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婚俗

2023-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世界各地婚俗

各地婚俗(原创)(范文模版)

各地婚俗盘点(原创)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人从自己经历的各地婚礼中,来分享各地婚俗的特色!

深圳婚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婚礼习俗就更显多元化,大部分新人会根据老家的习俗再结合深圳大众化的婚俗来操办婚礼。深圳的婚礼一般都是在晚上举行,很少中午场。通常是上午新郎会去酒店或岳父家接新娘,许多新人是有时辰讲究的,按点出发回来,包括入门点炮等,之后进行拜堂、敬茶等环节,上午的所有环节的主持,司仪是不用参与的,都是新人的家人负责操办。

深圳的婚礼仪式一般包括:中西合式、西式,纯中式。西式与中西合式居多、纯中式非常少。新人下午到酒店迎宾,来宾到酒店后会先恭喜新人,后把红包交给迎宾台的工作人员,在红包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语, 工作人员会向来宾递双烟、给双喜糖,都是双数。仪式中大概包括:新人入场、证婚、宣誓、戴钻戒、点烛台、拥吻新娘、倒香槟、切蛋糕、交杯酒、致词等环节,仪式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仪式完后司仪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敬酒过程中,新人与双亲、伴娘、伴郎会按主次一一每桌敬酒,感谢来宾的到来。

在这特别提一下在深圳的客家人、潮汕人结婚的一些风俗,大部分风俗与各地差不多,但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新娘的父母都来了深圳,也不出席女儿的婚宴现场,有的就是到了婚宴现场,也不用上台,不用敬茶或献花等环节。还有的,就是今年自己结了婚,年内是不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的,红包到,人是不会到的。

安徽河南等地区:

在合肥、宿州等地,婚宴一般安排在中午,很少有晚宴,上午会在家进行中式的拜堂仪式,中午在酒店进行西式的婚礼。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把新娘从婚车上抱下来,“留神,新娘的脚可不能沾地!”我大声呼喊着。新郎抱着新娘走到楼门前一块大大的红地毯上,地毯上摆着一张竖着两根大红蜡烛的中式桌案和2把椅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随着司仪的喊声,两位新人开始拜天地仪式,并按次序给男方长辈亲属磕头行礼、老人们会给新人红包,表示祝福,后进行夫妻对拜。拜天地仪式结束后,便上楼“入洞房”。“又有栗子又有枣,来年生个大胖小儿。”在新房里,新人铺床上撒满了红枣、花生、栗子,寓意早生贵子。仪式完后,来宾们前往酒店参加中午的宴席,再进行西式的婚礼。

西式的仪式就和各地差不多了,这我就不多讲了。别外:来宾们不是以红包形式给红包的,而是直接给现金到一位专门负责记账的人手上,负责人将来宾姓名和数目写在嘉宾册上。仪式中敬酒会采取集体敬酒的方式,主持人邀请新人及家人到主席台,共同举杯欢庆,表示对来宾的致谢。

广西桂林婚俗:本人有幸去过广西桂林、贺州一带主持过婚礼,也见到了桂林地区龙胜龙脊一带的壮族的婚礼,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背新娘由一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姑娘的父亲来担任,新娘到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为她架的“新桥“下入洞房,然后“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已无后路永远落夫家,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次日回门。

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对歌,连唱3夜,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有了意中人。夜婚,也叫“火把婚”,婚期在晚间。由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取。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倍娘陪送,一路以歌声相伴,新人入洞房后仍以对歌为主直到天明。

侗族婚俗 两头黑迎亲-侗族习俗,迎娶新娘,不备花轿,只派引路郎和押礼公挑着礼物前往,入暮到大约半夜时分,才将新娘接到男家。迎亲礼物也简单,一般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肴。

桂林市里的酒店婚宴,与各地没什么差异,只是在仪式流程中,会有二次进场,就是婚礼进行到15分钟左右,司仪会让新人退场,新娘去换旗袍,这个时间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来宾先吃点饭菜,新人换好衣服再上台,进行其它的仪式,也会每桌敬酒,以示感谢来宾!

湖南结婚习俗

在我们湖南老家,如在酒店摆酒宴就和各地差不多,有西式、中式、中西式结合等。如是传统的婚礼却与各地有所不同。

周礼有“三媒六证”,湘南的婚姻古风存焉,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农村在20年前的风俗可以窥见古代习俗,小时候如姑姑们或姨结婚,可高兴了,会有许多程序的,很讲究的。现在的婚礼就简化了许多,也没那复杂酒可摆,有直接上岗

了,提亲就可结婚了,的酒也不摆了,拿证就了、有的人连证都不拿也直接上车了。

一、说媒,这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即使是自由恋爱,也的在婚前挂靠个媒人做挡箭牌。

二、筛茶。男的第一次到女的家里,女的如果觉得男的不错,给端一杯茶,男的给一红包。对上眼了,有戏。

三、过庚。男女双方交换生庚八字,请先生算命能否相配。

四、订婚,结成婚姻。

五、过门:男方一大早抬花轿来女方门(现在是汽车)彩礼必有三牲。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先要“辞堂”,陪新娘到堂屋里拜别娘家的祖宗牌位,谢谢娘家的养育之恩。出堂屋门时,必有新娘兄弟在门前阻挡,不愿意姐姐远去。新郎只有红包开路))

六、上轿(或车)必有女方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轿,双脚不沾地,害怕把娘家的运气沾走。娘家村里的众人送新娘出村门,新郎封红包买糖感谢。

七、到婆家,停轿。首先念煞。由德高望重之人围着花轿念念有词,将一公鸡当场宰掉,以阻挡娘家带来的晦气。然后有德高望重之中年妇女(必须子女都有)搀扶新娘出轿,跨火盆,新郎射箭。(此节可有专文论述)

当天宴请宾客时,陪姐姐来的弟弟,哪怕是毛孩子,必坐上席,这是对娘家的尊重。

八,入洞房闹洞房,唱拜堂歌,可有专文论述之。

九、回门。第二天若无别的的变故(过去要求新娘是处女),送亲的弟弟陪姐夫、姐姐回娘家,至此婚姻大事完毕。

第2篇:福州婚俗

订婚仪式:

男方下聘礼: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 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或10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喜庆十色(喜糖5斤2包、2个大猪腿、2只大鱼、2头目鱼干、线面5斤2包(线面要用大红纸包好)、红蛋若干、苹果或桔子若干、红酒2瓶、10只脚脚健全的煮熟后变红的2只大螃蠏{意为十全十美}、一对活鸡{要用三尺三的红绳将两只鸡的脚绑在一起的,得打活结哦。男方回去的时候要把母鸡带回去,这时候母鸡的两只脚用那根红绳绑好。)黄金若干(注意:不一定要订婚时送,黄金何时送双方可以协商) 以上这些东西都要用红纸外包装,或者在送的东西上放上四方的小红纸。

女方回礼:可备一只母鸡,以便与男方订婚送来的母鸡交换下,让男方带回一对鸡(包括对方原来送来的那只公鸡也返还)回去。有的女方家里不事先备母鸡,只是把男方送来的母鸡留下,让男方只带回公鸡去。须回送:新郎内衣一套、新郎西装一套、新郎衬衫一件。新郎男袜一双(不能是白色的袜子)、金戒指一个。其中的“袜金裤”,寓意新郎以后发展为:“活金库”。

至于女方要回送多少礼金给男方,可以在订婚仪式时当场返送,也可以在结婚时,当嫁妆给新娘。

(备注:上方所说,订婚时男方所送“喜庆十色”,女方可将十色中所有的一半返给男方带回。不过,这“喜庆十色”,也是可以商量的,现在许多人都没有送十色,只是随便意思地送点。)

女方置办嫁妆:

一、办些新家需要的电器:根据各人情况,按需办理。如女方有条件,现流行置办“轿车一部”。

二、红皮箱:(个数一般2个,取好事成双之意). 皮箱里装些常用衣物及女方父母办给女儿嫁妆物。

三、红伞: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上车,下车,露天.这把伞要求要崭新的而且没有商标, 颜色红色和粉红均可.这也是旧时讨吉利的说法,比如挡灾,辟邪。

四、红塑料桶1个:需用3尺3的红布(男方提供)包裹. (意为新娘马桶,桶内要放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

五、喜娃:一男一女娃娃一对,讨吉利的说法,多子多福之意。(最好是女方朋友送的,千万不可是新娘本人去买的)。

六、儿童澡盆1个,红色化妆箱1个,镜子一面,红毛巾2条,红牙杯一对,牙刷2把,2把角梳,红脸盆2个。

七、塑料花和花瓶(男方提供);塑料花白色百合花和红色玫瑰花2种颜色各九朵,代表男生和女生,也寓意百年好合和富贵荣华。

接亲:

结婚第一天,男方家要准备两辆以上装饰好的婚车来女方家接新娘与嫁妆,也叫接亲。当新郎的婚车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放鞭炮,放完后新郎方可进入女方家。新郎还要带上新娘手捧花与上等香烟来新娘家。见到新娘时,把手捧花给新娘拿着。同时,把香烟大方地分给女方家人抽。新人在女方家里,拜见完祖先后,要吃太平面(注意:太平面的汤料必须是鸡。而且新娘要吃得慢点,最好不要比新郎吃得快)。新人吃完太平面后,带上嫁妆准备出嫁。在新人出门前,新娘家还要放鞭炮,放完后新人才可出新娘家门。新娘迈出女方家后,千万不可回头,要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即使是忘带了东西,也不能回头,要叫别人去拿。新人从迈出家门一直到上车前,新娘接出门的时候伴娘要为新娘打伞,车门则有伴娘负责开。当婚车启动准备开走时,女方家人还要再放一次鞭炮。福州女儿出嫁,一定要在上午12点到男方家,一般新娘上午9到10点前就出发接亲了。

吃太平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太平面里还有两个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颗留一颗,意思为大家一起平安。

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见长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

酒店设酒宴:

差不多5点新人们就要到酒店迎宾客了,最后就是酒店常见的礼仪了。新人的亲戚朋友就聚在一起喝喜酒,吃喜宴。结婚时在酒店里的仪式可请婚庆公司进行安排。在酒桌上见过与自己同辈的亲戚,那时候也还是可以拿红包的。

回门:

按福州习俗,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至此,整个结婚仪式算是结束了。那我们可爱的新娘,新郎们,就可以带上你们的旅行箱渡蜜月去咯~~

第3篇:天门婚俗

我的家乡是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的天门市,地理位置优越,上通荆沙,下接武汉, 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历史悠久的天门市,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三乡宝地,而且在民俗艺术方面也远近闻名。这次我要介绍的是家乡的婚俗。

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及之前听长辈们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家乡较早以前的婚俗情况。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订婚手续,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门当户对”,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仪婚“下聘礼”,先派媒人往来沟通问讯撮合,男方同意后,即报知女家,令其开具庚贴,详载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首饰、礼品或者酒肉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以后每逢五端午腊月都要送礼。结婚以前,男方备衣服、首饰、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俗称“要人”。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于前一日杀猪,备办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写请贴、接客,婚日设宴招待来客,同时亲友送礼钱(用红纸包),表示贺喜,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称“上头”。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富者高达

五、六十抬,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迎娶时,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彩旗红灯,声乐前导,锣鼓随行,鞭炮齐鸣,富者有花轿、官轿或大船,一般贫民用小船,小车接待,礼节甚简,娶亲的人走后,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备迎亲。迎亲的人到女家后,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亲友贺鞭,锣鼓喧天,一路上声乐不停,新娘花轿至男家,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进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后,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舆饭。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俗称“三天不认大小”。第二天,请九童女赔新娘,餐上六碗菜后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纸入厨房把司参。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谢亲友以表示对亲友的尊敬,亲友“打发”钱财。女讲三从四德,男讲三纲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后周月新婿备礼物与新娘归宁,俗称“回门”,以上是旧式婚礼之概。旧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办婚姻,有的指腹为婚,强迫成亲;甚至有买卖婚姻,抢亲,换亲,近亲结婚等。早婚极为普遍,有十二三岁就结婚的“小婿”,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少数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风俗与潜江、沔阳(仙桃)一带流行的大同小异。

民国时期,婚嫁之事有所改变,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头顶罗妙,身穿旗袍,其它礼节一律照旧式礼结婚。

新中国建立后,结婚举行新式婚礼,实行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1951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父母不得干涉儿女的婚事,许多男女青年举行新式婚礼,定期不收彩礼,结婚不办酒席,不铺张浪费,结婚由二人互相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规定的年龄,持单位介绍信,到(区、社)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取得法律的保护。

结婚择双日或重大节日举行婚礼,广发喜糖喜烟,并宴请亲友参加婚礼,婚礼朴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称为“旅游结婚”,“拜允”、“回庚”、“接彩礼”等旧的一套基本废除,但“订婚”、“回门”、“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数人婚礼上墨守成规,定婚收礼,结婚讲排场,有少数的女方在金钱、家具上提出许多过高的无礼要求。老百姓说:“结婚讲排场,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饼干;70年代“三转一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90年代全自动洗衣机、数码彩电、音响、三金(项链、耳环、戒指)、楼房。

最近几年,婚事流程基本没变。仍然是要经过喝媒酒,定亲事,讲彩礼,送彩礼等,婚后第二天还要“回门”,接下来将近一个月亲戚朋友还要纷纷办酒迎接新娘到家做客。不过,有些庆祝项目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办婚事当天请一支乐队来增加喜庆。这样,亲戚们都会给新人点歌表达祝愿,而且不仅仅是乐队的歌手在台上唱,很多小孩或是年轻的孩子们也会上台唱两首,享受那种歌星的味道,当然最重要的是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男家这边一大早就会给“叔”字辈的亲戚画花脸,“化妆师”是那些在厨房做饭的侄媳妇们,她们端来红、黑墨水,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脸上涂抹,画完妆就穿上租来的戏子衣、帽,等着做“扒灰佬”背新媳妇了。婆婆则要挂两个醋瓶,拿把破扇子。女家这边则早早地将嫁妆拿出来摆在门口,摆长长的一条,大道热水器电视机等家电,小到梳子筷子。而且现在还添了一样,就是将存折也摆出来,一般是一万到五万不等。中午宴席的时候,新郎这桌全是童男,新娘这桌全是圣女,而且入席前必须排好位置,转一圈后刚好新人在上座中央,等放完鞭炮后才能入座。席间,有很多讲究的地方。菜的摆放要按麻将里的饼筒摆,必须三次斟满酒才能开始喝,而且中途不准离席,甚至不能站起来。而且其中第五婉菜是一条整的红鱼,这道菜一般不会吃,因为怕不小心把鱼给折断了,那样寓意不吉利。宴席结束后,新娘就会坐在床边等着,这时候会有很多亲戚来送礼钱。而男家那边则带着迎亲队伍,开着彩车,载着大袋大袋的鞭炮,风风火火过来了。在新郎进门前必须先给了前一天说好的聘礼,然后进新娘的门。当然,往往这个时候,新郎都会受到一番恶作剧。新娘的好朋友或是她的姊妹都会想写小把戏考验一下新郎,当然不是存心捉弄,这只会更加增加喜庆而已。等嫁妆都装上车后,新娘就要准备启程了。走之前,要在祖宗神前上香,要喊爸妈,这个时候,往往会恶的新娘哭的泪人一个。女家这边讲新娘送上车后就返回了,而男方那边则早早在村头等候着。听说新娘没经过一个桥的时候都要扔硬币,是为后代积德,所以之前还要准备好弄清哪些地方会有桥。等彩车一到村头,背新媳妇的叔叔伯伯,还有看热闹的人就围过来了。扒灰佬轮番上阵,婆婆则在后面挥舞着破扇子,两个醋瓶碰的咚咚咚响,好不热闹。迎娶回去后,就准备结婚典礼,之后的茶钱环节以及闹洞房活动跟前些年变化不怎么大,只是越闹越热闹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是天门的婚俗,这种雅俗共赏的习俗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不断地随着人们需要作出相应改进,难能可贵,算是中国民俗艺术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祝愿乡亲们能在热闹的婚俗中结成一段段美好的姻缘,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4篇:婚俗

龙岩古老的婚俗,礼节十分讲究。

提亲:不管男女双方认识不认识,都先由男方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有意,就托亲人到男家“游家风”,观察男方长相及家境情况。有的先由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与女方相见认识,男女双方及家长都认可,就由女方把生相及出生日子用红纸写好送男方,男方把女方送来的红纸藏入米缸,逾三天后双方未出不吉利之事,即请算命先生占卜,男女可和合否,如无相尅对冲,即可订婚。

订婚:男方要送订婚饼和聘金给女方,送多少双方商议,有的要带九,表示婚姻爱情长久。男方送订婚饼及聘金到女方家后,女家要开大门,放鞭炮迎接,收下彩礼后,岳母要煮"粉肉蛋"请女婿吃,表示欢迎,女方要回赠花生给男方,后男女双方向亲戚朋友分送花生和订婚饼,以告知此婚事已定。女方向亲友送订婚饼后,亲戚要送布料给女方作嫁妆,朋友送红包。接着,男方请人择良辰吉日用红纸写好,加一包“盐米”,把婚期告知女方,俗称“庚贴”,又称“送日子”。此后,男方备办婚事,女方备办嫁妆。

结婚:在结婚前一天,新郎及朋友到女方家搬接嫁妆。此前,男方购买的结婚用品,先送到女方家,也作为嫁妆以显耀女方嫁妆的丰厚。结婚这天,新娘房门前挂喜庆联,把嫁妆全部摆出,点燃长明灯,并请一位年高的女性亲人守新房,亲人与新娘新郎对冲者,不得进入新娘房内。大厅布置很堂皇,张灯结彩,正中悬挂双喜金字,两旁按亲疏辈份挂亲友赠送的贺轴,男方母舅贺轴应挂首位。新娘出门,旧习要请一位老练的老妈子陪新娘,向新娘授教婚礼的风俗,井挑一对小灯笼到新郎家,现在陪新娘不请老妈子,而是女方的女朋友。有的山村新娘出门还得新郎去背出大门。迎新娘旧时是坐轿,现在是乘汽车过去。有的地方新娘出门后,女方要办“出阁”喜宴,宴请亲朋好友,现在是女方发帖,邀请亲友到男方家参加婚宴。新娘到男方家叫“入门”,进门时要走大门,公婆及兄弟要回避,不得迎面相遇。接着在大厅举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交拜。婚礼毕,新郎新娘进入新娘房,后新娘在老妈子陪同下,去见识亲友,泼新娘茶,喝过新娘茶的亲友,要送红包给新娘。此时,请小舅子将女方送来的一对小鸡,从鸡笼里抓出一只,如是雄性,预兆新娘首胎生男婴。中午举办婚宴,宴请亲友。婚宴座位有严格规矩,先得请新郎的母舅入座,坐大厅首位,俗话叫“厅头”,厅头桌由新郎陪坐。开席时,厅头桌没有举杯动筷,客桌不敢开宴,现在这规矩慢慢的消退了。席前席后都要放鞭炮,席前放炮后,晚来客人就不敢进去赴宴;席后放过炮,客人一定要离席。龙岩酒菜的地方特色,一定要有烊鱼、什锦。酒席接近尾声,有一道“姜鸡”,是主婚人与新郎向客人敬酒菜。一般情况一餐婚宴要吃两三个钟头。

闹洞房,俗称“彩新娘”。晚上亲朋好友成群结队,打着锣鼓到新郎家,进入新娘房,致词祝贺,如“足踏新娘房,金鸡对凤凰”、“新娘色色新,明年添新丁”,此时新娘向大家“敬茶”,杯内放入冰糖、蜜饯等。然后到大厅,进行“彩新娘”,由宾客派人主持,要求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唱山歌,喝交杯酒,新娘向新郎点烟等,一直闹到深夜才散。当新郎新娘就寝后,有的躲在窗外偷听新娘语,用小竹竿从窗口插到床前,把蚊帐挑起,称“挑帐眉”。

婚后第二天,新郎带礼品陪新娘做客,拜访岳父、岳母及兄弟亲人,女方父母备酒席,宴请新女婿及亲戚朋友,双方互送“彩头”,新郎新娘返回时,丈母娘要送甘蔗、芥菜二棵,表示新婚夫妻爱情甜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新娘的兄弟姐妹要到屋前送行,新郎发给红包。有的地方接连

二、三天回娘家。

第5篇:婚俗

枣庄婚俗研究

说亲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来往于两家之间介绍情况,美言撮合。双方认可后,便由男方出面,正式请媒人前往女方商定议亲事宜。女家则在对方门第高低、品貌、彩礼是否丰厚等方面进行抉择。女方向男方求亲,则称倒提媒。

说亲的基本条件,一般为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兼及属相相合,品貌、年龄般配,同时讲究同姓不婚,骨血不能倒流等。通常在婚前一年就议定,但也有指腹为婚、娃娃亲和童养媳等过早议婚的现象。此外,在说亲中还有换亲、转亲等形式,即一家男女与另一家男女互换成亲,或者三家男女轮转结为夫妻,以各方都不收彩礼为条件。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婚姻法》公布之后,青岛地区的青年男女大都婚姻自主。特别是在市区及城镇中,男女青年在学习工作中建立感情后,经介绍人象征性地“引线”,自由恋爱,父母同意,自主定婚。另外,80年代在青岛市区兴起的婚姻介绍所,为许多择偶者,特别是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发挥了相应的媒体作用。

定婚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通常也将“定婚”称为“定亲”、“传启”。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传小启”,也称作“换帖”、“下媒柬”,是双方初定婚约的一种书面形式。这时男家要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帖式主要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以及“敬求金诺”、“恭候金诺”之求亲的字样。女家接到“传启”后,即写“允启”,主要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双方的换帖都以家长的名义,落款不出现子女的名字。此时男方还要给女方一点衣物,因为传小启后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所以男方送的礼物叫作“红定”。

“传大启”,也称作“传柬”、“换大帖”、“龙凤帖”等,是正式签定婚约的一种形式。“传大启”(下媒柬),男方要送“定亲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银元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穷人则口头允诺,无礼相送。

大启是正式婚书,相当于建国后的结婚证书。两家传过大启之后,表明婚约达成,已成姻眷,可以互通庆吊,互送礼品。青岛地区有些地方不分传大启和传小启,双方通启和允启只有一次就定下亲来。有的甚至不用婚启,只凭口头一诺,即可决定姻亲。建国后,在青岛市区及所属各地仍有“定亲”习俗。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过妆铺房 建国前,临近婚期时,男方要向女家送催妆礼,或称“下催妆”。女家收到催妆帖后,要发喜钱,款待媒人和送礼人,将送来的礼品留下一部分,其余退回。

在催妆的第二天,女家便要送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即两条褥子、两条被子)、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之家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的生活用品。富家必送一对“长命灯”。

“铺房”,主要是安床和铺床。讲究床的安置方位及其走向。床都紧靠东墙或西墙,因为这两边称为屋山墙,靠墙便有靠山。铺床一般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由儿女双全的婶子和嫂子来铺床叠被。习惯在床上放些枣、花生和栗子,或者让小男孩在上面打个滚,以求早生贵子。建国初期,此俗在农村民间仍有少数沿袭者。

迎娶 男方称为“娶媳妇”、“将媳妇”,女方称“出门子”、“出阁”、“出嫁”。建国前,青岛地区农村男方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给族内或村里的长辈行礼。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有的在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莱西一带在婚礼前一天晚上,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定,让轿夫抬着走十几步,然后再下来,意在“压压”轿子。

婚礼这天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番,接着去“鼓洞房”,稍事休息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大家各司其职。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的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轿内还要放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还要“开脸”和“上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有的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另外还带上小手帕、头花之类的东西,以备路遇其他迎亲者因躲避不及,而互相赠送,以免喜气冲撞。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子。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人扶持,俗称“把轿竿”。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清末称结婚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功名者官服戴冠,就是县官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建国后在青岛地区迎娶之旧俗已绝。

拜堂合卺 建国前,青岛地区农村娶亲的花轿一到男家便由两个妇女为新娘掀开轿帘,新娘自从在娘家穿上鞋上轿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因此,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即古代的“传席”、“传世”、“传代”之意。新娘头盖蒙头红,由两个妇女搀着,在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麸子、栗子、红枣、花生等。

新娘被搀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新娘新郎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口令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洞房”(“亲房”)。

新娘上炕坐好后,婆婆便把煮好了的饺子或宽心面端给新娘吃。吃过后新娘便按确定的“福神”所在的方位,盘腿端坐,谓之“坐福”、“坐帐”。坐帐要坐三天,后来改为一天,或象征性的坐一下午。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向新娘要糖果嬉闹一番,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酒宴招待宾朋。

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欢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接下来吃“长寿面”或“宽心面”。建国后,青岛地区农村结婚已废“坐福”、“坐帐”之举,但仍喝“交杯酒”、吃“宽心面”等,市区亦然。

另外,建国前,青岛地区还有“服内”成亲者,这是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按礼俗规定,身戴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服者不能举行婚礼,有的人家婚期临近,忽遭丧事,婚期又来不及改变,只好“服内”成亲。这时婚礼一切从简,一般是用轿把新娘娶来后,即脱下婚服,换上丧服守孝。有的女方为父母戴孝,男方将轿抬至女方家坟地,等下葬后,待葬事处理完新娘脱去孝服,换上婚服,娶回男家,谓之“乘凶纳妇”,据说这样吉祥。建国后,青岛市区结婚之日如遇丧事,多改婚期,长者达一年。

回门 建国前,青岛市区和农村均有新郎新娘结婚后回门的习俗。回门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度为第二日,新郎、新娘同到女家认亲,第三日回男家,第六日由新娘的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九日男方搬新娘回家。名曰“叫

二、还

三、住九”。崂山、即墨则是次日女家送食盒看女,三日新娘拜公婆及姑伯叔并祭祖,长辈赠给磕头钱,四日新郎偕新娘与弟往女家拜岳父母,当日返回,叫做“望四日”。新娘回婆家带“上炕礼”(花生、点心、鸡蛋、包子等)赠送公婆、姑嫂、伯叔。建国后,青岛市区虽有新婚后新郎、新娘同去女方娘家之俗,但多在婚后第三日。

特殊婚嫁 招赘婚,俗称“倒插门”,或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男到女家从妻居的婚姻形式。建国前,青岛市内和农村均有此种婚俗。一个家庭若无儿子,便要想方设法招赘女婿入门,以继承家产,传衍子嗣,养老送终。招赘的婚礼与一般婚礼基本相同,只是一切都在女家举办。建国前,入赘者多受歧视,不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下,而且还要从妻改换姓氏。直到三代之后才能复姓归宗。因此,入赘者多为穷苦多子无力娶妻人家的儿子,或者迫于财势,不得不入赘的人。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推行,青岛市内和农村招赘婚观念逐步改变,男到女家的婚姻形式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公认,上门女婿同所有家庭成员享有同等待遇。

寡妇改嫁和妇女离婚再嫁,在建国前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下,不仅妇女顾虑重重,而且还要受到来自婆家、娘家和社会舆论的重重阻挠,但在青岛市区却有许多妇女冲破种种束缚,择婿再嫁。尽管如此,建国前,大部分寡妇改嫁,几乎没有什么婚礼可言,一般不能坐轿,多由男方于夜间用车或驴载之而去,夫妻悄悄吃喜面即成。建国后,改嫁已属于正常的婚姻关系,并受到法律保护。

第6篇:天津婚俗

·贴喜字

男方是囍,女方是喜。分别要贴在楼道口、自家门口和酒店门口。小喜字贴在小家的电器、家具等物品上,没有特别规定,就是喜气。

·戴喜字

男方和女方的女性亲属朋友都要头戴喜字,男方家是囍,女方家是喜。

·吃喜面

结婚当天中午,男方女方家都要吃喜面。

·接亲队

来单走双。就是说,来接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走的时候加上新娘就是双数。

一般接亲的人可以是新郎那边的姐姐、朋友或小辈儿女性,新郞也可以亲自来接。

·吃喜糖

新娘出门的时候,妈妈要剥一颗糖给新娘吃,新娘要说:“妈,我走了~”„„最好不哭,结婚是件开心的事儿哈,而且弄坏了妆好麻烦的~平时孝顺点儿就行了!

·送亲队

姑不接姨不送是首先要知道滴,就是你的姑姑和姨辈儿的长辈绝对不能送。新娘的父母也不要跟车队一起走,要最后再走。

跟着婚车一起的是:新娘子+新郞(可选)+伴娘+接亲+跟妆(可选)+新娘家的送亲队(哥哥姐姐等同辈或侄子侄女等小辈可以)。

·婚车

婚车必须是双数,吉利。

·路线

接新娘前和去酒店前走的路线不能一样,要走不一样的路,这叫不走“回头路”。

·开门

如果新娘先去婆家再去酒店,那么,婆婆家门要关着,新娘子在外面叫一声音:妈,开门!婆婆从里面答应,然后开门迎接。

上一篇:安全生产执法文书范本下一篇:班干部竞选稿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