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延长石油厂的地位毋庸置疑。作为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和开拓者,延长石油一百一十六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石油发展的缩影。在“工业遗产永载历史,保护利用延续文明”主导思路下,延长石油厂不断擦亮尘封的工业遗产,努力使发源于延长石油的民族石油工业自强不息精神和“埋头苦干”的石油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篇1:

川、陕、甘、渝旅游区域协作第六届年会召开等

川、陕、甘、渝旅游区域协作第六届年会召开

2009年9月13日,川、陕、甘、渝旅游区域协作第六届年会在成渝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城市遂宁召开,与会者围绕“强化区域合作,共谋区域发展;提振市场信心,整合旅游营销”的主题,共商旅游区域合作发展大计。 本届年会经成都、西安、陇南、重庆等18个市、区、县协商通过了《川陕甘渝旅游区域合作遂宁宣言》,将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协作区旅游合作平台;加强旅游市场开发,打造协作区旅游品牌,加强投资领域合作,推动协作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建立互动的旅游投诉和应急处理机制。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保明说,中国旅游正开始进入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川、陕、甘、渝四省市自古地脉相连、文脉相通,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良好的旅游合作传统,共同拥有丰富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生态文化、秦巴生态山水等旅游资源,旅游合作领域宽广,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志勋说:“我们可以联合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大九寨旅游品牌和红色旅游品牌,也可以加强邻近区域间休闲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合作。”川、陕、甘、渝四省市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许多线路产品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作为相邻地区,可以在产品整合开发、市场宣传推广、营造发展环境、旅游管理机制方面区域合作上做很多工作。 年会一致认为,川、陕、甘、渝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旅游资源富集互补,旅游特色不断彰显,旅游要素日趋完善,旅游发展空间巨大,建立川、陕、甘、渝旅游区域联动机制,进一步整合川、陕、甘、渝四地旅游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建立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必将有力推动三省一市旅游产业实现区域旅游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甘肃赴香港旅游促销取得圆满成功

2009年8月30日至9月3日,借甘肃省代表团访问香港之际,甘肃省组成旅游促销分团,赴香港拜访客户、举办旅游推介会,借助香港媒体开展专题宣传促销。

旅游促销分团在香港先后拜访了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及港中旅、香港康泰、永安三家香港最具实力的旅行社,就合作开展甘肃旅游宣传推广事宜进行了洽谈。9月2日下午,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旅游推介会,甘肃省旅游局还与港中旅、香港康泰、永安等签订了合作协议。甘肃省旅游局与香港亚洲旅游公司、港中旅联合出资,首次在香港地铁推出了200幅甘肃旅游景点广告牌,基本达到了香港各地铁站都能看到“甘肃旅游”的广告牌。

此次香港旅游推介期间,甘肃省旅游局在香港《大公报》刊登了以“甘肃大项目大手笔拓旅游业”为主题的彩色旅游宣传专版,对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宣传,推出了四条黄金旅游线和20个精品景点。推介会上,邀请了30多家媒体参加会议,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达到了在香港宣传甘肃旅游的预期目的。

玉门打造“铁人故乡”文化旅游品牌

甘肃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1938年,抗日烽火正酣之时,抗战前线发生严重油荒,玉门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第二年8月,玉门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油。

2009年,甘肃玉门着重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与“铁人”王进喜精神内涵之间的联系,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战役,对外打造“铁人故乡”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对外树立“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家乡”精品旅游品牌形象,玉门市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创办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初具规模,市场繁荣有序,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发展。

玉门历史悠久,汉武帝元狩二年初置玉门县,境内有距今3700多年的我国最大、最古老的古代羌族文化遗址——火烧沟原始部落村旅游景点、昌马石窟等文物古迹和祁连冰川、硅化木地质公园、“铁人”故居纪念馆、老君庙一井等旅游名胜。

西北师范大学历时八年完成《全先秦文》初稿

由西北师范大学十几位专家、教授历时八年编纂完成的《全先秦文》初稿于2009年9月5日在中华书局、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共同主办的《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编纂工作研讨会上同专家学者见面。

据介绍,《全先秦文》是《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先秦文》的编纂工作由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主持,将秦以前“经、史、子、集”以外所有传世文献按年编排,大体分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七部分,从颛顼开始,至秦亡结束。目前,该部分初稿已基本完成,约80万字。

当日还举行了《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编纂工作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围绕《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体例与编纂问题、各段编撰工作设想及建议、《全先秦文》初稿意见征询等议题展开。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编审顾青先生介绍说,《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纂设想在上个世纪80年初期就提出过,但限于当时资料条件一直没有展开。上个世纪90年代末,编纂条件逐渐成熟,2000年开始筹划,后来又申请为国家“十一五”古籍整理与出版重点项目。中华书局邀请全国著名学者担任各段主编,这些年,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估计至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全书编纂。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推进《新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整体编纂工作的加快进行、编纂体例的完善、《全先秦文》初稿的进一步修改等重要问题具有推动作用;而定稿后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先秦文》无疑对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将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文本支持。

(王文元)

西安与天水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日前,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和甘肃省天水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并就加强两市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进行了座谈。

协议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着眼区域共同发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是积极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三是加强现代物流合作,联手扩大对外开放;四是密切商贸金融合作,促进旅游互动发展;五是扩大科技教育交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双方就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等进行了探讨。协议的签署必将进一步密切西安与天水的合作交流,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步伐。

(魏晓文景延峰)

西安赴兰州推介旅游

西安旅游代表团近日赴兰州进行了旅游推介,并签署了《兰州·西安旅游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华夏之路”旅游品牌。据悉,两市将建立旅游合作机制,为旅游企业搭建合作平台,鼓励两地旅游企业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共创互利共赢的良好旅游环境。同时,将以打造两市旅游精品为契机,共同推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通过实现两地旅游网站链接,互通市场信息和优惠政策,建立两地互动的旅游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努力塑造和维护两地良好的旅游形象 。

(魏晓文景延峰)

陕西红色文化节启幕

2009年9月13日晚,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的“艺术家红歌颂祖国”文艺晚会拉开了陕西红色文化节的帷幕。郭兰英、马玉涛、张克瑶等著名艺术家,用一首首见证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红歌”与古城观众同庆新中国60华诞。

陕西红色文化节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广电局、陕西省文联、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主办,陕西省红色文化产业促进会承办。9月14日上午,陕西红色文化节之“陕西红色文化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之后,“红色故事红色歌曲演讲演唱会”、“红色圣地之旅”等文化活动陆续开展。

首届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在银川开幕

2009年9月8日,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在银川市拉开帷幕。陕西、贵州、海南、河北、广西等26个省区市政府代表团成员,部分驻华使馆官员及国内著名文化旅游企业代表参加。当晚,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大型晚会现场演出,中外来宾和1万多名群众观看了表演。

本届博览会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艺术旅游事业的具体行动。

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文化交流、文艺演出、旅游推介、招展招商、文艺旅博会等7大类23项活动,是宁夏2009年的重要文化旅游展会。作为本次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也在银川市举办。

西藏获准设立尼木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林业局9月决定,准予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设立西藏尼木国家森林公园。西藏尼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拉萨市与日喀则、山南、那曲地区交界处,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公园总面积6192公顷,涵盖吞巴、普松、尼木、泽南四个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0.69%。

“世博游”启动仪式在日喀则举行

2009年9月3日下午,西藏自治区“世博游”启动仪式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日喀则市举行。 启动仪式上,上海世博局代表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筹备情况;西藏旅游总公司和日喀则中国国际旅行社签署了《日喀则地区的世博游合作组团协议》。

此次活动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局主办,西藏旅游总公司和日喀则中国国际旅行社承办,西藏自治区世博办以及日喀则地区旅游局协办。旨在进一步提高上海世博会在西藏民众中的认知度,拉近西藏和上海的距离,吸引更多的西藏民众明年到上海参观世博会。

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成都开幕

2009年9月11日,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成都市都江堰启动。此次旅游节推出67个旅游项目,进一步推动了四川省旅游业的灾后恢复重建。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是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重大宣传促销活动,从2003年开始举办。今年的国际文化旅游节主要通过展示四川省灾后旅游恢复的新形象,推动开放与合作,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搭建国际、国内旅游合作与交易的大平台。 活动期间,集中展示了四川旅游产品,形成浓郁的节日氛围,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四川观光游览。让更多的游客参与、体验节庆的魅力,从而继续向国际市场发出信息,四川依然是美丽、优质的目的地,进一步提高了国内外游客到四川旅游的信心。 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表示,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既是直接面对公众的综合性大型宣传推广活动,也是四川国庆“黄金周”旅游宣传活动的开端。

60万盆花卉装点第27届开封菊花花会

第27届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将于2009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举行,届时将有60万盆菊花和陪衬花卉星布于花会会场。 自1983年开封将菊花定为市花以来,目前培育种类已达数千种。本届菊花花会将以“国运昌盛、魅力开封、普天同庆”为主题,主、分会场达13个,布展菊花及陪衬花卉60万盆。菊展主会场为龙亭公园,展线总长1500多米,分为八大景区、26个景点。其中,主景点“古都欢庆”将突出宋文化,通过传统造景手法,以水体为构图中心,形成一幅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美丽画卷;景点“普天同庆”则以菊花组成“60”图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 菊花花会期间,开封市还将举办“菊城杯”500公里信鸽赛、开封菊花小姐电视大赛、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海峡两岸民间收藏珍品展、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展、宋文化产业创意研讨会、“东风夜放花千树”诗词朗诵演唱会、开封市青少年书画大赛暨“百米长卷颂金秋”活动及开封市豫剧演唱会等一系列活动。

首届那达慕暨德顺蒙古族乡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德顺举办

2009年8月18日上午,天高气爽,彩练当空。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首届那达慕暨德顺蒙古族乡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德顺乡开幕,云集于此的各界嘉宾和群众共享民族传统文化盛宴。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盛会,是草原人民的盛大节日。大会开幕式的入场式,是对洮北区经济、文化、生活的一次集中检阅,充分展现了全区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随着圣火的点燃,大会现场礼花、礼炮齐鸣,彩球、鲜花辉映,上千只和平鸽飞上蓝天。240人“威风锣鼓”、400人“哈达舞”、200人“军体拳”、600人“安代舞”的表演,威风凛凛,气势恢弘,响彻云天。华丽的蒙古族服饰充分展现着洮北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圣洁的哈达、火红的安代,传达出洮北人民对远方来客的欢迎和敬意。

此次那达慕大会为期两天,举办了蒙古族传统的摔跤、赛马、投布鲁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篇2:

延长石油厂: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延长石油厂的地位毋庸置疑。作为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和开拓者,延长石油一百一十六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石油发展的缩影。在“工业遗产永载历史,保护利用延续文明”主导思路下,延长石油厂不断擦亮尘封的工业遗产,努力使发源于延长石油的民族石油工业自强不息精神和“埋头苦干”的石油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8月的黄土高原进入了雨季,黄河中游各个干支流已经是小河涨水大河满。那条中国人都知道的延河也一样,水位不断上涨,快要漫过七里村采油厂门前通往延长县城的公路桥。

走进七里村采油厂的大门,一种久违而又熟悉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氛围扑面而来。从职工医院、招待所、职工餐厅、文化俱乐部、体育馆、家属区到子弟幼兒园,再到各个附属分厂,应有尽有。尽管这里的工作人员强调,他们已经按国家要求,将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出去了,但传统国企的感觉依然浓烈。

七里村采油厂所在地的七里村是因距县城七里而得名。1905年,清朝政府在这里创办“延长石油厂”;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在这里钻成出油。而且,中国著名的陆相生油理论也是在这里提出的。

这里是中国石油工业名副其实的摇篮和发祥地。

从陆上第一口油井到陆上第一座炼油厂

如今,去延安观光旅游或研学培训参观,如果没有一张站在“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石碑后面与延一井的合影,那么这趟行程似乎就有了缺憾。

延一井的旧址最早是在延长县城西河畔石油希望小学校区里,1955年之前,这个小学的校址就是原延长石油厂旧址。2017年,延长县政府重新布局县域总体规划,搬走石油希望小学,在延一井旧址范围内修建石油文化广场和延长石油博物馆,于是这里就成了延长县与七里村采油厂一起打造的中国石油科普知识教育基地,也成为延安红色旅游与石油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示范景点。

2019年10月,随着石油广场建成,游人参观延一井旧址就变得非常方便。

在中国石油发展历史上,延一井极具标杆意义。2018年5月,七里村采油厂申报国家工业遗产时,延一井毋容置疑地被列为第一个核心物项。

陕北有石油,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已有“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的记载(高奴县即今延安城东尹家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河水》也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宋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任延州知州兼延路经略安抚使期间,对延安境内出产的石油进行了科学考察,科学地预见石油“后必大行于世”(《梦溪笔谈》)。

1905年,清政府拨款8万两白银创办了“延长石油厂”,任延长县候补县令洪寅为总办。其时国内无技术,洪寅带原油10斤前往汉口提炼,10斤原油可炼得亮油6斤。日本两名石油技师化验后称,延长石油质量“胜于东洋,能敌美产”。后洪寅聘请了日本技师阿布正治日郎到延长勘察石油,又聘请左腾弥市郎等七人为技师和工匠,并从日本订购了钻机和炼油设备。当时的陕西省耗用33万名石工,53万名土工,历时一年,修筑了铜川到延长517华里的马车道。设备运到后,经过艰苦的勘探定位和钻前准备,于1907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开钻,九月十日打成了井深为81米的延一井。延一井的出油,拉开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序幕,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

延一井初日产量为2000公斤,十年后日产油量仍然保持1250公斤,以后逐渐减少,至1934年枯竭停产,总计产原油2550吨。

1985年,原国务院副总理、石油部部长康世恩为延一井题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国务院公布延一井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在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百年之际,延长县人民政府和延长油矿管理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根据延一井历史风貌,对其旧址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恢复了清朝时的小铜釜式抽油提炼工艺流程,成为人们了解中国石油发展史的一个窗口。

除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七里村采油厂还藏有“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厂”旧址。七里村采油厂申请国家工业遗产办公室就在这个旧址的旁边。

七里村采油厂申请国家工业遗产办公室主任闫世昌是厂里公认的参加申报工业遗产的资深人士。据闫主任介绍,2018年11月21日,延长石油厂成功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后,于2019年开始按照《国家工业遗产保护暂行办法》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工业遗产分批进行了保护修复。炼油厂是从2020年开始保护性修复,主要是对外围墙和内部设备进行了恢复。

据介绍,1907年9月,延一井打成出油;10月26日,中国第一座炼油房也竣工投入生产。当时的单独釜式炼油塔炼制出煤油14箱,运往省城进行销售,完成了延长石油厂第一次成品油销售。

1908年8月,陕西省当局从省城高等、师范两学堂选派化学特长生吴源丰、舒承熙、杨宜鸿、由天章四人赴日留学,两年后回国,进入延长石油厂,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批石油技术人才。

七里村炼油厂的1号炼油釜一直使用到民国,1916年至1922年,又增加了2号、3号炼油釜。油厂炼制出了挥发油、擦枪油、硬性石蜡、软性石蜡4种产品,并分别命名为石马、双枪、雁塔、锦鸡4种商标进行出售,这也开创了我国石油产品商标的先河。

1935年4月28日,刘志丹率领的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县。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5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来到延长石油厂,先接出拘押在瓦窑堡监狱中的严爽等人,任命严爽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高登榜为特派员(党代表)。从此时起,七里村炼油厂炼制出煤油、擦枪油、蜡烛、石墨等产品,供应党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队。特别是自制凡士林,为红军战士治愈长征途中落下的脚伤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毛泽民《陕甘苏维埃区域的经济建设》记载,1936年1-3月,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7万余斤,每月平均炼油三锅,生产发挥油400斤,汽油2000余斤,头等油13500斤,超过国民党任何时期的平均生产额,并附属生产了大批油墨、石蜡、凡士林等物资,除充分供给红军和机关需用外,还大批运输出口。

1936年1月28日,毛泽东东征路过延长县,在工人何延年的窑洞里住了四天,并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东征会议。毛泽东还召见了延长石油厂特派员高登榜,对七里村炼油厂的炼油和制蜡等工作进行了视察。

此后,七里村炼油厂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积极贡献,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石油职工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10月29日,七里村炼油厂正式停产,完成了它长达九十五年的光荣使命,但其标志性建筑“炼油塔”常压装置依然耸立在厂区。如今,七里村炼油厂已成为延长石油的传统教育基地,成为中国石油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从七一井、七三井到“埋头苦干”石油精神

其实,延長石油厂是2018年5月才接到油田公司关于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通知。闫世昌介绍说,当时陕西同批申报的铜川王石凹煤矿申报准备工作已经很成熟,他们就组织了相关人员去王石凹煤矿参观学习,然后研究确定了工业遗产申报内容和核心物项。

延长石油厂之所以能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收集、整理完成了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各种资料和所有遗存与核心物项,与2017年他们所做的一项工作是分不开的。

2017年,重组后的七里村采油厂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开始深入挖掘企业历史文化,新的厂领导提出建成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文体活动室、党建工作室三个阵地,打造中国石油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和延长石油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基地两个基地,编纂一部七里村采油厂百年厂史,总称为“321石油文化工程”,目的就是恢复、保护百年石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瑰宝,传承埋头苦干精神,再建百年油田。

“埋头苦干”精神是延长石油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1944年5月,延安召开了“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大会”,延长石油厂首任厂长陈振夏获边区政府颁发的“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奖状。5月22日,毛泽东亲自为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据说这可能是毛泽东为中国石油惟一的题词。从此,“埋头苦干”就成为这个百年老厂的企业精神,不仅代表着延长石油人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也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

国家工业遗产的申报,要求企业从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延长石油厂在申报时将其细化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独特价值、艺术价值八个方面。“埋头苦干”精神成了其社会价值中最核心的内容。

“埋头苦干”石油精神的发源地是延长石油厂七一井和七三井,属于油区内两口早期开发的油井。如今,这两口井的复原旧址就在七里村采油厂厂区生产基地旁边,也是这次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延长石油的工人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炼制出煤油、擦枪油、蜡烛、石墨等产品,来供应党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队。1941年,国民政府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得陕甘宁边区经济完全断绝外援,边区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中央要求延长石油厂当年的原油产量要比1940年增长3倍,即要完成180吨生产任务。延长石油厂在七里村选定了5个井位,1941年秋开钻,相继于1943年底打成,其中七一井和七三井成功喷井,轰动了整个边区,受到了时任西北财经委员会领导边区工作生产的陈郁、军工局局长李强和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易秀湘的视察表扬。中央后勤部发布命令,要求每个部队和机关团体贮够半年的用油。据说,当时延长至延安的运油骡马队络驿不绝。

为支援抗战多打井多出油,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在得知延长石油厂钻井缺少封水套管的消息后,将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小钢炮炮筒送给石油厂制作成封水套管,解决了钻井封水的急需,并亲临钻井现场和工人一同打井。现在恢复的七一井旁边的塑像之一,就有王震赠送炮筒的场景。

朱德得知七里村打出旺油井,将自己乘坐的道奇卡车调派给延长石油厂,解决石油运输急需,有力地支持和鼓舞了石油生产和职工士气。

1943年,延长石油厂的原油产量高达1279吨,不仅超额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军队和后勤用油,还以油易物为边区政府、军队和人民换回了大量的必需物资。

七一井和七三井的相继投产,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功臣油井”。两口井停止使用后,原有的油井生产用地被填埋,仅留下井口装置。2017年,为了真实反映延长石油发展历程,充分体现延长石油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七里村采油厂将恢复七一井和七三井列为采油厂“321”石油文化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七一井和七三井建设为延长石油开发教育培训基地的一部分,作为历史文物进行保护性恢复。

从陆相生油理论到延深探一井

在延长石油厂申报的国家工业遗产中,还有延长石油三大石油地质教育教学实践点与苏联专家招待所两个核心物项,这两个遗存主要与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论息息相关。

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术在中国出现以来,近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石油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陆相贫油”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14年至1916年期间,袁世凯北洋政府将所有地方油矿都收归国有,并设立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将陕北石油开采权租让给美国美孚公司,并签订《中美合办油矿条约》,美孚公司在延长县设立“中美油矿事务所”,联合开办延长油矿。后美孚公司派出6名地质工作人员和5名测量技师,中国方面也派了9名技术人员,双方人员分成两队从北京经山西进入陕西,在陕北境内1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在延长、延安、永坪、甘泉、宜君等地进行细测地形,并绘制100平方公里以上1∶12000的构造图,共钻井7口,投资白银800余万两。美国地质家回国后撰文称:“我们发现了63个油苗,钻了7口探井,井深自610米至844.3米。没有一口井的产量可认为具有工业价值,勘探中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地表砂岩的巨大厚度,1000米以上的白砂层造成石油散失,不能聚集成藏。若有页岩为覆盖层,含油远景会好一些。”“陕西盆地已具有小规模石油生产,但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工作。”1920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将中国石油储量估计为19100万吨,仅为美国储量的2%。

美孚公司的“中国贫油论”阴影,曾长期笼罩着中国石油界。

从1920年开始到1930年代,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从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到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31年,潘钟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4次到延长为核心的陕北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他认为,延长为核心陕北的石油产自陆相三叠系及侏罗系,四川产天然气的自流井无疑也是陆相地层。赴美求学后,他在浩翰的文献中也发现了诸如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北部泡德瓦斯油田的原油产于陆相第三系的例证。1941年,潘钟祥的论文《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首次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中国陆相生油”这一崭新的命题横空出世。

1951年,以苏联顾问、石油地质学家莫谢耶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到延长支援中国。在延长期间,苏联专家组为中国石油发展提出了很多勘探与炼油技术方面的建议。特别是特拉菲穆克与其他6位苏联专家所著的《中国油田与气田》报告中提出:中国沉积岩分布广,密度大,可勘探地域广,只要不断扩大勘探范围,会发现很多大油田与气田。

1950年到1960年代,延长石油厂的苏联专家招待所还曾云集过中国地质与石油方面的顶极专家,如原国家副总理、石油部部长康世恩、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地质学家王竹泉等人。

如今延长石油三大石油地质教育教学实践点,董家河油层天然裂缝,张家滩页岩与安沟油苗油砂,正是代表了中国陆上石油发现和开采最早的区域,也是中国陆相生油论最具典型性的区域。

1950年11月,延长石油厂改名为延长油矿,先后受西北石油管理局、中央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总局和石油工业部领导。

延深探一井是七里村采油厂油区内的一口早期勘探性油井。1952年,中国燃料工业部西北石油管理局为了摸清中国西北石油情况,深入了解陕北盆地沉积特征及各层系生储油情况,验证胡家村潜山构造是否存在,为西北石油开发提供地震测量资料,打了这口实验性探井。井位定在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所在的延长油矿西部杨家沟地域构造上。

作为勘探基地的延长油矿,随即就成立了地质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在北起大理河,南至延长、延安间,东至黄河,西至安塞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和细测工作,绘出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和地质图,进一步证实并发现了延长、永坪、枣园、青化砭等构造和其它可供勘探的地区。1952年,在枣园进行五万分之一的地质详查和钻探,证明枣园地区有5个含油层。这年6月,西北石油管理局在延长油矿召开了陕北区钻井会议,局长康世恩亲自参加,并深入井队调查研究。1953年,从延长到邠(彬)县,进行了重力测量,测得五万分之一的重力异常图,这是首次在陕北进行地球物理工作。

延深探一井于1952年8月1日在延长县杨家沟北面石马科小沟中部开钻,1954年12月27日钻至中奥陶系马家沟灰岩完钻,井深2846.63米,是当时全国最深的探井。上至三叠系,下至奥陶系,通过岩心、岩屑录井,为认识研究陕北石油地层纵向情况提供了可靠参数。

延深探一井的开钻,对延长石油乃至整个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来说,都极具重要意义,可以说与延一井拥有同等历史地位。延深探一井是当时中国第一口超过2000米的地质参数井,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及纵向展布提供了依据,是后期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类油井的地质对比标杆,俗称“铁柱子井”。另外,延深探一井的建设过程,充分展现了新中国延长石油人不畏艰险、埋头苦干的革命精神。

因为历史和久未使用等原因,延深探一井原有的油井生产用地后被填埋,被国土部门划为基本农田。为了真实反映延长石油开发发展历程,充分体现延长石油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七里村采油厂将恢复延深探一井列为国家工业遗产与“321”石油文化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延深探一井建设作为延长石油开发教育培训基地的一部分,其历史文物正在进行保护性恢复中。

从中国石油技术人才摇篮到世界500强企业

七里村采油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的四楼如今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室。据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5月,他们开始申报工作,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整理了申报要求的工业遗产核心物项、文字、画册、图片、对延长石油精神的提炼等内容。这个工作室当时也成为申报的临时展厅,到现场评审的专家对展厅内容评价非常高。国家工业遗产申报成功后,这个展厅就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石油百年老厂延长石油厂保护利用的见证。

2019年3月,七里村采油厂申请国家工业遗产的《百年沧桑中国石油工业之源——延长石油321石油文化工程》规划片和《百年工业遗产埋头苦干精神发源地——陕西延长石油》宣传片分别荣获首届中国工业品牌微电影大赛金奖和最佳编导奖。

延长石油厂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石油技术人才的摇篮。这里曾经为中国石油工业早期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勘探、挖掘、冶炼等相关方面的技术人员。

1938年6月18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致函第十八集团军驻汉口办事处,请求将延长石油厂的两部钻机及其器材调往玉门。经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批准同意,8月下旬,拆运钻机人员到达陕北,延长石油厂积极配合,拆走两套打井设备,包括两套锅炉和蒸汽机,12根套管,还有钻头、钻杆、钢丝绳等,共30余吨。八路军总部多次派出汽车才将这两部钻机及配件以及技术人员运抵咸阳,转运玉门。

1939年8月,玉门油田使用陕甘宁边区支援的钻机,在老君庙打出了第一口产油井,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此后,延长石油厂先后为玉门、大庆、新疆、四川、长庆、茂名等油田和炼油厂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设备和技术,仅输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达1482人。

在七里村采油厂正对面,有一座延长油田石油设备展览区,这个以“延续石油根脉,唤醒沉睡遗产”为主题的展区里,有延长石油从建厂以来历史沿用的所有工业设备,其中包括一台1905年清政府时期就开始使用的1902年美国通用公司制造的发电机,在1992年停用后,一直由油田公司档案馆保存。据传通用公司曾开出高价想回收这台发电机,被延长石油拒绝。

与这台发电机一样,展区里的每一台机器,都无声地见证了延长石油厂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

1980年代以来,延长石油厂不断加大勘探投入,扩大勘探面积,相继发现了子长、余家坪、 姚店、丰富川、川口、子北、 志丹、 蟠龙等油田。尤其是自“十五”以来,遵循勘探先行、综合勘探的方法,大力引进各类实用技术,用地质研究成果指导勘探实践,使地质储量面积大幅增加,从原来的22860万吨,增加到58884万吨,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6024万吨,探明储量面积712.9平方公里;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开始大重组、大改革,为了顺应新形势,陕西省将原来属于延安市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和原来属于榆林地区的榆林炼油厂合并,组建为省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为陕北石油持续、科学开发奠定了基础。

2005年9月14日,陕西省在延安召开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组建大会。公司重组后,原14个县钻采公司成为公司的采油厂,进一步壮大了公司的实力,增加了公司的勘探面积。

目前延长石油登记的资源面积已达10.89万平方千米,涉及鄂尔多斯、二连、 海拉尔、松辽、河套、羌塘、南襄、 洞庭湖等多个盆地。除了公司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本部以外,在二连盆地、石拐盆地、 环县-盐池等已开展了不少物化探、钻井等实物工作,其它盆地也做了不同程度的资料收集和综合地质研究工作。

如今的延长石油依托陕北油气煤盐资源综合优势,持续发展油气主业,加快发展油气煤盐化工产业和相关装备制造业,形成油气煤盐一体化优势互补、深度转化的产业格局。

延长石油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百年历史的缩影。在全球百年油田中,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已经衰落,台湾的苗栗老油田业已枯竭,只有延长石油在百年之后仍然辉煌。延长石油尽管拥有的是一块极为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但原油产量至今依然保持千万吨的水平,排名全国第五大油田。2017年排名世界500强企业第326位。

继获批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后,2018年12月18日,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批准七里村采油厂加入全国工业博物馆联盟并为理事单位。

如今,延长石油厂不断擦亮尘封的工业遗产,在“工业遗产永载历史,保护利用延续文明”主导思路下,规划了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的延长石油传统精神教育基地,还将挖掘恢复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延深探一井,计划完善和提升三个石油地质教育教学实践點等项目,努力使发源于延长石油的民族石油工业自强不息精神和“埋头苦干”的石油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部分图片由延长石油厂提供,特别致谢!)

作者:呼东方

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 篇3:

致敬冷湖

2014年秋天,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之邀,我和老友王文泸、程起骏结伴去了一趟冷湖。阔别多年之后,有幸故地重游,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

冷湖是一座因石油而兴的年轻的城镇。1954年之前,这里是一片几乎无人涉足的戈壁荒漠。戈壁滩上有一个阿尔金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湖泊,它的名字叫做奎屯诺尔,译成汉语就是冷湖。后来随着地质勘探中石油的发现,这里先是有了大批地质勘探工作者、石油工人和家属,有了青海石油勘探局(后改名为青海石油管理局),继而有了为油田服务的地方政府——冷湖镇,和隶属于它的地方工业、第三产业。鼎盛时期,冷湖镇人口达数万之众。直到1990年底,這里仍有6235人。1991年,青海石油管理局及其下属单位陆续搬迁到甘肃敦煌七里镇新址,冷湖镇人口骤然降至2434人。随着石油开发主战场向花土沟地区的转移,冷湖失去了往日的轰轰烈烈,到处是一片废墟,人去屋空,断垣残壁,满目凋零。作为对这片英雄的土地深怀敬意的一个老柴达木人,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心头总不免有些黯然,难道冷湖也要重蹈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辉煌之后逐渐暗淡的覆辙,就此衰落下去?

现实,给了我以最好的回答。

这座小镇现在依然显得有些冷清和寂寥,看不到在其他城市通常会有的高楼林立、熙熙攘攘、繁忙纷杂。但同时,它又显得很单纯,很优雅,很精致。在人口密集、道路拥堵的城市里呆惯了,突然来到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心情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不错,是明亮!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宁静是奢侈的。走在寂静空旷的街道上,能听到阳光照射的丝丝声,可以依稀分辨出当年的石油局办公楼、招待所。这些石油局所剩无几的建筑,承载着已经淡漠却永远不会被忘记的过去。他们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青海石油人的心血,门前的一草一木都带着青海石油人重重的呼吸。街道两旁挺立着叶子绿油油的杨树。冷湖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多风,降雨量仅为18.5-56.8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200倍。每年的2月到5月为风季,普遍风力都在八九级。可想而知,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在这方圆几百里都被黄色统治的戈壁滩,绿色显得是多么稀缺,多么宝贵。在我的印象中,过去,冷湖基本上没有树。然而现在,杨树的枝枝叶叶和树木旁边葳蕤的花草却迎风招展在清冷的街头。冷湖人不辞辛苦地从200公里以外的敦煌拉来黄土,栽下树苗,也栽下他们对绿色的向往和期冀。在他们的辛勤培育和精心呵护下,树苗终于长成了戈壁荒漠上难得一见的高大乔木。它们是柴达木精神的象征,也是冷湖展现给人们的明亮的笑颜。它们告诉人们:冷湖没有衰落,没有变成“弃城”,没有淹没在一片砖头瓦砾之中。在度过了最萧条的时期之后,冷湖又寻求到了新的发展机会,确立了盐湖化工和油气并举的发展战略,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冷湖迎来了它的复苏,迸发出新的活力。就在我们到来的前两天,冷湖行委举办了一场职工文艺汇演。一个名为《冷湖不冷》的集体诗朗诵节目,由于道出了冷湖人共同的心声,因而博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当冷湖人眉飞色舞地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当一座座从废墟中崛起的新建筑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冷湖的涅槃新生而欣慰。

在冷湖工委领导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地中四井。因为没有再做维护,临近地中四井的的一段道路坑坑洼洼,不换乘适于爬坡过坎的越野车是到达不了的。1988年9月13日,冷湖五号构造区的地中四井,在钻探到650米的深度之后,一股巨大的油柱喷涌而出。它连喷了三天三夜,一天的喷油量高达800吨,喷得井架周围成了一片汪洋油海。对于当时石油年产量只有百万吨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喜讯啊!作为柴达木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地中四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青海石油局很快就迁到了这里,冷湖作为一个地名,从此出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大批的石油工人和家属从全国各地涌到冷湖,最高时达到6万多人,周围矗立的井架达到1011个。比之当年那种井架林立、炊烟缭绕、人声鼎沸、生气勃勃的景象,今天的地中四井则显得空旷、寂寞、荒凉,寂寞得连一只鸟都不曾从天空飞过,荒凉得寸草不生。地中四井的井口还在,但已经塞满了沙砾。旁边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雕刻着“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和“东风浩荡时,油花逐浪飞”的字样,只是东风的“风”字已被戈壁滩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罡风吹掉了。

它是地中四井的纪念碑,同时,它又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如果说,冷湖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那么,地中四井就是冷湖油田扬帆起航的发轫之地。没有地中四井,便没有后来迅速崛起的戈壁新城——冷湖,便没有青海油田,便没有至今依然涌流不息的柴达木油气。岁月的流逝,让地中四井走进了历史,但岁月不能抹去的,是地中四井的光辉,和它在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随后,我们又来到四号公墓。四号公墓坐落在冷湖四号构造的荒漠之中,离城区两三公里。园内矗立着一块高达12米的汉白玉纪念碑。纪念碑后面散落着一大片密密的坟冢。因为年深日久,有的坟前墓碑已经残缺,有的墓碑里镶嵌的照片已被风沙吞噬。这些坟茔中埋葬着几百名为发展柴达木石油工业而牺牲的同志。他们中有普通工人,如名著一时的涩北六勇士;有1955年进入盆地的第一支地质勘探队的队员,如陈自雄、张秀珍夫妇;有工程技术人员,如新中国石油部第一位总地质师陈贲;有领导干部,如青海油田钻井公司副经理迟文政;还有自始至终都在为柴达木、为石油人唱赞歌的作家、我们的朋友肖复华……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世与个性,有着不同的命运与结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都真实而努力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们都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他们都对冷湖、对柴达木一往情深。如今,石油局的人们撤离了冷湖,但他们还留在这里,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青海石油局1991年由冷湖搬迁时,这里的工业建筑物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及其设施设备,其实可以保留一部分。如果那时候的人能有一点对工业遗址或者说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观念,这里的建筑物也许不会遭到几乎全被拆除的命运。可惜,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我们往往都比较短视,只考虑眼前而无暇顾及长远。真要是那样做了,我们现在来到冷湖,就会有恍然如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或者五六十年代的冷湖。

在写给海西州人民政府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建议冷湖行政区要“做好地中四纪念碑的保护和拓展,兴建以实物、浮雕、壁画、情景再现为主要展陈方式的石油纪念馆,形成冷湖工业遗址景区,让历史历历在目,这无论是对教育群众,启迪群众,凝聚奋进力量,还是促进冷湖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相信,这样做,将会使冷湖这个具有历史特质的城镇,变成一座具有历史精神和文化性格的城镇。

现在国内的一些工业博物馆,往往都是将收藏的工业遗物从原来的工厂搬到博物馆,工业遗物虽然在博物馆中得到了保护,但因脱离了故址的环境,没有原来的真实场景,这些遗物难免成为孤立的碎片,难以给观众带来完整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心灵触动。而在冷湖建立石油精神纪念馆,则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可以想象,当观众徜徉在由纪念馆到地中四井,再到四号公墓这样一个迤逦延伸的工业遗址廊道,亲身感受青海石油工业艰难曲折而又异彩纷呈的发展历史;当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浸透了岁月沧桑的实物展现在观众面前,人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在我们就要离开冷湖的时候,冷湖工委书记朱元波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冷湖的东坪、牛东、马北等地,发现了多个油气构造。它们为冷湖的更大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冷湖的再度辉煌将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王贵如

上一篇:劳务派遣合同3篇下一篇:督导方案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