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务计划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也在不断的成长,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阶段性的目标与挑战,有必要学习书写计划,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那么如何写好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工服务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社工服务计划

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对社工服务创新的启示

摘 要:随着社会工作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服务创新就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热门话题。那么,社工服务创新是否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呢?笔者将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介绍入手,分别从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和新技术四个维度浅析其对社工服务创新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社工服务创新

随着社工服务专业化和本土化的不断推进,服务创新已成为社工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服务创新就是使潜在用户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是指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方式。”[1]然而,服务创新路径和策略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一线实务督导的过程中,发现服务创新是社工热议和关注的话题,但是,当被问及某一项服务、项目或活动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时,社工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尤其对于新入行的社工而言,常常认为服务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认为服务创新应该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抑或一定要能够改变服务的性质或理念才算是服务创新。笔者根据多年的社工实务和督导经验,认为服务创新不一定是从无到有的概念,创新不是发明,创新可能涉及发明,但其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服务创新不一定是全新的创意。因此,创新并非全新,而是立足现有服务基础,对不同服务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

一、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简析

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是由比尔德贝克(Bilderbeek)、埃尔托格(Hertog)等学者于1998年提出的一个有关服务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它包含四个关键维度: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和新技术(见图1)[2]。其中,新服务概念是指服务创新中的“概念化创新”,即解决问题的新概念或新方法,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市场变化以及竞争者的行为开发新的服务并改进原有服务;新顾客界面主要指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新方式以及与新的顾客交流、合作的方式,通过交互作用熟悉顾客的特性;新服务传递系统主要指与新服务开发相适应的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通过合适的内部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来确保服务创新顺利进行,并强调授权的重要性,如果不能适应新服务开发的需要,就要对组织结构和员工能力的培训方式进行改进;新技术是指服务过程中应用的新的技术成果,它虽然不是服务创新的必要维度,但可以使服务更为高效。这四个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需要一定的协调整合,才能发挥综合作用,实现服务创新[3]。

二、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对社工服务创新的启示

任何服务创新都是以上四个服务创新维度的特定组合和优化。一项新服务的出现通常意味着新服务概念的形成,同时开发一个新的服务传递系统,也要求员工改变其工作方式以及与服务对象间的互动模式,并在必要时采取新的技术。由此可见,四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服务创新的工作。社工服务的创新亦是如此,无论是新服务理念、新服务传递系统、新顾客界面还是新技术的运用,对于社工服务创新都有可借鉴之处。因此,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不仅能够为社工服务创新提供启示,更有利于推动社工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

(一)新服务概念维度——坚守价值理念,跨界联动发展

新的服务概念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需求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创新的结果不一定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新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念化创新”,简言之就是提出新的服务理念。

一是创新服务理念,彰显社工价值。价值理念是社工服务的核心要素,因此,服务理念的创新对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尤为重要。在每一次服务开展的过程中,社工元素的注入、社工的理念和方法,是社工服务与其他服务的重要区别之一。例如,在社区服务中,义工队伍的组建和培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社工组建义工队伍,是带着参与、增能、赋权、合作与回馈的服务理念在发展义工队伍,充分相信义工潜能,视义工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促进义工从个人成长到团体增能,再到义工的组织化、公益化发展,都是服务理念创新和社工价值的具体体现。

二是积极借鉴商业理念,搭建跨界融合平台。观念跨界带来创新,行业跨界带来资源。社工服务应该用公益的心态和理念做好公益,用商业的模式和手段做大公益。社工行业若要发展壮大,不能只是在社工行业内部闭门造车,还应该充分借鉴成功的商业运作理念及模式,坚持公益的理念和初心,积极推动“互联网+公益”“公益+金融”“商社联动”等跨界合作模式,充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打造大众参与的公益服务平台,引领社工行业发展。

(二)新顾客界面维度——拓展潜在服务对象,实现互动交流

顾客界面是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包括服务提供给服务对象的新方式以及与服务对象间交流、合作的新方式。社工通过了解现有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的特性,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而实现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

一是积极拓展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潜在服务对象“朋友圈”。潜在服务对象是服务创新的焦点或方向标。在社区服务中,社工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服务策略,拓展社工服务覆盖人群。在走访、活动、小组、社区社会组织中不断挖掘潜在服务对象,同时通过服务对象“口口相传”“熟人带熟人”等方式,不断扩大潜在服务对象“朋友圈”,让更多的潜在服务对象了解社工服务、参与社工服务。

二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实现社工与服务对象全方位互动。传统的社工服务,社工与服务对象是面对面,如个案面谈、家访、小组活动、讲座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工服务应该借助互联网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系,通过QQ、微信等媒体进行互动,对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强化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社工不能提供线下服务时,要想继续保持与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便可以采取网络连接、电话探访等方式开展线上服务,同时社工通过视频会议、网络打卡等方式提供线上社工服务,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保持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專业服务,既是一种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也是确保社工与服务对象全方位互动的策略。

(三)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充分增能赋权,确保创新成效

在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中,与服务传递系统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社工创新意识,如何培养社工创新能力,如何做好协调工作以促进创新工作顺利实施。对于社工机构,应该明确机构创新的方向,充分为员工增能、赋权,积极进行机构组织内部的协调和沟通,确保机构服务创新顺利进行。

一是明确机构发展定位,积极营造创新氛围。社工机构应该全面客观地分析机构当下所处的环境,梳理和分析机构现有服务情况,明确机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给社工明确的指引。并且,机构应该制定一套与服务创新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在整体层面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开发新的服务产品。

二是加强服务创新培训,提升员工创新能力。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的核心是强调现有的组织结构及现有员工能力必须适应新服务开发的需要,通过新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员工能力培训,提升员工能力,促使创新顺利进行。尤其是在社工机构发展初期,更需要开展更多的能力提升培训,增强员工创新能力。

三是充分授权员工创新,提升员工组织归属感。在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中,组织对员工的授权特别重要,适度授权有助于提高创新效率。创新虽然可以人人参与、随处发生,但是,社会服务机构应该充分授权社工进行创新,对于已经创新出来的服务申请机构认定,符合要求或可推广的,机构应该给予适当的认可和鼓励,物质或精神奖励均可。

四是强化内部沟通协调,保证员工有效完成创新。新服务传递系统侧重于服务机构的内部组织安排,即在组织内部达成一致的使命、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有一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员工有效完成新服务产品的创新。机构内部需要建立创新协调工作小组,推动各部门协同工作,明确各部门在机构服务创新中的工作职责、沟通渠道、汇报机制等,这样才不至于在创新中有部门掉链子,影响整个机构服务创新的步伐。

(四)新技术维度——善用网络工具,提高公益效率

服务技术的创新,是指在解决某个问题或满足服务需要时采用更有效的技术或方法,以实现服务成效最大化。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社工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多数服务都可以通过使用某些技术而变得更为高效。

一是重视使用新媒体,提升社工服务形象。加强对员工互联网思维的训练,充分运用公众传播品牌宣传技术,发展专职人员或适合的广告传播人才,提升机构传播能力。例如,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新媒体,增加社工服务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服务宣传大多数是采用平面媒体宣传的形式,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服务”的宣传方式逐步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服务的推送,以实现在服务中开展宣传,在宣传中升华服务,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了解社区服务资讯,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同时能够使服务更快、更广、更高效。

二是搭建新型筹款渠道,营造积极互助氛围。随着公益项目众筹新模式的兴起,互联网浪潮下的公益活动日趋频繁。但目前绝大多数社工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购买的形式,若要拓展资金来源,需运用互联网新工具建立机构自身的筹款体系,研发机构独立自主运作的项目,充分联动互联网第三方募捐平台,如通过与“悦动圈”、“唯爱行”、腾讯乐捐、众筹网、基金会等合作,实现项目公众小额募捐,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将社会大众的点滴爱心汇集起来,为社会大众奉献爱心搭建参与桥梁和纽带,进而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热心公益的社会互助氛围。

三、结语

服务创新绝非遥不可及的东西,它不是要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发明或创造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而是源于服务实践、又高于服务实践的服务整合过程,体现在服务设计、服务执行、服务发展、服务评估和服务改善的每一个细节中,贯穿于服务过程的始终。因此,服务创新的实质就是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做加减乘除,不断延伸、优化、精简、升华和组合。它有助于提升社工服务质量,打造社工服务品牌,升华社工服务理念,助力社工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迪德,赫尔.服务创新:对技术机会和市场需求的组织响应[M].李靖华,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0.

[2]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32-37.

[3]王露,周典,黄欣黎,等.基于四维度模型的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创新策略探討[J].中国医院管理,2019(10):58-60.

作者:周文坤

第2篇:社会角色视角下社工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社工的访谈调查,以社会角色视角的框架将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分为两类: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与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工自身的内部角色冲突体现为专业的社工角色与综合的员工角色的冲突。角色冲突导致社工介入服务时陷入困境:机构与社工利益目标的存在差异、机构对社工专业认识不足、机构中科层制度对嵌入的社工专业发挥形成限制、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对社工服务提出了挑战、服务对象对社工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解认知不够、服务对象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需求、机构中缺乏有效督导。化解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困境的具体策略包括服务项目重定位、对机构加以社工进驻前的考察、以编制提升社工的综合地位、一机构一属地项目对接、政府主导加大宣传、三社联动进行广泛前测、机构与政府对社工进行双重督导等。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社工介入策略;社会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预计到2051年,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面对如此大基数的老人,单一的养老模式已不能应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如今的养老服务已日益脱离家庭变得社会化,老年人的需求也更加差异化,致使符合我国本土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这种服务让老年人不必远离其家舍空间、社会网络,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这是一种集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传统养老模式优势于一身的新型养老模式。很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引入了社工,借助社工专业“人本服务”的特点、“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及各种有效的介入模式,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然而,社工介入服务时也面临种种阻碍。

国内学者对社工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的必要性、可行性、途径路径,等等;以某个以机构为例探讨社工介入的可行性,等等。现有研究缺乏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一线社工的实地调研,对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情况、面临的困境了解不够深入;未讨论社工介入服务中在哪些领域、遇到哪些困境或阻碍;仅从宏观层面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缺少针对完善社工介入服务的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尚未达到促进社工融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目的。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的定义,社会角色是为行为者在任何特定场合中作为文化构成部分而提供的一组规范。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对社会角色的定义是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会阻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内的冲突,即指由于一人承担了多种的社会角色,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本文的社会角色视角主要采用郑杭生关于社会角色的定义和社会扮演过程中角色冲突与协调的论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中的访谈研究法,通过对6位在不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任职的社工进行访谈,以了解社工在介人居家养老服务时介入了哪些领域,面临着哪些困境,这是本研究所讨论的重点;同时,以社会角色视角理论框架为切入点,对社工在介入服务时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剖析,通过对其社会角色冲突的调试建议,给出解决社工介入服务所面临困境的对策。

(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在访谈中,笔者选取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有一定年限的5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访谈了6位社工,其中4人为高校在读硕士生实习生(C2、C3、C4、C6)、另外2人(C1、C5)为专职社工。访谈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询问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介入了哪些领域;第二,询问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三方主体(机构、服务对象、社工)而言,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面临哪些阻碍。

(三)资料的整理

表1为所访谈的6位社工与其所在机构的基本情况,访谈资料按照‘类别+案号—话题”方式处理,类别中以汉语拼音缩写代替每类问题首字母,如: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JR;機构对社工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阻碍——JG;服务对象对社工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阻碍——FW;社工自身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阻碍——SG;个案编码以C字母加上数字序号表示个案顺序;话题编码在每个个案中以A、B、C、D表示。

三、社工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

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时具备双重角色属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者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助人者。不同的角色定位对社工的任务与职责有着不同的要求。根据对6位社工的访谈,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构成服务的“作用链”;二是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构成服务的“传递链”“协同链”和“运作机制链”。

(一)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社工介入的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五助(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与六类服务(医疗保健、紧急援助、精神慰藉、生活照料、文化娱乐、法律维权)。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通过机构和社工的专业介入向老年人传递养老服务资源,达到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福祉的目的。这是服务的直接传递,是服务者持有一定的服务资源并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所进行的各种符合“五助”内涵的服务。

做的最多的还是五助服务,这体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本质,包括向老年人提供喂饭的助餐服务;室内卫生保洁、个人护理的助洁服务;代购、代缴、陪散步等助行服务;助浴服务;陪医就诊、康复指导、测量血压的助医服务等等。(Ja-C1-A、

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对老年人产生直接的介入效果的‘作用链”,它产生了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介入。这是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最能体现其专业价值伦理,发挥专业方法效能的部分。社工直接面对老年人服务对象的服务主体部分,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介入,并且通过社区、机构和外界资源的助力,提升介入质量。

(二)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

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在某一家具体的机构、经由具体的资源与特定的从业者向服务对象老年人进行传递时,通过何种工作才能够将具体服务内容落实开来;是所有为了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有效传递和贯彻落实的各类辅助性工作和服务;是使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得以顺利实施而进行的其他保障工作。例如,项目行政工作、活动文书工作、人事工作“志愿者协调与管理”等等。被访谈的社工普遍反馈了任务多元性强,除五助服务以外也负责其他工作,与机构中其他工作人员职责重复等问题。

我们在那边什么都做的,平时没有活动时,日常的材料撰写或者布置活动中心场地之类,也都是我们的活儿。其实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帮老年人盛个饭、上网购买活动物品礼品,做一些机构中其他人员的工作肯定也是应该属于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部分的。(JR-C2-A)

我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任务还是很多的。除了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其他的策划、安排也是机构传递服务的一部分,也需要我们去做。可能像是打杂,但其实和居家养老服务有一点关联。(JR-C3-A)

除了五助服务以外,我们做的与居家养老服务有关的杂务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服务的硬件、设施之类;另一类是一些流程、环节任务等。居家养老服务就像是珠子,其他的各类工作是用线把珠子串起来。(JR-C5-B)

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又可分为硬件与软件设施服务两种。硬件设施服务主要是指提供服务环境和资源,体现在“物”的方面。如机构活动场所的装潢与规划、活动所需材料与设施的购置、器材的安放等,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物质资源形成保障。而软件设施服务更多的体现在对保证服务得以落实的“做”,是工作流程与环节上的补充,涉及服务开展方式、完善服务的完整性的工作等。它使服务更完美,是工作方法上的保障。如活动前的各类准备工作、活动后的评估与总结工作、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制定机构服务老年人的条例与政策制度、助人者与服务者为提供服务而所做的各类主观上的努力等。

(三)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模式图

社工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的一员,既有社工角色又有员工角色,体现着多重身份与角色,其承担的多重权责,使其自身面临角色冲突。

社工介入的居家养老服务可分为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与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两部分。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后,具有双重角色,既保留了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者的专业特质,又吸纳了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中对于服务从业者、机构中服务传递者的新要求。专业助人者的角色主要是依据社工专业的价值论理方法对老年人服务对象进行社工介入,而作为机构中的一名从业者主要是体现在对服务内涵的有效落实,并遵循机构价值理念、绩效安排与工作方法方式等方面。两种角色之间存在难以协调的认知和行为差异,会产生角色冲突,因此形成社工在开展社会工作业务时的困境。

笔者认为,社工在任何一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其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都包括如图l所示的两部分构成。这是由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具有专业助力者和机构从业者二重角色所致。因此,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和效率应该与社工在机构中介入以上“全部居家养老服务”的情况有关。

四、社工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

社工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情况会直接影响介入成效。笔者认为,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而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则体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社工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时,其主要的互动模式如图2所示。

各类资源通过社工、机构、服务对象在居家养老服务传递过程中形成三角形结构,最终构成居家养老服务。社工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也来自于这三个方面。同时,由于介入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工具有双重角色属性,因此两个角色产生冲突,便造成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困境。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基于社会角色视角进行分析,本文发现社工专业助人者角色与机构综合从业者角色冲突所导致的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機构与社工利益目标存在差异。机构以其整体利益为重,以顺利运营为本;而社工以服务对象即案主的利益为重,以人为本。“以产品为导向”的机构遵循市场规律,服务即机构的产品,需考量价格与成本因素。服务虽是非盈利的,但是机构的运作模式仍然与社工期望的介入方式有一定区别。机构的收入构成方式影响社工的介入环境与空间。机构可以通过自运营盈利、政府购买项目以及自身的社会资本三种方式去补充其运营经费。机构具有企业的性质,具备与企业相似的运营机制。因此,机构在选择社工时,首先考虑的并非其人文关怀方面的素质,而是诸如“营销技能”“谈判技能”方面的能力。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具备企业的性质,因此加速产品即服务的生产周期、加快再投入生产(即项目的承接与申报)和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效益(覆盖人群、服务次数等)才是机构的关注重点。所以,具有企业属性的机构就与助人自助的社工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利益导向差异。

首先从机构来讲,每个机构的额定目标与机构文化不一定与社工想做的服务方向一致。从服务成本考虑,机构肯定希望为一些有购买能力的对象提供服务,可是我们社工可能将贫困的老人划做服务对象。(C5-JG-A)

我们在社区里面总希望带一些个案服务,可是他们(机构)仅希望我们与案主关系处好就行了。像谈业务一样,脸面混熟后就推广我们的医疗产品、以前往我们机构消费为首要目的。就算是以前我们做项目去走访老人,也是做些老人康复方面的医务宣传。其实我们可以带个案的,但是接触时间又有限,效果不明显。机构总希望我们马上落实项目、尽早结项。比如说通过走访多少位老人,开展多少次活动,吸引到多少位老人来我们医院这里颐养。机构并不关心我们与具体每个老人之间的个案情况,好像做个案是我们自己找事,机构会拿新的任务来挤压你。(C3-JG-A)

机构是做好项目有钱才有服务,社工是有利他关怀的“心”才去做服务。(C1-JG-A)

第二,机构中其他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不足,对社工的专业性优势发挥形成枷锁,影响社工在机构中的自主性。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社工往往是“去专业化”或“弱专业化”的。由于机构极少会对外宣传社工的内涵与价值,使得机构对社工的认知不足传播到社区与服务对象之中,而社区与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知不足反馈回机构后,又再次加深机构对社工与社工专业价值的误解。由此周而复返,甚至使得社工自身都质疑自己的意义所在,从而导致“弱专业化能力社工”的标签建构。

我们在机构实习时,没有人事档案和名片,主任也就直呼我们的名字“小王、小李”之类。下到社区后或是老人来到机构时,机构并不会向他们介绍我们的社工专业属性,在服务对象面前我们可能也会因为机构的要求东跑西跑,临时去给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帮忙。久而久之,我觉得我们好像和机构里面其他工作人员的职能和任务没有区别、专业属性的差异渐渐模糊了。(C2-JG-A)

每天被布置一堆任务,主任不想听你的专业该做什么,只希望你尽快落实手头上的事情。我们跑到老人家里去,他们只觉得我和机构派去的服务志愿者、家政人员并无差异。我感觉我们真是成了全科社工,感到很无力。(C6-JG-A)

第三,机构中科层制度对嵌入的社工自由发挥其专业效能造成限制。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时,机构作为社工的所属单位、上级部门,由于其服从企业化管理制度,对社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分层分级问责的制度致使社工不能充分调动资源,并且还存在薪资待遇保障不足、上级责任不清且布置任务众多、社工权利极小且易受剥削、付出收获不成正比、上级要求社工对其无条件服从等问题。

我们那都是领导说了算,社工算个啥啊。他们并不重视活动内容,从来不听我们社工的

需求导向,而是为了做服务而做服务。(C1-JG-B)

第四,服務对象的多元化对社工服务提出了挑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根植于社区,居住在每个社区中的人群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社工的服务对象并非存在于同一个社区之内,因此社工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论其个人所处环境、背景还是个人需求都是多元的。社工依托于同一家机构、一个社区、有限的资源以及自身受限的能力,难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进行多元化的应对。只有同质性强的社区、或旧时代背景下单位的家属院区,由于老人大多在该地该单位生活时间较久,其需求才能够大体较为接近。

我们的网点虽然设在一大片小区的中心处,但是过来的老人什么类型的都有,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我们能满足,有些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满足,有些我们满足不了。(C2-FW-A)

我们这里做居家养老服务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小区就是大学的家属区,老年人的素质较高,很多也了解社工是什么,容易接纳我们。虽然他们岁数很大,但是我们与他们的谈话沟通还比较顺畅。我们做起服务来,他们也很配合,我们也省事。(C5-FW-A)

第五,服务对象对社工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解认知不够。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年人对于社工的权责、义务与任务认知不够深刻,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接纳情况不同、观念落后,导致其对社工的角色期待过高或过低,因此对服务和社工形成依赖或轻视,认为社工的角色万能或无用。这对社工提供服务产生了阻碍。笔者了解到,社工进行上门调研时,常常被老年人当作诸如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大学志愿者等角色,使得老年人对社工的能力看法形成晕轮效应,对于社工体现出过多或过少的诉求。许多老人并不清楚居家养老是何物,既不知道具体服务形式,更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对他们有何实惠。老年人对于服务、服务传递者——社工的不了解使居家养老服务无法顺畅地进行传递与供给,所产生的影响不光是造成了老年人的需求与机构提供服务的目的、社工给予服务的价值取向不一致,甚至是直接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老年人认为我们就是养老机构的员工,当我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去与他们接洽时,他们往往也意识不到,反而感觉怪异。谁生活中有点问题和矛盾会跟你这个外人去说呢。(C6-FW-A)

有时候老人会说,你帮我去街道、去社区反映反映我生活里的什么情况啊之类。作为面对弱势群体服务的社工,我感到这是我应该去帮忙解决的问题,他们的确挺惨的。可是这又与我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要求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形,经常有一种无力感。(C1-FW-A)

第六,服务对象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需求,使得社工不能“对症下药”。服务对象无法良好地表达自身的需求,同样对社工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而服务对象的某项需求是否是有效需求,则会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有效需求对机构运作与社工而言是一种能体现专业性、能够收费、能够落实项目的需求。服务对象需求与服务者所提供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直接影响了服务效用。

有时候陪老人聊天一会,老人感觉是很满意很高兴,但是当我们在聊天中提及服务或者询问老人是否需要购买我们什么服务,比如医疗、助餐等等,老人更多地选择回避。(C1-FW-B)。

第七,机构中缺乏有效督导。即没有专业督导或督导与督导机制不起作用,导致社工无法确定如何优化与改进服务。缺乏督导机制和服务指导方案使得社工在服务中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特殊的情况、在面对问题时得不到指引。缺乏有效督导意味着机构内的社工缺乏培训、监督和指导,无法提高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不能增进社工的专业技巧,难以促进社工的成长和确保服务的质量。

在机构中,所谓的督导只是对我们的实习日志进行签字盖章、写个评语之类,其他时候,哪怕你有问题询问,她也不回应,或只是提供模棱两可的答案。(C2-SG-A)

五、基于角色理论对社工介入居家养老

服务困境的原因分析

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时具备两种角色:专业社工角色和机构从业者角色。这两种角色在互动不协调时产生冲突,是导致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时面临困境主要因素。

(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机构与社工的本质和目的不同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只是实践这种服务模式的平台和具体方式,机构的目的是为了自身能够发展、更有质量地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服务机构与社工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存在冲突。社工依附于机构,传递服务,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机构中由于自身地位较低、身份定位模糊,在面临与服务模式和机构间的价值理念冲突时,社工只能表现出一种屈从,致使其自身的专业价值发挥受限。

(二)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时间不长、本土化程度不够

社工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专业本土化程度不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低。这使得社工在进行实践时,仅能通过西方的理论模式以及个人的经验进行融合。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人本服务,是应该能够延续和传承的。然而,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与社会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够十分和谐的互动,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制度安排。社工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新角色,短期之内找到其自身的定位也比较困难,老年人、社会组织、社区与社会对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认识有限。

(三)社工的能力有待提升

社工在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时必须同时扮演一位优秀的社会工作助人使能者角色和一位称职的养老机构、养老产业从业者角色。双重身份体现着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任务、权利与责任。因此,社工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其能力包含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知识能力两方面,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社工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升。

1.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社工的技术能力不足导致专业性较低。社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学科,有学者认为它是个学科群,社会工作核心金三角即“价值、论理和方法”,以及多种实务模式。我国高级社工人才极度欠缺。每年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虽然新增了一批持证上岗的专业社工人才,但是此类人员多为原有体制内转轨的各类民政部门、街道与社区工作者等。他们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社工专业技能培训便从业上岗,缺乏应对具体的专业问题如伦理问题、介入技巧问题的能力。

由于从前本科专业不是社工,研究生仅学习了两年,上课的内容与实践相差较远,且实习时做的事情并不够专业,使得自己目前在服务中没有办法用专业的社工介入方法解决案主的各种问题。(C1-SG-A)

2.综合知识能力不够

外界对社工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与社工所具备的能力并不相称。全科社工的需求使得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显得力不从心。机构与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要求过于冗杂多元,使得社工在提供服务中,显得什么都要做、什么都不会做。能力不足导致社工什么都要学,事务性工作对时间的消耗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核心服务(对老年人提供直接的“五助与六类”服务)的效果;从而影响社工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对自身不自信、对专业未来无信心。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知识结构广泛,社工又存在服务上经验欠缺,致使社工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没有参照物,只能对自己不断地提出夸张的“高要求”,这虽然是一种激励机制,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会消磨社工对于工作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渐渐地走向一种专业虚无主义。

有时觉得工作中有好多法律法规要去了解,还有像老年人护理什么的也应该要去学。每天还有机构的任务,真的很累。常常感到迷茫。(C4-SG-A)

其实做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会开始怀疑社工的价值,觉得很多家政人员和护士做的都比我们强,慢慢的我们积极性就变差了,感觉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C3-SG-A)

六、化解社工居家养老服务困境的策略

提升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主要应大力促进社工自身的个人能力以提高“作用链”的直接服务介入效果,并增强对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即“服务传递链”的高效运作,加强对‘作用链”的保障,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要化解社工在介入服务时的双重身份困境,应通过对于两种角色的调试来实现。笔者认为制定策略的基本思路是确保社工在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时,仅保留社工专业角色。具体策略有七个方面。

第一,服务项目重新定位,以调节机构与社工二者间的利益目标差异,争取达到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时的双重角色身份合二为一。由政府民政部门、机构共同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来设计项目目标,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在工作方式与专业性上面更符合社工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方式,这样能够提升社工在机构中的地位,把政府、机构与社工三者并联起来,为社工增加话语权,使得社工与机构的利益目标相融合。

第二,社工进驻机构时,引入对机构的考察机制,以此减轻社工介入服务时除专业助人角色以外的杂务处理者、机构从业者的角色压力;对有意愿设立社工岗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否适合引入社工,制定一套严谨的审核机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若想配备社工,需要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区级或街道一级的民政部门进行具体的审查和监督工作,并经政府专家学者的实地考察论证、机构负责人申报答辩才允许其配备社工。在整个过程中,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工的学习与认识,以便增加其通过民政部门的审核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能够使得机构从理念上渐渐接受社工的方式。

第三,在编制上提升社工地位,减弱机构的科层制度对社工专业发挥的限制,实现对社工专业助人者角色的突出和飞跃。社工的劳动关系可以属于民政部门,而工作地点为具体的机构中。假如社工对机构与服务负责,但其所属部门为政府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机构行政框架的阻碍,让社工进入不同机构间进行轮岗学习,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工人才配备和功能的均等化。在社工与机构之间插入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进行负责,以协调其二者的价值利益目标趋向一致。社工同时向机构和民政部门部门负责。社工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开展的绩效不再仅仅影响机构自身的发展情况,而是与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相关联,这能够使得目前“为服务而服务,以服务为导向”的机构理念淡化与消散,分一部分责任到政府民政部门中去。社工作為机构中唯一的、由上面派下来的“机关单位工作者”,易获得独立自主性,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对服务对象的需求测量、服务内容的活动设计、服务具体传递实施中去。

第四,实行一机构与某属地社区的对接制。消除项目地多社区、服务对象多元化导致的项目难设计的困境,充实社工专业助人角色的实质和意义。由于其“项目”与“社工岗位”均是经过政府、机构、社工多重调研而设计得到的结果。因此社工进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服务时,其服务方式和内容更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相比一刀切、差异性弱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所完善。

第五,政府主导,加大对社工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改善服务对象对社工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解认知,促进社区、机构、服务对象大众对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工专业能力的理解。

第六,三社联动,广泛地进行需求调研与前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工角色身份的专业和专一化,缓解服务对象对自身需求不能清晰表达的现状。对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功能等内涵在社区中进行宣传,可以促进老年人对所处境遇和所需服务的了解;以民政部门与机构、社区同时进行上门访谈需求调研的方式,能够让老年人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意愿,辅助服务对象表达其需求。

第七,提供机构与政府对社工的双重督导,去除社工的机构从业者、杂务处理者角色的阻碍。在机构和政府部门间进行双向督导制,可以让社工得到更为有效的、多元化、多方面、多视阈的监督和引导。为提高和增加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社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民政部门可以在人职前,通过考试以及免试等方式,对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工能力进行审查和考核,包括对其专业认同、专业热情还是技术和知识上的检验,以便从根基上提高社工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效果。

作者:屈勇 王一曼

第3篇:M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运营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陈艳(1989-),女,四川遂宁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

摘要:本文以M市民政局购买Q社工机构“社工服务进社区”项目为例,对M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购买流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M市政府在购买社工服务中存在运营机制不完善、服务操作过程中服务水平较低以及购买社工服务的整体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以此提出了加强项目评估机制建设,促进项目评估规范化;加强社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促进品牌建设;积极探索购买模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改善措施。

关键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运营机制

一、引言

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政部、财政部于2012年11月联合发布《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以及组织领导做了明确规定。以此为指导,M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二级城市也开启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先例。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也由最初的政府委托购买,逐渐发展为公开项目招投标[1]。购买服务的范围已由最初的社区服务拓展到养老助老、残障康复、特殊儿童关爱项目、支教与助学、社会救助、防灾减灾、社区融合、生计发展等领域。并且从2014年开始,首次聘请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各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进行首期督导、过程督导、中期评估、结项评估等服务。通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合同为依据、以督导评估为保证”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执行机构自评、服务对象和民政部门评价与专家点评和交流展示相结合”的评估机制。本文即在此背景下,以M市政府购买Q社工机构的服务为例,总结M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运营机制。

二、M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运营机制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简介

四川省民政厅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补助的形式发展四川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4年,M市民政局、区民政局发起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社区”项目,Q社工机构通过竞争性招标被选中,并随后签订三方协议,启动项目运行。

(二)购买形式

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几种实践形式里,合同外包制是最典型的方式。通过竞争性招标选择社工服务组织,被选中的机构与政府部门订立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购买对象必须完成的相应事务,相应评估标准、支付报酬的数量等[2]。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签订合同后,由社工服务机构按照合同内容提供相应服务,服务事务的开展以合同为核心,将服务标准、双方责权、付费价格及方式等在合同中硬性约束,政府还要对服务的效果监督。此种购买方式在西方国家采用较多,而且程序已经较为成熟完善[3]。本案例即是通过合同外包制的方式,通过某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代理采购,Q社工机构通过竞争性谈判中标。

三、M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运营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现存问题分析

1、购买服务的运营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招投标过程公开透明度需要提升。调研发现,有些社工组织竟然是在招投标结束后才知道政府的某个项目,信息的发布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滞后性导致许多机构反应招投标过程的不公平性。而公开透明的招投标过程,可以促进社工服务机构之间展开良性竞争,让资质较好的社工机构能够竞标成功,同时也能激发社工机构进行自我完善。二是政府给款滞后。目前,政府购买占到社工机构资金来源的90%以上,这就意味着一旦资金链断裂,社工机构的运营经费将陷入困境。三是评估机制还需要完善。目前社会工作项目的评估方式中,看文档资料,实地观察,开座谈会等,使得机构疲于应对各种资料的准备,而缺乏对实质内容的关注。

2、服务操作过程中的困境

一是专业社工身份认知的尴尬。四川在2014年已经有13所高校有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毕业学生超过500人,但选择做社工的毕业生只有15%左右。专业人员流失率较高。而另一方面,活跃在M市社工圈的大多以志愿者自称,加强了居民认为社工就是志愿者的认知;二是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伴随着社工春天的到来,许多家政服务业或者志愿服务机构纷纷转型为社工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以致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局限在休闲娱乐层面,缺乏专业辅导性质。

3、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M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情况为:一是时间短,影响浅。二是政府对社工角色的认知偏差,把社工当作处理基层矛盾的跑腿员。三是“无限政府”理念的影响深远。“有事找政府”的信念根深蒂固,社工入驻社区身份的尴尬导致部分群众对社工服务存在不信任感,把社工当作是有不良企图的骗子。

(二)对策建议

1、加强项目评估机制建设,促进项目评估科学化、规范化

任何社会工作项目都应该进行评估,用科学方法对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进行测度、诊断和评价。选择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改善评估内容,将现在的结果评估细分为达标评估、质量评估、影响评估及成本-效益评估等。其中,质量评估应该是项目的核心。变革评估方法。除主观评价之外,基于确切证据支持的评估,以事实为依据,将提供全面且客观的项目相关的整体信息。同时加强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评估机制的总结研究,建立一套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

2、加强社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工作品牌建设

发展一支“规范化管理,职业化运用,国际化视野”为目标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组织机构是应因时代的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民政部等18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通过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资格认证、学历教育等途径提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专业水平、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再者,品牌项目也是机构提升品质,形成宏观的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社会工作机构应努力把自己的项目活动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

3、积极探索购买模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孰优孰劣,笔者认为,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当时当地(Here and Now)的状况进行选择。在我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政府强力推动为特色的北京模式、以项目为导向的上海模式和注重社工人才队伍管理的广东模式。这三个城市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方面都累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因而M市在探索购买模式的时候既要吸取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要针对自己的城市特色、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制定购买模式。其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政府应当实行公平、公开、透明招标,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挑选资质较好的社工机构、购买其服务,让各社工机构在自由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最终使民众得到最好的社工服务,实现同等条件下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基于生命历程的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价值研究”(14SA0249)

参考文献:

[1]张省,刘延刚等,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2]陈少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探[J],中国政府采购,2008(6)

[3]赵一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分析[J],社会工作,2012(4)

作者:陈艳

第4篇:司法社工初期介入服务对象计划

一、社区矫正对象社工初期介入计划

(预计第一次面谈地点在司法所)

1、介绍社工自身及工作内容,互相认识;

2、了解服务对象现今生活及工作、家庭等情况;

3、了解其现今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有何疑惑等;

4、询问可否家访;

5、其他与了解服务对象有关的话题。

二、安置帮教对象社工初期介入计划

(预计第一次面谈地点在服务对象家中)

1、制定初次家访计划:了解其基本信息(司法所所有);制定访谈提纲;

2、家访开始后(初次家访一般由社区人员带领),了解服务对象目前基本情况;

3、服务对象目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或心理困惑;

4、对其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寻找资源,制定初步帮教计划;

5、二次家访,进一步了解其情况;

6、征求督导意见,向机构申请开案;

7、个案申请获得通过;

8、与其签订协议,制定服务计划,社工正式介入。

三、备注事项:

1、时间问题:初次面谈30分钟以内,不致于使服务对象或其家属厌烦;第二次45—60分钟,以所需了解情况完成后为准;

2、 初次家访时有可能服务对象本人不在家,有时仅能见到服务对象家属,这时社工可以留下自己的名片或联系方式,请其家人转告社工的此次来访,并留下部分社工服务领域的宣传单张,以让服务对象获知社工来访后能够对社工有基本了解,而不致于使服务对象产生强烈拒绝情绪;

3、有些服务对象因工作等原因不在本地,或工作时间与社工工作时间冲突,以致使社工家访数次都不能与服务对象见面,因此社工在前期阶段可将服务重点放在服务对象家属身上,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理论,与服务对象家属、服务对象以及社工共建一个系统,共同成长和进步,达到帮助服务对象的目的;

4、 抗拒性案主;部分安置帮教对象对社工的介入有强烈抗拒反应,社工接触几次后如果感觉不能继续开展服务,可以选择放弃,要相信:社工不是万能的;

5、 见面频次及地点问题,与服务对象协商而定;方式可以是来司法所、社区居委会,去到服务对象家中,或者电话联系等。

第5篇:某学校社工实习服务计划书

2012-2013年第一学期学校社会工作

实习服务计划书

一、 实习时间安排

2013年4月17日召开启动仪式,晓庄社工正式入驻东外中学东外中学有关领导为社工学生指派指导教师、

介绍学校情况,并对实习提出相关要求。

2013年5月16日-2013年12月20日

社工学生开始为期十周的实习服务

2012年12月30日前社工学生向学校提交实习总结报告

二、 个案咨询室值班安排:

1、人员安排:

周二工作人员值班名单:

单周:李茜茜、廖佳琪、杨洋

双周:袁晓雯、张鑫丰

周四工作人员值班名单:

单周:陈静文、王翔

双周:孔丽娟、孔祥云

2、时间安排:

周二:下午2:00-5:00

周四:下午2:00-5:00

3、内容:

(1)个案主题:自闭症

(2)案主安排:a由班主任或者老师推荐,

b学生自主要求

(3)个案服务安排:

每个案主由一名专门社工学生负责到底

(4)个案服务内容:

a看心理辅导相关书籍

b了解案主自闭程度及具体情况,与指导老师交流相关情况,了解具

体工作,了解老师需要我们进行哪些方面的辅导?学习、人际、生

活……

c个案介入,分六次。第一次案主与社工初步接触,询问有关问题,

了解案主的具体情况,包括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家庭、学校等情

况。二到四次开始介入自闭辅导,这些还要咨询辅导老师,具体内容

包括: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家长老

师交流和直接的观察探索学生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适当的办

法帮助学生缓解自闭症,分期辅导,记录案主每一阶段的基本情况以

及成效,发现问题并解决。最后一次作总结,评估结束个案。

三、 小组工作

1、小组主题:幸福(感恩教育、诚信教育)

2、小组开展时间:

周二下午5:00—5:50

周四下午5:00—5:50

3、小组成员招募方式:

(1)由社工学生出份海报张贴于学校,招募成员

(2)由班主任或者老师推荐

4、小组次数安排:

共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由两名社工学生负责,每个小组招募8名组员;每个小组召开4次,一般时长为2个星期左右

5、小组负责人员安排:

周二的小组工作人员包括:

李茜茜(负责人)、杨洋、廖佳琪、袁晓雯、张鑫丰;

周四的小组工作人员包括:

陈静文(负责人),孔丽娟、孔祥芸、王翔。

四、 ****大型活动

1、内容:

(1) 协助开展运动会,给予活动组织、策划等支持;

(2) 负责运动会师生互动环节的组织开展,帮助进行活动策划;

(3) 作为志愿者协助维持运动会期间的秩序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4) 组织运动会中才艺表演期间的串场活动,活跃运动会中才艺表

演环节的气氛;

2、时间:10月25日及10月26日

3、人员安排:全组人员

执笔人:陈静文、李茜茜等

指导教师:石燕

第6篇:建立和完善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计划

建立和完善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为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进一步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基础,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安排,结合我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实际,决定在@@市、@@区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

市推广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南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腾飞的大局,按照“政府推动、综治牵头、部门联动、司法管理、资源整合、社工运作”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邪教、禁毒工作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新时期预防和减少犯罪新举措,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南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加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工程,又是一项创新性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整体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市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负责同志组织,由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组好范文版权所有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社工中心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由司法局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县(市)区统一按市模式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乡镇(街道)一级,,以县城所在镇、中心集镇和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乡镇(街道)为重点,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村、居(社区)建立社工工作站。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社工运作原则。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是对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有益探索,是深化新一轮平安建设的新平台、新抓手、新载体,是构建和谐南通的本质要求。建立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保障,依托基层司法所,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各项业务工作。

(二)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原则。社区社工工作以及社会各方面,既有政府客观的政策调控,又有具体部门微观的业务指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通力协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行使法定职能,指导和帮助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开展工作。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各地各单位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积极稳妥地推进,实现专门机关和专门力量的有机结合,确保对“高危人群”的管理抓出成效。

四、工作范围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范围和内容:

(一)社区矫正工作。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三)协助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四)协助做好反邪教工作。

(五)协助做好禁毒工作。

五、社工工作职责

专业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面对面地矫正和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询等,帮助工作对象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负责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对象的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负责工作对象的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按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并配合职能部门做好有关辅助性工作;负责对村、居(社区)社工人员及志愿者进行培训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六、社工队伍建设

(一)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要按照5万人以上镇配备3名以上专业社工,5万人以下镇配备2名以上专业社工的要求,配强配足专业社工,县城所在镇应加大专业社工的配备数量,专业社工由乡镇(街道)向社会公开招聘或内部调配。

具体条件:年龄在45周岁以下,大专(含)以上学历,政治素质较好,懂管理,会做思想工作,身体健康的人员。在专业社工中,要注意优化年龄结构,做到老、中、青结合,同时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

(二)村、居(社区)社工工作站。工作站依托村、居(社区)委会建立,并明确1名专职人员担任站长,与村、居(社区)警务室合署办公,工作人员由志愿者组成。

(三)建立村、居(社区)社工志愿者队伍。此项工作由各县(市)区团委牵头,具体由乡镇(街道)团委指导村、居(社区)落实。

七、运作模式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的领导担任,综治办主任、派出所所长、司法

所所长任副主任,司法所所长为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司法、公安、综治办、610在各自业务范围内进行指导。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好范文版权所有心根据设定的工作目标和业务范围,依照法律、法规及章程规定自主开展教育培训、公益劳动、法制宣传、信息采集、人员管理、基础防范等工作。专业社工在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分片负责和

指导村、居(社区)工作站开展工作,每个社工都要明确岗位职责,使五项工作都有人做、有人负责。

从有利于指导工作出发,各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与司法所相邻办公。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名称统一为:××市××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村、居(社区)建立社工工作站,名称统一为:××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村、居(社区)工作站。

八、工作制度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登统计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和责任倒查追究等制度。要明确社工工作职责、任务、工作流程、要求等规定。司法所负责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和专业社工进行统一考核。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人员应严以律己,履职尽责,勤奋工作,高效廉洁;对因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工作懈怠而造成事故或不良影响的,将按照责任倒查制度追究相关责任。

九、保障措施

(一)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

(二)专业社工工资(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失业保险)遵循低工资、高浮动原则,即工资与实绩挂钩,在确定基本工资后,其余费用结合工作考核发放,具体标准由各县(市)区统一确定。

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和社工工资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比例分别承担。

(三)村、居(社区)工作站配备的专职站长经济待遇参照同级村干部待遇执行,适当增加通讯、交通补贴。

(四)乡镇(街道)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应有必要的办公用房,配备电脑、传真、电话等必要的办公设施。

十、要求

(一)坚定信念,加快推进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充分认识到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强政法工作、夯实基层基础所采取的新举措;是全市政法工作的新的增长点,填补了政府管理职能上的空白;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也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新探索;是平安创建工作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正确对待这项工作,切实加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总结经验,不断规范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

各县(市)区要及时总结上报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总结运行模式、工作成效,充分展示自身工作的特色和亮点。要在规范上做文章,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要进一步推进专业社工的区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政法工作的一个新亮点,率先在全省出成果、出经验。

(三)加强指导,加大对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的考核力度

各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年底前,市将对各县(市)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逐一进行考核验收,并作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内容之一。

第7篇:社工服务感想 2(推荐)

公管七班

张静璇

201231160734

元岗街探访长者服务感想

大一上学期我曾经参加过主题为“广州义工,金秋送暖”的大型志愿活动,但相比较这学期参加的广州元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活动,带给我的触动没那么大,所以,姑且谈谈前段时间在元岗街参加的小型探访长者活动吧。那次探访虽较小型但我的记忆却很深刻,感想也颇多,学到和领悟到的也很多,同时也改变了我对社工工作的种种看法。

时间是在一个周末下午,我从学校坐车赶到元岗街,也许是元岗街较偏僻,我竟然下错了站,在元岗西路下了车,结果我往回步行走了一个站,在一个显眼处找到了“元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个牌坊。虽然过程略显坎坷,在坐车的时候也小小晕了下车,但当时心情却带有一点小愉悦,不为别的,简单的因为志愿这个本身就很高尚的行为,所以心里也对号入座地提高了自己的形象,沾沾自喜。

进到里面,第一眼看去就是一大堆的小孩在嬉戏玩乐,好有生机,好热闹,不知不觉也会被那种欢乐感染到了。第二眼就是一群跟我一样来做志愿的学生或者已经毕了业的,看到这种情景,于是在心里发表了下感想,跟我一样高尚的其实挺多的。然后就有社工出来带领我们,带领我的社工是贾社工,但把我推荐进去的是黎社工,然后贾社工就带领我参观了他们的服务中心,我这才对这个传说中的中心有些了解。元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总共分为三层楼,每一层楼都有对应的服务场所,有专门让孩子做作业的,有让老人健身休息的,有社工的办公室,志愿者的培训室等等,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用途的场所,知道的大概就这些了。接着贾社工介绍了他们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如义工服务、残康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新广州人服务。于是我了解到原来做志愿也分为这么多的类别,我将要进行的志愿服务就又属于长者服务也属于残康服务,这说来是因为我服务的对象是一位残疾的长者。介绍完后,贾社工就对我进行了一个小培训。

因为之前参加过这种探访活动,也接受过很详细的培训,所以贾社工的培训并没有说的很详细,该知道的我基本都懂,比如不能自己给长者带东西吃,一般不要接受长者的食物,或者探访时不要穿短裤等等。到了与长者约好的时间的时候,贾社工就带领我上门了。

我们来到了南生花园(不知道有没有记错,地点有点模糊了),走进了长者的家里。这次探访的对象是一位中风的老人项伯,老人坐着轮椅,日常生活由妻子夏姨照顾。进去的时候,首先我观察着老人的居住环境,环境很不错,一间不算小的房子,一个客厅、两三间卧室等,光线很好,空气也很新鲜,感觉房子的主人精神状况应该不错,生活也较闲适,看来老人不算孤僻,可能不会很难相处,在心里我如是想。于是,在心里也雀跃了一下,毕竟也曾遇到过不善言辞的老人,场面多多少少会有点尴尬。

一看到我们,项姨很热情地拿吃的招待我们,这似乎是很多老人喜欢做的,不忍直接拒绝老人,所以我和贾社工很委婉地谢过老人的招待,但依旧没有吃老人的东西。感觉到我们已经和老人“融了冰”,消除了隔阂,我们开始聊起话来。慢慢地我了解到老人都是江西人,带着浓浓的口音,普通话很不标准而且说得很快,有时听得很吃力,所以我和贾社工都要聚精会神地听着项姨的口若悬河。项姨很健谈,滔滔不绝,但夏伯却很沉默,几乎不说话,只有在一次我把夏姨说的“猪肉”听成了“牛”后,夏伯才开口。我们还询问了下夏伯的日常生活,知道了夏伯一般白天在客厅看电视,晚上由项姨带着去外面散步,有时夏伯的腿在下雨天或降温时发痛,项姨就帮夏伯按摩。项姨说夏伯基本由她照顾,有时她会觉得忙的很累,所以她才求助了社工。项姨还跟我们说了他们的大女儿、小女儿,他们的两个女儿住得离他们很近,但工作忙,所以项姨还要照顾她们的孩子,帮助打扰屋子等。从与项姨的交谈中,我大概知道夏伯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爱好乐趣,以及项姨自己繁忙的生活,也看出了项姨是个很健谈、很有能力的老人,感觉到项姨对自己丈夫、孩子的尽心尽力。可能感受到了老人的那份开心,我的心情也不知不觉更加地欢愉起来。在这间客厅看着电视,和老人交谈,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人,想起那种自从上大学后,那种久违了的家里爱的感觉,义工工作在这过程中不仅让我有种自豪感,而且也给了我亲人的感觉,我不自禁地有了一份感动和感恩。为了更好的服务老人,我们提出了为夏伯按摩,项姨也欣然答应了。因此,我将之前培训学到的按摩知识都教予项姨,并为夏伯按摩了腿,肩膀,在按摩中与老人谈笑风生,关系和恰。这次探访差不多50多分钟,在我向老人约好下次探访的时间里结束了,我跟贾社工踏上了归途。

在回去的路上,我跟贾社工谈起了社工这门工作。贾社工很有感触地说起了自己对社工的喜欢,同时也说社工并不像外人看起来的那么轻松,其实很累但她依然喜欢那种服务的感觉。从贾社工的句句深思真切的话语里,我对社工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社工在我心里并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是那种做义工却赚钱的工作。现在,知道了社工做了什么,为的是什么,原来社工们不仅在于为社区服务,也在于心中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渴望,是那份满足让他们从繁忙工作中获得快乐。

回到中心,贾社工让我填写了一份义工资料和工作结果,在填写中,我的心情也多了一份来之前所没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似乎是老人给我的。我给了他们问候和服务,他们就赠与了我精神上的力量,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第8篇:社工+志愿者服务体系

关于构建“社工+志愿者”联动体系工作制度

一、主要内容

(一)建立联动制度。建立由社区牵头,相关单位、服务机构与志愿者组织等共同推进的联动制度,明确合作目的、职责分工、协调方式、共享途径等。

(二)培育联动组织。充分发挥现有社工服务机构与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建立专门促进合作联动的社会组织,有效推进联动工作。鼓励资深社工与志愿者骨干成立“社工+志愿者”合作促进组织,推动建立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促进中心。

(三)创新联动项目。开发“社工+志愿者”合作服务的项目,促进社会工作项目引入志愿者的辅助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引入专业社工指导,深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四)强化联动激励。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获得专业社工资格,向专业社工转型。鼓励社工为志愿者提供培训、督导服务,作为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建立“社工+志愿者”合作服务项目的奖励机制,纳入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表彰体系。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以上的成员会议,研究制定“社工+志愿者”联

动工作的重要事项,建立健全促进联动体系的政策措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商合作措施,解决存在问题,促进联动工作开展。

(二)成立“社工+志愿者”合作促进组织。鼓励社工、志愿者申请成立促进合作服务的专业机构,独立自主推动合作发展,承接社区委托的合作服务事项。

(三)设立“社工+志愿者”综合服务中心。整合社工、志愿者队伍建设资源,统筹建立“社工+志愿者”综合服务中心,吸引具有行业性、创新性、服务性等优势的志愿者组织。

(四)建立健全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加强部门协调,理顺现有志愿服务记录机制和工作制度,建立统

一、完备、便利、有效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

(五)推动“社工+志愿者”合作的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经验,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的交流,探索并完善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机制。

(六)建立“社工+志愿者”合作培养机制。吸纳优秀社工人才进入志愿者组织,鼓励优秀志愿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从事专业社会工作,鼓励社工服务机构为志愿者提供培训、辅导等服务。

(七)推进社工服务机构与志愿者组织的党团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在条件成熟的社工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建立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发挥党员、团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过程中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纽带。

第9篇:禁毒领域的社工方案与服务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禁毒领域的社工方案与服务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逐级突显。现代社会也产生了新的职业来解决这些问题,禁毒社会工作者就是其中之一。在社区戒毒实践中,我们认为,基于戒毒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吸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禁毒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戒毒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禁毒社工;社区戒毒;

毒品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古今中外,毒品不会给哪个国家带去繁荣富强,相反是愚昧和落后。毒品犯罪国际化、毒品来源多元化、毒品种类多样化、制毒吸毒一体化,毒品犯罪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的一个极其突出的不稳定因素。从1988年开始,国际联盟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全国各地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努力来解决毒品问题。在禁毒战线上,除了一线的警务人员,还有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群体,那就是禁毒社工。

一、 社工与进度社工

社会工作一词是由英文“social work”直接翻译而来,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调节机制。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社会工作的解释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学科。它的性能是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工作包括社会救助和司法矫治。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中主要的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通常简称“社工”。社工是以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的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的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职业的专门工作者。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禁毒社工,就是在政府的禁毒部门主导下,对吸毒人员进行管理、教育、服务和行为矫治,开展禁毒工作的社会工作人员。他们通过自身的工作,对吸毒人员生活上予以关心,行为上予以矫治,加强对吸毒人员日常的监督管理,使他们巩固戒毒成果,彻底戒断毒瘾。2008 年 6 月 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规定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这一人性化的新举措为禁毒社工队伍建设搭建了工作平台和法律依据。

二、禁毒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禁毒工作中的作用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相互沟通的场所,是毒品预防的前沿阵地。禁毒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禁毒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1年年底,全国正在执行社区戒毒人员3.6万名,2012年全国依法责令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13.6万名。

在严峻的毒品形势下,单靠政法机关和政府的力量已经没有把握打赢这场禁毒战争,只有坚持禁毒工作社会化的方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打一场人民禁毒战争才是制胜之道。禁毒社会工作,就是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禁毒工作领域。在禁毒实践中,把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到禁毒斗争中,这是一种制度的创新。禁毒社会工作者具备禁毒的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禁毒工作需要的是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社会工作者参与禁毒,也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新举措。

禁毒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以贯彻《禁毒法》为前提,积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禁毒工作。禁毒社会工作者相信社区居民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利于居民的自我成长。禁毒社会工作者在推动居民参与禁毒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挖掘和发现居民的潜力,使居民归属感增强。社会工作者要依靠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单位保卫部门等基层组织,组成专门力量,分片包干,逐人、逐户、逐单位、逐街区进行毒品调查,不留死角,不漏一人。通过调查全面掌握社区毒情,确定有毒品问题的社区为工作重点。对社区涉毒人员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广泛动员社区公众参与禁毒工作。

禁毒社工充分利用工作在社区的有利条件,立足于社区,充当禁毒宣讲员,通过举办禁毒知识讲座、禁毒法规咨询等活动,带动社区中积极分子加入禁毒战争中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禁毒斗争。禁毒社工担任禁毒知识辅导员,普及毒品预防知识,使禁毒宣传教育延伸到社区各个角落,使人民群众增强了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大力开展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和易染毒高危人群开展经常性预防教育工作,防止毒品流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继续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群众一定能够充分发动起来。一旦群众真正意识到毒品的危害,真正了解政府打击毒品犯罪的一贯立场、坚定信念和政策法规,就不会有人再置身事外,漠不关心了。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警惕性提高了,自觉抵御毒品侵害的意识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社区禁毒工作,全社会共识和全社会共同行动的禁毒新格局就有望形成。

禁毒社工坚持以人为本,为吸毒人员度身制定帮教计划,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从根本上使吸毒人员感受到人格平等和禁毒社工的关怀,心灵受到震撼。实际工作中,将服务对象施以分类帮教,尤其将强制戒毒或劳教戒毒行将结束的对象列为重点人群,禁毒社工与居(村)委会干部及戒毒对象家属提前深入强制戒毒或劳教场所,开展接茬帮教,签订帮教协议,为回归社会巩固戒毒成果打下基础。严格落实社会帮教措施,降低复吸率。开展帮教工作,要明确帮教各方责任,要明确帮教方法,要及时掌握帮教对象思想动态、经济来源、交往关系、生活规律、来往去向、现时表现等变化,要切实解决帮教对象就业、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还要定期不定时的对帮教对象进行尿检。

禁毒社会工作者运用尿样检测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消除吸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求,尿样检测是当前衡量是否复吸毒的主要手段之一,禁毒社工根据公安机关的委托,负责定期不定时带服务对象到指定的尿检点检测,从心理上防范了服务对象复吸毒的念头,同时禁毒社工充分发挥身边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作用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利用戒毒成功人员为出现戒断症状的吸毒人员及时予以危机干预即同伴教育,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

《禁毒法》规定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三种戒毒形式,禁毒社会工作者全面推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中,积极形成与卫生、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配合协作的工作新模式。全面落实社区戒毒(康复)措施,为社区提供社区戒毒(康复)专业化服务。

三、禁毒社工如何履行好职责

禁毒社工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长期需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有足够的爱心、恒心、责任心,还要锻炼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工作深入开展,方能见效。

禁毒社工要做到勤快,勤于思考,勤于沟通,对于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多思考,找到解决方法,对涉毒人员及其家属要多沟通,和有经验的同事多沟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工作中多做记载,把人员的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 3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式多做记录,便于经验的积累和工作的总结。

在工作中,禁毒社工接触的工作对象多是吸涉毒对象,这些人员因为吸毒,被社会歧视,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渴望温暖,更渴望被人关心。因此,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社工可以多关心、多照顾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心,增强戒毒的决心。

禁毒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所作出的努力,一天两天是看不到成效的,社工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次上门不行,两次,三次,以诚待人,让涉毒人员充分信任,这样涉毒人员才会主动配合社工的工作。

禁毒社工开始禁毒工作后,要坚定投身禁毒康复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应该与时俱进,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切实为工作对象排忧解难,这是一名禁毒社工的责任,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总之,禁毒社工在社区禁吸戒毒中是一只不可缺少的生力军,正积极发挥作用,但是现在尚处于初创阶段,如何更大地发挥其效用,如何评价其功效,仍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范志海,吕伟,余金喜:社区康复戒毒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18). 【2】 张俭琛:禁毒社工在社区禁吸毒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 【3】 许惠宏:禁毒社工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24). 【4】 张绍民,张翔鹰:禁毒大视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4

上一篇:中国传统绘画学习感悟下一篇:新员工入职培训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