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剖析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融学专业剖析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问题剖析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 401320)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特点,剖析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前后课程重叠部分被忽视,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并提出了修订教学大纲、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务实的实验实训基地等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问题;措施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特点

金融学专业知识面广,且更新较快,对教与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独立学院既是本科院校,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与其他本科相区分,即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以突出自身特色体现竞争力。

(一)金融学专业的教与学都需要与时俱进

一方面:货币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金融领域,金融相关知识日新月异,比如金融衍生、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这要求金融学专业在教与学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更新金融学相关理论知识前沿和金融业最新实务。

另一方面:网络教学的兴起带来的挑战,金融学专业作为热门及主要的经济学专业,在二本、一本以及全球知名大学都受到极大的重视,且具有非常优秀的师资力量。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开放课程的兴起,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产生极大的挑战。

(二)独立学院作为本科院校应注重理论教学

独立学院虽然是三本,但仍然属于本科院校,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在社会招聘都是依照本科标准来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金融学知识面涉及广泛,基础理论知识深厚,且对数学有一定的要求,而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并更多的贯彻案例教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应用能力,如果一味的放弃理论知识的教学就偏离了本科教学。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实践教学同等重要

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介于本科与高职之间,区别于高职,独立学院应注重应有的理论教学,而要在本科院校中独具特色且具有一定竞争力,应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将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设计当中,强调实践课程的比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其就业优势。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配套等方面都难以满足以及符合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本身有其特殊性

独立学院录取学生的标准大多是本科三批,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弱,尤其是数学普遍都底子薄弱,在学习上容易有挫败感;部分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自学能力较差,付出了努力仍然无法很好掌握专业知识,学习效率较低,最终导致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部分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较差,即使因为各种压力进到了课堂,也不认真听课,自律性较差。

学习目的存在明显的功利性,轻理论重实践。一部分學生表现在对课程的严重偏向,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兴趣不大。还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不过是来混一个文凭,注重课外实践,把时间主要花在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的实践活动上,而应付甚至荒废了学业。

(二)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培养目标

首先教学大纲的设置普遍存在同质性,难以突出独立学院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其次,即使修订了教学大纲,也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不符的现象,任课教师自主意愿较强,多个老师上同一门课则“各自为政”,而忽视教学大纲的要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比如新进教师,对课程内容不熟悉,无法把握重难点;比如老教师上新课或者是跨专业上课,就会出现着重讲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也有的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轻理论重实践。

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时,不同课程有时会出现相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且在不同的课程当中应从不同角度对相同知识点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及应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前后关联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容易将重叠部分的知识点一笔带过甚至是直接跳过不讲,这样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无法掌握核心的基础知识、出现重点认知错误、片面理解重点知识等。另外,实验实训课程师资缺乏,实验实训内容难以与现实的金融实务相匹配,因此,实践教学也难以实现培养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且传统

首先,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多以“灌输式”教学,偏重于书本知识的讲解,脱离金融实务,不能与时俱进。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易有枯燥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理论不联系实际,学生误以为所学知识应用性不强,容易产生理论无用的想法,容易对教师和教学产生反感。

其次,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少有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对教师教学要求更高,单一且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方式,甚至会恶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加重学生逃课的现象。

再次,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比较少,且平时成绩主要以出勤率来衡量。一方面说明教学手段的单一,没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另一方面,仅依靠出勤率考核平时成绩,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管理。

(四)教学资源不配套

一方面,理论课程教与学的资源不足。尽管发达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平台,但开放的网络资源并不完全适宜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自身的教学资源存在严重不足,主要以上课为主,自学的资源和平台几乎没有,课后想要学习也没有其他的渠道,考试复习也没有头绪,更主要是导致所学内容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开阔思维。

另一方面,实践应用部分明显配套不足。首先,实验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实验室建设落后、没有完善的实验平台来辅助学生较好的完成校内实践。其次,校外实训缺口明显。金融学专业实训基地一般需要设立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由于金融机构本身的特点,首先很难在银行设置实训基地,其次,即使小贷、证券、保险等相对门槛较低,但能接收实习的学生有限。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一方面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逐年进行修订,以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的修订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匹配以及考核方式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应紧扣专业核心和行业重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考核方式应以多样化的方式不仅约束学生学习更应该拉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及培养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

其次,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组成课程团队,保证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符合。根据课程性质,配备不同的师资队伍。比如专业基础课程,应以老教师为主,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专业主干课程对专业要求较高,比如博士学历且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敏感度;专业选修课最好是业界的师资,注重金融业实务的教学,培养学生就业的素质和技能。每门课程形成课程团队,并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界实务能力。同时课程团队针对同一门课程集体备课,做到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课程组组长之间要相互协调,以避免课程间重复内容被忽视的现象发生。

再次,进行实践课程改革并完善实验室建设以及构建有效的实训基地。独立学院应着重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甚至做好就业前的职业培训。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符合金融行业的要求,注重金融营销沟通能力、证券交易和分析以及报告的攥写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做好岗前的基础培训,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以课程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并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比如“启发式”教学、“反转式”教学等创新方法,通过提问提示以及学生主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比如PPT的制作,要求精简、图文结合以及动静结合,信息呈现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以及关联性。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应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讨论、教学咨询等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顺应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配套。根据课程要求形成案例集、习题集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网络教学资源库,供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同时上传教学PPT或教学视频,满足校内外学生学习的需求。另外,引入专业相关的新闻链接,与案例集相结合,拉动学生去了解金融时事,培养其分析应用的能力,并提高金融专业素养。

再次,注重教材管理和建設。理论课程的教材尽量选用优秀教材,并及时更新教材。同时高度重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尤其是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任课教授本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编写实验辅助教材和实训教材,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教学科研推动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究

独立学院对科研论文的要求一般较弱,但教改论文和教改科研项目是推动教改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因此,应围绕金融学专业的培养以及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主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形成教改论文或设立教改项目,通过教学科研推动教研室主任及任课教师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以研促教,打造一支“善教学能科研”的高绩效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145-146.

[2]杨伶.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学,2013(3):50-51.

[3]叶楠.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与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74-175.

[4]黄孝武,邓雪梅,庞涓.高校人文类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课业考核实践与思考[J].金融学科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2007.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金融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教改论文。

作者简介:赵朝霞(1984-),女,汉族,湖南邵阳人,金融学硕士,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现代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绿色金融。

作者:赵朝霞

第2篇: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理论剖析

摘要:设置金融法庭或者金融法院的建议主要是基于提升法院对金融案件审理的专业性以及保障司法独立审判这两方面的考虑,然而推行这项制度改革过程中所可能导致的社会成本负担以及我们需要面对的各种外在的约束条件也是不应当被忽视的,金融案件审判的司法组织体系改革需要有一个更为全方位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金融法庭;金融司法;司法组织

JEL分类号:K42 

一、关于设立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建议以及相关实践

近年来,在我国法院审判制度变革的“系统工程”中,与金融行业直接相关的一项探索即是设立金融法庭或金融法院。根据可检索的公开资料,设立此类专门性法院或法庭的建议最早出现在1996年,而且多由金融业内从业人员提出。

事实上,相关的呼吁也正在逐渐转化为现实,先是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在2008年11月新设了专门性的金融审判法庭,即“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六庭”,由其专门负责审理包括证券、银行、基金、信托等领域的民商事案件;同年12月30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也成立了金融审判庭(其正式称谓是民事第五审判庭);而在2009年6月底,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也宣布设立金融审判庭,并据此宣告上海市的三级法院金融审判组织体系基本形成。相比较上海市各级法院在民商事审判领域设立金融专业审判庭的举措,重庆的改革则是更进一步。2010年7月1日,渝中区法院正式设立了西部地区首家金融审判庭,而且实施的是民商事、行政、刑事金融案件“三审合一”的审理机制。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各地法院内设的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其实已有先例,比如浙江省云和县和福建省建瓯市设立的“金融巡回法庭”以及山东省临清市于2009年5月27日成立的金融案件审理法庭。但从法院的层级以及受理的金融案件数量和影响力来看,这些零星的实践对中国整体的金融行业和司法体制的变迁来说作用有限,事实上也没有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因此上海三级法院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之下所实施的这些司法变革措施自然具有了重要的符号性意义。

境外的司法制度和实践中,也可以找寻到类似的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在我国的台湾省,台北地方法院于2008年8月设立3个“金融专业法庭”,负责审理违反银行法、证交法、期货法、洗钱防制法、信托业法、金控公司法、票券金融管理法、信合社法、保险法、农业金融法,且被害法益达1亿元以上,或其它使用不正方法,侵害他人财产法益或破坏社会经济秩序。被害法益达1亿元以上的重大刑事案件。而在法国,其最高法院由六个法庭组成,其中的一个即是“商业、经济与金融法庭”,在人员组成方面,最高法院院长负责将法官指派到各专业法庭,具体人数则视各法庭处理的案件数量而定。英国则根据2000年颁布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FSMA)》,设立了金融服务和市场特别法庭(FinancialServices and Markets Tribunal,FSMT),专门处理被监管机构与金融服务局(FSA)之间的法律争议。

二、设立金融法庭或金融法院的主要理由

(一)提升金融案件审理的专业性

主张设立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一个最主要的理由就在于金融案件数量的大幅增长以及案情复杂性程度的提升,要求法院必须强化自身在法律知识以外的专业性,以便通过更有效率的方式实现对金融争议案件的公正审理。这一点在金融行业集聚的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现代经济活动核心的金融,其运转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类由于内外部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法律争端,而这种法律争端的主体既可能发生在金融市场逐利活动的参与者之间。如资本市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关于财务信息披露的争议,也可能是由于金融监管活动而导致的。和本文研究更为相关的一个事实是,金融市场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扩张程度往往是要远远超越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由此而引致的争议案件数量完全可能以一种非线性关系的方式实现增长。因而在这一领域发生法律争议的频繁程度自然就是实体经济活动所难以比拟的了。如果从职能分工的有效性角度来设计制度的话,那么设置一个由相对固定的法官群体组成的专业性金融法庭甚至金融法院在特定案件类型审理的工作效率方面是可以体现分工细化之后的“比较优势”这一经济学原理的。

除了数量指标之外,金融争议案件的另一个特质在于所涉及事实问题的专业性。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市场有着一套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习惯话语体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金融专业概念和术语,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频率加快,金融交易活动的抽象性程度日益增加,它不像实体经济活动中诸如房地产买卖、货物运输或者劳工雇佣等各种交易活动那样容易被参与者之外的第三方以直观的方式了解。因此,金融市场上所发生的争议一旦进入法院,法官在适用法律裁判案件的过程中一定会付出更多的学习成本去了解争议的基本案情。作为一个金融业的外行,法官很有可能因为自身知识的不足而被作为争端另一方的金融市场职业参与者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忽悠”了。哥伦比亚大学Coffee教授从投资者权利保护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法院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替代性的方式是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法院,授予其对某些案件的唯一管辖权。

事实上,在设置专业性的金融审判组织之后,我们也不可能指望其中的法官都成为金融专家,而是期待专业化的分工来降低法官的学习成本。作为一个参照系统,在我国的商事仲裁领域,设立专门的金融仲裁组织也已经成为现实,附属于上海仲裁委员会的上海金融仲裁院已于2007年12月18日揭牌,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天津国际经济金融仲裁中心也在2008年5月28日正式成立。

(二)克服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

除了提升案件审理的效率和专业性考虑之外。金融业内人士要求设置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一大动因就在于去除地方法院因为不独立于当地的党政部门而对金融争议案件公正审理所产生的消极因素。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地域经营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大体上采取的是垂直管理模式(即所谓的“条条”),而地方法院由于人、财、物的牵制而被动或主动地放弃了中立性,以致成为了地方利益的(即所谓的“块块”)的维护者。曾经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或政府部门出于自身或局部利益的考虑,公开或私下干预法院独立审判,纵容企业逃废债,甚至有组织地推动企业实施违规违法破产逃废债。甚至,为了规范地方法院的行为,最高院还曾经专门发文,以保障金融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这就使得业内人士产生一个愿望,就是金融方面的一些复杂的司法问题需要有专业法庭来审理。正是考虑到现实中这样的一种利益博弈格局,我国的金融

系统自然有最大的动力去要求设立一个独立于地方党政系统的专业性金融法院,因为这样的法院在利益归属上是“条条”的,而不是“块块”的。

三、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和约束条件

(一)何以“专业性”

在关于设立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各种主张中,多是列陈其种种潜在的好处,却很少见到严肃认真地讨论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设置在现有司法环境中能否起到制度呼吁者所憧憬的那种正面效果。

一些地方(如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设立专业性的金融审判组织来促进金融司法的效率,进而提升区域金融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商业银行等全国性金融企业则希望借此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债权的制度性威胁。然而,问题的重点在于:制度变迁推动者所期待的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在当下中国的司法制度体系中的实现是需要面对一系列约束条件并须付出社会成本的。因此,与其天真地憧憬一项理想的制度在“无摩擦”的社会环境中被实施之后的各种效果,不如回归现实的司法制度,去分析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专业性”和“独立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哪些现实的阻碍和困难,这或许才是有建设性的。

通过设立金融法庭或者金融法院来提升法院审理金融案件的专业性,进而促进司法活动的效率,这一点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我国各级法院目前按照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类别进行分庭审理可以说就是一种先行的实践。

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一种法院内部的案件审理专业化分工设计能否得到司法制度(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支持。在我国法院的实际运转过程中,审判职能和本应当作为支持审判职能而出现的行政管理制度呈现出交错和混合的状态,甚至发生了主次颠倒的结果。中国的法院并不是一个由平等法官们组成的机构,而是一个典型的基于金字塔式层级而构建的单位,组成它的是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以抽象、应然的法治观念来看,他们都是法官,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是有明显的上下级之别的。在这样的一种体制之下,法官为了获取更多的与级别挂钩的物质或非物质收益,必定存在着“升迁”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但是作为法院内部的一个“微观组织”的金融法庭,它所能够提供的政治资源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一个金融审判只能有一个庭长,以及人数确定的副庭长和审判长。如果金融审判庭的设立是希望集中法院精英的话,那又如何解决其中的激励机制呢?在现实的司法运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做法是通过跨法庭的人员流动来实现的,例如法院决定提升刑庭的一位工作出色的法官为副庭长,但刑庭的副庭长岗位并不缺员,这时这位刑庭的法官可能会被调到其它审判业务庭或者非审判部门(如立案庭、政治部或执行局等)担任副庭长(或副主任、副局长)的职务。这样的一种法官流动的格局事实上表明了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对专业司法知识获得和积累的漠视,并且完全有可能成为法院内部金融法庭保持自身专业性的一个主要障碍。因为专业的金融庭法官只要工作表现出色,就很有可能会离开金融庭去担任行政级别更高的职务,出现“审而优则仕”的现象,专业能力强的法官可能就被“培养”成了法院的行政管理人员。

即便考察金融审判庭的内部情况,担任新设的金融审判庭庭长职务的法官是从以往较多处理金融案件的资深法官中选拔出来的,但是一旦他成了“领导”,他的主要工作就不再是审理案件,而是审判庭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这无疑是对优秀法官多年累积而来的专业素养和审判经验的一种浪费。可见,我国行政化的司法体系是把“职位”和“级别”的提升作为激励法官工作的方式,这是有效率的,但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反过来说,如果进行激进的改革,进行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的岗位分离,不再实施这样的一套科层式的激励机制,那就将意味着失去升迁动力的法官们普遍性地低效率工作,这与设立金融庭的初衷又完全背道而驰了。这是一个两难,但却是现实的法院行政化运作逻辑所决定的。

(二)何种“独立性”

这里应当追问的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金融法院的“独立性”价值究竟是指何种“独立性”?所谓“独立”,它本不应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总是具体地反映在不同组织或个人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清晰地表达金融法院独立于谁,而不是笼统地说金融法院是独立的。

若是出于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担忧而主张设立金融法院,那这种“独立性”的关系指向则是非常明确的。即独立于地方党政部门。的确,一个在组织上不附属于和财政上不依赖于地方利益的金融法院,除非有来自其他地方更大的利益诱惑,是不会轻易地以丧失自身公正性为代价为企业逃废商业银行债务开方便之门的。

但是,我们应当思考的是,一旦设立了这样的金融法院,并获得了和地方党政部门之间关系上的独立性,那它的中立性就一定能够保证吗?从地方利益那里“解放”出来的金融审判组织是否又会成为金融行业的利益“保护伞”?

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从目前有限的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实践来看,法官的认知和判断很有可能在一些看似当然,实则有很大问题的做法的影响之下,不知不觉中偏离司法裁判的中立性要求。

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自1999年起就开始邀请金融专业人士参加一些金融案件的合议庭陪审,同时该院还在筹建金融审判专家咨询库,以发挥金融专家在金融审判前瞻性研究中的参考论证作用。上海高院则于2009年4月正式成立了上海法院金融审判专家咨询库,并首批聘请了37位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乍看起来,这样的一种做法似乎无可厚非,既然金融法庭或金融法院的设立是以提升审判的专业性为首要目标,那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包括金融专家)不啻是一条捷径。但是,不要忘了,从职业分工来讲,金融专家和法官的角色不同,他们并非是利益中立的裁判者,相反却是有着鲜明个体、集体(所服务的机构)或行业利益倾向的。由于欠缺金融方面的知识,法官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依赖作为“行家”的陪审员或咨询专家的判断,而在这一过程中司法的公正性有可能受到损害,即便法官和金融专家都不存在“故意”的心态。如果法律争议发生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那问题也许不是很大;但是,若争议的一方是金融机构,另一方是大众投资者或金融服务的普通消费者,参与案件审理的金融专家就有可能有意无意地扮演了自身所在行业,而不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益维护者的角色,至少专业经验丰富的他们很难再去理解“外行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从理论上来讲,一个经验丰富而又有洞察力的法官不应该被其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而放弃自身的判断力。但是,就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国法官的知识能力和司法经验而言,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更何况聘请金融专家已作为法院的一项制度,负责个案审理的法官又有多大的动力去“过滤”他们的观点呢?。

这方面。还有更极端的例子。在我国一些地区,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曾经是由法院和金融机构“合办”的。例如,广西浦北县农信社为了清收不良资产,在地方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浦北县法院合作,设立了该县首家“金融法庭”;在辽宁锦西(现为葫芦岛市),曾经出现过由法院的专职法律人员和信用联社的金融人员共同组成的“金融法庭”来清收非正常贷款,并有权查封借款人的财产物资,将物资按有关规定或比例折价抵债。这些所谓的“金融法庭”其实已经背离了司法中立性的要求,而蜕变为便利金融机构收债的执行性机构了,从根本上来说已经不属于司法机构范畴了。

当然,以上描述的这种情形实属特例,而且是很容易纠正的违法行为。我们可能需要担忧的是,金融法庭院在摆脱了地方利益的牵制之后,会不会成为一个行业法院?即虽然独立于地方党政部门,但却又不得不受制于金融系统?这方面,我国的铁路法院似乎是一个不好的榜样,外界指责其“部门、企业办法院”,应该说,在现有的制度大环境下,我们不大会看到一个完全由行政部门主导的金融审判组织,出现第二个铁路法院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的设立其实是为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单位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向法院进行利益游说条件,原因在于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的设立使得游说者的游说对象更明确了,金融机构或者金融监管单位可能只需要在非常特定的法官群体中“做工作”就可能收获其期待的利益。而且,依照经济学家奥尔森的分析,人数较少的利益集团的成员有更大的动力和相对更加低的组织成本去为集团的利益进行游说工作,因此作为一个集体的金融行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会比大众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法院的案件审理活动有更大的无形影响力,这一点势必将真正考验未来中国专业性金融审判组织职能行使的公正性与否。

就提升法院审理金融争议案件的专业性而言,借鉴对抗制诉讼模式下的专家证人制度其实也是一个建设性的做法。事实上,这一做法早有先例。在上海高院审理的一起涉及外汇现汇掉期的案件中,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莫顿·米勒教授就以争议一方的专家证人身份出庭阐释金融专业问题。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说专家证人制度就一定那么可行,而是希望在未来中国金融司法审判的改革方面,我们应当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思考。

(责任编辑:姜天鹰)

作者:黄韬

第3篇:物流金融风险控制剖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交通条件的完善发展,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在各个中小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以及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需求利润源增加的条件下,便产生了物流金融。它是在物流运营的过程中,通过应用各种金融资产,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整合,并对货币资金运动进行组织和调节,从而达到资金运行效率提升的一种经营活动。虽然这种活动能够有利于资金的流通,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在其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风险,因此,文章就对物流金融风险控制进行剖析。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控制

物流金融是一项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它能够在运行过程中为物流产业的资金融通、保险、结算等提供有效的金融业务,其运行主体是物流企业、客户以及金融机构,其运行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给具有融资需要的客户提供融资,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开拓企业融资新途径,并实现物流企业的经营与服务能够提升。然而,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金融风险,所以,有效规避物流金融风险,加强对物流风险的控制,促进物流金融业务顺利实现,成为了当前一项迫切任务。

1 物流金融的有效作用分析

物流金融是新时代发展的产业,也是扩宽金融服务领域,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有效控诉物流金融风险的目标,就需要对物流金融进行较为完善的了解,下面就物流金融的有效作用进行分析。

①提供融资渠道。提供融资渠道的有效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为中小型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由于难以具体了解中小企业的质押货物等相关情况,也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监控,所以,为了能够规避风险,往往就不会对中小企业放款。然而,又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信用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也就使得其融资存在着一些困难,因此,在这个时候,为了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物流金融便作为第三方物流,以中介的角色,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机会。另外,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有效缓解其资金紧张的问题。

②推进经济新发展。物流金融是一个新兴金融业务模式,是时代进步、信息、交通完善发展的产物,所以,其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新的利润增加。据了解,自2005年深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已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截止到2006年9月末,三家合作物流公司从中新增物流与货押监管货值累计将近500亿元。专家认为,深入发展非核心业务外包,必将使其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成熟,为供应链融资带来更多便利。此时,物流金融便成为了业内广泛关注,并有效利用的一种新的赢利运作方式。它不仅能够实现服务领域的扩宽,市场份额的扩展,还能够通过在参与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征收增值服务手续费。所以,在这种提供加工信息、提供增值服務的经济活动基础上推进了经济的新发展。

③降低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就需要对融资者的质押物信息进行详细了解,这些工作不仅繁琐,还超出了金融结构的业务范围。然而,由于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经营部门,它就能够在充分了解客户信息的基础上,有效掌握其库存变动,并对其质押物提供充分的信息与可靠的物质监督,所以,物流金融就能够有效发挥自身作用,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升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频率。另外,物流金融还能为金融机构提供质押物的评估服务,有效协助其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所以,在这双方协调的金融活动中,便有效实现了金融风险的降低。

2 物流金融风险的现状探析

物流金融是我国现阶段信贷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金融业务形式,也是物流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还能够有效扩展融资渠道。然而,在其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探索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方式、控制物流金融风险的措施,就需要从物流金融风险现状出发,探析风险的表现方式。

①融资企业的风险。融资企业存有风险是物流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现阶段的融资企业的物流风险主要表现在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所谓可控风险主要是企业内部风险,其中主要包括有供给风险、需求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可不空风险主要指企业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力量造成影响的风险,例如:自然因素的影响或者整个社会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式等。所以,这两个因素就会为融资企业造成一定的物流金融风险。

②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所造成的物流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商业银行内外部造成欺骗行为时,就会使得信息不对称、资金数目不正确等问题,这样就会引起一定的物流金融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断、产品业务操作失败、系统问题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等等原因都会造成一定的物流金融风险。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运作也是影响物流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③物流企业自身风险。虽然物流金融为物流企业扩宽了市场份额,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范围,也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究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当物流企业在存放质押物时,就需要物流公司对其质押物负责,并能够承担质押期间的所有损失。另外,当物流公司在对质押物进行选择、评估时,一旦选择出错或评估失误,就会给物流金融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影响。最后,物流企业自身存有风险的表现形式还在于有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一旦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就容易出现工作失误、数据失真,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欺诈行为,所以,物流企业自身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物流金融风险。

3 控制物流金融风险的措施研究

由于物流金融业务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并开始逐渐发展成我国信贷市场不可缺少的一种业务形式,所以,为了能够推进物流金融有效发展,巩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地位,就需要探索有效措施,加强风险分析,从而实现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控制物流金融风险有以下四个要点。

①风险预防。所谓风险预防,就是通过有效措施,在物流金融风险发生之前,实现风险发生几率降低的目的。所以,为了能够实现物流风险的有效控制,就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风险预防措施。首先,优化物流金融组织结构。由于物流金融业务有别于传统的物流业务,所以,如果物流金融仅仅只按照原有的组织进行管理,就会使物流金融体制出现监管漏洞、权责不明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根据有效分工原理,实现物流金融组织结构的优化。其次,加强物流金融管理运行制度。物流金融业务是一项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它与传统的物流这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又源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不成熟,所以,其管理制度也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管理运行制度。因此,为了能够实现物流金融发展的风险控制,就需要对其各种业务行为进行规范,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明确合理的管理运行制度,从而实现物流金融业务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实现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预防。最后,实现质押物的有效评估。实现质押物的有效选择与评估是预防风险的关键手段,所以,在进行质押物的选择与评估时,就需要能够在高综合素质的员工带领下,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实际工作中,提升有关人员对风险的评估鉴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质押物的有效管理。因此,实现质押物的有效选择与评估,也是实现物流金融有效预防的重要方式。

②风险回避。风险回避就是在进行物流金融方案選择时,对可能造成风险概率较大的方案主动放弃,从而以实现风险回避的目的。这也是实现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就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判断,对于物流企业来讲,就需要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能力进行判定,然后要对其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准确把握。之后再对质押物的监管能力进行审核,一旦发现有关方面不够合格,造成风险的几率较大,就应该主动选择放弃该方案,这样就能够有效实现风险的规避。

③风险转移。所谓风险转移,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后,物流企业在无法预防与规避风险,并无力承受时,就需要让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风险进行转移。一般常见的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险,另一种是选择有效担保人。保险是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金融风险转移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所以,物流企业就需要对各种质押物进行与之相连的保险业务。另外,物流企业为了能够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就需要在融资过程中加入一些风险转移、责任要求,并让融资企业成为业务担保人,从而能够承担某些情况下的还贷责任。

④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分为两种形式:主动风险自留、被动风险自留,它是由于企业领导对物流金融风险事故进行承担。但大多物流企业都是被动风险承担者,所以,为了能够在风险中实现收益,并有效控制物流金融风险,就需要合理的采取措施实现风险自留。因此,一方面就应该做好有关物流金融业务的财务安排,选择一些风险较低的物流金融项目进行自留,并在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计提一部分资金预留,从而为控制物流金融风险损失准备相关处理资金。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物流金融损失基金,这样以便于在面临风险之时能够对物流企业造成冲击的事故进行缓冲。在这样双管齐下,以便于能够在实现物流企业风险自留的基础上,对物流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物流金融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业务,也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融合,开拓的一种创新性服务。虽然物流金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面临着一些内部与外部风险,但只要能够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各种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并端正态度,对其不断深化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 张臻竹.物流金融的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08,(6).

[2] 王树婷.基于物流金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2).

[3] 邓哲锋,徐鹏,王勇.基于第四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模式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06).

[4] 李建军.基于物流金融的第三方物流融资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8).

[5] 熊桂武,邓哲锋,徐鹏,等.第四方物流参与下的融通仓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6).

作者:戴小平

第4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剖析范文

辽 宁 金 融 职 业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学 号: XXXXX 学生姓名: XXXXX 专 业: XXXXX 指导教师: XXXXX 论文成绩:

二零一六年四月

摘 要

1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有起步晚的劣势,但是发展速度快。尤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银行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多,规模逐步扩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在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同行业竞争的加剧,仅仅依靠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群的需要,银行发展急需创新。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一项新兴的业务,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势必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业务之一,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和专业理财人才的缺乏,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分析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 发展状况

2

目 录

1 绪论 ................................................................ 1 2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1 2.1 起步较晚 ....................................................... 1 2.2 规模在不断扩大 ................................................. 1 2.3 产品在不断丰富 ................................................. 2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 3.1 产品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 ......................................... 2 3.2 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 3 3.3 理财产品信息和风险披露不够 ..................................... 3 4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 3 4.1 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树立品牌效应 ........................... 4 4.2 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理财人员,构建高效率理财团队 ................... 4 4.3 提供真实的理财产品信息 ......................................... 4 结 论 ................................................................. 4 参 考 文 献 ............................................................ 6

3 1 绪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危机,毕竟外资金融相对健全和成熟的发展体系是其无可比拟的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本规模、业务品种结构、创新能力、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商业银行的发展急需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助推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的了解,分析总结了目前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从银行业务创新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最后给出了自己关于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方面的建议,以期将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健全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专业的理财团队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以期为双方带来经济收益,达到互利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数十年时间,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仍是一项新兴的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2.1 起步较晚

个人金融业务在国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开始以销售产品为主要目标,伴随着美国税法的改革,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视角逐渐扩展,开始从整体角度考虑客户的理财需求,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发展[3]。04年初,中国银行率先推出国内首个个人外币理财产品,成功开启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先河。同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理财B计划”成为我国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

2006年以来债券市场走低,股票市场回暖,商业银行通过信托进入和产业投资,极大地丰富了理财产品的种类。随后受次贷危机冲击,银行普通类理财产品在2008年末陷入低迷之后,2009年全年处于低位运行,一直徘徊在月度发行300款至600款之间。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复苏,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逐渐恢复元气[4]。

2.2 规模在不断扩大

1 从目前理财市场的竞争格局看,银行正逐渐发展起来。2010年经济环境稳定后,银行的业务经营状况逐渐走上正轨,在业务开展范围看,多数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纪、自营、投行、资产管理几方面,银行之间的业务关系趋同。由于理财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自2004年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开始急剧膨胀。在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期理财产品,新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为23055亿元。同期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亿元、5637亿元、1827亿元和226亿元[5]。随着央行加息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普遍提高、楼市调控、股市震荡等市场因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异常火热。2015年成为名符其实的理财年,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5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22379款理财产品,相比2014年增长97.0%,人民币产品同比增幅超过1倍,外币产品增幅超三成,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成主流,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提高尤为显著。中长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处于较低水平成为银行的软肋。《商业银行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的顺利实施预示着银行可以更全面地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为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3 产品在不断丰富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已实现与股票、汇率、利率、艺术品、消费价格指数、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杯足球赛等多类标的挂钩。例如北京银行“心喜”理财产品与消费价格指数挂钩,民生银行“鼓浪屿”产品与生物能源商品指数(包括糖、玉米、大豆)挂钩。据统计,2007年发行的3000余只理财产品可以分为8类基本结构和上百种衍生结构。另外,在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还创新出了优先受益人和一般受益人的分层结构安排,例如工商银行的结构化“打新”产品,通过优先、次级的信托结构安排,使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分享不同的投资收益。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品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

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立刻跟进,尽管名目互不相

2 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由于金融产品无法申请专利,所以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就在各个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一览无余。自2002年实行浮动佣金制度后,银行的经纪业务进入激烈竞争时代,各个银行为争夺客源,除了降低佣金费率外,还进行了其他如送保险、免开户费等竞争手段,最终上升到了对优质客户的争夺,由于缺乏经营特色,业务趋同,银行的经纪业务从垄断性竞争变成了完全竞争,甚至出现恶意竞争现象。

3.2 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银行个人定向理财业务主要受到基金和私募等的竞争,纵然银行有明显的品牌优势,但人才资源不足仍将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问题[9]。银行中的许多理财人员,缺乏相应的金融经济分析水平,目前,受限于人才制约,大部分银行对于个人金融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能力的银行会将之作为业务拓展的一部分,而更多银行还是将注意力放在经纪、投行和自营三大块业务上。

3.3 理财产品信息和风险披露不够

对于客户来说,理财产品说明书是投资者了解产品信息的唯一的书面资料,其他多来自于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的口头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理财产品说明书多数比较简单,投资者能够从中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同时,业务人员与投资者交流时,对产品的使用风险或负面影响提示不够甚至避而不谈,通过概念转换误导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通过合同安排或制度设计免除其法定义务等,使得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了利益损失。同时,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示例说明[10]。风险提示则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等话语,未对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说明。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个人金融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并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

4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和历史性转折,银行也面临着以改革创新谋求自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各有关方面要切实做好与银行改革和创新相关的各项工

3 作,努力实现行业的全面振兴。随着银行日渐开放,银行以变求生,创新图存的压力已越来越大,有效发现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机会来源,突破业务创新的瓶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1 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树立品牌效应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导致的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盲目的“跟风”复制他人理财产品非但不能为自身银行带来丰厚利润,还会导致整个个人理财产品客户群的流失,针对这种现象,各大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势力,针对性的设计理财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客户群的需求创造有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让自身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树立自身的品牌效应。

4.2 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理财人员,构建高效率理财团队

专业理财人才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发展的又一大因素,专业的理财人员和理财团队个能够更好的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更精确的理财信息以及建议,他们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会无形中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形象,因此,选拔,培养高素质理财人员非常重要。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身的理财人员选拔,培养体制,培养出专业的理财人员,建立高效率的理财团队,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共赢关系,扩大自身客户群。

4.3 提供真实的理财产品信息

客户是商业银行的衣食父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欺骗,误导消费者,银行应该提供真实健全的理财产品信息以及产品的风险指数,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客户需求给出相应的建议,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信息,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结 论

综上所述,银行应当从思想和认识上加深对资本市场发展全局和今后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要认真落实银行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推动银行的改革与创新。各银行要抓住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改革与创新工

4 作。银行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自身情况,明确创新重点,避免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和简单的照搬照抄。资本实力强、内控水平高的优质公司,可在业务、产品创新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并在推进行业整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Ellen steve, Personal financial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J],Financial management,2011,8 [2] John Norman,Research of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ervice[J],Contemporary finance,2012,3

[3] 陈许峰,我国银行业务转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7 [4] 戴辉,银行业务创新及其战略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6 [5] 唐凯,我国银行经济业务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6] 乔亮,我国银行业务经营才现状及发展趋势,北方经贸,2011,3 [7] 韩梅,浅析我国银行经营现状,企业发展,2012,2 [8] 范艳红,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浅析,管理咨询,2010,5 [9] 尹晓燕,我国银行治理现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9 [10]潘明伟,银行经济业务转型探索的评析,浙江金融,2011,12

第5篇: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剖析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自2008年9月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我国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要全面认识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我认为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才能科学认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探索科学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机制方法

美国金融危机自2008年9月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来势汹汹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还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陷入低迷之中。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徒然下滑。其实,此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就不断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分配关系的政策措施,使危机的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一、为什么会爆发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

1、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结果。

这次经济危机就现象而言,表现为总供给相对于有支付的能力的总需要的过剩。而就其实质来说,它是资本的积累过剩,即资本积累相对于它所企求的利润率的过剩。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此,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①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也因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虽然,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吴县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② 此外,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不是不经波折的持续增长,而会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有周期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据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出,我国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

2、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③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在国际范围内,随着WTO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也因此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个全球行为。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个全球行为,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后,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也跟着发生变化,也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如此大的“杀伤力”。

二、我国该如何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发展规律的结果,从中暴露出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弊端。我国能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减到最小,得益于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势头,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武器和根本方法,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世界经济复苏还将经历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巩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既切实降低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解决眼前的难题;又着眼长远,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第6篇:民航服务专业专业剖析

航空服务(机场管理)专业剖析

航空服务专业剖析报告

1.专业概况

本专业自建校以来就开始招生的专业,经过5多年的专业建设与积累,成就了目前了艺术航空系的特色专业。航空服务专业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实训场地充足,多年来为机场及相关行业生产第一线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赢得了良好的专业口碑。航空服务开展以能力为本、“课、岗、证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建成了校企共建共享的开放式校内外实训基地,使专业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区内高校中同类专业中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专业。

1.1专业设置时间

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始建于2007年并开始招收全日制三年大专生,是建校时期设置的特色专业之一。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直接指导下,专业正在向正规化建设迅速发展。

1.2专业在校生规模

自2007年来,向社会输送合格专科毕业生180名,目前有在校生79名。历年来生源充足,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本专业毕业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技艺精湛,有些已成为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3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数量

本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师6人,其中专任教师3人,兼课教师4人,辅导员1人。

1.4校内外外实习实训基地

航空服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由航空服务专用机房、形体训练室、客舱服务实训室、民航客、货运综合实训中心等4个构成,投资总价值百万元。能承担专业相关课程单元、综合实训任务,能够满足航空服务专业实训等教学需要. 2.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2.1专业的发展定位

塑造南宁旅游品牌,必需要完善交通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航空运输业是广西连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桥梁。

南宁侯机楼的扩建和机场设施的提升,以及周边地区机场的修建,对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教育市场的迅速扩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民航业的培养模式也从原来单一靠民航系统院校培养,发展成为多点·多层次的培养。就业渠道无限广阔。

我校是广西工科院校唯一一所同时招收空乘和机场管理专业的高等专科学校。

2.2人才培养目标

航空服务专业是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民航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及专业素质的机场运营服务与管理的人员。通过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使用权学生掌握从事民航运输生产和机场运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够为民航机场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实用人才。民用航空业是航空业是交通运输业中的一个独立的,充满活力的部门,不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和补充进来,高职高专院校要把职业教育培养和岗位培训作为重点,把技术鉴定和技术服务贯通与融合。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和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机场地面服务专业为主,把机场安检·地面值机服务·航空物流·航空票务专业作为重点培训目标,以满足机场人才市场的需求。建立健全考证机构,真正让学生走得出去,形成竞争优势。

统一办学理念,明确专业设置,精炼专业课程,巩固校外实习基地,良性循环,稳步发展。

2.3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建设理念

我分院于2007年成立了航空系,设有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并邀请了机场一线专家担任专业培训指导,多次下机场进行学生顶岗实习调研活动,积极采纳机场部门意见,优化组合,逐步完善教学工作内容。

2.4专业建设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航空运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乘坐飞机出行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而对其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航空服务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和艺术素质,侧重学生外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服务心理分析技巧、相关乘务技能技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空乘服务与管理人才。

3.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3.1课程建设体系结构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还设置一些可供选择的选修知识单元、反映设计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组织到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本着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在大量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使航空服务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得到优化。

建立“课、岗、证”和“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方向。“课”就是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与任务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岗”就是按照各个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来确定学生应知应会内容,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证”就是引导本专业学生参加民航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证,在毕业前获得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思路、教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材料,现场示范操作或让学生实际动手体验等方式,老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操作的要领交给学生,达到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以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3.2专业课程设置

主干课程:民航概论、机场服务概论、民用航空法、航空服务礼仪概论、民航安全与应急处理、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专业英语、航空运输地理、形体、礼仪、化妆。

3.3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4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为了加强和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考核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改变为平时成绩、理论笔试、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考评纳入考核机制。

理论课程、技能实训、综合实训等均有考核标准,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实际动手操作、模拟实训、毕业论文和机场实习报告等,确保所有学习环节都有考核。按照学院统一的试卷格式、建立试题库,并根据航空服务专业课程授课内容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体现随时变化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之间的统一。

航空服务专业各门课程均有考试形式与计分标准的要求: (1)理论课程:考核形式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的多种形式,平时考核成绩为4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出勤情况、听课情况、课堂提问和教师布置的作业等。期末考试成绩为60%,从试卷库中提取试卷。即:期评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考核成绩(40%)

(2)技能实训课程: 实践课程,采用笔试与机试(操作)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平时考核成绩(20%),笔试成绩占40%、操作成绩占用40%。即:期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20%)+笔试成绩(40%)+实际操作(40%)。

为了加强和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考核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改变为平时成绩、理论笔试、实训技能测试和校外顶岗考评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4.教学基本条件

航空服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由航空服务专用机房、形体训练室、客舱服务实训室、民航客、货运安检综合实训中心等4个构成。民航安检员实训所用设备拥有金属探测门、手提行李X射线检查仪等目前民航安检行业中较为流行的安全检查设备和仪器约百余件/套,设备总资产约百万。客货运安检综合实训室完全按照机场安检现场的流程和安检通道格局来布置,能提供验证、人身检查、开箱包检查等完整流程的安检现场实践教学。安检机房内装有民航安检多媒体培训系统,能提供中、高级“民航安全检查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特种安检设备实训室,配备有便携式式X射线检查仪、便携式车辆底盘检查仪、爆炸物检查仪等适用于民航行业或非民航行业的特种安检检查的教学和培训需要。实训基地能同时提供多个学生实训工位。

民航售票销售员实训室将培训内容将涵盖全部从事民航票务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包括民航国内客票销售实务、民航客票计算机订座手册、民用航空旅客及行李国内运输规则、国内地理及城市代码、全国各大航空公司介绍及通用代码、航空票价客票种类、电子客票的使用、飞机机型简介、名航订座指令,以及有关客票的销售、签转、变更、退票、票面知识等,另外还有AV指令、PNR的操作、航班信息查询、出票操作,以及订座案例分析、定做技巧和注意事项,业务计算流程、报表、口语和礼仪常识等。

形体训练房,作为形体训练课程的学习实践场地。能够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和加强实践性的训练,从待礼仪和形体训练两方面入手,强化其正确的个人体态的塑造。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教育学生掌握专业形体训练和科学健身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高尚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大学生提升整体形象,使其做到举止优雅大方,谈吐得体,使他们有更多的自信、有更好的形象、赢得更多交友、求职、就业、合作、服务社会的机会。

校内实训基地可进行“民航安全检查员”、“民航货运员”、“民航客运员”、“民航售票员”等民航特有工种的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5.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强化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实施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我院实际情况,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常规开展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和考风考纪检查。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开展“学生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评教、同行评教、教师评学”等活动。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教学信息员座谈会,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按学院实习基地管理文件要求,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实习管理协议,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和实习班主任,支付相关人员的工作报酬。同时每年安排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到各实习点检查和指导实习,密切校院合作,确保顶岗实习质量。

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建立了一支年轻、有活力、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形成了“院学工处—系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系部负责具体实施、规范运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着重于过程管理; 专业团队和辅导员、班主任从课堂教育、日常行为管理、文体活动、生活服务、宿舍管理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力度。

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管理形式。由专职政治辅导员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内容针对性强,思想教育工作更深入细致周到,效果显著。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文化活动月、田径运动会、新生入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和法制教育宣传、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专题活动中成为主要骨干力量。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推进学生管理和素质教育:(1)通过学雷锋、植树、缅怀烈士、庆祝五

四、“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主题黑板报比赛、主题班团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2)通过演讲、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 形象魅力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将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广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中;(3)通过知识竞赛、专业技能竞赛、各种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素质;(4)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音乐欣赏、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辅以学术讲座、人文素质报告讲座等,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育人环境。(5)结合时代主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无偿献血活动和服务“两会一节”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工作管理和素质教育成绩裴然。通过全程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各级组织的科技文化体育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提高了素质,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第7篇:金融学专业考研

金融学是近年来排名前五的热门专业之一,考研竞争十分的激烈,尤其是想要考知名院校的话难度就更加大。所以,对于2013年想要报考金融学专业的考生来说,暑期这个黄金时期一定要好好把握,充分的利用这段时间做好专业课的第一轮复习。

首先制定看书规划,针对考点

考生在复习的时候由于看的书不是一两本,所以一定要制定一个宏观的读书规划,这个规划重要的不是时间的具体制定,而是看书的面要全,点要精、要牢固掌握。否则一轮书看下来还是腹中空空,顶多有了些经济金融感觉。海天考研建议大家在看书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侧重点上,尽管这些地方有可能很枯燥,也要耐着性子啃下去。

保持专业热情,理性复习

在这一复习过程中,可能会有考生看书的速度比较慢,于是自己就比较着急,怕制定的任务不能完成等等。如果有这种情绪的考生,辅导专家则建议大家要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专业课复习第一遍时没必要给自己压力过大,要和第二阶段的任务区分开来。

专业课的第一轮复习主要就是熟悉整个科目的知识体系,了解这个学科的一些常识,相信只要想考自己所报专业的同学本身就会对金融学有一定的兴趣,只需要根据书本中梳理出来的知识理论体系再次从考研的角度加深理解,让自己的以后只是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就可以了。如果自己在这轮复习中遇到什么难的问题,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做个记号,以备下面的复习更有针对性,这也是第一轮专业课复习的一个任务所在。

另外,对于金融学,很多学校都给出了指定参考书,大家要依据学校的指定参考书去复习。没有确定院校的同学可以找一些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来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等。

(摘自恩波考研)

第8篇:金融学专业(本科)

金融学

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介绍

一、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规格:本科(专科起点),两年制三年业余学习,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半。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金融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种金融实际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分析、解决金融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学位目标:经济学学士。

二、课程模块设置

本专业共设置6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通识课、实践课。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15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15学分。

统设必修课: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英语Ⅱ(1)、(2),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西方经济学(本)。

选修课:学位论文指南,学位外语(金融)。

2.专业基础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4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8学分。

统设必修课: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选修课:经济学方法论。

3.专业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26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43学分。

统设必修课:保险学概论、公司财务、金融统计分析、金融法规、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金融风险管理、投资学、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选修课:金融工程学、项目评估、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分析。

在专业课一模块中各教学单位可从投资学、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两门课程中选择1门课程,一旦选中按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和考试工作。

4.专业拓展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0,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4学分。

选修课:市场营销学。

5.通识课

中央电大设置统一的通识课程平台,所有开放教育专业适用此平台的课程;通识课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为2学分;通识课设置及通识教育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通识课模块课程不得免修免考;已取得电大毕业证书的学

生,若再次注册学习电大相关专业,原修专业已注册过的通识课程,在新修专业中不得再次注册学习(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此类课程将不能实现注册)和申请办理课程免修免考,此模块最低毕业学分通过修读本模块的其他通识课程获得。

6.本专业综合实践包括金融模拟交易和毕业论文,统设必修,共8学分,由北京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组织实施。该环节不得免修。

7.补修课

补修课程是指在注册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专业学习的学生中,部分不具备该专业专科学历或不具备学习该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必须补修的课程。补修课程学分是按规定需要补修的学生必修的学分和毕业审核的必要条件。补修课程统一使用中央电大确定的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由中央电大推荐教材、提供相关教学支持服务。本专业(方向)需补修的课程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共12学分。

8.本专业学位英语为学位课程,申请学位的学生必修。

9.统设必修课程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选修课中的统设服务课程和自开课程,中央电大将尽可能为地方电大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支持服务。

10.课程实践环节成绩计入课程学习成绩,没有完成课程实践环节的不能取得课程学分。

11.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学生选课时参考。开放教育各专业所有统设必修课程首次开设后均实行全年滚动开设。

四、毕业规则

本专业各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依次是:

公共基础课:15学分

专业基础课:4学分

专业课:33学分

专业拓展课:4学分

通识课:2学分

实践课:8学分

专业课一:3学分

补修课:12学分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需补修的学生为71+12学分)。本专业各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之和为62学分(需补修的学生为62+12学分),各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之和为45学分。

本专业学位申请的规则是:通过毕业审核且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经济学学士学位。

第9篇:金融学专业就业分析

高考热门专业推荐【金融学】

(天学网整理)

就业前景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直稳居报考专业的前几名,可谓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另外,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更多挑战,这就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另外,现在除了工、农、中、建四大行,还有股份制的银行,比如中信、民生、华夏、招商等,而外资银行也越来越多,比如花旗、渣打、德意志银行等。相对来说,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广了。

就业方向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除了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以外,还有几大主要去向:

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本科生想进入很难。

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这样的公司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但是该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一般要达到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

除此之外还有会计师事务所、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等。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工程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统计分析、投资银行学、国际结算、市场营销、金融法、资产评估、项目评估、期货与期权等。

开设院校

金融学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其它开设此专业的院校还包括:辽宁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

(天学网整理)

上一篇: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一年级关联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