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化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分析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针对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融合度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从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化、学生职业学习路径化、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推进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旅游产业化旅游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旅游产业化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

摘要: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面I临的巨大制约来自产业观念、管理体制和立法缺失。产业观念的概念泛化误区模糊了文化旅游产业特性和主体,管理体制的冲突和障碍耽误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建立,旅游业非独立产业地位和行业综合立法的缺失,直接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统领作用,阻碍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解除这些制约因素,即从根本上确立旅游业的独立产业地位,弥补立法缺失,获得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管理主体地位。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产业观念;管理体制;立法缺失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其产业体系构架业已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旅游产业中关联度最大、涉及面最宽的部分,其发展必须通过与相关行业的积极协调合作才能得到实现,这决定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制约。这种制约既来自文化旅游产业内,也来自文化旅游产业外,突出地反映在产业观念、管理体制和立法缺失三个方面,笔者将着重对此进行探索。

一、产业观念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1.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误区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文化界乃至旅游业界和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却普遍存在泛化现象,其中最极端的观念是把旅游业整体都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旅游交通企业等。其实,这种泛化概念是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文化品质。

文化旅游产业按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历史文化类文化旅游产业。即由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业组织,主要包括:(1)由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开发出来的景区景点;(2)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历史文化园、历史名人园、历史文化主题公园;(3)民俗文化旅游类资源开发产业:少数民族旅游点、汉民族乡镇民俗旅游点、都市民俗旅游点等。其二是社会文化类文化旅游产业。它是由社会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文化文化旅游产业组织,主要包括:休闲娱乐旅游类产业、文化旅游商品类产业、社会文化设施类产业。

显然,泛化概念无视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质差别,模糊了文化旅游产业特性和主体,误导了旅游产业发展,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型的纯自然景区被不适当地加入各种大量人造景点,打造出不伦不类、主题模糊的景区。

2.文化旅游产业化的概念

源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现代社会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其产业化发展具有独特的含义。在我国各地,由于文化旅游产业化概念不清,更是深陷发展误区。许多地方一提开发历史文化遗迹就要重新复建古建筑,一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盖馆,一提搞休闲旅游就要建人造景观公园。然而,这些只是传统的文化旅游载体,如果旅游资源级别不高,或开发不到位,就难以开发出成功的旅游产品,更形成不了立足市场的企业。当前,这类项目在我国建了无数,但绝大部分都不成功,有形的财物和无形的影响都损失巨大。

文化旅游产业化是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主体的企业化、系统化、市场化、规模化基础性产业运动。其内容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企业化改造,使事业性文化单位转变成经营性旅游经济组织的过程,并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经营性组织达到市场承认的规模程度,以便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文化旅游经济中以统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概念,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化较之纯自然资源开发的旅游产业面临着更复杂更大的制约因素。

二、管理体制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1.文化旅游产业的体制冲突

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主体的增长活动,必然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旅游管理体制,这就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由于现行体制是由计划体制演化而来,条块分割的政府体制使文化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处于部门化状况,分别归属于十几个政府部门,如文物、文化、建设、宗教、园林、林业、水利、民政、国土、农业、交通、旅游、外事办、接待办、商贸、乡镇、社区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这些政府部门已逐渐从单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计划与市场双重体制变异。这种管理体制既保持了计划体制的大部分权力,又获得市场体制给予的经济利益空间。因此,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这些行政管理部门仍习惯于通过直接的物权、财权、人事权来行使管理职能,尽管一些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企业或经营性事业组织,但实质上仍是半政府、半事业性质,具有很强的政企不分、条块垄断的特点,致使文化旅游资源利益单位化,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经营)权三者的权限过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国家仅是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抽象业主,并且大部分部门的权利都被各种行业法和专项法律法规确认和保护。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实际是旅游资源配置权的主宰者。

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许多文化旅游资源逐步转化成经营性企事业单位。可是,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的文化旅游产业,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不健全,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我国内陆地区所谓的文化旅游产业多数仍是政府部门管辖下的国有事业单位。即使有的成立了公司,其管理体制仍是非市场化的事业性质,不是真正的市场经营体制,主管人员对文化旅游市场运营的企业经管、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和投资效益及人力资源等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因此,现行体制已构成了阻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非市场经营体制障碍,不断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改革发生冲突,严重束缚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阻碍着文化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限制了经济效益增长和产业发展。

2.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障碍

文化旅游资源的条块分割和部门管理使其经营遭遇难以逾越的管理障碍,这表现在:

(1)划地为牢,多头管理,交叉经营的管理混乱现象普遍。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风景名胜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运营组织,大多是自然一人文复合型,分为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风景名胜区,直属国家建设部和省建设厅管理,两级管理局分别被授予辖区正县级和副县级“政府派出机构”职能。但是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多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

政府职能大部分失去,辖区内的旅游资源分属于文物、宗教、林业、国土资源等各个部门管理,建设部门仅保有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行政管理权。继风景名胜区之后,各个拥有旅游资源配置权的政府部门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旅游景观运营体系。如:文物部门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宗教部门的宗教管理场所,林业部门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公园,水利部门的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部门的景区和渡假区,园林部门的公园和主题公园,民政部门的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文化部门的娱乐场所和文化场馆等。如此众多的旅游景观运营体系并存状况,导致多头管理,交叉经营,权利冲突,协调困难。一朝触及权与利便争执不休,一旦出现责任问题难免推诿扯皮。

(2)文化旅游资源多元主体配置权导致开发两极化现象。虽然文化旅游资源多元主体的核心是政府,但是,政府权利的部门化和部门利益的行业化、地方化,加上一些政府部门官员的个人主观因素,导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两极分化。在各部门普遍流行“跑马圈地”的基础上,有的地方和行业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成功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有的地方和行业的文化旅游资源则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许多高等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仅开发低劣初级旅游产品,且保护不力,惨淡经营。还有大量资源干脆无人开发,尤其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甚至仍保持其原始的无形性,丝毫没有进行产品和产业化开发。这种圈地低开发或不开发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效能,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建立。

因此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国家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致使旅游生产力布局及宏观调控等方面工作协调难度加大,尤其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管理处在一个不利的局面。

三、立法缺失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活动的最高层次是依法治理。法制原本就是为保障社会公平而存在的。可是,目前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却不同程度阻碍了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如前所述,文化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文化旅游资源都为政府各部门管理,而各部门对资源的管理职权大都被行业性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和保护,如《文物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农业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文化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宗教事务条例》、《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各部门管理职权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利益部门化的环境下日益被扩大,彼此经常发生冲突,各行业主管部门为维护自身利益就搬出法律法规,结果就出现法律打架现象。而对于文化旅游发展具有统筹协调职能的旅游管理部门,却是所有行业管理部门中法律地位最虚弱的部门。

首先,我国政府明确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非独立产业地位,这就使旅游产业在文化旅游相关行业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国家统计局曾先后于1984年、1994年和2002年三次编制和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现行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在该GB分类中,原来的“旅游业”(代码80)被取消,代之为旅游饭店类(661/6610)、旅行社类(748/7480)、旅游景区管理类(813/8131、8132、8139)等三个旅游分支行业。这表明旅游产业在国家经济产业的地位比此前更具体了,但同时却失去了自身独立产业地位。在与其他相关产业关系对比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位置。

其次,旅游业至今没有一部国家颁布的集中统一对全行业发展和监管起统率作用的综合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我国目前旅游立法采取的是分散立法或专门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社管理条例》,这正是旅游业的非独立产业地位的结果。这种专门立法侧重强调纵向法律关系,即政府主管机构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强调政府对旅行社的监管和控制,而不是纵横双向的社会保障性整体法律关系。自1995年起,全国地方性旅游法规加快了立法步伐,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制定了《旅游管理条例》,全国大部分单列市和所有省会城市也都制定了《旅游管理条例》。无论是立法数量,还是立法质量,地方的旅游立法已经超过了中央的旅游立法,这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其他行业或部门是极其少见的立法现象。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文物、建设、文化、水利、林业等行业都有国家行业大法依靠,而旅游产业仅有二级行业的法规和地方行业法规,这就使旅游业与其他相关行业处于不对等的立法地位。同时,目前我国旅游法制体系仍有许多方面未能与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使用的要求相适应。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管理中,一旦旅游部门与某相关部门发生矛盾冲突,该相关部门只要搬出自己的法律作为武器,就会令旅游部门无计可施。没有旅游根本大法的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想要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从旅游市场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难以靠文物、建设、文化、水利、民政等行业和部门来主持,因为他们并不掌握旅游市场,只有旅游行业部门一直与旅游市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内陆大部分地区,主要是旅游行业和管理部门在开拓和管理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供应市场。但是,旅游业的低下产业地位和无行业大法保障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统领作用,阻碍了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一些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外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政府没有把旅游真正作为经济产业来抓,往往把本地的名胜当做发展地方的公关资源和接待设施来开发利用;二是政府虽然重视旅游,但是各部门借助法律的保护控制权力,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阻碍了发展。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一样,文化旅游产业无法实现企业化、系统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因而产业不可能得到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当前,文化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品位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文化旅游产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为了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遭遇的瓶颈,笔者认为,关键要先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业的地位,进而弥补立法的缺失。

1.尽快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确立旅游业的独立产业发展地位

首先,争取国家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有利调整,给予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独立产业地位,这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只有获得独立产业地位,旅游业才能与相关产业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建立旅游产业体系,即旅游业下辖旅行社、旅游景区管理、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字头的分支行业,使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成为实体性的独立产业体系。第三,同样争取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旅游文化服

务”提升到一类产业,下辖旅游景区管理子类(风景名胜区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度假区管理、主题公园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游赏服务、实景演出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子类、民俗文化旅游子类、文化展馆旅游服务子类(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烈士陵园)、文化旅游商品服务子类等,使文化旅游产业化获得国家标准支撑。第四,要努力争取使旅游独立产业地位获得中央相关部门的认可,并使其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中作为独立产业而列入正常的产业发展计划中。

2.确定旅游管理部门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管理主体地位和权限

旅游独立产业地位将确定旅游管理部门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管理主体地位和权限,从而有利于解决“划地为牢,多头管理,交叉经营”的管理问题,突破产业发展的非市场经营体制障碍,促使旅游管理部门主持协调文化旅游各相关部门,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而公平的整合和产业化开发。同时,在旅游产业市场运营中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消除以往那种部门圈地低水平开发或不开发的现象。要使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组织机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守国家法律,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接受统一的产业管理。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推动旅游业标准化工作向相关产业延伸等方式,拓展行业管理领域,并协调相关部门和工商、税务、物价等职能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升产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以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尽快制定符合旅游产业特点和发展实际情况的国家《旅游法》

旅游业的独立产业地位需要《旅游法》加以维护和保障,这是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特点所要求的。旅游管理部门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与文化旅游资源各个管理部门紧密合作,协同运作。当国家出台《旅游法》后,就使旅游业与其他相关行业处于平等的法权地位。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管理中,作为市场管理主体地位的旅游部门就可以依法行使权力,协调解决文物、建设、文化、水利、林业等各相关部门的矛盾冲突。明确各部门在资源开发和使用上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政府和司法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进行公正、有效的约束。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须尽快制定一系列符合各地情况的、便于操作的单行业旅游法规,以便为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法制保证。

五、结语

影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观念因素、管理体制、立法缺失等三大制约因素,都体现了制度性痼疾,因此,要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观念革新、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国家旅游大法的出台。文化旅游产业期盼着这些改革的尽快发生。可以预见,当我国旅游产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独立产业,并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体系,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管理主体地位和权限必然突现出来,以旅游部门为基础的统一管理机构组织将逐渐得到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认可,这一系列改革将推动《旅游法》及其一系列法规应运而生,在法律上确立旅游产业的法权地位,并有力地保障和助推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美好愿景是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 吴 彤)

作者:龚绍方

旅游产业化旅游管理论文 篇2:

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下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针对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融合度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从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化、学生职业学习路径化、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推进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

【关键词】体育旅游 产业化发展 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 特色化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发文提出发展健身休闲项目,促进体育旅游相关业态的发展,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顺应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广西出台《广西体育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要探索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体旅结合”,将休闲体育和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当地旅游,发展运动休闲和体验性旅游项目,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并且重点通过打好“山水牌、民族牌、开放牌、融合牌和赛事牌”,创新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有机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形态,有利于实现全民健身和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全域经济的消费链。近年来,随着人们体育旅游需求的增多,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景区、体育旅游赛事等示范工程层出不穷;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升级,逐步形成休闲观光、健身康体、体育探险、竞赛观赏、体育文化探索等多种旅游业态。然而,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因此,依托地方资源并结合学校的特点培养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是实现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素养需求分析

体育旅游与其他形态的旅游活动相比,具有复购率高、技术技能高、风险高、体验性强等特点,将体育与旅游进行多元化和深层次的融合并确保游客的安全,将决定体育旅游发展的质量。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呼唤态度正、技术精、知识丰的人才。

(一)态度正

体育旅游人才的思想品德高尚是首要条件,爱岗敬业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品行端正是良好形象的要素。正确积极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实践的效率和专业的归属感。因此,需要从行业发展、领跑企业的职业要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认知。

(二)技术精

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休闲服务与管理从业者主要扮演安全的守卫者、活动的策划者、活动的营销者、活动的执行者、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角色,需要完成活动前的策划、组织与协调、活动中的评估与执行、活动后的反思与客户维系等综合任务。可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旅游人才,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较广泛,既要有休闲体育的技能,也要掌握导游的技能,要求学生懂心理、识风险、能策划、會组织、懂营销、能导游、精技能,同时考取如导游证、中国登山协会的攀岩指导员、户外指导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知识丰

体育旅游者受教育程度各异,兴趣、爱好和习惯千差万别,除了强身健体、进行户外探险外,亦希望能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掌故传说、风物特产等,满足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需求。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学生成为有文化、有教养、有学识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通晓包括历史、地理、宗教、民族、民俗风情、风物特产、古建园林和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有扎实的史地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美学知识,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

二、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下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体育旅游的高参与度、高技术技能、高风险,参与者必然要求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保护,以确保人身安全和体验感。然而,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有待完善,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融合度不够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的旅游类专业大多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旅游管理等传统的旅游专业,开设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高校不多,截至2018年,全国约54所高职院校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中广西有6所。我国高职高专体育院校中开设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专业或举办短期的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培训不多且规模不大。以广西为例,从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看(见表1),专业能力各有侧重,旅游和休闲体育的知识技能融合度不足,无法满足体育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

目前,体育旅游从业人数少,后备人才明显不足且业务素质不高。以广西为例,广西各高校主要依托当地资源和学校优势,开设主干课程,培养相关人才(见表1),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设置特点不明显,课程设置全而不专,使广西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口径较窄且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进而不利于支持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适用性弱,无法与市场需求较好地对接。

综上所述,培养体育旅游人才需要多学科基础,体育旅游教育还处于历史不长、规模不大、投入不多的局面。为改善这一现状,可考虑从服务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和优势构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特色人才。

三、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下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路径

广西沿江沿海沿边,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基于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施以“认知性实践—理论与实践一体—顶岗实践”为主线的“2+1”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技能考核为主,教师、企业、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评价方式,培养既具有户外知识及技能,又有导游服务能力,还“能说会唱、能上山(攀岩)能入地(探洞)、能组织会策划会指导会保护、能防护会控制风险有服务意识”的体育旅游人才。为实现以上的目标,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可从学生职业认知智慧化、学生职业学习路径化、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师资队伍双师信息化四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化

学生只有对职业道德、工作职责与素养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建构有效的学习活动,主动提升自我的核心素养。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化分认知、分析、体验三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过查阅行业资讯、企业资料和本专业的典型职业、了解职业相应的工作性质、内容、职业环境,获取初步的职业感受;邀请在本行业中就业的前辈讲述职业故事,使学生了解本行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待遇和发展前景。第二步,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要求学生能分析归纳各岗位的工作范围、关键知识和技能及其学习难度系数,以便学生建构自我的学习路径。第三步,学生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跟岗学习,深入、真实、全面地对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工作环境、管理和升迁、薪酬和个人的适应情况进行实地了解,接受企业员工提供的工作指导,加深对职业及行业的理解。以此三步,建立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培养职业道德。

(二)学生职业学习路径化

采用建构主义的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型。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协作交流等方式,借助他人的帮助,从低责任感、低难度、单一的子任务到高责任感、高复杂性、综合的工作任务,循序渐进,通过建构内化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从新手成长为能手的目标。学生职业学习路径化,具体通过“分析—示范—模拟—实操”的方式进行。第一步,学生通过职业认知环节,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将岗位工作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子任务并识别出真实情境下的各项子任务(工作内容)及目标,理解任务的各个过程即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各项知识及技能的难度,进而明晰各项任务的学习路径;第二步,依托专业核心课程,校企教师团队示范组织带领各类体育旅游活动,要求学生协助低难度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以此拓宽学习空间,进一步完善各项任务的学习内容及路径;第三步,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组开展项目式学习,对任务进行演示模拟,最后执行各项子任务,体验项目组织和执行的全过程,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的辅导、评价及反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巩固、拓展,促进知识内化,完善认知结构;第四步,师生对接企业,依托企业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开展实操活动,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迁移。通过以上四步,学生通过接触总任务初步获得经验,然后逐步掌握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进一步攻克专项技能,使学生学习经验的生成路径由低难度向高难度转变,完成自我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三)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

教师团队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学习项目及相关问题的探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认知、实践能力、学习路径、创新能力、讨论交流、成果演示等方面的发展状态,对学生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并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以便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掌握第一手学情资料,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學”服务。同时,灵活评价方式,部分课程的某些知识和技能模块采用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形式,育训结合。在学生技能比赛中引入行业专家协同育人,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搭建学生“双创”平台,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市场化;同时,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课证融通,使学生获得职业工作的准入证书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素养和知识技能的整合迁移力。同时,定期对就业后的学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联系合作企业定期举办人才培养研讨会,开展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实现全过程跟踪,适时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模式。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企生之间的会话和协作,搭建脚手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式学习,成为态度正、技术精、知识丰的体育旅游人才。因此,教师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提升育人本领,同时对接体育旅游市场,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活页式教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融合。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制定了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要求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以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打造具有旅游和体育双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目前该专业的老师90%均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支持老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并在社会开展培训服务工作,近年来该专业教师年均在社会开展培训服务工作不下10场。最后,深化落实“引企入教”,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七个共同”,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指导学生开展专项实训。

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可尝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多学科融合、德技并修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利用信息化教学,优化评价方式,培养态度正、技术精、知识丰的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助推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Z].桂政发[2015]34号.

[2]杜炜,张建梅.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7.

[3]史蒂芬·比利特(Stephen Billett).工作场所学习有效实践的策略[M].欧阳忠明,王燕子,雷青,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4

[4]刘邦奇,吴晓如.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9.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Z].桂政办发[2018]154号.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下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GXGZJG2016B076);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改课题“户外旅游视域下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与创新——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4JGY009)

【作者简介】莫明星(1987—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旅游、营地教育、研学旅行

(责编 黎 原)

作者:莫明星

旅游产业化旅游管理论文 篇3:

韩国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摘 要:旅游高度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步扩大和提高。旅游业竞争更加明显地表现为旅游人才竞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和重点难点表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指导性的关系。通过对韩国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课程安排的分析,希望对河南大学旅游高等教育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旅游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河南大学;南首尔大学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旅游形成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步扩大和提高。旅游业的竞争更加明显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和重难点表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指导性的关系。即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体现。所以说,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是由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合而成。

由于旅游本身的特殊性,通过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旅游相关专业。大多数的院校将旅游专业更多的依靠于其它学科,缺少旅游本身的特色,而又较少考虑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实际要求,导致大量旅游专业的毕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本研究通过分析韩国大学的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及课程安排,希望对河南大学旅游高等教育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 韩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韩国的旅游学教育现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把握,其中通过现在各大学开设的教学课程来分析旅游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所谓的旅游学教育主要是指四年制大学里开设的旅游管理学科、旅游规划学科、酒店管理学科等,以及大专院校中开设的旅游学科、旅游实务学科进行的所有教学内容。

韩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横向上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选修与教养选修,在纵向上以教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逐层加深相关领域的学习。在韩国旅游教育的学科设置是各个大学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设立的,与国内统一设置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情况不同。本研究选取韩国南首尔大学(4年制本科大学)为例,就其开设的旅游教育课程进行了分析。

2.1 南首尔大学旅游高等教育分析

南首尔大学于1994年创立,位于韩国忠清南道天安市,是一所拥有教职工2500余人,在校学生11000余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积极实行现场实践、委托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并且和外国大学积极开展校际

合作,促进双方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国际交流,努力推动着国际化进程。

旅游相关学科是从1998年3月开始设置成立的。成立之初为国际管理系下属二级学科命名为酒店旅游管理专业;2003年随着旅游的发展与认识的改变,升格为一级学科——酒店旅游管理系;2008年将旅游酒店管理系分离,设立了旅游管理系与酒店管理系,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可分为旅游管理系与酒店管理系两大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为8门,专业选修课程为21门,语言类选修课程分为汉语、英语、日语三大类,共计12门。学生毕业需达到140学分(其中教养公共课32学分,专业课66学分以上,自选课42学分)。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表1,表2所示。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南首尔大学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包含了旅行社、航空、酒店、餐饮、节事会展、旅游外语等方面,每个专业各设置了近40门课程,充分反映了旅游学科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南首尔大学旅游高等教育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均为基础性的科目;二年级则为各细分专业:旅游服务领域、休闲主题公园领域、航空服务领域、会展领域、酒店服务领域、餐饮服务领域等实务性的课程;三年级课程主要是深化学生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实务技能,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四年级课程设置的特点是与就业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务技术能力,安排企业实习研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企划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1年级营销基本理论、旅游服务礼节实务、旅游翻译英语(上下)、旅游翻译汉语(上下)、旅游翻译日语(上下)、管理学原理、服务产业理解

2年级旅游地理资源、旅行社管理论、节庆节事管理论、航空公司管理论、旅游商务英语(上下)、旅游商务汉语(上下)、旅游商务日语(上下)、节事企划管理论、世界旅游地理、旅行社商品营销

3年级余暇与休闲、旅行社商品开发论、航空机票操作实务(1)会展企划论、文化旅游研究、服务营销、旅游调查方法论、旅游产业法规、旅游教育论、航空机票操作实务(2)国际会议申办协商研究

4年级主题公园度假村管理、顾客服务论、航空机票操作实务(3)节事&节庆产品开发、教育实习、航空货物实务、旅游开发事例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国际展示博览会事例研究、企业实地实习研修专业类:

3学分/门语言类为:2学分/门

2.2 河南大学旅游高等教育分析

河南大学于1993年设置旅游管理方向,2000创建旅游学系,2003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授予权,2008年荣获河南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全国首批MTA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及其它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应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本专业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在旅游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在掌握外语工具方面,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1年级营销基本理论、旅游服务礼节实务、酒店管理论、饮食产业研究、酒店实务英语(上下)、管理学原理、服务产业理解、酒店实务日语(上下)、

2年级客房管理论、游船产业研究、酒店营销、食品饮料管理论、酒店调查方法论、服务连锁战略、世界餐饮文化论、酒店就业英文(上下)、酒店就业日语(上下)

3年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宴会活动实务、餐饮创业论、SILVERBUSINESS、酒店电算会计、顾客关系管理研究、食品饮料购买原理研究、服务商品企划、国际文化研究

4年级酒店企业事例研究、餐饮企业事例研究、服务品质管理研究、菜单企划设计、度假旅馆运营管理、服务人际关系论、卫生安全管理论、酒店餐饮企业实地实习研修

专业类:3学分/门语言类为:2学分/门

河南大学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酒店管理、旅游文化、景区开发与管理及休闲旅游管理四个方向。课程的设置如表3所示。

1年级旅游学概论、导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法规原理与实务、中国古代文化史、导游基础知识、

2年级旅游信息系统、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财务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导游英语听说、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美学、休闲学原理、旅游文学专题、宗教文化、旅游专业英语、西方文明史

3年级饭店管理概论、餐饮经营与管理、饭店情景英语、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物业管理、酒店商务与康乐管理、酒店建筑装潢与设计、景区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原理、文化遗产管理、会展学原理、旅游社会学、旅游项目策划、规划制图、旅游景观学、中外旅游发展专题、中外礼仪、旅游二外、旅游经济学、中国民俗旅游

4年级毕业实习、旅游地调研、毕业论文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河南大学旅游高等教育一年级、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均为旅游学基础性的科目;三年级则为各细分专业:酒店管理、旅游文化、景区开发管理、休闲管理等课程;四年级时基本无课程,主要以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为主。

3 韩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21世纪的旅游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涉及入境、出境旅游,在某些领域它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大,所以就要求旅游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能够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韩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的特征。

3.1 办学目标清晰

韩国大学开设的旅游专业都有其明确的办学目标。他们都注重旅游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服务的技能培训,针对旅行社、酒店、餐饮业等培养本科层次的旅游人才。如前所分析的南首尔大学与培材大学,都紧紧围绕学生个人职业需求设置课程,提供多种选择,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充分发展,通过课程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2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

在韩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课程体系针对旅游从业者在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设置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职业实践的锻炼。因此,课程理论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不足,可以通过实践学习来弥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解决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

3.3 学科设置灵活,紧跟旅游发展趋势

旅游高等教育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旅游行业需求以及未来工作的需要,学科设置的学习科目广泛而又具有专业性。心理学、营销学、管理学、地理学、统计学等交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旅游的同时,更学习了其它基础学科的知识,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行业需求。

4 对河南大学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韩国南首尔大学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层次清晰、逻辑性比较强,在课程内容上覆盖面广,扩展课程比重大,学生选课的自由性更强,因此就业去向可以更加的多样化。河南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向韩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学习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理论基础

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堆积着大量的操作性课程和知识性课程,以致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感觉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由于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因此在教育安排上很难保证系统性和有效性。所以需要借鉴成熟的学科理论来弥补旅游学科的不完善,如利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设置交叉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者行为、旅游地理学等课程,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深厚的发展基础。

4.2 跟随旅游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对教育的影响

在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学校更应该首先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在办学时充分了解旅游发展趋势、预测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开设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专业,使学生在学校里有针对性地学习,毕业时可找到合适的岗位,学以致用。设置的教育课程要能够灵活地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而及时调整,紧跟旅游发展趋势。

4.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作经历及实践经验在旅游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视学术理论,培养专业技能,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特别是实地现场考察实习,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可以从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补充理论学习中的不足,激发新的学习欲望。同时旅游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仅具备旅游专业素养远远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对学生开设礼仪、礼节及职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对旅游专业有一个理性的、全面的理解。

总之,建立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旅游教育的发展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直接相关。河南大学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在现有校情和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借鉴吸收他院校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益成分,跟进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潮流,为河南以至国内旅游业的进一步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学礼.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5,(5):27-28.

[2]杨雁.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差异比较[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12):50-52.

[3]李传玲,罗军,韩云金.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职高教研究,2008,(51):149-150.

[4]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计划书[N].南首尔大学旅游管理系(内部资料),2008.

[5]酒店管理学科发展计划书[N].南首尔大学酒店管理系(内部资料),2008.

[6]2009大学生活向导[N].南首尔大学(内部资料),2009.

[7]张青.高校旅游教育中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9-60.

[8]李巧玲.入世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5(3):44-47.

[9]马鹤丹.中日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8,(3):63-65.

作者:陈楠

上一篇:教师考察报告下一篇:环保社会实践报告(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