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色彩构成中,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扩展等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形象、生动、直观地感受,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展开无尽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知识规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论文 篇1:

艺术设计专业中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新探索

艺术设计的主要内涵是视觉形象设计,人的视觉在感知形象时,对色彩的感知最为强烈,其次才是对形体轮廓及材料质感的感知,因此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色彩使世界充满生机。“在设计中色彩承担着两个重要使命:其一,利用色彩完成在设计中赋予色彩的那份对消费者文化价值的传达;其二,是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形式美。并且只有当形式美与所传达的内容高度统一时,才能说设计创造了产品的具体美,最终达到从构想到实践的转化。在设计中,色彩不单单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又担负着重要的社会价值。”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色彩教学仍采用建立在传统艺术概念上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十分不利。

艺术设计专业中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色彩构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堂讲授理论内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通过手工实践,最终以书面作业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模式虽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熟练掌握手绘工具,但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使用颜料手绘作业费时、耗神,增加了教学的课时,而且也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作上,很容易忽略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以及对造型设计的研究。学生在进行色彩训练时,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在四个“一”上训练出来的,一种纸、一支笔、一盒颜料、一种绘涂手法,这样从头练到尾,不仅使学生学起来呆板,对于深刻领悟色彩现象、掌握色彩知识存在缺憾,且作业完成后,改动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又削弱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拓展、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不明确

色彩构成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悟力和敏锐力,为专业主干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是专业设计课程的必修科目,是专业设计学习的起步,是向专业设计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个阶段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后期艺术设计课程的掌握和学生自身设计能力的提高,因此十分关键。但目前大多色彩构成教学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与主干课程的教学缺乏沟通、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少综合技能的训练、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等问题,课程之间缺少融会贯通,以至于设计基础课不能很好地为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不够

我们知道,包豪斯色彩教学早就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这个课题,强调一切从零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要真正提高对色彩的审美能力,重在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体会到色彩的感染力,提高了对色彩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表现和运用色彩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当前我们教学中所欠缺的。目前,我们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多从原理人手来进行色彩训练,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偏重色彩理论和经验认知,导致将色彩构成课作为技法课上的现象屡屡存在。为熟练技巧而进行大量的训练,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使学生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加之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学时有限,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这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艺术专业中色彩构成教学新模式建构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主题性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那么,色彩构成课也应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们创新思维为目的。因此色彩构成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思想,采用启发和激发式教学,从“以老师为本”改为“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我们在讲述基本理论后,应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应认真观察学生们思路的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素材和意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思考,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作业,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扩展他们的色彩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挖掘他们的创作潜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色彩构成理论和技法。

在色彩设计教学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灵活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题性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惯用手法,它的好处在于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给学生们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完成,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这样做,可以在主体性设计课中,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使学生们在学习色彩的同时,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性设计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这样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

2、在表现手段上使传统手绘与电脑多媒体相结合

如今的色彩构成课大多数在表现手段上缺乏针对学科专业的划分,也缺乏对学习层次的划分。我们应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做到因专业、因人而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色彩构成这门课程之前都已开设了较长时间的素描与色彩写生课程,可以说对色彩的调配、组合、表现、造型等各方面均有了基本的认识。色彩构成这门课程需要学生从理性角度去系统和完整地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并学会运用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的理论使画面获得良好的色彩组合效果。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课,应提倡学生们在学习中把传统手绘的表现手段与电脑辅助的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色彩构成的后续课程多为设计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一般要求学生用电脑辅助设计,也就是其设计作品要求用电脑制作完成。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当中有意引入“电脑辅助设计”的观念作为过渡是有必要的,能够提前让学生们认识电脑这种表现工具,引导学生们形成对待电脑辅助设计正确的态度,防止形成对电脑设计的盲目崇拜。

在色彩构成的表现上手绘和电脑绘图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提倡把传统手绘与电脑辅助的手段相

结合,使两种手段能够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教学不应该完全沿用传统的手绘教学,也不应该使电脑辅助教学完全取代手工绘制,因为材料和工具的体验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技能之一,但也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电脑辅助设计在创作过程中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把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色彩构成课也是我们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上这门课时要注重对已有优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审美,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培养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我们通过色彩构成的授课,让学生们注意一种对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和训练,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就不会拘泥于颜料与电脑的介质差别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便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课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现代的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受到传统教学机制与教学观念的制约,仍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及技能的训练,沉溺于专业技巧的学习中,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艺术设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毕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岗,因此,色彩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大主题设计的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性的大赛,经常做有价值的市场调研,增强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轨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素质。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开发出来,如何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各种材质上进行色彩组合、色彩搭配,这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大量的使用摄影、摄像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使艺术成为技术控制的对象。针对这些这种情况,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式,以新的色彩教学模式适应艺术设计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对色彩本质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把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恰当地运用色彩语言进行艺术设计和创造,成为与时俱进的优秀艺术设计创作者。

作者:贾忠峰 张景武

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论文 篇2:

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色彩构成教学设计

[摘 要] 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色彩构成中,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扩展等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形象、生动、直观地感受,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展开无尽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知识规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信息化;色彩;教学设计

一、引言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当前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应用也逐渐引领着各行业。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推进教学信息化应用开发应优质教育资源,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核心,共建共享,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教学过程多样性、教学资源广泛性、教学对象主动性、教学效果多样性。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迫使我们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学。

(二)传统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色彩构成课程是设计类专业中比較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领域。传统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模式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基本上都采用接受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专业名词、要求学生临摹相关范图,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枯燥,课堂互动性差,常出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违纪行为,教学效果一般。(2)没有完善的教学评价。临摹、选裱优秀作品是老师一贯运用的评价手段,而对设计类的课程教学评价太单一,范围太小。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以《色彩构成——色彩的联觉与心理》为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任务型合作学习

在信息化实训室以Photoshop软件为操作平台构成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形象、生动、直观地感受色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展开无尽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知识规律的欲望,培养学生色彩联想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情况

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高级工建筑装饰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素描、Photoshop等课程的学习后)已具备绘画与操作Photoshop软件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次课程选自21世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规划教材《设计构成》第3章“色彩构成”第三节“色彩的联觉与心理”。色彩是人类的视觉对象之一,我们的眼睛在看到色彩的同时,大脑会产生复杂的形象联想,会进一步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和情感情绪的变化。这些联想会以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认识色彩,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色彩联想力,是培养学生最基本设计素质的重要方面。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对色彩展开自由的联想,并以绘画的手段将联想的内容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了解色彩语汇的表达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色彩联想、实际运用能力。

(3)素质目标: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色彩知识运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色彩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美的创造愿望,提升艺术修养。

4.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和应用色彩的联想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并会运用色彩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学难点:运用色彩表达事物及情感的能力。

5.教法分析

在教法上以任务驱动、引导观察、情景创设、知识扩展、分组教学法为主线,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6.学法分析

达成主动操作,被动找差,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因弱赶强、优势互补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设计

1.任务布置

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课前安排学生登录QQ,到班级QQ群共享里下载课程任务。QQ群共享的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上传或下载资料,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2.复习

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上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QQ群共享。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也可以帮助部分学生完成空档部分,因而达成因弱赶强、优势互补的学习目标。

3.课堂教学阶段

(1)知识拓展

①知识讲解——色彩的知觉与空间

引入此环节,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用图片到视频的方式,从静态到动态,学生通过观看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看让他们很快地理解和掌握视觉适应和视错觉、幻觉。为了室内空间划分和立面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②知识讲解——色彩的感觉与联想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色彩的联想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将设定多道相关问题,带着问题观看图片、《舌尖上的中国——辣椒》视频、听中国民乐《喜洋洋》、钢琴《命运》等相关教学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

运用音乐形成同感,实现美感的迁移,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理解绘画中的色彩美,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为后边知识拓展做好了准备。

③知识讲解——色彩的想象与象征

观看视频《色彩与情绪控制》。该视频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色彩对人情绪影响的实验报告。该视频能够让学生理解色彩的心理效应,便能有意识地运用色彩表现的象征性意境。

④知识讲解——色彩的表情作用

该部分为教学难点,为了解决难点通过分析《甄嬛传》剧中人物服装色彩的变化,从而更能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再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把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能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游戏,解决难点——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素描靠工夫,色彩靠天赋”,色彩是靠感悟出来的,光练习是不够的,所以在欣赏部分分类引导学生一起感受不同色彩的魅力,以此突破难点。

(2)知识拓展

利用信息化实训室的Photoshop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的问题。

①学生分组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合理配组,发挥学生间互相交流和促进的作用。绘图演示在绘图之前考虑到学生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该软件会有些生疏的问题,通过电子教学系统围绕该软件的绘图知识部分进行讲解和复习。结合本次课程内容将相关操作步骤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机下发给学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操作中的障碍。

②任务布置

讲解结束后将本次训练任务发放给学生,任务为一张墨线图案,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围绕所学的知识进行颜色填充。

③练习过程

经老师示范、点拨,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为完成教学重点,陆续解决了知识上的难点由生疏变娴熟从而完成该课程的任务。

对填充颜色的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老师进行个别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图案的颜色填充。再通过填充颜色游戏进一步巩固重难点。

④作品评价

进行多元评价,师生共同感受画面中色彩的认识之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保存上传到教师机里,通过投影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老师提问:通过欣赏和创作,你发现了哪些色彩搭配的规律?总结出色彩搭配的规律:对比中求和谐、协调中求变化。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交互进行,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课后扩展阶段

(1)作业练习

根据色彩教学探究性的特点设计课后作业,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色彩。

(2)网络学习

完成任务学习后,学生可以通过贴吧、论坛等相关网站交流色彩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为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教学反思

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本次课的板书设计

(四)教学效果

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绘图能力,结合合理应用相关软件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准确应用色彩,为将来专业能力打好基础。

三、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需要长时间的改进与融入,同时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了解科技和网络动态;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融入虚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更早地適应社会、工作环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嘉全.设计色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赵迪.浅析信息时代设计的特点[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4).

作者:叶俊娟

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论文 篇3: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探析

摘要:“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重视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方法研究色彩的属性与规律,并通过色彩训练培养学生色彩观察和色彩表现能力。我国色彩构成教育起步较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和色彩表现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色彩构成”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对策,旨在为推动“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发展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关键词: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0 引言

我国色彩教育沿袭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存在单调、模仿、机械的整体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类新颖的色彩理论及教育理念的涌入,推动了艺术设计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但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色彩构成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实现艺术设计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因此,需要积极调整当前色彩构成教育模式,通过分析色彩构成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方案,从而有效纠正色彩构成教学弊端,培养更多兼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优秀人才。

1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色彩构成教材大多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为一个系列,这些教材的特点在于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将原本抽象乏味的理论以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生动的案例来佐证理论,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反复练习。但这些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对案例的质量要求较高,一些非典型的案例并不足以解释并佐证理论,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甚至部分案例与理论之间缺乏联系,案例的实用价值低,会给教师备课和学生借鉴参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色彩构成教材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1.2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色彩构成”课程体系建设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力度不足,存在教学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紧密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框架,学生很有可能存在难以掌握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对知识点的理解相对片面、不够深刻,难以由表及里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这种对知识点的肤浅理解容易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教学的侧重点存在问题。色彩构成教学中,常在色相、明度、纯度等基础知识点上花费大量时间,但对色立体等重要内容的讲解往往不够深刻,也缺乏色立体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色彩属性及其规律的认知。其三,色光混合这类难度较高的内容需要大量实际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其规律与应用方法。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训练项目,色光混合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四,色彩对比等理论知识抽象且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切入色彩训练与主题设计。其五,“色彩构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以色彩采集与重构为主,但存在与色彩本质等部分的理论联系不强的问题,难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1]。

1.3 教学过程程式化明显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帮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作为教学目的,而是过度追求完成教学大纲规划,开展完整的理论教学。虽然部分教师开展了验证性的色彩理论教学,但只是将色彩构成的理论成果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并没有有效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掌握、审美、应用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虽然能够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掌握技巧并积累经验,但由于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程式化问题,教学方法和过程守旧、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发挥其主动学习意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色彩構成”课程体系建设

2.1 教学内容

针对色彩构成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参考多本教材,避免被一本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约束,要通过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具有更强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调整,增强各个教学单元的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体系。教学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讲解色彩本质理论,从三原色的基础理论出发,从自然、艺术和设计的角度讲解自然与视觉规律的相关原理;其次要开展色彩对比、调和、心理的理论教学,并通过主体性的实践练习增强学生的色彩表现力,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利用色彩表达情感与思想;最后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色彩创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不断发挥自身的创造思维,实现色彩表现从“形”到“神”的提升,赋予色彩表现艺术的特点[2]。

2.2 教学形式

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往往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下降。因此,色彩构成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需要重视如何将理论知识向专业素养转变,帮助学生消化并理解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色彩设计服务水平。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教师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适当引导很多时候比直接干预指导更为有效,可以通过加入小组讨论、互动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作出符合自身意志的色彩表现成果,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集体分工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设计理念和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进而有效提升色彩构成教学水平。

3 “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3.1 开展主题性设计教学

课程教学需要与其背后的学科紧密结合,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色彩构成”课程不仅是对色彩的研究,更是对色彩与艺术设计关系的研究。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通常采取理论导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解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则通过手绘等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吸收并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手绘表现技巧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可以采取主题性设计教学,采取主题式讨论制作等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开展主动学习,有效提升其理论与实践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设计开展T恤色彩设计活动,根据T恤材料的特殊性与活动主题,对局部和整体色彩进行调整,有效检验学生对色彩的应用能力。从主题选择上来看,主题应确保新颖、独特,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偏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主题要确保能够调动学生补色、调色等多种专业知识,能够起到综合性的训练效果[3]。主题性设计教学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经验和学习水平对其创造力的约束,使其能够合理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发挥创造思维创作出更多具有独特审美偏好的设计作品。

3.2 培养学生色彩综合应用能力

色彩构成根植于审美的视角,通过科学技术分析色彩的规律属性与美学意蕴,其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活用色彩提升作品美学价值的能力。传统教育模式只是让学生用颜料上色,练习过程存在死板、机械的弊端,且过于注重手工表现,存在训练重心偏离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需要在新颖的教学技术的支持下改变教育形式,通过应用多种材料媒介突出色彩表达的练习重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很多教师重视训练学生对色彩冷暖的对比,为了突出色彩理论而以单一色彩练习为主,这种联系方式容易将学生引至简单组合和对比色彩的误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应用新材料与新技术,拓宽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与提升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4]。如教师可以开展脸谱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主体和材料的约束下进行个性化的脸谱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草图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并根据脸谱模型实现草图从平面至立体的转换。这种练习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并通过引入多种材料媒介,让学生积累更多色彩表现经验,有效提升其色彩构成与艺术设计水平。

3.3 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色彩构成涉猎范围广,需要通过综合性训练实践有效加深学生对色彩构成与表现的理解。未经过专业色彩的学习的人,对色彩本身大多只有感性的认知,但经历了大量理论与实践训练后,他们就能够通过科学、理性的视角分析色彩。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更加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也往往以室内练习为主。但长时间进行室内练习会使学生缺乏对色彩表现的洞察力,使其受色彩规律的影响而出现色彩表现缺乏生动性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室内练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分工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事物的色彩表现,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5]。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下的基础性学科,色彩构成与服装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紧密相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优秀设计案例,并分析案例使用的色彩构成理论,将知识与联想相结合,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设计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流行色”的调查工作,任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队长,调查本地市场的流行色彩,并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色彩搭配方案。相比传统的室内练习方法,社会调研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色彩,并提升其色彩表现能力。

3.4 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任何学科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才能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需要将应用型知识作为教育重点,将色彩表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与此同时,艺术学科来源于生活的特性,决定了色彩构成教育可以将色彩理论与生活中的色彩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色彩构成理论的认知,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调研活动是通过实践开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式,通过调研活动进行色彩构成研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色彩设计的认知,并提升其設计意识与品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研各个城市的流行色彩,并根据分析总结调研报告,利用色彩原理结合城市主题进行色彩设计,在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色彩再创造能力。

3.5 强化专业和学科特点

自包豪斯设计学院第一次开设“色彩构成”课程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色彩构成教学理论,对色彩构成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色彩构成”课程起步较晚,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并没有根据专业内容进行细分,部分学生的美术学习时间较少,美术基础不满足“色彩构成”课程实践的需求,在色彩表现实践中容易出现造型控制和色彩表现能力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色彩构成教学应根据专业内容进行细分,制定有所侧重的教学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特长,达到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虽然色彩含有感性的元素,但色彩构成实际上是一门理性的学科,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科学方法,使学生对色彩有更理性的认知。色彩构成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色彩表现能力。

4 结语

当前“色彩构成”课程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且教学方法被动呆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色彩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革新课程体系,并采取主题式教学、多材料媒介、社会实践、市场调研、学科分类等方式改革“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色彩表现与创造性思维,纠正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推动“色彩构成”课程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莹歌.色彩构成课程在动画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与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04):81-82.

[2] 刘明花.对分课堂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色彩构成》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113-116.

[3] 陈灏.基于体验式教学的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探索[J].装饰,2016(03):132-133.

[4] 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27(01):332.

[5] 万映频.从对色彩构成的新理解探索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12):143-145.

作者简介:崔杰(1974—),男,河南济源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崔杰

上一篇:雨季施工方案范文下一篇:农业生产改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