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儿童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剖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危害

抗菌药物也称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抗生素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抗生素是我们最熟悉、但是也是一种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滥用抗生素确实是我国和全世界都面临的严重问题,凡是超时、超量、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抗生素的范围。过度使用抗生素危害在于加速耐药细菌的蔓延,损害人的抵抗力,延缓儿童的发育,引起患者死亡等。有一些研究显示,使用抗生素有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抗生素会对免疫系统会造成一些影响。抗生素对免疫系统有一些影响,与轻度增加癌症风险相关,但不能說它会导致癌症和免疫力损害。对抗生素的危害进行剖析,能够引起临床医生及其患者的高度重视,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效降低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危害

一.抗生素的滥用容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是抗生素滥用最大危害。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一种锻炼,细菌对抗菌素渐渐有了免疫力。抗生素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起到了筛选耐药细菌的作用,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同时通过抗生素的长时间作用,会造成细菌的突变,一些细菌产生新的耐药基因,它们在抗生素造成的生存压力下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久而久之,耐药细菌的种类与数量就会越来越多,影响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对患者造成伤害。如果滥用抗生素,就会加快耐药军团的扩张。现在有资料显示,细菌耐药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细菌对目前广泛使用抗生素,大多有较高的耐药率,如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多种常见抗生素均有超过50%的耐药率,大肠杆菌对喹诺酮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都在50%以上等。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因治疗十分困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人类对抗生素的研发一直跟细菌在赛跑。如果人类再不加节制地滥用抗生素,加速细菌的耐药性的发展。造成人类开发新抗生素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的脚步。就会导致人们患感染性疾病时会发生无有效的抗生素,而失去治疗的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抗生素的滥用能够有效减少耐药细菌的蔓延,对降低细菌的耐药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过敏反应;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引起患者的死亡。如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都会引起过敏反应。人体过敏反应增多,会引起一些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鼻炎、皮肤瘙痒等。毒副作用;许多的抗生素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有些抗生素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有些还具有肝毒性或者对造血系统有一定影响。妊娠期和哺乳期抗菌药物使用有可能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滥用抗生素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二重感染;滥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患者体内菌群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新的感染。如伪膜性肠炎,鹅口疮等。

总结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对抗细菌感染,抗菌药是个好战士,滥用抗菌药却成为破坏王,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这就要求患者患病时需经过医生的诊治,指导下再使用,停药或减量。不追求新的、高档的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正确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能用窄谱的抗生素不用广谱的,能用抵挡的不用高档的。药剂师对患者宣教抗生素使用知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防止滥用抗生素。降低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危害。

总之,作为临床医师应深入了解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不但会用抗生素治疗疾病,而且也要防止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刘皓抗生素滥用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国药事2000.14

[2]谢联斌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及对策抗生素治疗指南转

作者:吴承香 杨景娟

第2篇:儿童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今年,“超级细菌”搞得全球人心惶惶,而催生“超级细菌”的土壤却是人们滥用抗生素。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深圳指出,平常感冒发烧,70%的人不需要用抗生素,但实际上90%的医生都会使用抗生素。目前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率达到80%,滥用药物是孩子老生病的第一原因,儿童滥用抗生素危害比成人更大。

调查————九成患者使用抗生素

在医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买抗生素很难,在中国恰好相反。”北京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指出,国内抗生素使用率过高。记者在各大医院、及儿童医院调查发现,90%以上的感冒发烧患者处方单上均有抗生素类药物。

记者在儿童医院门诊大厅随机采访了几名患儿家长,其中有6名家长的孩子感冒发烧,5人的处方单中包含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盐酸头孢他美脂片头孢、头孢泊肟脂片、罗红霉素等抗生素药品,只有1名家长拿到的药中没有抗生素,而是小柴胡之类的中成药。

危害————

(1)引发肝肾受损、免疫力低下

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还相当严重。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可损害肾脏;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环丙沙星可有轻度的胃肠道副作用;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还证明,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和多粘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机体抵抗力。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恼人的皮疹。

(2)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产生“耐药菌群”

在正常人的肠道中,寄生着多种微生素的群体,称为"菌群","菌群"之间互相制约,维持着生态平衡的共生状态,谁也占不了优势,谁也不能脱离约束而无限制地生长繁殖,因而谁也起不了致病作用。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时,肠道内对这些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药"的"菌群",则因为失去了"对手"的约束而大量繁殖,其结果就是"耐约菌",如不及时大力治疗,就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3)引发“二重感染”甚至致人死亡

在少数情况下,抗生素也会杀人。特别应当警惕的是,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霉素前必须先作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上面所说的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卡那霉素等引起的肾损害,也可达到致人死命的严重程度。抗生素还有一种"间接"杀人的方式,即通过引起"二重感染"而杀死病人。

现实————从医院到家长普遍滥用抗生素

专家指出:“不光是医院,使用抗生素也是很多家长的‘习惯’”,不愿到医院看病的感冒发烧患者经常到药店买点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品吃,很多百姓的家庭药箱里也有很多抗生素类药品,“但给孩子超剂量使用最新、最贵的抗生素,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滥用抗生素对儿童身体的危害比对成人的要大”。

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小孩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容易导致小孩二重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

两岁大的女孩秀秀一开始出现咳嗽现象,家长找出家里备用的小儿止咳糖浆和头孢克洛,给孩子吃了2天,不仅没有好转,咳嗽反而越来越重。于是,妈妈带秀秀上社区医院输了7天液,其中包含了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但病情没好转。医生改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并配合阿莫西林口服,一周后,孩子病情更严重, 发热烧到39℃,嘴巴长满白屑、身上起红疹等。万力生诊断后发现,孩子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口疮和红疹,在停用抗生素后,秀秀病情明显好转,3天后痊愈。

治疗————感冒初期宜及时服用中药

医学专家指出,滥用抗生素和输液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最大误区,95%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只有少数感冒是由细菌感染的,“一般病毒性感冒在前3天不适合用抗生素”。

“一般来说孩子发烧到39℃至40℃时可以用抗生素,或者通过血常规检测,看是否有炎症,来判断是否可用抗生素,有炎症才可以使用用抗生素。”专家指出,使用抗生素的孩子比不用抗生素的孩子病程恢复平均晚半天,也就是说,使用抗生素的实际病程更长,“在抗生素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如果继续滥用,终有一天将会导致人类本身对所有抗生素药品都有耐药性而‘无药可用’”。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与明天,专家建议在孩子感冒发烧最好前3天吃中药而不用抗生素,真正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第3篇: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抗生素(kangshengsu)又称抗菌素。是由一些微生物合成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诱发细菌耐药 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2、损害人体器官 抗生素在杀菌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等。

3、导致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4、造成社会危害 滥用抗生素可能引起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会变得十分困难。

常见的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肝脏损害 抗生素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损害。

2、肾脏损害 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

3、神经系统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4、血液系统损害 各类抗生素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细胞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

5、消化道反应 多见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可引起。

慎重使用抗生素,学会合理用药,坚持做到“四不”原则:

1、不自行购买 多数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要凭想当然到药店买药,而应有病先看医师,凭处方购药。

2、不主动要求 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确有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需要专业的评估,所以看感冒等日常小病时不要动辄要求医师开抗菌药。

3、不任意服用 对家庭小药箱中储备的抗生素类药,要谨慎使用,最好到医院确诊后,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千万不要盲目乱用。

第4篇: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 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试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欧盟军顶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生出生长促进剂。

据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的《Chest》杂志消息,一项由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和蒙特利尔的McGill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揭示,在一岁内的婴儿应用抗生素可能明显的增加其在7岁前罹患哮喘的风险。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1岁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非呼吸道感染的小孩在其7岁时罹患哮喘的风险是在1岁内未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小孩的2倍。接受治疗的次数越多,其罹患哮喘的风险越大。 细菌抗药性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主要有5种机制

1.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分解;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使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

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3.细胞特性的改变:

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它特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4.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

细菌产生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

5.改变代谢途径:

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苯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 产量增加,可达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 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 人体危害

主要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症状有二:一为可逆的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这一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可以恢复;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少见,但死亡率高。此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剂量疗程无直接关系。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内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70S核蛋白体有关。为了防止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应避免滥用,应用时应勤查血象,氯霉素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但都比较轻微。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这是由于他们的肝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使氯霉素的代谢、解毒过程受限制,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因此,早产儿及出生两周以下新生儿应避免使用。

从1910年埃尔利希发明阿斯凡纳明算起,到2005年,抗生素家族成员已经增加到133个,它们都为人类征服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抗生素所带来的危害也不少。

第一是药品本身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进入人体之后,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不良反应,药物越多,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就越高。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涉及身体的每一个系统。例如,

四环素牙:大量使用会造成肝脏损害,儿童长期使用还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等等。

药物性肾损害:青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已磺胺类可能引起元尿或少尿;头孢菌素、两性霉素可能引起肾小管或肾乳头坏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可能引起肾毒性反应,如蛋白尿、血尿。对中老年人及原有肾功能减退的人,更要小心用药。

导致聋哑儿童: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可能损害儿童听力发育,有报道称,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

第二是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第三是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在我们人体的开放部位,比如皮肤上、肠道中、鼻咽部等,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制约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人体对这种状态是适应的,不会发生疾病,但当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其中的某类细菌被杀死,而另外的细菌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就会大量繁殖,生长,引起人体的感染,这种感染也叫二重感染。 抗生素滥用的严重危害性

目前,我国社会零售药店销售药品时,除对毒、麻、精、放和戒毒药品实行特殊限制外,其他药品基本上处于自由销售状态。这种状况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药品滥用,危及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同时由于消费者用药不当导致产生机体耐受性或耐药性,使用药剂量越来越大,造成药品资源浪费,将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了近几年26家医院71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表明: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占发病总数41.28%。这些统计报告是医院用药中发现的不良反应,而且是在医药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的。可以设想,在没有医药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下,消费者自行使用这些药品后果的严重性。在刚刚过去的1年里,对药品过度过久的服用导致去年我国19.2万人死亡。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从此,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耐药菌株迅猛发展,已成为与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相并列的、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三大病原微生物之一。人们担心,由于机体对抗生素的耐用,人类是否将回到没有青霉素的年代? 1 耐药菌渐渐“刀枪不入”

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20世纪20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是链球菌。而到了90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经达60%~70%。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而耐高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人数达50多万人。 人类与致病菌的较量从未停止。从细菌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许多专家忧心忡忡地说:“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们不能不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出现,人类将重新回到上个世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在美国,抗生素是严格控制的处方药,医生乱开处方会受到处罚,患者必须持处方才能购买到抗生素。而在我国,人们到药店很随便就可以买到抗生素药品,滥用抗生素十分普遍。

2 滥用抗生素 究竟谁之过

尽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菌,但至少可以延缓耐药菌的发展速度。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药物的约占30%,抗生素药费占全部药品支出的15%~30%。我国某医院2000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一是医生的原因。每个医生对抗生素都有处方权,并 不是每一个医生都懂得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的医生对使用抗生素适应证掌握不严,在临床上不重视病原学检查,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有的不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很不规范。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档抗生素,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 二是患者的原因。我国许多人缺乏医学知识,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知之甚少,门诊时经常有患者点名要抗生素,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这也是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三是社会原因。在国外,抗生素药品是不允许作广告的。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大众媒体大量刊播抗生素广告,夸大其治疗作用,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对滥用抗生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初,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处方药广告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封杀铺天盖地的抗生素广告,实在是利国利民之举。四是食品的原因。个别地方在鸡、鸭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有的养鱼户为了减少鱼病发生,建鱼塘时在塘底撒上层喹诺酮类抗生素。一方面动物、禽类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会转移到人体;另一方面,动物、禽类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

3 接触抗生素多矣

几乎所有的人接触过抗生素,但真正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的人却不多。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误区之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某患者做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为预防感染,医生给他用了在剂量的抗生素,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专家认为,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敏感性细菌引起的感染,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耐药性产生。误区之二:抗生素可以外用。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这都是很不正确的。教科书对使用抗生素规定得非常明确,所有生物合成类抗生素、沙星类抗生素以及用于治疗重症感染的抗生素,是不可以外用的。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品,国外对利福平的使用控制非常严格,严禁外用。而我国不少医生用利福平给患者点眼。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不能说与利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误区之三: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效果好。专家认为,抗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不少病人急于求成,使用1天后感到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用其它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其它抗生素,逐渐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1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2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误区之四: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不少人喜欢跟着广告用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常看到的患者到医院后点名要广告上的药。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却对这些病没有什么疗效。误区之五:抗生素是消炎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4 跳出怪圈莫纠缠换个思路抗感染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对感染的预防放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上。因为绝大多数的院内感染是内源性的,与患者的免疫力有密切关系。在我国,中医讲究“祛邪扶正”,二者不可偏废。抗生素主要起的是祛邪的作用,但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还应该有其它的措施 来扶正,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了“感染-用抗生素-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生素”恶性循环的怪圈。20世纪90年代初,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熊德鑫教授提出了“用微生态疗法防治疾病”的观点。同抗生素的不同点在于,抗生素是通过抑制和杀灭致病微生物达到治病的作用。而微生态疗法则是通过扶持生理性微生物,调整和改善人体微生态系的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和抵抗力而获得防治疾病的效果。有人曾预言,20世纪是抗生素的辉煌时期,21世纪将成为微生态治疗的黄金时代。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观念将由“健康由国家负责”向“个人健康自我负责”转变,消费者应将注意力和消费转向对自我保健的投入。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核心出发,为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应建立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的发展与细菌耐药

抗菌药物的发展史也就是细菌对其耐药性的发展史。伴随抗菌药物强大的抗感染疗效的同时,细菌等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渐显露出来。

偶然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历史1929年,美国弗来明(Fleming)博士报告发现了青霉素。而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弗来明博士在他欲抛弃的偶有青霉菌生长的葡萄球菌培养皿上发现,在青霉菌的周围,已生长的葡萄球菌出现溶解现象。他将该青霉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稀释液仍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该稀释液还能抑制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生长。弗来明博士将其中的有效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他在报告中指出,该培养液中的青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生长,可用来鉴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不过,弗来明博士当时没有做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抗感染实验,也没有想到用青霉素来作为治疗药物用于临床。

1932年,Raistrick博士报告青霉素提取方法;1941年,Florey、Chain、Heatley等博士先后发现青霉素粗制品有抗感染效果。随后,青霉素被应用到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1942年,Waksman在美国细菌学会提出“抗生素”一词,至此,抗菌药物时代来临。

由自然性转向化学合成1945年至1947年以后,青霉素开始在临床普遍使用。

从1942年开始美国的制药公司开始了抗生素的筛选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青霉素提取技术的进步,青霉素由黄色物质变为白色物质,培养液中青霉素产量由每毫升500单位提高到每毫升50000单位以上,在临床逐步大量使用。

在青霉素临床应用的同时,科研人员先后于1944年发现链霉素,1947年发现氯霉素,1948年发现金霉素,1949年发现土霉素,1951年发现红霉素。这些新型抗菌药物都来自于细菌和真菌。后来,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在弄清自然来源的抗生素的结构后,人们开始生产半合成抗生素,许多半合成抗生素加入到了抗感染队伍中。

虽然1945年Brotzu就发现了头胞菌素,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才确定了头胞菌素C的化学结构,并开始进行对耐药菌有效的半合成抗菌药物研究。最先用于临床的头胞菌素是头胞噻酚。自1972年开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大型制药公司先后推出头胞孟多、头胞呋新、头胞替胺、头胞噻肟、头胞唑肟、头胞哌酮、磺苄头胞菌素、头胞西尼、头胞美唑以及口服头胞菌素等。1976年硫霉素被发现,同时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问世。

除抗生素外,磺胺药也在20世纪初被开发利用。第一个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Protosil)”是由Klarer和Mietzsch于1932年首先合成,是由多马克医师所实验的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治疗作用的系列偶氮染料之一。当时产褥热的死亡率很高,磺胺药问世后,产褥热的病死率急剧下降,并随着更有效的磺胺药的出现其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从磺胺药的问世到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断发展,及其他抗菌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耐药问题接踵而至1940年,青霉素刚开始投入临床时的药敏实验显示,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均对其敏感。1942年,Ramel-kamp和Maxon报道出现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其实际出现时间应为1941年。1944年,Kirby从7株耐青霉素金葡菌中提取出青霉素酶。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金葡菌的耐药性迅速增加,当时主要通过质粒介导的诱导性A类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为解决这一问题,1961年甲氧西林问世并投入临床使用,不久之后报告出现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后来研发的万古霉素对MR鄄SA一直相当敏感,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有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葡菌的报告,2002年以来美国已先后报道3株对万古霉素完全耐药的金葡菌。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出现耐药性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1957年发现并开始研究卡那霉素对耐药菌的效果,并于1958年将其应用于临床。1959年Rolinson博士发酵生产6—APA成功,于是开始研究开发抗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和对耐药菌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

为满足临床需要,广谱青霉素及头胞菌素的开发与应用发展迅速,但细菌的耐药性也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抗菌药物时代以前的质粒不带耐药基因,而当前的质粒携带耐药基因,传播耐药性。1963年,科研人员在雅典从一株大肠杆菌中首次分离出TEM-1型β-内酰胺酶,随后发现携带TEM-1基因的转座子在全球内各菌株中广泛传播;1973年发现染色体介导的C型酶(AmpC),1983年发现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这两种酶能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少数细菌可产生金属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现在,革兰氏阴性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同样,对其他抗菌药物,细菌也不断表现出新的耐药性。目前除已出现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葡菌外,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肠杆菌、结核杆菌迅速增加。同时由于一些抗菌药物被作为动物促生产剂在动物饲料中作为添加剂,使细菌耐药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美国用尚未上市的新抗菌药“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对临床分离细菌做药敏实验,发现部分细菌已对其产生耐药性,其原因可能与饲料添加剂中含类似成分有关;再如临床应用时间并不长的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由于广泛使用,目前细菌对其耐药性已十分严重。

抗菌药物压力与耐药性

与抗菌药物的接触(抗菌药物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源动力。1985年,著名学者McGowan指出了与医院内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相关的7个方面:(1)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比引起社会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更多见;(2)医院中耐药菌株感染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比敏感株感染或定植者使用的抗菌药物多;(3)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会引起细菌耐药情况的变化,如投入或停用某种抗菌药物常与其耐药性的消长有关;(4)抗菌药物使用愈多的区域耐药菌分布愈多;(5)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耐药菌定植的可能性越大;(6)抗菌药物剂量越大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机会更多;(7)抗菌药物对自身菌群有影响并有利于耐药菌生长。

1998年,StuartBLevy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多重耐药——一个时代的标志》的文章,认为(1)抗菌药物只要使用了足够时间,就会出现细菌耐药性,如使用青霉素25年后出现耐青霉素肺炎球菌、氟喹诺酮使用10年后出现了肠杆菌耐药;(2)耐药性是不断进化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耐药也从低度耐药向中度、高度耐药转化;(3)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微生物可能对其他抗菌药物也耐药;(4)细菌耐药性的消亡很慢;(5)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容易携带耐药菌。

遗传机制确定了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主要有(1)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2)抗菌药物被细菌产生的酶灭活;(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能进入细菌细胞或被细菌细胞膜的药物泵排出细胞;(4)形成细菌生物被膜,为细菌躲避抗菌药物作用提供场所;(5)以上几种机制的结合。细菌耐药性既可在细菌间传播,也可通过人或环境进行传播。

第5篇:抗生素的滥用及其危害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它于1941年应用于临床,可以说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了10年。抗生素是由某种微生物所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对细菌、病毒、真菌甚至肿瘤都可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正因为抗生素的产生原理,导致其必有的弊端。由于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加之医务人员和病人在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存在困难,导致我国抗生素的使用达到了滥用的程度,对此,本文将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对策、以及使用中应遵循的原则着手,详细的论述,请老师给予指导。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危害;现状;营养素;对策;原则 正文: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可以这么说,人类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从此人类有了可以同死神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有严格的界定.目前我们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乱用抗生素的状况特别严重。

我国抗生素应用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人将可能自食恶果,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那绝对是一场重大灾难。

我国某医院2000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近5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武汉、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每年药物使用的总费用中,抗生素约占30%~40%,一直居所有药物的首位。上述城市抗生素的使用费用达到了1.4亿~1.7亿元不等。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凯福隆、头孢三嗪等第三代的头孢类菌抗生素的应用已日趋普遍,抗生素品种的选用明显超前。如果对抗生素滥用再不加以制止,上海将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下一个“病菌耐药性强”的重灾区。

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是链球菌,而到了90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经达60%~70%。

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而耐高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痛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 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万人 。

专家们说,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们不得不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出现,人类将重新回到上个世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

长期使用抗生素危害多

我国约有5 000万~8 000万残疾人,1/3是听力残疾,其中60%~80%的致聋原因与使用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

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 ;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则高达95% ;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率为79%,这一数字远高于英国的22%和各国平均水平的30%。

美国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该研究比较了2 266名乳腺癌患者和8 000名对照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结果发现,17年内合计使用抗生素超过500天或者超过25次处方使用,那么患乳腺癌的风险将增加2倍。

研究者之一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oberta Ness博士指出:这个风险非常大,远远超出使用雌激素导致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30%~40%的水平。且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1999年,芬兰的一项1 000名女性的跟踪研究已经得到过相似的结果。

滥用抗菌药物对人体有如下危害:

1、诱发细菌耐药:抗生素的经常使用会使人体内外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如葡萄球菌、肠道革兰氏阳性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之所以长久地肆虐人类,就是其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结果。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2、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发生二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葡萄、真菌及肠道革兰氏阳性杆菌,这些病原菌由于反复与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接触而逐渐产生耐药性,而原发病又使患者抵抗力大大下降,所以,它们的蔓延与肆虐常会危险病人的生命。

4、造成社会危害: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将对细菌束手无策。

抗生素对营养素的影响

1、青霉素长时间使用可引起低血钾。

2、头孢菌素对肾脏有损,并可引起低血钾及胃粘膜损伤,导致维生素K缺乏。

3、庆大霉素长期服用,可致低钾血症,钙、镁吸收下降,维生素K合成减少。

4、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可以与某些元素(如铜、铁、锌、锰、钴、钙、镁等)结合形成不易被吸收的化合物,降低机体对药物及营养素的吸收。牛奶中含这些元素较多,所以服四环素类药时不宜食用。

5、氯霉素可引起缺铁性贫血,降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TMP)可导致叶酸缺乏,长期服用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所以应及时查血象。

寻求抵制的对策 面对抗生素耐药性这一全球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向科学家们发出倡议寻求对策。而1981年成立的组织——慎用抗生素联盟,其成员更是遍布90多个国家。而越来越多的国家更是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

欧盟委员会颁布了4种抗生素在欧盟范围内使用的禁令。这4种抗生素包括杆菌肽锌、螺旋霉素、弗吉尼亚霉素和泰乐菌素磷,它们占抗生素市场总份额的80%,自1999年7月1日起不得用于家畜、家禽饲养。

目前,卫生部医政司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明年上半年有望面世。这是国内第一个为某类药品制订的指南,也是卫生部首次用行政命令去控制医生对某类药品的使用。从今年7月1日起,国家规定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抗生素使用中应掌握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防止或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并控制耐药菌株的扩散,因此在处理感染性疾病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一种药物能够奏效时就不同时使用几种抗生素,以减少细菌接触药物的机会。

(2)严格掌握剂量、疗程,以保持有效抗菌浓度,控制耐药性发展,同时避免长期用药,防止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3)充分掌握药物的作用特点和药理性质,对抗生素的抗菌谱、作用机制、体内过程、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制剂组成、剂量、给药途径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药物研究进展情况、市场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4)注意特殊情形时的用药,了解患者的其他疾病,肝、肾功能,老年人,孕妇等的生理变化特点以及感染本身处于何种程度,是原有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感染正在恶化加重阶段,还是治疗有效,感染得到控制,病情正处在好转阶段。老年人肺部感染,应考虑到患者肾脏功能的变化,选择对肾脏毒性小的药物,孕妇用药则应考虑药物穿过胎盘的能力,有无致畸可能而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如有条件对危重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做到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施玉兰.抗生素类药物和临床应用现状.中国药房,1995,6(6). [2]陈学锋,胡廷熹.抗生素的滥用与原因分析.药学进展,2000,24(5). [3]郭冬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分析.中国药房,2004,15(9). [4]肖林添,韦莉萍,吴峰.抗生素的滥用原因分析及合理应用的建议.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1,24(2). [5]百度百科,抗生素.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5.htm [6]中国网,警惕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http:///chinese/zhuanti/jrfwc/691509.htm

第6篇:警惕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

一.现况:此前,我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我国旷日持久、广泛普遍、非常严重的抗生素滥用已给国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和埋下了极大隐患!

二.原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四:1.以前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病造成药品流通和收入分配中的问题。如药企代表入院强推、药品回扣提成等;2.一些"医生"对其危害的无知或忽视拟或是道德底线的丧失;3.检查检测手端的落后,如好多医院不能作菌培养及药敏等,致其治疗上大包围;4.患者治病心切的无知要求等. 三.危害:抗生素滥用主要有三大危害:一是严重而较广泛的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损害儿童听力。诸如严重的过敏反应;氨基糖甙类耳毒性致耳聋和眩晕;对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对骨髓造血损害;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等。二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无效。而且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的细菌、人体正常菌群的细菌与致病菌之间,通过耐药基因相互传播,使细菌耐药性广泛化、复杂化。三是用得过多过滥,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菌群,让致病菌乘虚而入,可以造成许多疾病。 四.隐患:因为旷日持久的广泛化抗生素滥用,曾经是治疗细菌感染“灵丹妙药”的抗生素,越来越多地失效,这意味也许不久的将来,罹患细菌感染的中国人,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如果不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等待人类的将是非常可怕的生物性灾难! 有人说,自己和家人都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因此耐药菌不会在自己身上形成。然而,事实远比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残酷。时至今日,中国人几乎生活在一个无处不有抗生素、因此无处不有耐药菌的环境中。“洁身自好”并不能保证自己不成为抗生素滥用的受害者。

五.呼吁:我们国家近几年来非常重视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国家卫生部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范抗生素临床应用行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等。 我们一定要警惕和重视抗生素滥用所致的危害,各级政府、医药界、广大民众均应切实高度重视! 管理者、医者、患者及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

(撰稿:岁月如歌)

第7篇: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滥用抗生素相关危害及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方法:抽取实施针对性应对措施的门诊及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观察组),就未实施相关措施的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对照组)就抗生素滥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率为3%,对照组为3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滥用抗生素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是规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滥用; 抗生素; 危害;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278-01

临床疾病治疗中,抗生素较为常用,在预防及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若不加限制的应用、滥用抗生素,会造成极大危害,相关报道指出,每年间接或直接因滥用抗生素死亡的人数至少有8万人,故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对改善监测情况、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抽取我队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针对性应对措施的门诊及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观察组),就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未实施相关措施的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对照组)就抗生素滥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材料为抗生素处方200份,均为头孢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抗生素。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针对抗生素滥用现象制定相关措施的100份作观察组,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未实施相关措施的100份作对照组,两组在抗生素种类、患者一般情况上比较,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未采取任何针对滥用抗生素处理的方法。观察组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关性对策,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抗生素滥用的相关危害分析:①增强细菌抗药性:抗生素的滥用及不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抗生素接触细菌的机会增大,诱导细菌抵抗力产生,渐减弱抗生素的药效,甚至完全不起作用。另外,抗药性在细菌间具有相互传播的特点,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会逐渐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进而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②不良反应繁多:滥用抗生素除使细菌的抗药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外,还可作用于人体,导致大量不良反应产生。许多抗生素都不同程度的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如抗生素中应用氯霉素时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多个方面,如神经系统、胃肠道、肾、肝等。③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许多细菌存在,细菌间有着一定的比例,在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中参与并发挥作用,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下维持。通常情况下,细菌间相互依存,同时也相互制约,但抗生素的长期大量滥用,则使细菌未被抑制的类型繁殖迅速,造成菌群失调的情况发生,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并且加重病情或产生新的病变。

1.2.2抗生素滥用原因分析:①缺乏相应使用制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抗生素药品使用制度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首要原因。抗生素药品应用在我国一直缺乏行政干预,无抗生素治疗指导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抗生素的销售在药店、诊所和医院未加约束和限制,在药品市场滥买滥卖现象较为普遍,虽目前针对抗生素有相关限售令出台,但部分患者缺乏药物应用常识和部分药店为经济利益而仍导致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存在。②药师及医师未合理用药:为使患者病情尽快缓解,在抗生素不必要应用的情况下滥用,或医师缺乏抗生素知识,随意加减或未规范用药,可频繁对抗生素进行更换,甚至两种及以上联用,未对患者行正确的用药指导。③消费者应用误区分析:除医护人员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外,消费者缺乏相应的知识也为主要原因,有用药误区存在,即发烧、感冒即要求医师应用最好的抗生素,对抗生素盲目信任,在药物选择中,认为新药效果好于旧药,高价格效果好于低价格,使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频繁更换,如产生效果即停药,使病菌的耐药极大的增强。

1.2.3应对措施分析:①药品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促使合理的药品监管制度建立,对药品审批过程严格把关,制定抗生素治疗指南和相应法律、法规,抗生素需列为处方药,同时对药店、医院、诊所抗生素的销售流程进行规范,并加强药品行业的整体、全面检查,以防止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发生。强化给药制度,明确抗生素在各级医师中的使用目录,避免越权开药的现象,同时明确规定药师管制制度,避免随意向患者销售抗生素。医药监督部分需制定系列监管制度,加强医药产品的广告监督,避免虚假宣传。②知识及素养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医德医风的培养,行全面的道德教育,让医护人员主动加强药物应用的制定和监控,对抗生素安全、合理、科学的应用。同时,加强抗生素应用知识的学习,了解抗生素的危害,让药师介入临床,与医师对给药方案共同制定,以避免药物滥用的情况发生。③全民知识培训:加强全民抗生素知识宣传工作,规范抗生素应用,提高全民素质。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率为3%,对照组为3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上一篇:5星酒店下一篇:高速公路专项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