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案例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故事案例

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案例故事法是来源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五个步骤:自由写作、编写案例故事、讲或听案例故事、讨论和总结,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話,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總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昆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7-60.

[2]Jean Piaget.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M].Simon Schuster,1997.

作者:施霞

第2篇: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中职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作为中职教育必修课之一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使职业教育心理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及将案例故事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中职;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10

教育心理学教学是一种具有应用性质的教学。它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更具有科学性知识的队伍。当前,教学这门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因此,我们要破旧迎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将案例和故事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必须基于案例教学法[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在心理学教学中实行开放性教学,如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事实对故事进行编写、研究、讨论。通过故事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反思范围,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散性思维。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将案例故事法引入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

一、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学习的状态进行研究

当下很多学生存在讨厌学习,感觉案例分析很枯燥,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不少学生由于不知怎么分析或者是盲目分析,从而导致一直在做无用功。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教师都会给定一定的范围,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可以开创自由写作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这样通过对案例分析故事的编写,并让学生在空闲时间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疑问,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时会有重点、有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从而可以真正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得分式比赛,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案例分析编写的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实践课,所以我们应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张弛有度,给每个学生表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即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给予学生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成功的味道,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到学习的魅力所在。在案例分析的作业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去编写故事情景,并标注相对应的分析,改变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如教师可以学习积极性缺乏为案例故事让学生进行编写,并使学生对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编写效率,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编写过程中的压力和无从下手的情况[3]。

三、讨论心理案例分析中的重要部分

讨论是案例分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使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通过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因此,教师可以给定学生相应的讨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相应的问题,勾画出重点疑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解决重点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如探讨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原因,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如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很迷茫,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工作与薪水问题[4],从而无心学习。有的学生则时常抱怨职业教育在社会中不被认可,从而产生厌学的想法,认为自己学而无用。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这都是从外在和内在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所以我们应根据诱因法则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分析。

四、多听多看多写多讲案例故事

只要是做学问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缺少一不可。而且,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分组联系中多听一些同学的案例分析故事,吸取其中的长处,规避其中的不足,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空闲时间应多写一些案例分析故事提高自己编写的手感。同时,我们要告诉学生在写案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素材,这就需要多看一些案例事件,就需要利用书籍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并在空闲时间多于同学、教师交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职教育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它。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该学科较为严谨。對此,教师应在学生完成课题后及时给予相对应的检查和更正,让学生知道自身的理论知识的欠缺方面。此外,教师不仅仅要对课题进行客观的评价,还要结合课题研究的相应表现来给予综合的评判,因为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优质。心理的健康与不健康,我们只能通过其行为动作来判断其心理的反应。对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巩固案例分析的实质性和有效性,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析,注重实践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巩固导学案中的教学质量,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并不是无用之人,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位置,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通过案例分析故事可以让学生明晰问题所在,透过事件看到本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离成功更为进一步,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多一个筹码。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案例教学法的适用与实施——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新课程,2016(3).

[2] 张运书.案例教学法的适用与实施——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

[3] 徐海燕.“教育心理学”课程浸润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实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4] 宋明.教育心理学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6(26).

作者:李学义

第3篇:导演“故事”须严谨 聆听“故事”须用心

摘要:做化学实验是从事化学相关领域研究及开发工作的人所采用的最主要研究手段。将“化学实验”与“故事”进行类比:化学工作者做一个化学实验就好比是他导演了一个“故事”,而做此实验的整个过程也如同是他在聆听这一个“故事”。化学工作者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把“故事”听懂。就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故事”听懂以保证化学实验成效的问题,以合成制备实验为例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实验 化学反应 故事 合成制备 分离提纯

在过去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化学科学为人类提高和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中心科学。在当代,从事化学领域研究及开发工作的人,所采用的手段无非有2种,其一为化学实验,其二为理论计算与模拟。这2种手段各有所长,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各有其优势和重要性,互不能代替,均在化学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与化学、化工相关工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化学学科和技术的进步使一部分化学研究方法自动化、计算机化,由于化学基本上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绝大多数从事化学领域研究开发工作的人,都是离不开通过做各种化学实验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广义的化学实验包含了各种化学单元操作和由这些单元操作有机组合构成的复合操作。由于迄今为止化学研究的主流仍以创造新分子、新材料为目标,为了提供具有各种功能的材料,合成化学研究无可争辩地成为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便以化学实验中极具代表性的“合成制备实验”作为观照对象来阐述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般来说,合成制备实验的目的包括验证所设计的化学反应实现的可能性、可以达到的反应程度,研究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产率,以及探讨反应物的组成与反应工艺条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规律等。如果我们将完成这样一个化学反应比拟成发生了一个“故事”,那么,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所进行的这样的一个合成制备实验,就相当于我们让作为反应物的分子经历了一个关于它们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对所设计的化学反应实现的可能性、可以达到的反应程度、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产率等的验证以及对反应物的组成与反应工艺条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规律等的探讨,就相当于我们对分子所讲述的这个“故事”的理解和诠释。在所设的此譬喻的语境下,化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把“故事”听懂!“故事”听懂了,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化学实验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如此看起来,听懂“故事”至关重要。如果“故事”没有听懂,那么一个化学实验就白做了,徒然浪费化学药品和宝贵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将“故事”听懂、或至少能够听懂一部分乃至大部分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准备。

1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听一个故事时,如果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大致背景,如国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就容易很快进入故事,尤其是在听那些用外语讲的故事时更是如此。而一个化学反应的“故事”,也是有“背景”的。对于一个合成制备实验,如果你是要进行重复和验证,那么你就要把书本或文献上对这样的一个反应的所有相关内容详细掌握、全面了解和深入领会,因为这就是它的“背景”;如果你是进行一个全新的设计性、创造性实验(对于化学工作者而言,多为此种情况),那么你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与此研究相关的前人的工作,吸取相近、相关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因为这就是它的“背景”。有了此背景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基础化学知识对新实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才能对于“故事”演进的过程以及结果做出最合理的、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在进行实验之前就做周详的考察和缜密的设计,把“故事”背景彻底弄清看透,这正是听懂故事的重要前提。

2 核准“故事”的诸多要素

一般,一个故事有6个基本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将化学实验与故事作比,则一个化学实验也可以确定与上述6要素相对应的6要素,如图1所示。

对于一个故事的理解,包括了对故事6要素的把握。前4个要素是听懂一个故事的基础,而后2个要素则是所谓“听懂了一个故事”的基本内涵:故事发生的经过清楚了、结果清楚了,那么对这个故事自然也就明白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对前4个要素的把握要精准,对后2个要素的体察才有可能贴切、准确。否则,可能会对故事产生误读、曲解,这当然就不是真正的“听懂”了。比如,开始时人物身份就没弄清,误把张三当作李四,那么在后面听故事中,必然会张冠李戴,于是你对故事的理解就远离了故事的真意。

回到化学实验上来看,也是如此。必须对前4个要素控制精准了,才能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获取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实验者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要小心谨慎、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粗疏。比如,试剂不能取错,不能误把丙酮当作丙醇来用,或者把乙酸乙酯当作己酸己酯来用,等等。这样的低级错误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是完全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然而,在化学研究的历史上,确有因为失误取错了试剂而得出错误结论的案例,当引以为戒。又比如,称量、量取要准确,反应容器要清洗干净(倘若容器内壁上残留了某一种试剂,很可能“故事”中的“人物”“哨悄地多出来一个参加此“故事”的演绎,而听“故事”的人却浑然不知)。再比如,反应温度的控制要精确,等等。实际操作中,诸要素均要控制得使其与所设计的尽可能相一致,如此才能把对“故事”的误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3 把“故事”听完整

当你听一个故事时,如果偶有走神或中途短暂离开一会儿,那么你就不是听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会影响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甚至导致误读,亦未可知。因为,你所错过的某个情节或某些细节,也许恰恰是这个故事的重要关目。对于一个化学实验来说,情形与之相似。为了能将一个化学实验理解得彻底,要求实验者最好能够跟踪观察反应的全过程,并认真地随时做好记录,如此才能不漏掉所出现现象的任何一个细节。实验现象常常是我们把握、认识和了解一个化学反应的重要基础素材,甚至它就是帮助我们开启对此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理解之门的金钥匙。尤其对于一个新设计的反应实验而言,更是如此。实验现象包括:出现颜色、颜色变化、颜色消失、浑浊变澄清、澄清变浑浊、黏度变化、沉淀的生成与消失、分相以及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压力变化等。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因对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奇异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做深入研究最后导致伟大发明与发现的生动案例和传奇故事。总之,对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现象的思考、分析和认识,可

以给我们提供诸多的信息,这对于我们听懂分子们所讲给我们的“故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4 把产物的分离与提纯做到位

合成制备实验最终是要得到目标分子或目标物质,当然可能伴随生成副产物。这些生成物,它们存在与否、比例如何以及产率高低等,便是此化学实验“故事”的“结局”。这就要用种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测试和表征。表征之前,对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这些环节,又会涉及到诸多化学单元操作。精心完成这些操作,是保证产物表征与测试准确有效的基础和前提。

至此,我们不禁体会到,“故事”导演者和“故事”聆听者是二位一体的——皆是实验操作者本人,而听懂“故事”和把“故事”讲好也确确实实是密不可分的。讲得好,才能听得懂;讲得越好,听懂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讲得好不好、听懂到什么程度,则全依赖于实验者的水平:能否严谨地去做?能否用心地去听?恐怕一切全在于此。对于合成制备实验而言,其成功与否有赖于斯;对于其他类型的化学实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在1982年6月发表于上海《少年科学》杂志的一篇题为《从科学家的“元素组成”说起》的文章中讲到:“记得我的一位已故化学老师张资珙教授,曾经给我讲过一段话,他强调指出科学家的“元素组成”,应当是C3H3。这里的C和H指的显然不是化学元素碳和氢,C3H3也肯定不是一种碳氢化合物。这个C3H3指的是:ClearHead(清楚的头脑)+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 Habit(洁净的习惯)。我觉得,这是对科学工作者总要求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我们认为,这尤其应该成为一个化学工作者的“元素组成”!因为,一个化学工作者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养和品质,才能把“故事”真正讲好、真正听懂!

我们但愿,每一位从事化学领域工作的人员,无论是工程师、学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勤奋严谨、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次化学实验,尽力把一切都做得规范、做得到位,让每一场“故事”都能讲得精彩,听得明白!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尽可能少的实验,得到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成效。

美国阿肯色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教授彭笑刚先生曾在讲学时发表“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是在讲一个故事”的观点,作者受其启发撰成此文。在此,谨对彭笑刚教授致以谢意!

作者:贺昌城

第4篇:故事 案例

习惯:

一个不甘心自己命运的年轻乞丐,总想有一天能够发达起来。可好几年过去了,他还是穷困潦倒。最后,他心灰意冷,只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一位未卜先知的智者身上。于是,他带上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笔钱,找到了那位智者。

“尊敬的先生,请你指点一下吧!我十余年后会不会还像现在这么穷?”智者稍稍抬头看了一眼乞丐,说:“年轻人,我说出来你不要不高兴,十年之后,你还是像现在这么穷。”乞丐听了非常难过,于是掏出一些钱递给他,恳求智者:“老先生,你再看看我二十年后有没有希望?”智者有些感动了,认真地看了看他说:“你二十年后还会这么穷。”乞丐感到更加伤心了。最后,他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跪在智者面前十分虔诚地说:“老先生,我就靠你了,你再给我指点一下吧,我三十年后会怎么样呢?”无可奈何的智者只好又看了看乞丐,很同情地说:“你三十年后不穷了。”

年轻人为之一振,高兴地从地上蹦起来:“哇!我终于有希望了。那么,尊敬的大师,再请问一下,到那时我能有多少钱呢?”

“年轻人,你三十年后不穷了,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智者拍了拍年轻乞丐的肩膀飘然而去。

多么有深意的话啊!其实,人生就是一种习惯,勤奋是一种习惯,懒惰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富裕是一种习惯,贫穷也是一种习惯……关键是,当你已经习惯于一种角色时,还会有更高的追求吗?

说话的艺术——请客

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四十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在家中吃饭庆祝。

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这人急得又冒出了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剩下的两个人,其中有一个人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剩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不甘平庸的蚂蚁

列夫离开办公桌刚一会儿,回来就发现,一只蚂蚁爬上了他刚买的蛋糕。这下他享用的兴致全没了。列夫质问蚂蚁为何破坏他的心情。浑身沾满奶油的蚂蚁慢条斯理地说,它饿了,被蛋糕的香味吸引过来,而且它食量小,一点点蛋糕就够了。

列夫听了更火了:“以你的身份,哪配得上跟我一起吃相同的东西?你应该捡垃圾吃。”蚂蚁一脸委屈:“我有我的蚁格,不想卑微地讨生活。”它说,它也想出蚁头地,但天生的不平等叫它只能不起眼儿地过日子,可它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所以它选择这陌生且危险的城市。这么一说,列夫心软了:“你不怕无法适应?”“只有做过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蚂蚁说,它不觉得它的生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它相信,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列夫心情很沉重,这些年,他最大的困惑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始终未付诸行动,只能原地打转,也许不会更坏,但也绝对不会更好。回过神儿,列夫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但蚂蚁谢绝了,它说,它已经尝过蛋糕的滋味,想再去尝点儿别的。

反面教材,关于误解:

第一件事:人与马

我们都见过,如果一只苍蝇或蚊子落在马的身体上,马会抖动局部的肌肉或是用尾巴驱赶它们。这说明马的触觉很灵敏。

初学骑马的人坐在马背上想让马往前走时,往往会做如下的动作:

1.用脚踢一下马,人想:往前走啊!(马想:你干嘛踢我?不明白,所以没动。)

2.用脚再踢一下,人想:怎么不走?(马想:你凭什么踢我?想干什么?仰了仰头。)

3.用脚又踢一下,人想:你敢不走?快走!(马想:你到底想干什么?!欺负我是吗?往后退了一步。)

4.狠狠地再踢一脚,人想:还敢抗命!嫌我踢得不够狠!快走!(马想:你凭什么打我?!开始转圈。)

5.狠狠的一鞭子,两鞭子……人想:不听话,非得揍你不行!(马想:哎呦,疼!后面有鞭子,快跑!所以往前跑去……)

6.骑马的人得意洋洋地开始享受策马扬鞭了。人想:这下知道往前走啦,不听话就得用鞭子抽!(马想:这人不讲理,他有鞭子。惹不起鞭子,快跑!……)

因为不了解马的肢体语言,人使用了错误的方法,达到了看似正确的目的。结果是:危机四伏!因为不了解人的肢体语言,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真实意图。结果是:充满敌意!

其实,对于触觉很敏感的马来说,如果它知道你的意思,腿轻轻一碰,它就会走了。简单的动作如此,高难度的动作也一样。

第二件事:人与人

在训练时,因为骑手的缰绳越骑越长,所以教练要求骑手收短缰绳。

“收缰!收缰……”反复喊了三四遍,见骑手还没有收短缰绳,于是就让骑手停下来,问他:“为什么不收缰?”骑手说:“我收了,还要怎么收啊!”教练愣了:“你哪儿收缰了?怎么收的?再收一次让我看看!”骑手又做了一次:他的手握着缰绳没动,只是往后拉了拉缰绳,胳膊肘确实往后移动了。教练乐了:“我说的收缰是把缰绳收短,是把手里的缰绳拿得离马嘴更近一些,不是把小臂往后移。唉,误会了!”

其实,很多时候教练要求我们做的动作,我们没有真正地理解,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好、做对。

以上两件事充分说明:交流的双方如果对于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就有可能因为误解而造成误会,甚至产生对立!

第5篇:案例故事

2、老驴的重生 把困难踩在脚下 【故事】

有一天,一个农夫的一头老驴,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

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老农毫无办法。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但回头一想,虽然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折去救它,不过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再说顺便把这头老驴给埋了,也免得它如此痛苦,毕竟它陪伴了自己多年,也作出过不少的贡献。于是,农夫拿来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 当这头老驴看到主人要把自己活埋时,开始嗷嗷大哭,农夫也陪着掉泪,场面十分凄惨。 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过后,这头驴子突然安静了下来。

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它开始镇定地将泥土奋力抖落在地,然后站到抖落的泥土之上!驴子刚才的沮丧和悲哀此时已经荡然无存,眼神中分明对农夫的“好意”表示心领神会和感激之情。 农夫也突然明白了什么,于是拼命地往井里铲土。就这样,驴子将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站上去,再站上去。很快,这只老驴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在众人的惊讶之中快步地跑开了! 【感悟】

人生下来注定要同困难打交道。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和困难的搏斗中,或是困难吞没懦夫,或是强者征服困难,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工作中,我们经常感觉到困难重重: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残酷,企业文化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复杂,甚至是各种不幸和灾难的打击,可能已经让你觉得身心憔悴,万念俱灰,你因此认为人活着实在是太累,太难,甚至差一点点就放弃了与困难斗争的勇气。 然而,强者与懦夫的区别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强者懂得,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思考,然后将它视为磨练自己意志和锻炼处事能力的机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征服它,战胜它!

一次次,当你从困难前面走过,你终于明白,原来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想想自己曾经经过的种种挫折和灾难,你终于发现,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相比之下,今天这一点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住这个故事,它会让你永远把困难踩在脚下,助您迈向成功的颠峰!

张三李四

积极工作就会得到赏识 【故事】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他们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张三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而李四却仍在原地踏步。李四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张三之间的差别。

“李四,”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一会儿功夫,李四便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又问。

李四没问,于是赶紧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呢?”老板继续问他。

“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李四委屈地申明。

“好吧,”老板接着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别出声,看看别人怎么说。”于是老板把张三叫来,吩咐他说“张三,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张三也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

张三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李四无语。 【感悟】

任何一个企业都迫切的需要那些主动、负责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往往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安排工作,而是主动去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好计划,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问题在于,有一些人对待工作总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他们把自己当成一台机器,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即使发现领导的工作安排有问题,他们依然按照错误的安排执行“份内”的工作,一旦出了问题,他就将所有的责任推给领导——其理由就是“这是领导的安排,我只是按上司的意图执行工作,因此我没有责任。”这就是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的表现。这种不负责任,消极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然。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总认为自己在为别人打工,他就不可能做到积极主动和具有责任感,也永远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事实上,工作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薪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这些都有益于我们整个人生和事业的成功,这些价值和我们所获得的薪水相比高出千万倍。如果我们将薪水看得过重,认为拿一分钱干一分活,这样反而忽略了自己的进步,丧失了可能获得的成长的机会,这才是你最大的损失。有了这种意识,我们自然就会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和无限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工作。

不要担心没有人赏识,不要总是感觉怀才不遇,你要相信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一定会得到老板的重用,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工作,机会一定就在眼前。

一、积极的信念

1、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 【故事】

有这样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小时候生活在同一个家庭,过着同样的生活,并且同样只受过短短五年的教育。但当他们长大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状况,哥哥经过努力终于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并且还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他每年都会拿出大量的金钱来做一些慈善事业,因此赢得不少赞扬和荣誉。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弟弟后来成了一个靠偷窃和勒索为生的瘾君子,并且因强奸罪被送进了监狱。

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问到他们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结果时,他们的回答居然惊人的相同:我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我有一个冷酷无情的爸爸,他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了。他的脾气十分爆燥,经常打我妈妈。因为在酒吧里和一位看不顺眼的酒保斗殴,我爸爸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杀人犯。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四处流浪。我有这样一位老子,我还能怎样? 【感悟】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遭遇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观点。影响人生命运的不是环境,而是你对人生抱有什么样的信念!就如故事中的孪生兄弟,虽然他们的家庭环境一模一样,但由于信念不同造成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命运。

不少年轻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公司不好,是公司的环境和落后的管理使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妄想如果自己是在一个世界一流的公司,就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得到公司的器重。事实上,他们在怀疑和妄想之中已经走进了一个可怕的陷井:天天懒懒散散,无精打采,工作起来马马虎虎,不负责任,除非万不得已,他们绝不多做一件事情,并且时时想着伺机跳槽。以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够得到领导的欣赏呢?

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这种现状,你会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顶尖的公司也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正是因为公司目前的管理现状还有待于改进,这才是你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如果你能为公司的规范、发展和壮大立下汗马功劳,你还用担心得不到老板的器重吗?

3、你在做那种和尚 【故事】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寺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面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他们一起挑水的日子一晃过了一年。突然有一天,东面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西面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第三天、直到过了一个月仍然见不到朋友下山挑水。他很担心对面的朋友可能生病了,于是决定到东面的寺庙里去找他,看看是否能帮上什么忙。

等他到了东面的寺庙,看到他的老友居然正在门前悠闲地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也没有生病。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

东面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西面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一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来了。” 【感悟】

我们的“工作”有如和尚挑水的任务,而“打井”就象在工作中和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如果我们整天在办公室工作就是打打电话、发发文件、做些驾轻就熟的服务性工作;如果我们总是强调自己工作很忙,不愿意挤出时间来学习; 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得地且过,成天醉生梦死,花天酒地,那就等着挑一辈子的水吧。

每个人都有一种良好的发展自己的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的人总是难以实现这个愿望。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毕业后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工作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仍然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生的悲哀。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是提高自我素质的基本途径。所有原地踏步的人的一个共同的弱点不是知识的贫穷,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对知识再学习的能力。据美国研究表明,一个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到1986年,他的知识就基本老化。有人估算,目前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以上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未来30年,人类的科学知识总量将在现在基础上再增加100倍。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的职业人士今天都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这种知识更新的速度正在加速,时常感叹“三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于人”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也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了。”

4、心中的顽石 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花园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花园的人,不小心就会碰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回答说:“那颗石头从你爷爷时代起,就一直„生‟在那儿,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挖这块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花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还是这样回答:“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因为那颗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第二天一早,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她下定决心,即使是发上三天两夜的功夫也要把这块石头撬出来搬走。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但谁都没想到,几分钟以后她就已经把石头撬松并挖了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感悟】

一张地图,不论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的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也无法让你真正的成功或是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宝典、梦想和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一些“行动的矮子”,虽然他们想法很多,但总是不见其行动,他们要不是武断地认为某件事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就是说行动的时机还没有来临,总之,他们会为自己的拖延找到千百种借口。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位人力资源经理,他在新到一个公司时和我大谈特谈公司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是如何的不够规范,并且信誓旦旦要为公司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但事隔一年,这家公司还是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问其原因,他说自己每天都被陷在一些人员招聘和劳动纠纷处理的事务当中,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制度化建设。就是这种毫无道理的借口让他找到了碌碌无为的理由。试想一下,他把不该做的事情全部做了,该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去做,公司何时才能走向规范?

阻碍我们行动的,往往是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而不是事情本来有多么的困难。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值得去做,立刻行动,不要拖延,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够做到。因为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拖延才是让你停步不前的根本原因所在。

10、索桥三人行 用自信克服恐惧心理 【故事】

有一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颤悠悠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它是通过此地的唯一路径,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有一天,一个盲人、一个聋子和一个耳聪目明的年轻人来到桥头,他们需要从这几根铁索桥上攀走过去,别无选择。经过短暂的商议,三个人开始一个接一个抓住铁索过桥了。 盲人心想,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附。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的咆哮怒吼,恐惧相对会减轻许多”。于是,盲人和聋人便从铁索桥上走过去了。

那个健全的人一边自我激励一边鼓起勇气开始过桥。刚走出十几步路,当他看到桥下的险象,听着咆啸的水声,想象着自己从桥上掉下去的各种惨状,内心变得越来越恐惧起来。再看看距离对岸起码还有50步路那么远,他的信心立刻崩溃了,双腿也开始发软。他决定停下来放弃过桥,于是拼命地抓紧手上的铁索,慢慢地转过身去。然而,就在此时,他一脚踩空终于从铁索桥上跌了下去,随着一声惨叫这位健全的年轻人便一命呜呼了。 【感悟】

恐惧是自信的敌人。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很自信,那么他在这方面基本上就不会有恐惧;反之,如果缺乏信心,恐惧心理就会更加强烈。人们恐惧SARS但不恐惧感冒,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人们对感冒的治疗有信心,但对SARS却完全没有把握。

恐惧心理的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它将严重地阻碍人们行动的勇气,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例如,有的人恐惧某种疾病,他可能丧失与病魔斗争的勇气;有的人恐惧成功,他在差一点点就能成功的路上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有的人恐惧上司,与公司上司接触时会变得语无伦次、动作拘谨等等。经验告诉我们,人们经常怕这怕那,实际上在所有这些担心当中,只有百分之几的事情会发生,而且远远不象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大多数的事情,往往是人们自己把困难夸大了,将一些问题想得过于严重了,从而徒增恐惧,自己把自己吓得止步不前,甚至倒下。经历过SARS恐慌的人们发现,人是如此的脆弱,有关SARS的传言(由此产生的恐惧)令很多人失去了理智判断。然而,也只有经历过恐慌的人们才能知道,人又是多么的自信,因为人们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而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正是这种必胜的信念让我们战胜了恐惧,也战胜了这场灾难。

导致事情失败和悲惨结局的原因往往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走过铁索桥)有多么的困难(盲人和瞎子都过去了),而在于存在于人们(年轻人)思想当中心的这种恐惧——这就是故事向我们提示的深刻的道理。

永远的坐票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故事】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

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的车厢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通常的情况是,往往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有若干的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告诉我们说,大多数乘客容易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有的人即使想到了,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他们为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已经感到非常满足,极不情愿为了一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 【感悟】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确实如此,无论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坚持过。

做人力资源的人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求职者,在他们的简历当中,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跨度很大,工业、商业、贸易业、服务业无所不包;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没有方向,行政、人事、业务、市场、策划似乎无所不能。我们不排除当中有个别能人属于通才,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这些求职者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找工作,找到什么工作是什么工作,找到什么单位就是什么单位,只要薪水不错他们就会怦然心动、欣然前往。他们频繁地跳槽,频繁地变换不同的职业,似乎无所不能,实际上无一见长。 不同的职业生涯就如同一列列长长的火车,既然你选择了这列火车,只要你坚持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坚持不懈,你还可以从硬座转到硬卧甚至是软卧。但千万记住一点,那就是不要因为这里人多而改搭其它的列车,因为其他列车同样是“人满为患”,更重要的是它将要去的地方并不见得就是你的目的地。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和优、劣势,好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坚持到底,必有作为!

第6篇:教育故事案例

教育案例

胡永雄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

新一届的高一新生军训又开始了,每次接收高一新生我都会通过军训来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初步了解学生的个性,以帮助我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做好准备,通过军训的观察可以了解哪些学生责任心比较强,哪些学生纪律性比较好,以此确定班干部以及今后重点关注的后进生。

通过几天的军训有一个学生逐渐进入我的视线,在站军姿的时候这个学生总会搞些小动作,比如脚在抖动,手在前后晃动,有时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一些坏笑。教官发现时就把他单独叫出来当着大家面站在一旁,他好像跟教官过不去,当教官不注意就会扭动身子,有时也坏笑,弄得其他同学也会跟着笑起来。教官实在怒不可遏的时候就罚他跑步!但是情况却没有什么好转!

这个学生叫蒋某某(为了学生隐私我暂且这样叫他),我查了他的入学成绩,是班里的中等偏上的学生,学号是19号,档案里老师的评价也没有特别的地方,我注意到他是初三才转学来的。于是我抽空就找他谈,问他是不是对现在情况自己有什么想法?包括学校,军训,教官,老师,同学等等有什么自己想法没有?他一般问题都不回答,但他最后表示自己会做好的,对一切没有什么意见。后来他脸上的坏笑基本不出现了,但是有时会有些动作不规范被教官处罚。我认为他已经态度上已经有进步了,也就没有继续找他谈话。

开学以后,没过多久老师又想我投诉,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男生总是在那里坏笑!根据几个老师的描述,我知道,那个坏笑的男生又是他!于是我再一次找他谈话,但是他表示自己并不是对老师不满也没有别的意思,说自己会改的。我再一次相信他了,并且鼓励他,相信他能成为最好的学生。但是几乎所有的科任都认识他了,还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怪笑,甚至年级长也认识了他,他还顶撞年级长。我再次找他谈话,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年级长说他没有家教,怎么说他都可以,但不能说她妈妈!我意识到要找她家长过来谈谈了,找她联系方式的时候,我才发现,父母一栏当中只填了妈妈的名字以及联系方式,于是我联系了他妈妈。但是电话一直没有人接。联系打了三天电话,电话那头才有人接了。原来她妈妈这几天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住院!我向她说明了蒋某某入学以来的表现。接下来的第二天,她妈妈来到我们办公室,一见到儿子,就失声痛哭起来,指着儿子哭诉起来!“我容易吗?!送你上学的时候你是怎么答应我的!”,蒋某某在旁边低头默默流眼泪。原来蒋某某的父母离异,现在妈妈一个人抚养他,他在初中经常犯同样的毛病,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他非常自卑,也受到同学排斥。后来母亲特地从外地把他带到广州,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后来经医生鉴定他属于多动症!有些行为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比如说脸上的怪笑。由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暂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只能安抚她妈妈答应她一定会帮忙教育蒋某某的,叫她放心,不需要太担心。

多动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于是我向学校申请对他进行心理辅导。为了不伤他的自尊,首先征求了他个人意见,同时向其他同学保密,也跟所有的科任老师说明了他的情况,其他老师也对他的情况也表示理解和同情。在多方的努力下,蒋某某后来虽然偶尔会犯同样的毛病,但情况一天天的好转,高一结束后,他被分到了其他的班级,我也及时把他的情况介绍给高二的班主任!

高三毕业时,虽然他不在我班上,但是毕业时,我还是收到了他的毕业礼物,一封由衷的感谢信!他表示,“老师是你不离不弃,让度过了那段灰暗的日子。”能够让一个学生从心里阴影中走出来,帮助他健康成长,我也无比欣慰!

反思: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老师三方的沟通努力,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

决,想当然、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

第7篇:管理故事—案例

一、 浪费的打印纸

管理故事—案例

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该企业创业伊始,人力资源部特别强调增收节支,把节约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对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

打印部照章办事,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人力资源部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非正式文件要用废纸吗?”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又有几次没有废纸的时候,李娜不得不用空白纸打印必须要打印的东西。人力资源部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李娜很是尴尬,几乎掉下了泪。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人力资源部经理对打印室提出了尖锐批评,还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管理启示:本意是强调增收节支,奖励勤俭节约,但因为制度的不合理性,相反却惩罚了遵守制度的,奖励了浪费行为。这样的制度,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好处,还会给企业带来无穷无尽的隐患。制度是重要的,但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人定的,在操作上都应有一定的弹性。物极必反,当它的执行者刻板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了表面文章。

二、兔子狐狸和狼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一只兔子从她的洞里出来享受好天气。天气好得让她失去警觉,一只狐狸尾随其后,抓住了她。

“我要把她当午餐吃掉!”狐狸说。“慢着!”兔子答道。“你应该至少等几天。”“喔?是吗?为什么我要等?”“嗯,我正在完成我的博士论文。”

“哈,那是个很蠢的理由。你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我正在写„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

“你疯了吗?我应该现在就把你吃了!”大家都知道狐狸总是比兔子强的。“根据我的研究,并不尽然。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来我洞里,自己读它。如果你不能被说服,你可以把我当午餐吃了。”

“你真的疯了!”但狐狸很好奇,而且读读论文也不会损失什么,就跟兔子进去了。狐狸再也没有出来。

几天以后兔子又出来休息。一只狼从树丛中出来并准备吃她。

“慢着!”兔子叫道。“你现在不能吃我。”“为什么呢?我毛绒绒的开胃菜。”

“我的论文《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几乎要完成了。”

狼笑得太厉害,以至于松开了抓住兔子的手。

“也许我不应该吃你。你的脑子真的有病,你可能有某种传染病。”“你可以自己来读它。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结论,你可以把我吃掉。”

于是狼跟兔子进洞里去,再也没有出来。

兔子终于完成她的论文,并出来在莴苣丛中庆祝。

另一只兔子过来问她,“什么事?你看起来很快乐。”

“是啊,我刚刚完成我的论文。”“恭喜!主题是?”“《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你确定吗?听起来不太对。”“喔!进来自己读。”所以他们一起进洞里去。

当他们进去时,朋友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研究生的窝,一团乱,在一个角落里,右边有一堆狐狸骨头,左边有一堆狼的骨头,而在中间,有一只巨大的、正在舔嘴唇的狮子。

管理启示: 这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寓言。从管理学上至少有以下启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够轻视那些小企业,一旦他们通过战略联盟获得了大企的支持,就具备和竞争对手竞争的资源和能力,这也是战略联盟思想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热点的重要注脚吧

主人将货物分成两份,平均分给驴和骡。驴看到自己背的东西和骡一样多很气愤地说:“人们给骡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却让我和它驮一样重的货物。”

走了一段路以后,主人看到驴支持不住了,就把它身上的货物移一部分到骡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后,驴更没精神了又把货物移过去一部分。最后驴身上空无一物。这时骡瞪着驴说:“你现在还会认为我不该多吃一倍食物吗?”

管理启示: 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一定要长期观察才可下评论。一个组织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决问题”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工作,工资愈高,但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有些专做例行性工作的人,却埋怨工资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若有机会尝试做解决问题性的工作时,就会了解别人是否比他有能力了。

四、离家出走的狗

某户人家养着一只小狗,有一天,小狗忽然走失了,这户人家马上报了警,盼能找回小狗。几天后,小狗被善心人士找到了,并且将它送到警察局,警察立刻通知了这家人。在等待主人到来的空隙,警察突然发现这只小狗不但没有欢喜的神情,反而悲伤地流泪。警察相当好奇,低头问小狗:“虽然走丢了,现在好不容易可以回家,应该高高兴兴的,怎么还流泪呢?”

小狗回答:“警察先生啊,你有所不知,我是离家出走呢!”

警察吃惊地回道:“你家主人虐待你吗?为什么要离家呢?”

小狗悲伤地说:“我在主人家已经待了好多年,从一开始就负责家人的安全,平时看门,偶尔四处走走,看看有没有陌生人闯入,一直很尽忠职守地执行我的工作,当然主人也感觉到了,平时见到我会摸摸我、拍拍我,一有假日也会带我出去散散步。那种保守一家人的成就感,那种受重视、疼爱的感觉,让我更加提醒自己,好好照顾这一家人。直到有一天……”“怎么样?”警察关心地问道。“有一天家里请来几个工人,在门口装了防盗器,从此我失业了,看门不再是我的职责,家人也不需我保护了,整天无所事事,对家庭一点用都没有。虽然主人还是一样地饲养我,但是实在受不了这种受冷落的感觉,所以才会离家出走,宁愿过着流浪的日子。”

管理启示:这个短短的故事,在管理学上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想想看,对于一只看门狗,在生活中欠缺成就感的情形下,纵使三餐无缺,“离家”还是成了它唯一可选择的路。狗都如此了,更何况人呢?

一些管理者总以为自己已经给了下属丰厚的薪酬,他们就没有理由再有什么不满和怨言了,但更多的情况下,组织成员不会因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就减弱了人生中对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追求。金钱并不能持久地起到激励作用,因为人们更渴望获得尊重、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成就感,不是生命中“额外”的享受,而是保护生命力的“根本”因子,当管理者能在工作上充分满足部属的成熟感之时,也才能够真正激发并延续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将个人生命力与公司竞争力紧密结合,增进工作效能。

五、懒燕子垒窝

有一勤一懒两只燕子同时垒窝,勤燕子仔细寻找结实的树枝和稻草,精心地布置自己的房子,丝毫没有怠慢垒窝这件事。 而懒燕子则就近取材,偷工减料,心想只要能容身就行。勤燕子的窝还没有建到一半,懒燕子的新窝就大功告成,住了进去,还时不时地嘲笑勤燕子愚蠢,说:“反正就住一年,要这么认真干嘛!”勤燕子没有理会它,还是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事情。

时隔不久,它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懒燕子的窝本来就小且不结实,加上被孩子们一折腾,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但懒燕子毫不在意还自我安慰道:“没多久就要走了,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有一天,它和小燕子们都睡熟了,窝突然掉了下来,它万幸没事,可怜它那些无辜的孩子们,因为刚出生不久还不会飞,一只只活活地被摔死了。

现在懒燕子只好伤心地住到勤燕子那里去,看到勤燕子结实的窝和可爱的孩子们,它悲痛地哭了。

管理启示:勤燕子和它的孩子们之所以能够安全,是因为有高质量的窝,而懒燕子却不同,它因为懒而建造不过关的窝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在企业管理中,产品质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有企业在质量管理上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追求质量也是管理的一种艺术,如果企业能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并且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计划,就能预防不良产品的出现,使工作充满乐趣,不会为整天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而头痛不已。没有质量作保证的企业是走不远的。

六、小和尚应该如何撞钟?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管理启示: 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七、水至清则无鱼

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动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

原因是什么?

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

管理启示: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因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夫了它的本质意义。

八、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

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管理启示: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九、金人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 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 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 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管理启示: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十、沟通故事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孩,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孩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孩想了一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都系好安全带,然后我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这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再回来!”

管理启示: 你真的听懂下属的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下属的话?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下属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销售主管,你还会这么做吗?打断下属的话,一方面容易作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会使下属缺乏被尊重的感觉。时间久了,员工就再也没有兴趣向上级反馈真实的信息。信息反馈渠道被切断,销售主管成了“孤家寡人”,在决策上就成了“睁眼瞎”。实际上,长期的管理工作很可能已经让你脱离市场很久,而你手下的员工恰恰拥有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对事物拥有更现实的分析权。所以与下属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管理工作如鱼得水,能够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

十一、鼹鼠的忠告

鹰王和鹰后从遥远的地方飞到远离人类的森林。它们打算在密林深处定居下来,于是就挑选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叶茂的橡树,在最高的一根树枝上开始筑巢,准备夏天在这儿孵养后代。

鼹鼠听到这个消息。大着胆子向鹰王提出警告:“这棵橡树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几乎烂光了,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你们最好不要在这儿筑巢。”

嘿,这真是咄咄怪事!老鹰还需要鼹鼠来提醒?你们这些躲在洞里的家伙,难道能否认老鹰的眼睛是锐利的吗?鼹鼠是什么东西,竟然胆敢跑出来干涉鸟大王的事情?

鹰王根本瞧不起鼹鼠的劝告,立刻动手筑巢,并且当天就把全家搬了进去。不久,鹰后孵出了一窝可爱的小家伙。

一天早晨,正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外出打猎的鹰王带着丰盛的早餐飞回家来。然而,那棵橡树已经倒掉了,它的鹰后和它的子女都已经摔死了。

看见眼前的情景,鹰王悲痛不已,它放声大哭道:“我多么不幸啊!我把最好的忠告当成了耳边风,所以,命运就对我给予这样严厉的惩罚。我从来不曾料到,一只鼹鼠的警告竟会是这样准确,真是怪事!真是怪事!”“轻视从下面来的忠告是愚蠢的,”谦恭的鼹鼠答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树根十分接近,树根是好是坏,有谁还会比我知道得更清楚的呢?”

管理启示: 管理者要善于听取最基层员工的意见,要谦虚为怀,多方调节好心态,多信任下属,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一切。建议经理人多和基层员工沟通,每一次的沟通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而且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和关系。沟通并非“独角戏”,而是“交际舞”,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一方面主管要能够循循善诱,让员工打开心扉,畅谈工作中和思想上的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也要让员工能够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不少经理不善于沟通或者不屑于沟通,其实有效和及时的沟通不仅能解决许多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问题,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团队。奥田是丰田公司第一位非丰田家族成员的总裁,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奥田赢得了公司员工的爱戴。他有1/3的时间在丰田城里度过,经常和公司里的1万多名工程师聊天,聊最近的工作,聊生活中的困难。另有1/3时间用来走访5000名经销商,听取他们的意见。爱立信是一家“百年老店”,公司员工每年都有一次与人力资源经理或主管经理面谈的机会,在上级的帮助下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以适应公司业务发展。公司决策者认为,一个企业要保持领先的地位,最关键的是要使员工的整体素质保持领先。

十二、养牛之道

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

“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管理启示: 直线经理在制定ERP实施目标时,要略高于员工的实际能力,让员工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让员工感觉到ERP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和挫折,从而激发其动力,发挥其潜力。同时,随时企业内外环境的千变万化,企业ERP的实施规划也会出现动态的调整,员工目标也会随之调整。所有的这些都需要直线经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努力帮助员工排除障碍,并与员工做好沟通,不断辅导员工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帮助员工获得完成工作所必须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使工作目标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十三、落魄律师的转折点

乔治·罗纳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的律师,小有名气。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了瑞典。此时,他已经不名一文,非常需要一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的语言,所以,他希望能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找到一份秘书工作。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他们不需要这一类的员工。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等等。但是,有一个人在给 乔治·罗纳的信上说:“你对我的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错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乔治·罗纳看到这封信时,简直气得要发疯了。

于是, 乔治·罗纳也写了一封信,目的是想使那个人也大发脾气。但接着他就停了下来,对自己说:

“等一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的是不是对的?我修过瑞典文,可是并不是我家乡的语言,也许,我的确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想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再努力学习。这个人可是帮了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种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并不表示我就不亏欠他,所以,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

于是,乔治·罗纳撕掉了他刚刚写好的那封骂人的信。另外写了一封信:

“你这样不嫌麻烦地写信给我,实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并不需要一个替你写信的秘书。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过,他们说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羞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不到三天, 乔治·罗纳就收到那个人的回信。他请罗纳面谈,罗纳去了,而且他得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管理启示: 所以,不要怨恨别人,即使他曾使你难堪。既然他能使你难堪,就证明你存在着缺点;如果你没有缺点,他怎么会让你难堪?他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指出你的缺点而已,所以你要原谅他。当你遇到他人施予的恩惠时,当然要报答他,但也要讲究分寸、讲究方法,这样你的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在一个公司里,下属与上司的“冲突”,难免要发生。如果轻描淡写地用强制力来处理,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意味着这种“冲突”本身有多么大的“危险”,对员工来说,是被辞退或者转岗的可能。这是下属不愿意看到的。上司的草率表现为有三:

首先是宽容不够。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当领导的靠的就是容纳精神,让更多的智慧能够碰撞出来,这样才能成就领导的大智慧。项羽个人能力强于刘邦,但是放到一个团队里,刘邦就优势凸现,就是能团队一批将领。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都逃跑,还有萧何帮他追韩信呢。

其次是说服能力欠佳。领导权威不是强制性的附属物,而是通过沟通与交流来实现的。一个将军,如果他手下的士兵被送到军事法庭的人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他的失职。好的战略战术,如果不说服属下去执行,领导者难免第一责任。确实是下属的错,领导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团队。

第三是做事与做人应当别论。冲突本身容易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上司的直觉,如果不能理智地放在一个工作的环境下来处理。做事的矛盾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做人的矛盾。这是公司管理中的大忌。因事废人,毫无道理。当你的下属当着众人的面,顶撞你或是与你发生争执、挑战你的权威,让你的颜面扫地时,你是不是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找个机会报复他、狠狠地整治他?而当你在最窘迫、最尴尬之时,有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替你打了圆场,给了你一个可下的台阶。于是,你是否又想着在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来报答他,感谢他?

十四、学者做饭

很久以前,有五个学者来到维加亚纳加尔有名的帝王旺里希南。德瓦拉雅的宫迁里。这五个学者分别是逻辑学家、语法学家、音乐家、占星家和物理学家。他们都表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有专长。在聪明的宰相蒂马鲁苏的建议下,国王让五个人先去自己做饭吃,然后再来接受奖赏。宰相安排他们住在一间宽敞的房子里,并准备好了必要的用具,他还派一些人暗中观察他们的行动。

为了做饭,五个学者做了分工。逻辑学家去市场上买酥油。他回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罐子酥油,他的逻辑学知识使他动起了脑筋,他自问道:究竟是罐子依赖酥油呢,还是酥油依赖罐子?他反复考虑仍然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他想最好试验一下,以便弄清这个真理。于是,他把罐子口朝下,翻了一个个儿,结果油都洒在地上了,逻辑学家这才弄清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他感到很高兴,因为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他愉快地拿着空罐子回到了住处。

语法学家去买酸奶。在大街上,他遇到一个卖酸奶的姑娘。他听她说话不合语法,就堵着耳朵走开了。当他往前走时,听到另一个姑娘在叫卖酸奶,她的话发音也不对,于是语法学家走到姑娘旁边说:“看来你是个野姑娘,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字就像神一样神圣,发音不对就糟蹋了它,这是亵渎圣物。”语法学家是不能容忍把短元音发成长元音,把非送气音发成送气音,把一个字母的音发成另一个字母的音的,“这会造成误解。你要认真学习发音,要发正确。”

姑娘听了这番教训和责备很不高兴,她回敬说:“你是哪儿来的?你好像是一个野人,你有什么资格让我好好学习说话。你应首先管好自己的舌头。如果你想买酸奶的话,就买,不然,就闭上你的嘴,滚开吧!你为什么在这儿浪费时间?”听了这顿数落,语法学家火了,说:“如果我从像你这样说话不符合语法的人手里买酸奶,我也会因而招致罪恶。”他说完就走了,因而没有买成酸奶。

占星家来到附近的森林中寻找树叶,准备烧饭用。他爬到一棵榕树上去揪树叶。他正要揪的时候,听到变色龙咕噜咕噜地叫起来。占星家自言自语说:“这个叫声很不吉利,今天我不应揪树叶,最好还是下去吧。”当他试图下来时,地上有只晰蜴叫了起来。他想,这个声音是个吉兆。当他左思右想该怎么办时,天已经快黑了,他只好回到住处,而没有采回树叶。

物理学家去到市场上买菜。他看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菜。但是他想,茄子吃了使人发热,葫芦吃了使人发冷,根茎菜常引起痛风症……他发现每种菜都有缺点,他回到住处,什么菜也没有买。

当四个学者出去采购时,音乐家开始做饭了。他把开水倒在锅里,再加上米,盖上锅盖。当他把炉子点着时,蒸汽噗噗地冒出来,把锅盖顶得啪啦啪啦直响,听到这种声音,音乐家的灵感来了。他随着锅盖震动节奏,谱起曲子来。过了一会儿,粥锅开了,它发出的声音是很不协调的,于是音乐家找来一根粗棍子,使劲地敲起锅来,结果锅被打碎了,煮的稀饭洒了一地。虽然如此,他仍然很高兴,因为那不协调的声音消失了,当然,稀饭也没有了。

到了晚上,五个学者聚到一起,互相指责起来,都说,所以没有做好饭,是别人的错误。

克里希南。德瓦拉雅通过暗中监视他们的人知道了这一切情况。他很同情五个学者。他把他们叫到宫迁来,说道:“先生们,仅仅做个书呆子是没用的,必须懂得生活常识,做各种事情都要符合常识。”他讲完之后,送给了五个学者应有的奖品。

寓言中的五个学者太抠书本理论,可以说是书呆子,从各自掌握的理论来说,他们都是优秀的,但他们在一起干事情却一点也没有高效。

管理启示:团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1+1>2即“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团队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提高团队整体绩效。故事中的五个学者从各自的专业来讲都是精英,诚然,精英的地位不可低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技能对团队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他们是团队文化理念的创立者、支持者和强力拥护者。但一个团队中不需要也不可能个个都是精英。如果个个都是精英,他们会相互比拼,相互拆台;在员工奖励和提拔上也难以公正;造成人心浮动,不利于团队的建设。

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的协作与配合,成员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技能互补和优势互补,进行团队建设并不是要求入选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是精英。正如医院的手术小组,如果所有的组员都是优秀的手术专家,那么在某些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可能会出现没有人在适当的时间按适当的要求去履行具体职责的情况,手术就难以保证成功。事实上,一个汇聚了大量精英的团队往往都不是一流的团队,精英的强烈个性和对实现团队目标次要环节的轻视完全可能使团队成为一盘散沙,这就是“阿波罗现象”。精英的特点就是都有自己的主见并且能够坚韧不拔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精英团队中每个人观点中的缺陷就可能成为团队内部的众矢之的。成员之间相互不认同、不信任、甚至彼此攻击,于是,分歧和误会就像病毒一样在团队内部繁衍、扩散,最终导致团队的解体。

合理的团队要包括三类人员:首先是具有技术专长的成员,并且彼此的技术专长能够互补;其次是具有解决问题和快速决策技能的成员,他们能够就解决问题的众多纷纭建议进行权衡并迅速做出有效的决策;再次,善于倾听、能够及时反馈,并具备解决冲突和协调团队人际关系技能的人员也必不可少

十五、口红的颜色

在一家美国公司的操作间里,一位中国主管看见美国调色师正在调口红的颜色,走过去随便说了一句:“这口红的颜色好看吗?”

调色师听完以后,站起身来直视着他,回答道:“第一,亲爱的黄副总(美国人通常都是叫名字的,叫了头衔就表示心中不太愉快了),这个口红的颜色还没有完全定案,定案以后我会拿给你看,你现在不必那么担心。第二,黄副总,我是一个专业的调色师,我有我的专业,如果你觉得你调得比较好,下个礼拜开始你可以调。第三,亲爱的黄副总,我这个口红是给女人擦的,而你是个男人。如果所有的女人都喜欢擦,而你不喜欢没有关系,如果你喜欢,别的女人却不喜欢,完了。”

“Sorry,Sorry……” 这位主管此刻才知道自己管得太宽了,不由得脸一红,连声向那位调色师道歉。

管理启示: 如果一位主管太喜欢管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下属的创意,束缚他们的行动。这是大家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

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不是说一说这么简单,因为这需要主管对员工进行放权、分权,并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

进行分权和放权,并不意味着主管的权责被剥夺,相反,主管的职能总的来说是加强了,只有领袖人物才具有的强势才能突出表现出来。因为放权和分权能够使主管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抽出身来,集中时间做真正该做的事,管真正该管的事情,比如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高级人员的培养和安排、组织运行的考评,以及企业文化的培育等。这些方面的事情更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著名企业家刘永行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企业做大了,必须转变凡事亲力亲为的观念。一定要让职业经理人来做,强调分工合作。我原来一人管十几个企业,整天忙得不得了。后来自己明白了,是权力太集中,所以痛下决心,大胆放权。放权之后,我现在每天有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学习。”

分权和放权不仅能让主管举重若轻,而且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影响员工自觉去做好本来就该做好的事情,甚至可能做好不会做的事情,让他们把自己的精力直接集中到工作成果上,而不是像集权制下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主管那儿。

只有如此,员工的工作才会不是由主管来决定,而是由自身工作的目标所决定。这样不仅能够更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六、“拉磨”的战马

从前,有一个国家,连一匹战马都没有。

该国的国王,非常忧虑,脑海中幻想着邻国强大的兵马,有一天攻打到本国的时候,将无法应付,于是他下决心,重金四处购买骏马!

不久,买来了五百匹高大的骏马,国王见了,心中非常欢喜,下令叫人加以训练。

当五百匹马被训练得能够冲锋陷阵的时候,邻国对他的态度改变了。建立邦交,互派使节,表现得非常和气。国王以为高枕无忧了。

这样和平的日子过了几年之后,国王看到五百匹马的经费负担颇为巨大,心中又忧虑起来。

忽然,他灵机一动,欢喜雀跃地说道:“何不让这些马从事生产呢?这样不就能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了吗?”

于是,他下令将这五百匹马牵到磨房去磨米。

工人们用布把马的眼睛紧紧蒙住,又用鞭子抽打,逼着它们拉着石磨旋转。起初,这些骏马非常不习惯,横竖乱窜,工人们也感到吃力,但时间一久,五百匹马对拉磨渐渐习惯了。

国王一见,更加高兴,他快乐地笑道:“哈哈!这些马既能保国,又能生产,一举两得!”

不久,邻国突然进兵侵入他的国境,他立即下令调用那五百匹马,准备应战。国王领着五百骑兵,浩浩荡荡向战场出发,一路上,国王骄傲地想着:“大胆的敌人啊!我有这么多强壮的兵马,难道会畏惧你们的侵略!你们也不睁开眼看看我那肥硕的马,你们简直是来找死的,让我们的军队,杀得你们片甲不留!”走着走着,到了战场,两军交锋,展开激烈的战斗,国王的五百匹马虽然很壮硕,但平常都习惯了旋转拉磨,此时和敌军交战,却不断地旋转着,骑在马上的兵将,一着急,提鞭用力地抽打着,这样抽打越快,马旋转得也越快。敌军见状大喜,遂驱军直入,横杀直刺,把那国王的兵马杀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管理启示:战马不是用来磨米的,磨米的马也不能用来打仗。 一个企业犹如一盘棋局,每个员工犹如棋盘上的棋子,怎么合理摆布这些棋子,就是领导者用人艺术的展现。

因此,领导者要树立“适才适所,用当其位”的人才观 .所谓适才适所。就是指把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他才能的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但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很大,因此,要想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必须遵循适才适所的用人原则。首先,用才必须发挥其专

长,即把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放在技术岗位上;把有组织才能的人才放到管理岗位上;把善于应变又有经商才能的人才放到销售岗位上;把技术熟练但文化程度低的人放到生产第一线上。做到用人所长、用人所愿、专才专用、偏才偏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用才不可忽视其气质和兴趣,在安排人才的工作岗位时,不仅要考虑人才的专长,而且还要考虑他们的气质类型和兴趣特征,尽可能地安排他们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

为了合理地使用人才,有人提出了“能级原则”,就是按照人们才能的不同层次,实行定位、定级管理的原则。根据能级原则,开辟多种走向人才的通道,并在这些不同的通道上设不同的台阶。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不同台阶,授予不同的职权、赋予不同的荣誉,给予不同的利益。使人们的职、权、利基本上与其能效、能级相吻合。使其谋其政、劲其责、得其利,充分发挥才能。如果不分能级,一律对待,势必搞绝对平均主义,不是小才大用,就是大材小用,甚至正才歪用造成人才能量的浪费。

十七、醒悟的猴子

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想着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儿力就可以拣到大便宜的窍门。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呵!

于是,他买了一群猴子,把它们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很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他手拿皮鞭,严加训练。然后又买了许多果子教猴子装篓子,哪个猴子毛手毛脚地吃上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伤了,他便举起皮鞭,乱抽一顿。没多久,便把猴子整治得服服帖帖,说一不二了。这时,他才把猴子放到山里,去给他采果子。

不错,猴子们挺驯服,每天早出晚归,背驮肩扛地给他采来各种各样的鲜果。他只要把这些鲜果拿到集市上卖出去就行了。从此他的日子过得宽宽松松,逍遥自在。

这个不劳而获的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赶上山去采果子,不管采下多少果子,每只猴子只发给一个。猴子们劳累一天,一个果子怎么能吃饱肚子呢?

猴子们对主人的苛刻虐待很反感,但谁也不敢吭声,因为它们很知道皮鞭的味道。

这天,猴子们照常上山去采果子,虽然肚子空空的,但受过训练,采下果子来,只往篓子里装,不敢往嘴里放。他们饿极了,主人又不在面前,有一个大胆点儿的,便吃起果子来,其它的猴子看见了,都一直咽口水。后来,实在耐不住了,也学着它的样子吃起来了。

一个野生老猴子看见它们这般模样,不禁大笑起来:“猴儿们,这都是野生野长的果子,放心大胆地吃吧,看你们被人整治得没点儿猴性了,吃吧,吃吧。" 猴子们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来:“这果子不是主人的,谁都可以采,谁都可以吃。"“主人懒得上山来,他又看不见,咱们放开肚子吃呗。" 它们边吃边议论:“敢情在这山上采果子的权利,不单是只有主人才有呀!"“我原来还以为是主人养活咱们呢,现在才弄明白是咱们养活他呀!"“山是大自然的山,谁都可以上山来,果是野生的果,谁都可以摘,他懒得劳动,鞭打咱们给他干活,咱们何必受他那样折磨呢?"“可不是吗?我们是自找苦吃!" 猴子们长时间挨饿,吃饱后一个个东倒西歪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了,篓子里还没有装满呢。

一个小猴子说:“今天回去,保准得吃皮鞭,哼!就是吃皮鞭,我也不给他干活了,我要和他讲理!"另一个小猴子说:“主人从来不讲理,咱们要不给他干活,他会把咱们再卖掉!"大伙抓耳挠腮,扑闪着眼睛,一时不晓得该怎样是好。

还是老一点的猴子精灵,它说:“干吗要回去呢?这大山没有头,森林没有边,到哪里没有我们吃的果子?生活的路子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离开这里!"那个野生的老猴儿又插话了:“这就对了,走,一块走哇!" 大伙儿一个个扔掉手里的篓子,欢跳着,嘻笑着,钻进那无边无际的山林里去了。

那个主人到了晚上,左等右等不见猴子们回来,到山上一看,除了横躺竖倒的篓子以外,一个猴儿也不见了。他气坏了,但仍旧好吃懒做。后来,他终于饿死在自己的床上了。

管理启示:现在不少领导者普遍反映人难管,最根本的原因是“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没有摆正关系造成的。究竟员工在领导者心里,是一种达成目的的工具,还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体?过去的员工毫无条件地信任公司,将他的一生奉献给公司,唯一微薄的希望,就是当公司赚钱时,能够分一些给员工。可是这家公司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就抛弃这些员工,有些更恶劣的居然不是先告知,早上员工上班时才通知“今天是最后一天"!现在的员工总算让还活在机器时代的公司吃到苦头,员工不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零件,使用一大堆的命令和规章,即使能约束员工上班时间,一到下班时间,员工很自然的收好文件离开,员工没有必要对企业忠诚,因为企业先不尊重员工,员工只好自己先尊重自己,只顾自己不顾公司了。

我们许多领导者在分配给下属工作时,把下属当一台机器一样看待。只告诉下属要做什么,其余的什么都不说,导致下属不知工作份量的轻重,结果不知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根本谈不上有任何成就感。因此对工作也失去了干劲。

领导者必须从“员工靠老板"的思想转变为“老板靠员工"。没有员工,就没有老板,从内心深处想通这个问题。否则就容易产生碰撞和矛盾。其实员工只要求在一个和谐、轻松、公正、公平、进取、团结的团队里工作,他就开心,就精神舒畅。但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人性化,企业领导的管理风格强硬化、观念僵硬化、都和现代企业要求的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事事尊重人的需求,处处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管理原则相背离。

十八、羊和狼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牧羊人在北方寒冷的地方放牧了一群羊。起初,温度比较适宜羊的生存,它们日子过得比较舒适,慢慢地便养成了一种不爱动的习惯。

冬天来了,气温聚降,寒冷的气候使羊群无法适应,很多羊都被冻死了。牧羊人感到非常难过,为了使羊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他绞尽了脑汁,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看似可怕的方法:在羊生活的地方放了几只狼。羊感到了生存的危机,以不断地奔跑来防止狼的袭击。这样的奔跑有效地抵御了寒冷的侵袭。羊反而比以前死得少了。

管理启示:由这个寓言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有时候危机反而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生存。企业也是这样,只有将危机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才不至于被安逸和舒服所吞噬,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十九、甘戊过河

甘戊出使齐国,走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船夫划船靠近岸边,见甘戊一副文人打扮,便问:“你过河去干什么?”甘戊说:“我奉国王之命出使齐国。”船夫指着河水说:“这条河流,你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过去,你怎么能替国王完成出使齐国的任务呢?”甘戊反驳船夫说:“世间万物,各有所能,比方说,骏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叫它去捕捉老鼠,那它肯定不如一只小猫;宝剑削铁如泥,为天下勇士所青睐,可是如果用它来劈砍木柴,那它肯定不如一把斧头。就像你我,要说在江河上行船划桨,我的确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你能跟我比吗?”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河。

管理启示:甘戊说得好!只有让骏马去伴随骑士,让小猫去捕捉老鼠,让宝剑去斩杀敌人,让斧头去劈砍木柴,世间的万物才能各尽所能。管理者要善于分析每个员工的长处,尽量将他们安排到最能施展其长处的岗位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个员工充分实现他们的价值。

十、三个和尚

有一名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后来还拍成动画片,叫《三个和尚》。九龙不治水,三个和尚没水喝,说明人多了反而不如人少。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三个和尚的故事现在已经演绎为“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管理启示:企业之所以也会产生“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从内因方面分析,有懒惰、缺少团队精神、没有上进心、缺乏主动性、相互攀比、相互依赖、没有领导力等。从外因方面分析,大致包括没有奖励机制、没有考核体系、没有先进工具、没有好领导、没有尼姑美美陪伴、没有晋升机会、工作简单枯燥等。

当然,这些原因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这里我们想从一个管理者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先看内因方面吧,别说是三个普通的和尚,就算是我们企业里的三个经理也未必都有团队精神,也未必不相互攀比,也未必都有领导力。这样看来,我们显然不能将过错都归于和尚本人,如果每个和尚都有领导力、个个都有团队精神,那么他们即使不是企业家,也至少是职业经理人了。

因此,从管理者角度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确要把重点放在外因方面。我们将这些五花八门的外因进一步整理与提升,可以归纳出下面八个问题:生存环境、竞争规则、组织功能、岗位分工、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生涯规划、企业文化。

二十一、默无声息的管理

有一树木要推一树为王,管理他们,就去对橄榄树说:“请你做我们的王。”

橄榄树回答说:“我岂肯止住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飘摇在众树之上呢?”

树木对无花果树说:“请你来做我们的王。”无花果树回答说:“我岂肯止住所结甜美的果子,飘摇在众树之上呢?”

树木对葡萄树说:“请你来做我们的王。”葡萄树回答说:“我岂肯止住使神和人喜乐的新酒,飘摇在众树之上呢?”

众树对荆棘说:“请你来做我们的王。”荆棘回答说:“你们若诚诚实实地推我为王,就要投在我的荫下,不然,愿火从荆棘里出来,烧灭黎巴嫩的香柏树!”

管理启示:这个寓言近来引起一些管理学者们的注意,因为它恰好包含着两种领导类型的对比。各以其专长在组织内行使其领导权的分权———服务型领导,和无专长的、以“命令—控制”来行使权力的集权型领导。

在管理已进入“巨变时代”的今天,“领导力”的转型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种转型与企业角色和企业结构的转型密切相关。与荆棘型领者相反,橄榄树(同时象征着“和平”)、无花果(同时象征着“沉静”)式的领导者都是一个领导团队中的一员,在各自的“项目”里担当着“服务型领导”的角色。他们不是叱咤风云人物,他们不是以火爆的方式而是以“和平”和“沉静”的方式从事着明茨伯格所说的“真正的管理”———“默无声息的管理”。汤姆·彼得斯说未来五年是“领导奇缺”的时代,其实未来五年(甚至十年)也是领导过剩的时代。准确地说是荆棘式领导过剩,呼唤橄榄树、无花果式的领导的时代。

二十二、马拉松选手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把我分解的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管理启示:目标的力量是巨大的。目标应该远大,才能激发你心中的力量,但是,如果目标距离我们太远,我们就会因为长时间没有实现目标而气馁,甚至会因此而变得自卑。山田本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远大目标的好方法,那就是在大目标下分出层次,分步实现大目标。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不容易,实现目标更难。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每天中的每一件事上,不失为一种大智慧。我们做事不妨就可以仿效一下。

目标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要想在实施过程真正执行到位,还需要对其进一步的量化、分解。目标量化是一种标准和尺度,目标分解是一种艺术。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性。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目标最终实现需要把目标量化为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分目标。目标与行为的量化一方面可促进企业人的行为标准化;另一方面还可加强企业正确做事的能力。

二十三、替猎人看羊的狼

一个牧羊人为了扩张自己的事业,决定培养一只狼作为帮手。于是,他每天训练狼如何捕捉小羊。他希望通过狼把邻近羊群中的小羊据为己有。

这只狼事先并没有经过野生训练,是人工抚养大的,所以胆子很小。为了鼓励它,牧羊人说:“你是一只狼呀,既然如此,那么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变成一只最杰出的狼!”

这只狼果然变得很杰出,因为它把主人的羊也捕捉到了自己的肚子里。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一位猎人出于义愤击杀了这只狼,而牧羊人也从此沦为穷光蛋。

管理启示: 现在困扰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来培养并留住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经过精心培养可以为企业自己的业务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帮助,但同时.如果这些人才流失,不管是到竞争对手那里,还是自立门户都是对原来企业的重大威胁。因此,发现并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不是难题,难的是杰出的狼依旧会看好自己的羊。所以,为了不让狼吃羊,就必须想更好的办法获得更好的食品来满足优秀的狼。

二十四、无形的牧场围墙

草原上牧民为了使牛、羊、马在固定的范围内便于管理,就在牧场圈子的外面布一层高压电网,因为那个地方通高压电,牛、羊、马不敢跳出那个栏,只要连续三个月,把电关掉。从今以后牛、马、羊再也不过去了。以后牛吃草的时候一吃到铁丝旁边就不过了,因为它记得那个地方有高压电。后来生下个小牛,小牛不知道,小牛走过的时候,母牛就说“不要过去、不要过去”。

“妈,为什么?”,“我跟你讲不要过去,不去就对了!”小牛就从此不再过去,其实那个高压电以后几年了就没有电,全部的牛、羊、马都不过去。 管理启示:

1.被管理者往往都是具有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性格。

2.管理者本身也可能会成为被管理者,当你面对这样“无形的围墙”时,要学会如何视围墙的危险性,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冲破那围墙。

3.当做为技术探索时,则不能受任何传统习惯的约束,要勇于去探索。

4.做为管理者,应该学会这种“杀鸡敬猴”的管理方法,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

二十五、小和尚赶骡子

古时候的人们,都利用脚力极佳的骡子,来驮运笨重的货物。骡子的体力虽然很好,但也有着要命的缺点——就是传说中的骡子脾气。

一头骡子若是扭了性子,它的四只脚便会像上了钉子一样,固定在地面,一动也不动;无论主人怎样使劲鞭打,骡子还是坚持它固执的脾气,一步也不肯向前走。

这天,一位老和尚和小徒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小和尚面对着不肯迈步的骡子,高高举起了鞭子。

老和尚赶忙制止了他:“慢!慢!每当骡子闹脾气时,有经验的主人,不会拿鞭子打它,那样只会让情况更加严重。”

小和尚忙问:“那该怎么办呢?”

老和尚说:“你可以运用智慧,很快地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塞进骡子的嘴巴里。”

小和尚好奇地问:“骡子吃了泥土,就会乖乖地继续往前走了?”

老和尚摇头道:“不是这样的,骡子会很快地把满嘴的泥沙吐个干净;然后,在主人的驱赶下,才会往前走。”

小和尚诧异地说:“怎么会这样?”

老和尚微笑着解释道:“道理很简单,骡子忙着处理口中的泥土,便会忘了自己刚刚生气的原因。这种塞泥土的做法,只不过是转移它的注意力罢了!这个方法用在骡子身上有效;同样也适用于人发脾气的时候……”

管理启示: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难免会遇到不满意和充满抱怨的下属,此时,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压制,强行让下属服从;也不应该是漠视,不管下属有多少怨气,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企业应建立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员工敢于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再能干的管理者,也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在某一方面,说不定下属比上司更有经验,而这时如果对他们的建议不加以重视,不仅会造成管理者决策失误,还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因此,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要建立一种诚信关系,并由这种关系促使下属带着责任感去工作,而不是消极地服从。国际知名企业的领导人,大多也是从谏如流的管理者,世界首富、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比尔。盖茨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对公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甚至上司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提出批评、建议或提案。他说:“如果人人都能提出建议,就说明人人都在关心公司,公司才会有前途。”人称“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公司前总经理松下幸之助有句口头禅:“让员工把不满讲出来。”他的这一做法,使管理工作多了快乐,少了烦恼;人际关系多了和谐,少了矛盾;上下级之间多了沟通,少了隔阂;公司与员工之间多了理解,少了对抗……

下属闹情绪、有怨言的时候,作为管理者,要设法疏导,千万不能不顾员工的感情,依靠权力硬性压制。比较适当的做法是:动动脑筋,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疏导,转移下属的注意力。这样,就能避免长期积怨,在预料不到的时候突然爆发,给工作造成损失,彼此造成伤害。

二十六、农夫偷黄瓜

有一回,一个农夫到菜园主的园子里去偷黄瓜。他爬过黄瓜架,心里想:“如果我拿走一口袋黄瓜去卖掉,再用这些钱去买一只母鸡。母鸡会给我下蛋、孵蛋,孵出许多小鸡。我把小鸡喂大,

卖掉,再去买一只头母猪,母猪长大了会给我下一窝猪崽。我把小猪卖掉,再买一匹母马,母马会给我生许多小马驹。我把小马驹喂大,再卖掉,就可以买一间房子和一块菜地。我买了菜地,要种上黄瓜,我要严加看守,不让别人偷。我还要雇上几个看园子的人,让他们看好黄瓜,而我自己只要在瓜地边上转一转,喊上一声:„喂,你们看守得用心点!‟就行了。”

农夫想得出了神,忘记了自己是在别人的菜园里,竟大声地喊起来。看园子的人听到喊声,急忙跑来,把这个农夫揍了一顿。

管理启示:这里谈到的“梦想”,在企业管理中就是决策,再好的决策,没有实际行动作保障,全都是空谈。有的领导者决策做的很好,可是总感觉实施起来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最终使决策流产,然后接着做决策,继续想困难,继续流产,陷入了一个空想的怪圈,不能自拔。这样的企业最终只能是止步不前,甚至是关门大吉了。

将决策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决策内容明晰化。

2、落实决策的执行者。

3、领导者勇于承担责任。

二十七、山雀与知更鸟

20世纪初,英国的乡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统,将牛奶送到顾客门口。由于牛奶瓶没有盖子,山雀与知更鸟常常毫不费力,便在顾客开门收取牛奶前,先一步享用。后来,随着厂商加装了铝制的瓶盖,山雀与知更鸟便不再拥有这“免费早餐”。

但到了50年代初期,当地的所有山雀(约100万只)居然都学会了刺穿铝制瓶盖,重开“免费早餐”的大门。反观知更鸟,却只有少数学会,始终没有扩散到其余的大多数。

很明显,山雀经历了组织学习的过程,藉由个体的创新技能,传送给群体成员,成功增加了族群对环境的适应力。但问题是,为什么山雀可以,而知更鸟却不能呢?生物学家发现,山雀在年幼时期,就已习惯和同类和平相处,甚至编队飞行。而知更鸟则是排他性较强的鸟类,势力范围内是不允许其他雄鸟进入,同类之间基本上是以敌对的方式沟通。因此,虽然两者同属鸟类,但和谐相处的山雀,比起互相敌视的知更鸟,更能学习互助,进化程度更高。

管理启示:在一个群体之内,如果内部竞争太激烈,成员之间互相争位敌视,是难以发展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和谐的内部气氛,组织内的成员才能互相分享知识。有些企业的管理人误以为内部竞争越强越好,甚至刻意制造很强的竞争文化,自以为这是高明的管理手段,殊不知只是在带领企业步知更鸟的后尘!

二十八、成吉思汗的臭脾气

有一次,成吉思汗带着一帮人出去打猎。他们一大早便出发,可是到了中午仍没有收获,只好意兴阑珊地返回帐篷。成吉思汗心有不甘,便又带着皮袋,弓箭以及心爱的飞鹰,独自一人走回山上。

烈日当空,他沿着羊肠小道向山上走去,一直走了好长时间,口渴的感觉越来越重,但他找不到任何水源。

良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有细水从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从皮袋里取出一只金属杯子,耐着性子用杯去接一滴一滴流下来的水。

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高兴地把杯子拿到嘴边,想把水喝下去。就在这时,一股疾风猛然把杯子从他手里打了下来。

将到口边的水被弄洒了,成吉思汗不禁又急又怒。他抬头看见自己的爱鹰在头顶上盘旋,才知道是它捣的鬼。尽管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水喝。

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时,又有一股疾风把水杯弄翻了。又是他的爱鹰干的好事!成吉思汗顿生报复心:“好!你这只老鹰既然不知好歹,专给我找麻烦,那我就好好整治一下你这家伙!”

于是,成吉思汗一声不响地抬起水杯,再从头接着一滴滴的水。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然后把杯子慢慢地移近嘴边。老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鹰杀死了。

不过,由于他的注意力过份集中在杀老鹰上面,却疏忽了手中的杯子,因此杯子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不过他想到:既然有水从山上滴下来,那么上面也许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拼尽气力向上爬。他终于攀上了山顶,发现那里果然有一个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兴奋极了,立即弯下身子想要喝个饱。忽然,他看见池边有一条大毒蛇的尸体,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飞鹰救了我一命,正因为它刚才屡屡打翻我杯子里的水,才使我没有喝下被毒蛇污染了的水。”

成吉思汗在盛怒之下杀互了心爱的飞鹰,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后悔莫及。如果他能忍住一时的怒气……但是没有如果,事情发生了就要随结果,正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在考虑好后果前,不要在怒火中做出决定。

管理启示:易怒者大都属于气质类型中的胆法质的人。胆法质的人直率热情,容易冲动,情绪变化快。易怒还与年龄有关,青年人年轻气盛,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比成年人更易发怒。

作为管理者应当有一点儿“雅量”,即容人之量,要“待人宽,责已严”,不要动辄指责怪罪别人。因区区小事而对员工发脾气,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发了火,泄了气,痛快了,可这种痛快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把你调个位置,有人对你大发脾气,你会怎么想?所以,一个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体谅别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把自己的不愉快强加给别人。

冲动,易发脾气,主要造成三个问题:第一,与易冲动的人打交道,说话做事得非常小心,说不定你的某一个词语或一个手势就会触犯他的忌讳、造成沟通障碍;第二,易冲动对于冲动者本人也没有好处。很多人事前反复告诫自己,哪些话不要说,哪些事不要做,可是一到节骨眼上,还是忍不住说了不该说的话或做了不该做的事,事后又懊悔不已。第三,发怒时极易丧失理智,轻则易出言不逊,影响人际关系,重则伤人毁物,有时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发脾气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增加新的矛盾。

二十九、六分之六的人生

有一天,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落后乡村游山玩水,他雇了一艘小船游江,当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

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

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

船夫回答:『物理?我不会。』

教授又问船夫:『那你会用计算机吗?』

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

教授听后摇摇头说道﹕『你不会数学,人生目的已失去六分之二;

不会物理,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计算机,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目的总共失去六分之四…』

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随后吹来强风,眼看暴风雨就要来到。

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

教授愣一愣答道:『不会。没学过。』

船夫摇摇头说道:『那你人生目的快要失去六分之六了...』

管理启示:人不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故事中的教授是数理方面的专家,便认为数学、物理、计算机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能了解这些学问,人生似乎没什么意义了。这也是一种『专家心态』。对船夫来说, 会不会这些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应该是「活」下去的能力, 在紧要关头,教授所专长的一切都没用了,只有会游泳才能保命。 命都没了,还谈什么人生目的? 不要小看其它人, 更别一味用「我」的标准做为对错、好坏的标准。 在工作中,经常能听到:这

位员工虽然不够机灵、缺乏创意,但他做事不计较、不用心机; 那位员工可能表达能力不好,可是他执着认真、实事求是。我的「优点」他没有,可别忘了,他的优点我也欠缺啊!

十、锁住的冰柜

1990年我到美国某可乐公司在上海的投资企业担任人事经理。上班头一天,我就发现办公室里的大冰柜上挂着一把大锁,紧紧地锁着各种饮料,看上去有些别扭。于是我就问外籍总经理:“为什么要把冰柜锁起来?”外籍总经理告诉我:“饮料过去是放在冰柜里,供所有雇员和外来客人随时享用的,但每次我们将冰柜装满,一转身去看,冰柜就空了。这冰柜简直成了„无底洞‟。所以,只能把冰柜锁起来。”他说,全世界可乐公司的冰柜都可以不上锁,唯独在中国做不到。我本能地对外籍总经理讲:“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这是管理问题。”外籍总经理听了跳起来反驳我:“你讲什么大话?照你这么说,这不是你们上海人的素质问题,那么请你管理给我看看,好吗?”

第二天一上班,外籍总经理就召集全体员工来开会,我对大家讲:“昨天总经理告诉我,在全世界,包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可乐公司的冰柜都是不上锁的,而在中国,在我们上海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文明的大城市却做不到。有人认为这是我们上海人的素质差,而不得不这么做。但我认为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因为,如果大家不清楚公司对饮料饮用的全部管理要求,一定会在饮用时出现一些混乱。为了我们大家不被人瞧不起,我昨天主动向总经理提出让我与大家一起就公司的饮料管理问题讲几句话。希望大家配合我,支持我,把冰柜上的锁拿掉!”

“从今天开始,放饮料的冰柜门不再上锁,大家可以在工作时间随时享用公司的饮料,但只能饮多少拿多少,禁止任何人将饮料带回家去。在头三个月里,如果发现有违反规定的现象,我们会提醒大家注意。”话音未落,我们的员工就异口同声地说:“不用从第三个月开始,从今天起我们就能做到。”

短短几分钟的沟通,整整锁了两年的冰柜从此永远打开了!直到今天,公司里由一个冰柜变成每个楼层都有冰柜,但再也没有发生过饮料异常短缺的事。

管理启示:

1、要找准团队精神的切入点

2、激发群体的自尊和荣誉感

3、立足于调动人的积极感受

4、将外部压力化为内部动力

三十

一、中国留学生开餐馆

日商A君在日本东京经营中国菜,生意很红火。

不久,三个中国留学生也在对面开了个中国餐馆。开始只是一个小门脸,因为他们是正宗,自然中国菜做得好,把这位日本客商的生意抢走了不少。餐馆经理很着急,与A君商量用什么办法和对面竞争。谁知他却让餐馆经理每日去对面买一份留学生们做的中国菜,认真研究。

一个月后全部买齐了,然后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举推出这些菜,每款价格均比对面贵出三倍。经理十分不解,认为这不是为人家做广告么,A君却颇有把握地说,我就是要对面的餐馆迅速发家致富。

果不其然,一年以后对面三个留学生开的餐馆发了,从一间小门脸发展到买下了整个二层楼,每个留学生出门也是小轿车,从不亲临“前线”,最后发展到经常为分钱而争吵。

A君看准了这一时时机,突然大规模推出与对面同样的中国菜,并且价格比中国留学生餐馆的菜还要便宜三分一,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举击败了竞争对手,并收购了该餐馆。

A君对此举解释说,三个中国留学生创业时,很抱团,如果当时与他们竞争,虽然使他们感到压力更大,但是他们的竞争策略会更多,我打不起“持久战”,必败无疑。让他们迅速致富,感到没有压力,也就不抱团了,分裂是自然的。这时发起攻击,必然获胜。

这个故事是否可以从这些思路引起我们的思考: ◆ 经营是怎样一夜惨败的?

◆ 能善始为何不能善终?

◆ 能否与对手联合?

◆ 还能起死回生吗?

◆ 故事是否折射出国民素质?

三十

二、留个缺口给别人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管理启示: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三十

三、心灵小品——重见光明的魔术

如同一颗星星,它的每个部位都向你注视着。

我的朋友维特是一个职业魔术师,他受聘于洛杉矶一家宾馆。由他表演受欢迎的精彩的魔术,每天晚上都要给来这里吃晚餐的老主顾们表演。一天晚上,他走到一家人围坐的桌旁,自我介绍后,他拿出一副纸牌开始表演。他转向坐在桌子边的一个小姑娘,让她选择一张牌。女孩的父亲告诉他,温迪是他的女儿,她是个盲人。

维特回答:"那好,这对她最好不过了,我喜欢在任何情况下变戏法。"说着他转身面对姑娘,维特说:"温迪,你想帮我去玩一个戏法吗?" 她微微有些害羞,耸了耸肩膀说:"可以。" 维特在女孩坐的桌子对面坐下来说:"我将出示一张扑克牌,温迪,它将是两色牌中的一张,不是红色的就是黑色的,我想让你做的是运用你的灵感告诉我一张牌是什么颜色的,红色或黑色的,你明白吗?"温迪点点头。

维特出示了一张梅花K说:"温迪,这张牌是红色牌还是黑色牌?" 停顿片刻,盲女孩说:"黑色的。"她的家人全笑了。

维特又出示了一张红桃7说,"这张是红色的还是黑色的?" 温迪说,"红色的。" 维特又出示了第三张牌,一张方块3,问道:"红色的还是黑色的?" 没有一丝犹豫,温迪说,"红色的。"她的全部家庭成员都激动地咯咯笑起来。他又出示的三张牌,她全部说对了。令人难以置信,她猜了6次,6次都对了!她的家人不敢相信她怎么会如此幸运。

到了第7张牌,维特出示了一张红桃5问:"温迪,我想让你告诉我这张牌的数码和花色……是红桃、方块、梅花还是黑桃?" 等了一会儿,温迪自信地说"它是红桃5。"她的家人发出惊叹声,他们全都惊呆了。

她爸爸问维特所做的这些是戏法还是真正的魔法。维特回答:"你应该问问温迪。" 父亲问:"温迪,你是怎么做的?"温迪笑着说:"那是魔术。"维特和全家人握手告别,他紧紧抱住温迪,留下了扑克牌,告辞了。显然,由他所创造的这个神奇般的时刻是这个家庭永远难忘的。

当然,问题是温迪怎样知道扑克牌的颜色呢?因为维特到宾馆之前从不认识她,所以他不可能提前说出哪张是红色牌,哪张是黑色牌。而且由于温迪是盲人,当他出示牌时她是不可能看到牌的颜色和牌上的数码,那是怎么回事呢?

维特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依赖于一个秘密的规则和一些机智的思考。他从业早期,维特已经研究出一只脚规则,它不用字就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在这次受雇于宾馆之前,他从来没有机会去使用一下这一规则。当维特坐在温迪的对面时悄声说:"我将出示一张扑克牌,温迪,它将是两种颜色中的一张,不是红色的就是黑色的。"他轻拍她的脚(在桌子下面),拍一下是红色,拍两下是黑色。

为了使她确切地理解他,他又重复说出了秘密信号:"我想让你做的是运用你的灵感告诉我一张牌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拍一下)或者黑色的(拍两下),你说怎么样?"当她点头同意,他知道她明白了他的意思并开始玩牌。当他问她是否可以试试时,她的家人都蒙在鼓里。

三十

四、穿越玉米地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大学。

在快下课时教授对同学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

一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二十个人的名字。"

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邻居、朋友以、亲人等等。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

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三十

五、一个德国的动人故事

前不久,德国一家电视台提出高薪,征集“十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

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

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前边观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 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 在一个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队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

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是抢救儿子,还是扳道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声“卧倒!” 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

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在轰鸣着驶过,孩子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没误工过一秒钟。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

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诉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呼呼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 ”了── 这就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唯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第8篇:法制故事案例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值得阅读的法制故事案例,希望大家能喜欢。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都能见到我们的交通法规。这些法规有人会“破坏”,例如我的爷爷和外公,他俩一遇到红灯,就会先看看人行道上的红灯,如果是绿灯,就提前走了,这样多危险呀!但也有人很遵守交通法规,例如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遇到红灯就会自觉停下来,等到了绿灯再过马路。今天我要来说说爸爸的光荣之处:

记得上次,我、妈妈和爸爸开着汽车走亲戚。当我们吃饭时,亲戚对我爸爸说:“侯国良,我们难得见面,来,来一杯红酒吧!”爸爸听了,连忙用手直摇:“哎呀,我不会喝酒,而且还要开车呢,如果喝了酒会闯红灯出事的!”亲戚被爸爸所说的话感动了,很佩服:“你真重视法规呀!那咱们还是喝点橙汁吧!”爸爸也很感激:“谢谢啊!”我也从愁眉苦脸转换成了开心笑脸。所以我爸爸在那天没有喝酒。

啊,就这么一件事,也能体现出爸爸对交通法规很重视。在那一天,我听到爸爸说的那番话,就决心自己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重视交通法规。

同学们,请你们也跟你们的父母说一声:“喝一口酒,就会了事故;喝一瓶洒,会让你的家人痛哭一夜,因为不能‘醉酒驾车’。”

第9篇:师德案例小故事

爱的奉献

从事教学工作14年了,担任班主任工作10年,我深爱我的职业,更爱那些天真可爱的学生。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的班主任,我班有一位男生叫李贤卫,他学习有上进心,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良好,但就是爱与同学发生矛盾,经常有学生学来向我告他的状,通过交谈我了解了李贤卫同学的父母去世了,与奶奶相依为命,是典型的孤儿家庭,生活很困难,他自尊心强、内心自卑,心理非常敏感、脆弱,经常攻击同学,根据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课开了一个主题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过程中,他主动与同学交流,大家很开心,李贤卫也和同学的紧张关系缓解了很多。经过上次的班会,我感觉到李贤卫变了,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我校所处城乡结合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孤儿较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孩子扔给老师,自己却不闻不问,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如何一概不知。而有些孩子的父母,有的下岗,有的溺爱孩子,有的只顾赚钱而不管孩子怎样,这样的孩子在校表现一般都较差强人意,凡是这样的父母,一旦孩子有了问题,老师一般都与之联系不上。像李贤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无论如何孩子是需要父母关爱的,老师给予的再多也不如自己父母给予的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中,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领导者更是孩子们的知心人,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做到了解每一位孩子,爱每一位孩子,发挥班干部的组织作用。协调全班的凝聚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和谐中成长。 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洒向每一个学生。享受教师的爱是每个学生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这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教师对任何学生都不能有所忽略,把爱心给予他们全体,一个也不能少。

几年来,我通过实践和探索在班级管理中虽没有取得辉煌的成绩,但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班主任工作是复杂而繁重的。只要我们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他们,无悔我们的人生。让我们一起用爱的心态感染学生,用爱的眼神激励学生,用爱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爱的行动帮助学生;让我们的爱在校园,让学生在爱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观念变才能意识变,意识变才能行动变。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如此,怎样才算更新观念呢?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在班级的位置。班主任是班级的引导着,班级里的一切事务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团结一致.

二、提倡民主,发挥民主自治的作用,管理好学生。

三、降低标准,循序渐进,增强学生信心。

四、倾注爱心,用心灵赢得心灵。

五、要善于动笔,善于积累.

六、学习学习再学习。要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新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才能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

上一篇:校园节能减排倡议书下一篇:服装督导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