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2022-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课堂活动内容、步骤设计的蓝图,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也是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重要材料。教案就如同编剧写的剧本、建筑用的图纸,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资料积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怎么引导学生通过《我的叔叔于勒》,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赏读课文,品析人物性格特征。

3、用读课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赏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游子吟》。

师:这首歌唱出了流浪在外的的游子的辛酸,他们是多么渴望家这个港湾的慰藉,多么渴望能够迎来人生的春天!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里就有这样一个在外流浪多年的游子,饱经人生的沧桑,更可怜的是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视他为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这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作者

莫泊桑: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米龙老爹》等。(多媒体出示作者,点生读。)

师:左拉曾这样评价过这位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 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体会作品的丰富多彩。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读小说,一定要读出自己最初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感受。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并随手写下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和疑惑。

1、生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2、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归纳整理。

(四)赏读课文,品析人物

菲利普夫妇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2、通过这些称呼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的?

3、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谈谈你对人物的理解。

例如: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的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析: 通过母亲说话时的动作“吞吞吐吐”和母亲的语言可以看出母亲她不愿相信那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她怕自己的发财梦会破灭。

4、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做到了知人知面又知心,哪位同学能够全面的评价一下菲利普夫妇。(点生总结)

师:菲利普夫妇是可怜的,但又是可鄙的,他们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但他们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已经被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腐蚀了心灵。人性完全扭曲,在他们的心之天平上,金钱要比亲情重要得多。《板书》

若瑟夫

1、你认为若瑟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假如你是若瑟夫,当你面对嫌贫爱富、冷酷无情的父母和穷苦落魄、狼狈不堪的叔叔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五)用读创新,拓展迁移

1、瑟夫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影响呢,我们再来看看本文在选进教材的时候被删去了的开头和结尾。你认为该不该删掉?(多媒体出示被删去了的开头和结尾)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生畅所欲言)

师:作者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他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也寄寓着作者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这让我们在看到社会黑暗、感到人际关系冷酷的同时,更看到、感受到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洁白和温暖。

2、本文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人们的人生观。面对金钱,面对亲人的贫穷与富有,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六)课堂总结

师: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灵魂的深处,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也希望爱心能够永远成为冬日里最灿烂的阳光,能够跨越时空,超越金钱,温暖在他人的心间。最后让我们共同深情的呼唤:于勒叔叔,回家吧!

第二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本篇小说人物个性的认识并不是唯一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吗?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设疑自探一:品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 1 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3、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1)读 “盼”的细节,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2)读 “避”的细节,师: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由以上分析请你总结出“我”的父母是怎样的人。作者刻画的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解疑合探:学生回答后,不能独自解决的分组讨论后回答。(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三)设疑自探二:重点研讨,体会写法

1、 文中有几次描写海上景色的?它们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提示:景色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气氛或衬托人物情感)

2、 用?

3、《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4、“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解疑合探:学生回答后,不能独自解决的分组讨论后回答。

3、4

2 中为什么写道姐姐的婚事?在结构和主题上个起什么作两题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讨论后还不能解决教师可以解释如下:

①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

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四)、设疑自探三:拓展思考,理解主题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3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口头表达训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六)质疑再探:学习这节课后你还有那些疑问没有得到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提示:从语句理解、人物描写、形象刻画、语段理解等方面)

(七)自编习题:请从语言理解、人物描写、形象刻画、语段理解等方面设计习题。

(六)

读题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媚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穷又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4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 。 (2)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那番话的?它表现了母亲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3)母亲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急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 (4)"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______描写。它讲的是同一个人物,却重复三次,第三次还加上一个"亲"字,其中的深意何在?答:_________。

(5)选文通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描写,刻画了母亲_______的性格特点;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我"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第三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的:1.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认识社会现象

2.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理解人物形象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认识社会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评测: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 。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②小说的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

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

2、导语: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莫泊桑: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写过几部有名的长篇小说,但成就大的还是短篇小说,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背景资料: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三、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jiéjū zhàn shà qiào chà mǔlì lánlǚ ɡuān pà zhé 拮据 栈桥 煞白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衣冠 手帕 哲尔塞岛

2、积累下列词语:

①糟蹋②褴褛③拮据④衣冠整齐⑤郑重其事⑥与日俱增⑦迟疑不决⑧十拿九稳⑨莫名其妙⑩为期不远

四、感知内容:

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

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①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 按顺序排列好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②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③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

五、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于勒 行为不当 坏蛋 流氓 无赖 (从前)分文不值 打发他到美洲去 (现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

2.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3. 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

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4、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金钱。

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六.分析人物形象

1指定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22——47段;角色:叙述者(我);父亲;母亲;船长;于勒。其他同学圈出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语句,仔细揣摩体会。

2、 教师讲析并板书: (1) 这几段的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2) 关于菲利普: 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3) 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和菲利普一样,美梦刚破灭时,她内心惊恐,神态异常,语无伦次。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4) 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5) 关于“我”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3、 小结:这是故事的高潮,写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七.创造性思维

1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写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板书:

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虚伪、冷酷、自私、势利、贪婪、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

“我”——(语言、动作、心理)——善良、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

于 勒——(语言、外貌) ——年轻时不务正业、糟蹋钱

年老时穷困潦倒、无家可归、无依无靠。

第四篇: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我们一家人从哲尔赛岛旅游归来后,父亲和母亲从理想的顶峰一下子跌到了失望的深渊。几天来,他们的心情一直很坏,情绪异常低落。

这是我们从哲尔赛岛回来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家人没有再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散步,而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中午,暖暖的阳光射进来,父亲坐在沙发上翻着报纸,母亲在厨房里张罗着午饭,两个姐姐正在争论着一块花布做成什么样的长袍最漂亮,二姐夫被同事叫出去参加一项活动还没有回来。这时,楼下传来了几声沉闷的敲门声。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一向少人在这个时候登门拜访的。

父亲伸出脑袋向窗外看去。忽然,他猛然抖抖擞擞地放下了经常不放的窗帘,神色异常的张皇,并且全身发抖,声音沙哑地说:“你们谁都不要给我发出声来,幸好今天二女婿没来,不然要出大乱子了。嗨„„嗨„„克拉丽丝„„克拉丽丝。”母亲此刻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容地走过来问道:“亲爱的,发生了什么事?看把你紧张的。”父亲指了指窗往外说:“看看那是谁吧!我们的丧门星又回来了。”这时,母亲分外小心地从窗帘的缝隙里向外一望,面如土灰,脸色顿时惨白,眼睛瞪得大大的,咬着牙说:“天呀,是于勒,真的是这个该死的于勒,这辈子,他就是变成了灰我也能认出他。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当他一分钱也没有了,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无赖又回来找我们了。”母亲的脸在不停的抽搐。

他们在进行了一阵长时间的低声商议后,母亲厉声对我们宣布说:“就让那个贼永远在门外等待吧,我们家的大门是永远不会为这个无赖敞开的。现在我们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变卖家产,我们必须迅速的、远远地离开这里,让这个贼永远找不到我们!二姑娘,你既然已经结婚了,你留下,记住,千万不能让女婿知道我们搬家的真正原因,都是这个流氓害得我们。

门外,仍不时传来断断续续地敲门声,但并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没有人再去理会他,因为他没有钱。

【指导教师:韩晓红】

《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那次哲尔赛岛之旅,成了父母的心头大患,他们为了那件事,变得有些怕见人了。父亲也不再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了,母亲也不会把于勒叔叔的信拿给别人看了,每当别人向父母提起于勒叔叔时,他们总是含糊地应着,搪塞过去。

“啊!我那万能的主啊!但愿那个流氓不再回来,但愿他给我们的灾难已经结束了”。母亲每天都如此祈祷,这至少可以让她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但是,可怕的事情终于来临了。

一日,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我揉揉眼,没错,是他──我的叔叔于勒。他正站在路边,浑身瑟索着,向路人乞食。我走了过去,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走过去,大概是那份不舍的亲情在驱使着我吧!我从兜里费力地掏出我仅有的15个铜子,塞给他。他笑着看了看我,转身走了,渐渐地消失在暮色中。

我回到家,低着头走到正在做饭的母亲跟前,小声说:“我今天见到于勒叔叔了。”

“当”地一声,母亲的勺子掉落了,我拾起它,把它交给目瞪口呆的母亲,转身走了出去。

晚饭时,大家都议论着这件事,甚至于想好了当于勒叔叔来家时,怎样去羞辱他,让他在这个家呆不下去。正在谈论时,“当当„„”一阵敲门声传来,姐姐对我说:“约瑟夫,去看看是哪个讨厌的家伙”。我开了门,门外站着我那可怜的叔叔于勒。一家人都惊呆了,父亲努力地咽下口中的饭,说:“我的天啊!你„„怎么„„来这里?”

“扑通”一声,于勒叔叔双膝跪倒在父亲面前眼里含着泪水,“菲利普,我知道,你很讨厌我,但是,我„„我没有吃的了,天又这么冷,我只有来找你们了„„。”“出去!你这个无赖,你这个流氓。”母亲猛地醒了过来,把于勒叔叔推出门外,然后锁上门,全然不顾于勒叔叔那用力的敲门声。“哦!这太可怕了,太不可思议了。他竟然,竟然跑来向我们诉苦,哼!这个无赖这个卑鄙的小人,我再也不要被他骗了。”母亲愤愤地说着,如同爆发的火山似的。

总算平静下来,大家谁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件难以忘怀的耻辱了。

三天后一个像随从似的,但穿的很气派的人来到我家。父母赶忙为他倒咖啡,让座,并问他有何贵干,那人推开母亲双手捧上的咖啡说:“我家主人要带约瑟夫走”。“主人”父母惊愕了。一齐把目光转向我。我耸了耸肩,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约而同的向门口望去,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西装笔挺、一副绅士派头的人,竟是三天前被母亲赶出门的于勒叔叔啊!

他,他真的真成了有钱人。

母亲的脸迅速变了一下,她大声叫着跑过去,哦!亲爱的,我的天啊!于勒,我的好弟弟,真的是你吗?父亲也激动得要和于勒叔叔拥抱,但于勒叔叔全然不顾他们,他走过来,弯下腰对我说:“约瑟夫,我善良的孩子,你好吗?”“我很好,于勒叔叔。”“你愿意跟我走吗?”

“不,我不会舍弃我的父亲、母亲的。”

“噢!上帝呀!看看这傻孩子。”“于勒,你带他走吧,我们放心你,当然,如果„„生活将会更好。”中间的部分声音很低,我没听见母亲说什么,但我可以想到。

“你愿意吗?孩子。”

“不,我已经说过了。”

于勒叔叔让我伸开手掌,他用他的手掌贴在我的上面,然后在我的手掌上写下一个字“Love”我笑了,于勒叔叔也笑了。

【评语】

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一点是本文最可取之处,语言流畅,情节安排合理。

【指导教师:陈玉东】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在圣玛洛号上,父亲将“福音书”撕成了碎片,像扔那牡蛎壳一般抛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坐在船上的人不多。为了躲避暴风雨,船提前出航。

父母亲坐在甲板的一个角落,阴冷的海风吹得母亲瑟瑟发抖,父亲布满血丝的眼睛凝重地望着深黑色的大海,仿佛要把所有的不幸埋葬在大海里。

天灰沉沉的,乌云在头顶上翻滚。

我静静地坐在甲板上,没有了天空灿烂的晴明,只有眼前令人窒息的漆黑;没有了来时船上悠扬的乐曲,只有圣玛洛号气轮机的轰鸣声。海风的凄厉,波涛的汹涌,将我的五腑六脏都掏空了。父母的卧房中,昏沉的灯光,时暗时亮,母亲压抑的啜泣声和父亲沉重的叹息声使本已阴郁的空气变得凝固了一般。

我们终于没有躲过暴风雨。一声惊雷炸响了,闪电如一把利剑刺穿了厚重的天幕,天空被无情的撕开了一角,露出了血红的肌体。大海在怒吼!船被巨浪高高地抛到半空,又狠狠的掷下。惊叫声、哭喊声、呼救声、呻吟声、祈祷声、呕吐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望着母亲痛苦得扭曲了的脸和父亲惊恐无措的神情,我吓呆了,瑟缩成一团。这时,一个黑影窜到我的眼前,──于勒叔叔?!我又惊又疑。只见他利索地将床单撕成宽大的布条,把父母亲扶到床上躺下,用布条将他们固定住,避免船体剧烈晃动时造成伤害。然后,将我紧紧地抱在怀里,我不再发抖,一丝暖意从心底慢慢升腾,逐渐扩散到全身„„

风停了,雨住了,平静的大海如羔羊般温顺,柔波低吟着,仿佛在倾诉心声。我握着于勒叔叔那双粗糙的大手,默默地站在甲板上。父母亲在另一头嘀咕着什么,还时不时地往这边瞧瞧。过了一会儿,只见父亲犹犹豫豫地走过来,他满脸通红,低垂着眼,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我亲爱的弟弟,„„多谢、多谢„„

我们想请你回家、回家。”我看见叔叔那双浑浊而忧郁的眼睛里仿佛点燃了一团火,热烈而略有些潮湿,他的手在颤抖。他的嘴角动了动,但没有说什么。他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过了好一会儿,他平静地说:“谢谢哥哥,我很惭愧,没有带回钱来。在这船上,我可以干些杂役,养活自己,我过得很好。我知道你也不容易。”爸爸百感交集地一把抱住了叔叔。我抬头看看天空,湛蓝的天空如水晶般透明,恰如爸爸和叔叔的心。

《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自从在船上见到了穷苦不堪的于勒叔叔,大家才明白:原来他还是那么穷,那么破落,而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拮据。

我们就这样过了几个星期。一天吃过早餐,忽然,有人敲门。母亲吩咐道:“若瑟夫,去开门,看看是谁来了。”我跑去一把门打开,就愣住了。那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手又老又粗,眼里透出又忧伤又害怕的光来,原来是他──于勒叔叔!

母亲从厨房走出来,问道:“若瑟夫,是谁?”可当她走到门口时,她也吃了一惊。于勒叔叔轻声问道:“菲利普在家吗?”母亲似乎明白了他的来意,脸上的表情由吃惊变为愤怒:“你来这儿干什么?你这没出息的家伙!难道你没看见我们已被你害得这么惨了吗?难道你还想回来吃我们的吗?”于勒叔叔一声不吭地垂着头站在那里,像一个做错了事还在挨训斥的孩子一样。

父亲听到吵闹声,也走出房间来:“克拉丽丝,你在跟谁吵架?”母亲鄙夷地瞥了一眼于勒叔叔,冷冷而又讥讽地说道:“这个大富翁想回来吃我们的了。”父亲的神色很狼狈很尴尬。他附在母亲耳边轻声道:“小声点,克拉丽丝,小心让别人听见。你先进来,让我跟他说。”母亲还想说什么但被父亲制止了,她不满地从鼻子里挤出“哼”的一声,转身走进了屋。我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听着他们的谈话。

父亲先开口了,语气也是冷冷的:“你还回来找我们干什么?听船长说„„”于勒叔叔轻声道:“对不起,菲利普,我原本是不想来打扰你们的,但我„„我实在太穷了,简直无法生活了。求求你们,把我留下吧。我有了好的工作,一定会补偿你的损失的。”“什么?你说什么?!你也看见了克拉丽丝并不欢迎你。而且,如果让你留下,你让孩子们怎么过得好。”父亲的声音都变了调了。

母亲也许觉得他们的谈话时间太长了,走出来说:“你们的谈话该结束了,我们不能留一个累赘在家里。好了,菲利普,进来吧。于勒,你该靠自己创造生活。”说完“砰”的一声关上了门,再也不理于勒叔叔了。

又过了几天。有一天,母亲吩咐我上街买东西。突然我看到一个人躺在街上。我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吓了一大跳,天哪!居然是于勒叔叔,但他已经死了。我默默地流下两行泪来,算是对这位被这个金钱世界扼杀的叔叔的一点告慰。

《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回到家中后,一切都变了。

父亲和母亲看起来很恐惶,母亲脸色发白脾气很躁,父亲只是不停地抽烟。我心里也有一些不安,心里始终在想“他就是我的亲叔叔──一个衣服褴褛年迈的老水手。”他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片阴影。

过了一段时间,一家人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家里好像缺了什么似的,父亲也烧毁了那曾被看作福音书的那封信。曾经家里的欢笑,那和谐的气氛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姐夫却什么也不知道,和姐姐过着甜蜜幸福的日子。父亲再也不会每周同一家人去码头散步了。

姐夫好像看出了什么,一天在和父亲谈话,突然地谈到了那次去哲尔赛岛,父亲脸一下子变了色,姐夫问:“您最近为什么不能码头了。”父亲红着脸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母亲抢着赶紧插了句:“唉,人老了,对一切都看淡了,留下的让你们年轻人去追求吧,如果他回来,我一定会给你买一座大房子。”姐夫微笑了几下,好像便不在怀疑了。以后的日子里,姐夫会每天去码头散步,望着远方驶来的大船,总会叹息几声。

一家人的唯一希望破灭了,只有姐夫还在盼望着大家的救星来到。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指导教师:龙世诚】

第五篇: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关于《我的叔叔于勒》

平淡中的波折,朴素中的锋芒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

李梦妤

这是一篇莫泊桑著名的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关于《我的叔叔于勒》。故事很简单:发生在法国西北一个拮据家庭中的小插曲。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还有若瑟夫——也就是文中的“我”。文章通过“我”和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的途中偶遇于勒的经过和菲利普夫妇在发现于勒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阔绰的反应,深刻地揭示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纯粹的金钱关系。

让我们看看故事是如何发展的。首先作者写了主人公一家的拮据生活。“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这闲闲的两笔让读者深刻的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况。等读者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况,作者笔锋一转:“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从而巧妙的引出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于勒。于勒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开始他“行为不正、糟蹋钱”,“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读后感《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关于《我的叔叔于勒》》。 ”于是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到美洲去。请注意,这里作者用了“惯例”一词,这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的金钱关系。后来呢?于勒来信说他赚了点钱,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每天都在盼望着于勒归来。前后对比之强烈,人们之间以金钱维系的亲情可见一斑。再后来,因为二姐的婚事,一家人要到哲尔赛岛游玩。作者写一家人很自然的上船、很自然的想吃牡蛎,在“自然”中一步一步慢慢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父亲发现那个穷苦的卖牡蛎的年老水手竟然是他们日日夜夜盼望着的于勒!读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惊讶。可是,这种结果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最后,“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盼”、“赞”立即转为“怕”、“躲”,让人读来又增添一丝失落和对当时人们金钱关系的失望。

这篇文章没有深奥的主题、复杂的情节,而是用平淡、自然地语言叙述简单的故事。可是其中一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描写却尖锐的讽刺了人们的金钱关系。例如:当于勒据说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当他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马上把他说成了“这个东西”,“这个贼”,“有办法的人”马上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在情节发展方面,作者的笔调也是平淡的,不慌不忙地慢慢展开叙述,丝毫不见刻意的铺垫,却让读者的心无法平静下来,一定要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不可。这两点,是我最为欣赏的。

总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平淡而极精巧的、值得玩味的文章。

第六篇: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梳理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转换叙述来分析人物形象。

2. 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情感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谁家里有叔叔?你父母是怎么称呼你们的叔叔的?我再顺便问一下,是不是今天叫名字,明天叫小叔子,后天叫弟弟呢?可是在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迫桑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对夫妇对自己的弟弟却有了多达七八种的称呼,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来展示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运用第一人称转换叙述来分析人物形象。 2. 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二、初识人物,梳理情节

文章中的这对夫妇是谁?他们的弟弟又是谁?他们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弟弟的?

(一)下面,我们以菲利普夫妇为主语,根据他们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课文前几段写了菲利普夫妇盼于勒,之后是赞于勒,等他们见于勒后,却又躲开于勒。盼于勒是整个故事展开的起点,也是小说情节的开端。我们来重点看看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热切盼望于勒归来。用文中的词概括就是——— 生:“拮据”。

师:同学们注意这个词的读音———“jié jū”。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师:把于勒盼回来能给菲利普一家带来什么呢?他们对于于勒回来后的生活有什么憧憬?有什么计划? 生:我从课文第16 段看出“他们列了上千种计划”,买别墅,以及“二姐”是因为于勒的信才嫁了出去。

(二)分析第

3、4段语句:

师:于勒回来能给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活从拮据变得富有,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所以他们热切盼望他回来。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的热切盼望?

1.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其中的“每”“都”从频率上能看出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说的话中的“竟”“多么”从程度上写出了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非常强烈。 师:你能读一读“父亲”的这句话吗?

师: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试一试,同学们看我能否读出这种盼望之情。 2.“果然,10 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的一个有办法的人。’” 师:也请你来读一读。

三、精读文段,人物告白

(一)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师:我们从菲利普一家的言谈举止中,深深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盼望是多么热切,多么长久。十年呐!可是当真的见到于勒时,他们又躲开了,这是为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通过以下几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第一步,请同学们精读第20~47 段,逐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 (师板书“菲利普夫妇”。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自主思考。) 师:菲利普夫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自私,虚伪。

师:这只能算大致了解,要想更深入准确地把握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我们还要完成以下两个步骤。

第二步,画。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人物心理。 第三步,写。把菲利普夫妇的言行转换成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使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呢? 生:便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更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 师:请同学们按照第二步、第三步的提示完成自学任务。

(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可以加上“啊”“呀”“吧”等语气词,使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加丰富。)

(二)师示范:这个老东西,花这冤枉钱干什么?要知道我平时省吃俭用一个铜子都不舍得乱花呀!啧,可是女婿在旁边,既然说出来了也不能太小气,唉!心疼的我胃疼!算了———反正于勒是要回来的,女儿女婿少吃几个,面子上过得去得了,我就不吃了,至于若瑟夫———也不让他去了,净浪费钱。还是省点吧!也不知道于勒什么时候能回来!

师: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同桌互相读一读,分享交流创作成果,可以加上夸张的表情和恰当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创作?

师:感情真丰富!从你的告白中我听出了“母亲”是真心疼她的钱,还有一种不能不花的无奈。

生:我选的是第28 段。这个老糊涂,一定是花了眼,胡———胡说什么呢!怎么会是于勒,他现在发了大财,腰缠万贯,正在美洲晒着太阳享福,怎么可能是他?„„可———可是———万一要真是于勒,那我们的期盼„„天呐,简直不敢想象,不可能,这———这———这绝对不是于勒!

师:好!从你的告白中我听出了担心这个老水手就是于勒的恐慌,但她不愿相信,仍存一丝侥幸心理。

生:我选的是第34 段。上帝啊!这真的是于勒!那个说自己发了财要偿还我们损失的于勒,那个说要带着钱回来和我们一起快乐生活的于勒!我们十年的苦盼啊,我们的上千种计划„„别墅,唉呀!还有女儿的婚事!完了,全完了!哦,对了,要是他再回来拖累我们可怎么办?噢,噢,我的天呐!

师:真棒!从你的告白中我听出了菲利普得知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后的惊慌、无助和担忧,以及希望落空的失落。从刚才的发言中,老师看出同学们对菲利普夫妇躲于勒时的内心活动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同学们的发言都提到了盼于勒,我们将菲利普夫妇躲于勒与课文开头盼于勒时的表现对比一下,能看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三)请同学们完成第四步,用准确的词说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生:他们自私且虚伪。

生:他们唯利是图、势利、冷酷。

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看出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势利、唯利是图。

在他们内心的天平上,金钱与亲情不是平衡的,重重地倾向了金钱。

(四)师:我们一起来回顾分析菲利普夫妇人物性格的过程,小结人物分析的方法。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

生:第一步,先找出描写人物的典型语句;第二步,揣摩语言、动作、神态背后的心理活动;第三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人物内心活动;第四步,用准确的词语归纳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总结得很完整,希望同学们掌握这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四、转换视角,探究主旨

(一)师: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这对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国19 世纪的社会状况。

19 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

师:莫泊桑通过菲利普夫妇这对小人物展现了社会大现象。 生:为了反映当时社会重视金钱、轻视亲情的社会状况。

师:总结得很好,反映了19 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在菲利普夫妇心中的天平上,他们倾向了金钱,漠视了亲情。小说中还有“我”和“于勒”这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心中的天平会倾向哪端?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稍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画出天平会怎样倾斜。

(生小组交流后派代表上讲台完成板书。若瑟夫心中的天平倾向亲情;于勒有两种画法,一是倾向金钱,二是倾向亲情。)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请说一说理由。 生:在若瑟夫心中,天平会倾向亲情。比如,在船上见到于勒时,他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表现了“我”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不认于勒的困惑以及不满。这可以看出若瑟夫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所以,若瑟夫心中的天平会倾向亲情。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通过若瑟夫所要表现出的主旨,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如果以于勒为主要人物,他的天平会怎样倾斜?

生:我们认为在于勒心中,天平可能会倾向金钱,也可能会倾向亲情。说于勒会看重金钱是因为破了产的于勒再次沦为一个穷光蛋时,却没有回到菲利普夫妇身边,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没钱了。于勒也看重亲情,发了财的于勒写信回来说要给菲利普夫妇以补偿,并且想要和他们一起过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说,于勒既可能倾向亲情也可能倾向金钱。

生:从于勒的生平看,他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光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遗产,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后来他在美洲做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他的心中既有对亲情的重视,也有对金钱的渴望,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以不同的人物为中心,会体现出不同的主旨,当小说以若瑟夫为主要人物时,重点表现了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并把希望寄托给纯洁的孩子的主旨。当以于勒为主要人物时,能看出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精简人物,我来代言

师:通过对三组主要人物的解读,我们了解了小说主旨的丰富与多元。小说中还有五六个次要人物,他们有作用吗?作为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作品的文字非常简练。这些人物看似与主旨无关,删去后小说更显短小精悍。你是否同意? (屏显。)

删去!因为”的句式,为人物代言。 (生思考后踊跃回答。)

生:我是船长乙,我不能被删去,正是因为有我,大家才注意到了这个卖牡蛎的是于勒,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生:我是漂亮太太。(生笑。)我不能被删去!因为正是我吃牡蛎的优雅姿态吸引了菲利普先生,才有了下文买牡蛎的情节。

师:以上两位以船长乙和漂亮太太为例,向我们展现了小说中任何一个形象都对主旨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请同学们课外探究其他四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课堂活动,我们体会到了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作品的艺术魅力。他以精湛的人物刻画技巧,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设置都为体现主旨服务,哪怕是多么不起眼的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照应、丰富着小说主旨的内涵,耐人寻味。

七、课外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漂亮朋友》,继续感受他小说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文员实习总结下一篇:文明科室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