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2022-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关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江苏 淮安 223003)

【摘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近年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彰显,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中都强调其重要性。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调查与分析,了解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状

一、引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将已有的语文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过程。近年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彰显,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中都强调其重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存在种种问题,且难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进行。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提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本人以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随机抽取的5个专业、8个班的学生及10名中职语文教师为样本,就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与分析,了解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关于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為了了解我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现状,本人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在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四个系部随机抽取15级会计、15级汽修、15级施工、15级旅游、15级烹饪专业的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278份问卷,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为99.3%。分别从语文基础、语文学习态度、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课堂教学情况、个人建议五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我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情况,本人对学校担任中职语文的1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0位教师中,工作3—5年的有1人,5—10年的有5人,10年以上的有4人。主要从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课堂教学情况、遇到的困难、个人建议四方面进行调查。本次问卷调查能较好地反映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状。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及学习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的语文中考成绩(满分150分),90分以上的有193人,占70%;70—89分的有70人,占25%。可见,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是比较好的。

进入职校后,从对语文课的态度来看,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为85人,占30.6%;态度一般的为177人,占63.7%;不喜欢语文课的为16人,占5.7%。可见,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总体来说,94.3%的人对语文不排斥。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很感兴趣的为65人,占23.4%;兴趣一般的为176人,占63.3%;不感兴趣、讨厌的为37人,占13.3%。可见,86.7%的学生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兴趣,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有效开展的前提。

2.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调查显示: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有213人,占77%,不了解的学生为65人,占23%;认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必要的为187人,占67%,无所谓的为71人,占26%,没必要的为20人,占7%。可见,学生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还是有期待的。从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的能力排序为:口语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搜集整理能力、模仿创新能力。可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3.课堂教学情况

调查显示:被调查学生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每次都上的为25%,基本都上的为34%,偶尔上的为28%,从不上的为13%,可见,我校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从课堂上师生时间分配来看:课堂全部时间给老师的为16%,大部分时间给老师的为44%,大部分时间给学生的为40%。可见,课堂上老师占用的时间偏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对老师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看:倾向于老师指导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为46%,倾向于放手给学生开展喜爱的活动的为31%,而对课堂直接讲解知识、确立主题,让学生自行完成的仅为8.3%、14.7%。可见,学生倾向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开展喜爱的活动。

从调查来看,对于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的方式,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的占34.2%,表演、现场演示占31.2%。这表明学生愿意表现自己。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付出,最希望得到老师评价的39.2%,这说明老师对学生评价在学生看来很重要,也说明了教师评价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

4.个人建议

调查显示:60%的学生希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留给自己;68%的学生希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为生活内容;81.3%的学生希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上课地点在教室外;学生希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更多的学到能力的占37.4%,知识的占36.3%,技能的占26.3%。

(二)教师现状

1.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调查显示:我校被调查教师最初知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名称是在2009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占50%和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师用书的占50%;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40%的教师认为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语文课内外教学活动,30%的教师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对于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50%的教师赞同,因为它行之有效,10%的教师认为宜大力提倡,大面积推广,作为教学常态开展;对于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机,80%的教师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中职语文教学富有生气。

2.课堂教学情况

调查显示:在实施过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60%的教师所涉题材来源于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30%的教师活动主题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中挖掘、提炼的;教师们每学期用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时数6课时的占60%,4课时的占20%,6课时以上的占20%;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中师生时间分配是70%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50%的教师喜欢以报告等汇报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30%的教师喜欢以表演、现场演示;教师在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的评价理念,80%的教师认为评价方式多元,70%的教师注重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的整体评价,50%的教师评价时关注过程,兼顾结果;30%的教师注重结果。

3.遇到的困难

调查显示: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学内容过多,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占40%,学生的合作意识欠缺,活动流于形式的占30%;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易暴露的问题是表现热闹,有作秀之嫌的占40%,预期与生成脱节的占30%。

(1)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2)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易暴露的问题是: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语文学习态度不够重视

从学生的进校原因来看,被调查学生中有55%的人,是为了学习技术;有38%的人,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没有高中上而选择了职业学校;有7%的人,是因为家长的要求而进入学校;进入职校后,对语文课的态度来看,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为85人,占30.6%;态度一般的为177人,占63.7%;不喜欢语文课的为16人,占5.7%;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很感兴趣的为65人,占23.4%;兴趣一般的为176人,占63.3%;不感兴趣、讨厌的为37人,占13.3%。

2.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未成为教学常态

被调查学生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每次都上的为25%,基本都上为34%,偶尔上的为28%,从不上的为13%,可见,我校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3.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

从课堂上师生时间分配来看:课堂全部时间给老师的为16%,大部分时间给老师的为44%,大部分时间给学生的为40%,可见,课堂上老师占用的时间偏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从调查来看,对于活动的方式,学生喜欢的方式中居于前三位的是:实地考察的占71.6%,调查研究的占64%,搜集资料的占62.2%。可见,学生渴望走出去,通过亲身实践,亲自动手搜集一手资料。而对于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的方式,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的占34.2%,表演、现场演示的占31.2%。这表明学生愿意表现自己。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经历了一次中考失败后,不少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他们进校原因来看:奔着学技术的学生在心理上对专业课的期待比较高,他们对文化课特别是语文自然不会很重视,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语文的好坏取决于之前的基础;而因中考失利,没能上高中,不得已进了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在学习上就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学习不行,再加上中职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他们更不会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而小部分因家长强烈要求不得已进入中职学校的人,他们到校后会带有一种敌对情绪,无视学校的纪律,公然违纪,以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如果还采用中学的那种应试教育的方法来教学,势必不会达到好的效果。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契机,如果合理利用,相信会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态度。

2.教师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

根据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时数安排建议:基础模块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数为24—28课时;职业模块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数为12—14课时。而我校教师们每学期用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时数6课时的占60%,4课时的占20%,6课时以上的占20%。这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时数安排建议的课时相差甚远,我校教师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上应加强重视。

3.课堂教学师生的地位没有正确发挥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进行任务安排,并进行适时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课堂应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来展示实践的成果并进行自我总结,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最后的总结;課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小组的实践成果。这样,学生才会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不断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何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2(4).

(编辑:龙贤东)

作者:姜红艳

第2篇:“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报告?鄢

摘要: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行可操作。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微型课题研究型、情境模拟演练型和社会实践型等三种模式的建模范式以及实施要求不同。应确立以语文的人文性和实践的体验性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组织架构、活动载体和运行机制。应建立和实施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运行、动力和约束等工作机制,以保证“设计”得到实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实施;职业学校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目的

1.在大样本调查在职者职业语文能力运用现状并进行实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因素与建模分析揭示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

2.依据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设计”以及“怎样实施”提供路径。

3.构建适应职业语文能力提升的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及评价方法,推进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一是填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研究空白,深度挖掘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探索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设计”以及“怎样实施”的路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施与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二是根据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要求,构建职场语文能力提升体系,研制与之配套的提升课程,促进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职业院校的广泛实施。

2.实践意义。一是就企业而言,对目前在职者的职业语文能力的实然状态进行科学研判,揭示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提炼概括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语文能力要求。二是就职业院校来说,依据职场语文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构建适应职场语文能力提升的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推广效应。一是实现认识纠偏。改变基层职业学校及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学科课程教学而忽视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片面认识。二是促进质量提升。使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得以常态化,切实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核心概念

实践,指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实践工具)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活动的整合。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被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语文课程中。它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导向就业、创业为主,教学内容以指向职业文化为主,教学方式以创设教育情境为主,教学过程以突出实践活动为主,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背景

一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困境。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与生活、与社会、与其他学科相割离,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是薄弱环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补充和附属,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的地位。二是资源不丰富。过于依赖语文课本,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学习开展的唯一资源,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三是指导不得法。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知之甚少或不得而知。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是很少有组织;或是在组织的过程中,非语文因素的介入过多;或是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有的就上成阅读教学课;或是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放任自流不加引导。

二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新趋势。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整体性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的直接原因。科学语言观的核心是承认语言及语言学习具有自然性与人文性交织的特点。只有唤醒机体的整体性,充分发挥耳、眼、口、手、脑等器官的功能作用,才能形成整体性的语文机能和综合性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也是母语教育课程的世界性教改趋势。

三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在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的过程中,母语教育及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正在接受专业定向教育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而且要注重行业通识技能以及为所有行业都需要的,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能的培养,其中“与人交流”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八项关键技能的首要技能。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职业学校语文学科为依托,从问题出发形成思路,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按照“思考—认识—做法—探索”的路径,就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从初始动因、认识动因、现实动因、专业动因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提出本课题研究的范围、目标和内容,梳理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资料的获得与整理的基本情况,明确课题在理论发展、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三个研究方向,重点阐述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创新探索之举和亟待深度挖掘之处。

(二)研究对象

职业院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知识储备等因素以及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组元的方式,处理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与活动实施的内在关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内容。遵循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等内在逻辑联系,按照“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活动方向,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指向: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和谐共处的社会实践和精彩纷呈的职场活动,并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

2.形式。依据人类活动的游戏、学习和劳动等三种基本形式,结合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类型,并设计与之匹配的活动实施模式,设计综合实践的“微型课题研究型”、“情境模拟演练型”、“社会实践活动型”等模块。

3.结构。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不同学习时段,兼顾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知识储备等因素,形成序列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以便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三、研究结论

(一)运用因素分析法揭示职业语文能力的结构与内涵

就字面意思分析,“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题应该包括“设计”与“实施”两个部分。就深层意义分析,“设计”与“实施”两个部分仍然属于手段和工具,其最终指向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进一步挖掘语文能力的内涵,是本课题在认识层面上的探索重点。本课题从要素和结构模型两个角度厘清了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1.语文能力的因素分析:记录与沟通的符号体系

符号(文字、语言)、意思、对象构成语义三角关系,符号(文字、语言)、语音、字义构成字义三角关系,符号(文字、语言)、语音(字音、句读)、句义构成句义三角关系等。从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出发,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认为语文能力应包括外部的言语能力和内部的思维能力。一是外部的言语能力,包括下列因素:必要的语文知识、适度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二是内部的思维能力,包括下列因素: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厚的文化素养、必要的礼仪修养。

2.语文能力的模型分析:记录与沟通的符号运用

语文能力的内核是内部的思维能力,但是内部的思维能力是内隐的,无法直接测量的。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是外部的言语能力,但是与内部的思维能力不同的是,外部的言语能力是可感和可测的。然而,仅就外部的言语能力的语文知识、言语积累和言语技能等三因素看,将语文能力简约为最直接的、最为能动的言语技能的判断也就易为人们所接纳。所以,尽管有很多人对从单纯工具性目标即读说听写的层面来理解语文能力提出质疑,但作为易为人感知,也便于把握和测量的却是表现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职场语文能力的建模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念,每个个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平衡的系统发生打破平衡性的变化,则必须从外部获得能量和信息。所以,听、读是外部的能量和信息获得手段,说、写是系统为了保持平衡作出的输出性应对。调查显示,不同职业类型中的语文能力的表现尚且差异较大,具体到岗位分工中,职业岗位上的职业语文能力的构成与表现,将会更加复杂。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更新等还会发生新变化。假设职业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因其他变量(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人、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甚至是具体到不同的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则听、说、读、写等四者之间就会发生图示的变化。(如图1)

建模中听、说、读、写四个坐标点的坐标,是以5分制与能力测试的分数成绩换算而来。如果四个坐标点,若其中一个因素因其他变量的影响,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变化,则理想状态下的正方形就会变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职业语文能力的综合能力即为变化后的四边形面积的大小,面积大的,即为职业语文综合能力较强;反之,即为较弱。

(二)运用行为分析法构建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行为分析法是以人类行为学原理为基础的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主要是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来设计活动的步骤,后按设计的方案组织实施。

1.整体思路

依据行为分析法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活动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分解涉及两个关键:一是活动任务的繁复程度,二是活动过程的顺序确定。关于任务分解,可以根据活动中相对独立的模块组合的可能性而定,任务数可多可少。总体要求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见图2)

就过程顺序来说,主要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顺序的确定,可以按活动过程或者行为要求选择下列排序中的一种。线性分解:凡部分之和可以简单地等于整体的实践活动,均可以采用线性式排序的方式展开。非线性分解:凡横断活动,且分解后的各个项目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实践活动,一般都按照非性式排序的形式实施。

2.行动路径

广义地说,思路就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寻找正确做事的正确思路,就是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行动会达成结果的过程。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的实施思路主要有群体协同实施、个体独立实施、群体与个体混合实施等类型。

3.实施模式

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知识储备等因素和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组元的方式,语文综合实践可按以下三种模式组织实施:一是微型课题研究型,主要针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基础模块”设计——从学科延伸中筛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通过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基本步骤为确立课题→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总结评价。二是情境模拟演练型,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职业模块”设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选取活动内容,组织综合实践,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本步骤为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设计活动方式→组织模拟演练。三是社会实践活动型,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拓展模块”设计——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确定活动内容,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基本步骤为发现问题→设计项目→确定活动→开展实践。

(三)采用层次权重分析理论来建构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应对指标进行层次、类别的划分,用多极综合评判加以解决。参照“投入—管理—成效”的模型构建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召集已经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教研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参与的指标体系研讨会、座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相应的权重。

采用美国运筹学家沙旦(Satty)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层次化、结构化决策分析。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把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问题划分为多层次单目标再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基于上述评估模型,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标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选择观察点。通过评价量表、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等形式构成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准备阶段的评价量表、过程阶段的评价量表、结果阶段的评价量表。评价阶段要用编制的量表,定量分析,并描写趋势。

四、分析和讨论

(一)分析

1.通过职场语文能力现状的企业调查发现,语文能力是职场能力中的关键能力,构成了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指向。职场语文能力与职业岗位类型紧密相关,不同岗位以及所面对的对象不同,其职场语文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对语文能力的提升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需求,构建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提高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职场语文能力实践体系。

2.针对职场语文要求研制训练课程,确保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遵循职业教育与职场员工的成长规律,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共生)和学会创新为依据,以职业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构建职业意愿表达、职业行为呈现、职业愿景抒发、职业信息传递、职业品牌推介和职业权益保护等模块化的语文能力提升体系,以期提高职场员工的全面素质、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讨论

1.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需要将学习与工作角色联系起来。职场语文能力是语文能力在职场中的具体表现,托举并显现一个人职场能力高低的则是这个人职业语文能力的优劣,因为职场中的成败往往由微妙的个人品质及与之相关联的言行举止所决定。因此,课题研究者主张将语文学习与工作角色联系起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职场语文能力提升的“学习领域”。

2.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需要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结合起来。学习情境设计所反映的学习任务能够展现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至理名言从口头走向实践,语文学习的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沟通,从而真正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得实用而又鲜活。

3.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需要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依据终身学习理论,学习是工作的核心,是劳动的新形式;工作是学习的深化,是学习的新平台。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然要体现课程目标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致性,所培养的对象最终要走向生动多彩的职场世界,并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五、建议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保障性研究。保障体系包括内部保障和外部支持。内部保障主要有打造“集智式”的指导团队、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外部支持主要有舆论和理论的支撑。

(二)加强对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制度及相关量表的研制。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活动展开的主要环节和实施要求出发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及评价量表,对如何实施、怎样操作以及评价等作出规范。

(责任编辑:曹鸿骅)

On Less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

Activiti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XU Jian

(Hai'an Education Bureau, Hai'An 226600,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integrated practice activities of Chinese lesson; Chinese teaching; design; implementation; vocational schools

作者:徐健

第3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实践成效策略

摘要:现阶段小学越发重视素质教育,而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其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可对其科技素养进行有效提升,最终使得小学生可以养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于学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特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实践成效的具体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德育教育

一、分析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明确增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内容之一,综合来看当前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状况可以发现仍旧有较多问题存在,与素质教育具有较大差距。当前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并未形成与智育教育相同的科學、系统且规范的教学体系,而且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当前新形势下符合小学实际的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探索。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每个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环境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此种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所以需要注意该时期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而使其可以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深切感悟。换言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与否产生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由此可见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探讨小学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效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者为国家政府,其用于青少年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将军事国防、劳动技术、思想教育、生存磨炼、科技创新等各类教育于一体,是对小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有效提升的实践场所。就我国某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而言,当前已经配备美术创作室、微机室、设计室、卫生保健室、电子技术室、服装制作室等众多实践活动场所,可对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军训等多项活动进行有效开展,不仅可对小学生吃苦耐劳、创作、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进行提升,还可做到小学生环保意识、劳动意识、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经过我校众多教师的精心研究和深入探究,特将德育教育的有关策略进行简单梳理:

第一,开展组织记录教育活动。小学生参与培训需要统一着装,并学习行为规范、宿舍管理规定、就餐须知等校规校纪。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军训教育,对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进行培养和提升,进而为后续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借助健康保健、体质测验等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可对自身体质状况有基础了解,并清楚煤气毒、溺水以及触电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典型反应,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急救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学会生活的自救,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第三,开展劳动意识教育活动。借助卫生评优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自觉讲究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维护良好习惯进行有效培养和增强。此外还可借助农场实习基地和餐厅现有设施引导学生对“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学生节俭和劳动光荣的意识得以树立。

第四,开展生活生存意识教育活动。在培训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展开内务整理、卫生清扫等各类生活实习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在实践过程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以及收拾床铺,进而将在家庭养成的娇宠习气进行克服,生活自理意识得到增强,生存能力持续提升。

第五,开展协作意识教育活动。机械维修、手工制作、电脑常识、电子技术、美术创作、摄影、生物探究、服装设计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可在教育活动借此对学生的协作意识进行培养。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洋葱切片的制作、简单照明电路的连接、自行车的拆装、卡通图画的创作、国结的编制、电脑动画的制作、场景服装的设计以及制作等,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会对其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于学生日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礼仪实践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对现阶段应当遵守的语言礼仪规范、学校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等有明确认识和深入了解。对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礼节礼貌、常用手势及动作进行学习,并在日后进行有效应用,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礼貌,做到待人接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使得学生可对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礼仪文明史有深一步的了解。

总之,小学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德育教育,且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于乡镇小学而言,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优化改进,使其可以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而将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收获更加优异的德育教育成效。

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的地位也随之增长,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随之改变,因此当前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家长均越发重视学生的素质提升。德育教育属于素质教育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必须给予其高度重视,本文简单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为研究该项内容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当然,我们还需继续深入研究有效推进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汤秀华,周仁彬.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德育研究[J].才智,2018(21):165.

[2]杨培禾.实践育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J].国德育,2018(02):1.

[3]张晓玲.浅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7(23):99-100.

[4]蒲素.构建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J].现代小学教育,2014,30(05):11-13.

山东省惠民县淄角镇中心小学,山东省惠民县,251716

作者:何丹丹

第4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近三年来,根据实际情况,一直在努力实施新课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的思想素质的提升,激励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

一、充分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让他们把自己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大多同学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小学生普遍对动物存有好感,表现为愿意与动物亲近。而且小学生对动物并不陌生,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对动物对人类的所做的贡献,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问题的了解都不是深入,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逐步加以解决。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引导学生大量感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热爱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过程中,具有其他授课方式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认知和情感激励的作用,利用展示再现、交互和扩大信息量的功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索,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于是在上《我给小鸟造新屋》时,我带领学生查阅资料,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很多的有关鸟类的知识,鸟是大自然的歌手,鸟语是大自然的音乐和诗歌。自然界中大多数的鸟是益鸟,为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益鸟,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而这种意识应从儿童抓起。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方案,带领同学们走进鸟的世界,认识小鸟,了解益鸟,保护益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认识、观察、思考、创造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爱护小鸟、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成为鸟类和环境的保卫者。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动物园、溱湖湿地生态园亲自观察各种鸟类,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鸟类的知识资料,以及自己喜欢的小鸟的图片,有能力的还可以收集一份世界鸟类之最的资料。认识几种常见的益鸟,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并思考如何去保护它们。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亲自养一回鸟,增加体验活动。 经过这些活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了鸟类的心声,多么的需要人类的保护,对于如何保护鸟类及捍卫我们人类的家园,有了更新的认识。此时,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秋收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创新型的农民,我们学校是一所城郊结合的九年制学校,大部分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对农业知识无从知晓,即使少数学生粗知,但了解甚少,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思想,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到在希望的田野上,体验当农民的滋味。因此,我们在年级内开展“走进家乡的秋天——五谷丰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们亲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同时也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在这里,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刚刚和农民伯伯见面,他们的问题就接踵而来,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全部得到解决,求知欲高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研究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兴趣浓厚,干起农活来劲头很大,部分学生还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但是,他们动作要领掌握得很慢,对一些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得比较少,这也许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系,他们过着皇帝、公主般的生活,有些农民的子女,连一些常见的农作物都不认识,更别说去种植了。这次活动虽然很成功,但光靠这几次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要让学生充分周末,让家长多带孩子到农村看看,认识神奇的大自然。多进行一些实地的研究,扎扎实实提高各方面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让学生把活动记录和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生总结反思的过程,这样以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进行研究。

在实践体验中,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少,认识了树叶、水果以及一些农作物,培养了观察、调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活动,学生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家乡的秋天,对大自然有了一种亲切感,大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对学生在校外怎样进行实践体验作了有益的探索。

三、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我和同学已经有了近三年的接触,发现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劳动意识.在学校基本能做到自己的是自己做,但在家庭中,却缺乏劳动意识,过于依赖家长,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不能积极主动的帮助家里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开展《做爸爸妈妈好帮手》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体会父母的劳苦,学会关心他人. 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同时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他人,能积极主动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四、做活动的小主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走进家乡的秋天》、《我给小鸟造新屋》、《做爸爸妈妈好帮手》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为鸟类和人类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认真撰写观察日记,征集科技新方法,用摄影摄像记录秋收过程。

五、综合实践小成果

通过实践,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的过程让人收获颇丰,同时这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让学生在往后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性更高。2013年开展课题《我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荣获本校汇报课二等奖。2013年开展课题《走进家乡的秋天》荣获贵州省贵阳市综合实践课题一等奖,《走进家乡的秋天》——五谷丰登案例一等奖。2012年开展课题《家乡的小吃》荣获贵州省贵阳市综合实践课题一等奖。

六、综合实践课的反思与总结

回顾和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会发现有一些不足或者说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平常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不足,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心向,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动力的激发。其次,把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新出现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回学科课堂上去研究和解决,让综合实践活动延续到学科教学的学习内容之中,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学习动力的激发都是非常好的做法。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通过参与活动感到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从而转化成学科课堂上要学习和提高的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促成学生活动丰富的经历,获得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在活动中要用丰富的活动过程来打动学生,促成情感的激发和升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起步不久,但只要我们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就能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的成长;只要我们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要求放得低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得实一点细一点,我们坚信,只要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它定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第5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了一些总是不得不令人忧虑的现象,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子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应当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爱上作文呢?基于课程理念的更新,我们想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来看待作文教学。根据小学生喜欢活动,喜欢玩的天性,我们想到了活动,提出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尝试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开拓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内容的整合,探索活动与作文训练的有机结合,构建活动作文指导的多元模式。

2、通过研究和实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愿意用自己的笔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实验措施和步骤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素质观: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习作兴趣。 练习观: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

生活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

民主观: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训练,减少束缚,宽松习作氛围。 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训练,主动发展。 (二)分阶段开展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 学习有关作文教学文章,学习课题研究的目标,创造机会外出学习,并召开心得汇报会,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修养。

第二阶段 全面参与实践活动作文的探索,定期上教学研讨课,探索实践活动作文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实践活动作文教学体会交流活动。收集实践活动作文指导优秀案例。

第三阶段 重点研究探讨实践活动作文的优化指导策略。在大家尝试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围绕课题,集中集体智慧,设计活动作文方案,组织课题研讨周活动,让设计的活动的内容不断拓展,方案不断更新,习作指导效率不断提高。

第四阶段 课题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有关研究资料,汇编实验教师的论文、案例集,学生实践活动作文习作选。

四、课题实施取得的成效

实践活动中作文的实践和研究进行近一年来,在反复的学习、实践、研究、探索、总结中,在实践活动作文内容的拓展,指导方法的创新,课堂模式的构建等领域,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体会,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整合教学的无穷魅力。

(一) 拓宽了实践活动中作文的内容空间

设计出符合实践活动作文特点的,既让学生喜欢又能给学生真切体验的活动方案,是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指导的前提。一年来,随着实践活动作文研究的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也开展起来,积累了很多的实践活动作文方案。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竞赛活动类

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斗志斗勇,在竞赛活动中,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的,情感是真切的。这种竞赛有班队活动中开展的,如:一次辩论会、课本剧表演、争创校园迪尼斯记录„„有体育小型竞赛活动,如:一场足球赛、扳手腕、拔河、踢毽子、爬竿、百米决赛„„

2、趣味游戏类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生动有趣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玩的积极性,进而调动学生极大的说的积极性和写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体验是真切的,语言是流畅的。游戏往往简单易玩、参与面广,它是活动作文指导课的载体,如:吹气球(羽毛)、逗笑、画鼻子、传话、组词成句、当模特„„

3、生活体验类

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多的时间生活在学校,我就在他们的小记者中开展活动,他们有每天必须的内务整理,折被、洗衣等,教室、寝室就是一个小集体,小家庭、小社会,利用特有的优势,我们开展了家庭生活体验活动:例如:当小小设计师,饲养小动物,包饺子„„利用节假日,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小鬼当家”一日体验活动、“我能行”体验活动„„

4、情感体验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的整合研究过程中,我还设计出一系列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活动,体验“累”,体验“难”,体验“小心”„„如:保护鸡蛋宝宝、走“七桥”„„

5、学科联系类

大语文的教学观倡导学科间的融合,习作也不例外,劳动、美术课上的有趣又有审美意味的制作,溶制作和玩耍于一体,集智慧和创新于一身,正是习作的好材料。如:有趣的降落伞、树叶贴画、做张贺岁卡送给你„„

(二)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整合的基本操作要领

1、 人人参与活动

教师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类活动。把所有学生引入活动,让所有学生投身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接受活动的馈赠。

2、 人人获得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作文以情感体验为中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愉悦,享受到快慰和满足,获得充分的情感渲泄。同时也经历紧张、沮丧,尝试失败和苦恼,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使诸多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乐于活动乐于习作的内驱力。

3、人人表达自己

作文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描述活动的语言训练,使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丰富学生的语言联系起来,与发展学生语言表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学习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抒发情感体验的作文真正是学生心底流淌的旋律。

3、 人人获得赞赏

同学们的一篇篇习作,因为有了具体的活动内容为基本素材,有了真切的体验为情感基调,所以学生的习作或多或少有生花妙笔,有各圈可点之处,或者是语言逗人,或者是描写生动传神,都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赏,在这个互相赞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和陶醉。

(三)丰富了教师习作指导的内涵

多年来的习作指导,教师们比较关注作文的技巧、章法的研究,也比较重视从教师的角度去指导遣词造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文研究中的指导,不仅仅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语言表达的指导,更有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作文素养的指导和熏陶。活动作文习作指导的立足点是: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

(四)建立了“动态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指导课堂新模式

由于我们开始就站得高,用新课程的理念作先导,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用变化、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作文教学。所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纯作文技术操练,不再简单地传授作文知识。也不再是机械的“活动——指导——作文——讲评”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作文指导新形式。

1、 欣赏交流式

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跨越时间比较长,活动体验有长时间的经历,很复杂,不是几分钟就能完成。所以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体验后,课外完成习作,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活动过程,交流活动趣闻,交流活动体验,在点评学生的习作中,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例:

我在班里开展了“照顾蛋宝宝”的活动。要求学生每人照顾一个生鸡蛋,这鸡蛋必须每天24小时不离身,看谁能照顾好它,使蛋宝宝完好无损。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去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有的给它穿上厚实的餐巾纸外套,有的让它住在一小盒子里„„结果有的在睡觉时压碎了,有的和同伴玩时疏忽挤碎了„„有的欢喜`有的伤心`有的后悔„„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习作中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欣赏学生的习作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获得喜悦.有的是活动失败后的喜悦,因为他递交了一篇好作文。

2、 活动指导交融式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指导课,不再是单一的先让学生尽情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下活动情景。这样的课,学生往往是开心尽兴地玩耍,勉强无奈地撅着嘴巴作文。迫于老师的压力才提笔习作。实验开始阶段,我也曾为此困惑。随着实验的深入,研究的加深,我们逐渐地找到了活动和习作的结合点,课堂的习作指导开始自然、自在地融入到活动之中。教师必须随着活动的进展,随机地进行生成性的习作指导。活动是为习作服务的,它是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是让学生练习有意的观察,是让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的。这样教师就能快速敏锐地捕捉到活动过程中习作指导的生发点,或者提问,或者抓住猛敲,成为在学生活动中的习作指导点。

记得一堂活动习作指导课《跟着沈晨走进昆虫世界》。沈晨是班里的一位昆虫爱好者,笔下画的昆虫惟妙惟肖.爱捉昆虫,收集昆虫标本,是人人皆知的昆虫迷。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上了一堂成功的活动作文课。

其中课堂上有两个活动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请沈晨上来摆个螳螂的姿势。他摆得酷似螳螂。同学们都笑起来。老师漫不经心地说,摆得像极了,谁来说说他怎么做的?学生立刻注意力集中到沈晨的手的动作,脚的姿势,面部的神情。

第二板块是:展示完沈晨制作的昆虫标本,让同学开眼界后,又介绍了沈晨曦画的一副昆虫画,上面画了很多的小昆虫。教师提问:你觉得他画得怎样?学生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答。教师追问:哪一只特栩栩如生?为什么?学生立即注意起某只昆虫的眼睛、触角和薄如蝉羽的翅膀来。

3、 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式的活动作文就是让学生在完成某一任务的动力驱动下完成的习作指导训练形式。这种习作指导形式,学生的体验并非是在作文,而是为完成某种任务,作文已经演化为一种实际需要,所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写作过程是认真的,富有使命感的。所以这种习作指导,教师是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出现,用需要的方式提出作文要求的。

例如:结合学校春季为每位学生订做校服之际设计的习作指导《设计校服》就是这种课型。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交谈,让学生说说每天穿的校服的优点和缺点,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穿校服的体验,然后教师以受后勤部陈主任委托的身份,向学生征求改进新校服的设计意图,目的想让即将订做的新校服能更受同学们的喜欢。在这样的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劲头很足。纷纷用文字,用绘画,文字绘画并用等丰富的形式,向陈老师提起建议。很好地完成了习作任务。

4、 系列习作式

习作作为一种练习表达的形式,它可以不拘一格,我们不再只把完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当作一种作文训练,一个片断也是,低年级的写一两句话也是。活动系列式,以活动为载体,更侧重应用文的训练。

例如:在开展秋游生态公园之前。让学生先拟定一份喜讯,告诉同学们这个好消息。再让学生写一个通知,告诉大家有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当时正值第一次寒潮来临,所以还要提醒大家的注意点。参观活动结束后,完成一篇参观记。

(五)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活动作文课成了学生的期待。学生对活动有一种期待,也是对作文有一种期待。活动作文的实践研究,为我校的作文教学引入了一泓活水,丰富的活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作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六)学生作文充满了鲜活的灵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不仅让学生有“米”可以“炊”,而且能把“米”巧“炊”。因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鲜活的,是独具个性的,是极富变化的,写作是倾注真情的,所以学生的作文更是充满灵性的,这是让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最感欣喜的。教师在活动设计、活动进程、指导习作、习作评改等诸多过程中着力点都围绕这次活动作文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习作评改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凡是能表达学生独特体验的段落、句子、词语都是肯定的文章的亮点,教师加以大大夸奖和渲染。因为这正是文章具有“灵”之气的妙点。因此,学生在这儿获得了成功,他会在下一次的习作中关注自己独特体验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同一次活动,而习作结果却是那样的各具特点,百花齐放。这一切可从我们选编的学生活动作文习作选中可窥一斑。

(七)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课题的研究开展,以及我为此撰写的论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而带动了教学的全面改观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老师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作文教学观。老师们更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作文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作文能力的获得。改变了作文教学日趋僵化的局面,使我们的作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使老师们尝到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甜头,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无穷魅力。

五、分析和讨论

目前教材上安排的作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和写作要求,分析写作技巧。)当学生欣喜于活动作文带来的愉悦后,在我们完成教材上的奉命而作时,怨声不绝于耳,都说这个不好写,没意思。如何能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更好地完成教材上习作训练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作文对教师的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时也真有无“米”可下的感觉,更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有一个创新的脑袋,才能真正拓展活动作文的空间,开创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以适应活动作文对教师的要求?

最初,我们制订实验方案时,曾经想形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序列。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形成各个年段活动作文训练系列,成为我们双语学校的校本习作训练教材?如何让大批量的孩子走进社会 走进活动现场 感受活动的乐趣 从而爱上写作呢? 以上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

第6篇:安沙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安沙小学学生研究性活动报告

年级:

活动时间:

小组成员:

研究内容:

活动内容:

活动感受:

第7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要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但是,对具体主题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问题,学生也很难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这五个特征,它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更是活动过程的分享者。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包容,还学会信任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

(四)概念的界定

教师指导策略——指教师指导中的思维策略及行为策略。思维策略体现指导内容的产生途径及着力点,行为策略体现指导方式。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 高综合实践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二)内容

1、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调查。

2、反思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并分析其原因。

3、寻求教师指导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此种方法,它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2、 调查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 经验总结法:将综合实践教师在分组、分工合作中的指导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2009.7——2009.9)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收集资料,完成课题方案设计

2、实施阶段(2009.9——2010.9)

实施方案计划、积累相关材料、形成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等。

3、总结阶段(2010.10——2010.12) A、对课题研究全面总结 B、进一步收集各种材料 C、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验收 D、撰写研究成果 E、做好课题总结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体验为课程的基本方式,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在课题开展的前期,设计了一份查问卷,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教师的重点指导。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目前接受调查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研究能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都比较感兴趣。但在活动中,通过调查问卷中的第三和第五道题明显看出,有73%和56%的活动是完全由教师来分配的,教师还并没有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多数情况下还是由教师安排整个活动。同时设计本次调查问卷的另一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对于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做哪方面重点的指导。通过调查问卷明显反映出学生对于分组、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整理资料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是23%、27%、31%。作为综合实践的指导教师,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指导就成为此研究课题的重点内容。针对调查的结果,我设计了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即每次活动前的“引导”,主题活动中的“疏导”和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此成为综合实践教师的指导策略。

1、引导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社会实践等都需要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耐心引导、精心引导。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入手选择课题,而教师的引导就在于如何将这些线索呈现给学生,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会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主题,教师就要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新的活动任务。

2、疏导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性,因此每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后,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我采取如下方法,疏导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1)小组组成的疏导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也就是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愿意和谁一组就和谁一组,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产生超级大组,一个组可能有十几个人,或组内人数太少,组内可能只有二三个人,二是学生在组合时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平时下课和谁一起玩,就和谁一组,没有达到组内的优势互补。

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的方式是以“招聘会”的形式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首先面向全班公开招聘小组的组长,也就是“董事长”,符合条件者均可参加竞聘演讲,再从中选出6-8名作为小组的组长。再由组长面向其它同学招聘不同“职务”的同学成立小组。应聘的同学要带着自己制作的个人简介“找工作”。这样的活动方式,学生特别乐于参与,既规定了小组的人数,又使每一个小组能力均衡、优势互补,为后面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分工合作的疏导 综合实践活动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在活动的实施中,小组的分工合作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很多学生认为的合作就是成立了小组,大家坐在一起,就是合作。一旦在一起的小组成员也常常就你做得多,他做的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产生分歧,结果导致合作很难进行下去。

于是我设计让学生数通过路口的车辆的数辆,使学生明白因为通过这一路口的车多,一个人又要数又要记是无法数清时,让学生明白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活动中我设计学生三次数车辆,通过第一次学生无法独立数清车辆,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需要与他人合作。 我设计学生第二次数车辆的目的在于,学生合作数,使学生意识到分工在小组的重要性。 学生重新分工,第三次再数车辆,使学生意识到合理的分工是成功合作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了分工合作中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更易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指导理念。同时,我的这一个活动设计方案也在全国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现场的观摩并获一等奖,而此方案也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3)小组凝聚力的疏导

学生在综合实践小组活动中,总会因为组内承担的任务不同或在组内总有人做的多有人做的少而产生分歧,小组的每个成员的荣辱感不强,团结、合作意识差。

为了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我采取以下方法: 方法一:增加小组归属感

为了明确活动任务,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了自己小组的“工作证”,上面写着姓名、职务、背面还有须知等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小组归属感。

方法二:增加组内的交流合作

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便于组内交流合作。 方法三:明确评价标准

组内制定活动制度,对于每位同学在组内的表现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3、辅导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独立对面对各种困难,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地辅导,活动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采取如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1)掌握特点,提高兴趣。

有效利用大量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克服畏难情绪,切实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

(2)模拟调查、采访。

外出采访前,进行逼真的模拟调查,模拟采访等。 (3)资料整理,自我归纳。

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我指导学生以资料卡的形式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然而在课题不断深入研究中,学生在活动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又调整了指导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都争着抢着当组长,但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想当组长的学生就少了很多。课下我也询问这些学生不想当组长的理由,很多学生热情高,但活动中遇到问题就缺少管理经验,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在了解了组长们的心声后,我设计制定 “小组长培训会”。在会上向各位组长介绍管理经验,并请组长汇报在活动中遇到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其它的组长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他是整个小组活动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 (2)创造交流空间

在小组活动中,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而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面对新的问题喜欢沉思冥想。教师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以致出现学生个体低效参与状况。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设计的方案是:为小组创造交流空间,通过组内交流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3)采用多元化评价

活动的评价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并充分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我设计用每个环节的小结与每次活动的总结及阶段总结相结合,使学生在每次活动后都有所提高。

同时,在每一个活动主题的最后,我设计了“颁奖典礼”环节,让小组表现最优秀的做为颁奖嘉宾,为获奖的小组颁发证书。这不仅可以提高每个小组的凝聚力,更是对优秀小组的肯定和鼓励。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1、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的合作更有效了。

在活动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参与、无效参与的活动状态变成了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活动状态,小组的合作不再成为一种形式,学生充分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

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调查采访的基本步骤,对于采访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学会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不再畏惧与陌生人交流,面对采访中的拒绝,学生也能总结失败教训调整心态,重新采访。通过学生的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都有了明显了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指导策略

我设计的综合实践教师的“三导”指导策略,是综合实践教师指导的有效途径之一。 (1)活动前的“引导”

学生通过教师细心、精心的引导,使学生对活动主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引发学生新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活动主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主题活动中的“疏导”

通过教师在不同阶段对活动的疏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以及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理解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分享合作的快乐。

(3)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辅导”,

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消除了学生在活动可能产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如何面对采访被拒绝的尴尬等等。

2、活动反思

在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我针对综合实践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撰写了多篇活动反思。通过反思,也不断发现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3、案例及论文

我设计的《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一课的案例,在扬州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现场的观摩并获一等奖,而此方案的设计也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我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获国家一等优秀论文,还被编写到陈树杰教授《综合实践研究》一书中。

五、问题与讨论

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师指导实现学生的深度体验:教师在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让活动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往往忽视了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活动后的反思与评价。

第8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

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赵志兴

一、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为课题研究过程给予了人力物力方面极大的支持,同时借2010年“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春风,使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两年来,我校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选取学习课题,按照社会实践类和学科综合类两大类型,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条线索,利用环境教育资源、生活教育资源、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品德教育资源选择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已初步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

一是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自觉自主地保护环境,我们组织开展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临近学校的清秀园、银河广场、北苑社区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植树造林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我们努力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周末寻找一个岗位,参与一项工作,体验一种生活,学习一项技能,得到一种感悟。引领学生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岗位学技能,走进社区学服务,让学生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建立科技阅读小组、科技试验小组、科技制作小组,通过图书阅读、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创新制作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向学生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参与科技新发明等,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探究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从中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

四是开发文化教育资源。临近学校的市图书馆、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都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以坚持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去了解、去接触、去感受、去开启中华文化宝库,了解中华历史,认识中华名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充实人文内涵,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五是开发品德教育资源。我们把青镇烈士陵园、青铜峡市第一敬老院及公安局道德教育基地等作为品德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参观、访问、服务等形式开展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感受英雄、了解英雄、学习英雄,尊敬老人,而且使学生从反面人物的身上全面了解生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是开发学校资源。我校一贯以来,重视艺术教育特色管理,开展以书法、绘画、剪纸、舞蹈、合唱、器乐演奏、赏诗配画、手抄小报、动画制作、电脑绘画、图书阅读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从基础抓起,加强培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二、目前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我校于2011年12月被列入校安工程建设项目学校,2012年元月中旬就迁入原二小旧教学楼,由于教学功能室、活动区域严重受限,课题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尤其第二阶段的方法指导课、实验课数量上不能得到保障,随即调整了研究内容,重点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初步编写了6本教材。原定计划的各类研究课只能在本月12日迁回新学校后实施,学校专门为本学科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室,更为课题后期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下一阶段的研究设想:

针对编写的教材内容,继续上实验研究课,进一步修改教材,争取结题时呈现实物,同步做好课题实施策略、模式的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研究成果。

第9篇:《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话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手抄报

感人的故事

你在想什么

小学 《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指导老师:番禺区洛浦沙溪小学黄红芳高丽华 卢照坤一.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既是我们对跨世纪教育发展的积极应答,也是我国跨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沙溪小学只有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我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提出: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一体两翼”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两翼的课程体系,促进学校品牌的形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小学阶段马上就要过去了。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小学生活是令人怀念的。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让同学们回忆在校六年的快乐时光,激发同学对老师、同学、母校的感恩之心。而在前几次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这次活动是学生小学生活的真实记录,他们对活动的过程会更感兴趣,会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二)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忆小学阶段美好的时光,写写难忘的老师,同学,或难忘的母校,谈自己成长的故事,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做班级纪念册。2.为老师,同学,母校写临别赠言,为母校做点事,写写给母校的建议书,倡议书。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再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激发感恩的心。2.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怀念之情。2.表达对老师,同学,母校的感恩之心,并立下美好志向。(三)活动方案设计总体设计:本次活动在六年级开展,全班同学都参加活动,指导老师有六年级的四位老师,分别是黄红芳、卢照坤、高丽华、梁燕萍,从2010年4月14日到5月28日,共需要17课时,其中课内8课时,课外9课时,主要在学校和家里进行活动。单元与课型设计开展主题活动由这些活动内容组成: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资料整理,成果展示活动.第一阶段:开题活动.课堂1课时,是开题课,组织学生定好活动计划,课余1课时,完善计划。第二阶段:学习活动.课堂3课时,课余3课时,是方法指导课和问题探究课.主要完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的活动内容,包括写写难忘的老师,同学,母校写临别赠言,为母校做点事,写写给母校的建议书和倡议书,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第三阶段:交流评价和资料整理活动.交流评价课,课堂1课时,课余1课时,整理资料课,课堂1课时,课后自己安排。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活动,策划成果展示活动,课堂1课时,课后准备展示活动的时间约3课时,各班级成果展示课1课时,级组的成果展示课课1课时。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开展活动(2010年4月14日)1.回味,唤起眷恋之情:我们小学的学业即将完成,即将离开熟悉的校园,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去开始自己新的学习生活。此时此刻,你能说说自己的心情吗?还记得六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校园的情景吗?那时你有多高?是谁陪着来的?还记得那时的样子吗?老师、同学、母校给你什么深刻的印象呢?(让学生在一串问号中勾起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2.展示,激发任务驱动:我们,几十个成员,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团结奋进,我们互相帮助,我们在这儿留下欢笑,我们在这儿流过汗水。大家请看——展示以往活动剪影,班级在学校中获得的奖状、证书,激发学生追忆往事的愿望。)其实,值得说的、值得回忆的太多太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围绕“难忘小学生活”,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活动,好不好?3.制定并填写计划活动阶段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召集人开题活动浏览建议、制定计划收集整理实物、图片、资料成长足迹阅读别人回忆小学生活的作品讲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讲讲与老师、同学、母校难忘的事。制作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阅读课内材料写临别赠言为母校做些事小组自定内容写一份倡议书写一份建议书整理资料整理关于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的有代表性的资料策划展示活动展示活动指导老师在展示以往活动剪影,激发学生追忆往事的愿望指导老师在指导同学们指定活动计划小组长汇报各组想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学习活动。(2010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在成长的足迹这一活动中,以阅读别人的美好回忆,勾起对小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讲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讲讲与老师、同学、母校难忘的事,制作班级纪念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讲出与老师、同学、母校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诉说他们的感恩之心。有同学回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有感而发写下的文段“她高高的个子,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一双似乎要洞察一切的慧眼,还有那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她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高老师了。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启发学生进行丰富想象,学生经常收到她的爱心糖果。在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这是许嘉敏同学在作业本中摘抄老师的话语“别紧张,别害怕,放开胆子尽情地说!”“观察得多仔细,描写得多形象呀!人物的心理描写多细腻呀!”“你的文章打动了读者的心。”“很高兴你能运用课文里的表达方法。”“你没有认真审题,书写马虎,重做一遍!”“这道题讲解两遍了,你在想什么,快更正!”“你要加油,让你的成绩赶上来,我对你有信心。”“只要你能在学习中寻找快乐,你就是学习的主人了。”她一边做动作一边学着老师的嗓音说着这些话,仿佛一个样。最后她深情地说:“无论是对同学的表扬还是批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对同学的爱!”同学听完都热情地鼓掌了。这不正是对老师的感恩之心的表现吗?还有许多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合作、争吵打骂等难忘的事情,并把许多感人的故事编辑在班级的纪念册中,永久珍藏,细细品味。在依依惜别的着一活动中,我们通过阅读课内材料来感受其他人对师友和母校的的不舍之情和了解表达感恩之心的方法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要为老师、同学、母校写毕业赠言。同学们的赠言流露出他们真挚的感情,例如有学生给老师的赠言:“一句轻柔得表扬,心里那么甘甜;一句亲切的鼓励,浑身充满了力量,至今铭记的不仅仅是老师无意间说的话,没有您的话语不会有我今天的收获。黄老师,谢谢您!”一字一句都载满了同学对老师的欣赏和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六(1)班一同学送给对方的赠言:“洁雯同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撒满了我俩的欢声笑语;在教室跳动的音符里都记载着我俩的可爱笑容。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笑容,也永远不会忘记你!”“认识你是我的欢乐,离开你是我的痛苦对于即将的离别,支持着我的是重逢的盼望。”多纯真的友谊呀!这是同学写给母校的“还记得,刚踏进沙小大门的时候,我还这么矮,现在已经这么高了。沙溪小学,是我这颗种子发育成苗的大花园,沙溪小学,是我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地方。啊!我的母校,我爱你!”“我们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欢声笑语荡漾在操场上。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我们的记忆,美好的记忆如一篇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为了表达对母校的谢意,同学积极参加“添绿活动”,为学校捧来一盆盆翠绿的植物;开展“弯弯腰”活动,见到校园内有垃圾就自觉弯腰捡起,保持校园的洁净;写下地份份建议书和倡议书,为母校出谋划策,有的还投放在校长信箱里。第三阶段:交流评价和资料整理活动。(2010年5月19日到5月21日)各小组同学把早段时间写下的内容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比较好的材料编辑在班级纪念册中。老师指导同学对纪念册中的资料作修改和补充。对各组员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表扬先进,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各小组在讨论设计他们的展示活动计划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活动。(2010年5月21日到5月23日)同学们的展示内容包括:

1、手抄报展示。

2、表演小品。

3、快板。

4、班级纪念册。

5、照片集。

6、“光荣的童年”幻灯片。

7、优秀作文集“美好的成长足迹”组在展示他们制作的六(1)班照片集“依依惜别”组在展示他们制作的手抄报“流金岁月”组的代表在朗读他们收集的优秀作文“流金岁月”组在演唱《童年》“光荣的童年”组一边唱快板一边展示他们制作的奖状、奖杯等的幻灯片“成长乐园”组在展示他们制作的班级纪念册学生们的荣誉这些都是学生获得的荣誉第三阶段:收获与体会学生感言: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要对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们,还有美丽的校园说:“再见”,这次我们六(1)班的班主任给我们开展了最后一次综合性活动总结——《难忘的小学生活》,我想这对我们十分有意义。这次黄老师没让我们自由组合小组,这是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同时这样分组也可以考验我们同学对平时是否合作默契,是否像桃花心木苗那样……我觉得黄老师这次安排得很好。我们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分两个部分完成,一时成长足迹,二是依依惜别,我在成长足迹这块担任找照片和放映,依依惜别则是担任找古诗和念古诗,我们大家配合得算比较默契,都能完成组长布置的任务。不过陈建文那个组做得最好,他们组员都印了自己的手印,再加上他们放的背景音乐,简直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十分煽性感人。这次的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难忘的小学生活》这暗示着我们马上就要各自奔向其他的中学和其他的班级,在这之间会有离别的苦,但是就是因为这种苦才能使同学们好好珍惜现在,珍惜我们的老师,珍惜校园及校园中的一草一木。 教师感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我们从制定了计划、畅谈了小学生活难忘事、向老师、同学、学校表达了谢意、组织同学制定自己的纪念册和班级的纪念册、写临别赠言、准备展示活动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又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本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择自己组要展示的内容。在这过程中,各组同学从选择材料到写展示流程稿,制作幻灯片和排练等活动,完全由同学们策划和组织,老师只是做些适当的指导。各组同学都用上了不同的形式来展示:有作文欣赏,诗歌诵颂,小采访,问答,写寄语,送赠言等。形式多样,展示生动有趣,使师生们乐在其中,本次活动收获丰富。

上一篇:歌曲演唱串词下一篇: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