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影响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农产品国际贸易受此影响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逆差不断扩大,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需求萎缩,产销矛盾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影响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影响论文 篇1:

金融危机对出版企业的影响浅谈

摘要:2008年,注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年,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和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的出版行业来说,危机的爆发又意味着什么呢?本文主要从金融危机对出版行业影响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希望对想了解此方面内容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版;出版企业

158岁的雷曼兄弟轰然倒地,正式拉开了本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幕。至此,美国,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多家著名金融机构都陷入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特别是处于漩涡中心地带的美国华尔街,众多昔日大名鼎鼎,甚至以稳健著称的公司也难逃一劫。一个接着一个坏消息不断冲击着人们早已脆弱的心理防线。从2008年8月开始,房利美,房贷美陷入了财政危机,美国政府宣布接手。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美林证券也被美国银行收购。AIG,这个曾经最大的保险集团也陷入危机,美国政府随即宣布接管。9月下旬,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了摩根大通。在众多公司深陷危机的同时,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也不断地推出各种救市措施,以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推出了高达8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欧洲各国纷纷向市场注入资金增加流动性并为银行存款提供担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0月24日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随后,中国适时地推出了4万亿的拉动内需计划。在房地产市场上,推出了种种优惠措施以刺激楼市稳定发展。央行也中止了加息周期,百天之内连续五次降息,甚至出现了高达108个基点的单次降幅,用于刺激经济。国务院又推出九大金融举措,力保经济平稳运行。一次次利好消息的出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挽回人们濒临崩溃的信心。

随着金融危机的步步深入,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正在逐步显露,美国房地产业受到重创,失业率逐步攀升,欧洲面临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巴西等国经济受到重创。而由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处于全球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也注定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自2008年下半年起,民工返乡潮起,南方加工制造业小企业的大批倒闭等,都说明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此次危机虽以金融业为中心,但其不断蔓延,已经影响到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出版行业作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行业,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出版业而言,出版企业也被暴露在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之下并正在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金融危机的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企业陷入困境之中,即便那些还没有陷入困境的行业与企业,也开始感受到金融危机的阵阵寒意。出版行业相比较金融、地产、加工制造业等一些行业来说,应该算是后者。但即便如此,出版业内的一些资深人土,也喊出了“中国出版业要准备过冬”的口号。因为,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他们开始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尽量节约日常开销。出版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即读者群体,也势必受此影响,节约一部分原本用于图书的开销。毕竟,对于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说,图书相比食品,衣物等日常用品来说,只能算是非必需品。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大环境下,节省才是硬道理。这也将直接导致一部分图书需求的减少。也正因为如此,国内的一些出版企业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应对这种情况:如一些出版社开始降低起印数量以减少库存压力;一些出版社开始压缩出版计划,通过精选选题,尽量多出精品,多出优质书籍、畅销书籍,以此应对消费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有一些出版社通过提高重印率来摊低经营成本。对出版企业的发展计划而言,金融危机的到来也势必将影响出版企业的扩张性计划。从国际出版行业来看,资金的吃紧必定会使得出版企业间的兼并活动放缓。从最新的出版商周刊指数(Pubfishers WeeldyStock Index)来看,国际出版企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受到整体经济下滑的影响,2008年全年,16家企业的股价只有MarvelEntertainment一家机构的股价上涨15.1%,其余的出版机构股价全部下跌,其中8家出版企业的股价更是下降超过50%。从整体上看,2008年PWSI指数下滑了46.6%,远超过同期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33.8%的跌幅,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出版企业市场的后续影响已经逐渐显现。资金链的紧张也使得原来一些国际出版企业间的兼并放缓。例如,2008年10月,美国知名玩具设计、制造商RC2公司就宣布,取消对儿童电子书出版商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 Ltd,旗下的少儿出版业务的收购。原因不言自明,即国际不断恶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和高额的资金成本。正如RC2公司首席执行官科特·斯托尔廷所说,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并购,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

相比较而言,国内出版行业由于受到国内出版业市场准入和行业管制的限制,还不至于像国际同行那样受到资金面太多的困扰,但是很多出版企业也开始放慢了前两年不断扩张的脚步,而转为实施更务实且积极稳妥的发展策略。由于出版企业的侧重方向不同,此次危机对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出版企业也会有不同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综合性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此次危机虽然迅猛,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相反以这些出版商对当前局势的把握和敏锐观察,金融危机也未见得全是坏处,它可能直接催生出了金融、经济、商业类图书的出版热潮。一方面为了给广大民众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出版企业抓住商机,创造利润。借此机会,实力雄厚的出版企业也可以深入“走出去”的尝试,在国际出版舞台上试试身手。对于教育类和儿童类的专业出版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应该不会很大。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教育类和儿童类出版商一般不太会减少此类出版物的数量。因为,即使经济没有好转,教育类的书籍也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刚性需求的,家长们再节衣缩食也还是不会为孩子的教育省钱的。所以教育类的图书和儿童类图书的市场与其他出版物相比是很有竞争力的。对于国内一些小型的出版企业和一些以合作出版为生的文化公司来说来说,在此环境下,可能就会遇到诸如资金链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各个出版企业应该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应对。

其实,出版行业现在面临的环境,既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纵观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在危机发生的同时,也为出版行业日后的繁荣昌盛埋下了伏笔。例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一批小出版社,如兰登书屋等,并没有在那次强大的经济危机中走向消亡,而是借机苦练内功,利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了世界出版企业中的领军人物。因为每当经济衰退的时候,冷却的市场就会给人们留出了更多静静思考的时间,在经济形势高涨的时候很少有人很思考,或者说很少有人愿意思考的一些问题,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文字恰恰可以反映并记录人们此时的思想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也许会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场危机一样,给出版行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良机。相信不光国际出版业如此,国内出版业也是如此,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诸如《货币战争》、《资本论》等经济类书籍的再次热卖,在一定程度上为此预言增加了佐证。

因为一方面,尽管如前所述,在目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收紧钱袋,但在消费紧缩的情况下,图书相对于其他休闲产品仍然具有价格低廉、方便获取的特征,也有着更强的亲和力。“图书是廉价的礼品,人们永远能买得起书。或许,书商可以借此机会重新界定他们的角色,即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娱乐、知识。”作为知名的投资人,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总裁凯文·威尔顿说:“网络、银行等领域有如此多的泡沫,而图书行业生产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是图书,是知识。”他表示对图书行业的投资依然有信心。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那场强大的似乎能摧毁一切的经济危机中,出版业都顽强地挺了过来。老辈出版人回忆起那段历史依然津津乐道,这次,我们仍然想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

作者:梁庭芝

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影响论文 篇2:

试析金融危机影响下农产品出口困境的应对策略

[内容提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农产品国际贸易受此影响日益严重,发 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逆差不断扩大,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需求萎缩,产销矛盾 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化特点,研究了金融 危机影响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提出密切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协调,建 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加应对国外农产品技术贸易 壁垒措施;有效利用关税进一步调节农产品进出口;以及利用WTO成员和多边关系,争取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话语权等策略应对目前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影响。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农产品 国际贸易 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指货币信用领域出现的剧烈动荡和混乱,又称金融风暴(Fin ancial Turmloil)。 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 威胁。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世界发达的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 ,如欧盟统计局2009年2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欧盟27国经济环比下滑1. 5%,这表明欧盟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意味着欧盟经济已陷入衰退[1] ,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更不例外。

金融危机影响下农产品出口的变化特点

1.农产品出口快速回落,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

据商务部2008年底发布的《中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分析,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全球农 产品供求趋势将产生变化。[2]

在世界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贸易呈现出口高于进口的特征,而发展中 国家则是进口高于出口。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3.6%,回落0.3个 百分点。受其影响,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出口增长8.1%、进口增长3.2%,欧元区出口增 长6.1%、进口增长5.4%,日本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1.7%。 这是由于在世界经 济下行风险加大的形势下,发达国家将出口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同期发展中国 家出口增长9.2%,进口增长12.5%,同比均呈回落态势。[3]农产品作为国际贸 易中的重要产品反应更加明显。

以我国为例,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增长明显,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我国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 增 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 .6亿 美元,同比增长3.4倍。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产品出口常年10—12月明显增长,而2008 年则明显趋缓,11月、12月分别出口35.3亿和37.6亿美元,单月分别比2007年下降7.4% 和7.6 %。分析江苏2007年和2008年的农产品出口如图2,从出口总量看,累计出口同比增幅在达 到1—8月份的最高值30%后,从9月份开始下滑,1—9月、1—10月、1—11月、1—12月出口 同比 增幅分别为29.9%、28.5%、23.5%和20.8%,连续四个月下降。从月度出口额看,从8月 份开 始,江苏农产品出口已出现拐点,单月环比增速已现下降。单月出口在达到8月份2.03亿美 元的最高点后,9月、10月、11月、12月单月出口增速下降。其中11月份单月出口比上年同 期下降1 6.3%,12月同比下降3.13%。2009年1月和2月分别又降19%和24%。再从农产品出口大省 山东 月度报告分析,2008年9月、10月、11月同比分别比上年增长22.2%、1.37%和.7.4% 。从 江苏农产品出口产品看,1—12月份畜禽产品出口5.04亿美元,同比增长36.2%,而1—9月 份 同比增幅达48.83%;园艺产品出口5.13亿美元,同比增长7.79%,而1—9月份同比增幅为 17. 02%;水海产品出口1.89亿美元,同比增长17%,保持了较好的增速。特色粮油制品出口5. 86 亿美元,同比增加29.63%,而1—9月份同比增幅达44.28%。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欧盟 、 韩国等传统市场出口增幅趋缓,11和12月份与10月份相比,江苏省对美国出口增幅下降2.7 %, 对欧盟出口增幅下降2.3%,对韩国出口增幅下降5.7%。对日出口同比下降10.6%。对俄罗 斯 、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出现较大幅度下滑,1—11月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增幅56.3%, 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增幅22.3%,降10个百分点。

同时,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上升,图3可以看到,2008年与2007年相比,我国不同农产品贸 易逆差都在扩大,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贸易逆差已经明显扩大。

2.农产品出口价格明显下降,出口市场更加不稳定

2008年11月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传导 ,国际农产品平仓抛售,国际大豆、豆粕、豆油、小麦、玉米的价格都有所下降,国内的各 种农产品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金融危机使得资金流动性减弱,导致投机资金撤离,粮 食的投机需求下降,期货价格大幅走低,引导现货市场农产品价格走低,进而影响整个农产 品市场行情。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8年底发表的《粮食展望》报告也指出,金融危机给全球农产品市场和粮 食 安全形势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尽管2008年世界谷物产量丰收,但全球谷物产量增长的大部 分出现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不稳定对农业部门及农产品生产者和农民增收均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尤其是信心的影响。据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 Australia)澳大利亚分行2008年11月发 布的月度农业回顾报告显示[5],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包括谷物、乳品、牛肉、 羊肉、羊毛 及棉花在内的澳大利亚所有主要出口农产品价格均出现下滑,这反映出全球信心正在受到影 响。农产品主要出口地方面,由于主要出口市场的牛肉零售商与食品服务公司仍在观察消费 需求未来走向,因此这些企业正减少大批量采购。10月澳大利亚对其最大出口市 场日本的牛肉销售出现下滑,其原因是买方正面临汇率与消费不确定性。该行称“全球乳品 市场基本面也在恶化”,按美元计价,10月这类产品跌幅在7%到16%之间。需求陷入停滞,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原因是面对收入下降、市场疲软、经济前景极具不确定性及零售价格 仍处高位等诸多形势,消费者在购物方面已有所控制。该行表示,部分乳品市场贸易因卖方 无法覆盖买方风险而中断,这导致对主要目的地的出口进一步减少。“未来数月乳品供给预 计将继续增长,需求则维持疲软态势,在此情况下,市场仍面临较大下滑风险”。棉花与羊 毛方面,纺织品与服装需求下滑正对价格形成打压。

从我国国内看,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2008年11月发布的商务预报,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 点监测食用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均呈下跌趋势。从大众农产品价格来看,国内豆 类价格下降,小麦价格仍保持稳定,肉类价格继续下滑,食糖价格持续回落,棉花已进入下 跌通道,菜籽油整体压力较大。美国、加拿大包括中国、马来西亚的植物油期货行情最近再 度重挫,国产菜油市场的中长期前景同样难令人乐观。

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2009年国际农产品价格将以稳中趋弱走势为主,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增大的趋势,包括气候变化、生产投入、播种面积可能减少以及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变 化,和美元走势变化等都将影响农产品价格。

3.农产品出口需求缩小,全球库存上升,产销问题突出

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对农产品的需 求疲软,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趋势十分明显,进一步突出了农产品产销问题。从对粮价有 重要参考作用的库存消费比看[6],目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为18.1%,已经高 于17%的安全 水平,小麦、大米库存消费比分别为22.5%、18.7%,大幅高于安全水平线,玉米库存消费 比 为15.7%,低于安全水平但大幅高于14%的紧急状态线。显然,全球农产品已经由过去三年 消费高于生产转变为供大于求。从2008年11月1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最新的农产品月度供需 报告中也可看到,报告预测的2008/2009年度全球库存消费比中,豆粕、豆油、小麦、玉米 和棉 花较10月预测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大豆与上期持平。同时,由于金融危机逐渐蔓延到实体 经济,农产品的需求预期被不断调低,大宗农产品价格继续萎靡,由此,显示国际农产品需 求缩小。

与此同时,经济放缓拖累农产品需求。据有关专家对2008/2009年度全球农产品的预计数据 ,除小麦因饲用需求的增长强劲而呈上升态势外,其他农产品的总消费量都处于不断下降中 。如果全球经济状况继续恶化,那么总消费量的继续下滑将势不可免。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产销矛盾明显突出。以国 内农产品出口企业情况来说,如陕西浓缩果汁生产加工能力分别占到全国和全世界生产能力 的50%和25%,2007年出口量占到全球贸易量的1/3,是陕西第一大出口创汇产品。2008 年以来,全球苹果浓缩汁的需求量下降30%以上,销售价格由上年的每吨1700美元 以上降至目前的1000美元以下。由于这个原因,加工果价格由上年的每公斤最高1 .5元左右下降到0.2元左右,并进一步波及鲜果销售价格下降,直接影响果农增收。 [7]山 东作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大省,2008年前三季度农副产品出口增幅均出现了下滑,其中蔬菜 出口额11.6亿美元,同比下降9.9%,肉食品出口3.91亿美元,同比下降20%。由于出口销 量 萎缩,出口价格下滑,部分“企业+农户”型出口企业因利润下滑明显,已经开始减少收购 量,压低收购价格,导致国内部分初级农产品出现了卖难价跌、竞争加剧等状况。

此外,金融危机也使得中国许多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若出口产品价格不能同步提 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不少企业因融资困难、订单不足、工资上涨、人民 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而停产或倒闭,进而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的调查,截至2008年11月底,城市里失业的农民工高达1000万人(占全国1.4 亿农民工的7%),并且2009年失业农民工的数量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因此,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许多国家将出现大企业减员或中小企业倒闭,影响 就业或收入,也将影响到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消费支出,反过来,更加剧农产品产销的矛盾 ,形成农产品产销的不良循环。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产品出口变化特点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原因分析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 货币贬值使进口成本上升,加上居民购买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出口显著下降;出口 订单减少,部分已谈好的合同不能签订;一些国家的客户以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为由,要求 国内企业出口产品降价,否则更换出口商;尤其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下降,来料加工出口 对亚洲下降等。而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范围和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亚 洲金融危机,因此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冲击不可小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从内部看,部分农产品质量事件正成为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由于发展 中国家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标准、产品包装、质量管理、检验检疫 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近年来,极少数农产品质量出现一些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时 ,部分国家以个别食品安全事件为借口公开抵制或变相拒绝进口我农产品。具体表现为:一 是公开抵制。据连云港某企业反映,目前他们公司出口日本的保鲜蔬菜,已经不能进入超市 销售,仅能销往餐馆供其加工使用;一些日本商家特地贴出带有“不含中国食品”字样的标 签;日本酒业协会告诫酿酒商不得从中国进口速冻山芋作为酿酒原料。二是利用技术壁垒。 在美国,原本还带点隐蔽性的技术壁垒,现在乘机公开地“变本加厉”。美方从2007年开始 对我输美水产品实行自动扣留制度,并要求提供第三方检验合格证明。美方曾规定连续五批 货物检测合格后将不再适用自动扣留制度,某水产品出口企业出口美国的斑点叉尾鱼回鱼,到 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货柜检测中产品出现问题,但至今仍被执行自动扣留,此举延误产品进入 美国市场至少两个月。有消息报道,该水产品种的进口管理权限将由目前的FDA划归美国农 业部管理,此举意味着进口控制将趋于更加苛刻,最终导致市场丢失。如速冻饺子是我国出 口农产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种之一,也是江苏省加工品出口的特色品种之一,现在日本客 户宁可到越南买饺子,也不到中国下订单。

2.从外部看,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了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

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稳定构成威胁,任何旨在促进个别或少数经济体增长的保护主义措施 都将有害于全球繁荣。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曾出现了极具破坏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的局面。当前,在全球普遍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 头。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对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新型贸易壁 垒(如环保标准与农业技术壁垒)。如欧盟、日本可能会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加倍设限;转基 因、激素添加等产品将不受国际社会欢迎等因素,造成农产品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些措 施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如美国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所包括的“购买美国货” 条 款,即要求计划支持的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这一条款带有明显的保护主 义色彩。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9年2月14日在罗马举行会议后在一份声 明草案中表示,强调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正是因为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 情况下,一些经济体从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角度出发,不适当地开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药方 。[8]表现为进口商为了转嫁行情低迷、汇率震荡的不利影响,频频寻找借口,引 发贸易纠纷 ,变相贸易保护,如进口商要求我方推迟结算,或者无限期拖欠,或要求我方推迟发货。20 08 年第四季度以来,连云港、徐州一些蔬菜和罐头出口企业都相继接到客户通知,要求推迟发 货,比正常合同规定的时间要滞后1~2个月。进口商借口质量问题索赔。有关出口公司近半 年来的贸易纠纷中,此类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实质是进口商因销量不畅,库存压力 增大,寻找理由向出口商索赔,借机压价。某肠衣有限公司产品的60%出口美国市场,40%出 口欧盟市场。从近期订单情况看,欧洲市场的销售有一定的影响,而在美国市场却下降了大 约50%。据有关肠衣公司分析,美国市场订单下降的实质是进口商借美国经济不景气,向中 方压价。进口商因行情下滑而毁约。某公司出口到俄罗斯的水产品,货到对方港口,因行情 突变,进口商拒绝提货;连云港某公司为日本客户准备好两个集装箱的保鲜蔬菜,对方无故 要求取消合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和风险,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采取主动性防御措 施,减少发货,增加库存,所有这些措施和有关问题都将导致企业的库容量和资金链面临巨 大压力。

3.从产业看,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产业链脆弱,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弱

由于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较低,贮藏、运输、保鲜及贸易的能力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其 产业链还不够牢固,极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如行情低迷可能引发2009年相关农产品种养 殖 面积萎缩,甚至影响某些农产品产业链。就国际市场行情来看,粮食价格明显下降,蔬菜价 格大幅度下滑,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部分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 格。据一些企业反映,部分省份的菇农由于无人收购蘑菇而不得不求助于当地政府。再如大 蒜,目前大蒜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下降了32%,随着国内大蒜库存压力的加大,市场抛售压 力持续增加,加工企业有竞相压价出口的迹象,行情还将继续走低,江苏北部地区以及山东 的大蒜种植面积,2009年很有可能还会下降。水产品出口企业反映,2008年江苏约80%的斑 点叉尾鱼回鱼养殖户亏损,省内同类加工产品企业已基本停产。种植户、养殖户大面积亏损,势 必引发部分出口农产品种植和养殖面积大幅减少。种养户一旦改变种养殖品种或弃田荒塘, 再要重新组建产业链,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

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应对策略

多数经济学家和分析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所涉及到的人数、范围、程度 、何时见底,人们都无法准确预料。因此,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 内容的农产品出口,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策略,才能保持 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

1.努力增加我国应对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的措施,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应对 技术贸易壁垒的基础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我国农产品放心安全和健康。一 方面要参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订自己并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质 量管理、产品包装、加工服务等标准;健全我国农产品检验检疫手段和方法;在6月1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要清理相关法律法规,吸收美国的《联邦食品、药物和 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综合性法规的有益之处,建立与 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执法和监督政策和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另一方面,学习TBT 和SPS协议等,研究借鉴相关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合理的技术贸易措施,引进和吸收他 们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质量管理和监督管理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

2.有效建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体系

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稳定 健康发展农产品出口具有十分直接的作用。主要包括制订和落实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扩大 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探索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出口信贷相结合的风险防范 机制。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实行优惠信贷政策[10]。按照国际市 场农产品质 量标准要求建设的农产品出口基地,既可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又可将我国农产品生产加 工的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无缝对接,既可加快提高农民科学生产农产品的技术水平,又可提 高产品的竞争力。培育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提升完 善管理模式,开拓自有品牌,增加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嫁接合 作、产品升级换代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延长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链, 生产具有出口质量、合理价格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销售,拓展农产品营销和市场开拓的 平台等等。此外,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联合,开拓市场,解决国际贸易纠纷以及应对国外各 种技术壁垒和提供各类农产品信息等。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巩固传统市场。在巩固美国 、欧盟、韩国及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全力开拓澳大利亚、东盟、中东、俄罗斯、南美及 非洲等新兴市场,引导帮助企业主动到受到全球经济衰退影响较少的新兴市场参加市场调研 、参展促销、宣传推介等市场开拓活动,获取订单,结识客户,既可增加出口能力,又可分 散主要出口市场的风险。

3.严格有效地利用关税进一步调节农产品进出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10]。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产品进出口 调控机制, 协调内外贸易,密切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沟通磋商。利用关税调节农产品进出口,是世 界各国采取的最为有效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手段,更是我国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自2008年 12月1日起我国取消玉米和大豆当前5%的出口关税;小麦当前20%和稻米当前5%的出口关税税 率则将下调至3%。在粮食制品方面,玉米制粉及淀粉当前10%的出口关税将取消,小麦面粉 及淀粉出口关税将从25%下调为8%。另外,取消动植物肥料每吨460元的暂定出口关税,取消 或降低当前为100%~150%的化肥特别关税。 这一措施在于鼓励出口,在国内农产品价格偏 弱 情况下保护农民利益。关税措施对粮食进出口更加重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粮食 领域的国际合作[9]。粮食进出口贸易是调剂粮食余缺,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的重要 手段。国家 取消粮食出口关税,有助于促进粮食出口,疏通国内粮食流通渠道,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运用关税来调节粮食进出口,进而也影响到其 他产品的进出口。

4.发挥WTO成员的作用,积极利用双边和多边谈判等,争取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话语权

充分利用我国作为WTO成员,以及我国与有关国家双边或多边会谈的机会和有利条件,从 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参与制订和修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 的标准或技术规范以及法规等,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话语权。也可对一些重要 的出口农产品,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与其他农业大国合作,增加议价能力,减少农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竞争,消弱进口国的议价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引导和管理外资进入农产品加 工以及流通领域的条件,合作控制农产品产量和出口,维护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

5.运用综合措施,调整生产结构,创造农产品出口新优势

作为企业要树立信心,吸取 这次金融危机产生影响的教训,采取一切手段学会化解出口中的困境,调整生产结构、产品 结构、市场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现代管理等综合措施,创造农产品 出口新优势。包括建立自有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有效实行从原料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控体 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水平;贸易型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更要建立自己的出口农产品基地, 以保证质量可靠的原料供应;建立仓储运输产业链,开发多元化的深加工产品,提高出口农 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出口农产品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立出口农产品营销网络、手段和终端,尽量走自营出口道路,提高产品报价的话语权, 如针对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有一定实力和话语权的企业已经开始采取锁定汇率的远期结汇 方式,并通过与进口商谈判,适当提高产品价格,平抑贬值带来的损失;鼓励企业到境外注 册商标,设立办事处,通过境外目标市场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相关国际认证,取得市场准入 许可;同时要紧跟市场,深挖潜力,尽量压缩成本,最大程度上减少影响,并积极扩大国内 市场份额,坚持内外“两条腿”走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11]

注释:

[1]欧盟去年四季度GDP比三季度收缩1.5%.中财网,2009.02.13

[2]努力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新华网,2008.12.30

[3]文兼武等.世界经济发展特点及趋势.中国国情国力,2008(3)

[4]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澳农业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大.中国证券报,2008.11.12

[6]2009年国际粮价稳中走弱.国际商报,2009.01.13

[7]国内粮食业内人士建议从三个方面全面应对农产品价格下滑.中国食品产业网,2008. 12.19

[8]西方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新华网,2009.02.14

[9]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08.10.19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新华社,2009.02.01

[11]黄卫平,李娇.存在变数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的应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张晓薇)

作者:张玉兰 姜雪忠

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影响论文 篇3:

经济全球化视角的金融结构变迁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结构变迁的趋势,即各国金融结构越来越趋向以金融市场为主导,并通过建立金融结构指数对由25个国家组成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金融结构指数明显增长,从而证实此趋势的存在。其次,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金融结构变化趋势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全球投资组合收益率提高是导致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金融结构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全球金融风险的传递可能加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结构;全球投资组合;风险分担

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研究金融结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揭示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通过怎样的渠道和形式从供给者流向需求者以及各种融资渠道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将金融结构定义为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根据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承担金融体系核心功能方面所占的地位不同区分金融体系类型,即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本文中金融结构的划分不是按照融资绝对量的大小,而是根据各国金融市场规模与银行信贷规模之间的比率加以确定,比率高的归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比率低的归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这里的金融市场是指组织化的证券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如股票、债券、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市场;银行中介是指吸收储蓄存款资金并以自身名义贷给企业等资金需求者的银行等中介机构。

近二三十年以来,各国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发展迹象十分明显,甚至有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明显优势,将成为全球金融结构发展的共同趋势。那么,各国金融结构是否存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发展趋势,一存在此种趋势的原因何在,这种趋势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将以经济全球化为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一、金融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改变着各国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扩大,而银行中介所占的份额相对缩小。下面,我们用一个25个国家组成的样本对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参照《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跨国比较》一文中的方法,建立一个金融结构指数,以此来表示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趋势,但所选指标与其不同,本文选用4个指标,即股票市值(M)、银行存款(D)、股票交易额(T)、国内私营部门信贷额(P),作为建立指数的指标。这里用股票市值来代表金融市场规模,因为股票是典型金融市场的风险资产,用银行存款数额代表银行中介规模,这两个指标都是静态指标。用股票交易规模和私营部门信贷规模表示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的流量规模。

金融体系越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指数越大;金融体系越趋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指数越小。

我们根据经济总量大小、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选取25个国家作为样本,样本国家分成3组,A组包括7个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德国;B组包括11个20世纪末没有经历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新西兰、智利、哥伦比亚、埃及、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秘鲁、南非、阿根廷、巴西,C组包括7个20世纪末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选用1988~2004年的国别年度数据,计算各个国家在这一期间的金融结构指数,并考察其变化趋势。

首先分析A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变化情况,A组的7个发达国家,1988~2004年期间金融结构指数都有大幅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过去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德国金融结构指数从最低值0.4增长到最高值1.2,法国从0.2左右增长到2.7,意大利则从0.1,左右增长到2.3的水平。美国的金融结构指数最高,这一方面因为美国以前就是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健全并且是大多数金融创新的发源地,因此其金融结构指数的期初值就较高且增长很快。将A组中原来是银行主导型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韵金融结构指数均值表示在图1中,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过程中,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快速上升,增长了大约5~6倍,而金融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增长了1~2倍。这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A组中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有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增长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其原来的金融结构指数就已经很高,因此其增长的幅度不大,但其增长的绝对值较大。将A组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均值列出,如图2所示,统计期间金融结构指数均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02年经济周期低谷时,指数仍比90年代初高出1倍以上,反映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体系越来越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其次,分析B组的情况。B组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在起始时期的金融结构指数都很低,除了个别国家(智利和南非)之外,都在0.5以下,这说明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之前基本上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B组中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在期末都比期初有了大幅提高,除南非和新西兰之外的国家都提高了数倍。从图3的B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均值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国家1998年受到金融动荡影响,金融结构指数下降;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时金融结构指数下降,其他时期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之中,均值从1988年的0.5上升到2004年的2.3,增长4倍多。这反映出新兴市场国家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其金融结构越来越趋于以金融市场为主导。

最后,分析C组国家的情况。这一组是20纪90年代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多数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在1993~1996年达到高峰,随后在发生危机后的1997~1998年达到低点,然后大多数国家呈现出总体稳定、略有上升的态势(与危机时水平相比)。从C组均值看(如图4所示),期末的金融结构指数比期初有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比A组和B组小许多。由于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C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变动趋势较为复杂,危机后除1999年出现明显恢复性增长外,2000年以后又出现下跌走势。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从1992~1996年短短的时间中,金融结构指数增长4~6倍,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危机,这可能提示我们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膨胀过快有可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通过对C组中银行主导型国家与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比较(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经历了大起大落,期初与期末基本持平,而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则增长了一倍左右,而且逐渐接近

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水平,这也反映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有向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的趋势。

二、金融结构变迁的原因和机理

1.原因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它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可以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资产配置。由于全球不同国家金融资产价格相关性较低,根据马科维茨投资组合原理,全球证券投资组合可以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投资的单位风险收益率。这样就打破了金融体系中原有资金配置的均衡,一部分资金从收益低的银行存款流向收益高的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结构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Anusha Chari和Peter Blair Henry(2002)研究了风险分担与资产价格。他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自由化,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时,股价会被重新估值10.4%。因为可投资的股票与本地市场的协方差是与世界市场的协方差的30倍,自由化使可投资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平均下降3.4个百分点。萧琛(1995)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证券投资组合的战略正在发生变革,对国外证券投资迅速增长,投资组合全球化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收益率。以上情况均说明全球投资组合凸现风险分担优势。加拿大学者艾润则通过对1960~199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认为:资产组合中引入新兴证券市场股票可以提高收益率并降低风险;新兴证券市场收益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收益相关性很低;新兴证券市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关关系。Joost Driessen和Luc Laeven(2003)在假设市场无摩擦的情况下采用了62个国家1996—2000年的数据研究全球投资组合收益率与一国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差别,得出结果认为几乎全部国家的投资者都可以从全球化投资组合中获得更高收益率。全球投资组合的夏普指数比各个地区投资组合的夏普指数有明显提高,按年度收益率计算,所有国家投资组合的夏普指数平均值提高0.37。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夏普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无论使用本币还是美元表示,发展中国家投资者进行全球投资组合的收益(夏普指数增加值)都高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者通过持有全球投资组合提高了收益率,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中原有的资金配置均衡就可能被打破,投资者会将一部分资金从银行转移到金融市场,造成银行存款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脱媒”,从而金融结构会越来越趋向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2.机理 如果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动就是投资者不断调整其资产组合、重新配置资产的过程。我们假设银行存款是无风险资产,投向金融市场的资金是投资于一个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并假设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已经给定,这样投资者就面临着将资金在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之间配置的问题。由于全球投资组合提高了夏普指数,投资者为达到获取最佳风险收益的目标,就要调整其在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之间的资金分配比例。下面借助于资金配置模型来说明投资组合全球化导致银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过程。某一投资组合对投资者的效用可表示为该投资或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的函数,即效用函数:

U=F(r,σ) (3)

其中,U为投资效用;r为投资的回报水平;σ为投资的风险程度。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回报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正效用,而风险给投资者带来的是负效用。对效用函数的确立在理论界有许多版本,被金融学者用得最多的则是下面这个效用函数:

U=E(r)-0.005Aσ2 (4)

E(r)和σ2分别代表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A为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指数。一般的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者,A为正值,A值越大表明投资者越厌恶风险,因而在函数式中表现为减项。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可投资的资产。资产的种类包括短期国库券、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等。以F和P分别表示给定的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由rf和E(rp)表示银行存款回报率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预期回报率,σf)表示最优风险资产组合预期回报率的标准差,即风险;用C表示由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成的完全组合,E(rc)和σc广相应表示完全组合的预期回报率和标准差,用y表示投资到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资金比重。这样我们得到下列完全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率及其标准差:

对于给定的投资者风险偏好系数A,利用求导的方法解出下列投资者效用函数取得最大值时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比重y*,即

解出上式,得出资产优化配置的表达式:

上式表明,投资者投资于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比重y*与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p正相关,而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A和风险资产组合的方差,σp负相关。

上面的资产优化配置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全球投资组合提高投资收益导致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过程。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后,由于本国投资者可以通过跨国投资分散风险,全球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下降,所以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会提高,而无风险资产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不会有太大变化。另外,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上,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成本。而且一般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能够以较低成本进行国际化投资组合,获取更高资产组合收益。这样可以得出在投资者风险偏好系数A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投资于金融市场的资金比例y*会增大。这说明金融市场开放后,全球投资组合的风险下降,并且伴随着投资者参与成本下降,资金更多地流向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和地位上升。

三、对金融结构变迁的反思

目前,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转变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众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大多数人都对此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认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创新工具,更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是,在肯定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全球金融体系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银行资金逐渐流向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跨国证券投资迅速增加,全球金融市场趋于一体化。此时,任何一国金融市场上出现意外波动,投资者就会迅速调整其持有的投资组合,从而给全球证券市场带来动荡,进而波及各国的经济安全。

第二,金融市场的繁荣孕育了大量的衍生金融产品,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可能放大经济冲击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递。衍生金融工具通常具有较高的杠杆性,而投机成功与否在于人们对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程度,任何对市场价格能够产生冲击的因素都可能通过

衍生工具而放大冲击并迅速传递造成全球系统性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一体化构成实体经济震荡影响的重要传递渠道。由于金融渠道的传递速度显著超过实体经济渠道的传递速度,实体经济震荡在国际上的传播由于金融市场联系而速度更快、规模更大。金融联系加强导致波及效应,而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重要,跨国投资者对于相关国家的震荡反应相当强烈,加剧了风险的跨国传递。

金融市场开放本身导致资产价格波动性增大。J.Benson Durham(2000)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检验1986年1月~1994年10月对外开放的12个国家证券市场得出结果认为,市场波动性在开放后的8个月内增加了1.9个百分点。Kim和Wei(1999)专门研究外国机构投资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共同基金)在韩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实证研究表明,外国投资者在新兴市场上确实进行正反馈交易,加剧了市场波动,因此跨国投资者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载体,不断放大个别国家的经济波动,对全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这些基金进行大量的跨国投资时,这种不稳定性就会在不同国家之间传染,造成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共振。例如,由于投资基金大量的跨国投资,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回报率与世界证券市场总体回报率的相关性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提高,这一相关性从1991~1994年的0.08增长到1995~1999年的0.19。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在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上所占有的交易份额从1991~1994年的7.7%增长到1995~1999年的20.8%。可以看出,随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份额的提高,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收益率与世界证券市场总体收益率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当发生金融危机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递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期间,不但危机国家的基金投资大幅下降,其他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危机扩散的现象。无论从资金抽逃的程度还是波及地域的广度看,基金的反应都很强烈。为准确度量基金投资变动的情况,我们定义投资变动率。“首先计算危机暴发后两个季度基金平均买入(或卖出)量对原来投资头寸的比率,在减去若干年内基金买入(或卖出)的季度平均量与原来头寸之比率,得到基金投资变动率。正值表示基金投资增加,负值表示基金卖出证券。计算结果表明,除本国外,墨西哥危机只对基金在少数几个拉美国家的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墨西哥比索贬值后两个季度,基金在巴西和委内瑞拉的投资变动率分别为-5%和-2%,但其在亚洲和转轨国家的投资还有所增加,投资变动率分别为4%和11%。而在发端于泰国的金融危机中,第一次出现了基金从新兴市场全面抽逃。亚洲经济体首当其冲,基金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投资变动率为-12%,中国香港为一7%,基金的抽逃还波及到拉美国家和转轨国家。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中,基金从新兴市场抽逃资金表现得更加明显。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作者:史龙祥 马 宇

上一篇:铁路工程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交通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