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2022-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激发煤炭企业人才活力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各行业逐渐认识到人才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相继就企业人才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调整。一方面,通过创新激发内部人才个人潜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吸引社会精英人才加入企业中,扩张企业人才规模。就煤炭企业人才管理模式而言,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严重,故而亟须对其进行创新,以激发企业内部人才活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创新;人才管理;煤炭企业

0 引言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新生的开始,只有企业不断经历新生,才能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前进。煤炭企业在人才管理工作中,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随着内部煤炭市场饱和,加上进口煤炭的冲击,煤炭企业形势不断恶化,其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进而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人才消极等管理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因此,煤炭企业应以模式创新再造作为切入点,进行人才管理改革创新,激发企业内部员工活力、吸引社会精英人才,进而推动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1 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优化人才结构的需求

煤炭企业人才分布严重不平衡,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例,本土煤业人才队伍过于庞大,总量3万多人,占集团公司人才总量的近90%,产业效益产出不对称,人才闲置现象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富余,年龄结构偏于老化,60年代人员多,46周岁以上人员占80%以上;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偏少,关键技术工种中技术大拿与操作能手比较紧缺,取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1万人。新产业人才除少量外部引进外,多是从本土煤业选调,沿袭煤矿管理方式和手段,普遍带有“煤味”,缺乏市场经验丰富、敏感性强的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2 突破人才引进方式的需求

煤炭企业人才引进主要以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主,高层次管理人才与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力度相对较小。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例,除前几年在金融行业起步阶段有所尝试之外,之后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或专业性较强的房地产、电力以及生态农业等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基本都是从煤矿选调,市场化的招聘选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1.3 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的需求

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但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还未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落实到行动上,人才培训开发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企业日常培训多为执行国家刚性制度规定,以取证性、常规性居多,开发性培训较少。对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干部提升性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多以岗位历练及个人自学为主,知识的更新缺乏系统性,对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手段接触很少。

1.4 创新人才选拔评价的需求

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大多数煤炭企业都是遵循传统的经验做法,基本上都是组织说了算,渠道较为单一,缺乏能上能下的竞争、退出机制,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在人才的考核评价上,考核标准的企业本质化特点不够突出,往往是综合性的评价多,岗位评价、业绩评价不够;在考核手段上,方式不多,动用素质性下的力度还不够,人才队伍的活力没有完全激发。

1.5 完善人才激励手段的需求

煤炭企业人才管理中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措施,岗位晋升上没有打破论资排辈的管理模式,不是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能及时在岗位上有所突破,挫伤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薪酬分配上沿袭老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体系,有能力、多奉献不一定能比别人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大锅饭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人才在企业工作的动力不足;在其他福利待遇上,大多数煤炭企业将人才与人力同等管理,人才的自身优势没有体现。

2 煤炭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创新措施分析

2.1 创新人才管理理念

理念创新是最大的创新,也是前提,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推进,煤炭企业各级领导更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人才管理理念,从企业长远发展和人才管理实际需求入手,改变传统人才管理观念,建立现代化人才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人才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提高人才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

此外,煤炭企业在人才管理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人性化管理原则,并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并将其作为人才管理基本思想,内部优化人才结构、激发人才潜力,外部扩宽人才招聘、交流渠道,从而发挥人才管理应有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2.2 明确企业人才管理目标

企业人才管理目标是人才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只有明确企业人才管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以提高人才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煤炭企业在目前去产能的大背景下,要重新审视企业人才管理工作,合理确定人才管理目标,顺应企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需要,不断优化生产、经营等管理人员队伍结构,提升能力素质,做好有序接替,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引领和支撑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3 优化企业内部人才管理制度

制度是各项人才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企业具有系统、科学、先进的人才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各项人才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针对人才管理制度的优化措施,主要包含以下两点内容:第一,企业人力部门相关人员应对原有人才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整合,去除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优化其他一般性内容,深化精华性内容;第二,依据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相关内容。

人才管理制度优化应重点注意,人才招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两方面内容。人才招聘首要任务是做好统筹考虑工作,以增强人才招聘的计划性、前瞻性,并通过完善人才引进考核评价手段,规范、细化人才招聘、引进程序,增强引进人才的针对性、适用性。人才选拔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第一,推进职称评聘改革,推行岗位管理;第二,调整完善技术体系运行管理机制;第三,强化激励,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2.4 强化人才培训工作

煤炭企业内部还应以打造精英型人才队伍为目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其主要内容为:深化平台、人才、项目、课题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煤炭企业内部的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积极组建省、市及企业多层面的创新团队,成立创新小组,在集成创新中加强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行各级科研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公开竞聘机制,建立团队带头人创新项目人才培养责任制,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及新分大学生锻炼培养力度。

人才培训工作应针对不同岗位、级别、部门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确保满足每一位员工的进步需求。培训内容应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开展视频交流或网络学术交流等新式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员工个人能力。

2.5 完善人才考核工作

人才考核是企业了解员工业务水平、验证人才培训工作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选拔人才、制定人员流动调整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煤炭企业应重点优化企业考核工作,针对考核制度、考核机制及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以发挥出人才考核的实际效用。人才考核首先应明确考核目标,其次针对不同的员工,考核内容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企业还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针对考核优秀的员工行以经济或精神奖励,以进一步提高考核的激励作用。

3 结语

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优质的人才管理可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个人潜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并维持企业内部人员的活力。因此,煤炭企业只有摒弃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依据现代人才管理创新原则,进行大胆创新,通过针对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训及人才考核等工作的调整,全面激发员工活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赵晓忠.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创新之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

[2] 王苗.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经三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中旬),2013(11).

[3] 王艳玲.创新煤炭企业人才开发管理的思考[J].中州煤炭,2009(09).

作者:江亚石

第2篇: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作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需在招聘、选用、激励、考核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等院校 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汪一丁(1983- ),男,浙江兰溪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师资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订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在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联合颁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2011计划”,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该项工程的核心任务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实现高校创新方式转变,从而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

协同创新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理论,是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衔接,以协同创新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协同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教育合作等领域。目前国内已有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关注焦点多在技术、市场、组织、文化、战略、制度等方面,研究对象主要以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为主,对于在协同创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作用却很少提及。但是,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在协同创新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因此,高校如何整合相关优质人才资源,实现互补,形成合力,建立人事人才管理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水平的全面提高已成为高校人事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国内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现状

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具体事务,很少关注个体素质提升和发展。现代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主要以人为中心,强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来开发利用管理。但是,目前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普遍诸多问题,阻碍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制约了学校创新发展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1.人事人才管理理念落后。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员在理念上存在着很重的旧体制色彩,学校与教师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明显,等级观念深厚,没有脱离传统意义上的对人和事的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限制了教师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从人事管理的行为过程看,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墨守成规的特点,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管理过程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按照统一调配、统包统分的方式进行人事管理,人员淘汰机制不能市场化,忽视了岗位意识,不利于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合作与交流。一些新兴或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因为身份、编制、待遇等问题而不能被学校引进,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不能共享高水平人才资源,致使学校某些新兴或交叉学科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相互之间优秀人才的协同配置,降低了协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能力。

2.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任人唯亲的弊端,同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规划。盲目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忽视对引进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全方位考察,导致高校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现象共存。在用人机制方面,对教师的后期培养及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严重影响高校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缺乏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不仅影响到学校内部教师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创新效率低下,导致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协同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更影响了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创新协作能力的提升。

3.考核评价机制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考核工作对广大教师员工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完成。可是目前,对内,高校在对教师员工开展考核的过程中,呈现出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简单、指标过于狭隘、导向偏差、结果使用机制不健全等现象,从而导致高校人事管理中难以推行绩效管理。对外,高校之间或校企之间缺少互聘高层次人才的业绩评价机制,影响了引进或特聘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某些技术领域深入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

此外,目前由于受到国家宏观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行政管理干部职务“能上不能下”以及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终身制”等现象始终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外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内部缺乏职称晋升后的考核机制,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在评上职称或提升职务后安于现状,不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研究领域的创新。高校间、校企间高水平人才缺乏相互交流,人力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利用,对于高校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创建优秀科研团队、发展学校优势学科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4.竞争激励机制不完善。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管理制度中,通过竞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但实际上,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竞聘范围的局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往往导致竞聘上岗流于形式,造成高校“进不来、出不去、流不动”的困境。校内缺少竞争不仅影响全校教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使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缺少动力和活力。此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和“重报酬、轻工作满意度”的现象,缺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注以及对教师的培养、个体发展、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激励。

二、构建协同创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构建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模式要求高校在选人、用人、考核、评价、培养、激励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营造协同创新氛围,激发教师协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协同创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就是要突破以往管理体制的壁垒,共享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间的人力资源信息,实现人事人才的管理创新合作。高校人事部门应以此契机,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完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发展,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人事服务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等要为高校提供政策、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外在支持。

1.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应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打通以往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壁垒,鼓励校校间、校企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激发每个教师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方面的潜在能力,重视教师的个体发展,提供多渠道的培训途径及职后教育模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且能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协同创新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建立开放灵活的岗位选聘制度。严格遵循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聘人才,从源头上严把队伍入口关。高校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招揽国内外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具有较大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通过优厚的薪酬待遇、超常规的配套条件引得进、留得住。高校实现协同创新除了需要学校自身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外,更要聚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和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坚持教师聘任制的改革方向,理顺岗位与聘用之间的关系,科学设置岗位结构,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原则,以转换机制为核心,淡化“身份”评审,强化岗位聘任,破除职务终身制。要构建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就要求人事部门在岗位设置时兼顾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教师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人员聘用模式以聘用全职的教师为基础,还要通过一系列人才计划的短期项目、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学校顾问、专家讲学、项目合作等形式,积极吸纳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去,通过攻读学位、出国访学、进修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形式,鼓励教师去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担任兼职,通过技术服务、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参与行业企业生产、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来提高教师协同创新能力。

3.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目前高校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度已不再以单纯的年终总结作为评价与考核的依据,而是成为聘后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实施与岗位聘任制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是岗位聘任制长期良性运作的基本保证。通过评价,教师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管理层能更好地认识到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论文项目数、科研经费、获奖层次为主的考核与晋升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设计全面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改变教师一味追求对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从传统的单纯注重科研论文数量的考核评价方式中解脱出来,注重创新和实效,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基本原则的人才评价与分配机制,探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及有利于人才协同创新的双聘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此外,高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以合理的人员流动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水平,增加教师活力。通过教师评价考核为教师队伍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学校创新能力的增强。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要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认可那些优秀人才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引导他们在新兴或交叉领域不断创新。建立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以重实绩、重水平、重贡献为基本原则,实施多维度激励分配制度;要以超常规的待遇和优惠政策留住优秀拔尖人才。同时,高校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大教师培训、进修、访学、出国研修、社会实践等继续教育力度,构建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着眼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5.营造开放大气的创新氛围。学校要为教师的潜心研究提供一个宽容大气、不怕失败、学术自由、实事求是的良好氛围,把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元素融入高校的组织文化环境。高校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要为高校协同创新的要求提供外在支持,减少行政干预,提供一个充分尊重个性的、平等竞争的、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学术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的办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壁垒,打通学校部门之间、部门与院系之间人才双向交流的渠道,加强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

6.建立高校间、校企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高校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事管理部门要加强协作,善于创新,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制定共同目标,构建协同创新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对外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人事人才管理协同,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进一步提升引进人才质量和水平。对内要聘用一批国内外承担过重大项目,具备重大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有效整合资源。加强高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与科研机构高水平人才间联合协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能力,为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与保证。

高校要与企业之间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加强高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与高新产业进行合作研发的力度,鼓励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生产力的新发展。通过协同创新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增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优化高校人才队伍结构,整合校企人力资源,带动和提升高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同时,还可以聘请企业高技术人才到高校任职或兼职,组建科研梯队。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2011-04-24.

[3]何明,王敬涛.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4]娄佳,刘建设,龚艳.浅谈协同创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6).

[5]王光临.关于协同创新对高校人事管理新要求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管理,2013(2).

[6]吴宏春,王雅正,雷利利,等.关于实施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管理,2013(2).

[7]喻春红.关于构建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制度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6).

作者:汪一丁

第3篇:甘肃小微企业人才缺失与管理机制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2011年,工信部等几个部委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重新划型,提出了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的划分,使得对于小微企业的政策更加有针对性,以便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甘肃省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总数为88.23万户,同比增长13.58%,非公经济增加值预计达2538.5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0.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仅有4000家左右,仅占全省非公企业总数的3.6%。同时这些企业研发投入、承担项目、拥有有效专利数等都处于较低水平,且经济效益一般,物质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能力缺乏,科技含量低。

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近几年甘肃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具体内容包括各项财税、金融政策的落实,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这些政策切实改善了甘肃省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让面临各种困惑与挑战的小微企业看到了希望,很多小微企业得到了税收的优惠和银行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可是在人才上政府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着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甘肃小微企业人才缺失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1)招聘机制不科学。据相关研究显示,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失误有关。通过调查走访,很多甘肃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招聘人员,当企业需要用人时,就随意派人去进行招聘。招聘前没有科学的招聘计划和人才评价的标准,同时招聘方法也不合理,招聘的随意性大,主观色彩浓厚。

(2)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无保障。一些小微企业由于追逐利润,刻意压低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一些员工认为在企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也没有得到重用,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后选择创业,出现“跳槽”现象;另外,一些小微企业为了逃避各种费用和社会监督,没有与员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缺乏安全感,造成员工流失。甘肃很多小微企业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不完善,员工享受不到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有的小微企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的对员工收入进行调整,有的甚至低于同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目前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很多小微企业的员工感觉收入无法满足正常的家庭开支,直接影响员工的生活品质,导致员工跳槽或被同行“挖走”。

(3)员工工作压力大。甘肃多数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岗位工作权责设定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一岗多职、一人多责,工作边界不清晰,人为地加大员工工作强度,延长了劳动时间,导致员工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现象,下班时间加班,甚至法定节假日也不能休息,还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会使员工身体和精神疲劳不堪,影响工作热情,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家庭和谐。21世纪的新型员工,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自尊心强,渴望领导给予的关心和理解,如果员工面临超强度的工作压力,又要处在随时被处罚的“粗暴”管理中,工作不可能愉快,也不可能长久,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4)对员工激励不够。从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思想来看,前瞻性不够,把“激励”与“奖励”混为一谈。没有考虑如何有效地调动员工未来的工作行为,而仅仅是对员工过去的成绩进行奖赏。并且很多小微企业缺乏长期激励手段,没有明确的激励方向,也没有有效的激励制度。人才激励是一门非常强调规划性和操作性的艺术。很多小微企业只是重视工资额度、奖励提成,没有从整体上对薪酬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并适时进行调整,导致激励的效果不明显。

(5)企业发展前景模糊。有些小微企业管理者缺乏有效管理手段,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工作职责不清、随意性强,缺乏与员工正常的沟通渠道,导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联系脱节,不利于企业发展。并且多数小微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开发困难,影响员工整体士气,使员工感到职业前景不明朗,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另外,小微企业处于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状态,守旧的经营模式形成 “作坊式”生产格局,难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无法形成规模化链条式发展。所以,从总体上看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外部原因。(1)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矛盾激化。目前,甘肃省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的矛盾逐渐凸显,形成“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人才就业难,例如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小微企业招不到人,普通岗位人才紧缺,高技术人才难求,人才的供需失衡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口红利下降。人才成为紧缺资源,而小微企业则成了人才们“骑驴找马”的过渡最佳之选,成为人才流动下的牺牲品。

(2)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不够。当地政府对于小微企业在融资问题方面的扶持已经陆续出台,但对于人才管理方面的政策迟迟没有颁布,造成了小微企业人才的匮乏,并且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不甚健全,人才服务机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外包服务不够成熟和专业,服务价格偏高。

三、解决小微企业人才缺失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招聘机制。第一,科学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该岗位是完成何种工作,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统一按该标准进行招聘。加强岗前培训,从而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第二,为了减少员工流失率,在吸纳新员工时,招聘人员要采用标准的人才测评方法及工具,保证招聘的客观性,严格遵循招聘流程,按部就班,一步都不能少,不能急于求成,注意新员工的态度、个性和行为一定要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必须让企业和应聘者彼此互相深入了解,解答应聘者关心的问题,增加体验过程,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

2.管理者要更新管理观念,进行人性化管理。小微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经营主要靠的是顾客和员工,只有让顾客和员工都满意,企业的利润才会滚滚而来。一个企业只有有了好的员工,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开拓更大的市场,也才会有高利润。所以,小微企业应该把员工放在第一位,把人本管理的思想贯彻在管理各环节中,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员工加强思想教育,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有被尊重的感觉。小微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根据市场同行业工资政策和物价变化,对员工工资进行适时调整,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增加企业自身吸引力。

3.强化小微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小微企业工作随意、无章可循,是人才流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要留住人才,小微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强化内部管理。一是管理者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懂得科学决策,对产品市场合理定位,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二是要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摒弃经验管理;三是帮助员工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能够实现人才专长的机会;四是注重工作分解的合理性,特别是核心技术,进行流水化作业,防止因一人离职造成无法工作的风险或带走机密的可能。

4.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缓和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当地政府要拓宽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强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的公共服务,到2015年,我国将支持建立和完善4000个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建设应统筹考虑对小微企业的人才服务和对个人创业的支撑,要实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补贴政策。制定区域内小微企业发展规划,分类指导,提优、扶弱、减劣,帮助小微企业做稳做实、做精做优,促进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宣传小微企业成功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提振信心,为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找到人才特性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促使高校培养有用人才。转变人才择业观念,特别是应转变大学毕业生对小微企业、本土企业的偏见,从而缓和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矛盾。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刘佳

第4篇: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探讨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因而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文章从分析当前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中的科学人才观的缺位、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机制有待完善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体会,提出了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与建议,认为要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和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方能实现企业人才管理目标。 关键词:人才管理;国有企业;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引进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才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就成为企业管理实践中努力的方向。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实践体会,就当前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有效化解与创新,作以下探讨与分析。

一、国有企业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国有企业,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人才的引进只是人才管理工作的开始,如何对人才进行合理地配置与利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从当多数企业人才管理现实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人才机制有待完善

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人才管理机制是否完善,直接体现在一些列的管理制度方面。比如人才流动机制的缺乏,很多人才缺乏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又如在人才评价与考核方面,很多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当中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致使难以引进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人才。此外,在人才培训制度方面如果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就必然会出现员工知识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凡此种种,都是完善企业人才管理机制方面需要通盘考虑的要素。一旦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科学人才观的缺位

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业纷纷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由于长期的体制原因,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对人才的管理上仍难以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在人才管理实践中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人才的选拔、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科学性,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3.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在一些大企业其实并不缺乏优秀人才,其优秀人才数量完全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企业却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在人才结构上缺乏合理的结构。当不同人才在各自岗位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必然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就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以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

完善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是改善企业人才管理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一直制约各企业人才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考核与评价涉及到诸多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如果能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量化考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情况,那么就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有效的选拔机制有利于选到高质量的人才。因此企业首先应该从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入手,改变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和用好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两种制度。内部招聘,有利于鼓舞士气,对员工的激励性强,而且选择的准确性较高,招聘成本较低,但是存在选择范围较窄难于保证招聘质量,且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等缺点。而外部招聘选择面广,有利于招聘到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但是存在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选择准确性低且招聘成本较高等缺点。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招聘不同岗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选拔方式。 3.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达到“人事相宜”的理想目标。首先,国有企业应开辟员工成长发展的新通道,要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导向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让能力强的技术业务人员和技能好的操作技能人员名利双收,得到实惠。其次,应引入竞争机制。在适当的时候,在一些大家关注的重要岗位推行公开竞聘,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选拔任用。此外,要加大人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下放人事管理权,给予用人单位适当的用人自主权,这有利于人尽其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重用并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人才机制的创新是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针对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广大企业管理者能从战略角度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各层次的管理者参与这项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有望创造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一露.论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j].现代商业,2007(24). [2]李林红.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6). [3]徐志斌.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第5篇: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家竞争力源于政府人才与企业人才的竞争力,而从根本上看,是取决于人才管理机制与制度的竞争。

我们的人力资源理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传播也完全跟世界同步了。但我们的现状是:人力资源理念在“天上飘”,人才管理机制与制度却在“地上爬”。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把企业和政府的领导都称为老板的话,那么老板往往是天上飞的鸟,他们在谈论人力资源理念的时候就像说鸟语一样,而实际的人才管理机制与制度,以及执行这些制度的员工却在地上“爬”,老板和员工之间找不到共同语言,存在沟通的障碍。为什么理念在天上飘,却落不了地?主要原因是组织上下对人力资源理念达不成共识,理念执行的交易成本高,导致领导说十分,下面理解五分,到了执行层面就剩下两分了。所以,对于中国的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来说,关键不在于接受什么样的时髦理念,而在于如何将理念落实到机制、制度、和流程建设上来。

如果要对中国目前四大区域经济的人才管理现状作一个简要描述的话,我认为,北京市的人才管理现状是一个“闷”字。所谓“闷”,指的是北京的人才管理理念很先进,人才的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组织人事部门也有改革思维,但由于北京特殊的位置,上有中央约束,下有稳定的特殊使命,使得北京的人才管理的机制与制度的创新滞后,人才有能量,但“闷”在里面释放不出来。上海的人才管理现状是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个“紧”字。所谓“紧”,指的是上海的人才制度改革有思路、有步骤、有方法,操作理性而细致,但总的说来,缺乏内在冲动和激情,改革思维发紧。广东地区的人才管理现状是一个“散”字,所谓“散”,指的是人才管理机制充满活力和创新,但过于实用主义,人才管理缺乏理念牵引和战略思维,用人上往往是短期行为。沈阳及东北地区的人才管理现状是一个“飘”字,所谓“飘”,指的是理念在天上“飘”,但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却在地上“爬”,行为滞后于理念。无论是“闷”和“紧”,或是“散”和“飘”,其核心在于机制和制度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机制、缺的是在机制和制度上的系统创新与变革。

下面我就人力资源的机制与制度创新问题谈谈自己的几个观点:

一、制度创新的导向与内驱力是市场导向及市场驱动而不是行政驱动 。

1。人才战略与目标的依据来源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单一的行政政绩需求。

目前许多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都把人力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后,各地区及企业都在制定人才发展与战略规划,但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人才战略、目标不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战略、或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而是依据政绩的需求,搞人才政绩工程。正为如此,就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追求所谓的知识高地、学历高地、职称高地,即不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产业特点,确定需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什么样的人才,而是单一在追求引进多少博士生、硕士生,引进多少教授或院士。许多地区通过特殊的待遇政策,如提供别墅和高薪,盲目引进博士或院士,其结果导致这些高端人才来到以后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及发挥才能的基本条件,其实这是人才资源最大的浪费,是对人才最大的不尊重。

2。 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应由行政驱动转向真正的市场驱动,只有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才能真正将区域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人才的市场驱动首先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要将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依据人才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这就需多要样化的人力资源雇佣模式。为什么我们的许多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陷于人才制度改革的“多动症”之中,做了许多的制度创新但但往往没有成效?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确立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变革与创新的方向,没有真正为人才创造价值、真正激活人才,所以改革往往走过场走形式,导致改革一次僵化一次。其次,以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依据市场人才竞争与配置法则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是仅仅依靠行政性补偿措施来吸纳人才。再次,市场化人力资源机制与制度创新要以人才价值本位的确立与推动人才价值创造为目标,要贯彻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自然法则大于认为法则的理念,以此来设计人力资源的机制和制度。同时,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机制,才能真正使得我国的人才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化与政府主导的人才中介服务组织的转型与退出。

人才的激活和人才的流动需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与能力。但目前我国80%的人才中介机构由政府主导,这些政府主导的人才服务中心收入来源中90%是依靠人事档案挂靠收费,而不是依靠提供中介服务产品获取受益。没有垄断性的资源,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就难以生存。靠垄断性资源就不可能让人才中介机构研究和开发出适应人才需要的人力资源资源产品与服务,目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产品单一化、同质化,不能形成差异化优势,只能导致打价格战。其结果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难以加大产品服务的研发投入,难以提高服务意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4。人才概念与范围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人才的概念单一模糊,主要是一个以学历、职称为核心的统计概念,即中专以上算人才。这种人才概念显然难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要创新人才概念,建立以能力、价值创造和社会贡献为基准的人才概念,一个人只要付出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价值,就是人才,而不能简单地以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等作为标准,要把能力业绩作为人才的核心标准,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大人才观。

二、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与变革的核心是人才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变革与创新

1。以人才价值本位机制替代官本位机制,建立凭能力、凭业绩吃饭而非凭政治技巧吃饭的机制;由单一的官道转向多种职业通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由经营职务(权力)转向经营能力(责任)。

要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整个社会从单一的官道转向多种通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要有经营人才的能力。过去在政府组织和企业中很多人都在经营职务,职务能够带来权力,权力能够支配资源。按道理,权力的背后是责任,只有承担责任我才能给你相应的权力,责任的背后一定是能力,由于我们从政府到企业没有建立目标责任系统,这就导致现在什么样的官有人都敢当,什么样的职务和权力都敢要。如果真正建立责任体系的话,给你这个职务授予这种权力你未必敢要,因为你要承担责任。现在实行政府问责制,你要干市长、区长你要对本市的社会经济重大决策承担责任,弄不好你要进监狱,承担刑事责任。

我不是说学历不重要,而是现在出现了很多有学历没能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所以21世纪不是说谁比谁学习得更快或学历更高,而是谁比谁的知识管理能力更强,谁能真正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正如北京市的一位领导所讲,现在有的人学知识学到了使自己大脑出现残缺的地步。对于企业家、政府官员而言,我认为学习是一种胸怀。你通过学习有了知识后你的视野应该更宽阔,更能容纳有个性的人才。但我们现在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知识越学越多,将知识成为批判别人的一种手段,心胸越来越狭窄。最近我到一些企业去,有员工和我反映说,我们老板到你们人大去读了一个EMBA后他开始有了新概念了,过去他凭直觉拍板,现在他也懂一点东西了,他就不断挑剔。他用一些时髦的概念来拍板,而使下面的人越来越郁闷、越来越困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所以我们说老板有了知识会困惑,没知识也会困惑。老板一旦有知识但又没有真学懂的时候最困惑。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育模式,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行动力。

2。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建立以职务和能力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素质模型为标准,以人员测评为手段的人才评价任用机制。

一个组织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要让人才脱颖而出,就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评价程序与方法为基础,建立相应的人才退出机制,否则竞争淘汰机制就要走过场。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整个人才评价机制如何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需要深层次的创新,不是形式上的创新。

运用民主评议对人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很好的,它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推行的360度考核,即上下左右,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视角的对一个人进行评价。但在推行过程之中往往走了一个泛民主,有民主的形式但没有注重民主的科学方法。走了很多的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意识到需要在评价制度和体系上创新,对人才评价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我们对人的评价需要从知识评价转变为对一个人的内在潜能评价,一个人能不能做一个领导者,有时候确实不是大学里所能培养出来的,这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社会经历有关。因此素质模型的研究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的一个新的领域。研究一个人除了研究知识和行为外更需要研究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价值观、态度、内驱力等。

3。承认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的价值,通过分配制度创新推进智力资源的资本化(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这就使得这种特殊的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本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人力资源作为资本就有了资本的属性。资本的特性在于第一要增值,要分享剩余价值,第二要流动。这就使得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拥有同等的权益,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雇佣的关系。过去是货币资本雇用人力资本,现在人力资本同样可以雇用货币资本。

马克思写《资本论》是因为货币资本剥削了劳动,所以他要提示资本与劳动的剥削关系。到了现在,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的价值创造,要赋予他们对于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另一方面,也要研究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之间新的矛盾。有一个学者问我,他想写一本《知本论》,他问我《知本论》的核心是什么。我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要揭示资本剥削劳动,而《知本论》是要揭示劳动怎么剥削资本。现在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上市公司被内部人控制,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美国的安然事件和世界通信公司事件就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本对货币资本的侵犯。企业为什么要搞MBO杠杆收购,就是因为货币资本玩不过人力资本,干脆使得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融为一身。所以我认为未来最具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是集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为一体的人才,如微软的比尔盖茨。

4。多种价值分配形式(分层分类的薪酬分配体系、多元化价值分配形式)

要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就要采取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要提出分层分类管理,就是因为员工是客,他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不同需求,对于企业来说,你要研究哪些属于你的核心人才,哪些属于通用人才,哪些属于辅助人才,哪些属于特殊人才,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可采用不同的薪酬体系、不同雇用模式及采用多元化的价值分配体系,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价值分配形式有机会、职权、工资、奖金、福利、股权、信息分享、荣誉等多种形式。

5。人才价值创造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知识产权是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市场秩序的基础。

知识产权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产权是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市场秩序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与技术体系,没有全民自觉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人才价值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也不可能促使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在一个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的人才生态环境中,人才没有动力创新、也不敢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使得窃取知识产权习以为常、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WTO的一项重要的规则就是全球知识产权协议。它要求协约国保护知识产权,打击、最终消灭假冒商品贸易;促进技术革新、转让和传播,维护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制止和制裁权力滥用行为。它要求我国全面完善《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等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企业和全民的一种自律行为。

6。人才信用与道德体系的创新。

现在的人才缺失现象很严重,重建整个社会的人才信用和道德体系。这是整个人才价值能不能够使人才真正创造科学价值、合理的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价价值,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要从单一创新走向系统创新,要在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

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改革的过程中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人力资源处于“改革多动症”?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人力资源的机制与制度的创新仅局限于单一点的创新,而缺乏系统创新的思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力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创新要从机制、制度、流程和技术四个方面上共同展开,要基于战略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管理。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系统整合与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要点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从机制、制度、流程和技术四个方面系统展开。作为一个组织,首先要通过引入机制使人力资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但机制要发挥作用需要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的设计来保证。机制、制度的作用最终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流程来实现的,要以客户为导向建立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体系,打通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企业其它核心流程的关系。机制、制度、流程最终要靠技术体系作为支撑,才能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效率。

要点2: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机制。人与企业的关系是通过四大机制来维系的。

一、牵引机制:

是指通过明确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使员工能够正确地选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自身的行为,最终组织能够将员工的努力和贡献纳入到帮助企业完成其目标,提升其核心能力的轨道中来。牵引机制的关键在于向员工清晰的表达组织和工作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期望。因此,牵引机制主要依靠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职位说明书与任职资格标准、KPI指标体系、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系、培训开发体系。

二、激励机制:

根据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激励的本质是员工去做某件事的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为条件。因此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的内在需求把握与满足。而需求意味着使特定的结构具有吸引力的一种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乏。激励机制主要依靠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薪酬体系设计 、职业生涯管理与升迁异动制度、分权与授权机制。

三、竞争与淘汰机制

企业不仅要有正向的牵引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推动员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而且还必须有反向的竞争淘汰机制,将不适合组织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员工释放于组织之外,同时将外部市场的压力传递到组织之中,从而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激活,防止人力资本的沉淀或者缩水。企业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在制度上主要体现为竞聘上岗与末位淘汰制度。

四、约束监督机制

所谓约束机制,其本质是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的一种行为控制,它使得员工的行为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运行。约束监督机制的核心是企业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任职资格体系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和员工基本行为规范体系。

? 要点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核心——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考核与薪酬)。考核与薪酬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人力资源的价值链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价值创造,第二是价值评价,第三是价值分配。价值创造所要解决的是如何依据战略的要求对价值创造要素的贡献进行排序,如在企业之中确立谁是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以此确定企业价值分配的原则;所谓价值评价就是要基于人才价值本位的理念建立有效的价值评价机制与工具,在企业的实践中我们是通过五套系统来构建企业的价值评价机制与工具的:以素质模型为核心的潜能评价系统,以任职资格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系统,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以经营检讨及中期述职报告为核心的绩效改进系统,以提高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循环系统;所谓价值分配就是如何依据每个人的能力与对组织的贡献来确立他在组织中的位置和待遇,价值分配要素不仅仅是一个薪酬问题,而是一个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机会、职权、工资、奖金、福利、学习、信息分享、股权、荣誉等,通过价值分配要素的有机组合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

要点4: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是靠两套制约体系,一个是他律,通过流程化、制度化使员工知道要他这么做;二是自律,员工对企业形成心理契约,使员工自觉自愿的干好工作。

四、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创新要以提升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水平与能力为目标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现状是:

1。没有确定人才是客户的观念,没有站在人才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因此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创新首先是人才是客户理念的确立,要致力于为人才提供面向客户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2。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水平与能力取决于人才中介服务的市场化水平与程度,目前我国人才服务产品的单一化与同质化不能满足人才服务的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的行政化与资源的垄断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竞争。因此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创新要有利于加速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从而驱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凭借其人力资源产品服务的水平与能力生存和发展。

3。 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专业职能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创新要有利于人力资源专业职能部门从权利驱动型转向专业职能驱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成为工程师加销售员。所谓工程师就是首先要专业化,要研究和设计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所谓销售员就是要有沟通能力,人力资源的产品与服务对上要让高层领导认同,对下要让各类人才接受。因此人力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源制度与机制的创新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自身人才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五、人才流动机制的创新

所谓人才流动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广开人才渠道,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广纳人才,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通道,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快速流动的高速公路。其次,是要彻底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如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人才流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流动、国际与国内的人才流动、城乡人才流动、东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动。

六、人才资本投资机制的创新

在新经济时代,人才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需要有货币资本的支持,这就需要创新人才资本投资的机制,首先要打破教育的国家与政府垄断,要广泛吸纳民营资金进入教育产业,逐步实现教育的民营化与产业化;其次,要开拓人才投资渠道,使人才投资渠道多样化;再次,是要确定人才投入占GDP的合理比重,使人才资本投入具有长期保障;最后,要通过风险投资机制,实现风险投资与创新人才的结合,使创新人才的价值得到有效转化,从而驱动创新性人才的价值实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6篇:如何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如何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面对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源于人才的竞争力,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 才管理体制机制优越性的竞争。 虽然,我国的人才管理知识和理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还处在理念“天上飘”,机制体制“地上爬” 的尴尬状态。是什么原因呢?理念落实不到体制、机制、制度和流程建设上来。 目前国内人才管理现状参差不齐,体现在人才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滞后,人才有能量,但“闷”在里面释 放不出来;缺乏内在冲动和激情,改革思维发紧;过于实用主义,人才管理缺乏理念牵引和战略思维,用人 上往往是短期行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为滞后于理念。 为贯彻国家关于促进“国际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的方针,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提升国家的核

1、人才战略与目标的依据来源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单一的行政政绩需求 政府和企业都已明确人力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都在制定人才发展与战略规划,但是,由于人才战略、目标 不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战略、或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而是依据政绩的需求,搞人才政绩工程;导致在进行 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盲目追求所谓的“知识高地、学历高地、职称高地”,不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根据区 域社会经济的产业特点,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是单一追求引进多少博士生、硕士生,引进多少教授或 院士。其结果导致 这些高端人才来到以后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及发挥才能的基本条件,其实这是人才资源最大的浪费和不尊重。

2、只有市场导向的人才资源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才能真正将区 域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人才的市场驱动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要将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依据人才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人才资源产品与服务,需多要样化的人才资源雇佣模式。确立市场导向的人才 资源变革与创新的方向,真正为人才创造价值、激活创造力;依据市场人才竞争与配置法则来实现人才资源 的有效配置;以人才价值本位的确立与推动人才价值创造为目标,要贯彻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以此来 设计人才的体制和机制。

3、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转型,人才的激活和人才的流动需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

专业化水平与能力。 垄断性的资源,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最大弊端。也正是垄断性资源造成人才中介机构研究、开发、培训、服 务人才的单一化、同质化、低效能,建立国际化人才战略和实现国内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宏伟目标, 政府就要下决心彻底打破政府供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框架,转化为市场化运作,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唯 有如此,才能迫使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站在高度的战略位置,提高服务意识和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4、人才概念与范围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目前我国人才的概念单

一、模糊,缺乏标准和评估机制。 什么叫人才?能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因此,必须建立以能力、价值、贡献为基准的人才观。打破以学 历、职称、资历、身份等作为标准德旧观念、旧思维,要把能力业绩作为人才的核心标准,树立“大人才观”。 树立人才价值为标准体制机制

1、建立能力型、业绩型为评价依据的体制、机制;人才的选拔、培养方向多样化,改变晋升职位为职业生涯 唯一途径的观念,鼓励人才向能力型方向发展,淡化职务、权力,强化目标、责任,实行问责制。 把管理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赋予更大的责任,承担更多的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指挥、协调、 领导职能,打造“精英型、领袖型”的管理者,建立以职务和能力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素质模型为标准, 以人员测评为手段的人才评价任用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把碌碌无为的庸才淘汰出局。

2、 通过科学分配体制、 机制创新, 推进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多元化价值分配体系, 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要实行分层分类管理,人才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对核心人才、通用人才、辅助人才、特殊人 才,采用宽带薪酬体系和多样化雇用模式;价值分配形式可采用晋升、加薪、培训机会、绩效奖金、福利保 障、股权、期权、终身荣誉等多种形式。

3、人才信用与道德体系的创新。针对人才缺失、流失、恶性挖墙脚现象,以及人才流动带来商业机密的泄密, 特别是产品研发成果的泄露给组织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必须建立整个社会的人才信用和道德评价体系;对丧 失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要予以道德谴责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构建系统性管理人才的体制机制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力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创新要从体制、 机制、流程、技术四个方面上共同展开,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管理。 一个组织要通过引入体制、机制使人力资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体制、机制要发挥作用

必须通过系统化、制 度化的设计来保证;体制、机制的作用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流程来实现;以客户为导向建立人力资源的业务流 程体系,打通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企业其它核心流程的关系;体制、机制、流程最终要靠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才能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效率。

1、以牵引机制为基础,通过建立职位说明书、任职资格标准、KPI 指标体系、培训开发体系、绩效考核体系、 薪酬福利体系、企业文化体系,把组织与人才构筑成一条牢不可破的价值链,塑造凝聚力、向心力很强的高 绩效团队。

2、以激励机制为导向,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内在需求,不管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还是克 莱顿?爱尔德弗创立的 ERG 理论,都针对人需要成功的动机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组织在薪酬体系设计 、 职业生涯规划、升迁异动制度、分权与授权机制上予以人才最大限度的满足。

3、组织不仅要有正向的牵引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推动人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而且还必须有反向的竞 争淘汰机制。外部市场的压力迫使组织必须激活人力资源的潜能,防止人力资本的沉淀或者缩水,竞聘上岗、 末位淘汰是组织的竞争与淘汰机制的科学体系。

4、职工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的发展要求,员工任何偏离预定的轨道上运行,都是被否决的因素。以 KPI 指 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辅以 360 度的评估体系,是组织对员工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的约束监督机制的 根本体现。

5、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组织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是靠两套制约体系, 一是机制, 通过流程化、 制度化使职工知道要他这么做;二是自律,职工与组织达成心理契约,职工自觉自愿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力、高标准、高效率地自我计划、自我工作、自我检查、自我评估、自我改善。 健全国际化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

1、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广纳人才,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通道,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快速流动的高速公路和绿色走 廊;政企之间的人才流动、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国际国内的人才流动、城市乡村的人才流动、东部西部地 区的人才流动等等人才流动壁垒必须彻底打破;不分国籍、不问户籍、淡化学历、强化能力,实用型、务实 型、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感恩型的人才,只要达到组织的需求条件,就是组织的基石、柱石。

2、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有赖于创新与此相配套的评估机制、培养机制、责任机制、运行机制等,做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人才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由制度管人提升为文化管人、育人、

用人、留人,改革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等,打破人才身份、条块分割、所有制等限制,为人 才流动创造一个公开、平等、宽松的环境。

3、建立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的人才市场体系,着力构建的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 功能完善、规模经营、统一开放、指导监督,实现现场招聘集市化、网络推广常态化、人才超市自选化、人 才租赁制度化、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孵化流程化的前瞻性人才市场。 建立人才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

1、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体制、机制,实行公平与效率相统

一、激

励和监督相结合的竞争机制,考试录用、竞聘上岗、试用考核、离岗培训必须形成体系和常态。

2、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逐步扩大实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专业范围 和层次,推动考试和测评工作向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我国与国际间执业资格的互认。逐 步形成关键技术岗位准入控制体系。

3、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 献相适应的报酬。推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把管理、技术、专利、发明等要素纳入收益分配体 系,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的体制机制 组织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人才国际化,必须进行人才体制改革,尽快从主要参与国内人才竞争变为积极参与国 际人才竞争,从使用性人才竞争上升为开发型人才竞争,通过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使人才的整个链条与国 际接轨。国际化人才的价值取向、思想动态、综合素质和控制能力等,直接影响组织的安全状况。 实行多样化的聚才体制。从海外引进企业国际人才,大力吸引海外中国留学生,以及培养本土人才国际化。 引进两类国际化人才:一是熟悉国际惯例,能应对复杂局面,具有战略思维能力,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 能创新的开拓型的经营与管理人才,特别是“领袖级”的企业领军人才;二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 术、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军型人才。 以事业吸引人,以环境温暖人,以待遇留住人,以政策激励人,以环境优、机制优、服务优作为人才引进、 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流动、人才激励、人才保障的“软实力”,实施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感恩 留人的大智慧、大格局、大战略。

第7篇: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人才工作是强军兴国之重要战略,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工作至关重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在创新,难在实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关键词:人才工作 机制创新 创造活力热情

一、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人才工作从属于人事管理,没有成为管理者议事的中心。人才工作机制受到旧管理体制限制,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模式影响,以致我国人才工作累积呈现出一些问题。

1.人才现状不符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国人才问题已逐渐成为约束国家发展的软肋。

2.人才工作机制制约人才工作开展

现有的人才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没有充分把握宏观,缺少计划性,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要务

中。

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热点与难点分析研究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探索实践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1.转变观念,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用优秀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服务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人才,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没有好的机制,是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坏的不全的机制只会吸引畸形人才。

2.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内外人才的整体性开发和学习运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但是,在人尽共才、才尽其用上,缺失和漏洞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以创新发展的思路,用实际效能检验标准,打破不适应新时期军队国家人才开发模式,打破陈旧的人才开发思维模式,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整体性统一模式,使各类人才的活动迸发,潜能涌流。

三、创新人才开发机制,重在培养、任用与激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人才找出来,用好,激励他们充分发挥潜能,为国家、社会和军队发展做出最大贡献,这才是人才工作的最终目标。

1.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拨任用机制。

2、创新人才分配与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以专业技术为主体,多元化为辅的人才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是要建立人才成果业绩的奖惩机制。三是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马斯洛需求层次讲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满足各项基础需求上的”。四是以事业成就 激励人才。真正使人才在对社会贡献和事业成功中获得成就感,赢得尊重,体会归属感。

科学发展要靠科技,科技发展要靠人才,人才发挥作用要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结合人才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部队是所大学校,培养人才也培育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工作新格局,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重点抓好党管人才、强军兴国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重点人才的培养、先进典型的宣传。

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

和各级部门单位方方面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第8篇:人才机制创新建议措施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创新人才机制,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优化人才环境,做好人才引进。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二是创新战略环境。三是改

善服务环境。

二、完善教育机制,抓好人才培训。

一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开展公务员培训。二要以增强业务技能为基础,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三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开展乡土人才培训。

三、坚持科学发展,创新人才管理。

在政策激励方面,坚持不重学历重经历、不重资历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真正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在经济促进方面,对在招商引资、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论功予以重奖;在服务保障方面。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障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人才配置到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岗位。

第9篇:任书记: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领导班子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好整治忠诚的问题。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解决好价值观的问题,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

三是要解决好思想方法的问题。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规律的,逻辑的,宏观的微观的思想方法。最根本的是解决好“真与假”的问题,树立求真务实。 四是解决好作风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虚与实”的问题,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高效,苦干、实干、大干、快干,绝不左推右卸,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创新人才选用机制:一是选,二是用。

一是引进人才要展现咸宁魄力。破除不利因素和制度束缚,开辟“绿色通道”,以文化凝聚人才,以机制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创业领军人才、急需专业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上探索咸宁模式。和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选派各类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与科研院所通力合作,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市科学实践;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公家联盟,培养技术型人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选派人才到国内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考察学习、开阔视野。

三是人才使用上要创造咸宁特色。为发展潜力大的人才提供崭露头角的“站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的“舞台”,对善于创新的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破格给高新,破格给要位,破格给荣誉,将知名专家吸纳进人大、政协、决策顾问等,不求全责备。

组工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一是争先创优的表率,

二是成为改革创新的表率,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

三是联系群众的表率,去办点,去指导,去结对,区帮扶。

四是清正廉洁的表率。“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珍惜人格,珍惜声誉,守住底线,守住名节。

上一篇:雷锋永远在我们心中下一篇:优秀会计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