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乡村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既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高职教育全方位服务“三农”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从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需求入手,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全日制大学生產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符合产教融合理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来进行乡村人才的培养。

第一篇:乡村教育论文

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重建

摘 要: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乡村文化的危机所在,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怎样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论述的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二元对立制;乡村教师;乡村少年

一、关注乡村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类文化培育的问题,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说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必须上升到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层面。同时,以农民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当代中国,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官员对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中国的改革正在过大关,不关注农村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有必要把乡村教育问题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视野,通过对乡村教育的关怀来显示我们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正确决策,事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在来探讨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建设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二、乡村文化凋敝带来的危机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是有别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定地域和群体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是以伦理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没有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就没有中国农民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但是在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的进步是以城市为主导和主体,农村是被动地跟随,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对立矛盾”的二元体制。传统乡村文明已被排除于“现代文明”的视野之外,乡村文化已经被城市强势文化所侵占,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到今天,应该说农村的面貌和基础物质建设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在城市文明热衷于互联网、知识经济、麦当劳与肯德基、时尚与高雅之际,农村中还有人为衣食、为入学、为基本的生存担忧。

1.城乡二元对立制导致的资源不均衡使乡村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下降,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下降,乡村文化建设无法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缩小城乡差距的良方,在中国,教育却在其中起着相反的作用。人为制造的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的体制一直渗透在教育行业,受城市(含富裕农村)优先发展政策的影响,农村的教育投资、教师配置、学校分布、学校物质条件、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异,结果就造成了乡村教育发展缓慢,教育质量和水平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学校校舍简陋破败,县乡因“普九”债台高筑。更可怕的是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又拉起了义务教育的警报——官方公布农村辍学率已达到5.47%,有的地方高达10%以上。高辍学率只是凋谢的农村教育的一个表象,更可怕的是,义务教育的高收费负

担,加上高等教育的产业化高收费,大学生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等诸多现实问题,使得农民和学生不再相信读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因为即使考上大学也会债台高筑,毕业后又可能就业无门,其后果就是农村人在观念上普遍轻视教育和学习、轻视文化和知识。有报道称,在四川省的山区,有家长这么说:“当年是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现在是考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

衰败的乡村教育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更谈不上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在人才方面,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文化的现状是:文化活动场所欠缺;文化人才队伍薄弱;民间文化萎缩;乡村文化活动放任自流,封建迷信、黄、赌活动猖獗。而孱弱的乡村文化基础也无法为乡村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应试教育的政策导向使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科技教育长期无法落实,农民伦理价值观正在逐渐虚化,农村道德体系面临崩溃,民风日益恶化

我国的教育政策一直存在忽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大纲和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写与考试内容的编选,都是以城市学生为依据,同时教育长期忽视农村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承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几乎不给学生传播他们能够在农村中有效发挥作用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农村中小学成为上一级选拔人才的培训机构。我记得曾经有一位农村教师为了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就在教室前面的两边分别挂了一双皮鞋和一双草鞋,一有空就说:“你们今后是想穿皮鞋还是想穿草鞋?那就要看学习努力不努力了。”在乡村教育中,我们是把“城市取向”的价值预设其中,乡村儿童在教育中感受到的就是当“城里人”是他们的成才之路。农村教育不给农村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即使回到农村也找不到用武之地,大部分农村少年失学后面临着“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没有农民教育的支撑,乡村世代淳朴民风已经消失殆尽,道德体系在“一切向钱看”的观念下也分崩离析。而今天,求富成为乡村社会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乡村社会的主导价值迅速发生位移,物质财富就是一切,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在这一边,包括生命。这直接导致村民生存的艰难,成为乡村文化迅速瓦解的根源。

3.“一刀切”体制让乡村教育“失本土化”,民俗文化流失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丧失

我国的教育政策忽视了农村的教育资源,同时还无视传统文化的根基。农村孩子学着城市一样的课文,农村孩子找不到半点地域自豪感,他们无法在教科书中找到自己土地上传承千百年的节日风俗、民间故事、山歌民谣、地方剧、民间手工艺等古老民族文化,他们对自己家乡、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资源一无所知。没有人用家乡的“宝贝”来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情,培养对家乡的爱,促进他们承担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他们一走进教室就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物质化的教育使大量的地方民俗文化正不断地消失,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加上大众传媒的误导,民风民俗遭到挤压、冷落,不断消失、异化。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利用乡村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对中国农民进行道德教化,维持农村社会秩序和生存价值观,保留住中国农村文化的“根”,这才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精神。

三、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

尽管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并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够全部解决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思考: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乡村教育如何通过乡村文化的融和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从长期考虑,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但从眼前来说,乡村教育又对乡村文化的大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我们讲乡村教育时,不考虑乡村教育的文化环境是不现实的,也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考虑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时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讲:

1.从宏观上来考虑,确立农村全民教育观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每一方面都和乡村教育有关,只有提高农民素质,乡村发展才有强劲的动力,而不是被动接受上级政府的指令办事。原来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中乡镇农民学校、农技校这些好的东西现在早就没有了,其实这是乡村教育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教育阵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一文中说:“农村学校是农村最主要、最重要、有时候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农村整个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乡村文化的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的教育意识,农民的科学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都无法谈起;没有农民对教育价值观的改变,就不可能有乡村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2.从中观来考虑,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保障

乡村教育确实面临着很多问题,短时间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所能解决的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教师是解决乡村教育的根本,只有优秀的、富有责任感、扎根于乡村的教师才能给乡村文化带来一片绿洲。而乡村教育缺少质量较高的师资支撑,农村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较低。由于远离城市,高学历师资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因为条件艰苦呆不久。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大,待遇又偏低,所以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还大大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造成了不少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大量辍学。另外,农村学校简陋的条件,也失去了办学质量,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都想方设法到城里的好学校读书。而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差,办学情况就越来越不尽人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有的农村甚至是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乡村教育成了一片荒芜之地。培养立志于乡村教育的师资队伍成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目前,湖南省确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的做法就值得在全国提倡,全省农村小学师资实行定向培养、免学费、免生活费,吸引农村优秀少年来报考乡村师范,这是对乡村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保障,或者说从根本上保证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根”。另一方面,乡村教育需要有外来教师的支援。在短时间内靠乡村师范来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的,城市学校教师支教体系的建立就显得特别重要,外来的教师可以给乡村少年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可以改变他们的心灵窗口和文化视野。

3.从微观上来考虑,乡村文化建设的希望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少年

乡村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乡村少年的文化自信和生存自信,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成长目标。其一,积极开展内外文化融合活动,引导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乡村教育要尽快实现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人生教育和做人教育,其中包括文明习惯、生活态度、道德、品格、对美的欣赏、对生存意义的体会等。其二,引导孩子积极发现并感受乡村社会的美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我们要避开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乡村世界,乡村美好的一面就全呈现出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地理资源、乡土特产、风俗传说、淳朴的亲情,都是培育乡村少年乡村情怀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三,要引导孩子珍视个人乡村生活与成长的经历。我们都曾记得乡村过大年的情景,那一家人围着大火炕,吃着浓香的猪头肉,亲切交谈的温馨氛围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有我们儿时跟着父母走亲戚那种欢跃的心情,这种乡村生活经历是培育儿童乡村情感的重要方式。其四,要培养孩子的亲情,引导他们热爱朴实的乡村情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根都在乡村,我们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割不断的亲情。我们培养的乡村少年不可能都留在农村,他们有大部分要进城或被城市化,但培育他们的乡村情感有利于回报农村,感恩农村,推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农村文明发展。

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我们所担忧的是,新农村建设会不会就是乡村的“城市化”。如果我们没有看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的乡村就会变成一片精神的沙漠,我们梦想多年的精神家园将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进程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点滴的行动去改变乡村少年,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拯救我们的乡村文化,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读书,2001,(12).

[2] 刘铁芳.乡村文化的危机.中国老区建设,2006,12.

[3] 刘铁芳.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教育时报,2007-2-14.

[4] 刘春林.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文史博览,2006,9.

[5] 刘 强.中国当代乡村教育的文化困境.广东教育,2009,9

[6] 崔福生.论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作用.农业考古,2006,3.

作者:陈志刚

第二篇:重视乡村教育 振兴乡村农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多次强调,要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局要求出发,统筹积极协调推进实施农村农业振兴发展战略和“三农”各项工作,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乡村农业建设发展,农业建设是兴国安民之基、固国富民之本。农村的经济振兴归根到底还是要要依靠农村人才,而农村人才的教育培养必然要靠农村教育。乡村基础教育的振兴发展无疑已经是国家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部分。协调和推进发展中国农村学校振兴教育战略,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农业;现状;问题;举措

1对乡村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1.1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地位

为实地考察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于2020年6月中旬来到辽宁省丹东市前阳村前阳小学开展了为期3天的支教工作,发现了许多乡村教育现存的问题,学校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许多老师要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设备更新速度慢,多媒体等必要教学设备老化,不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条件水平。学校寄宿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冬天没有热水,经常断水断电,生活条件比较恶劣。这3天我们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为孩子们带去许多课外读物供孩子们传阅,孩子们大多数没有走出过这个村子,为他们介绍了许多外界新鲜的事物,以此打开孩子们的视野。村里的孩子们淳朴又热情,但是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几乎没有,没有太多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这也是造成城乡教育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之一。

1.2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举措

实施现代农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农村基础教育。对我国农村而言,教育不仅具有承载着农村传播传统文化乡村知识、塑造文明乡村风尚的重要功能,而且还有可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大量人才资源,因此,农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在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党中央把推进农村公共基础教育等社会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和提高农村公共教育事业发展质量放在重要优先保障位置。致力于教育优先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振兴农村战略规划,科学合理推进具有标准化办学建设的农村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所在地必需的基本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公办寄宿制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致力于彻底解决优质农村教育资源质量短缺的现实问题,逐渐彻底缩小我国城乡教育差距,最终彻底打破我国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以优质农村教育资源为大力振兴我国农村优质教育事业注入更多的新动力。

实施新的农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必须坚决确保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优先为新的农村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有关部署,促进义务教育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有效集成和综合开发,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重要引导作用,建立一个覆盖网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专业规范教学体系、特殊教育和知识普及体系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切实确保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有一个公平的义务教育教学环境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基于农村振兴的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努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高职院校的重组,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密度,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来满足农村工业发展和振兴的需要。农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教育应该培养新一代的新职业农民、理解技术,善于管理,支持新职业农民参与中等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除了需要搞好当地公立学校,民办学校,还要通过吸引更多一批合格的和热情的当地农村基础教育界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以充分满足当地的农民家长和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提供我国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基础教育,增加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丰富多样性教育资源。教师队伍是推动农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关键,必须我们优先注重抓好一支农村教师人才队伍的文化建设。教师培养是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伟大灵魂。没有广大农村教师的不懈坚持和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逐步提高,振兴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战略目标很难真正实现。建设一支队伍素质优良的大型农村教师培训团队,加大对这支农村教师培训队伍的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加快振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我国农村经济振兴的当务之急。因此,应该要继续深入实施对广大农村教师的德育扶持发展计划,改善好对农村教师的德育教学发展条件,落实好对农村教师的教学薪酬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老师教学发展环境。

2对乡村农业的实践与研究

2.1振兴乡村农业的必要性

另外,中国也是个农业大国,在乡村地区教育不仅要被理解和接受,更要服务于农业发展。换句话来说,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只有将农业的发展规划得越来越好,整个中国的发展才会更好地向前迈进。2018年9月3日是我国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这个节日上对以后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那么,目前我国农业陷入了什么巨大的难题,又面临什么巨大的挑战呢?

2.2乡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在我们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以志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志愿劳动服务、实地实践劳动开展实践、发放志愿传单等系列活动之后,发现了许多一些阻碍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就想重点地来讨论两个基本方面:

第一个基本面的问题,就是“科教兴农”实施工作力度不够。在我们这次带队下乡实地考察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关专业知识及高新科技在农业推广的应用过程中到一些农户手中已经完全走了样,从而可能造成专业技术不成熟或者仅仅是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上的错误从而造成的人在农业上的经济巨大损失。同时,由于目前乡村农民传播网络条件有限,也并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好有线广播、封闭有线电视、报刊等农村仅有的几种传播网络途径,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的有线广播都已经处于高度瘫痪运行状态,在我们目前考察的这些地方有的大学图书馆广播可以算来说基本就是一种普通摆设,并未能够起到很好服务乡村农民以及传播农村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保障作用。作为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的应届学生,面对这种传播途径遭到堵塞导致的信息無法传播的现象感到十分无力。面对这种现象,笔者只想呼吁,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让信息传播在农民之间能及时传播,得到有助于农业发展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在没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下盲目地进行农业活动。

第二个基本技术问题,也就是现代农业的一些基础配套设施过于脆弱。尤其也正是近几年这种老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我们常年下乡打工去实地考察的一些地方,首先就已经发现了企业机器设备零件老化的重大问题,许多专业机械化的企业机器设备零件已经破损了被老化甚至是被废弃。对于很多农民来说,这些农业机器其实就是他们“打仗”的“枪”,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工具,如果说这些基础配套设施都不能及时得到充分保障,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好的条件可以去聊一谈现代农业化的发展呢?其次,还有很多干旱地区也正面临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老化,病毒化的水利工程非常多,抗灾防御能力弱的巨大难题。在我们每天走在乡间的路上时,也只是看到了一些大片的一大片的农民闲置的农田,经过一番询问才可以知道,有一大部分的闲置农民常年都是在外工地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都还只是一些家庭老人年幼妇女和小孩子等,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精力时间来全面的有效的规划去合理利用全部的这片土地,只是随意选择了一些由于地势地理条件好且相对于平坦,土壤排水肥力好的闲置农田,导致这些农田荒芜,土地严重浪费。

2.3振兴乡村农业的必要性及重要举措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都在于农业,只有把农业做好做大,才能谈到别的方面进步。近些年来,我国也是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所得出的不足和经验可以对完善农业产生一些建议和影响。

3结语

实施全国农村脱贫振兴发展战略,必须提出要坚决打赢农村脱贫打实攻坚战。这无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是加快实现全面融入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标志。教育必须共同承担着一起努力打破贫困地区代际文化传递的重要任务。为此,要继续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农村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优势,广泛组织动员农村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激发面向贫困地区发展振兴农村教育的强大动力,构建多方共同参与、协调共同推进的大中小规模振兴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我国仍然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大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是建设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我国农村教育改革部署的重要支撑阵地,城镇化进程发展越快,农村基础教育就越重要应该不断加强。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机制支持和教育制度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城市和城鄉农村基础教育的各个多方面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更加好的平衡和优化的以及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真正不仅服务于整个农村而更服务于全体农民。这就必然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主管部门和所有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刻认清肩上的社会责任,充满自信,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为党和国家促进农村教育振兴发展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戎 (加)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农村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M].2005.

[3]杜学元,付先全,石丽君,等.当代农村教育问题专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4]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王仕勇,曹文扬.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报道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基于《人民日报》(2017-2018)涉农报道内容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85-93.

作者:金书颖 宋宜效 刘璇 宋丽丽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既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高职教育全方位服务“三农”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从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需求入手,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全日制大学生產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符合产教融合理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来进行乡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乡村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8C1831);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乡村工匠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JJ70079)。

一、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发展,既要打造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要建设专业技能人才队伍,还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需要培养科技人才,也需要留住乡间艺人;既需要懂技术的“土专家”,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市场力量,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他们以农业为终身职业、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新型农业从业者,热爱农业事业、懂农业技术、善农业经营,是我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管理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是乡村发展的驱动力。他们视野开阔,对于解决问题“三农”问题有独到的眼光,有高度的三农情怀,爱农村,懂农业,愿意扎根乡村、深入乡村,既有为农民服务的坚决信念和坚定毅力,也有突出的农村业务工作能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领路人。

(三)技能型人才。农村技能型人才是能为乡村振兴服务、掌握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包括新乡贤、土专家、田秀才等,他们是发展产业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带动者,帮助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乡村文明的目标。要鼓励他们更好地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技能,带强产业、带动致富、带出发展。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我国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

(一)结合农村实际,建立行、校、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用场景示范基地项目,联合搭建校企合作精准扶贫平台。校企共同提供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努力提升农村人员技能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农业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二)围绕产业特色,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农村行业人才培养。根据高职教育教学和乡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持续加强改革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将与乡村经济紧密关联的课程内容搬上课堂,开展各类研学课程和校本教材,挖掘本土素材,拓展专业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聘请校外专家围绕专业技能对学生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专家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考察,择优选择毕业生建立师徒关系,通过师徒制学习模式来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但是做好产教融合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许多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和经验不足,我国高职教育许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仍然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产教融合没有实现共同培育乡村人才的目的等。

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对策

(一)构建全日制大学生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该面向乡村需要的、高职教育能做的、学生愿意去的“找交集”——围绕乡村基层治理、创新创业、经营管理等需求,在学校系统训练中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吸引大学生返乡,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1.促进学校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构建校园“爱农”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应适时将“懂乡村、有乡情、感乡恩”纳入学生精神文化教育内容,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振兴讲坛等活动,聘请返乡创业知名企业家进学校宣传演讲,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深化大学生返乡的观念;也可以与农业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农产品营销、电商直播等活动;还可以引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农业企业、农业实训与示范基地等处所开展现场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切身体验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既能将他们培养出“有技术、懂经营”的“三农”学员,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学业完成后回乡服务于“三农”工作的意识。

2.促进专业设置与乡村发展契合,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集群。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应遵循“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服务乡村”的基本理念,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坚持实用原则,不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改革“城市取向”的专业设置方式,应以本校现有专业为基础,建立对接乡村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涉农”专业或将专业方向调整为“涉农”方向,着力培养适合乡村振兴的“能工巧匠”。根据当前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和农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打破涉农专业设置过于细化的界限,设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工作开展的大专业——大农学专业、农工商专业、乡村管理与服务专业等,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促进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围绕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板块,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采用“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有机统一,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探索高职院校和农村行业企业共同培养的新机制,由高职院校教师和农村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授课,高职院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教学,农村行业企业专家主要负责实习、实训、案例、项目方面的教学,高职院校教师课余时间下企业实践学习,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农村生产实践,开发“产业+”融合式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高地,共育乡村振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符合产教融合理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高职院校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构建符合产教融合理念、满足农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满足乡村振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

1.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训,推进乡村技能型人才产业化和高端化。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等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实用性强、接地气、多元化的培训服务,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田间地头实地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灵活分散培训相配套的方式,以农业新科技作为主要的教育培训内容,帮助传统农民学习掌握数字化、智能化专业技能,尽快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培训载体建设,建立县级培训中心、乡村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三农”职业培训机构,培训“智能智慧+”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打造乡村振兴智能技术服务人才品牌,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技能需求。

2.高职院校根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与乡村产业建立长期的帮扶合作机制,进行产、教、研深度融合,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对口就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数字技术”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高职院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做好农村各类高素质人才示范培训与轮训,打造乡村特色技能人才品牌,开发特色农产品,推动乡村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振兴,高职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校园文化、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技能培训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为培养乡村实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19.

[2]过国忠,徐卓然.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新型职业农民[N].科技日报,2021-03-10.

[3]刘华,刘红.“五链合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新实践[N].光明日报,2021-02-23.

[4]付名煜.产教融合点亮乡村经济[N].丽水日报,2020-10-23.

[5]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4).

[6]张丽叶,黄良杰.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1).

[7]人民网江苏频道.人民日报:乡村人才既要引得回又要留得住[N].人民日报,2020-10-23.

作者简介:

曾新洲(1978年-),男,湖南新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李怡(1979年-),女,湖南新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作者:曾新洲 李怡

第四篇: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刚开始是指道德方面的教育,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21世纪的到来,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者和专家将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联系到一起慢慢完善了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博山区经济概况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抛开经济谈教育无异于本末倒置、痴人说梦。博山区位于淄博市南部山区,由于煤矿、陶瓷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使得这些年博山的经济一直处于淄博市中下游水平,财政入不敷出。因此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

二、博山区乡村学校生源及基础设施现状

博山区现有初中15所,小学37所,其中乡村中学12所占80%,乡村小学30所占81%。各乡村学校之间又有所差距,靠近城区的乡镇学校生源较稳定,偏远山区家庭条件好点的子女随父母去城区学校就读导致学校生源逐年流失,部分乡村中学一个年级只剩一个班,个别小学一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

受教育均衡县验收影响,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很多乡村学校都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或触控一体机,各功能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塑胶跑道、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三、博山区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小学升学压力小、文化课内容相对简单,学校基本能按照课程表课程组织教学。但由于各个乡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匮乏。像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等课程缺乏专业教师,很多课程都是由主课教师兼任,效果可想而知。

中学涉及到升高中,学科内容多,难度与小学相比也有所提升。虽然这些年教育部门一直强调减负,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很多课程只停留在课程表上。国防教育、心理健康等地方课程多沦为主课的自习,甚至于美术、音乐、体育等考试科目也没有按课程表开足。

四、乡村学校素质教育进展缓慢的原因

(一)经济水平较低

2019年我国GDP总量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是1.01万美元世界排名71位。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并且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这几年乡村经济得到国家大力扶持,但城乡差距还很明显。这直接制约了乡村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部分相关领导观念落后

1.政府部门领导过分看重经济发展,轻视教育发展

前面我们谈到过受教育均衡县达标影响,有关部门不得不加大教育投入,硬件设施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毕竟投入有限,像体育馆、游泳池、图书馆等只有极少数城区学校拥有,绝大部分初中小学还是欠缺的。特别是乡村学校,像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乒乓球室等室内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比较火的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全区只有几所城区学校拥有。

2.学校领导重分数轻能力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现阶段高考依然是绝大部分学子通往大学的独木桥。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在为最后的高考做准备。分数依然是学校领导关注的重心,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分数是教学的生命线”。对学生排名的同时也对任课教师进行排名,学生、教师压力都很非常大,导致学生、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学生的学校生活变得枯燥、单调,兴趣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乡村家长素质较低、对孩子教育意识淡薄

乡村学校家长很多都是高中毕业甚至是初中毕业就步入社会,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或开货车,每天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使得学生长期迷恋网络游戏,流连于网络虚拟世界,对其它事情缺乏兴趣和专注度。

(四)乡村学校缺乏专业教师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乡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教师岗位也随之减少。很多乡村学校只保留主课专业教师。像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都非常缺少专业教师。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主课教师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考试科目上,对于非考试科目都是现学现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

五、改进策略

(一)有关部门领导要强化教育理念

国家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教育投入。市县级要合理应用教育专项资金,认真把好科学教育质量关,树立德育为先、科学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为孩子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政府要担当其发展素质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领导要转变教育理念,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杜绝用学生分数定教师绩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鼓励学生组建社团,为学校的社团活动大开方便之门。

(二)家长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

家長要转变“金钱万能论”思想,加强对孩子道德素质的教育。家长要尽可能的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闪光点,在生活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平时多涉猎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三)教育部门合理规划使用人才

乡村学校最缺的就是专业教师,教育部门可以统筹安排,通过城乡交流轮岗、招考教师等为乡村学校补充专业教师。对于一些稀缺人才,如心理健康、国防教育、科学、综合实践等专业人才可以和当地大学协调,与大四学生的实习相结合,把大学生“请进来”。

六、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只有高度重视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素质教育的发展不能只依靠高等教育,要从初等教育抓起,从乡村学校抓起。学生从小培养起的兴趣会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华雷 辛开富

第五篇:乡村教育未来堪忧

2011年末,公务员招考吸引的报名人数达到133万,参考人超过96万。由央视发起的一份4000多人参与的调查问卷中,大约有70%的人在回答公务员热的原因时,理由都是“待遇好,工作稳定”。

希望能够过一种富足安稳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理由来看乡村教育的未来,就发现可能并不乐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乡村却日渐成为市场化的牺牲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结构性难题,社会问题倒逼教育,使其空间日显困窘。

根据2009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农村空巢老人达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人的43.9%。其中包括2271万留守儿童。

再根据社科院最新调查报告,目前大陆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是全球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国土资源部去年5月份表示:约60%乡村景观风貌“一般”或“差”;约80%的村庄街道和田间道路绿化不足,居民点绿色覆盖度低。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

我们不能回避乡村的衰落以及因此而来带给我们的悲观想象。缺乏优秀的教师,没有父母的关爱守望以及各项硬件设施的落后,通过很多人希望的提升乡村教师工资根本无助于彻底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很少有人愿意生活在空巢化下的乡村——缺乏活力和创造性、法冶环境恶化、各种道路设施极不发达、没有可以交流的同类人、医疗系统不完

善甚至极少专业人员的环境中。在某些地方,乡村更被政治黑金和黑恶势力笼罩,所谓提升教育的空间看上去几乎没有。

在这种意义上,乡村教育无疑处于一种恶性的封闭状态下,改善它将是一件系统工程。它的改观有待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变化。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明显不能绕开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化结构。

这个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巨大难题,数十年来吸引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治人的注意,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之道,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改善。

但毫无疑问,也只有彻底实现温总理以政治家的眼光多次强调指出的那些方略,如基层选举、减少税收、增加补贴、保障农民的医疗、减少因缺乏监督而产生的不公正等等。只有在各种权利上实现城乡一致并对弱势群体进行激励扶持,才能让乡村走上良性的轨道,才可能保障乡村政治文化生态的恢复,进而保证教育体系的顺利进行。

如果缺乏这些保障,乡村教育前景堪忧。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越来越走向恶化的形态。一旦如此,城乡二元化的断裂构架将更加惊心,教育的进一步恶化甚至会摧毁乡村未来的最后一点根基,带来的很可能是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

编辑:李丰池

作者:王建卫

上一篇:小学生音乐论文下一篇:消费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