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远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远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7月

序 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对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加强教育监管、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2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全面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繁重的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与核心。“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亟待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相关工作,加强统筹规划、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和核心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第一章 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

(一)建设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为加强教育监管、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对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强教育监管的迫切要求

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教育监管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先后启动实施了学生资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这些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的动态监管。

2.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有力保障

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学生数据库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终身使用的学生教育卡,能够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教育服务;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向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包括学生跨区域转学异动等相关业务的网上办理。为推动教育政务公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持教育宏观决策的现实需求

教育改革发展涉及面广、难度大,越来越需要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和服务作为教育科学决策的支撑。建立涵盖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分析与科学预测的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已成为支持教育改革与宏观决策的现实需求。

4.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依托涵盖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通过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建立满足各项教育管理与服务需要的业务信息系统,对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二)发展现状

教育管理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中,非常重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在数据管理与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走向集成应用,数据逐步实现集中管理,应用逐步呈现出服务集成和服务可定制化,并能够支持深度分析与决策服务。

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以满足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为核心,建立了一批业务管理、动态监测、教育监管与决策分析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支撑服务能力;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有高等院校、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教育机构已基本实现互联网接入,并配备了一定的基础设备。

(2)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和《学校(教育机构)编码标准》,基本建成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

(3)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

教育部建成以门户网站为中心、覆盖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网站群,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对外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政务信息和广泛的教育公共服务。同时,国家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管理、义务教育经费监管、高校招生与学籍管理、高等学历查询、学生就业、教育统计等业务信息系统;部分地方和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师、学校校务等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经费监管、学生就业、支撑教育管理和遏制学历造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建设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分散,信息孤岛和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比较突出。教育决策和监管缺乏完整、准确的数据支持,远不能满足教育决策、教育监管和重大改革项目实施的需要。各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总体缺乏信息化技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数据采集十分困难。保障机制不健全,地方和学校普遍未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运行维护与服务等支撑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和人员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心任务为目标,以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内容,以建设“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管理、应用、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十分复杂。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的原则。

统筹规划:教育部统筹规划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各省根据国家统一要求,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结合实际情况,统筹本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

统一建设:教育部统一设计和开发主要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国家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避免系统建设重复、数据分散和不一致。

集中运行:各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承载国家信息系统在本省的运行;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实现数据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避免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逐步建立本省运维队伍,负责国家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服务。各地和学校要有专人经过培训负责系统应用。

分步推进:各省按照国家信息系统的实施进度安排,分步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各省可根据实际需求,在国家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扩展应用,建设其他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作中要重视系统应用与教育管理的融合。

(二)建设目标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覆盖、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的全国联网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提升教育监管与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全面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具体目标如下:

1.建立全国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教育基础数据库,为教育监管与决策、教育重大项目规划与实施、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建立全国教育基础数据库,全面及时掌握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真实情况,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学籍的贯通,从而动态跟踪和服务学生跨区域流动,防止数据造假、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为教育监管、教育重大项目规划与实施提供支撑。建设教育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为教育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建立教育管理服务平台,面向师生和社会提供教育公共信息服务。

2.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覆盖全国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基本业务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

3.建立健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体系

重点建成“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主要内容为:

(1)建成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满足国家、地方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实现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和统一运行维护,省级数据中心要基于云服务模式支撑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系统应用。

(2)建立系统应用体系,在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等五级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建立责任制。

(3)完善技术和数据标准规范,建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章 建设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任务是: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完成六项建设任务:

(一)教育基础数据库

教育基础数据库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国家将重点建设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基础数据库。形成从国家到省、地市、县和学校的布局合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集层次化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各地和学校的基础数据库须以满足国家级(教育部)基础数据库要求为优先。国家级基础数据库物理存储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和学校四级基础数据库物理存储在省级数据中心。

学生数据库: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学生资助信息和毕业就业信息等。国家对学生进行全国统一编码。

教师数据库:包括教师和职工的基本信息、工作信息、考核信息、学习经历信息、奖惩信息、简历信息等。国家对教师和职工进行全国统一编码。

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包括学校(含学前教育机构,下同)基本信息、校舍信息、经费信息、条件装备信息、教学科研信息等。国家对每一所学校进行统一编码。

(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国家将重点建设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其他业务等五大类共20个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

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以学生学籍管理为核心,贯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招生、学籍、学历、资助、奖惩、就业等的统一管理,结合学生教育卡完成学生在全国范围的转学、升级、升学等业务管理工作,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学生流动情况,实现对学生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跟踪。

(1)学前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前教育幼儿的基本业务管理,建立全国学前教育幼儿基础数据库;掌握学前教育幼儿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管理、决策及重大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2)中小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含转学、升级、升学等)、学生营养餐、校车等进行管理,建立全国中小学生数据库;为教育管理、决策、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提供数据服务。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中职教育招生、学生学籍(含转学、升级、升学等)、就业、教学和实训等进行管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基础数据库;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和决策服务。

(4)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高等教育招生、学生学籍、就业、学籍学历信息服务与认证等进行管理,建立高等教育学生数据库;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和决策服务。

(5)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业务进行管理,建立以学生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和学生资助数据库;实现对学生资助的有效监管。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上报、查询、统计分析、发布功能为一体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平台。

2.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

(7)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师和职工的基本业务管理,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满足国家对师资管理的需求,为规划和指导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8)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与教师有关的一些专项业务(如:免费师范生就业管理、国培计划管理、干部人事人才管理等)进行管理。

3.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

(9)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学前教育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教学等进行管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

(10)中小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小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教学等进行管理,建立中小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11)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科研、教学、专业等进行管理,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服务教育管理和决策。

(12)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对高等教育学校的机构、经费、条件装备、校舍、科研、教学、学科专业等进行管理,建立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为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

(13)学校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整合社会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环境和各级各类学校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制定学校建设规划,提高科学规划和决策能力。

(14)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统一的快速统计数据传输通道和数据质量监控、核查体系。

(15)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智能分析和决策信息发布系统,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

5.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16)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对来华、出国等外事工作进行管理,建立涉外信息数据库(包括来华、出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等),提高教育外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17)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

(18)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建设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为科技评价和专利服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

(19)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安全保障系统:对国家教育考试考务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安全监控系统。

(20)教育政务系统:建设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管理、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预警数据库、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

上述系统中,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系统采用“三级应用”的模式(即提供国家、省、学校三级系统分别供国家、省、高等学校使用;其中,国家级系统物理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级系统和学校级系统物理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其他系统主要采用“五级应用”的模式(提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系统分别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使用;其中,国家级系统物理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级系统、地市级系统、县级系统和学校级系统物理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不同级系统之间功能设计上考虑不同的需求重点,越到上级的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越强,对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的支持能力越大;越到地方和学校级的系统业务管理功能越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越大。教育部组织开发的系统将要重点考虑数据管理和核心业务管理需求,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建设,但必须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有关技术规范,满足教育部的基本要求。

各地和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要优先保证上述系统的部署与应用,积极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部署、培训、应用、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工作,及时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在此基础上,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应用扩展或开发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各地和学校已建的系统,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先期教育部将提供公共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国家信息系统与地方、学校系统的数据交换。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逐步统一,最终建成全国统一的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三)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教育管理门户: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门户,集成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面向内部管理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用以访问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处理来自外部门户的业务和服务请求。

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教育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建设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站群,实现教育部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单位、学校、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

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统一建设覆盖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快速的全国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四)部省两级数据中心

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是构建“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的关键。在教育部建立国家级数据中心,部署和运行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集中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建立教育管理云服务平台,省级数据中心须首先满足国家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部署和运行教育部提供的省、地市、县和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同时为本省自建的其他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运行环境。

(五)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统一的教育管理数据交换系统。通过该系统完成以下功能: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体系,实现从学校到县、地市、省和国家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完成国家信息系统和地方、学校已建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与财政、发改、公安、社会保障等其他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平台由教育部统筹开发,在部省两级数据中心部署运行。

(六)支撑保障体系

1.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制定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标准、编码标准、功能标准、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及教育卡应用规范,建立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专业、设备等统一编码体系,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结构完备、内容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具体如下:

(1)信息与数据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各类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标准、编码规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标准与代码等。

(2)教育卡规范建设。完成《教育卡应用规范》国家标准的上报与发布。

(3)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包括技术框架规范、数据交换规范、信息安全技术规范、电子身份认证与应用服务规范等。

(4)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与推广。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评价测试体系,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宣传与推广。

2.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覆盖物理实体、网络、主机、应用、数据和管理等多层次、整体化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定级与备案,依据所定安全级别要求进行安全规划与建设,并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安全等级测评;

(2)明确或设置网络与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和岗位,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逐步落实技术人员持证上岗;

(3)建立安全预警与监管中心,对本地区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预警及管理,实现与上级安全预警与监管中心对接。建立统一的安全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和应用安全监测平台,实现本地区本单位计算环境、设备、资源、应用系统的统一安全监控、告警、安全事件分析、风险管理、综合日志审计和工单管理,能够与上级平台相对接,实现联动,及时上报信息安全漏洞和事件情况;

(4)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建立联络员机制,建设安全工作管理平台,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实现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并与上级安全工作管理平台衔接,实现数据上报;

(5)建立教育电子身份认证(CA)与教育电子证书应用服务体系;

(6)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容灾备份体系;

(7)建立定期安全检查机制,配合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3.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体系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长期工作,要特别注重系统的应用和数据更新,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纵向一体化的系统建设、应用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1)依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部门建立系统应用体系,推动系统应用,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建立起一支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的系统应用队伍,确保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有专门人员进行系统的操作和管理,保障系统的全面应用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2)依托各级教育信息中心(暂无教育信息中心的,由相应教育信息技术部门承担)建立系统建设、应用、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满足系统建设与应用需求。建立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保障体系

修订完善教育相关法规制度和工作规程,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和应用的落实;建立健全与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相关的电子业务和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保障系统的运行及全面应用。

第四章 总体架构与技术路线

(一)总体架构

1.体系架构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是与我国行政区划和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网状结构,共分为五级,即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和学校级,各级系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实线和虚线表示存在行政或业务管理关联关系,实线表示还存在管理信息系统间的关联关系。其中高等学校(含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主要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系统对接和数据交换,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主要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系统对接和数据交换。

2.“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

两级建设:在国家(教育部)和省两级建设数据中心,分别部署运行国家级和省、地市、县、学校级信息系统。

五级应用:除高等教育以外,均需建设五级应用系统: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和学校级应用系统,分别供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使用。高等教育需建设三级应用系统:国家级、省级和学校级应用系统,分别供国家、省、高等学校使用。从而实现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的覆盖,确保数据的全面、统一、完整。

“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如图2所示。

3.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支撑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的底层技术结构,主要通过选择和规定软件平台技术、硬件技术等来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转。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均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

4.数据架构

系统采用集成、集中整合的数据架构,主要内容为:

(1)编制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标准,建立配套的数据编码规范;

(2)建立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专业、设备等统一编码体系;

(3)在教育部和省级数据中心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五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本级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共享;

(4)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统一的数据同步和交换;

(5)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通过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为兼顾业务应用的相对独立性,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全局共享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保留各自的应用数据库;

(6)建立归档数据库,存储历史数据,建立数据仓库为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

构建统一的数据环境,理顺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通过整体数据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落实数据组织与管理,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关联性、有序性和可共享性。通过数据规划进行全局数据分析,建立全局数据逻辑模型和数据标准,指导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

5.基础设施架构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在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和运行的物理架构。总体上采取国家(教育部)与省两级数据中心为主的模式,为其他各级机构提供网络、计算、应用、存储和安全保障的管理信息化服务。

各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要遵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的机房、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容灾备份体系,提供统一的运行维护服务,建成安全、稳定、高效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技术路线

1.云服务技术体系

云服务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模式。云计算以开放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能够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采用软件即服务(SaaS)为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为辅的模式,以省级数据中心为基础,建设区域教育管理云服务平台。

SaaS服务模式:通过部署国家信息系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一站式服务。采用此服务模式,各地和学校能极大地节约计算机软硬件购买和维护成本,并为各地和学校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IaaS服务模式:主要依托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服务(例如,为新建系统分配虚拟服务器,为相关人员分配存储空间等)。

2.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即在各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单点登录(SSO)。一方面,提供统一的登录界面,让用户能够在多个授权的管理信息系统间无缝漫游。另一方面,定义用户角色、资源的访问特点与访问权限、以及用户角色与资源之间对应关系的访问控制机制。用户访问相关信息资源时,系统将根据用户角色与资源访问权限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规则,进行身份安全认证,严格控制用户对系统和功能的访问和使用,保障系统信息安全。

3.统一门户管理

统一门户系统以门户(Portal)为核心,集成教育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用户根据其不同的权限登录和访问系统,进行相关的系统操作(例如:增加、删除、变更、查询、统计等)。门户总体上分为内部门户和外部门户。外部门户是面向公共(学生、教师、公众等)提供的各种服务;内部门户主要为有管理权限的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用以访问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处理来自外部门户的业务和服务请求。

4.统一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因采用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数据服务、业务支撑与中间件服务、业务信息系统和门户,建立集中、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化基础环境,进一步为各地和学校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其中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网络、计算、存储、数据库系统、电子认证系统、安全设施、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技术平台与设备平台;数据服务包括对数据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访问;业务支撑与中间件服务提供中间件、目录服务、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门户集成、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操作安全审计等支撑平台;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国家信息系统及其相关应用。

第五章 两级建设与五级应用体系

(一)国家级系统建设与应用

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满足教育部、财政部等中央部门的需求。主要包括: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国家级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数据交换平台、学生教育卡、教育部数据中心、系统应用与支撑保障体系等重点建设工作。

1.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

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建设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地理信息等实施国家教育监管和教育服务所需的各类数据库,支撑国家级教育宏观决策的需求。

2.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以及其他管理业务等五大类共20个系统,满足教育部等国家部门的管理要求。

3.国家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由教育管理门户、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和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组成。教育管理门户是教育部业务管理的内部门户,主要以教育部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和整合教育部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部内部的系统集成和数据集成,为国家级用户提供统一的系统应用入口。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核心,以教育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教育部统一对外的信息服务门户,支持网上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业务申请、事务处理等各类服务。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在教育部建立一个即时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服务系统,为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4.教育部数据中心

教育部数据中心是支撑国家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主要基础设施,包括公用机房、服务器资源、存储资源、系统软件资源、网络通讯资源等。

5.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国家与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与财政、发改、公安、劳动保障等其他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完成国家信息系统和地方已建系统的数据交换。

6.系统应用与支撑保障体系

(1)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功能标准、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及教育卡应用规范,完成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专业、设备统一编码规范的制订,加强标准规范应用的推进力度。

(2)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国家级安全保障体系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3)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体系。依托教育部相关司局和业务单位提出的系统需求,开展系统应用及组织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系统开发,开展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支撑国家级系统建设。

(4)健全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的相关制度。

(二)省级系统建设与应用

1.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

建立本省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包括教育机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地理信息等实施省级教育监管和教育服务所需的各类数据库,形成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为省级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撑。

2.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部署应用教育部开发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其他业务等五大类系统。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支持本层次的教育监管、教育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等,还要关联本层次的其他信息系统,实现向上与国家级(教育部)系统、向下与所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系统的贯通,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枢纽层。

3.省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建设教育管理门户,整合与集成省级电子办公、业务管理、业务监管、数据挖掘等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内部门户,为本省管理用户提供服务。二是建设省级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逐步整合各类教育政务服务网站,统一规划和布局面向公众的教育信息服务内容,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三是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建立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本省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与教育部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4.省级数据中心

建设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集中部署和运行国家信息系统,支撑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云服务模式,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

5.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省级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国家、地市、县和学校教育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完成与地方已建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与财政、发改、公安、劳动保障等其他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6.系统应用与支撑保障体系

构建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体系。依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处室和业务单位,开展系统应用并组织系统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托省级教育信息中心建设省级数据中心,开展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支撑省级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系统安全。建立健全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的相关制度。

(三)地市级系统应用

1.地市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

重点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由教育部组织开发的各级各类教育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本地区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支撑本级教育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2.地市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通过建立在省级数据中心的教育管理门户,整合与集成地市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内部门户,为本级管理用户提供服务。二是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通过教育部部署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本地区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3.系统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

依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单位,开展系统应用、组织系统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托地市级教育信息中心开展系统技术服务,支持地市级系统的应用。建立健全系统建设、应用与运行维护服务的相关制度。

(四)县级系统应用

1.县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

县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重点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由教育部组织开发的各级各类教育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本地区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促进信息系统和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满足本级教育日常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2.县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在省级数据中心的教育管理门户,整合与集成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内部门户,为本级管理用户提供服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通过教育部部署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为本区域各级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3.推进系统应用,建立系统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系统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应用,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系统的应用和数据采集入库作为基本要求,纳入日常工作流程。依托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业务部门,开展系统应用、组织完成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明确系统应用责任单位和系统应用人员,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系统应用人员的培训。依托县级教育信息中心开展系统技术服务,支持系统应用工作。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通过系统应用和学生教育卡、数据电子签名与数字签章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及时、全面和安全。逐步建立系统应用和数据采集更新的长效机制。

(五)学校级系统应用

学校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基础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通过使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信息系统,及时完成数据采集与数据更新。同时根据学校自身需求建设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1.高等学校

重点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应用,形成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明确责任单位和应用人员,及时完成数据上报与数据更新。同时,开展其他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支撑学校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行使用学生教育卡,提供学生身份、学籍管理等服务。构建集成的学校管理门户和公共信息服务门户,面向学生、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建立独立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2.其他学校(含学前教育机构)

重点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应用,明确系统应用责任人员,将系统应用与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纳入工作流程。及时完成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审核、上报与更新,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推行使用学生教育卡,提供学生身份、学籍管理等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系统扩展或建设新的信息系统,满足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

为中小学校与学前教育机构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使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并暂时利用其他介质上报教育基础数据。

第六章 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与推进

各地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依托各级教育业务部门建立系统应用体系,推动系统的应用;依托各级教育信息中心建立运行维护技术服务体系,满足系统建设、应用、运行维护与服务的要求。

各地和学校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重点做好国家信息系统的部署与应用。要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采集入库作为基本要求,纳入工作流程;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要切实加强对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经费保障力度,满足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需求。逐步建立系统应用和数据更新的长效机制,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安全。

教育部将陆续制定和发布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具体规范和指导各地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二)部署与实施

1.系统部署与应用

(1)国家信息系统部署实施

本方案中规划建设的五大类20个信息系统,均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在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部署运行(部分系统在国家一级部署),供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使用。系统部署运行分系统安装、培训、初始数据采集、应用、日常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等环节。对地方和学校已建系统,可直接替换,也可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步建成全国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逐步过渡方式的地方和学校,须由地方和学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过渡阶段,教育部将在各省级数据中心部署国家信息系统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国家信息系统与地方、学校系统的数据交换。

系统安装:各省按照教育部要求准备系统运行环境。系统安装工作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软件开发单位和各省教育信息中心共同完成。

系统培训:分系统应用培训与系统技术培训。系统应用培训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即系统操作人员),系统技术培训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系统应用培训与系统技术培训要分开进行。培训工作采取逐级培训的模式,教育部负责培训到省,省负责培训到县和高校,县负责培训到学校。教育部将负责提供电子版培训教材(含视频材料)。各地要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系统应用和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数据采集:系统安装完成后,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系统初始数据的采集、审核和上报工作。

系统应用与数据更新:系统应用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各单位要将系统应用与日常业务管理紧密结合,纳入工作流程。由业务部门管理人员负责系统的具体操作和管理,同时通过系统日常业务管理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

系统日常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信息中心负责。

(2)各地和学校系统部署实施

由各地和学校自行组织部署实施,但须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技术规范,满足教育部的基本要求。

2.系统实施进度

2012—2013年,重点建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2013—2014年,重点建设教师和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同时根据需要适时启动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及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2013年底,完成全国学生和学生资助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全国学生基础数据库;2014年底,完成全国教师和全国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全国教师和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管理信息系统进度安排见附表。

第2篇: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探讨

[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开放教育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突破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支撑点。笔者从理解开放教育的概念入手,在论述开放教育与学分银行关系的基础上,主要以学分存储、学分转换、学分消费、学分信贷和学分结算五个功能模块提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简要描述系统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学分存储;学分互认;学分转换;学分消费

[

[作者简介] 汤书波(1982—),男,湖北郧西人。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E-mail:284628363@qq.com。

一、开放教育与学分银行

(一)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一种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为培养目标,采取较低入学门槛和弹性学分制度,并最大限度地开放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教育时空、教育内容、教育媒体和学籍管理的社会活动。[1]

教育思想开放突破了传统封闭教育的狭隘性,打破了教育资源被特权阶级和社会精英阶层垄断的局面,把教育资源还原给社会大众分享,让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接受高等教育和研习高深学问的权利;教育对象开放弥补了传统教育起点不公平的局限性,以追求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使命的开放教育,继承和发扬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教育时空开放使学习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让学习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教育内容开放取决于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开放教育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海量教育资源库,开设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休闲课程等,用以满足社会日趋多元的人才需要和学习者日益丰富的学习诉求;教育媒体开放是随着教育时空开放和教育内容开放的形成而产生的,学习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和媒源进行学习,教育时空开放必然要求教育媒体开放,教育内容开放也需要教育媒体开放的有力支持;学籍管理开放允许学习者入学注册后学籍可因工作调动等原因而变动,学习者申请转学或转专业也极为便利,学习者只需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入学门槛较低使开放教育在学习者年龄、学历、地域、时间等方面要比普通高校宽松很多,最大限度地保障有学习愿望的人都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为他们带来学习知识的乐趣,但是门槛较低并不等于无条件,比如我国现行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习者须年满17周岁,并通过全国电大系统统一入学测试后才能取得注册入学资格。

开放教育是时下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工作,以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平台和学习体系,就是对开放教育最好的实践。由于开放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文中提及的开放教育主要是指高等开放教育。

(二)学分银行

学分制将“大学像烙饼一样翻了个底儿朝天”,学分制的建立是传统大学向现代化大学转变的重要标志。[2]传统意义上的学分(Credit)作为“计算学习者学习分量的单位”,[3]是衡量学习者学习状况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标准。开放教育学分是计量学习者课程学习或参加培训、进修、各种资质认证和相关工作经验等学习量的分值单位,是度量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基本单位,是学习成果存储、转化、消费和结算的基础,也是学习者获取各种证书或资源的依据。

学分互认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在学习者需要把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学分进行转换的时候,协议内各学分授予机构相互认可对方授予的学分,并承认所有的学分具有同等的效用。[4]

学分银行是学分制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对学分转化的规范化和具体化。学分银行主要是借鉴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学分的存储、转换、消费、信贷和结算功能的学习管理系统。学分银行与普通银行不同,这里没有货币或资金的交易。学分银行存储的是 “学分”, 而汇兑的是学历(位)或资质(格)证书、相关资源等。[5]

(三)学分银行是实施开放教育的重要保障

开放教育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开放环境,虽然当前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开放性,各传统高校纷纷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但是这种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各学校系统内部的开放,与社会上各教育机构间交流和互认的成分很少,以至于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某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以至于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开放教育是一项培养社会人才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的教育机构都会牵涉其中。开放教育不仅涉及学历教育中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中的教育培训、教育实践、技能训练和资格鉴定等教育形式,还涉及到学习者在院系间、校际间,以至于国家间的转学、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开放教育系统中各教育机构间的协调管理已是不可避免,而这样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

学分银行系统以学分为基础,运用通用货币——学分来屏蔽院校差异和学习结果个体差异,在各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起互信机制,摆脱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的阴影,克服传统教育僵化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为教育机构间广泛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走向教育开放、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学分银行也是学习者和教育机构连接的纽带,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其学习需求,并为学习结果转化提供保障。学分银行系统还是学习者学习和工作之间的桥梁,在保证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学习者自主学习,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从而整体提高竞争力。

二、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

学分银行系统是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而来的,目前比较成功的学分银行(互认)系统有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亚 太 地 区学分转换机制UCTS、韩国学分银行制度,这些都是我国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构建的重要参考范例。但是这些系统主要是面向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学习成绩的互认和转化,而且涉及到的学习成果转化功能比较单一,未能体现出系统的整体优势。[6]

我国学分互认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网络教育领域和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但基本上都处于实践探索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互认系统。职业教育领域率先对学分银行进行尝试,考虑到学习者工学结合的特点,允许学习者间断学习,逐步把技能培训、资格认证、专业课程学习之间进行学分累计互换。正是这些有益的尝试,职业教育生源面扩宽了, 学习者学习效果也明显得到好转。[7]远程教育领域广播电视大学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学习者成绩管理,但该系统针对性较强,难以在其他教育机构中推广。本文借鉴已有成果,尝试提出我国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

(一)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关键要素界定

1. 学分

在我国现阶段,学分一般以一个学期内每周上课1小时,课外复习和作业 2小时为1学分;如果有的课程没有课外学习比例,则每周上课2小时为1学分;如果有的课程难度大,属 A 类课程,课外学习比例大,则每周上课 1小时为 1.5 学分。[8]开放教育学分可以选择教育主管部门学分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学分管理中心”)认可的教育机构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并参考上述标准进行计量。开放教育学习者学分获取的主要渠道有相关课程学习、自学考试、职业资格认证、重要技能训练、发明专利、重要工作经历等。课程学习学分需要分配到学习者听课、讨论、自习、实践、撰写报告、复习、考试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所占学分的比重要依据该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程度来确定。

2. 学分折算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主要依据学习时间进行学分折算,操作简单,但这种学分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者学习效果。鉴于目前我国开放教育课程开设不够统一和学习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学分折算标准除了依据学业负担量外,知识点匹配度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有些课程名字虽然相近,但内容相去甚远,同时职业资格、重要技能训练、工作经历折算学分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与课程所要求技能的相关性,根据其匹配程度进行折算,做到量足质优。折算过程如下:

(1)确定学习量和知识点。依据课程规定取得学习效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每门课程学习量,并确定课程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确定学分数量。学分授予机构依据课程学习量、掌握知识点与要求知识点的匹配程度,评定学习者获得的学分数。

(3)评估学习量和知识点匹配度。通过让学习者填写问卷和专家评价等方法,评估课程学习量和知识点匹配度是否合理。

(4)调整学习量和知识点匹配度。对评估过程中学习量和知识点匹配度与实际不相一致的情况进行调整, 直至相符为止。[9]

3. 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是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各教育机构之间学分兑换的主要依据。由于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性,评价等级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本系统拟采用相对评价法,以满足我国现行各层次开放教育评价的需要。鉴于我国惯用的学习结果等级评级方法,评价等级分为两类五级。在给学习者评估情况排序的基础上,将学习者分成通过和未通过两个类别,然后单独对这两个类别进行分级评价。

(1)通过。获得通过类别的学习者分为三级:对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习者评为优秀级(约占通过人数的20%),对成绩优良、积极努力的学习者评为良好级(约占通过人数的30%),对成绩刚好合格、需要改进的学习者评为合格级(约占通过人数的50%)(比率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学分评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2)未通过。没有获得通过的学习者分为两级:FX(未通过,但学习者自学一段时间后给予补考机会)和F (未通过,需要重修该门课程)。[10]

(二)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 学分存储模块

学分存储是把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原始学分存储在学分银行账户中,同时详细记录学习档案的过程。

(1)学分累积。是把学习者在相关课程学习、自学考试、职业资格、重要技能训练、发明专利、重要工作经历等获得的学分,以零存整取的方式存入个人学分账户中,以备学分转换、消费和结算之用。

(2)学习者档案。主要包含学习者学习情况和评价等级,在学习者学分存储的同时详细记录其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科目、学分情况、成绩等级和参与学习活动情况等。学习者档案由其所在教育机构填写后,发送到学分管理中心负责统一存档,再由学分管理中心分发给接收学分兑换的教育机构,以便进行学分兑换和综合考察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技能等级和思想状况,作出对学习者的全面评价。

2. 学分转换模块

学分转换是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把学习者获取的原始学分标准化,即转化为标准学分和有效学分的过程。

(1)学分互认。是在学分管理中心认可的教育机构之间符合互认协议和折算标准的前提下,相互承认学习者在对方取得的学分和本校学分具有同等的效用。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只有实施学分互认,开放教育才是一个真正的开放系统。学分互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教育机构认证。申请参与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的教育机构提供资质证明材料, 由学分管理中心负责审核,并批准符合规定的申请机构授予学分资质,让系统成员身份合法化,保障开放教育学分的质量和学分银行系统的权威性。只有通过开放教育资质认证,并符合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规定的教育机构才可以进入该系统,才能把优质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

②互认协议。是学分互认的法律依据,在教育机构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分别签署。教育机构之间互认协议主要涉及学分互认原则、折算标准、费用分配等问题,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主要涉及互认原则、课程清单、学习计划、学习费用、生活保障等问题。

(2)学分兑换。存储在学分银行系统中的原始学分一般是具有各教育机构和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非标准学分,要想使这些非标准学分在学分银行系统中顺利流通,就需要学分管理中心在尊重学分互认协议的基础上,依据折算标准和评价等级把这些学分去个性化,使之成为具有汇兑功能的标准学分。

①非标准学分兑换为标准学分。是学分兑换的主要功能,需要转化学习者所有的学分。如果是协议内的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兑换,一切按协议进行;如果是非协议教育机构,甚至是在非学分管理中心认证的教育机构取得的学分,须经学分管理中心认可备案后,才能进行兑换。

学分兑换是学分银行中最困难的部分,笔者建议采取分层折算的方式展开,由学分管理中心把教育机构分级。比如我国985高校、部分实力强的部属高校、较高级别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认证、较高级别的国家级比赛和训练、较高级别的国家级发明专利和认可度较高的国家级培训机构(如新东方等)归为一级学分授予机构;211高校、剩余的部属高校及国家级培训机构、国家级职业资格认证、国家级比赛、国家级训练和国家级发明专利定为二级学分授予机构;省属高校及省属培训机构、省级职业资格认证、省级比赛、省级训练和省级发明专利定为三级学分授予机构;市县级院校和培训机构定为四级学分授予机构;乡镇级学习中心、社区学院和互动中心等定为五级学分授予机构。

对教育机构定级时,也要考虑到部分综合实力不是很强但有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的教育机构,可以适当提高这些学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的级别,做到定级科学合理。

非标准学分兑换为标准学分的规则如下:

同级别学分授予机构(含各学分授予机构内部的学分兑换)直接承认对方的评价等级,等值兑换对方授予的学分;

低级别学分授予机构增加高级别学分授予机构评价等级后,等值兑换对方授予的学分。比如二级学分授予机构可把一级学分授予机构评价等级提高一个等级,针对一级学分授予机构评为FX的部分学生(比如考试分数在55分以上的),二级学分授予机构评为合格,并兑换学分。

高级别学分授予机构降低低级别学分授予机构评价等级后,等值兑换对方授予的学分。比如一级学分授予机构可把二级学分授予机构评价等级降低一个等级,针对二级学分授予机构评为合格级,一级学分授予机构评为不合格级,并不予兑换学分。

②标准学分兑换为有效学分。原始学分兑换为标准学分以后,学习者就可以进行学分消费了,但是学习者拥有的标准学分和消费事项(比如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所需的学分不一定就是吻合的,这时就要把标准学分分类取出,变成有效学分后再进行消费。只有学分在数量和类别上完全满足消费需求时,才可以进行等值消费。

3. 学分消费模块

学分消费是学习者学习和学分积累的主要目的,只有满足了学习者消费需求,才能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学分消费采取自愿消费、一次有效、向下兼容原则,同一学分只能消费一次,不可重复消费,获取较高级别证书所需的学分可以用来申请同类较低级别证书时消费,反之则不可。学分消费主要包括:

(1)获取证书。学习者向学分管理中心申请,把自己有效学分兑换为相关证书,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合格后,就可以获取相应证书,如毕业证、学位证、资格证书等。

(2)获取资源。学习者也可以把自己获取的有效学分用于学分银行系统内部的个人消费,比如获取系统中的电子学习资源、积分奖励,甚至是商品等。

4. 学分信贷模块

信贷是银行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银行建设之初并没有此项功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现行学分银行系统中,学分信贷还是一片真空地带而有待开发。目前大部分学分银行系统中存储的学分,一般采取利率负增长原则,以促进学习者持续高效地学习,如果缺少学分信贷功能的话,对学习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学分信贷确实是一座冰川矗立在学分银行系统研究者面前。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学分信贷方式,力求让学习者已经获取的学分保值。

(1)抵押信贷。是效仿银行信贷之初采取的做法,用其他形式的资产做抵押贷信贷所需资金。学分信贷可以采取抵押同级别或高级别证书来借贷学习者急需的学分,或者先为学习者颁证,但是暂缓交付学习者使用,直至信贷学分偿还完毕才可以领取证书。如果超出规定偿还时间,还没有偿还信贷学分,则取消已经颁发的证书。

(2)诚信信贷。学分管理中心为每个学习者建立学分诚信档案,并对学习者诚信度进行评估。按照学习者诚信度和学习偿还能力,准予适量学分信贷。

5. 学分结算模块

学分银行和资金银行一样,也要承担结算功能。学分结算中心主要对学习者学分存储、转换、消费和信贷情况进行结算,适时把学习者账户中学分存储和消费情况通知给学分管理中心、学分授予机构和学习者本人。学分结算中心需要把学习者消费过的学分进行清零处理,并按消费学分数总值增加学习者积分值,为用户积分消费和诚信档案提供依据。

(三)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

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是针对该系统五大功能模块的设计(见图1),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学习者注册登录后,向学分授予机构申请课程学习,获得通过后开始学习,并与学分授予机构签订学分兑换协议。学分授予机构授予达到要求的学习者相应的学分,学习者在自己账户上开始积累学分。

当学习者需要学分消费时,向学分管理中心申请消费计划,同时提交已经获取的课程学分和非课程学分兑换证明材料,由学分管理中心协调各学分授予机构之间按学分转化协议进行学分转化。

当学习者有效学分满足消费计划时,允许进行学分消费;如果有效学分不足,告知学习者学分不足,学习者可以选择继续积累学分或申请学分信贷;如果学习者选择学分信贷,学分管理中心审核其学分信贷申请,满足条件的准予信贷,信贷后有效学分满足消费计划的准予等值消费。

学习者学分消费后,要及时进行学分结算,结算结果在学分管理中心备案,并返回学习者账户信箱。

(四)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运行机制

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有三条运行主线,分别是学习者运行主线、学分授予机构运行主线、学分管理中心运行主线,三条主线可独立运行或交叉运行。

1. 学习者运行主线

学习者在学分银行系统中的运行线路分为获取学分支线和消费学分支线。

(1)学分获取支线。开放教育学习者学分获取可以分为课程学分获取和非课程学分获取。

①课程学分获取。学习者注册登录→向教育机构提出学习申请→取得学习资格→与学分授予机构签订学分转换协议→选择学习课程→进行课程学习→达到课程标准→向学分授予机构申请授予学分→获取学分和评价等级。

②非课程学分获取。除了课程学习获取学分以外,学习者的自学考试成绩、职业资格认证、重要技能训练、发明专利、重要工作经历等需要进行学分转换时,须直接向学分管理中心申请学分转化。

非课程学分获取支线运行程序:学习者登录→向学分管理中心提出学分转化申请→提供证明材料→审核通过→获取学分和评价等级。

(2)学分消费支线。学习者学分消费以获取证书为主,获取资源可按相关规定直接登录消费无需审核。获取证书支线运行程序:学习者登录→向学分管理中心申请办理证书→有效学分满足消费需求→审核通过→获取相关证书。

2. 学分授予机构运行主线

学分授予机构在学分银行系统中的运行线路分为资质申请支线和学分授予支线。

(1)资质申请支线。教育机构注册登录→向学分管理中心申请授予学分资质认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审核通过→获取学分授予资质认证→与其他学分授予机构签订学分转换协议。

(2)学分授予支线。学分授予机构登录→接受学习者课程学习申请→批准符合条件的学习者参加课程学习→为学习者提供课程资源和学习指导→跟踪学习者学习过程→考察学习者学习效果→给出评价等级→为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学习者授予相应学分。

3. 学分管理中心运行主线

学分管理中心在学分银行系统中的运行线路分为资质审核支线和消费审核支线。

(1)资质审核支线。学分管理中心登录→接受教育机构资质认证申请→审核证明材料→审核合格→批准学分授予资质。

(2)消费审核支线。学分管理中心对获取证书消费进行审核,对获取资源消费进行监管。获取证书消费审核支线为:学分管理中心登录→接受学习者获取证书申请→对申请者存储的学分进行转化、审核和结算→向学分审定委员会提交学分清单→专家审核通过→学分管理中心批准授予证书→登记存档→授予证书。

三、结语

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的设计是一个总体的框架性设计,没有讨论相关细节。笔者试图在借鉴国外已成功运行的学分银行系统和我国正在研究的学分银行系统的基础上,对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进行设计。学分信贷模块和学分结算模块,学分授予机构和学分审核机构责权分离,学分银行系统运行线路的确定,是本文较之其他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的创新之处。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在思考学分和学术能力相关性问题,它们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精确量化的方式是很不科学的,采用标准考试分数量化学习效果的做法已经遭到广泛质疑和批评。本文仍然采用“学分”这个量化的东西来衡量学习者是否获得证书,甚至是学位证书的标准,似乎与当今教育专家们呼吁的综合模糊评价思想不相符,学分银行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才更符合教育评价的现实需要。

本文的设计方案仅局限于开放教育系统,没有针对整个教育系统,这也是笔者一直困惑和苦思无果的问题——开放教育和全日制面授教育对接问题,是笔者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全德.关于开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教育探索,2004,(6):39.

[2] 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28.

[3] 辞海 1999 版(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5.

[4] 李芹,王雷震.南京高校校际学分互换探究——兼与上海比较[J].中国农业教育,2009,(2):29.

[5] 邓澳利.“学分银行”制度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17~18.

[6] 李联明.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28.

[7] 卢艳华.通过学分银行看我国教育发展方向[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5):101~102.

[8] 杨德广.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46.

[9] [10] 赵卫平,李颖.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从单一功能到双重功能的转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31~32.

作者:汤书波 陈梅艳 李志平

第3篇:一种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方案的设计

【摘 要】电梯远程监控是指通过网络或者电话线的方式,相关工作人员在电梯监控中心对分布在各个地区的电梯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它的设计理念是通过internet实时监测各个电梯的运行状况,自动记录并存储电梯的运行数据及故障事件。当电梯发生故障时,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立即发送报警信号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会发回故障电梯的名称、型号、位置、故障类型等等信息,工作人员在确认故障后,通知离故障现场最近的维修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故障处理]。

【关键词】电梯远程监控;监测;报警信号;控制中心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通俗的讲就是物与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是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产物,融合了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一切物品和基础设施(例如铁路、桥梁、公路、建筑、水坝等)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通信,从而具有对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远程监控和管理的功能。物联网是现有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是新时期实现全面互联互通的智能化网络。

1999年美国Auto-ID研究中心最早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当时的物联网是以产品电子代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为核心,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通信技术等,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来的。

物联网技术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它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电梯等特种设备在物联网的应用方面也是处于刚刚起步的时期。近些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电梯远程监控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物联网技术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感应层,传输层、业务应用层。

物联网信息的源头就是物联网技术的感应层,它是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中采集电梯运行数据的关键部分,其关键技术是通过在电梯轿厢和轿顶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和光电开关等感知设备来实时的采集电梯运行数据。当某台电梯出现故障时,迅速进行故障检测和分析判断,感应层用到的感知技术主要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等,再通过传感器网路将电梯运行信息传递出去。

所谓的传感器网络也就是无线传感网络,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嵌入式计算技术等,相互之间能够协调工作以便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感应层是电梯物联网的触角,因此传感技术是电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传输层是把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可靠的通信方式传递到控制中心,并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递。在电梯监控系统中,传输层将汇集的电梯监控数据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以便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通过internet进行传输,所以传输层是感应层和业务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传输过程中需要选择可靠的传输方式以便于保障数据的高传输率和数据的高准确性,以便于达到电梯实时运行状态信息的可靠传递和及时处理和救援。

业务应用层是对的电梯运行状态的信息,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服务,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中是反映在系统控制中心的软件系统,服务器将传输层发送的数据信息接收分析并存入数据库,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电梯运行数据和当前运行状态进行查询,也可以进行故障诊断和故障信号的检测以及故障报警和处理,因此,数据库设计、故障判断和确认等功能要根据业务应用层的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

2 远程监控系统可行性研究

为了改善电梯企业的售后服务、产品资料的收集和电梯设备远程诊断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基于电梯行业生产现状和产品分布特点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它是传统机电系统的发展和延伸,也是电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有必要 对该系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项目启动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对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进行如下的可行性分析:

电梯控制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国外的电梯技术则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很多国外电梯设计的成功经验,从而充实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都有科研人员在研究远程监控系统,这使我国的电梯远程控制技术基本可以与国外保持同步。

随着网络的发展,局域网的组建、维护、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加密等等技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种数据通讯协议层出不穷,并且己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如TCP/IP协议,OSI模型,IPX协议等,这对于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使得人类在数据通讯领域的技术更加成熟,为系统的软件开发奠定了基础。

微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单片机在数据计算、数据处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各种系统外围芯片的功能也随之发展,为技术的二次开发提供了硬件基础。

3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功能

(1)系统应该能够诊断电梯的各种故障,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在第一时间提示维修人员进行故障的排除。

(2)系统必须能进行24小时监控,如果发生故障,自动进行故障报警,自动的将数据发送到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将根据故障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3)对严重的故障能够做出及时的监控和诊断,如果有必要,可以通知现场管理人员将电梯停止,并通知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排除和解决。

(4)系统能够对轿厢内的视频画面进行实时的监控,保证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5)当某台电梯发生故障时,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具有自动提示维修人员的功能,并且要显示电梯的型号,电梯故障的类型的功能。

(6)监控中心的电脑要能通过internet进行实时的监控电梯的运行状态,而且要将其实时状态通过图形的方式显示。

(7)系统要能够记录区域内的每台电梯的故障所发生的时间、故障的类型和故障产生的后果,并统计其该区域内电梯发生故障的概率,真实的表示出电梯的工作状况。

(8)系统的监控中心的服务器可以通过internet将电梯的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发送到电梯机房终端。

(9)系统能够按照电梯的维修和保养的周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4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包括机房监控终端部分、数据传输部分和监控中心三个部分。根据以上功能要求,分析得出各部分的需求。

4.1 电梯远程监管终端需求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监控终端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具体要求有:

(1)远程监控必须要同时监控多个电梯,实现对该区域内的多个电梯的监控的功能需求;

(2)远程监控应具有充分的数据采集接口设备,保障能够对多种类型电梯产品的运行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

(3)远程监控系统的机房终端应提供现场工作人员的手动输入或采用RFID卡的方式输入信息的功能,满足远程查看以及正常的维护管理工作的需求,还要对数据信息的格式提供多种方案供不同类型用户的选择使用;

(4)如果安装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但是影响电梯本身设备安全工作,就是行不通的,所以两个系统之间不能有相互影响。

(5)远程监控系统的机房终端的供电措施必须能够合理的根据电梯工作现场的真实情况进行选取。

(6)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机房监控终端还要有比较舒适的监控环境;

(7)信号从电梯产品的继电器或机房中得到,但是不能对电梯自身的控制系统有负面的作用,同时也要保证信号真实有效的采集;

(8)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机房终端应具有自动报警的功能,一旦采集终端发生故障,该系统要在短时间内将故障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同时要自动记录故障解除的记录;

(9)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应该稳定的运行,既要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又要保障数据传输的质量;

(10)远程端数据采集终端必须要能存储长时间的安全特征参数和电梯告警数据及工作人员输入的数据。

4.2 控制中心及软件功能需求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控制中心可以收集、处理和分析电梯设备安全运行的参数和平常的数据的管理,提高对电梯的监控力度和发现事故隐患的能力,以及事故处理的反应速度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并逐步成立电梯产品安全运行的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智能的监控体系。控制中心及软件功能需求有:

(1)系统能对指定的任意监控点实现实时监控,查看有关的实时参数和管理信息;

(2)系统能接收和处理数据采集终端设备所传来的多种传感器信号的参数;

(3)系统根据远程监控终端的地址代码能够迅速的查清楚故障电梯的地点,并做出快速的提示;

(4)系统所采集的各种信号也能通过相适应的软件接口设备来提供给不同的管理系统;

(5)远程监控系统的管理软件应该能够提供关键字的查找功能和定位的功能,这样工作人员的管理就会很方便;

(6)远程监控系统管理软件还应该能够提供监控同种型号、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区域等多个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设置、和升级等的功能。

(7)远程监控系统管理软件应该能够提供电梯出现非正常工作状况时的统计工作,为将来对电梯事故类型的统计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8)远程监控系统应该能够对电梯各部分的非正常工作状况的报警,如果某个设备出现非正常工作状况,要在短时间内将相关的非正常工作信息发送到监控中心,并通知相关的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维修处理。

4.3 数据传输网络需求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采集终端和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方式就是数据传输网络,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要能稳定高效地运行,必须要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1)数据传输网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到电梯本身的运动的性质。电梯的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就有其特殊性,所以选择数据传输网络时需要考虑布线是否方便以及建设周期是否合理的两个问题。

(2)由于需要监控电梯轿厢内的视频画面,就需要传输大量的视频信息,所以要求网络的带宽要能满足要求。

(3)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安全可靠传输是非常重要的,数据传输网络需要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盗用或者改动。所以,电梯远程监控系统需要一个布线相对方便、安全可靠、建设周期短并且网络带宽大的数据传输网络的构建。

5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在电梯监控软件系统的设计中我们主要遵循下面的原则:

5.1 功能设计模块化

在对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独研究开发和检测,减少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这样系统的各个模块开发受到的影响就会较少,从而达到缩短研发周期的效果。

5.2 良好的扩展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快速,比如电梯制造技术和数据传输方式的快速发展,电梯远程监控水平也在飞速进步。所以在设计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软件部分时,在满足当前应用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对监控技术发展的影响,使得监控系统便于进一步的扩展和功能的升级。

5.3 安全可靠

电梯的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性,所以进行电梯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多种未知因素对系统可靠性的产生的负面作用,尽可能的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另外,监控中心存储的是重要的电梯平常的维护数据,因此必须要保证数据和信息足够安全。

5.4 便于操作性

由于从事电梯日常监控管理的是普通工人,没有比较专业的技术知识,因此设计的监控系统的软件应该满足人机界面好,操作简便;硬件要求维护检修方便:操作简便就可以减少误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5.5 易维护性

电梯远程监控的工程量比较大,这样便要求使用的监控系统要便于维修和养护,最好能够实现远程的维护、管理。

5.6 低运维成本性

电梯远程监管系统监管的电梯产品比较分散而且数量庞大,这就要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的费用不能过高。

6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及组成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电梯进行远程的实时监控,故障分析以及及时的故障处理,同时要针对政府部门、物业单位和维保单位需求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功能。电梯远程监控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数据采集系统部分、数据传输系统部分和控制系统部分。分别对应于物联网的设备感应层、网络通信层和业务应用层。

系统的设计思想是通过internet将设备层实时采集到的电梯上下行、开关门等运行状况数据传输到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层能够接收传来的运行数据信息和故障信息,然后进行数据的存储,在系统中形成比较系统的电梯运行档案。系统还需要支撑政府部门、维保单位、物业单位等单位对电梯档案的存储和查询功能。在正常工作中,系统实现不同用户对电梯档案和不同单位档案的记录进行查询,并可以查阅电梯运行的历史记录,从而根据需求进行电梯的养护和管理,当电梯发生运行故障时,系统的业务应用层及时的做出判断并发出相应的报警信号,电梯管理工作人员得到警报信息后及时的安排维修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故障排除。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对应的是物联网的感应层,是整个系统信息的源头,实时的采集电梯运行状态的多种信息。其包括安装在电梯轿厢的传感器和前端机。数据采集系统根据设置的参数类型向远程的控制中心发送数据包,远程控制中心是系统的业务应用层,收到这个信息包后对其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将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系统的数据传输支持GPRS的网络形式,采用公共网络的固定IP地址。系统的远程控制中心向系统用户(包括电梯厂家、维保单位等)提供标准化、容易实现的远程监控方式,它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查询相应的电梯档案信息。

采集系统:电梯远程监控的信号采集系统是直接连接在电梯产品中,利用数据采集器采集电梯运行时的数据信息,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方式传送到控制中心。

信号传送系统:将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信号传送到控制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处理,处理之后的控制信号也要通过此传送系统发回到电梯机房终端的控制器。

控制系统:对各种运行的数据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提取不同部门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达到对电梯的远程监控功能。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工作过程:

(1)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采集终端采集电梯运行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进过处理之后的数据通过串口发送至GPRS模块上。

(3)GPRS模块将接收到的电梯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包括数据采集终端的ID号,后台控制中心的IP地址和端口号等。

(4)打包形成数据包后就由GPRS模块通过Internet各网关和路由器传输到达控制中心。

(5)控制中心软件将传输来的数据包进行解压之后就会还原数据,并根据不同单位的功能需求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将处理完的数据存入数据库。

7 结语

电梯远程监控是指通过网络或者电话线的方式,相关工作人员在电梯监控中心对分布在各个地区的电梯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本章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并对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以及系统设计的需求进行分析阐述;从功能设计模块化、扩展性、安全性、操作性以及维护性等方面说明了电梯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从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控制系统方面介绍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成。

作者:张兴旺

第4篇:高校远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应用摘要:作为教学机构,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机构的发展的中心,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丰台区职工大学也不断引进先进的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通过现代成熟的远程多媒体视讯技术实现远程的,更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帮助更多人实现接受教育的梦想。发展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丰台区职工大学在发展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非职业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素质,为构建全民学习行社会贡献力量。

应用领域

教育

方案内容

1. 远程教育平台解决方案

1.1. 远程实时教学系统

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功能:

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实时培训和在线学习园地两部分,实现从“课堂”到“课后”的全面学习规划。

A、 培训教师视频以及实物展示: 远程实时培训系统能够支持教师端两路视频采集,远程受培训人员可以看到讲解教师的视频图像还能够看到实物图像。教师的多路视频输出能够将教师的视频以及展示物的视频远程播放出去,有利于远程邀请专家,远程开展书画、手工艺术品、戏剧、健身秧歌的教学以及展示。

B、 培训文档共享: 系统支持文件传输、课程资料同步浏览和基于共享文档进行圈点标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共享和讨论。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资料的共享,如 PowerPoint、Word、Excel、TXT、FLASH 及各种图片、影音文件。

C、 真实课堂模拟: 系统能够支持电子举手,表情表达,在线测试,作业在线提交等,实现真实课堂上所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满足各种培训活动的需要。

D、 课程录制编播 : 系统能够录制远程培训的全过程,并可实现对录制文件的编辑,用于课后的复习和重复听讲。

E、 在线学习园地: 没有实时听课的学员可以登录到系统的异步在线学习板块中,对录制的课件学习,该模块亦可存放各种政策文件、优秀培训教学录像文件等,供学员学习。

F、 多种教育模式: 通过远程社区培训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学生的一对多学习,也可以实现学生—学生的多对多的分组讨论,模拟真是课堂,利于社区培训的开展和效果实施。

G、 丰富的文件播放: 社区课堂中不仅有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更又多种流媒体文件广播,支持VCD,DVD,AVI,WMV,ASF,RM,ACC,FLASH等影音文件,扩展教学资源范围。

1.2. 在线答疑系统

为了增强教学的互动行,系统可以提供在线答疑,将实现课堂教育的面对面疑问解答,为师生沟通提供新途径。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A、 点对点答疑: 点对点的答疑功能可以应用于老师、学生之间解决教学问题,也可以应用于学生、工作人员之间解决教务问题。目的都是为了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学员,提高学校的响应效率。

B、 在线通知功能: 由于即时通信系统提供了事件消息通知接口,管理员或者教师,在教学网站发布任何形式的通知(例如考试、课程发布、紧急事件等)后,将自动以事件消息方式进入即时通信系统,从而能实时通知所有在线用户;用户收到该消息后,点击操作即可自动进入网站查看该通知,无需再次输入用户名密码。

C、 在线状态功能: 学员可以从学习网页上,查看其它在线学员甚至教师的状态,并且立即与之进行一对一的音视频交流。

D、 bbs答疑通知功能: 传统的BBS答疑模式为,学员提问后,教师不能及时知道,只有通过手工进入BBS答疑后,才能发现有人提问,并且教师回答问题后,学生也不能及时得到通知;本方案通过将BBS答疑系统与即时通信系统的整合,使得该过程得以全部自动化:学员提问后,将作为一个事件消息进入给即时通信系统,从而通知给相应的教师;教师收到该事件消息后,点击操作即可自动进入BBS答疑系统,并直接跳转到该问题所在的页面,无需再次输入用户名密码,无需查找该问题;教师回复后,也将作为一个事件,经过即时通信系统通知该学员,从而学员能立即查看该问题的结果;

1.3. 协同办公平台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A、 即时的点对点通讯: 为交流的双方提供文字、音视频交流方式,能够设定个人资料等,是单点对单点交流的便捷工具。

B、 网络IP电话:通过网络实现: 除了实现PC-PC(电脑-电脑)的免费可视网络电话外,还可以实现PC-Phone(电脑-电话)模式的电话呼叫, 有效节约学校运营成本。

C、 同步协作工作模式: 基于网络,支持以多种方式在双方电脑之间实现共同浏览操作同一对象、进行某项工作流程,使得交流双方能够基于网络轻松进行工作讨论、 文件传输、 业务指导、项目设计与更改、公文处理等工作。模拟传统办公方式,开展基于网络 办公和交流 过程,提高办公 和交流 效率。

1.4. 扩展应用模式

1.4.1. 视频会议系统

远程会议系统主要功能:

A、 面对面式的远程会议交流: 系统采用先进的音视频压缩技术,能够保证与会发言人语音流畅、视频清晰,延时小,使得远程的妇女工作会议能够达到传统会议形式的效果。

B、 多会场查看 :系统支持16路视频,16路语音,即不同会场中,16个人同时发言语音清晰可辨。

C、 会议控制: 系统可以设立会议主持人,用以会议控制,引导会议顺利进行,激励相关参会人员发言,实现井然有序的会议秩序。

D、 会议文件发送 :通过系统可以直接将会议文件、政策等分发到参会人员手中。

E、 投票选举: 系统具有电子投票功能,针对某些议题发起投票,投票结果可以实时显现出来,省去传统会议中人工统计和唱票的过程。

F、 政策文件共享 :系统支持文件传输、资料同步浏览和基于共享文档进行圈点标注。从而实现对政策法规的学习、共享和讨论。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资料的共享,如 PowerPoint、Word、Excel、TXT、FLASH 及各种图片、影音文件。

G、 工作会议录制: 系统能够将整个会议过程录制下来,用于会后基层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指导。

H、 支持超大规模使用 : 支持多 级 服务器 架构 。系统不仅支持召开多级机构的大规模会议,也支持分支机构独立召开会议,分支机构的从服务器可以脱离主服务器独立工作。

1.4.2. 考场监控系统

平台监控系统基于互联网络,无须架设专门的线路,即可实现远程视频监控以及数据存储, 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套经济适用、投资回报率高的监控解决方案 。

功能实现:

数字监控管理模块由三部分组成:监控客户端、监控服务器端以及录像服务器。在客户端实现用户登录后,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用户管理、视点管理、设备管理、高级功能、录像管理、全局管理。其中客户端包含三个插件:主控插件、报警插件、电视墙插件。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A、 多画面监控: 根据学校的需求,可同时监看9或16个摄像机或者录像服务器的内容.可以自由进行1倍,2倍,全屏等的放大,可以获取监看点“视点”信息。

B、 监控录制回放: 系统能够对监控进行录制,并根据需求可进行录像文件回放,可以实现选择、暂停、快进、停止等操作。

C、 监控报警中心: 系统具有突发事件联动机制,响应摄像机或其他报警设备的触发信息,并实施联动,例如将报警信息发给其他用户,屏幕提示,发送email,报警联动,指定录像等。

1.4.3. 与第三方系统结合

丰台职大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具有高度的兼容性,能够根据需要加在所需模块,而且能够兼容具有标准接口的第三方系统。例如,在维权系统平台上结合无线业务,实现法律知识订阅、培训、会议、互动节目的短信通知等功能。

技术路线

平台服务器组介绍

1.2.1. 多级服务器结构

服务器按照其功能和处在的层次,分为10种:数据库服务器(DB Server)、认证服务器(Verify Server)、主服务器(Master)、分服务器(Slaver)、文件服务器(File Server)、聊天服务器(ICQ Server)、转发服务器(ICQ Relay Server)、监控服务器(Monitor Server)、计费服务器(Accounting Server)、管理服务器(Management Server),根据平台部署情况,选择需要的服务器部署整个远程教育平台。

DB Server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可以选用SQL Server, My SQL, Oracle, DB2等大型数据库。

Management Server,整个运营系统的管理平台。基于Java开发。

Verify Server是个认证模块,运行在Master和DB之间,完成用户登录认证、数据读取、存储等功能。

Monitor Server负责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各个服务器的CPU,内存、占用带宽等。监控服务器通常由网管中心人员管理,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Accounting Server,实现计费管理,实时监控每个通道和用户的计费状态。

Master,系统的主服务器,是客户端登录时的唯一公开地址。负责客户端的登录、分服务器的协调管理工作。Master实际相当于管理者,本身不存在大量的数据流通信,但是需要动态维护整个系统的均衡、稳定、高效率的运转。

Slaver,数据通信分服务器,承担了整个系统的70%以上的数据传输工作,凡是和通道、组相关的多点通信应用服务,都直接与Slaver打交道,例如视频会议、互动教学、远程监控等。客户端运行过程中,一直和Slaver处于连接状态,所有数据都经过Slaver进行转发。Active Office允许同一个会议室分布在不同的Slaver上,也就是允许登录同一个会议室的不同用户连接到不同的Slaver;只有会议室相关的Slaver才会同步传输数据。单服务器可支持20个通道,500用户同时在线。

File Server,实现会议室、教室的讲稿列表和讲稿的上传、下载的传输管理。不同的File Server之间会同步其数据。

ICQ Server,实现和ICQ客户端的动态连接,通常客户端之间可以对等通信,当点对点通信失败时,客户端通过ICQ Server进行文字聊天转发。单服务器可支持1万人同时在线。

ICQ Relay Server,通常客户端之间可以对等通信,当ICQ点对点通信失败时,Relay Server完成音视频、文件等大流量数据的转发。

1.2.2. 3.5.2分布式服务器集群

远程教育平台服务器端最大的特点是支持分布式服务器集群。整个系统功能在认证服务器、主服务器、分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各级服务器协同实现。而对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终端用户,面对的只是一台主服务器,主服务器是终端用户登录系统的唯一入口(参照客户端登录系统过程图)。

这种结构模式的系统,具有相当强的可扩展性和网络适应能力,非常适合超大规模的用户和公司使用。同时,它能提供比单服务器更高的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

根据系统要求的功能,可以选择部署相应的服务器,在需要扩展功能时,在不影响原有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将相应功能的支持服务器添加到系统中即可。

根据系统要求的规模,每级服务器可以扩展为多台。当系统规模要求扩大时,可以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方便添加相应服务器即可增加系统容量。保证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能够达到要求。

根据系统所在网络环境,可以将每台服务器部署在不同的地方,提高系统的网络适应能力;同时结合系统提供的各种规则设置灵活协调控制系统各服务器的负载在合理范围内,保证系统稳定性;分配用户到网络中最合适的Slaver,提高网络利用率。

系统支持网状以及树型网络结构,支持数据逐级转发、同步复制功能,大打解决网络带宽,减轻单个服务器的负担。

1.2.3. 3.5.3多服务器热备份结构

系统除了多级服务器结构外,每级服务器的多台服务器之间都同时支持互相备份、负载均衡等特性。一旦其中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客户端能够在10s以内重定向到最适合的服务器上面,并自动恢复到之前的运行状态。

1.2.4. 3.5.4多种服务器重定向策略

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器重定向策略,例如按照用户ID、会议室、IP来源、地区、组织机构、负载均衡等规则,将客户端分配到最适合的分服务器上,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利用率和性能。

1.2.5. 3.5.5局域网代理转发结构

为解决公司接入Internet的网络瓶颈,系统还提供LAN代理转发服务器,该服务器软件运行在公司内网,和Slaver相连,并且能够将从Slaver收到的数据组播到内网,客户端就可以直接接收这些音视频数据。

1.2.6. 3.5.6高强度的数据加密和安全性

远程教育平台在多个传输层次进行多重加密,极大提高系统的保密性和抗黑客攻击能力。

客户端的登录认证在Verify上完成,在传输过程中,用户密码采用MD5不可逆算法加密,该算法迄今无法破译。网络层进行第一次加密校验,防止黑客进行非法数据欺骗、缓冲溢出攻击;应用数据层采用64位DES算法进行第二次加密,防止非法用户的网络监听破解。

1.2.7. 3.5.7穿越防火墙

客户端防火墙只要开通几个特定的外出访问端口:TCP:11010~11015;UDP:7222~7224,就能够正常使用本系统。

1.2.8. 3.5.8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系统基于IP网络开发,支持TCP/UDP/Multicast协议,应用层支持H.323/SIP协议,这意味着Active Office能够很好地与各种标准协议的音视频设备、甚至PSTN电话相连。

1.2.9. 3.5.9 ODBC数据库接口

支持MySQL,SQL Server, Oracle 等大型数据库

1.2.10. 3.5.10支持Windows与Linux平台

服务器可运行在Windows与Linux平台。

第5篇:远程提审系统解决方案

方案适用单位

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纪检等单位 远程提审系统建设中遇到哪些困难?

1、图像远程传输质量较差

2、音频远程传输回音干扰

3、数据保存不易、资料检索不便

4、双向互动控制功能不强 解决方案

一、远程提审室结构

1、高清同步录音录像主机:将音视频信息同步刻录到光盘,并同步备份到硬盘。

2、特写摄像机:清晰拍摄办案人员正面特写。

3、观察摄像机:根据需要可调拍摄办案人员画面

4、鹅颈麦克风:清晰采集现场办案人员的声音。

5、液晶显示器:给犯罪嫌疑人展示证据或播放录像。

6、办案计算机:调用办案相关资料、电子证据出示、视频光盘回放、笔录录入

7、打印机:打印笔录,证据等文件。

8、数字音频处理器:消除音频双向传输的回音干扰。

9、功放:扩大远端音频的声音

10、音箱:输出扩大后的声音

二、看守所审讯室结构

1、高清同步录音录像主机:将音视频信息同步刻录到光盘,并同步备份到硬盘

2、特写摄像机:清晰拍摄犯罪嫌疑人正面特写。

3、全景摄像机:清晰拍摄犯罪嫌疑人周围环境

4、观察摄像机:可控,根据需要可调整观察画面

5、拾音器:清晰采集现场犯罪嫌疑人及工作人员的声音。

6、环境显示屏:显示现场时间,日期,温度及湿度

7、液晶显示器:给犯罪嫌疑人展示证据或播放录像。

8、控制面板+报警灯:室外报警灯与室内控制面板相连,集“审讯状态提示”、“联动报警”、“远程指挥交互”于一体,有效规范审讯秩序。

9、办案计算机:调用办案相关资料、电子证据出示、视频光盘回放、笔录录入

10、打印机:打印笔录,证据等文件。

11、数字音频处理器:消除音频双向传输的回音干扰。

12、功放:扩大远端音频的声音

13、音箱:输出扩大后的声音 系统结构图

系统亮点:

1、操作简单

顺泰伟成同步录音录像设备采用录像、回放等一键式简易操作,办案人员初次接触设备免于培训,即可灵活操作使用(www/avst/cn)

2、全高清1080P图像采集

审讯过程中的图像、声音等信息采用广电数字高清SDI信号传输,图像无压缩,全高清1080P画质,并做到所有信息高度融合、完全同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远程设备与同步录音录像设备一体化

顺泰伟成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具备远程提审功能,可通过H.323协议与视频会议终端直接呼叫通讯,实现点对点的远程通讯,不需要添加其他远程设备。

4、回声消除,让话语清晰

顺泰伟成采用全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支持回音抑制、回声消除功能,满足声音清晰、无延时的要求

5、触屏集控,实现智能化

顺泰伟成采用触摸屏界面控制的方式,一键控制开关机、示证切换等功能,节省办案时间,增强示证效果(www/avst/cn).

6、音视频实时上传服务器管理

审讯音视频可实时上传审讯服务器,可实现对审讯系统进行统一储存管理、资料调用等

7、远程指挥 用户通过网络可远程同步实时观看讯(询)问室现场场景,并可以对前端审讯(询问)人员作出文字、语音指挥协同办案。

8、多重数据保护

支持双光盘和硬盘同步直刻,对讯(询)问室现场的音视频信息进行独立备份,同时支持网络和外置USB硬盘备份,当出现意外断电或故障时,录像的内容不会丢失,保护数据信息安全存储。

9、快速出盘

可快速出盘,出盘时间不大于1分钟,刻录出来的光盘数据不可修改和删除。

10、支持多种协议,扩展能力强

设备采用H.2

32、ONVIF、RTSP、RTMP等标准接口协议,可实现设备与第三方平台或上下级平台无缝对接。

第6篇:教育系统“创文”师生教育活动方案

为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深入校园,深入我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心中,<莲山课 件 >在全市教育系统营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创建文明城市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根据《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佛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为依据,以2011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导向,以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树立学校良好的校风和班风、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综合水平为目标,着力营造市教育系统人人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市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推动市教育系统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高潮。

二、活动目标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整合全市教育系统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发动广大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宣传“创文”知识和文明礼仪规范,进一步提升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统一思想,狠抓落实,把力量凝聚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上来,扎实有效地推进创建有关活动测评项目和测评标准全面达标。

三、活动时间

佛山市教育系统百万师生“创文”知识普及活动时间:2011年3月-7月。

四、工作重点

㈠通过各类媒介宣传普及“创文”知识

各单位、各学校要结合实际,依托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海报、宣传栏、横幅、电子屏幕、创文宣传手册等媒介对广大市民和师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创文”知识普及教育,及时传递“创文”工作信息和最新动态,不断提高师生文明素质,营造浓厚的创文舆论氛围。要重点宣传《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及市民文明规范等有关内容,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文明新风。

㈡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主题,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为重点,以中华经典诵读和道德实践活动为形式,以校园文化节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创建文明佛山城,争做道德青少年”创文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在全市大中专院校和中职学校、高中学校中开展“志愿者注册大行动”和志愿者行动进社区活动,在全市小学中开展“文明章,我来争”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

结合清明节和端午节活动,以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纪念活动和节日民俗活动为内容,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组织广大青少年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祭拜革命先烈活动,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寻根祭祖、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引导青少年学生走近自然、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入团、入队仪式和成人仪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

结合“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日活动,大力开展“智慧佛山红歌会”、<莲山课 件 >“青少年重走长征路”和主题团队日活动。

㈢加强日常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养

各学校要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同时组织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团(队)会,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各中小学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小市民”主题演讲等宣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创建文明城市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建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

在全市各学校广泛开展“建和谐校园、做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教育学生从文明乘车、文明行路、文明说话、规范用语、文明娱乐等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引导广大青少年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守秩序、尊师长、尚美德、树新风。

五、工作要求

开展市教育系统“创文”师生教育活动,是推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和重要内容,也是快速推进全市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各学校、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㈠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学校、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我市教育系统“创文”师生教育活动的领导,精心谋划,认真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做好部署和安排。

㈡围绕主题,形成声势。各学校、各单位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普及活动中,要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主题来部署和安排活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强大的舆论声势,推动全市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热潮。

㈢措施得力,注重实效。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师生教育活动,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效果要实在,操作起来要简洁,特别是要便于广大学生参与。各学校、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制定过硬措施,确保每项活动都取得实效。

㈣完善资料,总结经验。在开展“创文”师生教育活动中,各区、各学校要注意对各项活动的资料(包括现场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进行归类、总结,严格细致地充实完善资料,做到不漏项、不偏差、不零乱,要积极推广有创意、实效好的活动经验。有关特色活动情况(图文并茂)和典型做法与经验要以电子邮件形式每月报送至区教育局,由各区教育局汇总后于每月28日前报送市教育局备案。

第7篇: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一套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KITOZER)须具备几个要点:首先,门禁控制硬件必须安装在客户端的站点,并通过TCP/IP协议或调制解调器,与中心控制软件相联接。其次,该系统软件必须安装在工程集成商的服务器或中心监控室(CMS)的服务器上。最后,该系统软件应该有一个分区数据库,允许多用户管理没有损坏的数据。

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允许工程商随意增加和删减门禁卡片的数量,可以按照每小时、每天、每周或每月的时间段来制定数据报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Web接入设备获取详细的数据报告,可以授权用户端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该系统,还可以允许用户管理自己的门禁卡数据库,以及建立自己的数据报表格式。

作为一项高附加价值的服务,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的关键卖点就是方便。例如,用户可以不用打电话,就能马上将一个新员工的资料添加到公司的证件库中。该系统特别能够吸引那些不设全职门禁控制系统管理人员的用户。采用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用户可以把他们的系统完全交由工程集成商来作管理,而只需要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来提出他们的应用需求。

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如ID证件管理和强大的报表功能,以提升用户新系统或原有系统的使用价值。

消除误区

由于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天生就很适合作为一个中心管理系统,因此有些工程商担心如果将它添加到自己的系统中,就将意味着把他们的办公室变成为一个中心控制室,这样就可能会增加他们额外的负担和费用,如一天24小时不停的人员授权,以及负责监控用户的系统。但是这样的假设是不正确的。

为了消除这一误区,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下列两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并按照不同的服务标准来收费-即远程管理、远程管理及监控。

1、远程管理

这种方式通常是工程商在面对初级市场时所采用的,一般来讲这类用户需要的是一些小型的门禁系统(1到20门),而且最好能够由工程商来帮助他们管理这套系统。在这里,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与中心管理系统并不相同,例如工程商并没有责任去处理危机状况,或在紧急情况下协调第一反应。在这类服务中,工程商通常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有:添加或删除门禁卡、提供数据报告,有时还包括远程开门等。总的来说,这些服务可能都很简单,但是对客户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资源来自己完成。

2、远程管理及监控

在这一类型的服务方面,工程商面对的是企业级的市场,系统提供的支持能力也大大增强,或是系统被用来扩大或取代人为的护卫服务。在这里,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除了首先提供行政上的管理服务之外,工程商还需要提供全面的实时监控服务。

这类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以为特殊用户提供多种管理功能,例如发送电子邮件警报通知紧急异常情况。对于较大型的系统而言,通过软件还可以集成到第三方的平台,使得操作员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享受系统所带来的额外好处,包括监控、管理和控制远程站点的门禁硬件、报警设备和视频设备等。

[#page_ 提升工程集成商的竞争力#0#0#0#0#]

Web端访问

Web浏览器功能可能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但工程商可以借此为那些需要24小时服务的用户提供 Web端访问功能。通过标准

的Web浏览器,用户可以登录到一个安全的Web站点,执行基本功能,例如添加/删减门禁卡,以及制作基本的数据报表。这些功能都是可选的,工程商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授权或保留。这项服务并没有弱化工程商在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因为它们仍然保留了对所有行政管理权力的唯一性。通过Web浏览器,用户只能够在不影响系统运作的条件下,执行一些基本的任务。

提升工程集成商的竞争力

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帮助工程集成商在他们现有的客户基础上发展他们新的业务,和原有的客户作生意一般来讲会比较容易,也比找到一个新客户要更方便,而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就是一个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如果用户还没有安装他们的门禁系统,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简单、低成本、无风险的解决方案,因为整个管理工作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负责。

在一些新型市场上,小型项目不断出现。在整个欧洲,大约75%的门禁控制市场是由小型系统所组成,这些系统一般少于20门、200张卡。这类小型项目市场之前曾出现过无数的工程商,虽然市场竞争并不是太大,但由于成本负担的因素,使他们无法做到有效的服务目标。而现在,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了一个打开这类巨大市场的机会。安装一套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的费用要大大低于一些小型传统的门禁控制系统。由于服务器可以通过安全加密的网络线,在工程商的设备中进行管理,因此用户端不再需要服务器或软件。这样不仅节省了设备成本,而且也节省了安装时间,这也意味着工程商可以雇用一些安装经验较少的工程技术人员,从而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此外,工程商也不需要派遣技术人员对客户进行系统操作培训,或是解决客户的软件问题,以及病毒防护措施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硬件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省去安装人员的工作量,使得工程商提供的服务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在不断成长的市场上获得新的商机。

用户的投资回报率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每个企业都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工程商们采用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替代人员护卫,来帮助他们的客户节省资金。通过与远程监控系统的集成,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以让企业减少或完全消除警卫。在后一种情况下,其投资回报率是非常明显的,用户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完善的服务,同时还能够迅速收回投资,这种资金回收率是其它业务所很难比拟的。

服务模式

那些新安装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的用户很自然地会想到一个问题:“我需要付多少费用?”工程商们不希望过高的费用吓跑他们的客户,另一方面,工程商们也不希望太过便宜。下面的办法可以帮助工程商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提供服务选项菜单:提列所有的基本服务选项,以及相应的每月服务费用;

提供“打包”服务方案:将一些相关的服务内容打包在一起,例如,设定每月管理每个站点服务器的费用,涵括服务器上的所有业务,其中也包括设定门数以及持卡人数量的最大值;

按“数量”收费:只要按照用户数、安装的门数、发放卡的数量等来收费。

新的商业机会

对于工程集成商来说,虽然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可能会抑制一部分传统门禁控制系统的业务,但它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性,很难使用户不选择这一类型的系统。通过采用远程门禁管理控制系统,工程商能够提高服务能力,同时也能为用户节省大量成本,可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双赢”。

设计单位:广州莱安智能化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网站:http://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建中路5号天河软件园海天楼3A06

用户服务中心:Tel:020-85574618 85574628 85574638 85698805 85698850

联系人:周先生:13922289957

欢迎来电索取详细方案或来电洽谈业务,免费提供设计方案,价格实惠

我司开发以及生产大量的机房建设管理系统,欢迎各界人士批发以及代理。

第8篇:热力公司远程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热力公司远程监控系统

决 方 案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章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的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加油站、加气站的数目因此也在不断增加。鉴于连锁加油站、加气站地理位置分散,网点众多,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和发展,快速、便捷地掌握各网点的实时状况,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保障各加油站、加气站安全运转,可以采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加油站进出车辆情况、收费情况、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加油站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视和记录。多级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就是为解决加油站、加气站等诸类问题量身定做的产品。

所前端的设备、服务器采集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接收编码后的视频数据和监控数据,进行监控、存储、管理。MVNS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施为加气站、加油站实现远程监控,从而为推动的管理逐步向自动化、综合化、集中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为成功举办加快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建立加气站、加油站图像信息管理平台,将辖区范围内的所有从加油站、加气站进行远程监控,

我们公司积累多年视频领域的开发研究经验,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NVMS综合安防管理平台,该系统能够对加油站、加气站、连锁模式的企业所的有关数据、参量、图像进行监控,能够实时、直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接地了解和掌握实时的情况,并及时对发生的情况作出反应,能够切实提高无人或少人值守的安全水平。

第二章 系统要求

系统描述

远程集中监控系统由各加油站、加气站前端监控系统和远程监控中心两部分组成。其中,各加油站、加气站将各摄像机、拾音器、报警设备等前端信号采集设备接入本地视频编码器,通过视频编码器将采集到的各种信号进行数字化压缩处理后通过专线或ADSL网络上传到远程监控中心,也可以通过本地监控客户端进行实时监视、控制、录像等;也可以通过集中存储的方式对前端的录像进行存储、方便录像调用。远程监控中心配备相应管理服务器、监控客户端、流媒体服务器、集中存储服务器等,执行监控、录像、管理、电视墙投放等功能。

可以用浏览器访问、查看远程录像等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章

远程监控平台功能:

1、 多画面监视

1/4/6/8/9/16 /25/36/49/64画面分割模式,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实现放大、还原、全屏、图像交换等操作,简单易用,并且可以图像抓拍、设置图像循环播放等。

2 、录像和回放

为增强录像的灵活性,系统同时提供了多种录像方式,有集中录像、移动侦测录像、自动录像、手动录像、单个录像、预置点录像、报警录像等,并支持前端存储和中心存储两种存储方式,系统授权用户可以登录到系统中进行历史资料的查询、录像资料的回放。

3、 独有的短信功能

可以通过专用的手机短信息发送设备将报警信息发送到指定的手机号码上,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普通手机发送短信息开启或停止此功能。

4、远程登录进行远程配置及控制

系统授权用户可以远程登录系统控制云台的上下左右转动,镜头光圈、焦距、变倍的调节,也可以远程控制灯光;可以远程登录到服务器上,配置服务器的各项参数。

5、 调节码流

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视频服务器的输出码流大小,系统支持定码流和变码流。

6、 双向语音对讲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即通过电脑可以与远程视频服务器的现场进行双向的语音交流。

7、 报警功能

监控系统可以管理视频服务器的DI报警输入节点。通过系统的报警管理功能,用户不必再额外安装专门的报警管理系统。在发生报警时,系统会自动记录现场情况,调用相应的摄像机,以声、光或短信方式通知值班人员。

9、 数字矩阵

系统支持软件方式完成的“数字矩阵”功能,支持通过解码卡将来自远端的网络视频信号还原为模拟视频信号,利用模拟监视器(电视墙)来显示所有的远端摄像机的画面,这代替了模拟硬件矩阵,完成图像的矩阵切换功能。

11、 用户管理功能

系统管理员可以对任意用户的权限进行配置,包括能观看哪些图像,允许何时登入系统,是否有云镜控制功能,并且对每一用户进行的任何重要操作全部记录数据库中。

1.视频监控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2)电子地图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章

前端系统:

系统的构成

前端模块可以由DVR硬盘录像机、视频服务器、嵌入式机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充分利用各种产品的优势,可以兼容同一厂家的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可以是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需更改我公司的DVR软件),充分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使用户在新系统建设时减少投入。本平台采用的NVMS系统具有可升级性和可扩展性,能兼容老系统与新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设备

中心监控室架构图: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系统优点

1、兼容性强:兼容基于国内主流视频、多种嵌入式DVR、DVS和,充分保护用户的前期投资。

2、最大限度满足管理者复杂、灵活和个性化的需求:基于系统和用户角色的机制适合最灵活和复杂的权限管理需求,通过报警处理引擎和规格引擎满足最复杂和灵活报警联动策略,通过中心认证和网络巡检机制对所有操作人员、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和历史状态进行监测。

3、合理完善的软件功能模块便于稳定快速和高效的进行系统部署和易于使用。

4、真正集中的统一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中心管理服务,采用C/S和B/S两种架构,可以通过任何地方访问中心管理服务实现对系统所有机构、人员、设备、用户角色、设备配置、报警关联策略、自定义任务、电子地图、流媒体转发、集中存储应用服务的集中设置管理,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而不是采用相互独立的管理系统。

5、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支持基于角色存取模型的权限管理,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下配置关联角色,并对角色的监控管理权限和界面访问权限进行灵活的授权。

6、强大的报警策略管理:可以定义报警的获取和分发、报警设置维护、报警关联规则管理、报警动作管理、报警日志管理和报警搜索查询,包括报警文字信息、触发视频弹出、电子地图、语音、报警邮件和短消息报警。

7、方便的设备管理配置:对任何一种设备,都可以在管理中心进行配置,管理中心可以对指定范围内的任何设备进行批量的配置。

8、强大的录像检索服务:提供分散集中相结合的存储方式,但采用统一的检索服务,通过设置相应的检索条件实现对全局范围所有信息的集中检索。 三.设计原则:

远程网络监控系统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与开放性

系统所有的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因此,应尽量采用目前先进而成熟的设备和压缩算法,同时应满足同步压缩、压缩码流记录、实时视频和音频的预览、实时视频和声音信号的切换、实时网络传输,支持语音对讲,支持画面分割,同时配之以先进和高效实用的系统管理,使整个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行。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2、灵活性与兼容性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分布集中式设计思想,核心模块为主控模块,主要模块是前端模块和显示模块。另支持WEB/Browse浏览图像,同时支持相容的客户端软件,以C/S方式察看图像,纯数字化网络管理方便升级和扩展,可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按需定制各种功能。可以兼容多个厂家的多种主流板卡和部分知名品牌的嵌入式机器及视频服务器、还可以兼容未来的板卡及嵌入式机器及视频服务器,具有可升级性和扩展性,能兼容老系统与新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设备。

3、安全性及可靠性

安全可靠性也是衡量一个监控系统的重要标准之一,本系统整体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在安全性和性能上都应是稳定可靠的、拥有完善、实用的解决方案。

4、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

整个系统中的设备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易学,并便于维护。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有强有力的系统管理手段,以便合理的管理系统资源,监视系统状态及控制系统的运行。

5、可扩展性

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按需要合理调整,以达到系统要求,提高系统性能。为了使所实现系统能够在应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护原有开发投资,在设计系统时,将系统按功能做成模块化的,可根据需要增加和删减功能模块。

北京中恒景元科技有限公司

第9篇:教育系统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老僧堂乡教育系统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讨论稿)

为深化我乡中小学校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教职工收入分配,建立公平合理,公开透明,有效激励的内部分配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分配原则

绩效工资分配要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原则。其分配要与教职工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效果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二、实施范围 全乡在编在岗教职工。

三、绩效工资构成

1、绩效工资由职务补贴、工作量补贴、业绩奖励三部分构成。

2、乡教办按各学校教师人数、职称等情况核拨各学校按月为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

四、分配办法

(一)、职务补贴

1、以已聘职称为准,按工作月发放。(含法定假期)

2、教师职务补贴总数为:月工资总额的10%。

3、因教师个人原因不在岗工作的,每月按请假缺岗一天扣1/20,旷工缺岗一天扣1/10。

(二)、工作量补贴(按学校绩效工资总额“职务补贴”以外部分的50%发放) 学校把“工作量补贴金额”按教学人员、非教学人员的数量和情况分成两大块。工作量量化赋分,由工作量、出勤、加班、兼职等四部分组成。各单位按每月工作量补贴总额和量化总分计算出每分金额,再根据每位教职工得分计算出工作量量化补贴,量化补贴折算成实际补贴,按月发放。

1、工作量:各单位根据工作实际按职称和工作需要设立不同的教学岗位,按设立的岗位工作量增减一定的比例系数计算得分;对于一月内教师因个人原因而减少工作量的,具实减分。

1 (1)教学人员:教师标准周课时数(以语文、数学为基准确定,其它各学科依据学科每周新授课课时数、作业量情况用系数修正,教师用于特长生培养、兴趣小组、艺体活动辅导等的时间,可折算成课时计分):初中16节,小学22节为标准工作量,据每位教师周课时数和教育教学折算成课时数,计算出教师周工作量。

①课时系数: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学科间的比例系数(最多不超过10个百分点)。女年满49周岁,男54周岁的教师所任学科可增加一定的课时系数。

②年级系数:初

三、小六各学科可增加一定的课时系数。

③班级系数:小学以每班30人、中学每班50人为标准,每增加5人,该班级任课教师课时系数可增加5个百分点;每减少5人,该班级任课教师课时系数可减少3个百分点。

(2)教辅、后勤人员:各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和人员职称情况,按岗位职责要求和人员上岗工作实际计算出周平均工作量,结合周平均工作量计算出各人工作量。

2、出勤:各单位结合乡教办“教职工考勤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量化赋分。

3、临时性工作:①须临时加班的,报校委会研究同意批准,并进行公示。教学人员加班一天按4课时赋分;非教学人员加班一天按4分赋分。②教师因请假,教学工作须由他人代做的,由学校安排。代别人上二节课按一节课工作量计分。

4、中学兼课的副校级、中层干部(会计)、教研组长、功能室管理人员,小学校长、主任、报账员、少先队辅导员:每周可增加一定的课时赋分,但每周最高不超过4课时赋分。

说明:(1)、

3、4中的加分,按系数修正后的分值计入。(2)、教职工工作日因个人原因请假,超过“考勤制度”规定时限的,因私事请假每一晌减计2分,因病住院请假每天减计1分(各种请假以办理请假手续为准)。 (3)、各校可按一标准课时计2分(多于或少于一标准课时分别加或减一分)、一月考勤全勤计50分合计全校每位教师每月总得分。

说明:计算办法:

1、计算量化补贴额=全校月资总额10%÷全校总分×个人得分。

2、计算每位教师量化补贴额系数=量化补贴额×教师月工资额10%÷全校月资总额10%。

3、计算教师实际补贴额=全校月工资总额10%÷全校教师量化补贴额系数之和×每人量化补贴额系数。

(三)、业绩奖励(按绩效工资总额职务补贴以外部分的50%发放)

2 学校把“业绩奖励金额”按教学人员、非教学人员的数量和情况分成两大块。业绩量化赋分,各单位对教师学期内工作和获奖情况按每学期业绩奖励总额和量化总分计算出每分金额,再根据每位教职工得分计算出业绩量化奖励金额,量化奖励金额折算成实际奖励金额,按学期发放。

1、教学人员:

(1)质量调查:通过问卷、测评、征求学生及家长意见等形式,对单位受评人员(分教学和教辅后勤两类)赋分排序,首名计30分、尾名计20分,其余名次教师折算计分。

(2)师德考核:办法同(1)。

(3)教学常规检查:依据教办、学校检查情况按比例折算计分,办法同(1)。 (4)单位获奖:本学期时限内,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乡教办安排的,以证书为准,乡教办认可,给指导教师赋分。多人指导的,均分。

市、县、乡级分别赋5分、3分、1分;全乡小学学校评估按得分首名、尾名学校的校长分别赋5分、0.5分,其余名次折算计分。

(5)个人获奖:本学期时限内,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乡教办安排的,以证书为准,乡教办认可,给获奖教师加分。多人获同一奖励的,均分。

省、市、县级论文(发表或获奖一等奖)分别赋

3、

2、1分;省、市、县、乡级教学能手、优质课、教学基本功一等奖按级别赋

5、

3、

2、1分;结合教学辅导学生省、市、县、乡获奖,分别赋分

3、

2、

1、0.5分。

(6)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举办或参与乡级以上学术交流(作报告、经验介绍等)按省、市、县、乡级分别赋

3、

2、

1、0.5分。

(7)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

①中学在中考、期末考试中的优秀成绩,获县以上名次加2-5分;小学在期末考试中获全乡学科前三名加3-1分。

②科研成果:学期内进行县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省、市、县级分别计

3、

2、1分,结题者加倍计分。

(8)学期内荣誉赋分:政府表彰的荣誉,省、市、县、乡级分别赋

5、

3、

2、1分;部门表彰的荣誉减半计分。

3 (9)中考,期末考试成绩赋分(春季学期小学、初中的毕业年级教学成绩评定另加规定):中学按北片联考成绩,小学按全乡统考成绩。结合全校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按平均工作量为1的教师教学成绩赋分最高100分统计,超过平均工作量的比例,按超过比例加计。

(10)突出贡献赋分:教职工在招商引资、学校建设与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由考评组讨论后,加计1-10分。

(11)扣分因素:学生流失、教育教学失误、教师违规违纪等的扣分标准,依据影响情况,由考评组讨论确定10分以下的扣分,负面影响较大的,可取消该项奖励。

2、教辅及后勤人员(含不能用教学成绩衡定的教学人员):

(1)服务质量:由教办和学校对此类人员的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测评等形式进行评定,排出名次,按首名、尾名分别计30分、5分,其余名次教师折算赋分。

(2)师德考核:办法同(1)。

(3)常规工作、(4)单位获奖、(5)个人获奖、(6)学期内荣誉赋分、(7)突出贡献赋分、(8)扣分因素等项赋分参照教学人员。

说明:计算办法:

1、计算量化奖励金额=全校月资总额10%÷全校总分×个人得分。

2、计算每位教师奖励金额系数=量化奖励金额×教师六个月工资额10%÷全校六个月资总额10%。

3、计算教师实际奖励金额=全校六个月工资总额10%÷全校教师奖励金额系数之和×每人量化奖金额系数。

五、其他具体事项

(一)、乡教办人员、符合规定批准的产假人员、经组织选派挂职或进修学习一个月以上的人员、借调、支教、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经批准的生病住院人员住院期间的绩效工资,另外制订实施办法。

(二)、因个人原因在单位工作时间不足每学期一半时间,将不予学期考核,不发“业绩奖励”;参加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人员停发下一学年度绩效工资的“业绩奖励”部分;教师因个人原因上一学期未参加学期考核的人员下学期参加工作的,下学期只发“职务补贴”、“工作量补贴”,不发“业绩奖励”。

(三)、中学校级正职的业绩奖励按全校教职工排名前30%的平均数计算。

(四)、寒暑假期间教职工绩效工资中的“工作量补贴”以假期期间护校值班和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为依据,在平均发放的基础上进行补贴。

六、有关要求

(一)、各单位根据本方案,在乡教办核定拨付的绩效工资额内,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各单位的绩效工资方案,报乡教办审查后,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乡教办备案。

(二)、各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征求教职工的意见,严格工作程序。分配办法要与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和业绩贡献结合,加大向重要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力度,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三)、除本实施方案规定的绩效工资外,各单位不准利用任何帐户、任何资金、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发放或变相发放补贴、奖金和实物(教师工作制服除外),不准自行出台有关发放奖金方面的奖励政策。教师正常工作或加班不安排工作餐,不购买住校人员生活用品。

(四)、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贯彻执行 “绩效工资”情况负全责。对违反规定发放或变相发放补贴、奖金和实物的,一律按违纪处理,对违纪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一律先免职,再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将违规发放的现金(实物也要折算成现金)全部没收上缴。

(五)、各单位对每个岗位都要制定明确的责任目标及资格条件,同时要制定与岗位职责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把目标管理和制度管理结合起来,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考核,确保每个具体岗位责任目标和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六)、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七)、本方案自 年 月 日起执行。

七、本方案由乡教办负责解释。

上一篇:饮料平面广告创意分析下一篇:消防风险排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