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习俗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年习俗

粤西年例习俗

目录

一、 年例的概念与起源

二、 年例的习俗

三、 年例的发展

一、 年例的概念与起源

1、 年例的概念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年年有例,是粤西地区(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云浮市、肇庆市)特有的一个节日。年例节与一般的民俗节日不同,他由做年例的村庄在一年里选择某个固定的日子作为自己村子的年例日,所以年例节是“同节不同日”,每个村子的年例是错开来做的,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也有个别村庄一年有两个年例节的,但后一个俗称为“小年例”,一般不会特别重视)。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

2、 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粤西一带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更多人相信它与粤西名人冼夫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冼太夫人名冼英,南朝末,隋朝初,岭南俚族的女首领,嫁南朝梁高梁太守冯宝,积极助陈统一岭南。因击败反陈的广州刺史欧阳纥有功被封为石龙夫人,后又击败王仲宣叛乱,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并设置了谯国夫人幕府(将军府),颁发了印章,允许她调拨所辖地区的六州兵马。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称她为“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已经形成一套“初

一、十五拜冼太,困扰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辰祭祀冼太的习俗”。这些习俗以及纪念活动随着历史的冲洗而形成今天的“年例”传统风俗。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的“年例”习俗在这一带出现,这不能说是一个巧合。人们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用某种形式去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有功德、有威望的人。如果按照这一理念推理,在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二、 年例的习俗

1、做年例

对主人家而言,年例是个“做”字。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起年例”有“游神”活动,家家户户准备“拜神”“摆醮”,一般要拜土地庙和灶君。“正年例”则要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宴请的菜肴原料,搭起灶台,有的人家从中午就一直吃到晚上,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1) 游神。游神简单来说就是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预定的线路到每个厅堂搞一次摆醮,再转回庙里,完成一个圆圈式的流动,最后在凌晨时将纸船烧掉,这个活动才算彻底完成。游神是年例最隆重的活动,一般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或者是一些年轻的志愿者用轿抬着神像出游,游神队伍还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热闹非凡。

(2) 摆醮。摆醮,也有的称为“摆钟”或“摆忠”,是敬神的一种仪式,也是年例的“重头戏”之一。大家把准备的“三牲”和丰富供品拿到自己家的门口、广场、村口或者是庙宇前摆出来供菩萨享用,称为“摆醮”。“三牲”指的是鸡、猪肉和鱼,而且颇有讲究的。做“三牲”的鸡必须是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此外是三茶五酒(三杯茶五杯酒)和元宝蜡烛,其余的就自由发挥了,可是各家各户都怕怠慢了菩萨,各种贡品是应有尽有,竭尽所能的供奉给菩萨的。“摆钟”时道公佬唱读祝文,民众顶礼膜拜,三跪九叩,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

(3) 清照。游鬼船,意为用纸做的约五米左右的大纸船游各大家族,收五鬼六害。到零辰时分再将收鬼船送到最近的江边随江点火。烧鬼害以祝愿本村人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2、食年例

由于年例的时间是错开的,今天吃了这个村子的年例明天吃另一个村子的,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参与,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活动。年例日家家户户广延宾客,早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都热烈欢迎,主人家会竭尽所能的让客人吃得高兴吃得尽兴。

3、 看年例

晚上有各种表演给菩萨的节目,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粤剧和被称为“鬼仔戏”的木偶戏是年例的必备节目和亮点之一。年例前后,村民每家每户凑钱邀请剧团来演出,演出时间短则三两天,长则一个多星期。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节目外,电影、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猜谜活动等健康向上的形式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三、 年例的发展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习俗,深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渗入了不少精神糟粕,既有健康向上的内容,也有低级没落的东西。既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宗族认同、人际交往的活动,也滋长了封建迷信、奢侈浪费的歪风。是加以遏制使其逐渐消亡还是任其自然发展?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思考。

1、 年例的负面影响

(1) 封建迷信活动。年例活动中常有一些迷信色彩,如接神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烧灵符,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开水里,给小孩喝。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 (2) 攀比风气造成资源浪费。年例有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做一次年例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并不少见,普通人家做年例也要打肿脸来充胖子,倾其所有请亲戚朋友来吃才脸上有光。做年例为的是吸收更多的亲友前来赶热闹,哪一家吃年例的人来得越多,门口泊的汽车越多越靓,请的官员、贵宾越多,就越有面子。

2、 年例的正面影响

(1) 宗族认同,乡土情绪。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这个“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礼物,也包括了情感上的交流。应邀参加年例是一次很重要的社交活动,是给别人面子的表现。被邀请去吃年例如果不去就是不给面子,而通常吃过别人的年例也会回请他到自家吃。这一来二往的感情就加深了,认同感加强了,人际关系也扩展了,年例活动中的信仰及仪式正是体现了宗族认同,扩展村际、人际关系的功能。 (2) 保护地方民间艺术。茂名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如高州市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偶戏、电白的舞麒麟、高脚狮,化州的“跳花棚”、“十八学士”等等,这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内涵的民间艺术但平时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年例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使得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

(3) 发展农村文化。农村文化阵地你不去占领它,腐朽、落后、色情、颓废的文化就会大行肆虐,我们应该用反映时代内容的现代剧,用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优秀文艺节目去占领它。以前,年例演出的对象是神,今天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创作出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和排演形式多们的节目娱乐大众,才能让新文化、新思想在农村蓬勃发展。

(4) 促进经济发展。年例活动中,经贸活动非常的活跃,每年茂名地区的年例节期间,年例的宴请活动使物价有所上升,农贸市场出现应激性的活跃。 香港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都曾经报道过茂名地区的年例活动,这些都对年例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对年例究竟是封建迷信活动还是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争议,年例的发展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收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活动都没有形成规模。年例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但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习俗,其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关键是我们能提高认识,转变态度,塑造健康积极的年例文化。茂名年例的独特习俗以及平日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相信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能使传统的年例习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里焕发新生。

第2篇:各国迎新年习俗大不同

世界上不少国家由于民族、文化、信仰、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欢度新年的饮食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

冷食迎新

巴拉圭人把年终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新年零点钟声敲响,才点火烹煮佳肴,欢度新年。

争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岁末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教堂零点钟声敲响时争吃葡萄。如果能合着钟声的节奏吃下十二颗,便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每个月都如意,大吉大利。

吃“七道菜”

伊朗人在岁末之夜特别喜欢吃“七道菜”,并且每道菜的菜名都以字母S开头,象征一家人全年吉祥。

吃蛋糕

保加利亚人在新年夜要吃特制的新年蛋糕,蛋糕里放有各种小礼物。谁吃到小钱币,表示新的一年里将成为一个富裕的人;谁吃到玫瑰花,表示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忌吃禽鱼

匈牙利人在元旦忌吃禽肉和鱼类。他们认为,吃了这些食物后,幸福会像飞禽那样飞走,像鱼儿那样溜走。

忌吃肉类

逢年过节,人们一般都要杀猪宰羊,但马达加斯加人在新年到来前的一周,忌吃猪、羊、牛等肉类食品。

忌吃螃蟹

奥地利人在新年吃团圆饭时,绝对不能吃螃蟹。他们认为,螃蟹是横行的,谁吃了它就会给工作和家庭带来不幸。

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喷嚏

保加利亚人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长将把“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抱头痛哭迎新年

印度的一些地区,元旦时人们不但不庆祝,反而抱头痛哭。据说是感叹岁月易逝及人生的短暂。

妇女坐上市长椅

德国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

市长权力。

不动烟火吃冷食,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沐浴

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地到江河洗“新年浴”,并以鲜花揉搓全身,以示洗去污秽和霉气,换来吉祥和幸福。

涂粉

巴基斯坦人元旦这一天,他们携带红粉出门,见到亲友相互把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幸运吉祥。

爬高

元旦德国人元旦有个习惯,比赛爬高。选又直又高的树砍去树枝,小伙子顺着树干比赛爬高,以示步步高升。

烧发

元旦在朝鲜,元旦的黄昏,家家户户都要把一年里收集起来的脱落的头发全部烧掉。据说,烧头发可以使全家四季平安。

揪耳

元旦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

第3篇: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摘要: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驱鬼纳福”的敬神活动,它所蕴含的宗族认同和村际交往、人际交往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结,是当地农村典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西人们逐渐摒弃年例活动中的迷信色彩和攀比浪费的习惯并不断地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得年例这一古老民俗由原来的娱神节日向着娱神娱人的综合性的节日发展,不但增强了感情交流还保护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粤西;年例;风俗;发展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年年有例,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粤西地区包括茂名市、湛江市、阳江市、云浮市、肇庆市,其中年例节最流行的在茂名市管辖的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湛江的吴川和濂江也比较流行,其余地方广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见。年例节与一般的民俗节日不同,他由做年例的村庄在一年里选择某个固定的日子作为自己村子的年例日,所以年例节是“同节不同日”,每个村子的年例是错开来做到,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也有个别村庄一年有两个年例节的,但后一个俗称为“小年例”,一般不会特别重视)。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文中所说的“年例节”即指年例。又有记载:“‘年例节’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灯锣鼓喧天。”

一、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粤西一带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更多的人相信它与粤西名人冼夫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冼太夫人名冼英,南朝末、隋朝初,岭南俚族的女首领,嫁南朝梁高凉太守冯宝,积极助陈统一岭南。因击败反陈的广州刺史欧阳纥有功被封为石龙夫人,后又击败王仲宣叛乱,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并设置了谯国夫人幕府(将军府),颁发了印章,允许她调拨所辖地区的六州兵马。她为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称她为“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已经形成一套“初

一、十五拜冼太,困忧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辰祭祀冼太的习俗”。这些习俗以及纪念活动随着历史的冲洗而形成今天的“年例”传统风俗。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的“年例”习俗在这一带的出现,这不能说只是一个巧合。人们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用某种形式去纪念自己的亲人和有功德、有威望的人。如果按照这一理念推理,在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二、年例的习俗

1.做年例

对主人家而言,年例是个“做”字。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有 “游神”活动,家家户户准备“三牲”拜神和“摆醮”,一般要拜土地庙和灶君。“正年例”则要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宴请的菜肴原料,搭起灶台,有的人家从中午就一直吃到晚上,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1)游神。游神简单来说就是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预定的线路到每个厅堂搞一次摆醮,再转回庙里,完成一个圆圈式的流动,最后在凌晨时将纸船烧掉,这个活动才算彻底完成。游神是年例最隆重的活动,一般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或者是一些年轻的志愿者用轿抬着神像(不同地方供奉的对象不同,有冼夫人的神像,也有关公、康王等各路菩萨)出游,游神队伍还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热闹非凡。

(2)摆醮。摆醮,也有的称为“摆钟”或“摆忠”,是敬神的一种仪式,也是年例的“重头戏”之一。大家把准备的“三牲”和丰富供品拿到自己家的门口、广场、村口或者是庙宇前摆出来供菩萨享用,称为“摆醮”。“三牲”指的是鸡、猪肉和鱼,而且颇有讲究的。做“三牲”的鸡必须是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此外是三茶五酒(三杯茶五杯酒)和元宝蜡烛,其余的就“自由发挥”了,可是各家各户都怕怠慢了菩萨,各种贡品是应有尽有,竭尽所能的供奉给菩萨的。“摆醮”时道公佬唱读祝文,民众顶礼膜拜,三跪九叩,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

(3)清照。游鬼船,意为用纸做的约五米左右的大纸船游各大家族,收五鬼六害。到零辰时分再将收鬼船送到最近的江边随江点火。烧鬼害以祝愿本村人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2.食年例

由于年例的时间是错开的,今天吃了这个村子的年例明天吃另一个村子的,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参与,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活动。年例日家家户户广延宾客,早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都热烈欢迎,主人家会竭尽所能的让客人吃得高兴吃得尽兴。

3.看年例

晚上有各种表演给菩萨的节目,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粤剧和被称为“鬼仔戏”的木偶戏是年例的必备节目和亮点之一。年例前后,村民每家每户凑钱邀请剧团来演出,演出时间短则三两天,长则一个多星期。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节目外,电影、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猜谜活动等健康向上的形式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三、年例的发展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习俗,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渗入了不少精神糟粕,既有健康向上的内容,也有低级没落的东西。既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宗族认同、人际交往的活动,也滋长了封建迷信、奢侈浪费的歪风。是加以遏制使其逐渐消亡还是任其自然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思考。

1.年例的负面影响

(1)封建迷信活动。年例活动中常有一些迷信色彩,如接神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烧灵符,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开水里,给小孩喝。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活动结束后,每一个交了份钱的人家都可以获得一张由道士施过法术的灵符。村民相信将这张灵符贴在自家大厅香案后方墙壁上,就可以保佑村民全年五谷丰登、人财两旺。这些就如同民间供奉的灶神、关帝那样无伤大雅,只是一种最基层的驱鬼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家国平安的拜祭仪式,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但如果过于迷信鬼神的力量,这些腐朽、落后、颓废的文化就很容易成为农村文化的主流,甚至会演变为封建迷信活动,这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悖的。

(2)攀比风气造成资源浪费。年例有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做一次年例花费几万甚至十数万元的并不少见,普通人家做年例也要打肿脸来从胖子,倾其所有请亲戚朋友来吃才脸上有光。做年例为的是吸引更多的亲友前来赶热闹,哪一家吃年例的人来得越多,门口泊的汽车越多越靓,请的官员、贵宾越多,就越有面子。因而很多人是逢例必到,不请自来,还呼朋引伴去给主人凑热闹。主人只怨你不来,根本不在乎你来的是谁,认不认识,只要人多热闹就觉得体面,因而有不少人闹出了“吃完年例还不知谁请”的笑话。哪家放的鞭炮长、哪家的贡品丰厚、哪家捐款最豪气等等这些都成了攀比的内容,烟花不是放给菩萨“看的”也是放给人“看的”。本来做年例,亲朋好友同欢聚一堂,喜气洋洋,本无可厚非。但是,把铺张浪费看做荣耀就本末倒置了。笔者老家就有一位老板做年例放了20多万元的烟花,宴请宾客的花费更是难以计算了,年例过后的很长时间村子的人都还在谈论他的“大手笔”。但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很多少年为学费发愁、很多人看不起病的时候,这些钱如果能回馈社会,相信这样的“大手笔”更能为人津津乐道。

2.年例的正面影响

(1)宗族认同乡土情结。每一个民族的节日在历史的发展中,其功能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茂名年例也经历了数次的功能演变,从最初的娱神的祭祀节日到久而久之形成娱人娱神的节日,到现在融入地区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笔者的早在20多年前就搬到城里居住了,但是20多年来一直保持每年回老家做年例的习惯。年青一代认为这样的年例是可做可不做的,但长辈却坚持一定要做,他们认为不做年例亲戚间的走动就少了,人情就淡了,不会得到菩萨的保佑,还会被村里人看不起的。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这个“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礼物,也包括了情感上的交流。应邀参加年例是一次很重要的社交活动,是给别人面子的表现。被邀请去吃年例如果不去就是不给面子,而通常吃过别人的年例也会回请他到自家吃。这一来二往的感情就加深了,认同感加强了,人际关系也扩展了,年例活动中的信仰及仪式正是体现了宗族认同,扩展村际、人际关系的功能。

(2)保护地方民间艺术。茂名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如高州市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偶戏、电白的舞麒麟、高脚狮,化州的“跳花棚”、“十八学士”,信宜的“跳春牛”“镇隆飘色”等等,这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的民间艺术但平时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年例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使得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

(3)发展农村文化。农村文化阵地你不去占领它,腐朽、落后、色情、颓废的文化就会大行肆虐,我们应该用反映时代内容的现代剧,用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优秀文艺节目去占领它。以前,年例演出的对象是“神”,今天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创作出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和排演形式多样的节目娱乐大众,才能让新文化、新思想在农村蓬勃发展。“春班”就是有效的一种形式。年例期间各种正是春天,因此年例期间的演出活动被称为“春班”。“春班”的演出市场就在农村,演出的节目除了传统的粤剧和木偶戏之外还有歌舞、杂技、木偶戏、采茶戏和雷剧,形式丰富。如正月十九是茂名高州分界镇的年例,他们每年都要请艺术团体演出,而且还分村头和村尾两个演出场地,多个演出团体轮番表演。今年他们就请了广西梧州市剧团、广西歌舞团和火龙团,还有广州歌舞团进行表演。2009年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茂名地区的“春班”演出活动还是比2008年增加了30%,各类文艺团体共160多个,其中越剧团80个、杂技团12个、歌舞20个,其他采茶戏、木偶戏、雷剧都有10多个。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请来的艺术团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艺术团体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促使艺术团体不断提高以适应要求。现在的“春班”演出,以民族英雄、爱国主义和历史题材为主,积极向上的民族歌舞和港台流行歌曲也很受欢迎,健康高雅的艺术、精彩的表演,讴歌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富民政策,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弘扬社会文化,营造了社会和谐氛围。茂名“春班”活动被文化部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而且获得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特别奖。

(4)促进经济发展。年例活动中,经贸活动非常的活跃,每年茂名地区的年例节期间,除了前面提到的“春班”市场每年多达2000多场,交易700多万元外,年例的宴请活动也使物价也会有所上升,农贸市场也出现应激性的活跃。以前的年例期是饭店酒家的“淡季”,现在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家请厨师做年例或直接到酒家订购,就连五星级酒家都做起了“年例生意”,商店则开设年例购物一条街或者年例购物区方便市民。2005年茂名中华红酒厂联合茅台集团分别生产10吨年例特供酒供应茂名年例市场取得骄人的成绩,面市不久都悉数售空。年例期间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哪里条村庄的路边出现临时买饮料、水果的小市场,哪里就一定正逢年例期。就连小商贩也很懂得做年例的生意,他们掌握有各地各村准确的年例“时间表”,哪里年例一到,他们就提前把饮料、水果以及年例需要的一些用品送上门去摆卖,今天在这条村明天就去了另一条村,年例期一过他们就消失了,非常灵活。

3.年例新气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例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茂名市茂港区田心村就是一个例子。田心村的年例不仅仅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畅饮欢谈,而是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2007年,田心村的干部打破传统,在保持传统特色下把年例晚会办成了慈善捐款晚会,把收到的捐款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立了田心公益慈善会。田心公益慈善会成立以来,共收到捐款42万元,其中用于村委会慰问残疾人、孤寡老人、处境困难儿童、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扶贫支出83000元,收益人次160多人;用于奖学金支出54070元,共87人次受益;汶川地震捐款2000元;年例活动支出78000元;九九重阳敬老活动支出104000等等。高州的大王岭村也在旧传统里增加了新内容。年例期间村里除了传统活动还组织了儿童和妇女的拔河比赛、男子篮球赛、武术表演和给上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新时期,有的村庄取消了年例。廉江飘塘村2005开始,4年没有做年例了,而是用以往做年例的钱用来奖励优秀学生和激励后进学生,奖励率达80%。4年里,共发放14080元奖学金,4年里,小山村先后走出了8名大学生,130多人次顺利升学。新时期也有原来不做年例的村子在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下做起了年例。高州市大井镇竹码坡村原本是不做“年例”的,但近年来村民的生活普遍提高了,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实行富民强国政策的感激之情,也为了表达对摆脱穷困步入小康生活的庆贺之意,更为了祝福今后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富裕,因而村民们集体决定选择了一个“年例日”,也做起“年例”。“年例”无论做与不做或是怎样做都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香港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都曾经报道过茂名地区的年例活动,这些都对年例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对年例究竟是封建迷信活动还是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争议,年例的发展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活动都没有形成规模。年例活动的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但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习俗,其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关键是我们能提高认识,转变态度,塑造健康积极的年例文化。茂名年例的独特习俗以及平日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相信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能使传统的年例习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里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刘岚 张文江:《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2年,第三期.

[2]茂名市地方志编委员会《茂名市志》,1997年,第一版,第1714页.

[3]将明智吕玉东:《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一期.

[4]许木咏:《茂名风物》,2004年,第一版,第33页.

[5]张莱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南方论刊》,2007年,第11期.

[6]周大鸣 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8卷第2期.

[7]佚名:《茂名年例与“春班”》,http:///vnews,2009年2月23日.

作者简介:梁章萍(1977―),女,广东省茂名市人,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

第4篇:元旦习俗介绍 印度的元旦习俗

印 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第5篇:中国新年习俗——元旦习俗及来历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XX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第6篇:春节扫尘的习俗:春节习俗英语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春节扫尘的习俗:春节习俗英语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Dust” is homophonic with “chen”(尘)in Chinese, which means old and past. In this way, “sweeping the dust”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means a thorough cleaning of houses to sweep away bad luck in the past year. This custom shows a good wish of putting away old things to welcome a new life. In a word, just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comes, every household will give a thorough cleaning to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and usher in the new.

“Dust”与“尘”是谐音(尘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旧的和过去的)。这样,“在春节前扫尘”是指彻底清洁房屋扫除过去一年的厄运。此习俗表达了收拾旧事物,欢迎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就在春节到来之前,为了告别旧年迎接新年,家家户户都会彻底打扫一下房屋。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

上一篇:淘宝创业计划书免费下一篇:个性化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