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2022-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如何做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以及经济的发展服务,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展开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0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找到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管理效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取得繁荣发展。

1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1.1 教材的改革

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对于高职教育这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教育类型,教材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过剩或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是春季征订教材,但是到了秋季由于招生人数及专业调整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变化会导致教材过剩或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二,教材过时。高职教育说到底是为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会发生改变,教材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很多高职学生使用的是过时的教材,影响教学质量。第三,教材不适用。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突出的是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教材要充分显示专业及岗位的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自主编制适用教材的能力,又无法套用普通高校本、专科教材,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教材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2 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了。市场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课程设置上调整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的变化进行改革,优化和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目标的实现。

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形势,高职教育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学生知识结构和层次、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变化,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思考,比如引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开始远程教育课程等,以此来吸引学生,促进招生规模的扩大,为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和方法改革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来说,面对新时期教师及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加大力度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进而更好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

2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改革高职教育教材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材供应及适用性方面的问题,高职教育教材管理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教材供应社会化。高职院校可以与大型书店建立合作机制,由书店统一招标或由书店直接向学生提供。大型书店运营资本相对充足,短期或部分的教材积压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第二,加强各地区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建立专门的教材调剂机构,加强信息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协调各院校的教材需求及供应情况。第三,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以及配套的印刷服务机构,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印刷数量的可控性。

2.2 改革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能力等也都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一改变,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紧密围绕社会的需求,以职业对人才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按照具体的社会职业和岗位所包含的技能体系进行课程设置,适当扩展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内容,加大实践性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进而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改革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复合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改革的适应性。首先,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充分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改革和制定毕业生标准,尽量从专业素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身心素质、计算机及外语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另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来实施,以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目的,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使高职院校及学生都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

2.4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电脑等智能化设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应用的也非常普遍,这就给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契机和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以此来拉近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可以创建论坛,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如此教学管理者可以了解学生或教师的需求,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同时也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改革的现代化。

2.5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打破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丰富教学方式,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慕课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实现了新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充分的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创新。慕课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了授课、互动、测评、反馈等多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而且课程多为十几分钟的独立模块,不会出现传统的集体授课中由于课时太长而引起学生反感情绪的现象。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为课程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监测、预测和评价,突出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途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引进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改革提供动力。

2.6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革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地域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使其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首先地方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学科设置,打造特色强势专业,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积极开设特色专业,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院校的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更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鲍建成.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144-145.

作者:朱淼

第2篇:浅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祖勇,学士,合肥科技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难、认识偏差、评价不够客观与科学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生、高职教学的特点来制定教学步骤,改革教育方式,不断推出新的教学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突出开放性,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全面激活高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语文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定位不明。即课程定位褊狭,大学语文课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热门专业、紧俏专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这种趋势下高职院校都在比拼专业优势。各个院校都在极力发展专业,而对公共基础教育愈来愈淡化,甚至有个别高职院校停开或者不开大学语文课。这样一来,语文的应有功能就无法发挥出来。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初高中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教学革新,没有让高职教学实践与高职教育目标结合,因而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改革,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应采用多种方式,而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还停留在应试层面,没有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参考标准。学生只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前背考后忘,不到考前不看书。这种为分数而考试的教育模式,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实用性,并没有真正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1更新观念,明确定位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诸多高职院校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明确了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这样的改革进程中,势必会对大学语文予以重新定位。应当明确基础课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但不能将高职院校发展成为专业技术培训院校,否则将经受不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将被各种各样的培训学校而取代。高职生要想成为高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接受各种教育。而加强人文教育对启迪高职生心智,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综合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都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以大学语文为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智力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鉴赏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所以,大学语文非但不能弱化反而需要加强,它可以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更新观念认识,明确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2改进方法,注重实效

即使明确了地位也难以改变学生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认识,这主要缘于目前语文教学所遭遇的尴尬。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认为学而无用,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延续,具有排斥心理。面对这些窘况,高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扭转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而要改变“满堂灌”“一家言”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角色。教师要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将“粉笔与投影”结合。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实际效果,进一步实现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与职业素养。

3结合实践,多管齐下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教学还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如果将课堂知识引入社会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并且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语文中不论是强调审美性的诗词,还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应用文写作都需要融入实践中进行具体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给理论教学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应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培养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活动中,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黄志刚.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与职业,2008(5).

李自庆.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0(23).

王慧.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职业技术,2011(22).

作者:孙祖勇

第3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如何在办学体制上实现自己的职业特色值得思考。本文主要从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等方面来简要谈谈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国内外 高等教育 改革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本科院校。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而高职院校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讲,本科院校更注重科学创新研究,而高职院校更注重市场应用实践。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大众化、国际化、综合化,高职院校如何突破以往办学模式,培养出更多更具特色更优秀的人才值得深思。笔者将主要从国内外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概况等方面来简单谈谈未来可能更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教学理念。

1 国内外高职本科院校现状

1.1 国内高职院校现状

在我国,高职院校在过去常被人们称之為“大专”,其在招生层次上要落后于本科院校。几乎每个地级市都设有诸多高等职业院校,且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因此在诸多年的历史洗礼中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办学格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上基本实行过去的“三年制”教学,学生学习年限比当前本科学习模式少一到两年。办学门槛的低标准、多样化,使得社会出现了诸多“野鸡”大学,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不断寻求突破,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增强自身各项软硬实力,逐步转型升格为本科教育。

1.2 国内本科院校现状

如果说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主,那么本科院校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当前我国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四年学制为主,少数专业延伸到五年学制,在招生层次上也比高职院校要优先。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内本科教育也向前大步发展,在人才培养体制上,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批本科院校都发展成立了自己的研究生院,用于学子的进一步深造,同时,高校间的竞争也更多聚焦在院校本身的科研实力上。这种现象铸就了国内当前本科的两级分化。一些知名院校在科研实力上愈来愈强,造就了院校本身知名度的提高,也吸纳了更多的科研强将加入团队,从而不断提高了学校科研实力。一些刚兴办不久的本科院校由于政策、区域、人才引进等因素限制,科研实力进步缓慢。再加上,每年会有一小批高职院校转型升本,使得这些本科院校生存压力更大。为了改变当前这种格局,本科教育分段转型势在必然。一些知名院校挤身“双一流”大学建设队列,①剩下的大部分本科则面临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②这种本科模式转型也未尝不宜,一方面进一步促进院校的创新改革发展,另一方面顺应了市场需求,培养了更多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不同行业。

1.3 国外大学教育

国外的大学教育无论在办学模式还是人才培养体制上,都有别于国内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多项排行榜单显示,国外知名大学排行靠前比例较多,偶见少数国内大学上榜。较多学子选择出国深造再回国就业,“海归”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国内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同样存在着类似于国内的高职教育院校。通过研究发现,国外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上与国内存在较大不同。单论师资队伍建设,国外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时,更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而国内院校则更多以毕业院校、教师科研水平等为考量,这与高职院校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并未完全吻合。此外,一些国外知名高职院校在办学格局上有很大创新,建立了自己的高职教育、高职—本科教育、高职—研究生教育,这种办学模式有别于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办学体制。③

2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学制主要为三年,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较为紧凑,学生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量较多,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习巩固效果。但从技术培养方面来讲,高职更注重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比例,大量实训课开设从某种程度上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技能,而本科教育则更注重理论创新研究,在实验实训环节相比高职院校显得稍弱。从未来就业导向来讲,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输出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定位相向,这就造成市场的残酷竞争。在学历、技能、院校等综合考量下,本科院校稍占优势。但从长远影响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容易在一些技术技能岗位上长久占骨干地位。因此,两者在培养模式、办学体制上是否应该寻求新的突破值得思考。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若要在人才输出导向上占据更大优势,在办学体制上可适当延长学制年限,这样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有空间去培养锻炼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受国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影响,我国亦可以借鉴使用,开创高职办学新格局,打破传统的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着力在高职院自身打造高职教育、本科教育、高职研究生教育。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育,高职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对职业理念、技术技能的再深造研究,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胜任于社会各个行业相关技术部门,这也更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初衷。

在专业课程安排和设置上,高职院校大多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受院校本身资源等因素限制,课程可选择余地较窄,使得学生在专业以外的拓展内容学习较少。而本科院校更多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来设置专业课程,相关拓展课程选修范围较广,能够涉及同一学科多个分支领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就业输出方面,本科院校学生的输出方向更为广阔,就业渠道更多,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岗位专属性较强,且偏向于生产技术型岗位。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打破以往格局,采用必修+选修结合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既可以保证学生该有的专业技能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其他专业素养。

在教材编写、课程教授环节,高职院校更多地应采用项目化教学材料,以区别于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章节理论化教学,如大量高职教材已逐步转变为《XX技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性教材《XX学》。④通过将专业内容切割成诸多个项目单元,并对每个项目单元作出相应的知識目标、技能目标以及素质目标要求,将知识碎片化处理,并有效结合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且能更及时有效地吸收项目单元讲授内容。

3 小结

近年来,大量的社会办学机构出现,加大了高校间人才市场竞争力度。一些地区老牌中专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小部分高职院校升格进入本科办学层次,优秀的本科院校倾向于创新研究,并陆续进入新时期“双一流”高校建设队列,剩下的大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急剧面临转型,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而处于我国技术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如何在广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求同存异、努力生存下去甚至有所创新发展是诸多高职教育学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高职教育的办学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在办学格局上可以适当借鉴国外优秀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发展高职研究生教育,亦可适当延长学制年限;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积极运用项目化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手段,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专业实践应用技能;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提高,更要兼顾学生的专业拓展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通讯作者:邱海龙

注释

① 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教育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

② 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

③ 马乔林.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适时发展我国高职本科教育[J].成人教育,2014.21(9):75.

④ 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作者:杨静静 邱海龙

第4篇: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而作为高职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与改革也自然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剖析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积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 就业导向 专题授课 评价多元

高职的“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但在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我们看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并伴随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偏见,思想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也常常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首当其冲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从普通高等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转变,积极探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国家重视与高职学生轻视同在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一直以来也都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学生普遍存在着轻视思政课的现象。有的认为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思政课是辅助课程;有的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法考核和衡量的软课程,对于将来没有太大用处;还有看法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可见,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相交织的窘困。 2.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共存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若干文件精神,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对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方面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与共识。与教学改革的成果相并存,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集中体现在其教学内容的重复、陈旧以及脱离现实等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使得思政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加之理论框架的单线条传输的现状,最终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

3.教学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

思政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既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泛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主导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公利与私利的较量,左右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维,而思政课的内容仍停留在旧思维世界中,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浅层次的简单重复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设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强调思政课要“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 、重在实用”。思政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即使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体系之外,同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弱,真正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建设落到实处可以从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专题授课模式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入手。

1. 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

培养一流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阳光的劳动者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理清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实训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生活,促进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在达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目的的同时,为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探寻科学的结合点。

2. 专题授课带学生走向实践

为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彻底转变教师“独角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由于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材的章节体系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且根据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讲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若干专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选择性地实行专题授课的方式,在专题讲授前,教师要将专题所涉教材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观点明确告知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充分准备和讨论基础上实现相关专题的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同时,进一步探索使用发现性教学、问题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

3. 评价标准的适当多元化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处理好思想性、知识性和能力性教学的关系,而同时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也直接关系思政课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是十分具体的,评价标准也是相对容易制定的。然而对思政课来说,“一卷评价制”显然无法考核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应当适当多元化。应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堂讨论、分析、演讲等多元表现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以科学合理权重综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给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一个有效的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学生学到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内容以强有力的正强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学生访谈法,系部评价法、学生跟踪调查方法等,丰富立体的考核学生思政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改革保障条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思政课专任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水平较高的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骨干作用。

2.提供丰富的资料保障。学院图书馆或图书资料中心要购置适量的思政课理论研究书籍和相关刊物,要购置、录制与复制思政课电视资料片,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保障。

3.建立若干个思政课参观考察基地。地点选择以高职院校所在市城区、郊县为主。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思政课的参观考察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增长见识,丰富授课内容。

4.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要为学生社团成员开展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辅导和讲座,积极指导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撰写小论文。

5.思政教研活动经常化,及时就新政策形势的把握和宣讲等问题展开教研,及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和要求,通过研讨予以解决。经常性开展集体听课、评课、备课活动,研讨各门课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高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高职课程改革大潮中,如何让思政课既保持自身本色,又充分体现职业性,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需要我们高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

[2]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11). [3]邹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 [4]胡斌武.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闫连朵.文化多元化境域中高校道德教育困境及其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10(20).

第5篇:浅谈高职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改革

【摘 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不仅是控制类专业而且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根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从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教学效果起到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自动控制 课程 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数学计算和理论分析比重大,是高职生遇到的最抽象、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加之未接触专业课,没有具体应用的物理模型,仅以数学模型为基线讲,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与专业无关而无学习兴趣,这是多年来常规教学始终感到困惑的原因。笔者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

从教学内容方面看,近几年随着现代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的储备,做好新旧知识点的连接,避免出现知识的重复化,进而做到大力优化课程体系。建立由理论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实习车间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强化训练为整体的教学新体系。

从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看,在以信息、知识爆炸为特征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再通过课堂研讨以及网络答疑形成整体教学模块。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制作CAI系列课件,在内容方面,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将实验指导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相关资料发到网上,形成网络教学资源,便于师生查阅交流。开展网上教师答疑栏目,打破班级之间的束缚,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二、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专业本课程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控制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所学理论,而且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模拟实验与MATLAB环境下的仿真实验相结合,将基础理论验证类实验与自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结合,将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硬件平台。由于实验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上网自主地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理论验证、性能分析和综合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本课程的学习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做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以预约指导教师给予宏观上的指导。

2.建立健全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下厂实习的机会,在生产一线边学先做,同样,教师也可以在带队参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厂实习期间,学生的出色表现,也会令用人单位满意,为高职学生最终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证和平台。而厂家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反馈意见,又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高职院校也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做全方位的准备。

三、教材建设

精简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加大对该课程与前后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研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可用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控制理论”平台课程,不断改进和完善本课程的新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其基础性、应用性、前沿性和系统性;配合新的教材和课程体系,研究并建立配套的新实验体系,强化自主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MATLAB软件为基础,构造开放式小车倒立摆综合实验平台,将分析、设计、仿真、虚拟实验、模拟实验融为一体;开发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将MATLAB平台和虚拟实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完善了课程网站,完成了课程辅助教材的修改和编写,各类题库建设、网络统计功能、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内容的扩展及网络版的开发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园地;教考分离,采用试题库出题,统一考试,流水阅卷,考后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

四、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在思想上转变教师观念。高职院校的环境单纯,教师应该与时代和市场相连接,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自有的观念不与时俱进。

其次,理论知识的不断进步,还应该和教师的学位提高相结合。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位,不断地汲取相关专业的先进理论技术,与更高级院校的专业导师联系,可以开拓高职院校教师的眼界,拓宽思路,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

最后,鼓励并组织教师申报有关科研项目,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笔者所在的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所开设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所在的相关班级还实行了学生调查制度,对于学生所反馈的教学意见、教师意见以及实践教学意见,及时的了解和掌控,并作出处理。

新的世纪中,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将具有更加光明的前景,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范围将更加广泛,电气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也将不断地进行下去。

第6篇: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思想,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在探索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视,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探索,进而逐步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保证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才需求,促使体育教育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发展而服务。

“就业”导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的支持和经济的推动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且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为社会建设贡献一定力量的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在探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明确“就业”导向的重要性,结合市场需求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发现新时期虽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影响尝试进行改革创新,逐步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系统性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由于学校领导人员和教师、甚至学生自身都尚未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随意性。一般由教师自由选择和设置教学内容,虽然也能够实现对学生相关体育技术动作的培养,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但是由于教学内容设置的随意性过强,教师在教学规划中不注意明确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凸显出来,体育教学效果相对较差,体育教育在培养职业人才方面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教学资源匮乏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发现,现阶段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招生管理相对松散。受此影响,高职院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在不断扩招的同时高职院校却并未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在体育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导致体育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对学校体育教学活?拥目?展产生不良影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尚未构建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相对忽视,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构建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对体育教育活动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受到限制,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也无法获得学校的全面支持,对体育教育效果的获取产生了相应的限制性影响。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单一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并且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入一些趣味性教学元素,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综合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的改革发展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占据主要地位,不利于考核评价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

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看出,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与学校就业辅导工作的联系性不足,无法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进而真正发挥出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在探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智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其次,高职院校结合就业需求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也符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培养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未来获得更为稳定的职业发展。

三、基于就业导向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定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和教研人员在全面把握学生未来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的契合度,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保证体育教学活动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而服务,充分发挥出体育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体育教师在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职业教育体育特征。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适当的增加攀岩、登山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瑜伽、乒乓球等相对轻松的体育训练内容;针对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的渗透一些国际体育项目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契合性,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在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就业导向,应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基础上也实现对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四)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离不开良好师资队伍的支持,所以高职院校在体育改革中也应该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对重要性,结合就业需求对体育教师实施再教育,保证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教育能力,还能够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对体育教学的全面革新,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创新,进而真正实现体育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对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而服务。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刚良.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6,(4):75-76.

[2]任晓燕.以就业为导向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14):48.

[3]沈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24-25.

[4]邵慧明.以就业为导向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2):115-116.

第7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建立一支具有鲜明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关键词: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发展呼唤着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敬业奉献思想、职业人文素养、政策法律观念、经济效益头脑、组织管理才华、职业岗位能力、竞争取胜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的德才能兼备人才。来自社会的信号,清楚地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吸收和使用,具有强烈的市场属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培养受社会欢迎的经济建设,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要进一步契合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主要特征,需求的是人才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社会需求的人才要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需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职业未来能力。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这一资源的主要方面。[1]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要进一步契合。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社会需求政治素质高、职业人文素养好、敬业奉献强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要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透彻的理论分析能力,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地分析新形势、新问题,具有较强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新性;要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强国富民的思想,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锐意进取的气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职业献身精神,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金钱、利益面前拒腐防变、廉洁自律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保证行业企业和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对人才政治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找准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结合点,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真诚守信的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2]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灌输式”抽象理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谈心、讲座、讨论、咨询、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学。也可采用案例、项目、任务导向、现场说教、启发思维等新颖、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教学,突出哲理性,注重实效,使德育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脑,让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在行动上适应,在生活上见效,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中,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奉献敬业精神。[3]

三、社会发展要求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并具有竞争意识的开拓进取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以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既需要有科学文化素养,又要有经济头脑,懂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要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技术技能,不怕吃苦、敢创敢干,能在基层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科学应对,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看准方向,发现机会,把握未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保证行业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职场中更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结构优化,职业素养良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意洽谈、人情世故中,要有雄辩的口才,对答如流的言辞,沁人肺腑的辞令,彬彬有礼的风度,训练有素的处事行为。要有广泛的社会交际和良好的人缘关系,能够营造和睦融洽、团结协作的内部环境,善于沟通行业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取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敢于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有胆识、有气魄、敢闯、敢干、敢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断创造未来,开拓新市场,工作效率高的复合型人才。[4]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改革教学体制,采用全新的办学理念,调整改造专业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和修订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强化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的训练工作,要积极探索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点。[5]要灵活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在“必需、够用”,“突出职业性、岗位性和实践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强化自主学习,注意过程考核,构造学习性强,加大选修课份量,及时引进新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工渗透和文理兼容,促进课程内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各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实现职业素养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近期要求与远期需要诸关系的统一。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用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的,遵循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科学安排教学环境,熟练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广度和深度,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注意知识的转换性和业务的创造性,强调自我发挥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侧重训练运用技巧,注意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对高职学生加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把学生的基本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按照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建构“以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微课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职场中,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在真实环境下曝光和真刀实枪的环境中演练,进行针对性的成型塑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情感精神。

四、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

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庄严责任。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别要关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牢牢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积极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规划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要重视课程改革,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赋予能力全新的内涵意义,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6]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框架束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在实训教学环境的现代化、职场化和信息化建设上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有效对接,要在实训基地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实现育人功能的对接和互补。社会发展需求用得上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实施“教练型师资队伍培养工程”,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作教练的培养上”,教师要到行业企业挂职、顶岗工作、参与管理、轮训,培训成为师资培养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叶玮光,陈军,刘晓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途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87-88.

[2]宋翠芸,江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高素质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3,(5):72-74.

[3]沈定文,李友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与实践———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42-144.

[4]阚雨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31.

[5]杨健,沈斐敏.面向综合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78-182.

[6]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3):73-75.

第8篇: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

论文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就业导向; 发展 思路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企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普通的技工办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

1 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招生难、生源差、投资少、效益低、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高职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和挑战。

(1)就业形势严峻。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生源竞争激烈,扰乱正常办学秩序。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招生政策和原则早已形同虚设,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正常办学秩序。

(3)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偏离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造成了办学难的被动局面。

(4)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没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多开设硬件投入很少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2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扭转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对不符合市场、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专业要予以撤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 规律 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 现代 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充分适应地域、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3 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促进高等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思路是:

(1)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

订单式教育一方面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 企业 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把这些企业确定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技能的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办学”“双元合作”,促使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而可靠的人才供需“桥梁”。

(2)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早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没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下称《意见》)中。《意见》的第一条对于师资状况有一项规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非教师职称系列的或‘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至此,“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逐步 发展 起来,但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均、分布不匀的问题,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职业教育学术化、培训基地学校化倾向明显。对此,应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为教师群体的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兼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双证书”制度是为在新的形势下,使学生形成 科学 的知识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性开发机制,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学籍管理为重点,开展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式教育既定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比较完备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学校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5)积极试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进行两年制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学制三年培养周期长,不容易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压缩高职学制,符合我国 经济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更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第9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体系相适应,文章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入手,提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可采取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学方式

体育作为学科的构成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和相关策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从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体育活动推广普及、营建体育竞赛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展开深入探讨。

一、革新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体育教学方式展开深入分析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进行探究。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运动技巧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升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院校,体育教学要表现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这是与普通院校相比存在的另一种重要差别。结合以上两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要贴合社会岗位需求,通过运动养成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高身体素质高素养,从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设立不同体育教学方式,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例如,运用“六结合”“六化”的体育教学方法累积教学经验。“六化”就是将体育教学课程以模块化、体育评价过程化、运动训练社团化、运动教学项目化、运动参与普及化、运动竞赛游戏化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六结合”就是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和专业要求结合、运动课程项目和爱好结合、过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结合、人人参与和普及参加结合、运动练习和社团结合、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结合[1]。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第一学期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准备教学内容,其中主要有田径项目,其中专项运动可对学生进行简要的讲解即可,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打好专项运动基础;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对学生采取“三自主”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运动项目让学生自主挑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改变体育教学评估方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考试成绩的评估方式是影响教师教学理念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率。所以,在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下,应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估体系相结合,评估上要着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考核结果要体现出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评估标准[2]。学生的体育考核评估在多样化的条件上更加重视其评估过程,就是以学生的上课表现、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内容展开综合评估。此外,还有合理控制过程评估在最终评估结果中的最终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实现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目标外,还要对学生体育的兴趣、参与度、心理感知等行为进行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应更注重学生的考核过程,这有助于控制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活动推广普及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与学习时间相比相对较短,所以体育教学改革方向首要从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出发。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要积极倡导学生广泛参与体育活动项目,以体育社团、运动会、早操晨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走出户外,迎接阳光,在良好的运动氛围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营造体育竞赛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在体育运动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减少,每天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课余闲暇时间不足。所以,应充分利用这有限的课余时间,为学生营建良好的体育竞赛环境。在进行体育比赛时,要充分融入游侠化、竞技化的比赛精神,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将体育比赛趣味化,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还能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运动乐趣,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应为学生建立体育竞赛氛围,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要在五位一体目标体系下得以实现,就要充分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参与性出发,通过采取体育模块化课程模式、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体育活动推广普及、营建体育竞赛环境等措施,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另外,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着重于学生的就业培养,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市场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琪,谢毅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9-10.

[2]先世友.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6):173.

上一篇: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下一篇:回馈老客户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