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管理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控管理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控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80

新生儿病房多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差和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点,因而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此,新生儿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2009年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建立新生儿科新病房,规范布局病房硬件建设到位,新生儿病房按管理规范进行布局,分区明确。设立了非感染新生儿室、感染新生儿室等[1]。在分区管理上,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包括接待室、工作人员更衣室等。半限制区,在中间,包括办公室、治疗室、配奶间等。限制区在最内侧,包括新生儿室、新生儿沐浴室。各区有实际屏障标志明显。

1加强管理

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履有报道。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由科室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监控、科学管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控管理:制定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各种操作流程,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控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科室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成员每月组织一次大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整改最终行综合评价。

21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感染病例报告、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

22新生儿室按管理规范进行布局,分区明确,设立了非感染病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新生儿室、治疗室、配奶室、沐浴室、卫生处置室、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和接待室等。

23空气消毒病室空气由循环风紫外线动态消毒,室内的地面、家具、医疗器械(各种暖箱、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例夹和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3加强手卫生管理

加强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正确洗手是切断感染传播途径的关键步骤。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要求医务人员每次检查、治疗、护理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实施标准预防。经手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医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洗手设施配备齐全采用脚踏式水龙头开关,每两张床配备一个洗手池,每个水池配备洗手液、擦手纸巾、洗手标志图、快速手消毒液。每个床单位旁放快速手消毒剂。

我院新生儿科非常重视手卫生,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护士长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洗手六步法,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消毒纸巾,并进行考核。每位患儿床单位旁放手消毒剂供再次擦手消毒用。我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较高,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保证了患儿的安全。

4护理用品严格消毒

护理及诊疗用品严格消毒:新生儿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多,机体防御屏障遭到破坏等,感染机会增加。加强新生儿眼部、口腔、脐、臀等皮肤黏膜护理,有利于及时清除病原菌,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强调护理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布类用物、奶具等每天进行高压灭菌,暖箱每天用消毒剂擦拭,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设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长期使用抗生素,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增加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机会。故易发生肠炎、鹅口疮和尿布皮炎等。加强新生儿眼部、脐、臀、口腔等皮肤粘膜护理,有利于及时清除病原菌,防止生长繁殖和感染的发生。针对此,护理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布类用物、奶具等每日进行高压灭菌,暖箱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5做好生物监测

加强病室内环境的消毒,监测消毒效果:病室内安装动态空气消毒机,室内的地面、医疗器械(各种暖箱、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病例夹和门窗等每天用消毒液进行擦拭2次。定期做好生物监测:每个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奶具、监护仪等)、工作人员的手、空气;每季度监测使用中消毒液。发现不合格者,查找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监测至合格为止。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处理。杜绝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做空气培养等,如发现不合格者,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为止。室内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每3个月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

6严格控制人员流动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必须洗手、更换帽子口罩和鞋子,着装整洁。患感染性疾病者不准进入新生儿室。开展人性化探视。新生儿科病房每周一、四下午15:00-16:00探视时间,家长进入探视时严格按规范要求着装洗手,严格控制直接接触。

综上所述,做好医院综合消毒管理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发现问题后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这是搞好医院消毒工作的关键。新生儿存在着许多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可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和常规化等综合管理,有效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汤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J/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0115

作者:连桂真 张莉莉

第2篇: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控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医疗设备与诊疗技术不断更新,近年来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具有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差、对外界适应能力弱等特点,其感染发生概率均比其他科室高。我院是一所以妇产科为特色的二级甲等专科医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26日共收治新生儿患者1849例,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职责、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辅霞

第3篇:血液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血液科;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血液科病房是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为预防医院感的发生,我科不断完善并及时更新科室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如下。

1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1.1抗菌药物不当应用: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产生了新的耐药菌株,使机体的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加大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1.2侵入性操作:各种深静脉导管留置、留置导尿等均可能存在一定的机械损伤以及削弱黏膜的屏障功能,为细菌侵入机体和正常菌群移位提供有利条件。

1.3与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患者自理能力缺乏或丧失,完全依赖护理人员,与护理人员频繁接触往往又成为交叉感染的途径。

2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2.1组织学习医院感染及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及知识学习,有更新的知识及时在科室组织学习。科室每月必须组织1-2次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并有记录。不定期考试,实行奖罚兑现措施。

2.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控制: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导管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留置导管时间不宜过长,细菌在导管尖端的定植与留置导管时间长短密切相关;每日常规清洁消毒导管插入口部位的皮肤。

2.3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简单有效的方法。经过完善手卫生规章制度与奖罚指标,规范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擦手巾,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2.4血液科病房的消毒管理:每个病房内均设置有紫外线灯管,每日定时消毒30分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特殊隔离患者必须有隔离标识;每个治疗车、病房、患者均放置洁肤柔快速手消毒剂,方便接触患者前后使用;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实行分级管理;认真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工作。

作者:倪娜 阎瑞

第4篇:医院普通病房的感染管理

医院普通病房的感染管理: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

护理用品的消毒管理

临床上的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从根本上避免了交叉感染,但还有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氧气湿化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的消毒要落实到位。湿化瓶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1次/d,清洗凉干备用。血压计、听诊器在每个患者使用后用乙醇擦试,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使用后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试;体温表应每人专用,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洗后擦干备用。

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1. 建立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立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不同层级护理岗位,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在层级管理体制中,护理人员结构形成梯队,专业分布合理,并与所实施的等级护理和专科护理相适应。

根据《护理工作管理规范》要求,护理部实行护理专业岗位分层级管理,设立专科护士(师)、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不同层级护理岗位,并明确各层级护理岗位的职责、工作范围及权限。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不同病人、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临床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规范

1.专科护士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 (1)任职资格

1)具备完成本岗位职责的能力。

2)具备副主任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护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相应专科从事护理技术工作5年以上的注册护士。

3)接受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的专科护士培训,考核合格,并具有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专科护士资格证书。

4)精通本学科基本理论、专科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专科危重病人的救治原则与抢救技能,在突发事件及急重症病人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5)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能循证解决本专科复杂疑难护理问题,有指导专业护士有效开展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能力。

6)指导临床、教学、科研的能力,是本专科学术带头人。 7)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获取学科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

8)及时跟踪并掌握国内外本专科新理论、新技术,每年接受相应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

(2)岗位职责

1)有权行使高级责任护士的职责。

2)参加护理部领导的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主管相应专科护理工作小组的工作,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3)主持并组织、指导本院本专科领域的全面业务技术工作,组织制订本专科护理工作指引,制订并审核所在专科各项护理工作标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等。

4)领导专科护理团队,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专业化的健康照顾。对病人护理进行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对复杂的临床个案作全面跟进。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并提供建议。参加本专业医疗查房,参与专科危重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分析病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参加院内护理会诊,实施循证护理和专责护理;指导临床护士工作,确保本专科护理质量。 5)掌握本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组织本专科的学术活动,根据本专科发展的需要,确定本专科工作和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推广和 应用专科护理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

6)培养专业护士,协助制订医院专业护士人才培养计划。主持或协助完成护理临床带教工作。

7)开设专科护理门诊,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 2.高级责任护士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 (1)任职资格

1)具备完成本岗位职责的能力。

2)五年以上专业经历,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大专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 3) 临床专业能力:熟练掌握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常用急救技术,能独立准确评估、判断和处理本专业护理问题;能根据病人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4) 高级责任护士的产生:通过护理部组织的高级责任护士综合知识、专科理论和查房水平等综合能力考核,遴选产生,任期两年。每两年护理部组织一次上述综合能力考核,并重新聘任。

5) 高级责任护士在任职期间,要完成护理部为高级责任护士岗位而制定的相关专业领域的护理继续教育课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岗位职责

1)有权行使责任护士的职能。

2)参加护理部领导的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参与相应专科护理工作小组的工作,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3)在护士长的领导及专科护士的指导下,负责分管病人的各项护理工作,保证分管病人护理质量。有责任带领其他成员高质量的完成本组工作。

4)运用护理程序开展工作。带领下级护士对分管病人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组织急危重病人抢救,制定危重病人护理计划,开具护嘱,组织实施,并评估实施效果;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指导下级护士使用专科护理记录单。通过专科护理记录单规范专科护理行为。指导下级护士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和书写护理评估单和记录单。

5)重点关注新入院、危重、手术、出院、有医患纠纷等病人,保障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关注、跟踪特殊检查和治疗的病人,以及病人外出的时间、安全等衔接问题。 6)每天评估重点病人的病情和需要,结合当天上班护士的情况,针对性、选择性进行护理业务查房,预测护理风险,悬挂各种危险标识,提示病情观察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下级护士,参加护理教学查房和护理个案讨论。承担实习

或进修护士临床教学任务。

7)具备申请会诊和参与会诊资质。遇有本专科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时,报护士长同意,填写“护理会诊单”,请相应专科或多专科的护理会诊,并根据会诊意见组织实施护理措施。

8)解答病人/家属的问题,是健康教育的落实者(饮食、生活指导、功能锻炼、自我监测指导等),并对下级护士进行宣教指导。

9)参与晨晚间护理,帮助病人解决衣、食、住、行等医嘱外的护理问题。 10)参加医护交班、主任查房,了解诊疗计划,调整护理措施,是护士与病人、医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和协调者。 3.责任护士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 任职资格

1)具备完成本岗位职责的能力。 2)取得注册护士资格的护士。

3)掌握护理基础理论、各种护理操作规程及常用急救技术,能解决本专科常见的护理问题。

4)从事特殊护理岗位(夜班、ICU、急诊、血液净化、手术室、产科等)者应具备相应的准入资格。

5)从事夜班工作者应具备夜班护士的准入资格。 岗位职责

1)在护士长领导及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指导下实施所分管病人的各项护理工作。准确执行医嘱和护嘱。为病人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如防坠床、防跌倒、约束等)。

2)按照护理工作流程、护理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常规等熟练完成各项基础护理和部分专科护理工作。在高级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3)在高级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所分管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记录。 4)参与急重危病人抢救配合,熟练地保养、使用各种急救器材及药品。 5)参与常规性护理查房、护理教学查房,参与重危病人护理会诊和护理个案讨论。 6)参与临床教学工作;协助高级责任护士或带教主管指导实习护士或进修护士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参与并指导助理护士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

7)参与病区管理,确保病区环境整洁、舒适、安静。

4.助理护士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 (1)任职资格

1) 全日制护理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已取得毕业证。 2)经过医院相应的岗前和岗位培训考试合格。 3)在上级护士指导下能胜任本岗位工作职责。 (2)岗位职责

1)助理护士在注册护士指导下,按分级护理要求,协助注册护士完成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 2)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包括:

整理或更换床单位;保持病人的清洁卫生;常规性测量和记录病人生命体征;预防褥疮;物理降温(冰袋、温水、酒精擦浴);湿热敷;绘制体温单;准备各类护理技术操作的物品;更换卧位,保护病人安全;更换氧气湿化瓶;留置胃管病人的鼻饲;留取病人的大便、尿、痰标本;尸体料理;协助病人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洗漱及自我移动等,护送病人检查、治疗、转科等;负责清洁消毒病人的生活用具;及时将病人有关情况报告护士等。 3)非技术性护理工作内容包括:

整理、清洁、维护各种护理仪器、设备和用品;整理办公用品;参与维持病区环境和秩序的管理;外出请领、取送(借还)各种物品;取药、退药,清点并补充药品(液体);整理污染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医疗用品;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保持病房的整洁与通风;整理、清洁、消毒各房间,终末消毒;联系工作(接听电话,联系和预约检查、会诊、复诊等);协助办理出入院手续;派送一日清单;整理、粘贴、制作病房健康教育资料;归档病区的各类文书等。

4)助理护士不得从事创伤性或侵入性及无菌性护理技术操作,不得独立承担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

第5篇: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度制度制度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十

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十

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 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

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6篇: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

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

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

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

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

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

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

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

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7篇:普通病房感染管理要求

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 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 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别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 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 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六、 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 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 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 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 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 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

二、 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办公室蓝色,病房走廊黄色处置室,治疗室红色,厕所黑色) 十

三、 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2018.5

第8篇: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一,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医务人员在做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造作规程,戴口罩、帽子、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也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前后、诊疗、换药、注射、处置工作前、后认真洗手,必要时消毒双手。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戴护目镜,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对病室的空气消毒要求:进行无菌操作的工作室内要保持清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以防尘埃病菌飞扬。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病室各房间应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周空气消毒一次,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对室内空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住呼吸道隔离病人的房间每日至少消毒一次。

3、对物体表面消毒要求:每日晨间护理时永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每日擦小桌,一桌一布,均侵泡消毒后清洗晾干。室内其它物品表面如地面、凳子、门窗、门把手以及病历夹、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日常只用洁净水擦抹或刷洗,保持清洁。必要时用低浓度消毒液擦拭。不同环境的抹布、拖把标识分开使用,或用完后用清水

冲洗,悬挂晾干,用于污染区的或发生污染时用5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擦拭或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琼干备用。

4、对消毒物品的要求:

(1)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0%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每日更换酒精一次。

(2)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采取血标本,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

(3)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螺纹管、早产儿暧箱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干燥后方可使用,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对灭菌物品的要求: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用品必须保持干燥,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定点、封闭保存,避免保存过程中再污染,一旦发现有污染或消毒灭菌后的物品有效期一过,即应再次消毒灭菌。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6、对病人的要求:住院患者(除急、重病人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洗澡、剪指甲、更换衣服);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为病人做手术、治疗、换药时,应先做清

洁伤口,后作污染或感染的伤口,最后做特殊性的感染伤口,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每周更换一次,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或晾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

7、对特殊感染病人的要求:凡遇到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单独安置,严密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对特殊耐药细菌感染病人应隔离治疗。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并进行报告,是否转科治疗要请感染性疾病科会诊决定。传染病人的衣物要用黄色塑料袋装好后交洗衣房消毒处理及清洗。

8、对医疗废物的要求: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号分类放置,并有标志,生活垃圾放入黑色袋中,医疗垃圾放入黄色袋中,锐利物品放入利器盒中,医疗垃圾应在48小时内送到暂存点,做好交接登记。

第二,注射室、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室内环境保洁措施:每天要做好两次室内清洁卫生和消毒,台面、地面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每周彻底清洁室内卫生一次。 空气消毒:每天对空气进行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2、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进入注射室、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操作前后要洗手,接触血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脱去手套后摇洗手。医护人员注意避免发生利器划伤,发生执业暴露时要做紧急处理。

3、对灭菌物品的要求:无菌物品使用前应检查灭菌包是否完好,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干缸无菌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对医疗废物的要求:垃圾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使用专用包装物。

第三,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室内环境保洁措施:保证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清洁、台面整洁清洁;换药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二次,记录消毒时间及签名,每周彻底扫除一次。

2、对人员要求: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3、对物品的要求:换药时,根据伤口情况,换药物品依先后秩序一次备齐,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盐水棉球和纱布缸中内容物适量,每天更换。除固定敷料外(绷带等),一切换药物品均需保持无菌,并注明灭菌有效日期,无菌溶液(生理盐水、呋喃西林等)定期检查,无过期物品。

4、隔离措施: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凡遇到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不得在换

药室进行换药,应单独安置,严密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医疗废物:污染敷料放入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第9篇: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不着工作服离院外出。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要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建议使用洗手液,如使用肥皂应悬挂保持干燥,防止再污染。

五、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周固定卫生日。

六、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七、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治疗室、换药室地面、物体表面等每日定时清洁、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及时消毒。如采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应记录使用时间,累计时间应小于1000小时。

九、抽血、输液实行一人一针一带,操作前后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手部无明显污染时)。

十、无菌镊子罐每周高压灭菌2次,戊二醛浸泡液面要求达到镊子的1/2—2/3,一罐一把,并做好使用情况的登记。如使用干罐,应每4小时更换。

十一、所有的灭菌物品均标明“科室、物品名称、包装者姓名、消毒日期、失效期”,失效期一般季节7天,霉季5天。

十二、体温表、湿化瓶、雾化器等医疗用品按要求更换、消毒。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十三、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共用座式便器每日进行消毒。

十四、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

五、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六、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生活垃圾置黑色垃圾袋,医疗垃圾置黄色垃圾袋,感染性垃圾置黄色垃圾袋中并做好明显标识,锐器应及时置于锐器盒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七、定期清洗空调过滤网,保持新风机房清洁,严禁堆放物品。

上一篇:学校各科室岗位职责下一篇:我是一只小小鸟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