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稳定建筑给水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使用效果不仅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关系到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以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质量稳定建筑给水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质量稳定建筑给水论文 篇1:

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内容修订的几点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高校教材作为教学中知识传播的载体,需要不断更新修订。根据自己多年的给排水教学和设计工作实践,分析了原有教材的不足,对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的修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材;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修订

收稿日期:2009-12-28

作者简介: 李敬苗(197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给排水管道、水污染控制、高职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维护教学秩序稳定的基本环节,也是体现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的主要形式,更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材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人从事过多年室内外管道工程的设计工作及多年的教学工作,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现有教材的特点和缺点,对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的修订提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特点

(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

1.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建筑内部和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热水供应和与之密切联系的消防给水,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建筑中水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安装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从它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这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给排水管道工程》等,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给水工程》侧重于给水处理工艺和市政给水管网设计,《排水工程》侧重于污水治理技术和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所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目标比较单一,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对基础理论要求较低。

2.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我们知道,一栋建筑物如果想正常发挥其使用功能,需要水、电、暖等各种建筑设备共同协调、共同工作,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正是讲述建筑内部给水排水的,所以它构成了建筑设备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与其他部分又密不可分。所以,这门课程与电气、暖通空调和燃气等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与《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等课程在知识上相互衔接、互相呼应。

(二)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

1.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开设情况概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原来只是在本科院校的给水排水专业和建筑设备等专业开设,近些年来,有一些专科学校和高职院校也开设了给水排水专业、建筑设备专业、水务工程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也都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

2.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特点。教材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和定位不一样,高等职业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以,高职高专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应该是有区别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的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一些旧的教材由于与我们高职高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匹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授课的效果,相应也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快,有更多的高职院校和更多的相关专业不断产生,对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编写适合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材。

二、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及修订的建议

1.目前,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数量很少。据笔者调查,目前市场上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非常少,只有有数的几部。其中包括,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邵林广主编的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2004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郞嘉辉主编的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200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平、邓爱华主编的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可见教材的数量是很少的,这样不利于我们在选教材的过程中更好的比较,优胜劣汰。而且,我们从教材的出版年限可以看出来,有的教材出版年限已经很久了,所以里边一定有过时的、不符合现在技术发展要求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建筑给水排水教材进行修订,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高职高专学生和教师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建议删减理论内容,增加实践内容 [1]。传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侧重于室内给排水的计算、设计和基础理论的讲授,实践内容较少,而且理论内容繁杂,所以需要很长的课时才能讲授完。而高职高专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根据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应该简化理论及公式推导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论知识够用,实践知识扎实丰富,这样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更快实现角色(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换。

3.建议各章例题要前后连贯,互相呼应 [2]。《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每一章都有计算实例,但大部分的教材各章的例题都是单设的,前后不连贯的。我认为,修订教材的时候,最好把各章的计算例题统一,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识图。例如:同一栋教学楼,既需要给水系统,又需要排水系统,还需要消防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在建筑给水系统、建筑排水系统、建筑消防系统三个章节里边以同一栋教学楼为例,分别进行给水、排水、消防管道的设计计算,这样几章节下来,一栋建筑物的一整套给排水计算就完成了,最后再统一复习一下,学生一定会对例题有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

4.建议课本中附加一套简单的实际给排水工程图纸。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出路是参加工作,而与这门课程相关的工作就是工程安装、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工作。要做这些工作,主要不是需要学生掌握太多的设计知识,而是要掌握扎实的识图知识和实践技能,所以本人认为课本附录中附带一套简单的工程设计图纸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对施工图有完整的、直观的认识。

因为我们好多任课老师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所以老师自己对真正的工程图纸都不太懂,甚至根本就没见到过。因此,如果课本中没有这一项内容,老师便不可能教懂学生。而如果我们在课本中附加了图纸,我们的学生在学完基础理论后,便能利用基础理论进行识图。能看懂和识别真正的工程图纸是将来从事管道施工、给排水概预算、给排水监理和给排水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实践技能。所以,从就业方面来考虑,在课本中附加一套简单的给排水工程图纸是很有必要的。

5.建议每章增加课后习题,包括理论和实践习题。因为好多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包括高职高专的和非高职高专的)都没有课后习题,所以笔者提出了这条建议。课后习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每节或每章内容讲完后及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加深理解。虽然我们这门课程,强调实践,但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掌握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学习后的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显而易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学习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两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没有习题,学生学完后没有及时巩固的过程,学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所以,根据每章的内容制定合理的理论和实践习题是很有必要的。

6.课本内容要跟上相关规范和图籍的修改,要跟上经济技术的发展。首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都会用到规范——设计和施工规范及各种图籍,而设计规范和图籍,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渐更新的。以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为例,从《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TJ15-74 到《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再到《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已经经历了多次修订,每次修订都会有新的内容加入,也会有过时内容的剔除,甚至某些内容会发生很大改变。

例如对于居住建筑室内给水设计秒流量的计算:

在《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TJ15-74中用式(1)

qg=0.2Nαg+KNg(1)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中改为式(2)

qg=0.2α(根号下Ng)+KNg (2)

公式(1)和(2)都叫做平方根法,到《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我们采用了和前二者完全不同的概率法进行计算。其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我们会用到管材和一些设备。而这些管材和设备是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逐步改进的。例如,给水管道的材料,解放初期主要用灰口铸铁管和钢管;20世纪60年代我们开发了自应力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开发引进了球墨铸铁管,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灰口铸铁管和钢管;现在应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国家建设部要求管材选用逐步向化学管材转变,包括PVC-U、PE、玻璃钢管、塑料金属复合管、PP-R管等,逐步限制淘汰镀锌钢管和传统铸铁管。从2000年开始,新建小区内户外给水管必须使用塑料管,城市新建供水管工程应优先选用管径400mm以下的塑料管,到2005年,塑料管道在全国各类管道中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所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的倾向性不同,我们在给水管道材料的选择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同样,对于排水管道的材料及水泵、水箱等设备及各种阀门的选择,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的教材就要根据规范和图籍的变化、根据其他各相关方面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否则就会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

7.课后附录内容一定要齐全。建筑给水排水教材中的附录内容包括很多,例如:各种管材的给排水流量和水力计算表、水表等设备的参数表等。因为内容太多,不可能都附在教材中,但必要的内容一定要有。例如,有的教材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建筑给水系统章节中室内给水管网计算的例题中,选择的管材是塑料管材UPVC或PPR,但附录里边却没有这两种管材的水力计算表,所以造成了学生进行水力计算时,没有对应的水力计算表查阅,因此理解例题有困难,所以我认为修订和编撰教材一定要前后呼应、前后连贯。

综上所述,现有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很多,作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了几条,希望能够应用到教材修订实践当中去,作出适合高职高专使用的优秀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岳秀萍.高等院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整合与教改探讨[J].给水排水,2003,(8):68-69.

[2]陆燕勤,曾鸿鹄,许立巍.对修订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的建议[J].高教论坛,2008,(2):83-84.

[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李敬苗

质量稳定建筑给水论文 篇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探讨

摘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使用效果不仅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关系到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给水排水;必要性;特点;优化设计

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高速,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在建筑行业中建造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设计的影响,设计师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上仍然循规蹈矩,不够创新。因此,研究和分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意义重大。

一、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优化必要性

无论是底层的建筑还是高层建筑,无论是住宅楼建设还是商务区建筑建设,人们都希望其建筑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设计,这是提高建筑质量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于建筑给水排水的工程,在近些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准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建筑工程给水和排水的设计出了问题,则可能会直接导致建筑内的居民无法正常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会损坏居民一些日常设备,让居民蒙受损失经济损失。由此可以看出给水排水工程对于整个建筑建设工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整个工程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建筑工程的灵魂所在。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建筑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并且在规划的时候要保持清晰的头脑,科学合理的进行布局。每一个建筑设计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这是因为建筑所处区域环境存在差异性,所以设计师在给水排水设计上需要根据当地人们生活习惯的需求,来设计出最佳的给水排水方案。

二、建筑给排水的特点

建筑的楼层越高,其潜在的火点也就越多,引发火灾的几率也就越高。高层建筑一旦發生火灾,其火势具有相当快的蔓延速度,而且火灾难以进行及时地消防扑救工作,这无疑极大的威胁到了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高层建筑在安全性上低于中低层的建筑。所以在高层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应该严格控制施工的标准,保证逃生通道具有极强的密封性,同时在选择防火材料时也应该谨慎。另外,一般消防系统的静水压力较大,如果只对一个区进行供水,其配件和管道很容易就会被破坏。如果是竖向进行分区,那么静水的压力会有所降低,从而保证系统能够顺利地运行。

高层建筑具有非常大的排水量,排水管道很长,而且数量多,管中的波动性很高,而且还具有压力大的特点。给排水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种是进行通气管系统的设置,另一种便是利用单立管系统。这两种方式还能让管道中的压力得以稳定。其次,在选择管道的材料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有柔性接口和极大的机械强度。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在动力设备上都会出现污染源的情况,比如噪声和振动的污染源等。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提升管道防噪声和防振动技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优越的居住环境。

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优化性措施

1、给水排水管道优化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管道宜明装,暗装管道必须设置便于检修的设施。

(2)室外管道宜布置在防护范围外,布置在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 应简捷并缩短其长度;尽量减少建筑物引入管的数量。

(3)给水引入管不应从建筑物基础底面以下接入。

(4)管沟底高出建筑物基础底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0m。

(5)设置在地下管道的检漏管沟和检漏井,应便于检查和排水。

(6)管道接口应严密不漏水,并具有柔性。无论管道是明装还是暗装,管材的强度尤其是接口的严密性是防止渗漏和建筑物湿陷事故的第一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防线。

2、地下室集水坑。根据以往项目经验,汽车坡道上不得设置集水坑,以免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潜污泵在超高水位可考虑两台同时启动。在设计说明中要提醒施工单位:集水坑盖板严格按照结构施工图预留,每块宽度不得大于400mm,便于使用,盖板上注意按安装要求预留洞口。电梯、扶梯底坑需设排水设施,地下室集水坑注意提请建筑结构留坑。普通客梯基坑和就近的消防电梯基坑用管道连通,以防客梯基坑积水,影响正常使用。无粪便废水集水坑潜污泵需带搅匀功能,粪便污水潜污泵需带切割功能,污废水管道止回阀采用污水专用橡胶球形止回阀或橡胶瓣止回阀,以上内容切记在材料表或设计说明中体现。

3、给水计量。不同性质的用水,水价不同,因此,必须将各种性质给水系统分别进行计量。商业加压水源、换热站水源、生活加压水源、消防水池水源单独进管计量,水表分开设置,设置于室外。冷却塔补水量与商业卫生间用水量相差较大,且季节性较强,自来水公司要求水表分开设置,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商业网点或小商铺用水,水表尽量设在室外水表井中集中设置,便于抄表,或设在一层、二层管井、楼梯间下部,如设在地下室,须事先与自来水公司沟通确认后再实施较好。人防水源进水管要靠近平时水源进水管,便于战时切换施工,同时便于集中室外表井,减少表井对室外环境的影响。

4、增加控制阀门。在建筑底层增设控制阀门是优化给水排水设计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建筑的地下设置控制阀门相比以往的设计方式,它在应急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地下阀门在控制水源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和合理。地下设置控制阀门,底层居民如果发现管道遇到堵塞无法排放积水,就能够在第一时间之内关闭好地下的给水控制阀,这样就能够及时的防止由于污水排放不顺带来的种种危害,避免出现严重的事故发生,有效的保证了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5、结合建筑所在区域特点。建筑给水排水的设计应该结合施工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特点,因为只有结合当地的地形和地貌才能够让给水排水的设计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给水排水结构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察当地的地貌和地形的特点,根据其特征来构图。在图纸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把握建筑底层的地面情况,如果属于高层建筑,应该考虑当地城市供水的情况,因为建筑层次越高,水压可能越低,如果要满足高层用户的用水要求,设计师需要调整自己的图纸方案。设计师在给水排水设计的时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低层建筑中水压在白天低,晚上则高,因此设计师可以在建筑上设置一个顶水箱,这样就能够解决所有居民用水问题。优化给水排水的设计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转变设计的理念、优化设计方案能够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建筑的给排水状况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整体使用效果。顺畅的排水、可靠的给水是给排水系统必须保障的最基本性能。因此,在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计与施工,积极培养优秀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创新,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于春红,李景帅.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的一些新措施[J].建筑设计管理,2007(04)

[2]李红卫,玄惠萍.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及自动抄水表系统现状及发展动向[J].中国计量,2001(02)

[3]范敏,郁琥.我国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对策[J].工程建设与管理,2008(4)

作者:张俊伟

质量稳定建筑给水论文 篇3:

建筑给水系统中节能供水方案选择应用探究

摘要:伴随着人口的增多,环境的破坏,能源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节能技术已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建筑给水排水技术中,节水节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历史,无论是在技术开发,还是在技术运用方面都不断走向成熟。文章仅仅针对当前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相关节能方案的选择应用进行研究探索,为能源问题的缓解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给水排水;节水节能;变频给水;水泵水箱联合

1引言

目前为止,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中所主要应用的给水方式分为三类八种。三种给水方式为:变频给水方式、主要有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变频泵加水箱给水方式。而这三种给水方式又可根据串联、并联、上行及下行分成不同的种类。在实际的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通常是应用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给水方式,一般情况下,给水系统设计要根据具体建筑物的类型、用途、要求、层高,并结合市政管网的压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优化选择合适的节能给水方式,所以在具体给水系统方式选择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并综合比较各种给水方式,以选择经济、实用、环保的给水方案,文章结合相关实例通过变频给水方式和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的综合比较,并做出合理选择,为相关高层给水系统的选择设计提供方法借鉴。

变频给水方式和水泵——水箱联合两种给水方式在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均有应用,高层住宅建筑给水系统相对较简单,给水方式一般在变频给水与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水除水量在不断增加外,对水质、水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在高层居住建筑中大量采用的是通过屋顶水箱给水的传统给水方式,虽然安全可靠、能耗小,但管理、清洗难度较大,易造成二次污染及上层用户水压不够、热水器不能使用等诸多问题。由于变频调速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频给水设备已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建筑生活及消防给水系统中,有许多人都会认为变频给水方式要比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更节能。但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变频给水方式也出现许多令人头痛问题,相关给水工作人员也对这一技术产生了怀疑,主要问题表现于加压电费过高和容易产生噪音这两个方面。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去对待。但是变频给水技术的应用效果却令人疑惑,在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应用中变频给水技术究竟是否比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更节能。其实在特定工程条件下,即使选型及控制得当,变频调速给水装置也不比高位水箱给水方式节能,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变频给水方式与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能 耗实例比较

2.1工程概况

一栋8层住宅楼,共128户。1~4层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水,5~8层采用二次加压供水。住宅层高为3m,底层室内外高差为0.6 m,每户居住5人,用水量标准按qd=150 L/人。取时变化系数Kh=2.5,每户卫生器具当量数Ng=10(为便于计算,暂不考虑消防用水)。根据上述条件可知,该栋住宅5~8层需加压供水的最大日用水量为:

Qd=m·qd/1000=48 m3/d

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为:

Qh=KbQd/T=2.5×48/24=5.0 m3/h

给水设计秒流量qg=5.5L/s(由总当量数查表可知)

2.2方案比较

①定速泵——高位水箱联合供水方式。水箱容积按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的50%计算,V=2.5 m3,选用3m3标准水箱,尺寸长×宽×高=2000 mm×1400 mm×1400 mm,水箱最低水位标高Hmin=25.6 m,最高水位高Hmax=26.6 m,选用40LG6-15×2水泵二台,其性能参数为:Q=6 m3/h,H=30 m,N=2.65 kW。

由公式计算水泵最大日耗电量:

Wt=NT=2.65×48/12×2=21.2 kWh

上式中T为水泵最大日工作时间(h),T=Qd/Q=48/12=4h

②变频调速恒压装置供水。由于生活用水的不均匀性,在采用变频调速供水设备时,若系统没有流量调节装置,水泵装置应按满足系统设计秒流量的需要来选择,本工程系统设计秒流量为qg=5.5 L/s,选择40LG6-15×2水泵三台,三台泵并联工作时,满足秒流量qg=5.50 L/s的要求。分析全日用水曲线,用水一般都集中在早晨6~8时,中午11~13时,下午17~19时,晚上22~24时这4个时间段,为用水高峰,而0点至6点这6个小时用水量很少,为用水低峰,其它10个小时为供水中峰,状态如表1所示。

为简化计算我们假定变频泵(由变频器驱动的水泵)在供水高峰和供水中峰期间均运转在额定负荷的60%,而在供水低峰期间则运转在额定负荷的80%,工频运转的水泵可近似看作额定负荷下工作。平均每天耗电计算:

供水高峰耗电:W1=(2.65 kW×0.6+2.65×2 kW) ×8=55.12 kWh

供水中峰耗电:W2=(2.65 kW×0.6+2.65)×10=42.4 kWh

供水低峰耗电:W3=2.65 kW×0.8×6=12.72 kWh,一天的总耗电为:W1+W2+W3=55.12+42.4+12.72=110.24 kwh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单一的水泵水箱联合供水比单一变频恒压供水要节能许多。水泵运行状态如表1所示。

3变频给水方式的其它缺点

与水泵——水箱联合给水相比,除了运行费用高和不节能之外,变频给水还有以下几个缺点。

①占用更多的有效建筑面积。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中高位水箱占用的是楼顶的空地方,这些地方即使不设置高位水箱也不能作为它用,没有占用有效的建筑面积。而变频给水方式中水泵、控制柜本来就要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而且在中小城市一般不允许生活水泵直接从市政给水管网上吸水,需设置生活水池供生活水泵吸水,生活水池占用的建筑面积有时是相当大的。

②给水的可靠性差。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中水箱中储存有一定的水量,有一定的调节容积,当市政管网停水时,高位水箱还能供给一段时间的用水,可减少停水对住户造成的影响,给水的可靠性较高。即使生活水箱进行清洗时,受影响的也是高区的住户。而如果采用变频给水方式,一旦停电或者生活储水箱清洗,则依靠变频给水的高区用户将全部停水。而且相对于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来说,变频给水系统的组成比较复杂,不仅有储水箱、水泵,还有变频控制柜,组件多,损坏的几率也大,尤其目前国产变频器的质量稳定性并不高,当变频器失灵时可能使水泵不工作,大大降低了给水的可靠性。

③给水系统的技术要求高。水泵——水箱给水系统较为简单,安装、维护较方便,一般的维修工人即可解决问题,用水点的压力与高位水箱至用水点的高差和管道的水头损失相关。而变频给水系统较为复杂,水泵、变频器的安装、维护较麻烦,尤其是国内的变频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给水压力的设定也很复杂,若压力设定太低,用水点的压力不足,若压力设定太高,使给水管网处于超压状态,易造成管道和设备的损坏,也使用水点的流量增加,压力设定太高也浪费电能。

④同样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虽然变频给水系统取消了高位水箱,但是由于设有地下储水池,同样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

⑤减少给水配件的使用寿命。水泵——水箱联合给水系统中用水点的压力只与高位水箱与用水点的高差和管道的水头损失有关,由于连接高位水箱与用水点之间的管道长度最多只有十几米,管道的水头损失变化很小,用水点的压力相对很稳定。而变频给水系统普遍采用的是恒压变量给水,即根据水泵出水管上的压力波动来调节水泵的流量,水泵出水口的压力是恒定的,此压力为用水高峰时流量达到设计秒流量时给水系统所需的压力。但住宅的用水时间相对较分散,且达到设计秒流量的时间很短,水流通过管道的水头损失随着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连接水泵与用水点之问的管道又很长,而水泵的出水压力恒定,用水点的压力是不断变化的,影响给水配件的使用寿命。

⑥设备和管道的投资费用高。水泵——水箱联合给水系统中水泵的流量是根据给水系统的最大小时流量确定的,当高位水箱的容积相对较大时也可按给水系统的平均小时流量确定,水泵的配置一般为l用1备。而变频给水中水泵的流量是根据给水系统的设计秒流量确定的,其设计秒流量远远大于最大小时流量或平均小时流量,水泵的规格和管道的直径也比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选用的大,水泵和管道投资一般大于水泵.水箱联合给水系统中水泵和水箱的投资,又变频泵给水水泵的台数一般多于2台,且要配置价格昂贵的变频器,其总投资远远大于水泵——水箱联合给水系统。

⑦对环境的影响。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中高位水箱给水对环境没有任何不良影响。而变频给水中水泵运行时振动,并容易产生噪音干扰,水泵的振动不仅对工作环境和人身健康有影响,而且对建筑结构、设备仪表的正常工作造成危害。机械噪音可以通过各种减振措施解决,但水泵小流量运行时产生的低频噪音却难以解决。

4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节能选择:水泵——水箱联 合方式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现有技术和条件下,高层建筑中采用变频给水取代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技术上是不合理,也是不节能的。高层建筑中最节能的给水方式还是传统的水泵——水箱联合给水。当然该给水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现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来解决。下面就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①水箱重量大。城市现用的水箱多是铸铁或钢筋混凝土水箱,重量较大,现在厂家已经生产出不锈钢、玻璃钢水箱、搪瓷钢板水箱等等,这些水箱重量轻,质量好,组装方便,极大的减轻了屋顶负荷。

②给水系统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第一,加强屋顶水箱的管理。为了保证屋顶水箱出水水质,需要加强屋顶水箱的管理,应对屋顶水箱建立专门的检修机构,对屋顶水箱进行定期清洗、消毒、维护管理,阀门坏了需及时更换,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安全、健康地用水。第二,采用新型水箱。铸铁或钢筋混凝土水箱由于表面粗糙、密封性能差、不易清洗等,所以容易滋生细菌。而现在出现的不锈钢、玻璃钢等水箱,有排污装置,不滋生细菌、青苔,不易生锈,密封性能良好,可确保用水质量,且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第三,对屋顶水箱中的水进行消毒。屋顶水箱出水前可设置过滤消毒水处理装置以保证系统给水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目前有加氯消毒系统和紫外C消毒设备两种可以选择。

③项层压力不足。项层压力不足可以将水箱的位置适当抬高,如设在电梯机房顶上;并且要正确选择合适的加压装置。

5结语

在目前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之下,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是高层建筑的最适选择,但其还是存在一些不易彻底解决的弊端,比如增加土建投资,能耗浪费和有水质二次污染的风险。这无论从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给水的可靠性,技术含量等方面来考虑,都不是经济合理的。随着技术的提高,又一种给水方式——叠压给水方式的出现,解决了不少问题,其具有水质安全、卫生、设备管理方便、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等众多优点。具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其也有缺点,如适应性差,可调节流量偏小,不适宜流量变大的建筑。所以在具体给水系统节能供水方案选择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三种方式有效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亚峰,蒋白懿,等.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振印.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探讨[J].给水排水,2007, (1).

[3] 张英,吕槛.新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4.

作者:刘智青

上一篇: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下一篇:计划生育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