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实践活动心得

2022-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丽中国实践活动心得

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

[摘 要]本文根据作者在2014年中国水利部科技委全体会议上的主旨报告整理而成。文章针对当前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和治水理念及方法的误区,提出通过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作者通过多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工程设计实践案例,对包括水生态基础设施空间边界(水生态红线)的划定方法、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技术等展开讨论和验证,阐明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际的效果。文章指出,通过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仅可以为城市及居民提供可持续的、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灰色基础设施的高投入和高维护成本以及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弊端。建设水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进行革命,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在体制上打破边界。

[关键词]美丽中国;水生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水生态红线;水利部科技委

[

[作者简介]俞孔坚(1963—),男,浙江金华人,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主要从事城市和区域规划、景观设计学研究。(北京 100086)

Key words: Wild China; aquatic-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hydraulic engineering; baseline of aquatic ec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The China's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一、引言

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关于如何科学、系统地对待水的问题,是生态治水的问题。多年来,这个问题在水利界已经得到部分前辈学者的注意,他们的声音虽然没能成为水利系统的主旋律,却如春天晨起的鸟鸣,呼唤着充满希望的一天。最值得关注的呼声来自刘树坤、董哲仁、汪恕诚等人①。而这次学术报告,则是从一个规划师的角度,基于多年来在水生态规划设计方面的实践,来谈一些心得。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水问题的综合征与解决之道的单一性,是导致中国系统性水危机的根本所在。中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非常严重②,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水位下降、水生栖息地丧失、城市滨水区利用等。在许多地方,这些问题是灾难性的,惨不忍睹。这些水问题的综合征带来的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综合性的。而非常遗憾的是,对待这些综合性的水问题,我们当前的解决之道却往往是单一而片面的。我们热衷于通过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以及构建“灰色”的基础设施来解决这些复杂、系统的问题,结果却使问题更为严重,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例如:我们不惜每年斥巨资,修建更加强悍的钢筋水泥大堤来防洪,而洪水的破坏力却演变得更加可怕,城市内涝也更加严重;我们热衷于在城市中布设更加粗大的管道和更大功率的水泵来排除内涝,一任珍贵的雨水排入大海,而地下水水位却年年在下降;我们把跨流域调水作为自豪的水利工程来建设,而区域性的水危机却演变成了全国性的水危机,且日益严重;我们研发和投资更加精密的污水净化设施,试图来解决污水问题,而对大面积的面源污染、75%的地表水污染和日益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却束手无策;我们设立了一个个远离城市的自然保护区,试图来保护日益减少的生物多样性,而我们眼皮底下的、具有重要功能的湿地却在日益减少和被毒化,大量寻常的乡土物种正在迅速消失或成为濒危物种……狭隘的、简单的工程思维,体现在(或起源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功能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即“小决策”,这非常不利于水系统的综合治理和水生态的可持续改善。

水是世界上最不应该被分离的元素,水系统本是地球上一个连续的系统,可是我们目前的工程与管理体制,却把水系统分解得支离破碎:水和土分离,防洪堤、坝的建设标准是“三面光”的;水和生物分离,建设了防洪设施,没有了河漫滩,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大量消失,防洪规范里甚至不允许河道中有树木和植被;水和城市分离,江河两岸的城市,比如武汉、南京等长江沿岸城市,本来应该是滨水城市,但是站在城市里我们发现,城和江是被分割的,因为防洪堤坝已经高出长江3米至5米了;甚至城市里的排水和给水两个过程都是分离的,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排水有排水公司,给水有给水公司,他们考虑的都是各自的效益;防洪和抗旱分离,各大城市一到下雨天,所采取的措施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水都排出城市,而干旱的季节又都要从外面调水来抗旱,抽地下水来灌溉绿地。这些都是由简单的工程思维和管理上的“小决策”带来的弊端。诚如Odum所说:“小决策是一切问题的根源。”①所以,解决诸多水问题的出路,在于回归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此来综合地解决问题。

二、通过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水问题

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是个跨尺度、跨地域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互为关联的综合性问题。诸多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河道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如:大量的雨并不是落到河道里面的,所以防洪没有必要与河道过不去;污染也主要不是由水本身带来的,所以,水净化的解决之道也不在水体本身。解决城乡水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精神服务②,这四类生态系统服务构成水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以保障水系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基础性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就是水生态基础设施。它有别于传统的工程性的灰色基础设施,是一个生命的系统;它不是为单一功能目标而设计的,而是用来综合地、系统地、可持续地解决水问题。③

水生态基础设施包括自然水生态系统,也包括生态化的水工基础设施。国际上对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已有明确的理解和定义。④因为地球上已经没有完全不受人类干预的水系统了,所以,从理论上讲,不存在所谓人工的和自然的水系统的区别。经过规划设计、管理并用于保障人类所需的生态服务的水系统,都是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水生态系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对水红线及水系统进行管理。水生态基础设施就像人的血脉一样,有动脉、支脉,还有毛细血管。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关键是科学的规划,其技术要点在于水生态红线的科学划定,明确水系统“大脚”的边界到底在哪。它绝对不是河道和水域的边界,而是由对水过程具有关键意义的点、线、面和空间联系所构成的空间格局(见图1)。这就需要用跨尺度的系统思维来思考,应该在全国尺度、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来建立一个连续的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是:在研究水文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生物过程、地质状况、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游憩系统,进行系统的空间整合。景观安全格局(特别是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的理论与方法⑤,为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空间界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水安全格局、地质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生态游憩安全格局等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以水为核心的综合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规划一个生态基础设施。它保障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特别是雨洪调蓄、生物保护、游憩体验等,并且用这个生态基础设施决定未来城镇化的空间格局,这样的规划过程和规划成果被称为“反规划”(Negative planning)。②

一个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在规划和工程设计两个层面上进行。下面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来阐明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的方法论和技术。

三、多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实践

一些不同尺度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和实践,为全国范围内的水生态基础设计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

(一)国土尺度上水生态安全格局与水生态基础设施研究

在国土尺度上,水生态安全格局和水生态基础设施是国家长远的生态安全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础。北京大学做了这样的研究:基于百万分之一数字高程和国土资源数据,运用GIS分析和水过程的模拟,以江河湖泊为源,进行没有防洪设施条件下的洪水淹没模拟,并用历史上实际洪水淹没区进行校正。结果显示,模拟的淹没区与历史洪水淹没区在空间上非常吻合,中国最大的洪水淹没范围只占到国土总面积的6.2%。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放开所有的堤坝,没有任何防洪设施,中国最大能淹掉的国土面积,最多也只有6.2%;而在一年一遇的洪水情况下,只淹掉0.8%的国土面积;在中等水平情况下(20年一遇),也只淹到全国国土面积2.2%。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建立了洪水调蓄的高、中、低三个安全格局(见图2)。①

基于这个初步研究,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历年来的防洪抗洪工程作一个反思:我们每年用数以千亿元的投入来进行防洪工程的建设,实际上我们保护的对象仅仅是国土面积的很小一部分。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国家能留出相应的面积来滞蓄洪水,那么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理论数值。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近70%的人口和近70%的年GDP产出,恰恰在这6.2%的洪泛区内(见图3)。这不是水利部门的问题,而是城市建设和国土开发的历史错误。我们建城伊始,特别是在过去三十年快速的建城过程中,从没有充分考虑到水安全和水生态的问题。我们在建城的时候,不断在农业时代留下的旧有城市格局上,不明智地进行惯性扩张。如果说国家能够给水系统6.2%的土地,结合林业部门的水源涵养地,我们就可以建立国土尺度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未来中国至少还有400个拥有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和集镇要建设,非常遗憾的是,国家的国土开发和城市建设决策部门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中国现在的和规划中的城市或城市群恰恰大都分布在洪泛平原和盆地的中央地带,更确切地说是潜在的滞洪区,它们惯性地不断蔓延,结果使城市发展格局、水生态安全格局、农田发展格局之间产生了日益严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仍然要跟洪水作无休止的斗争,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未来中国的城市和居民还将持续不断地付出巨大的代价。

反过来,如果基于水生态安全格局和水生态基础设施来考虑国土开发和城市化空间格局,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可以有更理想的格局:应该沿浅山区,包括华北平原的浅山区、成都平原的浅山区、关中平原的浅山区等分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格局协调的重要性,可谓非常及时而又异常紧迫。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中国城市化才进行了一半,未来至少还有4亿至5亿人口要涌入城市,我们应该尽快根据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水生态安全格局和水生态基础设施,来主动调整中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明智地解决中国未来千秋万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见图4)。①

(二)区域水生态安全格局与水生态基础设施:北京案例

在区域尺度上,水生态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协调,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北京为例,每年城区地下水水位下降1米至2米,在山区下降2米以上,情况非常严重。但是北京市域每年大量雨水在雨季被排掉,其中城区就流失2.3亿吨。②(2012年北京降水达708毫米,比较丰沛,降雨补给地下水使平原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6米。③)这么珍贵的雨水,为什么要白白排掉呢?所以如何把北京的水留在地表并补充地下水,如何与游憩系统、公园、绿地、自行车廊道结合在一起,如何让留在地表的水与生物保护结合在一起,与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结合在一起,以及与城市居民日常的绿色出行结合在一起,这就要通过系统的方法来整合一个具有综合生态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而水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水生态系统不是河流与湖泊水体,而是与土地、生物、文化遗产及人的生活紧密关联的一个生态系统。

目前北京市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就因为它的城市格局有问题。它是蔓延式的、摊大饼式的,没有为城市里面的水系统和生物栖息地预留科学合理的空间,没有形成一个弹性的网络。比如,雨水淹没了街道,但旁边的河道和湖泊里却没有水;绿地不但没有发挥调节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和水资源困境;公园和绿地没有与水系很好地结合,下雨时,公园的雨水往城市雨水管道排,而干旱时,绿地又需要浇灌,与城市用水竞争;大量的河道都是危险的禁地,不但没有成为日常通勤和游憩通道,反而成为市民活动的障碍。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北京大学做了一个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这个基础设施在三个安全水平上划出了三条基线:底线生态安全格局(也就是必须要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中等安全水平上的生态基线和理想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三种水平上的生态基础设施分别要求北京市域内留出47%、70%和85%的土地,来进行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并由此通过“反规划”来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见图5、图6、图7)①

如果按照最优化的理想基础设施来布局北京的城市建设,那么北京市区就可以躲避洪涝灾害的困扰。同时,如果把北京市的洪水淹没区与北京市的地质可渗水区域耦合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北京市雨洪完全能够在这些区域渗透下去,补充地下水。如果根据这个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北京市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设计,那么北京容纳5000万人是可能的。而现在北京市的政策恰恰还是继续与洪水作斗争、无节制地修建工程排涝系统,包括修更粗的排水管道、修更大的地下储水池、安装更大的排水泵和修更大的防洪闸,这些做法只能加剧水系统问题的综合征,是小决策导向的治水工程,无助于水问题的长远解决,更不能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北京大学于7年前完成的北京水生态安全格局,不幸在2012年的“7·12”洪涝悲剧中得到了验证(见图5)。北京“7·12”特大暴雨造成了77人死亡的代价,而死亡事故的发生地点,正好与7年前做的洪水安全格局吻合。如果当时能避开那些潜在淹没区,也就是在水生态安全格局区域进行城市开发建设,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北京市的城市扩张是沿高速路网和灰色基础设施来进行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依此蔓延,如果以水生态基础设施为限定框架来进行城市的建设,就可以用穿插式的、组团式的方式进行(见图6)。水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给北京市未来的空间扩展提供一个刚性的框架,为城市适应各种自然灾害提供一个弹性的空间。根据这样的一个生态规划,北京未来的城市规划不应该再在平原上发展,而应该往浅山区发展。北京市浅山区有近4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有足够的土地来建至少300个人口在10万至20万左右的小城镇,这样的城市就可以避免城市面临的洪涝问题,在节约了良田的同时,也拥有非常美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见图7)。

另外,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也为如何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提供了依据。2012年北京市开展了100万亩的生态造林工程,这些林子应该种在什么地方呢?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沿环路、沿高速干道去造林,类似于第一条绿化隔离带、第二条绿化隔离带。这样的林子没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无助于洪涝的滞蓄,也不能有效地供人使用,连动物也不敢在高速路两侧活动,因为高速路是生物最危险的杀手。所以科学的造林应该沿着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去布局,特别是沿着河流廊道和水域及洪泛区,把足够宽的河漫滩留下来,在河漫滩上种树,形成滨河绿道,这就减缓了洪水的威力,同时还能把洪水滞蓄并渗到地下。通过沿河绿道,把绿地与公园系统联系起来,把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建立起来,为城市提供多种生态系统的服务。遗憾的是,我们的河道防洪设计仍然在沿用一些早已过时、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落后的规范。如规定在行洪的河漫滩上不能种树,甚至不能有灌丛和植被,三面光被认为是最好的。这种片面以行洪为目标的水利工程,毁掉了多少原本生态而美丽的母亲河。

(三)城区水生态基础设施:武汉五里界生态城市案例

在城区尺度上,水生态基础设施可以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骨架。北京大学在武汉做了这样一个案例:用水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城市格局和形态。湖北被誉为千湖之省,武汉被誉为百湖之市,大小坑塘无以计数。千百年来,农民开垦土地,靠天吃饭,在大地上修建了无数个陂塘,形成了一个与旱涝变化相适应的陂塘系统,这是很珍贵的水文化遗产。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它们都被“三通一平”地填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排洪管道和泵站。一套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需要靠耗能和大量人工维系的“灰色”基础设施,取代了千百年来农民们积累的智慧结晶。中国当代城市普遍蒙受的雨涝困扰,基本源于对这样的水生态景观的破坏和灰色工程的泛滥。原因很简单,中国大部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天的强降雨可以达到年降雨量的20%—30%。在这样的强降雨情况下,需要多粗的管道才能避免城市的瞬间涝灾呢?靠管道来解决城市排涝,既不经济,也不可持续。如果将这些原有的陂塘系统进行保护和完善,并结合城市水系统和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用潜在的淹没范围确定公园以及绿地系统的边界(生态水线),又将其与城市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相结合,发挥水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便可构成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以此来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用这个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代替常规的雨洪排涝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没有集中排水管道的城市,不但可以节省数以亿计的管网投资,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营造一个低维护的宜居城市。在最终形成的城市规划格局中,城市建筑本身是高密度的,但是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雨水和生物栖息地留下来,而雨水经沉淀、过滤和生物净化后,完全可以作为水资源再利用,滋润这个土地;地表水也可以有生产功能,种植荷花、菱角、慈姑、荸荠等水生植物,甚至还可以养鱼;在沿水系绿地,则可以形成绿色通勤和休闲廊道。①

四、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工程设计

以上是不同尺度上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方法,下面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的关键工程技术类群,探讨如何进行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的设计,实现水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命承载服务以及文化与精神的服务。

(一)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

该类技术强调洪水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必须要对抗的敌人。用富有弹性的生态防洪,代替钢筋水泥的灰色防洪设施,这是建立可持续的水生态基础的关键技术之一。首先要给洪水留足空间,这需要对水过程有科学的认识,通过分析和模拟,确定水安全红线;其次,让茂密的乡土植被与地形结合,形成富有弹性的防洪堤。这样的生态防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有效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用高高的水泥防洪大堤挤压洪水空间,那将与自然力形成没有任何弹性的死守战,结果功亏一篑。

浙江台州的永宁公园是10年前尝试完成的一个示范工程。永宁江是台州黄岩的母亲河,蜿蜒曲折,原来非常漂亮,老百姓可以在江边洗涮,牛也可以下去喝水。后来投资了2亿人民币,做了一个固化河道、三面光的水利工程。工程做到一半时,市长连夜打来电话说,老百姓告状了,水牛没地方喝水了,鱼没地方产卵了,连泥鳅都没地方呆了,蝌蚪爬不上岸了,连人掉下去也很难爬上来,一条美丽的母亲河就这样没有了。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过度的水利工程,首先要砸掉水泥硬化河渠,恢复生物栖息地,用生态的理念来解决洪水的问题。经过系统的分析,确定不同重现期洪水的淹没范围,可把它们建成公园和湿地。把原来的水泥防洪堤砸掉,改用大量的乡土植被来护坡,包括芦苇、菖蒲、芒草等等,两年之后永宁江就恢复得非常漂亮。公园里有一套栈道系统,有的会在一年一遇或五年一遇的洪水中被淹没,但洪水退后,人们仍然可以继续在河漫滩上行走,做到与洪水为友。①

与洪水为友还可以通过各种滨水空间的生态设计来体现,如可以通过栈桥式滨水堤岸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阶梯式的滨水堤岸设计来实现。

(二)加强型城市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湿地净化技术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多的研究和实践,水利界也已有丰富的实践。②如何将这种技术与日常生活、城市游憩环境相结合,使科学与艺术完满结合,非常富有挑战性。加强型城市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在城市中建立具有高效、复合功能的湿地净化系统,将严重污染的水体或中水净化为可以安全使用的干净的水体。中国75%的水体受到污染,面源污染治理一直是水体净化的难点,湿地被认为是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但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土地。与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以及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多塘-湿地耦合系统(包括表流系统和潜流系统)和“沉淀池-促渗草坪系统”相比,该技术模块整合了物理沉淀、土壤过滤净化和生物吸附净化等技术,项目本身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具有如下明显的创新和技术优势:(1)以乡土生物链和乡土生物栖息地为主体的“非工程性”措施,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2)梯田湿地和曝气跌水、景观墙复合净化设施;(3)与科普教育和城市公园建设相结合,占地少,适合于人口稠密的城市区域的复合型面源污染治理。

作为“加强型城市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模块”的示范工程,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利用二十年一遇的河漫滩,建立了一个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占地10hm2(含3hm2湿地),将劣V类的黄浦江水净化为III类水,日净化能力2400T,可供5000个人的用水需求,相当于一年维护费用达5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河水污染,主要是富营养,大量的N、P、K正好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该设计从农民开垦梯田的景观中获得灵感,把水处理系统做成梯田,而梯田则是最好的水土保持技术,同时也是灌溉和施肥过程的体现,而施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水污染净化的过程。我们把水提高到3米高的跌瀑墙上后再落下,就变成一个曝气增氧的过程,再通过潜流湿地,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里面的营养。不同植被吸收不同的养分,有的植物甚至可以吸收重金属,如芦苇就是一种最好的有净化功能的植物。这条狭长的过滤带在净化水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栖息地,有20多种鸟到这里安家,这个项目已成为水生态治理的国际范例。③

(三)城市雨洪管理的绿色海绵技术

该类技术将景观作为生态雨洪滞蓄和净化设施,缓解城市雨涝问题,并具有补充地下水、恢复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多数城市70%—80%的年降水都集中在夏季,按照暴雨标准修建城市排洪设施造价昂贵且维护困难,同时造成地表水资源流失,生物栖息地消失。绿色海绵设计将中国传统的陂塘蓄水系统、桑基鱼塘技术提升与当代雨水生态边沟和潜流湿地净化等技术相结合,配合短距离市政管网,构成雨洪滞蓄、净化和地下水回补的成套系统。该技术模块具有如下明显的创新与优势:(1)应用生态安全格局方法,划定集水城区-汇水湿地综合体,将集水城区与汇水湿地(海绵)整体规划,以满足蓄滞水量平衡要求;(2)构建具有乡土生物保护、游憩与科普教育功能的“雨洪管理绿色海绵”,在汇水湿地范围,采用填-挖技术,就地平衡土方,低成本创造过滤区、雨洪水蓄滞区“海绵地形”,同时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与游憩环境;(3)构建水质净化-蓄滞水-地下水回补湿地系统,整合潜流和表流湿地技术,进行土壤和生物净化,将经过生物净化后的雨水汇入低洼湿地,补充地下水。

34公顷的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是“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的示范工程。该公园位于面积33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可以直接消纳123公顷范围内的雨水,同时,通过与局部市政排水管道相接,有效地消纳方圆300公顷范围内的雨水。该设计用了最简单的填挖方技术,在地块四周做了一圈水泡和丘地,丘地上架起高空廊桥,连接多个观光塔和亭子,湿地里设计一系列步道和平台,供人游憩使用。让雨水经过层层的过滤和净化,进入中央自然湿地,补充地下水。经过一年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城市雨洪公园,成本非常低,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这里夏天郁郁葱葱,即使在冬天,仍然是一片自然之色。水泡和丘地间,形成一系列表流湿地、潜流湿地,使雨水在流动过程中被过滤和净化。现在鸟类也进来了,湿地周边的房子也建起来了,通过这个水生态系统的建设,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的价值也因此而提高。①

(四)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模块

该类技术利用雨水,通过模拟生态系统自我再生过程,实现高度人工化环境中的土地生态修复,使生态修复和重建过程本身成为同多种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过程。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土壤污染、土壤盐碱化、土地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建设中通常采用客土、覆盖等造价昂贵、难以持续的工程措施。本技术模块把待修复的土地视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修复的过程同时又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探索出一套创新性解决方案:(1)构建多样化微地形空间组合,利用场地本身具有的地形变化,结合填挖方,营造具有梯级变化的多样化地形系统;(2)构建与微地形相适应的乡土生境重建与演化系统,利用微地形形成的土壤、水热条件差异组合,通过乡土植物混播开启与微环境相适应的乡土自然群落演替过程;(3)构建市民游憩活动空间系统,将土地修复的全过程,通过空间体验和解说,动态地展示给市民,持续提供科普教育。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模块”的示范,天津桥园所在地原为打靶场,场地低洼,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场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盐碱非常严重。对于这样一个城市废弃地,为了开启自然过程,让自然系统做功,形成有一个无需更多能源与资源投入、可以自我进化、且满足使用者审美与游憩需求的地域性景观。本修复工程有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首先,营造地形收集雨水,形成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场地挖了21个深度不同的集雨坑,每个洼坑有不同的标高,有深有浅,它们形成了具有不同水分和盐碱条件的生境,适宜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第二步,开启群落演化,群落的形成从种子开始,在每个低洼地和水泡四周播撒混合的植物种子,应用适者生存的原理,形成与不同生境相适应的植物群落。这些群落是动态的,由于初始生境不能满足某些植物的生长,所以被播种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一些没有人工播种的乡土植物,通过各种传媒不断进入多样化的生境,成为群落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步,在修复的自然生态本底上,引入步道系统和休息场所。多个洼地和水泡内都有一个平台,伸入群落内部,使人有贴近群落体验的机会。洼地和水泡间的游步道联接成网。与步道网络相结合,建立环境解说系统,使游客在体验乡土景观之美的同时,获得关于地域自然系统的知识。经过三年的生态修复,土壤和水质条件都明显改善,乡土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植物从2008年的36种自然增加到2012的126种,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游憩公园。①

(五)家庭水生态基础设施技术

水生态基础设施,不光指的是大江大河,它还可以一直延伸到我们的社区,到房子里面去,到我们的屋顶,到我们的阳台。全国有约500亿平方米的建筑,如果所有屋顶的雨水都能得到收集利用,所有社区的雨水都得到收集利用,那么,每个城市建成区内的雨涝问题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了。

这是作者自己家的一个实验,用20多平米的阳台收集屋顶的雨水,然后灌溉阳台上的蔬菜,一年可以生产32公斤的蔬菜。在让雨水进入室内,把雨水再利用,与多孔石材结合,做成一个生态墙,三年之后上面已近生长了20多种生物,有多种蕨类和苔藓。北京冬天很干,我们把雨水储存起来,冬天这道生态墙解决了室内干燥的问题,家里就可以不用加湿器;夏天可以降温,就可以不用空调。这样,每年可以节省2000度电。现在这套家庭水生态系统已经变成了一个供老师学生和环保人士参观学习的基地。如果每家每户都能够解决雨水、解决空调的问题,那么中国就可以省下10个三峡水库所发的电,我们全国大量的大坝发电设施都可以取消,还中国大地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这就是真正的美丽中国所需要的水生态基础设施。②

(六)水生态基础设施工程综合技术集成

上述各类生态基础设施技术可以在不同规模上进行整合集成,构成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跨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下面以六盘水市水生态综合治理案例来说明。

六盘水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以其凉爽的高原气候而著称,城市被石灰岩的山丘环抱,水城河穿城而过。城市人口密集,在60km2的土地上,居住了约60万的人口。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政府委托设计师制定了一个整体方案,以解决多重与水有关的严重挑战,其中包括雨洪管理、水污染、修复母亲河、创建滨水公共空间等。六盘水市的水生态综合治理旨在减缓来自山坡的水流,建造一个以水为基础的生态基础设施来保存和改善雨水,使水成为重建健康生态系统的活化剂,提供自然和文化服务,使这个工业城市变为宜居城市。

为了构建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设计师同时关注水城河流域和城市两方面。首先,河流串联起现存的溪流、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具有不同净化能力的湿地,构建了雨洪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这一方法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城市雨涝灾害,而且在旱季也能有持续不断的水源。第二,拆除渠化河流的混凝土河堤,重建自然河岸的湿地系统,发挥河流的自净能力。第三,建立连续开放空间及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增加通往滨水的通道。最后,项目将滨水区开发和河道整治结合在一起。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促进了六盘水的城市改造,提高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增进了城市活力。

作为六盘水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项目之一,明湖湿地公园的项目规模为90公顷。这个公园的场址原本为被破坏的湿地、废弃的鱼塘及管理不善的山坡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示范项目,设计的第一步是尽可能重建生态健康,从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乡土栖息地,改善地表水质,建立高品质的开放空间体系,最后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1)拆除混凝土河堤,重建水生生境。沿河建造曝气堤堰,以增加水体含氧量,促进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生物修复。

(2)建造梯田湿地和陂塘系统,以减少洪峰流量并调节季节性雨水。梯田和陂塘的灵感来源于当地农业技术,通过拦截和保留水分,使陡峭的山坡成为丰产的农田。它们的位置、形式、深度都基于不同的地质信息和水流分析而设定。根据不同的水和土壤环境,种植乡土植被(主要采用播种方式)。这些梯田状栖息地减缓了水流,水中的营养物质成为微生物和植物快速生长的养分来源,从而加快了水体净化。

(3)沿着水路设计人行道和自行车,在湿地梯田之间形成回路。在自然的基地上,设有大量座椅、凉亭和观光塔,便于所有人进入,并设计了一个环境解说系统以帮助游客理解自然和文化含义,融教育于审美体验之中。场地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是暖色的彩虹桥,它与当地凉爽湿润天气形成对比。这座长堤连接中心湿地(湖)的三面,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散步及聚会场所,迅速成为备受当地民众和远近游客喜爱的社交和休闲环境。

通过这些景观技术,衰退的水系统和城市周边的废弃地被成功转变为高效能、低维护的城市客厅。它巧妙地调蓄雨水、净化面源污染造成的地表污水、修复原生栖息地,以实现生物多样性,并吸引了广大的居民和游客,于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水系统的综合征,我们需要一场革命,一场“大脚革命”。我们必须有完整的、系统的解决途径,实际上就是真正的水生态文明途径。这个生态文明依赖于这样一个水生态基础设施,它与原来的灰色水利工程、灰色基础设施是相对立的。要实现这样一套生态基础设施,我们需要在思想上进行革命,在体制上打破边界,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目前,上文所提及的这些理念和设计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200多个城市进行了实践,①希望能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责任编辑:胡颖峰

作者:俞孔坚

第2篇:学院XX-XX学年“青春公益·美丽中国”寒假大学生公益实践服务活动方案

学院XX-XX学年“青春公益·美丽中国”寒假大学生公益实践服务活动方案

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组织,各同学: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积极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强化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公益精神,践行“感恩•服务•担当”的公益理念,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xx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团委)决定,今年寒假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PTPA”专项公益项目等大学生公益实践服务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践主题

青春公益•美丽中国

二、实践内容

.挖掘丝路文化,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带一路”文化版图。以寒假返乡社会实践为契机,以浙大120周年校庆为主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乡村,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践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寻踪,以影像资料、访谈报告、实物展示等形式深度记录当地非遗资源,同绘一幅浙大的景、齐唱一首求是的歌、共创一场紫金的梦,以非遗传承的视角献礼浙大双甲子华诞;二是寻访丝路人物和丝路故事,收集平凡人物与浙大的故事;三是探寻民俗古风,以微村志的形式汇聚千年丝路文明,传播璀璨丝路文化。

2.助力环境治理,关注水资源保护,形成“一带一路”水资源保护版图。实践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追寻水文化,从历史、现状、文化、政策等方面,展现“依水而生、治水而兴”的文化脉络;二是开展水质调查,依托我院相关专业背景和力量,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进行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检测和调查;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水质治理,例如依托专业教师的研究成果助力南疆解决盐碱水处理的问题。

3.反哺基层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形成“一带一路”教育帮扶版图。实践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调动学校师生和当地校友资源,以基础挂职、支教帮扶为主线,建立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二是打造支教精品课程提升支教助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动员广大教师,尤其是知名教师录制视频课程,建设网上精品课堂;三是推行“千人圆梦”网上众筹项目。

4.汇聚教授资源,推进民生公益,形成“PTPA”公益项目集群。汇聚教授资源,搭建校友参与平台,通过“一名教授,带领一支学生团队,实施一个公益项目,完成一项公益成果”的“PTPA”公益项目模式,推进公益项目助力“城市升值、产业升级、文化升华、民生改善”的长效机制,全面树立和宣传xx大学和全体浙大师生的公益形象。PTPA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请参考附件6。

三、工作要求

1.加强教育,确保安全。

学院为参加社会实践的每位成员购买保险,请各实践团队队长组织填写《XX年xx大学环资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保险名单》(附件2),连同社会实践立项申请表同时上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各实践团队制定安全预案,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向学院社会实践安全负责人报送出发及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情况,各团队学院联系人待申请立项完毕后另行通知。

2.重视宣传,营造氛围。

各实践团队重视做好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上报信息包括新闻信息、新媒体宣传、媒体报道三个部分。

(1)新闻信息:每支团队至少上报3篇新闻稿,每篇新闻稿附以无压缩处理照片3-6张。可从团队自身体验、实践对象和个人榜样模范等角度切入记叙任务或事件,要求以小见大、故事性强、生动感人。实践开展过程中随时发生随时报送,并在实践结束后两天内完成报送。

(2)重视新媒体的宣传作用,鼓励团队成员开通微博,记录实践感悟,分享实践成果。访问和关注“@xx大学社会实践”。每支团队实践期间至少每天发布1条微博,以“@xx大学社会实践”开头编辑,内容须在140字以内,要求图文并茂。同时积极关注、转发和评论其他同学的实践相关内容。

(3)媒体报道:实践中各团队应积极争取在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新闻媒体上进行报道,若被校内外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请及时反馈,包括报道的媒体级别、报道的媒体名称、具体时间、报道的具体文字及图片内容。

在实践活动开展期间,请各实践团队信息报送员及时向联系人高效完成新闻报道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报送工作;相关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具体格式参照附件4;图片注意精选,一般3-6张,以拍摄的内容命名,单独附件,不要插入到文档中;每次上报的新闻报道请打包上传,邮件名与打包文件名请统一命名为“××实践团队×月×日新闻报送”;

所有新闻上报统一发送至xx

3.做好总结,加强考核。

各实践小分队在寒假结束后,要做好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学院团委及校团委将对实践报告进行评审,并对先进个人、优秀实践团队、优秀调研论文等进行表彰。其中优秀实践团队要求社会实践主题鲜明,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取得显著实践成果;与实践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明确的合作项目与服务范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优秀实践论文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高度、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格式参照《附件5:xx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及论文格式样本》。

四、工作安排

1.小分队组建、立项【XX年1月】

2.返乡开展公益实践服务活动【XX年1月-2月】

3.上报实践材料、组织评比工作【XX年3月】

五、立项方式

各团支部、各同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建小分队(每个小分队人数为3人以上),填写《xx大学XX-XX学年寒假大学生公益实践服务活动方案(参考提纲)》(附件1)和《xx大学XX-XX学年寒假大学生公益实践服务活动团队立项申报表》(附件3)。请各实践分队队长在1月5日12:00前将附件1和附件3纸质版交至丹阳连廊205或玉泉教六-215办公室;附件

1、

2、3电子版打包发送至,邮件标题及压缩包请命名为“***(负责人)-寒假社会实践立项”。

第3篇: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学习心得

共走复兴路

曾几何时,当大好河山被异族的铁骑碾过,当“饿莩在道,犬兽食尸”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当个体尊严破碎一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遥远的,遥远到让人看不见希望。但今天,我们充满期待这个梦想,我们如此接近这个梦想,我们正走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我们正努力向着实现中国梦前进。

一、我们要有魄力,敢于做梦

个人敢做梦,国家才能圆梦。我们的“中国梦”是“小康梦”、“ 强国梦”、“ 复兴梦”; 更是民族的;它既不虚幻,也不遥远;它切实存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与十八大的召开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群众期盼。我们坚信党的领导,我们始终充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及制度自信,我们坚信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梦想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二、我们要有勇气,勇于追梦 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自强不息。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苦难,所以我们知道只有找准道路、勇于实践,才有希望和未来可言。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神九”飞向太空,“蛟龙”深潜海底,歼—15潇洒起降,给足了我们信心。我们的党开拓进取、奋勇向前,我们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中国梦”是我们精神所向,我们要有开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新征程的巨大勇气,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三、我们要有信心,努力圆梦

实现“中国梦”,路阻且长。因此,我们既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也要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实干;既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从容,也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这个“圆梦”的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惧风险,不畏干扰,走好路,走对路,走正路,以坚定的信念朝着“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个伟大梦想鼎力前进。

第4篇:美丽中国春节习俗实践报告

山东女子学院

寒假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名: 周 玉 松 学 号: 110503080422 班 级: 2011级4班 电 话: 18254105769 指导老师:

实践类别: 个 人 实 践 实践时间: 2013.02.01-2013.02.15

美丽中国,春节习俗

【摘要】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关键字】春节习俗 春节民谣 传统节日

一、 春节由来

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在我们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可说是根深蒂固,流传甚广,仿佛是打在每个人身上难以磨灭的烙印。这种团圆习俗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头都已扎下了深的根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节民谣

1、有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臵办年货的活动也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2、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处走。”

3、在豫东则有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三、春节习俗

1、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5、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

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6、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7、除夕守岁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人们旧迎新的日子。除夕之夜,全家团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

辞聚油的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8、看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

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9、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10、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四、结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的价值体现在: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接触价值;具有扎根于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传节日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源远流长,享誉全球。

第5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10化学2班

何楚斌,赵国威10104012031,10104012023

在学习到有关建党的知识时,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及留下给我们启示的事物便举行了一次参观北伐纪念馆和广东省委粤北历史陈列馆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习到有关党委和北伐的一些事一些情。

在星期六的上午,我们准时地在北区等候校车的到来,9点钟,我们准时发车。到了北伐纪念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高大的肖像,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手机把摄像头对准孙中山先生,照了一番后,我们陆续踏入了回顾辛亥革命到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的艰苦历程。在导游小姐的讲解下,我们每一个展区都观看了一遍,并认识到发起一起重大的革命是不容易的,再看看今天的我们,很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并不是我们做不好,但总让人感到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也许是时代铸造英雄,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统治让世人都铭记着他——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帝制。中山先生的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博爱,创新,和谐,包容,也成为现在中山市的标语,每逢介绍中山市这一条是少不了的,而作为中山人的一分子,我也感到十分骄傲!

参观了一个小时后,我们继续乘坐校车到下一站广东省委粤北历史陈列馆。参观完这个陈列馆后,我了解到这个陈列馆是以中国历史时间顺序的线索来编辑的,而且里面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技术,比如说:声光的结合让历史事件生动地再现等等。我们也在导游的解说下,参观完历史陈列馆,导游在每一个板块都认真地给我们讲解,我们也认识到中国能有今天的繁荣是不容易的。

中国,这个历经磨难和沧桑的古国,能站稳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全民族的努力。但清朝的闭关锁国和腐败,让我们由曾经的世界第一变为招人痛打的悲惨局面,我们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再甲午战争等等无数次雪耻的战争,最后把我们自己的领土拱手让人,金钱也随之流去,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经过无数次的革命,失去无数个英雄,我们终于推翻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紧接着又遇到日本侵略,蒋介石的一党专制的思想,让中国再一次陷入战争中,最后毛主席带领着共产党结束长达半世纪的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一个独立国家立足于世界;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又进行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中国经济再倒退几十年,但我们领导人并没有灰心,举行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当家作主,并推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践的探索,中国终于找到符合自己的道路,并取得成功,香港,澳门也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的怀抱。而韶关作为一个红色重市,他也一样经历着祖国的变化,也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和无奈,在这里也希望韶关雄起吧!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真得让我们学习到很多的东西,也让我们再一次回顾我们国家的历史,这是即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也能洗涤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再一次遨游祖国的沧桑!

第6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班 级: 生研1202 学 号: 2011201373 姓 名:_杨海源_ 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学号:2011201373 姓名:杨海源

本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由多位老师负责讲解,每位老师负责讲一节相关内容。我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因为每位讲解老师性格、观点、讲解方式、个人经历等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使我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未来的看法或多或少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上这门课程的一大收获。在上课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几点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 特色的授课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

每堂课、每节内容都由不同的老师上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国家政治等的看法都略有不同,但整体看法和观点基本一致。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同时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使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该课程变得趣味而生动。这些都感染着我对这门课的看法。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课程的内容分成以下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该课程从内容设计和结构安排上以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为本,贴近研究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课堂内容大多结合了国内外的最新事件、重要会议内容等,使我们有了一个从历史出发,着眼于未来的观念。从中教导我们在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有历史观、全局观、责任感。我认为这些都是特色授课方式的成果。使我们收获颇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紧紧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对 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将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从苏东剧变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获益良多。我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状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与以往每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因为这门课程分为八部分,然而这八部分由八个不同老师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处,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在一门课程里面学习到八位不同老师的观点和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这些东西已经不是单纯一门课程里面能够学习到的,这对我们正确的看待问题、看待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每个老师讲解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给我们学生能够带来更加专业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老师们有更多的经历专研自己的领域。这门课程内,每个老师并不仅仅给我们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而且还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我们指明我们应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们对当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以及科学的认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这使我们受益匪浅。

环顾当今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平个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中国的发展给国际带来机遇,有利于繁荣;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更加和平;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交汇,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但也带来了冲突,如东海之争,中印领土之争,中国与冰岛合作开采北极地区石油资源带来的争议等等,所以在国际的复杂环境中,机遇和危机并存的形势下,我们应该认清国际形势,抓住机遇,促进和平和发展。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我们只有回顾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才能更好的认识当代历史任务。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尽沧桑,但其悠久灿烂的文化传承不绝。但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欺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入了较长时间的低潮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20年代80世纪以后,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和发展都是同自己的基本国情实际相联系的。我们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现如今中国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某些地区已经发展很迅速,但是总体上处于不发达阶段,现在还有几千万村民依靠领取保障金来生存。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所以在这个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教训,全面落实马列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最根本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这次经济建设课程中,我明白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运行方式。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和保证,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为人民服务,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发展人民民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要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一个兼备引领、教育和服务的领域。我们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建成一个自强、自信和自觉地社会。一个国家,物质不行,一打就败,文化不行,不打就败。苏联解体的悲剧也警示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只有精神垮掉了,文化衰落了,才会被真正的打败,真正的强大是文化的强大。现如今我们急需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现在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的发展。我坚信,这次十八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化改革,能够改变现今不适应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而如今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极其突出,比如食品安全、腐败现象、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我认为造成诸如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而是我们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建设;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所以在社会建设中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所以现在环境问题以机构到了白日化的阶段。现如今,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承载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全球温室效应。每一项都是如今生死攸关的大事。十八大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我们要针对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手段来看待,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提出叫清晰的目标和任务,然后通过努力和可操作的手段来实现。我们要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这不是空口喊出来的口号,这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然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还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党的建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与时俱进,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们表达诚挚的谢意,别出心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这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授课效果非常好。一些老师都是穿梭在北区和东区之间授课,每次来上课都是急急忙忙的,赶上交通拥挤时,连晚饭都吃不上来给我们来上课,非常辛苦。其实每个老师并不仅仅给我们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而且还理论联系实际,给我们讲解和分析现如今热点问题,教我们如何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去解决问题。其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念,在以后学习生活中,要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了解这方面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篇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本学期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感觉收获了很多能让自己进步的思想,老师性格、观点、讲解方式、个人经历等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使我很有兴趣学习这门课。老师对生活、社会、未来的看法或多或少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上这门课程的一大收获。 不同于本科时候灌输形式的教学方式,本学期老师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且为我们播放一些从国外角度来看待中国社会建设的教学视频,这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得枯燥乏味的政治课也变得生动有趣。

在上课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几点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点,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将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第二点,我们要热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保证我们的思想是独立的,我们才能真正的独立,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观看了外国媒体的一些视频,西方世界是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这些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从苏东剧变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国内有些官员以公谋私,榨取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果实,出现了所谓的“房叔”、“表叔”,社会各界“反腐倡廉”的呼声很高。我们的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是生死攸关、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持领导官员队伍的清廉就显得至关重要。官员财产公示这一政策实行起来是有相当的难度,会遭到相当大的阻力,比如官员们会想方设法转移财产至亲戚名下及国外账户等等,但不可因此就不作为,因为目前这一现状已相当严峻,再不加制止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在实行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作出相应调整,比如有一位评论员提出,这项政策必须执行,但为了减小阻力,可以保证公示以后官员以前的财产不予追究,自公示之后开始加以考核。 最后,向授课的所有老师表示感谢,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课程结束了,可是学无止境。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探索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自己始终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未来。

第7篇:《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

按照县委安排部署我认真研读了干部培训教材《建设美丽中国》。书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园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振兴的担当,寄托着亿万华夏儿女对未来发展美好愿景的期盼。经过认再学习和深入研读,我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解更加全面,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下面具体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近期的学习心得:

一、建设美丽中国美好而迫切,需要把握内涵明方向

通过学习,我深刻理解了美是一种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一词赋予新的内涵,寓意广大而深刻。从形式上看“美丽”一词大众化、通俗化,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恿望。“美丽”与“中国”结合,表达出一种奋斗目标,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中国风采、人民意识。从本质上看,美丽中国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内涵的主要方面有:

一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

二是从经济建设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兴国之要。三是从社会逢设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

“美丽中国”的基本条件。四是从文化建设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美丽中国”的力量源泉。五是从政治建设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美丽中国”不只与生态文明有关,还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目标,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这种五位一体的做法既是“美丽中国”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

二、建设美丽中国复杂而艰巨,需要科学谋划稳推进

书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不可替代的贡就。

第一,环境保护必须走出新路。书中指出,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路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李克强总理

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结构和环境换速度,在保护生态中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第二,保护生态必须严守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红线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列入后全党全国就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书中指出,要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要把域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第三,环保制度需要逐步健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抓紧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加快环境保护税立法,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标准。

第四,突出问题需要认再解决。书中提到,雾霾天气多发频发,既是环境问題,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既要迈出更大步伐,也要有耐心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

力度、政策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大气十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明确的落实要求:一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二要大幅提高煤炭淸洁利用水平;三要切实落实环境污染防治责任。总理强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雾霾也非一日之功。一定要让群众感到,我们决心大、措施硬,雷声大、雨点急,只要坚持不懈做下去,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采取稳、准、狠的措施,重拳出击、重点治污,把环境治理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第五,节能减排需要常抓不懈。要加强污染物减排,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要继续推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实施节能、循环经济、环境治理三大类重点工程,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国有企业要带头保护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注重运用价格机制和市场办法推进节能减排。

第六,违规事件需要严肃问责。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是终身追究。要完善政绩者核评价指标,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

三、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需要真抓实干出成效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路线,我作为辛集市生态环境局的一份子,理应念担更多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环保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以做好本职岗位的实际行动促进辛集环境的逐年向好,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课題,也是一个生动而丰宣的实践课题:要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意识,提高建设美丽中国的本领,坚定创新发展信念,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进步。

上一篇:数学期末质量分析下一篇:副总监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