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高中生物试讲

2022-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面试高中生物试讲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7.24)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7.24)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生质层的概念,说出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能力目标】

通过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感受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夏天家里做凉拌黄瓜时会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撒上一些盐时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会在青菜上洒一些水会使菜显得硬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的动物细胞有吸水或失水的现象很容易说出植物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一样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并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模式图在PPT上展示。顺势引出原生质层的概念。进一步追问水分进出细胞要经过原生质层,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

2.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所以原生质层也应该是半透性的,属于半透膜。) 3.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实验设计当中的细节问题,包括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步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制定出实验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清水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第二步:尝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0%、20%、30%、40%、50%)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第四步:观察实验现象,明确在观察中要重点观察的内容包括细胞壁的位置、原生质层的位置、中央液泡的大小、细胞的大小、细胞液颜色深浅的变化。

4.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分组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最后将结果记录到下面的表格当中: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2篇:生物面试试讲

生物试讲模板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细菌》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新课]: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布置预习了( 细菌

)这一课,谁来回答通过预习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请你来回答。生:感冒细菌使人患感冒。细菌对人类有害处但也有好处,例如:我们吃的泡菜和酸牛奶都是利用乳酸菌制成的。 师:对,回答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细菌

》的有关知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 细菌 )世界,揭示其神秘的面纱。(板书:细菌)

2、阅读材料,分析实验,汇报总结。

师:(提出本课的问题)细菌分布在哪呢?指名生回答 生:回答细菌分布广。

师:(小结)细菌分布极广,遍布地球上的任何踪迹,如:空气、土壤、水、火山、甚至极地的冰雪中和生物体的内和外。

师:细菌分布如此广?有谁用肉眼看见过细菌呢?(哪位同学起来回答) 生:没有见过。

师:为什么呢?原因是细菌非常小,必须借助于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么究竟细菌小到什么程度呢?

师:请看大屏幕(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

师:(小结)细菌非常小,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仅1毫米左右,2000---3000个并排能穿过缝衣的针线孔。

师:细菌的形态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三种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板书: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生:观察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汇报总结。

师:细菌的形态不一样,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细菌细胞模式图》。下面同学们观察教课书中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和屏幕展示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及复习回顾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细菌细胞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有什么作用?(2)有些个别细菌细胞还有哪些特殊的结构?(3)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自主活动)

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探究、汇报总结上述3个问题。 师:给予各小组评价。(第x小组回答的最到位)播放细菌细胞结构的动态分解图,重点讲解细菌细胞是无真正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说明了什么?(你来回答) 生:说明了生物具有多样性。

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播放(夹膜、鞭毛和芽孢)并介绍它们的作用。

师: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那么细菌的生命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4、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引出新知。

师: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细菌细胞分裂的多媒体课件) 生:观察、回答是分裂生殖。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板书: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裂的速度是相当快,每20分钟分裂一次。现在假设你手上有一个细菌,那么一个小时后会有几个细菌? 生:8个细菌

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要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常洗澡、勤换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师:回答的很好。下面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几种? 生:两种:一种是自养(例如植物),另一种是异养(例如动物)。

师:刚才我们学完了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生: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原因是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5、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

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动植物尸体遍地都是,原因就是腐生细菌和其它腐生生物分解了动植物尸体的缘故。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请回答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学

生:观察、总结: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起物质循环的作用。

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我发放的资料、讨论、归纳与总结。 (学生活动)

生1:细菌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例如: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结核,对人有害的。 生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对人有益的。 生3:甲烷菌能产生沼气,对人有益的。

师:可见细菌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我们组成甲、乙两对进行辩论。

生:正反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

师:对甲、乙两方给予评价,看来你们难分胜负、平分秋色。

6、练习与反馈,评价与总结。

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同学们关于细菌你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生:食物变馊了,是细菌还是真菌起的作用? 师:是细菌,关于真菌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师:提出问题,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是什么?细菌为什么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 生:细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从植物界中划分出来。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升华。例如:从细菌有害的一面看,我们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细菌两面性看,我们要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有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老师:给予各小组整体评价。

7、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师:布置课后作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要广泛收集细菌的有关资料,并留一个小实验作业,取一个广口瓶放些土,把一个小动物尸体放入土中,把盖去掉放入土壤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第3篇:生物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亮点

北京教师考试网http://bj.zgjsks.com/如有疑问点击咨询:北京教师考试网

生物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亮点

教师资格面试备考已经拉开序幕,试讲在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特为考生准备了生物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亮点,希望考生能够全面掌握,突破面试!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中,试讲环节只有10分钟的时间,但是如何在短短的10分钟内戳中考官的痛点,成为各位考生难言的痛楚。小编遍访多位教育战线从事生物教师培养培训以及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课程教学的博导、教授以及长期在教育科研、教学和培训一线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讲师,在此为您总结打造试讲亮点的“五大法宝”。

一、导入有亮点,试讲赢一半

考生误区:导入花式百出,拖沓冗长,切入主题的节奏慢,招式花哨但偏离主题。 导入亮点:紧紧围绕“题目”作文章,简单直接,快速切入正题,关键在于“快”。 实用导入:

(1)选择实用的导入方式:直接导入、设疑导入、复习导入。

(2)导入语言要简洁,10分钟的时间时间,导入铺陈控制在2分钟以内,1分钟为上。

二、问题有亮点,句句皆题眼

考生误区:盲目设置问题、连问、追问,制造无效问题,导致问题无主题。 问题亮点:围绕教学重点设置一个或几个有层次的主问题。 设置问题:

(1)问题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而展开,突出主题。

(2)问题设置重视逻辑:例如以“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为逻辑;或以“有哪些、关系如何、如何作用”为逻辑等。

三、互动有亮点,直击新理念

考生误区:简单理解为你问我答或者穷尽各种花式互动。

互动亮点: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活动与内容相连,问题与活动相辅,评价与环节相随。

创设互动:

(1)选择合理的互动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演绎无生试讲的互动:没有学生的现场配合,师生互动要全部依赖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呈现,切记不要走入“一人分饰多角”的误区。

四、语言有亮点,优势很明显

考生误区:语速过快或过慢,表述含混层次不清。 语言亮点:层次鲜明、表述清晰、结论果断。 提升技巧:

(1)梳理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语言。大多数考生都误认为,语言表达看天赋,与教学设计无关。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跟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密不可分的,环节设计逻辑混乱,思路模糊,面

北京教师考试网http://bj.zgjsks.com/如有疑问点击咨询:北京教师考试网

试现场表现出来的就是语言表述含混、无逻辑。因此,只有预先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才能保证教学语言的层次感。

(2)表述中进行必要的重音强调与重复,并且要主要表述的语速与语调随内容而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交代要求时要求必要的强调与重复。重点内容要放慢语速,提高语调。

五、板书有亮点,考官最喜欢

考生误区:一味追求版式的新、奇、特。 板书亮点:正确为基,规范为本,美观为上。 板书设计:

(1)字迹漂亮,将会在板书环节博得极高的印象分,但是如果达不到每个字都美观,至少整体字迹要规范、工整。字体不要太小太紧凑,避免与大黑板不协调;写字不要太急,避免粉笔多次断。

(2)版式整齐、构图美观的基础上,再追求设计新颖。面试现场,推崇结构式板书和必要美观的图示式板书,前提是一定要苦练画图基本功。

(3)板书设计在先,现场展示“胸有成竹”。建议备课环节,提前做结合教学内容的预演和板书设计。面试现场的临时设计、擦掉重写、板书忘词等都是考生心中的“痛楚”,考官眼中的“不可饶恕”。

五大法宝,聊聊几言,配合实战,方能应验。

第4篇: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登高》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登高》

为帮助各位考生备战教师面试,中公教师网整理了各学科教师面试试讲答辩语音示范,以下是高中语文《登高》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面试备课纸】

【语音示范】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 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答辩题目及解析】

《登高》答辩

问题:你这样设计板书的原因,以及此板书的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本着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原则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

首先由风、天、猿、渚、沙、鸟、木等景物引出作者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心境,最后感悟出常年漂泊、老病孤独、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板书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本课主要思路呈现给学生。当然,由于备课时间限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能稍显单薄,并不能把本课的更多内容一一呈现。

更多关于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

第5篇: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大全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学生讲解,对比欣赏

1.学生阅读本组作品介绍,并讨论总结其风格特点。

2.请每组推选解说员,讲解本类作品特点,本组同学作补充,逐个进行。 3.教师同时投影展示图片。

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

桃花坞年画: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是信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风筝的著名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它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善。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

刺绣: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欣赏拓展,实践操作 1.教师投影剪纸过程 2.学生自创剪纸作品

3.评价学生们的解说、协作和创作能力

四、本课小结

民间美术的成果,充实、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陶冶影响着民族的性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习性。民间美术是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联的,其多数是对自身的美化,对生产生活物品的美化,对生存环境的美化。因而,它有利于社会发展。在今天,了解这一文化形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想想你的家乡有什么民间美术品种,它有哪些艺术特色?

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为篮、盘、席、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剪纸:是最大众化的一种美术样式。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在我国,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很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我国各地和各民簇的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上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其特点,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为其风格。剪纸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是表达人们吉祥、美好的寓意。

4.根据学生讲解,总结民间美术的三个特点(板书)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需对民间美术的各种类的起源、发展、风格、作用,作一概括讲叙。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

第6篇: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归去来兮辞》试讲答辩语音示范如下: 【面试备课纸】

【语音示范】 【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1.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3.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还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嗯,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提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向往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二)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1)关于朗读,继续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①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注意语调。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教师指名学生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2)关于文言常识,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词:四个重点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 ②虚词: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③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结合古代与当下的不同社会情况,谈谈对归隐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学习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想法,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五、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问题:“恨晨光之熹微”中“恨”和“实迷途其未远”中“实”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这句话中的“恨”意为遗憾。“恨”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表示“遗憾”,这句话的意思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在文言文字词中存在着很多古今异义的现象,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区分记忆。

“实迷途其未远”一句中“实”是确实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教材中对这句话给出了注释,在教学中可进行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自学能力训练。

更多关于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

上一篇:离婚协议书简约版下一篇:信息统计科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