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回顾协商民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推进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符合时代需要和人民需求的实践创新。也只有通过实践创新,才能够为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新时期,更要把实践创新作为协商民主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时而进,因势而为,尤其是要在社会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网络协商民主等方面有所作为。

其一,社会领域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原有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以及相应的利益格局出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在此形势下,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传统群体在内的各方面利益出现了新的变化,并且涌现出了包括个体经营者、民营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因此,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新的利益矛盾和群体纠纷。人民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纷纷探寻新的维权渠道。在此情况下,各种各样的社会协商对话活动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兴起,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新颖形式和生长点。各种形式的领导接待日、听证会、社情民意直通车、协商民意测验、社区论坛等,在形成共识、化解社会矛盾、满足民众有序政治参与要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不仅实现了社会领域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实践领域,也为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其二,基层场域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基层自治的深入推行,协商民主在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治理和企业劳资纠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推进了基层领域的协商民主实践创新。基层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有序协调和有效化解发生在基层场域的利益分歧和社会矛盾。农村的村民代表会议、城市的居民代表会议、企业的职工代表会议,以及异彩纷呈的民主恳谈会、民主议事会、工资集体协商会、劳资恳谈会和公民评议会,等等,都是备受关注的基层协商民主形式。这些基层协商民主形式,不仅能够深入推进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彼此认同以及协商结果的有效执行,而且在客观上也生成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公民和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科学决策模式,弥合了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之间出现的某种程度的断裂和“权利真空”,增强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⑥这些行之有效的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实现了基层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创新,丰富了基层场域的协商民主实践经验,有助于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其三,网络空间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我国也随之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生存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依赖。网络社会的到来,给协商民主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契机,互联网以其固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包容性等特征,与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开辟了协商民主实践创新的网络场域。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的协商民主悄然兴起,网络协商民主已经成为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全新形式。⑦在网络协商民主中,广大网民可以借助网络论坛、网络社团、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正当权益。这些新近兴起的网络协商民主形式,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即时、便捷、开放、直接、平等、廉价等特质,日益成为广大公民进行广泛政治参与、表达意愿和要求的全新通道,也成为党员干部了解民情、知晓民意、集中民智的全新渠道,无形之中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对话和沟通的桥梁,实现了网络空间的协商民主实践创新,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协商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大力推进实践创新,从而使协商民主呈现出具有时代色彩的动人画卷。的确,只有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使协商民主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及时推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协商民主实践创新形式,协商民主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这是协商民主几十年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协商民主实践创新的思想基础。古人所言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⑧,一语道破了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与时俱进,把握协商民主发展的时代脉搏,不断推进社会领域、基层场域和网络空间的协商民主实践创新,才能把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五、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进程中,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在探索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就开始了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形式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进行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大胆尝试。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在内的协商民主相关制度,使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们党的推动下,第二届人民政协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改革开放之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8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我们党制定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第一个专门性文献。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是时隔十余年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制定的又一个专门性文献。200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正式使用了“协商民主”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文件,对包括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在内的协商民主建设做出了具体的制度性安排,从而使协商民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的快车道。

回顧我们党几十年的协商民主建设历程很容易发现,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以制度的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建设,才能实现协商民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从而使协商民主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因此,强化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新时期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健康发展并使之不断趋于完善的重要保障。当然,要使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取得有效推进,就必须根据协商民主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就当前而言,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其一,健全协商民主程序性制度。程序公平是内容公平和实质公平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要使实质公平得到体现,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科学程序。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健全程序性制度显得十分重要。协商民主程序主要涵盖协商议题的提出、协商活动的准备、协商过程的步骤、协商意见的报送、协商结果的应用等。对上述每个环节,都应该进行具体细化,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以此不断健全协商民主程序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

其二,完善协商民主实体性制度。协商民主建设是由一些必不可少的实体性制度构建而成的。要使协商民主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要不断完善协商民主的实体性制度,特别要在协商的内容、形式和原则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就协商内容而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界定协商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问题的具体内容,出台相对明晰的标准和细则。就协商形式而言,应在协商内容既定的情况下,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换句话说,要对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协商形式,以及对这些协商形式做出何种要求提出具体标准,从而使协商形式与协商内容相配套。就协商原则而论,应对协商过程中各个协商主体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各协商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出相应规定,使各个主体的角色、作用和职责相统一。借助以上举措,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实体性制度。

其三,建构协商民主的评价监督制度。对协商民主的评价和监督是推进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在中央层面,可以出台一套全面、系统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评价监督制度。在此基础上,各个地方和各个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致的具有较强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评价监督制度,强化对协商结果实施情况的跟踪和反馈,还应根据协商反馈的意见,适时推行事后的二次协商,以此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不断推进协商民主的评价监督制度建设。⑨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既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经验。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多管齐下,健全协商民主程序性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实体性制度,建构协商民主评价监督制度,并且让各方面的制度协同并进,相互衔接,才能使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取得应有成效。在新时期,要保障协商民主健康发展,除了充分运用已有的协商民主制度之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健全和适时完善。尤为重要的是,还应根据协商民主发展的客观情况,建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全新制度。

注释

①参见张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群言出版社,2015年,第45页。②④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4、76、77页。③转引自莫岳云、唐丕跃:《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⑥张梦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0—171页。⑦郑楚宣、伍俊斌等编:《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6页。⑧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第315页。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编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简明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37—139页。

责任编辑:浩淼思齐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CPC′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Guo Hongju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sultative democracy; basic experience

作者:郭红军

上一篇:科研实验实结下一篇:我的求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