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2022-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要想得立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然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仍然存在新闻编辑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新闻编辑过于注重新闻流量、信息传播多样化加大编辑人员工作难度和信息处理方法落后等问题。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对新闻编辑的影响较多,如弱化社会责任使命感、削弱了新闻传播控制权、突出了泛娱乐化现象。同时,该时代给新闻编辑提出的要求,即较高的专业技能、转变工作模式、多元化传播新闻信息。为此,本文从提高自身编辑综合能力、满足受众需求、正确地判断新闻价值、挑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强化自身传媒职业精神等方面谈一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升路径,供行业相关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新闻传播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技术高效便捷让新媒体具有承载海量信息的特点。同时,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无疑给新闻传播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由此可见,新闻编辑应坚持信息主导,主动转变自身角色,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提高策略,促进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新闻编辑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且其逐步朝着多元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无疑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设置逐步被新媒体取代。新时期背景下人们浏览新闻信息时更注重新闻信息的趣味性和新闻的便捷性,无疑增加了新闻编辑工作的难度。近年来各类自媒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媒体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这个过程中部分新闻编辑人员为了博人眼球发表争议性较强的问题,或者采取非正当竞争方法,这些直接影响受众获取新闻信息,而且还会影响媒体信息,并不利于整个新闻行业的发展。

1.2 新闻编辑过于注重新闻流量

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一堆“标题党”涌现而出,甚至还有人认为新闻标题仅是新闻内容的外在包装,不偏离信息内容即可,很显然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碎片化信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网站和媒体通过标题吸引更多受众,显著提升了浏览量,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观众,并不符合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问题,除此之外也侵害了原创作者的权益。

1.3 信息传播多样化加大编辑人员工作难度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中包含大量的新闻数据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较高的洞察力。新媒体时代下我国通信技术逐步取得进步与发展,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尤其是出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后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和微信等APP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不利于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对舆论导向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新闻编辑工作的开展。

1.4 信息处理方法落后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收集速度还是信息传播速度都明显提升。但是受到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信息编辑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新闻编辑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确保可以严谨细致地处理新闻信息。然而目前我国新闻行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新闻编辑人员信息处理方法比较落后,信息及时性不高,且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对我国新闻编辑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2.1 弱化社会责任使命感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产生的影响较多,其中,弱化社会责任使命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内容为王”的地位逐步被动摇,“流量为王”逐步成为主流。为了立足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更多受众,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转型,这个过程中部分媒体为了获取流量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信息环境中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弱化了社会责任使命感,减少了关系国际民生的硬新闻,为了吸引眼球成为了“标题党”,甚至还存在为了获取流量发布虚假新闻,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新闻媒体运作中新闻编辑并没有甄别新媒体内容,没有审核的内容直接发布,这种做法是被新媒体浪潮绑架的体现。

2.2 削弱了新闻传播控制权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给新闻编辑造成的又一影响为削弱了新闻传播的控制权。传统媒体行业中新闻编辑主要负责新闻的价值定为通过媒介组织的角度行使把控权。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削弱了新闻编辑信息掌控权,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发言人,新闻信息资源相当丰富。在此背景下传统新闻编辑方法必然被新媒体时代淘汰,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工作,改革新闻传播的被动和延迟的问题。

2.3 突出了泛娱乐化现象

新媒体时代给新闻编辑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还有泛娱乐化的问题。泛娱乐化是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无论信息数量还是种类都相当丰富,娱乐是可以和大众建立与利益相关的传播内容,因此泛娛乐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目前,新闻媒体市场相当激烈,媒体的无序竞争已经成为当前时期泛娱乐化的倾向,因此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存在低俗炒作的现象,误导了受众,导致新闻策划逐步陷入误区,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自觉承担起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责任。

3. 新媒体时代给新闻编辑提出的要求

3.1 较高的专业技能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快速发展,无疑给各行各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新闻本身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新媒体的出现较大程度上冲击了新闻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主要以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方式呈现,但是新媒体发展后媒体传播方式逐步变得直观和多元,无疑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但也给新闻编辑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当前阶段新闻编辑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部分信息同样对其产生干扰,较大程度上影响其主观价值观,还容易存在判断错误的问题,容易导致相关工作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偏颇。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应结合自身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把握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发展方向,高效处理相关的新闻信息。

3.2 转变工作模式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信息数据,但是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数据较多,增加了获取有用新闻信息的难度。因此,对新闻编辑工作者而言,必须调整自身获取信息的方法,之后结合实际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质,并从庞大的信息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根据新闻报道的需求加工和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且确保处理新闻信息的专业性,提高新闻信息的价值以及时效性。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编辑工作模式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在获取新闻信息时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

3.3 多元化传播新闻信息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多且复杂,每个新闻编辑都必须具有较强的捕捉新闻的能力,并在第一时间传播新闻信息,如此才能在诸多新闻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新媒体时代媒体下新闻编辑不再是唯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人们可以参与新闻媒体和平台互动。同时,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逐步变得多元,甚至出现民众报道新闻信息及时性远高于专业新闻工作中的现象。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途径较多,无疑给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把握这一机遇丰富信息传播途径,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

4.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4.1 提高自身编辑综合能力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阅读需求和口味均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新闻编辑应自觉提高自身编辑综合能力,积极学习,掌握更多新闻编辑和传播的技巧。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筛选新闻事件和判断信息真实性的能力,汇总并编辑新闻信息,为后期制作新闻信息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必须具备信息编辑理念和信息编辑技巧,深入认识和了解视频剪辑和突破搭配的内容,具有独立完成新闻传播和推广的能力。为此,电视台应定期培训新闻编辑,给其提供更多再教育的机会,让新闻编辑在培训中不断落实自身工作,确保新闻编辑可以全面了解和认识自身工作,学习到更多知识,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如此,新闻编辑才能在制作和编辑新闻时发挥自身素养,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给受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可见,通过提升新闻编辑媒介素养合理利用新闻信息科技能力,提升新闻编辑的技能和创造性。这个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降低功利化和商业化给新闻传播工作造成的影响,高度重视新闻报道失真的问题。由此可见,提升新闻编辑媒介素养时要始终遵循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原则,更好地助力新闻事业的发展。

此外,网络交流能力也是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互动性和交流性都是新媒体比较突出的特点,受众可以借助新媒体表达自身的看法。由此可见,每个新闻编辑都应该提高自身网络交流能力,全面了解受众对相关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网络交流不单单是新闻直播和采访活动中,还需要加强和受众的互动。因此,新闻编辑应加强和受众沟通,为制作和传播新闻节目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者认真把关新闻信息质量,合理取舍新闻内容,避免出现偏激的言论,否则就会影響社会的发展。

4.2 满足受众需求

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且寄予厚望。为了推动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闻编辑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和完善新闻编辑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为此,新闻编辑工作中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加强和受众沟通,给受众反馈建议提供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账号,定期在平台上发布新闻内容,让受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新闻信息。同时,新闻编辑同样需要整理和总结新闻内容,全面了解受众的需求,及时发现自身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调整,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认可,这是新闻事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4.3 正确地判断新闻价值

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信息设备获取网络知识,且每个人都是“媒体人”,都可以挖掘、制作和传播信息。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新闻意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必须准确地判断大量的新闻信息,给受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出现随意传递新闻信息的内容,提高新闻内容和信息的质量以及真实性。比如现如今人们更喜欢通过标题吸引受众,但是这样的新闻传播方法并不规范,且是不正当获取新闻事件的关键。且受众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这些标题内容不符合新闻内容,让受众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新闻编辑必须把握传播的正能量和实时性,选择新闻内容时保证其积极性,避免以标题为噱头博人眼球。

4.4 挑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挑选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关键一部分内容。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网络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无论新闻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新闻编辑无论选取信息还是传播信息时都必须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最大程度满足新闻编辑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信息编辑能力。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多,且具有很强交互性,新闻编辑应具有良好的采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文字、视频和图片等,借助现代化的方式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新闻的全面性、及时性。其次,迎合受众喜好。为了让新闻得到更多发展和好评空间,新闻编辑应迎合受众需求,从海量信息中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材料,从中选择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提高新闻传播速度。最后,合理整合和记录新闻数据。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从网络上复杂的信息数据中提炼有用的信息,并倾听和接纳受众的建议,对新闻信息进行拓展,充分挖掘新闻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强化新闻信息内容,提高新闻信息传播速度。

4.5 强化自身传媒职业精神

提高新闻编辑媒介素养中强化其职业精神是相當必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扶正新闻编辑的思想,为社会培养更多坚守新闻职业精神的新时期工作者。因为每个新闻编辑需要的媒介素养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加强培养行为编辑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强化其传媒职业精神,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媒介素养教育,逐步增强其新闻敏感意识,比如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养等等,将新闻的本质和内涵凸显出来。合理利用新闻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提升社会公共素质水平。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要严格地审查信息,将低俗、泛娱乐化和不良信息过滤掉,积极地引导受众,把关新闻编辑的质量。其次,加强培养新闻编辑工作中的道德素养,纠正并改善不良之风。最后,拓宽编辑工作者的眼界,丰富其文化内涵,确保新闻的价值和正确的导向,为新闻行业培养更多则责任感较强且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意识,确保新闻传播与生活更贴近,推动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给新闻编辑工作中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新闻编辑应把握媒介素养的关键点,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确保受众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获取信息,使受众良好的思想观念,推动我国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玲.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

[2]信永华.浅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评方毅华《新闻编辑》[J].新闻记者,2017(5).

[3]黄慧敏.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培养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7,8(6):190-190.

[4]黄孝昱.浅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7(18).

[5]张阿妮.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8,9(4).

[6]杨云秀.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传播力研究,2018(14).

[7]陈启航.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分析[J].卷宗,2019,009(002):260-260.

[8]赵秀灵.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传播力研究,2018(12).

[9]胡素琼.试析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

[10]李娜.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7(10).

[11]侯丽.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8).

[12]祝晓玲.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6).

[13]叶常青.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传播力研究,2017(5).

作者:张洪金

第2篇: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成为了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也要满足工作需求,因此,培养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现状,并集中阐释了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新闻编辑 媒介素养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重点有所转移,无论是专业技能需求方面,还是新闻素材管理水平方面,新闻编辑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和素质,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第一,新闻编辑的专业技能要顺应发展趋势。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因素会对新闻媒体产生影响,传统的传递机制中图片、声音以及文字逐渐被更加多元化的路径代替,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人们能接收到更加立体且多元化的信息[1]。正是由于新闻媒介的多元化转变,也就使得新闻编辑的编辑难度逐渐增加,要想获取第一手信息且不受类型信息的干扰,新闻编辑要树立敏锐的洞察力,也正是基于此,新闻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全面践行相关工作需求。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职能认知,优化媒体环境工作效率,升级时代发展控制水平。

第二,信息获取和处理存在差异,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信息处理的效率,信息传播方式都存在多样化趋势。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术水平,从众多的信息中整合价值取向。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好的洞察力,能及时对信息和有价值的数据依据进行调整。秉持良好的工作态度,还原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满足新闻编辑工作的实际需求,基于此,编辑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素材获取能力以及信息数据的分析整合能力[2]。

第三,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渐培养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新闻信息十分繁杂,新闻编辑要想提高信息整合的综合水平,就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对新闻信息中有效信息予以挖掘处理。因此,在新闻媒体节目优化的过程中,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将不再是单一化的控制渠道和管理策略,这就导致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要从思想理念层面升级素养管理效果,优化信息管理水平,发挥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时代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1.满足读者要求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发展水平不断升级,使得读者对于新闻的需求点也在转变,无论是浏览数量还是更新速度,都呈现出多样化关注的趋势[3]。正是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新闻编辑的常规化工作内容也要随之改变,不仅仅要满足时代的需求,也要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就是说,新闻编辑人员将不再是新闻的传递人员,而是要对信息具备传播控制权。基于此,为了保证新闻的受众符合需求,获得更多的关注,就要对新闻进行深加工,并且利用更加多元化的新媒体路径传递信息,从而真正发挥新闻的价值和作用。在新闻管理工作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建立良好的新闻建构管控措施,尤其是在读者阅读范围变宽后,新闻编辑人员在新闻体系构建时要对关注内容和框架结构展开全面处理和整合。只有创新化处理节目以及新闻报道,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2.具备一定的新聞判定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数量急剧增多,要想从根本上判定新闻的实际价值,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新闻处理框架体系,从众多的新闻事件中抽丝剥茧,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较好的判断能力,并且能真正分析出新闻的正面价值,有效建构完整的新闻编辑工作管理措施。与此同时,在获取新闻信息后,新闻编辑工作者就要秉持新闻人的基本宗旨,不能报道虚假新闻、不能利用标题混淆视听、不能擅自改动真实新闻等。新闻编辑要判定新闻价值,就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细化新闻信息整合水平。另外,由于新闻会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所以,要对新闻予以监控和监督,集中搜寻正能量新闻,确保其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影响力,并且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保障。新闻编辑要时刻清晰地认知到自身工作的文化重要性,只有秉持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才能为传播新闻提供保障[4]。

3.承担新闻引导的责任

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提高新闻的时代价值,就要对新闻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等特征予以判定。要结合新媒体的载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能寻找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立的正确舆论导向,保证新闻价值的最优化。并且,新闻编辑人员要秉持正能量,才能在新闻界形成良好的风气,拒绝不良信息对新闻管理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

4.新闻编辑工作结构多样化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新闻剪辑人员,而是要对新闻进行集中确认,完善标题的制定和报道的配置,升级适应新闻编辑工作水平,建构知识整合策略[5]。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强化新闻编辑媒介的重要性,优化渠道的管理价值。基于此,只有逐渐改善目前新闻信息传播的无序性,才能为工作效率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充实知识结构,建立独立的学习理念,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升级新闻编辑水平,建立健全完整的工作框架体系。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进入信息爆炸的阶段,因此,新闻编辑人员要结合时代需求,对新闻信息予以监督和管理,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中传递正能量,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结构,满足时代需求的同时,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梁治国.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视听,2015(06):108,109.

[2]段智民,桑苗.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4):3-4.

[3]郭东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要点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7):144,150.

[4]张艳梅.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的新定位[J].新媒体研究,2016,2(14):166-167.

[5]高启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下新闻编辑素质能力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08):65,74.(作者单位:三晋都市报)

作者:聂丽丽

第3篇: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探析

[摘要]本文以媒介素养为切入点,在概述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现状,探讨了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策略,旨在说明提高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重要f}生,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新闻编辑 媒介素养 现状与对策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高效便捷的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承载的特点,与此同时,新兴媒介方式占据主流方向,碎片化信息传播特征更为突出,且在虚拟化信息传播环境下,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闻编辑作为新时代下中的信息主导者,迫切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提高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是当前新闻编辑行业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影响

1.新闻传播控制权削减

新闻传播控制权削减是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影响之一。长期以来,传统的媒体行业中,新闻编辑负责新闻信息的价值定位,从媒介组织的角度定位出发行使把关权。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对信息的掌控能力也大不如前,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新闻信息资源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方法已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必须重新定位,才能扭转新闻传播中的迟缓被动的局面。

2.社会责任使命感弱化

社会责任使命感弱化是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又一影响。现如今,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逐渐从“内容为王”向“流量为王”转变,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受众,传统媒体行业纷纷转型为新媒体,但许多媒体为了赢取流量,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社会责任使命感弱化,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减少,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沦为“标题党”新闻,为了提高点击率,不惜编造新闻,对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就整个新闻媒体运作方向来看,有些媒体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对新媒体内容不加验证和甄别,简化甚至省略审核,直接在官方微博发布。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实质上是被新媒体的信息浪潮绑架。

3.泛娱乐化现象较突出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影响还表现在泛娱乐化现象较突出方面。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而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泛娱乐化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激烈的新闻媒体市场化竞争中,媒体无序竞争成为“泛娱乐化”倾向的触媒,迫使新闻媒体千方百计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犯罪、色情、八卦等各种信息层次不穷,低俗炒作新闻事件,对公众进行了消极引导,使得新闻策划逐渐走人了“误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传媒管理体系亟待瓦解,迫切要求新闻编辑承担起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责任。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信息获得与处理杂乱

信息获得与处理杂乱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培育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更加自由、开放、快捷,传播过程中建立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多元化关系,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充斥着海量信息,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呈现新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的地位,新闻传播常常需要迎合受众的口味。面对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新闻编辑在进行收集处理海量的新闻信息数据时,如何将各类信息甄选,并加以重新整合得到有效信息,筛选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难点内容。

2.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

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培育媒介素养的瓶颈。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体技术涌现出来,如QQ、微信、微博及各种社交软件的出现,打破了人们获取资讯的时空限制,为信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对新闻编辑而言,新闻采编内容也应适应多样化传播工具的使用,必须具备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不断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发挥信息迅速扩散的先导作用,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闻价值判断力不高

新闻价值判断力不高使得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培育媒介素养陷入困境。新闻价值是選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面对多元化的听觉、视觉以及立体影像技术,新闻价值判断力也因此受到影响,影响到了新闻编辑的自身价值观和判断力。不仅如此,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部分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新闻素材进行夸大或是扭曲,一味迎合受众,不顾客观事实,随波逐流做信息泡沫的推手,使得报道失真的情况经常发生,这种做法和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究其原因,在于新闻编辑者的职业素养差,道德底线低下,贪图眼前的一己私利,无视自身职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策略

新闻编辑是新闻工作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在了解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现状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1.信息素养,挑选有用的新闻信息

信息素养,挑选有用的新闻信息,是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及质量要求较高,面对海量的信息,新闻编辑在选取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挑选有用的新闻信息,信息素养需要不断的提升才能满足新闻编辑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提高新闻信息和数据整合能力。新媒体时代信息数据量大、开放交互性强,新闻编辑也要掌握更多的新闻信息采集和整合方式,从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方面,用全新的方式去查找和处理信息,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使新闻更及时,更全面立体。二是仔细分析受众的喜好。为了使新闻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好评和发展空间,从受众多元需求的角度,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素材,挑选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才能使新闻信息得到良好传播效果。三是做好新闻数据进行记录和整合,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编辑具有强烈的整合性,将有用信息从庞杂数据中分析提炼出来,认真倾听和接纳受众的建议,进一步拓展新闻信息,挖掘更有价值的行为,往往可以强化新闻信息的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技能素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技能素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是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新媒体时代,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的推动,新闻编辑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直接影响新闻的有效性,把视频、程序、平面、音乐、网络等多种媒体整合,掌握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应用技能,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形成与受众良好的双向互动和沟通。对新闻编辑而言,要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积极拓展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努力成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新型传播者,一方面要了解传播学学科背景和网络与新媒体的知识结构,丰富信息的深层次内涵,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利用新媒体与受众双向互动和沟通意识。现代新闻信息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新闻编辑要掌握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这样实现信息有效传播的同时,主动承担更多的媒体责任,在与其他媒体联合的形势下,形成联动互动,将对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3.职业素养,强化传媒的职业精神

职业素养,强化传媒的职业精神,对优化新媒体时代新聞编辑媒介素养至关重要。优秀新闻编辑应具备的新闻价值判断力,新媒体时代要对新闻编辑的思想价值进行扶正,培育坚守新闻职业精神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新闻编辑所需的媒体素养相辅相成,对新闻编辑而言,加强对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强化传媒的职业精神,编辑人员要自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度意识,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重点突出新闻的实际价值与本质内涵,通过新闻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推动社会公共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具体做法上,应对信息进行严格审查,过滤低俗不良信息,警惕新闻低俗化,泛娱乐化信息,传播积极有益信息,积极对受众进行引导,把好新闻编辑关。同时加强对新闻编辑者道德素质的培养,促进对不良之风的纠正和改善。此外,还应扩大编辑工作者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保障新闻具有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价值,使新闻编辑者成为兼具职业技能和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定的自律意识,传播更加贴近生活的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信息,促进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结语

总之,新闻编辑是媒体舆论的引导者和发起者,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要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要求,必须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位,从信息素养,挑选有用的新闻信息;技能素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强化传媒的职业精神,积极探索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策略,使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使新闻编辑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在越演越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促进新闻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玲:《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8期

[2]负佳:《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素养及综合能力培养对策》,《采写编》2017年第3期

[3]沈举飞:《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分析》,《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2期

[4]禹芳:《关于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在新闻编辑中的运用》,《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23期

[5]张二湘:《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分析》,《新闻传播》2017年第8期

[6]韩新明、刘海明:《数据新闻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出版》2016年第9期

作者:刘圣钰 汤靓颖

第4篇: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宅男宅女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宅闻联播》。首先请看本期的主要内容:8321寝室工作会议在客厅隆重召开;08级辅导员曾维平老师对08级学生突击性查寝;食堂饭菜引发风波。下面请看详细内容„„”,2009年11月,一段伴随着《新闻联播》背景音乐的大学生原创视频——《宅闻联播》开始在网络播客上受到热捧。这段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传播班的同学们创作的视频,除了是一次专业实践外,更以恶搞央视《新闻联播》的姿态,政治化的语言,荒诞、讽刺的手法展现了当代90后的大学寝室的生活与文化。由此引发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共鸣,并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尼葛洛庞帝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一个电视台。”这就是自媒体强大力量,传播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他人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宅闻联播》的走红说明了大学生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重要的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整个自媒体甚至整个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 人人都是一个电视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在高速更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拥有各种功能强大的媒介工具:手机,电脑、mp

5、PSP、DV„„这些新媒介迅速地把社会包装成“耳朵和眼睛的世界”,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信息充斥了整个空间。具体说来自媒体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由新媒介更替周期快,多功能整合的趋势所决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博客、微博、贴吧、BBS、QQ、播客,甚至手机短信群发。

最具代表性的非博客莫属了。“博客”是Blog的音译,即个人网络日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的一个专属页面,用文字、图片、音乐等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心路历程,通过网络展现给广大的网民。网民可以自由阅读,甚至可以对博客进行回复、评论来实现即时互动。这种网络日志一出现就受到了热捧。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比2008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3.4个百分点。它所体现的媒介平等给受众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原来老百姓自己也可以轻松成为媒介主体!金牌“草根”极地阳光、才华博主王冉等的蹿红更是证明了自媒体使平民百姓“权名双收”。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速度的提升,由博客升级而来的“微博”是目前最活跃的自我展现平台: twitter、饭否、滔滔展现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儿”,简洁精练,标志着web2.0时代的深入发展。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

(一) 传播权变得平民化、个性化

丹吉尔用最生动的词语“草根”已经告诉了我们“自媒体”是真正的We Media,传播权不再只是传媒机构的专属。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触手可及的通讯媒介来秀自己,而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生活种种,悉数道来。正如淘宝红人MissZ,不仅写博畅谈人生同也时展示自己精挑细选的宝贝做宣传,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 低门槛、易运行的后现代主义代表

这是成就“平民化、个性化”的重要前提。人们完全不需要一整套声效灯光设备和深奥的专业性知识,仅仅利用PC、DV,甚至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创作文章、图片、视频,歌曲,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大众化”趋势。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在自媒体身上发扬光大。从MP3到MP5,从单一的音乐播放器到集拍照、摄像、文字编辑、上网、播放为一体,自媒体媒介渐渐步入 “一台多媒体在手,万事无忧”的高速整合道路。

(三) 前所未有的迅速传播,敏捷反馈

一直以来传播媒介都把迅速视为信息的价值所在。自媒体的出现最完美诠释了这一点。纽约一市民在博客中第一时间发布的9·11的遇难照片、汶川网友在贴吧中发起的空降地域贴都为政府应对紧急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媒介一直受制于受众的反馈。而对于QQ、E-mail、论坛来说,反馈就是它们的生命。追求灵敏的反馈是这些自媒体得以壮大的根基。自媒体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迅速共享。

(四) 良莠不齐,法律、媒介公德亟待完善

这是低门槛、易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弊端。很多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为所欲为:上传淫秽、暴力视频,诈骗他人钱财„„现今的网络治理面临许多困难,法律条例也亟待增加。从根本上说,需要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媒介公德。再具体说就是要提高媒介素养。

二. 大学生=“优秀受众”?(媒介素养定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于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历史还很短暂。最初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内地学者开始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文章。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媒介素养备受关注。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很多人为了出名不惜借助多媒体自我暴露、宣扬审丑;娱乐性、商业性媒介的功利性弊端突显;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加速了恶俗的泛滥;网络管理的无疆界、网络法规制定标准的模糊化„„种种网络百态下社会各界急迫呼吁民众要加强媒介素养。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专家学者都对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进行分析调查,以求能够把媒介素养教育明朗化、体系化、高效化。

年轻人是伴随着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受众。而其中,大学生又是主力。随着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庞大。他们大多受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网络功底、精通多媒体工具,在自媒体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图表也显示了大学生与新媒体是绝对亲密的接触。

作为一次专业实践,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调侃《新闻联播》中与社会脱节的政治语言,使人们在欢乐背后重新审视主流媒体,因此西南政法大学的《宅闻联播》基本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于此同时,广西的80后女大学生杨霏在“南宁生活”上发帖向社会求助其罹患脑膜炎的姐姐,引起了当地新闻界的关注。记者几经走访确认情况属实后,在新闻夜班播出了这个消息。著名画家覃德华得知后,决定拿出自己的名作拍卖费来捐助杨霏的姐姐。杨甫刚是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06国际贸易系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07年5月1日,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在他悉心地经营下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每月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些大学生善用新媒体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不再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多媒体来审视生活、批判保守、获取帮助甚至是创业谋生。因此有人称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优秀的受众”。

然而真的如此吗?大学生是如何使用自媒体的?他们使用自媒体都在做些什么?这些行为中又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呢?18—25岁正是大学生主要的年龄段,上图也显示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主要的网民构成者。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未能对新媒体的有全面认识和恰当的自控能力,破坏网络秩序、违背世情伦理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一)与新媒体的绝对亲密接触

2010年3月在我校展开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N张,实际回收M张。对“一周上网天数”一项的分析数据可得:%的学生一周内1—3天上网;%的受访者几乎天天都上网;%的4—5天上网;仅有%的学生最近一周没有上网。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且受访者普遍都承认自己上网缺乏目的性和理性规划,%的受访者表示“上网时间总是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006年12月,《东方时空》报道了我校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情——劝退了113名学生,多数已染上网瘾。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是不分昼夜地沉迷于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成群结队地玩魔兽世界。经过辅导员多次劝说仍无悔改,校方只得以劝退来加以惩罚。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病例现象,即媒介依存症。主要特点就是: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二)过分沉迷“多媒体玩具”

现代高考金榜题目时,家长都会毫不犹豫的为孩子添置“大学三件套”: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甚至还可能有数码相机。长辈们更多地是出于想鼓励孩子勤勉读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殊不知,更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在我们的调查中%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上课时用手机上网娱乐;%的女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看电视电影;%的男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网游。

而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注册了人人网的同学们最推崇的事情就是“书写自己的心情,晒晒自己的宝贝,自己的最新动态”。而这些行为从心理学上看,包含了些许炫耀攀比的成分。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很留意同学的动态,特别是在吃、穿、用方面,而且会刻意模仿、超越。%的调查者用手机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QQ聊天、看小说。%的受访者的拍照设备经常用于记录自己的生活,而较少关注社会生活。

以上都证明了这些“大学必备品”并未发挥辅助学习的作用,很多时候都却是种“多媒体玩具”,浪费信息资源、影响学习效率、甚至歪曲价值观、滋生虚荣心。青年人充满了活力,追求快乐本无过错。但是舍本求末,缺乏自控能力,逐渐玩物丧志,不能明辨是非,盲目攀比,这些歪曲的媒介使用心态都渐渐偏离了新媒体最基本的指向标。

(三)象牙塔中迷失世情伦理

2005年10月,南京大学陈堂发副教授一纸诉状将中国博客网告上法庭。原告发现中博客网上有名为《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辱骂和攻击” :"明天要考陈堂发的《新闻伦理与法规》„„于是决定看书。一遍看下来,脑子里没有任何印象„„陈堂发果然是个猥琐人,从他写的书可见一斑„„最烂的教材„„"。陈堂发说:"依据某些博客玩家心态,博客就是泄愤、随意攻击别人的自由天堂,谁来干涉都不行。但博客虚拟性的建构是有条件的,在博客里,你可以放弃道德底线,但绝不可以突破法律底线。而网站的监管责任就在于坚守这个法律底线。公民议论表达自由固然重要,但人格权的权利位阶更高。没有人,包括博客作者,可以让别人付出人格尊严的代价来满足他的言论自由。"陈堂发认为,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绝对不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成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便利工具。据陈堂发猜测,对他进行辱骂的博客主人应该是他的一个学生。但他表示"不会去告个人",因为状告网站,"对于推动博客的正常、健康发展,更具有警示意义"。 2006年8月2日,中国博客第一案一审宣判: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博客网上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保留5天,赔偿经济损失1000元。 06年南京某高校20名作弊被抓的学生集体发帖辱骂教师董志伟;09年浙江大学女大学生发帖狂骂教授郑强;09年风靡的偷拍不雅视频“南财跳跳门” „„几年来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一次比一次震撼。

大学生理应更懂得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但在人人都有主动权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却忘记了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以为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可以纵容他们的为所欲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他们开始在自媒体空间里宣泄着原始本能的冲动。更何况还没有一部真正的法律可以对网络中的不法现象进行规范的界定。网络对于他们,更像是隐形衣,可以不计后果地行动。而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让我们大跌眼镜之外,恐怕最深刻的思考就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真的该被切实地提上日程了。

三. 关于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媒体时代下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探究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笔者在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是理工类应用学校的性质展开了一次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从2010年*月*日至2010年*月*日,历时一周。共发放调查问卷*份,回收有效的*份,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参考了一些高校的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并结合我校实际应用院校的性质,把整个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概况、年级和月消费情况等基本情况。

2我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状况:包括被调查者最经常接触的自媒体、校园媒介,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媒介,每周、每天用于接触新媒体(网游、QQ、博客、论坛)的时间,是否会利用网络检索文献、查阅专业资料等等。

3我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认识和判断:对哪种媒介的信任度更高;接触自媒体的动机;对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的真假识别能力;当不同媒介对同一事物的报道出现异议时会更信任哪一种;对待自媒体中出现的软暴力、煽动性、色情内容的态度;是否参加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等等。

4我校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能力:是否有QQ、博客;在自己的私人页面上发布何种信息;是否使用过网银、网上交易;是否参加过虚拟社区(贴吧、论坛),是否在其中发布信息;是否在虚拟社区中参与社会话题互动等等。

(二)关于自媒体时代下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结果(自发的媒介素养、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对媒介的批判能力、接触媒介的目的性、对媒介素养内容的了解程度、校园资源未得到重视和利用)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起着重要影响的大环境。青年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之间,勇于探索、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在面对改革开放、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速升级的信息生活时,往往只是凭借着本能需求接触新媒介;特别是在分析、判断、评价媒体信息时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而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大学校园中获得。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生为什么接触媒介、如何接触媒介、在接触中怎样权衡现实和虚幻等等许多方面有这引导和启蒙的作用。

(一)推广媒介素养所需的高校资源

高校是培养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国家很注重对高校资源的投入和更新。高校资源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从有助于培养媒介素养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机构组织等。 1.人力资源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媒介素养的普及离不开广大高校老师的重视。有针对性的授课和开展科研活动都会加强大学生对媒介利用的认识。特别是像我校,作为一个理工类应用型学院,更急需加强这方面课程的开设。笔者对于学校的授课类别做了了解,在8种基础课程中,勉强算的上是媒介素养课程的也就是“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2种;在数以千计的选修课中也没有发现和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同时,人文社科类、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是高校媒介素养普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对新媒体、自媒体不仅有充分的接触更有难得的理性认知。大学生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开展,对于他们来说,正是一个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机会。如果能充分动员这部分力量,提高媒介素养的工作一定会增色不少。 2.物力资源

教育部直属的全国985院校、省属的211院校等重点高校的教学硬件设备基本上都得到了良好供给。但是仍应该看到,我国院校众多,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更新并没有跟得上扩招的速度。这一点从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网考改革中便可以略窥一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手机内网等需要普及到更多省属、市属的地方院校,媒介素养的普及才具有现实意义。 3.机构组织

前两种资源都基于媒介素养实践的准备层面,而机构组织则属于重要的实施层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组织机构都是有纪律、有体系地开展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推广媒介素养知识,进一步推动这一理论在国内高校的发展。

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园手机内网以及学生社团等等都是在大学校园里颇有影响的机构组织,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校园媒介,可以现身说法,在被大学生使用的同时就可以灌输相应的媒介知识。 (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在笔者开展的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n%的受访者对于我校的校园广播、校报的关注率低于a%。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83%的学生表示没有在授课中听说过“自媒体”、“媒介素养”等。由此,我校的资源在媒介素养的推广方面仍有充分利用的余地。 1.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陆晔指出,“在青少年媒介教育领域,教师要扮演主要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给予支持,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媒体教育部分内容,并组织教师在职及职前训练,和家长参与的亲子教育相互配合。”一直以来,“媒介素养”大都作为高校中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课内容或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非专业学生面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如今,我们必须从态度上认清一点:信息时代呼吁媒介素养课程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2006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复旦大学率先开展,而那时国内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而现在,一批相关的教材陆续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校内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们明白接触自媒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认知、选择、判断同样是有章可循的,并不仅仅是凭着个人“自发的媒介素养”。

新传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各种专业中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宣传。特别是理工类专业,男生比率众多,人文素养薄弱,与新媒体接触频繁,沉迷于网游的比例大,都是潜在的网络不安因素、媒介素养的漏洞。新传专业的学生以其知识积累的经验和自身媒体应用的经历可以站在同龄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基本的媒介知识,不失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普及方法。

2建立图书馆媒介素养阅览室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提供持续性、综合性的教育。 近一两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媒介素养阅览室,这不仅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而且可行性强。

我校的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建设的项目,图书种类齐全、计算机、讲座厅一应俱全,利用这些建立一个“集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并不困难。其中可以划分出印刷媒介、传统电子媒介(电视、电影)、数字电子媒介等多种适宜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开设个性化的媒介服务区域。比如设立理工科学生的媒介素养阅览基地,这样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接触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普及效率。同时要注重对媒介素养阅览室管理员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媒介素养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宣传等等。

3利用小众传播来正确认识自媒体

学校广播、电台、校报、手机校园网、官方论坛、贴吧等等有着不可忽略学生受众群,是大学校园里典型的小众传播渠道。这里发布的信息在学生群中传播迅速,反馈及时。09年年底,深圳某高校建立了全国首个高校手机网络,校方认为这样一个传播网络的建立对于学校和学生是个双赢的选择。便于关注学生、易于管理,又可以把校方的信息准确及时的发布给学生。如此,又为校园媒介素养的普及开辟了新天地。高校官方的网络论坛、贴吧由于是自媒体的载体,扮演着更主要的角色。06年教育部对高校贴吧进行了大范围的整顿,现在很多官方论坛宣传的内容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在这里普及自媒体使用知识,展示媒介使用不当的实例惊醒受众;设置管理员对于同学们反馈的疑惑给予解答、帮助等等。

自媒体把大众传播升级地更个性化、空间化。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还会面临着更多挑战,需要高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重视。媒介素养是高等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普及要以教师和专业学生为主轴,以校园媒介组织为实施地,利用视听等多种媒体设备在大学生中有目标、有步骤的开展。特别是针对自媒体运用的媒介素养实践在我校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引用文献

[1]陆晔 中国媒介素养的十年[N]人民网 2008年8月5日

[2]鲍海波等 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3]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 [4]杨鹏 网络文化与青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月 [5]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4月 [6]吴培明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M]2009年6月29日

[7]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N]2010年1月15日

第5篇: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 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杨 俊4071101

2【摘要】在传统媒体日益成熟发展,新型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媒介整合已成为受众需求下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闻产生最后环节的新闻编辑,如何实现自我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适应新环境的发展,练就适应新环境发展的素养,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本文要浅谈的主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 编辑 素养

一、 媒介整合的现状与背景

伴随着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推陈出新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媒介融合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了媒介发展方向研究的重要话题。

媒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其技术和功能/形态的整合,必然

第1页

也会带来其承载的内容、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等新的变化。媒介在技术与功能/形态层面的整合也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媒介整合”这一术语现在也被广泛用在经济学上,描绘媒介产业上的整合,即原本不在同一个领域经营的企业合并(或经由其他形式转化)为一家公司,通过集团化和规模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目前从资本的层面来看,排名世界前列的媒体集团,没有一家只靠一种业务的,都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不同领域资本的进入也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改变。可以说,“媒介整合”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它最早的内涵,转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但无论其外延如何拓展,媒介整合的核心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形态的融合与变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在这种动因的驱动下,媒介融合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现实化的运作。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也是新环境下新闻编辑素养研究的主要背景。

首先,新闻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记者、编辑以及相对专业的通讯员,他们是新闻的主要来源和生产方。虽然也有通过新闻热线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源,但是其比重和质量还都比较低。而进入

媒介融合时代后,由于网络媒体的加入,使普通大众能够利用

WEB2.0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博客、论坛、RSS聚合等方式发布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信息源,媒介发展逐渐呈现出了传者受众一体化的趋势。

其次,新闻媒体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也面临改变。通过在美国进行的“坦帕”试验,人们已经预见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采编工作不再仅仅是单一媒介的工作方式,而是多种媒介协同工作各取所需、各自发挥所长的新方式,这不仅仅要求各种媒体单位实现联合,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环境的协同工作机制,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最后,随着媒介融合,不同媒介的性质差异也需要互补和提升。传统媒体较高的专业程度和公信力,以及新兴媒体庞大的信息量和极速的更新频率,需要加以整合。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新媒体的更新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新媒体也要优化团队提高信息质量。

二、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

新闻编辑在传统媒体中所坚持的素养和要求,在媒介融合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同时,面对新环境也应该有所变革和发展。

首先,新闻编辑要在深化后期编辑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强新闻前期策划组织的能力。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主要是“把关人”,其工作更多的是对前方记者发来稿件的选择、润色、编排,虽然也有编辑

给记者指导、建议的部分,却并不突出。编辑更多的是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后期环节发挥作用。然而,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加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不仅仅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还十分注重多篇同主题稿件的编排,尤其在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等方面,需要有人来协调和组织记者的采访活动,策划整个报道过程。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事件、新闻媒介的总协调,理应在新闻生产的前期发挥更多的策划作用,通关全局,指定采访目标安排采访活动,后期整合采访资源,推出高质量、新颖独特的连续报道、专题报道。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编辑素养能力的一大要求。

其次,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新闻编辑熟悉各类媒介的属性,以发挥所长,扬长避短。新时代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IPTV、手机报、楼宇电视等多种媒体覆盖下的传媒网络,再全方位的及时传播信息的同时,各种媒介自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位有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编辑,必须能优化组合采编团队,熟悉各种媒介所擅长的呈现方式,让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媒介上有所侧重的呈现出来,满足受众的要求。新闻编辑此时应该由原来的文字写手变成一位“多面手”,既能组织文稿撰写评论,又能出镜报道、编辑音频视频,还能及时上网发布信息,有效的实现媒介的内整合,即不仅仅是媒介自身的整合,也是新闻编辑自身对不同媒介能力要求的整合。

最后,媒介整合时代新闻编辑要更加注重原有的“把关人”角色的

充分发挥。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以及信息源的扩大,大众参与的新闻信息往往在水平、质量和公正性上相比较专业记者而已有所欠缺。新闻编辑在保证扩大新闻源头、丰富新闻内容、增大信息量的同时,更多的加强对新闻真实性、有效性的把关中,以期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和发挥媒介公信力,提升媒介的行业水平。

结语: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素养问题是伴随着媒介融合产生而产生的,必将伴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而继续深化。媒介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闻编辑只有在不断的更新视野、人情媒介现状和对工作的反思的基础上,培养职业素养,深化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媒介研究》2006.9

2. 蔡 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媒介研究》2006.5

3. 应金泉《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编辑》,《新闻实践》2009.5

4. 宋素红《媒介整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出版》2004.2

第6篇:资讯时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3-02-07 11:14:38 ] 作者:王琦 编辑:studa1211

【摘要】在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7-达、传媒及其传播的资讯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信息获取、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改变传媒的“刻板印象”方面仍面临困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农民工自身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公民话语权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议题。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发动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来影响这个群体。

【关键词】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意见领袖;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代表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媒介信息容量的增大和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增强。与此相对应的,个人与信息的关系变得相对密切,更多的受众从单一的受传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利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见闻和看法。

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中的农村人口数量激增。中国的农民工现有2.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2]。近年来农民工问题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农民工这一群体在群体形象、社会话语权方面并未受到公平待遇。特别是在媒介日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工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显得举足无措、孤立无助,其正当权益和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沟理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与个人通过媒介接受的信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该理论的提出者蒂奇诺等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230。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水平处于不同层次,再加上其对新技术的使用熟练程度也存在差别,所以资讯时代带给每个社会成员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

一、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信息困境

作为农民工群体而言,其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其在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并不能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媒介进步所带来的信息盛宴。由于社会资源较少及自我主动表达意识的缺失,农民工很少能通过网络等媒介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和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在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其在信息获取和选择方面的困难。由于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并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阅读或收看相关媒体报道。其接触媒体的机会相对有限,而且其接触的信息层次较低,偏重于娱乐性、社会性新闻。

资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过载。除了传统媒体一如既往地刊发或播出自己的内容外,网络作为更为及时和便捷的通道,将更多、更新的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过量的信息加大了人们寻求对自身有用信息的难度。对农民工而言,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调查发现,农民工也正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媒介,但他们在其中很难找到对自己有实质性帮助的内容。

信息增多对受众的信息辨别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频发的假新闻事件以及网络谣言都对信息辨别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做了注脚。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现代受众努力具备的素养,但农民工群体在此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并不尽如人意。总体来说,其对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能力仍然较差。

其次是农民工被污名化。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污名化(stigmatization)过程,也就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4]。污名化是社会群体之间地位不均等的结果,是对一类群体权利的漠视和践踏。它片面地对一类群体的形象和特征进行描述和定义,而不顾其真实情况和自身条件。污名化过程的受益者所要达到的是对其他群体的丑化,强加责任和义务于他人,以使自身占据政治、经济上的有利条件或者是道德高地。

农民工群体就是这样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其群体形象常与脏、盗窃、随地吐痰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一些人将城市卫生环境较差、偷盗事件频发等现象的原因归结到农民工身上。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在对该类现象进行报道时,片面地对农民工进入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大肆渲染,而对正面影响及农民工的劳动成果鲜有提及。在对事实的选择性强调和忽略间,媒体报道对农民工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破坏。

近些年来,伴随着学界的关注及媒体界自身的反思,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取代负面报道成为对农民工报道中最重要的内容。但人们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196。所以,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资讯时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农民工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等固然是以上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媒介素养的高低以及政府、媒体对其的关注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媒介素养教育,它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作用和效果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些问题使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必要和迫切。目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学生,而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正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关注。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争取话语权以及政治参与等。

在获取信息方面,媒介素养的提高能让农民工对新闻及各类媒体有大致了解。这能帮助农民工更便捷地使用各种媒体以获取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信息。媒介使用的熟练程度对受众获取信息会有直接影响。通过媒介知识的学习,农民工能够利用网络等新工具来获得并筛选信息,以及对广告和新闻的关系有更好的认识,认清广告的真实面貌,以使自己不被虚假广告所欺骗。

在争取话语权方面,通过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农民工能更好地参与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去。相对于获取信息,这是受众利用媒体的更高层次。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获得舆论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关注是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社会公平需要媒体的监督,但媒体监督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利益受损者主动向媒体提供相关线索、信息的基础上的。所以农民工在提高媒介素养后能更好地通过媒体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在权益受到损害后能够努力争取和反抗。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在争取利益的同时还能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威胁。

政治参与是受众自身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方面的表现和实现形式。而现今情况下,农民工对政治的热情还较低,对社会政治也很少有机会发表看法。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和表达,而政治参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时政的关注可为农民工提供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信息,特别是和农业相关的新闻。

三、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和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比,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难以开展。首先,农民工因为工作的缘故,很难抽出大段时间来对媒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其次,农民工居住较为分散,不易于集中进行教育和学习。再次,农民工在组织难度上要高于青少年,其更难以动员,教育效果也难以评估和追踪。最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一般不高,这也加大了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笔者认为,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政府应在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中起带头作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政府理应有所作为。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特别是在国家对“三农”扶持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仅在经济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在“软件”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方案和计划。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农民工聚集区建立公共媒介设施以方便其接收信息。另外,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媒介素养有重要影响。因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新兴媒介表现出更愿意接近的态势,而且其更有能力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媒介形式,这就为其接触和利用媒介获取信息打下了基础。

第二,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参与到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公益组织、志愿者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深入到一些农民工聚集区或者是劳务输出地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第三,学术界应保持对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学术界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和呼吁能唤起相关部门的警醒和注意。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能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实践路径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农民工中的意见领袖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意见领袖在其所属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和发言权,甚至能左右群体成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或技术并不是单个层级的传播或推广。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中强调多级传播,认为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对农民工意见领袖的重点教育和培养,其所能影响的成员在媒介素养上也会有相应提高。在意见领袖的带动和影响下,农民工能够更好地学习媒介知识和媒介技能。而且,农民工意见领袖对该群体应如何通过媒体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等问题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为20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利益表达”(09CXW016)及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石泉,徐改.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和媒体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2]中国有2.5亿农民工官方十方面维护其权利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5.

第7篇:浅析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接地气 有思想 能担当

——浅析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观众对信息媒体的要求日益提高,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日趋丰富,单纯的新闻主持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富有魅力的主持语言和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记者思维,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本文从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特征入手,就生存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接地气提高业务素质、有思想深化新闻信息、能担当加强作风建设传播正能量这三个方面对提高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

近年来,“全媒体”作为一个关键词被传媒学界、业界的人士频繁提及。“全媒体”带来的不仅是媒介形态的变化,还有受众群体分化、信息接收习惯和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新闻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传统的主持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记者型主持人,因为主持人的身份,能够高度融入新闻意识;同时又是记者,所以拥有良好采访评论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这些特性恰恰满足了现阶段人们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

一、 记者型主持人概述

我们结合各学者的论述,认定: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具备“主持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参与栏目策划、制作、播出全过程,是高度融入新闻意识、拥有良好采访评论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由于参与新闻报道全过程,且与新闻现场零距离接触,因此在进行主持的时候有着一般主持人没有的优势。由于进行了实地采访,参与性较高,因此更具有发言权;作为记者与主持人的双重身份,有助于主持人更有见地的客观评述。最后,记者型主持人的新闻主持风格更具个性风格,既体现了节目的真实性,也更容易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青睐。

二、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生存现状分析

在各种媒体交相辉映的今天,信息的膨胀和知识的膨胀令人目不暇接,在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的时候,对于传媒行业却是更严峻的挑战,新闻工作者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1、 观众需求不断升级

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信息工具的发展,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消费需求与消费理念也随之发生巨变,传媒的“大众时代”正向“分众时代”过渡。在“全媒体时代”,有着海量资源可供人们选择,再加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闻类节目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越来越挑剔。

2、 记者型主持人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业起步较晚,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尤其是记者型新闻主持人,不仅数量少,而且其职业素养较为缺乏。一是记者、主持人两者合一人才缺少,难以适应广电传媒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文字记者转型的主持人,口头表达能力欠佳,不良的言语表述使新闻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有部分主持人虽口播能力较强,面对镜头表现自如,但由于其人文素养不够,又远离“新闻现场”,局限于演播室、镜头前,在报道、评论时,始终缺乏表现力,显得机械、死板。

3、记者型主持人理想信念有待加强

对于广播、电视、报业等传统媒体来说,消息和言论是媒体上最有价值、最不可或缺的新闻产品。仅仅从理论层面来考量,媒体上的消息应该是一种不带偏见的客观报道;而言论,则是反映具有各种偏见或利益集团的人,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的评说。事实上,记者型主持人在参与新闻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观色彩,总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渗透到节目中去,稍有不慎,将导致新闻严重失实甚至假新闻的出现,往往给当事人带来挥之不去的伤害,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三、对策建议

记者型主持人在全媒体时代,要不断加强学习和自身修养,适应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发展的新闻宣传需要,接地气、有思想、能担当,发挥模范表率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建设美好幸福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凝神聚气,做让党委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社会观察者和解读者。

1、接地气,在新闻一线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接地气”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对于记者型主持人而言, “接地气”是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寻求一种真正的心灵沟通,平和而深刻地探讨社会问题,反映人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新闻调查》之《到诉求中心去》,郝俊英采访安图县农民杨管礼的土地纠纷时,她盘腿坐在农家炕上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拉近了记者型主持人与百姓的关系,她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和朴实自然的语言,流露出的不是作秀而是心中有百姓的情怀,并且通过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加深了与观众在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交流。其次,要在新闻创作一线锤炼深厚的语言和文字功力,运用关注社会、关注新闻事件的记者视角采写出具有记者思维且融入主持人思想感情的高质量文稿。为自己的节目撰稿,不仅有利于新闻事件的传播,还可以更全面地参与节目整体流程,更好地把握节目的节奏,培养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增强节目的魅力,赢得观众的青睐。最后,记者型主持人要尊重人性,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在新闻中,主体都是人的事情。对主持人而言,他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新闻事件进行主持报道时,要客观公正,通过现象深挖本质,以平等视角去观察,尊重人格,践行以人为本。

2、有思想,通过学习不断深化新闻信息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需要不断地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比如在新闻调查类节目里,逻辑思维有助于在复杂的新闻事件中进行快速判断分析,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思辨能力能让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更容易体现调查节目的权威和深度,同时避免调查节目的浅表和浮夸。在采访过程中能够获得深度信息,在采访时能做到提问到位、表达准确以及点评有力。其次,要树立平衡的意识和平等的态度。在调查节目中,心理保持公正,形式实现均衡。调查的过程是了解的过程,因此不能带着自己的喜好进行尖刻过分的提问,通过平等的态度让被采访者充分自由地表达,从而获得更为公正的信息。例如《新闻调查》中有一期《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柴静采访“虐猫事件”主人公时,面对主人公情绪的波澜起伏,不是直接生硬地就进入采访,为了缓解主人公情绪,她们相处了一天一夜,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平等友善地关怀,给被采访者一种没有攻击性的感觉,这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所以主人公终于可以敞开心扉与主持人进行交流。再次,要有审慎严谨的探究能力。新闻调查类节目的核心是要通过记者一系列的调查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一个人探究到的事实真相的多少,取决于他对世界的认知;他对世界的认知有多深,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就有多精彩。因此,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调查的路上,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

而不断提高探究真相的能力。

3、能担当,加强作风建设传播正能量

“担当”,在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作为记者型主持人,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旗帜鲜明地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在采访报道或是一线主持播报工作中,增强工作主动性,牢牢把握话语权,始终牢记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全媒体的共同努力凝聚起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正能量。二是要有社会忧患意识。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细微的洞察能力,而且要把对人的关注,延伸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人,包括一些弱势群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去承担一份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对不断发展壮大的行进中的中国,面对每个国家可能都会遇到的个别尖锐热点问题,应该多考虑一下播报后对社会以及国家的影响,对于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或者是影响国家利益的,坚决不予报道,同时应该利用全媒体舆论的强大合力,主动及时帮助大家答疑释惑,使群众和干部面对大是大非和有关政治原则立场时,能够辨别真伪分清界限。最后,在提高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多宣传播报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以道德模范和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不道听途说、不随波逐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凝聚大家实现中国梦的共识。

参考文献:

[1]苏凡博.《综合性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刍议》[J].文教资料.2011,3:36-37 [2] 童辉 . 《浅析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艺术实践与课程研究》 [J].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8:55. [3]张会会.《论高职高专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方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7:66. [4]张妍妍.《关于新时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

第8篇: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

新媒体时代下的“屌丝”文化现象分析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上网聊天、博客、微博、博客、微信、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青年群体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从中映射出来的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现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其中以网络语言的传播体现的尤为突出。网络语言,特别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中国网民三大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社会抗争 社会分层

首先第一个心态就是社会焦虑,反映出当前网民不可承受的压力之重,背后隐藏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茫然和焦虑,以及这样的一种群体性焦虑背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第二种是社会抗争心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强,传播性很广,成为网民表达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网民宣泄和表达对社会公平缺失不满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种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流动的趋势慢慢停滞,让人们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逾越,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戏谑和自嘲的姿态体现出来一种解构和重构,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难以逾越的社会分层,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不可忽略的贫富差距等等。其中“屌丝”一词就是从网络兴起的,这一词现在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无人不晓,甚至以经发展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 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 机制的形成。

“屌丝”一词在网络上走红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屌丝”已不仅仅是网络流行语,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屌丝”文化如此快捷地生成与流行,不能简单地以“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以蔽之。

一、“屌丝”与“屌丝”文化现象的由来

“屌丝”,原来为粗语,但现今却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语和文化现象。网络上有关“屌丝”的文章很多,但基本上运用的定义还是百度中的加上“屌丝”一词形成在内的较为公认的定义:“屌丝是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亦为‘苦B青年’的自称,又称‘吊丝’,发音与英文duce相似,duce在英文中译作‘领袖,首领’。百度李毅吧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嘲,虽是自嘲,亦可用于称呼别人。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屌丝”开始指的是一群特定的青年人,他们多为“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内心虚荣,却又不屑‘高富 帅’而故作清高;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

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这群青年人处于 既不甘于自己的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的状态;既有种种生活憧憬,但又有必须面对的生活现实。 正是从聚焦这样一群无奋斗基础、有未来希冀、缺失奋斗动力的青年人开始,逐渐让“屌丝”成为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广为流行与应用的概念。而今有关“屌丝”的网站,诸如屌丝吧、屌丝小站、屌丝视频、屌丝语录等等在网上比比皆是,“屌丝”已经变成了当下在网络上、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 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

1.复制性与再造性的结合 网络流行的特点就是被不断复制,而复制往往具有再造性的功能,其过程是从简单的复制到创造性复制的转化,出现一种让人想不到的非线性结果。“屌丝”一词就是这样经过不断的复制与再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现象。 从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到现在流行所说的“屌丝”,其意义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屌丝”也不是原来所特指的那一群出身卑微、内心充满纠结而无奈面对现实的年轻人。现今的“屌丝”也有男女之分,人员情况较为复杂。现实中青少年所说的“屌丝”的含义也已各不相同,有的以自嘲的方式以“屌丝”自居,将自己与“高富帅”、“白富美”做一区分;有人则用来贬责他人;有人以玩笑用之„„“屌丝”的含义就是这样在网络中不断被复制、在现实中不断被应用,而在复制与应用的过程中被年轻人不断演绎与创造,现在已经成为包含丰富内涵的概念,以至于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涵盖之。 看似简单的一个词以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势头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也只有在新媒体时代才会出现。这种文化现象的快捷与普及,远远超过以往人们所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它没有给人们留下适应的时间,往往让成人社会的很多人感到震惊甚至费解。但是对上网是生活方式有机组成部分的年轻人来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网络复制的简单性,在复制过程中的再造性,都可以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而不管是青少年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构成新媒体时代流行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更多的青少年由原来的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了流行文化的直接参与者与行动者,而网络流行文化的行动者愈众,则其现实的影响力与冲击力愈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就愈直接与显在。

2.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网络流行与现实流行的密不可分性,是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突出特点。“屌丝”文化就是网络流行与现实流传的有机结合体。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主体(只要有条件能够上网),而青少年更是网络的主力军,当代青少年上网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 少年网民2800万”。

上网工具直接影响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流行方式与覆盖的范围。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发微博、留言等等,没有过去必须也只能通过电脑上网的种种限制。上网工具的这种便利性、快捷性与网络虚拟性特点的结合,使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往往表现为在网络虚拟平台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立体式表达方式,甚至网络上的表达往往比现实更直接贴近青少年个体的内在需要与观念,更具有反映青少年内在需求、观点 与情绪的即时性特点,因为这种表达具有相对自由性,而这种相对自由性是因网络的隐蔽性与便捷化特点所决定,青少年个体可以不用过多考虑现实中他人的观点与感受(网络本身就具有观点多元性的特征,不同的观点都能有一定的共鸣存在)。因此,在网络中,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完全可以从自我的角度来随时表达内在的感受与观点,表现自己即时的情绪状态与心情。网络这一载体也就成为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更现实、更直接地表现自我、释放内在心理能量的平台。 “屌丝”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只是一种“恶搞”的简单变异,正是因为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将“屌丝”一词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的结果。即不同青少年个体所理解的“屌丝”与所运用的“屌丝”,往往会根据其客观情景与内在感受进行了再造,赋予了“屌丝”特别的意蕴,如此叠加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屌丝”文化现象。

三、透过“屌丝”文化的形成,可以发现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当代青少年 青春情结的再现 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会参与到流行文化之中,但之所以被称为流行文化,就一定是涵盖了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较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中流行。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因为载体的便捷与普及,使青少年的参与度与流行文化的覆盖面比传统青少年流行文化更高、更为广泛。透过“屌丝”文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与过去传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中一样的表象特征,即情绪的外泄与自我的张扬,时尚的追求与内在的娱乐。这些表征并不像过去人们所通常理解与认为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往往重形式而轻内容那么简单,实际上,任何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传达的都是一种青春的声音与呼唤,一种人生特定阶段的沉思与矛盾,一种青年人所特有的认知与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做出这样的解读,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把握这种文化现象。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认知、思维等多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生理的快速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人感的增强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就会表现出只有青春期青少年才会有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张扬方式吸引他人的关注和昭示自身的成熟,沉醉于自我思维中抽象构建的理想完美状态。这是个体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的划分) 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

屌丝”文化现象中就表现出这样一种青春期情结的特点。有些青少年不会在乎“屌丝”一词是否好听或贴切,主要是因为“屌丝”的流行。流行往往代表时尚,而时尚则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就有备受关注与入流的可能,就不会被人遗忘、被称为“老土”或被同辈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加愿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同时,有些青少年更不会过于在乎其它成人的观点与看法,只要是青少年群体中有同行者,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之中,特立独行方能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炫”出自己所理解的精彩与鲜活。有时越是其他成人认为不好或不认可的事情,可能越会引起这些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这种兴趣与关注可能是出于一种青春期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也可能是青春逆反的直接表现,即以逆反的行为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自主、个性与成熟。 当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他们已经能够将现实的事物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建构,往往不会考虑其现实的适应性,会出现与现实相去甚远的理想化结果,但这种形而上学地在主观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地构建现实世界,不是他们特有的偏好,更不是他们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与阶段。这种理想“乌托邦”的建构需要在现实面前去不断地被修正、解构、从而现实化,这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成长过程,理解青春情结出现的原因,就不会出现对青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等的指责与非难,不会对青少年流行文化感到诧异与不解,就能很好地理解与看待青少年流行文化,就能够认识到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展现自我成长、表达自己内在感受与想法、记录成长轨迹的自然现象。

四、解读“屌丝”文化,可以看到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深层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 新媒体时代不仅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产生了巨大变 化。我们所处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开放性的、国际化的。信息的网络化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客观现实,这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现实的。如果说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新媒体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那么也可以说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社会现实所构成的社会原因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直接映现与投射,它有着其生成的群体心理机制。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现实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体。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出现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与竞争的激烈;二是带来了人们财富拥有的两极分化,即贫富差距的加大。“屌丝”式的自嘲,就是来源于财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以及现实择偶的流行审美标准。“高富帅” 、“白富美”的优势自然不言而喻,男性的富有、高大、帅气,女性的白皙、富有与美丽,都是一些先赋的而不是自致的条件与基础,而这些往往使激烈的现实竞争缺乏公平的基础,有如生长在高山的青草与深谷的大树比较高度,相对的高度与绝对的高度都是如此不同,没有客观准确标准的比较往往会带来比较的迷茫与失落,会带来不知道哪个更高的困惑。在这种缺乏客观、公平基础的现实面前,在巨大的贫富落差之下,“屌丝”式的自嘲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与理性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其拥有的资源与发展基础明显不同,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在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加剧的现实面前,往往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会明显增强,人们不得不启用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持内在的心理平衡,以此我们不难理解“屌丝”的那种复杂心情的表达,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既有对“高富帅”与“白富美”的羡慕嫉妒,也有对之不屑一顾的蔑视与恨。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价值时,往往会使财富与金钱的份量加重。表现在青年人择偶的过程中,注重经济条件与外表长相的那种择偶标准(尽管不具有普遍性)对青年人往往产生最直接的冲击,“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看似是个人的一种人生选择,但却是社会上注重物质财富的择偶标准在部分青年个体身上的投射,会使现实中衡量成功与择偶的理想标准出现种种偏差。这种现实的偏差会强化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与面对现实的无权感。许多青少年面对的现实是:即使自己竭尽全力去终身奋斗,其财富的积累与“高富帅”、“白富美”现在所拥有的基础与条件还是相去甚远,于是就有可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由此而引发出一种群体无权感或无力感。 “屌丝”流行文化从不同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样的群体无权感与无力感,实质上,这种无权感与无力感不仅仅是对贫富差距现实的一种本能反应,对自己不利处境的一种无奈表达,而且也是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不自信、不能自我接纳的一种表现,更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所致,即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父辈没有给自己提供优厚的条件与基础。当然,同样的社会现实也引发出了青少年群体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己是“屌丝”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更不是自己的错,而是自己必须正视面对的现实,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外在力量与先天条件,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这样的青少年往往都有着高远的追求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一种不服输的坚韧与执着,有一种与其“空悲切”不如行动的理性选择。他们往往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能够做到自我接纳,不会怨天尤人,不会顾影自怜,更不会自怨自艾,这比过去传统的那种“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自我告白要来得深沉与成熟。

五、结语与探讨 同样的社会现实,在不同的青少年群体与个体身上表现不同;同样的“屌丝”文化,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与个体身上的表现也如此不同,这就是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念与多样人生标准与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复杂性的具体表现。“屌丝”作为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有着形成流行文化所特定的群体心理机制,我们很难对之进行简单地归类与总结,因为其涵盖着丰富的内涵与隐喻。但是需要肯定的是,从“屌丝”文化中,青少年个体往往会从中体会到、找寻到自己与一定同辈群体心理上的契合与共鸣,行动上的一致与统一。 因此,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时,我们更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了解、理解、顺应与发展。通过了解青少年流行文化,来理解与解读青少年流行文化所传达的青少年群体的深层需求,顺应青少年群体的这种独特表达方式,以发展的视角去更好地回应青少年群体的需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9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

摘 要: 典型报道是指用报道和宣传典型的方式树立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典范,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民众价值观念的急遽变迁和多元化,媒体在关注和报道那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时,在报道路径、叙述视角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信息丰富、实时互动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到传统媒体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关注人性、贴近实际、弘扬时代精神、尊重受众心理诉求、重视底层意见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典型报道;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形式。不仅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极为重要,而且对弘扬时代精神,褒奖社会先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形态多样化和人们的价值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背景下,网民的碎片化认知与个性化的信息诉求,推动了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与新趋向。新时期宣传报道的典型人物更加依据“三贴近”原则即尊重个性、关注人性,让典型人物走下神坛,融入本职工作生活中。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的权利、利益、表达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也贯彻这一理念。记者在典型人物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利益诉求,深入挖掘生活细节,突出人物个性,尊重人的内心感受,使报道的典型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现实层面的人。

一、注重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优秀美德

社会转型期,围家竞争力的提升、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美德以淳化民风、凝聚人心,提高民族文化的号召力、软实力,典型人物往往是优秀美德的代表人物,在报道中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注意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思想导引、心理安抚的因子,借助典型人物报道来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洪战辉,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携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读书,读书期间挣钱养家,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品学兼优,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感动无数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经济、科技贡献,然而他们身上却闪现着不一般的优秀品质,作为普通人成了感动中国的典型。这充分说明了现如今媒体选择典型人物的标准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普通人物的优秀品德成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高扬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

201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评论“从沈浩看干部形象与责任”,称赞沈

浩“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在基层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为数不少的干部愿意在繁华的大都市工作。大都市里服务齐全且方便,各种信息发达,工作交际的人群素质较高,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亲临国情一线,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产值不高的农业在一起。而沈浩的典型事迹弘扬了党员干部的时代精神,对干部下基层了解国情.与百姓在一起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效果,《人民日报》文中如此写到:“一个甘愿扑在基层一心为民的干部,肯定是个好干部。”

三、增加更多人性、人情话题

在任长霞的通讯报道中,展现了任长霞作为一名女性的爱美之心。“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乃点睛之笔,让人顿感局长也是普通女性.是有灵有肉的人。有着七情六欲。从而更为她的努力和卓然的业绩所打动。“杂交水稻”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媒体除了浓墨重笔报道他的不朽业绩和突出贡献外,“新闻l+l”节目也关注并报道了他买车的事情。靠自身的劳动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袁隆平家产过亿,光顾一次车展,欲买部汽车,一改过去科学家奉献一生、清贫一生.家里日常用具都成古董的形象,得到绝大多数观众、网民的支持与认可,大科学家买部高档车,提高生活质量也是正常需求。

在抓住典型人物蕴含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人物的人性人情,展现从普通人成长为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新时期典型人物事迹报道,非常注重还原典型人物的个性、本色。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也曾经想把捡来的妹妹送回她亲身父母身边来减轻生活压力的描述。摒弃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对“高、大、全”模式的运用。深入采访对象的实际生活之中.关注生活细节中体现的人性之美,使典型人物具有更多的亲和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多视角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血肉丰满的真实一面,使受众在心理上、情感上更容易产生接近性、共鸣性。使典型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四、即时互动等多种技术传播手段,使典型人物报道信息空前丰富,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图文并茂,动静互补,深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及时反映受众心声。表达受众情感,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全天候互动

人民网对待网民对典型人物的关注非常具有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论坛内容、形式的设置上,人民网不仅设立了典型人物事迹专题论坛,还特别地加入了让网友为典型人物送鲜花的传播环节,在网上列出了多种鲜花,如玫瑰、康乃馨、桂花„„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情感表达。选择能够代表自己心情的鲜花,写上真挚的情感寄语。发送在网页上,满足了网友对典型人物表达情感诉求的需要。同时,网络用普通读者、网友的情感心声引导广大群众,也进一步扩大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强化了舆论导向。

五、多元的价值观融入到典型报道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这个多元的媒介,多元话语,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个体意识的增强对典型报道 发挥舆论引导、榜样示范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符

合 时代的需求,准确把握典型宣传主题,使其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 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信息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源多样化,信息选择多样化。关注重点多元化,全媒体信息传播形态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典型人物报道开始探索应用信息传播规律,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组合不同媒体,增强报道影响力,拓展报道深度。在众多媒体的不断实践和对受众心理、新闻规律的不断研究中,典型人物报道正逐渐克服过去平面化、样板化、单一化的形象,走向人性化、多元化、丰富化的形象建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同时,挖掘内容、创新形式、丰富手段,着力展现先进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使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形式。

上一篇:食品药品监管小故事下一篇:小学级班队活动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