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通信

2022-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篇:航天通信

航天征文 航天梦 我的梦

神州十号载人航天飞船试验的成功、太空授课中那充满奇幻色彩的试验,让本来就对飞机感兴趣的我,更加对神秘的太空和飞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热爱也从收集飞机模型,变成了拼装飞机模型。

记得第一次组装直升飞机模型,拼了一会儿,突然发现有个零件找不着了,只能接着拼。我想,不能半途而废啊!只差最后一步了。“Yes!完工!”我当时高兴得都快控制不住自己了。但是因为一个零件失踪了,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在这之后,我又成功地拼装战斗机F-18模型,感觉特别酷!拼装飞机既长知识,又提高动手能力。平时,我学到航空航天的很多知识。其中让我感叹和自豪的是原来中国的载人航天梦从古代就开始了!中国明代学者万虎在研究火箭中运用推动力,制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把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借助火箭向前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行。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升空飞行的人。

在书中、在动手实践中我找到了很多乐趣。真想能开飞机和飞船到奇幻的太空啊!虽然我还不能像航天工作人员一样完成真正的任务,但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本领,就一定能实现心中的理想,成为一名航空航天战士,为我们的航天梦、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期盼,中国的太空实验室会更加先进,我相信,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会更加辉煌!

第二篇:中国航天颂|航天诗歌|学习航天精神心得专集

走进时空的奇迹

文/jiangbinghong“神舟六号”冲霄飞天

穿梭时空之间......

航天飞船时代的神话

展示空间技术的尖端



我站在神州的一点

仰望“神六”的飞越

思潮席卷,平分秋色

人类,探月行空

创造无限超越空间

奇迹着奇迹,用智慧的双手



叫人如何不渴望今天

其威力令世界叹仰

以皓月明空的雄姿

斗转星移于天宇



金秋的季节收获金色的捷报

太阳底下的歌声

今天深深刻入我的记忆



2005/10/12写于“神六”发射之日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颂

其一神舟五度傲乾阳,敢效?娥化魄光。千载依稀留幻梦,一朝驰掣跃玄黄。零三纪录惊寰宇,十四轮回震八荒。东亚病夫何所在??垣借问彼穹苍。其二不飞则已一飞天,试问今朝几许年?玉兔寒宫迎利伟,银鹰广漠迓英贤。神州喜颂神舟咏,造箭端吟造福篇。科技晶精人共享,中华贡献绽娇妍。(凌一清)

律诗篇七律.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

神辞远旅万遥空,舟寄征程众望中。飞宇梦圆夸骥骏,天航境满赞英雄。举国共乐腾宵九,世士同称跃壤重。齐感谱成彰显耀,钦服写就著荣宗。

七绝----喜看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返航

中华儿女多奇志*,喜见飞船上太空。来去从容探宇宙,神州此日正腾龙。注:*借用毛泽东句。(王运洪)

五绝航天人精神赞

感慨东流水,

风光利伟杨。

人生珍岁月,

可贵在图强。

献给航天人的诗歌——《神舟下的神箭》

神舟下的神箭

阿非(中华幼鹰)

神的舟 遨游在太空

我 化为天空的彩虹

流星般洒落 在大地

也在 天堂

流星般留下

雪白的 光芒

留在了 草原

留在了 大海

留下了 野花

留下了 琴声

火焰 燃烧了

你的心脏

星空 收下了

你的精魂

船箭分离

只是一次

小小的

短别

神舟 还有

更远的远方

月亮的手 银河的手

神的手

等待得太久太久了

我们 只能

在茫茫的征程中

永远的 融合好样儿的,中国航天

十月十六日

二00三年

一个大吉大顺的日子

中国的“神五”飞船

终于

终于成功的升上了天

中国人

黄皮肤的中国人

第一次登上了自己制造的飞船

用自己的双手把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

终于

终于在这一天彻底实现

甘肃敦煌石窟壁上的

飞天女神

一个筋斗云也要翻十万八千里的

齐天大圣

飘然奔月的

嫦娥仙子

常住天空威风八面的

玉皇大帝

还有那些上天下海如履平地的

各路神仙

这些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

在黄种人的头脑中

不断地播种下东方人的

飞天情缘

半个世纪来

中国航天科学工作者

凝思苦想

勇于实践

面对世界强手

你们

大胆创新

敢于挑战

在科学的险峰上

你们

百折不回

劳苦登攀

为了这一天

不知有多少人泪洒戈壁

也不知有多少人情结酒泉

终于

终于在这一天

你们

你们把中国人的航天车

开到了浩瀚的银河岸边

终于

终于让银河的风

也掀起中国人的衣角

让它也吹吹满是泪痕的中国人的脸

好样儿的――

中国航天

浣溪沙·致中国航天

(注: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国航天从美丽的神话转向勇敢的实践。

1959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5号”载人飞天成功。

作此词,预祝“神舟6号”发射顺利、以及未来中华儿女成功登月。)

嫦娥彩袖舞天边,万户英魂冲云巅。东方红号唱九天。 长征火箭力拔山,神舟载人把梦圆。探月工程谱新篇。

比尔·李2005年7月29日

感佩载人航天精神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评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时说:“中国载人飞船升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它启示一个不愿做奴隶的民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不但能站起来,而且能登高峰。”一个伟大民族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她的人民的勤奋、钻研和创造以及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而默默无闻的航天专家正是这个伟大民族的象征。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时曾“淘

第三篇:学习航天知识发扬航天精神

一. 主持人开场白

二.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启示)

1956年4月,航天 工业委员会成立。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三. 上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启示)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

1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时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

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四. 本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启示)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里程碑之三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神舟七号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16:35 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帮助下,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把头探出机舱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舱门关闭。

神八已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

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将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嫦娥探月工程的启动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二号卫星是利用嫦娥一号备份星研制的,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长征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飞入指定轨道。2011年06月09日下午4时50分05秒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轨道,飞向150万公里外的第2拉格朗日点进行深空探测。此次嫦娥二号主要测试深空探测能力 ,当前嫦娥二号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到达预定的区域,证明中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到达那里,为以后进行火星等其他深空探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储备一些宝贵的信息材料。成为第一颗直接从月球轨道飞向深空轨道的卫星。 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战略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

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天宫号

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将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五. 航天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促进生产力的变革

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社会文化进步

六. 航天精神

(一)永远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二)大力协同,全国一盘棋,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严谨务实,发扬实干精神

(四)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本

特别能吃苦,体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作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都需要发扬光大。

特别能战斗,是我党我军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战士,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部队,不可能所向披靡。

特别能攻关,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特别能奉献,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

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七. 当代青年如何发扬航天精神

(一)弘扬航天精神,就要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发奋学习,煅炼自己成才;

(二)弘扬航天精神,就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胸怀使命、不懈努力,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磨练;

(三)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倡导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慎细实、大力协同,在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学习、创新进取,在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中争做时代先锋

第四篇:崛起的航天产业新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托和发挥陕西航天科技雄厚的资源优势和突出的发展潜力,共同建设的以航天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是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集中新建区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平方公里。

成长的足迹

2006年11月30日,管委会正式成立。

2007年12月26日,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2010年1月5日,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西安国家半导体照明(LED)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2月2日,基地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学的产业定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坚持“四节约一环保”的发展理念,以“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文化产业繁区”为发展定位,以“大集团引领,大产业构建,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为发展方针,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以生物医药及生物研发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集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为一体的高端物流产业”等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以航天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世界知名”航天产业新城。

三大产业齐头并进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充分发挥陕西省航天科技的雄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民用航天产业为主导发展方向,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国卫通等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航天单位为依托,以航天科技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加拿大国际卫星与通讯产业园、卫星导航与时间频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为平台,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作为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先后聚集了陕西省建国以来成功引进的最大投资规模的新能源项目——中电投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自主创新道路的隆基硅2000吨硅片项目,西安阳光能源1000吨太阳能单晶硅及5000万片单晶硅片生产等有技术、有实力的大项目。

此外,基地牢牢把握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开工建设了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的西安航天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并引入亚森通信、开泰动漫园等一系列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项目。其中,基地与西影集团共同设立的、西部注册规模最大的西影航天动漫公司项目的签约,标志着航天基地着力发展以影视动漫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迅速形成动漫创意产业集群,服务于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链,形成陕西文化产业卫星应用发展的航天品牌,向着“大集团引领”的发展格局、“大产业构建”的发展方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至此,基地凭借营建天地一体卫星运营服务体系、绿色新能源全产业链构筑体系,向着打造中国“卫星之都”、“低碳“芯”城”的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面对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西安航天基地将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以建设“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为主要支点,坚持科学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基地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用航天、新能源、新光源、服务外包和创意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航天飞机] 改进的空中发射航天飞机方案

当今航天飞机垂直发射,必须克服极其沉重的自身重量才能飞起来,所以要求其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十分巨大,但相应能量的损失率也非常大,导致其效率极低。使用平台式飞机驮载航天飞机水平起飞,在空中投放发射,不但将初始的发射高度提升了10公里,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水平初始动量,从而大大降低了航天飞机对总推力的需求,也就意味着极大地减少了推进剂的携带量。这段高度的大气非常稠密,最适合于平台式飞机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工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巨大的载重能力,尽可能地提高了航天飞机的初始发射重量。

空中投放后,六台与冲压发动机一体化的固体助推火箭点火,因为已经具有了800公里/小时的初速,所以很容易就能将航天飞机水平加速到大约马赫数M1.5以上,而后六台冲压喷气发动机再接续点火工作。这个高度的大气密度相对稀薄,空气阻力很小,非常有利于高速飞行,又恰好最适合于冲压喷气发动机工作。

30公里以上高空的大气密度已经稀薄至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这时航天飞机仅凭借巨大的惯性作用向上跃升,将积累的动能转化成上升高度。

到达80公里的高空后,航天飞机的惯性存速已经减至很小,届时其一台主火箭发动机点火,推动航天飞机小角度爬升。因为已没有空气阻力,加上基本是沿地球的切线方向加速,并且此时航天飞机的质量又尽可能的小,推进剂消耗得又非常快,所以加速就很快,很快即能达到入轨速度马赫数M25。

因为仅在大气层之外水平加速时才使用火箭发动机,所以根本无需非常大的推力及推进剂携带量,采用常规碳氢燃料主火箭发动机即可,并且其燃料和液氧贮箱的体积都不大,可以布置在有效载荷舱的地板下面。 空中发射航天飞机具有以下非常显著的优点:

①、 充分利用大气中的氧 ②、 充分利用大气介质参与做功 ③、 充分利用大气的气动升力 ④、 尽可能提升初始的发射高度

⑤、 为航天飞机提供一个宝贵的水平初始动量 ⑥、 尽可能在垂直方向上缓慢,甚至减速上升高度

⑦、 尽可能沿水平或地球的切线方向上加速

这些优点所带来的好处是:大大减小了总推力需求,大大提高了动力的总体

效率,极大地减少了推进剂的使用量。 如有意外发生,空中发射航天飞机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发射进程可以立即中断并安全返回,而美国的航天飞机一经发射就无法中途返回。

在空中发射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的热防护系统中,用耐高温合金(如铌)蒙皮来代替高温可重复使用表面隔热材料(HRSI)防热瓦,以承受较低的温度648~1260°C,完全能够做到真正地重复使用。这样,每次返回后只需更换掉全部的增强的碳/碳材料(RCC)防热瓦,及根据脱落和受损伤的具体情况,视情更换掉个别的低温可重复使用表面隔热材料(LRSI)防热瓦,那么每次更换的防热瓦总数就仅有区区几十块,极大地节省了维护成本和复飞的准备时间。

在运载几乎相同有效载荷的情况下,空中发射航天飞机的结构复杂程度,发射重量,地面支持系统的规模,发射成本和发射准备周期等等指标,均比美国的航天飞机降低了整整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而且真正实现了“零抛弃”发射入轨,为将来大规模的太空工业化,提供一种简单廉价、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改进的空中发射航天飞机飞行过程示意图

a、 平台式飞机驮载着航天飞机水平起飞,缓慢向上盘悬爬升。

b、 到达10公里的高空后,进入直线发射航线,届时平台式飞机以最大速度进行小角度俯冲飞行,航天飞机则处于最大升力迎角状态。二者间的联接机构瞬间解锁,巨大的升力使航天飞机向上,迅速与载机正分离,以时速800公里投放发射。 c、 与此同时平台式运输机向一侧打方向舵偏航,待达到一定安全距离后,航天飞机上六台与冲压发动机一体化的固体助推火箭点火,推动其水平加速至超音速。 d、 当航天飞机的速度达到大约马赫数M1.5以上时,六台固体助推火箭的药柱燃尽,六台冲压喷气发动机接续点火工作。

e、 完成投放任务的平台式飞机盘悬下降,返回机场。

f、 在六台冲压喷气发动机持续推动下,航天飞机以马赫数M3的速度继续小角度向上爬升,到达20公里的高空。

g、 届时增大六台冲压喷气发动机的功率,使航天飞机进一步加速到接近马赫数M5,与此同时其飞行轨迹也开始逐渐缓慢上仰,当上升方向几乎与地面垂直时,冲压喷气发动机燃料耗尽关机,航天飞机凭借着巨大的惯性作用继续向上跃升。 h、 大约60秒钟后到达距地面80公里的高度,航天飞机的惯性存速已经减至很小,紧接着一台主火箭发动机点火,推动航天飞机小角度爬升加速。 i、 当速度达到马赫数M25时,推进剂耗尽,主火箭发动机关机。

改进的空中发射航天飞机示意图

1、驮载平台

2、40吨推力级涡轮风扇发动机×6

3、轨道器升降副翼

4、轨道器内侧升降副翼

5、轨道器整体式后缘襟翼

6、轨道器轨道机动发动机×2

7、常规碳氢燃料的主火箭发动机×1

8、轨道器动力舱

9、轨道器主机翼

10、轨道器方向舵

11、轨道器姿态控制发动机

12、空中发射监控舱

13、航天飞机前支撑杆

14、有效载荷舱地板下的常规碳氢燃料贮箱

15、有效载荷舱地板下的液氧贮箱

16、有效载荷舱

17、处于机身背风面的舷窗(客运型)

18、冲压喷气发动机可调节进气道

19、变截面喷管 20、与冲压发动机一体化的固体助推火箭×6

21、平台式飞机主起落架舱

22、平台式飞机双垂尾

23、轨道器方向安定面

24、航天飞机后支撑架

25、轨道器的翼身融合体

26、20吨推力级整体式固体助推火箭- 部分(内部空间存贮着 冲压喷气发动机×6 冲压喷气发动机使用的 常规碳氢燃料)

27、平台式飞机主起落架

28、平台式飞机前起落架

29、平台下面的机体结构(包 30、增强的碳/碳材料(RCC)防热瓦 括主承力中央翼盒,整 体油箱和主起落架舱等)

31、低温可重复使用表面隔

32、耐高温合金(如铌)蒙皮 热材料(LRSI)防热瓦 或柔性可重复使用表面 隔热材料(FRSI)nomex 毡。

我认为,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倒情有可原,但如果其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的技术亦随之消失,则是怯懦和短视的行为,因为在将来大规模的太空工业化,尤其是迫在眉睫的月球开发活动中,重型装备和大宗物资的天地间往返运输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所以,美国航天飞机该去的地方不是博物馆,而是对其进一步改进的厂商。(来源:民间航空爱好者 穆骞)

第六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是唯一从事航天医学工程研究的科研机构。很少有人知道,那个绿树掩映的楼群,就是中国航天员的摇篮,也是中国飞船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的诞生地。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内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中心成立四十年来,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以载人航天中人、机、环境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合理组合为着眼点,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主要目标,开展了诸多科学研究和研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逐步生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作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参加单位之一,承担了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航天服与航天食品研制、大型地面模拟试验和训练设备研制等多项重要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心于一九八五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人机与环境工程”和“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两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招生专业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医疗、卫生、药物、营养食品、生物工程、物理、化学、数学、飞行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仿真技术、热力学、机械制造、精密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几十个专业领域。设有十五个研究室、一个实验工厂,拥有一个藏有各科类、多种语言的图书资料、各类刊物共计十二万册的图书馆。此外设有计算机培训实验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近百名,其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今天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已经拥有3个科研区和2个生活区,建成了一大批大型地面模拟设备和完整、先进的实验室系统,研究成果和主要技术能力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世界上规模仅次于美、俄的航天医学工程实验基地。

中心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一览

(1)航天员选拔训练;(2)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与保障;(3)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

(4)航天服研制;(5)航天食品研制;(6)舱载医监设备研制;

(7)无人飞船拟人载荷装置研制;(8)飞船设计的医学、工效学要求与评价;

(9)大型地面模拟设备及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研制;(10)航天员个人救生装备研制;

(11)失重生理效应与防护措施研究。

北理工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共建实验室

[国家航天局网讯] 2007年12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举行了先进材料行为特性实验室的签约挂牌仪式。

才鸿年院士、该校党委副书记赵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鲁、王富耻教授代表北理工出席签约挂牌仪式。赵平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合同书上签字,并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才鸿年院士为联合实验室的正式建立致辞,并为实验室今后的建设及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他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把联合实验室建成有影响、出成果的实验室,并对年轻人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王鲁代表双方宣读了联合实验室建设协议,并就实验室发展规划与目标做了说明。

北理工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联合实验室签约挂牌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北理工为航天领域的服务又前进了一步。(北理工)

上一篇:广电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光伏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