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2022-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

原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

读完朱自清的这篇抒情散文,我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这样一片月光下寂静、美丽的荷塘,但在这美丽的景色当中,饱含着作者那淡淡的忧伤。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于是在文章一开头便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奠定了低沉的感情基调。也正是有着这不宁静,引领作者去荷塘散心,去寻找宁静。

路是幽僻、寂寞的,月是苍茫、朦胧的,树影是斑驳的,灯光是无精打采的,连最热闹的蝉声蛙声也与“我”无缘,这不得不让作者忆起江南采莲的旧俗,可转眼望着空无一人的荷塘,一阵失落感油然而生。然而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所以我们能在这篇散文中感受到朱自清的或喜或忧。朱自清不是圣人,他只是借这荷塘的月色抒发着自己的思想情绪,也正是这分朴素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不知不觉中,我也随着朱自清回到了大自然,寻到了内心的宁静。

第2篇:朱自清荷塘月色 全文及赏析(模版)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2)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3)的是田田(4)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5)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7)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12)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13),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14)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15)的季节。梁元帝(16)《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17);鷁(yì)首(18)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19)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20)。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1)闰儿:指作者的次子朱闰生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4)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5)袅娜:柔美的样子。

(6)宛然:仿佛。

(7)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

(10)倩影:美丽的影子。

(11)梵婀(ē)玲: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

(12)一例:一概,一律。

(13)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4)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

(15)风流: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16)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17)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妖,艳丽。媛女,美女。 许,默认。

(18)鹢(yì)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鹢,水鸟。

(19)櫂(zhào):通“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类似。

(20)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21)《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第3篇:荷塘月色赏析

今天我要谈的抒情散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一文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我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第4篇: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

《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 第四段描写先写了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一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概括地说,这段描写中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并且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具体到景物描写上,他又是怎样去描写的呢?我们来看!作者写荷叶是说它“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写荷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花在月光下的光华;写荷香用“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写荷波是“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即风吹花叶的颤动声;写荷韵是通过流水的“脉脉”含情来体现的,真

第五段着力描写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不定的姿态。虚实为用,写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单写月光比较单调,因此有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复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衬映下更显得风情绰约了。但是,这里写月色却又处处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作者在这一段描写月色的文字中,运用了很多贴切、妥当的动词,“泻”字给人一种向下倾的实感,使月光有了动感。曾经也有人提出„作者这里为什么用泻而不用照或铺呢?‟其实,问题就在这里。用“泻”具有比“铺”或“照”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再一个“浮”字,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的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还有一“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作者通过写叶、花的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最后,一“画”字含“人为”动作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从设色着墨、行文布局上看,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些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清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有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为用,写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单写月光比较单调,因此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映衬下更显得风情绰约了。这里着力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响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只有几段空隙,漏进了月光,所以“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是在这一团迷蒙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色较浓。即指,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固。这只是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第5篇: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立真言、写真景、抒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孙恒星

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这一喻有什么不妥呢?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但在这里不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当然,课堂教学不同于单纯的文学欣赏,它不能仅仅局限于评价某篇文章的美学意义,而是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传授赏析这类散文的方法:即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散文的语言美,并在分析语言的过程中,去神游文中描写的美景,感受其抒发的真情,以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有效地提高学生欣赏以至写作散文的能力。

第6篇:《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海口实验中学 冯家琦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荷塘月色》了吗? 生:读过了。

师:很好!(板书课题)作为高中的一篇传统课文,现代民主主义战士、著名散文家朱佩弦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笔优美、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赏的佳作,今天我们就再来认真研读一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 生:第

4、

5、6三个自然段。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

4、

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再读一遍,并考虑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物?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教师巡回答疑)

生: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

师:归纳得很好!(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

4、

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 (一位同学表情朗读第

4、

5、6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认为好就为她来点掌声! 生:(鼓掌)

生:好像节奏感还差一点。

师:那就请你为大家再朗读一遍!

(该同学表情朗读第

4、

5、6自然段后,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课文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学生齐读第

4、

5、6自然段) 师: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也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三个问题: 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

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荷叶、荷花、荷香和荷叶下的流水来写的,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来写的,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师:(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那么,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 生: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师:(板书:比喻 拟人) 生: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师:请你举例说明。

生:我认为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特别是„„

师: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但是,你用“荷塘月色图”来概括这三段文字,恐怕不是最好的!谁的图画中能画出荷香呢?

生:能呀!古人不是画了“踏花归来马蹄香”吗?(同学们鼓掌) 师:那你怎么画?

生:画上几只蜜蜂或者蝴蝶不就得了吗?

师:那请问:夜里蜜蜂、蝴蝶还在辛勤工作吗?(同学们大笑)即使我们牵就你一下,就算荷香能画出来,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和谐的旋律”等等,这些都是断然画不出来的。因此应该说,作者这里所描写的除了图画般的美妙之外,还要歌曲般的情韵,梦幻般的缥缈!如此看来,这些文字中还有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还没找出来,谁能告诉老师? 生:以动写静。

师:(板书:以动写静)很好!不过,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有两个非常美妙的句子,就是用通感造出来的,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好!如此看来,第

4、

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以动写静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用于描写的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板书比喻、拟人的表达作用)那么,映衬、以动写静和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分别说一说。

生:映衬的表达作用,老师刚才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师:(板书“映衬”的表达作用)很好!看来你听课是非常专注的,值得大家学习!你是否可以说说“通感”的表达作用?

生:根据文中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我觉得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妙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师:喔!“意象叠加”,“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说得太好了!(板书“通感”的表达作用)不过,我得请教一下,这是你看来的,还是你捉摸出来的?

生:既看了,也捉摸了。(同学们大笑)

师: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捉摸。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捉摸了”而鼓掌! 生:(鼓掌) 生:我觉得运用通感还能启迪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 师:能不能具体欣赏一下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

生: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撩人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

师:太好了!真是被你全捉摸透了!既然这样,能不能也试着仿写一两句运用通感的句子?请大家都动动笔写上一两句。 (学生仿写)

生:坐着小皮艇在湍急的万泉河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 生:万绿园朦胧的夜色,仿佛轻柔浪漫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生:何洁柔媚的表情,犹如一曲温柔甜美的轻音乐,令人沉醉不已。(同学们大笑)

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下面谁来说说“以动写静”的表达作用?

生:“以动写静”就是为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 师:(板书以动写静的表达作用)能举例说明吗?

生: 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通感句基本上都是在“以动写静”。 师:到底是“基本上是”,还是“都是”? 生:(犹豫)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那就请你说说比喻句、拟人句、通感句中哪些不是在“以动写静”?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师:单说“裙”可能是不动的,而说“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要表现荷叶的那种婀娜多姿的动态美。

生:“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师:“明珠”和“星星”都是闪闪发光的,正是“白花”那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动态美的表现。

生:(犹豫)那就“都是”(同学们大笑)

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

4、

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

生:老师,您说: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老师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注意: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继续进一步研读本文的第

4、

5、6自然段,而且要结合整篇课文去讨论研究。下节课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师:不过,老师还要给同学们一个课后作业:背诵本文第

4、

5、6自然段,能不能做到?

生:(异口同声)能!

第 二 课 时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节课的作业吗? 生:(异口同声)记得!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课文的第

4、

5、6自然段一起背诵一下。 生:(背诵课文第

4、

5、6自然)

师:上一节课我们还留下一个讨论题:要真正写好景物,除了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

4、

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之外,还要关注一个重要问题。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这应该是一个什么问题? 生:(异口同声)思想感情!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问题。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本文第

4、

5、6自然段在情感上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生:(异口同声)有!

师:那么,谁能告诉我:作者在情感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本文第

4、

5、6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是十分美妙的,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是美好的。但是,第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很显然,作者此时的心情已经变得非常地不好。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再浏览一遍,然后结合全文讨论一下,看看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生:(浏览全文) 师:现在谁来说说? 生:作者在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的心情自然会变来变去的。 师:请具体说说?

生: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才出门去散心;当他面临“无边的荷香月色”时,心情就变好了;写到第6段末尾时,心情又不好了;当他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时,心情好像又变好了;而最后回家时,心情好像又不好了。 师:何以见得作者“最后的心情好像又不好了呢”?

生:因为作者最后写道:“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口;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显然是作者孤独、寂寞心情的写照。 师:说得不错!如此看来,作者的情感的确是变来变去的。那么,一篇散文就写这种变来变去的心情有意义吗?

生:(七嘴八舌)好像没有什么意义? 师:那作为一位著名散文家,秋实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 师: 现在谁先来说说?

生:我觉得,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下文都是紧扣这句话来写的,所以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文眼。而 “心里颇不宁静”,说明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因此,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全文都是紧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写的,因此“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透过这个“文眼”,可以看出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因此,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我同意他关于“文眼”的说法,但不同意本文着重表现作者矛盾心情的说法。 师:请具体说说。

生:我觉得“心里颇不宁静”是在说心情很不好,很苦闷,也正因为如此,于是就趁着月光来到荷塘边上散心,虽然他看到了美妙的荷塘月色时,心情一下子变好了,但是马上又变了回去。后来尽管他还想用江南采莲的事来排遣自己不好的心情,但是,他最后还是回到了孤独、寂寞的现实之中。所以,尽管作者努力想改变自己不好的心情,但终究还是无法改变。这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极其苦闷的。

师:大家同意×同学的这种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很好,老师也非常赞成这种说法。那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和自己在网上查寻的有关资料来说说,朱自清先生当时为什么如此苦闷呢?

生:因为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位民主主义战士,所以他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

师:说得不错!不过请注意:朱自清先生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民主主义战士,而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大革命的失败,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不可能参加革命,也不可能做反革命;他曾经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战士,面对黑暗现实,他终究还是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所以他只能如×同学所言:“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朱自清先生的这种苦闷,正是他作为一位民主主义战士爱国情怀的体现。如此看来,本文的叙事也好,写景状物也罢,是有着深刻而良苦的用心的,其主题是十分深沉的——一句话:(板书:因为爱国爱家而苦闷) 生:老师,那么我们是否能把“强烈的爱国爱家的情怀”看作是本文的主题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意思,大家怎么看?请互相讨论讨论。 生:(七嘴八舌) 生:我看可以直接把“强烈的爱国爱家的情怀”看作是本文的主题。因为我们必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我看不能!因为如果我们这样来看,那么如老师刚才所说的,作者那种“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就荡然无存了。 师:我觉得两位同学的说法其实并无矛盾,研究把握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不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吗?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正是为了把握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吗?不过,我这里还真有一些可以“见仁见智”的问题要让大家来讨论讨论。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的第三大题:这里共有四则材料,前三则材料都对朱自清的散文作了充分的肯定,而第四则材料虽然是对朱自清的散文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但是以反面批评为主的。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谈谈各自的看法。

生:我喜欢《春》和《绿》中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激情,喜欢《背影》中的那种深挚淳厚的父爱,也喜欢《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那种色彩斑斓的凄婉,同样喜欢《荷塘月色》中的这种低回清丽的苦闷。一个纯真而多情的朱自清总能在我们的心中唤起各种情感的共鸣。 生:我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并不多,无法站到余光中的高度去评价朱自清的散文,但是从我们学过的《春》、《背影》与《荷塘月色》来看,我不赞成余光中批评朱自清“宜于静态的描写,可是想象不够充沛”的说法。就说《荷塘月色》吧,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就是本文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色,而且,从其中所运用的众多美妙的比喻句、拟人句和通感句来看,朱自清先生的想象应该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生:对!请大家听我朗诵几个句子:“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这是朱自清先生《绿》中的句子,难道这些想象还“不够充沛”、不够动人吗?

师:好了,几位同学说得都很有自己的见解,也说得比较中肯。可能还有不少同学要为朱自清先生鸣不平,不过,余光中先生在某些方面对朱自清先生有所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道理,所以我们也不能来一味地批评余光中先生。只是有一点:我们要多读一些书,多一些各方面的积累,不迷信权威,多一些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设法找到余光中先生的《名作欣赏》,对照《荷塘月色》认真作一番研究性阅读,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写下来,要求不少于600字。能不能做到? 生:(异口同声)能! (下课)。

【教学反思】

本教学实录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新课程理念,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具有三大特点:

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

《荷塘月色》的第

4、

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见《课标》第8页 )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见《课标》第8页)

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它有利于“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教学实录积极有效地实践了这种理念。 在本教学实录的第一课时中,学生读书、讨论、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等活动共7次,答问、提问和交流共28人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背诵、浏览课文、讨论和课外作业等活动共6次,学生答问、提问和交流共20人次。这些数据不仅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过程和方法”上的保障,同时也为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绝非是一两节课所能奏效的,必须依靠在长期的教学中真正转变教师的职能,真正确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理念,真正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人格,同时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自己的主体意识,努力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去调整学习心态,去探寻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要实现此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两课时的教学实录中,师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学生的学习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境况的仅仅只有一个环节,那就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关于通感的知识,而其余的时间,学生都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进行着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而且,教学过程中诸如学生对有关问题的争论,答问时的那种执着的辩解,包括学生对课文有关背景资料的查寻占有,在老师追问时的种种表现等等,无不体现着学生较强的主体意识,无不闪烁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光芒,同时也真正造就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收到了让人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课标》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就随之而出现了种种因过分地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化教师主导的教学现象,有的甚至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语文课堂自学;有的只要一上公开课,就是搞那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热闹闹,有的整堂课都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完全忽略了教师的启发引导、释疑解难,更不要说必要的知识讲授,完全置“教师”的天职于不顾。这些现象完全是对语文新课程和对《课标》的曲解,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一种偏失。这也是一些新课程实验区出现语文教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教学实录力求走出上述误区,反朴归真,努力营造着“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为有效地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行积极的尝试。

关于本教学实录是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主要说一下关于教师主导的问题。对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课标》中有明确的解答,就是要“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本教学实录正是根据这个要求去积极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巧妙地选择教学切入点。在本教学实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完全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思路和课文结构的顺序,直接从课文写景抒情的绝佳处切入,集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去学习研究作者写景抒情的精妙手法,引导学生去品赏玩味作者造语设境的审美情趣;其次,对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不可知的内容(如关于通感手法的运用),包括在学生对某些问题争论不清的时候,教师仍然采用讲授法实施教学,忠实地履行着“教师”应有的职责;再次,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密切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偏失和错误,及时地予以引导启发,使其自觉自悟;或者通过讨论、交流、责询、归谬等方法去予以纠正,有时在黑白是非的问题上,“教师”则直接一锤定音,绝不模棱苟且地去做“主体”的配角。正是通过这样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才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得到健康地发展,“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才得以真正形成, 而课堂教学才真正得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

上一篇:绅士淑女下一篇:第一轮复习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