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协作精神

2022-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积聚力量,协作开创未来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合作与分化并存的时代,

这是一个追求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集中化和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使得产业集聚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链的优化和产业聚集度的大小,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已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代表。它本身就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核心技术配置资源为手段的产、学、研的联合体。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了当今我国最重要的创新创业的基地。

孕育环境得天独厚

产业集群就是指在特定领域中由一群在地理上集中靠近、且有共性、互补性和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也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产业集群都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無论是知识传播还是高水平的金融和咨询服务,都具有空间的局限性,越是需要新知识的行业越倾向于集群。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因此同步发展。中国高新区的同步发展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另外,根据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高新区的小环境也有利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提供宝贵的经验。

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关键性企业,通过该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亦不例外,绝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回顾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关键性企业。例如,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关键性企业就是由中科院陈春生等一批科研人员于1980年10月创办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随后,中科院其他相关所的科研人员纷纷效仿,三年中先后创办了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一批相关企业。除高新技术企业之外,各类院所、大学、研发机构同样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中关村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力量。

中关村科技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是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政策平台和丰富的智力资源。中关村科技园作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并在制度、政策上有先行先试的便利。此外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而中关村园区的清华大学科技园,已经聚集了400多家企业,像最著名的紫光、同方等企业都在之内。同时清华大学的再教育机构,各种金融、法律、咨询机构都集中在这个园区,同时这个园区里还有很多大型的创业孵化器。二是企业数量已成规模。现在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15000家,其中电子信息类占63.3%。三是技术源头作用和技术创新实力备受瞩目。海淀技术合同年平均交易额已经突破150亿,其中50%辐射到全国各地。四是主要产业地理位置相对集中。1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政策区内。

从北京海淀区的电子一条街起源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如今已经成为具有较强优势的“一区多园多基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0339家,工业总产值4077.6亿元,利润总额733.8亿元,出口创汇151.2亿美元。目前,中关村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步显现、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明显。近年来,中关村不断涌现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有在国内创新实力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做坚强后盾,而正是他们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突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大产业集群势头迅猛

软件产业集群

2000年成立的中关村软件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一个以软件研发为主的专业园区,也是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等部委联合批准的国家软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国家四个软件双基地之一,也是中关村软业产业集群的孕育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0家企业入驻,包括IBM、甲骨文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也包括国内很多自主创新的知名企业,目前园区每天有超过1万名软件工程师在工作。

中关村在系统软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中软股份、中科红旗、共创开源等相继推出的Linux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打破了微软Windows在桌面操作系统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凯思昊鹏“女娲”软件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大金仓研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为神舟航天成功作出了贡献。

在系统软件形成技术突破的背后,中关村在中间件、信息安全、行业应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等细分软件领域都形成了产业集群。例如,在中间件领域,中关村集中了东方通、中关村科技软件、青牛、紫光北美、中和威、点击科技等国内代表企业,其中东方通占有国内中间件市场20%的份额,与IBM、BEA两大国际巨头三分天下。在信息安全领域,天融信、联想、方正的防火墙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启明星辰、中联绿盟和中科网威的入侵检测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其中启明星辰公司还掌握了黑客类、安全服务类等多项核心技术,打造出国内第一条完整的网络安全产品线,网络安全行业排名第一。瑞星、江民、金山是我国防病毒软件的三大品牌。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中关村聚集了用友软件、神州数码、九城数码、和利时、金自天正、数码大方等优势企业。其中用友软件是我国最大的专业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在中国ERP市场位居第一;九城口岸公司专注于外贸行业信息化领域,在我国商检、通关等外贸信息化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和利时公司涉足核电、火电、热电、建材、冶金、化工、造纸、城铁等行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专利,是中国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领头羊。在数字内容领域,中关村集中了金山、目标软件、软星科技等网络游戏代表企业和新浪、搜狐、空中网等增值服务代表企业。

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软件外包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项目工程,恰逢我国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我们在北京市科委和发改委的支持下,中关村形成了北京软件出口基地。既然是软件出口基地,就要请进各种各样与软件有关的企业,比如富士通、金山、用友等。2005年由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牵头成立了“对美软件外包项目获取平台”(简称零包平台),并于8月举行了发包说明会。零包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在美国按城市招募联络主任,建立美国外包项目来源网络,建立外包工程服务体系,为中关村的软件外包企业提供零包服务,帮助中关村软件外包企业获取外包项目。2005年11月,通过零包平台的牵线搭桥,Eternal Systems公司与中软资源公司正式签署了总服务协议,双方正式结为合作伙伴。之后,2005年12月,“软件改变中国"高峰论坛——欧美企业发包说明会也在中关村顺利举行。现在园区85%的企业都与软件有关。软件出口基地大企业的成功效应,也支持和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和谐发展。

此外,中关村管委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用以保障软件产业集群的自身权利,确实保护知识产权。中关村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构建了知识产权产生、使用和保护的良性机制,加大了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了销售盗版软件和盗版光盘的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维护了软件产业集群企业的切身利益,使其向更健康,更有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中关村软件产业集群兼具纵向和横向交织的特点,纵向上覆盖了从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到应用软件全部链条,以上下游联盟的形式增强竞争力,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则集聚了大量软件企业,这使中关村软件产业显示出强大的技术突破和集群创新能力。其销售收入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六分之一,软件企业数量将近4000家,一跃成为了我国实力最强的软件产业集聚地。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中关村在核心芯片技术领域形成重大技术突破,出现了方舟、龙芯、众志3个系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产品,中科联创的DSP技术和产品一举打破了发达国家的禁运,满足了我国军事及民用电子产品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关村在IC设计业研发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嵌入式CPU的方舟芯片、通用龙芯芯片、多媒体的星光芯片取得成功应用,2004年实现量产,并与国内开发的Linux操作系统集成,研制出新一代网络计算机。

中关村的创新重点体现在中国芯。“中国芯”制造销售权被欧洲最大半导体公司买下今年3月28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神州龙芯公司的“中国芯”——龙芯2号,被世界最大半导体制造商之一——意法半导体公司買下了全球制造和销售龙芯2E五年的技术许可权,计划每年销售龙芯芯片1000万片以上。

国产的CPU芯片自主核心技术被国外大公司有偿使用,实现了中关村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从“卖产品”到“卖技术”的突破,更打破了芯片行业一直为国外所垄断的局面。

而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成果打破国外垄断的远不止“龙芯”一个。我国自主研制的芯片制造关键装备——100纳米刻蚀机与离子注入机,也被中关村的北方微电子公司和北京中科信电子装备公司“攻关”,自主研制的刻蚀机与离子注入机拿到了价值过亿元的采购大单。

当年凭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星光一号”打进三星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邓中翰告诉记者,中国芯在打进摄影摄像“鼻祖”索尼公司时曾严重“受挫”。索尼的一位主管只用5分钟就结束了原定1个小时的会见,“我们索尼是这项技术的鼻祖,有几百项这样的专利。”受了“刺激”的中星微发奋研发出“星光二号”、“星光五号”等一系列中国芯,专利多达500多项,不仅戴尔、惠普、三星等140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都在批量使用“星光”芯片,而且索尼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也已经跳动“星光”中国芯。目前,“星光”芯片在全球累计销售已经突破1亿枚,成功占领了全球同类芯片市场60%的份额。

与此集成电路技术突破相对应,中关村在集成电路产业也已经形成集群,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我国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半数位于中关村。2000年海尔集团投资成立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2001年成功开发出数字音视频芯片“爱国者一号”,2002年推出“爱国者二号”,2003年采用SOC(系统级芯片)技术的“爱国者三号”大规模上市。2004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爱国者”系列芯片在国内市场占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在智能卡领域,我国第二代身份证主要4家设计单位中有3家在中关村,分别是大唐微电子、中电华大、同方微电子。在多媒体处理芯片领域,中关村拥有中星微、海尔集成电路设计、同方凌讯、联合信源、火马等代表企业。一些优秀的企业进入高端商务活动领域,从单纯的设计芯片扩展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进行知识产权的交换。中芯国际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到目前为止是国内唯一一条12英寸,0.13微米集成电路生产线。有研硅股是国内两大集成电路用单晶硅片生产企业之一。七星华创是国内第二大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北方微电子是我国集成电路刻蚀机研发项目的承担者。

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销售占到全国的1/5,平均年销售13.6亿块集成电路,销售额达到74亿。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50余家,从业人数超万人,我国最具成长性的1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有5家在中关村。

从通用芯片、嵌入式芯片到多媒体芯片、IC卡芯片、局域网芯片、HDV芯片、局域网芯片,中关村群芯争辉,还包括设计工具的服务平台,测试的服务平台,还有知识产权专业的服务平台,还有职业培训的中心。这样的集群也极大的促进了我们集成电路设计。

移动通信产业集群

从通信产业的产业特征来看,通讯产业是适合以集群模式发展的领域之一;

中关村在移动通信核心标准方面形成突破。大唐移动公司提交的TD-SCDMA的实施不仅产业带动效应巨大,也为国家信息安全和国防通信开辟出新的通路,使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也可以与传统发达国家分庭抗礼。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是中国提出并被国际电信联盟(ITU)接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集成了频分(FDMA)、时分(TDMA)、码分(CDMA)和空分(SDMA)四种多址接入技术的优势,他的关键技术,如时分双工(TDD)、智能天线(SA)、联合检测(JD)、上行同步(ULSC)、动态信道分配(DCA)和接力切换(BHO),使得系统的容量、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由于TD-SCDMA的固有特点,他在支持3G应用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全面满足了ITU提出的IMT-2000的要求,与WCDMA、CDMA2000一起成为公认的三种主流的3G技术标准。

TD-SCDMA是近百年来我国通信史上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它的出现在我国通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水平,是整个中国通信业的重大突破。通过近几年业界的共同努力,TD-SCDMA产业链已经初步成熟,其规模还在不断扩展和壮大。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厂商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商用产品,其中大唐移动自行研发的TD-SCDMA RAN系统、终端及网优、网规系统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试,已经具备了规模商用的能力。作为3G的国际主流标准之一,TD-SCDMA技术将引导中国乃至全球3G及后3G技术的演进和发展。对于全球的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TD-SCDMA更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TD-SCDMA凭借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建网成本低和高效支持数据业务等优势,必定会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大唐移动公司还拥有包括智能天线、联合检测、上行同步等在内的十多项核心技术专利,为我国第一次赢得国际通信产业话语权。

目前,中关村在移动通信产业中以大唐为核心,由21家单位组成的产业联盟,合力推动TD-SCDMA产业发展。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恒基伟业、翔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西区。中关村电子城西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中跨国公司聚集度最高、国际化趋势明显、最具产业特色的园区之一。 3家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加快中关村电子城西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以移动通信为主的研发产业集群的形成。 中关村电子城西区依托酒仙桥电子城产业基地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将会形成国际研发转移与自主创新并重的产业格局,形成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研发中心和总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6大重点行业之一的新一代移动通讯的主要发展基地。

同时围绕SCDMA技术,也已经形成了SCDMA产业联盟。陈卫率领的信威通信公司打破外国技术垄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DMA(同步码分多址)无线通信系统等多项核心发明专利,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网络技术在部分性能方面已经超过WinMax。同时信威坚定不渝十年打造SCDMA产业链,形成农村无线通信“村村通”,城市移动通信“大灵通”,面向未来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等三大系列,在推动我国通信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协议标准的重大成果,移动终端业也如火如荼的兴旺起来。2002年7月,一家由14名员工组成的手机设计企业—德信无线在中关村正式成立。2005年5月,成立不到三年的德信无线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一举募集资金1.42亿美元。在三年的时间里,德信无线完成的手机设计方案达到数十个,国内外众多知名手机大厂都是其客户。在获得丰厚经济回报的同时,德信无线还开发出一套通用手机设计软件平台。目前,德信无线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化手机设计企业。此外中关村还集中了中电赛龙等国内领先的手机设计企业。

当今中关村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已然形成了包括标准、芯片、基站和网络设备、终端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形成了产业链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迄今为止,中关村移动通信企业的数量超过千家,总体产业规模在国内处于前列。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移动通信产业凭借对核心技术和标准的掌握,已经位于国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计算机与网络产业集群

中关村是最尖端技术的重要参与者。曙光公司研制出11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联想深腾4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园区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与简短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4年底,联想集团整体并购IBM的PC业务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公司。原IBM的1500余项专利皆归联想所有,加上此前自主拥有的1000余项专利,联想现在已合计拥有2500余项专利。

互联网应用创造出了新需求、新市场,一直是中关村商业模式创新的高地:出现了新浪、搜狐、TOM的门户网站模式;当当、卓越的B2C电子商务模式;联众、金山、软星、目标、游龙在线的网络游戏模式;五奥环的在线商业管理系统模式;超星、中文在线的在线图书和网上出版模式;空中网、华友世纪等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艺龙网“鼠标+水泥”的网络旅游信息服务模式;新东方、北大商学网的网上学习、网上培训模式等等。

威讯紫晶公司在2005年召开的国际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议上,提交的短程无线局域网标准草案获得国际认同,并将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天元网络公司则是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而设立,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十五”攻关等众多专项,参与制定了10项国际标准,5项3GPP标准,80%以上的国内行业标准,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网络管理系统和产品,在国内专业网管高端领域占据了市场第一的位置。

中关村集聚了大量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力量,这些股力量聚集起来形成了多个产业联盟,成为产业集群内部的又一次升级。2005年2月,港湾网络、佳讯飞鸿、清华比威、畅讯信通、瑞斯康达、网通、天地互连、长城战略咨询等一批30多家行业重点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联盟,目的是推进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市场先机。该联盟以整体联盟的形式在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招标中一举获得总中标项目数40%的订单。之后,这个联盟又承担了北京市基于IPV6的智能交通示范项目。2005年3月,中关村又崛起了IT服务业联盟——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二十一家知名的IT企业,是中国第一个把IT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众多产业联盟中,闪联是典型代表。闪联制定的IGRS协议涉及到信息设备、家电设备和通信设备等多个领域。联盟确定了各会员企业的分工,并按照IGRS标准的技术构成划分了不同的技术组及确定相关负责人。经过2年多的努力,在2005年6月取得突破性进展:闪联标准1.0版正式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审批,成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是国内第一个“3C协同产业标准”,于9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12月18日,“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正式揭牌,推动和落实闪联标准产业化进程的企业实体开始正式运作。

光电显示产业集群

LED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每年有上千亿的市场总额,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产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着力做大做强光电产业,把液晶显示产业放到优先发展位置,以液晶显示产业为主导,不断延伸产业链,向上加快液晶材料、玻璃基板、驱动IC等产业发展,向下延伸平板电视等整机产品。同时,加快发展以LED生产为核心的光照明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制造为核心的光能源产业,使中关村成长为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业链相对完善、全球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

2003年,京东方集团通过收购韩国现代公司TFT-LCD显示屏全部业务,获得超过2000项TFT-LCD显示相关专利,将整套研发和生产体系向我国转移。在整合北大、清华和中科院的技术资源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了原有的3.5代线向5代线的升级,逐渐形成了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去年,长春希达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的最新LED集成三合一显示屏产品作为该行业的最新创新成果入驻中关村这个国内电子产品的集散地,填补了中国最顶尖和国际领先水平的LED产品的空白,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科技成果风景线。

把国内最新的技术成果汇集到了中关村这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心来,标志着包括中海园电子市场在内的中关村黄庄商圈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地位已经成熟,其辐射半径及受关注程度是国内其他地区同类商圈所不能同类而语的。以LED显示屏产业为代表的光电产业集群正在成为中关村的又一经济增长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中关村是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北京数量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为医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资源,吸引生物、医药企业不断涌入中关村地区,加速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

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四大现代制造业之一。中关村在2003年开始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专业化孵化的尝试,并于当年建立了面向生物技术产品、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研发机构和团队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专业化的生物医药行业“孵化器”。中关村生物园通过医药专业咨询网络、仪器设备资源网络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入园的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可以满足100多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小企业创办、研发中试、新药注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成长。

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的发展思路非常明确:强化投融资服务,重点孵化龙头企业。尽管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环境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园区内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仍通过引入风险投資和增资扩股等形式进行了融资。2005年11月9日,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内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并成功融资9000多万美元。仅用了8年时间,他们便完成了由“科技作坊”到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跨越。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在园企业诺思兰德,是一家生物技术领域内年轻而朝气蓬勃的新兴企业,有着雄厚的投资背景和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在公司刚刚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就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公司与韩国一家上市公司ViroMed在基因治疗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共享成果,提高了药物研发速度,并成为了中韩两国成功合作的一个典范。北京奥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2004年12月22日成立的一家主营三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以清华大学材料系为依托,在研项目有纳米人工骨、聚酯尿路内支架、防粘连凝胶三项,因项目前景可观,2006年初成功吸引了企业和个人投资600万元。北京华夏网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经营公司,成功开发了基于Web的集群图书馆管理系统。2006年公司提供技术,与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北京社区卫生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等多家学术团体、医疗单位和企业建起了“21世纪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患者注册与管理工程(简称ICH工程)”的工作网站,为医院、社区、患者提供科学高效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2006年成立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就是按照“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的衍生品,他合理调整了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充产业规模,进一步加强了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开发建设速度,形成了以生物技术、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制药为核心,配套行业齐全的高效产业集聚区。

中关村在生物医药原始创新方面已经表现出较强实力。专业生物医药CRO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北京区域内集中了我国近三分之一的生物医药CRO(委托研发)资源,其中德众万全公司是国内第一家CRO上市公司。德众万全公司于1999年成立,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国际水准的医药临床研究、临床前药效药理毒理研究等全方位委托研发服务。2003年,成立仅4年的德众万全在香港成功上市。截至2005年6月,已经完成了400多个国家级新药的临床前研究,申报国内外专利60多项,其中有30%左右是发明专利,获批注国内2个国家级一类新药,开展了6个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工作。同时公司获发临床研究许可证总数累积197张,生产许可证总数累积至53张。至此,德众万全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国内CRO企业的领头羊。科兴研制出全球第一支SARS病毒灭活疫苗和国内第一支甲乙肝联合疫苗,并与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同步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万泰药业的戊型肝炎疫苗已申请多项国际发明专利。百泰药业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国家一类新药。自主创新让一个又一个“中国创造”的世界级生物医药在中关村诞生,生物医药研发的服务外包也开始在中关村兴起。

中关村已经成为全国疫苗研发、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整体技术水平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例如,天坛生物的乙肝疫苗占全国产量的48%以上,麻腮风三联疫苗、Vero细胞纯化乙脑疫苗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居于垄断位置。除疫苗领域之外,中关村在诊断试剂领域聚集了实力较强的企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聚,万泰、中生北控、九强生物、金豪等都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前列。中生北控生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化诊断试剂公司,万泰公司在血液筛查(血站)系统诊断试剂的总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在2003年检测试剂的批报统计中,万泰、金豪、耀华、吉比爱4家就占全国艾滋病(HIV)检测试剂产量的45%,占全国丙肝(HCV)检测试剂产量的近1/3。

预计到2010年,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将在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形成重大突破,成为国际相关市场中的有力竞争者。

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

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水资源污染、人口急剧增加……全球自然环境恶化已经向人类亮起了红灯。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中关村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应运而生。

保护环境是保障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注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高科技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的亮点。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环境、能源领域的科技资源占全国的1/4以上,一些自主创新的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2006年初公布的“中关村指数”中,能源、环保产业增速最快,这些产业正在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1-1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企业实现总产值261.7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53.9%。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该领域经济效益指数调整攀升,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经济效益指数远远高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整体水平。除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外,环境保护领域也是发展较快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在人力资本指数上优势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领域。中关村科技園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中关村环保新能源产业集群在技术攻关方面,积极开展与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余热余压利用、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区域能源系统优化及“四节一环保”,即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和环保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攻关,推广环保与节能成熟技术和解决方案,加快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为建筑节能和工业节能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目前,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引擎。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的产业联盟总数已近50家,其中大部分联盟的建立都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密切相关,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产业联盟发展的高地。

2004年9月,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推进清新空气产业技术应用和发展、增进全民对室内空气健康的认识。2007年,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成立,该联盟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及BOT或准BOT等服务模式,促进节能与环保机制转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在环保、新能源等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领域,中关村企业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和再创新开发。王怀东博士从日本携带已经成熟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回国创立嘉博文公司;中信国安MGL公司利用其鲁博士从日本留学带来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技术,进行再开发,成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突破了国外厂商对该技术的垄断;碧水源公司从澳大利亚获得膜处理技术的许可开展国内的污水处理;宋维宁博士创建北京至柔科技公司,将国际环保新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的技术和工艺引入国内。慧点科技公司在石油石化、钢铁冶金、能源电力等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具有领先地位,其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同时与IBM公司和惠普公司等结成合作联盟,赢得了IBM全球最重量级奖项——“培根奖”的两项全球提名,成为大中华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环保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发展迫在眉睫,之前举办的电子环保产业论坛,就是两个产业创新集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例证。ICT产业是中关村的优势产业,但目前ICT产业面临环保化升级换代的要求,再按照现有模式发展下去,将面临很多问题。ICT产业和环保产业形成的互动,催生了一个新产业,就是电子环保产业。电子环保产业也是中关村环保科技园重点关注和支持的行业。

从环保新能源企业到环保科技园的建设,中关村已经意识到环境新能源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是保障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科技和政策上的创新为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008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经过经过20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关村在空气环境、污水处理、新能源、高效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技术产品,一些自主创新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一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科技”遇到“环保”,我们能看到中关村绿色的明天。

潜力无极限

产业集群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技术创新发挥促进作用。横向集群主要是价值链相同或相似环节的集聚,这使得相同资源(技术、人才、公共平台等)可以得到迅速积累和充分利用,有效降低行业总体创新成本,大幅增加实现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中关村在集成电路设计、疫苗、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和技术突破就属于这一类型。纵向集群主要是价值链上下游相关环节的集聚,这使得产业上下游相关环节之间能够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

中关村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软件、集成电路、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光电显示、生物医药和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台式PC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到25%以上,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国三分之一,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额二分之一。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园区经济总量的45%。价值链相同的横向聚集使得资源迅速积累并被充分利用,有效地降低了行业总体创新成本,增强了实现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中关村各个专业园、产业基地布局分散在北京市的各个区域,带动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定位也各不相同,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征。

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对中关村甚至整个首都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形成了正向推动。厚积薄发是中关村技术创新的突出特征之一。每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植根于中关村所具有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在集群中创新,是中关村能够持续性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最大奥秘之一。

作者:刘红果

第2篇:在团结协作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

邱沛篁的身上有着典型巴渝人的性格:热情爽直,豁达勤勉,人情味重。作为中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重镇的开拓者与创始人,邱沛篁的学术履历几乎映射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路风尘。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实务能力,开阔的办学思路,强烈的协作精神,邱沛篁的个人学术风格与川大新闻传播教育的优良传统相得益彰、水乳交融,难怪有人说他是“西部新闻界的传奇”“新闻教育的永动机”。

从未满17岁就考入梦寐以求的天府名校,到提前毕业留任校报记者、编辑;从积极参与母校新闻专业的筹建,到历任专业副主任、主任、新闻学院院长;从当年东进复旦虚心取经的进修生,到如今弟子云集、桃李天下的知名博导;从打通产、学、研、政,成立新闻学咨询委员会,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到加强省内院系合作,创立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以及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邱沛篁的名字始终与四川大学这座德渥群芳的巍巍学府紧密相连。岷峨挺秀,锦水含章,这里既是他一生耕耘的事业乐土,更是他起步追梦的精神家园。

“17岁圆梦川大”

1939年的初冬,邱沛篁出生在重庆市海棠溪,“我的父亲最早做过药材生意,书法很好,小时候领了新书用白色厚纸把封面包起来就交给父亲,让他帮我们写书名。我上面有4个姐姐,我是家里年纪最小的。我大姐在重庆,今年已经91岁了;二姐在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当干部;三姐在军事科学院做医生;四姐比我大一岁,后来去了新疆八一农学院学农”。因为与四姐年龄相近的缘故,邱沛篁4岁多时就被父母安排与四姐一同上小学。“父母一是希望我早点上学,二是跟姐姐一起上学可以方便照顾我。我和姐姐一起上的小学和初中,都是走读。初中时从南岸三公里鲤鱼湾山坡上我的家,走到位于罗家坝半山腰的十七中学,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每天来回走两趟,虽然比较辛苦,倒也十分愉快。”

1953年7月,从重庆市南岸区第十七中学初中毕业后,邱沛篁又顺利考取了重庆市第七中学。“重庆七中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著名中学,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高中生活。能够从十七中考入重庆七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记得录取名单都是在当时重庆最大的报纸上公布的”,这段过往令邱沛篁兴奋不已。正是这所始建于1758年的百年名校,为邱沛篁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打开了启蒙之门,邱沛篁日后优异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天赋,也是在这里初试锋芒、崭露头角。

“跨进七中,我很快就感受到了这里的确名不虚传,体会到了它优良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学校坐落在沙坪坝嘉陵江畔,有宽阔的操场、整洁的教学楼和幽静的校园。同学们常在树下背英语生词、诵唐诗宋词,琅琅书声回荡在花丛树间,校园显得神圣、安宁。”重庆七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给了邱沛篁很深的印象:“记得当时每周举行一次全校学生的周会,听校长陈祚璜、冯泽生作报告。从国际国内形势、学校的任务与发展、学生品德修养,到要爱护学校一草一木、不要随地吐痰等都讲到了。虽然每次报告不到一个钟头,却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受益很大。”不仅如此,邱沛篁的文学志趣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我所在的卅七级一班成立了一个文学兴趣小组,几个人在一起办了名为《十月》的墙报,不定期地出版,张贴在教室外面的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大家又是采写、又是画画、又是编排,忙得很有乐趣。高中毕业前,我写了一篇将近5000字的《黄山游记》,描写了我在假期回到家后与朋友一起登重庆市南岸黄山时所领略到的雾重庆、雾黄山的美妙感受。后来这篇文章刊载在墙报《十月》的显著位置上,当时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高中三年,对邱沛篁影响颇深的,还有重庆七中的老师们,而这其中最令他感念不已的,便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许怀玉。“许怀玉老师高瘦的身材,净白的脸庞,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讲语文课声音高昂,激情洋溢,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我很喜欢。”正是在许老师的建议下,邱沛篁为自己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高中毕业前夕,许老师在学校大操场上与同学们谈心,亲切地问我打算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他评价我善于讲演、爱好写作,于是明确地建议我把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我采纳了老师的意见,并且夜以继日地积极准备高考。不久,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就这样,1956年的秋天,邱沛篁以第一志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四川大学中文系,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我就是喜欢中文,就是想上川大,当我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家乡,奔向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时候,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激动和喜悦。”

在川大求学的几年中,邱沛篁一如既往地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求学问教。“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教诲和指点,像张默生、曾君一、陈志宪、杨明照、华沈之、石璞、周菊吾,等等,受到了他们功底深厚的学识和严谨治学精神的熏陶。我们几个同学还成立了课余文艺评论小组,成了省、市报刊的积极作者。母校四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师恩及同学间的友情永远美好而难忘。”

愉快、难忘、兴奋、高兴、激动、喜悦、美好,这些形容词似乎与那个物质贫乏、生活拮据的20世纪50年代相去甚远,但正是它们成了邱沛篁回忆过往时闪现最频繁的词语。家庭的精心呵护、良好的教育基础、顺利的学业之路、常伴左右的良师益友,邱沛篁潜藏却浓重的浪漫情怀在这些成长背景下逐渐化作了乐天达观的性格与主动热情的处世方式,这位当年满怀憧憬走出山城的少年正一步步地朝着他的人生舞台越走越近。

“我在校报工作了19年”

1960年,邱沛篁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了四川大学校报担任记者、编辑。“我是提前毕业的,我们那一届的本科学制改为五年,因为上一届还是四年学制,所以到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就出现了没有毕业生的情况。而学校那时候又需要干部,所以就选择了一些优秀的本科生提前毕业。这在我们那时被称为‘吃青’。”邱沛篁接着说,“我们当时不兴个人选择,是学校决定把我留下来的。当时提前毕业的包括我一共有三个学生,我留在了学校党委宣传部,另外一位同学到了成都日报,还有一位同学去了省文联。”

就这样,21岁的邱沛篁开始了真正的职业采编人生,从1960年留任到1979年调离,校报工作的经历为他其后的学术生涯做了重要的铺垫。“我在校报工作了19年,校报可以说成了我另一个更加丰富的大学校与课堂。第一,在校报编辑工作中,我深刻地学习与体会到从事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第二,在校报采访工作中,我有幸采访了校内外许多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和普通师生员工,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第三,在校报工作中,我们还承担了对外报道和宣传川大的任务,在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对外报道组,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而得到了更多的新闻业务学习机会;第四,校报工作使我与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的同志们结下了深厚情谊;第五,我们成立了学生通讯组、采访组、秘书组等,让学生为办好校报做贡献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实际上,19年的校报经历,带给邱沛篁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娴熟的采写经验与频繁的业界往来其实更深层次地打开了邱沛篁的工作理念与思路,并对他日后的新闻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他所言,“这19年的采写经验对我搞新闻教育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后来川大的新闻教育模式改革能够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与我在这19年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经验,跟业界、政界都建立了很自然、很友好的关系有关”。

不仅如此,在调离校报转为一名新闻专业教师之后,邱沛篁依旧保持着记者的本色。“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正式开课,我主讲新闻采访课,当了老师我也不忘自己还是记者,并把新闻实践看作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新闻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邱沛篁继续说道,“1979年7月,我有幸在北京采访了著名作家茅盾,发表了通讯《手浇桃李千行绿》。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学习期间,7次登门到著名作家巴金家里采访,发表了《金秋时节访巴金》《巴金谈文明》《三访巴金谈体会》等专访与文章。1981年6月,我又受《文学报》委托专程到广州采访了著名作家秦牧,发表了《花城访秦牧》的通讯。”不仅如此,唐弢、牛群、魏明伦、倪萍、谢晋等文学艺术界的名人都曾接受过邱沛篁的专访,在他的实践生涯中,这些经历已然传为佳话。

同时,在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中,只要有机会,邱沛篁就会把自己亲历的事情、见闻、故事采写并报道出来,先后发表了《二进中南海》《聚会新华社》《眉山新貌》《莫斯科掠影》《澳大利亚见闻》等文章。他说:“正是在这些难得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知识和素材,从许许多多的地方和事件中受到宝贵的文化熏陶与感染,并得到终身受益的教育与鼓舞,进一步尝到了新闻实践的甜头。”

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让邱沛篁有着乐此不疲的劲头与动力,在教师与记者的双重身份中游刃有余地行走。丰厚的新闻采写经历,又让邱沛篁充满了乐于分享的自信与激情,在勤勉与钻研的工作风格中开拓探索,不止步、不守旧。毫无疑问,这种积极实干的精神既受益于他的过去,也将施益于他的未来。

“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谈起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创建史,邱沛篁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川大新闻专业的诞生,要追溯到三十多年以前。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就曾有过创办新闻专业的考虑,并在1960年从复旦大学要来了两名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作为师资的基础。但由于当时客观情况的变化,新闻专业没有办成。1979年,教育部正式发文(79教高字第044号文)批准成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学校多年来的计划和愿望才变成了现实。”

1979年,为了支持新闻专业的筹建,四川大学党委将邱沛篁从校报编辑部调回了中文系,“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同当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程述章同志一起,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取经”。就这样,邱沛篁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事业征程。

“从1980年3月9日出发,到4月11日返校,历时一个多月,我们由重庆坐船顺江而下,先到南京访问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以及新华日报社、南京日报社。3月23日,我们拜见了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又连续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分别到了复旦大学新闻编辑评论、新闻采写、新闻摄影、基础写作等几个教研室,听取了叶春华、夏鼎铭、林帆等老师的介绍。在上海,我和述章同志还到文汇报社、解放日报社就新闻教育问题求教、取经。4月初,我们又北上首都,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请教,受到了系主任罗列、副主任秦硅的热情接待和支持。随后,我们又去了北京东郊外的广播学院,学习参观这里的广播电视教学,新闻系主任康荫同我们就广播电视教学的特点和任务进行了探讨。回到川大时,我们手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闻专业筹建计划》。”1980年5月,在学校专门召开的新闻专业筹建工作校长办公会议上,邱沛篁与唐正序、吴梦楠三人由校方任命,正式组成了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

为了更好地参与川大新闻专业的筹建,1980年9月2日,邱沛篁再次来到复旦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进修生活,这段经历令他对复旦充满了感恩,并称之为“心中的第二母校”。在不懈努力之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生和干部专科生100多名学生于1981年9月正式入学,邱沛篁陆续承担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名记者研究、新闻采写研究等实务课程的主讲,完成了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

1985年6月,四川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系主任由中文系主任唐正序教授兼任,邱沛篁任系副主任。1990年2月,邱沛篁被正式任命为系主任。1995年,学校成立新闻学院,邱沛篁被任命为首任院长。谈及当年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邱沛篁说:“我很高兴啊,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因为搞了19年实践工作,我认为要从理论上梳理一下了。而且,我觉得新闻专业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就是缺少教育资源,需要有善于搞教学的人去支持这项事业。”

实际上,尽管邱沛篁满腹豪情,但是在新闻专业的创建初期,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依旧是不小的。“当时,我们只有10平方米的一间教研室用房,办公条件急需改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省、市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修建了新闻系办公楼。”从破土到竣工,历时半年,坐落在川大东风楼5幢东面的新闻系办公楼最终于1986年5月圆满落成。这座四层高,拥有400多平方米空间的办公楼确实为新闻系当年的独立、起步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是第一步,我们克服了一个很大的困难,也就是办公环境的困难。”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够。”邱沛篁说。为此,1995年新闻学院建立后,作为首任院长的邱沛篁就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紧了工作。“一方面,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留了李少军、姜英、夏泽友、李宜鹏、段弘等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又从兄弟院校教师队伍中引进了周啸天、董天策等优秀人才,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

1998年8月,川大新闻学院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成立文学与新闻学院,根据干部年轻化原则,我不再担任院长。常言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闻学院在合并之后有利也有弊,但现在看来,我们合并后还是不断发展的”。邱沛篁谈道,“和文学院合并以后,有利的地方是我们在语言文学功底和师资方面大大加强了,新闻传播学挂靠文艺学博士点,新增了文化与传媒研究方向,并开始招收了博士生。不足的方面是,新闻传播学科在管理机制上不再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学院编制。当然,格局不会一成不变,管理机制也不能说哪个绝对的好,关键在于适合学科发展”。

2006年,蓬勃发展的四川大学获批新闻学博士授权点,继而又在2011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又再次获批设立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使中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而早已从行政岗位上卸任的邱沛篁并没有解甲归田,除了一直担任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导之外,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和报业发展中心研究主任,在2007年正式退休后又返聘兼任博导,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川大新闻系的发展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创建学院也是通过一批人的努力,我只是他们中的代表。”回顾这段步履艰辛却充满激情的创业史,邱沛篁强调,“没有学校的重视和领导,没有自身的努力和团结,没有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请进来,走出去,我们是开门办学”

在邱沛篁三十余年的新闻教育生涯中,最令他自豪的便是他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探索开展的横向社会联系办学模式——“请进来,走出去”。

“一方面我们邀请新闻传媒单位的老总、老编辑、老记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系讲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师生到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认真抓好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实习教学,密切学校和社会,尤其是和新闻传媒单位的联系。”不仅如此,川大新闻专业“请进来,走出去”的亮点还在于,为了使这种办学模式定期化、制度化、组织化,1986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了四川大学新闻系咨询委员会,由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任主任委员,省、市一些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委员,并进一步建立四川大学新闻学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密切加强了新闻系与传媒业界的合作。

邱沛篁说道:“我们不是闭门办学,而是广泛地开门办学。我们带出来的学生都很成才,许多人都当上了领导。像1981年我担任班主任的八一级新闻班的学生,现在他们30个人几乎都成了各个新闻单位的领导或骨干,其中当年的班长吴健,如今已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用业绩来说话。”

为了进一步坚持和深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1995年新闻学院建立后,于当年又成立了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席义方任主任委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任副主任委员,省、市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任委员。而更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邱沛篁作为第三署名作者的《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学改革新途径》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邱沛篁作为第一署名作者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本人也荣获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称号,以及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首届韬奋园丁奖。

“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不断认可与推广,而且这种横向联系的工作思路再一次给邱沛篁带来了启发与推动。为了加强省内高校新闻院系间的互动交流,共商四川新闻教育发展的良策,2002年,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学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在四川大学成立,邱沛篁被推选为会长。在他的组织下,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省内高校的新闻院系以学会为平台,定期交流,关系融洽。

邱沛篁说:“我们把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抓起来了,但与此同时,很多不足之处也表现出来了。我们每一年都要沟通、讨论,探索解决对策。所以,在新闻教育建立和初期发展的阶段,我们这一代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大家互相帮助,团结竞争,关系都很友好。这一代人把事业发展起来了,对下一代人的要求就是,接下来该怎样提高质量,怎样搞得更精、更好。”

实际上,作为川大新闻教育几十年集体摸索奠定的传统,“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办学模式也渗透了邱沛篁个人从实践到教学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作为四川大学新闻教育的创始人之一,邱沛篁的协作精神与整合意识为西部新闻教育事业在中国新闻教育版图中的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有团结竞争才能共谋发展”,这几乎成为四川高校新闻院系的共识。而对于这一点,热心豁达、勤勉实干的邱沛篁的确功不可没。

在谈到遗憾或反思的时候,邱沛篁欣慰地说:“新闻专业的一路发展都是很好的,尽管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这都是可以解决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出现问题都是好现象。新闻传媒事业在过去的时代中从未受到过这么大的重视,正是新闻传媒地位的提升,才带来了今天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能有今天的整体局面,还得益于这个时代。”

“只要生命不息,就要为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1981年4月25日,在邱沛篁五访巴金即将结束的时候,巴金先生欣然为他题词留念。“他在一本精美的笔记本扉页上写道:‘学到老!赠沛篁同志,巴金,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上海。’这的确是对我的一种十分珍贵的鞭策和鼓励。”时至今日,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而巴金当年的那句“学到老”还依旧在勉励着年逾古稀的邱沛篁:“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在职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是他所从事和所热爱的事业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我们就要为新闻及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不懈奋斗,不倦地学习,不断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98年8月,刚刚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的第一个暑假,邱沛篁就参加了成都驾校的学习,而那个时候他已年近六旬。这位一度被戏称为“汽车教授”的老先生说:“我喜欢开车,这为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努力学习新事物、新技术的甜头。”

正如邱沛篁在学习驾驶技术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学到老、不服老的精神,退休后的他依旧热衷于不同的社会活动,用他的话说,“我得以与新闻教育界许多老朋友重聚,并结识全国高校新闻院系的许多新朋友,从而学习和了解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这对我进一步深入进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都大有好处”。

邱沛篁继续说道:“1998年以来,我连续几届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聘为四川省舆论研究小组和四川省阅评小组成员。2008年1月,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聘任我为该会特邀理事,并邀请我先后出席了于2008年11月在湖南长沙、2009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2010年12月在重庆和2011年11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学会理事会。2008年9月22日,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在四川大学成立,我和四川日报社原社长汪兴高共同担任专委会主任,进一步发挥了老教授、老新闻工作者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的优势与作用。2010年5月,我又应邀参加了《四川省报业志(1994-2005)》的编纂工作,定期参加编辑工作会议,具体负责其中一些章节的初稿撰写。”

不仅如此,邱沛篁还继续为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承担着各类社会培训的授课任务,“四川省委党校、省新闻出版局、省公务员培训中心,还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这些单位前不久都邀请我去给他们讲课。新闻采写的理论与实践,新闻发言人的艺术,党政干部应对新闻传媒的技巧等都是我讲授的内容”。谈到此,邱沛篁不无兴奋。正是因为博洽多闻的学识与诲人不倦的精神,邱沛篁在四川省新闻界拥有着极高的尊崇与赞誉。2013年8月,他的新作《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问世,在9月召开的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暨新书出版座谈会上,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江对其做出了“倾注心血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就大师”以及“满腔热情解疑释惑,教书育人树立标杆”的高度评价,这代表了四川新闻界对这位德高望重却依旧活力充沛、乐于奉献的老先生虔诚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邱沛篁与学生的感情同样融洽深厚。他说:“我很赞同并且倡导‘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这句话,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联系我们师生长期友谊的纽带。”从2000年至今,邱沛篁亲自指导的二十余位博士生如今大都毕业成才,在各自的岗位上正在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谈到弟子,邱沛篁难掩骄傲,“操慧博士刚刚被评为教授、博导,蔡尚伟博士已经担任博导几年,蔡敏和严功军两位博士已被任命为重庆工商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可以说,这些学生的成才也成了邱沛篁向新闻事业不断贡献力量的期许和寄托。

谈到最后,邱沛篁神情庄重,“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对新闻教育事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新闻事业能保持满腔的工作激情。同时,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事,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媒体多打交道、加强联系。另外,要注意教学和研究的同步,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研究,研究中解决的问题要回归到教学”。“最后一点”,邱沛篁特别强调,“我觉得所有新闻人都应该团结协作、宽容大量。根据我三十多年的亲身感受,我们川大新闻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稳步发展,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着团结协作,不搞内讧,与人为善。团结协作不仅是一个团队不断胜利的法宝,也是个人不断前进的法宝。我们川大新闻学的发展就是因为保持了这种精神。”

邱沛篁在回忆自己的学术人生时,几乎如影随形着川大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车辙。他将一生的智慧与才干都献给了这里,这里浇铸了他的心血,自然也凝聚了他无法分割的自豪与热爱。这位生于旧社会、长于红旗下的七旬老人,让漫长而艰辛的过往岁月保留了激情与色彩,他的回忆里没有不堪回首的怨憾与不满,只有真诚恻达的奋斗与感恩。他在不辞辛劳的探索中,将自己的姓名与四川新闻教育的历史无意圈连在了一起,而他呼朋引伴共同筑造的学科殿堂也必将怀着对他的敬重迎来他所坚信并且期待的更大辉煌。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杰出新闻学者口述实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0CXW001;特别鸣谢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学生王雪入为本文整理原始录音素材)

参考文献:

[1]邱沛篁.邱沛篁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邱沛篁.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

编校:郑 艳

【邱沛篁简介】

邱沛篁,1939年12月25日出生,重庆市人,新闻传播学专家。1956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新闻学院院长,1996年获全国韬奋园丁奖,2003年获全国宝钢教育奖。曾任教育部全国高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四川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邱沛篁教授是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采写业务及传媒与文化,提出并实践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新模式。同时,他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及教育部专项科研课题,先后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署名第三)和二等奖1项(署名第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署名第一),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代表性专著有:《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艺术》《新闻采写与研究》《邱沛篁自选集》《邱沛篁文集》等。

作者:陈娜

第3篇:团结与协作精神

歌德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

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题记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团结与协作精神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迫切和重要。

我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大作用。荀子曾说过一句名言“每一个凡人 其实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禹。”凡人成为伟大的禹的条件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团结协 作精神。

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许多现实的事例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团体甚至一个部门,如果仅仅依靠领导的殚精竭虑而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响应这个团队不是有效的团队。仅仅依靠某一个或某几个所谓的精英人士孤军奋战而没有大军团的协作与支持,这个团队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人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应 该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人是群居的,这是人与动物界最本质的区别如同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一样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但是个人 分工只是形式不是目的团结协作才是目的每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团结协作,离不开 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 功的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只有在沟通中传递信息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才能在工作中

不断完善才会做得更好。

一、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

近年来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引进人才时把团结协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如果一名员工不能团结不会协作不能融入一个崭新的团队就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因为每一个团队都是一个团体五音要调才能步调一致五味要和才有美味醇香。由此 可见团结协作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成功的企业团队的重要经验。因此在现 代职场中必须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能力。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设宴款待群臣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 治国、爱民和用兵朕不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百战百胜朕不及韩信。但是朕懂得与 这三位天下人杰合作所以朕能得到天下。反观项羽连唯一的贤臣范增都团结不了这才 是他失败的原因。”

我们提倡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互补精神就是要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创一流的企业团队。同时我们要避免恶性竞争,消除同门相害,

力戒同美相妒和互相拆台。

将相和的佳话流传至今不是廉颇的骁勇善战也不是蔺相如的口若悬河而是两人保 江山为社稷为百姓同仇敌忾团结协作的胸怀。如果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争权夺利只顾自 己利益国家都有可能因此灭亡更别提两人自己的一己私利了。这些典故和故事说明个人 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协作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讲团结协作会团结协作能团结协作。这就要求牢记企业团队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 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发挥优势尤其能够利用自身的优 势无私地支持他人、帮助他人要善于团结那些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更要相互理解和谅解而不是互相推诿能够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个体认知以及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通

力协作作用产生1+1>2的效果。

二、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干事创业离不开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 二战之后的日本国富民强,他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根源不在于国民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日本企业间的无处不在的团 队精神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形成的是因为某一个项 目或某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把大家聚集起来的因此在这样的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会具 有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生活中很多事情和工作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例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参加的 科学家和工程师有42万人参加的单位有2万多个是大家发扬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协 作精神才取得最后的成功。同样在一个企业里把企业的任务目标、企业的发展愿景和 个人的职业生涯、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员工就能想办法、出主意做 到“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积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如果在一个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 甚至 搞“窝里斗”的企业里是没有生机与活力可言的又何谈干事创业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 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 人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企业团队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 的一份责任。

三、如何培养团队精神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说“我只强调三个音来使我的乐队变成团队。首先强调‘起 音’起音不齐乐曲就乱。第二是个人的‘专业音’不管是吹喇叭的还是打鼓的要表现出自己在专业上认为是最好的、最高段的音。第三个音是‘团队音’当你打出自己的业音之后还要考虑到整体是不是会成为干扰别人的音。”

我们不光仅仅只提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齐心协力精神片面的认为只要这 样就能够于成大事。事实上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想合作得好尽快出成果、见成效 这个合作的团体还必须协调一致。所以简单的把人员组织起来是不够的还应使组织中的

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其他成员不具备的特殊才能。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必须以营造积极向上、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为前提。

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在相互 交流中协调问题在共同探讨中提高认识把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结合起来把解决问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经常讲能在一起共事是缘份应该珍惜机缘搞好团结。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彼此 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也要有克己容人的处世态 度对他人一味地求全责备就没有人能和你共事让良好的人际关系渗透在日常工作和

理的每一个环节里使人人都坦诚相见、彼此理解、相互信任这样才能增强凝聚力。

2、加强团队建设必须建立畅通、和谐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反馈平台。

建立健全以员工委员会为基础平台的诉求表达机制为此公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拓 宽和畅通沟通渠道。构建和谐企业打造一流企业团队必然要求不同的利益诉求都能有充 分表达的渠道和充分有效的反映从而促进在各方面利益统筹协调、各种问题妥善处理的基 同的意见和诉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情报的及时反馈与回应有助于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在 最终认识上达成一致和共识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求大同存小异也

有利于个人互补性格和团队更好配合意识的形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增加信息共享这样才能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企 业团队的能力发展潜质发展愿景了解自己个体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位置个人

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发挥各自的才能特长和优势只要每个人尽自己的力气就可以让企

业团队更加优秀让企业团队更好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学习培训工作以增强团队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

培训学习的目的是要将形成的整体学习力转化为企业团队意识和集体智慧在实践中 不断增长凝聚力和工作能力。共同学习能够在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在学习中直接 交流、讨论可以加大信息交流量拓展每个成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团

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学习是一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个人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只是一个方面而企业团队的集体智 慧要高于个人智慧团队的成就要高于个人能力的总和团队拥有整体合作、协调作战的行 动能力。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有效转化的工作能力才更是团队学习所追求的。参加集体活动

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协作意识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集体想办法、出 主意是保持企业团队锐气的必要条件。“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 于圣人矣”它能促使我们在学习上更努力、工作上更用心、作风上更顽强从而加快前进

的步伐。

4、领导的率先垂范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上行下效对于团队建设的推动作用。

团结是一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象征是一个领导班子良好的整体形象的标 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员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的中高层的表率作用胜于耳提面命式的说教。领导班子的团结和统一中高层、各级管理 层的齐心协力有利于推动公司工作作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核心力量和中坚力量的形成

有利于带领全体员工步调一致的完成各项工作因此各级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领导艺术

事有原则小事显风格。原则、感情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维系一个企业团队的纽带少 了那一条都不行。放弃原则迁就个别虽然满足了个别人的利益需要但却起到误导作用

由此必然导致人心涣散从而失去了凝聚力。

总而言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领一席之地必须发扬团队精神。作为企业 的一员让我们身体力行、义无返顾的践行团结协作投身到团结协作的行动之中去我们 将不惜代价捍卫团结协作的硕果,更要为团结协作精神高唱赞歌 因为团结协作精神是企

团队生存的动力和灵魂我们都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展翅高翔

第4篇:企业团队团结协作精神

企业团队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与培养

歌德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

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题记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团结与协作精神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迫切和重要。

我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大作用。荀子曾说过一句名言:“每一个凡人,

其实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禹。”凡人成为伟大的禹的条件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团结协

作精神。

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许多现实的事例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

一个团体,甚至一个部门,如果仅仅依靠领导的殚精竭虑而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 响应,

这个团队不是有效的团队,仅仅依靠某一个或某几个所谓的精英人士孤军奋战,而没有大军

团的协作与支持,这个团队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人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应

该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人是群居的,这是人与动物界最本质的区别,如同鱼不能离水,

雁不能离群一样,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但是个人

分工只是形式,不是目的,团结协作才是目的,每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团结协作,离不开

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

功的,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只有在沟通中传递信息,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才能在工作中

不断完善,才会做得更好。

一、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

近年来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引进人才时,把团结协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如果一名员工不能团结,不会协作,不能融入一个崭新的团队,就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因为每一个团队都是一个团体,五音要调,才能步调一致;五味要和,才有美味醇香。由此

可见团结协作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成功的企业团队的重要经验。因此在现

代职场中,必须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能力。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

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环。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设宴款待群臣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

治国、爱民和用兵,朕不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百战百胜,朕不及韩信。但是,朕懂得与

这三位天下人杰合作,所以朕能得到天下。反观项羽,连唯一的贤臣范增都团结不了,这才

是他失败的原因。”

我们提倡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互补精神,就是要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同心协力,

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创一流的企业团队。同时,我们要避免恶性竞争,消除同门相害,力

戒同美相妒和互相拆台。

将相和的佳话流传至今,不是廉颇的骁勇善战,也不是蔺相如的口若悬河,而是两人保

江山为社稷为百姓,同仇敌忾,团结协作的胸怀。如果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争权夺利,只顾自

己利益,国家都有可能因此灭亡,更别提两人自己的一己私利了。这些典故和故事说明个人

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协作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讲团结协

作,会团结协作,能团结协作。这就要求牢记企业团队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

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发挥优势,尤其能够利用自身的优

势无私地支持他人、帮助他人;要善于团结那些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

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更要相互理解和谅解而不是互相推诿,能够同舟共济,共渡难

关,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个体认知以及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通力协作作用,产生1+1>2的效果。

二、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干事创业,离不开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二战之后的日本国富民强,他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根源,不在于国民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日本企业间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形成的,是因为某一个项目或某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把大家聚集起来的,因此在这样的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生活中很多事情和工作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例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42万人,参加的单位有2万多个,是大家发扬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才取得最后的成功。同样在一个企业里,把企业的任务目标、企业的发展愿景,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员工就能想办法、出主意,做到“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积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如果在一个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 甚至搞“窝里斗”的企业里,是没有生机与活力可言的,又何谈干事创业?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企业团队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

三、如何培养团队精神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说:“我只强调三个音,来使我的乐队变成团队。首先强调‘起音’,起音不齐,乐曲就乱。第二是个人的‘专业音’,不管是吹喇叭的还是打鼓的,要表现出自己在专业上认为是最好的、最高段的音。第三个音是‘团队音’,当你打出自己的专业音之后,还要考虑到整体,是不是会成为干扰别人的音。”

我们不光仅仅只提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齐心协力精神,片面的认为只要这样就能够于成大事。事实上,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想合作得好,尽快出成果、见成效,这个合作的团体还必须协调一致。所以,简单的把人员组织起来是不够的,还应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其他成员不具备的特殊才能。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必须以营造积极向上、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为前提。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在相互交流中协调问题,在共同探讨中提高认识,把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经常讲,能在一起共事是缘份,应该珍惜机缘,搞好团结。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彼此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也要有克己容人的处世态度,对他人一味地求全责备,就没有人能和你共事,让良好的人际关系渗透在日常工作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里,使人人都坦诚相见、彼此理解、相互信任,这样才能增强凝聚力。

2、加强团队建设,必须建立畅通、和谐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反馈平台。

建立健全以员工委员会为基础平台的诉求表达机制,为此公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拓宽和畅通沟通渠道。构建和谐企业,打造一流企业团队,必然要求不同的利益诉求都能有充分表达的渠道和充分有效的反映,从而促进在各方面利益统筹协调、各种问题妥善处理的基础上形成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前进的合力。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能够容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和诉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情报的及时反馈与回应,有助于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在

最终认识上达成一致和共识,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求大同存小异,也有利于个人互补性格和团队更好配合意识的形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增加信息共享,这样才能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企业团队的能力,发展潜质,发展愿景,了解自己个体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位置,个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发挥各自的才能特长和优势,只要每个人尽自己的力气,就可以让企业团队更加优秀,让企业团队更好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学习培训工作,以增强团队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

培训学习的目的是要将形成的整体学习力,转化为企业团队意识和集体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增长凝聚力和工作能力。共同学习能够在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在学习中直接交流、讨论,可以加大信息交流量,拓展每个成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学习是一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个人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只是一个方面,而企业团队的集体智慧要高于个人智慧,团队的成就要高于个人能力的总和,团队拥有整体合作、协调作战的行动能力。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有效转化的工作能力才更是团队学习所追求的。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协作意识,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集体想办法、出主意,是保持企业团队锐气的必要条件。“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它能促使我们在学习上更努力、工作上更用心、作风上更顽强,从而加快前进的步伐。

4、领导的率先垂范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上行下效,对于团队建设的推动作用。

团结,是一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象征,是一个领导班子良好的整体形象的标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员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高层的表率作用胜于耳提面命式的说教。领导班子的团结和统一,中高层、各级管理层的齐心协力,有利于推动公司工作作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核心力量和中坚力量的形成,有利于带领全体员工步调一致的完成各项工作,因此各级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领导艺术,大事有原则,小事显风格。原则、感情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维系一个企业团队的纽带,少了那一条都不行。放弃原则,迁就个别,虽然满足了个别人的利益需要,但却起到误导作用,由此必然导致人心涣散,从而失去了凝聚力。

总而言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领一席之地,必须发扬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的一员,让我们身体力行、义无返顾的践行团结协作,投身到团结协作的行动之中去,我们将不惜代价捍卫团结协作的硕果,更要为团结协作精神高唱赞歌! 因为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团队生存的动力和灵魂,我们都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展翅高翔!

第5篇:团结协作铸造团队精神

(发扬团结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发扬团结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在荒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样”。叔本华也曾经说过:“单个的人事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泊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如果悟空或者其他人离开了取经的队伍单独去闯荡世界,无论个人本领多大,最终都不能有一番轰轰烈烈传世不朽的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我们xx镇政府也是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团队。在镇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读书演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大家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把团结协作精神发扬的更好呢?

第一、要建立和谐的信赖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能与同事、领导形成和谐的信赖关系,我们相处的气氛就会融洽,就会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工作氛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这将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更好的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对我们一般干部来说,就是要领会好领导的意图,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

第二、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协作意识,进而产生协作效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共同想办法、出主意,凝聚集体的力量。我们想一下,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同事之间发自内心的鼓励和帮助,它可以使我们充分展示自我,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巨大力量。

第三、要充分信任同事和周围的人。信任别人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周围的人共事,自己要多一点谦虚、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宽容、多一点主动。试想一下,我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和学习,心情还会不舒畅?工作效率还能不提高吗?

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xx镇政府干部携起手来,继续团结一致,为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为xx全局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演讲者:xxx

年12月21日2014

第6篇: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到荒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样。”叔本华也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宾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这充分说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我们公司也是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团队,如从上一次公司组织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那次活动的最后一个项目攀岩求生项目更体现出了我们公司的团结协作精神,否则大家不可能一个不少的从那么高的悬崖峭壁上逃生出来。我们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我们知道,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产生惊人的效果。

我们讲团结协作精神,要充分信任同事和周围的人。信任别人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同事的一句话,有时可使你跳出原来框架的束缚而变得豁然开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和周围的人共事,自己要多一点谦虚、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宽容、多一点主动。试想一下,我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里工作和学习,心情还会不舒畅?工作效率还能不提高吗?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不仅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一个单位,如果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集体一盘散沙,何来生机与活力?何谈干事与创业?何有形象与成绩?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再有丰富经验,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应尽的责任,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单位的重大意义。

当然在团结协作方面,我们单位过去和现在都做得很好,我相信将来我们会做的更好,更加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公司的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7篇: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共创辉煌明天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共创辉煌明天》。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不能生存一样。”叔本华也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这充分说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我们不难看出,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只有将个人的力量融入到集体中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就在上周,十一中师生举行了如火如荼的拔河比赛,活动期间,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催人奋进,激动人心,体现了十一中师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充分体现了十一中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协作意识,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共同想办法,出主意,凝聚集体的力量,做到“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内心彷徨,犹豫不决的时候,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肯定,同学的鼓励,朋友的安慰,它可以使我们充分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团队的巨大力量,使我们与集体共奋进。

学校,是我们学习做人,学习知识的场所。需要我们营造一个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氛围。不流动的水,是没有活力的,缺少春风的大地是没有生机的,竞争是保证团队活力的必要条件,它能促进我们在工作上更加努力,学习上更加刻苦,作风上更加顽强,从而加快完善自我的步伐。我们提倡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互补精神,就要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争创一流,正如拔河比赛一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以赴,力争胜利。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携起手来,奋力拼搏,为铸造十一中更加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

我们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8篇:团结协作铸造团队精神[最终版]

团结协作铸造团队精神

老师、同学们上午好:

为期六天的“ 2011年隆安县‘园丁杯’教职工篮球赛”在紧张、友好的气氛中圆满落下了帷幕。在本次比赛中,我校取得了男队女队全县第一的辉煌成绩,赢得了校内外“双冠王”美誉。让我们对他们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和重视特色办学的结果;是我校教师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及敬业精神的体现;是对全体队员热情参与、奋力拼搏、为校争光精神的回报;是对团结互助、同心协力、甘心奉献的优秀教师团队的诠释。

在此次比赛中,我校24名男女队员团结一心,敢打敢拼,最终勇夺“双冠”佳绩,而女队创下的“四连冠”神话更是令社会各界和兄弟学校啧啧称赞。鲜花是美丽的,但是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汗水与辛酸。

在赛前的训练中,队员们抱着必胜的信念,怀着十足的干劲,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训练,终于在平日的努力中换来了今日的实力。比赛中,队员们充分发挥出精湛的战术水平,发扬顽强作战的风格,不畏强敌,从小组赛到四强赛再到总决赛,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体力,斗牛一般的不服输的精神气概感召这在场的每一个人,实现了他们赛前的誓言: 团结奋斗,为校争光。

“团结奋斗,为校争光”,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多么耐人寻味的心声。它让我们明白,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掀起滔天大浪,同样一个人只有融入团队,才能更好的生存成长。正所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如果一千个人同心同德 ,就可以发挥超过一千人的力量,可是如果一万个人离心离德,恐怕连一个人的力量也比不上。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团队精神。

同学们,体育运动让我们焕发了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精神,团结拼搏不仅仅是体育魄力的体现,更是成功的要诀。如果我们把这种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精神迁移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相信会绽放出绚丽的成功之花。最后我希望我校全体师生共同发扬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添彩,为母校争光。

上一篇:党纪党规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供货数量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