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艺术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何占豪与陈钢于1959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借用西方乐器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的典范。《梁祝》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思维艺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西方思维艺术论文 篇1: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

1.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西方的绘画艺术更加侧重写实,而中国的绘画则更喜欢表现于写意,这是由当地人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西方绘画侧重再现,西方更强调人们的自然主宰地位,且要求以模仿为中心,并利用透视、明暗、焦点等内容将绘画整理的如同数字公式一般。同时,西方绘画也侧重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侧重真实,它可以直接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尤其是可以直接反映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因此人们还将西方的绘画成为艺术界的镜子,但科技并不可以完全代表人们的思想感情,西方绘画并不能深层次的反映艺术境界,这与中国的绘画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绘画更侧重于表现,偏重体现人们的精神境界,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画家的思想占据主体的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便是实现天人合一,在绘画中融入了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中国绘画过程中,色彩、构图以及线条灯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哲学与思维的观念,甚至还会体现人生的哲学伦理。同时,中国人与生俱来具备一定运动的画面感,为此在绘画中也会进行散点透视。在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过程中欧冠,中国绘画侧重利用墨来着色,这与西方油画的立体感与明暗透视具有很大差异。除此之外,中国的绘画也侧重利用直觉的方式来感受色彩的表现,但西方绘画则整体上倾向科学方面,侧重利用几何精神进行理性思考。

2.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共同点

虽然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艺术存在很多差异之处,但这两种艺术也并非是完全截然相反的,不能将其放置于完全对立的局面去比较学习,中西方艺术家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差异,但这并不代表着两者是完全对立的。

在对待自然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由承认自然地位方面来讲,中西方都肯定了自然对艺术家的启示作用,都倡导以自然为师。好的艺术作品并非模仿或求助其他大师的作品,最好的方法便是求助于自然地丰富物体,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这方面,中西方艺术家的理念是相同的,中国的艺术家还强调了在自然中获取自然的重要性。以绘画中的色彩为例,西方的绘画更加注重光影体现,而中国则以水墨为主,但两者都是为了追求事物本身的形態。西方绘画中,光影可以直接体现绘画的表现力与审美价值,且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自西方浪漫主义之后,色彩变得更为重要,甚至成为绘画的唯一语言。虽然中国以水墨为主,但绘画中也充分利用了其层次性,可以完全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随着社会进步,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体现出了双向的逆反运动。西方艺术家自成立印象派之后便于现实开始拉开距离,并在只致力于实现现实生活,而开始侧重创造虚幻的意境世界。同时,部分西方艺术家也开始学习研究东方艺术作品,并创造出了迷糊的艺术符号系统。与此同时,中国的绘画艺术家也学习西方的绘画方法,并逐步倾向于体现写实,并加入了现代派。至此,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开始相互融合、相互学习。

3.中国绘画的发展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绘画传统也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人们欣赏能力与需求的发展而变化。中国的绘画为了进一步跟上时代的脚步,首先应尊重并传承历史传统,承认并利用传统艺术的优势,做到古为今用。其次还应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进行发展创新,并在结合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赋予中国绘画更加深刻的内涵。最后,中国绘画还应在西方文化的影像下,进一步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推陈出现各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同时,中国的部分绘画艺术家还应适当接受西方的美术教育,并在结合中国绘画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势的中国作品。

结束语

在漫漫的绘画历史历程中,绘画界已经形成了以中国绘画为主的东方绘画体系与以西方欧洲油画为主的西方绘画体系,这两种绘画艺术都不受社会经济与政治体系风格的影响,且直接促使着社会的进步,也帮助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地域观念。中国的绘画艺术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做到天人合一,将艺术的最高境界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而西方的绘画艺术则追求精准逼真的意境,要求在实践中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致力于实现逼真的效果。只有找出两者的异同之处,才可以为今后的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孔令东

中西方思维艺术论文 篇2:

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的典范

[摘要]何占豪与陈钢于1959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借用西方乐器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的典范。《梁祝》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世纪以来西方弦乐器在中国的民族化探索,为《梁祝》提供了客观的外部环境;题材选择的民族性,是《梁祝》成为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典范的现实基础;演奏技法的中西结合,是《梁祝》成为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典范的主要原因;一大批音乐人的辛勤努力,是《梁祝》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梁祝》;民族性;中西结合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我国古代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带有浓厚民族情感的交响作品。以此为题材而创作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将中华文化同西方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发挥了欧美乐曲的优势,又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越剧)的营养,是借用西方乐器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中西音乐相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本文将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几个原因进行分析。

一、20世纪以来西方弦乐器在中国的民族化探索,为《梁祝》提供了客观的外部环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能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西方艺术特点,成为“洋为中用”的代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是西方弦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以来西方弦乐器在中国民族化探索的必然结果。

近代以来,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民族音乐的新型音乐形式,西方弦乐艺术被西方人带到中国,逐渐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相融合,成为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发展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17世纪,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弦乐器就已传入中国。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在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弦乐器和音乐文化。这时,西方弦乐艺术刚刚传入中国,还未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近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各种教会组织开始广泛地向中国社会传播西方文化,其中就包括西方弦乐艺术。这一时期,西方弦乐艺术开始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产生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1849年,中国民间第一支西洋管弦乐队在上海徐汇公学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创办成立。

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许多西方音乐家流亡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剧院和交响乐团担任首席,并教授中国学生学习演奏西洋乐器。从1920年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受到鼓舞,开始学习小提琴;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1]。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弦乐器,西方弦乐艺术无论是拉弦乐器还是弹拨乐器,都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思维。它在乐器形态、音乐形式、音乐表现、音乐功能、音乐观念等各方面,打破了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重道轻器”“重意轻技”音乐观念的统治局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加速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音乐先驱们也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弦乐艺术,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大提琴及室内乐音乐作品。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也为广大艺术家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顺应这种历史潮流,中央音乐学院(天津)及上海分院开始招收西方弦乐器专业的学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我国西方弦乐教育的先驱,如谭抒真、杨秉荪、司徒华城、马思宏、章国灵、李德伦、马思琚、钱挹珊、李元庆、黄源澧等;中外艺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国际著名的西方弦乐演奏家们纷纷来华访问演出,以小提琴为例,有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列昂尼德·柯岗、扬·沃依库等。他们带来了最新的音乐动向,开阔了中国音乐界的视野。中国也派出青年演奏家到国外访问演出、参加国际比赛,与西方大师直面交流,增进文化交流,这些学子归国后都成为了新中国西方弦乐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并且在探索西方弦乐器民族化的创作与演奏方面,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弦乐器在中国实行民族化探索实验曾经掀起高潮,中国民族音乐因素在弦乐创作中日渐增长,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弦乐作品[2]。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二、题材选择的民族性,是《梁祝》成为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典范的现实基础

从题材背景上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根据我国古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带有浓厚民族情感的交响作品。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祝爱情故事”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我国晋代。两人同窗共读,志趣相投,演绎出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留下了“草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英台抗婚”“化蝶双飞”的千古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广泛传说,并在文学作品里也多有记载。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把刚刚拍摄完成的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带到会上,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在1957年以后,中国政治上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大跃进”运动,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淡化了特定时代的政治色彩,这是这部作品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我国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为题材,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把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色彩的音乐创作之路,不仅开阔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界的视野,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小提琴艺术的快速发展。50多年来,《梁祝》既受到国内民众的热烈欢迎,也在国外引起强烈的共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才成为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的典范。

三、演奏技法的中西结合,是《梁祝》成为中西方音乐艺术交流典范的主要原因

从配器上看,《梁祝》是由中西方乐器相互配合演奏而成的。该乐曲是管弦乐队编制,主奏乐器小提琴是典型的西洋乐器,是大型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在器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除小提琴外,还配以我国传统乐器古筝、琵琶、二胡等。这些中外乐器的完美配合,既充分展现出了欧美音乐的悠扬华丽,又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细腻含蓄。此外,还使用伴奏乐器大提琴、长笛、双簧管、竖琴、铜管等,这些乐器在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描写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出交响乐效果与民族化特征,《梁祝》充分吸收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使得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得到国际公认的影响深远的名作”[3]。

从表现形式上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音调把握上,作品以越剧唱腔作为主题和核心音调;在和声运用上,作品把传统音乐的多种和声用法运用到作品中,如为表现抗婚主题,作品运用了五声徵调式音乐,使得旋律更为激烈,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为描绘祝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泣诉的情景,作品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祝英台肝裂肠断的心情。在乐器使用上,作品把独奏小提琴与我国古筝、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小提琴音乐既具有西洋乐器的韵味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4]。

从演奏技巧上,《梁祝》也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之美。《梁祝》主要采用西洋奏鸣曲的方式完成,在演奏技巧上,作者充分把西洋乐器小提琴与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爱情主题中就运用了二胡的滑指来表现其优美的旋律;又如在表现二人三载同窗、两小无猜的青春友谊时,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而弦乐则以拨弦模仿琵琶进行弹奏。此外,《梁祝》还运用了加花、‘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5]。这种中西方融合的旋律之美,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土洋结合”,“中西并用”,在《梁祝》这样的一个音乐故事中体现得如此完美,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用西方的演奏形式表现得如此浑然一体。这在中西方音乐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很多西方音乐评论家将其称为“美丽的蝴蝶的爱情故事”。

四、一大批音乐人的辛勤努力,是《梁祝》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与以何占豪、陈钢、俞丽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人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1957年,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于是,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小组成立后,先后创作了一批小作品。那时候越剧最红的就是《梁祝》《白蛇传》等。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1959年,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陈钢当时已是作曲系四年级的高才生,有着比较系统的作曲知识。他们用西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由何占豪写乐曲,写完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定下来后,再由陈钢写伴奏(钢琴),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当时正值国庆十周年,学校便让他们创作作品向十周年献礼。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一个写“大炼钢铁”,一个写“女民兵”,这两个题材都是当时的主旋律。后来临到要交时,他们又加了个古典题材,准备将小《梁祝》改编成大《梁祝》。没想到,学校党委书记、作曲家孟波毫不犹豫地选中了《梁祝》。1959年5月底,《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由俞丽拿倾情演奏,乐曲一出就犹如天籁之音,获得空前成功。

《梁祝》能成为音乐经典,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和专家们,在《梁祝》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了指导和帮助。“丁善德教授在接受指导创作《梁祝》的任务后,对陈钢‘单个教练’, 逐一讲解各种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一次次地审读两位学生的创作,并提出修改意见;民乐系主任、著名国乐家卫仲乐教授开设讲座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助他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小提琴演奏家赵志华向何占豪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提供各种艺术示范。”[6]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 才使《梁祝》取得如此成功。

《梁祝》的成功,还离不开演奏家们的努力。他们通过《梁祝》的优美琴声,把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把这首中西融合的优美音乐传遍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1959 年在上海首演时,年仅18岁。她参与了《梁祝》乐曲的创作,其间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陈钢提出宝贵意见。在《梁祝》乐曲首演时,她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数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其演奏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外,还有笫一位把《梁祝》带到世界舞台的演奏家吕思清、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首位特聘中国教授薛伟、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演奏家盛中国等,他们先后把《梁祝》带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梁祝》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中国艺术家以外,因演奏《梁祝》而蜚声中外的还有国际友人。日本著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是第一位演奏《梁祝》的外国艺术家,至今已在世界各地演出《梁祝》近百场。世界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世界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奏《梁祝》100多场。“由于十分喜爱中国音乐,他是第一位把包括《梁祝》在内的很多中国歌曲改编成钢琴曲的外国音乐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7]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使《梁祝》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梁祝》是目前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中国交响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交响乐”。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座历史巅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它是中国音乐的骄傲,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的人民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参 考 文 献]

[1]张 萍.浅谈小提琴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理路[J].青年文学家,2010(16).

[2]韩小鹰,张志英.西方弦乐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J].陕西教育,2012(10).

[3][5]彭一雯.浅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中西方文化融合[J].教师,2014(25).

[4]宋维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J].大舞台,2012(09).

[6]李 焱.《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J].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7]巴鲁德·梅尔,丁彦华.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全球化视角看中西文化交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9).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郭路遥

中西方思维艺术论文 篇3: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趋同和差异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差异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民族性的不同,进而衍生出艺术自身表现方式和技艺特点的差异。所谓艺术的民族性,就是指由民族历史的思想文化所决定并体现的区别于其他民族同类要素的特质,它是艺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因。同时,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族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基础之上的。中国画,特别是由于中国文人的参与,逐步把这门艺术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结合起来,把艺术表现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艺术体系,也构筑了中国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本质区别。

中西方有着不同传统的观念,西方认为宇宙或世界的中心是人类,主宰着自然;东方尤其是中国则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存。在艺术的世界里,西方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视点固定的准则,有着非常强烈的时空概念;中国绘画则采用动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画面常常是时空变换,物随心动,景随人移。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自然的主人是人类,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的实践当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传统。中西方艺术观、世界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人类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作品,内容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决定了不同的内容,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相类似的表达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内容。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两幅同样题材、同样标题、同样内容的作品,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大不一样。达·芬奇采用平面构图是为了突出基督,基督处于正中间的位置。人物并列左右,画面铺展,按顺序排开,产生了对称平衡的感觉,基督表情平静的陈述性手势,使画面增强了凝重感,虽然十二门徒的动态各异,秩序感、均衡感以及被安排在中心的视觉重点,非常有力地统领了整个画面,使整个画面产生稳、静的效果。丁托列托构图采取了斜角线,增加人物,夸张的动作,强烈明暗对比,纵向透视的角度,使观者似乎就站在门口或高处观看。成组的人物、扭转的体态、繁忙的场面,再加上奇幻的灯光、流动的舞台效果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两幅画虽然一静一动,一正一斜,但饱满的构图画面、人物,充盈的背景刻画讲究细节,非常明显的叙事性,画家在忠实地描绘故事的同时,利用人物表情、背景布置、光影效果创造出体现情感和事实两个方面的真实感受,故事虽然可能是子虚乌有,但画家的观念理性把一切都转化为表现的真实和理解的真实。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绘画作品,现实的真实并不代表一切,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不足以表现一切画家,甚至现实真实与艺术理性南辕北辙,与艺术最高的理想——境界有天壤之别。唐五代画家如张萱、周防、顾闳中等都擅长人物,《揭练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描绘了较多的人物,表现的是世俗生活的场景,题材和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但是东方式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凸显出一种神奇的超越性,艺术超越生活、超越人的思维观念、超越人类的生存理想,在其中很轻易地就得到了表达。

这些作品的主题内容都是人物,但有的作品更多的不是为了刻画人物,而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超越时空界限的结构,丰富的内容,要求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自然的客体性和存在状态,根源就在于其中的艺术之美。南朝宗炳《画山水序》坦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因而感叹:“噫!老病俱至,名出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种崇拜自然、热爱自然的态度,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所特有的。这种伟大的自然观念表现在艺术品中,中国画特有的风格就这样形成了。就如上述提及的《揭练图》等,中国风格的宁静和谐反映得很明显,而不是西方式的浓重激烈的气氛、戏剧冲突。西方关于自然的传统观念与中国不同,认为人高于自然、先于自然、强于自然,自然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的统治者是人类,人不仅可以欣赏自然,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这种强烈的人类与自然相区别的意识反映在艺术中,就形成西方绘画中对自然形态的严格把握,一旦认识到某种规则或规律是科学地对自然的反映,就严格遵循它,因为那是人类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体现。艺术家只不过是在恰当地对自然、规律、感情进行组织安排,为了画面的整体统一协调,再对自然、形象、感情做合理的改变。就如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罗丹所做的那样。中国与西方传统观念和艺术表现的差异绝非水火不相容的,其实差异只是着眼点、侧重点的不同而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方强调人,而中国重视自然,但是还应该看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中国,都能认识到人是需要自然的,人不能生存在自然之外。不管怎样,西方艺术仍然建立在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和探索之上,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了实现人类自身心灵的满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

作者简介:

程雪峰,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文化馆。

作者:程雪峰

上一篇:粮食工作意见(精选2篇)下一篇:学校教学工作意见(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