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普法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学生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引领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各地还存在着大量的普通中学。这些普通中学和示范性学校相比,无论从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管理,差距相当明显。进入普通中学的学生,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道德修养都与示范性学校学生有很大的差距。进入学校后,由于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因此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产生了厌学、怕学、懒学情绪。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提高语文成绩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得轻松、愉快,才会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其实,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渴望与老师平等的交流,渴望自由地发表意见。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正视学生的差异与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而对他们另眼看待,甚至把他们看作不可雕的朽木,而应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跟他们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认真透析学生存在缺点的深层根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挖掘潜藏于差生身上的各种有利因素。学生有了点滴进步,都有必要及时地肯定他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的讨论、质疑问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机会。对他们的讨论与回答,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坚持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只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载体,

老师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兴趣、经验,将教学内容向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界等做有效延伸。根据观察,我们的学生由于文学素养比较薄弱,对有比较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小说等文章比较感兴趣,因为即使文章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较难理解,但不影响学生的整体感知;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学素养的不同,学生对外国作品及文言文等兴趣不大。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可以对教材作了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如有的重点篇目则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过于含蓄晦涩则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在课内讲析;从课文的作用出发,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材中的各个部分重新排序,使教学素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应在一定的幅度内进行调整,不要偏离教学目标。

3.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要达到这个要求,语文老师就必须要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平时要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在备课时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逸闻趣事,带到课堂上去,讲给学生听,增强趣味性;教学中多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现在是网络时代,教师不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养,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同时,要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热情去鼓舞学生、影响学生,师生共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4.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所创造。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思考者、分析者、解决者,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真正体验,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同时适当运用提问手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提问维持课堂秩序,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提问也是传达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提问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感受到老师是在公平地对待他,对他还是寄予很大的期望,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5.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将会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积极力量。如,我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快乐学习法”教学改革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每节课发放若干张快乐学习卡,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的一次课堂发言、一次作业、一次良好的课堂表现,甚至上课不再睡觉,只要是学生个人的一点进步,都可能获得老师发放的“快乐学习卡”。期中和期末学校根据获得快乐卡的多少评比优秀学生,予以表彰,而且凭卡还可以兑换不同的学习用品。实行此项措施后,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给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注入新鲜的活力,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是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

真正的语文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应当尽力去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一入学,我就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明确要求全班学生轮流每天收集课内外阅读信息,每节课利用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和介绍,可以讲故事、背诗词,也可以针对一些敏感热门话题发议论、抒感慨。然后,让一两名同学进行简单点评。通过长期训练,效果比较明显:它调节了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给学生以新意,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开展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我们的学生文言知识较为贫乏,对古典文学作品有畏难情绪。为了逐步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本人印发了比较浅显易懂的《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论语》、《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国学启蒙书籍,让学生诵读,并简单讲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也扩大语言信息的储备量。

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为满足学生的发现、研究、探索的天性创造和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快乐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让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也可以在集中上完一个单元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故事新编、知识抢答等活动,寓学于乐。这样,无疑就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7.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讲求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在布置作业中要注意由易到难,设计分层作业。同时作业形式要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提高。作业批改方式也要多样性,尽可能做到面批面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有了方法才能提高效率,有了习惯才能持之以恒。

1.明确要求,加强检查。学生入校后,我强调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学習方法和习惯,从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圈点批注、作摘要、作卡片、作读书笔记等良好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刚开始要带有强制性,做好定期检查。

2.开展“每天向老师提一个问题”活动。要求学生每天针对课文学习的有关内容,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师根据所提问题的情况进行集体解答或个别解答,或者提交学生讨论解决,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等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目标,并检查督促。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肯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正视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方法与效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强化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4.开设阅读课,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语文学习仅靠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习者学习语文所需要的质和量,需要课堂内外的努力和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每两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组织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课外读物。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更好的作品,教师课前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如好书推介、新书简介等,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步走向理性、有序和有效,从而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个性张扬、能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搭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如喜欢写作的,我们让他在文学社里一展才华;喜欢演讲和朗诵的,我们推荐他到学校广播站展示风采;喜欢书法的,我们就鼓励他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让他为班级或学校书写名人名言警句悬挂在教室或走廊等,让学生增强成就感。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点滴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充实,在快乐中成才。

(责任编辑 韦 雄)

作者:何文赵

第2篇:大学生宪法意识与普法途径研究

摘 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大学生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宪法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了解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总结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并分析产生原因,进而探索有效的普法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全体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宪法意识;大学生;普法途径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对全民法律意识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核心,提高法律意识首先要从提高宪法意识开始。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写入宪法,由国家公职人员带头增强宪法意识,此举进一步巩固了宪法的权威性。大学生群体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未来将步入各个行业,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全体公民宪法意识提高的关键,对于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也具有指导作用,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耿怡雪认为:“从对宪法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宪法意识包括宪法认知、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五个方面。”我们也将从宪法认知、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展开调查、研究和分析。

1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情况

为了获得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具体资料,我们采取问卷调研法和访谈调研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首先,我们在“问卷星”平台上发布了“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从2018年12月27日问卷发布到2019年2月9日结束问卷调查,期间共收回112份问卷结果。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包括文、理、工科及艺术各个专业学生。调查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答卷人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年级、专业和政治面貌。第二部分为宪法知识调查,包括宪法内容、宪法认知、我国宪法发展历程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对宪法学习运用情況的调查,包括学习宪法的途径、对学习宪法的态度和履行宪法权利义务情况等。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分别进行访谈,获取更多无法通过调查数据反映和不适合通过问卷进行调查的详细信息。

综合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宪法认知缺乏。被调查者十分明确宪法地位,例如“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一问题全部回答正确,但对宪法基本内容缺乏了解,“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需要多少代表多数通过?”的问题则只有34.8%的人正确,而“您认为哪些机构属于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仅为21.4%。第二,宪法情感淡薄。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宪法缺乏兴趣,不了解宪法发展历程,不关心宪法发展现状,“现行宪法颁布的年份。”这一题目正确率只有43.7%,同时有96.4%的同学没有主动学习宪法知识的经历,其中91.1%的人是因为“不感兴趣”。第三,宪法意志消极。普遍反映为宪法权利意识较差,没有依宪行使自身权力,也不认为宪法能够帮助维护自身权利,关于“您认为下列哪些权利属于我国公民的宪法权利?”,有66.9%的同学能够正确回答,但是对于“宪法规定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权?”这一问题,仅41.9%的同学了解。第四,宪法评价失当。学生更多从政治角度而非法律角度去看待宪法,认为宪法于自己并无交集,例如在“你对宪法的看法”这一开放性问题回答上,部分同学表示“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当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并不能像普通法律切实保护个人利益”,且有80.9%的同学因为认为宪法“用处不大”而不去主动学习宪法,将宪法视为“高居庙堂”之物;第五,宪法信仰尚未树立。哈罗德·J·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写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宪法信仰是宪法意志的最高境界,在宪法认知尚存在缺失的当下,我们还难以谈及宪法信仰,但努力树立宪法信仰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 宪法知识教育不系统

经过访谈了解,大部分同学对宪法内容早已熟知,只是不知道这部分知识来源于宪法,即对宪法的概念十分模糊,甚至不了解宪法有什么作用。宪法知识从初中开始就融入政治课程,大学期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则成为宪法普法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从未间断对宪法知识的学习,只是宪法尚未在大学生心中形成明确的认知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中学阶段教师教学重点在考试内容上,并未对宪法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纳,大学阶段老师也会秉持实用性更强的目的,法律基础部分侧重于向学生讲解与本专业相关或实用性更强的法律,宪法则被一笔带过,导致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形成对宪法系统性的认知。宪法知识是宪法意识的初级层面,也是宪法意识形成的基础,没有掌握系统的宪法知识,会对宪法意识的形成产生极大的阻力。

2.2 宪法实践的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不能付诸实现的宪法只会成为“闲法”。大学生只有不断通过实践,运用宪法知识,培养宪法情感,坚定宪法意志,才能形成正确的宪法价值观念,进而提升到宪法意识的更高层面。但是,当前社会对宪法践行问题关注较少,家庭宪法教育观念滞后,学校宪法实践教育部分也存在空白,这些都使得大学生进行宪法实践的机会稀少,对宪法的认同感自然无法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不利于宪法意识的进一步形成。在回答“希望通过哪种途径学习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这个问题时,被选择最多的三项分别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案例分析”,所占比例依次为75%、50%和40%。

2.3 宪法意识与“无讼”观念的冲突

在两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人治”思想深入人心,等级观念和群体文化被普遍接受。一方面认为法律是政府为维护秩序使用的惩罚工具,而不是公民为维护自身权利采取的手段;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群体的“和谐”,也会选择息事宁人,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以追求“无讼”的状态。这与宪法的核心意识——权利意识是完全相悖的,而碎片化的宪法知识和欠缺的宪法实践机会显然无法与根治千年的“无讼”观念相抗衡,这种观念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阻碍着大学生宪法至上意识的形成。

3 大学生宪法普法途径

3.1 改进课堂授课方式

课堂教育仍是高校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高校对宪法教育的重视性十分必要。一是高校增加课堂授课中宪法内容的占比,保证学生对基本宪法知识的掌握,同时将宪法内容融入课程考核,以增加学生对宪法的重视程度,提高宪法在大学生法律知识体系中的存在感。二是调整教材中宪法部分教学内容的结构,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明确宪法概念、掌握宪法知识、了解宪法意义。三是教师丰富授课方式,如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活跃课堂宪法学习氛围。

3.2 建设宪法教育平台

宪法普法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育,宪法意识的形成需要持续性的培养与教育,但是专业知识才是高校对学生的教学重点,因此能够进行的宪法课堂教育是十分有限的。构建高校宪法教育平台,首先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宪法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的宪法意识培养;其次由平台专门负责校内宪法普法活动的开展,利于提高普法活动质量;最后还可以与司法机关和法律机构合作,开展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案件的机会。如果高校技术条件允许,可以开设网络宪法教育平台,推送宪法资讯和平台近期动态,方便学生使用。

3.3 创新宪法普法模式

法律条文的枯燥和普法方式的单一通常是学生对法律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高校可以通过丰富普法方法、创新普法模式,将宪法普法与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社会实践、主题比赛等形式的校园活动相结合,既将乏味的知识学习转化为轻松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许多践行宪法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宪法,有助于加深对宪法的理解。

3.4 发挥辅导员指导作用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主要负责高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小法意识培养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求辅导员队伍强化自身法治思维,提高普法能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而后定期配合主题活动和时事新闻召开班会,开展宪法普法宣传,强化学生宪法意识;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宪法、践行宪法的活动,必要时可采取一对一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

3.5 充分利用學生组织

大学生活中,诸如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活动占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同各个学生组织联系的密切程度不亚于班级,而且相比于班级,学生组织具有人员更少、组织更灵活、活动更容易展开等优势,如果能充分利用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开展宪法普法教育,自然植入学生组织,大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宪法教育,普法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4 结语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高校大学生宪法普法途径,同时这些途径对于普通法律普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核心,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高宪法意识只是第一步。从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开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宪法意识培养方法,一方面有效引导大学生知宪法、守宪法、用宪法,逐步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另一方面将大学生群体作为宪法普法途径探索的“试验田”,研究出系统、有效、可操作性可推广性高的宪法意识培养方法,为全社会普法提供经验参考,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在全面推动贯彻实施宪法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怡雪.大学生宪法意识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6.

[2]刘丽霞.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究——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7,(22):245-246+255.

[3]王东红.大学生宪法意识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83-84+90.

[4]高转辉,张白雨,刘根.浅议大学生宪法观念及其培养[J].老区建设,2016,(04):53-54.

[5]王东红.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生宪法意识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90-93.

[6]杜东泽,刘贵明,龚旭,李凯凯.高校大学生普法教育平台建设[J].法制博览,2018,(30):243.

[7]王佳楠.高校辅导员普法工作实现途径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05):103+99.

[8]许小石.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探讨[J].才智,2015,(32):193-194.

作者:王雪薇 马爽 袁思梦

第3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体会

【摘要】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根据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创设情境 培养 语文学习 兴趣

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兴趣一旦激发,就会像智慧的火花一样喷发出来,那么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为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怎样在教育实践中启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首位是有根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那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上下功夫。譬如: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以猜谜的方法让孩子记忆生字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牛过独木桥——“生”。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碧”。

二、利用阅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善用资源,让阅读教学成为充满乐趣的生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利用和借鉴的。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课本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字理图。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帮助孩子学习汉字。只要我们引导得法,自然就能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孩子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孩子记忆。这一过程能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同时也强化了记忆。

三、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上好课,是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科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證。语文课堂要有教师智慧的预设,机智的发挥学生才能体会学习的惬意。在低年级独体字教学中有很多字都是加一笔,减一笔,变一笔的。如:日——白(目由甲申电田)——口——中;王——主(玉)——土(干)——壬。可引导孩子观察,比较两个字的一笔变化。然后记住字音,分别组词,这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汉字的积累和记忆。课堂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迸发,这一互动过程必须是宽松和谐的,和学生一起创造这样宽松的互动氛围,孕育智慧的氛围,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是交流平台的预设。

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的见解主要来源于多读书。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根据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而是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教师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鼓励和帮助。汉字是属于表义文字。在形声字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qīng”,整个字也读“qī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孩子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就需要语文教师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

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儿童爱好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应采取多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让儿童的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开放其脑让其自由思考,开放其口让其自由发表,开放其手让其自由操作,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我常常采用以下活动方式:1.竞赛。歇后语对抗赛、成语接龙赛、编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猜谜语比赛、演讲比赛、读诗绘画比赛等形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当这种方式与儿童的集体荣誉感融为一体时,就很快由个体的外部动力转化为个体的内部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2.尝试。这其实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活动。我在学生进行了有铺垫作用的训练之后,寻找出一般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在顺应了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心理发展特点上提高创造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尝试编儿歌、猜谜语、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3.表演。学生天性好动,喜爱表演。我有时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出生动的情节,有时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等。这样,尽可能地为每论文格式个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制作等实践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感受、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语文能力。4.游戏。我常把活动课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或者在活动课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诱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置身于活动中,在玩中学。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生产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参考文献:

[1]谢娟.如何激发小学语文学习兴趣[J].华文周刊,2016:37-45.

[2]王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6-60

[3]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课堂小学语文[J].江苏学报,2016:20-30.

作者:陈家玉

第4篇:六五普法教师普法学习心得

本人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系统研究与分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积极拓宽思路,大胆改革创新,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依法治理各项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法制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提高。

普法依法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没有现存和固定的模式。因此,它在理念上也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深化。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五五”普法启动的有利时机,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不断改进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实现发展和创新,提高工作指导水平。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保普法工作有序开展,是普法工作的进步,也是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具体表现形式。不抓执行就容易走过场,影响法律的严肃性。普法工作法制化,既是一种法律的强制,也是一种工作程序的要求,既是对普法工作作出硬性规定,也是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的一种约束。加强监督工作,是普法工作法制化的重要内容,只有依法监督才能保证依法行政。当前,监督的重点是国家机关权力的运用,工作人员行政活动是否合法有效和普法经费的合法使用问题;监督的主要方式是人大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等。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措施,促进普法工作法制化的形成和发展,对营造良好社会主义法制环境也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黄川中心小学 王芳

六五普法教师普法心得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了《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了《教师法》,《

普法》„„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的法律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

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六五普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黄川中心小学 陈慧

六五普法教师普法学习心得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教育工作。

黄川中心小学 陈宝林

六五普法教师普法学习心得

六五普法即为《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简称。其目标:在公民学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法治观念和法治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价值观和良好法治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人要求也不尽相同。

教师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的法律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通过学习六五普法,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有义务和责任去学习和静下心去写写心得。

通过学习教师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黄川中心小学 孙克龙 六五普法学习“五五”普法心得体会

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五五”普法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新一轮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过去20年里,全民普法教育在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法治保障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普法教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还较明显。如何搞好第五个五年普法教育,我们认为: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突破重点、难点和盲点等薄弱环节上,通过攻克薄弱环节来提升“五五”普法教育的质量。

一、薄弱环节制约着普法教育的质量

我国的普法教育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普法教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全民普法教育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转型、企业转制、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各种利益调整的主要特征,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基层普法轻自身学法的问题。会上要求多,会下落实少,对下要求多,对己要求少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对普法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区的普法教育发展不平衡。

黄川中心小学 王婷

六五普法教师普法心得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应该说,在“四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构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在工作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法制副校长素质不高,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且讲课形式单一。简单枯燥,导致有的学校法制副校长没有切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一些学校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尤其是流动人员法制教育难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大趋势。仅新都目前就有外来流动人口10万多,占本地人口六分之一。他们一方面为新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压力。

我也感到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多年来,在推进全民普法教育中,各级政府一直将农民的普法作为重点来全力推进。特别是各地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开展“综合示范村”以及“法律明白人”创建活动为契机,使普法教育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进。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普法骨干紧缺和政府投入不够等因素,使普法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黄川中心小学 乔丹

六五普法教师普法心得

普法教育质量不高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有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的问题,也有主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因此,在推进“五五”普法中,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以提升普法教育质量。在建立法律保障制度中,我们认为,应构建以下四个保障机制:

(一)要构建普法教育组织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组织保障机制。不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普法组织机构,而且还要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不能让普法机构成为摆设。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都有普法的组织机构,但一些单位的普法机构作用不大,工作推进不力,普法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确立普法组织机构的职能和权限,让它们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

(二)要构建普法教育责任机制。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这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否则共同责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构建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

(三)要构建普法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不沟通、开展工作单打一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必须树立“大普法”观念,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整合资源,这样,普法教育才能与其他教育互为侵透,协调发展,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够提高。

(四)要构建有效的普法教育考评机制。在普法教育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考评机制,但一些单位考评的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普法质量。因此,要从法律制度上对普法教育的考评机制予以确认,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部门考核、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等问题,把一切考核纳人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考核的轨道上来,增强考核的权威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普法教育与其它工作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普法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五”普法既要开拓创新,又要加强基础性工作;既要求发展,又要继承过去的优秀成果及其成功经验。

黄川中心小学 陈红

六五普法普法心得

通过这次六五普法,我再次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六五普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教师的本质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的法律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教师的基本权利。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课程,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学习法律。

黄川中心小学 孙克珍

第5篇: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全民普法是一项中国特色的法律普及活动。从1986年开始,我们连续实施了5个五年普法规划,广泛普及宪法和法律知识,深入推进各项事业依法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真正做到全社会都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依然任重道远。从这个角度讲,全民普法没有终点,要坚持打持久战,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正在由立法转向执法、司法和普法,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将成为新时期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法制宣传是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尊重法律权威,提升全民法律素质,通常简称为“普法”。法制宣传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讲,法制宣传是一项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全民普法,要不仅仅满足于普及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和培育法治文化,努力形成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成为学习的重要主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法治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比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为艰巨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育。新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更加致力于培养公民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把尊崇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全体公民的血脉之中,融入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融入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也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尊重权利和遵守法律为荣,以滥用权力和违反法律为耻。对于行使公权力的国家机关而言,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法为尊,尊重和保障人权,对约束公权力的法律要有一种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应有的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法治精神才能内化为政府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政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和树立威信。当然,法治精神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全民总动员的漫长的实践过程。

全民普法,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根本目的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首先和关键是提高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唯有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依法办事,才能带动和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探索领导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制度,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学法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依法执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自身依法办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把是否认真学法、真正懂法、准确用法、自觉守法作为选拔干部、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往往是最好的普法课堂,要鼓励和要求行政“一把手”出庭应诉,充分发挥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对依法行政的倒逼效应。

全民普法,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力量对普法工作的参与度,打好“大普法”这张王牌。全民普法实质上是一项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具有浓厚的社会参与性和社会动员性。离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普法工作将寸步难行。“六五普法”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必须实现全民普法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全社会总动员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形成普法主管部门宏观指导、各部门各行业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普法的格局。充分发挥普法志愿者的作用和现代媒体的优势,大力扶持民间公益性普法组织。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媒体、高校、社区乃至个人组建的民间普法热线、普法工作室、免费法律咨询热线和法律服务网、普法志愿队等等公益性普法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同时,民间公益性法制宣传大多面临资金短缺、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纯粹的政府包办型普法模式是行不通的,民间公益性普法组织大有可为。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全民普法,要注重普法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力求实效,避免孤立地就普法抓普法。普法工作要尽量与司法工作、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治工作有机结合,实现普法效益的最大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普法工作可以和几乎每一项具体的法治实践工作对接,融入每一项具体的法治实践工作,这就是普法工作的优势和特色。我们要消除普法工作的部门本位色彩和普法与其他法治工作两张皮的观念,树立“大普法”的观念,进一步推进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的融合,形成大普法的合力。

第6篇:学习普法心得体会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它既需要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完善的行政执法、司法、监督体系,又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逐步提高。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以前,许多教师不懂教师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故有法等于无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通过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我认识到:国家在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教师不安于现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置于脑后,做出了有违教师形象的事情。

教师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充当着多重角色。作为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美德。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因此有人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对教师的苛刻与责备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做教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宽阔的胸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师面对成千上百性格各异的、情绪不宁的学生时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不过这种压力也造就了教师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青松般的性格,但教师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师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的粗暴的方法,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有力的打击、惩处。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导,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意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

第7篇: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乡村学校的教师,我们是最基层普法工作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宣传。

一、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如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做到与时俱进。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对学生的普法知识我们应从侧重普及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到增强小学生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应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小学生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 教师应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学校宣传法律知识的主要力量,教师学法非常关键,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学生是学校中的主体人群,学校的普法工作必须以学生为重点,大力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学校的普法工作任务。我们在日常的少年儿童法制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在活动中丰富教育内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

第8篇: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六五”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张 永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普法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六五”普法已经开始一年多了,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乡村学校的教师,我们是最基层普法工作者,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宣传;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审视与思考,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认为要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人民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树立正确的普法观念。普法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事业,其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们这样长期浸透在封建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坚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把功夫下在对广大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上。

(二)是树立科学的普法理念。对学生的普法知识我们应从侧重普及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教育,转到增强小学生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应从侧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学生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

(三)教师应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学校宣传法律知识的主要力量,教师学法非常关键,承前启后,影响深远。教师学法可以采取自学、听讲座和考试相结合地方式。在教师中通过开办讲座,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制定各自的普法教育计划,并落实到每学期的政治理论学习中。

二、讲究方式,措施有效,努力提高学生法制教育效果

学生是学校中的主体人群,学校的普法工作必须以学生为重点,大力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学校的普法工作任务。我们在日常的法制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在活动中丰富教育内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

(一)抓好学校法制教育阵地。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做到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学校每学期都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学生每月组织一次普法活动,每半年上一堂法制课。学校统一聘请政法、基层派出所领导或业务骨干担任法制副校长,聘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法制教育纳入对学校、教师、班级、学生的综合考评内容。各年段、班级组织主题班会、法制演讲、法制辩论会等法制实践活动时,每位学生要学习一至两部法律法规,写一篇学法心得体会。

(二)活化法制教育形式。

为了加强在校生的法制教育,我们应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多管齐下,严格措施,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了“教”、“听”、“读”、“写”、“察”等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教育效果。

1、是“教”,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思想政治课、品德与生活课、团队活动、班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2、是“听”,采取听取法制教育专题报告和法制教育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各种基本常识。

3、是“读”,即组织学生阅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书刊,观看法制教育资料图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或者生动形象的法制图片,使广大师生直观地接受法律知识教育。

4、是“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禁毒、禁赌、禁黄等图书展览,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

三、联系实际,互动协调,夯实学生法制教育基础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需要校内外相互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了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我觉得学校可以基本做到:一是加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使学校环境更具有艺术性;二是在校内设置名人雕塑、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标兵榜等宣传阵地,悬挂“校园之星”图片、张贴学生艺术作品、征集展示学生“绿化警语”,使校园环境更具有激励作用;三是建立校陈列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校史校誉教育;四是设立黑板报、专刊、文化橱窗、读报栏,开辟法制教育专栏,使校园内处处见法;五是利用校园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自办节目,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

2、积极指导家庭教育。一是举办家长学校,家长法制教育工作站,坚持每学期开展1-2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二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三是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先进教子经验;四是建立“家校联系卡”,架起学校和家庭的桥梁;五是坚持每年暑期印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对学生假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明确要求;六是定期向学生家长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家校联系的加强和对家庭教育系列指导,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

3、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凝聚作用。利用业余活动对学生进行纪律法制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集体观念。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帮助教育职能,以增强学生抵御各种不良现象的侵蚀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抓“创安”、抓整治。以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为载体,切实做好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根据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标准,结合各班实际,制订出各班自创工作方案,建立“创安”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学校从上到下,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分解落实到每位老师身上;把“创安”工作作为年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增强了学生自防自治能力,预防案件发生。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广电等部门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台球室、游戏机室、录像厅和歌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和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着力治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社会现象,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9篇: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榆中县邴家湾学校

邴彦军

教师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充当着多重角色。作为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美德。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因此有人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对教师的苛刻与责备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做教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宽阔的胸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师面对成千上百性格各异的、情绪不宁的学生时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不过这种压力也造就了教师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青松般的性格,但教师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师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的粗暴的方法,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有力的打击、惩处。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导,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意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将一些原来形成的工作机制、工作做法规范化,用规范化建设来提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整体水平。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把整个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全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现阶段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入到为祖国培养人才这个伟大事业中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身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未来贡献一生。

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榆中县邴家湾学校

邴彦军

教师在享有权利的

也应

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一名

教师我该

的义务和遵守的

规范在护法》《五五普法》后让我更工作中规范的思想和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规范来要求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重每

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不再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知识的容器而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

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

彻底

那种把老师知

的大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脑知识储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有天渊之别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

的学生亦如此

人与人之间

差异调动每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教学、分组教学与性、教学

性让每

学生

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

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

便更需要

起来;在教育过程中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五五普法》来规范和鞭策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

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才得以使

的事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业走向辉煌使的教育

健康成长

普法学习心得体会

榆中县邴家湾学校

邴彦军

最近学校开展了“五.五”普法学习活动。我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明确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宗旨,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各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因为这次学习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我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学习了《教师法》等重要理论,通过学习,本人受益非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学习的感想:

一、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

二是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识修养。新形势下新的理论知识层出不穷,业务知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学过、看过、听过即可,如果钻研不深不透,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做得不到位,就会对工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加强业务进修,才能满足新时期对教师要求的“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研究型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于教育教学这项本职工作。

三是工作作风上需严谨,在工作标准上要够严格,才能尽善尽美。比如加强横向联系,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发现自己创新工作上做得很平凡,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把握不够,以后应多向有工作成绩的老同志学习。抓住学习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对教育多一份执着,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怨言。时刻以共产党员先进性、模范性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献身教育事业,争做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是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它对学生潜意识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应该加强师德的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力。

上一篇:丹麦留学签证攻略下一篇: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