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天心阁

天心阁

简介

天心阁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今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相媲美,被誉为古城长沙的标志。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 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造型别致。

历史渊源 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阁体乃1983年重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历史——长沙筑城,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刘邦立汉,封重臣吴芮为长沙王,臵长沙国,都长沙,始筑土城。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初,才垒址以石,使之“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辛亥以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因阁峙城头之故,存此一段。

军事重地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座落处因地势险要, 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据同治四年记载,当时城墙高三十三米,加阁高共计四十八米,为古时重要的军

事防御要塞。现遗留城墙长251米,高13.4米。天心 阁饱经战火,屡毁屡建。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不幸殉难于天心阁下。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阁内。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

烧毁与重建

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唯有那坚实的明清(窑印为证)古城墙在无声地哭泣。 现在的天心阁为1984年重建,阁楼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高阁用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它的结构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合,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六十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首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巨型吻龙各领风骚。石壁图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狩猎和战车战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猎猎,战马萧萧。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是一幅历史的画,是一首古雅的诗。古阁雄踞,气象蔚然,游者登临,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来,放眼祖国江山,缅怀革命先烈,振兴中华之志,无不油然而生。

特色

天心阁的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因而显得更加挺峭、峻美。

登上天心阁,极目四望,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楼阁碧瓦飞甍,朱梁画栋,又大有古香古色,无论是游览观光者还是常居市民,总是留连忘返,恣意盘桓。“天心阁”之称,是据传说而来,当时的星象学者认为这里地势高峻,地脉隆起,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楼建“天心”与“文昌”二阁以应之。昔日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即是建阁的初衷。岁月流逝,天心、文昌两阁均毁,只有一块“天心”的匾额留下来,后在文昌阁遗址旁兴建一阁便称为天心阁。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

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阁内。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天心阁所在地辟为“天心公园”。1983年重新复建名阁于明城垣上,垣高17.5米,地势海拔60余米,高出市区30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主阁3层,两翼各有两层副阁,间以长廊,呈弧状布局,左右映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黄瓦飞檐,翼角高翘,32副阁角悬挂铁马铜铃,风摇铃响,悠悠清越。主阁南额“天心阁”,北额“楚天一览”。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广庭东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依

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眺望”门额。主阁下的明代城垣,雉堞、炮洞均加修葺,更显古城嵯峨、面目一新各楼高耸之壮观。正如清代诗人李绍隽所咏:“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穹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远浦送帆来,晴岗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今日,纵笔摇山岳。”在天心公园内还砌有假山、凉亭,盖有阅览室等。入门通路开阔,两旁绿树成荫,园内五彩缤纷,鸟语虫鸣,是人们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游览休憩的一个好处所。

还有关于天心阁的对联:(上联)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 (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

评语:“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此联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针”,“洲”和“舟”又是谐音。

2000年10月天心阁再做修缮,阁外辟开放式绿色小公园,很可惜的是原来上阁处颇具特色的青石板长坡被拆除。

2006年天心阁恢复了东边主楼踏步前的楼牌,并公开征集老对联。家住省图书馆的一位老先生提供了一幅图,图上的对联清晰可见。据考证,老楼牌名为祟烈楼牌门,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它与现在还存在于天心公园景区的祟烈亭同时修建。楼牌上共有对联两付居中的一付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两边的为:“犯难而忘其列,所欲有甚于生。”

景点

天心阁的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因而显得更加挺峭、峻美。登上天心阁,极目四望,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楼阁碧瓦飞甍,朱梁画栋,又大有古香古色,无论是游览观光者还是常居市民,总是留连忘返,恣意盘桓。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天心阁所在地辟为“天心公园”。1983年重新复建名阁于明城垣上,垣高17.5米,地势海拔60余米,高出市区30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主阁3层,两翼各有两层副阁,间以长廊,呈弧状布局,左右映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黄瓦飞檐,翼角高翘,32副阁角悬挂铁马铜铃,风摇铃响,悠悠清越。主阁南额 “天心阁”,北额“楚天一览”。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广庭东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依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眺望”门额。主阁下的明代城垣,雉堞、炮洞均加修葺,更显古城嵯峨、面目一新各楼高耸之壮观。正如清代诗人李绍隽所咏:“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穹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远浦送帆来,晴岗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今日,纵笔摇山岳。”在天心公园内还砌有假山、凉亭,盖有阅览室等。入门通路开阔,两旁绿树成荫,园内五彩缤纷,鸟语虫鸣,是人们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游览休憩的一个好处所。2000年10月天心阁再做修缮,阁外辟开放式绿色小公园,很可惜的是原来上阁处颇具特色的青石板长坡被拆除。

古城墙 古炮月城 长沙大火幻影成像馆 太平军魂 崇烈亭 崇烈门 映山楼名人石刻画廊 天心茶馆 熏风亭 逸响亭仰贤亭

名人风采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1937年时曾应邀在长沙举办个人画展。画展期间,主办人白恺然陪同他游历古城长沙的山水名胜。一天,他们来到有名的天心阁,游到半途,遇到一位怪客。那人仿佛认识徐先生似的,上前搭讪道:“久闻先生大名,难得今日亲见,真是幸会。我看过先生您的画作,的确高手神绘,妙不可言。”当下话锋一转:“在下也有一技,久藏勿露于人,今日巧遇先生,正想领教您呢。”

悲鸿微微一笑,“哦?领教可不敢当,不知是何种技艺?”“徐先生用笔作画,我用烟作画;徐先生的画画在纸上,我的画画在墙上。”悲鸿将信将疑,一边的白恺然早已兴趣盎然,当即热忱相邀,请怪客到家中表演,怪客欣然应允。他们一同来到白府,按照怪客的要求,准备好一块大黑布挂在墙上,又买来三斤烟丝。怪客待大家坐定,走到黑布前,不急不忙地从身后取出一支铜质水烟袋装满烟丝,然后悠然点燃装在水烟袋上的烟丝。只见他吐口气,用力猛吸一口烟,然后张嘴向黑布喷去,顿时,黑布上升起缕缕白色烟云,忽而像群燕飞舞,忽而像万马奔腾,忽而如海浪翻滚,忽而如百花竞放,干变万化,神妙莫测。观者如痴如醉,半晌不能回过神来。掌声过后,客人们饶有兴趣地问起这吐烟成画技艺的由来,怪客只道是气功派生的小小技艺,只有气功高超的人才有余力玩玩,一年半载难以学成。再要探问怪客是何方人士,他便只笑而不答了。休息不多时,怪客起身告辞,主人相送。人们又兴致勃勃地聊了半天,白先生才猛然想起陪徐先生游天心间才游了一半。

第2篇:天心阁对联

岂天下已安时看灯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 此城南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

身在最高层,一览万家忧乐;

心中无限事,常思百代兴亡。

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秀江山。

高阁平南斗,江天倚暮云。

举头红日近,极目楚天舒。

阁倚南天,流韵宜随湘水远;

心依北斗,中兴尤喜楚材多。

访胜上城楼,美景宜人,揽物莫忘家国事;

凭栏思屈贾,高风在抱,放怀须继古贤心。

我辈复登临,总难忘四野哀鸿,一城焦土;

天公重抖擻,正奋发九州生气,三楚雄风。

垂训意无穷,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

读书期有用,居仁由义,岂徒在科第文章。

高阁出尘霄,揽衡粤,挹湘波,维几度沧桑,卷雨飞,云终非人愿; 古城多胜迹,缀朱瑙,添锦绣,系万家忧乐,鞠躬俯首,无愧天心。

天高地迥,心旷神怡。

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

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

来七二峰云气,挹八百里湖光,沅澧芷兰,自古人才推楚尾;聚十万户炊烟,明卅六湾秋月,沧桑兵火,欲将世事问天心。

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天地一沙鸥,何劳屈子九歌,贾生三策;

江山留胜迹,犹是夕阳城郭,烟雨楼台。

第3篇:天心阁导游词

关羽战黄忠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后“吊马庄”等地名由此而来。传说,东汉末长沙城东南角城墙已修到今天心阁一带,关羽就是从这里攻城的(也有传说关羽是从北门攻城的)。长沙太守韩玄令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黄大战,两人都不忍杀死对手。先是关羽见黄忠马失前蹄,便放黄忠回城;后是黄忠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仅射下关羽盔缨。韩玄责怪黄忠故意放空箭,命缚下处斩。正要斩首,魏延领兵救出黄忠。关羽领大军趁机攻入城内。传说关羽入城后,在今天心阁后的一块空坪内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后来关羽吊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马庄”。黄忠救出后,刘备亲自上门恭请,黄忠终于归顺

韩玄倒脱靴“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后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阁和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

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天心阁有一副民间流传久远的趣味对联:“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据传,这副对联的上联出自橘子洲水陆寺的一个老僧,下联出自明代诗人李东阳。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

古城墙 1923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已定格为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供后人凭吊历史,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

太平军魂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农民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中弹殉难于天心阁,太平军以失败而告终。该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为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塑像高6米,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月城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坐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 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烈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2006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崇烈塔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

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映山楼映山楼,是长沙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她位于天心阁古城墙东北角,远眺湘江且遥望岳麓映山红,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具典型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魏源,郭嵩焘,

茗香园茗香园,位于景区古城墙之下,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熏风亭“薰”为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因建亭之初为盛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 1932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上任,便决定将天心阁北面空地整建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四个小花园,三座花台,七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岗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薰风亭。薰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辞意。 其时,国难重重,民生困苦,人们期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让儿童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亭内刻有一篇何元文先生所撰的《薰风亭记》与一副对联,:“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此亭毁于“文夕”大火, 1987年,公园于原址复建此亭,为全花岗岩结构。

逸响亭此亭位于景区杜鹃山下,为八方单檐琉璃构筑。柱联有“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故为众多业余戏曲爱好者所雅集,击板行腔,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其乐融融。

第4篇:天心阁又一导游词

关羽战黄忠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后“吊马庄”等地名由此而来。传说,东汉末长沙城东南角城墙已修到今天心阁一带,关羽就是从这里攻城的(也有传说关羽是从北门攻城的)。长沙太守韩玄令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黄大战,两人都不忍杀死对手。先是关羽见黄忠马失前蹄,便放黄忠回城;后是黄忠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仅射下关羽盔缨。韩玄责怪黄忠故意放空箭,命缚下处斩。正要斩首,魏延领兵救出黄忠。关羽领大军趁机攻入城内。传说关羽入城后,在今天心阁后的一块空坪内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后来关羽吊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马庄”。黄忠救出后,刘备亲自上门恭请,黄忠终于归顺刘

韩玄倒脱靴“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后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阁和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

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天心阁有一副民间流传久远的趣味对联:“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据传,这副对联的上联出自橘子洲水陆寺的一个老僧,下联出自明代诗人李东阳。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 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 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

古城墙 1923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已定格为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供后人凭吊历史,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

太平军魂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农民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中弹殉难于天心阁,太平军以失败而告终。该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为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塑像高6米,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月城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坐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 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烈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2006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崇烈塔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

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映山楼映山楼,是长沙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她位于天心阁古城墙东北角,远眺湘江且遥望岳麓映山红,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具典型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 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魏源,郭嵩焘,

茗香园茗香园,位于景区古城墙之下,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 熏风亭“薰”为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因建亭之初为盛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 1932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上任,便决定将天心阁北面空地整建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四个小花园,三座花台,七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岗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薰风亭。薰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辞意。 其时,国难重重,民生困苦,人们期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让儿童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亭内刻有一篇何元文先生所撰的《薰风亭记》与一副对联,:“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此亭毁于“文夕”大火, 1987年,公园于原址复建此亭,为全花岗岩结构。

逸响亭此亭位于景区杜鹃山下,为八方单檐琉璃构筑。柱联有“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故为众多业余戏曲爱好者所雅集,击板行腔,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其乐融融。篇二:中文导游词:天心阁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4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

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辱。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为何称这楼为“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星星的星,是古代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孔子、孟子等人的神像,寓意“为孔孟传道统,为天地而立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另一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到长沙南巡,发现长沙木房子特别多,挺容易引发火患,为救万民于水火,特命长沙地方官在长沙地势最高,风水最好的位置建这么座防火、镇灾用的阁楼,言“天子的心意”。清末学者黄兆梅所撰的 “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名联,较好地概括了建阁的初衷。现在大家眼中饱览的,就是长沙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封了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铁城”。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 ,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1914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 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去参观。游客朋友们,大家在城墙上随处可见官窑印。这官窑印有明清两代砖文,一说是古砖厂商标,另一说是为长城砖样的“责任制”。现在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刚才介绍的1938年发生的“文夕大火”。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分遣诸将,进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

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忠马失前蹄,关二哥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头两箭为还关二哥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后为报答前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头巾,这回关二哥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吓得当时手中的刀都掉了,故今长沙还有“捞刀河”。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其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还有“南、北倒脱靴”。魏延识破其诡计,抓其杀掉,故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后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关羽登门相请,才出来投降。好,我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篇三:导游考试中文导游词:天心阁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4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

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辱。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第5篇:天心阁民族音乐会活动串词

城醉。天心阁----城市之音端午节时尚民族音乐会

(串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收音机前城市之音的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在这激情流火、璀璨绚丽的夜晚,在素有“秦汉名城、潇湘古阁”之称的天心阁城楼上,我们以炙热的情怀和舒展的旋律迎来了2010年的端午佳节的到来。今晚,我们相聚于此,畅怀丝竹。今夜,我们放飞心灯,让皎洁的月光与我们一同聆听这绝美倾城的旋律。寂寞已久的古城墙,也将与我们共同感受这铁马金戈的古韵柔情。

朋友们,城醉。天心阁---城市之音2010端午节时尚民族音乐会现在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隆重的向大家介绍今天担任本场音乐会的演出团队: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艺术家闪亮登场!

说起长沙,这个亲切而隽永的城市,总能令我们顿生许多感慨。长沙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而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已不知经历多少的硝烟弥散,又有多少英灵人杰的背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而今晚,我们在欣赏音乐同时,也将和在座各位老长沙新朋友一同回顾它的点滴。

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陷湖南岳阳后威逼长沙,国民党湖南军

事当局在“焦土抗战”政策的驱动下纵火焚烧长沙。大火连烧3天3夜,全城80%以上的建筑被毁,3000余人葬身火海,数十万人失去家园,公私财产的损失无可数计。当年文夕大火约定的放火地点正是长沙城的最高处,也就是今天我们脚下的天心阁,如今天心阁的“警世钟”也正是为了让我们后人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当年,长沙文昌古都,百年缔造毁于一炬,而今天,我们看到了的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更为繁荣昌盛的长沙正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昂首向前…下面,有请欣赏经典民乐《步步高》。在这之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湖南省著名青年指挥家戴舞云老师,有请戴老师。…….接下来请欣赏《步步高》

演绎曲目一《步步高》

《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

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蕴含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听完这首来自广东的民谣曲目,接下来就是我们的主菜了!大家说我们湖南的代表民歌是什么啊? 没错!就是《浏阳河》。

说道《浏阳河》,也许他的兄弟捞刀河的故事更富传奇色彩。传

说当年关羽过河攻打长沙,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不慎落入河中。宝刀上镶嵌的青龙入水而活,随着宝刀进入湘江逆流而上。当时关羽的副将下水一口气逆水追了七里才把宝刀捞上来。从此,那条河也就被后人称为捞刀河。

言归正传,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听这首湖南名曲《浏阳河》以及以

<<浏阳河>>为背景创作元素的新时期代表名乐《又唱浏阳河》,有请。

演绎曲目二 《浏阳河》

其实各位有所不知,这首新版的浏阳河还有另外一个深意,它同

时也展现了我们这次音乐会的精髓之处,那就是在充分发掘民族经典音乐的基础上,充分融入时尚的元素,从而突破创新,青出于蓝。

如果说浏阳河是我们的家乡河,那么湘江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听一首和母亲河有关的乐曲,有情欣赏来自湖南省民乐团的笛子演奏家周涵为大家带来竹笛名曲《春到湘江》。 演绎曲目三 《春到湘江》

如此跌宕激情、流畅如歌的新美旋律,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

毛主席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当年毛主席意气风发,激扬江山的气度,而今的我们在这绕梁三日的笛声中也能感受一二。“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被文夕大火烧过,被日本鬼子的导弹炸过,但是我们湖湘儿女敢为人先的精神却从未动摇过。

感谢周涵精彩绝伦的演出,接下来大家聆听到的是根据四大

名著之一《红楼梦》当中的选段改编的乐曲,有请欣赏《红楼梦》。 演绎曲目四 《红楼梦》选段

很多朋友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且端午节也一直流传

着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可是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在端午节要

包粽子、赛龙舟吧。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被蛟龙所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于是纷纷划船到洞庭湖上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了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而当时人们泛舟洞庭、寄托哀思的盛况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接下来,我们要听到的一首古筝名曲《汨罗江上》,就是描写当

时人们在秀丽的汨罗江上,人潮似海,锣鼓喧天,龙舟似箭的热闹景象。接下来有请,我省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李磊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古筝独奏,《汨罗江上》。

演绎曲目五 《汨罗江上》

说起屈原,不禁让人联想长沙的另一位名人,他的故居现在

就位于解放西路和太平街交汇处,没错,他就是著名的文学政治家—贾谊。当初贾谊18岁名动天下,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任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长。21岁就享受部长级待遇,可谓少年得志。但后来因为皇帝想把他从文化部提拔到类似政议院等有实权的部门,结果受到当时权贵的嫉妒毁谤,被贬到长沙国当太傅,最后郁郁而终,英年早逝。尽管如此,贾谊在长沙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仅次于屈原的一代文豪政客。早先的端午,人们会上午拜节,下午看龙舟,有雅兴的人大多会去贾谊故居,一是以文会友,二是祭拜设在贾谊故居的屈原像。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 湖湘仁人志士大多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这也许正是因为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传承于那些古人不屈的英魂。

接下来要为大家呈现的是典型的江南民乐合奏,一首《江南好》,

献给大家。

演绎曲目六 《江南好》

感受了江南的旖旎秀丽,接下来让我们通过音乐一同感受下湖湘

壮士的铮铮英魂吧。公元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直达南门及天心阁下。当时驻守湖南的清兵把北门铁佛寺内一尊铁佛铸成两座大炮,命名为“红毛大将军”,安放城墙上轰击太平军。正巧太平军西王萧朝贵身先士卒,执旗督战,不幸被炮弹击中,战死于城南。之后太平军又曾3次爆破轰塌南城墙四五丈、七八丈不等。当时担任湖南巡抚参谋的左宗棠急中生智,命令士兵用石块填补城墙缺口,并布告凡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顿时,石块从城内各地运来,向缺口倾泻而下,砸死砸伤太平军无数,太平军攻城不克只好撤退,因此长沙城也成为太平军入湘征战以来唯一没有被攻破的城池。遥想当年长风猎猎、杀声震天的壮烈场面,相信没有哪首曲子比《十面埋伏》更适合的了吧。接下来,有请同样来自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青年演奏家---殷茵为大家带来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

演绎曲目七 《十面埋伏》

一曲琵琶不禁让人想起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同样精彩绝

伦,谢谢我们的演奏家。接下下来我们要听到的,是一首具有中国西部浓郁民族风情的乐曲《驼铃响叮当》。

演绎曲目八 《驼铃响叮当》

如果说骆驼响叮当是沙漠的一大特色,那么什么又是最能代表长

沙的特色呢?毫无疑问,在座的各位,不论是老长沙还是新朋友,对长沙的感悟最深的恐怕离不开这一张嘴和几寸地。火宫殿的臭豆腐,黄春和的粉,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哪样不令人垂涎三尺!如果说桂林是以山水甲天下,那么长沙就是以美食甲天下!在长沙,不光美食,往往在你不小心看到的某个地名后面,都可能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定王台曾今是定王因为思念母亲所以从长安取土筑造而成的一处高台,营盘街曾今是辛弃疾率领旗下“飞虎将”安营扎寨的所在,民间还曾有着这样一副对联“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头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府正街,县正街,南北府县都正街,街上登龙”。联中四牌楼,走马楼,都正街,登隆(龙)街,都是长沙的地名,堪称妙对。

都说湖湘儿女多情,多情怎能不听梁祝呢。接下来,有请我省著

名的二胡演奏家---张音悦为大家带来二胡独奏,《梁祝》(选段)。 演绎曲目九 《梁祝》

感谢张老师的精彩表演,我们依稀还能从《梁祝》中看到男女主

人公含情默默、举案齐眉、吟诗作对、羡煞旁人的美景。说道吟诗作对,恐怕作为湖湘学子的我们就要难免自豪一番了。不说多的,光是咱们所处的这天心阁上,就典藏了不少绝句妙对不知道各位是否发现。有这么一个典故,说的是当年毛主席求学期间与好友一道游天心阁,当时天心阁上有很多鸽子,毛泽东看到漫天飞舞的鸽子,即兴说

出上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当时与主席同游的蔡和森看到远处湘江中的橘子洲和一叶叶扁舟,于是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橘子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这副对联既工整,又巧妙,很快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更有趣的是,天心阁上不仅留下了主席才华横溢的对联典故,同时也留下了蒋介石的笔墨,其中崇烈亭便是蒋介石亲笔提名的,同时还有对联一幅,“气吞胡羯(jie) 勇卫山河”

说到这些妙对,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唐伯虎点秋香》里面也

有过一副经典的对联,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接下来有情欣赏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民族器乐曲《花好月圆》,请欣赏。

演绎曲目十 《花好月圆》

亲爱的各位来宾,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在这缤纷的夜晚和欢

乐的乐曲中,城醉。天心阁---城市之音端午节时尚民族音乐会就要结束了,此时此刻无论您在哪里,都请接受我们的祝福,在这中华民

族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即将结束之时,我们祝您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今夜,难忘团聚的感动,今夜,难忘你我真诚的祝福!亲爱的朋

友们,城醉天心阁,城市之音端午节时尚名族音乐会,让我们相约明年的端午之夜!再见!

第6篇:最后一天心得

七天“寻梦”情终

终于还是到了这个让人害怕有不得不面对的日子。短短的7天,每天充实的生活记录在我们41个人的心中,我不知道把多少感情留在了岭北中心小学四(2)班,我只知道离别的车站又即将重演。人已回,心却还在。七月七天情,漫漫回味,那感觉就像一杯正在泡开的茉莉花茶,越泡越浓,越闻越香,让人心醉。

7月17日的早晨,天还是一样明亮,也许是感觉到了离别的气息,那天同学们早早就来到了学校,拉着我聊天拍照,就连平日里喜欢捣乱的“天王”们也安静了起来。早上第二节课我们进行了最后的班会课,每个队员还有同学们的脸上都挂着依依不舍的表情。整场班会显得即漫长又短暂,漫长是因为我们除了祝福和不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望着这些小可爱们;短暂是因为这是总结班会,谁都希望时光能停留在这一刻。作为班主任的我也许是想着过去几天自己对他们太严厉了,也许是离别的气息太浓了,看着那36张天真可爱的脸蛋,本已早有准备,以为不会哭,不会不舍的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下午两点半我们进行了一场文艺汇演,我们班出的节目是大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和会操。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配合也很卖力。汇演结束后带领他们回到课室的时候,当我我看到了他们写在黑板上的话“这几天谢谢你们对我们这么关心,虽然短短六天相处,但你们早已被深深地 记下,你们马上就要走了,我们会永远记得你们”、“日子虽短,可是我们很珍惜”“谢谢你们为我们做的一切”时,我的眼眶又一次发红,离别的气息越来越浓,对他们更加不

舍了。

回程的车驶进了校园,我忍着泪水把行李搬上车箱,当我准备头也不回的走上车时,我的手被一个暖暖的小手拉住了,回头一看竟是我们班那个带头捣乱课堂秩序被我狠狠训的最多的“天王”,他把我拉到车旁对我说了一句“老师,对不起”,短短五个字,我瞬间泪崩了,我知道他是用了很大的勇气才说出这句话的,我我还没猛然发现我还没有更深入去了解他们时时间已经悄然消逝了,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再长一点。

七天的三下乡“寻梦”支教实践和四(2 )班的美好的相遇 是我不可磨灭的记忆。办公室里有我们热烈的讨论声,教室有我们甜蜜的歌声,宿舍里有我们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我弥足珍贵的财富。经历过才真正懂得,正如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三下乡,无悔青春。

上一篇:中学校长挂职工作总结下一篇:浅谈安化黑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