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意思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意思

生命不息 思考不止

摘 要:生命不息,思考不止,这句话能简要概括史铁生的一生。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经历了三次转向:最早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同厄运作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继之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从精神上无休止地超越人生困境,在超越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后来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任何现实的功利目的,而在于创造并享受“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关键词:生命意义 转向 厄运 困境 过程

有人说史铁生是静默的思考者。是的,他在思考中活着,他的生命是用来思考的,他思考的是生命。生命不息,思考不止,这句话能简要概括出史铁生的一生。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一条线索,几乎贯穿他的全部作品,尤其是1984年以后的创作。那么,史铁生是怎样探寻并回答这一问题的呢?本文试对此进行一次初步的梳理和归纳。

史铁生对“生之意义”的回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过程,随着思考的发展不断深入、不断变化和发展。简单地说,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经历了三次转向:最早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同厄运作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继之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从精神上无休止地超越人生困境,在超越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后来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任何现实的功利目的,而在于创造并享受“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一、生命的意义在于同厄运作抗争

面对难以预测的命运,史铁生主张坦然面对,并勇敢地与之抗争。[1]史铁生最早思考“生之意义”是从致残后跌入命运的低谷时开始的,这在其1984年的精神自传性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有着详细的描述。作品的主人公是腿有残疾的小伙子,面对世人的歧视、偏见,他倔强自尊的心灵无法忍受,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儿,这么累,干吗还一定要活着?”[2]最终他战胜了死亡的诱惑,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于生命意义的领悟。他想,反正死是一件早晚必会到来的事,何必那么着急呢?于是,他在命运的航道上找到了自我拯救之路:活下来同命运作顽强的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人的骄傲,争得心灵的幸福。从渴望死到勇于生,这是史铁生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此后他的作品的调子就再也没有《山顶上的传说》那么沉重、压抑、痛苦了,而是转向了深沉、宁静和平和。比如在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来到人间》中,父母为如何让孩子接受自己患了侏儒症的事实费尽苦心,“死应该算是一件轻松的事,生才是严峻的”[3],文章中父亲嘴里的“那股硬劲儿”就是同厄运的抗争。厄运无法改变,死亡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是抗争!这就是史铁生认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但这只是史铁生精神的初步解放,这次解放使他从自身厄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

二、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困境的超越

随着对人生思考的深入,史铁生又有了新的发现,从而对“生之意义”有了新的见解,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更大解脱,进入更加恢宏、深远、澄明的境界。这就是他发现了人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人人都身处困境之中。于是,史铁生由对厄运抗争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一经深入思考,史铁生就发现了人的许多与生俱来的困境,并进一步挖掘出生命的意义——在困境中超越,实现精神的升华。

史铁生的大部分作品以“残疾”为主题,“残疾”是一个比喻,“那就是人的广义的残疾,即人的命运的局限。”[4]在1988年发表的《自言自语》一文中他指出,人一来此世,即进入有形和局限,他面临三大困境:“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人生来就有欲望,人的欲望无穷然而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产生痛苦;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5]困境与生俱来、与生俱存,困境永远困扰着人类,给人的生存带来痛苦,那么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困境呢?在反复沉思之后,史铁生认为面对人生的无边困境,人应该从精神上超越它,才能真正走出困境。[6]在1988年的《原罪·宿命》中,马上就要出国攻读教育学博士的“我”遭遇到命运的突变,偶然的车祸使“我”沦为残疾人。但是,“现在我是躺在了床上,但又不能就这么着将生命耗尽,直到终点。在死之前的这段历程中我们是该做点什么……”[7]“我”走上文学之途是偶然也是必然,是对超越人生困境的必然选择。在1986年的《我之舞》中,反映出人求生的意志永远是那么强大。不面对困境,何以创造;不创造,何以超越?是的,正是在直面困境后的每一次追问中逐渐明晰自己活的方向,也同时确立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困境的超越。[8]对困境他在1987年的《礼拜日》中也有探讨:“自由是写在不自由之中的一颗心,彻底的理解是写在不可能彻底理解之上的一种智慧。”[9]他渴望用更高的智慧来超越困境,这是史铁生关于生命意义探讨的第二个方向。总之,在困境中的人类,要想不被困境“困”死,就必须努力突破它,突破的根本途径在于精神——对困境进行精神上的超越。史铁生认为人生意义在无休止的超越中获得,人生价值在无休止的超越中实现。

三、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人生意义在无休止地超越困境中获得,那么,“无休止超越”的动力何在?人尽管百般奋斗,最终免不了一死,奋斗努力还有什么意义?这迫使史铁生继续深入思考。思考是支撑人永远奋斗、永远超越的力量源泉,思考的结果使他发现了“过程”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人生百般奋斗、不断超越的意义不在于任何一个具体现实的功利“目的”的实现上,而在于不懈追求的“过程”本身之中。

在1990年的一篇散文《好运设计》中,史铁生这样说,“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10]这段话简直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过程哲学”的赞歌,高度赞美了“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命若琴弦》中老瞎子的琴已断弦了,才发现原来目的是空的。这里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当痛苦转嫁到命运身上后,我们该如何强打精神整理残存的自信继续扯紧人生的琴弦。“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是将生命寓于过程的哲理性思考,是作者对人生真谛的独特性感悟。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如何赋予虚无的生命以积极的意义,才是人生的关键所在。[11]在1991年的作品《我与地坛》中,作者更清楚地认识了生命的过程。在1988年的《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1989年的《小说三篇》等作品中,史铁生反复诉说将目的转化为过程的不易。在1992年的《随笔十三》中他指出,“这不是落荒而逃,这是自由的选择,因而才得坦然。”[12]经过漫长的精神跋涉,史铁生对于“生之意义”终于有了自己独特、深刻、成熟、健全的理解。对此,他在《好运设计》中作了这样的总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13]

生命不息,思考不止。史铁生在一次次的追寻和反问中,逐步探寻到生命的意义;在不断的思考中深化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他的抗争经历了以上三次转变。他认为,人活着就是勇敢地和厄运作斗争,就是不断地和困境相周旋,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过程中展开。这是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概括,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哲学。他那一系列有关“生之意义”苦苦追问的作品,既能给人以艺术陶冶,又颇具哲学价值,能给人深刻的启示。[14]

注释:

[1][6][14]周磊:《苦苦追寻“生之意义”——论史铁生作品的深层意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2]史铁生:《山顶上的传说》,《史铁生作品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史铁生:《来到人间》,《史铁生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4]史铁生:《致<文学评论>编辑部的信》,《史铁生作品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史铁生:《自言自语》,《别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史铁生:《原罪·宿命》,《史铁生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8]徐源:《诗性的追问——论史铁生创作对生命意义的四重构建》,理论与创作,2005年。

[9]史铁生:《礼拜日》,《史铁生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10][13]史铁生:《好运设计》,《别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2]史铁生:《随笔十三》,《别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周磊.苦苦追寻“生之意义”——论史铁生作品的深层意蕴[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1).

[2]徐源.诗性的追问——论史铁生创作对生命意义的四重构建[J].理论与创作,2005.

[3]张爱芳.生命意义与终极价值的追寻——读史铁生《我与地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

[4]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泽龙,李遇春.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陈雨姣 湖北省襄阳市襄樊学院隆中校区 441053)

作者:陈雨姣

第2篇: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人生如梦,梦若人生。奋斗,就是这绚丽、悠长的梦无限延伸的希望。奋斗,是彩虹与狂风暴雨争斗后的绚烂多姿,是枫叶与秋日寒霜对抗后的似火燃烧。人生只有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奋斗的姿势,才能不断前行、铸就更大的成功,才能成就满载收获、绚烂多姿的人生。

人生是场特殊的马拉松,我们需要在许多的风雨中挣扎抗争,才能触碰到终点的绸带。奋斗贯穿着人生是始终,是人类发展、个人成功的必经之路。曾叱咤一时的“中国打工女皇”吴士宏,从倒茶小妹到名企总裁,她近乎传奇的奋斗历程直至今日仍被人津津乐道,而她在职场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和奋斗精神也具有极强的励志意义。她相信,人生没有停靠站,现实永远是一个出发点,每天的奋斗,都在证明生命的存在。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勇往直前的去奋斗,才能解出人生无数的考题。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徐霞客所以为后人所敬仰,那是因为他写出《徐霞客游记》给后世留下不朽的科学财富;鲁迅先生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医术只能解除肉体痛苦,无法痊愈心灵创伤,于是他弃医从文、挥戈上阵,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爱憎铸就出民族的精魂;巴金先生在奋斗中行走,见证百年沧桑,书写历史巨变,以真诚的话语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门扉,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离不开奋斗,只有紧握奋斗的银锄,才能茁壮理想的禾苗;只有挥舞奋斗的金镰,才能收获事业的辉煌;只有纲举奋斗的大网,才能捕获人生的希冀。

奋斗是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看我们能不能彰显人生的意义。岳飞让我们钦佩的是他敢于抗争勇于奋斗的精神,而我们不能说因为他没有实现他的人生目标,就说他的人生没有了意义。由此可见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才更应该超越机遇而成为我们人生道路的主旋律。机遇再美好也只能带来短暂的火花,而要想令自己的人生闪出耀眼的光芒,就应该奋斗不息!

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一切的准备都是奋斗的产物。一个人只有在确定了人生的目标后才有可能终其一生为之奋斗。在奋斗中积累经验,锻炼魄力,炼就敏锐的眼光,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以之为阶梯跃向成功的顶峰。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从点滴中学会道理,要一路思考寻觅,一路勇往直前,那理想之花终会在我们不懈奋斗和辛勤汗水下傲然绽放。

1 / 1

第3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彩虹绚烂多姿,是在与狂风暴雨争斗之后;枫叶似火燃烧,是在与秋叶的寒霜争斗之后;雄鹰的展翅高飞,是在与坠崖的危险争斗之后。他们保持着奋斗的姿态,才铸就了他们的成功。

是的,生命不息,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之后,都掩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难的奋斗。李时珍一辈子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却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奋斗的姿态,不怕艰辛和困苦,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医学着作。

那么,如果颓废丧志又会怎么样呢?清末统治者,沉浸于康乾盛世,闭关锁国,毫无奋斗的姿态,最后只能挨打,割地赔款。

可见,生命需要奋斗,奋斗与不奋斗,造就的结果截然不同。生无所息,保持奋斗的姿态,让世界变得如此灿烂,让你的人生绚烂多姿。千万不能满足小溪的平缓,否则你也就满足了自己的平庸,只有欣赏到山峰的险峻,才有机会欣赏自己的卓越。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情况瞬息万变。我们只有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保持奋斗的姿态,才能解出人生无数的考题。

现在社会上许多大学生认为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于是他们放纵了自己,结果一无所获。不仅承担不起应有的责任,还难以维持生计,反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

人生没有停靠站,现实永远是一个出发点。无论何时何地,不能放弃,只有保持奋斗的姿态,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

运城二中西校初一:李亚茹

第4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题记 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我们除了睡觉吃饭,剩下的时间都在为工作学习而奔忙,因为我们都还活着,我们必须奋斗。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总会想:“我会加油的,我会没事的”。如今的我们正值弱冠之年,我们的人生正如未开的花蕾,在这青春的开始我们总期望不留下后悔,好好珍惜。先辈总说人生只能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这世界没有救世主,能拯救我们的只有自己。

我们何尝在我们生命中少过奋斗„„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总在追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们总在追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清新;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总在追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期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我们总在追寻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古今中外,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实践者何其多!

屈原曾经虽忠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但他仍然忠于楚国,坚信自己能够被赏识,才成就了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曹雪芹曾经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而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保尔.柯察金曾经在革命中受到数不尽的排斥,后因为受伤而退伍、双目失明、身体瘫痪以及面对死亡威胁时仍然顽强不息,

拿起笔踏上了创作之路„„

现在我们刚起帆,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我们奋斗过,哪怕我们失去过、跌倒过、哭过、伤过 、怕过、爬过,那我们又何必在乎结果如何呢?不管成功与否,只要心中的灯塔不熄,我们的生命不息,奋斗就不应该停止 ,这样生命才会更加充实。

也许生命本就是一场不断追寻、不断奋斗的游戏,或许败了,我们也不能泄气,继续向前走,因为只有继续才能让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更美丽的风景。因为人生的轨迹本就是基于追求,不断奋斗„„

2011级3班陈杨

第5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模版)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最近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有感触。 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怀着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热爱,用言行诠释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甘为群众奉献一生。他是群众心目中优秀共产党员的鲜活形象,他以感人的事迹,集中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今天我们缅怀先进、学习先进,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他的信仰追求,不断矫正和找准自己的生命航向。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物质享受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时尚追求。很多人喜好讲排场、比阔气、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习他朴实的名利观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作为一名社区委员,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更加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其二要自觉学习,刻苦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会

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用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断总结各阶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以饱满的激情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我们传承和发扬杨善洲同志的优秀品质,就要用心把党的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要把党和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党和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党和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深入群众,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只有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无愧于人民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第6篇: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演讲稿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我的演讲主题是“态度决定人生方向”,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十分敬佩的人的经历。

看看这个人的生平,你就会更加理解什么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看这个人的经历,你便会知道,现在的我们曾受过失败打击都不堪一提。

8岁时,家人被赶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谋生; 10岁时,母亲去世, 21岁时,经商失败,

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24岁时,向朋友借钱经商再度失败,后来花了17年才把债务还清: 26岁时,爱侣去世:

27岁时 精神崩溃,卧床6个月: 29岁时,争取成为州议员发言人没有成功: 32岁时,争取成为国会选举人,失败: 35岁时,参加国会大选,失败: 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失败: 40岁时,寻求众议员连任,失败: 41岁时,想担任州土地局长被拒绝: 46岁时,竞选国会议员,失败: 47岁时,争取副总统提名,落选: 49岁时,再度竞选国会议员,再度失败。

相信很多人看了以上这张“失败”的履历表后,已经猜出这个人是谁了——这个“大失败者”的名字,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他,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两次经商均告失败,八次竞选八次落选,甚至还曾精神崩溃。不过,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把林肯打倒,尽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勇敢的屡屡接受命运的挑战。正因如此,在他52岁时终于成功的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并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

当你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就想一想林肯在进驻白宫前的“失败履历”吧!命运启示人生一世,就必须经常接受命运的挑战。而无论结果是胜利还是失败,我们都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继续勇往直前。正如林肯在竞选参议员失败后说的那样:“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鞋匠之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当上总统,林肯说:“每次获得工作的机会,我都会怀着感恩之心加倍去工作,我能干好每一个我干过的职位,所以我也能干好总统这个职位。

林肯的遇到了很多的打击,可他从不退缩。就像他说的名言:我这个人很慢,但从不后退。林肯面对打击和嘲笑,从不退缩,而是把这些都当成前进的动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林肯,一名有明确政治抱负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满怀仁慈的美国政治家,翻看林肯的所有事迹,畅游林肯的曲折一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其神情忧郁、百折不挠的绝佳形象,还有他传奇般的成功秘诀带来的绝对震撼,但更多的是“一个人无论出身多么低微,只要努力,只有有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可以拥有非凡人生”的绝好信仰。 这样百折不挠的毅力、忍辱负重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林肯可以说在真正成功前失败了几百回,他都挺了过来,而且是在那么动荡不安的年代,那么危机四伏的社会。

那我们呢?

著名作家亨利说道:“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灵。” 大家觉得,林肯成功的秘诀的是什么?是不是在面对困难时的不气馁?是不是生活拮据时的不放弃?是不是面对失败的咬牙坚持?是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决定的?

我想说,我们不是林肯,也许在座的你和我一样,没有林肯的伟大目标,也没有拯救他人、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但我却觉得我们可以拥有却他那颗坚毅、认真、热诚的心。

你是否觉得这段培训很累?你是不是觉得训练强度很大?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辛苦很辛苦?是的,我很认真的告诉你们,我承认很累,每天早上5点起床,半夜才能睡觉,很累,,但我却觉得很充实,我在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我满足每月拿着2000块钱的工资,那我每天只需累一点点,如果我满足每月拿着3000块钱的工资,那我每天便要多累一点点,但如果我希望每月拿着更多的工资,那我每天便要多付出,多学习,拼命一些。

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换的大家对我的认可和支持,我愿意用自己的信念和态度去赢得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呢?

第7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行走在国培路上

九月是一个凉爽而繁忙的季节,在秋风送来收获、送来新生的同时,也送来了知识的食粮——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带来了专家的精彩讲座和点评,带来了优秀教师的精彩课例,让我在紧张的工作当中不断补充知识的食粮。

一、 专家引领,模范带动。

此次培训邀请了全国知名学校的专家教授和著名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为我们讲授理论知识和展示优秀的课例。有时任教育部人事司普教处处长、教师处处长,现任教育部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秘书长(正司级)的杨春茂教授,为我们解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我加深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领悟,提升了职业道德素养,激发了专业发展的动力。有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校长、特级教师杨瑞清和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优秀教师王威给我们介绍了班主任工作当中的若干问题和经验总结。如“捧着一颗心来”——爱与责任;“一个也不能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平凡蕴含伟大,细节铸就成功;教育者必须具备等待的雅量;上网也精彩——德育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等。有教授李镗、韩雪屏、王漫、刘占泉等和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赖立敏、余映潮、董晓平等分别从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中的知识、技能,说明文阅读表达进行中的知识、技能,议论文阅读表达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散文阅读表达教学中的知识、技能,开展讲座和课例评析。他们的讲析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那颗求识若渴的心,激励着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让教育成为抵达学生内心的感动。

二、 抓住机会,充实自己。

学习机会虽然每年都有,但每次的学习角度、侧重点都不一样。每一次的学习,都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每一次的学习,都会让自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教学上都会有一次大的提升。提高了理论水平、教学实践水平,开阔了视野。我不会错过每一次给自己充电的机会,抓住机遇,大口的吮吸知识的海洋。

三、 读书实践,坚持不懈。

通过几位专家深入浅出的生动生动讲座,我对教育工作者的定位有力进一步的明确,我们不但要把自己定位为教书育人,还要定位为个人专业成长的与时俱进,读书、实践,坚持不懈。

我们教师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韩雪屏教授说“教书的不读书,很难把书教好。”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我读的书特别少,总是不能坚持,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更要善读书、乐读书、爱读书、会读书,读书的同时,我们还要养成写的习惯,将自己每天的教育活动,每天发生的事,都可以记下来,从中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做一个有脑子的人,思考天下大事,窗外风云,也要思考每天平凡的工作,做出新意,不平凡的业绩。

培训虽快要结束,但它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让我终身受益。它使我懂得了教育是心血累积的成长,是细节铸就的成功,是爱心铸就的责任,是百川归海的胸怀,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行走在国培路上,处处无限风光。我收获满满,载重载轻,如浴春风,如沐冬阳,一路花香一路歌。

上一篇:角平分线性质课堂实录下一篇:土耳其进行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