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大小及其对银行的影响不同。认识不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信贷风险对各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进而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各银行将风险降到最低。还可帮助各银行在风险承受范围内设计新产品、新业务,实现同等风险水平下的利益最大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论文 篇1:

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平衡

摘 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的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那么其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性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的主要目标。本文将以一般商业银行共有的弊病和我国商业特定的国情形式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的缺陷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缘由。并在此缘由的前提下,切实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我国现有金融管理制度环境。在此大环境下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环境,确立宏观经济指导与市场自我调节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探寻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收益关系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收益;平衡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不高,而作为市场经济的风向标,我国的金融市场尤甚,市场自我调节的不完善和市场自我的盈利标准势必会造成作为金融领头羊的商业银行信贷以贷款作为主要盈利来源,故而,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仍是信贷风险。

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规避制度是相当不完善的,仅就中国农业银行来说,在政企分离过程中,其信贷风险规避制度也是有所欠缺,那么如何较好地形成一个理想化的信贷风险与收益关系之间的平衡,则是商业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须知,在现有的制度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之间能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性关系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市场经济规律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高,那么它存在的收益可能性就越大,同样的,它存在的损失概率也就越大。

本文将以一般商业银行共有的弊病和我国商业特定的国情形式下管理制度的缺陷来缝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缘由,并在此缘由的前提下,切实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我国现有金融管理制度环境,在此大环境下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环境,确立宏观经济指导与市场自我调节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求实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两者间相对平衡的关系。

笔者将试图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来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收益关系的不平衡性原因以及在日后的股份制改革中,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做到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相对平衡。

一、信贷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运行的基本宗旨就是盈利,而盈利的主要手段就是贷款.。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不够完善,银行的自我管理机制有所欠缺,所以相对于一般银行,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几率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关系就有了其必然性。

中国农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始于2007年,是国有银行中实行股份制改革较晚的一批,由于其他银行较早改革,所以农行的改革应该是较其他银行相对容易,但是这种利益追求下的风险却时常发生,烂账坏账仍大有存在。如辽宁省海城市某镇政府以给人名义向镇农业银行贷款一百万,在相关手续缺失的情况下,农业银行最终贷款,其结果就是资金无法追回。又如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应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原本经验领域集中“三农”的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理论上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结果并非如此,这是由于中国农业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注入火爆的房地产行业,当年,农行上市的A股板块跌至2.68元,这在IPO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深层次来看这种原因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和整个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以最大利益为追求目标而忽略了其存在的较大信贷风险因素。具体原因有

1.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成熟。这种不成熟有诸多的方面,具体可分为:1、自我经营与管理水平不高。尽管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也在这种改革浪潮下实现了与行政体制一定的分离,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国有银行实现了股份制度,其商业管理理念,银行管理意识,风险管控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这种二三十年的市场改革本身就存在时间的短促性,加之体制内的束缚,这种改革无法呈现出大刀阔斧式的改革,这也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了不足。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风险预判机制相对不完善,作为一个盈利机构,其主要宗旨就是盈利,当商业银行追求最大利益化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没能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那么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可能往往是被忽略的,另外一方面,当风险发生的时候,处理风险缺乏相应的解决渠道,不能及时调整想对应的处理办法,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为何会出现诸多烂账,坏账的一个原因。2银行自身效率低下,在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诸多体制遗留下的问题,权责不明确,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股份制改革的进程中,但是这种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会存在很多部门权力与义务之间的不协调,办事效率会变得较为低下,当然这种效率的低下势必也会造成银行收益的损失,同样会有造成银行在处理信贷问题时,效率拖沓,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力。3、缺乏专业素养。这不仅指的是银行自身的职业素养,也指的是银行职员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准的参差不齐。一方面,银行自身存在着职业素养的缺失,在面对收益高的市场领域,银行资金过多流入,这就造成了资本的相对集中,资金的集中注定也会造成信贷风险的增大和收益的不稳定。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相对紧缺,特别是优质客源,这种优质客源指的是还款快,借款多的客源,一般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政府。为了争取这些优质客户,银行资源过于集中,“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笼子里”的的理论,告诉我们商业银行的资金集中也会造成信贷风险的增大,加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规避制度的不完善,其中存在的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势必也会增大,收益回报高,银行资本就会集中流入,这种结果就是银行信贷风险会越来越高。另外一方面,银行职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在银行的聘用中,存在着关系因素大于专业素养的某些怪异现象,导致许多专业素养不高,业务素质不强的人员进入银行,再加之我国商业银行处在高速发展中,银行人员大量则加,但是这种增量不增质导致他们大多缺乏专业培训,风险规避意识较弱,大量专业素准缺失的人员与社会也来越脱节,再加之银行缺乏有效而合理的奖励机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银行无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完善的信息和管理系统。

2.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不完善。尽管我国实行的法制社会,但是在法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领域框架结构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完善的,而是要通过长久时间和精力去完善的。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无法满足银行自身的发展,在金融市场化的进程中,监管制度的缺失,也会导致商业银行道德准则与法律准则的降低,商业银行道德准则与法律准则的降低势必也会以商业银行收益作为运行准则,在这种驱动力无法受到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会增加。

3.行政领域的干预。尽管十八大倡导以市场为主导,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市场机制,但是这种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任重而道远,我国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其运营过程中,政府起到了相当大的干涉作用。一方面,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转是以政府为导向的,那么这一部分银行的信贷重点则集中于此。另外一方面,银行贷款业务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贷款,但是,政府贷款中出现的坏账烂账,银行往往是自吞苦果,无法收回其贷款。如辽宁省海城市某镇政府以给人名义向镇农业银行贷款一百万,在相关手续缺失的情况下,农业银行最终贷款,其结果就是资金无法追回。

二、股份制改革后期的发展方向

既然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往往忽略其信贷中存在的风险,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加快我国市场经济自由化,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政企分离制度成为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关系相对平衡的重要措施。这里不仅就中国农业银行而言,而且是整个中国商业银行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

1.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结合的产物,内因是根本,商业银行信贷的问题还得从自身解决。(1)完善信贷等级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缺乏,才导致其坏账的频发,商业银行需要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一个相对完善等级划分,以确定能够贷款的金额和还款的周期,这样才能较好的规避风险。(2)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规避优秀员工的流逝。(3)建立完善的银行监控制度。首先是要保证银行自身资金的安全,这不仅是对银行体制的监控,而且是对涉及到重要领域打员工的监控;其次,政审分离,降低烂账发生的可能性。

2.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多达四千多部,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条规出现重叠。而且,我国商业银行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改的依据仍是较早颁布的四大法律,这四大法律颁布时间较早,其中的诸多内容条规都已经和现代金融领域与金融发展脱节,已经很难满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了,我国的重要法规制度需要根据现有形势的发展而适时作出改变,以此来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3.实现合理的政企分离。这里的企业指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在改革之前,其基本格局政企合一,传统的企业运用方式弊端依然明显。某种意义上,国有银行也作为行政机构,在很多情况下,政治服务依旧是商业银行的主导力量。传统运用方式和企业格局严重限制了国有银行的发展。所以实行科学合理的政企分离制度可以建立有效的企业市场运营机制,改变传统国有银行固有观念,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4.转变政府职能。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之一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如何实现商业银行的更大自由化,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政府需要真正转变其职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工具。

三、结语

我们也需要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利好一面,那就是银行的营业额节节高升,这与他们近些年所做的改革是分不开的,银监会此前发布的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按此计算,五大行的净利润占全行业的61%,按去年366天计算,五大行平均日赚23.6亿元。

总之,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它是以收益为宗旨的,那么追求利益是商业银行的天性。但是商业银行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它所扮演的只能远高于其他实体经济,那么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银行也需注意其风险规避,以实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收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合理平衡的枝节点上。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模板探讨了信贷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个人见解,以期能够给我国的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与提高银行收益一定的借鉴意义,最终实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银行收益的相对合理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松青.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思考.2005 年.

[2]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3]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坛, 2008.

[4]巴曙松,林宇灵.经济回落时期中国银行业的挑战:从风险管理角度的考察[[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

[5]陈四清.论在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推进风险管理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6]丰吉闯,李建平,高丽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选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 ,11.

[7]胡利琴,李灿,梁猛.基于组合理论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整合和资本配置研究[J].金融研究,2009 ,3.

[8]李江,刘丽平.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一基于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当代经济科学[J].当代经济科学,2008 ,6.

作者简介:王枫(1986- ),汉族,女,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银行青岛城阳支行,员工

作者:王枫

农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论文 篇2: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分析

【摘要】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大小及其对银行的影响不同。认识不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信贷风险对各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进而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各银行将风险降到最低。还可帮助各银行在风险承受范围内设计新产品、新业务,实现同等风险水平下的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影响

一、引言

信贷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信贷风险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不同,决定了其信贷风险大小及其对银行的影响不同。对比研究不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及该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应对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谋求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信贷风险成因

(一)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理论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

商业银行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往往以政府出纳员的角色出现,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常常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导致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及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不安全的隐患。

(二)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

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人才,而此类全面人才的缺失会限制商业银行业务的推广。

(三)借款企业认识上出现偏差

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盈利是由企业创造的就应该由企业来支配,一旦企业亏损,就依赖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银行则背上了企业转嫁过来的包袱。

三、信贷风险对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信贷风险对工商银行的影响

虽然总体上,工商银行信贷状况良好,风险不大,但现存的信贷风险仍不容忽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地方政府设立了数以千计称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开发公司,为基础设施和房产项目筹资以对抗2008年危机的影响,当时中国各银行差不多将放贷活动翻了一番。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向地方政府控制的开发公司无节制地放贷,这些开发公司目前在工行的贷款账目上占10%的比重,这对银行本身构成了一定的风险。

(二)信贷风险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农行约80%的机构网点和约60%的信贷业务都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局限,很多基层行尤其是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大部分基层行及其网点很难达到盈亏平衡点。

收入渠道单一使农行利润空间受挤压,而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使银行平均存款成本明显上升,并且这些存款成本增加却难以经由贷款投放产生收益。为提高收益,农行被迫把资金投放到风险更高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使得企业出现过度投资,引起资本收益率和企业还本付息能力下降。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还会助长经济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三)信贷风险对中国银行的影响

中国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所带来的风险。为防范此类风险带来损害,中国银行已经开始限制未经审批项目的贷款,已发生的贷款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损失。另外,对汽车、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贷款,也都一一出台措施,对贷款人的诚信度、贷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审查,合理确定贷款总额,降低总体信贷风险。

(四)信贷风险对建设银行的影响

信贷风险对建行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信贷规模急速扩张和净息差大幅收窄使得银行利润缩减;与此同时,贷款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建行接下来的信贷投放将以稳定存量、加大结构调整为主,将采取主动从“三高一资”行业和企业退出的策略,释放部分贷款额度。

另外,信贷超常规增长引发资产质量下降问题,对建行的稳健经营构成很大威胁,为此建行将做好信贷投放和项目储备;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充分运用回收再贷款资源以及加大不良贷款处置盘活力度,努力做到既积极支持经济增长,又防止贷款盲目过量投放。

(五)信贷风险对交通银行的影响

交通银行的开发贷所占比重较大,而现在部分比较差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出现困难,这加剧了交行的经营风险,促使交行控制新的开发贷款的发放速度,并只与资质较好的开发商合作。

近两年,交行信用卡授信增长很快。2009年以来,受其相关风险增加的影响,交行已根据市场的情况放慢授信速度,更重视盈利和风险防范。在高风险地区,调低批卡率,加强了不良贷款的清收。

四、信贷风险对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影响的对比分析

信贷风险对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存在着相通之处,简单说,其共性体现在:

信贷风险导致各银行处理问题的成本高于其收益,造成入不敷出,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

信贷风险考验着银行的合规、监管部门,若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对贷款发放的调查、监督、管理等工作做得不到位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信贷风险严重时会造成民众对银行的不信任,引发恐慌,甚至可能演变成挤兑潮,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

从另一方面说,信贷风险对各银行的影响又有所区别:

五家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与其他四家区别较大,其业务大部分集中于县以下的区域。受面临的客户群限制,其业务收入有限,为增加收益,农行选择投资于一些高风险的项目,其风险突出体现在风险投资上。

工商银行与交通银行较为相似地选择大量向国家开发项目以及房地产企业等发放贷款。项目往往受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出现信贷风险,将是短期内难以克服和恢复的。但这两家银行相比,作为全球市值第一银行的工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要明显优于交行。

中国银行的信贷风险虽然也值得关注,但其于2009年开始启动了规模空前的风险排查工作,重点对信贷风控问题进行集中调研,相信此举必将大大降低信贷风险对中行的不利影响。

建设银行的信贷风险或许是最值得关注的,该风险主要源于建行的信贷结构不尽合理,而信贷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较长时期内,建行都面临着爆发信贷危机的风险,必须时刻对信贷风险加以防范和密切关注。

五、应对信贷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论是信贷风险还是其他风险,控制风险的第一步是要自觉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都应该加强风险防范的教育,每个人都应该有风险意识,在风险还没发生时就把风险遏杀在摇篮里。在经营中不要一味追求盈利,考虑获取盈利的同时要伴随多大的风险,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体系

除了要具备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银行还要专门设立防范风险的组织机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要组建一个风险防范的队伍,研究风险产生的源头,总结解决措施。其次,要建立专门的不良贷款处置机构,尽量消化银行的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最后,成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发放不良贷款的责任人追究到个人。

(三)适度调整授权,上收审批权限

在严格遵循“三位一体”授信决策的前提下,将风险较大行业的贷款审批权上收至总行,短期授信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一级分行,通过调整审批权限,加大风险控制力度,确保授信资产的安全、提高收益水平。切实加强对已有授信管理。

(四)拓宽融资渠道

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变卖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盈利,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春峰.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09).

[2]于宗先.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J].浙江学刊,2004(01).

[3]陈小宪.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金融,2004.

[4]中国人民银行.各项贷款增速回升,储蓄存款明显增加.中国财经信息网(网址:http://cat.cfi.net.cn/),2004年12月13日.

[5]段永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J].中国金融,2004.

[6]季贝贝.外资与国内商业银行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26).

作者简介:葛园园(1987-),女,河南省商丘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葛园园

农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论文 篇3:

微宏观经济因素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商业银行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微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贷款利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而资产规模、管理费用支出比例、净利息收入比例和GDP增长率的提高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 经济因素

一、引言

银行是聚集和经营风险的企业,控制好风险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责之一。尽管各国的银行监管部门都相当重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但是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还是引起了全球各国对商业银行的防范和抵抗金融风险能力的担忧。2010年9月,由27个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高级代表组成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并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风险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由此可见,防范和抵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全球金融行业关注的核心课题。本文正基于此建立起其微宏观经济因素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实证模型,以确定各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相关关系,以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增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

(一)微观变量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因素

1.贷款比例(LOAN)。在微观方面,贷款比例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一般认为,过快的信贷扩张是比较容易产生信贷风险,但信贷量的增加相当于加大了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因而,对于贷款比例,本文假设H1:贷款比例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2.资产规模(SIZE)。一般而言,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拥有更多的分支机构和网点数量,这样在发挥各网点的地理优势时,可以起到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作用,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化,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因而,本文假设H2:资产规模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3.管理费用支出比例(OR)。银行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体现出银行运行效率水平的高低。如果管理费用的支出水平较高,说明企业未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低下的管理效率水平将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因而,本文假设H3:管理费用支出比例与银行信贷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4.资本充足率(CAR)。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如果资本充足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抵抗风险水平越强,商业银行风险就越低。因此,本文假设H4: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5.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NIC)。银行的存贷差历来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认为,净利息收入比重越大,风险越高。因此,本文假设H5: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与银行信贷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6.不良贷款率(NPL)。当前较为常见的衡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有两个指标:一是违约率,二是不良贷款率。本文将采用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资产状况的指标。

(二)宏观变量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因素

1.GDP增长率(GDPG)。一般而言,宏观经济越好,社会的消费水平就越高,企业就更渴望扩大投资,以提高产出水平。同时,银行也会在预期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扩大企业的信贷规模,增加信贷供应量。因而,本文假设H6:GDP增长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2.贷款利率(INR)。贷款利率是衡量资本市场信贷资金的供需状况。一般而言,贷款利率越高,资金的供应量就会越多,而资金的需求量就会越少。本文是选取六个月至一年贷款利率水平作为衡量贷款利率的高低水平,并假设H7:贷款利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3.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G)。广义货币供应量是反应货币当局投放到货币市场的货币数量。如果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越大,说明市场资金投放量就越多,相对的信贷基数就越大,不良贷款率就越低。由于货币供应量对市场作用有一个时滞过程,因此本文作了滞后一期的处理,用M2G(-1)表示,并假设H8: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选取

(一)计量模型设定

结合微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NPLit=α+β1LOANit+β2SIZEit+β3ORit+β4CARit+β5NICit+ γ1GDPGt+γ2M2G(-1)t+γ3INRt+εit;(i=1,2,…,N;t=2005,2006, …,2011)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1年7年期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在05~07年的资本充足率数据缺失,因此该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

(三)实证检验

本文是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检查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方差扩大因子计算公式:VIF=1/(1-R2),计算出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如表1所示。由于各个变量的VIF值均低于10,可见,多重共线性对模型的影响很小,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其次,对该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模型回归分析。由于混合回归模型不能通过,因此只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分析,并分别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所得的回归结果整理得到表2。

从两种的估值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固定效应变量的显著水平明显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为在SIZE、OR、INR的变量显著性都高于10%;在拟合度中,固定效应的拟合度0.88明显大于随机效应的拟合度0.62;在D.W值检验中,固定效应1.72比随机效应的0.93更接近2.0,说明了固定效应比随机效应有更好的优良性;同时结合F检验和Hausman检验两种检验,可以得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理。

对实证结果分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分析,在微观方面,一是贷款比例与不良贷款率在1%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假设相同,可见,信贷的投放比例越大,总体信贷风险就会降低。二是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在10%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理论的假设相反,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在我们目前的银行业中,没有充分利用分支机构和网点的优势来提高银行的信贷质量,未发挥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作用。其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虽然国有四大银行通过不良资产剥离成功上市,但其股权机构、管理体制等原因,并不比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得有效率,在长久的积累中,就会形成较高的信贷风险。三是管理费用支出比例与不良贷款率在10%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模型的理论假设相吻合。说明管理费用的支出比例越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水平就越低下,信贷风险就越高。四是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在1%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假设相同,这也许就是巴塞尔协议委员会,为何看重资本充足率的原因了。五是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与不良贷款率在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假设相同,吻合了净利息收入越高,银行信贷风险越大。

在宏观方面,一是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在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假设相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越高,企业的还款意愿未必越强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中国GDP增长的构成,主要包含投资、出口、消费三个部分,其中投资与出口的比重较大,特别是投资,一般资金的回收期较长,容易造成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同时从侧面也反映我国的投资更多偏向基础设施投资或事前投资决策不良,盈利水平低,造就信贷风险偏高;第二,我们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出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明知还不起还要借,或者是借了就根本就不打算归还,在这种情况下,就易于造成银行对企业的评估失误,提高信贷风险;第三,这种与传统观点相违背的分析结果,也可能与本样本数量和分析年限偏少有关,还待以后进一步的验证。二是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不良贷款均在1%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宽松的货币经济环境下,信贷投放的准入条件相对放松,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企业投资成本下降,企业的投资意愿增强,贷款的投放速度与投放量增加。但是持续的信贷增长,就会导致信贷膨胀,引发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而在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对宏观经济前景低于预期,那么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支持将会降低,从而加剧了信贷风险的程度。因此,宏观经济的走向,将严重影响到银行信贷的健康与否,稳定的宏观经济对银行风险管控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表明了微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微观方面,可以看出贷款比例、资产规模、管理费用支出比例、资本充足率和净利息收入对信贷风险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了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是商业银行降低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在宏观层面上,经济的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银行的信贷风险更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只有管理好银行的信贷风险,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有利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微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影响,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信贷风险,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卫东.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贺潇颖.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3]张燕.我国商业银行涉农企业贷款违约率的影响因素[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作者简介:汪长剑(1983-),福建宁德人,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专业: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管理;齐鲁晋(1986-),广西南宁人,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专业: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管理。

作者:汪长剑 齐鲁晋

上一篇:校园安全维稳工作总结下一篇:年计委机关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