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规划和目标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生的规划和目标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思考

受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影响,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因此,本文将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智慧城市的空间组织及规划工作。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积极的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提高城市空间组织、规划的科学性,增加城市使用寿命、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等。

智慧城市定義分析

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展开大量的研究。Nfuka等(2010)认为智慧城市是指试图让自己变得更“智慧”的城市,即更加有效率、可持续、公平宜居的城市。Toppeta(2010)指出智慧城市是指利用ICT和web2.0技术,加快政府办公程序,帮助找出新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以及解决城市管理的复杂性,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城市模式。Washhum等(2010)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智能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一个城市的关键技术和服务更加智能、互联和高效,包括城市管理、教育、医疗保健、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和技术设施等。Schatters等(2011)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来提高的城市发展模式。

基于可持续发展

目标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与规划转型方向

社会化转型方向。要想保证智慧城市空间组织、规划实现有效的社会化转型,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低碳环保、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等发展目标。

因此,应积极引入低碳理念,改变城市建设结构,积极保护自然环境、消除交通拥堵现象,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为居民出行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绿色通行目标。同时,要合理规范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效率,避免土地泛滥开发,造成土地荒漠、水土流失等现象;为了保证城市的生态平衡良好循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规划的空间、经济、环境、人文、社会等多方面达到科学的平衡状态。

市场化转型方向。受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影响,以前我国城市化转型以单位制转型为主,其具有经济政治统一融合、所有设施协调配置等共享,但对城市规划发展、空间组织产生的积极作用相对有限。受城市化发展影响,传统的单位制转型过于落后,无法满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所以在社会中逐渐淘汰,但这也使智慧城市空间组织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并提高了利用土地的效率及政府经济政治职能的规范性。

智慧化转型方向。受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影响,全球进入了信息时代。因此,城市可利用通信技术等实现智慧化转型,实现改善城市职能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缓解交通堵塞、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等目标。

另外,通过智慧城市化转型也能为人民生活带来帮助,如提供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借助网络提高城市内部联系,促进城市内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在城市智慧化转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积极协调技术与生态、百姓与环境,使其实现相对平衡,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更要积极引入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能数据平台等,才能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智慧城市

空间组织的规划原则及科学方法

构建科学的城市规划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融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城市体系、优化城市职能、设计并实施科学的城市空间组织及规划方案,使群众基本生活要求得到满足。同时,政府部门要发挥作用,积极争取群众意见,协助各城市做好城市规范化规划体系的科学构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思路。在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更要确保城市所在环境、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实现良性互动、循环,要保障当代人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不破坏后代人的发展环境。所以,应保证城市未来发展中环境、社会的平衡,确保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组织规划智慧城市空间的方法。智慧城市在组织规划过程中应在规划体系、内容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完成智能信息技术、社会生态等全新城市空间组织的构建。同时,要基于群众实际生活及社会发展现状,设计、落实、改善有关举措,提高智慧城市空间组织、规划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结束语

总之,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智慧城市在发展建设中,应结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等要素,运用信息技术等完善城市体系创造方法,完成智慧城市社会化、智慧化转型,才能确保智慧城市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课题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KJQN201804002)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作者:郭永彦

第2篇:关于“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若干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更加鲜明。“十五”时期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提前一年实现。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人均l400美元左右。消费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明显标志。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过去更加雄厚。事实证明,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事实同样证明,十六大所说的我国目前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样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谓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更加鲜明,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所显示的特征。未来5—1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需要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及其继续演进的基本脉络。

第二,经济增长空间扩大。摆脱通货紧缩,又预防了通货膨胀,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十一五”规划提供了比较平稳的起点。但是,不论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波动的常态看,或者是从我国体制缺陷和结构性矛盾所引发的经济波动看,都不能完全排除快速增长进程或长或短地中断的可能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的强大约束和增长成本的上升,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实际困难,在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面临许多两难选择,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等等。

第三,经济体制仍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开始显露;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革除,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取得的某些积极社会经济成果却在体制转轨中有所流失。经济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如何按照有利于实现“五个统筹”而不单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课题。

第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这种变动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变化使人们的就业产生不稳定性,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伴随着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等等。今后5—15年需要更加注重从体制上、政策上和实际财力上解决社会问题,但在争取经济快速增长和解决社会问题二者之间面临许多两难选择。

第五,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三年来对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负面影响比预想的小。2006年底将执行全部承诺而结束“过渡期”。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利用这种历史机遇推进现代化建设,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制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六,发展观念的转变。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政策调整的动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和改革的全局,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的发展和不同领域的改革,才能够化解矛盾,保证现代化建设比较协调地推进而不致发生大的曲折。科学发展观提出不久,只是初见成效,长期形成的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统计考核体系和干部选拔制度,以及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都不是短时间所能完全改变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和相应的政策调整远未完成。

以上几点基本判断,可以作为考虑“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出发点。

二、目标和条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要求,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思路和方法需要转变,由注重具体项目、指标和微观经济运行,转向注重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稳定的谋划上来,转到“五个统筹”所指示的方向和重点上来,突出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例如:

——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的趋势、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脉络;

——研究和把握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演变趋势对中期发展的影响;

——研究和解决如何通过规划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

——研究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制定跨行政区划的规划指导各地的发展规划,以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发挥区域优势;

——研究和制定兼顾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福利、既促进经济增长又实现社会和谐的思路和政策;

——要总结以往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重新审视当时所确定的目标定得低了,还是过分超前了,原因是什么,以便从中得到借鉴。

未来15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年“十一五”时期和后十年。总的要求,是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尽可能地把这些目标具体化。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具体数字,就是国内生产总值20年翻两番;其余的都是指示出发展方向,需要通过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有些目标是难以数量化或者不需要数量化的。即使是可以数量化的目标,也主要是预期性和引导性的,需要随着条件变化而调整。

根据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前景所做的分析和预测,“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2004年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GDP将超过21.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6万多亿美元,考虑到人口增加因素,人均l900美元左右,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l920美元大体相当。后十年经济增长速度即使有所放缓,仍可十年翻一番。这样,按2004年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GDP将超过4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5万多亿美元,人均超过35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汇率变化,按美元计算的GDP和人均值都会和这里预测的数值不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总量和人均都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届时将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国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实现未来5—15年奋斗目标的条件是具备的;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和矛盾,要在克服困难中求发展。

首先,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迅速增长所需要的许多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机械装备国内生产量相当可观,还有大量进口以弥补不足,物质技术条件是过去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另一方面,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需求急剧增长,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趋强烈。拿能源来说,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每个百分点的增量是前一个翻两番的4倍。前20年以能源消耗翻一番保证GDP翻两番,后20年即使能做到再以能源消耗翻一番实现经济翻两番,能源的生产和运输都有困难,而且利用效率需要在前20年提高一倍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大量进口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而且势必提高成本。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可以大量节约资源消耗,但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二,资本的快速积累和高投资率。这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的研究,1978—2003年资本年均增长速度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在GDP年均9.4%的增长中贡献近6个百分点。未来5—15年,老龄化的到来,城乡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可能使储蓄率有所降低: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外资流入也有可能减缓。由资本快速积累和高投资率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仍然能够保持,但需要着力提高投资效率。

第三,国内市场广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创造出非常大的投资空间。十多亿人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制约因素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环境成本的支付,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本增加,会抑制投资规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疲软,会抑制消费市场的扩张。

第四,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人口基数大,适龄劳动力继续增长,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和沿海地区,遏制劳动力成本过快上升,未来5—15年仍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这种优势会保持更长时期。问题是,一方面劳动力总量过剩,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低,不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过剩和紧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会日渐突出。

第五,深化改革将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财税体制、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投资体制的改革,土地和其他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的改革,以及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都会给发展注入强大活力。WTO过渡期结束给改革带来压力和动力。但是,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某些改革会因为有风险而难以决断,某些改革不一定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某些改革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某些改革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都会增加改革的难度。

第六,社会政治稳定。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和改革,通过发展和改革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这是20多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未来5—15年能够保持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稳定局面。不稳定因素也不少,某些方面的社会矛盾在积累,要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目前社会矛盾总的说还是由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经济方面的诉求引起的,在现行体制和政策框架内是能够解决的。

第七,外部环境比较有利。现在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不大,但增量已经占世界很大比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推进器。融入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机遇,世界科技革命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国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国内发展。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上升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也是有利因素。同时,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在加大,非传统贸易壁垒增加,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增加,而我国防范风险的机制还不健全,周边和全球政治格局也有不稳定和不可测的因素,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存在隐忧。

综合分析,未来5—15年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以说是“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又是“矛盾凸显时期”。机遇和挑战同在。实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完全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从国际经验看,如果处置不当,出现曲折的危险也是存在的。

三、发展趋势和政策研究

实现未来5—15年目标,需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大的政策措施。我着重从四个方面讲一些看法,提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增长方式问题已经提出多年。对现状的总体判断是三句话: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

根据我们去年所做的一项研究,从1980年到2002年22年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耗标煤从14.34吨下降到4.76吨,下降66.8%;每万元GDP电耗从7200度下降到5200度,下降22.7%。从l971年到1999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8%,而同期世界平均下降27.7%,欧洲国家平均下降11.2%,亚洲国家平均下降32.3%。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的进步是明显的。

但是,这种明显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l980—2000年,单位产品实物消耗指标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火电耗煤从32.5%下降到24.1%,钢耗煤从70.4%下降到20.9%,水泥综合能耗从50.2%下降到44%,乙烯能耗从83%下降到69.7%,这说明,差距明显缩小,但仍有不小差距,不过并不像按美元计算的单位GDP消耗的差距那么大。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和严重浪费,是人所共见的事实。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在资源严重约束下推进现代化建设,转变增长方式是唯一出路。在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中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占现今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是靠消耗全球60%的能源、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另外85%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我国面临严峻挑战。即使国际市场能够弥补我国资源之不足,生态和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也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压力,许多出口商品因为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而收益比较低的严酷现实,也使人们痛感转变增长方式之必要。

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标志,直接起作用并且构成其物质基础的,是技术进步。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意义上说,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永无止境的。从发展的阶段性来说,我国目前的增长方式转变,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通常所说的传统工业的提高,一是实现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这两个方面技术进步的过程。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有更高技术含量、附加值更大、环境代价更小的产品或者产业发展起来,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社会化水平,都是增长方式转变所必需的。

增长方式粗放和转变困难,有深刻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除投资体制不合理所导致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投资外,价格扭曲是重要原因。低水价政策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低价征用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费,能源价格不能反映全部成本使能源消耗至少增加9%。质量、物耗、环境等方面社会规制不严,政绩考核方法的缺点,也是粗放式增长得以延续的原因。为增长方式转变创造体制和政策环境,是深化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

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当前转变增长方式要解决的突出矛盾是什么?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如何确定转变增长方式的着重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和任务怎么确定?如何促进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大的产业更快发展?如何在传统产业中推广新技术,同时淘汰产出低、消耗高、污染严重的技术装备?转变增长方式在技术、管理以及企业和政府行为等方面的困难何在?如何看待关于重化工业发展问题的讨论,其实践的和政策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形成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机制?如何开发和推广共性技术,特别是开发推广对增长方式转变有直接效果的节能降耗技术和环保技术?如何通过体制和政策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采用新技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的矛盾?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务之急是什么?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条件下,增长方式转变有哪些新的情况,如何适应新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可以讨论。例如,关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关于外延型增长和内涵型增长、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的概念,关于增长方式转变的普遍规律和现阶段中国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规律,等等。理论探讨对于增长方式转变是有实际意义的。

(二)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发展壮大,一些小城镇成为当地经济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未来5—15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城市化迅速扩张时期。按照80年代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城市化将达到47%,2020年达到55%;按照1995年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将超过50%,2020年将达到64%。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空间。

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这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的渐进过程,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延续到2020年以后。在工作部署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存在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的偏差,城区规模扩张过猛,拆迁规模过大。全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不少中小城市提出要建成大城市。不少城市规划缺乏特色,甚至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另一方面,大量因城市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没有着落,进城农民不能长期稳定留居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不仅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还会危及社会稳定,目前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是和城市化的盲目扩张有关系的。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认识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和中国特色城市化的道路?如何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握城市化的适当进度?如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使之都能够扬其长而避其短?如何做到城市的空间布局更为合理,超越行政区划的局限发挥城市功能?如何根据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城市化目标和政策?等等。

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的问题。据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其中第二产业占56.7%,建筑行业占80%,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状态。每年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就业。要对行之多年的城乡隔离政策进行清理,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条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同时要引导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秩序。这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的问题,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影响需要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客观上或许会对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畸形发展起到某种抑制作用。

二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目前全国完全失去土地或者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多达4000—5000万人,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其中2942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43%,耕地被征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失地农民每年增加的数量以二、三百万计,补偿费用过低而且会坐吃山空。廉价征用土地,“以地生财”、“以乡养城”成为原始积累的新形式。矛盾在日积月累,有的地方酿成严重社会不安,现行土地政策和制度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安定失地农民,如何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必须研究解决的大问题。

在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不能放松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即使城市化进展顺利,农村人口2010年至少还有7亿,2020年至少还有5亿,仍然是个庞大的人群。“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粮食生产问题,现在不仅要解决全国十多亿人口吃饭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在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要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如何促进粮食市场发育和完善政府调控政策?如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如何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如何解决退耕农民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果?如何应对农产品进口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如何摆脱县、乡财政的困境?如何把握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切入点和着重点?如何确定国家扶持政策的切入点和着重点?在农业税免除后,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普惠的政策帮助农民减负增收?例如,是否完全由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等等。

全国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在全国农村普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有的经验还不能提供完整而清晰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三)注重解决社会问题

根据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情况,“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要把解决社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是中心,经济不发展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但如果社会问题不解决,不仅直接危及经济发展,国家也不会太平。“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注重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顺时应变,加大了这方面工作的力度。

社会领域的问题错综复杂,往往带有更浓厚的中国特色,必须根据中国国情,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梳理归纳,当前影响最大并且会长期存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就业问题。我国人口多,适龄劳动人口持续增长,加上大量农民离乡进城,隐性失业变为显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劳动力市场动荡,未来5—15年就业压力很大。发展规划和政策要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是两种起相反作用的因素:一方面,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升级,是减少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深化,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形式不断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是扩大就业容量的因素。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就业问题将是长期存在的大问题。发达国家人口比我国少得多,不断缩短工作时间,还长期受到失业问题的困扰,我国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要认真研究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扩大就业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关系,研究扩大就业与保障劳动者权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劳动者各自的责任,研究完善劳动力市场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也是当务之急。要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就业根本大计,同时在农村和城市普遍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很少,绝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也很薄弱。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收入差距问题。对于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及其对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社会意义,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但差距持续扩大是公认的事实。对于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趋势,可以大体上从两个层面做出判断:

在初次分配领域,差距明显扩大的主要是私营部门和外资部门。随着私营经济发展、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加深,收入差距是继续扩大的趋势。而在所谓“体制内”部分,平均主义仍然普遍存在,公务员系列收入的平均主义甚至比过去还要严重,但在某些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之间、不同地区的公务员之间,也存在差距过大的问题。群众不满意的,主要是非法暴富者和体制不合理造成的灰色收入。

在再分配领域,由于税收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调节不力。基本方针过去是三句话:“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应该变为四句话,加上“救助贫困群体”。四个方面都需要加强。

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和合理界限是什么?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以达到实现社会公平和保护经济发展活力这样的双重目标?怎样采取更为透明、公正的分配方式,消除灰色收入的体制根源?怎样使“体制内”的收入分配改革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能够统筹兼顾?如何在保护公、私财产权的同时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达到劳资两利之目的?如何调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适当提高目前显得过低的最终消费率,以增加城乡居民消费?舆论引导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社会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改革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某些措施着眼于减轻财政负担而缺乏健全的制度规范,历史欠帐和积累矛盾不少。加之老龄化快速发展,城乡庞大失业人群存在,传统家庭养老方式趋于解体,社会保障的压力与日俱增。清欠旧帐和建立新的比较规范的社会保障体制都是“十一五”时期要办的大事。如何实现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平稳过渡?如何根据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办法而又有利于逐步走向统一?如何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在农村,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还是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如何起步?如果从“五保户”的社会救助做起,“十一五”时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健全的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以来由于保障标准过高而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改革但困难重重。我国经济不发达而社会保障任务又很艰巨,只能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逐步推进,不能过高承诺,但一经承诺决不能食言。

第四,健全社会流动机制。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剧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反映。这种发展趋势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诸如创业门槛降低,受教育程度提高,就业和居住地选择余地扩大,城乡流动障碍破除,使身处下层者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处境,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和财富创造;同时也蕴含着新的社会矛盾,例如,一些人可能丧失既得利益而地位骤然下降,经济地位上升的人又可能提出政治诉求。如何分析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如何从体制和政策上疏通社会流动渠道,促进社会的有序流动,以利于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如何处理危机应急机制和常规制度建设的关系,以利于处理社会危机?如何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创新,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沟通渠道,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传统组织优势,同时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些方面都有许多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需要研究。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外部环境和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用全球战略眼光谋划发展,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关键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内近年来有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过高和利用外资是否过度的忧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从“进出口额/GDP”公式简单得出结论。首先,这个公式本身是有缺点的,因为进出口额是货物贸易,GDP则包括服务业,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远高于我国,用这个公式进行国际比较势必相对地高估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如果用世界银行通用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商品GDP”公式加以修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远低于德国,而与美、日大体相当。其次,还要考虑到,进出口额是进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GDP是增加值,我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50%以上,简单计算的外贸依存度显然高估了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再者,即使使用“进出口额/GDP”这个公式,假如用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20%左右,远低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虽然对我国的购买力平价国内外有不同的计算,但都远高于汇率法计算的结果。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02年为1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0.3%)。通常所说的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5000多亿美元,没有扣除折旧和撤资,按照国际通用的“固定资产余额”推算,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在26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当年GDP的18%,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现在全球吸引外资的竞争很激烈,连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吸收外资,我国也应该继续积极吸收外资。关键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未来5—15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必须继续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处理好在国际社会中的矛盾与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重要的:

第一,保障外部资源的稳定供给。我们只能在对外部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推进现代化建设。我国目前在世界主要资源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不大,但在需求增量中所占份额相当可观。全球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我国支付能力没有问题,主要是如何保障稳定供给,降低采购成本。要研究通过国际市场获得外部资源的多种方式。例如:如何与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输出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何加强与能源输入国的合作?如何保证海外资源的运输安全?随着我国资本实力日渐雄厚,未来对外投资是迅速增长的趋势。对外投资不仅是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形式,也是取得市场、技术和知识产权,加强我国与投资东道国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于体制转轨中处于起步阶段的对外投资如何引导?如何在简化审批程序的同时加强监管?如何将企业对外投资行为与国家的对外经济战略有效结合?如何扶持企业通过跨国投资获取研发能力和海外营销渠道,通过海外投资保障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供给?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投资市场上如何防范风险?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但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偏重于量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从单纯计算企业财务成本向同时注重计算土地等要素价格和环境代价的综合成本转变,从注重优惠政策向注重市场公平竞争转变,从单纯技术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实现这样的目标,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协调外资政策、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外资在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方面的作用?如何推进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如何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如何形成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如何吸引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的企业来华投资?如何引导外商投资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促进中西部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如何实现内外资的平等竞争,防范跨国公司形成产业垄断?等等。

第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迅速壮大,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势必引发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如何使各个领域的对外交往,包括政治的和经济的,外交的和文化的,官方的和民间的,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是长期的任务。当前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主要贸易对象国特别是美国的经贸关系?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甚至风险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何估计?如何积极参与和有序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如何协调对外贸易、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等。

对中国经济地位提升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世界没有准备,我们也准备不足,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要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理解中国追求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疑虑。

第四,健全开放型经济的风险防范机制。我国迅速从封闭型经济转为开放型经济,经济风险随增长活力增加而加大,而我们对开放型经济风险的防范经验不多,机制很不健全。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开放型经济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在国际资本流动加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避免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如何避免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如何顺利度过业已开始的贸易磨擦高发期,使之不致酿成大规模的贸易战,影响国家的经济关系甚至政治关系?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需要用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工具。国际上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炒作各怀心思。但如何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稳步走向有管理的弹性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的影响是什么?确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以上四个大的方面,实质是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市场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以及在这“四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问题。这里所讲的并不是“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的全部重要问题,但可以说是今后5—15年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

四、不断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现在面临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中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经济文化落后、具有独特历史传统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实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利益格局处于大的变动和重组之中,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许多事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在这种大背景下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我们密切跟踪观察,在认识和实践上与时俱进,致力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前头的路更长。政策研究咨询工作要具有前瞻性,更需要注重研究新的情况和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以往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时,局部成功的做法不一定能推广到全国,因为情况不同。中长期规划研究是预测未来,因为不确定因素很多,预测的时限愈长久愈不容易准确。试想今天世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哪里是我们5年前15年前预料得到的。因此,我们要随时根据实践的经验,根据新的事实,检验和修正我们的认识。经济研究不是《推背图》,中长期发展规划更不能拘泥于细节,我们有可能努力做到的,只是指出大体的发展趋势,前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政策的大体走向。

(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上的讲话)

第3篇:会计教育目标:人才与人生的思考

摘要: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定位是国内外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关系到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教育理念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问题。文章从教育、教育目标的简要梳理入手,分析和反思了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教育目标观点,认为会计教育目标不应仅仅定位为培养“会计人才”,还应关注“会计人生”的培养,由此带来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调整与完善。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教育目标 人生价值

一、引言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是古今中外各国无不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人们对教育、教育目标的认识千差万别,但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

在教育思维方面,我国古代重要著作《中庸》中早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断。美国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罗伯特·赫钦斯,198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陶行知更强调:“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此,郭沫若为陶行知的墓碑写下了如下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教育性质方面,顾明远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顾明远,2013)。西方有学者认为:“教育就是对自己的和他人的生活的意义执著地、不懈地追求……教师通过讲述、读写以及倾听自己的和他的生命的故事来跨越文化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他的正直、誠实,加深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经历的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带领着大家一起超自我”(LindaTorp、 SaraSage,2004)。

在教育与训练的关系方面,肖川认为:“教育区别于训练在于教育必定包含精神的因素,有着人格的陶融和心灵的憧憬,最高明的单纯的技能训练也只能将人制造成最有效率的工具”(肖川,2010),《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更是一针见血地总结道:“拙劣的教师教授真理,优秀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不难看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地将人培养成某种工具,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立的尊严、人格、思想、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的主体,更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大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工具论”仍然是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目标的主流,值得我们反省、深思。

二、教育目标

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外关于教育目标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以下七类观点:

(一)环境适应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批评了那些把人作为手段作为工具的教育目标,主张“教育之外无目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它既不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也不创造或培养天才”(纽曼,2001)。

(二)综合素质论。柏林大学自1810年成立后,一直秉承“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是修养的机构,教育目标是通识性、全面性修养与心智的训练,而不是职业性、实用性教育(陈洪捷,2006)。

(三)和谐发展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1978)。

(四)价值教育论。英国除了专业教育外,更强调价值教育。其价值教育包含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在内的概念,涉及的主题包括:品格教育与道德发展,宗教教育与精神发展,个人和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主要指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教育。包括: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环境价值、健康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英国于1993年成立了“价值教育缓解社会难题中心”(The Centre for Alleviating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Values Education,CAVE),其宗旨在于通过促进价值教育研究,鼓励学者、家长、教师通过价值教育缓解暴力犯罪、药物滥用、种族主义、未婚怀孕等社会难题,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邱琳,2010)。

(五)生存育人论。主张教育要进行现代人的生存预制、从人的生存论意义上引导人“止于至善” (吴亚林,2009)。

(六)培养真人论。认为教育目标的本真内涵就是培养真人,真人就是得到充分尊重、自由发展并具有高尚价值和生活情趣的人。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工科人才、文科人才、理科人才、医科人才等)虽然可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但人的发展片面化了,人被当作了“器”。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制造器皿和工具(曾崟,2006)。

(七)培养人生论。认为“人才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别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能力”只是实现良好人生的手段,而现在的教育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教育的根本之道是让每个人都有美满人生,自己享受人生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而不仅仅是教授谋生的技能,教育目的应从“人才”上升到“人生”(茅于轼,2011)。

三、会计教育目标

我国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讨论,一直是会计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阎达五、刘汝军,1998)。“教育和培养学生有助于其将来从事会计职业以及接受会计职业终身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肖华、李建发,1999)。

从总体上看,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仍然将“人才”作为目标的落脚点。即: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实际会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李心合,1998)。时至今日,这一培养目标的界定并没有根本改变,例如,某211、985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表述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某211大学的表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机构从事会计管理及会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融通性、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某财经大学将其界定为:“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发展,认为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转变教育理念。其中“分阶段”是区分不同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层次”是对同一学历阶段、对不同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体系。认为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大众教育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应用型人才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應培养研究型人才(刘永泽、孙光国,2004)。

与上述观点类似,有学者主张,应借鉴日、美会计教育的经验,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中专主要培养从事实务操作的专才,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应培养通才。大学本科教育应以实务为主,兼顾科研;硕士研究生会计教育以实务、科研为主,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博士及博士后会计教育以科研为主,培养学术型人才(罗素清,2005)。或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张晓亮,2010)。

从西方有关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来看,经历了通才、实用人才(专门人才)、全面发展人才的演变。20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又确立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陈何芳等,2007)。而早在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发表的第1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1991年该委员会发表的第2号公报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对将大学会计教育与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挂钩的技能型培养目标,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最近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胜任能力、有效的沟通技能、道德规范、商科知识、批判性思维、有效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业课程的整合能力、全球性的眼光及团队技能。在美国,会计教育目标随时代发展而快速变化:20世纪20年代以培养职业会计师为主;20世纪 9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倡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美国商学院联盟(AACSB)提倡教育目标的多样化;2002年起会计师州委员会全国协会(NASBA)的教育委员会强调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教育目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陈文涛,2009)。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2年10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科比正式宣布启动新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将本科生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陈何芳等,2007)。

四、会计教育目标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从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到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或思想性人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人才观”,经历了专业、技能、能力、职业、人才等认识阶段,其中引发了通用、品德、素质、创新、人生等教育理念的思考。对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组对应观点:

(一)专业观与通用观。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专门的专业方法,强调会计教育的专业性质无可厚非。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专业的设置依据行业、部门的性质设置得非常详细、狭窄,这种专业观的优点是贴近专业乃至行业特点,专业性强、操作性强,适应当时变化小、变化慢的客观环境,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1993年“两则两制”的会计改革。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由国家包分配逐渐过渡到市场化的自主择业,所学非所干、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愈加突出,由此我们考虑借鉴西方高校教育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通用化的培养目标,呈现出适应性强、专业基础扎实等优点,拓展了会计教育的视野,是我国会计教育中的重大进步。但通用化不能代替专业化,我们应该是掌握主干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上的通用化,而不是泯灭专业基础上的通用化,“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 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1999)。否则“专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技能观与品德观。毫无疑问,会计专业是应用型、技能性的专业,掌握必要、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培养中的基本要求。随着企业环境、交易事项以及会计准则等复杂化的加剧,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会计中的技术问题。但技能只代表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在品德的陪伴或约束下,高超的技能才能发挥出正能量。拥有高超武功而缺乏武德的人,很可能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因此,古今中外的会计教育中都强调品德教育,但我国会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大多停留在培养目标中的“德、智、体、美”的文字中,实际会计教育中更加强调的是技能,而对于品德教育仍显得比较薄弱。

(三)能力观与素质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复杂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各类人才培养除了专业技能外,更加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强化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能力观强调的仍然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硬实力”,如果没有各种素质的“软实力”配合,则难以有效发挥“硬实力”的效用。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的良好气质,也有助于各类文化的融合与借鉴,有助于企业并购后的文化融合,更有利于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品质。心理素质与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已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然而贯彻、应用得不尽如人意。

(四)职业观与创新观。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中,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核心能力。不可否认,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实务操作能力。但实务工作中,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交易事项等千变万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观,不利于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提升业务质量、发展职业层级,因而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树立创新观。遗憾的是,目前的会计教育仍然表现为职业教育强盛、创新教育薄弱的格局。

(五)人才观与人生观。众所周知,人才观是目前公认的会计教育目标,这一目标融合了专业观、技能观、能力观、职业观等目标的内涵,对于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人才”作为有才能、才学的人,通常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辞海》中概括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人才指的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还是技能人才,将人才从多少角度、多少层次进行分类,其教育对象的落脚点都是将受教育者看作教育工作的“产品”“工具”。而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既是生物人、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有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的权利,掌握相关专业技能、作为合格乃至优秀“产品”步入社会后,其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合格、优秀的“人才”是服务于精彩、幸福“人生”的手段。同样,培养会计人才也应服务于丰满、净化人生之目的。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的观点及认识,并非相互孤立、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具体如图1所示:

五、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

会计教育目标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教育环境认识的深化以及会计教育宗旨的理解。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学会计教育目标应体现“独立”“自由”“批判”等大学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手段,以“人生价值”为宗旨,将其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服务于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会计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包含了会计教育中的职业需求、技能与能力要求、品德与人文素质、创新与思辨思维等理念,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并引起以下方面的配合及定位。

(一)更新教育理念。在将会计专业视为应用型专业、会计教育是技能教育背景下,会计教育中出现了重会计轻管理、重操作轻原理、重规则轻质疑、重簿记轻报告、重现在轻历史、重西方轻本土、重个体轻系统、重本体轻环境、重技巧轻育人等教育理念的误区,应强化后果、强化解惑、强化原理、强化动态、强化质疑、强化德育等会计教育理念(栾甫贵,2013)。而将人生价值融入会计教育目标后,应树立和强化人性、人格、人本、尊严等理念。

(二)调整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内容的配合与落实。除了借鉴西方会计教育内容,设置“会计伦理(道德)”课程外,建议在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人生”方面的教育引导,将人生、人生价值以及相关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的会计等式隐含的资源与人生价值的关系,等式左方的资源可以代表人所拥有的金钱、地位,等式右方代表人生中的价值,负债代表对社会、对他人有损害的负价值,所有者权益代表正价值。有关交易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是人生价值这四个方面的体现,等等。

(三)丰富教育方法。传授、讲授、讨论、案例等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的方法。而将人生价值引入会计教育目标后,除了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外,有必要引入行为主义教育方法与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行为主义教育是指通过人的行为与外界事物关联、刺激的内在联系,强化其耦合的方法,即引导、强化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认知、识别,选择相关行为。会计中诚信与造假是明显的个体选择,各种会计职业判断都是个体与环境耦合性的判断。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生的教育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对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会计作为与金钱、权力、权利打交道的职业,在當今社会环境下更加需要引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会计专业教育质量。J

参考文献:

[1]陈何芳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4]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3,(12).

[5]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李心和.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3).

[7]LindaTorp,SaraSage.基于问题的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

[8]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9]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10]罗伯特·赫钦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罗素清.日、美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12]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的几点想法[J].国民教育,1978,(9).

[14]肖川.教育是什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

[15]肖华,李建发.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创新[J].财会通讯,1999,(10).

[16]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17]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

[19]张晓亮.英美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20]曾崟.教育目标的伦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21]应益华.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及职能重构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会计,2016,(04).

作者:栾甫贵

第4篇:人生三个十年的规划和目标

从25岁到55岁,人生三个十年的规划和目标。这3个10年,几乎决定了你的整个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

看黑幼龙的采访。七十岁的老人,看他的经历,验证了我最近对于人生进入职涯后三个十年的一个思考。

第一个十年是积累的十年。

最开始的起点重要也不重要,但要尽量选择一个可以看清前景的行业,当然如果是行业食物链中越往上越好。

另外,没有无前途的行业,只有没前途的企业与个人。

如果有机遇的话,在这个十年进行创业尝试也无不可。因为创业本身是创意、机遇与热情三者的产物,所以在二十五到三十五岁的年纪如果有这三者的结合时,应当去做。

创业非一般人的经历,从职涯与人生看,这十年要做到三点。

一是学会最基本的技能,比如听话、做事、沟通的基本技能,比如时间管理,比如安排业余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等生命中最基本的技能。这些技能或是情商往往 是教科书里没有教的,有些道理是要经历过才知道。这十年是修身培养品性的十年,如不成则基本不成,如小成则人生小成,如大成则未来的人生终究会走向辉煌。 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

二是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维系一个好的人脉圈,这是人生幸福的来源。所有财富,所有成就都是过眼云烟,一个人的人生幸福最终是映射在他身边最重要的人身上。

三是积累一定的财富,比如有两至三处房产,学会理财与投资。第三点没有第一二点重要。但由于这十年结婚生子购房等大事均在其间发生,所以财富积累的速度非常重要。

尽快达到财富相对自由,其标准是所有净流动资产(去除在住的房产和必要的教育、赡养费用)可以支撑中产阶级生活二十年以上。

第一个十年在职涯选择时尽量选择多的挑战,多历练自己,需要多认清自己的短板长板,短板是无法匹配上长板的,但短板的短度最终决定你成就的层次,在人生上木桶原理也是生效的。

在这十年你应该对于自我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包括你的所长所短,你的志业,你的性格。

主业不一定是赚钱的,但是你愿意用心去做,且会对于这世界提供美好的事情,第一条是结合了你的兴趣长短和经历,有你的理想与追求,第二条是对他人有益,这条排除了环球旅行之类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他的主业,但相信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最终没有找到他的主业。

第一个十年不一定与主业密切相关,但关键是尽早发现你的主业,尽早开始准备。

第一个十年的职涯上一定要成为一行业的专家,这是你财富的根源,创业与打工都一样。

在职业选择时第一原则是发展能力,第二原则是财富报酬即财富成长速度,第三原则是对主业有帮助。

第一个十年切忌一开始就唯兴趣论,须知一你不一定了解你自己,二是你无发展兴趣相关工作的机遇。第一个十年切忌唯财富论或仇视财富,财富非目的,但非常重要。

第一个十年还是与前三个目标相适应,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抓住你的机遇,在某些时候可以忽略乐趣与兴趣,重点的是在于能力与财富。

第二个十年是三十五到四十五的十年,这十年最重要的三个目标:

一是好好的培养子女,这十年是子女成长最重要的十年,这是有子女的朋友这十年最重要的目标了。其实也是唯一的子女真正我们可陪伴的十年。

二是开始从事自己的主业了,这时的主业不一定是职业,但这十年必须有勇气与决心开始自己主业了,这是上苍给我们天赐才能要珍惜与发挥的时候了。

主业不一定是创业,但做主业对于人生而言很多时候是人生的创业。

三是在财富积累与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德行,将财产一定比例的投入公益,将时间的一部分投入社会事业。

退休不是人生的目标,发挥出主业,并为世界创造更多美好与德行才是必须的。

第三个十年是四十五到五十五,这是职业生涯末尾的十年。

这十年的目标:

一是将主业变成职业即事业,将最黄金的十年,投入到毕生最重要的事业上去,让它开花结果。

二是完成退休后的准备,黄金十年也许是在顶峰。但顶峰之后毕竟不管何时终究走向黄昏。

下山的路如何行走,或是将下山变成另一段旅程,是这十年的课业。

反思自己,第一个十年还有几年的光景,发现了自己的才能所在,也修正了很多弱点,也慢慢从原来理解的读书写字爱好及一些喜好中,领悟自己的志业主业所在。

第5篇:人生目标的规划

人生目标的规划 一个平衡和谐的个人目标系统,包括个人发展、事业经济、兴趣爱好、和谐关系四大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包含健康、发展、理财、事业、休闲、心灵、家庭、人脉等相得益彰的八个方面具体内容。为了制定好这一“百 年大计”,我们必须认真地问自己一些至关重要问题:

一、个人发展目标十问: 1)我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 2)良好的身体健康应该是什么状态? 3)我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4)良好的心理健康应该是什么状态? 5)为了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我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目标、计划,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6)为了实现职业和事业生涯目标,我目前的知识、智慧、能力、技巧等方面准备充分了吗? 7)就我个人而言,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8)我具备职业和事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资质了吗? 9)我还有哪些潜力没有发挥?哪些能力需要提升?如何发挥和提升? 10)我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终身学习进步目标和计划?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

二、 、事业(职业)经济目标十问: 1)我有自己创业的想法和打算吗? 2)如果有创业的计划,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工作? 3)我创业的方向、领域、目标是什么?我是否对此充满激情、兴趣和强烈的期待?我会全力以赴吗? 4)我立志做一名出色职业经理人,我应该如何规划我的职业生涯? 5)我现在的职业位置是什么?我对目前的职业和工作满意吗? 6) 我目前从事工作的行业、 企业、 职业能发挥我的优势、 兴趣和特长吗?我是否有转变职业角色和 转 换行业、企业的打算? 7)我最终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我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十年、五年、三年职业目标? 8)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我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努力和奋斗计划? 9) 我的经济目标是什么?用金钱来衡量, 二十年、 十年、 五年、 三年, 我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数量目 标? 10)为了实现我的经济目标,从现在开始,我应该订立什么样的实施计划?我准备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三、兴趣爱好目标十问: 1)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么?我是一个索然无味的人么? 2)我为别人称我是工作狂而感到满足和骄傲么? 3)在不加班的八小时之外,我目前都做些什么? 4)我目前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我的身心健康和丰满的人生吗? 5)我有一些不良的兴趣和爱好吗?比如无节制地吸烟、酗酒、打牌、上网聊天、看电视、逛街等等 6)哪些兴趣和爱好有益于我的身心健康、职业和事业? 7)我应该克服掉哪些不良的兴趣与爱好? 8)为了丰富和享受人生,我应该培

养哪些健康有益的兴趣与爱好?比如参与一项体育运动、读一些名人 传记和益智赏心的书籍、建立自己的博客专栏、参加一些沙龙、听一听音乐、练练书法、学一项小制作、瑜 枷、旅游等等。 9)我童年的兴趣与爱好是什么? 10)我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培养目标计划,来缓解职业和事业的压力,成为一个兴趣盎然、丰 富多彩、活泼可爱、精力充沛的人?

四、和谐关系目标十问: 1)我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么?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么?我有“人缘”么? 2)我有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么?我有死心塌地的跟随者么? 3)为了实现我的职业与事业目标,我应该怎样改善和提升我的人际关系技巧?我知道人际关系的基础是 尊重、理解、帮助、付出和感恩么?我为别人做了多少?今后我应该怎么做? 4) 成就大事必要有贵人相助。 我的贵人是谁?哪些人是我现在的贵人?哪些人是我潜在的和未来的贵人? 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5)我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改善目标计划?我准备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脉支持系统?

6)我的家庭生活温馨、和谐、美满、幸福吗?家庭是我身心栖息的港湾吗? 7)我时常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吗?我最近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多吗?与他们聊天的时间多吗? 8)我对妻子(丈夫)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在意和关心吗?我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妻子)吗?我对孩子尽到 了责任吗?我是否仅仅给予孩子物质金钱上的满足?孩子的精神、心灵、思想、行为、心态等方面,我知道 吗? 9)我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美满家庭改善目标和计划?为尽到对家庭的责任,我应该怎样付出和行 动? 10)我是一个有博爱精神的人吗?我是否有为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 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的打算呢?

五、决定人生命运的八个拐点 ?

1、上学吗?(出生 16 岁) ?

2、资格够了吗?(1620 岁) ?

3、进什么机构?(1623 岁) ?

4、目标多高?(1630 岁) ?

5、工作生涯平衡吗?(3040 岁) ?

6、是否重定方向?(3845 岁) ?

7、如何贡献?(4060 岁) ?

8、如何退出?(5570 岁)

六、制定目标的 SMART 原则

1、怎样具体明确(5W2H) : WHAT 做什么? WHY 为什么做?它们和我的长远目标与价值观一致吗? WHEN 什么时候完成? WHO 我来做,谁还可以帮助我做?他们是否帮助我? WHERE 在哪里做?那里的环境如何? ? HOW 如何做?分几个步骤和阶段? ? HOWMUCH 做多少?用多少资源?这些资源从哪里获得?能得到吗?

2、怎样能够衡量? 尽可能用数字表示。不能用数字的描述要清晰。 比如,五年

第6篇:有目标的人生才有方向有规划的人生才更精彩。

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扞卫尊严!人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时间会咬人,你不走,会满身伤痕。

趁我还年轻,可以毫无保留地为爱付出;趁我还无知,可以完完全全地奉献自己;(经典语录)趁我还天真,可以相信爱你是一辈子的事。请你爱我的青春,爱我的痴狂,爱我的执着,让我们在还没学会世故计算的青涩年代,好好地珍惜彼此吧!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成功不在难易,而在于是否采取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的结果,但是不行动就绝对不会有满意的结果。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机遇,而是缺少抓住机遇的手。如果你有想法就要赶紧付出行动,别担心失败或者困难重重,只有在不停地实践与追求中,你才能超越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换个方法思考,可以使问题变简单;换个立场看人,可以更宽容处世;换种心态看人生,可以得到更多美好。有时仅需换换角度,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第7篇:人生目标规划

步骤之一:发现或搞清楚你的主要人生目标是什么。

所谓主要人生目标,应该是一个你终生所追求的固定的目标,你生活中其他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它而存在。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个工作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愉快的过程;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也许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他们需要把其心绪拉回到年少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对自己所怀抱的梦想产生疑惑。为了找到或找回你的人生主要目标,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我是谁?” 、“我想在我的一生中成就何种事业?”、“临终之时回顾往事,一生中最让我感到满足的是什么?”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是哪一类的成功最使我产生成就感?”。

也许你很快就可以知道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但是大多数人则不是这样的。他们在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之前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对自己重复上面的这些或其他类似的问题。每一次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随意地记下你的所得。开始的时候,它们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多次的累积会让你茅塞顿开。

学习上幸福的人通常是这样一类的人,即他的学习方式与他的学习目标相一致。比如,一个有着很强组织意识、文字天赋的人,就很可能从语文、英语等科目学习中得到最大满足。

步骤之二:当你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出你的人生目标了,那么你就该着手准备实现这项目标了。

在这方面,职业的选择就是你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你应该知道,学历是一个工具,是帮助实现你终极目标的工具。你规划自己将来职业的重要性,就像将军筹划一场战役一样,也像一个足球教练确定一场重要比赛的作战方案一样。

学生可以问自己:“ 我的学习生活正在帮助我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换种学习方式。倘若更换学校是不现实的,那你可再进一步问一下自己:“是否有一种途径可以让我现有的学习生活与我的人生基本目标一致起来?” 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常常是肯定的。例如,一个羞涩腼腆的学生为了将来能从事像新闻主播这样需要外向性格的职业,会在与同学交往中注意培养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们也该切记:只要你还没有到安享晚年的地步,任何时候开始你的人生规划都不为晚。无论你是高一刚入校,还是高三即将离开高中生活,现在仍然是你进行人生规划的好时机。

步骤之三:在弄明白了你的学习将会帮助你实现人生更大目标之后,你应该着手考虑你的人生规划中的具体细节了。

你需要有一个详细的个人学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一个三年的计划,也可以是一学期的计划。不管是属于何种时间范围的计划,它至少应该能够回答如下问题:

1、我要在未来一学期或三年内实现什么样的一些个人学习的具体目标?

2、我要在未来一学期或三年内有什么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给你提供一份有关你自己的短期目标的清单。在形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不要纯粹地依靠逻辑思维。这一类的抉择,需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应该把学生的情绪、价值和信仰等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步骤之四:在形成了上面的具体的短期的目标之后,你应该策划一下将如何去达成它们。

比如,你现在是一个班级学习中等的学生,你的未来三年规划要求你成为一个优秀学生。那么,怎么才有可能实现你的目标呢?如果你能够回答好如下的各项问题,那么你就应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这些问题是:

1、我需要哪些科目的特别训练才能使我够资格做一名优秀学生?

2、我该增加哪些书本知识?

3、为使自己学习顺利,我需要排除哪些人际关系上的障碍?

4、我目前的老师在这方面能给我提供多大的帮助?

5、在目前的这个班级我最终成为优秀学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比起本班来,我在其他班级会是什么位置?

6、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样的?

步骤之五:行动。

这是所有步骤中最艰难的一个步骤,因为要求你停止梦想而切实地开始行动。我们知道良好的动机只是一个目标得以确立和开始实现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如果动机不转换成行动,动机终归是动机,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要想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两个方面的陷阱需要谨慎避免,一个是懒惰,另一个是错误,哪怕是小的错误。懒惰是事业成功的天敌。

很多人不息地奋斗一辈子都没有能够完美地实现自己人生目标,更不用说懒惰者了。要想有一个无悔的人生,除了认准目标外,还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在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妨碍或各种诱惑,任何的闪失或偏差都会使你远离你的既定目标。然而,人非圣贤,谁人无过?只是在通往理想的艰难跋涉途中,尽可能少地犯错误。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快地达到你的目标。

步骤之六 : 不断地修改和更新你的人生发展目标。

人生目标的确定往往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总在变化,确定了目标也应该做出修改和更新,况且这样的目标虽然写出来了,但是并未镶刻在石头上,它的存在只是为你的前进提供一个架构,指示一个方向。学生是它的创造者,可以在它看起来正把自己引向歧途的任何时候更改它。

高中生如何做人生规划

首先,面对失败我们感到失落,产生压力。如何将压力变为动力去面对未来呢?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关键的时刻必需重拾自信,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为之不懈地努力,我们一样会走进大学,做国际化职业经理人。

其次,有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其实在国外有关人生规划的教育是从小学开始,伴随着孩子成长持续进行的,包括生活、学习、职业等等。国内目前大多在高校才开始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整个社会缺乏对初中生个人发展的关注,社会的急功近利也让孩子们理想缺失。所以,不应该把上民办高中或者职业高中看作是最差的选择,也不要盲目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应该找准定位并为之努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人生职业规划更多是一个概念,这一时期应该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出设想,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教育。

一位中考落榜女孩,心态久久未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每天都在家里哭鼻子。她的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于是向董老师求助,通过与女孩的交流,了解到十分崇拜陈晓旭,想做林黛玉。董老师能过一对一的人生规划,让女孩明确了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势与潜质后,她又自信地笑起来,并决心全力以赴学习,考上一流大学,将来成为吴仪那样的人。

高中阶段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高中三年如何为高考做准备,这不单纯是知识层面上的准备,应根据未来想从事的行业为大学专业选择专业做好准备。要提前了解各行业发展趋势。

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需要尽早了解社会需求。不要封闭自己,自己想象外面的世界,对社会不了解,没有企业会给机会。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用科学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达到梦想成真。学校是给予知识的地方,企业是用人的地方,企业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高中三年要早做人生规划,认知自己、认知社会,选择热爱而且适合自己的专业。

其次,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我们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美国孩子从6岁就开始有了职业意识的开发,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为自己长大后要从事的职业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的准备,并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兼职工作。

然而,我国中学生虽然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意识到如何实践自己人生理想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仍是唯一出路。一项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一些大学校园内为此出现了专业“跳槽”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毕业时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第8篇:人生目标规划

你有人生目标么? 你有人生规划么? 你渴望成功么? 如果没有,那么你就要为自己好好考虑考虑了!根据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解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不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如果你不想继续活在现在的状态,那么请马上行动把 》

第9篇:743九步确定你的人生目标和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

精品讲座下载网: .海量管理讲座任你下。

九步确定你的人生目标和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

个人提升, 时间管理 June 21st, 2007

你想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或者一年之后的今天在哪?这些都是你的目标,你可不想一直呆在你现在的位置,但明确你的真正的目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设定人生目标就是找一些遥遥无期的梦想,但永远不会实现。这被看成是只是预言如何实现自己抱负,因为,第一,这些目标没有被足够详细的定义;第二,它始终只是一个目标,而没有相应的行动。

定义你的目标是一件需要你花费很多时间仔细考虑的事情。下面的步骤可以让你开始这样的旅程:

 写出一个你的人生目标的清单。人生目标是一件重要的事,换句话说,就是你的人生抱负,不过抱负听起来总像一种超出你可控范围的事情,而人生目标是,如果你 愿意投入精力去做,就可能达到的。因此,你这一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你真正想去完成的事情?什么事情如果你突然发现你不再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的时 候,会后悔不已?这些都是你的目标,把每个这样的目标用一句话写下来。 如果其中任何目标只是达到另外一个目标的关键步骤,把它从清单中去掉,因为他不是你的人生目标。  对于每一个目标,你需要设定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时间框架。这就是你的十年计划,五年计划,还有你的一年计划。其中一些目标可能会有“搁置期”因为你的年龄、健康、经济状况等,这些你需要用来完成目标的因素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达成。

下一步描绘你达到每一个人生目标的详细旅程——这才是更让人热血沸腾的部分。对于每一个人生目标,都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处理:

 把每个人生目标单独写在一张白纸的顶端。

 在每个目标下面写上你要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但是目前你又没有的资源。这些东西可能是某种教育、职业生涯的改变、财务、新的技能等等。任何一个你在第1步里面去掉的关键步骤,都可以在这一步中补上。如果任何一个目标下面还有子目标,都可以补上,以保证你的每一步都有精确的行动相对应。

 在第2步所列出的每项中,写下你要完成每一步所需要的行动。这个可能是一个检查清单,这是你可以完成你的目标的所有确切的步骤。

 检查你在第2步里面所写的时间框架,在每一张目标表上写下你所要完成目标的年份。对于那些没有确定年限的目标,考虑一下你想要在哪一年完成它并以此做为年限。  检查整个时间框架,为你所需要完成的每一小步,写下你所需要完成的现实时间。  现在检查你的整个人生目标,然后定一个你这周、这个月和今年的时间进度表——以便你自己可以按照预定的路程去完成你的目标。

 把所有的目标完成时间点写在你的进度表上,这样你对要完成的事情就有了确定的时间了。在一年的结尾,回顾你在这一年里面所做的,划掉你在这一年里面已经完成的,写下你在下一年里面所要去完成的。

可能你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去,比如说,完成一次职位提升,因为你先要去找一份兼职工作以保证你可以获得更多的钱供你去上完一个在职课程以拿到MBA学 位,但你最终会到达你的目标,因为你不但计划好了你要得到什么,并且也计划好了要如何去得到,在得到之前你要做哪些步骤。恭喜!

精品讲座下载网: .海量管理资源下载,40000多讲培训视频,最新最全!联系QQ:815250251

上一篇:大学社团文化节策划书下一篇:静脉输液并发症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