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15课

2022-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级历史第15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第2篇:人教2012年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4)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5)研究与自行车相关的摩擦问题,能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3教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轴承、螺旋弹簧、小车、茶叶桶等.

4教学过程

4.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100 m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4.2新课学习

4.2.1摩擦力概念的引入

做一做:(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4.2.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1)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2)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得好.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以自行车为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

练一练:上网搜索一下“摩擦”,看看摩擦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课件和文章.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方式、怎么走,一直是困扰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历经多年的艰苦探索研究和有效实践,郧县找到了一条以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路,形成了郧县特色的“三维互动,五步导学”绿色课堂模式.本教学设计,在此思想基础之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力争在“放”与“不放”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引导补充,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解放教学“生产力”,即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执行力,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作者:张永伟

第3篇:八年级历史第15 课教学实录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课堂教学实录

王维斌

黄骅市吕桥一中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导入新课(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卢沟桥图片)

师:这是位于北京城外永定河上的一座石桥。谁能说出这座石桥的名字? 生:卢沟桥。

师:对,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设计合理,雕刻精美,建筑水平很高。但是它并不是因此而著名。那么它是因何而著名的呢?

生:卢沟桥事变。

师:1937年7月7日,蓄意挑起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而面对强敌,中国守军同仇敌忾,他们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多媒体出示板书)

寓教于猜(设计理念: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课堂效果:气氛活跃,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血染卢沟桥”一部分课文,然后,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出示:“猜猜看”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上来,面对屏幕,并选择一名合作伙伴,对屏幕上所出示的内容进行描述,但描述中不能出现与屏幕所出示的内容相同的字。该同学根据合作者的描述,猜出屏幕上所出示的内容。)

(屏幕依次出现:吉星文 佟麟阁 赵登禹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生描述,一生回答。出现不能完成的内容时,叙述者和回答者均可重新选择合作伙伴。)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阅读了课文,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叙述)

师:驻守卢沟桥和宛平成的军队誓死保卫阵地,敌人冲上阵地,他们抡起大 2

刀冲入敌群,几乎全部战死桥头。他们的精神震撼了一位年青的作曲家麦新,麦新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一气呵成写出了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大刀进行曲》

音乐感染(设计理念:放飞思维与想象。课堂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感染了学生)

(多媒体播放《大刀进行曲》视频) 师:接下来战况如何?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敌我双方在卢沟桥反复争夺,战斗十分激烈。不久,日军大举进攻平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沦陷。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学以致用(设计理念:课堂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效果:使学生能够利用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迄今为止,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那么,是否会进行第三次合作呢?为什么?

生:国共两党会进行第三次合作。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一些台独分子却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因此,国国两党一定会进行第三次合作。共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决不让台独分子企图把台湾从祖国版图分裂出去的阴谋得逞。

师:(多媒体出示胡锦涛会见连战图片)

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已经揭开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序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国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怀抱。

以史为鉴(设计理念: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课堂效果: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

(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展示一下。让大家了解更多的真相。

(学生纷纷站起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

师: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那么,今天的日本又是如何看待这 3

段历史的呢?

(出示日本历史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和“卢沟桥事变”的史料记载以及一组美化侵华历史的图片)

师:看完这些资料,你有何感想?

生:日本历史教科书否认和美化侵华行为。 (出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视频)

师:这又表明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日本政府毫无悔改之意。

(出示:中国教师和日本教师考察学生所出的两道历史题)

师: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中国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那一年?同日本签订了什么条约?影响怎样?日本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时也出了一道题:日中之间每隔一百年爆发一次战争。19世纪爆发了日清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爆发了日中战争(抗日战争)。你认为第三次日中战争会在21世纪的什么时间爆发?结果怎样?如果我们输了,会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两道题?

生:日本右翼分子活动猖獗,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师:我们再来了解另一个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一样,在侵略其他国家时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在侵略波兰时杀害了大批犹太人。那么今天的德国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照片:华沙之跪,同时播放旁白。) 各抒己见(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课堂效果:学生热情高涨,发言积极)

师:同样在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日本和德国今天对待历史的态度却是如此不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日本政府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依次发言。)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相信,如果日本政府真的听到这些声音,它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今天,战争的硝烟已渐渐远去,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我们中学生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为历史的 4

悲剧不再重演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播放歌曲《明天会更好》,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附: 理论分析:

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重体现课堂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为同学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努力将历史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明白历史就在身边,促使学生走进了解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和。

第4篇: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4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课标内容] (1)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

3、伪满洲国的成立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1)一二八事变 (2)华北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 (1)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2)一二九运动 (3)社会各界支援抗战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2、难点: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引导]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加紧侵略中国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中国,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随之开始了全面民族抗战。

导入新课

一、七七事变(板书)

1、七七事变(板书)

教师提示:事变爆发前,日军控制了北平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卢沟桥成了北平通往南方和其它地区的惟一通道。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北平将成为一座孤城。办要中国军队一反击,日军就有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提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板书)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二、南京大屠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

讨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四、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3、意义 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有关百团大战历史意义的课文。

[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分析“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经及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导入新课

一、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

1、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行局部反攻(1944——1945年春)

2、国民党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湘西会战(1946年4月)

二、中共“七大”召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探讨:

(1)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背景是什么?(2)你能归纳并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吗?

(3)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板书>

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

2、主要内容:(1)制定党的政治路线;(2)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3、历史意义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板书)

1、抗战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

(1)国际:一是盟军对日反攻,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是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一是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人民全面反攻;二是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向日占区推进。

2、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及课内“史海拾贝”,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四、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板书)

1、台湾回归(1945年10月25日)

提问: (1)台湾被殖民统治了多少年?何时回归祖国?(2)你是如何看待台湾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探讨: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哪几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都失败了,并与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2)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原因有哪些?

[小结]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得大进展后,中国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胜利。

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第5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第15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导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国民党制造了两次反革命政变,分别是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征服,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在各地兴起了一次次起义,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本上第一部分的内容。(约2分钟)

一、八一南昌起义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浏览完了吗?好,请同学们想这样一个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一南昌起义的概况。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 生:1927.8.1 师:很好,请同学们在书上划一下南昌起义爆发的时间,那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西南昌。

师:非常好,那南昌起义领导人又有哪些呢? 生: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师:说的很对,那么南昌起义的结果怎么样?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6页,看书上第二段怎么说的,我们同学说对了,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了。所以说南昌起义的结果就是胜利转向失败。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胜利之后,南昌起义这支部队又到哪去了呢?

生:广东。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斗。(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之后老师找同学来回答。(2分钟) 生:

1、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良;

2、革命队伍少、力量小。 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

生:

1、壮大革命队伍;

2、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做基础;

3、有先进的武器。。。。

师:那么怎么壮大革命队伍呢? 生:到边远的山区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胜利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新的篇章。(书)

师:答对了。我们看一下书上76页右上角的想一想: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是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之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秋收起义。

二、 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我们来看一下秋收起义的概况。秋收起义是哪一年爆发的呢?

生:1927.9 师:那么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攻占长沙。

师:结果如何呢?对,失败了。那么失败之后,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呢?他决定向井冈山进军。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大的内容------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那同学们想想,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生:因为井冈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远离大城市,安全。

师:我们都知道,秋收起义之后,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书)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左下角的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生:因为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可以保存革命力量,积蓄发展革命力量。

师:好,我们现在看一下76页中间的这幅图片,红军井冈山会师地全景。从这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井冈山整齐、美观、绿树成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实当年的井冈山很贫困、落后。革命很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同学们知道“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吗?

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冬季训练时,由于敌军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生活十分困难。一日三餐大多都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根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解决眼前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的运动。作为军长的朱德也随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的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40开外的人了,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啊,于是连夜做了一个扁担为了防止再次丢失,他在上面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师:我们从朱德身上能学到他什么优秀品质呢?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这些品质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书)

师:继井冈山根据地之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

师: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使国民党不安。于是,国民党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请同学们看书,围剿和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第5次失败。 师:为什么前4次成功了,第5次失败了?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第5次失败----由于毛泽东已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重大损失。(书)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好,我们接着看本课第三个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讲第三个内容之前,老师要播放一首歌,它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十送红军》,同学们先来感受一下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厚情谊。(3分钟)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那种深厚情谊。听完长征的主题曲,我们一起来看长征的概况。

师:长征具体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生:1934.10-1936.10 师:同学把书翻到第79页,我们一起看一下长征的路线图,从途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的,到达遵义,然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毛儿盖的大草地,最后经过六盘山到陕北的吴起镇。此时长征还未结束,到1936.10,红军

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师:有谁给老师说一下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

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师:很好。在长征过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谁可以举出事例呢?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名叫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战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那母子三人,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对人民群众对战友的那种深厚情谊,深深感动着我们,在长征过程中,像谢益先这样感人的事例很多。让我们看到了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互助。。。。。。 在我们校园中,这些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师:在长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我们一起来看遵义会议的概况。 师:遵义会议哪一年召开的?

生:1935.1 师: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很好,那么遵义会议有什么最要的历史意义呢? 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很好,同学们在书上把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划出来。 师:同学们,毛泽东有一首诗是反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集体朗读一遍。

师:毛泽东的诗中包含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一些大山大河,你们能指出吗? 生: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第6篇:2014年八年级 历史寒假作业第15单元

第十五单元(九上20-23课)第一讲2013.2.3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 世纪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取代,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有: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促进了石油、电力的开发和利用。

3.国的发明,为世界带来光明。他正式注册的发明达到1300种之多,被誉为“”。

4. 19世纪80年代,国人1885年,试制成功,此后经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5. 国的工具。

6. 影响:

1、促进了社会,改变了社会方式,加强了人与人的交流

2、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阶段。

3、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 背景:帝国主义阶段;为重新分割,争夺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备活动。2. 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法国、俄国组成了。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前加入了同盟国集团,战争爆发后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国家是--------

4. 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发生后,德、奥匈决定以此事为借口,挑起战争。年,向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

6. 年的战役,造成双方共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30参加协约国,年,德国投降,大战历时四年多。以同盟国的而告终。

8. 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多万人,死亡超过了万。第一讲2013.2.4

三、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

1. 启蒙思想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和;批判的黑暗和腐朽。

2. 孟德斯鸠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美国政治模式的理论基础);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提倡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3. 影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政治上建贵族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启蒙思想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

4. 国科学家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在数学上的贡献是;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其中,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1859年,生物学家《》。提出了“”思想。

6. 影响: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论和论;轰动了欧洲和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统治的根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7.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出生于,晚年受纳粹迫害移民美国。他最重要的贡献是20世纪初提出的,推动了整个学理论的革命,为的发明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1. 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和《》。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的基本。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 2. 美术名家:,,表达出作者对的无比 3. 音乐家:,《1804年,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作品。标志着他在上的。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4.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斯特劳斯,代表作《蓝色多瑙河》,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四、世界的文化杰作

第7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1-15课知识问答素材 北师大版

历史问答

基础题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管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4、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影响: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为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所以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5、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新的事物?【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陆海军、交通与通讯、新式工业,自己修建铁路】

6、京张铁路建成的意义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①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②促进了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落网;③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9、为什么说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10、学校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82周年,开展了一次课外活动。你负责办一期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手抄报,请你将手抄报涉及的主要史实罗列出来。【1894年,创建兴中会;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等。】

11、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针对当时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败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成功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因此也是失败的。】 【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自己的救国主张。】

12、为什么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1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因为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他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4、你能分析出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原因吗?【①国共两党齐心协力,②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发挥了尖刀作用,③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15、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是哪一年?与旧式军校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1924年5月】【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6、井冈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17、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18、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综合题

1、 你是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这个问题? (答:①通过两个条约的对比可得出,《南京条约》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马关条约》是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了50年。 ②《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巨大,这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③《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则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岸。 ④《马关条约》肯定了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合法性,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规定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马关条约》的签订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欲望,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 你是如何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危害的呢?答:从条约内容、影响两方面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第一赔款白银4.5亿两,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是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重;以海关税等作担保,分39年还清,使清王朝的经济将长期受制于列强。第

二、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清政府内政外交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洋人控制。第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第四,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等规定,是侵略者可以长驱直入清王朝的中心地带,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主权,总之,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2

3、“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对文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清军将领抗击日军斗争。】

(3)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请说说看。【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落后就要挨打。】

4、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 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 社会,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表现【(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2)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3)鲁迅。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批判。】

辨析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人画了这样一幅画(见右《时局图》)来表现中国当时的形势。你在这幅图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请结合相关史实为当时的中国出谋划策,怎样才能摆脱民族危机,重振中华国威?【历史信息: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与结果-----不言而喻;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一目了然。③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④美国姗姗来迟,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等 出谋划策:①发动民众抗击外国侵略;②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力;③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反帝必须同时反封建等。】

2、“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对文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清军将领抗击日军斗争。】 (3)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请说说看。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落后就要挨打。】

3、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发生了哪四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们为探索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哪些贡献?【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新出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5.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犹火器万不能及。……中国犹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先富在民,而国本益固。”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派的主张?他们掀起什么运动?其目的是什么?

【洋务派;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这一派别的典型代表有哪些?【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3)为达到材料

一、材料二的目的,他们都创办了哪些企业?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以下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以下民用企业: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8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老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 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

2 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第三课时 自学《知人者智》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3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上一篇:一分钟演讲阅读答案下一篇:关于花的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