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移民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志愿服务队的引导、组织和管理,做到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制度化;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内容;并且有学校资金的投入和社会的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扶贫移民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扶贫移民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篇1:

凉山彝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道德的提升与践行

摘要 彝区通过“移民扶贫”、“文明新村”、“百乡教育扶贫”、“彝家新寨”、“挂包帮”、“对口帮扶”、“百村示范”、“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一系列乡风文明活动的创建,变革了彝区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推动了彝区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 彝区 农村居民 道德践行

乡风文明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有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活动,具备文明健康的公共活动场所。乡风文明还意味着村民关系和谐,法制意识强,形成了依法办事、依村规办事的新风尚。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13年末户籍人口30.73万人,其中:彝族人口为30.12万人,占总人口的98.0%。农民人均纯收入4919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774元。昭觉县为全国扶贫重点县,近年来,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昭觉县实施了“移民扶贫”、“文明新村”、“百乡教育扶贫”、“彝家新寨”、“挂包帮”、“对口帮扶”、“百村示范”、“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移风易俗、禁毒防艾、环境治理、农村学校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乡风文明活动的创建,使彝区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彝区群众文明素质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提升。

一、彝区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昭觉县自新农村建设以来所采取的“移民扶贫”、“文明新村”、“百乡教育扶贫”、“彝家新寨”、“挂包帮”、“对口帮扶”、“百村示范”、“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板凳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后,带来了乡风文明的巨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启动“板凳工程”,提高生活质量。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通过结对帮扶、社会捐助与自主添置相结合等方式,为每位农户添置床铺被褥、锅碗瓢盆、餐桌凳子等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用具。动员干部职工向每户农户赠送3根板凳,以小板凳推动大工程,以小板凳促进大转变,引导群众从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做起,主动转变生活方式。同时继续抓好“一池三改”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和普及现代生活炊具进农家活动,改善其基本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2、加强村庄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搞好入户道路硬化,房前屋后路旁栽花种树,有序规范和控制牲畜在村寨公共活动场所敞放,禽畜粪便及时收集入厕,净化绿化美化村寨环境。同时,继续推进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加大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实施力度。

3、优化房屋功能布局,改革民居建筑习惯。抓住“百村示范”建设、彝区“三房”改造和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契机,改造和优化房屋使用功能,使生活区与饲养区相分离,保持堂屋、卧室、厨房、杂物房、厕所、畜圈等相对独立,搬走门前一堆肥,结束人畜共居的历史。

4、摒弃陈旧腐朽观念,弘扬时代新风正气。探索和推行切合农村实际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行喜事新办,转变自由恋爱服从高额身价许嫁,攀比摆宴的现实婚姻习惯。大力倡导丧事简办,切实转变薄养厚葬、攀比举丧而导致倾家荡产的现实丧葬习俗,倡导健康文明的良好风尚。

5、建立农家书屋,推行文化“三下乡”活动。2013年建立农家书屋268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47个。稳步推进文化“三下乡”活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社区文化”活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基层村干部的作用,依托村级综合运动场和村支部活动室,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抓好村级文化广播站建设、广播电视通村入户、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工程;2013年电视人口覆盖率89.00%,广播人口覆盖率84.99%。

6、强化中小学校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将“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做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使广大学生成为“健康文明新生活”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7、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改善群众医疗条件。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2013年参合农民21.31万人,参合率达96.27%,全年统筹支出医疗费用补助5256.45万元。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68个,病床位5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3人,其中执业医师188人。在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防疫人员43人;乡镇卫生院47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1人。

8、社会保障就业事业进一步推进。2013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7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31人。社会福利与救助力度加大。城镇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4673人,保障金累计支出1101.1万元;农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55492人,保障金累计支出4623.6万元。全县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个,床位数551张。

二、制约彝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

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彝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导致村容村貌脏乱差。文化落后造成的部分农户思想守旧,安于现状,养儿防老、重男轻女,违规超生等落后计划生育观念,使昭觉县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凉山州平均水平,如2013年昭觉县的人口出生率16.13%,同期凉山州为12.73%,四川省为9.9%。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城城镇化率较低,2013年19.15%,同期凉山州30.57%,四川省为44.9%。薄养厚葬、攀比举丧而导致倾家荡产的现实丧葬习俗;服从高额身价许嫁,攀比摆宴的现实婚姻习惯;拐卖妇女儿童、家支干政等违法犯罪活动。艾滋病感染率逐年增高,禁毒防艾工作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彝族传统文化推崇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理念;彝族地区,家支制度、以毕摩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以及习惯法等影响着广大农牧民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和态度。在人际交往方面,彝族传统文化注重尊重他人,团结友善和谐相处其文化精髓值得继承和发展。彝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户,只有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择适合彝区的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模式,才能确保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充分利用彝族传统道德经的学习宣传机会,修订和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发挥制度和自治组织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彝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道德提升的对策

凉山州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自2010年实施以来,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开展移风易俗、环境治理、学校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引导群众摒弃随地而坐、席地而卧、裹毡而眠、三锅桩炊煮、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主动移风易俗,树立清洁卫生、勤劳节俭、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等新观念,营造健康文明生活环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以生活方式转变带动生产方式变革。

1、关注农村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爱心家长、学校教师为主体,成立“村级少儿托管服务站”和“夕阳红老人救助站”,购置玩具、书籍、棋牌和乐器等,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提供活动场所。针对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发展能力不足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摸底调查、制定单户帮扶计划,定期上门服务,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幸福家庭。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放飞鸽”、家支干政、算人命金、门徒会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确保农村的平安和谐稳定。

2、教育事业发展不足,制约着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快边远地区薄弱学校改造,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意义重大。通过扩大寄宿制教育,实行学龄儿童网格化服务管理,贫困村实施“一村一幼”义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和学生营养午餐供应,让贫困村的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加强“双语”教育,将民族语言、文字等元素融入学校教育中。

3、弘扬民族文化,组织群众参与达体舞、彝族克哲、尔比尔吉、口弦演奏等比赛活动,大力发掘民间传承艺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积极开展彝族摔跤、斗牛、斗羊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项目,组织农民运动会,深化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教育引导群众讲文明、尚科学、除陋习、树新风,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

4、以禁毒防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对吸毒人员实施强制戒毒,通过“支部+协会+家族”的模式管理,加大对毒品的打击力度,广泛开展“法律进农家”活动,面对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千方百计解决配套资金缺口,加紧实施完成307、208省道改造工程和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任务,扎实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田水利、通信等基础建设,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以公路沿线乡镇的产业集聚、彝家新寨为抓手,使优势乡镇率先崛起。

6、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加快建设5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100万头肉牛羊养殖基地、30万亩低代脱毒马铃薯基地、全省最大的新资源食品玛咖基地,筑牢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搭建就业平台,加强劳务技能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加大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培训与有序输出务工的力度,依托青年创业培训中心,在抓好多种专业劳动技能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加强法律知识、普通话、依法维权等教育,不断适应新型劳务需求,拓宽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渠道。

作者:陈建军

扶贫移民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篇2:

师范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成效探析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志愿服务队的引导、组织和管理,做到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制度化;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内容;并且有学校资金的投入和社会的关注。

师范生志愿服务活动德育成效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工作获得了迅猛发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学生志愿者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奉献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在师范院校的德育教育载体中,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已日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载体之一。随着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在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成效

徐州幼专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毕业生全员就业为宗旨,其办学理念促使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不论是教务处的课程设置、教育实习、教学管理等,还是学生工作处、团委及其他处室的工作安排,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志愿者服务活动则更是我校建校以来学生管理中的一大特色,早在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前,我们的学生就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为学校赢得了赞誉和口碑。

《2011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人们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融入感,觉得能够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向。”实践证明,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让自己获得幸福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更能体会到助人的可贵和验证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增强作为师范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因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德育成效。

1.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以及所谓的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念对当今师范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师范院校思想教育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推崇集体主义原则。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服务他人,倡导为国家、为人民尤其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出贡献,把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最上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引领着师范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参与各种公益服务,从而使他们在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的同时,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且他们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人的尊敬和肯定,从而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于是,他们懂得了只有当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相一致时,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才可能使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这种人生观境界是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应该追求的,只有这样,才能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师范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同样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志愿服务活动则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改造自己,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社区服务、扫除文盲活动等,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服务于社会,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认识到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不断强化和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走上社会积蓄了能量。

其次,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这一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其社会阅历,增长了其知识才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等等,正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总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种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完全符合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对于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校园内,志愿者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从我做起,理想在这里放飞”演讲比赛、“我的青春别样红”诗歌朗诵大赛、“掠影校园,美在瞬间”主题摄影比赛、“幼师学生行为美”竞赛活动、“展礼仪风采,炫多彩青春”文艺演出活动等,他们运用自己的文笔、口才,向同学们传递“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礼貌待人,行为文明”的优良校风;运用手中的相机或手机留下校园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大家共同见证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专业技能充分展现新时期幼师生的风采和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同时,志愿者们还通过自己组织的手拉手活动、爱心传递活动、“我爱校园”清洁活动、“低碳环保、从我做起”活动、“勤俭节约,从我做起”活动,等等,向老师和学校展示了他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祥和氛围,同时将爱的种子洒满校园;他们立足校园做好事,从我做起,促使了校园的净化和美化。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创设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其次,志愿者们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时,用实际行动为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还通过社会宣传、现场咨询等形式,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公众,唤起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关注。志愿者通过自己的一些实实在在的行为感染周围的群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类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另外,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节日里,志愿者们就分别走向广场、走向社区、走向人群聚集的地方进行环保宣传,向人们传播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推动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

我校刚升格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跨入了全国高校行列,它虽然年轻,但富有朝气和和活力,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从各方面努力打造自身的大学形象。因为大学形象直接关系到我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和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关系到我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则促进了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

首先,志愿服务活动给了学生展示在校学习成果的舞台,但也检验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校园内营造了“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学生通过博览群书、勤学苦练,既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又提升了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度,也展示了我校育人的知名度。

其次,自我校办学以来,学校就把学校的形象建设与人才培养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特别是学校跨入了高校行列以后,更是注重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挑选出高质量的学生担任志愿者,走出校园作为学校形象的代言人,他们的言谈举止、文明形象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突显了学校办学的水平、能力和成就,体现了学校的竞争力。每一个志愿者都是大学的名片,是大学流动的广告,他们的能力、水平、气质标识上了学校的印记,他们的志愿行动为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

二、继续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手段和途径,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重视,学校内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校内校外到处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因此,学校加强对志愿服务队的引导、组织和管理更有利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志愿服务活动要实现制度化。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一套志愿者招聘、培训、调配、使用的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计划、建立协调管理机构和有效的考评机制,在学校内推行“一个团队,一个品牌”,促使每个志愿服务队更好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

其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可进一步拓展。目前,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基本局限于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而国外的志愿者行动已经拓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托日、老人托日、保护妇女、移民安置、社会义举、民权、社会正义、文化、艺术、社区开发、有计划地支持残疾人、艾患者”,等等。学校管理部门可根据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将活动内容向文化、艺术、社区开发等方面拓展,从而有效提升活动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再者,志愿服务活动要有学校资金的投入和社会的关注。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境都不太富裕,志愿活动的经费需要学校的支持和社会的赞助,仅仅局限于主观上的重视还是不够的。

总之,师范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其益处是毋庸置疑的。为了确保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下去,学校就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促使师范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日渐成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卫建国.志愿服务的当代价值[N].太仓日报,2012-5-28.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638.

[3]严骁.加强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高校德育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7).

作者:丁爱梅

扶贫移民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篇3:

广西职业教育攻坚情况略析

【摘要】 本文全面论述广西职教攻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总结广西职教攻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指出推动广西职教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做法 成效 对策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2.001

从2008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全区各市县迅速拉开攻坚序幕。2009年,广西职业教育攻坚进入关键之年,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各项工作有序快速推进,各地职业教育呈现勃勃生机,攻坚态势良好。2010年,广西职业教育攻坚与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协同推进,各地职业院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攻坚进入收官之年。

一、 广西职教攻坚的主要做法

(一)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职教攻坚工作的领导

我区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以来,从自治区到各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把推进职教攻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2009年,自治区政府会商教育部,决定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主席马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共同担任组长,自治区副主席李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共同担任副组长,成员由自治区教育厅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参加。2010年,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两年来,自治区职教攻坚办、法制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和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酝酿出台推进共建工作的政策性保障文件。

(二) 将试验区建设与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协同推进

2007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攻坚。职业教育攻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一是扩大办学规模。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量达32万人以上;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当年初中毕业生达到4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达89万人以上。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数量比例达到1:1以上,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基础。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生均校园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设备价值3500元、图书册数30册。重点建设85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带动全区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发展;各市重点建设1个成规模的市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若干所骨干职业学校,各县要建好职业教育中心。三是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在国家助学金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对农、林、水等特定专业学生继续给予第三学年每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资助;在国家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对库区移民等五类特定人员及在国家扶贫重点县就读的全部学生实行免除学费;同时,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四是促进学生就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大于85%,毕业生平均就业起薪明显高于就业地最低工资水平。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的领域内,毕业生获取“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0%以上。五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2009年3月11日,教育部原部长周济与自治区政府主席马飚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区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成立。区部共建试验区的主要内容是:继续实施广西职业教育攻坚,促进广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实施南宁等5个城市职教园区建设项目,形成职教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全面开展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区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签订后,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奋力推进,目前试验区的各项建设工作稳步开展,成效明显。

我们认为,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与开展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是一致的,即通过加大投入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障。

(三) 建章立制,实现制度创新,促进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的基础上,近两年自治区制定出台了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实现职业教育攻坚和民族试验区建设目标提供制度保障。2009年10月,自治区编制委员会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自治区政府分别颁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奖优扶先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评估验收办法》等事关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大局的3个关键文件。自治区法制办牵头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并负责提请自治区人大审议。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草案)》已获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2010年9月,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自治区和各市县加强职业教育的督导制度建设,将职业教育攻坚和试验区建设纳入教育督导工作范围,每年都对职业教育攻坚和试验区建设开展常规性和专项性督导检查。重点督导检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职业教育攻坚和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学生资助、学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等八个方面的工作。

二、 广西职教攻坚成效分析

(一) 城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亮点

两年来,自治区积极推动首府南宁职教园区、工业基地柳州市职教园区、北部湾职教园区、边境国门崇左市职教园区等城市职教园区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物化成果。其中,柳州市职教园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万亩,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入驻中、高职院校15所,在校生规模15万人,年完成职业培训20万以上人次,目前完成一期工程投资6亿元,建成近20万平方米教学用房,4所职业学校已入驻。北部湾职教园区钦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11.05亿元,计划用六年时间建成,建成后入驻中职学校8所,在校生规模3万人,年均培训15万人次。目前一期工程占地350亩,总投资2.8亿元,29幢共11万平方米校舍主体建筑已经全面建成,并于2010年9月9日竣工投入使用。崇左市职教园区占地534.9亩,建成一期工程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亿元。南宁市和北海市职教园区也基本完成项目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近期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南宁市一职校、南宁市六职校新校区已在2010年秋季学期交付使用。

(二) 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继续扩大,2009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1.95万人,超额完成教育部下达的31万人招生任务。2010年的招生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截至10月10日,全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已达到32万人。目前,我区人民群众送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热情不断高涨,“读职校、懂技术、能致富”得到广大农村青少年和家长的高度认同,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明显提高。实施职教攻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投入攻坚建设经费已超过60亿元,投入力度超过攻坚实施以前10年的总和,职业学校基础设施长期薄弱落后的面貌正在迅速改变。三是不断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2009年春季至2010年秋季学期,全区共完成中职国家助学金80万人次资助的任务。同时,在国家中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中职学生资助力度,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特定人员学费资助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等职业教育特定专业学生第三年生活费资助管理暂行办法》等资助和奖励政策。自治区共安排特殊资助专项经费0.8亿元,资助7.3万人次;下达奖学金1000万元,奖励5千人。另外,南宁等市率先实施本地中职学校学费资助政策,对报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按50%额度减免学费。

(三) 职业教育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广西紧紧围绕“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两新和三个优先”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主动适应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流中心,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交通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战略。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由外出劳务输出型转向服务当地产业,由二、三产业为重转向一、二、三产业并举,增加涉农专业,由面向区内服务转向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如岑溪市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当地承接东部家电产业转移的孵化器,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广西广维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高度融合,小学校撑起文化大产业,广西药科学校开创股份制合作成立制药企业的新模式,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送教上门为南宁饮食企业培养一线员工,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北京奥运选送优秀青年志愿者,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人民大会堂和部分国家重要部门输送优秀服务员等。近三年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且大部分在广西就业,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积极承担培训任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培训工作中发挥了主阵地作用。新生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城乡就业,为改善民生作出了贡献。

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我区认真贯彻落实2009年6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广西中职教改指导中心。自治区教育厅启动实施“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行动方案”,构建德育工作新平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为打造“德技双馨”人才,形成职业教育育人品牌,2010年,自治区教育厅面向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女学生首次组织开展第一届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新时代刘三姐评选活动,100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优秀女学生获“广西职业教育新时代刘三姐”称号。此次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点,突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品质,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展示职业学校女生的技能特点和自信美丽的精神风貌,是职业教育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成果表达效果的创新举措。自治区教育厅还组织制定了系列中职教学改革文件,规范教学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颁布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案的指导意见》、《数控技术等28个专业示范性教学方案》、《计算机应用等28个专业建设标准》,及时引导全区中职学校开展“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广西中职代表队在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9项,团体总分在全国37个代表队中排名第9名,与四川代表队并列西部地区榜首。2010年的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广西代表队再造佳绩,广西中职代表队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获奖率高于全国平均值19个百分点。

三、 推动职教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广西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仍然是全区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结构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办学规模快速发展与办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旺盛需求;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重压力,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010年9月4日,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9月7日,自治区政府在南宁召开“贯彻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会议”,部署学习贯彻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区各地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情况和经验,通报各地攻坚工作进度,查找存在问题,深入推进全区攻坚工作,确保完成全区攻坚目标任务。巩固职业教育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已被列入《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对试验区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申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端论坛;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学校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集团优势,为重点产业提供集约化、规模化、动态式的服务;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持玉林市、北海市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办学;对应广西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以市为主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建设和完善柳州市、崇左市、北部湾经济区等职教园区;以特色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建立五年一贯制联合职业学院,实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连贯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成长新模式;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形成中等职业教育长效经费保障机制。自治区政府将根据与教育部的协议,以及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扎实推进试验区的建设,目前自治区教育部门正根据《总体方案》组织制定实施性工作计划。

为切实巩固职业教育攻坚成果,更加深入地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各项工作,现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和意见:

一是攻坚任务完成后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评估验收,以保证各地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并总结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经验体会。

二是攻坚任务完成后必须坚持一段时间的攻坚态势,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继续保持已有的力度,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避免因攻坚的停止而出现突然停滞的尴尬局面。

三是自治区政府继续加强对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统筹领导。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唯一一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我区在探索构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职教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学校建设如何突出民族风格、学校管理如何如何突出民族精神、学校体育如何突出民族品质、课程教学如何突出民族文化、校园活动如何突出民族传统、师生关系如何体现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探索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指导。

四是请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工作方面给予广西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支持广西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以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为主的新生注册入学试点工作,支持广西在部分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举办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再如支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端论坛。(责编黄鸿业)

作者:李宁

上一篇:学期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国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