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模式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倡导健康中国新战略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众对物质需求已逐渐转变为思想、精神和身心上的追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道德教育模式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教育模式论文 篇1:

生命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模式的构思思路

【摘要】以人为本是构建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把人的完整生命融入到道德教育模式中,构建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应该注重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幸福。生命教育背景下,构建道德教育模式应重视生命教育。在以往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知识内容重视道德规范、原则,忽视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较低。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生命教育的特征,并提出生命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模式的构思思路。

【关键词】生命教育背景下 道德教育模式 构思思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指导性计划“生命视阈下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路径探析”(2018-ZDJH-375);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性计划“生命课程的现实意蕴和营建策略”(2017-ZZJH-132)。

1.生命教育的特征

生命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其具体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主体性,指的是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包含超越性、自主性、能动性,生命教育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发挥其生命主体的作用,带动其生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其二,审美性,世间万物中只有生命才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可敬的,人类对事物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需要,审美体验是人类对生命的体验,生命教育的审美性是将其作为审美教育来实行,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享受、体味、欣赏生命的美;其三,体验性,人类是情感生物,情感是人类生命的内涵,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心灵的碰撞中理解人生、体验人生,也就是说,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体验,人类只有通过生命体验,才能够较为透彻的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其四,整体性,是生命教育的本质要求,其在生命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生命的完整,然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存在差异,例如,性格、外貌、健康、心理、天资等都是不尽相同的,但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特质,让学生在生命教育下能够超越自我,接纳自己。因此,生命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也符合当今道德教育的要求。

2.生命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模式的构思思路

2.1发挥教师的生命关怀,实行生命化教育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重要。中小学生具有自身特有的想法、看法与感情,如果以教师的想法、看法、感情去替代他们的想法、看法感情,那是不对的做法,也不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因此,在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基础,把学生的生命发展权利还给他们,使学生拥有自主的选择权利与决定权利。在生命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想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模式,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强化自身的生命情怀,使教师能够在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化教学方式,停止不尊重学生行为与损坏学生个体生命尊严行为。

2.2运用游戏教学模式传递生命教育,构建道德教育模式

从目前道德教育课程而言,中小学生的课业量较为繁多,如果在此基础上增添“生命教育”课程就会无形之中增添学生的课业量,学生不会认真去学习生命教育。因此,教師应该将生命教育适当的融入到原有的道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教师最好能够以游戏教学的形式带动学生对生命教育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意识到游戏与学生生命的联系性,游戏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生命权利之一,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游戏教学对学生的意义与启发,尊重学生的生命权利,以游戏教学的形式来构建生命教育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也符合当今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生命教育背景下,通过生命教育来构建道德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氛围能够焕发生命的活力,树立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师生校园生活质量,从而在生命教育下学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自由、可贵、尊重、平等,能够更好的去生活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岳.道德教育应从生命意志出发——从大众文化的流行反思学校德育对生命世界的忽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8(04):35-38.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09):8-12.

作者简介:

王程程(1988.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讲师,河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作者:王程程

道德教育模式论文 篇2:

新时代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模式的探析

[摘要] 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倡导健康中国新战略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众对物质需求已逐渐转变为思想、精神和身心上的追求。在全球互通互融的大环境中,我国进一步提升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医务人员在大灾大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的冲向前线,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医者人道主义精神,在保卫人民生命健康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职业操守,是践行着医者仁心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这种大无畏精神无疑成为新时代医学生人文道德教育的生动案例和珍贵教材。为此,本文将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人文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时代;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模式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medical humanistic and moral education model in the new era

WANG Feiqing1 YU Zhankui2 ZHAO Jianing1 LI Yanju2 TANG Dongxin1 YAN Xuemei1 LIU Yanqing1 LIU Yang1

1.Gui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4, China

[Key words] New era; Medicine; Humanity and morality; Education model

黨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为此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1]。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冲击着大学校园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问题、新冲击、新压力、新挑战[2]。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如何培育医学生良好人文道德,是当前医学高校构思的重大课题。人文道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医疗体系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医学高校对人文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相适应的医学人才,同时要塑造医学生坚守不渝的医学职业道德,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 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

1.1 人文道德教育必要性

人文道德教育是以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目标,以人的发展规律构建教育体系,加强学生人文道德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思想底蕴,使之信念坚定,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正之风,重塑形象,是推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的人文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21世纪的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步有多快,其整个国家的进步就会有多快,高素质人才储备是整个国家进步最根本的资源。

1.2 医学人才培养新要求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提出来的教育改革主旋律便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21世纪的新时代是医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医学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5]。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已由单纯的医学知识的掌握转变到能力的全面发展,再转变到人与人相处的艺术。许多国家在对未来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是合格的医学人才,这对医学生在道德层面,知识水平,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1.3 医学人文道德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最能直观体现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最能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为此,加强人文道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首要条件。正确地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领域的共识[6-7]。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力,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

2 社会发展与医学人文道德教育

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和尊重生命是医学人文道德的核心内容。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培养既有仁者情怀又德才兼备的医学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医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这种背景下可以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加学生对外交流,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新时代已趋于多元化和全球化,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道德品质,这直接影响了青年医学生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8]。“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道德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医学人文道德教育的核心,培养高尚医学人文道德是贯穿于医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整个过程。新时代培育高尚医学人文道德价值观,需要医学生牢牢把握人文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明确医学人文道德教育的思想优势,进一步优化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新模式。

3 传统医学人文道德教学存在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人文道德教育还是以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由专职人文教师或部门行政老师组成。这使得各部门老师在人文教学中具有一定交叉性,同时呈现出广泛性和多元性,充分发挥不同教育教学的作用[9]。但是,傳统的人文道德教育模式也出现缺乏新颖性,内容较为陈旧,不够生动活跃,仅仅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灌输式授课,学生未能积极参与交流。灌输式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只能简单的灌输某些人文道德知识,而无法解决人文道德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人文含义。同时,老师把知识的灌输当作完成教学任务,授课内容又局限于书本并忽略了临床实际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中,以基础理论的笔试考核为主,形成了以老师因考试而教学,学生以考试而学习的风气,最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和考试之后却并没有接受到人文道德的内涵和精髓。

医学人文道德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已得到业内认同,许多高校也做了大量努力和实践,但仍然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办学倾向。当前我国医学高校中,人文社会学科相对边缘化,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并缺乏有效的经费支撑和人员培训[10-11]。同时存在人文课程设置不均衡、不协调,课程较少学时不足,并多作为低年级或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而医学人文道德教育需贯穿医学生培养全程。因此,为适应新时代对医学生培养的需要,高等院校急需改革人文道德教育模式,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

4 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新模式

4.1 新时代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课堂授课仍是医学人文道德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同时要不断延伸其教育空间,将课程安排在校内校外,发挥网络线上线下学习新模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需渗透人文道德教育主题,做到时时有人文,处处有人文。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获得感、满足感是人文道德教育改革的重心。人文道德理念强调教育路径、教育载体、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发挥人文道德课程育人作用,从多层面、多角度形成教育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12]。

4.2 积极探索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模式

新时代互联网交流平台在人文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了人文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传媒载体(微博、微信平台等)[13]。人文道德教育平台的构建进一步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其融入医学生日常生活。对于医学人文道德教育,医学高校要时刻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树立全员医德意识,创新高校互联网文化教育,突出学生的人文道德主题地位,在开展互联网文化教育时要把握互联网文化教育内容,积极运用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成果,主动增强互联网人文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建设一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人文道德模范网站,用正确健康积极的人文思想占领互联网阵地,科学地引导医学生学习人文道德。

4.3 传统模式向交流模式转变

传统的医学人文道德教育将“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等模式向学生进行单向灌输,被动的学习方式制约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失去了对事物的思考[14]。因此,僵化的人文道德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医学人文道德教育应由单向灌输向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模式转变,以培养学生辨证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医学人文道德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良好趋势,同时,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医学人文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优势显著,与传统的课堂听讲、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比较,讨论、实践等主动学习方式的内容留存率大大提升,分别达到50%、75%[15]。显然,高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效果更好,人文道德教学早已突破理论课堂的局限,发展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4.4 调整医学人文道德教育机制

推进医学人文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协同发展,医学高校的管理层、教师和医学生要转变医学人文道德观念,树立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人文道德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的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彻底纠正“重医轻文”的认识倾向,调整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从制度设计、政策引导、工作安排等方面确保医学人文道德教育与临床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相互支撑。

4.5 完善医学人文学科建设

构筑医学人文道德教育为主导,坚持人文思想道德和价值引领,积极引导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改革医学人文道德课程设置,将医学人文道德教学贯穿于医学生培养全过程,结合医学专业课程与实践,做到医学人文道德与临床医学教育有机融合,发挥人文与临床教育协同发展。医学高校要构建医学人文教育方向,设立医学人文学科教学工作部,积极引进扩充医学人文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交流互动,增进专业互补性和结合点,促进医与文融合协调发展。从人文学科项目申报、经费资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向,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支持力度。

4.6 创建医学人文校园文化

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对人文道德素养的培养同样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学校应当努力加强校园人文内涵的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学校可以增加人文道德宣传方式,让人文道德思想氛围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并在校园内开展人文道德教育相关社团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宣传人文道德,使医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下,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提升人文素质。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活动,着力培育医学生的大医精神,传递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人文理念,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新使命,新使命召唤医学生新精神,这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人文道德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道德思想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高等院校开展医学人文道德教育,积极推动医学人文道德教育领域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管根本、管长远的系统工程。因此,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教育教学部门应深刻认识新时代医学人文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医学人文道德教育实施路径。为进一步满足医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時代高校老师需提升个人学时,理论知识等综合能力快速成长,同时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给国家输送优秀的医学人才,勇于肩负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柳海斌.医学影像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体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6):252-253.

[2] 周紫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模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2):80-82.

[3] 詹阿兰.医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7.

[4] 郑海涛.新时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7):178-179.

[5] 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6] 刘志勇.医学本科生全程式医德教育模式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7] 胡红娟,傅宇彤,傅行礼,等.浅谈新时代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4):13-15.

[8] 施莹芳,彭文彬,邢晓梅.新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教育提升途径研究——以昆明某医科院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9(17):78-83.

[9] 张莉,胡芝.“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30-32.

[10] 杨荆,李利华,洪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素质拓展,2018,12:48-49.

[11] 李奎刚,王晨艳.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3):31-33.

[12] 王文思.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0,9(9):25-26,65.

[13] 孟凡玲,马荣,宁新,等.新形势下线上医学人文教育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164-165.

[14] 张惊宇,张力娜,赵琳琳,等.传统文化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92-93.

[15] 尹冬梅.构建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7-9.

[16] 张廷建.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4):116-121.

(收稿日期:2020-11-27)

作者:王飞清  余占奎  赵嘉宁  李艳菊  唐东昕  严雪梅  刘燕青  刘洋

道德教育模式论文 篇3:

新时代高职院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从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但是在这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存在着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大学生德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措施

引言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作为立身之道、修业之本和立政之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和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价值追求,凸显出了诚信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量越来越大,在为大学生传递信息、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综观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其思想和行为脱离了诚信教育的轨道,处于“诚信缺失”的舆论中心。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研究,解决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是新媒体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群体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和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保持紧密联系、彼此渗透和协调,从而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和成长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导向与保证作用。因此,加强实施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实现心理品质的新提升。

然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和误区,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科学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的顺利开展进行。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多样化。国内外形势、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1.诚信缺失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人最根本的道德准则,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具体表现为:诚信意识淡薄、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故意欠缴学费、恶意拖欠国家贷款等。

2.社会责任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不需要人与人进行互动来维系关系,所以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大学生群体由于课业任务相对较轻,并且对于网络社交工具掌握熟练,他们经常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信息,虽然快捷方便,但是却感受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情感状态,甚至陌生人之间也可以畅聊无阻,导致大学生会产生出漠视人际关系、淡化自己的角色情感的现象。基于利益的网络人际交往使大学生群体有意识地逃避社会责任,逃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还会使其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3.集体主义观念缺失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除受学校教育影响外,更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非主流文化或非正规渠道的思想的冲击。有些大学生只满足于眼前,享受当下,不思进取,只顾自我,不顾集体。思想上表现为认为自己的利益第一,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并不重要,自私自利才实惠,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以加分为目的进行学习和日常活动,而忽视了对社会、集体的责任和义务,缺乏集体观念,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

4.心理承受能力缺失

多数学生面对从高中单一的学习生活到大学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生活的转变,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学习不适、环境不适等各种情况,这些不适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对于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的他们来讲,一旦遭遇挫折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心态低沉、消极,心理无法承受,不敢积极面对现实,导致了其中部分大学生精神抑郁,甚至个别的学生走上轻生之路。

5.消费行为失范

消费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而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使得部分处于人生中需求最旺盛时期的大学生滋生了浪费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非计划性消费等错误的消费观念。科技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商品供应的丰富以及新颖商品的层出不穷,使部分大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因对琳琅满目的数码产品缺乏抵抗力,部分大学生甚至将没有用坏的电子产品和过时的数码产品习惯性丢弃,将消费非必需品作为获得身份认同的标志。这部分大学生为了显示其独特的个性,凸显“自我价值”而助长了炫耀之风。還有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超前消费,错误的消费观念使得大学生消费行为失范,消费支出逐渐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归因

1.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国内并呈蔓延之势,其蕴含的个人主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价值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他们标新立异,自主选择,敢于探索和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也更容易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西方社会思潮中蕴含的消极本质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起着销蚀、破坏的作用。就拿消费主义思潮来说,消费主义思潮会造成大学生的畸形消费心态,有损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且还冲击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到其正确道德观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产生的双重道德效应也影响着大学生: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元的利益至上原则也冲击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使得一部分人走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

2.教育方式的偏差

学生的教育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来看,现今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一方面,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过于施压,动辄训斥甚至打骂,给子女心理造成了伤害,容易使子女滋生负面情绪,或者催生子女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出于对独生子女自身安全和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家长们更倾向于教给子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与社会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相矛盾,使得子女陷入道德两难的境地,难以分辨美丑、善恶、真伪,家庭教育的异化也(下转51页)(上接240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

3.学生个性差异

首先,个体素质差异。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独生子女较多,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己,但依赖心理强,社会阅历浅、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心智不够成熟,道德认知能力弱,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担当意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当自身利益得到满足时,遵守诚信意识的情况较好;当自身利益受挫或无法满足时,往往会做出违背诚信的行为。其次,责任意识缺失。责任是对言行的一种承担,宪法在赋予每个人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要承担责任和義务。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对社会、对个人的责任意识的缺失,没有把责任看成是一种必须承担的行为。大学生要把诚信行为看成是一种责任,时刻约束自己的诚信行为,做一些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思想和行为严重背离了诚信的本质。大多数父母往往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看重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社会责任、诚信等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孩子的不诚实表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没有及时制止。另外,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楷模表率作用,都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家长做的一些不讲诚信的事情也会影响孩子优良诚信品质的养成。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

1.以德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作为教育传播主阵地的学校,加强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首位。国家和学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辅助建设道德教育,可以加大德育建设的资金投入,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德育教育体系。德育体系不断完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现有的道德教育课程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漠视德育课的存在,以考试,分数衡量德育效果,而忽视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此外,家庭德育教育也十分必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德育三者有机协调,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德育建设的良好环境,来推动大学生德育建设的顺利进行。

2.重视发挥道德教育主体的作用

教师作为施教者,其作用只是引导启发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要依靠受教育者自身。因此大学生德育建设过程中,强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主人应有的责任,应注意的行为,从而约束自己,改掉不良道德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同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以育人为中心,以素质提高为重点,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启迪学生的心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在共同参与的前提下,每个学生都是文化的主体,为文化活动投入智力和体力,个人的利益和荣誉也便融入其中,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也便于不觉中得到培养。建立和规范各种学生社团,支持它们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造有深刻内涵并且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情境。毋庸置疑,科学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缺失集体感、责任感的问题。

4.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当代大学生要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心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不健康,容易产生思想道德不良问题。这也就要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将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潜心研究心理学著作,学会掌握和运用心理学教育的原理。从心理因素考察、分析大学生中常见的某些思想道德现象和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运用思想内化理论,通过心理疏导、环境熏陶、知识普及、情景教化、实践锻炼、个别交流等途径,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重视知、情、意、行的融合,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素质培养,让他们逐步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走出来,拓宽视野,爱己爱人,在与人的不断交流中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5.坚持以主体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

第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思政工作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自己的诚信形象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讲诚信、讲道德,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影响和感召学生。第二,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年轻教师从事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努力构建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第三,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学校后勤、饮食等部门工作人员,虽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但其言谈举止、行为处事、做事风格等都对大学生产生着重大影响,“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诚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优质高效的工作和勤奋敬业的工作精神状态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第四,加强对师德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理论实践能力,以崇高师德、严谨师风来感染大学生。

四、结语

综上,正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采取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式,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以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冬辉.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何广寿.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9):77-80.

[3]周阳溪.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4]冯于珍.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长江大学,2017.

[5]袁雄,刘爱军.生态道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03):43-45.

[6]吴洪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作者:雷凤城

上一篇:教师调动申请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班主任工作实习报告(精选2篇)