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英语教学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通过全方位的番禺文化渗透,学生对番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文化渗透的同时,其实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很多本土文化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以熟学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本土资源,能对学生所學的英语知识进一步地扩展,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岭南文化作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岭南文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1:

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在习作教学中使用本土文化资源,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文章立足于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研究和实践,阐述了本土文化資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现实需要和教学策略,对本土文化资源语文教育功能的开发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补充。

【关键词】中学语文;本土文化资源;习作教学;运用

本土文化资源是指多种文化经过本地区、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而积淀、结晶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语文教学必须扎根于本地区的文化土壤之中,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到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学生从本地区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深度挖掘其背后的写作价值,从而创作出文质兼备的作品。笔者现立足于皋兰县什川镇实际,就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一、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论基础

1.理论依据。写作与创作者所处地区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要素息息相关。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认为文学创作始于作者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深刻感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集中论述了文学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2]则指出作者创作激情的发生是基于客观事物的作用,即“江山之助”。郑板桥“三竹论”中的“眼前之竹”[3]、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中的“眼中之景”[4],皆指作者身边的本土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写作时提出,观察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5],主张一开始应先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周围世界的多姿多彩,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提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并强调学生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表达力求有创意”[6],则为当前在语文习作教学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

2.成果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习作教学中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范畴之一。如,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宋汪洋立足实际,专题研究利用客家文化推动农村作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7];南粤名师何澜主张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开展以岭南文化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实践[8];江苏省兴化市教研员吴崇周则对“汉唐古都、淮海名郡”江苏兴化的风土人情、文化景点、民间故事等素材在写作教学中的开发使用加以探究[9]。综合来看,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素材积累、教学策略等方面,已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这些为在习作教学中进一步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方法论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的现实需要

1.必要性。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笔者现任教的皋兰县什川中学,是一所位于省城兰州近郊的农村初中学校。为深入了解我校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曾开展了一次专项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分析,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经常或有时会遇到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词、句、段等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写作时言不达意、言不由心;二是缺乏深切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写作时“库中无粮”“心中慌慌”;三是不会分析、整合及运用已有素材,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难以拔高文章立意,作品质量不高。笔者在与其他地区、学校同仁的交流中得知,上述问题不仅出现在笔者所任教学校,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农村中小学中。所以,在当前纵深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写作与生活的关联,大力推动本土文化资源在习作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需要且必要。

2.有效性。在习作教学中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本土文化资源产生于本地区、本区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资源对他们来说是乐于接受并易于理解的,此举能有效缓解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排斥心理,进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与热情;二是本土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学生可自由充分地从其间去增长见识、储备素材、丰富语言、提炼主题,这也使得学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成为可能,能推动困扰师生已久的作文“老大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三是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习作教学可加强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助于解决传统习作课堂气氛沉闷、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能有效提高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水平。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开发使用本土文化资源,是一种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要大力推广。

三、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策略

1.勤学习,储备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10]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视野投向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地域,从身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不断丰富自己独具个性的习作材料库。什川历来就是文运昌盛、积淀厚重之地,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如“驼石古话”“软儿梨的故事”“梨花仙子的传说”等等。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主动从本土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献史料中去汲取营养,有选择地引入符合写作需要的文化资源,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化品质。如,学生刘××《家乡的桥》一文开篇即道:“我家住在黄河边上,浩浩荡荡的大河阻挡了人们外出的脚步。家乡人祖祖辈辈盼桥,流传着许多关于桥的传说……”接着笔锋顺势而下,自然引入流传于家乡本土的“鲁班造桥”传说来顺接上文,例证家乡群众对桥的极度渴望和期盼,文末又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看看今日家乡一座座雄伟、美丽的桥,我想鲁班也应感到欣慰了。”呼应前文突出主题、拔高立意。作品全文整段化用流传于什川本地的“鲁班造桥”传说,既通过今昔对比凸显文章主题,又有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品质,运用自然而不突兀,写作熨贴而不造作,读来令人喜悦。

2.善借鉴,丰富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语言包括标准语、方言土语、文言古语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方言土语在表现人物立场、抒发细腻情感、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较之于标准语言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骆驼祥子》《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中,方言运用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是作品取得成功、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方言土语的文学功能,从而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什川谚语、俚语、歇后语、民谣等方言土语,然后在课堂上“晒一晒”“说一说”“用一用”,引导学生逐步熟悉掌握地方语言与标准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尝试把学到的本土谚语、俚语、歇后语等准确恰当地运用在具体语境中。学生魏××在写同学因篡改考试成绩而受到父亲责罚时,感叹:“他这是癞蛤蟆跳姜窝子(杵臼)——寻着挨锤子呢”;在写表弟临近开学报名时慌慌张张地补写假期作业的情景,“只见他手抓两支笔,在作业本上疾书,恨不得来个屎爬牛(屎壳郎)搬家——手脚并用”。在以上描写中,小作者将本土歇后语运用到具体语言环境当中,准确恰当,又诙谐幽默,读来使人不禁莞尔,切实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3.多实践,拓展思维。地域不同,风情殊异,每一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观察往往介于表象,要想加深认识,还必须依靠亲身实践。什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的主要传承地之一,同时什川铁芯子、砖雕、根雕、剪纸等民间艺术亦在陇中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把本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针对散文理解难、创作难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观察、感受并加深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从本土文化元素中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捕捉到富有写作价值的东西来。如,学生王××写的《梨园鼓子声正浓》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我的家乡在什川梨园深处,家乡人喜唱鼓子,至于什么时候成立的鼓子社,爷爷说他也不知道,大概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每至农闲时节,社团人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三弦、板胡等乐器就吱吱嘎嘎地响起,悠扬的曲子便开始在梨园上空回荡。我和几个伙伴是最喜欢听鼓子的,一是图热闹,二是实在无他处可去,农村孩子的童年总是有一点单调。伴随着一声声的说唱,《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目的情节渐渐耳熟能详,武二郎、林教头、呼延庆等人物的形象在眼中也变得饱满起来。”此段语言质朴,意蕴丰富,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正因为小作者长期身处什川梨园,对梨园鼓子风情耳濡目染,较深层次地掌握了梨园鼓子的曲目、人物、剧情等内容,才可以写出这情幽质美的文字。

4.巧结合,提高立意。写作的本身是对已有文化的吸收、整合、创造及表达……离不开思考。就当下的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圈子往往较小,经历相对简单,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知难有迥异于常人的见解,而思考、想象则使作品变得丰富而深刻。什川境内现有梨园逾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梨树一万两千余株,虽历经风霜仍翠盖参天,生机盎然。春暖花开时,笔者组织学生深入到家乡的广阔天地里,去“入梨园”“赏梨花”“品梨韵”,指导他们一边要“身入”事物,仔细观察事物的特点,一边要“心入”事物,认真揣摩文章的主题,从平凡中感悟出不平凡的东西。学生陶××在《又是梨花飘香时》一文中写道:“家乡的梨花又开了,你瞧,在暖暖的阳光下,花儿们迎着微风,张开了笑脸,有偷偷盛开的,还有含羞待放的,整个镇子都掩映在熙熙攘攘的雪海之中……一株株老梨树虽历经沧桑,但仍遒劲勃发,老枝上缀满了花朵儿,就像我的祖父一样,尽管满头银发,身形佝偻,却依旧坚实可靠,整日在为这个家忙碌奔波……”此段小作者写景细腻可爱,花海之景若在眼前,并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仍不辍劳作的祖父,抒发出对祖父深沉的爱,使主题得以升华,是习作中运用本土文化资源较为成功的一个范例。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可有效推动写作回归生活本真,引导学生将写作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从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写熟悉的人、熟悉的物、熟悉的事,创作就会有源有根有魂,也才能写出有骨肉、有感情、有品质的作品。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体味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内在意蕴,切实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赓续、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机.文赋[M].北京:中华书局,1977:240.

[2]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368.

[3]于春海,李青华.郑板桥诗词文选[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8:57.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8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0:71-73.

[6]教育部.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11.

[7]宋汪洋.开发与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开展乡土作文教学——以桂东南客家文化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1(06):129-131.

[8]何澜.岭南文化题材作文教学实践[J].广州电视大学学报,2014(06):13-17.

[9]吴崇周.地域文化—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5):11.

[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25.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278)

编辑:张慧敏

作者:王富通

岭南文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2: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摘 要:英语教学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通过全方位的番禺文化渗透,学生对番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文化渗透的同时,其实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很多本土文化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以熟学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本土资源,能对学生所學的英语知识进一步地扩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本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渗透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理解和使用英语,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其实,任何一门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更应包括文化知识教学。不少有影响力的外语教育家认为,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纳入外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但现在很多教师都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教英语就只是教学生了解英国的文化,忽略了本土文化与英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如:在教节日这一课时,学生都知道Halloween(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但很少学生知道我国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的“鬼节”。其实,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被学生忽略了。

一、渗透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益于英语学习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但先了解本土文化,再去了解外国文化,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如:在教Relationship这个模块时,我国的“族谱”与英国的Family tree有所区别,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很熟悉,所以,先让学生用英语学习自己的家庭关系,再去了解英国的Family tree,这样就会更好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和鉴赏文化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好本国文化,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时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因而也就能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避免学生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接受外国文化,应该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在教Eating Habit这个模块时,出现了很多的外国饮食习惯,英国人喜欢吃hamburger、beefsteak、coke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番禺的饮食文化,以蒸、炖为主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健康的,不要盲目地跟风,经常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油炸食品。

(三)能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的情感

番禺是我们的家乡,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是岭南画派的发祥地,又被誉为广东音乐之乡、粤剧之乡,是岭南文化的重镇。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如:番禺区每年的端午节都有龙舟比赛,在教Festivals这个模块时,里面有提及Dragon Boat Festival,由于班上部分学生对这个节日非常熟悉,因此,笔者开展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这个节日的风俗礼节。学生非常兴奋,他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说出来。经过讨论,班上的学生都对龙舟节有了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班上的外地学生,他们也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增强外地学生对番禺的归属感。

二、渗透本土文化遵循的原则

(一)适当性原则

教师导入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适度性原则

导入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趣味性。也不能对某个领域的文化深入调查和研究,因此造成主次混乱,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准确性原则

导入的内容必须准确,这要求教师对本土与外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两种文化在风俗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

三、渗透本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渗透番禺区域性文化教育内容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其“通行”的特点,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点。学习英语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交际功能来讲,都和我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生活在番禺地区的一员,必须了解本区的本土文化,因此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渗透本区域性文化教育:

1. 渗透民俗民风教育

番禺有着很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如:沙湾飘色、沙湾广东音乐、沙涌鳌鱼舞,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如:龙舟节、七夕、孔子诞等。在教Festivals这个单元时,在学习外国节日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传统节日。另外,由于番禺的传统文化是很丰富的,通过比较我区的传统节日与外国的节日的异同,让学生了解我区节日的文化内涵,尊重家乡文化,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国的节日,如圣诞节等,忽略了本土节日。

2. 渗透地理环境教育

在教授transport这个模块时,可让学生搜集番禺的交通工具;在教授Asking the way这个模块时,可利用一幅番禺街道图,让学生用自己生活的地区进行问路对话,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在教授How can you get there? 时,笔者让学生搜集哪号公共汽车到哪些站,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环境的了解。通过了一系列的番禺地理知识渗透,学生对番禺的地理交通有了深刻的认识。

番禺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很多旅游景点,如:莲花山、宝墨园、香江野生动物园、大夫山公园等。在教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这课时,可向学生介绍番禺的旅游景点,让学生知道番禺是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地方。在教Plans这个模块时,其内容是计划假期去哪里玩,笔者就引导学生写一篇For a day trip in Panyu的作文,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番禺好吃好玩的地方,从而发掘番禺的旅游新景点。

3. 渗透名人事迹教育

番禺名人很多,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爱国诗人屈大均,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在学习描述人物特征时或者访问名人时,就可让学生搜集番禺的名人,从而让学生了解番禺的历史人物。

4. 渗透饮食文化教育

俗话说:“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番禺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那么在教Eating Habit这个模块时,可向学生介绍番禺人喝早茶、吃点心的习惯。在教Food and Drink这课时,可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番禺的土特产。

(二)渗透番禺区域性文化的方法

1. 直接导入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需要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内容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并恰到好處地运用到课堂上,以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利用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等介绍番禺的地理位置、历史资料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 搜集法

在信息开放的今天,很多学生对电脑操作也十分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结束语

英语教学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通过全方位的番禺文化渗透,学生对番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文化渗透的同时,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很多本土文化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以熟知的内容学习新鲜的事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本土资源,能对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进一步地扩展。在往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进行交流时,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培养出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全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玉莲.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9).

[3]韩丹丹.文化背景知识导入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J].绥化学院学报,2011(03).

[4]孟宇.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误区及对策[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2008[C]. 哈尔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云星小学,广州510000)

作者:何燕芬

岭南文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3:

课题“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乡土教育是一种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色与渊源,并进而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活动。乡土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发现,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弊端:即人们尚未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普遍忽视了乡土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脱离当地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的不良趋向。这种教学观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

各级主管部门已对乡土教育的开展作出了指引,并为此而多次召开会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已进入实验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作出了指引:“(一)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三)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也就是说,“学校语文课程与国家语文课程在性质和功能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语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一切都为乡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实施乡土教育所必须的政策环境已基本具备。

鉴于上述情况,课题组决定以乡土教育为核心,立足学校,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课题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10月向佛山市教育局教科所申报了《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这个新颖的课题,希望将乡土教育的理念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让青少年充分感受本地区文化的特色与渊源,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创造有利条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消除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封闭性与单一性,让学生综合掌握乡土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协同式的学习。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寻乡土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区间,开发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和校本课程体系。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革语文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为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本课题包含了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结合、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开发等四个子课题。其中,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开发是课题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探索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12月),组织理论学习,加深认识,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撰写相关论文。

第二阶段:巩固、充实阶段(2004年1月~2004年6月),进行阶段性总结,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修改、补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提升、总结阶段(2004年7月~2005年3月),选取乡土教育活动的优秀课例进行观摩展示,策划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体会

(一)把握时代脉搏,做好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规划、开发工作。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可见,戏剧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题组决定,以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规划、开发工作为突破口,推进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1.设置课程,编写教材,使校本课程教学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根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教材的开发、编撰工作。我们先让学生了解粤剧艺术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粤剧唱腔音乐、表演艺术、行当服饰等基本知识,再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各种欣赏课、讲座及实践活动课,以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在多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从课程性质与特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课时安排与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提高方式、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等八个方面研制出《粤剧艺术研究》课程纲要。

2.探索教学方法,让课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①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推进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教学工作。

课题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推介了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粤韵风华”节目、佛山电视台的“麦嘉讲大戏”节目和《佛山日报》的“琼花”栏目。学生在接触了这些节目、栏目后,感触很深,增加了对粤剧艺术的认识。部分学生还为此撰写了作文。

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活动。

在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佛山的人文优势,让学生在节假日参观名胜古迹,了解粤剧艺术的发展历程。学生对粤剧艺术和佛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③借助中学生专场的方式,让中学生走进剧场,观看粤剧演出(含讲座)。

为配合校本课程《粤剧艺术研究》的开发,本人参与了“南海区粤剧推广系列活动”的策划工作,并撰写了相关策划方案。2005年,中共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文化局等部门举办了粤剧推广系列活动,并为平洲高中学生设置了粤剧《小周后》学生专场。这是中国第一个中学生粤剧专场。

(二)将乡土文化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欠缺人文特色、脱离社会生活”等不良趋向。我们将乡土文化元素有机地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使语文学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课题组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并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课题的各个研究环节中,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们经常向学生介绍当地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出外参观、考察;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针对参观、考察的对象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了大量的作文,部分作文已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四、研究成果

(一)学生发展情况

1.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题的中,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进行现场访问、观摩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并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因此,课题研究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学创作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们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参与文学创作的热情,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10月至今,课题组成员指导的学生已发表作品10篇。

3.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增强了参与城市建设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通过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充分体会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与渊源,激发了爱国爱乡的情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二)学校整体发展情况

课题的开发与研究配合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规划,为新课程改革创造了必要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课题的开发与研究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带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令学校办学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三)教师发展情况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得以构建和重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人文素养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提升。2002年10月至今,课题组成员获各级奖励40余次,发表相关文章60多篇。

(四)课题科研活动及成果对社会的辐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为佛山乃至全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当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贡献,为文化大省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课题科研活动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1.课题主持人编写的校本教材《粤剧艺术研究》是全国第一本中学粤剧教材。该教材的问世专家及各大媒体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2.课题科研成果受到佛山市文明办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11日,佛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一份《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佛山市文明办在草拟该文件时,参考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3.《“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获市文化局奖励。2004年2月,张汉锋老师撰写的策划方案《“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获2004年佛山市公益文化艺术活动项目策划方案三等奖。该方案贴近地方文化,富于时代色彩,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爱国爱乡的情怀,增强城市凝聚力,为佛山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有利条件。

(张汉锋,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平洲高级中学)

作者:张汉锋

上一篇:干部培训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扶贫培训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