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是五朝古都,辽、金、元、明、清均在此建都,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如金院本、南戏、元曲、明清传奇,八百余年的历史无一不和古都北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篇1:

邢台古戏楼综述

【关键词】邢台;古戏楼;清代;建筑形制

【摘 要】邢台市现存古戏楼共14座,其中桥西区2座、邢台县8座、内丘县1座、临城县1座、沙河市2座。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内丘县的牛王庙戏楼,邢台县的上坡村戏楼、北坡戏楼、胡家楼戏楼等。本文对这些戏楼的建筑形制及保存现状逐一进行了介绍。

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其形神兼备的表演需要特定的场所,随着戏曲的流传和兴盛,中国古代从城镇到乡村,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繁或简的戏楼。戏楼一般用砖木材料建成,坐落在高1米左右的石台基上,主要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饰以楹联、匾额等,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活动和风土民情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我们对邢台现存的古戏楼做了全面考察,共计有14座,其中桥西区2座、邢台县8座、内丘县1座、临城县1座、沙河市2座。下面对这些戏楼做简单介绍。

1、牛王庙戏楼 位于内丘县柳林镇王交台村南侧。戏楼坐南朝北,由戏台、罩棚两部分组成,通进深18.9米,面阔7.5米,占地141.75平方米。戏台为砖木结构,布瓦卷棚顶,通高6.02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中间有两根立柱,挂上幕帐即可分出前、后台。前台三面大敞,有6根石柱支撑,面阔大于后台,使戏台呈“凸”字形。前台左右两侧为台口,有布瓦顶出檐,设踏跺三级。罩棚为木质结构,布瓦卷棚顶,青砖墁地。棚下共设18根立柱,其中前脸突出为曲脊挑檐,并有2木质立柱支撑。设计者为求避雨、防潮,外围的10根立柱均为石质,且前脸内侧的二根石柱有石质斜撑。罩棚前脸是该建筑最精彩的部分,斗拱设置精巧,二角檐翘起,好似一只正在飞翔的蝙蝠(图一)。

戏台下设有砖砌的一人多高的排水洞,宽约2米。夏天在罩棚下看戏,洞口打开,凉爽宜人。而且空洞还能起到膨音的作用,可增强舞台的音响效果,可见设计之巧妙。

戏楼两侧立有四通石碑,与戏楼有关的分别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重修碑。由于风雨侵蚀,两碑现均已字迹模糊,唯道光碑上可辨认出一句“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自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后,今六十余载,每年三月十五日奉歌舞祀典”,由此推断此戏楼为清代建筑。1993年7月15日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程阳戏楼 位于临城县西竖镇程阳村内,清代建筑,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戏楼坐南朝北,面阔5.46米,进深9.35米,高4.2米,下部条石基础高1.33米,布瓦卷棚顶。戏台正面两侧立两根石质方柱,覆斗形柱础,柱边长0.35米,柱础高0.45米,柱高2.58米。戏楼分前台与后台两部分,中间用木制■扇隔开。■扇中央上方刻“共悦楼”3字,两侧各设门,上方分别刻“出将”、“入相”。

据临城县县级文保单位的有关资料显示,程阳戏楼原有重修碑,记戏楼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后该碑失。此戏楼保存情况较差,解放后曾作牲口棚使用,戏台前后以土坯墙围起,唯原梁架结构基本保存。现屋顶中部塌毁,勾头滴水大部脱落,后台后墙倒塌(图二)。

3、上坡村戏楼 位于邢台县将军墓镇上坡村中部,清代建筑,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石木结构,硬山顶式,面阔6.17米,进深8.3米,高6.6米。戏楼基础及山墙为取当地石料垒砌而成,梁架为木质,顶部覆盖石板材。戏楼由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前、后台间有一条宽1米左右的过道,为原村中的街道,上覆盖木板(图三)。

戏楼旁有一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重修碑,汉白玉质,高1米,宽0.5米,厚0.12米。碑文记载了当年村人出资重修戏楼的情况。碑身两侧雕刻有《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形象,生动有趣。

4、田家庄戏楼 位于邢台县北小庄乡田家庄村东,清代建筑。戏楼坐西朝东,卷棚顶式,琉璃布瓦。面阔4.1米,进深7.1米,高5米,由前、后台两部分组成。前台与后台中间用木制■扇隔开,中央上方档板刻“□风楼”三个字,两侧各设门。戏楼台基、墙体均为毛石垒砌,墙体两侧设窗,前台用四根明柱,外侧两柱础为石柱形,高1.1米。戏楼梁架保存完整,但内部装修破坏较严重,台基用水泥抹面,墙体粉刷黄漆(图四)。

5、石善戏楼 位于邢台县北小庄乡石善村,清代建筑。戏楼坐南朝北,卷棚顶式,面阔5.8米,进深7.6米,高5.2米。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中间用木制■扇隔开。墙体为灰砖垒砌,台基为毛石垒砌,高1米。前台有四根明柱,柱础为石柱形,高1.8米,其中一根缺失。据村民介绍,戏楼在“文革”期间被改建,专门用于演样板戏,现■扇上方有用油漆书写的“邢台县石善俱乐部”,上悬一匾,书“共产党万岁”。由于年久失修,该戏楼后台山墙、屋顶塌毁,屋顶长满杂草,勾头滴水无存(图五)。

6、内阳戏楼 位于邢台县将军墓镇内阳村,清代建筑。戏楼坐西朝东,悬山顶式,先以片石铺顶,再覆灰瓦。面阔5米,进深4.2米,高5米。墙体由灰砖、条石垒砌,后墙设一方形小窗。台基为条石垒砌,高1米。分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为卷棚顶式,前立四根明柱,鼓形柱础,前、后台间用木制■扇隔开(图六)。据村民介绍,该戏楼2003年6月进行过一次修缮,部分墙体改为红砖,木制■扇进行了油饰。现作仓库使用。

7、北店戏楼 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北店村西部。戏楼坐东朝西,卷棚顶式,灰瓦布顶。面阔5.4米,进深8.4米,高5米。条石基础高0.66米,墙体毛石垒砌。戏楼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中间以木质■扇隔开。■扇上悬挂一木质牌匾,上书“宣风楼”。牌匾下有木质垂罩,下垂木雕镂空花球。前台四根明柱,为八棱形石柱,高2.2米,上端有小段木柱,鼓形石柱础(图七)。该戏楼梁架结构保存较好,彩绘依稀可辨。从建筑形制推断,应为清代建筑无疑,可惜由于年久失修,勾头、滴水无存。现做仓库使用。

8、北坡戏楼 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北坡村内,清代建筑。戏楼坐东朝西,七架梁硬山顶式,面阔6米,进深7.4米,高4.5米。台基毛石垒砌,高1.3米。条石垒砌墙体,两侧设方形小窗,当地的红色片石铺顶。前、后台间以木质■扇隔开(图八)。

9、胡家楼戏楼 位于邢台县冀家村乡胡家楼村内,清代建筑。戏楼坐南朝北,五架梁硬山顶式,面阔5.5米,进深8米,高5.3米,台基高1.16米。基础及墙体均为毛石垒砌,顶部为片石铺砌。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木质■扇已无存,原后山墙倒塌后用红砖重新垒砌,梁柱多开裂。西墙上镶有一块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新修戏楼》碑,青石质,高0.65米,宽0.51米,碑文5行,其余刻布施人姓名。戏楼前立有一石狮(图九)。

10、温暖河戏楼 位于邢台县皇寺镇温暖河村北端,清代建筑。戏楼坐东朝西,面阔5.6米,进深8.6米,通高6.2米。卷棚顶式,灰布筒瓦覆顶。台基为块石垒砌,中部空心,以券拱南北贯通,拱宽2.2米,高0.8米。分前、后台两部分,以木质■扇相隔。■扇保存基本完好,左右两侧有门,中为槛窗。台前四根明柱,柱间有雀替,下接鼓墩式柱础,两侧山墙设有圆形窗(图一○)。

11、樊下曹戏楼 位于沙河市白塔镇樊下曹村东,与北面的龙王庙相距约30米。戏楼坐南朝北,位于高约2米的石砌高台上,七架梁硬山顶式,面阔7.15米,进深7.52米。由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中间以砖砌墙体隔开,两侧设出将、入相门。前台四根明柱为石质,抹角方形。据村民介绍和从建筑形式推断,该戏楼应为清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勾头滴水无存,东侧墙体略有倾斜(图一一)。

12、白错戏楼 位于沙河市新城镇白错村内。戏楼坐南朝北,卷棚顶式,面阔6.5米,进深7.4米。由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由于改建,木质■扇已无存,现用红砖垒砌。原戏楼建于清代,2004年,该村村委会组织进行了修缮(图一二)。

13、李马村戏楼 位于桥西区南大郭乡李马村中部,清代建筑。该戏楼坐南朝北,为五架梁歇山顶式,灰布瓦顶,进深6.5米,面阔4.5米,高4.8米,台基高1.1米。条石基础,山墙为条石垒砌。分前台、后台两部分,平面呈“凸”字形,中间以木质■扇隔开。前台有四根明柱,为圆形石柱,高2.2米,上端为木柱(图一三)。由于年久失修,现屋脊无存,前檐、椽飞大部糟朽,勾头滴水无存。

14、赵孤庄戏楼 位于桥西区南大郭乡赵孤庄村。该戏楼由于年久失修,现顶部已坍塌,仅存台基及两侧残墙。基础为条石垒砌,墙体为灰砖垒砌。戏楼西侧有一口古井和一只石狮。

从建筑形制上区分,上述戏楼可分为以下四种:歇山顶式1座,即李马村戏楼;硬山顶式4座,即上坡村戏楼、北坡戏楼、胡家楼戏楼、樊下曹戏楼;悬山顶式1座,即内阳戏楼;卷棚顶式7座,即牛王庙戏楼、程阳戏楼、北店戏楼、温暖河戏楼、白错戏楼、田家庄戏楼、石善戏楼。因赵孤庄戏楼坍塌,建筑形制已不可辨。其中,卷棚顶式占半数,大约因卷棚顶形式活泼美观,而戏楼作为小型建筑又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因而较多采用此式。

按照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三种类型:砖木结构6座,石木结构7座,砖石木结构1座。其中,砖木结构戏楼主要分布在平原及丘陵地带,石木结构戏楼主要分布在山区。后者现保存数量最多,一般为就地取材,墙体用石材垒砌,顶部用片石铺砌,上面再铺瓦,与当地村民居住的房屋建筑材料、风格一致。

这些戏楼大部分年久失修,顶部长满杂草,木质装修大多无存,且有的被改建为牲口棚、仓库,有的堆放大量木柴、麦秸等易燃物,严重威胁着戏楼的安全。同时由于戏楼大部分位于较偏远的村落,而各县区文保所的人员、经费严重短缺,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通过这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对村民进行了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人们逐渐认识到戏楼作为文物的重要性和对村民的无形的凝聚力,已有多个村的领导班子和地方文保部门建立了联系,积极清除安全隐患,并表示愿意自筹资金,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戏楼进行维修。相信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古戏楼会再次展现出往日的辉煌。

〔责任编辑:成彩虹〕

作者:张 明

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篇2:

老北京戏楼,陨灭与留存

北京是五朝古都,辽、金、元、明、清均在此建都,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如金院本、南戏、元曲、明清传奇,八百余年的历史无一不和古都北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不谈其他,只说古都的演剧之所,最早有据可查为辽金京西琉璃渠村关帝庙乐楼,盖八九百年矣!之后的元代,京都则有繁华市场周围的妓馆勾栏,而在明代最早有众多文字记载的是京都正阳门外肉市内的查楼,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易名为广和查楼。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戏曲剧场,多以“戏楼”的形态呈现,特别是在明清戏曲成熟期,无论是皇宫园苑、王府厅堂、会馆茶园甚至庙宇庵观之内,大都建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戏楼,供各种类型的戏曲演出所用。所以有的学者称中国戏曲为“戏楼文化”。1988年,中国戏曲史论专家周华斌先生,历时五载,遍查文献史料,结合实地踏勘:“昔日的老北京共有一百五十余处古戏楼及演剧场所。”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历尽千年沧桑,京都古戏楼大都不复存在,这很无奈亦很正常。令人欣喜的是,建国以后经过党和政府倡导,文化、文物部门的保护和修复,在今日的首都北京城内尚存十余处古戏楼和古戏台,可谓大浪淘沙、弥足珍贵。最近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刘淇同志指出:“历史文化保护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特点……北京相比其他世界城市有很大的优势。”已经难觅形迹的古戏楼且放一旁,下面就简述当今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古戏楼、古戏台。

皇家戏楼曾有四

故宫宁寿宫阅是楼院内有一座3层大戏楼,名“畅音阁”。该戏楼共有3层戏台,最下一层也是最大一层,名“寿台”。台基高1.2米,台面积约14平方米。四周共有12个柱子,并设栏杆。“寿台”前后两层,上层为阁楼式小台,称“仙台”,有楼梯可上下。“仙楼”可通向中层,称“禄台”,表演区仅为寿台三分之一。再上层称“福台”则更为窄小。

福、禄、寿三台总面积近700平方米,各台均有上下场门,后方为后台可供演员出入。通常演戏在寿台,只有演员需要从空而降的神仙戏时,才用得上禄台和福台。寿台的台面地板有5处是可移动的,并通往台下。下面为5个“地井”。中间一个是水井,其余4个为土井,作用有二:一是通过地井口的手摇绞盘升降“神佛鬼怪”及砌末(道具),汲取水井中的水;二是可扩大音响共鸣。古人的智慧在此发挥尽致,令人折服。

畅音阁始建成于乾隆年间。主要用于清廷的盛大仪典和承应大戏及连台本戏。如此戏楼落成之日、乾隆母亲寿日、金川祝捷,特别是乾隆八十寿辰时(1790年),均在此举行大型演出。一般所谓承应戏,都是神仙为帝、祝寿或颂祷升平的吉祥戏,如《法宫雅集》《九九大庆》等。

这些戏的场面极为辉煌。《九九大庆》中《地涌金莲》,据清末曾在清昇平署承差的民籍艺人所述:“演该剧时,从寿台的天井上下来一块书写着‘极乐世界’的匾额;地井上升起五朵金色莲花,里面坐着五尊菩萨,真是巧夺天工。”而那些朝中大臣奉命撰写的连台本戏如《劝善全科》(目莲戏)、《升平宝筏》(《西游记》戏)、《鼎峙寿秋》(三国戏)、《忠义璇图》(水浒戏)、《昭代箫韶》(杨家将戏)等采用了非同一般的机关布景。有时还特意请外国使团一起观看,令人感到鬼斧神工,如梦如幻。这种效果也只有这样规模的大戏楼才能演出。

清宫及其皇家园林内,类似这样的3层大戏楼还有4处:最精美的为圆明园内同乐园,1860年毁于英法匪军之手;而面积最大的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戏台,据说台上可坐“几乎千人”,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兵火;再有紫禁城寿安宫大戏楼,是乾隆皇帝为祝贺其母寿诞所建,后因闲置,被太后的孙子嘉庆皇帝于掌权后拆除。还有一处至今保存完好,颐和园德和园内的大戏楼。

该戏楼建成于光绪十七年(1891)。自此之后,慈禧只要来到颐和园,次日必开锣唱戏,大演承应戏如《天官赐福》《恭祝无疆》等。还演出过连台本戏《昭代箫韶》等。此外,宫外著名京剧名艺人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孙怡云、王瑶卿和梆子名伶响九霄、侯俊山等,都任职清昇平署民籍教习,因而常在此戏楼上演出。

清宫、苑囿中修建的两层戏楼,如今现存于北京市的仍不少。如紫禁城内重华宫漱芳斋戏楼、颐和园内听鹂馆戏楼、西苑(北海)晴栏花韵戏楼(现经修缮后,改为“仿膳”饭庄小餐厅)、南府(昇平署)戏楼(现为西长安街北京一六一中学图书馆)。此外,中南海内颐年殿戏台、中南海内纯一斋戏台均修缮完好,但改建后均非旧貌。

两层戏楼,一般演戏均用下层。上层放置砌末。下层有可活动的天花板,供升降砌末及演员所用。台板下也有一口大井,起聚音效果。这些二层戏楼,非常适宜作为演剧场所。据记载,故宫内漱芳斋戏楼,从清嘉庆至宣统百年间,演出过多出折子戏及多本宫廷连台本戏。外边民间艺人和民间戏班也多次进宫出演于此。直到清室最后溥仪大婚后,梅兰芳大师还在这里唱过《游园惊梦》。而听鹂馆戏楼,建筑形式更为精致舒适,为慈禧及王公贵胄夏日听戏之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廷的亲王都爱好娱戏。王府中戏楼也不少,如郑王府、醇亲王府、庆王府等均有戏楼。现存并保护完好的只有今前海西街17号恭亲王府内的王府戏楼了。

戏楼南北向,砖木结构。结构精巧,大小适中。恭王奕曾蓄有昆腔科班,多次于此戏楼演剧。该戏楼有戏台(包括后台)、看戏厅及看戏阁。现戏楼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经常有戏曲剧团在此演出。

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剧组借用此戏楼编演了《慈禧看戏》短剧,由孙晓梅、朱军分饰慈禧和李莲英,观看了由北京京剧院杨少春等按昔日宫中演出样式的《安天会》(即《闹天宫》),引起观众对宫中演戏的戏俗产生极大的兴趣。

民间戏楼尚存有三

过去的北京,前门、宣武门一带,是会馆荟萃之地。一般规模较大的会馆内均有大小不等的戏楼。当然,随着会馆的消失,绝大部分馆内戏楼也踪迹难寻。然而也有例外。

至今北京城内尚存有3个金碧辉煌的会馆戏楼,繁华热闹,灯火灿烂,甚至超过修盖它时的清朝,极令人欣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当数位于北京西城区虎坊桥的湖广会馆戏楼。此地原为万历时大学士张居正府。后嘉庆、道光两次修建始成戏楼。该楼南北向,面积约430平方米,一层中部为池座,东、西、北三面围以看戏楼廊,全场可容观众300余人。

清末民初戏曲班社常在此演出。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余叔岩因系湖北籍名伶,曾多次在该楼演出。建国后曾一度成为某工厂车间,后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属西城区(当时为宣武区)国资委下属的某文化公司经营。经过二三十年反复摸索和实践,湖广会馆的主办者策划运作出一条不凡的康庄大路。

于今的湖广会馆有三楼一馆。三楼:戏楼、茶楼、酒楼;一馆:京剧博物馆。戏楼每天有各种戏曲团体演出;戏楼周围设有许多装饰典雅的厅房,成为品茗和品尝京味酒饭的场所。

每到周日,赓扬集票房能团结数百名京剧票友,在此引吭高歌切磋技艺。这里是研讨戏曲史论而及举办戏曲活动的绝佳场所。

因此近年来,湖广会馆发展得比历朝历代规模都大,用途更多!这一平台若能引入更多文化创意的新内容,前途不可限量。

与湖广会馆相距不远,在前门外西河沿西口220号即为正乙祠戏楼。原为银号会馆。戏楼应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今220年。戏楼木质结构,南北向,呈正方形,面积约315平方米。戏楼内戏台坐南朝北,高0.95米,约6米见方。台下中心为池座,东、西、北三面为二层看戏廊房。清末及民国初期,正乙祠戏楼演戏甚多,京剧艺术家程长庚之三庆班,梅巧珍之四喜班及谭鑫培之同春社,以及梅兰芳、余叔岩等京剧名角均曾在此演出过。

该戏楼曾一度车少马稀,人烟罕至。建国后这里曾为北京市教育局招待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热爱京剧的企业家王宇鸣曾出资将此戏楼修葺一新,并邀请一些著名京剧艺术家在此演出,可惜未造成气候,演演停停,数年后因资金告罄,宣布停业。后又属北京市文化局所有,重新收拾旧河山,霓裳再舞,丝竹又兴。该戏楼再度邀请京剧名家献艺于此。

现此地仍属北京市文化局管辖,但由海南航空公司承租10年,集就餐演剧于一体,以卖票形式对外开放。既保留了戏楼的原有功能,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接待外国旅游团颇多。这些当然是十分值得庆幸的事。但由于正乙祠规模较小、地址略偏,故而经营困难不小,望主办者集思广益开拓出一个能够存续发展的新路来。

另一戏楼为安徽会馆戏楼。位于西城区虎坊桥西北的后孙公园胡同内。清安徽籍官吏集资,于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戏楼南北向,戏台坐南朝北,高0.95米,6米见方,与湖广、正乙祠戏台一致。台下一层为池座,东、西、北三面围以看戏的楼廊,适用于宴会演戏。

清同光年间,许多京剧名伶程长庚、谭鑫培、孙菊仙、时小福及诸名票均在此演出过。建国后,曾一度为某工厂仓库。现已成为西城区国资委下属的某文化公司所有。该公司将此戏楼修缮一新,拯救传统文物,复旧如旧,功德无量。

只是现在该戏楼隐于胡同之中,周边又均为小巷相连,车辆难进、交通不便,所以现在尚未对外开放。看来要使它重现英姿,还要靠政府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努力。

北京要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世界历史文化中心城市,我们现存的有数百年之久的豪华戏楼,实在是国人的骄傲,北京人的骄傲。千万要保护好、利用好,既为北京老少爷们儿留下一个念想儿,又可为前来造访的外国朋友提供探幽之地。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作者:张田

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篇3:

天津广东会馆与近代传统建筑的变化与发展

摘要:天津广东会馆的建筑设计,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和装饰上,均有着重大的突破,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天津广东会馆建筑的构成,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强大生命力,也反映了设计者对本土建筑文化的依赖与崇敬。

关键词:广东会馆;传统建筑;文化与发展

Key words:Guangdong Center;traditional architecture;Culture and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安宝聚天津广东会馆副馆长馆员

座落于天津南开区老城厢鼓楼东南的广东会馆,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典式会馆建筑,该会馆由旅津广东籍人士集资兴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完工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5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新建筑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由西方输入的建筑理念,形成了中国近代新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发展的新局面。当时留洋学习建筑的中国学生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带回中国,成为中国建筑转型初始期的基础。在这一时期,既有新城区、新建筑紧锣密鼓的快速转型,又有传统建筑的依然保持和完善,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承上启下、中西交汇、南北交融、新旧接替的重要时期。天津的广东会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诞生并且时至今日仍奕奕生辉的具有中国古典式风格的建筑。

1广东会馆继承中国岭南地区的建筑特点

1.1天津广东会馆的山门集中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形式的特点,其主要的外露材料为石材,如:石柱、石匾额、柱饰、石梁、石枋、石雀替、石狮、屋顶排水口(采用龙头、虎头石雕)等。屋顶用石木结构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多变,吸收了石材耐腐蚀、耐酸碱、不怕风雨侵袭和木材易加工的特点,特别是山门入口处屏风门的处理与广州陈家书院极为相似。

1.2岭南地区处地偏远,建筑受约束较少,创作自由,而广东会馆的正房、山门、东西厢房都为硬山顶,这一特点也同岭南地区相同。

1.3广东会馆内外廊采用月梁做法,这与北方建筑中极少使用月梁而多采用平直梁的特点所不同。其中广东会馆具有北方建筑中所没有的深浮雕类的雕凿,且只要有木雕就会有彩画。其月梁为同心圆形成的圆拱,月梁之间的间距和开间相同,并采用桁架式预制弯曲木条与顶部两棵小梁相结合,二者与月梁一同支撑着顶部的荷载,经百年而不变形。上述特点与现代建筑中的拱形结构异曲同工,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采用最小最少的受力材料,使结构处于无弯矩状态的合理轴线,最大限度地保持合理性且不变形,只是现代拱式结构形式变化更多,跨度更大而已。

1.4广东会馆建筑中多见的曲枋与北方建筑有所不同。北方建筑中多使用直枋并在直枋上彩画,而广东会馆建筑中的曲枋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刚度,还增加了整体稳定性和抗震的强度,并且有效地克服和减少了可能出现的挠曲现象。值得称道的是,所有的曲枋在人们常规视线可见的三个面中,都作了深刻的雕凿和彩绘,千姿百态,让观者流连忘返。

1.5广东会馆室内和走廊地面均采用自广东烧制的红色粘土方砖铺墁。

1.6高出地面350毫米的石柱础,按不同区域分类雕凿,其特点正是典型广东做法(北方的石柱础高约150毫米,且一般没有雕凿图形)。

1.7戏楼是广东会馆的精华所在,而戏台则更体现了我国南方建筑的精巧。戏台顶部直径6米的藻井,用数以千计的异形斗拱堆砌、勾联螺旋而上,形成高2米有余的鸡笼式藻井,它涂金漆绿,高贵辉煌,既拢音又扩音,把舞台上的演唱很好地传到剧场的各个角落而不失真,演员站在舞台上能够让自己的声音较平时更优美、丰厚,从而令人信心倍增。

2适应北方气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建筑

由于天津地处北方,四季气候特征明显,且温差较大,尤其是冬季缺少南方的湿润温和,取而代之的则是低于冰点的温度和劲猛势强的北风,因此,该建筑在保暖、建筑布局及维护结构上都是采用了北方建筑的做法。

2.1建筑布局为中轴线对称布局的二进四合院。会馆广场有一北方风格的长约15米的照壁(可惜文革时期被拆除)。前院为四合院,由正房、东西配房和门厅组成。戏楼为类似四合院的东、北、西三面围合的建筑,南面为戏台。

2.2建筑采用了北方的瓦顶加土层的保温结构,其中最下一层使用木望板,保温效果较好。墙面砌法采用北方干摆细磨(俗称磨砖对缝)的做法,从而使这种砖墙的墙面平整无灰缝。在会馆建筑的前院、东西石门套、及墙下肩部,都采用此种做法,其他外围护墙体则采用丝缝墙的做法(灰缝约3~5mm),而这些都是北方较典型的建筑方式,有别于南方的大灰缝做法。

2.3屋顶采用北方建筑中的勾连搭做法。在会馆戏楼的北山墙处,有两个宽1.4*0.6米的烟囱,其一半在墙内一半凸出墙体外面,不仅考虑了夏季通风避雨,还把冬季的御寒取暖设计在内,这种做法正是北方建筑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山门两侧的硬山墙都做成了“五岳朝天”式装饰墙(亦称马头墙、封火山墙)。该墙高出屋顶一米左右,有着隔火墙的功能,在装饰上具有高大坚实的体量与造型,给人以美的感受。只是该山墙的做法不是北方地区和广东地区常见的,而是在我国徽派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徽派建筑中“五岳朝天”是高过屋顶超过屋脊,砌成马头翘起的阶梯形,均衡对称,随着屋脊的伸延变化,马头墙被做成三叠、五叠、七叠式等。由于其高度适中,高低错落有致,形状变化多样,给人以外部造型的整体美。其中五叠式封火墙造型似五座山峰,故被称为“五岳朝天”。被取名马头墙,则是因为马是中国的传统吉兽,“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蕴含着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内涵,适应旅津广籍人士的心理追求。马头墙的级数越多其级别也就越高,天津广东会馆马头山墙做成七叠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便在其中了。

在天津广东会馆建筑中,凡人们视觉光顾之处,无不体现装饰上的豪华气派。那些玲珑剔透的砖、木、石三雕,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云头、回纹、戏文故事几何图形等,有写实纪录的,也有写意变形的,有具像的,也有抽象的,无不带有浓厚的广东地方色彩,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造力,无不传达着广东籍人士的理想与愿望,表达着人们对于文化及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3不断完善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实践

天津广东会馆继承我国广东传统建筑的精美与独到,又为适应北方气候条件做了必要的处理,真可谓岭渤凝和,是集南北建筑文化特点于一体的完美结合。笔者查阅众多资料后得知,广东会馆戏楼是中国古典厅堂式戏楼中规模最大的。它不仅对古典式戏楼的设计做了重大的改良和突破,还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中国传统戏楼台口角柱遮挡观众视线;二是古典式木作结构的跨度难以如此之大。由于过去老戏楼台口两根角柱遮挡观众视线,从而致使戏台中出现盲点,故而角柱成了困扰人们观看演出的一大障碍。要想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首先要解决戏楼顶部几吨重的荷载,而使用纯木结构的做法,必需除决角柱可能倒塌的后果。因此,除掉遮挡人们视线的角柱,可以讲是多少代先人的愿望。那么,天津广东会馆戏台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其方法是,设计者在戏台顶部安放了对称的几组钢拉杆,其中最长的也是暴露在外的钢拉杆,长约8米,丝扣直径48毫米,两端丝扣长度200毫米,并用25毫米厚钢板做垫,自戏台前顶部两侧垂柱处,分别对东西邻近木柱向上做30°斜拉,使钢拉杆同主梁和木立柱拉紧结合,几组钢拉杆和木构件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木构件纵向的抗压性好和钢材的抗拉性强的特点,构成具有较强的钢度和稳定性,内力较均匀的超静定结构。正是这种设计使得戏楼彻底解决了戏台的角柱问题,而戏台前顶部两侧的2个暴露的钢拉杆,又被传统的花罩所掩饰,其装饰图案则是芭蕉叶图案的木雕。芭蕉在植物叶片中属大叶,用芭蕉叶掩饰钢拉杆,暗喻广籍人士要做铁一般坚实的大事业,可谓是一箭双雕。

戏楼中间部位为面积约338平方米的观众席,但不设柱子,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罕见的。戏楼顶部结构采用两根纵向主梁和一根横向主梁支承着屋面的荷载。北京北海小西天观音阁主梁跨度13.56米,在目前发现的古建木结构中已属罕见,而天津广东会馆横向主梁的最大跨宽达到了18米。在结构上突破了木结构简支梁理论上最经济跨度14米的传统观念,其横向主梁截面为695毫米×495 毫米,其梁的高跨比达1∶25.8,(现代钢筋混凝土梁的常规设计高跨比1∶10至1∶14)。历经百年,该木梁不损,究其原因,笔者分析一是戏楼顶部为罩棚顶,结构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可最大限度地减小屋面的荷载。据调查,顶部不是采用瓦与泥土保温,而是使用镀锌铁皮和毛毡加木板保温,仅此一项,就使顶部的静荷载减少了80%以上;二是戏台顶部重达6吨以上的自重,被钢拉杆和木结构的组合直接分解到了柱子上,钢拉杆与主梁形成的钢木斜拉结构极似现代桥梁的悬索结构,(悬索结构以自重轻,用钢量少,不需要中间支承为特征),把主要的荷载直接作用到了柱子上。三是在设计上充分利用材料特性。民间有“立柱顶千斤”之说,木梁横向受压力的强度远远比不上立柱受压的强度。而在天津广东会馆建筑中,木材纵向结构得到了充分发挥,(松木的顺纹受压强度可达427公斤/平方厘米)。在戏楼的68根柱子所构成的柱网中,支承横向主梁和连接斜拉杆的两根木柱,比其它木柱截面积增加130平方厘米,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该柱的承重能力。

4天津广东会馆建筑成就产生的背景分析

天津广东会馆建筑是我国会馆建筑史上辉煌的一页,其会馆的戏台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的终结(从一九零八年开始,我国在上海首次出现了镜框式舞台,从此传统伸出式戏剧舞台的形式就结束了)。

4.1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建筑技术、材料的进入,给中国的建筑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天津广东会馆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大都是留洋或做洋务的,从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起,清政府先后共四批选派幼童出洋到美国留学,其中广东人占总人数的70%,天津广东会馆发起人唐少仪就是第三批留美学生,主办人梁炎卿,董事陈祝龄、冯商盘、郑翼之、罗三佑等,都是在津的知名洋买办,这些人崇尚乡土文化,又知晓国外技术(如罗三佑首创了天津第一家铁工厂,他以能英语、包修轮船、开办矿厂等见长)。由此就为吸纳和使用新的建筑技术,奠定了基础。

4.21860年天津开埠后,1863年外国的轮船直达天津,大批新的建筑工程开始了。1887年李鸿章主持开办天津铁路公司、1888年津塘铁路开通、1892年建成天津老龙头火车站、1902年建天津西站、1903年修建天津北站新车站、1887年兴建大红桥(在子牙河与北运河汇流处建立空腹式拱架钢制大桥),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主持开辟河北大经路的同时,又聘英、日两国工程师设计旧金钢桥,1902年修建老龙头铁桥(又称万国桥)。近代天津的桥梁,均为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技术的新型建桥材料而建造。随着世界建筑的发展和新材料、新技术的传入,中国的建筑也发生了变化,天津建筑呈现类型齐备、质量较好、形式多样的面貌。

4.3清朝末年,束缚民间建筑的各种制度,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在广东会馆建筑装饰工艺中,可见多处龙凤图形,甚至只有皇家建筑和庙宇建筑中才能拥有的正脊龙吻图案以及正龙戏火珠砖雕,这些昔日皇家独享的东西,在这里都堂而皇之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综上所述,天津广东会馆的建筑设计,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和装饰上,均有着重大的突破。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天津广东会馆建筑的构成,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强大生命力,也反映了设计者对本土建筑文化的依赖与崇敬。

中国古典式戏楼已经成为历史,而天津广东会馆无角柱的戏台,在今天现代T型演出舞台上不是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吗?只不过现代T型舞台变得更长更宽更广,传统舞台三面贴近观众,与观众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至今还在影响和发挥着作用。

(责任编辑:蒋亚林)

参考文献:

[1]高仲林,等.天津近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

[2]郝亚民.建筑结构形式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

[3]杨仲绰,等.天津“广帮”略记[M].天津政协: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4]黄为隽,等.闽粤民宅[M].台北: 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

[5]王其亨,等.天津广东会馆保护规划[R].

作者:安宝聚

上一篇:办公室年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物业半年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