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探析

一、绪论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门类,吸引着数十亿的影迷,电影产品作为普通商品,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自2012年起中国将在此前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同时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那意味着更多华语中小成本影片更难运作,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旨在分析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如此背景之下,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虞海侠(2012)认为电影产业是指从事电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经营的企业集合。美国学者Joseph Howse和Crolan Mclarney运用竞争力优势理论对各国电影产业进行了分析,认为需求条件、资源禀赋、企业自身特点、相关产业决定了电影业的国际竞争力。张江艺(2004)通过比较中、美、法、韩、日等国家在需求、经营、投融资体制、相关产业、制度与环境等六方面的差距,得出我国电影产业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王水平(2006)着重研究了韩国电影产业取得不菲成就的原因,得出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应当取其所长。

三、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分析

(一)数量分析

以上数据表明,近些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国内电影市场逐步被开发,为提高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量分析

1、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差,反映该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即:某一产品出口增长率与国内全部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之差。以gi表示i产品出口增长率,gt表示一国总出口增长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Dt用公式表示为:Dt=(gi-gt)×100。该指数越大说明,i产品的出口增长越快。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大于0时,表示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报告期上升;反之,表明其国际竞争力在报告期下降。

由此可算出2015年和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出口增长优势指数为49.89%和27.32%。数据表明,由于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下降,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所以电影产业出口增长优势较为明显,但总的来说,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优势。

2、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示一国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一般认为,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明该行业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该行业具有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有以上数据可以得出2013—2015年电影产业TC指数分别是:-0.7285、-0.7564、-0.7188。故此可以得出,近些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但TC指数为负,而且值较小,说明我国电影产业在国际贸易中较为劣势。

四、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

(一)Strength:中国电影产业的优势

1、国内市场巨大。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讲,电影市场上存在两股力量,即电影生产者和电影消费者。按照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具体到电影市场上,一方面只有生产者提供电影的前提下,消费电影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只有消费者有对看电影的需求,电影生产者才有制作電影的动力。

根据国际经验,当GDP低于800美元时,人们得需求已解决温饱为主,当上升到1000-3000美元时,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开始活跃,当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此类产品得需求开始大幅攀升,2015年时,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016美元,已经进入到文化产品大幅攀升的阶段。2015年中国内地票房达到了440.69亿元,以我国14亿的人口数量来说,其消费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庞大的市场、潜在的消费群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丰厚土壤。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票房前景是中国电影产业是我国电影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进军国际市场的坚实后盾。

2、文化资源底蕴丰厚。波特谈到国家竞争优势时所说的:“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统既是我国影视艺术的宝贵资源和固有优势,也是吸引国际观众、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本。五千年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乏精髓之处,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是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生产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二)Weakness:中国电影产业的劣势

1、融资机制不完善。我国电影产业融资起步较晚,原来一直都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的融资渠道,很多电影产业的核心部分不允许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来发展壮大电影产业。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电影市场的开放力度不大,未能广泛吸引、积极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广泛参与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明显不高。我国电影产业还未能熟悉资本运营、企业运作等市场经济规则,并缺少实践经验。虽然目前政府正在逐步对民营和外来资本逐步开放电影市场,但是政府仍然对电影市场具有绝对的掌控地位。

2、国际营销薄弱。(1)目前中外合资制作的电影销售利润主要是由海外公司获得,中国只获得相当微薄的版权费用。中国电影仍然主要依靠销售给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依赖其营销渠道的方式盈利,中国投资方无法插手海外营销各环节。(2)没有充分考虑国际市场需求和进行调研,仅仅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影视产品。(3)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参加电影节、海外片商买断。

(三)Opportunity: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机会

1、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推进,不仅突破了国际贸易壁垒,也推开了国家之间相对封闭的政治与文化的大门。全球化语境为中国影视参与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和契机。置身于这样一种空前频繁的跨文化传播语境中,中国影视完全有可能借此契机大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旨在促进影视创作繁荣和质量提升,电影产业有望做到由量到质,从大到强的转变。改革的直接结果导致电影生产力的巨大释放,突出表现在电影产量的迅速增多和电影票房的持续上升。这是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四)Threat: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威胁

国内市场有被外片挤占危险。全球化为影视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同质性的危险,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日益失去自身的个性。有经济学家指出的,“全球化时代的传播特征,是用消灭时间差距的传播手段把世界压缩为一个没有地方性的平面,用一个时间来代替多个空间。由于传播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着世界性传播网络资源的发达国家和地Ⅸ的时间成为传播当中的世界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于取消了其他文化的存在。”在全球化信息不平等传播的态势同样反映在影视跨文化传播方面,表现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传播权力”的支配,使得我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一度都是影视产品的进口者,影视文化软实力微乎其微。(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虞海侠.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 李怀亮.国际电影贸易格局与中国电影产业对策[J].文艺研究.2002,5

[3] 李雍.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逆差及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9,7

作者:元春 陈永召 梁波

第2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摘 要: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在全球贸易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贡献率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出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的结论。然而,随着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土地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已经没有之前在国际市场上那么强,而且国际贸易争端频繁出现,国际市场竞争形势非常严峻,而保持中国纺织服装的竞争力,对促进出口增长和促进经济增长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贡献率;国际市场占有率

纺织服装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国生产、消费和出口最多的是纺织服装,为我国创造外汇收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成本优势正在弱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优势正在增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纺织服装门槛相对较低,拥有更低人力成本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向所在国转移,如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这些国家以其较低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纺织服装的生产和出口构成巨大威胁,成为中国纺织服装发展的障碍。虽然世界纺织服装出口量第一的位置被我国长期占据着,但是贸易竞争力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乐观,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出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国外市场对我国高端纺织服装需求极小。如何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让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转被动为主动,让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让纺织服装的转型和升级越来越快,都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因此,研究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现状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服装产业也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我国既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也成为了服装生产国,在世界服装贸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纺织服装占据了世界出口数量第一的位置。图1显示了近些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情况,纺织服装出口數额从2006年的1 440.2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 686亿美元,几乎成倍增长,但与2014年的出口数量相比,近两年出口贸易量有所下降。

(二)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量很大,大概占到了我国纺织服装对外销售数量的75%。2017年,对欧盟的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488.6亿美元,下降了1.1%。2016年,中国对美出口出现20年来首次下降。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恢复增长,总计出口额达到了543.9亿美元,实现增长1%。2017年扭转对日出口持续下滑的局面,出口纺织服装金额共203.2亿美元,实现0.05%的微弱增长。我国的服装产业高度依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这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出口结构不合理,过于集中和依赖这些国家对服装出口贸易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受到一些特定市场的主要进口国的严重影响。

(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激烈竞争

我国在国际服装市场占据优势一直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一些发展中国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以比我国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世界市场发展。在过去五年里,孟加拉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额持续增长了近1倍,而越南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130%。同时,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巴基斯坦的纺织服装出口均呈增长态势。与之相比,我国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许多国家开始将产业转移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依靠出口高科技纺织品与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中国的纺织服装业也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威胁。

二、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对某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时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TC)=(某产品的出口额-某产品的进口额)/某产品的出口额+某产品的进口额

通常数值在-1到1之间。当TC指数值为-1时,说明该国某产业没有出口贸易,该产业的比较劣势明显;当TC接近于0时,说明该国该产业比较劣势在均衡水平;当TC大于0时,说明较大的比较优势存在该产业中;当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明出口竞争力越强;当TC大于1时,表明国家只进口某些产品而不出口,这种产品在该国家具有绝对优势。

可以看出,2008—2017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都高于0.8,非常接近于1,说明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且一直稳定保持着这一比率。我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不仅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平衡稳定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总额占世界某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主要是指一国在开放条件下,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它的计算公式是:

国际市场占有率=一国某产品出口总额/世界某产品出口总额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值介于0—1之间。指标值离0越近,说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越低;指标值距离1越近,该国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高,说明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从2005年的1 150.3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 672.5亿美元,世界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增长的比例从2005年的24.13%增长到2016年的36%,表明中国的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迅速发展,出口额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的力量不容小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增强我国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如今,国际纺织服装的竞争已经从成本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中国的纺织服装竞争力要想一直保持或不断增强,有必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纺织服装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企业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结合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自身的特点,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同时,企业要不断增强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可以结合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企业技术进步,利润水平和市场竞争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效应

虽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迅速发展,纺织和纺织经济带已在沿海各省和城市形成,但目前大部分纺织服装产业都没有聚集在一起。增强竞争力和优化纺织服装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引导民营资本和外向型资本流向产业集群,为纺织服装业的跨国公司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中投资提供条件。

(三)优化产业布局,降低产品成本

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普遍高于内陆地区,而中国绝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了保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应该不断优化纺织业的布局,将纺织服装加工企业慢慢向内陆地区转移。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和内陆地区相比相差较大,导致生产成本的巨大差异,可以把一部分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纺织服装企业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转移,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品创新,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展开竞争。

(四)优化产品结构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价格优势不断弱化,企业要逐渐淘汰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低的纺织服装品,调整我国纺织服装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的产品,增加出口技术水平含量高、知识型密集的纺织服装产品。这些措施能积极解决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无序降价竞争的问题。同时,企业要尽量减少出口价值低的纱和布料,增加高端产品的出口比例。还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白樹强,郭明英,邢琣.TT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潜在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6):468-469.

[2] 郑显理,李莉.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劣势与应对危机的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09,(4):108-109.

[3] 阮美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贸易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山东经济,2009,(9):75-80.

[4] 陈虹,石恋,叶云霞.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4):201-203.

[5] 倪武帆,冯丹.我国纺织服装外贸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6,(10):10-13.

作者:夏华丽

第3篇: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收稿日期:20121120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农业攻关计划项目“中国花生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2011201030);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资助工程”资助项目“辽宁省花生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2011921035)

作者简介:

陈迪(1983-),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chendi19831213@163com

吕杰(1963-),男,安徽宿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jieluesy@163com

摘要:花生是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但近年国际竞争力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本文构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1991—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数据,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项指标进行测算,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趋势和国际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呈下降趋势,但国际排名保持相对稳定。

关键词: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花生在中国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生总产量和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花生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因此,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并分析其原因有利于促进中国花生产业的发展。

许多学者曾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测算方面。张金昌[1]对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国际竞争力指标的优缺点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围绕该指标体系开展了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帅传敏等[2]以等市场份额模型研究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并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不同类型农产品进行测算,得到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丧失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结论。李选才等[3]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刘林青和周璐[4]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二维评价模型评价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得到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虽降低但地位重要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面,也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贡献。章胜勇和李崇光[5]对中国花生产业的社会净收益、国内资源成本和有效保护率等比较优势指标测算,并分析中国花生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林治乾和闫静[6]对中国、美国和阿根廷三国平均单产水平、世界市场占有率、平均出口价格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并对比,得到中国花生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结论。郭蕊等[7]对中国、美国、阿根廷和印度的花生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价格等指标测算和比较分析,得到中国花生产业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正在降低的结论。肖嵘[8]在研究中国植物油籽出口结构的基础上,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植物油籽的国际竞争力测算分析,得到中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大豆和油菜籽等持续弱势的结论。

上述研究多以单项指标的测算和比较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变化趋势和国际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在指标的选取和评价分析的角度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有变量或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不相关的几个综合变量或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较少的综合变量或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变量或指标的信息的一种降维方法,适用于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多指标的综合评价。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线数据库,选取1991—2009年世界及主要花生生产国花生生产贸易情况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计算所得。其中,对花生国际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基于FAO数据库中带壳和去壳花生的加总统计结果,不包括花生油等花生加工品。

三、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1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择和测算

单项指标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较为片面,不能准确评价一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

量,Yij表示i国j产品总产量。等5个常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其中,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出口值的角度评价,一般竞争力系数和出口强度系数从出口量的角度评价。

基于对FAO数据库中各国带壳花生产量、出口量以及去壳花生出口量的数据分析,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越南、埃及、缅甸、巴西、尼日利亚和印尼等10个排名靠前的花生出口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90%以上,代表了世界花生总体情况。因此,本文选择上述10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上述10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受篇幅所限,仅列出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欲获取全部测算数据者,请与作者联系。

2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趋势分析

针对上述5个国际竞争力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综合变量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进行纵向分析。使用SAS9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对特征根的贡献率测算得到,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的贡献率达到8219%,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达9241%(如表3所示)。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累计贡献率应达到85%以上,即可结束主成分的选取。因此,本文应提取2个主成分代表原始数据。

总体看来,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91年为各年份最高水平,1991—1996年缓慢下降,1997年达到20世纪90年代最低点,1998—2001年缓慢回升,2001—2005年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2006—2009年继续下降。

3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分析

本文采用SAS90软件,对上述10个国家历年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主要花生出口国中的地位。分别计算1991—2009年各国所提取国际竞争力指标主成分的得分,并依据各国得分情况,分别对历年10个国家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

可见,阿根廷除个别年份外均居世界第一位;越南在2003年以前保持第二位;中国和美国交替上下浮动于第三位和第四位;印度多保持在第五位到第六位,但近年来迅速上升跃居第二位;其他国家则均持续处于第五位以下的水平。因此,取1991—2009年的多数年份中排名前五的国家(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和越南),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

美国与中国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类似;越南在1991—2003年间与中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印度在2004年以前排名水平较低,2005年起排名迅速上升,超越中国和美国并保持第二位。

四、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讨论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价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纵向趋势和横向排名,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91、1997、2001年和2006年出现拐点,这源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作用(如表6所示)。(2)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与美国排名位置类似,与越南排名变化趋势类似。(3)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和排名变化趋势呈现不同。

分析形成上述结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花生产业年度变化趋势显示,1991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最高水平。源于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及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方向正确,对外贸易实施自负盈亏,有利于花生出口。1997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出现明显的低谷。国内方面,销售不畅导致的近两年油料作物价格总体下降使得各地种植面积同比上年降低48%。国际经济形势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进口量大幅下降。1999—2002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迅速上升。国内农业政策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立足优势农业,油料作物受到关注,面积有所上升,花生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亚洲金融危机逐渐好转,中国成功“入世”,并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花生进口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2006—2009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再次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致花生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近年持续推广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使得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导致中国花生生产总产量略降,国内消费量增加,出口量减少。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中国花生的进口国欧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等,且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出口价格的上升,也是造成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年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稳定于第三至第四位水平,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出口水平有所下降,但其国际地位依然比较稳定。在国际竞争力排名的相似度方面,美国与中国最为相近且呈现交替浮动现象。美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是加拿大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而中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以及波兰、荷兰和俄罗斯等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的欧洲国家。可见,两国花生目标出口对象的差异性,导致出口替代关系不强,故排名保持类似水平。在国际竞争力排名的变化趋势方面,越南在2003年前与中国最为相似。考虑到出口价格是对国际竞争力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以及越南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的特点,本文对上述五个国家花生出口平均单价进行计算,从其单价走势可见,上述五国中,中国和越南的花生出口单价最为接近,且变化趋势相同,这是造成两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变化趋势相同的主要原因。另外,越南在2002年以前并无花生进口,2002—2003年花生进口量极低,是造成其国际竞争力排名较高的原因。2003年后,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均对花生出口产生有利影响,而越南花生出口的替代国印度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越南花生出口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原因综合作用导致2003年后两国排名变化趋势不同。

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和排名变化在2006年以前总体变化趋势类似。2006年起,年度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而排名变化则保持稳定,至2009年出现下降。年度变化的下降,一方面,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总出口额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加工业发展使得花生国内需求量增加,进口量增加。而这种国内的优化调整并未影响中国花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因此,年度变化并不意味着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只表明出口份额的降低,应依据排名变化来评价中国花生产业的国际市场地位。另外,应关注印度和阿根廷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中国花生产业以及食用油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

参考文献:

[1]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11,(20): 17-25

[2]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 97-103

[3]李选才,戴天放,黄小英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方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 73-75

[4]刘林青,周璐比较优势、FDI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39-54

[5]章胜勇,李崇光我国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4): 11-15

[6]林治乾,闫静中国花生出口竞争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82-85

[7]郭蕊,李广前,万书波我国花生出口竞争力变动及国际比较:1996—2005[J]农业经济,2008,(2):32-35

[8]肖嵘我国植物油籽出口结构及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5):12-18

[9]周天勇,张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新变化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2,(2):21-25

(责任编辑:韩淑丽)

作者:陈迪 吕杰

第4篇:2012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

时间:2012年9月7日-11日 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

2011年9月举办的第十五届投洽会展览面积达6.5万平方米,大会同期举办了旅游、地产交易、节能环保、创业连锁和品牌茶叶等5个专业展,共有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118名境外人士和47565名国内客商参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临投洽会,启动“金钥匙”为大会开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澳门中联办主任白志健,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沈春耀等中央部门负责人,以及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福建省省长苏树林,青海省省长骆惠宁等共79位副部(省)级以上领导和斯里兰卡总理贾亚拉特纳,萨摩亚副总理福诺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尤姆凯拉,沃尔玛全球高级副总裁陈耀昌等430多位外国政府高官、国际组织负责人、商协会负责人、跨国公司高管、国际知名学者等出席了本届投洽会。共有境内外298家媒体的1478名记者参会采访报道。

【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

“2011中国品牌茶叶展览会”(简称“品牌茶展”)首次作为投洽会的主题专业展,于第十五届投洽会上成功举办,70家境内外品牌茶企到会参展,展览面积6000多平方米。借助“投洽会”万商云集的机会,首届品牌茶展得到参展茶企的充分肯定。

“2012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展会期间还将举办茶产业投资论坛和系列配套活动。

展区规划:规划展览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参展茶企200家。分设国际名茶展区、品牌乌龙茶展区、中华名茶展区(含台湾名茶展区)、紫砂文化展区和综合茶产业展区。

展示内容:

1、茶叶产品: 六大茶类 ( 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浓缩茶、果味茶、保健茶、茶饮料等)、茶食品、茶保健品等;

2、茶具产品: 紫砂工艺品、茶具、根雕、茶盘、瓷器等;

3、茶叶包装: 茶包装及包装设计、制作印刷、金属制罐等;

4、茶叶加工与检测设备: 采茶机、茶园耕作机、茶叶罐装机、茶叶保鲜机、茶叶烘干机、茶叶除湿机、茶叶检测机等。

5、茶文化:茶艺、茶文学、茶馆、茶会所、茶文化旅游等。

6、媒体及其他:杂志、报刊、网站、茶叶市场、金融机构等。

2011品牌茶展部分参展商:

安溪铁观音集团、日春茶业、云南龙润茶、中闽魏氏、山国饮艺、武夷星、茶圣居、感德龙馨、名茶小镇、东方武夷、三和茗茶、富源茶业、坪山名茶、三好茶博汇、恒品茶业、坦洋工夫、南方佳木、御道茶业、夷茗园、安徽福峰茶叶、岩传茶叶、茗茶小镇、恒福茶业等。

展位价格:国际标准展位:人民币12000元/个;光地:人民币1200元/㎡(36㎡起租)

第5篇:朝闻通成为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指定媒体发稿机构

朝闻通成为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指定媒体发稿机构

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暨紫砂、陶瓷、茶具用品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历经十余年卓越发展沉淀,现已成为最俱影响力的行业盛会。本届展会特邀朝闻通成为其官方指定新闻发稿平台。作为此次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合作媒体,朝闻通力争全面的将此次展会信息与用户进行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到最新的资讯,促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展会。

关于朝闻通

朝闻通-商业新闻传播、监测平台隶属于北京朝闻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为企业提供全国文本、图片和多媒体新闻稿发布和信息监测的机构。同时携手朝闻天下新闻网,为包括金融、财经、农工、地产、能源、时尚、旅游、展会、法律等多门类的机构提供新闻发布、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商业新闻编译、商业信息监控服务。

超过国内外24000家媒体和10,000余名的记者、覆盖五大类平面媒体(日报、晚报、商报、都市报、晨报)、专业及行业媒体、全国性网络媒体、地方信息港、专业网络门户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势。

关于第十二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暨紫砂、陶瓷、茶具用品展

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WTECHIN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众多权威机构联合北京海名汇博会展有限公司主办组织,以“弘扬茶文化、繁荣茶经济、拓展茶贸易、推动茶发展”的宗旨,展会展出面积20000平方米,500家展商、参观观众达5万多人次,WTECHINA目前成为中国茶产业高速发展历程的晴雨表。

WTECHINA涵盖茶叶行业全产业链;品类齐全、种类繁多;我们欢迎行业龙头企业和地方品牌产品参与,同时通过主办单位邀请海外茶叶主产国和消费国的参展采购。整个展会活动内容丰富招商推介、名茶评选、专家讲座、茶艺表演、名品表彰、高峰论坛于一体,使企业充分获得展示自身文化、加强品牌建设、扩大营销渠道、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机遇,还将成为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市场、深度挖掘、横向拓展潜在客户的最佳窗口,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的实现。本届展会将在总结、秉承往届优势之外,从展会规格、规模、效益、影响力几大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并组织多项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为参展商带来更多的效益。

第6篇: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一

从第一部专著《茶经》到中华茶文化,茶叶的故乡,是不是预示茶业历久不衰?茶叶从远古的蒸青饼茶发展到现今的形态各异茶制品,从药用、食用到“国饮”,从田间地头到走出国门,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将以“入世”为比照,从提升茶科技,促进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做好茶贸易等层面,把中国茶产业贯穿在技术、经济、文化、思维、观念上的碰撞展示给大家。

一只沾满茶叶的手在大锅里搅拌、烘烤,大锅里滚动着茶叶,茶叶在不温不火的炭火下散发着清香。历史悠久的中国茶,生产方式落后,开发能力不强,这是我的印象。可参展的茶商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的茶,科技含量高哟。”“我家产茶的机器是现代化的嘛。”茶公卖茶,自卖自夸。

可展板上标注着那么多厂家,字里行间、图片图画,几乎满篇的“科技”。再看展厅一溜排开的筐子篓子里的上百种茶叶,怎么也和“科技”连接不上,但我能联想烟熏火燎的作坊。科技?哈哈。

要不要把你的眼镜摘下来?我从来不戴眼镜!

那你有没有„„

哦,明白了。不戴眼镜的眼睛终于看到了主角,主角就是“茶科技”。它在5月16日的“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表演得很充分。像茶产业、茶制品、茶饮料,就连优质茶评比、“百万江淮青年振兴中华茶业经济世纪行”宣传签名这样的活动,也跟着主角唱。再看“茶科技”、“茶市长”、“茶企业”、“茶经贸”4个论坛,“茶科技”绝对唱头牌。

茶产业春天远吗

走马云南,路过普耳茶的故乡,在一农家歇脚,那家女人热情的不得了。可就是不给端茶。见我狐疑状,她笑道:“不请你们喝茶,我们也不喝。我们的茶园子打了农药的”。就这么赤裸裸地说了出来。我为先前的“海”喝后怕不已。

茶叶免不了打药,问题出在农药残留是否超标。为把农残减到最小,江西农业龙头企业德宇公司用生物技术处理茶叶农残和茶叶保鲜。这家企业的蒋老板对此不免愤愤:“茶叶中农残存在不假,但并不像一些报纸说得那么邪乎,什么喝茶就等于喝农药啦,这不明摆着帮外国人的忙?”这样的事确也发生过,商检公布农药残留,出口的茶叶遭到退货。老外说,不

检也罢,你们的报纸都说了。蒋老板感慨道,“订单农业,企业连着千万家啊。”

风险,这就是风险。风险怎么规避?农业部合作经济司的鞠副处长说得简单,“就用科技”。

农业应对入世,科技就是杀手锏。

芜湖一家企业从德国引进了大容量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茶业咖啡因和脱农残设备;最时髦的是众多茶企业和高校、科技院所形成的合作风气。

《红楼梦》里提到的“六安瓜片”是专供才子佳人喝的贡品。安徽六安市方西平副市长对此得意得不行,“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提高六安瓜片的技术含量。”可前几年瓜片在市场上消失了,但六安并没有心灰,六安市联姻联到了安徽农大,一起联合开发有机茶。两年下来,该市金寨县、霍山县2500亩有机茶生产试验基地顺利通过欧盟有机质量颁证机构 I MO论证。2002年开春,又迎来德国、法国、美国等近百吨的有机茶订单,六安人,真是乐开怀。

长寿村秘密

离黄山不远的安徽省石台县大山村,原始古朴。中国科技大学绿色科技中心的吕选忠、王广仪教授调查发现,这个村近50年来没有发现一例癌症。80岁

以上的老人占12%。2001年,他俩在此取土样和茶样,检测发现,大山村是罕见的富硒地质带,大山村产的茶是天然富硒茶。

硒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硒能防癌、抗癌、抵抗多种疾病。吕教授为此专门写了论文下月要拿到国际学术会上发表。他说,“在富硒的大山村种茶,茶叶富含天然硒元素。大山村民常年喝自家茶是长寿的原因”。富硒的大山村会用科技,大山村也给厂家带来商机。安徽天方茶叶集团把5000亩富硒有机绿茶的基地建在此,很快名声远播。

茶叶飘香香一家没什么,茶叶飘香香万家了不得。怪不得茶博会主打“茶科技”,这不仅提升了“会展经济”的科技含量,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芜湖市副市长吴克明说:“做大做强茶产业,中国茶的春天不会远”。

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二

就是戴着记者胸卡,我依然被阻挡在芜湖会展中心的门外。只认门票不认人!会不会遇上个抠门的阿巴贡?真是错怪人家徽商了,门票不要钱,门票发的是 I C卡。划卡只为计数,欢迎四海五湖人,朋友多

了好处多嘛。

进了大厅,闹得不行。万人香茗大品尝。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俗的雅的,咸的淡的,“好茶好茶,白天客来茶当酒哇”,“又是绿风吹满堂,茶人茶事正当行啊”„„。

那一堆堆人边喝边聊,边品边笑。再一抬头,见双联横幅写道,“让芜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芜湖”,“有朋自远方来,芜湖人民不亦乐乎”。我也笑了,好一个不亦乐乎,精明的徽商咋恁会摸人心思呢。

号称全国最大的茶业博览交易会,展位2500个,不算观者,十多个国家的茶商足有百十来个,一个个高头大马,用大手把茶抓起,放在鼻子前闻了又闻。负责茶展宣传的邢毅先生专门给我拿了份资料,“500多家国内企业,中外客商4万多人参展交易。四天,芜湖、峨桥两个茶市的现金交易1.38亿元人民币,合作签约外资3500万美元,内资5亿元人民币”。

看到这组数字,我心里嘀咕,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米市因米得名,偏偏是片茶不产的米市却成了茶市,还因茶业赚了大钱,成了茶博会的东道主。这心中疑窦不仅我有,外地茶商也不少。光滑扁平的西湖龙井,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摊位摆放的

透明茶杯里,倒映着色翠莹黄的“身影”,有袅袅香气袭来。卷曲成螺的江苏碧螺春,白毫中透着银绿,茶碗里汪着甘醇的绿汁,看一眼也让人口中生津。

“不错不错,色绿、香郁、味醇、形美”。我越是夸奖龙井和碧螺,那杭州和宜兴的茶商心里就越发添堵。“啥么子安徽茶。记者,侬看看,阿拉龙井、碧螺春,作啥毋能同安徽茶比哪?退一步讲,安徽有黄山,有产茶大县歙县、休宁;还有山东济南茶市、福建安溪茶城,年头老早了,办茶市,作啥也摊不到芜湖哪”。

可芜湖愣是把茶市玩的个遛转,成了全国最大的茶叶销售中心,拿到茶博会的举办权。

“米市演变到茶市”,是芜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米业不再是发展的主业,代之而起的是商贸和经济作物。减少了米业,但米市兴盛期的“品牌”效应依然发扬光大,100多年来芜湖商埠集市的“先锋”作用依然前卫。这叫“调控中的扬长避短”。

吴副市长把“芜湖不产茶却成茶市”的原因说成是“芜湖的地理位置”。他说:“产茶地一般在山区,很难形成茶市气候和规模,芜湖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南茶北运、西茶东运方便得很。再说,芜湖作为

茶叶集散地,消费水平不高,在这里做贸易,茶商和消费者都能接受。要是把茶市移到上海,花费可就大了”。

茶叶集散地不等于茶叶原产地,在规范化的大市场买东西,可信、放心,这是常识。一位新闻同道说得好:“除非是我亲眼所见,从龙井村那棵老茶树上摘的茶叶,并且是当场炒制直接放进包里,否则我根本不相信它是西湖龙井”。由此可见,城里人不会直接到农村买面粉,直接到草原买羊肉成了肯定,也就不用担心茶交易市场来了。

长江边的繁昌市就是一例,这里也有一个全国性的茶叶批发市场----峨桥茶市。此为交通要冲,更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大军过江,繁昌首当其冲。峨桥茶市发展到现在,也就是一个不到0.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但茶的流通却直逼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芜湖市供销社杜主任怕我说他瞎吹,把俩眼珠子瞪得多大,出语也是一本正经:“范老兄,你别小瞧峨桥。每天,到这里来做生意的平均有万把人,茶叶年交易量1600万公斤,成交额基本上都过亿元。你信不信吧,周边近3万茶叶经销商一下子给它带起来了”。

“我相信,我怎么不相信呢”。我对杜主任笑道,“前几天我就听人讲,逢到谷雨前后,新茶一上市,峨桥就人满为患的。人说,峨桥的茶价就是全国茶价的晴雨表嘛。”

话是这么说,可我还是搞不清,已然是不产茶的峨桥,茶市为什么发育得那么好。“这要追溯到明清时期”。一个与当地官员混得烂熟,又自许通晓古今茶道的市电台的女主播,一把将话茬接了过去:“峨桥早先有钟、唐、崔、吴‘四大家族’,贩茶捞了不少银子,于是就推而广之,于是,自然就越做越大。后来,在这个地方,茶生意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可像今天这么火,他们也不会想到。”

随着她的画外音,我的眼前似乎也氤氲出胡雪岩的红顶子。

我想,历史渊源是一方面,徽商的传统也别小看了。精明的徽商也是高明的现代儒商。以峨桥小茶市带动芜湖大茶市,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眼光,也是当地政府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以茶带“市”,以“市”促旅游,以旅游推动商品流通,以商品流通再带经济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科学的商业文化圈。

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三

英国红茶的背后我爱喝茶。妹子戏称我“茶篓子”。适逢我“调查”回来,妹子也回国休假,她依然没有忘记我的嗜好,所赠礼物是一盒精美的英国立顿红茶。我是喝惯黄山毛峰的,一喝红的,倒觉得立顿的味道也不错。妹子说,“你搞茶叶调查,我送你一个信息,立顿红茶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在新西兰,我们看不到中国的红茶,更谈不上老家的‘祁红’了”。我忽然想起,在“茶科技论坛”上,有几个忧患意识特强的中国茶专家,说话带着哭腔,“中国茶叶出口,红绿茶数量比例变化大得惊人。过去,两者出口数量大致相当。现在,红茶大幅度下降”。

印度的茶业只有220年的历史,比中国晚得多,可它却成了世界第一大产茶国,2000年,印度产茶87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0%。可它的茶园只有世界的18%。相比之下,中国茶占有44%的面积,产量只有23%。茶叶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的11.85%。这些数据印证了妹子所言不虚!印度茶得宠,缘于很早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我们是一家一户的茶农,分散生产加工,科技含量低,初制与精制分离。而印

度生产、加工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交易流通规范,行业管理健全。工农一体,初制精制一条龙。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的阮浩耕说,“去年,我在印度考察才知道,为什么英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那么认印度的茶叶。”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的 M odder先生谈起斯里兰卡的生态茶园,种质资源库,有机茶开发和茶叶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眉飞色舞。那意思是说,我们比印度也不差嘛。祁门县离黄山不到两个时辰,那儿有老字号名牌功夫茶“祁红”。这些年一直滞销,赔本的买卖不能做,当地只能缩小“祁红”的种植面积。“祁红”的摊位在热闹的茶市上冷清了,茶商对此也不隐晦。但要说“祁红”不行,茶商一准较劲。那天,我就遇到一位。“你晓得吧,英国伦敦有一家出名的茶叶拍卖行,每年新茶上市拍卖,祁红不到,拍卖行准不开拍。”此话不假,60年代,我在当地亲眼所见,“祁红”与“屯绿”比翼双飞,红透全国。祁红的下场只是个案,大多中国红茶都由于自然条件、品种限制,卖价低、成本高,难于制成,加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农残问题,此是出口下降的主因。当然,对于红“瘦”也不能一概而论。同是红茶的安溪乌龙,却走势坚挺。安溪的一位副县长谈到这一点就像捡了金元

宝一样高兴,说是乌龙茶、铁观音对了南方一族的口味,加上制作工艺上的创新,一路飙升自在意料之中。

相比之下,绿茶比红茶幸运得多。从它占有市场62.47%份额看,一方面是应了天时、地利、品质。另方面是绿色保健在消费群中的位置。但你不能光对着绿茶的数字傻乐。中国绿茶出口是世界绿茶总量的80%,但世界茶叶生产总量的绿茶也不过22%,这么一算,中国绿茶出口不到9%,你怎么也骄傲不起来。要不要死抱“正宗”编辑部里有饮水机。多少编辑、记者沏茶没有统计,但字纸篓里的茶汤、茶渣不少。饮水机不热,不热怎么泡茶?同事说,“我们这一圈人从不沏茶。”不喝热的与快节奏生活有关。吴君在外企工作,吴君喝茶喝得满口牙锈,吴君每天要掐点上班,可沏茶是个慢功慢活,心急不行。可等到茶开,吴君的老板就要炒他的鱿鱼。为此,吴君把喝茶称为“老人文化”。都什么年代了,还喝盖碗茶!小女嘲笑我。冰淇淋里泡大的第八代,吃惯了冷食。可有一天,我家小女也喜欢上喝茶了,但那是冰红茶、冰绿茶。

小女说,我们学校有一多半人都喝茶饮料。清凉甘甜、富有营养、饮用方便、价格适中。受日本等国消费影响,今天各类茶饮料登台热销。罐装、软包装、特色包装,茶可乐、茶汽水、果茶、还有低糖、无糖型乌龙茶,不惟以茶为主的饮料,还有以水果、植物等入茶的石榴茶、药草茶、八宝参花茶、桑叶茶、灵芝茶……生活节奏的加快,茶饮从慢冲细品向快餐化演变。工作节奏的加快,瓶装饮料钻了市场的空档。这样的事实,或许引人注意:越是经济发达、购买力强的地区,茶及茶制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小。这就是说,传统的中国茶市场来自各种品牌的饮料市场的竞争。一位从洛杉矶回来的华裔茶商说,西方人没有热饮的习惯。外国人也并不看中你是什么名牌茶,看中的是标准、方便、爱好和习惯。中国的茶叶是“有什么销什么”,生产销售仍是靠近产茶地。与茶叶竞争的咖啡、软饮料等产业,是“要什么有什么”,是为了引导顾客需求,是为顾客设想需求。中国茶应该深思。

6

第7篇:中国茶产业市场研究报告

2007年07月27日 08:08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当前,在茶文化热、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名优茶兴起等多重因素下,茶叶的传统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多元化的茶叶消费趋势。自去年以来,福建乌龙茶、云南马帮普洱茶先后千里进京献茶,均引起了较大的影响。这表明,中国茶业正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

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茶业要加大名茶转化为名牌的工作力度,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去年,浙江省农业厅在北京宣武区的马连道茶城向首都消费者推介浙江名优绿茶。在这次集体推介中,西湖龙井、安吉白茶、松阳银猴等浙江省十大名茶全都在内,羊岩勾青、长兴紫笋茶等浙江众多名优绿茶也都一起前往。为了顺利落实此事,3月中旬,浙江省农业厅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宣武区区长到杭州,商谈浙江茶叶进京事宜。自去年以来,福建乌龙茶、云南马帮普洱茶先后千里进京献茶,均引起了较大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茶业正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单一”走向“多元”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的调查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茶文化热、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名优茶兴起等多重因素下,茶叶的传统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多元化的茶叶消费趋势。

以北方地区为例,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茶市,以往一提起茶,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花茶。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花茶的消费一直占据着北方茶叶消费份额的90%以上。而现在,这个比重已下降到不足60%,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迅速成为北方地区的消费新宠,增长势头迅猛。尤其是绿茶,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20%。

与此同时,名优茶的发展也呈跳跃式发展。据统计,在20年前,国内名优茶的市场总容量不过万吨,而现在,名优茶的市场销量已超过20万吨。业内人士指出,包括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在内,在2002年前后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的名优茶,因每年产量有限,在未来几年内,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有机茶热成为近几年茶消费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有机茶成为大众茶消费中的新宠。最先打出“有机”概念的“更香茶叶”成为该领域的一道风景。据悉,“更香茶叶”目前销售收入额已超亿元,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拥有近50家连锁店。在日前揭晓的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中,更香有机茶与卡夫食品、蒙牛、茅台酒、EMS等九大国内外知名品牌一起当选。

另外,功能性保健茶也成为茶消费的新趋势。在北京的几家超市和茶叶连锁店,各种花样的保健茶都占据显赫的位置。销售人员介绍,青睐这些保健茶的大多为时尚女性和中老年顾客,主要目的很明确,要么美容润颜,要么强身健体,销售势头很不错。专家指出,新兴的保健茶在保持传统茶香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加入了诸如玫瑰、金银花、决明子等保健中药材,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的要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从“名茶”走向“名牌”

我国有众多名茶,但名茶并不等于名牌,茶业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的障碍。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据悉,在浙江省内较有影响的龙井茶确实为数不少,比如狮峰龙井、大佛龙井、龙冠龙井、卢正浩龙井等等,而其他各类牌号的龙井也有数十种之多。为了维护自身品牌,各家在营销上都颇下功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属的杭州龙冠实业公司是“龙冠”西湖龙井的拥有方,公司总经理姜爱芹副研究员坦言:为了让消费者明白、放心地消费,“龙冠”的做法是在继续强化“龙冠”这一大品牌的基础上,同时推出注明原产地的系列品牌产品,如龙冠西湖龙井、龙冠钱塘龙井等,以满足消费者。

从“小国”走向“大国”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但现在还不是“饮茶大国”,还有很多国人不经常饮茶。尽管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但现在,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为0.4千克,还不到世界人均0.5千克的消费水平。这也说明,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茶产业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产业的原因之一.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千克,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3杯,那么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千克。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的话,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抛开国际市场不算,光国内的茶叶消费也将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从“饮料”走向“文化”

近些年,包括旭日升、娃哈哈、康师傅、统

一、三得利等在内的知名品牌纷纷涉足茶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雀巢等一批外资饮料巨头也先后进入茶饮行业。据悉,茶饮料市场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简捷、方便的特点吸引了一批消费者,同时也为我国中、低档茶叶找到了一条出路。不过,专家指出,茶饮料业还需要不断加以创新,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

如今的茶叶早已走出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已经形成一个横贯

一、

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茶叶景区旅游、茶文化交流以及各种以茶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等,都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新亮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中国的茶文化和茶礼仪必将得到广泛传播。

第8篇:从规模经济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白宏丽

2013-3-5 14:38:14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01期

【摘要】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综合体现,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其整体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正逐年提高。但中国汽车产业仍存在着问题,中国汽车业的竞争力仍然很弱。本文从规模经济方面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汽车产业;规模经济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步伐密切相关,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汽车制造业更是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在全球性价值链的作用下,投资、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各个环节被分配给全球最适于发展的地区;同时,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积极制定产业国际化斩落、融入产业国际化分工是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竞争力简介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为两类:第一类立足于国际市场。把国际竞争视同为直接的国际市场竞争,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Orlowski,1982),即保持贸易顺差或贸易平衡的能力。第二类立足于国内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同时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化与本地化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现今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在销量上都快速上升,这与我国国家政策扶持和居民生活平水的提高密不可分。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各类汽车生产企业共5800多家,总资产超过万亿,直接从业人员220万,相关产业3500多万。其中整车企业数量多达150多万家,轿车生产以合资形式为主,商用车以中资企业为主;中资企业自主开发水平不强,技术开发水平低;虽然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但生产集中度不够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与主要发达国家比很弱。

自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形势的不断加强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大规模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开始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三大资本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

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汽车进出口连年出现贸易逆差。2002年—2007年中国靠出口高增长而经济增速较快,在此背景下的汽车行业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但自2008年以来的汽车进口增速超越出口增速,加之进口促进战略的实施,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和高端消费的主要市场。2008年的进口增速达到28%,较出口增速高10个百分点。2009年的汽车行业进口增速又高于出口25个百分点。2010年1—12月,全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1065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56%,其中进口582亿美元,出口483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99亿美元。2011年1-12月的进口增速又达到70%的高位,高于出口29个百分点。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我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很大,但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

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2009年中国

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2010年,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上汽的销量为355.84万辆,东风为272.48万辆,一汽为255.82万辆,长安为237.88万辆,都跨入200万辆阵营,达到最优规模经济。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继续全球产销第一。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规模经济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进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知,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很快,但汽车行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没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将无法取得相对成本优势,从而失去竞争地位。我国汽车行业的企业个体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未达到最小有效生产规模,离最优生产规模距离更远,同外国大型汽车企业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总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

三、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升竞争力

推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对于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尤其是目前采用精益生产方式且模块化日益显著的汽车产业来说,集群效应强大,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效果较为明显。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根据我国汽车产量地理集中的现状,选择几个区域作为汽车产业集群区,通过“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予以发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主机厂为先导的路子,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汽车行业的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政策则是行业发展的导向,直接决定产业发展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是否有竞争力。首先,政府要为汽车产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给予自主创新企业税收优惠,鼓励本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再次,理顺汽车行业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化的纵向管理模式,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构建和完善适合汽车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最后,完善准入证、产品质量和汽车安全法规,加强汽车行业社会性管理职能的立法。

(四)加强技术开发且引进和培养人才

首先,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国内企业可以采用联合开发的模式,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还可以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国家应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加强企业的自身研发能力:促进汽车企业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搭建汽车技术人力资源平台。其次,要引进和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能横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电子技术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秦远建,方壮新.改善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8(6).

[2]王保林.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

[3]王珊.中国汽车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04).

[4]陈建国,张宇贤.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第9篇:提高中国海员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我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外派海员已经成为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估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向国际海员市场提供各类商船海员劳务累计达60余万人次,近年来,每年外派海员已达4万人次左右。但与菲律宾等国外派海员数量相比,差距还相当大,这与我国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根据波罗的海国际海运理事会(BIMCO)及国际航运联会(ISF)人力资源2005年更新报告,2005年全球高级船员需求量为46.6万人,而实际供给量为40.6万人。到2015年,全球高级船员将短缺27万人,短缺人数占需求人数的2.1%。国际上高级海员数量持续短缺,是中国海员的机遇。但越来越多的国际公约和标准以及越来越高的要求,又使中国船员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海员的优势

1.完善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

我国目前有26所各类航海院校和31所各种类型的培训中心,其中从事本科层次航海教育的有6所,从事专科层次教育的有8所。中国航海教育体系已得到国际认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中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设备比较先进的培训机构,每年可为市场提供后备高级海员超过5000人,提供普通海员数量超过万人,这有力地保障了中国海员的来源。

2.人力资源丰富

中国人口接近14亿,人力资源丰富,培养国际海员的潜力巨大。并且,国内现有船员40多万,其中20多万远洋船员,从中挑选-批高素质的海员进入国际市场相对比较容易。但我国每年向外输出的国际海员数量,不到中国人口的1/30000,不到中国海员资源总量的1/5。巨大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利用完善的航海教育机构通过各种培训走向国际市场。

3.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我国的航海教育是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航海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首先要按照普通工程教育的要求满足学位教育,然后兼顾航海特色进行职业教育。

国外大多数航海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按岗位能力需要设定。他们的公共基础课学时所占比例较小。比如某国商船学院工程系共设34门课程,总计1975学时,其中像数学等公共基础只开设9门,总计730学时,占总学时的37%。而我国轮机本科专业共设50门课程,总计2570学时,公共基础课达到1100学时,占总学时的44%。无论是总学时或基础课学时,都比国外高得多。中国船员的理论基础扎实,在解决船上故障和问题时,有理论分析的优势。

4.工资待遇相对低,能吃苦耐劳

在世界上所有船员工资中,中国船员工资最低。前几十年,航运业不景气,为减少企业成本,一些国外船东更喜欢雇佣中国船员。近年来,由于中国海员的管理水平和技能上升,工资也不断提高,但到目前为止,工资报酬低仍然是中国海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中国人的传统是勤劳,且大多数中国海员来自农村,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能够适应船上艰苦的工作环境。

上一篇:驻村工作队员典型案例下一篇:肖申克的救赎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