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由于大学生需要面临着就业、情感和学习的压力,在大学生活中容易产生不理智的行为,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容易受到各类事情的刺激产生轻生的想法。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 篇1:

试论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使命

摘要:生命教育理论的提出,赋予了教育以关注生命、呵护生命的本质,也赋予了大学语文教学新的课程使命。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语文以“文”为主的选本取向决定了课程教学要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为主,并在审美中体会生命意识的张扬。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要侧重通过经典作品的分析和赏析,让学生成为审美对象,从而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发现生命之“真”,感受生命之“善”,使大学语文成为学生确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的向导,并使教学对象的生命之“美”在知、情、意的融合中澄明。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语文;审美鉴赏;生命意识

理论界对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功能的探讨在最近十年几乎从未间断。从工具性的探讨到人文性的追问,大学语文的“语文”学科性在探索中不断明晰。本文从本世纪以来教育学界所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入手,阐述大学语文在当下应有的生命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生命转向与大学语文使命的必然

“生命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1979年在悉尼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其理论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和践行。我国的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并将2001年确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观念作为教育的重点理念被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而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则是从21世纪初期发轫。生命教育的实践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教育语境中有着不同侧重,有的侧重于以普及生命知识为重点,强调对生命的珍惜,预防吸毒和自杀等戕害生命的行为;有的侧重于更大意域中的“生命”含义。因此,生命教育理论既有浓厚的宗教学和伦理学意味,也有深厚的哲学和人类文化学意味。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生命教育实践,在其理论上,都强调教育要以人的本真生命为起点。叶澜教授说:“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1]李政涛教授则这样强调:“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础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增殖、提升和扩展。”[2]当生命成为教育的原点,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无视每一个教育对象的鲜活生命。大学语文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更应遵循这样的教育规律。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已经自不待言。在培养基本的人文情怀、崇高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大学语文义不容辞。然而,人文性的培养又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我们所期求的人文精神其实是在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中,通过精神生命的实现以及社会生命的建构而达成的,因此,当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更多正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是否应该给予教学对象以更多的生命教育,通过这样的生命教育,让教育对象懂得,生命之真——生命的合规律性,生命之善——生命的合目的性以及生命之美——生命在知、情、意的完美统一中所实现的人格升华、价值呈现和生命超越。因此,作为一门人文性浓厚的课程,大学语文也应该将生命教育的使命提上日程。人文性和生命关怀,在其根本上,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功能来说,并不存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矛盾。“生命化的教育把知识归结为创造性的智慧,把智慧归结为时时处在价值抉择中的人的灵动的生命。”[3]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生命教育使命的确立是在当下教育语境中对其人文教育使命的拓展。

二、语文的课程属性与生命教育的可能

大学语文何谓?早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就把大学语文界定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一直都在学习语文,大学语文与此前三个学段的语文存在怎样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界就此进行过充分论争和探讨。其中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种比较折中或者说比较综合的理解:在工具层面,大学语文应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人文素养层面,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经典作品,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起到情感陶冶的作用;在文化层面,大学语文承载着继承和传播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的任务。然而这样的阐释对于大学语文而言其实大而无当,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其实都承担着这样的使命。我们认为,大学语文首先得回到“语文”上。大学语文在其课程本质上,不是政治教育,不是人文概论,也不是思想史。大学语文应该是通过经典文章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小学的语文,应该回归并深入到“文章”中。如果我们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那么,“以文化人”的思想就应该是我们的借鉴。从字源学上看,最早的“文”在甲骨文中像一个正立的“人”,其胸部有纹饰。因此,“文”的最初意义大约是指人类对自身的装饰和美化。“文”中包含着秩序、节奏、规律之意,因而又引申为礼节仪文。当然,无论是“文字”之文,“文学”之文,还是“文化”之文,它们都同时具备形式创造的意味,正是因为这种包含着一定秩序、节奏、规律的形式能指,引领人们进入更为丰富的意义所指。所以,“文”的情感性、形式性和审美性就应该成为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标准。《大学语文》的教育体现为高度的融合,是多样中的统一,是在大学之前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教育。因此,大学语文从课程属性上具备了通过优美文章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的完美结晶和思想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与这些作者跨越了时空的生命对话,通过情感的激荡、灵魂的洗礼和思想的深化,学生理解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追求生命超越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孔庆东先生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起钩来……”[4]

三、审美化的教学与大学语文生命教育的现实路径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我们可以将其中丰富的生命意蕴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欣赏、审美愉悦中理解生命的真谛,懂得生命的意义,并最终形成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大学语文中的生命教育,首先体现在对生命之“真”的发现上。人的存在是以感性的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这样的自然生命同时也是一条被规定了长度的线段,这便是生命的有限性。人类对于这样的有限生命常含感伤之情。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慨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与无尽的江水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正是这种有限性激发了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冲动,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一切创造都是人得以延伸自己生命的重要方式,也只有人能通过文化创造,来实现生命的“此在”(海德格尔)。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登幽州台歌》这类作品的赏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之间,在审美情感的投入中,体会诗人对生命的激情,充分感受其人生价值,这样的对话无疑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珍视,体会生命之美的真正内涵。同时人的有限性还体现在人的现实局限性上。生理缺陷、性格弱点、决策失误、判断失准等,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风格浓厚的经典作品,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性的弱点,正视个体生命的缺陷。悲剧主人公命运的遭际往往都是因为他们是“有缺陷的好人”(亚里士多德),如哈姆雷特的延宕、麦克白的多疑。正是通过这些“有缺陷的好人”,悲剧羞辱性地暴露了我们力量的局限,强化了个体的生命意识。悲剧在这里是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在怜悯和恐惧中,对自我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体认。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还体现在对生命之“善”的引导上。所谓生命之“善”也就是生命的目的性和价值诉求。“假如生命没有意义,那么正如存在主义者很快明白就明白的那样,它展示出一块迷人的空白板岩,在上面铭刻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奴颜婢膝地顺从上帝、自然或者社会惯例的价值观。”[5]每个生命个体都面临着这样的生命情结:每个人注定走向生命的终点,但是,生命的自由属性赋予了其选择这种“走向”的方式。“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是卫国将士的铮铮誓言,“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赴刑场。”是革命先烈的豪迈抉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多情男儿对爱情的宣誓,而裴多菲则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值得用生命去追求的人生价值。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最后姿态是生命价值的最后注脚,站着死还是趴着生,不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是生命价值观念的对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优秀作品的生命意蕴,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反思,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情怀的感受,对叙事主人公遭遇的理解,学生或产生情感共鸣或形成强烈的同情以及批判意识,从而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判断,并构建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念。《前赤壁赋》教给人以豁达的生命态度,《爱尔克的灯光》让人懂得珍惜一己和他人生命,而《伤逝》在婚恋悲剧的讲述中,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生命的体悟,《兰亭集序》则让学生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感受一种超然物外的生命精神。大学语文生命教育使命的实现最终统一于生命之“美”的澄明上。如果说,在对经典作品的鉴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实现对生命之“真”的发现和对生命之“善”的启迪,那么,生命之“美”的澄明则是大学语文实现生命教育使命具有整合性的途径。

文学作品价值最终是在审美中完成的,离开审美,文学作品或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哲学、社会学教材。而审美的过程又是情感渗透的过程,是价值领悟的过程,审美,在其本质上是对自我的发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在审美这个“对象化”的过程中,主体在客体中所能发现的一切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都作为一种生命能量潜藏于自身。这种能量一旦被作品“照亮”,主体就会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产生愉悦感。如果说《哈姆雷特》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爱情故事》表达了爱情的真谛和自由,那么,我们更应该这样表述:是读者(观众)在《哈姆雷特》、《爱情故事》中发现了自己生命的能量和激情,从而在主体意识的逐渐弥散中,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审美愉悦由此而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愉悦是持久而深刻的,因为审美中的知、情、意三者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暂时结束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状态,没有异化和分裂,生命充分享受着自由、和悦,享受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和兴奋。这样的状态,正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描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主体生命体会到了与造物同在的“在场”感,同时也肯定了自己的生命意义,这一刻,来自灵魂深处的激赏和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圆整、浑然而“自为”的生命,生命之本真刹那间炫目于前,生命之“美”悠然澄明。从这个角度上说,基于生命关怀的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构建学生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形成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说,只有实现了生命教育使命的大学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0.

[2]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4):35

[3]黄克剑.明日教育文库总序[A]//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孔庆东.语文教学改革与传统[A]//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抓住时代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英]伊格尔顿.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0.

作者简介:梁爱民(1970-),男,文艺学博士,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审美教育研究。

作者:梁爱民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 篇2:

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方法

【摘要】由于大学生需要面临着就业、情感和学习的压力,在大学生活中容易产生不理智的行为,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容易受到各类事情的刺激产生轻生的想法。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本文就以大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在教育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心理。

【关键词】大学语文;生命教育;渗透策略

大学生是极不稳定的群体,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很多大学生由于承受不了就业情感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出现自杀和暴力的倾向。所以在当代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渗透生命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方式,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状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使大学生能够在成长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本身的原因

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见义勇为,提升学生团结互助,敢于奋斗的精神,对于生命教育的教学工作十分薄弱。随着近几年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开始在课程中逐步的渗透生命教育。由于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了解較少,不能很好的理解生命的真谛,所以在面对过多的心理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轻生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功利化的教育,过多的追求教学成果忽视了引导学生树立综合素质和生命观念,此类教育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二)社会的原因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的得到提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拓展了自身的事业,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由于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娱乐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浮躁、暴躁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一些具有暴力的电影视频,大学生很容易会模仿,从而产生暴力的行为。再加之,部分游戏充斥着消极低沉的信息,所以大学生在娱乐时很容易受到感染,容易产生自卑轻生的心理。

(三)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的含义包含着众多的意义,有的人认为生命就是为了生活和吃饭,而有些人认为生命就是为了付出和感恩,所以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活时也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理想。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娱乐,而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为后代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后代能够具有意义的生活。大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体制工作是又清闲又有保障,能够为自己的一生做好保障。个人看来真正的生命含义是体现在《史记》的作者中,由于司马迁投降于匈奴而遭到汉武帝的处罚,司马迁背负屈辱发愤图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创世名作《史记》。而司马迁的个人事迹就能诠释出生命的意义,司马迁珍惜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美好的年华投入到为事业奋斗中,使后人能够通过《史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所以教师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生命思想时,要唤起大学生的奋斗意识以及强烈的生命思维,使大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并且对生命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有效的激发生命的内在潜能,更好的将自己生命运用的更加具有意义。由于当前大学生对于生命认知不够完善,所以在开展生命教学时,要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大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生命的意义

由于大自然具有勃勃的生机,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木,都代表着生命的意义。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在花草树木中了解生命的真谛,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环境的美好。教师还可以通过我国古代诗人的诗词歌赋,感受山水田园的美景,并且通过诗词小说,了解美景如画的魅力。使学生感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怡然自得,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感悟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敬畏。

(二)使大学生在亲情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由于亲情是人类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情感体验,当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需要父母进行呵护、长辈对其关爱、兄妹互帮互助,所以教师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并且由亲情了解生命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美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关于亲情的教学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宗璞的《哭小弟》、孟郊的《游子吟》等,每一篇文章中都承载了深厚的人间情感,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中的亲情和思想。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读后感,使学生在分享过程中感受到亲情的魅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亲人对自己的关心都是源自于浓浓的亲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亲情中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都有大部分自杀或轻生的学生,都源自于内心承受不了过大的挫折和压力,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知识结合心理,开展教学引导工作。有一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家长承担了大部分的压力,所以当学生面对就业和情感时会受不了过多的挫折,从而走向极端。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例如以史铁生《秋天的回忆》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的阅读,教师再通过分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小组中激烈的探讨,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人生直面悲欢离合是最困难的。但是只要一个人能够有坚强的意志,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苦,就能够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的完善自身能力,利用更积极的态度生活和发展。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式积极的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尊重生命,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俗话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社会有用的人才,更好的与他人相处。教师在大学语文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阳光的心态,为社会主义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张筱翎,女,1977年生,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

作者:张筱翎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 篇3:

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摘要] 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大学语文生命教育审美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存、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他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恶性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大学语文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過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部分课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比重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说教,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而具有连贯性,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审美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每一堂大学语文课都渗透着生命意识。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映射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因此,探讨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们高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却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应从大学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使得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承载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中国诗词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还是美国作家克伦·沃生命意识是她的灵魂。还是对《生命生命》中,对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旧努力顽强拼搏以摆脱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写,都表现表现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绽放。

(二)大学语文教学极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为一文一书、或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人生选择或人生命运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语言,让人们在对生命的无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这是语文的意义,也是语文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对生命的关注的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了人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扭曲。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二)积极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大学语文教材,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广泛收集和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充满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第一”的意识,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就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人生教养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阅读的方向,潜在的需求,鼓舞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始终不渝的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学会带着学生分享阅读的体悟,形成情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生命激情为引领,以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为最大的期待,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如没有命题要求的随笔能给学生足够大的自我空间,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如主题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结语

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大学生学习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2]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

[3]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3)

[4]樊立三.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刍议[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结题论文,课题编号:115D—032】

作者:许贻斌

上一篇:特岗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汇总下一篇:档案保管期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