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作者简介:苏晗,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审计学院2012级审计硕士研究生。摘要: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还没有完善的模式可以遵循,还有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认识不清;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明确等。

第一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摘 要:探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做好经济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提高认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好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所以,务必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客观必然性

1.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

近年来,审计发现的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已屡见不鲜,且手段愈来愈巧妙、隐蔽。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财经法纪、有无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行为。如果某单位明明存在问题,而审计未能发现,其后果就是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会以“审计过了”充当合法的“保护伞”。

2.界定经济责任的复杂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直接发现其本人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还是比较好定性的。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一旦发现其所在单位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何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问题大致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等。要确定某领导干部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其界限较难划分。

3.审计手段的局限性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地反映。虽然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或是从领导的工作总结、群众的反映中了解情况,但是审计所了解的情况若不能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中得到证实,其问题是难以成立的。有的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也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

4.执行审计程序中存在的随意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程序不严密、或审计操作不合法,都会带来审计风险,也会引起行政复议。

二、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1.审计评价内容超越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后作出的审计评价中,常会出现某单位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出现某单位被评为哪类先进、哪种优胜;出现与财务收支不相关的业务工作评价内容。有时还利用一些未经审计核准的经济指标,表明领导干部的业绩。诸如上述评价内容,已超越了审计职责范围。如果只是为了评价的完整,或是为了满足领导干部的要求,盲目地对某一不了解真相的情况进行肯定,就会埋下审计风险的隐患。

2.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由组织部门提出建议。由于组织部门确定是否对某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保密性(尤其是离任者),因此与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衔接不够。这对审计部门来讲,工作计划的不确定因素与工作完成时间要求的紧迫,往往会对审计质量带来影响。审计项目多、工作任务重,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疲于应付、草草交差的现象。此外,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审计对领导干部管理经济的能力、廉政勤政的表现等作出结论。

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相对矛盾

承担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只具备查账技能还不行,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所以具有风险性,除客观原因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也是一大原因。此外,审计操作方法的各异也会影响审计质量,带来审计质量风险。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准则

《中国审计规范》的审计事项评价准则适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而与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相适应。对领导干部怎么评价、评价什么,应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以及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情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2.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者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的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3.严格审计程序,发挥审计组的整体功能

(1)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应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列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必须介绍事项的提纲,并要求表明其对某一事项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被审计领导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在审计尚未确定有无违反财经法规之前,先由有关责任人自己说明在某一事项中担任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一旦查出问题,可以作为界定经济责任的依据。

(2)审计组长负责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组长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头脑中应有经济规律这根“弦”。审计组长对每一项审计取证的审核,对每一个问题的定性,对每一条法规的应用,都必须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切不可掉以轻心。

(3)周密安排,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作用

审计组长要严格按审计方案作出周密安排,合理运筹、精心组织,让审计的触角触及每项必须把握的内容,不能因工作疏漏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组成员要服从安排,群策群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4)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坚实基础

在具体操作中,应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掌握侧重点。一般应突出下列3项审计重点:①突出资产、负债、损益审计;②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③突出财经法纪审计。

(5)讲究审计方法、注重审计质量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审计中必须注重下列5个结合:

①企业自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要求被审计企业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自审,审计组依据企业自审资料及对企业内控测评中掌握的失控点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②任中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每年进行一次,一方面为企业主管部门监督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审企业领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③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为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应采取以会计资料为主,审计查证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查证,为摸清账外经济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④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审计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及现代审计技巧,必要时可采取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以及所掌握的线索和依据,运用抽查方法审查重点资料、事项和活动,同样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⑤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相结合。只有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交接点上划一个界线,才能公正区分双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交接审计的重点:一是交接手续健全合法;二是交接内容真实可靠;三是交接事项全面完整;四是交接后各自应负的经济责任明确合理。

(6)坚持审计原则、分清经济责任,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可靠保证

①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势必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果需先离后审,也应明确先离岗、再审计、后认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经济责任。

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在如何处理遗留问题上,离、接任双方一般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此,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界定经济责任上必须以审计取证的数据作为基本依据,如实反映实际状况,分清职责、不偏不倚。

③依法审计、分清责任的原则。只有依法审计才能对离住者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公正评价。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依法界定三项经济责任归属:

界定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归属;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归属;界定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归属。

④综合分析、公正评价的原则。开展审计评价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企业内控制度、经济管理、执纪情况等,评价中要注意把握“客观性、全面性、历史性”;定量分析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同类问题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尺,有量化指标的尽量采用具体数据,如经营规模、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总之,评价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不予评价,这既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需要。

四、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其风险性,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建立一支刚正、廉洁的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伟明,刘世林.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 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张波

第二篇:创新基层经济责任审计新思路,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彰显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是对经济责任审计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为重新审视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完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度假区”)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可知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创新基层经济责任审计思路,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创新审计方式、严控审计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强化审计整改和问责,建立“负面清单”和“销号”制度等。综合利用審计成果,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层面分析问题,研究制定对策,更加深入地发挥基层审计的服务与监督作用。

关键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新思路;审计新模式

一、度假区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时效性不强,审计结果利用不理想

目前各级组织人事和干部管理部门往往是在领导干部离任、调任或提拔之后才提出审计委托,“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较普遍,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的现象。这种情况下被审计对象往往已经调离或升迁,所以会产生对审计结果不够重视,而对于接任领导干部而言,则是新官不愿理旧账,容易出现配合不力,甚至推诿的情况,致使审计人员取证难,不易及时发现问题,也增加了审计风险。这种现象造成审计结论和评价未能及时有效的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审计成果利用不理想。

2.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

基层审计力量相对有限,人员少,任务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宜安排过多,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而干部任用管理、监督部门则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需要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现阶段,干部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的是任后和离任审计,加上有些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变动相对频繁,基层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十分繁重,且常有时间要求,加大了审计风险。

3.审计思路相对保守,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拓宽

基层审计单位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其内容大多还停留在财务收支层面。在实施阶段,发现问题的媒介大都来源于账簿、报表、凭证上。在编写的审计报告中,对财务数据测算、分析,和发现的财务类问题占了大部分,对于贯彻执行国家和有关经济政策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部管理情况、预算编制管理和执行情况等方面关注度还不够深入。

4.基层审计相对权威性不足,审计整改落实难度大

由于审计整改建议对审计整改对象并没有直接的行政强制力,被审计单位怎么整改才算是到位,基层审计单位应采取什么监督措施落实整改,审计整改缺乏评判的标准和依据,往往使审计整改不彻底。其次还难在被审计单位认识上,有些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审计工作的目的和作用还存在困惑,协调和沟通意识还不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在被审计单位工作进行完以后才进行的,针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事后监督容易造成被审计单位误解,认为“工作已经做了,事情已经办了,钱也花了,审计部门说不合理、不规范,已是既定事实了”,因此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还不够重视。

二、促进基层经济责任审计优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审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审计效能

转变方式,探索以任中审计为主的指导方针,客观灵活地对待先离后审的矛盾。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在干部管理机制中前移,积极推行“先审后离”的工作模式,提高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比例,并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组织程序,从而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有效避免干部任用失误,提高组织威信。

同时推行基层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事项阳光交接机制,增强干部责任意识,从而确保整体工作的连续性,实现无缝对接,使离任干部交得清楚、接任干部接得明白、前后任领导责任界线清晰。

(二)进一步优化审计新环境,加强协作,多部门联动,实现资源共享,高效有序的推进基层经济责任审计

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联动作用。针对特殊的审计项目可联合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国资、农办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共同组成审计组,共同参与审计工作,这样既可解决基层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状况,又能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力量,达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力量整合的目的。

(三)创新审计理念与方法,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加强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目标与思路的研究,利用数据信息系统技术从多层次、多领域的角度,探索新的审计信息分析方法,从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中挖掘其蕴含的价值,并提出合理预测和建议,为助推审计全覆盖打开新局面。

(四)强化审计整改和问责,建立完善问题“负面清单”和“销号”制度

1.研究完善跟踪整改机制。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分类问责。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目标和结果,要求被审计单位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任务细化、分解,并明确审计整改责任,形成一套整改销号清单责任体系。

2.建立整改问责机制。以审计结果中反映的问题为导向,建立整改台账,确定整改时间表,各被审计单位要落实整改责任人,对无特殊原因不执行审计整改或整改不力的被审计单位,将有关情况向纪检部门反映,进行立项督查,或与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屡审不改”等情节严重的单位进行问责,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总结

基层审计作为基层经济监督的守护者,在维护本地区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本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度假区审计工作日益纷繁复杂,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和所担负的审计责任越发重大。通过不断强化和完善度假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好度假区经济发展“安全员”和权力运行“监督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伟平.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4(4)

[2]冀立迎.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路与创新[J]. 财经界(学术版),2014(4):239-239.

[3]马家平. 探索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J].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41-42.

[4]程诚. 新形势下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3):38-38.

[5]梅丹. 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T市A区审计局为例[J]. 财政监督,2016(6):97-101.

作者: 刘德珍

第三篇: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范围的界定

作者简介:苏晗,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审计学院2012级审计硕士研究生。

摘要: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还没有完善的模式可以遵循,还有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认识不清;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明确等。因此,本篇文章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以公共受托责任为理论基础,从宏观上探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并通过公共受托责任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进行确认,最后通过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角度以决策和执行活动为出发点,最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人的责任进行界定,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共受托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的发展,对经济权力监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对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对审计工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重点资金的关键岗位负责人的审计,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审计质量、效率和结果运用水平。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范围的探究显着尤为重要。

二、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审计形式,所以,国外对相关内容的研究较少。国内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不长,至今也不过二十余年。一些学者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责任范围的界定进行了研究。

邢海东(2001)认为责任是基于权力义务关系而派生出的对拥有权力者应尽义务履行程度的一种客观表述。具体说,权力人因行使具体行为权所应承担的是直接行为责任,因行使主管、领导等间接权力而应承担的是间接责任。鉴于此,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评价,也应根据领导干部所拥有、行使职权的不同,而分别从直接经济责任和间接经济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界定、评价。李建军(2002)认为领导干部因行使的权力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不同。因此,经济责任界定与评价也应根据领导干部所拥有、行使职权的不同,以及个人经济行为的规范程度,相应承担不同的经济责任。在“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基础上提出了“牵连责任”。陈丹萍(2003)提出观点,经济责任审计的定性评价,应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的区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界定;任期责任与历史责任的区分;单位集体责任与领导个人责任的区分;过失责任和故意责任的区分。并提出了对责任人的责任界定,不但要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还要充分考虑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具体情况。彭振威(2005)提出理论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动因、概念和内容、主题、定位、作用于意义以及评价方法于指标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全面系统论述不多,尤其是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和确认的深入研究,以至经济责任的边界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难以确定、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难以界定等。

综上所述,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经济责任的责任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于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实践阶段,许多组织对经济责任审计还不够了解,综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不足之处在于:对责任的界定主要是从权力角度研究,而从经济活动与绩效层面研究的很少,不能够动态地从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来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够将对“人”的审计与对“事”的审计,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与其所在地区、单位和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营管理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全面、科学、公正和客观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三、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

1985年5月,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给其赋予了如下的定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1991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五届大会发表的《北京宣言——促进公共财物与投资有效管理的指导原则》中指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人对那些资源所负有的职责”。秦荣生教授(2004)认为:“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人员,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提供,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面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公共受托责任首先是以国家或社会公共资源管理使用权委托和受托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公共责任。我国的公共资源包括代表国家的党政机关直接掌控的经济资源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掌控的经济资源,因而,我国公共受托责任是经国家授权而产生的资产经营者应承担的保证经济资源安全完整,在配置使用资源中保证其增值的职责和义务。这种责任的产生是以公共经济资源为载体,不仅使受托责任具有了“公共属性”,也具有了天然的“经济属性”。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把依附于资产所有权之上的经营管理权授予经营管理者,其目的在于通过经营管理者的运营,使财产发生增值。这一目标的实现,从一个国家角度上看,客观上起到了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物质保证和精神保证,这对于受托者来说,应尽到为国家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责任。从一个社会角度上看,客观上起到了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这对于受托者来说,尽到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责任。同时,受托者履行其责任过程中,要真正达成其受托目标,必须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受托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然而法律和道德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执法中往往离不开道德规范的约束,受托经营管理者必须以诚信对待责任,这是受托经营者的道德责任。以公共资源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为基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注定了是一种以经济属性为本原,多重属性并存的复合责任实体。因此,公共受托责任也可称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三、公共受托责任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首先要依托于一定的公共经济组织。在我国,党政机关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是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公共经济组织。党政机关是管理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公共经济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处理党和国家层面上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关系,属于宏观管理型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管理某一领域和某一专门经营事项的公共经济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处理该领域和专门经营事项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关系,属于微观经营性经济组织。尽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不同,但是,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基本结构和内容却大致相同。

其次,公共经济组织要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就要依附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就是公共经济组织(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使公共资源配置、使用权力,履行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过程。经济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经济责任履行过程。就一个经济组织而言,经济活动是指经济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物质资料采购供应、商品产品生产、商品产品销售等一系列经营活动,这项经营活动与货币资产配置使用、实物资产配置使用、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构成了“广义”的经济活动,而以物质资料采购供应、商品产品生产、商品产品销售为内容的业务经营活动则是“狭义”的经济活动。广义的经济活动贯穿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对社会资源和经济组织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经营者通过上述活动的运作促进了经济组织内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过程的实现,构成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因此,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和履行离不开社会再生产过程,其必然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相联系。同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资源和经济组织价值的增长,最终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所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有效地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保证各项受托责任履行的有效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公平性、效果性。

四、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的界定

马克思价值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都体现为一种“劳动价值”或称“商品”。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构成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渗透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根据这一理论,经济组织在社会再生产活动过程中,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商品生产中供、产、销过程,这是狭义的业务经营活动。从社会生产过程来考查,业务经营活动不仅包括商品生产的供产销过程,还包括以货币资产支配权运行为主的财务管理活动,以实物资产的使用权运行为主的资产管理活动和以人力资源的配置权运行为主的人事管理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广义的业务经营活动。经济组织广义的经济活动范围决定了经济责任的初步范围结构。

依据经济学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已演变为“社会经济资源的所有权与其经营运作权”的分离。“两权”分离后,经营者以其特定的方式掌控着各种经济资源的经营运作权。从形式上看,经济组织对资源经营运作权首先从国家和投资人授权开始,高级管理者授予下级管理者经营事务管理权称为“业务经营管理权”,在此基础上经营者有了“货币资产的支配权”、“实物资产的使用权”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权”。由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来自于公共授权,所以,在上述职权的对应下相应的产生了“货币资产的配置和使用责任”、“物资产的配置和使用责任”、“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责任”以及“业务经营管理责任”。

在管理学基本原理中,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从其纵向结构层次来看,包括决策、组织和作业三个层次,其中决策和组织层次统称为管理活动,决策活动是经济活动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性质,组织活动是经济活动的中间层次,它决定着决策的贯彻执行程度。作业层次是基层管理和实务操作层次,是决策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过程。无论是财政财务经营、实物资产经营、人力资源经营还是业务经营,都必须服从决策和组织者的管理,经营控制经济组织首先是通过决策来实现。组织活动是经济活动的中间层次,是决策执行系统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组织管理层次中,经济组织的中间管理层承担的经济责任应主要包括经济组织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责任;各项决策方案的贯彻责任;各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责任。作业层次作为基层管理和实务操作层次,组织层次和作业层次的经济责任统称为决策执行责任。经济组织经济和的层次,决定了在经济责任“四类”范围框架下每一类经济责任都概括的包括经济决策制定和经济决策执行的“二元”结构的经济责任内容。

五、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组织承担的公共经济受托责任范围:包括财政财务管理、实物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决策、执行责任。其次,依据公共资源配置权力结构界定受托经济责任内容:包括决策、执行过程、结果信息的真实性责任(报告责任),决策、执行过程合法性责任(行为责任),决策、执行结果有效性责任(绩效责任)。这些责任都应该属于经济组织领导干部个人责任。

参考文献

[1]秦荣生.论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J].审计研究,1995,2(2).

[2]邢海东.浅谈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范围界定和评价体系[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

[3]李建军.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与评价[J].中国审计,2002,9:009.

[4]陈丹萍.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人的责任界定初探[J].中国审计,2003,22:52-53.

[5]刘世林,尹平.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6]高红梅.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08.

[7]高强,马丽莹.解析经济责任审计的起点——谈经济责任的含义与界定[J].审计月刊,2008(1).

[8]杨晓磊.经济责任审计中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研究[D][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9]刘笑霞.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23-31.

[10]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J].审计研究,2012,1:004.

[11]孙继云.基于受托责任制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J].商场现代化,2012(33):183-184.

[12]戚振东,尹平.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动因和权力监督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13(001):15-19.

作者:观苏晗

第四篇: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

【摘要】随着经济政治体制发展,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快全面优良廉政作风的形成,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进行界定,通过对已有学者观点对比研究,对经济责任与审计责任进行阐述,借此,对促进审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 审计责任

一、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带来了许多正面的影响,经济责任的界定以及审计相关工作也出现诸多问题,为了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完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因此,从根本上看,广義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我国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的鉴定情况而进行的一项审计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政府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在本部门中应当履行的责任,为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考核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为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系,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康洋(2017)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的剖析结合法律建设方面,提出了三点有关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陈建峰(2017)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对党政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从分析不同因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进而给出其防范对策,同样,赵勃嘉、裴丰等(2017)简述了新常态下经济审计工作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指出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提升工作水平的意见。张军、张克娜等(2017)结合制度经济学对经济责任审计从(1985~1997年)需求诱导性制度,(1998年至今)供给主导性制度,到供给主导型下的需求诱导性制度创新,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正沿着这一路径不断深化发展。马彦(2017)、牟维琼(2016)、张文群(2017)等多位学者分别通过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责任界定体系的研究,责任界定主要流程的探讨,对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不仅对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的责任界定进行研究,还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责任进行探讨。

二、经济责任的界定

由2014年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第24条中关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职责分工,依照法律法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但是,由于有些党政领导的职权范围,执政理念,组织领导方式不同,造成职责权限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的责任主体无法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够完善,许多遗留问题,历史责任难以评价,也有的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时间不一致,导致时间范围,职责范围难有明确的界限,就为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界定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因此,经济责任的界定在审计工作,国家治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明确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三者之间的区别的联系,确定产生责任的因素到底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分清承担责任的是集体还是个人,性质是无意识的过失还是有意识的欺骗,尽可能提高经济责任评价的水平及准确度。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中对经济责任界定的清晰认知,是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保障,同时也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建立明确的经济责任界定体系,可以升华经济责任审计,高效落实审计结果,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责任界定制度的确定,可以约束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行为,尽可能杜绝违法、腐败、犯罪行为,要求依照自己的履职情况,在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范围自觉承担应负的道德谴责,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正确全面的评价领导人员在任期前后的相关政绩及经济责任的履职情况,保持工作的联系性、高效性,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持续发展。

三、审计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经济责任的界定需要有清晰地认知,对审计人员应承担的审计责任的探讨也十分重要。本文根据一元主体论的理念,将政府审计机构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唯一审计人员,对审计责任界定进行探讨。随着公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公民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反腐倡廉”成为主流,因而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高效率开展,更好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情况进行分析鉴定,审计责任的界定就尤为重要。关于审计责任的界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中从在的客观因素,虽然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以按照相关制度、流程、应有的职业关注,依旧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所给审计结论不是很恰当的现象,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另外两种都应承担法律责任,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第二种是审计人员由于自身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缺乏职业谨慎,没有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导致出现了结果上的偏差,属过失错误,应承担过失责任第三种是审计工作人员有能力胜任审计工作,却由于串通、舞弊等其他有意识产生过错的因素,将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出现违法乱纪现象,故意出具不恰当的结论,应承担违法责任。

四、结论

经济责任与审计责任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明确界定审计责任,能减少审计人员不作为现象,提高审计执法力度,有效的遏制违法乱纪的行为,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明确界定经济责任,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有效评价,两者共同作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推动其发展,形成有效监督体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文群.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M].财会研究,2017.

[2]马彦.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分析及责任界定探讨[M].中国国际财经,2017.

[3]吴旭然.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及责任界定[J].会计师,2010.

[4]牟维琼.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M].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5]徐聪,陈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理财,2015.

[6]陈建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2017.

[7]卢旭飞.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7.

[8]赵勃嘉,裴丰,田姚、赵宏.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责任审计[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

[9]康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J].法治与经济, 2017.

[10] 张军、张克娜、许海晏.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变迁研究[J].商业会计,2017 .

[11] 杨智恩、李雪.论政府审计责任概念的界定[J].中国内部审计,2014.

[12]杨智慧.以审计责任为主线的政府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5.

[13]时现,李善波,徐印.审计的本质、职能与政府审计责任的研究—基于“免疫系统”功能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

作者:高千惠

第五篇:浅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

摘要:为了深入领会全国经济责任审计会议精神,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文章就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内容、方法、程序、评价及报告等方面阐述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知识,以帮助人们了解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知识,提高认识,廉洁自律。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

1 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1.1 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是指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该负有的责任。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深在思路中,化在结果上。

1.2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在于实践依法治国的方略;运用审计和干部监督管理的综合手段,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正确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且治事之官员,有功者置之进其爵,有过者废之退其位”;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约束其职务行为,惩治腐败;促进各部门、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1.3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完善了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给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严肃财经法纪、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对其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审查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重点审查事业单位综合预算执行及其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具体考核指标有: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经费占全部经费比率;公务费占全部经费比率;社会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2 审查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效

重点审查财政补助收入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并按预算级次反映;各项收费是否报经有批准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核定标准执行;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分账核算;应存“财政专户”的事业性收费收入是否按规定缴存;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依法缴纳各项税费;有特定用途的收费是否首先用于特定方面;有无利用事业性收费收入资金给职工违规建房、购车等问题;收入、支出、结余资金是否真实、完整、合法地进行反映。

2.3 审查资产、负债、净资产

重点审查任职初期和任职终结时的债权、债务;审查账表、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各项资产、负债、净资产是否真实、完整、

合法。

2.4 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执行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单位工作效率。

2.5 审查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情况

重点审查有无私设“账外账”、“小金库”;有无违反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擅自购置专控商品;有无乱摊派、乱收费行为;有无会议费、招待费超标、超支现象;事业性收费收入是否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是否存在公款私存、公款炒股、期货交易等行为。

2.6 审查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

重点审查被审人员的各项收入(工资、奖金、补贴)是否符合规定;使用单位的资产情况;有无在本级或下级报领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等。

3 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审计机关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开始于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的接受,终止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意见书等法律文书的出具或送达。

3.1 接受委托

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并接受书面委

托书。

3.2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机关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后,应当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编制工作方案,对审计的组织方式、分工、协作、汇总、处理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尤其注意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相结合,利用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以提高审计效率。

3.3 进行审计前调查

要求被审单位提供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其他有关情况;职责范围或者业务经营范围;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纸质和电子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相关的会议记录和电子数据、文件。

3.4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根据委托部门的要求、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结果,依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审计实施方案中有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规定进行修改和补充。

3.5 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送达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并将该通知书抄送领导干部本人。审计通知书一般还附有负责实施该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审计组审计人员名单和审计人员应当遵守的审计工作纪律。

3.6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收集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资料:被审单位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报告;有关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情况;审计机关需要了解的其他有关情况;被审单位领导干部需要说明的有关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的承诺制:由被审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以书面形式填写承诺书,保证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情况是真实的、完整的。

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组织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和财务负责人以及其他审计组或被审计领导干部认为有必要参加的人员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由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会上介绍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向审计组提交相关书面

材料。

测试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进一步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核查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公布联系电话,进行民主测评等方式开展深入细致的审计。

3.7 起草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现场审计结束后,由审计组负责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并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正确意见,修正审计报告。

3.8 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等法律文书

审计机关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制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也可以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

4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4.1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测评方法

内部控制调查方法:通过询问被审单位有关人员,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被审单位正在进行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测试等方法来了解被审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了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否可以

依赖。

内部控制调查记录方法:运用调查问卷法、文字表述法、流程图法等方法对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做适时记录。

内部控制测试方法:选取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运用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实地观察、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效果。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通过测试不同的控制程序和控制环节,可以确认每个控制环节或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和有效,有哪些弱点,从而确认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信赖。

4.2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质性测试方法

实质性测试的一般方法: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基础的财务审计而言,应结合具体会计账户审计目标,对不同的审计目标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包括:对经济业务合法性进行审计;对会计记录完整性进行审计;对会计账户真实性进行审计;对资产负债损益的计量进行审计;对资产负债的计价进行审计;对会计报表的表达与披露进行审计。

实质性测试的特殊方法: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对不同的账户根据其余额是借方还是贷方的方向性,采用审计测试矩阵,重点测试某个账户的借方高估或贷方低估,而不需要对每个账户借贷双方均进行测试,以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4.3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是指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方法,对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有关的特定事项,向地方、部门、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专门调查活动。

4.4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的上述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结合: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内查与外查相结合;审计与座谈相结合;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审计调查与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调查相结合。

5 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5.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以历史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准确性原则。

5.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任期内财务收支情况;任期内资产管理、使用、核算情况;任期内负债管理核算情况;任期内各种专项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任期内资金结余情况;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情况;任期内遵纪守法

情况。

5.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资产增长率=离任时资产总额-任职初资产总额/任职初资产总额×100%

资产保值增值率=离任时净资产总额/任职初净资产总额×100%

负债增减率=离任时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离任时负债总额/离任时资产总额×100%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额/事业支出额×100%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额/事业支出额×100%

收支结余率=各项收入额-各项支出额/各项收入额×100%

收入增长率=离任时当年收入额-任职初当年收入额/任职初当年收入额×100%

招待费支出比率=年招待费总额/年公务费总额×100%

违规金额比率=违规行为金额/审计资金总额×100%

财务处理差错率=财务处理差错总额/审计资金总额×100%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性质、任职范围各有差异,除了上述通用评价指标外,还有更多具有行业特点的审计指标,不做赘述。

6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参考如表1

所示: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指对审计评价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分析判断的尺度,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不同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在具体审计评价时,按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经济责任考核目标为标准,也可以前任实现的经济指标为标准或以同行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考核。

7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7.1 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

审计任务的说明: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单位名称,被审计人员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起止时间,延伸、追溯审计重要事项的情况,被审计单位配合与协助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实施情况及总体评价;审计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的事实,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所违反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处理意见及审计意见。

7.2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

审核整理审计工作底稿;讨论编写提纲,草拟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修改审计报告;审核审计组报告,起草审计结果报告;复核审计报告;审定审计组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关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党政领导人员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结果的书面文件,是党政领导人员管理机关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文书,评价必须客观、公平、

公正。

(责任编辑:文 森)

作者:许向东

上一篇:林业概论论文下一篇:科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