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进口贸易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已有对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总量层面上,而在产业层面上的关系探讨较少。本文利用我国1980~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和进口等统计数据,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7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产业层面上的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相关产业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第一篇:进口贸易论文

山东省进口贸易形势喜人

入世十年来,山东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规模实现快速扩张,而且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口贸易规模快速扩张

2010年,山东省进口845.1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25.6%,比全省进出口年均增幅高4.7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口比重也由2001年的4.4上升到6.1%,居全国第五位。今年1-8月份,实现进口总额70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预计全年进口将突破1100亿美元。

进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十年间,山东省已经从过去主要以进口工业品为主转为进口省内发展短缺的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并重的进口新格局。工业品进口比重已经由2001年的73.1降为2010年的50.6,初级产品比重则提高了22.5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53.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2.8倍,高于全省进口平均增幅6倍。结合实施山东省境外资源开发“163”工程,组织省内60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选择铁矿、铜矿、金矿、铝土矿等10大类资源性产品,在海外建设资源补充基地,争取到“十二五”末山东省进口资源性产品有30%来自自属基地。目前,已在海外形成了煤炭25亿吨、铁矿26亿吨、铝土矿16亿吨、橡胶种植5万公顷的资源权益。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胶、铜矿砂、棉花和铝矿砂等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多年来位居全国首位。今年前8个月,全省铁矿砂、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胶、铜矿砂、塑料原料、棉花、纸浆、铝矿砂、煤炭等十大类资源性产品合计进口342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48.4%。

进口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2010年,全省进口企业进口企业已达11105家。十年间,进口过亿美元的大企业由8家发展到132家,日照钢铁等一批优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运筹能力不断提高。今年前8个月,进口10亿美元以上企业8家,合计占进口总额的17.5%。十年间,民营企业进口占比由7.5%提升到37.9%,改变了外资企业一支独大格局(外资企业占比由2001年的64.9%下降到2010年的46.9%),成为进口中最活跃的生力军。

进口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2001年,全省进口总额中一半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一般贸易仅占三分之一。此后几年,加工贸易占比略逐年减少,一般贸易进口比重不断上升。到2007年,一般贸易进口首次超过加工贸易,达到46.7%。2010年,一般贸易进口占比达到56.2%,比加工贸易高25.6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保税区转口货物进口48.4亿美元,同比增长61.6%、保税仓库进出口境货物进口46.5亿美元,同比增长45.1%。

进口来源地日趋多元化

2010年,山东省进口来自159个国家和地区,比2001年增加了47个。十年来,进口来源地由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逐渐演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2001年,自韩国、日本、欧盟和美国合计进口78.4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72.3%,而到2010年,自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占比已经下降到43%,自发展中国家进口则提升了21.3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东盟超过韩国成为山东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进口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48.4%。

扩大进口的主要做法

山东濒临日韩,拥有7个重点对外贸易港口,远洋航线通达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山东加大了港口整合力度,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等为骨干的沿海港口群,2010年货物吞吐量9.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500万标箱,青岛港突破3亿吨,日照港、烟台港先后突破2亿吨,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海港的省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铁矿砂、铝矿砂和天然橡胶等大宗资源性产品集散地。全省始终把扩大进口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是:

——扩大重要资源类产品进口在充分用好国家重要资源产品进口贴息政策的基础上,近几年,山东省财政对铝矿砂、大豆、煤炭、原木、纸浆、棉花、羊毛等十几类大宗进口物资实行贴息扶持,促进了大宗原料性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燃料油进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燃料油进口省份。

——扩大关键零部件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支持企业通过进口关键零部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2010年,全省零部件进口202.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4%。

推动机械、电子、纺织、造纸、轮胎、轻工、冶金等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去年,全省设备进口67.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8%。晨鸣纸业投资3.2亿美元、华泰纸业投资4亿美元引进芬兰、德国全套铜版纸生产线,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质量在线监控,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居国际一流。通过引进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尖端生产设备,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世界产量最大的高档衬衣色织面料生产企业。目前全省纺织、造纸引进先进设备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用好自贸区政策扩大进口通过举办培训班,借助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引导企业抓住自贸区建设契机,充分利用原产地政策,积极扩大降税产品进口。今年1-8月份,全省自东盟、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总计进口147.7亿美元,同比增长45.7%。比全省平均进口增幅高14.1个百分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进口促进活动连续5年组织大型连锁超市赴广交会、华交会进口展区采购。在电博会、寿光蔬菜博览会、烟台果蔬会等省内举办的重要展会上,设立进口展区,积极为扩大进口搭建平台。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烟台果蔬博览会暨第五届国际葡萄酒节上,南非西开普省组织20多家企业参会参展,推销南非葡萄酒。今年11月份,在济南还将举办山东韩国商品博览会。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商务部赴美国、欧洲采购团。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组织5家铝矿砂进口总额占全国95%以上的骨干企业,成立了山东省铝矿砂进口企业俱乐部,在沟通业务信息、维护经营秩序、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 李云帆

作者:吕伟

第二篇: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摘 要:国际间的技术扩散通过进口贸易这一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溢出渠道,其效果已经越来越显著。我国的进口贸易通过国外研发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通过利用Lichtenberg & Potterie模型并加入人力资本因素对模型改进后发现,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一般,国外研发投入对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溢出;全要素生产率;LP模型

一、引言

所谓的技术溢出,是指跨国企业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企业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被视为国际技术传递和扩散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科研、技术等原因的限制,采取同世界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进行有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是一种缩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捷径。一国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可见,与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技术扩散的外溢的方式。

Coe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经济体之间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一条重要渠道,国际技术扩散及技术溢出借助于进口贸易促进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中间品的进口和国际技术转移。Keller(2002)估算出研发活动对一个产业生产力增长的贡献中,来自本产业的研发占50%,来自国内其他产业占了20%,来自国外的研发占到了30%。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活动通过进口贸易对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没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能够标示着经济水平发展的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不仅依赖于本国的R&D存量,还依赖于外国的R&D存量。这也就是说,一国国内的研发行为可以直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与本国进行贸易的其他国家的研发行为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这一渠道产生技术溢出,进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本国的技术进步。

本文选取了1981—2001年的数据,根据LP模型考虑了人力资本来研究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对我国的影响。同时,通过确定最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弹性来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的建立

CH95模型是刻画技术进步与贸易关系的重要模型,它是由Coe和Helpman于1995年在Grossman和Helpman的创新驱动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将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构建国外R&D存量,第一次就贸易对一国TFP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来自贸易伙伴R&D的投入如何通过进口贸易这个渠道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影响本国的技术进步的。其表达形式如下:

log(F:)=c:+α::logS::+α::log(S::)+ε:(1)

S::=::·S::

M:=:M:

其中,S::表示CH95方法计算出来的t时刻国家i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M:表示国家i在t时期从贸易伙伴国j进口的总额,M:表示国家i在t时期从所有贸易伙伴国进口的总额。S::表示国家i在t时期国内的研发资本存量。

CH95模型虽然采用进口份额对贸易伙伴国的R&D进行加权的方法普遍被研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学者们使用,但是,CH95存在了设定偏误,即用以测度国外研发存量溢出的方法按照CH95模型,如果将两个国家合并成一个国家,就会得出合并后溢出的研发资本远远大于合并前两国分别溢出的研发资本之和,对于这一结果显然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个结果,Lichtenberg和Potterie(后文简称:LP)(1996)指出,Coe和Helpman计算国外研发存量采用的加权方法存在“总量偏差”。为了减小这种偏差,LP提出了以贸易伙伴国的总产出替代本国的进口总额作为权重,这样既能体现国际研发溢出的方向,又可反映其密度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S::=::·M:(2)

其中,S::表示LP方法计算出来的t时刻国家i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表示国家j在t时期产出的R&D资本密集度。

基于以上,本文确定的测度我国进口贸易溢出的模型为:

log(F:)=c:+α::logS::+α::log(S::)+ε:(3)

此外,由于知识的非垄断性或非专有性等特征,使技术型员工的流动成为技术溢出的一条重要路径,且通过技术工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而获得大量的技术信息,使人力资本流动所产生的技术溢出现象更加明显。同时,人力资本在新产品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使得本国技术得以进步。在运用LP模型测算进口贸易溢出所带来影响的同时,本文也把人力资源对TFP所产生的影响加入模型中。

我们将TFP定义为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F:=A:S::=:(4)

其中,A:为技术水平,Y:为总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H:为人力资本,α为劳动产出弹性,β为资本产出弹性。

三、数据的准备与处理

我们将TFP定义为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本文主要采用我国1981—2001年的数据来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加以分析研究。

1. 全要素生产率TFP

(1)Y、L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册。

(2)K的确定,我们根据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进行计算每年中国的资本存量数值(1981年为不变价),公式为:

K:=(1-δ:)K:+I:/P:

其中,δ:表示资本折旧率,我们取值为7%,P:表示投资价格指数(1981=1),I:表示为每年的名义固定资产投资额。

(3)H的来源是依据Yan Wang, Yudong Yao(2003)所提到的公式计算得出:

H:=(1-δ:)H:+(PRI:-JUNIOR:)

H:=(1-δ:)H:+(JUNIOR:-SENIOR:-SPECIAL:)

H:=(1-δ:)H:+(SENIOR:-HIGH:)

H:=(1-δ:)H:+SPECIAL:

H:=(1-δ:)H:+HIGH:

H:=(5H:+8H:+11H:+10H:+14.5H:)/Pop:

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4)在计算中国的资本产出弹性时,考虑到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假设下,资本产出弹性将会随技术或资本密集程度的改变而变化,因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也可能不同,因此α、β的取值依据了傅晓霞、吴利学(2006)加入人力资本的测算计算结果,分别取值为:α=0.306,β=0.694。

2.我国国内R&D资本存量S:

我国对R&D的支出统计是从1987年开始的,我国在1987年以前的研发投入一直是以政府财政科研拨款的形式存在,因此1981—1986年的数据采用这一项数据,从1987年后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年鉴》。

3.国外R&D资本存量S:

由于2002年,OECD的研发总量占全世界研发投入总量的82%左右(合652亿美元),而其中又以G-7国家的研发总量所占份额最大,占OECD研发总额的83%,美国、日本、德国又综合占到了OECD研发总额的2/3。特别是到2001年,日本、美国、欧盟中的国家在我国进口来源和在进口比重上都占了较大份额。因此,本文采用G-7国家的研发数据对进口贸易溢出进行测算。

四、计量结果与政策建议

利用所需要的数据,通过使用Eviews3.1软件对论文中的LP模型进行了回归,结果如上表所示。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以进口贸易作为溢出渠道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国外研发存量每溢出一个单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就能相应地提高1.135个单位,这与贸易增长理论是一致的。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外先进的创新知识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贸易尤其是有形的资本品贸易成为了知识溢出的载体,而这些溢出的知识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从而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其次,计量结果显示出我国研发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是很明显,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1987年以前我国没有专项运用于研发的经费投入,而且在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较长时期,我国主要是以加工为主的贸易形式较多,没有给予独立自主研发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应用,从而致使我国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快速进行研发投入,但是,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是占主导地位。

为了对比看出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又将模型剔除了人力资本这一变量进行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将此计量结果与之前的结果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忽略了人力资本要素会高估国外溢出研发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剔出了人力资本变量的结果中,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为1.169,加入了人力资本变量的结果,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为1.13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以下建议:

我国在稳步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要扩大与研发投入实力雄厚的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特别是G-7国家的国际间贸易。因为在对外贸易的同时,通过国家间贸易渠道而产生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都能够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同时,我国自身的研发投入应大力加强。一方面,可以为增长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更好地吸收、消化、引进那些尖端或是高科技含量更高、更专业的新型技术和知识,进而创新出我国的新技术。

另外,加强本国研发投入不仅要重视资金的投入,还要重视人才的投入和投资。如果我国的高级人才流失太快、或是具有高等知识教育程度的人才所占比例不高,那么,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也会进展缓慢。人力资本的流动可以带来新技术,也可以让高新技术流失,所以,我们在注重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把人才留住。

参考文献:

[1] Coe and Helpman,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9,1995.

[2] Wang, Y. and Yao,Y. 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9: 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 Vol.14, pp.32-52.

[3] Kokko, A.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32):279-293.

[4] 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102.

[5] Griliches,Z.. Productivity puzzles and R&D: Another no explan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8,(2):9-21.

[6] 傅晓霞,吴利学.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J].世界经济,2006,(9):12-22.

[7]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5):31-39.

[8]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5,(6):51-60.

[9] 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21.

[10] 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29-36.

[11] 方希桦,包群,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7):58-64.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through Imports

WANG Fu-zhong, DONG Rui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Aviation and Spacefligh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责任编辑 张宇霞]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福重 董 蕊

第三篇: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已有对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总量层面上,而在产业层面上的关系探讨较少。本文利用我国1980~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和进口等统计数据,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7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产业层面上的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相关产业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关键词: 进口;经济增长;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

传统观念倾向于将进口与出口对立起来,认为进口只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而没有考虑进口的目的和结构,没有考虑进口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往往只关注和考察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变,特别是在人们看到90年代的美国通过技术革新和进口扩张优化了产业结构,创造了低通胀、低失业、高逆差、高增长的新经济之后,开始关注进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由此相关的经验研究文献也陆续出现。

Robert Barro&Sala-I-Martin(1992)、David Dollar(1992)、SebastianEdwards(1992)研究了各样本国家的GNP数据后发现,被考察国家中那些以贸易壁垒限制进口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慢。在大量的跨国回归估计中,无论是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还是平行面板数据,都几乎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进口限制阻碍本国的经济增长。然而,如果研究者通过对产业层面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辨别产业部门进口贸易活动的增长效应,则会发现前述的宏观经验实证研究结果在中观层面并不一定成立,而且中观层面上的进口贸易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会由于国家的差异或各个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Worz,2004),换言之,产业层面的经验研究难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说明,中观层面上的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构分析远比宏观层面上的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量分析复杂。由于国内对中观层面上的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上,缺乏具体的估计分析。因此,本文拟从新贸易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借鉴国外一些学者对进口贸易模式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以中国为例,在产业层面上进行进口贸易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分析以揭示进口贸易模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Romer(1993)利用76个发展中国家1960年的截面数据率先考察了机器设备进口对生产效率的积极影响。David Coe&Helpman(1997)检验了通过机器设备进口而流向欠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溢出效应。Lawrence(1999)针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100多个制造业产业的进口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了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Keller(1998,2000)分析了产品进口与技术扩散之间的关系,发现产品进口通过其技术外溢,使进口国更快地接近国外技术水平。Connolly(2003)利用75个国家1965~1990年的数据分析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模仿与创新的外溢效应,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都显著而一致地依赖于来自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进口。Worz(2004)用45个国家1981~1997年35个制造业产业的数据样本探讨了贸易品技术密集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产业的高进口渗透率(一般以产业进口额与产业产出额之比表示)会减少边干边学的机会,发达国家进口品的技术密集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而发展中国家中等技术产品的进口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对于国外已有的经验实证研究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

二、实证分析

1 变量和数据 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在不同产业层面上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构造计量模型来深入探讨GDP、投资总额和不同产业进口额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主要体现为进口贸易的间接动态效应,即进口贸易是接受国外技术和知识外溢的重要渠道。外部的学习带动了国内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从而最终作用于国内的经济增长。但是,不同产业的间接动态效应即外溢效应有所差异:越是高端产业(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其生产率就越高,则其知识外溢和动态增长效应就越大。换言之,技术溢出的范围随着进口品技术含量的上升而扩大。高技术产业部门与低技术部门相比,其资源配置效应、动态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更大,因而对一国经济增长会产生更大、更长时期的影响。高进口渗透率会降低边干边学的范围。只有出口贸易活动才能产生学习效应。有些产业通过专业化生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边干边学潜力、产生动态规模报酬递增,进而引致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对边干边学潜力小的产业(一般是低端产业)进行出口专业化生产将影响长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化生产程度的增长效应取决于一国的资源禀赋,特别是人力资本存量。就进口贸易而言,在劳动力密集型、低技能产业的高进口渗透率有助于释放资源使其更有效地用于其他产业,从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但高技能产业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因为进口中所包含的无形资产(知识和技术)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进口又减少了边干边学的机会,对长期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究竟进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净效应如何呢?这就需要我们构建计量方程来准确反映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因而这里主要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不同产业层面的进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根据我国的海关统计分类标准、工业行业统计分类标准,将进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两大类,其中初级产品可分为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工业制成品可分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未分类的商品。因为我国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进口中又以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3类制成品为主,所以我们可以从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来分析,把这一研究对象具体确定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3类。依照经合组织(OECD)按研究开发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标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属于低技术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属于中等技术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属于高技术产品。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我们通过宏观经济总量指标GDP反映经济增长。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对于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用城

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0=100)对GDP、投资、各类产品进口数据进行物价平指,以消除物价变动对GDP、投资,产品进口额的影响。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所以对实际GDP、实际投资、产品实际进口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inv、lnpim、lnlim、lnmim、lncim表示自然对数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投资总额、初级产品实际进口额、轻纺产品及橡胶制品类实际进口额、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实际进口额、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类实际进u额。

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都需要变量为平稳序列,因此首先对上述变量进行ADF(the Augment Dickey Fuller Test)检验,检验其平稳性及单整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所有选取变量的对数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在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即均不存在单位根,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亦即lngdp,lninv,lnpim,inmim,lrdim,lncim~I(1),其一阶差分序列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下为I(O)序列。各变量的差分对数序列实际上表示的是增长率的概念。

3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或多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上述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虚假回归问题。所以对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后表明为同阶单整的序列而吉,需要进行协整检验以分析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动态分布滞后(ADL)模型来进行协整性检验。一阶ADL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上式中EG值-3.30在10%水平上拒绝了零假设,该结果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该协整关系式表明:投资和初级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及化学成品等三大类产品的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的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动态分布滞后模型我们可以得到误差修正模型(ECM)来考察变量问的短期动态关系,即把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重新构造,并把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在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中,逐步剔除那些无显著性变量,直到得出一个简化的模型。我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此式为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该式表明GDP增长幅度要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初级产品进口的增长幅度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的增长幅度,并且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反向影响,同时上一年度的非均德误差以0.036的比率对本年度△lngdp的取值做出反向修正。

三、结 语

通过上述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GDP与投资、四大类产品进口在水平上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初级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及化学成品等三大类产品的进口增长对我国GDP增长存在积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橡胶制品两大类产品均属于低技术产品,这些低技术产品的进口可以使国内资源更多地配置在附加值更高的中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有更大的边干边学潜力和知识溢出效应,从而加快国内技术进步、提高产出能力;而化学成品类作为高技术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此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劣势,受到国内人力资本瓶颈的约束,这类产品的进口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产出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从长期来看,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类的进口增长对GDP增长存在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受制于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机械设备类产品作为中等技术产品与高技术产品相比,其国内生产将带来更大的学习效应,产生更大的动态规模效应,从而导致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机械设备类产品的进口增长会因丧失学习机会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产业层面的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远比宏观总量层面的关系分析复杂。

第二,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这四大类产品的进口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作用方向与长期考察是一致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化学成品等两大类产品的进口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比较弱,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的轻纺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其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非常有限,而化学成品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因受国内人力资本瓶颈的约束而被削弱,由此影响了这两类产品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文将所有产业部门考虑在内,则估计结果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本文没有考察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这将作为以后研究的内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作者:耿 伟

第四篇: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的社会网络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2008年~2017年国际大豆进口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的整体密度、相对点度数、邻接距离以及聚类系数,并用QAP分析法研究国家间贸易情况与边境和使用货币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密度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美国、荷兰、加拿大、德国在贸易网络中占重要地位,中国的网络中心地位仅次于荷兰,位居第二;网络中贸易国家间邻接距离较小,聚类系数较高;国家间更倾向于与边境不相邻的国家进行大豆贸易。

关键词:大豆进口贸易;社会网络分析;QAP分析

一、 引言

大豆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较高的营养价值,用途广泛,是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开放较早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在大豆价格、产量、性质、生产机械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相较美国、巴西以及阿根廷等国,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处于劣势。刘宏曼等(2004)通过分析几个常见大豆主产国,包括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发展状况,得出影响黑龙江大豆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价格、种植成本、大豆质量、单位面积产量、相关政府支持政策等。Erik Dohlman等(1983)对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大豆生产、出口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发现美国在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等方面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生产成本上则没有。2017年中国大豆总进口量为9 553万吨,占国际大豆总进口量的67.02%,相比于2008年中国大豆的总进口量3 744万吨,增加了5 809万吨,进口量上涨155.15%。其中,中国向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的大豆数量较多。中国大豆供求狀况明显影响着世界大豆贸易格局,2013年之前,美国为中国大豆的最大进口国,至2013年,中国向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反超美国,2017年中国向巴西进口大豆5 093万吨,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53.31%。中国作为国际大豆第一大进口国,国内学者对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和贸易竞争力等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廖翼等(2015)研究了世界大豆市场贸易的演变表示国际大豆的贸易格局出现转变,巴西、阿根廷大豆发展迅速,取代美国独霸地位,三国控制国际大豆90%左右的出口市场。

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国际大豆贸易呈现出复杂贸易网络特性,对国际大豆贸易网络格局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豆国际贸易网络发展规律及其趋势,了解贸易国之间大豆供需变化情况以及贸易国间的内在复杂关系,为中国大豆贸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大豆贸易格局的优化和调控提供依据。Serrano等(2003)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发现国际贸易网络表现出典型的复杂网络特征。陈银飞(2011)通过研究世界贸易格局,运用相关性分析(QAP)分析了中心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世界贸易网络为负向匹配网络,即贸易伙伴多的国家倾向于与贸易伙伴少的国家发生贸易。大多数国家贸易伙伴多,但强大的国家却很少。刘建(2013)研究了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发现国际原油贸易格局的演变与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石油资源禀赋分布密切相关。徐斌(2015)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2000年~2012年国际铁矿石贸易,结论之一为国际铁矿石贸易关系的紧密度不高。刘劲松(2016)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2007年~2014年世界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贸易的中心性、网络密度以及聚类系数等指标,认为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的活跃程度将会随着页岩气革命以及美国能源独立影响的加深而进一步提高,其聚类系数和网络密度也逐步提升。在农产品贸易网络方面,马述忠等(2016)研究了1996年~2013年农产品贸易数据,得出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演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国家的贸易网络特征呈偏态分布,且相对点度数、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对一国的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稳健、显著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刘芬(2016)应用复杂网络的方法,构建1995年~2014年国际大豆贸易网络并分析网络结构,发现国际大豆贸易网络无标度,贸易关系趋向紧密度分布,并服从幂律分布,度高的节点所代表的国家处在网络中心位置而且具有贸易优势。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国际贸易网络以及大豆的供给和贸易等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少有学者从国际大豆贸易网络出发,以关系数据研究国际大豆贸易的结构变化趋势。本文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2008年~2017年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动态变化,研究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密度、中心性、邻接距离以及聚类系数,及其变化和趋势,并通过QAP分析,探讨国家节点间领土是否接壤以及使用的货币是否相同与国际大豆进口贸易情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影响。

二、 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构建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作为节点的社会能动者(Social Agent)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最早出现在20世界30年代。其中,Scott(2000)将节点描述为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也可以是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联系代表节点之间的联结关系。在国际大豆进口贸易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国家即为一个节点,国家间的进口贸易联系使大豆进口贸易组成贸易网络。贸易网络根据网络联系的方向可以分成有向网络与无向网络两类;可根据贸易关系之间的关系强度大小差异分为无权网络与加权网络。其中只反映了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或网络的拓扑特性的为无权网络,无权网络不能描述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即不管网络的节点与节点之间这种连接关系的强弱,只用是否有连接表示。

一个无权无向网络可用一个NxN邻接矩阵表示,记为A矩阵,矩阵中的每个元素aij表示节点i与节点j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如果节点i与节点j之间存在关系,则aij=1,若不存在关系,则aij=0。对于无向网络的情况,aij=aij。

本文选取2008年~2017年国际大豆进口贸易关系的相关数据取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用于分析,运用Ucinet6软件整理计算出描述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特征的相关指标数据。由于2018年国际大豆进口贸易数据中,上报国家数量过少,且不含中国向世界各国进口大豆的数据,故数据选取截至2017年。数据库统计的每年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数目不尽相等,但贸易参与国数目的小幅变动对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密度中心性、邻接距离以及聚类系数影响不大。观察Ucinet6的Netdraw功能绘制2017年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图,发现网络节点和连线的分布显示国际大豆进口贸易参与国多且国家间贸易路径多,贸易相对集中;中国、荷兰、日本、墨西哥、德国以及西班牙等国家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处于网络边缘的国家贸易国家选择面小,贸易伙伴少。2008年网络密度图中处于网络边缘的国家较之2017年更少,且2017年核心国之间贸易路径更多,说明近年来国际大豆进口贸易国家集中度更高,核心国以及半核心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增强,边缘国家联系贸易下降。

三、 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社会网络分析

本文将从网络密度、相对点度数、邻接距离以及聚类系数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大豆进口贸易网络的特征及其变化情况。

1. 网络密度(Density)。测量社会网络中各节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指标为密度(Density)。如果一个无向网络存在n个节点的网络实际存在的总关系数为m,整体网络密度公式为式(1):

密度=(1)

整体网络密度表示“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之比。由(1)式可知,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越多,密度越大,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该网络对其中能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就越大。联系紧密的整体网一方面为其中的个体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将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前文可知,2008年大豆进口贸易与2017年相比,网络密度有一个明显的增加。

观察历年密度得知,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密度总体较低但呈上升趋势,表明各节点之间存在的关系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即大豆贸易成员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该网络对其中贸易参与国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力增大,且联系愈加紧密的整体网能够为其中的个体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

2. 相对点度数(Relative Point Degree)。将能动者记为a,则a的度数中心度有两类: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点a的度數中心度就是与点a直接相连的其他点的个数。如果一个点与许多点直接相连,就说明该点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点a的绝对度数中心度记为Cad(a)。居于网络的中心的具有较高的度数,拥有更多权力,在测量度数中心度时不考虑间接相连的点因此,所测量出来的中心度可以称为“局部中心度”。当图的规模不同的时候,不同图中点的局部中心度不可比较。绝对点度数计算公式如下:

Cad(a)=Σaij(2)

相对度数中心度表示不同贸易网络中点的绝对度度数与该网络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之比,相对度数中心度可用于分析以比较不同图中点的度数中心度的大小。在一个规模为N点的图中,任何一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一定是N-1。因此,在一个有10个点的图中度数为6就意味着相对中心度为6/(10-1)=0.66。本文选取中国、美国、荷兰、加拿大、德国10年来的相对点度数进行分析。

2008年,美国的相对点度数最高,中国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而荷兰的相对点度数则较低,加拿大与德国的相对点度数排名靠前。说明2008年美国在大豆进口贸易网络中具有最高的度数,居于网络的中心,中国也处于网络靠中心位置。较高的相对点度数虽然说明该国在贸易网络中所处的地位较高,但并不代表较高的大豆进口量,表示与较多的国家之间存在贸易联系。2009年~2014年,中国在国际大豆进口贸易中的相对点度数最高,2015年起,荷兰的相对点度数跃居第一位。荷兰2008年的进口国数量仅为22个,2014年为38个,涨幅不大,2015年上升至130个,2017年为150个,相比于2017年中国的15个进口国家,荷兰的进口过数量更多,分布更广,使得荷兰在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中相对点度数最高。

3. 邻接距离(Geodesic Distance)。距离矩阵中两个节点之间至少可通过多少条边关联在一起表示距离。与常规的物理数学中的距离概念不同,此处的距离不是以实际的距离为单位,而是理论上的贸易关系存在数。

经过测算,得出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历年的整体平均邻接距离为2.24,说明每个参与国之间平均可通过2.24条边联系在一起,即理论上国家之间通过1个~2个国家即可进行贸易。历年平均邻接距离呈减小趋势,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间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以更少的距离便可建立理论上的贸易联系。

4. 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在国际大豆进口贸易中,一个节点的贸易伙伴之间存在的贸易关系,形成了不同的贸易集群,大豆进口贸易网络中节点的相互连接程度即一个节点与其相邻节点间连边数目占可能的最大连边数目的比例,可以用聚类系数来衡量。较高的聚类系数体现出较好的网络连通性。

从历年聚类系数来看,大豆进口贸易网络聚类系数值较高,说明该网络具有较好的网络连通性,进口国之间较为分散,大部分国家间的贸易伙伴较多。从聚类系数值的增长情况来看,总体增幅不大,2017年聚类系数较之2008年,增长了0.1。总体上升趋势没有太大的浮动,说明大豆进口贸易网络中各国间的贸易联系在稳步增多,贸易网络连通性逐步增强。

四、 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的QAP分析(Quadratic Assignment Produre)

QAP二次指派程序是对方阵的各个元素进行比较,给出两个矩阵之间的相关系数,同时对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是对某个矩阵的行和列同时进行置换,然后计算置换后的矩阵与另一个矩阵(即模式矩阵)之间的相关系数。QAP分析中相关系数p低于0.05,则表明所研究的两个矩阵之间存在强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机产生的可能性很低。

本文选取34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QAP相关分析。将数据处理成适用于Ucinet6软件的二值邻接矩阵。选取的34个目标国中两国间存在贸易联系,则二值表中记为1,不存在贸易关系记为0;两国间边境接壤二值表中,接壤记为1,不相邻记为0;两国货币二值表中,两国使用的货币相同记为1,不相同记为0。运用QAP法,分析2008年~2017年国际大豆进口贸易联系情况与贸易国之间边境是否接壤,所使用货币是否相同之间的相关关系。

QAP分析结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模型的拟合情况,2008年调整后确定系数为0.09,说明两国边境接壤与否和两国货币是否相同这两个关系变量与两国是否存在贸易这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可以用上述三个矩阵数据解释贸易变量的9%,2017年上升为11%。各相关系数皆趋向与0,说明贸易的存在与边境接壤以及货币种类之间的相关系数是随机产生的可能性很小,贸易存在与边境是否接壤以及货币是否相同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第二部分给出了截距、每个自变量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标准化回归系数和统计显著性检验的结果等。边境非标准化系数绝对值普遍大于货币非标准话系数绝对值,说明边境是否接壤对贸易产生的影响较之货币是否相同对贸易产生的影响更大。本文的两个自变量边境与货币的回归系数在统计的意义上“显著”,历年显著性水平都趋向0。边境和货币两个自变量的系数都为负,从现实情况来考虑,国际大豆贸易过程中存在贸易联系的两个国家之间地理上边境不接壤,两个国家间使用的货币不同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系数为负符合现实贸易情况。自变量相关系数为负,表明大豆进出口贸易网络为负向匹配网络,即各国更倾向于与领土不接壤的国家进行贸易。

五、 结论

第一,通过测算2008年~2017年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密度,发现这10年整体网络密度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每年参与大豆进口贸易的国家超过130个,但真正意义上控制大豆进口国际贸易网络的国家只是少数几个国家。

第二,由相对点度数的分析可知,在大豆进口贸易网络中,中国、美国、荷兰、加拿大、德国占据着重要地位,且近几年荷兰明显的进口国家数量优势,占有最高的相对点度数,处于大豆进口贸易网络的中心。中国的网络中心地位仅次于荷兰,对大豆进口国际贸易网络有重要影响。

第三,国际大豆进口贸易网络中各贸易国家间具邻接距离较小,聚类系数较高,處于贸易网络中的两个国家间贸易联系紧密且紧密度不断上升,贸易网络的连通性较好且持续上升。可以理解为增加进口国家数目和贸易路径可以提高贸易网络的邻接距离和聚类系数,以促进大豆贸易网络的发展。

第四,大豆进口贸易的存在与否,与参与国边境是否接壤以及两国之间货币是否相同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边境不接壤的国家间存在大豆进口贸易的可能系更高,货币不相同的两个国家间存在大豆进口贸易的可能性也更高。相比之下,国家间更加倾向于与边境不相邻的国家进行大豆贸易。边境不相邻的国家间,由于大豆种植面积、生产机械化程度、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力度、国民偏好等因素的不同,各国大豆生产成本、价格、产量、品质等不同,作物生长环境不同的可能性更高,大豆的品质差距更大,能够更好地弥补自身国家大豆基因的不足,从而产生国际大豆贸易的可能性更高。

参考文献:

[1] 刘宏曼,郭翔宇.黑龙江省大豆市场竞争力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3):66-72.

[2] 廖翼,姚屹浓.世界大豆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力研究[J].世界农业,2015,(7):114-117.

[3] 刘建.基于社会网络的国际原油贸易格局演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48-57.

[4] 马述忠,任婉婉,吴国杰.一国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及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管理世界,2016,(3):60-72.

[5] 刘芬.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6.

作者简介:杨焕璐(1992-),女,汉族,浙江省龙游县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贺妍婷(1994-),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张超群(1993-),女,汉族,山东省平邑县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

收稿日期:2019-08-17。

作者:杨焕璐 贺妍婷 张超群

第五篇:我国进口贸易结构相关范畴分析

摘 要: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贸易的构成情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贸易结构即广义的贸易结构,用来表示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狭义的贸易结构则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通常用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占整个贸易额的比重表示。本文贸易结构主要涉及的范畴有: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和高技术产品。

关键词:进口贸易;结构

一、我国进口贸易概况

(一)进口贸易结构的概念

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贸易的构成情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贸易结构即广义的贸易结构,用来表示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狭义的贸易结构则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通常用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占整个贸易额的比重表示。本文贸易结构主要涉及的范畴有: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和高技术产品。

(二)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

改革幵放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3642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2.5%,是1985年的52.3倍,是2001年的7.1倍。其中,我国进口贸易迅速发展。1985-2000年期间,我国进口贸易总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85年我国进口额为422.5亿美元,1993年进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0年进口额达到2251.0亿美元,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 5倍多,比1993年翻了一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伴随着愈加开放的国内外市场和日益加速的工业化进程发展,我国的进口贸易增长迅速,进口贸易的规模实现了巨大的突破。2001年我国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2011年增长到17435亿美元,在11年的时间内增长近6倍,进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4.1%。与此同时,我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在世界进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基本上呈上升的趋势,199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古世界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2.6%, 1995-1998年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但基本上维持在2.5%左右,1999年上升为2.8%,2000年我国商品进口占世界商品进口的比重为3.35%,首次突破3%,2001年此比重达到3.8%,在世界商品进口国中排名第6位,并且在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货物贸易进口占到世界货物贸易进口的7.9%。到2011年,我国进口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达到10.75%,并且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的进口国。伴随着进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进口贸易依存度也基本上呈现增加的趋势,1985年我国进口依存度为13.84%, 2001年进口依存度上升到18.38%,到2011年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20%,达到23.88%。

(三)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阶段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进口贸易也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样从无到有,进口贸易额从建国初期1950年的5.8亿美元到2009年的22072.7亿美元。我国也由一个贸易小国变成如今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國。进口贸易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和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满足了国内企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按时间上划分,大体上可以将我国进口贸易分成2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是进口贸易发展的低潮期。由于国家对外贸易实行国家统制专营体制,国内企业和人民群众对进口贸易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是由国家根据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专门的外贸公司来进口所需的产品。这个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进口只是起到"调节余缺、互通有无"的目的。1950一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一1957年的"一五"时期,进口贸易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进口额由1950年的5.80亿美元增长到1958年的18.90亿美元,增长了3.3倍。这段时期由于我国的经济刚刚起步,生产发展和基础建设急需的重要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国内无法满足,因此进口商品主要以生产资料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生活消费资料比如棉花、糖、动植物油脂等。1958一1965年是"二五"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受到了错误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刚刚起步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对外贸易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1962年的进口额甚至己经下降到1952年的水平,只有11.70亿美元。到了1965年,进口额也只有20.20亿美元,进口贸易年增长比较缓慢。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让我国的经济停步不前,1976年的进口贸易额为65.78亿美元。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随后进入了2年的拨乱反正时期。总体上说,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由于我国国际国内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进口贸易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是我国进口贸易的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这段时期的进口贸易主要调节余缺,解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资源短缺的手段。进口贸易并没有对当时的国民经济产生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这段时期是我国进口贸易持续发展的时期。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国的工作中心由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从此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走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如表所示,进口贸易在总量上由1978年的108.9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1325.62亿美元,增长了104倍。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加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等情况,我国的进口贸易年增长率也出现下降的现象,比如1998年进口年增长率是一1.5。当然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进口贸易波动的趋势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营造了一个更加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环境,是我国更好的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当中去,也有机会更好的利用世界资源和国际市场环境来实现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国际国内经济得到了优势互补。最明显的是,入世以前进口贸易额大概5年翻一番,而2001年入世后是三年左右就能翻番。当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和贸易都造成了一定影响,2008年进口贸易18.5%增速与2006、2007年连续两年的20%相比有所下滑。总体上说,我国进口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从增长率上说,1978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额的平均年增长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9.8%,也大大高于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三、我国进口贸易结构发展特点

1、初级产品进口额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额有所下降

90年代以来,我国进口贸易额不断上升,由1990年的533. 5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0059. 2亿美元,增长将近20倍。其中,1990年初级产品进口额为98. 53亿美元,到2009年这一数字己上升到2898亿美元,增长将近30倍,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在1990年为18. 48%,截止2009年该比重上升至28. 81%;而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则由1990年的434. 92亿美元增长为2009年的7161. 2亿美元,约是1990年进口额的17倍,其占进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81. 52%下降到2009年的71. 19%。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中的工业制成品比例基本维持在80%左右,一直是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中的主要商品,但近年来该比例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能力在逐年提高,其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的能力不断加强。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更多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愿意将其高技术产品出口至我国,这便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市场扩张效应"。对这些高技术产品除了直接满足我国内部的消费需求外,我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其产品的研究学习,掌握部分高科技产品生产技术,进而减少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拥有独立的生产能力,这与我国对工业制成品进口需求降低的现实正好相符合。初级产品的进口份额则有所增长,这是由于在全球资源与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为保证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开始注重对资源类初级产品的进口。

2、高技术产品进口额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进口贸易额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进而带动着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也在发生转变。1991年我国进口高技术产品金额为94. 4亿美元,这一数值在过去的19年呈现平稳递增趋势,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额高达4126. 6亿美元。在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绝对值平稳增长的同时,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虽然在少数几年出现反复,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由1991年的14. 8%提升到2010年的29.6%。此外,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占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上升趋势更为明显:1991年该比例为17. 8%,到2010年这一比例己经上升至42. 9%。下图为我国1991-2010年高技术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额比例的变化趋势图。从图屮可以看到,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有不断优化的迹象,并持续发展。这与我国近年来知识产权实际保护水平的提高有着紧密联系。由"市场扩张效应"可知,企业更乐于将其专利产品出口到有更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外国市场。我国自加入WTO后,一直在不断完善国内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程序,执法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的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也逐年提升。此外,由于各类产品所依赖的主要生产要素不同,而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敏感度较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敏感度较高。所以在我国知识产权实际保护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各类产品进口额的反应程度有所不同。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随着知识产权实际保护水平的提高有着优化提升的趋势。

四、我国进口贸易结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全球经济,对外贸易的活力也逐渐增强。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改革之初仅有20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足1%,在各贸易国中排名第32位。截止到2010年,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2010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达到15778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10.4%;进口总额达13962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额的9. 1%;贸易总额合计29740亿美元,是1978年贸易额的144倍,年均增长约16.8%。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的飞快让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出口产业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让中国仅可称的上是个贸易大国。与世界貿易强国相比,我国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高新科技的掌握及研发还相对较弱。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离不开当前世界的核心竞争力--技术。

借鉴当前世界贸易强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不是自主创新就是模仿创新。美国在立国之初,科技水平远落后于欧洲大陆,通过走私缓慢引进英国技术;日本在二战后,缺乏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条件,通过大规模引入欧美的先进技术并经过20年的技术追赶,日本制造业的经济活力迅速提升,成为世界技术输出大国;韩国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只用了 30年的时间便名列发达国家的行列里。在工业化之初,韩国限制国外直接投资,鼓励进口货物以获取技术转让,积极进行技术学习,并通过一系列非FE式的技术转让方式对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和改进,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从以上三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及发展历程可看到,在一个后起国家发展之初,都需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产品,用以模仿学习并吸收创新。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战略上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当前阶段更积极地通过进口贸易的渠道引入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

首先,完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稳定进口机制。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是机械设备,最主要的进口商品也是机械设备。但是,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并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拉动力。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如果想要继续保持这种拉动作用,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无疑是首要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努力调整进口商品结构,重点支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积极鼓励节能降耗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口,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因此。我国既要努力突破发达的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和高精尖产品的管制和限制,积极进口处于价值链高端或下游的高精尖产品和技术,也要适当降低这类高技术产品或先进技术的进口关税,实现进口的更加开放和自由。更为关键的,我国要大力推动国内企业对这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充分享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并且要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

其次,建立建全战略性资源的稳定进口机制。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可用土地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和能源不足。因此,要增强对战略性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包括粮食、矿产资源、石油能源等战略储备资源的进口,并建立这些资源的进口机制,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保障。另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内供应不足的原材料和能源等产品需求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较强,这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对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在国际市场找到资源供应方,很可能引发我国经济发展危机。此外,我国对原材料和能源较大的需求将引致此类商品国际价格的提高,这种情况下,进口价格提升可能带来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鉴于此,我国与资源和能源的供应国之间可以寻求建立稳定的进口机制,努力簽订长期供应合同,以此来稳定我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另外,在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到适当价位时,我国也要增加对战略性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将其用于战略储备。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可联合进口,组成进口集团或加入区域的或国际的资源和能源合作组织,以此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能力和议价能力,积极争取对国际能源和大宗产品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并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战略储备体系。

此外,增加对低碳环保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以适应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需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源能源的进一步开发,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甚至在将来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合理发展。因此,环境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我们在开发国内资源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我们在进口国外的技术或设备时,也应当考虑到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抵制高能耗、高污染设备的进口,加大低碳环保技术和设备的进口。

参考文献:

[1]格罗斯曼·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9- 200.

[2]蒋燕,胡日东.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3]李兵.进口贸易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

[4]仇焕广,杨军,黄季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7,(9).

[5]盛斌.中国工业的贸易取向,保护结构和经济增长[J].国际经贸研究,1996,(1).

[6]徐光耀.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7]李兵.进口贸易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12).

作者简介:黄剑冰,西安外事学院2010级学生。

作者:黄剑冰

上一篇:核心论文下一篇:男性护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