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政府适应执政为民、信息公开等信息化建设需求,提出了一套“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的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为构建集团型企业、行业、政府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平台集群

1.引言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政、事、企业单位办事效能的重要标志。当前,许多政府机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在只处于基本办公OA等应用系统的建设。

本文就电子政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发展趋势,提出采取“主站+子站”的集群模式,进行集中化安排、分布式管理, 实现多站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发挥信息集成优势,同时整合政府部门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2.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现状

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大多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要建设电子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政府职能和资源,推动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但是,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基本上各个地区自建一套,很难实现上下联动,从而和理想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具体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1)政府信息资源存在大量孤岛

由于各个政府各自为阵构建自己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分类编码不统一,从而导致政府上下级无法联动,无法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

(2)重复投资

许多政府机构重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很好地以区或市为单位统一规划,从而大大地出现了重复投资现象。

(3)信息化建设手段还有待提高

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也需要快速适应移动互联的需求,当前大部分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还没有退出移动互联功能。

(4)电子政府信息化规划与开发利用还亟待完善

一方面各地政府没有很好地从区域发展考虑信息化的规划,从而导致政府上下级信息不流畅;另一方面信息的采集、发布、交换等相关机制还亟待建立,以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

2.2 趋势

为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在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根据制定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做了一定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明确了我国政府电子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概括起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呈现如下趋势:

(1)加强区域性信息化建设规划总体设计;

(2)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统一分类编码;

(3)加强政府信息化运维体系的建设;

(4)加强便民性服务与互动渠道建设;

(5)进一步整合政府职能,尽可能在平台实现各种政府业务申报流程;

(6)加强政府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

3.平台建设思路与方案

3.1 构建思路

根据目前大部分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着重考虑到平台将来的纵深发展,平台需要部署在开放的操作系统上,并考虑采用集群实现负载均衡,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因此,整个平台考虑部署在Linux环境下,采取大型的Oracle数据库,统一信息资源分类编码,以“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定位为主,重构政府公共服务展现流程,打通政府上下级联动,构建便捷的民情反馈渠道以及民互动方式,真正实现执政为民、高效办公的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

3.2 平台建设方案

(1)硬件平台方案

硬件网络层是整个项目运行的基石,合理的构建和部署硬件系统,充分发挥整个项目各个环节的性能是实现整个项目高性价比的基础。采用多台服务器集群方式进行负载均衡,以提高平台效应速度,具体部署如图1所示:

图1 硬件部署方案示意图

①采用oracle主备的方案。数据存放在本地服务器里;

②主站及子站的CMS后台管理分别独立于一台服务器,主站与子站的平台管理人员及平台编辑人员在不同的后台维护操作,确保主站与子站的管理操作互不影响,从而提高主站与子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③搜索以及采集应用系统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里,由于搜索及采集同时工作时并发进程对系统要求比较高,所以为了不影响其他的应用系统,该应用独立部署在一台服务器里;

④内容静态页主站和子站群分别发布到一台服务器,并主站点用网页防篡改软件对文件作加固处理;

⑤前端采用主站和子站群分开负载到两台WEB服务器,实现访问分流;

⑥网络问政管理系统部署到独立一台系统,并用网页防篡改软件对文件作加固处理;

⑦单独使用一台服务器来备份所有相关的应用系统,当有一臺服务器处于故障时,可以用此台服务器启用。

(2)平台系统支撑软件方案

平台软件层包括支撑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系统软件:

①操作系统采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作为其操作系统,目的是提高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②数据库系统选用Oracle10g For Linux,以满足用户对内网门户站群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需求;

③应用服务器选用Websphere,Websphere 是一种多功能、基于标准的应用服务器,其综合性功能支持集成化基础结构,既能连接各种遗留系统,也能连接最新的 Web 服务;

④平台防篡改软件系统选用具备监控端、发布服务器和管理控制端等功能的软件。要能够按照以下部署方式的平台防篡改软件:

图2 平台防篡改部署方案示意图

(3)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设计方案

为满足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管理要求,方案需要集站点设计、开发、管理及内容发布于一体的构建与管理平台。下面对整个解决方案中应用层各作简要的设计说明:

①Web层设计要以实用、简单大气、展现内容丰富等为原则进行设计;

②网络问政系统应包括在线问政、在线访谈、在线调查、民意征集、平台投票功能,支持与市级网络问政系统的无缝对接,可以满足网民对政务工作的了解和参与;

③在线视频点播系统为网民观看电视新闻或访谈视频;

④移动终端系统为用户随时随地可以快速访问平台;

⑤平台还需实现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统计管理、发布管理、操作日志管理、访问日志管理、资源库管理、平台推广管理等功能;

⑥平台需要实现上下级联动,为此也要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统一信息分类编码,以确保政府上下级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

4.结束语

本文从当前政府机构信息化建设需求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融为一体的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贤鹏,陈淑英.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规划及研究[J].山东通信技术,2006.1.

[2]费贤波.城市综合体项目的信息化服务平台[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7.

[3]吴国华.农村土地托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8.

[4]吕良臣.浅谈我县三农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2.

资助课题: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XJG-14-48-3);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TZY-2013-25)。

作者简介:古发辉(1978—),男,江西瑞金人,在读博士研究生,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智能计算和高职教育。

作者:古发辉

第2篇: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方案设计策略

【摘要】 围绕着便利和快捷使用体验的安全问题始终应作为各类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系统建设的立项研究阶段就开始着重系统的進行安全系统部分的规划设计的问题,是各级项目建设单位、审批单位和设计及实施单位应重点关注的。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安全系统 设计策略

一、系统的定级和备案

国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行等级保护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基本政策,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根据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结合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安全保护策略、计划和措施。通过将等级化方法和安全体系方法有效结合,建设等级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所以在项目立项建设方案编制中应明确提出本次项目中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定级的级别。

二、安全风险的分析

(1)划分安全边界。基于边界的安全隔离与访问控制是传统安全防护的重要原则,依赖于区域间的区域边界,需要着重考虑对不同要求的安全区域设置差异化的安全防护策略。

(2)稳定可靠要求更高。现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各业务系统对于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运行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项目建设中的系统平台服务的稳定性、安全策略部署、容灾恢复能力和事件处理审计等更多的关注。

(3)数据安全问题。在传统信息化系统网络中各种应用服务的标准流量和突发流量有迹可循,流量模型设计相对较为规范、简单,如果对于云平台等虚拟化环境下,同类型存储或者应用服务器的规模增长较快,应考虑依托统一架构的基础网络来承载,配置性能指标更高的安全设备,还要考虑用户的数据存储、处理、网络传输等与虚拟化系统有关的安全要求,以及多用户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面向使用者的身份鉴别、认证管理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机制符合用户的需求。

三、安全策略部署原则

(1)遵循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法规和标准;(2)贯彻等级保护和分域保护的原则;(3)管理与技术并重,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相互协同,形成有效的综合防范体系;(4)充分依托已有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5)相对应级别的安全的信息系统应具备对信息和系统进行基于安全策略强制的安全保护能力。(6)在技术策略方面,相对应级别的安全要求按照确定的安全策略,实施强制性的安全保护,使数据信息免遭非授权的泄露和破坏,保证较高安全的系统服务。(7)对计算机、网络的设备、环境和介质采用较严格的防护措施,确保其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硬件支持,防止由于硬件原因造成信息的泄露和破坏。(8)通过对局域计算环境内各组成部分采用网络安全监控、安全审计、数据、设备及系统的备份与恢复、集中统一的病毒监控体系、两种鉴别方式组合实现的强身份鉴别、细粒度的自主访问控制、满足安全系统定级要求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较高强度密码支持的存储和传输数据的加密保护、客体重用等安全机制,实现对局域计算环境内的信息安全保护和系统安全运行的支持。(9)采用分区域保护和边界防护,在不同区域边界统一制定边界访问控制策略,实现不同安全等级区域之间安全互操作的较严格控制。(10)按照系统化的要求和层次化结构的方法设计和实现安全系统,增强各层面的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安全管理中心,在统一安全策略下对系统安全事件集中审计、集中监控和数据分析,并做出响应和处理,从而构建较为全面的动态安全体系。(11)在管理策略方面,应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化的定义。根据实际安全需求,成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安全方案体系架构设计建议图

安全系统的信息安全体系涉及到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五个层面,涵盖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内容安全、监控审计、备份恢复的内容。

结论:近年来各类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要求越来越迫切,通过对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内的安全系统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设计,可以保证项目立项研究申报阶段对于项目中涉及的安全系统部署的策略和方案最大可能的全面和优化,进而要求和指导后期的项目采购、建设和运行,保障电子政务各类应用安全可靠的运行。

作者:郭兵

第3篇:论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的依托关系

摘 要: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两面旗帜,根本目的都在于探索构建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但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以“地方统治”为特征的传统行政环境是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在地方推行遭遇诸多困境的主要原因。应通过从“地方统治”走向“地方治理”的转变,使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相互依托,从而优化部门结构,形成沟通顺畅、权责一致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构建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政务中心;地方治理;地方统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 Ministry System Reform and Administration

Service Building in the Trend of Local Governance

WU Zhi-mi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Key words: super ministry system reform; administration center; local management; local governance

引 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五次规模较大的革新。(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主编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和重点》一书中做了详细的回顾与总结)[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结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大部制”的提出掀起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第六次浪潮。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和政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对于中央层面的治理变革,地方政府层面的治理和变革同样重要(陈振明,2007)。[2]当中央政府第一轮的大部制改革基本完成后,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多样性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和地理联系更为密切”[3](万鹏飞,2005)的各个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实践和创新大部制,成为地方推进大部制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性问题。

大部制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其相同相近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一种管理体制。这让我们联想到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走过了十几年的政府服务中心。政务中心各地对政务中心的称谓并不一致,主要有行政服务中心、政府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政务大厅、部门服务中心、办证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政府超市等。 就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方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团体办理咨询、审批、办证、监督投诉等多种事务,将相关的政府服务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形成“政务超市”。从实践操作来看,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具有很多相同点:首先改革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其次,两者都是规范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手段;再次,改革的手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一个职能整合和组织优化的过程。

现实中,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困难重重,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推行的过程中往往陷入多层困境。但是,政务中心的地方实践毕竟已经走过了10余年,并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市、县(市、区)都设置了政务中心,总体而言,各级政务中心设立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转变政府施政方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预防审批腐败等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鉴于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操作实践的相似性,地方政府在大部制改革中如何吸取借鉴政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具体手段,地方政府在推行的过程中如何把两者相互结合,是否可以形成互动?这是本文尝试回答的两个问题。吴志明:论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的依托关系

一、文献综述

由于政府和政治行政体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治和管理学领域关于政府及其治理变革的研究向来都是主流话题。政府变革每走出一小步,都会吸引学者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末政务中心实践的开始,到大部制改革的提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从CNKI简单检索来看,政务中心的研究大概在2000年兴起,以“政务中心”、“政府服务中心”、“行政中心”为主题词检索,检索到2000年到2009年的相关研究论文超过800篇;而“大部制”的研究在2007年兴起,以“大部制”为主题词检索,研究论文超过300篇。

在文献的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最为集中的是探讨政务中心建设和大部制改革出现的困境、难点以及思考、出路。比如,姜晓萍(2007)在《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一文中指出政务中心的发展遇到“法律地位不清晰、职能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遇难题”等困境;[4]吴爱明、孙垂江(2004)在《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一文中提到由于缺乏系统性制度变革的大环境,依靠行政命令推进发展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在发展和运行过程中也凸显了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其中包括思想、制度、现实以及管理和监督困境;[5]江红义、陶欢英(2007)在《行政服务中心:绩效、困境与走向》一文中首先承认了地方政务中心建设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同时也提出政务中心建设无可回避地陷入了三大困境:“普遍设立与规范缺乏的矛盾、集中管理与部门审批的矛盾、站内审批与站外审批的矛盾”;[6]艾医卫、颜道成(2007)在《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绩、问题和对策》一文中同样提到政务中心建设陷入“理论指导滞后,思路不明确;服务功能不全,职能不明确;法律支撑不力,体制不顺畅;部门利益驱动,行为不规范;”等发展困境。[7]

虽然大部制改革才刚刚起步,但是在其推进中同样困难重重。汪玉凯(2007)指出尽管国外大部制改革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究竟大部制改革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是否有效,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并指出大部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部门利益,能不能遏制住大部制改革过程中的部门利益争夺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问题;[8]徐峰(2008)也同样说到大部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部门利益;[9]蔡恩泽(2008)在其《大部制改革有四难》中指出大部制改革有权利整合难、人员分流难、机制磨合难、运行监督难四大难题;[10]周志忍在其《“大部制”:难于承受之重》一文中指出大部制并不能解决“多门”和“部门”之间的矛盾,同时大部制更有可能加剧执行和决策执行统一带来的权力集中问题,大部制导致部门过大将不能得到有效监督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11]

综上所述,政务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思路不清晰、职能定位不明确、法律规范不到位、实践操作受限制;而大部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适应难、改革推进缺乏经验、决策执行过度统一、监督难等。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所遇到的这一系列困境,甚至和以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遇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难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质上最大的阻力都是来自于“部门利益”。各级政府在面对权力重组和角色转化时,由于触及相关部门和官员利益,而不能得到其及时有效的支持,导致行政改革的速度推进缓慢或是 “政府作秀”吴爱明和孙垂江在《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和发展》一文中指出,地方政务中心建设很大程度上是一场触及不到体制性和实质性问题的形式主义变革,是一场“政府作秀”。 现象的出现。由于地方大部制改革将更多地关系到相关部门和官员利益,在缓慢的推进中同样更有可能陷入“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出现“开倒车”的现象,从而演变成为一场触及不到体制性和实质性问题的形式主义变革,一场“政府作秀”。

二、陷入地方统治的改革困境

每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却有多个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主导发起行政管理体制号令后,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地推广、实践、创新它以及民众、社会各组织团体普遍认可程度,都关系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相对于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而言,地方政府更强调执行力。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更具有迫切性(徐继敏,2008)。[1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中央政府的改革同步,地方政府的治理变革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经过多次改革,我国地方政府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调整机构设置及精简人员编制、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目前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仍未过大关,地方政府转型任重而道远(陈振明 2007)。 [13]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与被统治的观念根深蒂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社会的高度统治和中央集权,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对国家和政府的神话(曹现强 2007)。[14]地方政府的“地方统治”观念是历史形成的产物,在现代公共民主的社会中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地方政政府仍旧以“地方统治”的角色姿态自居。地方统治导致部门利益的集中是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陷入诸多困境的主要原因。地方统治指的是地方政府以“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并以“控制”的手段进行地方管理,在地方民众和团体面前、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当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中扮演“地方统治者”的角色时,地方政府就成了地方利益和权力中心,在地方发展中集决策、执行和监督于一体,拥有地方资源的配置权,把地方政府各部门主导的部门利益凌驾于地方公共利益之上,从而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的出现。因此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会困难重重,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同样可能演变成为一场触及不到体制性和实质性问题的形式主义变革。

三、走向地方治理的视野

政府失效、市场失效以及全球治理等问题的出现,使治理理论在国外行政改革实践中得以迅速兴起。“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 (Less Government , More Governance) ” 成为当前一些国家政府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口号。治理理论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理论观点是:(1)治理意味着管理主体的变化,政府不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成为一定层面上的权力中心;(2)公共产品的供应可以由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承担,与政府部门相互依赖、互通资源、分担政府的责任;(3)治理的目的是达到善治,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协调合作(郭济,2007)。[1]

Bovaird和Loffler(2003)对地方治理作了下列定义:地方治理是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结构以及过程,它决定了个人与组织行使权力的方式,此方式除了超越一般利害关系人所做出决策的力量之外,也会影响个人或组织在地方层次上的福利。[15] “地方治理是当今整个治理思想和多层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文星,2007)”[16],它重新界定了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为了回应日益增加的公共需求和民众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 地方政府不再是“地方统治者”,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地方政府开始通过授权和分权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同时地方治理也意味着地方政府从政府层级的垂直结构中抽身,确立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利益。

随着地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意愿的增强,地方政府也被迫改变传统的封闭官僚层级的“地方统治”形象,结合市场和民间社群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它发生在地方,却又不仅仅限于地方的边界;它强调以分权化为主导的地方权力和自主管理能力,但又倡导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私企之间、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之间广泛的合作与伙伴关系(孙伯英,2003)。”[17]我们将该演变过程称为“从地方统治走向地方治理”(Leach R.,2001)[18]。

“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科学决策、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十七大报告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模式。大部制改革要求把职能交叉、重叠的行政资源合并重组,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现象的出现,破解政府部门争功诿过、争权卸责的现象。部门合并必然要求进行官员的分流精简,甚至下放。同样地,政务中心建设要求各部门下放一定的权力,以利于政务中心的集中管理。地方政府要在这一总体要求和目标模式下推进大部制改革和完善政务中心建设,摆脱改革中陷入的种种困境,就必须转变政府姿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从地方统治走向地方治理。即要求地方政府由“掌舵”转向“划桨”,一方面是在地方发展中改变“单一中心,政府绝对主权”的地方统治状态,进入公共利益至上、多元主体参与的地方治理轨道;另外,地方政府在推行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地方特色,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要结合地方特色以及各级政府的角色和能力来安排改革。而这些都要求地方政府各部门和官员积极配合,改变传统的地方政府“全能角色”,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把相关权利和利益让出来进行整合重组,服务于地方治理;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权,从政府层级的垂直结构中抽身,确立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利益,最终进入地方治理的轨道模式。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是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影响和制约着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行政运行机制、行政文化与行政效率等(杨冠琼,2002)。[19]因此在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中和政务中心建设的完善过程中,行政环境的建设是其成功的保障。

从地方统治走向地方治理为地方政府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改变部门利益和官员利益至上的原则,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让地方多元主体参与到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二是要求地方政府从传统的政府层级的垂直结构中抽身,确立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利益。如前所述,大部制和政务中心在地方推广建设时所遇到的一系列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合其生长的地方行政环境。地方治理的这两点要求恰恰为地方政府行政改革构建了这样的一个良好行政环境:

——政府部门利益产生冲突时,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注重社会管理职能,形成上下互动式的改革;

——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强调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推行改革;

——注重决策、执行、监督的适度分离,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最终目标。

现实中,地方政府仍然没有完全走出地方统治的“王朝模式”,上述行政环境的形成在我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要取得突破,避免演变成为一场触及不到体制性和实质性问题的形式主义变革,地方政府又必须努力构建这样的行政环境。这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要取得突破就必须具备上述的行政环境;二是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和完善政务中心建设同时也是构建这一行政环境的具体

手段。

四、大部制改革与政务中心建设的依托关系

地方政府建设政务中心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行政审批流程中一个投资项目由多个部门分头审批所造成的审批环节多、所需时间长、过程复杂的矛盾,把涉及的审批部门集中起来,形成“一站式”集中审批场所,以此提高效率、方便投资者,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大部制改革同样也是把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集中起来,由一个大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减少行政成本。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地方推行中所遭遇到的一系列困境的主要原因也具有统一性,并且改革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政务中心建设在地方摸索实践已经具有十几年的经验,但地方大部制改革才刚刚开始,鉴于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的相似性,如何把两者依托起来,一同推进?本文认为应通过地方政府由“地方统治”走向“地方治理”的角色转换,在努力构建和优化地方行政环境的同时,模范引导、渐进推进、上下互动、分工合作,把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相互依托起来,从而优化部门结构,形成沟通顺畅、权责一致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模范引导

政务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摸索,数量由少到多、功能由单一到综合(即不再是单纯办理行政审批,而是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为公民、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成了“政务超市”),使政务中心建设演变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市、县(市、区)都设置了政务中心。政务中心建设是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地方治理能力,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为社会、为公民有效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有益探索,具体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行为、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管力度, 以更好地服务群众。政务中心的积极作用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可,是实践大部制改革的一个很好范例。

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中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广泛吸取政务中心建设经验。一方面依托地方治理的行政环境优化,有条不紊地推行大部制改革;另一方面通过大部制改革优化地方治理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大胆实践创新,随行政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并且在一步一步的改革过程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要把大部制改革作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尽快构建适合地方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2.渐进推进

政务中心建设是在地方政府摸索下渐进推开的。从第一家政务中心的出现,到全国普遍建立和被社会广泛认可,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组织机构复制,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改革的能力渐进式地推进。中央发起大部制改革号令后,各地政府也不能进行简单复制,一蹴而就。地方大部制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组织机构和政府体制,而现行的地方政府体制同样也是通过几十年演变而成的,承载着社会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社会习惯。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如果快速地推行大部制改革、抽象地重塑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很容易忽略地方政府结构所赖以生存和运行的社会习惯和社会心理。以为只要大部制一旦确立,就能解决原有体制下的所有问题,这样快速的改革不仅动摇了原有地方政府的根基,而且使新建立的地方政府组织结构难以按预期目标运行,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中推行大部制改革,首先要处理好与社会各主体的关系,比如与其他各级政府和公共组织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改变地方统治的“全能角色”,与社会多元主体建立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时,社会习惯和社会心理的改变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地方大部制改革同样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地推进。

3.上下互动

我国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是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发起的,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战略。这种战略经常忽视地方社区的利益和偏好,对地方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多样性视而不见,将整齐划一的组织、模式推广到全国或是全省(万鹏飞,2005)。[3]然而政务中心建设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改革尝试,是各地为了克服行政审批无序、效率低下的毛病,为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而做出的一种行政审批制度的自发创新实践。自1996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这种“自下而上”的政务中心建设摸索一直阻力重重。直到2004年,随着中央审批制度改革的启动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政务中心建设才得到广泛的推行。中央政府的改革是对地方政府所反映问题的一种回应,改革的立法充分考虑到了地方意见和要求。因此成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战略。从上到下,中央政府确立基本的改革方针、模式和原则等大的改革方向;从下到上,各级政府根据自身特色在积极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改革。

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中推进大部制改革,也应该采取上下互动的战略模式。地方政府首先应该熟悉中央政府设定的大部制改革基本框架,理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同时又应该从传统的政府层级垂直结构中抽身,确立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利益,并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大胆的实践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尤其应发挥“自下而上”的力量,注重基层的实践经验,形成上下互动式的改革。

4.分工合作

地方政府建设政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方便了社会公民、企业以及相关组织团体,但是政务中心各个窗口的职能十分有限,其相应的职能部门对其放权过少或是象征性地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项放进窗口,真正应该进入窗口服务的实质性审批项目还是留在相应职能部门自己手中,使政务中心成了“收发中心”,最后导致窗口没有实质权力,客户来了也办不了事(笔者曾在“走进政府”的主题社会实践中以组长的身份带领四川大学2005级行政管理专业7位同学走访了四川省政务中心和成都市政务中心,期间与部门相关处长、窗口工作人员以及前来办事的民众做了深入的交流,对此问题深有感触)。如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是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地方政府在走向地方治理中推进大部制改革,要把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从而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鉴于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的相似性,地方政府应该把政务中心和大部制改革结合起来,大部制改革注重决策职能的整合,政务中心建设注重服务职能的提供和监督职能的实现。在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从地方政府的职能特征出发,把相同或相似的决策职能整合起来由一个“大部门”管理,并由其负责做出最终“决策”,避免多头管理、权责不一致的现象出现;同时把决策后细分的相关执行权下放到各个“窗口”,即各个执行部门,统一整合到“综合服务性的政务中心”,由政务中心管理执行,使政务中心成为综合性的“政务执行中心”,这样既避免了政出多门,又保证了权责一致;在监督环节上,一方面“大部制”整合的决策部门和综合性的服务中心相互监督制约,也就是执行权和决策权的相互制约,另一方面综合性的政务中心直接面对社会与公众和政府各部门,接受大众的广泛监督。地方政府把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解决政务中心成为“收发中心”的尴尬,同时又实现了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分立”,从而优化部门结构,形成沟通顺畅、权责一致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构建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于地方发展。

五、结语

在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要求多样化的面前,地方政府要在地方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必须实现从“地方统治”走向“地方治理”的角色改变,由“掌舵”转向“划桨”,通过授权和分权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同时地方政府又必须从政府层级的垂直结构中抽身,确立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利益,因地制宜地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治理模式。

而作为当前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只有在地方治理的行政环境下才能取得突破;同时,也只有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模式下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才能优化地方治理环境,促进地方发展。当然,大部制改革和政务中心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地方政府职能,而必须以信息、效率、合作、决策和责任为标准,对地方各政府部门的职责重新分配,最终目的都是构建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和重点[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8.

[2] 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6).

[3] 万鹏飞.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译丛(译丛总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姜晓萍.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

[5] 吴爱明,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6] 江红义,陶欢英.行政服务中心:绩效、困境与走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7] 艾医卫,颜道成.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8] 汪玉凯.大部制改革最大阻力来自部门利益[J].农村工作通讯,2008(3).

[9] 徐峰. “大部制”难点是特殊利益集团[N].广州日报,2008-03-03.

[10] 蔡恩泽.大部制有4难[J].廉政瞭望,2008(2).

[11] 周志忍. “大部制”:难于承受之重[N].中国报道,2008-06-03.

[12] 徐继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如何推行大部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3] 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6).

[14] 曹现强.公共性的现代回归:从统治到治理——对治理理念的一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5]Tony Bovaird,Elke Loffler.公共管理与治理[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165 – 166.[16] 李文星,郑海明.论地方政府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公众互动式沟通机制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17] 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J].中国行政管理, 2003 (4).

[18] Leach R,J Percy – Smith.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1(11):458.

[19] 杨冠琼,江河.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与协调[J].经济管理,2002(3).

(编辑:夏 冬;校对:杨 睿)

作者:吴志明

第4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和措施

XXX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村级为民服务站

建设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工作,加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力度,按照省、市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的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和公共交易平台的服务水平,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和完善县、乡(镇)、村(社区)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政务服务水平和建立公开、透明、公平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确保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村级为民服务站建设工作在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工作安排

(一)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

XXX哈尼族自治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11年8月23日设立,计划与县政务服务中心同时进驻到县便民中心大楼。

实施步骤:

1 1.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 月底前); 2.制定交易中心办公场地装修方案(2012年 月底前); 3.确定进场交易的单位和部门,以及所涉及的交易事项(2012年 月底前);

(二)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 目前,已成立并投入使用的乡镇为民服务中心2个;整合项目,完成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房屋建设4个;乡镇为民服务中心设在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7个。

实施步骤: 1.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各自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 月底前);

2.各乡镇选定两中心办公场所(2012年 月底前); 3.各乡镇两个中心挂牌成立,并正常运转(2012年 月底前);

(三)村级为民服务站建设。

村级为民服务站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面的又一新举措,按上级级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的要求,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在县委党代表大会上,县委书记特意作了此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全县共15个乡镇共有5个社区164个行政村期,需建设为民服务站169个。

实施步骤:

2 1.传达学习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2012年 月底前); 2.各乡镇积极制定建设方案(2012年 月底前); 3.选定各服务站点建设地点(2012年 月底前); 4.挂牌成立为民服务站(2012年 月底前)。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成立县筹建工作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设政务服务局筹建工作组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筹建工作组。

(二)精心组织,切实做好筹建工作方案。按照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为民服务站建设的相关要求,制定系列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建设式样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职责、运作模式、性质,确定“一站式”服务的内容。

(三)加强协调,切实做好筹建的各项工作。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县政务服务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运行模式,按照确定的系列筹建工作方案,采取“目标倒逼制”,精心组织实施,力争按时限要求完成任务。

第5篇: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方案

一、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是指结合政府各类决策支持系统、相关应用系统的接入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需求,构建的共享数据库,它是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各类电子政务共享交换数据的有机管理,并为应用提供相应服务。

在经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上网、政务公开、网上行政等发展阶段之后,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单一的政府机构业务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积累的政务信息资源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各委办局之间互联互通不足,业务协同困难,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缺乏统一的政务信息管理和服务机制。这些问题的症结之一是缺乏统一规划、规范建设的政务信息共享库。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就是为统筹地方政务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交换和使用,建立有序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各个信息资源权威发布者提供规范、科学的共享发布手段,为各个资源使用对象提供资源的检索、定位与获取服务。通过与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的目录服务相结合,解决地方重要信息资源管理难的问题;与交换服务相结合,解决地方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难的问题。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库的建设,全面实现整个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次建设,长久复用”的建设目标。

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国家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为主要建设思路的导向正在逐渐形成。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库,不仅符合电子政务工程整体发展规律,抓住了当前政府最关键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为电子政务工程的深化与开展,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对推动政府改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升领导的科学决策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需求分析

随着电子政务各个业务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不但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等公共信息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而且各个业务部门对其他部门专题数据的需求也非常强烈。目前这些信息中部分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信息的一致性和鲜活性还不能很好的保证。因此,要满足各部门业务流程和信息共享的需要,不但要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下建立起信息资源基础库,而且要建立起对这个基础库的管理、维护、更新和使用的长效管理机制,使数据库能够不断的扩展、完善,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鲜活性和准确性,为整个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共享库基础功能需求

1)

对数据访问下载的支持

共享库系统要为政府用户及各级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访问和下载信息资源的支撑服务。政府终端用户和各级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和目录系统授权验证,将数据查询条件及查询要求提交到共享库系统,共享库系统分析查询条件及查询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定位、获取、打包返回给服务调用方。

2)

数据检查比对

共享库系统要为政府用户及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检查比对支撑服务。政府用户及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和目录系统授权验证,将需要比对的数据提交到共享库系统,共享库系统将用户提交的数据和共享库中数据进行一致比对。

数据检查比对服务,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各级政府部门,该服务将来也可应用于银行、中介、企业等经营性机构的日常业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的便利服务,通过合理的数据使用授权,扩大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授权面,满足了用户对数据进行权威认证的需求,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走向社会公众,探索一条社会基础信息资源为政府、企业、公民全方位数据利用服务的资源应用模式新道路。

3)

数据同步

为保持共享库数据良好的鲜活性,需要建立委办局到共享库系统之间的数据双向同步更新机制。根据信息资源生产-消费模型,各个委办局既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又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为确保共享利用的信息资源准确有效,各委办局需要及时将更新的业务信息同步到共享库系统,同时共享库系统还要将得到更新的业务信息及时同步给其他委办局,从而实现数据双向同步互动。 共享库系统通过建立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同步接口规范及同步策略规范,建立策略模式下的基于参数灵活配置的数据同步更新机制,提供数据双向同步服务,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及时同步更新。

4)

数据规则约束检查

共享库数据要满足一致性、完整性、正确性要求。共享库系统需要提供数据规则约束检查手段,对入库数据按照业务逻辑规则进行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的数据清洗整理,保证共享库数据干净、准确、可靠。

5)

目录服务需求

按照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建立信息资源目录标准服务及元数据描述服务。

2、共享库安全需求

从三个方面提出共享库建设的安全需求: (1)

用户的安全性

系统提供和交换平台中用户认证层的接口连接,来保证用户的身份安全和访问安全。一是身份安全,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合法用户才能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访问,这通过用户认证层来保证;二是访问安全,经过了身份认证的合法用户只能读取被授权访问的信息资源,这通过信息资源目录系统来保证。

(2)

数据自身的安全性

数据对于共享库来说,是最基础的要素,它的安全性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要提供对数据库自身内容的安全备份和恢复功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恢复性。

(3)

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认证系统、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对共享库系统的数据访问进行安全保护。用户认证系统保证用户身份合法,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保证用户信息授权访问合法,经过身份认证和授权验证,共享库数据可以通过服务形式返给应用程序。

3、共享库管理需求 1)

共享库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授权使用。共享库逻辑上集中建立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对共享库进行管理、维护。各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对共享库的使用通过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实现。同时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保证共享库的稳定运行和长效管理。

2)

数据的更新维护

结合共享数据的分布情况、应用需求及数据逻辑集中管理要求,本着“谁拥有数据谁更新”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数据更新维护方案。做到共享库数据的及时更新,保持数据良好的鲜活性。

3)

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内容的标准化、元数据的标准化等方面。数据内容的标准化:要结合共享库的内容标准,科学合理地划分数据结构,形成数据分类、分层的标准化组织结构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化:要结合共享库的元数据库标准,对数据内容进行精确描述,为数据目录服务和数据共享与交换提供基础。

4)

数据的扩展

要结合多层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对共享数据的扩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共享库扩展框架,既能满足对现有数据项的管理,又能够很好的满足未来对扩充数据项的增加需求。

5)

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

必须加强数据资源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授权管理,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

6)

数据展现

通过应用开发,提供对数据内容和数据描述的浏览展现、查询、统计等功能。

三、政务信息共享库总体设计

1、政务信息共享方案的选择

通过对不同建设方案的分析比较、取长补短,“逻辑集中适度分布建设”方案兼有“集中建设”方案和“分散建设”方案的优点,又弥补了各自的缺点,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库的理想建设方案。

具体而言,各共建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合本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形成共享数据库。根据具体情况,共享数据库一部分部署在各部门,自行维护;另一部分由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管理运行。共建部门将共享数据库存放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共用中心的网络资源、周边设备和专业化的运行维护人员及服务,可以充分保证共享数据库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

进一步从广义上来讲,在信息资源组织建设中,“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建设原则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元数据库、专题应用数据库,形成信息共享的基础;

二是构建星型结构的网络应用系统架构,实现共建部门通过访问中心就可透明访问共享信息资源的机制;

三是在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逻辑集中适度分布建设”方案进行具体的分级部署和实施。

2、政务信息共享库设计

政务信息共享库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中的数据库按所服务的业务功能,可以大致分为如下种类:

Ø

元数据库:存储元数据。

Ø

业务规则库:将业务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存在规则数据库中。 Ø

业务信息库:将从前置节点获得的重要信息存储在业务信息库中。

Ø

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

Ø

交换信息库: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信息放在平台日志库中。 Ø

主题数据库:面向业务主体建立的、 信息源唯

一、结构稳定的信息系统数据库。

Ø

决策支持库:使用者主要是机关单位、市委领导等决策相关人员,为其提供在业务信息、基础信息、主题信息基础上各种层次汇总的数据,辅助进行进行各种决策支持。 Ø

其他数据库

包括资料和文档库、多媒体数据库、UDDI库等。 分布在各委办局的数据包括两类: Ø

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库数据来源于各委办局的内部应用系统,或来自于信息资源中心交换的数据,用于存储对外共享和交换的信息。

Ø

交换信息库

将与其他部门进行的数据交换信息记录到交换信息库,以便各委办局自行统计、分析数据的去向与用途。

四、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

东方通科技公司主持规划设计了北京市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库、石景山区电子政务试点“医疗行业监管专题数据库”等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关键要素如下:

1、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机制

政务信息采集过程涉及到多方协作,密切配合,并且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来约束、监督,才能保障政务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到有效数据。对政务信息采集的监控管理主要从管理手段上进行,规定有些资源必须共享,落实责任到领导人。同时对具备共享条件的系统,限定资源接入的时间,要求接入单位业务负责人和负责接入的技术人员协力配合,按时完成接入工作,并对接入情况汇报备案。政务信息资源更新也需要通过管理制度来确定更新流程,建立“零更新上报”制度,确定责任到人,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2、信息资源的采集技术机制

政务信息采集有多种方式,包括文件填报、邮件、数据交换、公文传输等。对于存在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政务系统中主要采用两级数据库同步和文件传输的方式采集数据。主要步骤有:业务申请、审批、原系统调查、接口设计、资源定义、用户定义、服务配置、系统联调、试运行等步骤,对于每一个应用都要分别进行。

3、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管理机制

政务信息的合理存储是有效利用的前提。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机制、历史数据管理规则、失效数据清理机制、存储人员工作制度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存储管理机制。

4、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技术机制

信息资源对统一存储技术机制涉及到政务信息共享库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命名规则、接口设计等内容。

5、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管理机制

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根本目的。合理的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管理机制能够保障信息资源安全、充分、有效利用。

6、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技术机制

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技术机制涉及到信息资源的展示、访问权限的控制、对外服务的提供方式等内容。

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最终要形成信息资源的统一采集管理、统一存储管理、统一利用管理和基于共享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管理,形成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保障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第6篇:乡镇场政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道县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实 施 意 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强化乡镇场公共服务职能,加快乡镇场便民服务载体建设,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依法行政为前提,以便民服务为宗旨,以公开透明为原则,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将与经济建设、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集中到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建立公开、公正、便民、规范、廉洁、高效的“三农”服务机制,努力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促进道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二、进驻事项 原则上,乡镇场基层站所面向社会、企业、群众的行政审批、证照证件、便民服务、信息咨询等事项,应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对权限在上级的行政许可事项开展初审、呈报、代办服务。

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一般应设置“人口计生、社会保障、住房报建、惠农补贴、户籍管理、司法调处” 等六个窗口。

(一)人口计生(计生办)

1、一孩生育证的办理。

2、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办理。

3、二孩生育申请资料的初审和报送。

4、流动人口婚育证的办理和查验。

5、计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

(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站)

1

1、农村五保、低保申报和补助发放。

2、救灾救济资金的发放。

3、五保集中供养事项的受理。

4、伤残军人、带病军人、军烈属、复退转军人补贴、安置等事项的咨询和申请的受理。

5、农民养老保险的办理和发放。

(三)住房报建(国土所、规划所、房产所)

1、农民建房用地和规划申报事项的受理。

2、农民建房土地、规划的实地踏勘、测绘。

3、农民房屋测绘和房屋产权证申报事项的受理。

(四)惠农补贴(财政所)

1、耕地占用税的征缴事项。

2、契税的征缴事项。

3、各项惠农补贴的办理和发放。

4、家电下乡补助的办理和发放。

5、村财乡管事项。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金的代收代缴。

7、社会抚养费的征缴。

8、计划生育对象政策性奖励的发放。

(五)户籍管理(派出所)

1、出入境申请资料的初审。

2、数据信息的维护。

3、户口登记和迁移、更正户口信息等事项的办理。

(六)司法调处(司法所)

1、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2、民事纠纷的调处。

以上进驻事项为指导目录,各乡镇场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切实做到方便群众、方便企业,能“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三、机构职责

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是集中办理本乡镇场和县直部门授权

2 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并提供代办、咨询等便民服务的机构。

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1、组织协调各基层站所依法办理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服务事项;

2、负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3、负责对服务窗口和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考核;

4、负责对窗口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投诉处理;

5、对需上报县直部门或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审批事项,提供咨询代办服务。

6、负责村便民服务代办点的业务指导和代办员的培训、考核。

四、运作方式

实行分类办理制度。审批服务项目分为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上报件、补办件、退办件六类,实行分类管理和 “七制”办理:

1、直接办理制。程序简便,可以当场或当日审批的项目,即来即办、当场办结。

2、承诺办理制。对不能当场办理,需要审核、论证、召开听证会、公告或现场勘察的申请项目,由窗口工作人员组织勘察审核,在承诺时间内办结。

3、联合办理制。对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审批的项目,由主办窗口牵头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

4、上报办理制。需报上级审批的申请事项,由主办窗口负责上报,在规定时限内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帮助办结。

5、补件告知制。申请人资料不全的,工作人员要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须补报的资料,不能让群众多次跑路。资料补报齐全后,由主办窗口在规定时间内办结。

6、退办答复制。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项目,受理窗口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理由,明确给予答复。

7、一口收费制。所有进驻事项的收费,实行一个窗口按标准统一收费,收费统一缴入乡镇非税专户。

五、建设标准

1、窗口定岗,人员落实到位。成立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按照编制岗位配备窗口工作人员,实行

3 一岗多能,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齐全,项目集中到位。乡镇场站所具有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进驻中心,集中公开、统一受理。对需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由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受理,负责上报,做好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工作。要将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建成集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效能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3、制度健全,监督考核到位。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全程代办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群众评议制、监督举报制、责任追究制和考勤考核制,统一制作窗口工作人员工作证(胸牌)、监督牌(台牌)和身份公开联系栏,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考核,严格管理。

4、服务规范,联络衔接到位。实行“一门受理,公开集中、全程服务、限时办结、统一收费”, 做到“一规范”(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语言规范)、 “二上墙”(办事流程上墙、服务制度上墙)、“四登记”(预约电话登记、办结签收登记、代办结果登记、上门服务登记)、 “五一样”(咨询受理一样热情、熟人生人一样和气、群众干部一样尊重、闲时忙时一样耐心、来早来晚一样接待)、“八公开”(服务事项、办理程序、申报资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受理人员、服务电话公开)。经常保持与县直部门和县政务服务中心业务联络通畅,上报事项实行全程代办服务。

5、设施达标,大厅管理到位。有固定的办公用房,办公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实行开放式窗口办公。配置必要的办公桌椅和电脑等办公设备,大厅备有群众休息椅、饮用水等。政务服务大厅门口悬挂有“xxx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牌子。工作人员佩证上岗。窗口备有进驻事项服务指南,大厅内置挂投诉箱。大厅清洁卫生,物品摆放整洁、大厅管理有序。

六、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建立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是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设立代办点,为

4 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公开、公正、便民、高效、廉洁政府的迫切需要。《湖南省201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湘政办函【2010】72号)和《2010年全市政府公开工作要点》(永政办函【2010】69号)要求,今年所有乡镇场都要建设好便民服务中心,村设立代办点,并于年底检查验收。因此,各乡镇场要把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尽快形成乡镇场、村两级便民服务的快速通道,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群众和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道县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尹玉林任组长,副县长刘探担任常务副组长,县副处级干部、县政府办主任王福忠,县副处级干部、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周小平任副组长,县政府办、监察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公安局、房产局、计生委、司法局、商务局、农机局、物价局、政务中心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政务中心,县政府办副主任、政务中心主任周铭祥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场要成立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乡镇场党政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乡镇场长兼任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并要组建专门工作班子专抓。同时,每个乡镇场选定5-10个群众基础好、村干部得力的村试点,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代办员可由村干部或驻村干部兼任,为群众代办审批和服务事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各乡镇场要根据实际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村代办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8月底报政府办,9月底前全面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村代办点试点工作任务。

3、严格规范管理。为确保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便民、高效、规范运行,一是建立县政务服务中心与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例会制度。每季末月择时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交流情况,探讨问题,部署工作。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县直相

5 关部门要根据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定期到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代办点现场办公和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各乡镇场也要定期召开窗口工作人员和村便民服务代办员会议,研究便民服务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保政务服务中心“办得了事,办得成事”。二是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乡镇场要与县政务服务中心和县直有关部门保持信息对接,需报经上级部门审批的上报件,要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到县政务服务中心或县直相关部门审批办理。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要做好办理事项的记录、统计和档案管理工作,每月2号前向县政务服务中心报送上月办件统计情况,每季度的首月2号前向县政务服务中心报送上季度办件季度统计情况和好的经验与做法,便于及时通报。三是制定严格的考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各乡镇场要对窗口工作人员和村代办员进行日常考勤考核,对窗口工作人员和村代办员在便民服务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要报请县政务服务中心,会同县优化办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对乡镇场政务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代办点的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工作,建立评先评优制度,对在便民便商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报请县政府表彰奖励。

4、强化督促检查。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督促检查,9月份由县政府办牵头,组织县监察局、法制办、政务服务中心、政府督查室等单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10月上旬,县政府将组织检查验收,凡达不到标准、完不成任务的,对乡镇场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并责令限期整改;达到标准,验收合格的,县政府给予每个乡镇场适当的奖励。

第7篇:文章标题: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根据霍办发[2006]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

精神,围绕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加快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建立服务优先、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着力构建“三农”服务新体系,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加充满活力,“三农”服务更加落实,农民群众更加满意,农村基层政权更加巩固。

二、工作目标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按照资源整合、功能完善、责权统

一、条块结合的总体思路,打造乡镇政务服务平台,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对农民群众需要办理、咨询和服务的事项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实现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式”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行政事业性收费“一票制”收缴。

三、服务范围

凡政府面向农民群众的行政性审批和公益性服务,全部纳入镇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范围。具体为:

1、代理契税、耕地占用税、非税收入征缴;

2、办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

3、提供统计信息咨询和服务;

4、代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

5、代理农宅用地报批、集体土地变更登记;

6、代理林木采伐许可证(自用材),代理农民建房证、占用林地审核意见书、木材加工许可证、林权证、林木采伐许可证(集体);

7、代理居民出生、死亡户口登记,代理户口迁入、迁出、变更更改,代理暂住证、租赁房屋治安许可证、居民身份证和特种行业许可证;

8、代理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证、残疾军人证、残疾人证、社团登记、社团变更登记、民办企业单位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登记、五保供养证、老年证,办理城市低保救助、农村特困救助、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申报手续和社会定救证;

9、代理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企业注册登记、商标注册、合同管理以及投诉受理;

10、办理生殖保健服务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代理二孩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11、办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鉴证、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普查、意外伤害申报,代理农村土地调整方案报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初审、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劳报批,受理农民负担咨询和举报;

12、代理水面养殖使用证;

13、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申报缴费,提供劳务信息服务、求职登记和培训需求登记;

14、提供招商引资政策咨询和相关服务;

15、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四、服务方式

镇设立政务服务中心,村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其运作方式为:

1、集中办公。政务服务中心以镇财政服务大厅为依托,办设四部一室,即咨询受理服务部、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中心办公室。从镇党政办公室、财政所、农经站、计划生育办公室、国土资源管理中心所、林业技术工作站、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抽调人员在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

2、镇村联动。群众直接到镇政务服务中心申请办事的,由咨询受理服务部接待;到村为民服务代理点申请的,由村代理员负责到镇政务服务中心办理。

3、统一受理。镇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办理群众申办理请事项,负责接待群众来访,负责政策解答,负责提供信息咨询。

4、分类受理。对群众申请办理事项由咨询受理服务部进行登记和分类后,转交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进行办理。

5、专人承办。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根据咨询受理服务部转来的办理事项,确定全程承办人,并作为办理责任人。

6、限时办结。镇政务服务中心接到群众提出办事申请后,按照承诺的时限,按时办结。

五、办理程序

镇政务中心办理工作分为三个环节:

1、受理。镇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受理服务部对群众提出的办事申请,属于受理范围内的事项予以受理;对申请材料不全的,出具补充材料清单,待申请人补齐材料后再行受理;对属于受理范围内的事项,告知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受理登记,填写承办单,并相应转交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和经济发展服务部。

2、办理。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接到有关材料后,确定该事项的全程承办人,能直接办理的,即时办理;不能直接办理的,由全程承办人负责办理,并承诺办理期限。对群众来访提出的问题由咨询受理

服务部先行登记,能即时解决的,即时解决;不能即时解决的,报中心主任,并提出办理意见。

3、回复。承办事项办结后,全程承办人签字交回咨询受理服务部,并做好承办单的交换手续,由咨询受理服务部将办理结果告知申请人。

六、实施步骤

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6月8日

至6月25日)。成立领导组,制定实施方案,拟定管理制度,报领导组批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6月26日至7月20日)。加快政务中心建设,建立服务平台,调配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尽快推动镇政务服务中心有效运转。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7月21日至7月30日)。领导组对镇政务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督查、调研,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

七、保障措施

l、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镇长兼任服务中心主任,并确定一名副职任服务中心副主任,负责政务服务中心的筹建、人员调配、岗位设置和内部建设,确保此项工作抓出成效。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广播、电视、会议、公开栏、标语和一封信等形式,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政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程序要求和方法步骤,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为全面推开创造条件。

3、整体推进,上下联动。镇政府从党政办、财政、林业、土管、农经、计生、劳保、民政等部门各抽调两名工作人员,设置A、B岗位,负责中心的日常业务工作。各村和镇直各职能部门要适应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要求,把服务“三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实行职能前移,简化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优质服务,确保群众满意。

4、健全制度,规范操作。为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建立领导轮流带班制度、党政主要负责人接待日制度、中心月例会制度和党委、人大、政府组成人员定期回访制度,健全复杂事项联合调查处理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考勤考核制度,设立热线电话和投诉受理机构,使各项服务落到实处。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编制项目指南,全面公开服务项目、服务依据、服务程序、服务承诺和收费标准,做到依法办事、阳光操作。

5、强化监督,务求实效。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中心监督检查机制,镇领导组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检查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招待制度、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一旦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坚决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加大对镇直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对有关部门工作不主动或组织不力,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调配到位,或服务不到位,影响全镇整体工作推进的,将在“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评选工作中予以“一票否决”。

《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来源于,欢迎阅读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第8篇:县政务服务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

悟政管发„2011‟ 号

大悟县政务服务中心

关于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关于推进“十个全覆盖”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举措,推动源头治腐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切实落实上级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十个全覆盖”的目标任务,结合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实际,特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完善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作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以为民利民便民为目标,实现县乡村三级行政服务网络体系的全覆盖。本单位要认真履行“管理、协调、监督、服务”职能,加强对各部门行政审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1、要充分借助县电子政务平台,推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控”的网上行政审批新模式,使中心窗口与单位能有机结合,促进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全面实现网上办事、网上监督。相关股室要认真开展进入中心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信息采集工作,并组织专班进行资料审核,数据录入,开展好行政审批应用系统开发工作,整个工作力争8月份完成。

2、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工作,规范审批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质量上新水平。目前第一批单位已基本整体进驻中心集中办公,县乡村三级

行政服务网络体系构架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中心要进一步完善“三集中”工作,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二)以规范招标市场秩序为目标,实现“五统一”招投标综合监管模式的全覆盖。本单位要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为契机,全面推进我县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上新水平。

一是要以提高效率、预防腐败为目的,综合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向精细化管理迈进的工作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招投标中心和政府采购中心建设,规范交易行为,严格实行“统一核发公告、统一报名登记、统一交易地点、统一运作程序、统一监督管理”的市场运行模式。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网上交易服务系统,推进“无纸化”招标投标工作。四是完善资格审查、评委随机抽取计算机语音通知、建设工程清单报价、合理低价中标、计算机辅助评标等制度,方便交易各方,降低交易成本。五是在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认真履行中心职责,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中心成立由李精华同志担任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反腐倡廉落实“十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督办落实。各窗口单位、责任领导要严格按照“十个全覆盖”任务分工,召开班子会议,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切实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各股室负责人要认真明确职责,随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对未完成的工作,要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对已覆盖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巩固,确保覆盖工作长效性。

2、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单位领导班子是此次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担负着全面领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政治责任。各个成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中心党支部书记要将推进“十个全覆盖”纳入议事日程、主抓督办,党组成员要照上级文件精神来组织实施。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切实强化责任。

3、督促检查,注重实效。要把“十个全覆盖”活动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加强监督检查,掌握动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严肃整改,强化督办。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覆盖工作的监督检查,全方位掌握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促进工作取得实效进展。

4、强化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将推进“十个全覆盖”纳入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考核,并与评优表模、目

标奖金等挂钩。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股室和个人实行问责。凡在推进工作中职责落实不到位的,局党组将给予批评,情节严重者将全中心通报。

大悟县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四号

第9篇:政务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市政务服务中心:

根据《X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X府发„2009‟30号)文件的要求,现将我县政务中心的建设及运转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8年政务中心建设及运行情况

(一)精心筹划,政务中心按期建成

为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新龙县政府十分度重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在借鉴州内兄弟县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县内实际,合理选址,将政务中心建设在县政府大楼一楼。这样既符合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的要求,也大大方便了农牧民群众办事。2008年5月6日,占地80平方米的新龙县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行。

(二)统筹安排,政务中心全面运转

XX县政务中心建成后,为充分发挥其“依法办事、提高效率、阳光作业、便民利民”的职能,我县政务中心设立了10个独立窗口、1个流动服务窗口、1个咨询窗口和1个投诉窗口。独立窗口分别由发改局、监察局、财政局、公安局、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林业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部门派员值守;行政审批事项数量较少或受理次数 1

少的单位设立1个流动窗口,分别由教育体育局、民政局、卫生局、水利局、人口与计生委等17个单位派员轮流值守。

为规范办事程序及提高办事效能,创优发展服务环境,各窗口积极清理各单位的行政审批项目,政务中心对具有审批权限的22个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清理出行政审批事项166件,并且对审批事项的项目名称、法定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数量限制、办事要件、办事期限、收费依据及其标准等八项内容进行了公开,增强了行政审批事项的透明度。2008年,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行政审批以及服务事项93件,),其中行政审批事项91件,惠民帮扶事项2件(解决集资房用电纠纷1件,处理拖欠电费7000元;为XX乡白血病患者XX筹集医疗费10000元)。使那些困难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真正感受到了县政府给予的温暖。这些惠民帮扶事项的办理,不但拓宽了困难群众的诉求渠道,而且也体现了政务服务中心“亲民、便民、利民、为民”的宗旨。对于提升办事能力和创优加快服务环境发挥了作用。

(三)主要问题

一是硬件设施不够完备。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多数入驻政务中心的部门内部网络还无法铺设到中心,导致一些应当场办结的审批项目,仍要拿回原单位进行处理,结果是让窗口办事人员“两头跑”、让办事的群众“跑两头”,人为地增加工作量和办事环节,陷政务中心于“门前冷落顾客稀”的尴尬境地。

二是人员管理不到位。派驻中心的窗口人员,其人事、工资等关系仍在派出单位,政务中心只能依靠协调和加强管理来进行监督,由于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缺乏对窗口效能及权力运行的评估和有效监督,导致管事和管人脱节,窗口人员“挂号”不“看病”,行政审批难以提速,管理难以增效,政务中心的高效、便民、廉洁的形象也为之大打折扣。

二、2009年政务中心运行情况

鉴于硬件设施不完备、人员管理不到位、观念偏差、政务中心发挥不了便民作用等原因,今年年初,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对政务中心运转进行重新调整。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成熟一个、进驻一个”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服务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改善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利民、为民,增强服务公众的亲和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办事窗口

4月起,将原来因为设备不齐全而不能现场办理业务的发改局、监察局、财政局、公安局、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林业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单位的窗口暂时撤离,让最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医疗保险和群众农村低

保进驻了政务服务中心。自从卫生及民政两个单位进驻以后,前来政务中心办事的农牧民群众络绎不绝,不但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6个医保窗口,共接待咨询168人次,办理医保补偿410人次,补证37人次,验证395户;2个民政窗口共接待咨询47人次,出具同意转院书6份,25位“三孤儿童”的全州儿童福利院统一招生的审查登记备案工作既相关入院手续,经办了77人的农村医疗救助,7人的城市医疗救助,共发放了全县农村低保人员11085人上半年的农村低保金299.295万元。卫生和民政两个单位窗口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发挥了“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转变机关作风的示范”的作用。这两个单位的入驻不但极大的简化了农牧民群众的办事程序,而且也很大程度的做旺了政务中心的“人气”。

与此同时,县政务服务中心正积极加强与林业、公安、国土三部门的工作衔接,力争促其尽快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尽早让木材采伐、户籍办理、土地审批等行政审批事项进入政务服务中心。

三、下一步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提高行政效能为中心,紧紧围绕“提高效率、方便群众、强化监督、规范运行”和“成熟一个,进驻一个”的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政务中心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加强效能建设的重要内

容,进一步落实各职能部门职责,寻求部门的理解、支持,致力于体制创新、工作创新,把政务中心当作政府的窗口和形象来建设。

(二)集中职能,充分授权。凡入驻政务中心的职能部门都要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工作机制,斩断窗口成为派出单位“中转站”现象。尽一切力量,筹集资金将各部门的内部网铺接到政务中心,在此基础上,遵照“审批在中心,在中心办结”的要求,尽可能地对窗口充分授权,让窗口人、岗、责统一,能办事、快办事、办好事切实做到“挂号”就得“看病”。

(三)建设队伍,树立形象。将各部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业务骨干及职能部门负责人选派到窗口工作。大力弘扬政务中心文化,充分调动每一位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政务服务长效机制和动力机制,深入开展优质服务评比活动,打造一批文明窗口,树立一批服务模范,力求让基层满意,群众满意。

(四)丰富内容,增强功能。不断丰富中心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千方百计便民利民,从便民角度出发,将残疾证、结婚证、身份证、户口迁移、养老保险等非许可审批项目纳入到中心来。

县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改革的新生事物,各方面的完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决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紧密联系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实际,立足本职,竭诚服务,

同心同德,团结拼搏,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和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新局面,力争再上新台阶。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上一篇:托养中心下一篇:我缠着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