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什么而学习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为了什么而学习

设计学习:为了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学习者

摘 要: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学习者,义务教育部编教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很好的载体,其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种课型以“阅读方法”有机相连,可以理解为“教读课教方法—自读课试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教材的这个编排可以纠正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课文”之偏,而随文而教的方法实际就是策略学习。从“教课文”到“教策略”的转变,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学习。

关键词:部编教材;策略教学;学习设计

一、从“教课文”到“教策略”是解决当前语文教学问题的正确途径

阅读课到底是教课文还是教方法?这一直以来都是个问题,叶老的“语文无非是个例子”被反复引用就是一个证明。“教课文”的积弊,概括来说就是“深、细、短、微、碎、窄”:主题深挖;字里行间细嚼;千字短文;文无类别,法无体系;课堂在碎问碎答的链条中线性前行;关在教科书里学语文,既不阅读也不与社会生活勾连。这些积弊造成的结果就是,语文教学练习化倾向明显,学生不会真正地阅读。

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部编教材”)着力构建的“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用阅读方法的训练贯穿其间,对纠正“教课文”的偏颇可谓对症下药。在201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活动中,笔者指导的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同一单元的教读课《伟大的悲剧》和自读课《带上她的眼睛》(详见本期《我这样教〈伟大的悲剧〉》《自读课:内用方法策略,外显内隐思维——以〈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为例》两文),我们用三句话阐述两节课的定位:通过《伟大的悲剧》的学习,掌握浏览这一阅读方法;试用浏览的阅读方法,学习《带上她的眼睛》;独立设计一份浏览检测单,根据检测单独立阅读课文后推荐的三篇文章。三句话清晰地揭示出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者的关系:教读课学方法—自读课试方法—课外阅读用方法。

部编教材对方法与知识的教学强调“随文而教”,即方法的掌握不离开运用方法的具体情境,因此,这里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策略”。目前对阅读策略有多种定义,比如“阅读策略是指读者有意识地根据阅读任务、目标以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灵活选用的促进有效理解的计划,如规则、方法和技巧”,“阅读策略是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等等。综览当前对阅读策略的阐述可以发现,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简单地说策略是对方法的条件化运用。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介绍,其组织的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明显呈正相关,且低兴趣、高策略学生的阅读成绩要高于高兴趣、低策略学生的阅读成绩,这和国外近年来对阅读策略的实证研究结论一致。因此,掌握阅读策略成为学生学会阅读的标志。变“教课文”为“教策略”,才能回归“用教科书教”的教材定位,从而解决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

二、根据阅读情境,灵活选用合适的阅读策略进行教学

就目前对阅读策略的研究来看,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和冠名,没有定论。部编教材所用的是精读、跳读、浏览等侧重阅读方式的分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阅读策略所适用的情境,不必纠结阅读策略的分类与名称。我们设计的《伟大的悲剧》《带上她的眼睛》这两节课,除了浏览,还有不少阅读策略的教学。以下是相关策略的描述及其在两节课中的运用。[1]

1.监控策略

【策略描述】阅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整,既意识到自己的阅读状態,又及时对问题作出正确反应。包括读前确定策略,读中执行与调整策略,读后反思与评价。

【课中运用】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监控策略,典型的如:①带着学习任务阅读课文,读完后进行检测;②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与方法;③根据所学,自己设计一份浏览的检测单,设计好后再根据检测单去浏览课外文章。

2.推理策略

【策略描述】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以及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包括连接推理(通过推理把文章信息联系成整体意象)和阐释推理(通过推理把文章没有明说的内容阐释清楚)。

【课中运用】推理与预测经常结合使用,如浏览课文时,要求一边快速地捕捉信息一边推测内容和主题,并根据新捕获的信息不断修正原有的推测,从而把文章的信息连接成整体意象,得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3.提问质疑策略

【策略描述】提问策略一般是指阅读者通过自问自答来检测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问题包括直接来自文中、隐含在文中以及不限于文中的。质疑策略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同化加工,原有认知图式与新信息必然有冲突,要么新信息修改原有认知,要么原有认知批判新信息。

【课中运用】①如学生运用支架性问题(谁,想干什么,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复述课文;②对两篇课文的观点以及重要语句提出质疑,并让学生先后用肯定和否定两种立场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将顺应与同化的认知过程做充分,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4.预测策略

【策略描述】依据最初信息激活原有知识—预测—阅读材料—验证修正。

【课中运用】在浏览时与推理策略结合使用,形成对主题的初步认识。

5. 概括(复述)策略

【策略描述】用自己的语言简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或主旨。包括抽象概括、归纳概括、总结概括。复述实际上是阅读者理解后内化的过程。

【课中运用】①两节课都要求简要复述文章内容;②概括文章主题;③用简要的语言填写鱼骨图的信息;④总结把握主题的规律。

6.筛选策略

【策略描述】辨析、选择、提取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内容与重要观点。学习从选择性注意开始。

【课中运用】①根据文章结构的特殊位置辨别重要信息;②通过识别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判断重要信息;③能根据重要性判断人物语言的特殊意义;④提取关键词句验证主题。

7.图表策略

【策略描述】运用图或表,抽象出文章要素并表明要素间的关系。

【课中运用】①用思维导图把握主题;②用鱼骨图梳理文章线索;③制作浏览检测单。

这些策略用于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强调其作用,但从性质上考证,它们并不属于同一类。比如监控策略,是关于如何运用策略的策略,也被称为元策略。此外,推理策略以及预测策略中提到的“激活原有知识”,也都是元策略。适用于文本理解的策略,常用的还有:连接策略,即连接同类文本、作家风格、作品背景等;故事结构策略,故事的结构与文本的主题具有关联性,把握结构可以帮助解读主题;比尔斯与普劳布斯特的“路标式细读”策略;等等。对此,教师可以灵活选用。

三、有效的策略教学应掌握的原则

一是策略教学要灵活运用,交叉训练。在实际阅读中策略往往是组合运用的,而在教学状态下,策略是逐个教授的,这好比游泳,实战总是整套动作,但是训练时要分解动作要领并反复练习。因此,教学时要在真实的阅读中有重点地交叉训练每个阅读策略。我们的两节课中,涉及的策略很多,但重点要教的是浏览时快速掌握内容和主题的策略。

二是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策略学习。阅读策略在使用时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擅长或偏好的策略会有所不同,丰富的策略学习能为学习者形成自己的策略提供选择;阅读策略就好比是我们应对事务的工具箱,遇到什么情况使用什么工具,只有工具箱里储备丰富才能从容不迫,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題。所以教师所教策略应尽可能丰富多样。

三是重视元策略的形成。元策略是关于如何运用策略的策略,在几乎所有的阅读行为中发挥作用,直接影响策略教学的效果。比如监控策略,从阅读前的评估、计划,到阅读中的实施、自审,以及发现问题时对计划的调整等,监控策略全程工作。成熟的阅读者是阅读的自我管理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阅读状态并能积极应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他的阅读行为是自觉的,不是自发的,也不是机械的、自动化的。在策略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状态,做到自知自觉。计划书、学习单、有声思维等方式是外显思维的常用手段,思维外显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前提。比如在前述两个课例中,我们不断强化学生对浏览的知识、步骤、用法的认知,还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节课所学的策略,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仅做,还要知道自己在做、怎么做、为什么做。

四是教师要善于分解策略的思维动作。在指导教师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优秀的教师也可能对自己如何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无所知,这个现象就好比车开得好不一定能成为教练一样。作为教练,教师不仅要自己会阅读,还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阅读的,并能分解阅读时的思维动作用于指导学生。就以我们这两节课要教的“浏览”为例,教材中关于浏览的表述是一句话:“一目十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我们发现学生对此不得要领:“扫视”如何区别于摄像?“提取的信息”如何转变为意义?于是,我们将浏览的思维动作进行分解:首先是不指读、不出声、不转头,只通过眼球的迅速转动捕捉信息;其次,特别关注标题、作者、开头、结尾、段首、段尾等关键位置,以及注释、旁批、课后习题等相关文本;最后,根据捕获的信息推测内容和主题,并根据新捕获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推测。经过分解指导,学生明确了浏览的身体动作、注意了投射点、信息处理等具体要求,浏览的效果明显提高。分解思维动作的好处是,教师的指导有的放矢,学生的练习有章可循,尤其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能力迁移。

五是教师要示范策略的运用过程。教师示范是极为有效的策略教学法,一般的程序是:完全教师示范—师生共同运用—学生独立使用。具体过程可以分六个步骤:

①明确告知要学习的策略,并对策略作适当的解释;

②教师用策略阅读第一则材料,用有声思维等手段将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

③师生共同阅读第二则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使用策略;

④学生使用策略独立阅读第三则材料,教师相机指导;

⑤学生总结学习策略的体会;

⑥学生运用策略阅读其他材料。

这是一个给支架到撤支架的过程,教师示范策略的运用是重要的支架,示范时一定要将条件分析、方法选择等思维活动全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可模仿的经验。

四、策略教学的途径与目的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学习

正如章新其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中所说:“语文知识只是形成语文素养的载体,不能直接转化成语文素养,由‘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活动。”[2]学生只有在策略的使用中才能学会使用策略,脱离具体的情境和阅读的过程,单单讲授方法,学生只能记住方法的名称、定义等一堆无用的概念。所以,策略教学的途径是要基于任务、情境。

同时,教学生阅读策略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独立解决不同情境、不同阅读目的中的阅读任务。也就是说,部编教材的“教读课学方法”“自读课试方法”,都是为了“课外阅读用方法”。

所以无论是为了教策略还是为了用策略,要真正落实部编教材的“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写意图,做到“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教师必须要学会设计学习。就如我们展示的两节课,教了学生浏览,但要娴熟运用这一方法,还需要教师继续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反复练习。相应地,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将一组有关联的新闻编排成专辑,为这个专辑撰写一篇编者按语。

那么,什么是设计学习?教材编写组成员蔡可教授介绍的一个课例可以给我们启发:

教师提供给学生《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春申君列传》《信陵君列传》四篇文言文,要求学生按编年体梳理事件,并考虑“假如你是战国时的一个名士,你愿意做哪一个公子的门客”。

这是典型的设计学习的课例: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四篇文言文),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梳理事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如果说“学习资源”是起点,“学习任务”是终点,那么,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自选的各种学习策略,就是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为这个路径提供支架,进行嵌入式教学。比如,笔者指导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例:提供给七年级的学生一份当代女作家散文代表作目录,要求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后给出一份“当代女作家散文排行榜”。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介入了散文赏析方法的教学,学生在制作榜单时就运用了这些方法。这样的嵌入式学习,帮助七年级学生迅速掌握散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学以致用,是典型的“做中学”。学习资源、学习任务以及必要的过程指导是设计学习的三要素。

对于习惯于“教课文”的教师而言,设计学习有一定挑战。笔者的建议是,从打破课堂精致的“问答链”入手,尝试着把“问答”转化为学习任务。比如《核舟记》的教学,不少教师会在课堂中讨论“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特点”“舟子的神态说明了什么”“舟尾之楫为何是横卧的”等一连串问题。[3]其实这些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学习任务:“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至少找出三处。”用这样的学习任务统领那些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性、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再比如《安塞腰鼓》的教学,不要零敲碎打地分析每个排比、比喻句的作用,而要讓学生探究“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将充沛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从修辞、句式、写作手法以及字音等各种角度进行探究,得出令人惊喜的发现。

与“问答链”相比,学习任务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它具有综合性,包含多个要求;它需要调用高阶思维,并提倡小组合作;它的结果开放,且价值不仅体现在学习结果中,而且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它常常需要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运用学习任务主导的课堂与用“问答链”串起的课堂相比,有这样一些不同: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再被问题牵来牵去却不知自己要被引向哪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围绕一个问题完整地思考并表述,不再想到一点说一点,零零碎碎;学生在评价、探究等高阶思维中享受到主动学习的成就感,不再止步于分析、理解或是接受教师的解读结果。

在《伟大的悲剧》和《带上她的眼睛》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不少学习任务单,用来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自读课,运用任务驱动实现“教师在场而隐身”的效果。

随着课堂“问答链”的打破,课堂形态也将随之变化。在我们的两节课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学具”,比如学习包、卡纸、便利贴、海报、帽子、记号笔、回形针、学习单、学习手册,等等。学生课堂活动也丰富多样:或独立静思做批注,或小组协同画海报,或戴上帽子换位思考,或争相上台展示成果……“教室”终于变为了“学堂”。

设计学习还要打破以45分钟为限安排教学的惯性思维,遵循学习周期自身的规律,科学规划学习任务。

总之,从“教课文”到“教策略”再到设计学习,是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表现,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学习者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光峰.美国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简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5(1):60-61.

[2]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1):12.

[3]郑慧.文学作品教学的预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7):56.

(责任编辑:方龙云)

作者:郑慧

第2篇:为了温暖而盛放

黝黑的皮肤,淳善的目光,朴实的语言,坚实的脚步。走在南疆广袤的田野里,她和普通的农家妇女毫无二致,谁能想到她是一个新疆育种界知名的专家。

2005年以来,她选育出5个陆海三系杂交棉品种和两个彩色棉品种。其中,陆海三系杂交棉——科杂7号、科杂2号分别审定命名为“新杂棉2号”和“新陆中43号”;彩色棉——棕325审定命名为“新彩棉15号”。

“耐不住寂寞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周曙霞的话,诠释了她对成功的理解,也诠释了她成功背后所包含的心血和泪水。

1984年的金秋,周曙霞违背了父母让她去内地上大学的心愿,来到阿拉尔,走进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校园。

1991年9月,她如愿以偿地来到了第一师科研所工作。她参与的三系制种方法程序复杂、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种子成本高、制种效率低,这些因素制约了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她在思考如何简化三系法制种程序,既保证杂交棉种的纯度,而且还能降低成本、提高制种工效。根据多年对棉花三系法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实践,她成功地探索出一套利用三系法进行人工制种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使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产量都得到显著提高,选育出高产、稳定的棉花品种。

1992年,周曙霞被派到海南三明农场去作实验。海南的五六月份,温度可以达到40摄氏度,当地的人都躲避着高温,等晚上再出来干活。可是,为了节约时间,周曙霞白天也不休息,她带着斗笠,拿着毛巾,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四处找人,经常自己站在试验田里捡拾垃圾、清理田地。由于水土不服,她的身上出了一个个米粒大的小红点,痒得钻心。她顾不了这些,一心一意地沉醉在制种里。

2003年,她开始单独尝试着做课题。一般每公顷地配备15人至25人进行杂交授粉,2公顷安排一个监控人员,负责检查杂交授粉质量、有无漏花。如有漏花,应督促杂交授粉人员复查补授粉,确保在有限的杂交授粉期间,集中成铃,提高制种产量。周曙霞一直从早上干到晚上,别人都走了,她还在地里抽查授粉的质量,检查授粉的记号。

第一个课题做成功了。

2006年她与七师农科所经过联合攻关育成了 “新杂棉2号” (新陆中24号)。该品种是我国第一个应用三系配套技术选育的中长绒陆海杂交棉品种,填补了我国陆海中长绒杂交棉品种的空白。“新杂棉2号”稳产性好,品质特优,可直接纺80支纱(细绒棉仅能纺40支纱),是纺织企业生产高档产品的优良棉花品种。其抗逆性强,减少药物防治,使环境不受污染,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及节约费用产生积极的影响;该品种杂交制种简便高效,制种用工少、成本低,解决了杂交棉推广的瓶颈问题,使新疆大面积种植自育杂交棉成为可能。2007年中长绒陆海三系杂交棉新品种“新杂棉2号”选育荣获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使她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要让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到生产中,推广运用到大田中的任务更加重大。2006年以来,她多次深入团场田间地头,为杂交棉制种工作和杂交棉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目前通过隔离区大面积标准化人工高效制种技术研究,已初步建立大面积标准化的杂交棉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技术规程,为师、市自育杂交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杂交棉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4年至2009年,周曙霞承担各种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课题3项,兵团课题3项,师课题3项。科研课题中包括棉花育种、杂交棉制种、杂交棉栽培和杂交棉推广应用等方面。工作量很大,担子重,压力更大。她带领着课题组的同志们精诚团结,共同探讨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每年的科研工作,创造了同行业中领先水平。2006年她与七师农科所经过联合攻关育成的“新杂棉2号” (新陆中24号),在一师示范推广的优质种子,种植面积9250亩,累计推广种植面积9600亩,新增经济效益228.7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市场欢迎。

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近5年来发表论文6篇。2005年至2008年连续5年荣获一师农科所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师、市评为“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2008年被师、市评为第三批科技拔尖人才。2009年被兵团评为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众多的荣誉和赞誉,周曙霞显得很淡然。她说,有的成功道路上布满了惊险与刺激,有的成功道路上平铺着一层平淡与艰辛,而我选择了后者。

作者:龚喜杰

第3篇:为了“学”而设计

永恒的主题:“为了学而设计”

校长/秦智琳

传统的“师本”教育体系下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教师“好教”而设计,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按部就班地教;要么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地灌输式的教学,要么就是老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流程和思路进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事情,自己只不过是“听众或配角”。这样的课堂把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排除在了教育过程之外,“学”让位于“教”,而学生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为了“好教”转变到“好学”上来。要实现“好学”,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杰说的三个问题:(1)你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也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准备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这主要指的是学习的策略和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学生是否到达了那里?也就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的课肯定不是一节好课。

副校长/马海军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教育的手段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先要追问自己,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希望学习者学到什么等;再进行学习者和学习材料的分析,以教学内容定重点,以学生分析定难点;接着制定学习目标,增强教学行为的目的性;然后分解学习任务,合理配置课堂学习资源,任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要具有导向价值,能激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最后要搭建支架、重视评价,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教学督导/田永成

我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设计一定要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点:我要让学生去哪儿?——学习目标的确定与学案的编写

教学督导/王志芳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制定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有序、合理安排,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也就是要解决好“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教学督导/吕子义

那么目标该怎么确定呢?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对于研读教材与内容是必要的,但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为主线的,而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问题,二是习题。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具体为: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哪几个?或者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哪几个具体的知识、方法和规律?一般来讲,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三个左右,不可能太多。把目标融入问题之中,这样做,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达成了。

校长/秦智琳

目标的确定要删繁就简、直击主题,把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明确写出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理解和记忆什么知识点,掌握什么方法,总结什么规律。一个好的目标,至少给学生传递如下信息:1.学什么——学习的内容。2.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标杆。3.怎么学——学习的方法。4.已经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现状。因为我们的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学的,不一定要标注“知识与能力”,要把对于知识的探究转化为问题的解决,把能力的形成落实在专题化的训练上;也不一定标注“过程与方法”,要把“过程与方法”融汇在课堂的活动之中;更没有必要明确标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蕴含在我们所设置的问题与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所透出的气息中。

督导主任/张永宽

学案的核心是什么?我以为,学案的核心是知识学习、思维引领和能力培养。学案导学应该坚持这样的理念:在学习的动力源泉方面,坚持以学为本;在课堂时间支配方面,坚持以学为主;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方面,坚持以学为标;在教学起点方面,坚持从学出发。我们过去的所谓的学案其实是教案和训练卷的翻版,对于教案,它包含“教学活动”这一内容是正常的;对于学案,写入“教学活动”则不必要甚至是多余。就学案来说,“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心中的一条暗线。除了有课前的预设之外,教师还应该相机行事而生成。

副校长/马海军

根据我们的实验,认为“问题引领”是学案的一种最好的实现形式,在教学设计与学案编写时,我们要考虑的是要解决每一个问题(或某一知识点、某一方法与规律),我们需要设置一个问题组。只要解决这一组问题,就能突破这一个知识点、提炼出相关方法、总结出相应规律。所以,有效的学案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问题”。以问题的方式引领思维,以简洁而有规律的问题呈现,为课堂学习勾勒出简单明了的学习路线图,进而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教学督导/田永成

我们过去的教学是“线型结构”,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线型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思维混乱,认识肤浅。一组组有明确目标组团呈现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使课堂由“线型结构”转化为“板块结构”,避免零问碎答导致的认识肤浅与线索紊乱。“为学而设计”的“过程设计”与“过程实施”,使得“过程”更具针对性也更加鲜活。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体会方法、感受规律。

教学督导/王志芳

例题和习题的出现,必须服从于教学主旨。也就是说,出示例题,必须清楚自己要说明的主旨;出示习题,必须清楚要练习的目的。只有设计者明确了主旨,并让呈现的例题与习题服从于主旨,才能摆脱例题与习题的“精神分裂”。

教学设计的重点:我如何让学生去那里?——实现目标的操作策略

副校长/马海军

人类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劳动”,首先是独立学习,然后才是互助合作学习,也就是先“独学”然后才有“对学”。“对学”不是简单的“一帮一”,而是互为资源。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独学时勤于思考、积极主动,不依赖于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对学时要乐于助人,强弱相助,优势互补;在展示时要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敢于发言和质疑,对于不同的意见要敢于讲出来……

数学组长/李凤荣

要进行合作学习(对学与群学),班主任必须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基本人数为四人一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和组织能力等进行均衡考虑。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选出若干名优秀者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然后把优等生和学困生平均分到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师傅(学师)和2名徒弟(学友)组成。课堂上通过师友互助,实现双赢,使学生们在参与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从而使其认知、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指导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时,老师要亮出高标准,设置低台阶。教师不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要“分身有术”。学生群体内的“多机拉动,动车式前进”,让“讲堂”变“学堂”。在实践过程中,师友的搭配要实行动态管理,要结合上课时的默契度和测试时所反映出来的学情进行灵活调整。

英语组长/赵力

“独学”是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现有学习资源,通过感知、选择和归纳进行知识建构。独学是对学和群学的基础。学生自学环节一开始,应注意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或者老师提前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去解决。这一学习过程,体现 “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教师在台下巡视指导和督查,确保每个学生都动脑动笔,重在落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学习体验,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学习惯、能力和速度,学习的内容应有梯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自学要求。

语文教师/李亚仙

“对学”就是结对互助学习,即“兵教兵”,将自己的思路、困惑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同伴进行交流、碰撞,以期达到初步完善思路、解决困惑的目的。师傅一定要让学友独立思考,可以告诉学友方法、解题思路,但不能简单告诉学友答案就了事。学友一定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千万不要有依赖心理。在展示时,必须是师友共同举手,才有资格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师傅必须教会学友。这种“连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友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师傅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乔虹

合作互助式的对学,能让学困生“求助有门”,让学优生“教学相长”。“对学”的过程中学困生得到了有效帮助,同时学优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疑难问题也能得到透彻领悟。

数学教师/韩晓慧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者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可能2人的对学完不成,我们就需要安排4人小组合作学习,即群学。记得最初对合作互助式的学习方式理解不透,合作学习的组织具有随意性,出现了 “形式上围桌坐,效果上难突破”。后来通过不断学习、听课,我才知道了课堂上应先让学生独学,接着对学,然后再群学。独学是对学和群学的先决条件,独学中产生的问题首先通过对学来解决。对于对学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小组研讨交流,直至到班级里去寻求解决。独学是基础,对学是常态,群学是升华。

数学组长/李凤荣

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什么有的班级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就无法坚持,评价机制运行得不好是主要因素。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完善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积极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师友互助的加油站,是对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鞭策,是激励学生进取、满足成就感的舞台。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学生有没有到那里?——学习目标达成度检测

校长/秦智琳

通过每一组问题的解决,是否实现了预设的目标,即突破相应的知识点,归纳出了方法,总结出了规律呢?必须有达成目标检测。通常的习题(组合)考练不分,练习题通常以填空、选择、计算、作图等形式拼接,同一知识点、同一训练点被肢解到不同的位置,没有规律的呈现,加大了学生的认知难度。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专题训练的方式使得同一知识点有序集结、同一训练点梯度按梯度排列。把缺乏主题的“混合训练”转化为主题集中的“专题训练”,减少重复训练,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快速抓住规律,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教师/张麟

考试题的表达方式,通常是“填空、选择、问答、实验、作图、计算题”,如此等等。这些表达方式是显性的,但它考查的知识点却是隐含的。日常训练中,如果也是这样隐含知识点,或是混同知识点,那么学生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他们可能不去思考做这一题目的目的,也难以猜想出题者出题的目的。再进一步地说,在考练不分的日常训练中,有时出题者本人都不清楚自己出题的目的。做到考练分开,避免混同训练,实施专题突破,就要清晰地呈现所训练专题的名称,给专题贴上“标签”。然后,在这个专题之下,可以借用“填空、选择、问答、实验、作图、计算”等诸多形式。按照这样的设计理念,要注意的是形式服从于目的,而不是用形式掩盖目的。

英语教师/赵力

在专题突破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已经做到了什么程度、差距有多大。这样,给训练的题目以“归属感”,师生才不至于担心做题数量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有成功的感受,才能在成功的状态下繁衍成功,才能发现“成功是成功之母”。在激发兴趣的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做到的,是在每一科、每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以专题突破的方式推动他们学习的成功。

收获与体会:微课题解决大问题

语文教师/李亚仙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研究不是那么的深奥,是实实在在的,虚而不空!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只要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具有积极意义。

“学习设计”让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思考和理解问题,组织课堂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习设计”如春雨润物,培育着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引领着二中人在新的一年实现新的跨越。

校长/秦智琳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觉得重点培养了老师的三种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其中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更不可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好教师。

作者:秦智琳

第4篇:为了什么而学习(精选)

为了什么而学习

参加第一届“天柱峰之春”全国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心得

高桥小学冯小英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开办教育;任何一个人都得学习。然而,正是因为教育和学习是这样的理所当然,就难免有人走进那么一种误区: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学习而学习。

就像在第一届“天柱峰之春”全国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中,在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中,就有一为学生先用精确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大象的重量是2018千克,然后再估出大象的重量是2000千克。这显然不是我们教育想要的结果。

以往,我也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习。参加了这一次“天柱峰之春”全国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之后,我深得体会。

一、为了方法而学习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什么物理呀,化学呀,有什么用?的确,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但是,这么说的人可能没有想过,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更为重要的东西——方法。方法,包括办事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 而学生掌握方法的多少,就与我们的课堂密不可分了。

吴琼老师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中,在学习“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分解(神、机、妙、算),组词(神仙、神童、神奇、机智、巧妙、算计、计算、预算),摔选(神奇、机智、巧妙、预算),再组合(神奇,机智,巧妙地预算)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就学会了这样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用上这种方法。

在这堂课中,武老师还引导学生掌握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通过找人物,找事件,再找每个人物与事件的联系,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有,武老师还引导学生发现阅读古典小说的规律:提心吊胆——疑惑不解——心花怒放——白案叫绝。这对学生今后阅读古典小说也是大有帮助的。

瞧,一课《草船借箭》就让学生掌握了这么多的方法!学生有了自己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就回有效得多了!就像咱们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师们,让我们着眼于方法的培养吧!

二、为了能力而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学习也会出现困难。

第5篇:为了什么而奋斗励志美文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问了十个人,他们都不满意现在的工作。我又问他们如果在已知的岗位上选择,他们想换去哪里,只有一两个人告诉了我一个模糊的方向,其他的人对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很迷茫。我们好像从生下来就一直在赶,我们的国家在超英赶美,我们在赶着不拖后腿,还有那从小就最讨厌的不玩游戏只念书的别家孩子。报各类没兴趣的兴趣班,特别是没事干就从25个头70只脚来判断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和兔子的奥数,我就想问你们那儿有多缺笼子啊,非要把鸡和兔子关在一起。一路背着为了老师和家长学的英语,上着小学、中学、参加高考、大学、毕业之后、工作。

有一只无形的杆子在身后撵着我们,像撵着一群大脑放空的鸭子。

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你,你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你没有考虑过。你只看到眼前的这一步和前一个鸭屁股离你的三步内,队伍要走向哪里,你从没想过,也漠不关心。你有没有试过停下来认真地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去哪里!?

我不能告诉你,你的未来在哪里。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他们的故事。

他说:年轻的时候以为拥有爱情便会无所不能,长大了才知道顺序弄反了,一般是无所不能后才可能拥有爱情他换了几份工作,开了自己的公司,做着自己的事情。他在努力,为的是找到深海里的那一条美人鱼,并能够轻松地挽起她的手。

他说:我一直以为我的努力,就是为了抬高我的价值,而不要成为每个人路过都敢翻拣一下的两元店。他说,要想不被别人看不起,就要努力。获得自身更好的才能,更高的社会地位。

他说:我小时候看见泼妇三五成群叉腰在路上骂街,觉得很害怕。很怕会不得不和这样的人一直相处在一起。我希望能进到一个高一些的层次,起码这个层次里的人可以文明的不讲理。更希望有一天,可以每个人都讲理。他从农村一路读书到最好的大学上最好的专业,念到博士,留任在了国外的某间象牙塔。

他说:我某一天突然发现我想要做的事是报道尽可能的真实,尽可能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以及向中国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于是在他终于发现自己想要什么的那一天开始,他努力了两年多,然后转行去了那家他最希冀的媒体,并尽他的努力在完成他的梦想。

也许他们依然不知道他们在为了什么而奋斗,也许这一切简化下来就是更明确的今天,更好的明天,更愿意回顾的昨天,也许就是在垂暮老矣的时候,能够得意洋洋地对大孙儿说: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又一个梦想,实现了一些,失败了一些,但是我有一个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我走在了这个大方向。

这时的你总好过邻家的大伯,他2011年囤了一百袋盐,到死也没能吃完。

第6篇:人为什么而活着为了自己的理想

做人做事的几点感悟

明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悟出了一个“知行合一”当时他是想弄清人死时怎么一回事。人为什么而活着?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没有理想就没有希望,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就没有乐趣。从而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又有新解。

一、做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

1、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理想、信仰。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会实现的想象。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一种合理的想象,不是幻想。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现象。万物都是因为有灵气而生长得郁郁葱葱,有理想是人活着的灵气所在,人是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资料中介绍说一些人虽然活到了80岁,但他们在25岁之时就死了,而有的人70多岁了,还很年轻,因为他们每天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有理想才会有人生的精彩,有理想的人他的智慧和才能才会得到充分挖掘。个人的勇敢和韧性会超出寻常,脱俗的品格会自然彰显。同时也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有理想的人他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没有理想的人就是没有灵魂的人。他不知光明是什么。

没有理想的人前进没有方向,做事没有目标。评价没有标准,因为他本身没有一个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只能人云亦云。喜欢埋怨别人,自己感觉到别人怎么做都不如自己的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听不懂别人的意见.要改正它的话,只有压着他去改才会有所改变。没有理想的人他们的思想性不强也不可能完整地向别人表述一个正确的思想(如同行尸走肉之人——僵尸)。没有理想的人——他们做事的目的性不强,安排他一项工作,可能半路上他又干别的工作去了。别的工作因条件不成熟他又没干好。最后是一事无成,他们还说怪不得他。是客观条件不成熟,那行吗?所以说我们做人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我们并且要学会在政治上思考问题,在大局下开展工作。不能丢开领导去做事,我们的理想一定要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关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个人最大的政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疾苦是党最大的政治。不懂政治,我们的工作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个人也发展不了,有句话讲得好:“算账要算政治账。”不问政治的理想那是狭隘的。

本人来说就是没有很好地确定自己的理想,没有对自己一生作很好的设计。所以自己作为不大,思想境界也不高。

2、办事做人要有理想意识。没有理想意识的人不可能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平常我们总是将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还有能办的事总是争取做到尽善尽美,然而又有那件能做到完美无缺,尽善尽美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理想要求而已。是一个比较高的办事标准,是工作要求的最高境界。再有我们共产党员的标准,党的政策和上级的各个文件精神,都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作中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是衡量和监督我们工作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认真领会之后再去贯彻执行,而不能机械地执行上面的政策。机械地执行上面的政策那救无法完成任务的,执行上级政策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方实际找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的把上级精神贯彻到位。这就体现时代性,否则工作就搞不下。按周强书记的讲话就是下连地气才有底气。对上面的方针政策我们要树立理想意识。有理想意识才不会懈怠上级的政策。讲时代性并不是说一味地强调地方实际。而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举特色旗帜,才会真正地做到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所以说人生既要有理想,也只要有自己的信条。人生要奉行对社会作贡献的思想和不服输的精神,生活上要奉行止于至善,工作上要奉行特色思想,学习上要奉行经世致用。有理想之后关键是实现执行。理想是思考决策的结果。属选择事物的范畴,选择重于努力,没有选择再努力也是徒劳。选择之后没有执行那就是想想而已。有人说没有选择是瞎子,缺乏执行是拐子。而如何执行,怎样才能执行到位就成了我们提出理想的前提条件。平时提问题也是一样;要执行好就得充分认识现实世界,把握好主客观条件,弄清了这些才能执行好。

二、充分认识现实,做环境的主人

现实是无情的、残酷的,很多美妙的想法都在现实中彻底破灭。也有很多理想在现实中得已实现,然而实现的结果与理想有偏差,这是自然的。理想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结果不可能和理想相等,不过是越来越接近而已,理想变为现实有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如: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打日本,推到蒋介石。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分三个阶段走)。首先来说,我们就要去认识现实。现实分为主观和客观。内因与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要认识现实,首先我们就要充分认识自己,这是内因。在德和才等方面与别人比自己是一种什么情况?不能总是认为比别人强,只是时运不齐,在我看来你能真的读懂别人,就看你能否让别人的长处在你要用之时得到发挥,倘若能的话你就比别人强。自己的发展是否有一个美好的前锦被你看中,目前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的有利条件在哪?自身的不足又在哪?要“吾日三省”的检查自己。内因已经弄清,接下来就是外因,没有外因的成熟任何事物都难以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时机没成熟,事物的发展很难满意(如王安石变化,谭嗣同戊戌变法都是如此),时机不成熟,事物发展的外因对事物发展不利,也就是今天说的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否则你就搞不下。一个学位就有名义上的运作模式和实际上的运作模式,你认识吗?

所以说我们只有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成熟点,才能找到内外因素的结合点才能做环境的主人。否则我们就只有被动地去适应环境,成为一个不敢大声说话的人。 我对今天的认识

一、国家目前走的是一条真正的科学富强民主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特色之路。

二、国家机构运行正常

三、腐败仍然是我党建设的最大问题

四、相信党有能力完全能制止腐败

三、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处理问题

矛盾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正因为问题多也就让人们麻木了,把问题不当问题,再大的事反正有上级领导担着,我这个小萝卜头又有什么用?能干什么,干得了什么,别人一句话狠一点我躲都来不及。由于长期这样我们发现问题少,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多数时间我们遇到问题绕着走,决不让问题缠住自己。我们很多的同志一是怕风险来,二是不敢面对风险,三是无法抗拒风险,实在是没有底气去承担风险,就因为如此我们也失去了一些好的机会,因为机遇和风险总是同时存在,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具有承担风险的人就不可能把握住机遇的到来,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湖南就抓住了机遇,抓住了中央的优惠政策,在湖南扩内需调结构,实现了弯道超车,按常理弯道是不能超车的。为什么又提出弯道超车的理念,超出常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战略家的眼光和干大事的胸怀。批评是不会对准胜利者进行的。由此看来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要看到问题的本质。只有看清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争取主动,才会敢闯、敢冒、敢试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怎样才能发现问题,这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以及社会发展的大视角去发现问题。要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主题去寻找去发现。发现的问题一定是关键性的内容,只有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抓住了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会迎刃而解。主要矛盾,就是中心。我们既不能什么问题都管,也不能什么问题都不管必须分清主次。只有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了事物的关键所在。做领导同志的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事物发展的方向。关键时刻糊涂不得,领导要一给群众眼,二给群众胆。这是智慧所在,千万不能玩小聪明,你是群众的主心骨。一旦你拿不出主意,就会被人看不起,在一些问题上即使你用最得体的方法摆脱了,别人总会认为你干不了事,你虽然聪明的离开了,你的整体行为却是不智慧。所以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

再有就要善于处理问题。问题发现后,关键是要善于处理问题。发现问题后,我们如果不能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被别人认可,那就不要提?发现问题后,我们要用政治的眼光和全局的观点去对待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分析它。这就是对重大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出问题的本质,从而得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叫把握规律。只有把握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才有底气去大胆地去解决它。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熟悉上级的有关政策。要以政策为准绳,第二就是看问题涉及的范围。那个方面对解决问题起关键作用我们就抓住它,第三就是群众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认可度如何(这是适应时代性)群众认可了工作就好做了,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的工作就可进入实施阶段。这时已弄清了两点一是方向清了,二是方法对了致于什么时候解决它就随心所欲了。就可以创造性的去解决,让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四、走集约化发展之路,让我们的工作生活轻松愉快 今天由于发展加快,我们工作生活频率节奏也在变快,有时不让我们过多思考就给我们压上了新的胆子。我们的身心都感觉疲劳,一天下来,不自觉的说一声,累。。。。怎样才能做到不累,感觉轻松呢?那自然是走集约化道路,节约能源养精蓄锐,把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说有规律的生活,有方法的工作。集中精力把大事干好。什么叫集约化——原本是经济领域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各资源要素组合的集结,协调和优化。它是科学发展、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和关键,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它定为中国发展的模式。从事物发展对人的作用而言我们应该而必须走集约发展之路。因为一个好的产业。一个有美好发展前锦的事物。它的周围和它有联系的产业和事物都会受到主题的影响而共同前进。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强强联合是常有的事,那么在这时我们就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集结不能浪费资源,而要很合理地用在这个产业的发展上和这个事物的发展上,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和效率。这就是说在经济增长极上要走集约发展之路。在很有发展前锦之处走集约发展之路。

正如我们现在去帮贫困地区发展一样,要着力帮助那些能帮得上的人和村,帮不上的就应缓一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上就是走集约发展之路。

回过来看一看我们每天的工作,有的同志就是没有集约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每天忙碌,一天下来很辛苦。而他从来不把自己的精力实行集约化使用,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他的主要问题上处处是举重若轻,这样行吗?会累死你,一个人不轻松愉快工作。不能做到举重若轻你能把工作干好吗,你还能创新吗?那都不行

个人生活也是如此,也应该走集约化之路。

一、道势术

二、如何争得别人对你的信用

三、怎样对待别人

道——道路,方向,途径,方法 道不同不相为谋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道义,大逆不道 道理,正当的事理 势促 形势所迫 必然

大势所趋 必然

权势 人为

势不知其有无,忘乎所以兴奋而充实一切 势不可当,势不两立 势均力敌 势如破竹 势在必行

个人做件小事也有一个势,姿势 做事要有做事的样子

在势还没有形成或没有到来之时这个事大可不必去做,硬要做的话那结果肯定不是理想的。所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公事还是自己的事我们要看这个势来了没有,如果是大势所趋,势在必须的话,就可以大胆的去干了。

如何来认清势的到来,或者要造势这就只靠我们的智慧去完成了。

如何在势在必行下去完成任务这就靠我们的术了。办事要有计划讲究策略和方法,因为在执行的路上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不认同所以要协调办好。 术——是技艺,方法,策略

对待有智慧、有理想的人,可以大胆的提意见 对待豪爽之人要多用激将法 对待明理之人只能用说理的办法

第7篇:学习是为了什么?

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调查,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得一个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至于目前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得、体会,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什么价值,或者说有什么实际用处,许多同学从来没有考虑过。由此,就出现了应试教育与应试学习。应试就是应付考试,或者说得好听一点是应对考试。先说说考试。为什么要考试?考试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也就存在两种主要类型的考试。一类是为了总结过去,例如,与教学同步进行的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新课标,每半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要进行结业考试,都是为了检查同学们有没有达到课程规定的学习要求,知识、技能方面是否合格,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一类属于合格性考试。这一个模块学习合格了,就取得相应的学分。不合格,如果相差不很大,通过补考,取得相就的学分。如果相差太大,又是必选内容,就要花时间重修。另一类是为了展望未来,例如高考、中考、研究生考试,是为了检查同学以后继续学习的能力怎么样,能参加哪一种类型的学习,学术型、研究型的,还是应用型、操作型的,这一类属于选拔性考试。平常的合格性考试,可以是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考什么。而选拔性考试则不同。表面上看,中考、高考中的相当一部分题目,与平时同学们的所学、教师的所教的一定的距离。总会有一些题目,以前没有做过,或者似曾相识,而细细追究起来又与平时做的不同,英语试题中的阅读理解,甚至出现没有学过的词汇。这就是所谓考查能力,考查同学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考查同学们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高考特别强调这个。为什么要这样考?原因就在我们学习的目的上。学习,是为了用,现在同学们的学习是为了未来同学们的应用。未来的社会,不是父母的社会,不是老师们的社会,而是同学们自己组成的社会。我们今天是学生,二十年、三十年后,就是社会的主人。五十年代,毛泽东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当时,我很年轻,比你们在座的同学们还小,听到这句话是很激动的。人生、社会,确实是这个道理。过去属于老年人,未来属于年轻人。对青年人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同学们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例如,我们这一代人上高中的时候,就从来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没有遇到过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后,同学们成人了,也会遇到许多现在看不到想不到的新问题,从老师、长辈、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筋去解决。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习,就是要培养这种能力。上大学,上好大学不是目的。出了大学门要工作,走向人才市场。有人以为,好好学,拿个好的文凭,重点大学的文凭,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以为有了好文凭就意味着工作能力强了,这是误解。现在的人才市场,初次就业靠学历,靠大学牌子。第二次、第三次再就业,跳槽,就不靠牌子了。甚至初次就业也有文凭失灵的时候。曾经有大企业招聘大学生时打出这样的广告:北大、清华的学生免谈。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名牌大学的学生不少人很浮躁,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只顾个人利益,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有的,所带的项目没搞好,不打招呼就跑了。这说明,仅有好的考分不行,仅有名牌大学的牌子不行。你的所学,不能为社会所用,不能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贡献,考得再好也是白搭。当然这是指成人的方面。我们一直主张先成人后成才,只有成人才能成才。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能不能做好工作,并不取决于拿的什么文凭。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我的看法:所谓学习,就是要掌握前人已经发现的丰富的知识,以便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里有三层意思必须明确。第一,学习的对象,即知识,是前人智能活动的产物。书是前人编出来的。科学的结论、方法是前人研究发现的。都是前人动脑筋的结果。既然是智能活动的产物,我们就有能力掌握。这种掌握,也是我们自己智能活动的产物,是我们自己动脑筋的结果。不动脑筋是掌握不了的。学习的过程,是动脑筋的过程。第二,人的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学习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掌握前人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掌握前人知识的动脑筋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智能也会得到发展。脑筋是越用越活的。第三,掌握前人的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握知识来发展智能,使我们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不仅是因为所学的这些知识内容是现代社会一个人生活、工作所必需知道,必需掌握的,而且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如何去探索未知世界,如何去克服各种困难,如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发展只有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取得。

第8篇:想想学习为了什么

想想学习为了什么(思想纵横)

王喜成《 人民日报 》( 2010年03月25日07 版)

学习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不过,就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而言,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形成共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是一种增智途径,目的在于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一个人要做到观念不老化、思想不僵化、能力不退化,就必须重视学习、加强学习,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习越勤奋、学习能力越强,知识和技能就提高得越快,工作也就越有成效。当今时代,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折旧”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不抓紧学习、不善于学习,不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会退步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只有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系统掌握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卓有成效地推进事业发展。学习是一种终身任务,目的在于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过去,人们常常把学习局限在学生、学校范围,局限在人的少年、青年阶段。在信息爆炸式增长、形势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们日益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推动终身学 1

习的法律和政策。但目前我们的一些同志对加强学习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危机感和紧迫感。有的认为学不学无所谓,不学习照样干工作;有的认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有的学习不刻苦、不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装点门面,浅尝辄止。这种状况必须改变。需要明确的是,学习是为未来“投资”,为发展储蓄能量,这项任务应当坚持不懈、贯穿终身。

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目的在于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明显增多。如何在各种诱惑面前增强免疫力?坚持勤奋学习是一个好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章和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学习革命前辈和模范人物的高风亮节,可以武装头脑、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精神境界。精神境界高了,就能脱离低级趣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学习是一种政治责任,目的在于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能不能坚持勤奋学习,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责任问题,既关系自身的发展进步,更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不重视学习、不勤奋学习,就无法提高执政本领,就势必丧失执政的资格和能力。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这样,我们党才能在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

第9篇:我们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通过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头脑、有眼光、有胸襟、有学识、有趣味的人。什么叫有头脑?会思考、能分析、会判断、能决策,这就叫有头脑。什么叫有眼光? 能发现、会选择,这就叫有眼光。什么叫有胸襟? 海汇百川有容乃大,这就叫有胸襟。什么叫有学识?当你对一切都能了如指掌、洞若观火的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有学识的人。什么叫有趣味?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并尽情地享受着生命过程的人就是一个有趣味的人。学习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这样的人,一个有头脑、有眼光、有胸襟、有学识、有趣味的人。

学习是为了发展自己。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什么叫发展?原来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原来不明白现在明白了,原来不会做现在会做了,原来做不到现在做到了,这就叫发展。发展自己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学习是为了解放自己。人生下来其实是不自由的、有眼光的,学习就是为了解放自己,让自己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让自己从一个有局限成为一个无限的人。学习是为了……从这个角度去看学习,学习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学习也不再那么狭隘而进入一个广阔的世界。

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觉醒。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从他的觉醒开始的。那么,你说老师她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在启蒙,在于促其觉醒,只有觉醒的人才能主动发展;只有主动发展才能真正的成长进步。

怎样来培养、发展和解放自己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做天下事。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做天下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头脑、眼光、胸襟和能力。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做天下事的过程中让自己慢慢觉醒。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做天下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觉醒的人,一个有头脑、有眼光、有胸襟、有追求、有抱负的人,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人! 学习是为了什么?也许大家会说,学习是为了升学.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将来谋一个好的职业。可仔细一分析,这样一个逻辑似乎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好的学校与好的职业并不能划等号,二是即使谋到了一个好的职业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举例来说,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有三层楼房那样高,笨重且运算速度慢,可短短几年,现在的计算机非往日可比,微型机的诞生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假如一个60年代或70年代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不学习,那么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计算机知识到现在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不学习就意味着将从计算机行业中失业。又拿我们当老师的来说,同学们经常看到某某老师不在了,去干什么了呢?去学习了,我们老师要参加许多培训,许多考试,专科的要考本科,还有普通话考试,计算机考试,职称评定考试等等,这是上级主管部门在逼老师学习,这还是形式上的。而实质上呢,我们老师必须每日每时进行学习,现在的教材改动很大,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知识好多已派不上用埸,这是其一,其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现在当老师也难当啊,不学习同学们就会不买我们的帐。哈哈。还有可能失业呢。

看来我们得从新审视学习,学习究竟是什么呢?从广义上来说,学习是泛指学习一切东西,狭义上的学习才是指学习书本知识。从广义上来看,学习是人和一切动物的一种本能,要生存就要学习,我们看到,小鸡从鸡蛋壳里一钻出来,就开始学习了,母鸡在教小鸡找吃的,小鸡看着母鸡的样在学着,狼崽从狼肚子里出来几天就要学会独立生存。动物的学习都是靠一代传一代,子女跟着父母亲学习,人类一开始也是这样,这种学习是指学习直接经验,现在的师傅带徒弟,徒弟向师傅学习也是学习直接经验,随着人类文明的到来,有了文字记载,这样就可以把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传给下一代,这就有了学校,学校教育就是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学校教育的优点是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比如一元二次方程就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在短短的一两个星期就学会了,如果我们也跟着我们的祖先去学,那简直不可思义。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事事去直接经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主要是继承,继承前人的经验,学得越多,就继承得越多,就等于把我们的有限的生命拉长了,学习使得我们阅历丰富了起来。这是以知识为本的学习,我们历来认为我们这样学习是对的,天经地义的。可是,现在却要来个转变,为什么呢?

前面已经谈到,现在是一个知识更新换代的年代,,知识爆炸已成为当今知识呈现的主要形式,如果我们以啃书本为主的学习必然跟不上时代的进程,换句话来说,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等我们长大了,或许已经过时了,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我们现在不要学习现有的书本知识了呢?不是的。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些知识是一个基础,是继续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学下去,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掌握,我是说,我们的学习的重心要来个大转移,要把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能力为本。一方面,我们要学好现有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要以现有的学习为载体,通过它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要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习能力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有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在知识的更新换代中跟得上时代的进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出的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根据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就是要学会学习,而要学会学习,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要主动地学,二是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三是要学会思考。先来看第一个层面,主动地学.同学们也许感到现在的学习太累了,没什么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同学都在被动地学习,有的是父母亲要我学,有的是老师要我学,有的是为了升学,这就会感到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学习是为了生存, 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是为了使关心我的亲人,朋友能分享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快乐,学习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是为了振兴中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就不会累了。同学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某件事情是自己感兴趣的,效率就会特别高,再累也感到很高兴.再累也会没有心理负担.要主动地学,就是要走在老师的前面,主动地去预习,复习,巩固,主动地去吸取知识的营养。

学习的第二个层次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就是会学。好的方法源于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学有成效,从小就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字写清楚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同学字写得很不清楚,潦草,老师看了就头痛,字写得不清楚,是对自己的放纵,如果你把字写清楚了,就会时时提醒自己,要认真完成每天的作业,久而久之,你的作业的正确率就会高起来,还有要养成每天预习,复习,整理知识的习惯,把每一节,每一章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链.方法是经验的结累,更是经验的提炼,升华,在学习方法上切忌这山看哪山高,盲目地去相信别人的方法,而对自己的方法缺乏自信。我们知道,A的方法不一定适合B,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潜心理会,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当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普遍性的东西还是有的。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比如学好数学就要讲究方法 ,学习数学的方法虽然林林总总,但简单地说,主要是三条:一是要领会,二是会做,三是将知识和方法进行联系,归类。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不要满足老师和同学的现成的答案,经常地提出质疑,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地养成科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比如,数学的逻辑性,简洁性会对我们一辈子产生影响,逻辑性使得我们做事情看问题变得有头脑,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而简洁性又使得我们做事情不拖泥带水,去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比如说数学的转化化归思想,使得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当一件事情不能解决,我们会自然地把它化归为我们能解决的问题,从而解决我们本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数学的归类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大的应用。等等。科学之父 爱因斯坦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换句话来说,忘不掉的就是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呢?习惯是忘不掉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忘不掉的.假如你过了几十年之后,你不是搞数学工作的,你会忘了解方程,忘了几何证明,但是数学的思维训练是忘不掉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忘不掉的,这就是你的学习使你提高了这方面的素质.有没有这段学习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学会生存,就是要学会生活。住校生要学会自己洗衣服,不要老是把脏衣服抱回去给你的母亲洗,有的父母亲本来就够辛苦了,你还要把这点”好处”留给你的母亲,这是不道德的。还要学会理财,父母亲给你的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有的同学前三天就用得差不多了,后几天就肯硬节省,有的干脆饿着肚子,这不好,还有的同学家里条件比较好,乱化钱,在同学面前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就是说,富的人家容易出败家子,我们不要做败家子。要学会生存,还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生存能力,如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同学们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上课时,要多争取发言,在班会课时要争取有发表演讲的机会,有条件的要争取担任班干部,班干部对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很有好处。总之,今后我们走向社会光有学习好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学校是一个大舞台,给了你发展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同学们要好好地把握它.

这里我很想跟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讲几句话.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你们的学习成绩的落后有可能是某一阶段掉队引起的,也有可能某一种智力有所欠缺,也许是指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不够,但是造物主很公平,给你一短必给你一长,给你一特别之长,必给你一特别之短,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必有某一方面不如你,你没有理由气馁!更不应该自暴自弃!也许,你的学业智力不够,但很有可能你的创业智力比较好。今后走向社会,你不一定比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活得差。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一个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方面,你们要发挥你们的长处,另一方面,要尽力弥补自己不够的地方,在学习上你不一定要赶上成绩最好的同学,这是不现实的,但是你需要的是进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因为这些知识,是你今后走向社会的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你就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没有这个基础你就没有办法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事物.只要有了进步,就应该得到鼓励.我建议在学校里要大力倡导”不比基础,比进步”的活动.只要进步了,就是好样的.

总之,同学们要把握好每一天,不要让光阴从我们身边白白地流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努力做一个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读书是为了自己。可我发现,每个阶段,我读书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文字

最近一直为个问题所困惑,我们从小到的辛辛苦苦十几年的学习,到头来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人会说,学习也是为了将来能够谋的好的工作,也有的人说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地位,还有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等等! 暂且不说这些,前些日子新闻报道丁俊辉击败了曾经一手遮天的亨德利夺取了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的冠军,震惊了社会!而这个很是有天赋的青年,竟然除了台球其他的一无所知,而且连红透半边天的小天王周杰伦也不清楚是何许人也,我们对他的成功模式该采取什么样的评价呢?最近看的一本书上专门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评论,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觉得大多数学子拼命努力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好大学,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将来做打拼,认识了一些人也许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很是有帮助,而且还希望能在社会里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能够更好的照顾好自己父母的余生! 当今的社会做什么都离不开了钱,我认识一些同学挺为他们可惜的,学了艺术每年都要交7000元的学费,大学里最贵的学费了!而且出来之后工作问题很是难解决,考了研之后也许可以留校,可她们对自己的英语从不自信过!我们的父母花了那样多的钱和精力将我们送入大学,到底为了什么? 一些同学许久不见,在网吧突然遇见就给你散烟,看见他的样子我有点难过,以前都是良民到了大学抽烟喝酒甚至找小姐这都很是平常,我很是纳闷!究竟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 不少的人毕业之后家里因为有关系或是钱安排到了事业单位过起了悠哉悠哉的生活,但这样的家庭毕竟有限,更多的是留到大学所在的城市打拼,那样又要从零开始,就算公成名就自己的父母也看不见了!我不禁赞叹,这究竟是为什么?看见父母辛劳的样子,心里就象在流血,很多的人在学校找女朋友花钱就想是流水,从来不知道家里的钱是一分一分父母多年所节俭下来的,刚来的时候我也如此,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很是傻,为何不了解父母的苦心,在你没钱的时候,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自己的父母帮你,那一刻我流泪了,平时男子汉气概很强的我,即使被五六个人打也从来不掉泪的,可这次我忍不住掉了下来,我很是矛盾,我想出去赚钱,而父母更希望我考研,我很是矛盾,我希望蓝色月光的读者们给我点建议,何去何从,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有谁可以真真正正的告诉我答案呢?

上一篇:新时期加强党支部建设下一篇: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