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而是造句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不是而是造句

人力不是资源而是资本等四则

人力不是资源而是资本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界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转向界定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关系。过去作为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对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我们误解甚多。我们过去理解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心在界定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因此,强调总经理、董事长分开,董事长负责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管理,同时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其实,这套东西已经过时了。

近10年来,国际上开始大规模抛弃法人治理结构的上述内涵,转而关注两种资本关系怎么处理:一种是出资人的资本,通称货币资本;另一种是人力资本,指的是企业中的两种人——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它区别于企业中其他所有的人力资源。过去作为雇佣劳动者出现的人力资本现在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与货币资本完全对应。

界定两种资本的关系,中心内容是造就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前者使人力资本的地位和权力得到尊重,后者使出资人的地位和权力得到尊重。这两种机制的建立,成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利益激励,企业中没有出资的人也能够拥有产权。

二是权力与地位激励。它往往产生三种现象:其一,CEO的出现,这不是简单的称呼上的变化,CEO拥有整个总经理和董事长40%至50%的权力,使总经理、董事长的权力不再分开而是集于CEO一身;其二,企业战略决策委员会的出现,组成人员是法学家、管理者、经济学人士等社会上的人力资本;其三,独立董事的出现,这也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是文化激励。

至于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企业的章程约束、合同约束、激励中体现的约束等,后者如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媒体约束、市场约束等。

有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涵的转变,国内一些改革意识强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我分析,这种转变会逐步加速,但短期内也不会太快,至少需要3至5年的时间。

有效实施激励政策的关键是“三位一体”

激励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所谓激励,就是领导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激励理论,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在众多的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企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按照它们上下间的依存程度,概括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构成了人类的需要体系;其次,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结构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具有递升性、主导性、差异性和例外性;最后,他提出了自我实现者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具有一种领会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现实有较强的感受能力”、“能够和现实建立和谐的关系”、“能不断欣赏新生活”、“能够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束缚”、“富有创造能力”、“具有民主性格”、“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顶峰经验”、“相信永恒和神圣的东西”等特征。

众所周知,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有着一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欲望。一旦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立即转化为动机,从而激发人们去行动。需要是人的行为之源,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原动力,也是激励的依据。那么,在实施激励政策时,如何有效利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呢?笔者认为,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关键要善于“换位、定位、到位”,而且要做到“三位一体”;否则,即使用了,方法不到位,效果也恐难奏效。

换位:就是站在员工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及付出的劳动的艰辛程度,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个人的劳动或付出汗水以及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作用。站在他的角度想:“我为企业做出了如此的成绩,企业或上级应该给予我什么样的相应奖励。”一个特定岗位上的员工在一件事情上做出了成绩,他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他的行为目标除了完成岗位上的职责外,一定还有另一种或几种潜藏在内心的愿望。例如,他可能想通过完成一件自己一个时期阶段的任务,而达到职务的晋升或物质奖励,或是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给同事或家人看,或积累恋爱、成家的“资本”,等等。

定位:是指通过换位思考、与员工及其周围人士的沟通(沟通除了与一个特定的员工沟通外,还要注意与其周围的员工沟通,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的心底的愿望),观察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质量、生活细节和爱好习惯,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他的现实内在需求。不同的员工有着不同的需求,一个特定的员工在不同的时期、环境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受自身的愿望变化、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时尚的变迁或影响,家庭的直接或间接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影响员工需求的因素很多,有的可以独立变化,有的可以交叉影响变化。在现代社会里,员工的单一层次的内容越来越少,综合层次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努力规避员工的不合理的需要并引导他的需求向高一层次提高。所以,定位必须是动态的定位,必须是综合各种因素的定位。

到位:是指根据员工的岗位奉献,确定并及时实施对应的奖励的金额、内容、方式等。要真正激励到员工的心里去,在综合考虑企业成本或正面影响关联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奖励到他内在的需求水准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企业给予的激励往往因为员工的先期需求偏高或企业的判断偏低而没有到位。由此可见,激励到位至关重要,切忌激励完就了事。当然,所谓到位也是相对的,往往是就特定员工、关联员工、企业成本等而言的。到位应当是综合性的,特别要注意政策实施与政策阐释的到位,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到位。

把文化做成企业营销力

诚如营销大师所言,麦当劳、可口可乐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含义已不止于一种快餐、一种饮料,它们蕴含并象征着一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美国文化,这种文化是通过产品、品牌等企业要素表现出来的。从另一层面上也可以说,正是美国文化培育、丰富、造就了麦当劳、可口可乐这些属于全世界的大品牌。品牌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往往是通过营销手段来实现的,并以此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一般说来,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的理念、宗旨、价值观、管理制度、工作环境、职员的言行举止及精神风貌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些成功企业的第一营销力,张裕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文化理念成为企业原动力。与大多数民族企业一样,张裕公司的诞生也源于创始人张弼士“实业兴邦”的爱国情怀。当时,国门已被打开,洋人、洋货、洋教蜂拥而至。南洋华侨张弼士毅然回国,从南到北考察了大半个中国,最后确定在烟台建立张裕葡萄酒厂,成为葡萄酒行业工业作业代替手工作坊的先驱。此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支持。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爱国将领张学良先后来到张裕公司,并留下宝贵的题词。江泽民同志极具文化内涵的题词“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也寄托了新一代领导的殷殷关怀与期待。这一切,都与张裕公司的“爱国”理念有关。

企业文化体现生活新主张。张裕公司始终认为,葡萄酒市场的培育其实就是建立一种消费文化,核心在于健康、天然和时尚。张裕一直采用各种形式(如专栏、讲座、电视专题、葡萄酒文化手册等)启蒙消费者,力图把市场蛋糕做大。实际上,做市场的过程就是建立文化认同的过程。为此,张裕公司专门建立了葡萄酒文化博物馆。

一个产品包含了、代表着企业的品牌、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思想。由此,消费者可以鉴赏产品、体味品牌、权衡公司的价值观。这就从生理、心理、感情、思想等方面给消费者一种综合体验。有些专家认为,葡萄酒最需要文化的心理支持。葡萄酒的价值是四分文化、四分原料、两分工艺。技术、设备、原料都可以引进,但文化买不来,也无法模仿。解放初期,张裕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摇篮。张裕葡萄酒大学培养的大批人才,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的脊梁。张裕在引进西方技术、葡萄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一种文化。《葡萄酒文化与张裕产品》手册也表明,张裕是把葡萄酒文化放在首位的。

传播文化就是开拓市场。由于张裕公司对葡萄酒文化的提倡及对现代生活的独特理解,使他们致力于推广这种文化、这种生活。从社会传播角度来看,张裕的宣传广告大都可以划入公益行列。例如,从1997年起,张裕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葡萄酒百年文化巡回展,一方面普及葡萄酒知识、启蒙葡萄酒消费,一方面展示百年张裕所代表的东方葡萄酒文化。从市场角度来看,他们所进行的市场推广并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抢占市场,而是创造市场。不仅要分蛋糕,还要多做蛋糕。中国人均年消费葡萄酒不足0.3升,与世界人均6升差距很大。目前,阻碍葡萄酒普及性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与观念。价格受供求规律的制约最终可以跨越,但观念就困难多了,因为观念转变必须从文化上突破。张裕的目标是通过对葡萄酒文化的经营,最后把张裕做成东方葡萄酒文化的象征,把张裕做成世界级葡萄酒品牌。

企业将自身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各种文化通过整合营销来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其中理念文化是核心。张裕的理念文化包括张裕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其“爱国、敬业、优质、争雄”的企业精神。

从三个方面提升企业文化

美国大企业出问题的现实告诉我们,仅仅靠企业制度安排还是不行的,因为再完善的企业制度都会有漏洞。在强化企业制度安排的同时,还要注重人的问题。企业制度是人制定的,需要人来执行。如果人的问题不解决好,再好的企业制度安排,也都无法保证企业高效地稳定发展。

所谓注重人的问题,就是注重对人的价值理念的提升,也就是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提升。企业文化既不是指企业搞文化活动,也不是指企业搞形象设计,而是指人们在价值理念上对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是人的内在的自我约束。正因为企业文化是人的自我的内在约束,在注重作为人的外在约束的制度安排的同时,还要注重从强化人的内在约束上考虑问题。例如,就诚信理念来说,我们不仅仅要强调信守契约的诚信,而且还要强调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以及在坚持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当事者对方利益的诚信。从美国企业出问题的现象来看,美国企业对于前一种诚信确实是坚持了,但是后两种诚信则恰恰没有坚持。因此,应该注意对企业文化的提升。

企业文化包括三大内容:一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二是管理性企业,即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三是体制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体制运转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我们强调提升企业文化,就是指应从这三个方面全面地提升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还处于起步地位,更应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提升。我国企业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例如,我国国有企业之所以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严重,就是因为人们没有等级差别理念,即人的能力差别决定了人们的分工差别及收入差别的理念。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别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能力差别,当然应该决定人们之间的分工差别和收入差别。总之,我们应该从美国企业出问题的现象中,看到企业文化提升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作者:魏 杰等

第2篇:《爱的CEO》:不是没有爱,而是怎么爱

【书 名】《爱的CEO》

【作 者】郑凡

【出 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日 期】2012年1月

在你贫瘠的婚姻土壤里,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含义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你能不能在生活中坚持对美好事物或情感的追求。

2011年,英国王子和瑞典女王储分头大婚了,几桩娱乐圈的童话姻缘却意外解体了;大龄青年随手拍上微薄求爱也就罢了,但你月入够4000吗?网上有人叫唤着世界末日一过我们就相爱,网下《婚姻法》新司法解释却愁坏了大批“剩”人。来到2012年“末日”之年,爱与不爱仿佛成了不得不谈的话题。

现实中,不是没有爱、不能爱,而是弄不清楚婚后怎么爱,为感情困扰而缩手缩脚的大有人在,《爱的CEO》适时出现,主要针对广大女性已婚朋友,教你婚后爱什么、怎么爱。让你再不会在找生活的出路和保障时、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时、寻求摆脱生活的无聊与庸常时,误以为自己是在找爱情了。

心理学家莫罗和亚当斯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人,对爱情和幸福有着更为强烈的信念。很多人因为不能恩爱如初,宁愿不要白头到老。爱情,依然迷人,婚姻,依然坎坷。单身者做着选择题,已婚者做着判断题。《爱的CEO》就像一本历年真题库,往届婚外恋、家庭暴力、出轨、私奔等试题样本被一一收录。不是吓唬人,如果你不提前打好预防针的话,60岁再闹分手可就不值得了。

在歌德笔下,少年维特为得不到早已许配他人的少女夏洛特而自杀。这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

今天,婚姻中的爱情悲剧使我们有痛感,也是因为它照见了整个社会的真实。书里都是郑凡开设婚姻侦探所时来信请教的真实案例,再无毫无营养的情感故事,欢迎读者对号入座、量体裁衣,化身成爱情婚姻的“拯救者”,而不要再继续那个“受害者”的角色。

作者打破了常规,连连发问:是谁告诉你,爱情需要宣誓和钻石?是谁告诉你,嫁给他,就从此有权查他的手机和聊天记录?是谁告诉你,可以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事实上,二人关系中只有你们俩,相处之道是随机的、具体的,在关键时刻,你必须懂得自爱或者割爱。正如孙红雷在电影《亲密敌人》中的宣传语:我不是混蛋,你也不是天使。

在作者的观点里,第三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第三者入侵婚姻,原配被第三者的淫威所吓倒。

在郑凡所处理的上千例婚外情案例中,竟有70%以上的原配害怕第三者。原因何在?爱人和婚姻,在有些女人那里被用作解决生活困难、情感孤独、个性障碍、个人价值甚至生存困惑等问题的灵丹妙药。有些女人也试图推卸自我成长的责任、回避生活中必有的困难,希望通过择偶和婚姻一揽子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劳永逸,甚至不劳而获。这本就是一种对爱的蔑视和不公平对待,又有多少人凭爱与金钱、房车等物质的“等价交换”以维持婚姻。本书无疑是给这类人敲了警钟,书中不光对畸形婚姻和有缝的婚姻进行了剖析,同时也给出了“七年之痒”如何挠等解决方案。

2011年没有在婚姻中坚持爱的人们,带上这本书,2012年,仍将爱吧。若是你请了郑凡做你的婚恋CEO,他会告诉你:在你贫瘠的婚姻土壤里,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含义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你能不能在生活中坚持对美好事物或情感的追求。

内容简介

即便我们的婚姻每天都有可能面临婚外情的入侵,即便我们都已知晓婚外情就是婚姻的“头号杀手”,即便我们的婚姻终有一天可能因为遭遇婚外情的入侵而死亡,但即便有如此种种,与其去唾弃第三者的不是、叹息于社会风气的败坏、求助于法律的完善或者在婚外情这个天敌面前“杞人忧天”,还不如我们认真去思考究竟该如何去经营捍卫婚姻!

【编辑微语】

百年航母经历战火洗礼,深刻印证了作为巨型利器的航母决定大国兴衰的历史事实。

【书 名】《大国航母》(第二部)

【作 者】房兵著

【出 版】中国长安出版社

【日 期】2012年3月

【编辑微语】

本书介绍了环境、企业特点与企业战略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全球化、经济转型、市场分割性和动态化特点。

【书 名】《战略管理:

中国情景下的企业战略行为》

【作 者】蓝海林 张平

【出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日 期】2012年1月

【编辑微语】

裸呈中国社会现实与个人生命感受,君子坦荡荡,用白纸黑字的记录来审视生命,这是送给忙忙碌碌的人们的一碗清水。

【书 名】《白纸黑字》

【作 者】陈文

【出 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 期】2011年12月

作者:郭玥

第3篇:傅中望:榫卯不是榫卯,而是一种关系

东方艺术·大家:您最早从写实主义雕塑转向现代雕塑,从具象到抽象,这个转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傅中望:我从小就喜欢动手,喜欢拿着锤子做各种东西,动手能力很强。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我做的;到了中学,家里的衣柜都是我做的,在学校我还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成员,主要是画样板戏布景、做道具,为了显示自己的木作手艺,还做了一把小提琴,那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制作东西和画画的欲望。我的祖父、伯父全是做古建筑的,称为“大木作”,这就注定我的遗传基因里对手工的热爱;喜欢画画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在工会搞宣传工作,从小就在他的办公室看他画宣传画、画炭精像、写美术字,遗传基因加上天生喜欢,就这样有了从艺的梦想。我中学的时候住在汉口,从中山大道一条线走下去有很多电影院和老租界的商店,那时电影院和商店橱窗的广告都是手工绘制的,而且每个电影院和大商场都有专职的美工,于是我就梦想长大了能够当电影院的美工,认为这是最好的职业,天天画电影广告,还可以随便看电影(当时买电影票都很难的)。上世纪70年代,我高中毕业后下放到黄陂农村当插队知青,那是“文革”尾期,适逢开展农民泥塑活动,当看到当地农民用红色的泥巴塑造出朴素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时,我为之感动,就特别想学到手。下乡之前我在武汉青少年宫受过多年的美术培训,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素描、速写、色彩写生的绘画技能。有这点特长在那个特殊年代就派上用场了,我被生产队先后安排修理农具、画宣传画、办大批判专栏、刻蜡纸钢板、油印宣传资料、参与农民泥塑活动。

因为具备美术的特长,能画、能写又会做木工造型,且对结构特别敏感,公社的干部就派我去县城参加农民泥塑培训班,虽然没有学过,但我很喜爱泥塑,悉心向农民艺人学习,并得到专业老师的辅导。培训完后回来就办了一个农村生产大队的泥塑学习班,召集全大队喜欢写写画画的知识青年、农民青年,找了个粮仓做展厅和培训教室,辅导大家做泥塑,将学习和创作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了一个泥塑展览。此事一传开,很多家报纸、杂志、新闻机构都来采访报道,说泥塑是农村的新生事物、农村文艺活动开展得好。当时艺术院校还没恢复高考,很多专家教授都跑到我们这儿来考察,看这些农民怎么做雕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到我们那里去蹲点、办分校,像钱绍武、司徒杰、郝京平等老师,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辅导我们的泥塑创作;还有湖北省美工队的王福臻、朱达成老师也在现场辅导,使我们这帮年轻人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有幸认识了很多雕塑老师后,才知道雕塑这门艺术学问很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加之勤奋好学,从此又有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当雕塑家。我就这样做了很长一段时期的人物泥塑.这种造型不是学院式的,而是符合时政需要的民间表达,“文革”期间农民、工人美术创作都是这么干,边学边创作。1978年,我和农民作者的泥塑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后,很多报纸、杂志都有报道。你刚才提到写实和具象,我就是在70年代的黄陂泥塑中产生的认知和实践,并慢慢走向一个所谓具象艺术的过程。“文革”结束后,下乡知青返城,根据当时的政策,基本上都安排在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当工人,但因为我有画画和做雕塑的特长,经老师的介绍,进了湖北省博物馆从事文物复制、绘图及展览布置。在博物馆工作期间,我接触到一些历史学者、考古专家,亲眼看到许多古代艺术品,深深感到自己文化知识的浅薄,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边工作边自习文化课,1980年考取了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影响很大,是集民间传统、现代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的设计学院,大师云集,有很多早年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家教授,那是年轻学子向往的地方,在这个学校学习使我受益终身。工艺美院图书馆很棒,有许多进口画册,在这里学习了解到大量的现代、非具象的艺术,如抽象雕塑、抽象绘画,毕加索、马蒂斯、摩尔、布朗库西、阿尔普等艺术家的作品,英文看不懂,只好大量的臨摹,这些临摹的线描本至今保留着。看了这些作品以后,就觉得跟以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也很惊讶:原来雕塑还可以这样做!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文革”时期不允许搞形式上唯美、抽象的个性张扬的东西.所有的个性只能服从于集体价值观。我发觉之前做的泥塑跟自己完全没有关系,做村史、家史、阶级斗争史跟我个人有关系么?没有。那只是学了点技术,作了某种内容的表达而已,离艺术太远。

认知上产生变化后,我就开始思考和改变学习方式,寻求与过去不一样的视觉经验。即使是在面对中国传统雕塑的学习和具象写生时,我也会思考怎么去把它进行变异和抽象化处理,高度概括、寻求形态的纯粹性,从具象逐步衍化到抽象结构、甚至是材料物性的表达。

东方艺术·大家:80年代末,您创作了被业界公认的《榫卯结构>系列,那个时期正是其他艺术家极力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寻求当代性的时候,您为何会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突破?

傅中望:我不是为了继承文化传统才做榫卯的,我是希望找到一种符合我个人的生活经历、自己擅长的一种东西。我喜欢做木工、喜欢造型,我画我擅长的,我做喜欢的,加上榫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勾连在一起,让我思考怎么把它变成一个当代的文化形态。这种个体的表达也许在批评家、观众眼里,会从社会学或历史的角度去联想,会把你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或者民族的、本土的背景当中去进行分析,但从我个人来说,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国的、本土的,你无法摆脱,只能面对。我可以去看美国的、法国的当代艺术,这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视觉资源,我会吸收有用的,并且用新的思想观念来重新看待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用这样的一面镜子来照我们本土,看我们的现实和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值得去发掘和利用的东西,并且这种东西出来大家会很熟悉,熟悉而陌生。我做创作,一方面是从个人的角度,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和社会群体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希望别人看到我的作品,不光是对材料的敏感、视觉的张力和气势,更多地希望我个人的思考能带动社会整体的思考。我的作品里也许有批判性的、有提示性的,重要的是我生活在当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的感知、体验能够及时地表达出来。传统文化是一个固定资产,无论是有形或无形的,你不动它,它会永远在那里,存在博物馆、存在地下、存在典籍中,但是你要去动它一下,用今天的艺术观念重新改造一下,它就有可能被激活。榫卯在过去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力学结构,没有人认为它是艺术,我就把这种几千年传统里面的东西抽离出来,把这些结构关系拔出来给别人看,更有意思。所以我是发现传统里更深层次的一些东西,以及它和今天有关系的东西。

东方艺术·大家:您在作品中对于不同材质的选择,是基于“异质同构”的概念吗?

傅中望:在提出“异质同构”概念之前,我一直在使用木质材料进行创作,几乎没用其他材料。但我觉得榫和卯的关系不应该只是属于木头和木头之间的连接关系,它应该与当下更多的材料产生联系。例如金属、石头、以及一些现成品。我通过榫卯关系,让木头和金属,木头和石头,或者一些现代的物品产生一种链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介入到现代的生活当中。当榫卯与当代的生活、物品及材料发生关系,榫卯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榫卯了。

东方艺术·大家:您曾提到过“木作”和“用”之间的关系,能否结合作品具体谈谈这种关系?

傅中望:榫卯结构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从考古发掘遗址中可以看到诸多榫卯结构的痕迹,相关的文献史料中也有记载。无论是早期的建筑还是家具都是以实用为主,而榫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建构、搭接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可统计的榫卯接点就有几百上千种,不同的连接方式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过去,榫卯的连接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到的是家具的整体,或者建筑的整体,会觉得外观好看,而不会去研究内部榫卯的接点。然而我关注的不是建筑的外观,也不是家具是否好看,恰恰是常人忽略的这些接点,并把它们转换出来。这些接点,不仅仅起到技术功能性的作用,在某種意义上,也是在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凸,一个凹,构成一个整体,其实就是一个关系的学问。我把榫卯从传统的技术层面脱离出来,由结构功能、使用功能转化成艺术功能、视觉功能、精神功能。榫卯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是很好的文化资源,我的作品就是把这样一种有形的文化资源转换成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东方艺术·大家:很多评论认为您的作品深具“中式之美”,而在“榫卯”的语言体系中,您的思考维度似乎并不仅限于对传统结构的挖掘,而是具有更多与当代相关的思考指向?

傅中望:作为一位雕塑家,或者是作为一个个体,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将榫卯从技术上向艺术上进行转换。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如果我一直停留在木头和木头之间的榫卯,是有局限性的。尽管人们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感到有意思和熟悉。后来我想怎样才能让艺术或者榫卯的表现方式,有更大或者更宽泛的表现力,我想到了“异质同构”。我把石头和木头,石头和废旧的钢铁,各种结合,重新嫁接。通过把不同的东西嫁接在一起,寻求一种矛盾与对抗的关系,这就是我在寻找的多种可能性,木质与其他材料的嫁接和构成,只是解决了视觉和形式上的多样化,和表达的可能性,但是我觉得它应该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关系与关系的艺术>,在我看来其实榫卯就是一种关系,就是物体之间的多种关系。

在今天国际化的语境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处在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关系中,无论是个体生命与社会之间,还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再或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越来越复杂。我希望通过榫卯的关系更大范围地去表达当下的关系,这样我的作品就会和这个时代有一种链接。这就是我一直在试图寻找的某种当代性,或者现实性。作为一位艺术家,我很害怕把自己的作品定位在形式的美不美好上,这样很容易将作品做成装饰品,如果仅仅只是生产一个好看的摆件,那么我觉得就没啥意义了。

我希望我的作品始终和艺术史、个人的生活体验、社会与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关系。艺术家应该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或者我们所处的生存空间等有自己的思考。我不是诗人,无法用文字表达;我也不是音乐家,不会用旋律去表达,但我可以用视觉性的方式去表达,用物化的一种东西去表达,也就是说艺术家能不能及时地去面对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做出你的反应,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及时做出反应,那么你的当代性是会被打问号的,所以对每个时段的思考,每个时期的想法都会通过自己的作品去说话。所以我觉得,我们不是做一件所谓的好看的雕塑,好看的画,而是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作品,我说的是当下的意义,时代的意义。

东方艺术·大家:您如何看待作品与展览空间之间的关系,请结合“翟雅阁”的展览来具体谈谈7

傅中望:我对作品将要呈现的空间保持一种中性的态度。毕竟作品会放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它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应该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作品呈现的空间,要构成一个自己需要的语境。一切能够突出作品的环境,包括灯光、墙面、地面等,都是展览作品整体呈现的重要方面。我觉得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展示环境,以突出作品为主的空间就好。

翟雅阁是一座百年建筑,是武汉城市的历史见证物,同时也是一个今天与未来的文化载体。将其保护与利用好,变成一个有文化容量的空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吸引许多热爱文化艺术的观众,还是武汉设计之都的客厅,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在这里跨界聚集。翟雅阁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我是在与它对话,它的空间有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但是这样错位又很有意义。把作品和手稿同时呈现在这个空间当中,其实是让它与历史对话,与社会对话。试图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寻求某种关系,这对于我探讨艺术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呈现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复合”的意义就在这里。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拓型》系列作品为什么选择铝箔材料?

傅中望:在进行榫卯结构作品的创作之后,我提出了关系的艺术,并且希望可以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去体现作为个人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系。除了榫卯结构、异质同构这样一些直接体现“关系”的作品之外,我还想开拓更多的方式。我经常坐飞机,每次航班都会提供餐饮,而餐盒就是用铝箔做的,有一次我吃完水果之后,感觉那个餐盒依然很干净,就拿刀叉放在铝箔上,按压出形状,看到这个拓印的餐具之后,我感觉就像一件作品。这有点像小时候,拿纸用铅笔拓印出来硬币图案一样。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凹凸关系,一种榫卯关系。于是,我就跟空姐商量回收他们一部分餐盒,起初她很好奇,但还是给我收拾了很多。带回工作室之后,我就给这些餐盒做了清洗,并做了消毒处理,然后创作了毛主席像、钱币、钥匙等等……这一拓就上瘾了,之后在上海的一次群展上,我展出的全部作品都是拓型系列。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都可以做艺术,后来我就把拓印的东西有意放大。2017年在翟雅阁做个展时,我发现该空间里有一块碑,就用拓印的方式把它拓下来,挂起来,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如果我走进碑林,我就想把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拓印下来。

东方艺术·大家:多年来,您一直在研究雕塑的材料和语言,您的作品从传统雕塑转向装置,目前雕塑与装置的界限日渐模糊,您如何看待现今的雕塑艺术与装置艺术?

傅中望:装置这一概念应该是源于西方,如果用这种概念看中国传统艺术,其实很多都可以称之为装置,比如战国时期的编钟,就是以各种视觉元素、不同材质综合构造的装置艺术,只是那个时候没有装置艺术的说法;还有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在我看来就是材料构筑、绘画,雕刻等的综合装置而形成的视觉景观。今天谈及到的装置实际上是当代艺术的概念,是建筑、雕塑、绘画等门类艺术分离后的再整合,只是用的材料媒介不同、传达的内容不同而已。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89年做“榫卯结构”之前,可以说我是在西方现代艺术及其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造自己、寻求自我,逐步让自己的艺术回到自身、回到艺术的本体。我在创作实践中用各种材料媒介寻找可能性,从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风格样式、材料与技术表达。当时正处在’85美术思潮的涌动中, 《金属焊接系列》、《没有封闭的空间》、《天地间》等作品参加各类展览并被刊登。此后困惑了很长时间、没有创作欲望,有一种视觉語言方面的危机感,这迫使我反思自己的创作,发现这些作品尽管也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还是受西方艺术影响太多。直到1988年底,我决定要建立自己的语言系统,即如何以新的思想观念去回望本土、审视本土文化资源,进而找到既有中国文化背景支撑、又有独特语言方式的艺术。这成为我新的实验课题。

我从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农业生产工具的构造方式中找到切入点,进行功能性转换,开始了榫卯结构的创作与思考。1989年“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出来后,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邀参加各类展览、在报刊杂志发表,但同时也遭到很多的非议:一是认为榫卯结构不是雕塑,与传统雕塑和学院雕塑没关系,二是认为榫卯结构如果是雕塑的话,这种雕塑谁都会做,不需要进美术学院,跟着木匠学就够了。在今天看来这些重要吗?重要的是我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想表达的东西。

装置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不同于雕塑,但又具有雕塑的材料物质属性和空间实体感,说白了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存物象、技术手段,根据自己意愿进行空间组合构造,或者说是艺术家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个人的想法、创意、思路,是没有可视性的,必须进行视觉语言的转换,变为一种可视的媒介形态。不同的艺术家会以不同的媒介方式去呈现。当“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出来后,大家对它是不是雕塑产生质疑,这是以传统雕塑的定义去看待的,我的这些作品已经没有了雕刻和塑造的技术,而仅是材料之间的榫接与多种物品的构合,其实就是用传统建筑、家具、农业生产工具的技术与方法做出的非实用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装置。所以我的作品参加展览时,一会儿作为雕塑,一会划为装置。其实今天谈论什么是雕塑、什么是装置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适不适合你做,为什么做、如何做、做了有没有意义。榫卯结构并不是我原创的,是中国先民几千来的造物意识和生存方式,是既有的文化现存品,我只是发现和利用了这种材料技术方法作为我表达的语言媒介。东方艺术·大家:您曾提倡城市应该有代表自己的雕塑,为此您也做了很多努力,这个属于城市文化和公共艺术的范畴,显然中国的公共艺术很不成熟,您觉得现在主要的症结在哪里?应如何改进呢?

傅中望: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在此之前大家热衷于城市雕塑,城市有钱才能做雕塑,当时的城市雕塑都是领袖雕像、英雄烈士雕像之类。这类雕塑我认为是功能性雕塑,就是起认识作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或是有这样的英雄事迹。在当今时代,这类雕塑设置在陵园公墓更为合适。而我们现在的公共雕塑,应该是伴随着人们吃、穿、住、行的艺术,符合城市公民需求,能影响人们思想及行为的艺术,是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艺术。可是在今天,我们的城市空间有多少原创的建筑?有多少原创的雕塑?有多少好看又实用的街头小品雕塑?导致中国城市雕塑现状的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做什么样雕塑的决策权并不完全掌握在艺术家手中。建一个东西有时候是命题创作,正是因为这样,城市公共艺术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特别是在中国,它取决于公共环境的设计者,公共设施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最高权力的决策者。

东方艺术·大家:《收·藏·洗·晒》那件装置作品在2012年曾因网络上的一篇吐槽的帖子而被热议,就此可看出大众对艺术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您觉得这是与地域有关还是中国的普遍现象7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傅中望:吐槽的原因,是因为在美术馆晒满了衣服,摆了许多洗衣机、洗衣木盆以及各式各样的收纳木箱。观众发问:看不懂,这是艺术吗?美术馆是挂画的地方,为什么挂衣服?他们在熟悉和陌生中产生质疑。

《收·藏·洗·晒》这件作品在展出时整个长廊空间几乎全是撑的晒衣架,每个晒衣架都挂满衣物,很壮观。这是南方城市霉雨季节后的景象,这种景象已被所谓的城市化或城市文明给覆盖了。在人们的经验中,美术馆应该是展示经典绘画和雕塑的地方,晒衣服就令人惊讶。知道的人晓得是艺术家的作品,不知道的人,特别年龄大的人都不太理解,但是他们又很熟悉,又感觉蛮有意思。在场的观众反应是从哈哈大笑、很激动,突然转向疑惑的神情。我想,这就是公共艺术,既让别人熟悉,又感觉到这个艺术家做了一件和生活接近又有点离谱的事情。我是从生活方式变迁、城市发展的角度来阐释的。大众对艺术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阶段,说明还是需要大力推广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公共艺术。

东方艺术·大家: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您有哪些规划?

傅中望:在创作方法上,我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就是希望作品能够更多的介入到我们的当下、现实,让榫卯这样一个所谓的关系学,或者说是技术也好,能够真正的获得当代意义。在作品的尺幅上,没有明确的规划,可能会很大,也可能会很小。

这几年做展览比较频繁,接下来我需要沉淀下来。我已经到了快退休的时候,当不在体制内工作、相对自由之后,我可能会去做一些更大范围的考察。比如西方家具在制造技术上与中国家具之间的具体差异等等,更进一步地拓展自己的视野。

作者:严虹

第4篇:用不是而是造句造句

造句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用不是而是造句,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用不是而是造句

1,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基本国策。

2, 高明的老师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指点学生自己去学习。

3, 世间最不幸的婚姻,不是不相爱的结合,而是兰因絮果的悲剧。

4, 这支铅笔不是小明的,而是我的。

5, 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景色让我乐而忘返。

6, 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7, 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

8, 这个动物不是驴,而是马。

9, 课外书不是不可以读,而是要有选择的读。

10, 这列火车不是烧火的,而是用电力机车牵引的。

11, 这不是我的拳造成的,而是你过去罪孽深重,自取灭亡。

12, 这不是势均力敌的两军作战,而是兵力十分悬殊的交锋。

13, 水的分子式不是HO,而是H2O。

14, 我不是害怕面对,而是害怕失去。

15, 他的笑不是真诚的,而是虚伪的。

16, 有的单位不是实事求是,而是虚报产量,骗取荣誉,这种唱筹量沙的做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7, 我好困,不是昨天晚上没睡觉,而是睡的少!

18, 事情往往不是败在开头,而是无力為继,半途而废。

19, 挫折不是永久的失败,而是奋斗的新起点。

20, 他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21, 我并不是超人一等,而是采用了在课前先预习,课后再复习的方法,所以学得快,记得牢。

22, 这个题目不是这样做的而是这样做的。

23, 追本溯源,对仗不是文人创造,而是从民歌中得来的。

24, 这次考试不是一般的小考,而是毕业考试。

25, 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

26, 不是因为我跑得太快,而是因为你走得太慢。

27, 承诺不是戏言,而是一种责任。

28, 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拼搏换来了。

29, 不是日本的,而是中国的。

30, 他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的做最后一搏,要取得好名次。

31, 跌倒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32, 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就能学习好知识,而是需要以身实践,甚至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学好。

33, 那一年不是遭遇了地震,而是遭遇了干旱。

34, 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横生。

35, 太阳不是早长远中午近,而是一样远的。

36, 不是我假,而是这世界不许我真。

37, 不是妈妈想说你,而是你太让人生气了。

38, 我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而是这次考试时没看仔细题。

39, 他学汉语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40, 工作不是生活,而是谋生的工具。

41, 不是因为美而喜欢,而是因为喜欢才变美!

42, 我看那群亲友并不是真正关心老先生,而是对他庞大的遗產虎视眈眈!

43, 学习技术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4, 这个人简直就不是总统,而是投机商。

45, 我不答理他,不是讨厌他,而是没什么印象!

46, 你不是光彩夺目的珍珠,而是孕育珍珠的蚌壳。

47, 我认为,幸福不是一种获取,而是一种给予。

48, 不是老师不管你,而是你自己太让老师失望了。

49, 这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50, 这个句子不是你造不出来,而是你懒不想动脑筋。

51, 飘过的不是飞机,而是云。

52, 他对同志做好事不是热情支持,而是冷嘲热讽。

53, 人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54, 你不是雄姿英发的塑像,而是塑像下的一块垫石。

55, 杂志不是信息时代的速食品或粗茶淡饭,而是具有丰富营养且美味可口的大餐。

56, 我们不是历史的始作俑者,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人。

57, 这支铅笔不是小王的,而是我的。

58, 他讲的不是事实,而是编造的。

59, 你喜欢一个人不是让他感到压抑,而是让他快乐,或者愉快,或者幸福!

60, 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复古,前功尽弃。

第5篇:用不是而是甚至造句

学会造句也是小学生要学习的一种能力,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用不是而是甚至造句的例句吧!

1.工作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而是解决好问题或者优质完成任务,甚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誉。

2. 成功不是一件简单而随意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甚至千万倍的努力,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但我们也要记住,即使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3. 这个不是你的个人问题了,而是你的小组问题,甚至影响到了公司的信誉!

4. 他不是学生,而是老师,甚至是作家。

5. 真理往往不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甚至有时候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这个人就是我。

6.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甚至不能有一刻的懈怠。

7. 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就能学习好知识,而是需要以身实践,甚至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学好。

8. 革命先辈换来新中国不是靠流几滴汗,而是用血泪换来的,甚至要付出自己的生命。

9. 天才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而是后天的汗水,甚至只是依靠一份信心和毅力。

10. 矿物资源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11. 人一生下来不是天才,而是不断努力进取的奋进者,甚至是锲而不舍的勇者。

12. 承诺不是简单的信誓旦旦,而是真正去实践,甚至遭遇艰难困苦也不能动摇。

13. 学习不是肤浅地了解,而是抱着怀疑态度去理解、求证,甚至衍生出新的结论。

14. 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不是老师,而是个人的努力,甚至是自己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5. 学习不是肤浅的了解或者知道,而是抱着为什么的态度去理解并求证,甚至延伸出新的结论。

16. 看一个人爱你有多深,不是要看他能带给你多少,而是要看能否有多少就给你多少,甚至是不惜他的生命。

17. 你的提问不是精彩,而是非常精彩,甚至无人可以比拟。

18. 他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非常的聪明,甚至是绝顶的聪明。

19. 这件事,不是你我的错,而是老天的错,甚至应该说是命运的安排。

20. 这次的成绩很差,不是题难,而是你不够细心,甚至说你根本没有用心以来答题。

21. 这不是演习!而是真真正正的实战,你们如果不能保护好自己的话甚至会丧失宝贵的生命!

22.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都兴奋极了,不是仅仅鼓掌,而是相互拥抱,甚至高兴的跳了起来。

23. 不是我不懂,而是我不会,甚至是我完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造这个句子。

24.这次的成绩很差,不是题难,而是你不够细心。甚至说你根本没有用以来答题。

第6篇:怎么用不是而是造句

导语:不是而是表示转折的意思,同学们知道用这关联词怎么造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不是而是造句,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用不是而是造句

1、不是老师不管你,而是你自己太让老师失望了

2、困难不是用来抱怨的,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3、挫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山,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4、这本书不是我的,而是小红的。

5、你这问题不是我不帮你,而是我实在不会.6、我不答理他,不是讨厌他,而是没什么印象!!!

7、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

8、他不是不喜欢和我们一起玩,而是因为家里有太多事等着他做。

9、不是我不想读大学,而是没钱读不起大学。

10、一加一不是等于二,而是等于三。

11、你不是不聪明,而是不认真

1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3、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

14、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明理、以及学有所用!

15、工作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而是解决好问题或者优质完成任务,甚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誉。

16、他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17、我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而是这次考试时没看仔细题。

18、这支铅笔不是你的,而是我的。

19、不是我不喜欢你,而是我们年龄都太小了,我们没有什么未来的.20、挫折不是高山,高不可攀,也不是江河,不可逾越,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1、你提的问题不是太难,而是太伤人脑经.22、看到那轮火红的圆盘了吗?不是灯光的效果,而是黎明升起的一轮红日。多么刺眼,充满希望!

23、小明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乖孩子

24、小名的爸爸不是老师,而是校长。

25、工作不是生活,而是谋生的工具。

26、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横生。

27、不是水滴成就了大海,而是大海的广博成就了水滴。

28、课外书不是不可以读,而是要有选择的读。

29、我不是害怕面对,而是害怕失去

30、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走出来的。

31、星期天我不出去玩了,不是我不想去,而是妈妈不让去。

32、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33、我昨晚做作业做到十二点,不是我太努力,而是题太难了。

34、跌倒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35、不是妈妈想说你,而是你太让人生气了

36、小日本不是想世界太平,而是也想染指中国的南海。

37、那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38、快乐并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39、挫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山,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40、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41、失败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把困难看得太清楚了。

42、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告诉你。

43、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明理、以及学有所用!

44、报警的不是值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45、我好困,不是昨天晚上没睡觉,而是睡的少!!!

46、挫折不是永久的失败,而是奋斗的新起点。

第7篇:关联词“不是而是”造句

关联词作为联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而且性质复杂。使用关联词造句,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把握。以下为同学们举例的关联词不是而是造句,希望同学们能在对词语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一起来看看吧!

不是而是表示的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但是又包含了对前者的否定,对后者的肯定。下面小编给大家总结的不是而是造句:

1、王昭君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昭君墓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碑。

2、现在不是刮的西风,而是刮的南风。

3、挫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山,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4、这本书不是我的,而是小红的。

5、小明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乖孩子

6、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明理、以及学有所用!

7、小名的爸爸不是老师,而是校长。

8、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9、那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10、看到那轮火红的圆盘了吗?不是灯光的效果,而是黎明升起的一轮红日。

看了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联词不是而是造句,同学们是否自己也能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呢?试试吧!

第8篇:用不是而是来造句的例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造句,造句是一种语言的表达能力,那么怎么用不是而是来造句呢?下面是用不是而是来造句的例句,一起来看看吧!

用不是而是来造句的例句

1、挫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山,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不是日本的,而是中国的。

3、他的笑不是真诚的,而是虚伪的。

4、这本书不是我的,而是小红的。

5、我不是害怕面对,而是害怕失去

6、不是老师不管你,而是你自己太让老师失望了

7、不是妈妈想说你,而是你太让人生气了

8、不是我不喜欢你,而是我们年龄都太小了,我们没有什么未来的.9、工作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而是解决好问题或者优质完成任务,甚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誉。

10、快乐并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11、你不是不聪明,而是不认真

12、你这问题不是我不帮你,而是我实在不会.13、失败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把困难看得太清楚了。

14、他不是不喜欢和我们一起玩,而是因为家里有太多事等着他做。

15、小明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乖孩子

16、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明理、以及学有所用!

17、这支铅笔不是你的,而是我的。

18、这个梨不是他的,而是我的

19、这支铅笔不是小明的,而是我的。

20、小名的爸爸不是老师,而是校长。

21、挫折不是高山,高不可攀,也不是江河,不可逾越,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2、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23、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横生。

24、那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25、看到那轮火红的圆盘了吗?不是灯光的效果,而是黎明升起的一轮红日。多么刺眼,充满希望!

26、困难不是用来抱怨的,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27、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

28、我昨晚做作业做到十二点,不是我太努力,而是题太难了。

29、星期天我不出去玩了,不是我不想去,而是妈妈不让去。

30、挫折不是永久的失败,而是奋斗的新起点。

31、挫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山,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32、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明理、以及学有所用!

33、挫折不是高山,高不可攀,也不是江河,不可逾越,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34、看到那轮火红的圆盘了吗?不是灯光的效果,而是黎明升起的一轮红日。多么刺眼,充满希望!

35、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6、工作不是生活,而是谋生的工具。

37、蓝球不是蓝色的,而是棕红色的。

38、人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39、三九天穿裙子,不是动人,而是冻人。

40、不是你穿少了,而是天太冷了。

41、不是英国太强大,而是清王朝太腐朽了。

42、这个人简直就不是总统,而是投机商。

43、这个人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44、他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嚎叫。

45、那一年不是遭遇了地震,而是遭遇了干旱。

46、这列火车不是烧火的,而是用电力机车牵引的。

47、为了环保,低碳生活不是讲来玩的,是必须实行的。

48、这个动物不是驴,而是马。

49、这颗牙齿不是大象的,而是狗嘴里吐出来的。

50、这个不是公鸡,而是母鸡。

51、他讲的不是事实,而是编造的。

52、这不是喝的水,而是洗脚水。

53、老师不是在教育我,而是在恶心我。

54、你不是白天鹅,而是丑小鸭。

55、名气不是文章写出来的,而是嘴巴吹出来的。

第9篇:诚信不是奉献而是资本

——“践行核心价值观 倡导青年好活法”系列谈之二

本报评论员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25日 01 版)

无疑,马云已成为当今年轻人最崇拜的偶像,没有谁比“马云”这个符号更能激起年轻人对财富的憧憬和成功的向往,中国梦的故事在这个貌不惊人的首富身上找到了最好的注解。向往成功的年轻人激动地谈论着马云的财富,热议他的创新、智慧、视野、坚守与成功,却忽视了他身上一个最重要的品质:诚信。

诚信是马云很多演讲的关键词,他说:我一直坚信,诚信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变成钱的,诚信是最大的财富——这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和自欺欺人的陈辞滥调,马云用自己的经历阐释着“为什么诚信是最大的财富”。十年前,谁会相信在网上卖东西的人,谁敢在网上买?现在网购节省时间节省成本,就是因为你相信我,我相信你,诚信这个时候就是生产力。

这难道不正是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的价值密码吗?诚信可能是马云最大的资本,没有了诚信,马云的巨富可能一夜蒸发,阿里巴巴这座财富大厦一夜之间就会坍塌。我们追求成功,对财富英雄和成功人物顶礼膜拜,如果我们耐心地去追溯他们成功的原因,就会看到诚信这种品质在他们的创富神话中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马化腾的格言是“唯有诚信,才能长久”,王健林推崇的是“合作最重要的是讲诚信”,柳传志说“联想品牌核心就是诚信”。

谈马云,谈马化腾、王健林和柳传志,也许很多年轻人觉得这些人离自己太远,也觉得他们身上的诚信有点像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好,我们来谈一个离我们很近的年轻人,谈谈他的诚信故事。

河北保定的80后大学毕业生刘洪安自主创业开早点摊,因炸油条每天都用新油而广受赞誉,被盛赞为“良心油条哥”而成舆论追捧的人物。刘洪安这段关于诚信的宣言触动了很多年轻人,他算了一笔账:刚开始这样做,担心成本增加会亏本,每天倒掉三四斤油价值20多块钱,每月损失五六百块,但我坚持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别人卖4块一斤,我卖5块一斤,没想到虽然成本增加了,价格上涨了,来吃早餐的人却越来越多,盈利也比原来多了四分之一。

从首富马云到我们身边“良心油条哥”的故事,都深刻地阐释着“诚信是生产力”。谈到诚信这种核心价值观,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这是一种强加给自己的道德义务,又要让自己去“奉献”,让自己履行对别人的承诺,诚信是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受益,是一种道德付出和道义负担。其实,这完全是对诚信极大的误解。诚信不是对他人的奉献,而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资本——通过诚信待人而赢得别人

1

的信任,从而赢得尊重、生意伙伴、财富和成功。

我们倡导青年好活法,倡导年轻人践行诚信,就是用诚信打造个人坚实的资本。我们时常用“这个人的信用已经完全破产了”来描述一个人的失败。信用破产,意味着没有人再敢相信他,没人愿意跟他合伙做生意,银行不愿意贷款,朋友不愿意借钱。西方有一句名言,他骗了所有的人,最后他发现他被所有人骗了——说的就是信用破产的恶果。诚信是最大的财富,没了钱可以再挣,没了房子可以再买,没了信用可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我们倡导青年好活法,就是要共同营造一种诚信的社会氛围,活在一个安心的环境中,避免陷入“他人为地狱”的道德荒漠。诚信不仅仅是最重要的个人资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和国家资本。一个失去诚信的社会,没有谁可以幸免于难。如果欺诈横行,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诚信,就会成为一个互相伤害的社会。生产毒面包的虽然自己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面包,但他需要住别人造的房子,吃别人种的蔬菜,喝别人生产的牛奶,诚信这个社会资本的链条一断裂,彼此猜忌互疑中不仅加大人际交往成本,道德生态也会在“不敢扶老人”中不断荒漠化。

我们羡慕和追求财富英雄的成功,自己的信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我们总怀疑摔倒的老人会讹诈自己,因为一次伤害而从此拒绝信任;我们总想享受别人的诚信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自己却不想付出诚信。这种活法,最终让个人信用资本走向破产,社会的信用资本也不断透支。当我们明白了诚信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付出了信任才会收获信任,拥有了诚信资本才会赢得诚信红利,就会理解这样一种活法的意义并去选择它。

上一篇:提升护理质量实施方案下一篇:电影赏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