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古诗词赏析赏析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一上古诗词赏析赏析

如何引导中职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珍贵的宝藏之一,如何引导中职学生赏析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从语文教学出发,指导诵读、咀嚼细节、启发想象、丰富积累,让学生充分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引导;中职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教学是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诗文,逐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信息数字化的时代,中职学生更青睐智能化手机、文化快餐等,大多同学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加之,部分学生的语文文化基础薄弱,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经常出现的情景是,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在课桌旁昏昏欲睡。

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说,文本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中国古典诗词意蕴深厚,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帮助学生从浅入深地理解诗词的意蕴,在阅读经典中享受丰富的解读,享受创造性地延伸。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创造性的体验呢?下面,我想借助日常教学中的几个案例,尝试找出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的途径。

一、反复诵读诗词,把握诗词的音韵美

中职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典诗词都是文质兼美、适于诵读的篇章。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基础模块为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按文学史的演进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诗词的诵读,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绘声绘色的诗词世界。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诗词,将会在有声有色、音韵悠扬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一)朗读要建立在有情趣、有兴致的基础上。教师恰当的引入,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宋词二首》选取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雨霖铃》两首词,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风格,教给学生养成诵读的方法和技巧,专门为学生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吹剑录》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苏东坡在玉堂,问一个擅长歌咏的幕客:“我的词同柳永的词相比,谁的好?”幕客回答: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红牙板,歌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您的词必须是关西的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歌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放声大笑。

《赤壁怀古》要铿锵有力,读出豪壮之气;《雨霖铃》要婉约多情,读出离愁别绪,读出冷落凄凉秋景中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情。语调低沉、节奏放慢。在教师反复的指导下,学生终于从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意蕴,读起来也更加有感情、有韵味。

(二)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篇名句,指导学生背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效的诵读、反复的品味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受到诗词美的熏陶。而有的中职学生在初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特别是工科类的男生,怎么才能让他们开口朗读呢。

朗诵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示范朗读,以扎实的基本功给学生示范,效果自然是不错的。也可以制作名家朗诵的小视频,让学生跟着名家诵读经典。还可以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在班级的诗歌朗诵大赛上,一位男生朗诵了陆游的《钗头凤》,看得出,学生很用心的准备了。可是他的朗读效果并不理想。问他为何选这一首词,他说,是因为陆游的爱情悲剧。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把唐婉的《钗头凤》与陆游的《钗头凤》作对比,并用今人的视角去审视那一段哀怨凄美的爱情。教师指导学生编排了朗诵的脚本,指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词,再请一位学生作今人的旁白。为了融入诗词的情境,学生借来了古装,进行绘声绘色的有感情的朗诵表演。朗诵果然获得了成功,在市区的“经典诗文诵读大赛”获得好成绩。

只要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不论这种感受是深刻还是肤浅的,都已经预示着他们对诗词审美的开始,是他们把握诗词内在情感的关键。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带声,自然成韵”。

二、咀嚼细节,揣摩诗词的意蕴美

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提炼出来新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激发。

教学《琵琶行》时,学生把“主人下马客在船”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样解读,诗人在秋风中送客似乎就少了朋友间留恋之情。这样理解对吗?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要求学生翻译,学生说,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依样画瓢,他们很快悟到了: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后,又一起登上了船。又问,还有哪些诗文也用了互文的手法?学生七嘴八舌:“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等。通过这些对诗词的讨论,揣摩诗歌的意蕴美。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描写了浓郁的亲情和美好的田园生活。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呢?可以通过诗词描绘的细节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老师提问:茅檐低小后面所写的这家人状态是怎样的?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的关系怎样?为什么是醉里的“媚好”?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借着酒兴,带着醉意,可以说出平时不便说出口的话,吴侬软语,让人感受到温柔和体贴。可以看出老爷爷老奶奶恩恩爱爱,一家人过着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

在引导学生赏析字句时,要多花些时间,引着学生从词句的字面推敲,启发学生结合情境去展开联想,琢磨细节。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文字的堆叠,他们会体会到带着独特个性的鲜活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学生当然喜欢读这样的诗词。

三、启发想象,发现诗词的意象美

古典诗词的意象十分丰富,这些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如明月在诗词中象征着美好、团圆、爱情等;荷花在诗词中象征着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柳树、长亭、长笛、兰舟象征着离别等等。因此,古典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大脑中储存着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表象的再现,使作品中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配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美的熏陶。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一首代表作。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东流的江水。如果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体会不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就难以体会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教师可以抓住“无边”“不尽”两个词,并结合诗人老病孤愁、异乡漂泊的凄凉,融情入景,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琵琶行》中琵琶演奏的高超技艺,《声声慢》中梧桐树叶落之状、黄花凋零之貌,意象很美,但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来说,的确仍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把他们带入到诗歌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去发现、体会诗词意象中蕴含的感情。

(四)丰富积累,体会诗词的情志美

优秀的古典诗词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赏析古典诗词,要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探究生命情怀。如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以激励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这些优秀的诗句一旦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必将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成为激励他们前行的精神支柱。

在赏析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词的情志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如,柳永的《雨霖铃》缠绵悱恻,哀婉凄凉;岳飞的《满江红》豪情壮志,报国情怀;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气磅礴,壮志未酬;杜甫的《兵车行》沉郁顿挫,哀伤欲绝;《山居秋暝》空灵澄澈,清幽明净。学生们在读诗的过程中,触摸到了一个个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诗人的思想和生活,体会到诗人在诗中表现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和思想境界。

诗词的情志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观,塑造他们的美丽人生。结合中职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如导游专业,教师会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诗句名篇、并把它们用在导游解说里。工美广告专业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广告语的设计中用到相关的诗词名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计图文并茂、诗情画意的网页等。

总之,古典诗词的赏析水平与个人的积累是高度相关的,教师的巧妙的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文素养。在中职语文的诗词教学中,可以从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咀嚼细节、启发想象、丰富积累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去赏析古典诗词,并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把积累的古典诗词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去,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流光溢彩的古典诗词成为滋润我们心田的清澈的源泉!

作者简介:唐云飞,女,1975年生,广西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研究方向:中等职校语文的有效教学。

(编辑:马梦杰)

作者:唐云飞

第2篇:语文八上古诗词赏析练习

古诗词赏析练习

《渔家傲》(李清照)练习

1、从第句中的

“”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 感觉:

; 气势:。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 3.天帝的问话:“”, 最后三句的回答交代,借此表现诗人。

4.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

6.“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8.本词被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写景的语句,简析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4分选

做)

《相见欢》练习

《相见欢》默写: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2.下片的最后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采桑子》练习

1.《采桑子》默写:

2.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浣溪沙》练习

《浣溪沙》默写

1.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梦令》练习

1.《如梦令》默写:

2.“________”两字,表明作者是在回忆难以忘怀的往事。

3.本词中一个“晚”字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注重细节描写,通过“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把场景写得栩栩如生。 5.请按本词的写作顺序填空。

沉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渡→____________

第3篇: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

教学详案

学习目标:

学会赏析诗词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继承并传承下去。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赏析诗词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都大有裨益,这也是语文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首先我们来了解语文中考中古诗词阅读常见的考点。

二、 了解赏析诗词的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 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

作品的思想感情。

真题回放:

2010年河南中考《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

么?

2008年河南中考《游山西村》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2、感知形象 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意境。

真题回放:

2009年河南中考《江城子 密州出猎》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2011年黄冈中考《春望》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人物形象作简要赏析。

3、分析技巧 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巧妙构思等

进行评析。

真题回放:

2011年铜仁中考《赤壁》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赏析语言 词语的锤炼、名句的领悟等。

真题回放:

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其一)》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010年河南中考《饮酒(其五)》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008年河南中考《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7年河南中考《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由此看出,赏析语言是中考的重点及热点,所以老师就把学会赏析古诗词语言作为本节课的目标。

四、明确目标

学会赏析古诗词语言

五、授新课

到底该如何着手去赏析古诗词语言?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三步走”策略,可能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希望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

第一步:定角度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呢?先看几道例题:

1、2011年怀化中考《赤壁》

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2、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 在何处。

3、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理解。

挑学生回答自己在做题时会从哪个角度进行赏析。由此确定赏析古诗词语言的三个角度:表达技巧、炼字、内容。

以上三道例题较容易确定赏析角度,如果遇到这样的试题你怎么办?

出示例题:2007年河南《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011年盐城《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挑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小结。

第二步:思方法

确定好角度是基础,接下来该如何去做?每个角度都有其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一)如何从表达技巧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009年 成都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答案有四个要点组成:表达技巧,描写内容,评价效果,作者情感。

2、再看例题

试题分析: 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妙处。(文天祥《过零丁洋》)

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心境的悲苦。渲染了悲愤艰危的气氛,为后面情绪转为激昂蓄势,表达自己愿舍生取义、以死报国的赤胆忠心和民族气节。

答案有四个要点组成:表达技巧,评价效果,描写内容,作者情感。

3、由此总结方法: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4、掌握常见的诗歌的表达技巧

5、分组练习

(1)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做点赏析。(曹操《观沧海》)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二)如何从炼字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河南2010年《饮酒(其五)》)

参考答案:“见”字是没目的地看的意思,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个要点组成:解释词意,描写内容,评价效果,作者情

感。

2、再看例题

《望岳 》一诗中的“钟”字有一字千金之誉,请说说它的好处。

参考答案:“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泰山的神奇秀丽是大自然营造而得。表现了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学生分析

答案有四部分组成:解释词意,表达技巧,描写内容,评价效

果,作者情感。

3、学生总结方法: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4、温馨小提示:

一是重点关注动词,二是要关注形容词,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熟记常用术语: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委婉、含蓄、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质朴、自然、奔放等

5、练习

2011年日照《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提示: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三)如何从内容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历来被人称道。请试着对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借景抒怀,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四部分组成:(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2、再看例题

试题分析: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理解。

参考答案: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赤诚之心垂

于青史,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两部分组成:句意+情感

3、分组练习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加以赏析。(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提示:(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提示:句意+情感

(四)小结

1、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

方法: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2、从炼字角度赏析

方法: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3、从内容角度赏析 方法:句意+情感

(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第三步:勤练习

选定角度是基础,思量方法助你行,勤加练习更重要。方法是固定的,也不是万能的,所谓“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大家只有在不断做习题的过程中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六、练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007年河南《次北固山下》)

获嘉县照镜第一初级中学 冯娟

2012-03

第4篇:王维诗词赏析

篇一:王维诗词赏析

一、个人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诗两首赏析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初夏时节,雨水绵绵,积久不停,静谧的山林潮湿阴暗,野村炊烟缓缓升腾;女人家烧藜菜煮黄黍,把这粗劣饭菜送给东面田头干活人。垅中水田薄雾蒙蒙,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幽静清凉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动听的啼声。我独处空山之中,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参悟人生短暂;幽栖松林之下,采露葵品味清斋素食。我早已去尘心,绝俗念,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和村里的那些淳朴村民相处得亲近随和,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a.首联写田家生活。 b.颔联写自然景色。

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 c.颈联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清斋素食,在世俗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之差别,充满了闲情逸致。

d.尾联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诗人自谓自己是野老,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一反,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本诗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后四句抒写幽居山林的生活乐趣。漆园

古人非傲吏, 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

漆园是辋川二十景之一,不过这首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诗的前两句,反用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的诗意。据史书记载,庄子曾为漆园吏,楚威王遣使聘他为相,他不干,反而对使者说:“子亟去,无污我!”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庄子啸傲王侯的故事。郭璞称庄子为“傲吏”,其实是赞美他。王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庄子并不是傲吏,他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这也是一种赞美,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显然,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王维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便无可无不可了。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为精神寄托,《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形容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两者融合: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意为: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又复何求哉!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的用法自然贴切,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环境经历融为一体,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三、总体分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期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篇二:王维诗歌风格分析

王维的诗歌风格分析 摘 要:一个有高超艺术成就的诗人,作品总是具有多种面目。王维师法陶渊明、谢灵运等人,形成了清淡自然的诗歌主体风格。同时,他前期所写的边塞诗,以及不同体裁的诗作中,则表现出多样化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王维 禅宗美学思想 诗风

盛唐时期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并称“王孟”。早期写的一些边塞的诗歌。然而,王维的诗歌主要是的山水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来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宗。他的诗歌精致明秀,形象生动传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王维还精通音乐和工诗画。有《王右承集》。 1清淡自然是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

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前人多有评述。当时人的看法,如殷璠《河岳英灵集》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代宗在对《进土右承集表》的《批答手救》中称王维为“天下文宗”,说他“抗行周雅,长揖楚辞”,“泉飞藻思,云散襟情”,一方面指出其诗承续骚雅,另一方面说其风神散朗。杜甫《解闷》诗云“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着眼其风流秀美的特征。再以后,唐司空图说:“王右承、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酋举哉!”(《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已拈出“澄澹精致”和“韵外之致”作为其主要特征。又说:“右承、苏州,趣味澄夏,若清风之出帕。”(《与土驾评诗书》)宋何溪汉《竹篇三:王维诗赏析

王维,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写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和隽永的诗意。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很好的总结。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篇四:王维古诗赏析教学设计 王维古诗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王维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积累王维的诗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王维诗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 生:王维。

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二、赏析新诗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还收集了王维的几首诗,让我们一起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出示新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学生在以上几首诗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朗读,思考诗意。

3、学生举手说自己领略的诗意,师生评议小结。

三、背诵古诗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谁来展示一下自己本领。(学生举手展示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展示的时间很短,但大家在课后下的功夫可真不少。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老师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呢!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播放录像《江南春色》)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教师总结

师:刚才大家的诵诗真称的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了。在今天的古诗赏析中,大家不仅收获了不少古诗方面的知识,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第5篇:励志诗词赏析

篇一:励志小诗赏析《旅程》 注:这是一首励志诗。 the journey one day you finally knew what you had to do, and began, though the voices around you kept shouting their bad advice -- though the whole house began to tremble and you felt the old tug at your ankles. mend my life! each voice cried. but you didnt stop. you knew what you had to do, though the wind pried with its

什么是你必须得做,并开始去做, 虽然你周围的声音 一直喊出

其各种糟糕的建议——虽然整个房子 开始颤抖

你亦感到那条旧绳索 绊住了你的脚踝。 “修补我的人生!” 每个声音都在哭喊。 但你并没停止。

你知道什么是你必须得做的, 虽然风用它僵硬的手指 直往根基, 撬捣, 虽然它们的忧郁 着实可怕。 天色

已经很晚,这是个疯狂的夜晚, 路上满是倒下的 断枝和石头。 但渐渐地, 当你将它们的声音抛在身后, 星星开始穿透云层 散发光辉, 一个新的声音出现了你慢慢 意识到,那是你自己的声音, 它伴随着你 伴你步步 深入世途, 决心去做

你唯一能做的事—— 决定去拯救

你唯一能拯救的生命。篇二:英语诗词赏析(一)经典励志诗 unit 2 poems 英语诗词赏析

(一)经典励志诗 learning aims: 1.to learn about some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3.to develop the reading ability by skimming and scanning the passage. 4.to deepen students’ literature quality. step 1 enjoy a famous english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everyone is a traveler, choosing the roads to follow on the map of their continuous journey life. there is never a straight path that leaves one with but a sole direction in which to head. regardless of the original message that robert frost had intended to convey, his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has left its readers with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t is ones past, present and the attitude with which he looks upon his future that determines the shade of the light that he will see the poem in. in any case however, this poem clearly demonstrates frosts belief that it is the road that one chooses that makes him the man who he is.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not to wonder about the opportunity cost, what will be missed out on. there is a strong sense of regret before the choice is even made and it lies in the knowledge that in one lifetime, it is impossible to travel down every path. in an attempt to make a decision, the traveler looks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评论2 the road not taken tells about life choice. man’s life is related to a journey filled with twists and turns. one has to consider a lot before making a wise choice. though the diverged roads seem identical, they actually lead to different directions, which symbolize different fates. 2.1 see over one road in part one, the speaker faced with two roads in the autumnal wood and feel puzzled over which one to choos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he stood there for a long time and mused on one of them, which was taken by many people. unfortunately, he was unable to find out which place the,road would take him to, for it is far beyond his ability to know where the road would lead. however, he must choose to take. 2.2. the other one in part two, he stepped on the other road,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it was grassy and not taken. his choice would affect every other subsequent choice, and there was no turning back. from his choice for the less trodden road,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he did not like to follow the steps of other people, he wanted his own life choired by himself. 2.3 helpless 2.4 chose the less traveled road in part four,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n”, he articulated why he chose the less traveled road, for he expected his life to be unusual and different. but there was no way to foretell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choice. all in all, for the speaker, the road of life was accident and mystical, and his very choice was crucial in determining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life. the ordinary people follow other’s choice, while the exceptional ones choose their unique roads of life. 3. conclusion 3.1 everyone is a traveler everyone is a traveler, choosing the roads to follow on the map of their continuous journey. there is never a straight path but a sole direction in which to head. it is ones past, present and the attitude with which he looks upon his future that determines the shade of the light. in any case however, this poem clearly explained frosts belief that it is the road that one chooses that makes him the man who he is.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not to wonder about the opportunity cost, what will be missed out on. it is impossible to travel down every path. the road that will be chosen leads to the unknown, as does any choice in life. as much he may strain his eyes to see as far the road stretches, eventually it surpasses his vision and he can never see where it is going to lead. it is the way that he chooses here that sets him off on his journey and decides where he is going. it was something that was obviously not for everyone because it seem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ok the other path. there is simply a narrator who makes a decision in his life that had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his life from what it may have otherwise been. it allows all readers from all different experiences to relate to the poem. 3.2 human beings are so weak step 3 learn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 poem summary the speaker stands in the woods, considering a fork in the road. both ways are equally worn and equally overlaid with un-trodden leaves. the speaker chooses one, telling himself that he will take the other another day. yet he knows 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 and he admits that someday in the future he will recreate the scene with a slight twist: he will claim that he took the less-traveled road.篇三:励志诗句 《励志诗句》赏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第6篇:高考诗词赏析

高考诗词赏析模版:

一、炼字型 ⒈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⒉提问变体:

①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⒋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邻邻,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二、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⒉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⒋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分析句意型

⒈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⒉提问变体:

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⒋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四、分析语言特色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⒉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⒋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五、分析主旨型题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⒉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⒋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⒉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②白描 ③对比烘托 ④联想想象 ⑤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⑥使用叠词 ⑦托物言志⑧细节

修辞手法主要有:

①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

②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③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对偶、反复)

⑥反问 加强语气,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反问)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 ⑧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⑨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⒌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⒈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⒉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⒋答题模式: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八、鉴赏景物(意象)型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⒉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⒋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九、一词领全诗型

⒈提问方式:某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⒉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⒋答题步骤:

①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⒌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步骤(1)“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2)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步骤(3)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十、分析情感形象型

⒈提问方式: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作者表现的情感

⒉答题模式:回答此类题先应该理解全诗试着用白话文翻译一遍,抓住具体体现情感之句,体现情感之词结合作者生平、诗作背景分析情感。

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首诗的赏析,公式为: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十一、观点不同型

⒈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⒉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标准答案]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第7篇:诗词赏析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

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

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

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

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

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都是指诗人自己。

2、想得、遥知。

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 五 夜 望 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 栏 梨 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 ,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 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 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 、 的特点。

2、 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 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答:高直、陡险

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上一篇:冬季安全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