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那些年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1977那些年

网文江湖那些年

在IP价值被无比放大的今天,规则再次被改写,一个坐拥出版、游戏、影视、周边等在内的全新的江湖正现出雏形。

江湖变易,十年茫茫。

历经了十数载岁月更迭,那个曾把无数草根推上神位,也让无数人梦碎的网文江湖,如今早已改朝换代,变了模样。

群雄逐鹿,或许是网文江湖过去日子最适合的注脚,那里曾有你争我夺的激烈拼杀,也曾流传着或明或暗的江湖规矩。从最初的起点立盟到盛大一统;从纵横、创世的半路杀出,到如今阅文独大,17K、安卓读书、阿里、掌阅等众在侧虎视眈眈,这片江湖的每一次震动都引人侧目,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回味……

与门派地位一道变迁的是玩法的更替。13年前,起点VIP会员制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网文世界商业模式最初的混沌。而在IP价值被无比放大的今天,规则再次被改写,一个坐拥出版、游戏、影视、周边等在内的全新的江湖正现出雏形。“网络文学不再仅限于网络,文学也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演变成了诸多形态走进了大众的娱乐生活,从前的蛮荒时代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阅文集团CEO吴文辉如是阐释。或许在剔除盗版、同质化及泡沫等顽疾后,这片江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

潮落又潮起

1997年冬,圣诞节,个人作品分享网站“榕树下”诞生,在那个寒冷的冬日里为网络文学撒下了第一颗滚烫的火种。随后的几年间,无数大大小小的网文门派如燎原之火般出现并迅速蔓延,可谓之江湖。

其中,由几位玄幻文学爱好者共同成立的起点中文网凭借贴近书友的阅读设置等优势在江湖中迅速崛起,与当时红极一时的幻剑书盟一道成为江湖中炙手可热的明星,其于2003年推出的VIP制度更一举奠定了网络文学的核心商业模式,并进一步巩固了其江湖地位。

格局在2004年为之一变。来势汹汹的网游巨头盛大网络大手一挥,将起点招致麾下,并于随后几年间先后把红袖添香、晋江原创、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等揽入怀中,一时盛极。尽管在2006年左右遭遇17K小说网、纵横中文网等后起之秀的阻击,但盛大岿然不动,巅峰时期甚至一度占据网文江湖高达90%的市场份额,一个属于盛大文学的时代就此到来。

时光流转,近两年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裹挟着网络文学踏上了新的疆域。2014年,腾讯鲸吞盛大,“网文航母”阅文集团横空出世。而在近日,百度文学以10亿元的价格被完美世界重新收入囊中,尽管这笔交易被不少人视作完美希望重回A股的砝码,百度文学的前景也尚未可知,但完美长期以来在游戏IP方面所积累的优势还是让不少人对其文学业务的未来抱以希望。加之老门派17K中文网、纵横中文网以及安卓读书、阿里文学和掌阅文学等新锐力量的快速成长,网文江湖硝烟再起。

世道变易,十几年间的沧海桑田究竟浓缩了什么,简单的文字似无法记叙。但对于那些几乎从网文江湖诞生之日起就仗剑其中的老牌剑客来说,过去的每一段峥嵘岁月都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或许从他们口中,我们将得以窥得一二。

“野蛮生长。”17K小说网总经理栗洋对旧日的总结乍听似有些“刺耳”,但这位“老江湖”的话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过去十几年的网络文学始终没有统一规范和评价标准,对于网络文学的价值也大多体现在流量和收入的层面上,缺少对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评价和引导。”

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有着相近的看法。“江湖混战”是他对网文平台十几年间发展全貌的评价。“网络文学自商业化以来,各家文学网站之间的激烈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还算‘正常’的商业手段,如互相‘复制粘贴’页面功能和运营思路外,网文平台之间也曾使用过一些非常手段,如盗版和抄袭对手作品内容、相互举报对方内容违规,甚至黑客攻击、论坛骂战等。”他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过去网络文学行业商业规则的制定还比较落后,网站互相交流有着自己一套或明或暗的江湖规则。

相较之下,安卓读书CEO邹建峰的评价更为积极。“‘变革’是网文江湖十年来发展的关键词。”他指出,整个网络文学的市场一直都是在变革中发展,载体的沿革让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网文创作中,大神被塑造,作品价值也随之提高。网络文学逐渐登上大雅之堂,IP衍生物的发展则使网络文学作品价值最大化。

而作为起点的创始人及至如今阅文集团的掌舵者,吴文辉给出的“崛起”一词并不出人意料。“在起点中文网成立之前,网络文学仍处于蛮荒的时代。人们难以想象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创作平台和阅读体验是如此巨大。起点成立后,网络文学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而在如今泛娱乐的运作模式下,阅文集团再次凭借旗下作品平均每天一部/次以上的改编授权速度造就了一个个的数据高度:超过10亿级票房的改编电影、多部总流水过亿的改编游戏、一千多万的单部作品周边销售、八百万册的实体图书和七百万册的漫画销量……从前的蛮荒时代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吴文辉说。

从卖内容到全版权运营

“网文平台如今已经告别了简单的网站展示阶段,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时代已经开启。”吴文辉在今年3月的腾讯互动娱乐UP2016发布会上的此番话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思考。

诚然,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看到了大量的网文IP通过市场化运作,化身为电影及电视剧,获得了收视率和票房的巨大成功,为网文平台和作家带来不菲的回报。但是否就此可以断定,网文平台的商业模式迎来了新一轮的革新?

“一面提供内容,一面引流用户,在人与内容之间做简单的铺发与互动的PC时期常规业态,我们将其归为1.0时代。”吴文辉指出,内容1.0时代的落后,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其盈利模式单一,除了付费阅读外,对版权的开发往往一卖了之,产业链开发十分原始。“而现在,大部分中小平台还处于这个模式,卖内容、卖版权、甚至从大平台盗版内容来吸引流量。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的催化下,网络文学已经演变成了诸多形态走进了大众的娱乐生活。阅文集团要做人与内容的连接者,并且为该连接搭建一个高效的生态,提供高效的服务,在体验、内容、场景甚至产业生态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和无缝对接。”

2015年切入市场的掌阅文学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掌阅文学负责人游亭看来,网络文学的市场运作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或者说固有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如果还用初级展示的思路来做网络文学,肯定是死路一条。”据他介绍,掌阅文学目前正与动画《画江湖之不良人》展开合作,由知名作家一伤二十八创作该动画同名小说。另外还与知名游戏《生死狙击》合作,由游戏竞技类顶尖大神果味喵创作同人小说《绝顶枪王》,以期深挖优质IP背后的延伸价值。

而在邹建峰看来,内容的订阅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是网文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安卓读书为例,订阅收入仍占到总收入规模的80%。因此我们认为网文平台的推荐与内容订阅转化,仍会是未来几年的重点,这里包括借助完整的数据模型,发现极富潜力的作品,通过用户阅读行为的大数据将最有潜力的作品推荐给最合适的人群等,这会是内容展示所需要去追求和完善的机制。”据他介绍,深耕正版阅读的安卓读书如今已经走过四年,目前累计用户下载量已接近一亿,日活跃用户超过80万,而在过去一年,该公司订阅收入增长300%以上。

周运则认为,随着这几年IP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PC时代成立的文学网站意识到,如果文学平台不能主动去打造作者和作品的品牌,不主动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去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可能将变得一文不值。而如果文学网站不计成本地烧钱,疯狂引入所谓大神作品,却没有相应的能力通过版权运作将这些成本cover掉,同样会面临迅速倒闭的危机。“所以,现在的移动阅读时代,如何有性价比地打造适合全版权运作,也就是IP运营的作品内容,同时如何将这些作品内容通过各种合适的媒介和渠道进行有效传播,包括口碑营销,是决定一个网文平台能否健康长期发展的重要标尺。”

“一超多强”下的生存法则

“一超多强”,是不少圈内人形容当前网文竞争格局的惯用词。其中,阅文集团凭借近乎无可比拟的内容优势坐稳了如今网文江湖的头把交椅,其影响无需赘言。除此之外,App领域掌阅的市场占有率37%,在移动端渠道方面优势明显。面对如此高强度的竞争格局,江湖中的其他门派突围的机会何在?

在中文在线看来,最大的挑战来自对用户年龄层次和需求的跟踪,而非市场内部的竞争。“我们必须适应95后、00后,甚至是更年轻的读者。”据栗洋介绍,中文在线将通过17K小说网、汤圆创作和四月天这三个原创内容品牌,针对传统网络文学内容、女性向文学的内容、青少年向的内容和影视游戏向的内容等多元化内容的创作方向和阅读方向进行持续的投入和培育,而包括从签约营销再到IP孵化的成熟团队以及丰富的优质版权储备等都是其手中的优势。

“尽管竞争强劲,初入市场时间不长的安卓读书仍看到了我们的机会。”邹建峰指出。“首先,网络文学的市场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远没有达到饱合,国家对于盗版的打击也使得原本盗版的用户开始流向体验好、内容全的阅读平台。”他说,另一方面网文的特性决定了作品的发表门槛较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许多经典作品。近年来网文的高速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文学创作中,让这些人拥有展现的平台,成为小神、中神,也会是我们努力的一大机会点。”

“纯粹从市场格局而言,目前的生态确实是失衡的,存在着平台大嗓门就大,平台大就店大欺客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宜过分悲观,因为目前的网文竞争格局,代表的只是原来PC时代各家平台竞争的一个总体结果,却并不能代表网文未来的发展趋势。”周运指出。如果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观察,目前网文江湖的失衡状态,将随着其他娱乐领域玩家的进入和网文领域玩家向其他领域的渗透,而逐渐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未来充满了机遇和变数。

“而阿里文学作为网文圈新入场的选手,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并不打算走传统PC网文时代各家网文平台走过的‘单打独斗’、‘重量不重质’和‘靠天吃饭’的老路,我们有能力,也有这个底气,与UC、阿里影业、阿里游戏、优酷土豆等兄弟公司和兄弟部门一起,探索网络文学新的玩法,并愿意及时把成功经验分享给我们的合作伙伴。”

身为江湖老大哥,阅文集团对于新玩家的入局持欢迎态度。“对于竞争,十几年来,我们的观点始终是一致的。我们欢迎一切有意愿的、有能力的、有专业水准的行业伙伴一起来做大网络文学产业,这个产业有足够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发掘。”吴文辉说。

融合成未来发展关键词

尽管各大新老门派间的纷争仍在延续,但经历了青春期的迷茫与阵痛,如今已迈入成年的网文江湖对未来有着更加成熟理性的预期,“融合”是不少掌门人对未来市场的共同判断。

“文字与娱乐的融合、多元化内容体验的融合、作家和读者的无缝融合。做到全阅读、全场景、无边界、广互动是阅文集团的目标。”吴文辉说。

栗洋对这一问题持相似观点。“我认为网络小说将进入全媒体多元化时代,从内容上和传统文学不断地融合,从价值体现上兼顾商业价值、文艺价值和精神价值,打破题材、篇幅等形式的约束,蜕变成在互联网时代的真正的文学。”

周运的解读则更加多元。“我认为未来十年,网文平台发展的关键词是合作、创新、跨界、融合。”周运说,没有平台相互之间的精诚合作,一个新的优质IP将很难得到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厂商的认可;没有基于技术进步的大胆创新,网络文学就将很难突破原来在PC时代的桎梏,只能在内容生产和消费模式上原地踏步;没有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周边等的跨界交流和合作,就很难形成网文IP培育和创新的新思维、新路径;没有不同产业领域的互相融合,包括线上线下的融合,网文平台的价值就将永远禁锢在版权售卖和版权代理上,难以有效放大自己的话语权。

“而今天,不论是网站投资人、网站从业者,还是作者,都需要各位统一认识和减少内耗,行业只有做到在阳光下协同发展,大家才可能共存共荣。”周运说。

作者:邢明旭

第2篇:那些年,我们一起错过的机会

“珍惜”与“错过”的矛盾交织,恩怨起伏,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难以回避的重大主题。

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错过了紫霞,于是只能仰天长叹:“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这段爱情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不过对许多时下的年轻人来说,《大话西游》里的这段神吐槽早就OUT了。如今最给力的“错过”还要数去年底刚刚上映就创下中国台湾影史票房纪录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与3年前那部同样红遍台湾的《海角七号》不同,《那些年》在风靡台湾地区后,又一路席卷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几乎所有华语地区。

《那些年》为何能引起各地观众的普遍共鸣呢?归根到底,还在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一段青葱岁月,都像柯景腾一样,那些年由于“幼稚”、“冲动”、“胆怯”等各种原因而错过的沈佳宜也成了心中永远的朱砂痣。而且经过岁月的不断打磨,这颗朱砂痣也越加显得弥足珍贵。《那些年》的上映如同不经意间拂去了这颗朱砂痣上的灰尘,一时之间,刹那芳华,不可方物,成为青春最好的祭奠。

每个投资者心中都有N个“沈佳宜”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拥抱你,拥抱错过的勇气。”由于“幼稚”、“冲动”、“胆怯”等各种原因,许多人的人生中不仅错过了“沈佳宜”,还错过了许多绝佳的投资机会。

2001年,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引发了一波B股大牛市,那时,你在干什么?

2003年,房价开始吹响了上涨集结号,随后几年一发不可收拾,站在那个房子还在卖“白菜价”的节骨眼上,你在想什么?你是紧握着手里那点积蓄准备将来养老看病,还是勇敢买房呢?

2005年,4年熊市折煞了绝大多数股民对股市的热情,然而在那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你是与众人一同抱怨,却错过了其后两年的大牛市,还是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割肉我入场”的信念,从而赚得盆满钵满呢?

2007年,当流动性泛滥成灾之时,无数散户依然坚守在6000点的高位梦呓着A股冲击10000点,但有人却慧眼识珠,发现了中国艺术品投资时代的悄然降临。你是前者还是后者?

2009年,当市场上普遍对金价的持续上涨感到恐惧和忧虑的时候,你也跟着一起恐惧了吗?

……

回想一下,过去那些年出现过的投资机会,你抓住了几个?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他抓住了大牛股,而我却让本可翻倍的收益从眼皮底下溜走。为什么?他当年敢于出手买房,而我却在犹犹豫豫中目送着房价坐上火箭。为什么?他敢于辞职创业,今天网店开得红红火火,而我却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对老板唯唯诺诺。是因为贪婪、恐惧、胆怯、犹豫这些心理因素,还是由于自己当时缺乏足够的投资 理财 知识和经验呢?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敢打赌十年之后我连log(对数)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会活得好好的,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想失去关于追你的回忆,尽管最终我并没有和你在一起。”《那些年》中,柯景腾这样诠释他对课堂知识的看法。如今已是成年人的我们,或许的确不需要记得log是什么意思。但有些课堂上老师没有教授的知识,却可以成为我们终身受用的宝贝。

原 上海银行 副行长王世豪对记者说过,在中国一步步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出现过一些特定的投资理财机会。有些人成功抓住了其中的一次或者N次机会,从而成就了今天财务自由的幸福生活,然而更多的人却总是一次次让机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这是因为机会永远都留给有准备的人。把握理财机会需要一定的投资理财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投资者平时做个有心人,通过阅读各种理财书籍、刊物学习各方面的理财知识,同时要能敏锐察觉到各理财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各种国家大事,从而在第一时间抓住投资机会。

除了知识储备,良好的心态也是避免“错过”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认准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方面也不能抱着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想法去博投资机会。因为理财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和财富缓慢积累的过程,以正常的心态参与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

“沈佳宜”嫁人了 投资机会还会来

在投资市场中,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本组《封面文章》,我们就通过10位投资者的真实经历,为大家回顾了过去10年中出现过的10个绝佳的投资机会,目的并不是让读者为“错过”而懊悔,而是通过分析梳理这些投资机会出现的原因、市场演变、最终结果以及投资者的心态变化,帮助读者更好地认清自己“错过”的原因,并且证明一个最重要的理财信念:错过了当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留下的将是终身的遗憾,但错过了当年的投资机会,却并不打紧,因为投资机会永远都存在,并且永远垂青于那些懂得不断学习和拥有勇气的人。就像《那些年》里说的:“每尝过一次爱情,我都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勇气,在跌倒的时候吹拂伤口,然后重新站起。”放下过去,放眼未来,抓住下一个投资机会,你就是理财达人!说到底,理财是一生的功课,我们随时可以从头再来!

最后,套用《大话西游》里那句经典台词,与所有经历过“错过”的投资者共勉:“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投资机会,我会对那个它说三个字:‘我买了’!”

10年机会逐个数

2001

机会:B股

人物:张培芬

“回头看看,当时真的什么都不懂,如果真的买了B股,后来赚钱了又没有及时抛掉的话,说不定倒还套着呢!”现年43岁的张培芬是上海某部委的一名公务员,对她来说,2001年B股那波大牛市是她终身难忘的。

1999年,随着“5•19”行情的启动,张培芬也在同事的劝说下开始投资股票。尽管当时炒股完全是听同事的消息,但在牛市中,这种危险的炒股方法也让她赚了不少钱。到了2001年的年初,单位里开始有不少同事议论B股可能会对内开放了。“当时我压根不知道B股是什么东西,后来听说B股是用外币结算的,还可以T+0交易,风险比A股大,我就有些担心了,因为我生性还是比较谨慎的,之前买A股已经赚了点钱,所以当时也没当回事。”张培芬说道。

2001年2月19日,传言果真兑现了。张培芬身边不少同事都开始炒B股,而B股也像发了疯似地不停上涨。一时之间,鸡犬升天。“我记得坐我写字台对面的小陈当时只用了0.4美元一股的价钱买了氯碱B股(900908),后来听说到6月份的时候就涨到了1.2美元了,3个多月涨了2倍啊!不过他当时没抛掉,到8月份股价反弹的时候0.8美元一股卖掉了,也赚了1倍多了。”说到这里,张培芬兴奋极了。

尽管错过了这次由对内开放而兴起的B股大牛市,但张培芬也并没有显得特别沮丧,因为虽然当时她身边不少同事都借此机会赚了一大笔钱,但也有些同事由于贪心而没有在高点离场,最终导致收益少了许多。也有的同事经不住诱惑,在5、6月份的时候追高入场,从而被套在了高岗上。“就说那个氯碱B吧,后来直到2007年大牛市的最顶峰才碰了一下1.2元的高位,现在也才只有5毛多,这种历史性的投资机会错过了以后就很难再出现了。”张培芬总结说。

点评:1992年2月,B股市场诞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后,B股市场的大门正式对境内投资者关闭了。直到2001年2月20日,为了激活B股市场,让海外投资者重回国内,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下发通知,决定自2001年2月21日起,允许国内居民买卖B股。这一政策瞬间打开了沉寂多年的B股市场资金流动大门,从2001年2月19日到6月1日,上海B股指数涨幅达189%,很多B股个股甚至上涨超过300%,不仅让一大批当年的套牢者得到重新获利的机会,也使不少看准时机的投资者获利颇丰。

然而与管理层希望通过开放B股吸引外资踏上归途恰恰相反,B股开放之初外资立即上演胜利大逃亡,而“解放者”则是国内的无数散户。就在B股经历了那个“疯狂的春天”之后,立即迎来了暴跌,许多没有认清B股暴涨本质的国内散户再次体会到“纸上富贵”的苦涩。

此后,关于B股改革、关停或与A股合并的呼声和传闻不绝于耳,但B股真正的改革始终不见踪影。B股市场始终处于A股小跟班的尴尬状态。今天,B股已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只有少数投资者抱着将来B股改革时可能获取制度性溢价的心理而继续在B股中潜伏。11年前炒B股的热潮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片段。

2002

机会:商铺

人物:刘绍益

2002年,上海楼市刚刚起步,商铺投资同样也蕴含着很多的机会。如在那段时间投资商铺,既可以做到在价格底部进入,享受到物业本身增值带来的收益,同时还能够分享到铺位租金上扬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绍益是上海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创业,经营一家小规模的印刷厂,家境比较殷实。因为手中有闲钱,在2002年前后,他曾考察了好几个商铺项目,但最终都没买,回头看来,委实错过了不少机会。而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却仅仅只是一念之差。

2002年初,刘绍益了解到,在徐汇区斜土路、大木桥交叉口处有商铺出售。商铺是金色港湾的配套商业,每个铺位大概将近100平方米左右,开发商承诺“买一送一”,即购买商铺可获赠相同面积的地下室。

刘绍益除了对商铺很感兴趣之外,还想连同二楼的公寓也一并买下来。二楼的公寓有两个房间朝南,通透亮堂,外面还有一个面积大约50平方米的露台。按照他的计划,考虑把这里改造成为办公室,外面的露台上可以搭个凉棚,如有客户过来,可以喝茶聊天。附带商铺赠送的底层甚至可以摆设备,也做库房、机房。

不过就在刘绍益选好房,准备交付定金的时候,开发商又提了一次价,公寓从4950元/平方米涨到了5100元/平方米,这让他心里有了一点小疙瘩。他要求售楼小姐打点折扣,但对方就是不肯松口让步,这让他有些耿耿于怀。就在僵持的那段时间,售楼小姐表现得很殷勤,隔三岔五打电话过来,催促他过去交定金,这反而起了反作用,“我认为可能是卖不掉了,才故意找到我”。双方僵持了一个月后,刘绍益明确告诉对方“不要了”。

后来的市场行情走势让他有些追悔莫及。两年后,商铺由最初的10000元/平方米涨到了25000元/平方米,现在附近出售的商铺挂牌价更是达到了75000元/平方米。同时,随着徐汇商圈辐射,以及周边商业氛围日渐浓厚,不断有品牌店进驻,租金水平开始步步高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0~12元/平方米•天,一套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的商铺,年租金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

另外一次机会出现在静安区。2002年的夏天,他得知康定路上有一套面积约80平方米的临街商铺,对方要价8000元/平方米。看过之后其他方面都比较满意,除了面积,因为他想找一间面积大一些的商铺。最后一次见中介的时候,他还带了2万元,准备交付定金。中介见他诚心买房,主动表示免收他的中介费,希望促成交易;房东表示也可以去掉零头。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把钱拿出来。目前,康定路上的商铺售价已经超过了70000元/平方米。

还有一次,刘绍益甚至放弃了到手的机会。

那是在2004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三江路、龙漕路路口,又看到有商铺对外销售。其中一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底层商铺,房型正气,让他感到非常满意。开发商报价30000元/平方米,周边公寓已经卖到了19000元/平方米,两相对比,显得商铺售价并不高。也许是因为有了前两次教训,看好房之后他马上取出5万元付了定金。

但付了定金之后,刘绍益又觉得心里有些不太踏实起来。他发现周边商业氛围很淡,徐家汇商圈辐射不到这里,因此担心以后商铺难以租出去,造成长期空关。恰好他认识的一个人也想买那里的商铺,于是刘绍益把自己的房号转让给那个熟人,自己来了个“金蝉脱壳”。

事后,刘绍益承认还是看走了眼。商铺刚刚交付,就被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看中,签了一份长期租约。而在一年之后,周边商铺的售价便涨到了50000万元/平方米。如今,周边的社区商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包括克莉丝汀饼屋、海王星药店、罗森超市等都已进驻。

点评:投资商铺,除了获得物业本身增值所带来的收益之外,还能因为商铺出租而带来的高额租金回报,所以素有“一铺养三代”的说法。在2002年前后,上海的房价水平尚处于低位,而且除了市中心区域外,很多地方的商业氛围都没有成熟起来,因而在那段时间,投资商铺既可赚到物业增值带来的收益,也能享受到租金上涨带来的长期稳定回报,商铺投资可谓是“双丰收”。

中原地产对上海历年来商铺投资回报率做了分析统计,发现在2002年前后,平均回报率在10%~12%;即使在2005年前后因为房价的上涨导致回报率有所回落,但也达到了8%左右,比较理想;只是到了2008年以后,才降到6%以下。

即使在目前,商铺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回落到低位,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周边区域还是有机会可以挖掘,比如部分目前商业配套一般,但未来人口将大量迁入的区域,无疑能够成为新的“掘金点”。

2003

错失的机会:住宅

人物:崔建强

下面这个故事,或许大家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们可能不止一次地听到身边有人这样说:“要是我当初把那套房子买了……”

从下面这个即将登场的故事主角身上,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一再浪费购房时机。这一次,我们把视角对准了一位“新上海人”,名叫崔建强,陕西人。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上海的住房也曾经有过“白菜价”,崔建强就碰到过。

“你绝对想不到,那个时候我曾有机会只花不到10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房”。2000初,由于换了一份工作,崔建强从黄浦区搬到了闵行区静安新城。这个社区是一个动迁房性质的大型社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配合静安区市政动迁而建。整个新城由十二个分区组成,最早的一区建于1996年底,最新的十二区于2000年竣工。他跟同事一起,在一区租住了一套两房。

半年后的一天,房东通知他们另行租房,自己准备把房子挂牌出售。可能是出于考虑减少售房成本,比如节约中介费用,房东提醒崔建强,如果他愿意买,可以再便宜一点,总价大概9.8万元即可成交。

他租住的这套两房面积约72平方米,以房东当时的报价来计算,单价只有1360元/平方米。现在看来,这简直相当于白送!记者在静安新城走访时了解到,目前出自该社区的二手房报价在1.8万~2万元/平方米之间,对比之下,当时的价格连现在的零头都不到!

但崔建强当时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说:“当时还是个单身汉,并未成家,买房的欲望不是很强烈。”但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当时买了那套房,无疑抄了大底。

崔建强在一家台资公司上班,随着自己技术水平的提高,收入也多了起来。同时,已经成家的他,随着儿子的出生,买房已经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他爱人也认为在上海买房更加靠谱,可以把小孩接过来带在身边。

2003年夏天,已经买了房的同事现身说法,劝他买一套。虽然当时房价又涨了一些,按照他当时的条件,完全有能力承受。崔建强当时已经积攒了大概八九万元,有能力支付首付款。而且按照他当时已经接近5000元的月收入,应付月供没有任何问题。其间,他又搬了两次家,从静安新城搬到平阳二村。不到3年时间,就搬了3次,频繁的搬家让他感到有些疲惫不堪,买房的欲望也很强烈。

但房价的快速上涨让他感到有点纠结。不到3年时间,附近的二手房价涨到了4500元/平方米,自己辛辛苦苦攒了3年,居然只够付首付款,这让他感到有些不甘。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房价不断上涨,原本足够支付首付的积蓄,在几个月之后却发现不够了,这反而进一步打消了他的买房念头。就这样,在犹豫中,崔建强选择了放弃。

“我当时要是在上海买了房,现在也是一个百万富翁了。”谈起自己曾经错失过的机会,崔建强自嘲地对记者说,“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为何就不能果断决绝一些,买了再说。要是知道房价会涨到现在这个水平,我砸锅卖铁也要买。只可惜啊,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举起右手,狠狠地挥了一下。虽然他最终还是在老家陕西咸阳买了一套房,但如果当时把房子买在上海,至少现在老婆、小孩可以每天跟自己呆在一起,一家人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而现在,他只能通过电话,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更主要的是,在上海打拼了十多年,因为经常换房搬家,那种漂泊不定的感觉已经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没法摆脱。

点评: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原因非常复杂,诸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需求增加、供应结构不合理、投资性需求比例过大、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房价一路快速上涨。其间在2005年和2008年因为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曾有所停滞,但随后依然保持快速上涨态势。直至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房价上涨势头才被遏制住。根据上海市发改委曾经公布的一份市场监测资料显示,在2003年初,包括黄浦、徐汇、静安在内的市中心商务区,中档楼盘售价在7000~9000元/平方米之间,高档楼盘也不过15000元/平方米。包括宝山、闵行在内的外围区域,普通楼盘售价在3300~4500元/平方米之间。而如今,同等品质的楼盘,售价均已上涨了6倍左右。如上述市中心商务区的中档楼盘售价普遍在45000~60000元/平方米之间,外环线附近的新盘单价也超过了20000元/平方米。在这一轮将近10年的“房产牛市”中,不管何时买房,都有赚头,其区别在于赚多赚少。

2004

失去的机会:开网店

人物:陈俊华

陈俊华目前在一家IT公司任职,生活过得波澜不惊。“其实2004年时候就有同学找我一起开网店创业了。”陈俊华挠了挠头说,“当年没想到啊,现在网购会这么火。”

原来,当时陈俊华刚刚毕业工作不久,在一家外资小企业上班。“那时候工作也是乱找一气,就想着先埋头干两年,学点东西再说。”陈俊华回忆说。就在那个时候,他本科时候的室友来找他,说是想要一起开家网店创创业。

“也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关系,大二、大三的时候我们俩都喜欢鼓捣鼓捣电脑,一起搞搞各种硬件、软件的。”陈俊华笑笑说,“后来么也就仗着有些‘手艺’,就帮师姐啊师妹的修修弄弄。”毕业之后,陈俊华的室友继续留校读研,因为空暇时间比较多,就想着找点事情做,然后就想到了开一家电脑数码的小专营店。

“他找到我,说是希望一起出点钱,然后他可以主要负责跑货源、硬件技术,我则侧重网店的维护、软件方面,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学校附近租一个小的实体店面,反正他有时间,可以提供一些维修等技术服务。”然而,陈俊华跟家里商量了一下,觉得当时网络购物还是“不靠谱”,老百姓的购物习惯、消费心理是一方面,网店在支付、运送和质量保证方面也都有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况且自己刚刚工作,既没有闲钱也没有很多精力去忙这些事,“可能也是觉得太麻烦了吧。”陈俊华叹了口气。

让陈俊华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淘宝、支付宝等互联网商务的蓬勃发展,很快网购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连快递业都跟着火热了起来。前年陈俊华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听说,室友后来就自己开了店,不但在淘宝上已经算是‘信誉老店’,在学校附近的实体店也是小有名气了。“想来还是颇有些后悔的。看看现在新开的网店,已经不像当年那样了,竞争越发激烈,人气、信誉的影响很重要,又充斥着大量仿冒、作假的情况,做实体商品的起步就比较难了。”陈俊华最后说,“回头看看,也只好说是与机遇擦肩而过了吧。”

点评:跨入21世纪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陈俊华读的计算机专业在当时也是十分火热。然而,日新月异的变化仍然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料。随着8848、ebay易趣等网络拍卖网站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互联网购物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到了2004年,异军突起的淘宝网加上支付宝平台给网络购物支付方式带来的变化,使得网购真正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由于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灵活性,网购的魅力一年年地显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改变。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带动了网店创业的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2004年的那段时间,网店的创业已经变得很普遍、很大众化了,相对的,我们错过的那份最开始的机遇,如今也就有些不一样了。

2005

失去的机会:股市

人物:黄梦洲

今年33岁的黄梦洲就职于一家4A广告公司,是同事眼中的小帅哥,因此平时同事们都喜欢叫他“黄帅”。早在黄梦洲上大学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一起炒股票。当时A股正处于1999年到2001年的那波大牛市中,然而当他大学毕业后,自己独立操作股票账户时,却迎来了熊市。由于市场低迷,黄梦洲便一直采取短线操作思路,一到止损点立刻认赔出局,而一到止盈点也同样毫不手软,见好就收。

这样操作一直到2005年,黄梦洲都是有赚有亏,总的来说还算小有收获。然而正是由于习惯于这种熊市思维,使得2005年下半年A股出现上涨的时候,黄梦洲依然认定这只是熊市中的昙花一现,998点肯定还会被跌穿。

正是在这种惯性思维的指导下,黄梦洲不停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2005年“打”到了2006年,手里的个股从未持有超过3个月的,但在牛市中,这样的操作却使他的收益落后于大盘,直到2006年9月,上证指数突破1700点后,几经挣扎后的黄帅才停止了短线操作,但到了2007年3月,眼看着股价持续上涨,黄梦洲又忍不住恐惧了起来,清盘出局,这样一来,他又错过了2007年大牛市的大部分收益。此后几年,黄梦洲每每谈起这段投资经历就抱怨说:“熊市思维害了我!”

点评:2001年,上证指数上摸2245点,随后开始一路下行,虽然其中也有过几次反弹,但终究不成气候,其中股市长期上涨乏力的关键因素在于股权分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其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终于在2005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股改的开始。8月,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股改开始大规模推行。也正是在股改推行之时,上证指数触摸到了998点的历史低点,突破了许多股民的心理防线,股市“推倒重来论”等极端悲观的舆论甚嚣尘上。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人民币汇改启动,人民币汇价由挂钩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外币,从此开始,人民币步入了长期升值的通道。在股改和汇改两大根本性利好因素的作用下,2005年下半年开始,A股市场蹒跚回暖,2005年10月完成最后一跌后,A股正式步入了连续两年单边上涨的超级大牛市中。然而站在2005年往前看,又有多少股民能预见到这一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呢?

2006

失去的机会:基金

人物:薛英

薛英是上海一家进出口公司的销售总监,平时工作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2005年的时候,薛英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涉足基金投资。

“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买的第一只基金是上投摩根中国优势,还是冲着当时的明星基金经理吕俊去的。但是买了以后工作实在太忙了,后来这笔投资就给忘了。”薛英说道。

到了2006年,A股的持续上涨也让她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和朋友开始谈论和涉足股市,薛英当时也和丈夫谈起过要不要再买点基金的事。但从事科研的丈夫却对投资这档子事没什么兴趣,还总是以“世界上哪有那么好赚的钱?”“你忘了前两年买股票被套的经历了?”等说法来反驳薛英的主张。

而此时,薛英由于经常需要出差而将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丈夫,自己也鲜有功夫过问,这事也就这么耽搁下来了。就在2006年12月,A股发动了一波气势汹涌的蓝筹股大行情,一时之间群情激奋。薛英看到新闻,于是抽空上网查看自己的基金账户,却突然发现之前买的几只基金都不见了。一问丈夫才知道,原来这些基金早在3个月前就被丈夫赎回了。只是丈夫怕薛英反对而没有告诉她。知道这个情况后,薛英还和丈夫争辩起来,只是丈夫依然坚持认为基金这东西有得赚就不错了,不要太贪心,而且A股当时已经创出历史新高了,随时可能掉头向下。对基金投资并不太在行的薛英听了之后,也觉得不无道理,而且就算现在追高风险也太大了。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薛英丈夫的想法太过保守了,只可惜薛英在忙碌的工作中,没能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市场和打理基金,使得薛英不但在2006年的基金大爆发之年收获有限,在之后2007年的大牛市中也没能有所斩获,错失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依靠投资理财致富的机会。

点评:如果说1998年是中国基金元年的话,那2006年无疑是中国基金大爆发的元年。这一年,开放式股票型、混合进取型基金全年的累计平均涨幅为130%和125%,与上证指数130%和沪深300指数120%的涨幅相比基本持平。这一年,净值增长最高的3个开放式基金分别是景顺长城内需增长(182%)、上投阿尔法(173%)和上投摩根中国优势(171%)。由此也开启了市场追逐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的热潮。

2006年,凡是选择通过基金投资股票的基民,只要持基不动,绝大部分人的收益都跑赢了股民。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强烈的赚钱效应刺激下,“基民”、“养鸡(基)”等新鲜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从此以后,基金也已成为老百姓最熟悉的理财手段。

这一年,指数基金首次展示出它在牛市中上涨迅猛的魅力。同样是在这一年,封闭式基金在净值大幅增长和折价率大幅缩小的双重作用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全年所有封基的平均回报率高达148%,年度市价回报率第一的基金泰和甚至高达240%。

2007

失去的机会:艺术品

人物:秦春荣

为了寻访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的人物,记者找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拍卖研究所的所长秦春荣。没想到,秦春荣一听记者的来意,立刻就笑了:“要说在艺术品方面错过的机会,那真是随手拈来,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我自己在2007年就遇到过一回,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秦春荣告诉记者,他的爱好比较广泛,喜欢收藏各种类型的艺术品,也经常逛逛各处的古玩市场、拍卖行,这里看看、那里瞧瞧。2007年的春天,一个平日里相熟的古玩店老板打电话给秦春荣,说有件“好东西”让他过去店里看看,“一准”喜欢。当时那家店在徐家汇附近的一个古玩花鸟市场,秦春荣第二天中午吃了饭就兴冲冲地出了门。“那天一直下着小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是打了个车过去的。”秦春荣顿了一顿,接着回忆道,“我一推门进去老板就招呼我到里屋,神秘兮兮地拿出了一个象牙雕件。”说到这,秦春荣摇摇头,又笑着说,“那真是,突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原来,老板拿出的这根一米左右的象牙是非常完好的一整根,上面精巧地雕刻了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秦春荣解释说,象牙的制品历来都是非常珍贵的,整根的象牙更是如此。在艺术品收藏里,象牙跟鸡血石等其他一些收藏品都属于杂项,“而象牙更被称为是杂项里的上品,品质极高,也很适合做成精细的摆件。”秦春荣的话语里透着感慨,“我本就喜欢清明上河图,家里还有一幅1:1高仿的清明上河图的绢画,当时见到这么一根象牙,自然大为动心。”

虽然喜欢,但老板开出的3万元左右的价格还是让秦春荣很是犹豫。“毕竟按那时候的市场情况,3万元说不上便宜。”秦春荣告诉记者,“那天也真是犹豫了好一会。”由于老板死活不肯让价,最后秦春荣还是没有买下那根象牙雕件,“那时候觉得要不还是先等一等,看看市场的情况再说。”秦春荣叹了口气说,“千金难买早知道啊。”

“那现在这根象牙能值多少?” 记者急忙问。秦春荣笑了,连连摆手:“现在后面加一个零也不止咯!”他接着说,之后市场渐渐走高,大概过了一年多就后悔了。“后来有段时间真是越想越觉得后悔,可是后悔也没用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好东西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秦春荣接着告诉记者,由于现在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象牙制品已经愈发显得稀缺。而几年前的那根象牙既不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猛犸象象牙,也不是较为粗糙的非洲象象牙,而是偏细腻的、货真价实的亚洲象象牙。“再加上老一辈工匠比之机器更为精细的做工,现在真的已经是一货难求了。”秦春荣也是释然般地又笑着说,“价格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往上翻,也算在所难免的了。”

点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无论是文化上的精神需求还是金融的投资需求,都大大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2005年末、2006年初,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万人,一片“全民参与”之势。2006~2007年,作品的流拍、价格的下跌却使得买家进入了一定的迟疑观望,市场的火热态势有所降温。不过,艺术品投资作为继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后的新方向,依然越来越多地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认识,市场在短暂的停歇之后很快一路走高。

到了2009、2010年,各种100%成交率的拍卖专场、过亿元的拍品频频出现,许多专家都惊呼“天价”、“看不懂”。应该说,收藏市场虽不像股市、楼市有着明显的大起大落,可是近年来投资热点的频频出现,使得收藏市场不管是投资者的数量还是藏品的类别都大大地扩充,渐渐成为了一大新的投资方向。艺术品市场本就充满遗憾,站在今天回首那个价格低、赝品少的2007年,我们错过的机会真是数不胜数了。

2008

失去的机会:读MBA

人物:杨文

如果说投资股票、基金、房地产、金银币是外部投资的话,那么给自己充电便可以理解为内部投资。对于职场一族来说,培训、再教育也是提高职场回报率的有效途径,不过那些年里,投资自己的成本也在一路上涨。

提及MBA学费的一路飙升,杨文不由地唏嘘。

2008年,在职场历练了四五年后,杨文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正出现瓶颈。“每天做的是差不多的事情,工作的热情也开始消减”。让杨文觉得比较苦闷的是,短期之内也看不到职场提升的希望。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他开始寻找新的职业机会。不过,在面对自己心仪的职位时,杨文觉得学历是一道门槛。“虽然对于职场来说,经验、能力是更重要的指标,但是学历也是一项硬性指标。”毕业于一所非知名高校,杨文始终觉得必须拥有一张硬PASS。

杨文选择了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的业余班MBA,杨文的打算是一边工作、一边进修,花上两年的时间为自己“增筹”。

“工作之后再念书何其不易!”杨文感慨说,“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复习备考,对天天上班的人来说太难了。”坚持了一个月,杨文最终放弃了考试。

“可以说,这是一次让我非常后悔的放弃。”杨文这样说。去年,已经跳槽到一家基金公司工作的他再度拾起了进修的愿望,“职场生涯越往上走,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杨文告诉记者,刚刚公布的笔试成绩还算理想,不出意外的话,到9月份就会再次走入校园。

不过,让杨文有些吃惊的是,4年间,MBA的学费已经出现了飙涨。“我记得2008年的学费是8.8万元”.但4年后再度报考,杨文在招生简章上看到的学费是18.8万元。“是的,最初我以为自己看错了,但是没有错,4年后学费涨了10万元”。

点评:事实上,这并非个案。从2008年开始,各大商学院MBA、EMBA的学费就从微调改为了猛调,上涨的幅度丝毫不亚于房地产市场。上涨幅度最大的两年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1年,其中2009年不少商学院的学费上涨幅度超过30%,2011年知名商学院的学费上涨幅度则达到了50%~60%。一方面,MBA教育的投入成本处于上涨,另外一方面学费价格也反映出了再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像2008年、2010年所出现的经济不景气,大批职场人士选择到商学院就读以图职场再造,也推动了MBA、EMBA的学费大幅上涨。此外,像长江、中欧这样的最贵商学院,每年则保持4万~5万元的学费增长速度。

2009

失去的机会:黄金

人物:马明强

那些年,黄金无疑是最牛的投资品之一,从百元的价格起步,黄金一路上涨到400元/克附近。黄金吸引了诸多投资者的关注,也给更多的投资者带来了遗憾。

马明强年届五十,有一些积蓄的他一直想找一些给财富增值的途径。关注起黄金,还要从女儿送他的生日礼物说起。女儿为了表孝心,在老马过生日的时候送上了一根50克的生肖金条。让老马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多的时间里,金价就从150元/克涨到了200元/克。

女儿介绍说,金店售出的生肖金条,涨幅大的金条还可以回售到金店。2008年,老马的股票、基金都大幅缩水,唯一增值的就是这根金条。老马一下子对黄金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也格外关注和黄金投资相关的各种信息。

不过,老马的投资理念是绝不跟涨,因为前几年的证券投资市场给了老马异常惨烈的教训。可是老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绝不跟涨”这一点让他在黄金单边牛市里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投资良机。

2009年春节,老马打算用这一年的年终奖来开始自己的黄金投资。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经历了2008年的下行后,黄金走出了一波凌厉的行情,从750美元/盎司的位置一路走高,两个多月的时间,涨幅就达到了惊人的30%。“差点触到1000美元/盎司”,老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春节那段时间,我一直都在金店里看行情。”老马回忆说,尽管黄金涨势喜人,但对于还没有入场的他来说,“买”还是“不买”成为了放在老马面前的难题,“总不可能只涨不跌吧?”最终老马决定,等一等,等金价跌下来再做打算。

不过,让老马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全球的货币宽松政策,疲态不减的美元为黄金提供了充足的动能。这一年,金价从1月起步,这也是全年的最低点。

白白错失了这次机会,老马不由地有些灰心。“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黄金,越来越多的银行开设了黄金业务”。通过这些投资者教育活动,老马了解到,比起实物黄金来,账户黄金更加适合作为交易的工具。

“我的亲戚在银行工作,在她的推荐下,我还到银行开办了黄金账户”。不过,老马之前购买的一笔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到期,老马只得再做等待。这一次,老马真是“肠子都悔青了”,2009年9月份,黄金再次迎来了一波强劲的上涨,一路扶摇直上,直接冲升至1000美元/盎司上方……

“历史总是在重演,”老马不无悔意地说,“调整的时候,总担心金价会掉头向下;上涨的时候,不敢盲目追高;下跌的时候又担心自己被套牢。”正是犹豫不决让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投资良机。

点评:其实,很多人在看老马的故事时,都会从中看到另一个自己。我们往往会羡慕那些投资高手,他们总是能够抓住这样、那样的投资机会,从此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从此财富攀升,从此坐拥财务自由。但是事实上,很多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擦肩而过,甚至把我们撞得肩膀疼,但是只有回望的时候,我们才会懊恼地说:早知道!

事实却是,如果我们缺乏投资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再好的黄金机会也不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下一个十年,你可能还在懊恼那些你错过的机会。

2010

失去的机会:金银币

人物:李力

在2010年金银币行情来临之前,李力就已经开始接触金银币。但遗憾的是,他跟这波行情却没有多大关系。

李力是杭州人,在上海工作。他的一位朋友在上海一家拍卖公司任职。在朋友的影响下,他也慢慢开始关注起金银币来,并经常参加与此有关的活动。2009年底,他的朋友预感到金银币会有一波行情,因为当时上海卢工和北京马甸两大国内最大的邮币卡市场中,金银币交易人气变得旺盛了起来,因此建议他趁早买一点金银币放在手上,等待行情的到来。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李力自己也已经意识到,长期投资金银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总体来看,其每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很稳定。

朋友给他推荐了1981年中国辛酉(鸡)生肖金币。李力的属相也是鸡,因此对这枚生肖币产生了天然的好感。2009年底,他在网上看到有人报价5000元对外出售。在2010年春季的拍卖会上,这枚生肖币拍到了8000元,比较之前的价格,有了不小幅度的上涨,他又害怕买到高价,没有出手。

心有不甘的李力来到上海卢工邮币卡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找到了一整版10枚1981版生肖鸡,要价7500元一枚,比春拍的价格还要实惠一点。不过店主不愿意分开出售,希望有人一次性买走。同行的朋友也劝他“拿下”,因为该金币的总发行量只有5000枚,存世量并不大。但考虑到要掏出近8万元真金白银来收藏这一种金币,他又有些吃不准了。随后,这枚生肖鸡的价格走势大大出乎他的意料,2010年底最高涨到15000元,而且10枚整版因为比较罕见而价值更高。

错过1993年1/10oz和1/20oz观音菩萨金币(有S版),让李力至今还有点懊恼不已。这种金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右下角不带“S”字母的,在国内发行,实铸量不小;而另外一种为带“S”字母(被称为“有S版”),在海外发行,经经销商证实,发行量不大,因此收藏价值较高。但在2010年初,这个消息并不为藏友所了解,因此两种版本的价格差不多,1/10oz市场价为2500元/枚,1/20oz约2000元/枚。在2010年的春拍上,李力看到了“带S版”的观音菩萨金币,朋友表示佛教题材的金币也有不小收藏价值,可以考虑买下来收藏。但在李力看来,这种之前涨势并不是特别突出的金币,可能不会有很抢眼的表现。因此当价格超过自己的心理价位2400元之后,他便没再举牌。他的放弃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结果在2011年1月的拍卖会上,1/10oz有S版金币已经飙升至7700元/枚,而1/20oz金币因为存世量只有1000枚左右,价格更是飙涨到19800元/枚。

点评:金银币收藏真正为人们所了解并熟知,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早在1997年,因为邮币卡市场的投机风盛,金银币曾经也火爆过一阵。比如三国银币,价格曾经炒高到3000元/套。但随着邮币卡市场泡沫的破裂,金银币也受到波及,因此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2006年才有所改善。总体来看,金银币从2007年开始明显上涨,到2008年年中,涨幅大概在50%左右。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从当年秋天开始价格出现回调,幅度达到15%~20%。2009年前三个季度市场走势不温不火,但年底便表现出复苏迹象,进而酝酿出2010年的大行情,上半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普涨一倍,夏歇过后,秋季行情再次出现翻番景象。

作者:邢力 尹娟 甄爱军 徐卓航

第3篇:那些年,我们说过的“中式英语”

Chinglish,即中式英语,就是说中国人在口语或写作中先用汉语打腹稿,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Chinglish一直是困扰中国学生口语的一大问题,很多学生在接受中国英语教育之后讲英语总是摆脱不了中文思维定式。有的Chinglish在语法上不见得是错误的,甚至是全部正确的,但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显得不地道。今天小编为大家搜罗了十个常见的中式英语句子。

作者:一沁

第4篇:观改革开放30年---生于1977有感

我选择观看的影片是改革开放30年---生于1977,我认为我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我认为改革开放的这30年是很具有历史意义的是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的一个阶段,所以我选择这部影片希望能让自己更加的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针对这部五集的电视剧来说为了更加的深入了解,所以我选择了这部电视剧中的第一集,希望的田野来进行深入的了解。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属于经济非常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很低下的一个状态而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走上了逐渐发展的道路,但是改革开放的这30年也不是轻轻松松的就度过的,可以说生于1977年的那一代人他们的成长其实是伴随中国的成长而成长的。我们都知道1966年实行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的高考制度停止了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生产里条件下由于遭遇自然灾害的中国粮食极度短缺工厂停滞再加上高考的废止大量的初高中生滞留在城市,国家的就业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号召年轻人去进行上山下乡活动,去一些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其实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是想象不到那样的条件是有多么的艰苦的,可以说那时候的农村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年轻人去哪里真的就是进行大开发的,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好,吃饭吃不饱,并且还在实行计划经济,农民干一天活给一天的公分,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吃饭都是个问题别说在这基础上还要干活了,其实这一代的年轻人怀着一颗可以说是奋发向上的心希望可以靠自己靠大家的努力去改变农村的现状,但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还是有心无力吧,终于1977年实行了回复高考的制度,大家才有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很多的现状,所以很多人都开始准备去参加高考,但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毕竟他们这代人下乡后从事工作都有七八年了,可以说离开书本好久好久了,再捡起来进行高密度 的学习也是不容易的,并且平时还不能耽误自己本身的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充分利用去学习,所以我感觉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不是说混混就能上大学的那种。因为77届的那届学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未来祖国建设的支柱型人才吧,在他们进行大学课程的同时,农村也发生了一个改革的大事件。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一项改革,我们都知道在那之前一直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当然对生产是一个不利的影响,在实行了包产到户以后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这种形式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颁布了文件。也大力推动了这项政策的推广吧。

改革开放的这30年真的是一个历经很多波折的一个过程,处于生活现在科技较发达,经济各种水平都比较高的一个生活环境我们确实很难去想象以前那些艰苦的生活,看过这一集的纪录片以后,确实对自己有很大的触动吧,感觉我们能过上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也是靠那些老一辈的人们的付出和努力吧,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好好努力。

希望观看这种纪录片能加深对中国的历史的了解,以后更好的努力进步!

第5篇:数学家杨乐回忆1977年恢复职称评定旧闻轶事

今年不仅是恢复高考30周年,同时也是恢复职称评定30周年。此中意义,结合当时学界状况乃至社会背景,方能进行较准确的评估。本刊特发表学者邢小群对数学家杨乐的专访,以资读者诸君思考.当时也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在搞研究邢小群(以下简称“邢”):1977年,中央决定将陈景润从助理研究员提升为研究员,您和张广厚从研究实习员提为副研究员。这意味着恢复职称评定制度,是当时中国进入“科学的春天”的举措之一。此事到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当时的三人只有您一人在世了。今天,请您谈谈这件事的背景情况。杨乐(以下简称“杨”):先谈谈我们的学历背景吧。我和张广厚1956年到1962年在北京大学学习。那时较多大学学习苏联,实行五年制。我们本来的学制是五年,应该在1961年夏天毕业,但到了1960年,学校宣布我们再延长一年。

9、10月份,这时我才知道W.K.Hayman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我们在1965年发表的文章确实解决了他的这个问题。在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与外界完全处在隔绝状态,这些信息都不知道,只有将国内图书馆拥有的图书与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现在情况不同了,仅仅从网上马上就知道很多信息。1977年报道的内容,实际上是我们做了能够做的事情,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但也不一定非要在全国范围内搞那么大的宣传。因为我和张广厚北大六年有好的基础,研究生阶段跟着熊庆来先生学到好多东西,也是比较好的学生。我猜测中央是要改变“文革”期间“左”得不能再“左”的知识分子政策,需要树立正面典型,又找不到多少正面的典型,就拿我们当例子罢了。说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一方面有那个美国数学代表团的承认,另一方面1974年还有一个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相当于科学院的院士)与我们的会见。他年纪比较大,是函数论的专家,叫A.C.Offord。他1974年10月到中国访问前,已经在《中国科学》上看到我们的文章,他来之前就说要会见杨乐和张广厚。他不是作为数学家身份来的,而是以英中了解协会主席身份,受中国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作为半政治、半民间交流来的。但因为他是我们的同行,就要求会见我们。所以1974年10月,他被请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时,我有一个演讲,谈了我们已经发表和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当时,他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这是惊人的成果,还说回到伦敦要向他的同行报告这项成果。回去以后他也这样做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还有W.K.Hayman的同行专家,一直保持和我们的联系。Hayman教授是国际上我们这个领域的权威学者,曾于1954年和1970年两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演讲。1975年、1976年他曾经邀请我们到英国访问。但那时,我国出访极严,轻易出不了国门。一直到1977年,Hayman自费来北京访问,见到我和张广厚,回去以后,又运作我们到英国访问和参加在瑞士举行的国际函数论会议。这次会议在1978年春天召开。有关记录表明,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以学者个人身份出国访问的首例。我们去英国访问的报告是1977年12月或1978年1月,由科学院外事局上报的。到了春节前夕,外事局把上面的批示复印件给我们看了。政治局委员、科学院院长方毅在报告上有一段话,大意是杨乐、张广厚的水平不错,让他们出去可以发挥在国际上的影响。他倾向支持我们到国外交流。然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京的所有成员都画了圈。可见那时对于出国多么慎重!到了1978年12月以后,邓小平才决定派比较多的人到美国等国做访问学者。邢:“文革”前,数学所的专家们能与国际前沿对上口吗?杨:拿数学所来说,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的水平与当时国际前沿的研究没有什么差距。华老的主要学生的水平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国际上那个研究领域的水平也很接近,但他们的研究面不如华老那么宽,修养不如华老那么深。比如,陈景润与王元在解析数论方面,和国际同行的水平差不多。包括我和张广厚上世纪70年代在函数值分布理论领域,也是国际水平。邢:您和张广厚做研究生的论文水平,也是比较前沿的吗?杨:应该说是和国际上很突出的博士论文的水平相当的。1969年那个美国数学家的论文就是博士论文,发在国际上三四种最好的数学期刊之一上。而他的博士论文与我们的研究生论文水平大致相当。邢:您和张广厚当时的研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条件吧?杨:我们和西方的同事相比,他们比我们更容易成长。他们有好的氛围,有好的交流,论文出来能得到及时关注。我们只有做得很突出时,人家才能关注。邢:您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编辑如何判断你们成果的价值?杨:他们请北大的庄圻泰教授审稿。陈景润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2”的论文是数学所王元与北大闵嗣鹤教授审阅的。闵先生花了三个月时间看陈景润的文章。他审查完了,说血压也升高了。邢:你们写论文用的是什么文字?杨:当时我们在《中国科学》上是法文与中文同时发表。“文革”前的《中国科学》只用外文。1973年复刊时,可能觉得光用外文不好,就决定两种文字同时用。可以用英文也可以是法、德、俄文中的一种。我们刚开始的几篇文章用的都是法文。我中学六年学的是英文,但大家都很不重视。大学一二年级必须学俄语,大学四年级学第二外语时,我学了一年法语。念研究生时,我们这个领域的文献大都是法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国和德国的数学在世界上领先。我们的导师熊庆来三次访问法国,在那里居住达十多年。他要求我们用法文写文章。1976年以后,我们的文章开始用英文写了。

第6篇: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人们常说岁月如歌。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往事便如同一首首经典老歌时常在脑海中回放,勾起自己的回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镌刻在记忆中,储存在日记里,如同一本很久远的书,虽然纸页已渐泛黄,无法完整清楚地拾起,但蓦然回首,里面仍会有很多绚丽的章节,记载着自己曾经的感动与温暖、曾经的努力与收获。

还记得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捏泥巴,纸飞机,图画书,二分钱的冰棒,彩色的铅笔……在童年的记忆里,拥有这些已足够让自己快乐。上学路上与小伙伴们打打闹闹,课间操场上嬉戏玩耍,课堂上大声朗读一个个还不甚理解的故事。作业本上又大又红的勾勾,墙上那神圣的三好学生奖状,都令人羡慕而神往。那时还不知道会有很多烦恼伴随我们成长。

还记得懵懂与上进的少年时光。很多次读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名人经典故事,但那时侯其实对如何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实现理想很茫然。从初中开始离开父母,背上行囊去学校学习、生活。最终,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经过刻苦用功,慢慢地成绩排名前列。还记得那些严谨细致、诲人不倦的老师们,是他们教会我们这些懵懂的少年该如何学习、生活,并教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记得那些活泼可爱、拼搏上进的同学们,是他们让我们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并实现良性竞争。高考的结局,有人欢喜,有人失落,但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因为年轻,那时还不曾对未来有过担忧,觉得还有很多的机会在等着我们。于是,从高中毕业开始,曾经熟悉的同学们的人生有了很大的变化,缤纷多彩而命运迥异。

还记得轻狂与感性的青年时光。在家人、同学、朋友关注的目光中迈进了大学校门。大学四年与其说在学知识,不如说在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那时候创业干事的劲头很足,似乎自己也能成为李嘉诚或比尔.

1 盖茨。同学们相约毕业后要闯出一片各自的天地。也有很多人试图在大学中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但最终能走到一起的寥寥无几。去年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的,那些年每个男生的心中都有一个“沈佳仪”一样的女神,无论表白还是暗恋,都在激励男生成长。当然,结局大多是令人惋惜的,曾经的好感并不代表两人终会走到一起。再后来,走出校门,才逐渐明白年轻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打好基础,慢慢磨练,才能有更大的作为。终于明白,很多事情会随着我们的长大而改变,当我们的观念认识、所处环境不断变化,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最初的坚持会慢慢松动,而去选择另外的答案。人生的历程上,面对出乎最初预料而“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我们常常哑然失笑。

而今正迈入理智与稳重的中年。我们成了家庭的中坚、单位的骨干,肩上挑起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组织的温情、家庭的亲情、友人的友情伴随我们一路前行,构筑了丰富而温暖的人生。我们多了一份理性,逐渐领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多了一份包容,逐渐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相处之道。我们慢慢体味人生的变化,常说“来日方长”,但到真的再次相聚,发现却为“弹指之间”,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在重新洗牌,又是不同的结局,令人感叹、唏嘘不已。

佛经曾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成为了我们人生的珍贵记忆。我们共同经历风雨,共同见证彩虹,共同磨砺成长,彼此包容,心手相牵,情义相连。前些日子看到一段话,“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句话: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如果此刻让我对多年来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关心我、爱护我、支持我的所有领导、同事、亲人、朋友们说一句话,我想也是: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第7篇:那些年·那些事·那些青春的回忆

泛黄的胶片,凝固了时光,每当旋律响起,淡淡的唏嘘和隽永便携着那个时代的气息

在空气中悄悄弥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但总有一些人,他们的微笑记载了师大的历史,他们的理想承载着师大的未来,他们赫赫扬扬的战绩如启明星指引着师大的学弟学妹走向更辉煌的明天。——题记

伴着栀子花的余香,七月二日下午两点,炎炎的烈日炙烤着大地,却依然抵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的热情,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探访优秀校友,传承师大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十二人从芜湖出发踏上了我们第一站——合肥的列车。闷热的列车,期待的心情,欢聚的快乐,在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刻间,漫长的行程累积的疲倦爬得满身都是。走出合肥站的那一刻,我突然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呼之欲出的渴望,眼前突然开阔,这里的一切突然打动了我,是的,我只是用了一个含蓄的打动,而其实我的灵魂震动远非这个词可以涵盖,来到这里简直如同苦苦等待的生命拼图的默契,简直如同久违了的一句话:“嘿!我们来了!”

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好奇与不安,拔地而起的高楼,沧桑的公交站牌,川流不息的车辆„„这里的一切仿佛和我们这些外地人划清了界限并与之同时宣扬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伏尔泰曾经说过:微笑是最有力的武器!队长礼貌地询问路人,连连说谢谢,队友们忙着手机百度或是打电话询问,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问清了路找到了一家便宜的旅馆,三个人住在一间房,虽然拥挤,但也同时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晚上队长给我们开了一个小会布置第二天的行程,奔波了一天,那晚我们睡得格外香。

桃李天下,知行合一

第二天一早,天空还泛着鱼肚白,队长带着我和另外四名队友一起去拜访我们第一个采访对象,他是全国模范教师,曾带领中国的孩子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进行友好访问,他是合肥一中科技创新教练员,他就是地理名师——方晓培。来到他的办公室,看到堆积如山的书中间的桌子上伏案写着什么的方老师

安徽芜湖弋江区安徽师范大学一年级:陶丽婷

第8篇:张敬惠(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偷“玉米

2011级10班 张敬惠

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当农民正在为自己的庄稼忙里忙外时,在某处的苞米地里,出现了一群顽皮的孩子。

自从我呱呱坠地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吃饭的时候,我便非常喜欢吃玉米,但是家里并没有种玉米,总是要到姥姥家去的时候才会让我尽情地敞开胃的吃,因为姥姥家有大片大片的苞米地。

我有一群很好很好的小伙伴,他们每个人的小脑袋里都装着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每天都会有各种惊奇、冒险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在一个炎热的中午,小伙伴们打扮的十分奇异,拿着一个大袋子来找我,原来,他们是要去掰别人家的玉米,听到这个后,我急忙告诉他们:“不需掰别人家的玉米,如果你们这个有趣的话,就到我姥姥家的玉米地去,那里的玉米可多了。”小伙伴们答应了,我们就像我姥姥家的苞米地进攻了。

到了那里,看到大片大片的玉米,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啊! 首先,小春跑到一根玉米杆面前术后:“我们开始玩一个掰玉米的比赛吧!看谁掰得多。”小伙伴们都拍手叫好,比赛就开始了,我们在玩耍中比赛,在比赛中玩耍,大雷一边掰玉米,一边给我们讲笑话,让我们都止不住的笑,在那片苞米地里,传来了阵阵的孩子们的笑声······

玩着玩着,掰着掰着,太阳就快要落山了,我们一共掰了二十四个,但只十三个玉米放到了袋子里,最后的赢家竟然是最内向的一然。

夕阳已经摇摇欲坠在天边,美丽的光芒洒满了大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一群顽皮的孩子背着十三个玉米欢声笑语的走着、跑着、跳着······

第9篇:那些年错过的顶测,那些年错过的培训

那些年错过的顶测,那些年错过的培训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好想拥抱你

拥抱错过的勇气

曾经想征服全世界

到最后回首才发现

这世界滴滴点点全部都是你

那些年我们错过了很多东西,虽然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不能挽回,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给了我们补救的机会的,曾经的我是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好吃懒做的人,以至于自己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出路,在家里闲了很长时间,直到自己想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什么都不会。因为我学的是计算机,所以同学推荐我去顶测学学软件测试然后找一份好工作,但是我没有去。直到我实在走投无路了我才想起来顶测科技的软件测试培训,开始的时候只是凭着对电脑的喜爱想去看看,但事后来听到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而且我也很感兴趣,于是我报了三个月的班。哪里的老师非常负责任,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他们是真心想把他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很快我在这里毕业了,老师还给我找个一份在软通动力做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位,让我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我真的很感谢顶测,也特别后悔没有早点来,来到这里是它为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指引我走向成功,希望你们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上一篇:山楂树之恋读后感下一篇:学生支部书记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