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医学八年制学生培养目标定位高的特点,倡导以人文教育为背景的医学教育,南京大学医学院自2009年起开设《医学导论》课程,建立“医学-医生-疾病”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篇1:

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摘 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传授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更要使学生具有包含情感的人文素质。这即是医学人才从业的职业需要,也是新时期医疗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所以,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重视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其教育地位,有助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学人才;地位;作用

医学作为一门对人类病痛进行回应的科学,自诞生起就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属性。古今中外,众多医家都非常强调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提炼和概括,如中国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1]而尊为西方医学师祖的希波克拉底也曾经指出,医学与哲学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每一位医生都应该具备哲学家所具备的一切优秀品质,比如,公益,热心,认真,谦逊,冷静沉着,简朴严肃等,还有必要的生活常识,以及崇高的生活信仰。这说明医学领域的人员培养过程不但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且更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传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于医疗相关工作人员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视和需求也日益增加。[2]目前临床上医疗工作人员的人文教育水平和现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临床需要。本文根据目前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和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对策,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人文教育是医学类院校中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

医学类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不允许也不可能缺少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又被称为医学人文学教育,是医疗学科教育与人文精神在临床工作中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培养医护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遵守伦理道德,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为医疗行业提供道德操守和体系。这门学科虽然不是单纯的临床专业技术学科,但是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重在指明医学健康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保障双方在利益、价值和观念方面的相互尊重,进而达到对社会利益乃至人类利益的维护。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医療学科培训教育的重点仍然严重偏向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无论是课程设置、安排,还是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和思考都严重落后和不足。[3]因此,加强医学人文社科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就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 人文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疗从业人员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医学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因而工作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等观念较低。近年我国相关部门组织对于大学生工作情况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对于组织纪律、团队协作、奉献精神等认识度较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医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映,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对生命的关爱和对患者的尊重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在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践行的课题。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医学人才应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强烈和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这说明医德教育、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技术的培养更为关键。让医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为他们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是人文教育重要培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的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在医疗行业中显得更为精准,现在很多医患矛盾和纠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这些矛盾的产生和爆发已经不是医院从技术层面看不好病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对病人缺乏人文关怀、服务意识缺失所造成的,这就为我们当前从事医疗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加强人文教育,逐步改善医疗卫生行业风气,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更重要的是为化解医患纠纷,构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3 医学人文教育探索

将医学专业技术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二者相结合,这不是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方式和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新时代中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的难点。一方面来说,要加强师资队伍,要强调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具有医学和人文学科背景的授课队伍,在教材、授课方式上不断优化,制定出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学科体系架构;一方面来说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各种医德教育,通过现场教育、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给予等方式,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高尚的医德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还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与医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才干,积极搭建科研平台,让学生能够接触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使他们直接了解人文素养对于医疗工作、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和巩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结语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更是对学生人格、观念的塑造。人文素养的传授,比起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更艰难、更重要、更根本。一个高素质的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接受过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能够体现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还能直接体现出我国人民文明程度的高低。[4]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能使其关注医疗实践过程中病患的生活理念、生存质量、生活方式,关注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主动将病患的人格和尊严放在工作的首位,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病患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只有将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集合,才能培养学生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使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M].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2008.07.

[2]晏东铭,关于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14(2):2-4.

[3]戴燕玲,邹静.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4(4):36-38.

[4]郭秋菊.将素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作者:叶晋良

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篇2:

基于人文教育的《医学导论》课程建设探析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医学八年制学生培养目标定位高的特点,倡导以人文教育为背景的医学教育,南京大学医学院自2009年起开设《医学导论》课程,建立“医学-医生-疾病”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导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入门课程,“医学导论”或“医学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设有半个多世纪,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或特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将该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选课程,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都已开设了该门课程,并正在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力度。南京大学医学院在开设《医学导论》课程中,凭借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依托多所高水平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的支持,寓人文教育于医学专业教育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人文教育的《医学导论》课程开设背景

医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医学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同情、尊重、仁爱与体恤,对人的生命健康的维护,对人各种社会需求的满足。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当代的医生不仅应以精湛的医术治疗患者的生理疾患,更应具备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了解疾病的发生与人的精神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现今医患矛盾的凸现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生人文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学生跨入神圣医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医学导论课程可以作为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桥梁与媒介,是达到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使学生对医学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把握医学发展的脉络及现况,领会医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密切联系,从理性的纬度对医学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道德冲击进行反思,对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达到“励志”和“开智”的目的。

二、课程建设思路

1.课程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医学是什么?学习医学做什么?怎样学好医学等问题。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医学的精神,更有效地指导医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加强。

2.授课对象

南京大学自2009年始开展本科生“三三制”教学改革。该教学改革坚持“适宜学生发展的,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这一宗旨,大力推广我校“拓宽基础、鼓励交叉、个性选择、逐步到位”的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推进通识教育。因此,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本科生都接受了14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约40个学分的通修课程,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医学导论》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下学期,属于专业平台课程,针对医学院八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和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分数为2(周学时为2)。

3.授课过程

(1)理论课。在国内已开设同类课程的医学院校中,我院的医学导论课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师资力量名家荟萃,由多位重量级的博导领衔,每人一讲,给本科生大班授课。通过授课,学生掌握了医学的发展史、病人心理、医生角色、疾病概论、病因、症状、诊断、思维和治疗等初步理论和能力。既增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又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基础课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2)讨论课。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我们在医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讨论课模式。通过讨论的方式,把所有已经掌握和要掌握的知识通过问题为线索进行全面的知识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做到设疑激趣相结合,增强课程讲授的吸引力;科学艺术兼顾,增强课程讲授的说服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兼具双向或多向交流色彩,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多边互动交流之中,构成知识信息流动的立体网络。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学习为主,相互交流与促进。

(3)临床观摩。授课地点在医院,主要包括:①参观医院,了解各科室设置及职能,了解医用基本设备;②请实习学员或临床医生做报告,谈谈自己对医学学习方法以及工作后的体会;③接触病人,了解病人。了解诊治程序,学会同情病人和关心病人,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临床观摩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医生的职能及工作程序,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使学生能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反馈

1.深入了解教学现状,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我们在2012年对修读《医学导论》课程的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生对现有讲课内容大多表示满意,认可度为93%。187人(占90%)表示本课程加深了学生作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179人(占86%)认为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病人和社会,170人(占82%)认可该课程的授课方式,认为教学方式多样化;158人(76%)表示本课程有助于提高与病人交谈的能力。充分说明,该课程设计合理,教学质量较好。

2.生为本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课程并未给学生指定教材,而是推荐了数本国内常用教材作为参考书,学生建议教师尽快根据该课程的授课提修修订教材;此外,学生还建议多请交叉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名师作报告,接受大师的熏陶;增加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等。

总之,基于人文教育的《医学导论》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入人文关怀的元素,使学生对医疗职业的道义与责任有清晰的认识,逐步感悟精湛医术与人文情怀完美统一的重要性。学生未开始医学课程前,对医学的整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由“成功的医学专家”引领“成功的医学人生”。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2]顾鸣敏,李小波,孙大麟.“医学导论”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18-720.

[3]李密,江晓滨,刘勤勇.医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151-1152.

[4]胡友莹,余新超.浅谈医学导论课的教学实施[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5):2-3.

[5]孙宝志.临床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6]文历阳.医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0-201.

[7]顾鸣敏.医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127-128.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和本科质量工程项目。

作者:王婷婷 沈苏南

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篇3:

人文教育在新时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学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不仅仅是知识广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在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医学教育,通过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医学教育活动中人文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全方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医学专业教育;结合

一、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

刚刚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医疗行业,突出的问题是:人民的物质条件得到的很大的改善,“新农合”等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普及,为更多的国人的医疗需求提供了物质保障,再加上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对医疗服务的总体需求自然急剧上升。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医好疾病这样基本的医疗需求,而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命质量,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完全良好状态的健康需求。此外,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新兴中产阶级的快速形成和壮大,不少物质条件优越的中国人,更向往良好的态度、优美的环境、周到的医疗服务和体验,有的中产阶级甚至已经跨出国门去寻找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对我们国内的医疗工作者,特别是国内传统的医疗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理解并提高这种新时代的医疗服务呢?医疗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专业性服务行业,而医生,是整个医疗健康领域中最重要的资源。病人是不能独立选择和决定使用医疗服务、药品、检查等,需要医生的帮助和指导。这对我们医生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给我们未来的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要求。在这些要求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教育。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医疗服务的始终。所以,高校在培养医学生的时候,依靠自然科学对于身体疾病的研究是不足的,必须包含对于人的主观体验的理解与人们在社会中的其他价值重视。当前医学教育中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无疑是与新时代医疗人文化这个医学进步的内在目的相一致的。也是与十九大,习总书记报告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相一致的。

二、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

传统的医学教育主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熟练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是每一位医学生所严格要求的。在国内的医学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医学专业课程的科目和时间不论在前期的基础课还是在后期的实践课都是十分充足的。那么,我们如何在不脱离现有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呢?我们要培养的医学生是将来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医学教育中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可以说是对医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2]

三、医学人文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药物可谓目不暇接,科学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仍是“科技以人为本”。医学除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即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医学比其他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学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

新时代的医疗服务的模式转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医学教育从单纯对疾病治疗的诊治型医学教育模式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四位一体的模式”和“群体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要求我们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人、一个社会人,从生物学、伦理、心理与社会学等角度,為他们提供预防、保健与综合治疗措施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而新时代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想在国际交往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求有大批富有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新型医学人才。这样的医学人才,只有通过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完整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来。

在早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同时,把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哲学等纳入到医学教育的教计划之中,并且融入校风传统、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等校园精神文化,烘托出高校大学精神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3]。在后期的临床实践课程中,将临床具体病例引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医学生带入病房,直接接触患者,参与医疗活动中的医疗诊治,如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可以采取观摩、讨论、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疾病和病例讲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与医学技术的相融性[4]。从老师的以身作则、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等影响医学生。整合学到的医学知识,并走出校门参与健康科普宣传、保健及心理咨询、爱心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把人文教育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5]

“医者”正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中国素有“人文学术之邦”的美称,人文关怀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涵。因此,无论是从增进人类健康角度看,还是从医学自身发展角度看,都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学的建设。在构建医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新时代医学模式的同时,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

参考文献:

[1]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4-9.

[3]宋真,阎秀丽.基于社区医疗视角下的高校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03):25-26.

[4]方铁红.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1):62-65.

[5]何彩云,何柳云,左小航,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45-46.

作者:孙舒雯 朱易萍 粟亚丽

上一篇:挂职半年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体育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